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2017新大纲会计职称考点总结第一章第八节

2024-04-20

初级会计实务2017新大纲会计职称考点总结第一章第八节(精选3篇)

篇1:初级会计实务2017新大纲会计职称考点总结第一章第八节

第一章 资产

第八节 固定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

一、固定资产

(一)固定资产概述

1、固定资产概念和特征

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2)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企业持有固定资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像存货是为了对外出售。这一特征是固定资产区别于存货等流动资产的重要标志。

(2)企业使用固定资产的期限较长,使用寿命一般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这一特征表明企业固定资产属于非流动资产,其给企业带来的收益期超过一年,能在一年以上的时间里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

2、固定资产的分类

(1)按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和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2)综合分类,即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和使用情况等综合分类,可把企业的固定资产划分为七大类。

①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②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③租出固定资产 ④不需用固定资产 ⑤未使用固定资产 ⑥土地

⑦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

1、固定资产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为了反映和监督固定资产的取得、计提折旧和处置等情况,企业一般需要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等科目。

企业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发生减值的,还应当设置“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等科目进行核算。

2、固定资产的取得(1)外购固定资产

应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

①企业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按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以及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作为固定资产成本。

借:固定资产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②购入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应在购入的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安装调试成本等,作为购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购入进行安装 借:在建工程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支付安装费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安装完毕交付使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企业以一笔价款购入多项没有单独标价的固定资产,应该将各项资产单独确认为固定资产,并按各项固定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对总成本进行分配,分别确定各项资产的成本。

(2)建造固定资产 ①自营工程

企业自行组织工程物资采购、自行组织施工人员施工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购入工程物资时: 借:工程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在建工程领用工程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等: 借:在建工程

贷:工程物资/原材料/库存商品 达到预定状态,确定成本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②出包工程

出包工程是指企业通过招标方式将工程项目发包给建造承包商,由建造承包商组织施工的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

企业按合理估计的发包工程进度和合同规定向建造承包商结算的进度款时: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工程完成时,按合同规定补付的工程款: 借:在建工程

贷:银行存款 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 借:固定资产

贷:在建工程

3、固定资产的折旧(1)固定资产折旧概述 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因素主要有: ①固定资产原价; ②预计净残值; ③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④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

除以下情况外,企业应当对所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①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②单独计价入账的土地。

在确定计提折旧的范围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仍计提折旧,从下月起不计提折旧。

②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不论能否继续使月,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③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但尚未办理竣工决算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估计价值确定其成本,并计提折旧;待办理竣工决算后,再按实际成本调整原来的暂估价值,但不需要调整原已计提的折旧额。

(2)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

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①年限平均法

年折旧率 =(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使用寿命(年)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月折旧率 ②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1-预计净残值率)] ÷预计总工作量 某项固定资产月折旧额=该项固定资产当月工作量×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 ③双倍余额递减法 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寿命(年)×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每月月初固定资产账面净值×月折旧率 ④年数总和法

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寿命-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预计使用寿命+1)÷2] ×100%=尚可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寿命的年数总和×100%

月折旧率=年折旧率÷12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价-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3)固定资产折旧的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应当按月计提折旧,计提的折旧应当记入“累计折旧”科目,并根据用途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借:制造费用

管理费用

销售费用

贷:累计折旧

4、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固定资产发生的可资本化的后续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支出完工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

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管理费用”科目;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计入“销售费用”科目。

5、固定资产的处置

固定资产处置包括固定资产的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等。处置固定资产应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固定资产转入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2)发生的清理费用等: 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银行存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3)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价值和变价收入等: 借:银行存款/原材料

贷:固定资产清理(4)保险赔偿等的处理: 借:其他应收款

贷:固定资产清理(5)清理净损益的处理:

①属于生产经营期间正常的处理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处置非流动资产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②属于自然灾害等非正常原因造成的损失 借: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固定资产清理 如为贷方余额,借:固定资产清理

贷:营业外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6、固定资产的清查(1)固定资产盘盈 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处理前应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

①盘盈固定资产时: 借:固定资产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②结转为留存收益时: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2)固定资产盘亏 ①盘亏固定资产时: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累计折旧

贷:固定资产 ②报经批准转销时: 借:营业外支出——盘亏损失

其他应收款(可收回的保险赔偿或过失人赔偿)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7、固定资产减值

