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2024-04-18

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精选10篇)

篇1: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蒙古族,历来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马头琴是蒙古族的代表乐器,也被纳入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马头琴产生于蒙古族,其历史悠久,是一种弦乐器。虽然马头琴的制造、演奏方式简单,但能够创作各种具有草原特色的曲调,并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创作符合现代音乐风格的曲目。随着马头琴音乐的不断发展,已经逐渐的走出蒙古族音乐领域,走向世界音乐文化中去。本文通过认识马头琴,分析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更深一步的了解草原文化。

[关键词]马头琴;蒙古族;音乐地位

前言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标志性产物。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不仅象征着蒙古人的人文精神,更是丰富了蒙古族音乐的内容,为使蒙古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马头琴的音乐具有悠扬、深沉的旋律,蕴含了蒙古族人独特的民族精神、人文思想。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蒙古族的音乐在于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草原,已游牧方式为主,不仅创造了草原音乐文化,还留下了独特的草原人民的精神。

一、马头琴的由来

马头琴,顾名思义,是因为在琴杆上雕有马的头像而得名,在2003年,马头琴被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马头琴的历史起源可以追寻到唐宋时期,那时的“奚琴”是马头琴的前身。随后,在成吉思汗时期,马头琴就已经在蒙古境内流传,改为“胡琴”。到现如今,马头琴名字的由来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草原上有一个老牧民养了一匹骏马,有一天,部落首领要举行骑马比赛挑选女婿,并立下约定谁先到达终点,就将女儿嫁给他。于是老牧民就让儿子带着自己的骏马参加比赛,没想到他的儿子果然第一个到达终点。但部落首领却违背诺言,不仅没有将女儿嫁给他还抢夺了他的骏马,老牧民想要把骏马要回,可没想到部落首领却拉箭射杀了骏马。老牧民非常难过,就用骏马的皮和骨做成了一把琴,好纪念之前的骏马。此琴在演奏时旋律奔放、气势恢宏,从此以后就把这把琴命名为马头琴。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头琴的历史价值就更为丰富,有着蒙古族人独特的制造工艺,在内蒙古民间有这样一种活动,每把马头琴诞生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是蒙古族人民对马头琴的尊重,也由此可见马头琴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地位。马头琴由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发展为今天的马头琴音乐,其中的内涵、思想价值值得后代人去传承,并推动马头琴由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

二、马头琴的构造

马头琴在蒙古族境内广为流传,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器乐。虽然马头琴在音质上是相同的,但各地区的马头琴制作工艺还是不同的。首先是马头琴的琴箱,是梯形的形状,琴箱的正反面都是由马皮做成的,马头琴的琴弦是由马尾编制成的,琴杆上有马头图案,故称为马头琴。在马头琴的历史发展下,我国对马头琴在制作上也做出了巨大的改革,比如,马头琴在结构上采用了大的琴箱,改良了马头琴的琴弦,增大了琴的音量。也有的文艺工作者将马头琴的马尾弦进行了改造,用尼龙丝代替,扩大了马头琴的音域。虽然马头琴在现代工艺制造下不断的改进,但始终保留着马头琴醇厚、悠扬的音色,始终都包含着草原人民对马头琴的热爱,成为了草原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三、马头琴的演奏方式

马头琴在演奏方式上多采用“单音”的演奏方式,主要是利用左手中指按弦,同时还吸取了草原特色的演奏技巧,既保留了传统的乐曲,也能融合现代乐曲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力。?R头琴在演奏上还要注重各部位的协调合作,虽在拉弓上与二胡相似却又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右手拉弦时要比二胡用力,加上无名指和小拇指的按压,各部位的配合进行演奏。马头琴流传下来的几种演奏方式包括“装饰音”、“泛音”、“潮尔”等演奏方法,“潮尔演奏方式”是内蒙古地区现今较为流传的一种演奏方法,体现了马头琴深厚、粗犷的音色和低沉的旋律,彰显出蒙古族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民族风格。马头琴的演奏曲目分为“长歌”和“短歌”两种,通常采用“长歌”的音乐形式。马头琴的定弦法有五度、四度等,通常以四度为常用的定弦法。现代的马头琴还融合了小提琴的演奏方式,使马头琴在演奏上形成本民族的独特风格。

