社会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经济地位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ERP研究

摘要:亲社会行为指人们在交往中自愿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利并且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包括外显亲社会行为和内隐亲社会行为。以往研究大多是从个体的角度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而心理学领域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关注使得研究者们开始从社会经济地位这一群体变量的角度对亲社会行为的特点进行探讨。社会经济地位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以及个体与社会中其他人相比主观感知到的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包括客观社会经济地位(objective social class)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subjective social class)。许多研究显示,相比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发挥着更强的预测能力。关于社会经济地位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已经有了不少研究,然而目前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与高社会经济地位者相比,低社会经济地位者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种观点是低社会经济地位者有较少的亲社会行为。社会经济地位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不一致,或许由于外显和内隐亲社会行为任务造成的。鉴于此,本研究采用时间分辨率较高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探讨社会经济地位与内隐和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神经生理机制。具体而言,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分别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对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期帮助我们客观地评价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亲社会行为,促进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群体之间的理解及关系和谐。在实验一中,启动被试对高/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感知,并要求其完成捐款任务(Donation task),同时采集被试的脑电数据,从而考察高/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实验二中,再次启动被试对高/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感知,并要求其完成单类内隐联想测验任务(single-category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SC-IAT),同时采集被试的脑电数据,从而考察高/低社会经济地位对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1)高/低两组被试在捐款任务中表现出的N2波幅无显著差异,表明在做出捐款行为时,两组被试对于自身获利和牺牲利益做出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内心冲突程度并没有达到明显差异。然而相对于高社会经济地位组,在捐款任务中低社会经济地位组的P3波幅更大,表明低社会经济地位组有较高的认知共情能力和捐款动机。(2)相比低社会经济地位组,高社会经济地位组在相容条件(自我词汇与亲社会词汇)下表现出了更大的N2波幅,表明高社会经济地位组认为自我词汇和亲社会词汇的联结是一种冲突加工过程,其需要进行反应抑制和冲突的克服;相比高社会经济地位组,低社会经济地位组在相容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大的P3波幅。表明相比高社会经济地位组,低社会经济地位组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和情绪分配到自我词汇与亲社会词汇上面。总之,相对于高社会经济地位组,低社会经济地位组的亲社会行为倾向更强。具体而言:(1)在外显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两组被试都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态度;但相对于高社会经济地位组,低社会经济地位组对捐款任务表现出更高的亲社会行为倾向。(2)在内隐亲社会行为的研究中,相比高社会经济地位组,低社会经济地位组对相容任务(自我词汇与亲社会词汇)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资源,其亲社会行为倾向更强。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社会经济地位;内隐;外显;事件相关电位

学科专业:认知心理学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社会经济地位

1.1 社会经济地位的界定

1.2 社会经济地位的测量

1.3 社会经济地位的启动

1.4 社会经济地位的研究取向

2.亲社会行为

2.1 亲社会行为的界定

2.2 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方法

2.3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2.4 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

2.5 亲社会行为的脑电成分

2.6 亲社会行为的神经机制

3.社会经济地位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3.1 低社会经济地位者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3.2 高社会经济地位者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案

1.问题提出

2.研究目的与假设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3.研究内容

4.研究意义

4.1 学术意义

4.2 实践意义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实验一 社会经济地位对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实验目的与假设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程序

2.4 脑电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行为结果

3.2 脑电结果

4.小结

实验二 社会经济地位对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实验目的和假设

1.1 实验目的

1.2 实验假设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设计

2.4 实验程序

2.5 脑电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行为结果

3.2 脑电结果

4.小结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1 社会经济地位对外显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1.1 行为结果

1.2 脑电结果

2 社会经济地位对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2.1 行为结果

2.2 脑电结果

3 外显亲社会行为与内隐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3.1 行为数据讨论

3.2 脑电数据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之处

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学生客观社会经济地位调查表

致谢

上一篇:师范学校电子档案管理问题与对策下一篇:细节管理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