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是历史成本,在资产负债表日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因此,期末必须对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

借: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注意:固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二、投资性房地产

(一)投资性房地产概述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主要包括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和已出租的建筑物。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注意:自用的房地产和具有存货性质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1、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通过出让或转让方式取得,并以经营租凭方式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企业计划用于出租但尚未出租的土地使用权,不属于此类。对于以经营租凭方式租入土地使用权再转给其他单位的,不能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2)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是指企业取得的、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这类土地使用权很可能给企业带来资本增值收益,符合投资性房地产的定义。按照我国有关规定认定的闲置土地,不属于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也就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3)已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建筑物是指企业拥有产权的、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包括自行建造或开发活动完成后用于出租的建筑物。已出租的建筑物是企业已经与其他方签订了租赁协议,约定以经营租赁方式出租的建筑物。一般应自租赁协议规定的租赁期开始日起,经营租出的建筑物才属于已出租的建筑物。通常情况下,对企业持有以备经营出租的空置建筑物,如董事会或类似机构作出书面决议,明确表明将其用于经营出租且持有意图短期内不再发生变化的,即使尚未签订租赁协议,也应视为投资性房地产。这里的空置建筑物,是指企业新购入、自行建造或开发完成但尚未使用的建筑物,以及不再用于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且经整理后达到可经营出租状态的建筑物。

2、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范围

(1)自用房地产。自用房地产是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如企业生产经营用的厂房和办公楼属于固定资产;企业生产经营用的土地使用权属于无形资产。

(2)作为存货的房地产。作为存货的房地产,通常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销售的或为销售而正在开发的商品房和土地。这部分房地产属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存货,其生产、销售构成企业的主营业务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也与企业的其他资产密切相关。因此,具有存货性质的房地产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

在实务中,存在某项房地产部分自用或作为存货出售、部分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情形。如某项投资性房地产不同用途的部分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的,应当分别确认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例如,甲房地产开发商建造了一栋商住两用楼盘,一层出租给一家大型超市,已签订经营租赁合同;其余楼层均为普通住宅正在公开销售中。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层商铺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应当确认为甲企业的投资性房地产,其余楼层为甲房地产开发商的存货,即开发产品。

(二)投资性房地产的账务处理

1、投资性房地产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为了反映和监督投资性房地产的取得、后续计量、处置等情况,企业应当设置“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或“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进行核算。投资性房地产作为企业主营业务的,应当设置“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相关的损益。

2、投资性房地产的取得(1)外购的投资性房地产

外购投资性房地产的实际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和可直接归属于该资产的其他支出。按照取得的实际成本:

借: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下)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下)

贷:银行存款(2)自行建造的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自行建造投资性房地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房地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包括土地开发费、建筑成本、安装成本、应予资本化的借款费用、支付的其他费用和分摊的间接费用等。建造过程中发生的非正常性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建造成本。建造完工后:

借: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下)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下)

贷:在建工程

(3)内部转换形成的投资性房地产

①企业将作为存货的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应当按照该项存货在转换日的账面余额或公允价值,应:

借: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采用成本模式下)

投资性房地产——成本(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下)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方余额情况下)

贷:开发商品

其他综合收益(贷方差额情况下)

②企业将自用的建筑物等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的,应当按照其在转换日的原价、累计折旧等,分别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等科目;或者按其在转换日的公允价值,借记“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按照已计提的累计折旧等,借记“累计折旧”等科目,按其账面余额,贷记“固定资产”等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其他综合收益”科目(贷方余额情况下)或借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借方余额情况下)。已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模式,但是,同一企业只能采用一种模式对所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不得同时采用两种计量模式。

(1)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按期计提折旧或摊销: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折旧 取得租金收入:

借:银行存款(或其他应收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需计提减值准备时: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注意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投资性房地产,其减值损失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不计提折旧或摊销,企业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调整其账面价值。

资产负债表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 借: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作相反的账务处理。取得的租金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3)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的变更

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的计量模式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且能够满足采用公允价值模式条件的情况下,才允许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从成本模式计量变更为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已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不得从公允价值模式转为成本模式。

4、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1)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出售、转让按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时,应当按实际收到的处置收入金额处理:

取得处置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结转处置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折旧)