四、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

马头琴是古老的蒙古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乐器,对蒙古族音乐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回顾马头琴的发展历程,其既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也受到了传统宫廷音乐的影响,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传统的伴奏形式,还产生了纯器乐曲,如《白翎雀》《海青拿天鹅》等。马头琴的曲目大多数都是根据草原人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为主题进行创作,一般都是一些蒙古族流传下来的民歌,马头琴成为了蒙古族人民欢度节日、抒发情感时必不可少的乐器。由于蒙古族人常年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以牛羊作伴,策马奔腾。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创造了本民族独有的马头琴乐器,也使得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头琴音乐随着蒙古族的发展历史,不断充实了蒙古族音乐内容,使蒙古族音乐生命力旺盛,马头琴音乐多数内容充斥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马头琴音乐在整个蒙古族音乐中融入了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蒙古族人民用马头琴来深刻感受民族文化,并向外界宣扬马头琴的音乐文化。马头琴音乐作为草原文化艺术形式的一种,在历史进程中蕴含了不同的时代内容,创造了大量的草原民歌,例如,《蒙古小调》《草原赞歌》《朱色烈》等优秀的曲目,曲调婉转,富有草原特色,丰富了蒙古族音乐的内容,蕴含了蒙古族人的深厚文化底蕴。马头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民族内部发展,正逐渐走向世界音乐的发展道路。

五、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作用

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其音色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充满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回归自然的理念、对自然的敬重之情。马头琴从其构造到演奏方式,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使得马头琴逐渐从民族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学校,使不少的青少年开始学习马头琴,马头琴的演奏曲目大多都是歌颂草原的、赞美骏马的,经常演奏有助于形成积极、豁达的性格,并继承和传扬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马头琴音乐已成为了蒙古族音乐的代表,马头琴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不仅是草原文化的审美核心,也是蒙古族音乐审美风格和审美思想的独具表现方式,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其中的一首曲目就是由2008名马头琴手共同演奏完成的,又如,我国的马头琴演奏手齐宝力高也是第一次能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马头琴表演。这充分显现我国的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作为民族的特色音乐正逐渐走向世界。

六、结论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族音乐当中长调的最好乐器,能够准确的表现蒙古人的生活。马头琴音乐是蒙古族音乐的代表,成为蒙古人民族文化的标志。马头琴已经不局限于民族内部发展,在时代发展下,培养出更多马头琴的演奏人才,逐渐融入新的元素,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马头琴曲目,使马头琴音乐传承下去。

篇2: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萨仁图雅

09级教育1班

40940113

以草原文化为背景、以游牧生活为依托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艺术与蒙古族舞蹈艺术,是一个值得系统研究的、为草原文化增色生辉的课题。

从我国舞蹈历史的发展进程上看,它主要由三大源泉汇聚而成:一是以黄河流域为代表的中原农耕型舞蹈文化;二是以北方草原、森林、戈壁为代表的游牧型舞蹈文化;三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渔猎型舞蹈文化。从艺术起源的角度分析,这三大舞蹈文化体系,特别是农耕民族舞蹈与游牧民族舞蹈之间,历来就不存在什么孰先孰后的统属关系问题,而是由分别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古代人民,各自按照自己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历史发展轨迹独立创造而成的。其后,才在长期交流融汇、互动发展的过程中,构成了中华民族舞蹈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文化历史发展格局。我们站在草原文化的角度,分别对这种既保持着水乳交融的必然联系,又各自沿着不同历史文化轨迹自成体系发展的舞蹈艺术,进行分门别类地探讨和阐释,将对促进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共同进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自古以来,蒙古高原便是一个自成世界的、独成体系的游牧文化圈。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浩瀚的蒙古高原,曾经是众多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摇篮和驰骋的舞台。他们不仅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创造了文明,传承了文化,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作出过辉煌贡献,同时也创造出了具有纵深的历史性、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的地域性的独具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特质的舞蹈艺术。以蒙古民族为代表的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艺术,作为表达游牧民族文化精神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载体,草原文化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既是对传统游牧舞蹈文化类型的传承,也是对当今时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的形象诠释。