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贷:投资性房地产

(2)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处置

处置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应当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处理: 取得处置收入: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业务收入 结转处置成本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成本

——公允价值变动 结转投资性房地产累计公允价值变动: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其他业务成本

如果存在原转换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也一并结转。按照该项投资性房地产在转换日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额:

借:其他综合收益

贷:其他业务成本

篇2:初级会计实务2017新大纲会计职称考点总结第一章第八节

存货的概述

一、存货的内容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包括各类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委托代销商品等。

1.原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等。

2.在产品是指企业正在制造尚未完工的生产物,包括正在各个生产工序加工的产品和已加工完毕但尚未检验或已检验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产品。

3.半成品是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交付半成品仓库保管,但尚未制造完工成为产成品,仍需进一步加工的中间产品。

4.产成品是指工业企业已经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者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企业接受来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制造和修理完成验收入库后,应视同企业的产成品。

5.商品是指商品流通企业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

6.包装物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的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其主要作用是盛装、装潢产品或商品。

7.低值易耗品是指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保护用品以及在经营过程中周转使用的容器等。其特点是单位价值较低,或使用期限相对于固定资产较短,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基本不变。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构成了周转材料。周转材料是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不符合固定资产定义,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

8.委托代销商品是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代销的

二、存货成本的确定 1.存货的采购成本

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其中:

存货的购买价款是指企业购入的材料或商品的发票账单上列明的价款,但不包括按规定可以抵扣的增值税额。

存货的相关税费是指企业购买存货发生的进口关税、消费税、资源税和不能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以及相应的教育费附加等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费。

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是指采购成本中除上述各项以外的可归属于存货采购的费用,如在存货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仓储费、包装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

商品流通企业在采购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等进货费用,应当计入存货采购成本,也可以先进行归集,期末根据所购商品的存销情况进行分摊。

对于已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未售商品的进货费用,计入期末存货成本。企业采购商品的进货费用金额较小的,可以在发生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2.存货的加工成本

存货的加工成本是指在存货的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追加费用,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直接人工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从事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人员的职工薪酬。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3.存货的其他成本

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企业设计产品发生的设计费用通常应计入当期损益,但是为特定客户设计产品所发生的、可直接确定的设计费用应计入存货的成本。

存货的成本,实务中具体按以下原则确定:(1)购入的存货,其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

三、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日常工作中,企业发出的存货,可以按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核算。如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会计期末应调整为实际成本。

在实际成本核算方式下,企业可以采用的发出存货成本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

1.个别计价法。

亦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辨认法、分批实际法,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是把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个别计价法的成本计算准确,符合实际情况,但在存货收发频繁情况下,其发出成本分辨的工作量较大。因此,这种方法适用于一般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如珠宝、名画等贵重物品。

2.先进先出法

先进先出法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先购入的存货成本在后购入存货成本之前转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具体方法是:收入存货时,逐笔登记收入存货的数量、单价和金额;发出存货时,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逐笔登记存货的发出成本和结存金额。

先进先出法可以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但较繁琐;如果存货收发业务较多、且存货单价不稳定时,其工作量较大。

在物价持续上升时,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3.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存货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实际单位成本×本月各批进货的数量)]÷(月初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各批进货数量之和)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收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采用加权平均法只在月末一次计算加权平均单价,比较简单,有利于简化成本计算工作,但由于平时无法从账上提供发出和结存存货的单价及金额,因此不利于存货成本的日常管理与控制。

4.移动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库存原有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次进货的实际成本 原有库存存货数量+本次进货数量

本次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次发出存货的数量×本次发货前存货的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本月月末存货单位成本 采用移动平均法能够使企业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但由于每次收货都要计算一次平均单价,计算工作量较大,对收发货较频繁的企业不适用。

(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包括挑选整理中发生的工、费支出和挑选整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数量损耗、并扣除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费和其他费用。

(2)自制的存货,包括自制原材料、自制包装物、自制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及库存商品等,其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的各项实际支出。

(3)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包括加工后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其成本包括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加工的往返运输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费。

但是,下列费用不应计入存货成本,而应在其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1.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应计入存货成本。

2.仓储费用,指企业在存货采购入库后发生的储存费用,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3.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不得计入存货成本。

原材料

原材料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经过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主要材料和外购半成品,以及不构成产品实体但有助于产品形成的辅助材料。原材料具体包括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用备件(备品备件)、包装材料、燃料等。

原材料的日常收发及结存,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核算,也可以采用计划成本核算。(一)采用实际成本核算

1.原材料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原材料”科目用于核算库存各种材料的收发与结存情况。在原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时,本科目的借方登记入库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

“在途物资”科目用于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进价)进行材料、商品等物资的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各种物资(即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本科目应按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进行明细核算。

本科目的借方登记企业购入的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验收入库的在途物资的实际成本,期末余额在借方,反映企业在途物资的采购成本。

“应付账款”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应支付的款项。“应付账款”科目的贷方登记企业因购入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尚未支付的款项,借方登记支付的应付账款,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反映企业尚未支付的应付账款。

“预付账款”科目用于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的款项,预付款项情况不多的企业,可以不设置“预付账款”科目,而将此业务在“应付账款”科目中核算。

2.原材料的账务处理(1)购入材料

由于支付方式不同,原材料入库的时间与付款的时间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在会计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①货款已经支付或开出、承兑商业汇票,同时材料已验收入库

②货款已经支付或已开出、承兑商业汇票,材料尚未到达货尚未验收入库 ③货款尚未支付,材料已经验收入库 ④货款已经预付,材料尚未验收入库(2)发出材料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的确定,可以由企业从上述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方法中选择。计价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1.原材料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原材料、材料采购、材料成本差异

“材料采购”科目借方登记采购材料的实际成本,贷方登记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借方大于贷方表示超支,从本科目贷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贷方大于借方表示节约,从本科目借方转入“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期末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在途材料的采购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反映企业已入库各种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方登记超支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节约差异,贷方登记节约差异及发出材料应负担的超支差异。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超支差异);如为贷方余额,反映企业库存次啊聊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即节约差异)。

原材料实际成本=“原材料”科目借方余额+“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借方余额(或-“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贷方余额)

2.原材料的账务处理(1)购入材料

①货款已经支付,同时材料验收入库。(2)发出材料

月末,企业根据领料单等编制“发料凭证汇总表”结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应当根据所发材料的用途,按计划成本分布记入“成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同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企业日常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发出的材料成本应有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进行结转。

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验收入库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材料成本差异率 如果企业的材料成本差异率各期之间是比较均衡的,也可以采用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分摊本期的材料成本差异。终了,应对材料成本差异率进行核实调整。

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期初材料成本差异率

包装物

(一)包装物的内容

包装物,是指为了包装本企业商品而储备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袋等。其核算内容包括:

1.生产过程中用于包装产品作为产品组成部分的包装物,记入“生产成本”科目;2.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记入“销售费用”科目;3.随同商品出售单独计价的包装物,记入“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4.出租或出借给购买单位使用的包装物,记入“其他业务成本”或“销售费用”科目。(二)包装物的账务处理

为了反映和监督包装物的增加变动及其价值损耗、结存等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周转材料-包装物”科目进行核算。

(1)对于生产领用包装物,应根据领用包装物的实际成本或计划成本,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包装物”、“材料成本差异”等科目。

(2)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应于包装物发出时,按其实际成本计入销售费用。(3)随同商品出售而单独计价的包装物,一方面应反映其销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反应其实际销售成本,计入其他业务成本。

1.生产领用包装物 2.随同商品出售包装物

随同商品出售而不单独计价的包装物,应按其实际成本计入销售费用,借记“销售费用”科目,按其计划成本,贷记“周转材料-包装物”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

低值易耗品

(一)低值易耗品的内容

低值易耗品通常被视同存货,作为流动资产进行核算和管理,一般划分为一般工具、专用工具、替换设备、管理用具、劳动保护用品、其他用具等。

(二)低值易耗品的账务处理

企业应当设置“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科目。

低值易耗品等企业的周转材料符合存货定义和条件的,按照使用次数分次计入成本费用。金额较小的,可在领用时一次计入成本费用,以简化核算,但为加强实物管理,应当在备查簿上进行登记。

采用分次摊销法摊销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在领用时摊销其账面价值的单次平均摊销额。分次摊销法适用于可供多次反复适用的低值易耗品。

在采用分次摊销法的情况下,需要单独设置“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用”、“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在库”和“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摊销”明细科目。