考古发现与当代舞蹈实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均已证实,生活在蒙古高原,以狩猎、游牧或以“牧且猎”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氏族、部落和民族,历来就是一个希望通过跳舞来给自己的生命健康、生殖繁衍和实际生活带来希望和乐趣的群体。归根结底,在游牧民族的精神世界里,人文情怀中,马背上的潇洒浪漫,生活中的豪放不羁、聚宴时的热情好客,宗教祭祀中的虔诚祈祷,畜牧业劳动中的与动物为伴,以及庆典礼仪、节令习俗中的礼仪规范、行为举止、服饰装扮......都是他们可以借舞抒怀,或写意或写实的最直接、最本能的艺术体现。这就如同美国著名音乐舞蹈史家库尔特〃萨克斯在《世界舞蹈史》中所说:“受动物舞蹈影响的民族有多种形式的舞蹈动作,而且跳起舞来非常热情。”惟其如此,才有了以蒙古民族为代表的各游牧民族皆能歌善舞,且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之美誉。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从草原文化的角度,整合各种舞蹈文化信息,努力发掘、研究游牧民族舞蹈的文化资源,探究其历史的成因与艺术的特质,尤其是对蒙古族舞蹈的艺术存在、艺术生成、艺术本质、艺术发展、艺术演变、艺术价值、艺术属性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从凝聚其间的各种生活要素和艺术元素中,探索发现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根在哪里,美在何处,传扬、展示蒙古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采,当是我们努力探究的向度。

近现代以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对这种由我国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的,由蒙古民族所秉承的既具有游牧舞蹈文化特质又具有时代新质的艺术模式和美学范式,各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作了大量研究,业已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这样一种现象,即至今未见有学者对其从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探索向度、草原艺术的研究深度,将蒙古族舞蹈艺术这种集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之大成的特质、因素、属性、概念等等,予以一以贯之的、触类旁通的进行整合性的研究与阐释。有鉴于此,笔者耗时三年,即将面世的名为《中国蒙古族舞蹈艺术论》一书,似可从舞蹈理论的层面填补此项研究之不足。

在这样一个正值舞蹈本体化、本土化等文化复归情结方兴未艾之际,我们有责任在这复杂交织的多元文化时代,对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与蒙古族舞蹈之间,于承传递嬗中所发生的,有如遗传基因般的文化秉承现象,用历史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满怀民族的情感,用民族的话语权予以重新认识、重新分析并作出尽其所能地阐释,使其在变单项舞蹈学科研究为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术层面上建立起适合国际间平等对话的语境体系,用中华民族的话语权,结合大量的舞蹈实证,解读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和蒙古族的舞蹈文化,竭力促使它在全球化、多元化、多样化的舞蹈格局中,增添一份理所应当的文化份额。再从理论的层面来说,在这话语纷争的时代,任何一个民族的舞蹈艺术,只有将蕴含其间的文化精神、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品格和元素等等,用自己的话语权和研究成果走向社会,被社会所接受,它的影响力才会扩大,才有可能拓展跨文化对话的空间,在国际舞苑上占有一席之地。

总而言之,民族舞蹈艺术的历史原本就是民族文化的历史,保护民族舞蹈文化遗产,弘扬民族舞蹈文化,就是保护和弘扬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由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共同创造,由蒙古民族承续下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的舞蹈文化,足以给我们留下许多想像的空间和深入探讨的话题。以现代的视角和理念审视解读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和蒙古族舞蹈的起源与发展、传承与演进、拓展与延伸,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超乎艺术之外的遐想和启迪。草原文化:是指自古以来,在大草原上过着游牧、狩猎、渔猎以及林业经济生活的民族,由他们所共同创造的文化整体。其博大与深邃,足可和农耕文化相媲美,只不过未得到充分地发掘与研究。中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过去以封建正统思想为主导,重农轻牧,古文献中,有关农耕文化的内容记述比较详尽,对游牧民族和草原文化的记载较少,还常带有贬低之意,这就给草原文化的研究增添了许多困难。

中国历史上的政权更迭中,以农耕民族掌握政权的时候居多。当农耕民族建立政权后,从不敢轻视游牧民族,为防范游牧民族的侵扰与掠夺,建造了长城防御之后,仍极重视边关贸易,互通有无。即便在汉唐盛世,仍采取和亲政策,以增强农耕民族和草原民族的友好往来,像汉代与匈奴、唐代写突厥都曾如此。从而保持了一定时期内的和平与安定的生活,使两类文化得到不断地融合发展。

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鲜卑建立过北魏、契丹建立了辽朝、女真建了金等政权,而蒙古族和满洲族,则建立了震撼世界的元朝和有近300年历史的清朝,都创造了不同时代特征的草原文化,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如果说农耕文化是以土地为根本,在沿江河流域的平原上创造了著称于世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话,那么,草原文化则是在辽阔无垠蓝天下的绿野上,不断孕育出耀眼的文明之光,闪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之中。舞蹈文化是不受语言文字局限的,在探索草原文化型民间舞蹈中,定会发现许多过去文字记载中所没有的重要收获。……178

2、贝〃比依勒:舞蹈一词在蒙古族方言中有不同的称谓:新疆蒙古族称自娱性民间舞蹈为“贝.比依勒”,称表演性舞蹈为“勃吉克”,而在内蒙古地区“孛吉克”则是舞蹈的通称。“孛吉克”一词最早出于元明时期,之前称“迭布色”,有“顿足、踏足、足蹈之意”。尚无统一的规范,保持着游牧歌舞随意性与灵活性的特征。“贝.比依勒”是在民间乐器托布秀尔伴奏中进行,托布秀尔音色浑厚、优美,演奏曲调活泼、旋律即兴、节奏性强,适于舞蹈者表演和即兴发挥。蒙古族舞蹈家称此为“托布秀尔乐舞”。另一方面,托布秀尔所演奏的乐曲以沙吾尔登命名较多,表演时多以沙吾尔登一曲作为开始,又称这种舞蹈为“沙吾尔登舞”,并以它作为“新疆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183

3、安代:是载歌载舞的民间舞蹈,流传于内蒙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以库伦地区最为盛行。安代是由萨满“唱安代”“唱白鹰”(查干额利叶)跳神治病发展而来的舞蹈形式。过去以唱为主,后逐渐发展为今天自娱性的群众舞蹈。古代科尔沁草原上的牧民们遇到病痛或天旱不雨时盛行请萨满跳神,这是安代流传不断的群众基础。过去“唱安代”治病的活动,要择吉日在一定场地上按程序进行。开始前几个人把病人扶进场内,坐在事先准备好的长凳上。旁边有两个男青年随时搀扶。病人(女)要把头发向前披散开,遮住脸面,双手合掌拈一灶香。众人围成大圆圈(少则数十,多则数百人),面向里圈,这时歌手到场中心唱传统的安代歌词,如“唱白鹰”开始。众人随着她唱和,挥帕、顿足,沿圈起舞,接着歌手们又用歌声劝慰病人…… ……185

4、筷子舞:属表演性道具舞蹈,流传于内蒙古伊克昭盟地区。是婚礼、喜庆节日欢宴时,在弦乐及人声伴唱下,由男性艺人单独表演的舞蹈形式。舞者右手握一把筷子敲击手掌、肩部、腰部、腿部等处。击打时肩部环绕耸动,腕部翻绕灵活,敲打的声音清脆,节奏鲜明,情绪热烈欢快。舞者时而转身打地,时而蹲跳打脚,各种动作基本上保持半蹲的舞蹈姿态。筷子舞的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笛子、扬琴等,伴唱的歌曲多用伊克昭盟地区流传的民歌,以4/4拍、2/4节拍居多,表演往往是由慢转快,或原地、或行进,最后在快速表演的高潮中结束。现在已经有了女子集体或男女集体的编排。……186

5、盅碗舞:同属表演性道具舞蹈,亦称“打盅子”,是喜庆节日里单人表演的舞蹈形式。过去由男艺人表演。表演者双手各持盅子一对,用食指、无名指夹住上面盅子的边缘,中指扣于盅内,大拇指托住下面的盅子。两盅之间有空隙,可以碰击作响。表演开始时,艺人坐于地毯上缓缓起舞,盅子随着音乐节拍发出规律的响声,或轻抖双腕,使盅子碰击,发出细碎清脆银铃般美妙的声音。然后舞者慢慢站起,两臂伸展、屈收,在胸前环绕,进退或绕圈行走。盅子美妙的声音随表演者舞动而缭绕不绝。伴奏乐器有三弦、扬琴、四胡、笛子等。乐曲多采用伊克昭盟地区民歌,如《金盅》(敖门代莱》等。1950年代以后,盅碗舞多由女子表演,动作舒展流畅,柔美端庄,高潮时多作“板腰”“旋转”等技巧,技艺高超者还头顶燃灯或燃烛起舞,光影随摇曳,引人人胜。经专业舞蹈工作者加工,技巧与造型上都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典雅优美的女子独舞节目。……187