委托加工物资

(一)委托加工物资的内容和成本

委托加工物资是指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的各种材料、商品等物资。企业委托外单位加工物资的成本包括: 1.加工中实际耗用物资的成本;

2.支付的加工费用及应负担的运杂费等;

3.支付的税金,包括委托加工物资所应负担的消费税(指属于消费税应税范围的加工物资)等。需要交纳消费税的委托加工物资,加工物资收回后直接用于销售的,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应计入加工物资成本;如果收回的加工物资用于继续加工的,由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应先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科目的借方,按规定用以抵扣加工的消费品销售后所负担的消费税。

(二)委托加工物资的账务处理 1.发出物资

2.支付加工费、运杂费等 3.加工完成验收入库

库存商品

(一)库存商品的内容

库存商品是指企业已完成全部生产过程并已验收入库、合乎标准规格和技术条件,可以按照合同规定的条件送交订货单位,或可以作为商品对外销售的产品以及外购或委托加工完成验收入库用于销售的各种商品。库存商品具体包括库存产成品、外购商品、存放在门市部准备出售的商品、发出展览的商品、接受来料加工制造的代制品和为外单位加工修理的代修品等。

(二)库存商品的账务处理 1.验收入库商品

对于库存商品采用实际成本核算的企业,当库存商品生产完成并验收入库时,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

2.发出商品

企业销售商品、确认收入时,应结转其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库存商品”科目。

商品流通企业发出存货,通常还采用毛利率法和售价金额核算法等方法进行核算。

(1)毛利率法。是指根据本期销售净额乘以上期实际(或本期计划)毛利率匡算本期销售毛利,并据以计算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毛利率=(销售毛利/销售净额)×100%

销售净额=商品销售收入-销售退回和折让 销售毛利=销售净额×毛利率 销售成本=销售净额-销售毛利

期末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本期销售成本 这一方法是商品流通企业,尤其是商业批发企业常用的计算本期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库存商品成本的方法。

(2)售价金额核算法。是指平时商品的购入、加工收回、销售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通过“商品进销差价”科目核算,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和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并据以调整本期销售成本的一种方法。

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销售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商品进销差价率 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商品进销差价

期末结存商品的成本=期初库存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购进商品的进价成本-本期销售商品的成本

对于从事商业零售业务的企业(如百货公司、超市等),由于经营的商品种类、品种、规格等繁多,而且要求按商品零售价格标价,采用其他成本计算结转方法均较困难,因此广泛采用这一方法。

存货清查

存货清查是指通过对存货的实地盘点,确定存货的实有数量,并与账面结存数核对,从而确定存货实存数与账面结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企业应当设置“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期末处理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存货清查发生盘盈和盘亏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核算,期末处理后该账户无余额。核算时分两步:第一步,批准前调整为账实相符;第二步,批准后结转处理。

(一)存货盘盈的账务处理

企业发生存货盘盈时,借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科目。

注意与库存现金盘盈账务处理的区别。(二)存货盘亏及毁损的账务处理

企业发生存货盘亏及毁损时,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在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应作如下会计处理:对于入库的残料价值,计入“原材料”等科目;对于应由保险公司和过失人的赔偿,计入“其他应收款”科目;扣除残料价值和应由保险公司、和过失赔偿后的净损益,属于一般经营损失的部分,计入“管理费用”科目,属于非正常损失的部分,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

注意与库存现金盘亏账务处理的区别。

存货减值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其中,成本是指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如企业在存货成本的日常核算中采用计划成本法、售价金额核算法等简化核算方法,则成本为经调整后的实际成本。可变现净值是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可变现净值的特征表现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

为了反映和监督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转回等情况,企业应当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进行核算。

第六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内容

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资产。通常情况下,包括企业持有的、在活跃市场上有公开报价的国债、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

第一,权益工具投资不能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

第二,“有明确意图持有至到期”是指投资者在取得投资时意图就是明确的。

第三,“有能力持有至到期”是指企业有足够的财务资源,并不受外部因素影响将投资持有至到期。

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务处理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为了反映和监督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收取利息、出售等情况,企业应当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收益”等科目进行核算。

企业的持有至到期投资发生减值的,还应当设置“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进行核算。(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取得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所发生的交易费用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企业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资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构成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初始确认金额。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持有

企业在持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期间,所涉及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债券利息收入,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核算发生的减值损失。