篇3: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头琴以独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和魅力彰显于世界民族乐坛之上。2003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头琴传统音乐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 经国务院批准, 蒙古族马头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马头琴的起源传说中, 还流传着一个凄美哀婉的故事。传说, 有个善良的老牧民家养了一批俊美的枣骝马。一天, 蒙古部落首领为了给自己女儿寻一个乘龙快婿, 就举行了一场骑马比赛, 并扬言谁骑马先到达终点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于是老牧民就派小儿子带着枣骝马参加比赛, 他的小儿子果然没令他失望, 轻松获得第一名, 哪料到部落首领背信弃义, 非但不把女儿嫁给他, 还抢夺枣骝马飞奔而去。老牧民见状又气又急, 吹了一声口哨, 枣骝马就应声将首领甩下身去, 首领因此而恼羞成怒, 拔出弓箭射向枣骝马, 然而枣骝马却忍着剧痛回到老牧民的帐边最终精疲力竭倒在地上。老牧民和儿子悲痛欲绝, 某晚枣骝马托梦给老牧民, 诉说自己的离别之苦。第二天老牧民用枣骝马的皮、骨和马尾做成一把形状奇特的琴, 整日带在身边, 以寄托自己的思念。此琴演奏时的声音时而奔放, 如万马奔腾, 气势雄浑;时而婉转, 仿佛枣骝马亲昵地依偎在主人身边。从此后这把琴就被称为马头琴。其实关于马头琴传说的版本有很多, 由于年代久远也无从考证。但无论是何种传说, 都表现出草原人民对马的深情厚谊和尊重, 也证明了这个游牧民族侠骨和柔情并存。

马头琴历久弥新, 其草原文化价值不容忽视。马头琴在发展中, 既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 同样在其流传进宫后也受到宫廷音乐的影响。早在成吉思汗时期, 马头琴音乐已经发展至或悠扬婉转、或气势浑厚、或感情浓郁等风格, 这与草原牧人的性格和生活密切相关。千百年来, 蒙古人都从事畜牧业, 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他们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蒙古草原的广阔无垠, 天高水清, 牛羊成群不仅为他们的游牧生活创造条件, 还造就了他们心胸开阔, 不拘小节的优良品质, 更使他们在周边环境的启蒙下创造了自己独有的乐器——马头琴, 拥有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马头琴的寓意在时间的锻造下更为广泛, 我们能在其中领略到草原牧民对草原的依恋, 对骏马的赞美, 对家乡的热爱。马头琴成为了独一无二草原文化的代言者, 并为草原文化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马头琴的美育价值和对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艺术文化, 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给青少年带来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对回归自然的理念, 自然的崇敬, 保护自然的生活意识和信念, 和对社会坦然的态度。马头琴已从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时尚”文化, 其造型、形式、声色和演艺方式给现代文化带来新的“古朴”气息, 很受青少年青睐。从地方走向世界, 从民族走向了大众, 给青少年新的国际化思路和世界视角, 使得年轻人拓展自己的视野, 拥有包容性的行为准则和意义。

学习马头琴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马头琴的演奏技巧比较繁杂, 一个优秀的马头琴演奏家一定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马头琴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 所以学生要想掌握其中的技巧就必须集中注意力, 并且要细微谨慎地观察。开设马头琴课程还有助于记忆力的培养。在传统马头琴演奏时是没有乐谱的, 学生在自我练习的时候也是全凭记忆, 因此学生在不断练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记忆力。学校教授马头琴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磨练学生的意志, 影响学生的性格。想必教师在讲课前都要介绍马头琴的渊源, 简单来说就是人与马之间的深情厚谊, 所以当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之后不仅对马头琴提起较大兴趣, 还能懂得要从小做一个有感情的人。马头琴作为一种乐器, 技巧性非常强, 弹奏马头琴需要较强的臂力, 所以想学好马头琴就必须长期坚持锻炼, 这就有助于磨练意志。马头琴所演奏的曲目大都是歌颂草原, 赞美骏马的, 故而经常演奏有助于健康向上、积极豁达的性格养成。

马头琴音乐几乎是蒙古音乐风格的代名词, 成为蒙古文化的标志性产物之一。从成吉思汗一统蒙古, 经由忽必烈对社会进行改革, 最后又到达延汗时期, 蒙古族经历了逐渐开放, 由衰到兴的过程。而马头琴音乐也随着这个伟大民族的巨大变革得到了质的飞跃。马头琴音乐清新自然, 生命力旺盛, 充斥着人们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也并存于其中。时代在变迁,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的思想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可, 而马头琴恰恰表达了这种思想, 所以马头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2005年, 齐宝力高第一次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音乐会, 是全场观众为之欢呼。2008年北京奥运会, 2008名马头琴手在奥林匹克文化公园完成了一首绝唱。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 马头琴正以它独特的内涵走向世界, 征服世界。