1.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债券利息收入

企业在持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会计期间,应当按照摊余成本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进行计量。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债券利息,应当作为投资收益进行会计处理。

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在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当前账面价值所使用的利率。实际利率在相关金融资产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的实际利率计算的各期利息收入与名义利率计算的相差很小,也可以采用名义利率替代实际利率使用。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减值

持有至到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减值,其账面价值高于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企业应当将该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减记的金额应当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进行会计处理,计人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已计提减值准备的持有至到期投资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的,应当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予以转回。转回的金额计人当期损益。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出售

企业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资时,应当将取得的价款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投资损益进行会计处理。

如果对持有至到期投资计提了减值准备,还应当同时结转减值准备。

第七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内容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指初始确认时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没有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企业从二级市场上购入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但这些金融资产没有被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务处理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应设置的会计科目

企业应当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投资收益”等科目进行核算。

分别设置“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公允价值变动”等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借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余额的差额等;贷方登记资产负债表日企业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余额的差额等。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也可以单独设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取得

企业取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所发生的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区别交易性金融资产的交易费用。)

企业取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末领取的债券利息,应当单独确认为应收项目,不构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初始入账金额。

1.企业取得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股票),应当按照该金融资产取得时的公允价值与交易费用之和,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束发放的现金股利,借记“应收股利”科目,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等科目。

2.企业取得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应当按照该债券的面值,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按照支付的价款中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照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持有

1.企业在持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间取得的现金股利或债券利息。应当作为投资收益进行会计处理。

(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分期付息、一次还本债券投资的,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按照可供出售债券的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应收利息”科目,按照可供出售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日。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一次还本付息债券投资的,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可供出售债券的面值和票面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应计利息”科目,按照可供出售债券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按照其差额,借记或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利息调整”科目。

2.资产负债表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3.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将应减记的金额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进行会计处理,同时直接冲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

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己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当在原己确认的减值损失范围内转回,同时调整资产减值损失或所有者权益。

(1)资产负债表日,确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按照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按照应从所有者权益中转出原计入资本公积的累计损失金额,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

(2)对于已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会计期间内公允价值已上升且客观上与确认原减值损失事项有关的,应当在原已确认的减值损失范围内按已恢复的金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日。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股票等权益工具投资的,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四)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出售

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等科目,按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公允价值变动、利息调整、应计利息”科目,按照其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科目。

篇3:初级会计实务2017新大纲会计职称考点总结第一章第八节

本篇为《经济法》第一章第一节考点:经济法概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请大家持续关注。

(一)经济法的概念和体系

1、经济法概念(起源于法国)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与协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经济法体系

按照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法所调整的基本内容,将经济法体系作如下划分:

①经济组织法

指经济组织的法律制度,主要是企业法律制度。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等。

②经济管理法

指国家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法律制度。主要是财税、金融、价格、市场和特定行业管理法律制度等。

③经济活动法

指调整经济主体在经济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而产生的法律制度。主要是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

【注意】《经济法》教材内容不完全局限于法学中的经济法体系范围,同时也涉及传统民商法的相关内容,包括总论、公司法律制度、其他主体法律制度、金融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增值税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和相关法律制度。

(二)经济法的渊源

经济法的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借以存在和表现的形式。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司法解释以及国际条约、协定。

1、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经济法的基本渊源,是经济立法的基础。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是经济法的主要渊源,它规定的多是基本经济关系。

以法律形式表现的经济法律规范是经济法的主体和核心组成部分。

3、法规

法规包括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其效力次于宪法和法律。经济法大量以法规的形式存在,法规是经济法的重要渊源。

①行政法规:国务院为执行法律规定及履行宪法规定的行政管理职权的需要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②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规章

规章包括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章。

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章。

规章是法律、行政法规的补充,对正确适用和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具有重要意义。

5、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依法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主要适用于本民族自治地方。

6、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审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解释。

7、国际条约、协定

我国作为国际法主体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双边或多边协定及其他具有条约、协定性质的文件。

在我国生效后,对我国国家机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就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注意: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同级地方政府规章;

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例·单选】下列各项中,属于行政法规的是()。

A.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B.国务院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D.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河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答案:B

上一篇:西湖的早晨小学作文500字下一篇:追授全国防疫先进个人称号事迹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