马头琴不再只是用于家庭娱乐的一种工具, 它经过改进, 广泛用于伴奏、独奏、交响乐队合奏等。学校应该加强对此课程的管理, 培养出更多对马头琴有兴趣的人才, 实现对马头琴不断地创新改革, 使马头琴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

摘要:马头琴是蒙古族家喻户晓的一种弓弦乐器, 其历史悠久, 问世传奇, 而它也是我国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尽管马头琴的构造及其制作方法较为简单, 但它却能演奏创作曲中各种双音和弦。随着马头琴音乐文化的发展, 它已经从蒙古走向全国各地, 甚至在世界乐坛上占领一席之地。人们对它的评价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

篇4: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马头琴 蒙古族音乐 地位 作用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起名马头琴。唐宋时期的“奚琴”是马头琴的前身,而后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时“奚琴”就在蒙古境内广泛流传,并改名为“胡琴”。时间并没有使马头琴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反而使它的文化价值、美学意义更加深刻。马头琴历史传奇,底蕴丰厚,有独具特色的制作工艺、材料和演奏技巧。二十世纪中期至今,马头琴由一种民间乐器发展成为了一种“有专业品格的专业乐器”。今天,马头琴已经作为一门课程出现在大学校园里,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思想值得学者推敲理解。虽然马头琴已经传播远至海外,但其仍应该进行不断创新和改革。

马头琴以独特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艺术特色和魅力彰显于世界民族乐坛之上。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马头琴传统音乐宣布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蒙古族马头琴艺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马头琴的起源传说中,还流传着一个凄美哀婉的故事。传说,有个善良的老牧民家养了一批俊美的枣骝马。一天,蒙古部落首领为了给自己女儿寻一个乘龙快婿,就举行了一场骑马比赛,并扬言谁骑马先到达终点就把女儿许配给他,于是老牧民就派小儿子带着枣骝马参加比赛,他的小儿子果然没令他失望,轻松获得第一名,哪料到部落首领背信弃义,非但不把女儿嫁给他,还抢夺枣骝马飞奔而去。老牧民见状又气又急,吹了一声口哨,枣骝马就应声将首领甩下身去,首领因此而恼羞成怒,拔出弓箭射向枣骝马,然而枣骝马却忍着剧痛回到老牧民的帐边最终精疲力竭倒在地上。老牧民和儿子悲痛欲绝,某晚枣骝马托梦给老牧民,诉说自己的离别之苦。第二天老牧民用枣骝马的皮、骨和马尾做成一把形状奇特的琴,整日带在身边,以寄托自己的思念。此琴演奏时的声音时而奔放,如万马奔腾,气势雄浑;时而婉转,仿佛枣骝马亲昵地依偎在主人身边。从此后这把琴就被称为马头琴。其实关于马头琴传说的版本有很多,由于年代久远也无从考证。但无论是何种传说,都表现出草原人民对马的深情厚谊和尊重,也证明了这个游牧民族侠骨和柔情并存。

马头琴历久弥新,其草原文化价值不容忽视。马头琴在发展中,既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样在其流传进宫后也受到宫廷音乐的影响。早在成吉思汗时期,马头琴音乐已经发展至或悠扬婉转、或气势浑厚、或感情浓郁等风格,这与草原牧人的性格和生活密切相关。千百年来,蒙古人都从事畜牧业,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他们对于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蒙古草原的广阔无垠,天高水清,牛羊成群不仅为他们的游牧生活创造条件,还造就了他们心胸开阔,不拘小节的优良品质,更使他们在周边环境的启蒙下创造了自己独有的乐器——马头琴,拥有了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马头琴的寓意在时间的锻造下更为广泛,我们能在其中领略到草原牧民对草原的依恋,对骏马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马头琴成为了独一无二草原文化的代言者,并为草原文化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

马头琴的美育价值和对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马头琴作为蒙古族传统艺术文化,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给青少年带来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和社会观,对回归自然的理念,自然的崇敬,保护自然的生活意识和信念,和对社会坦然的态度。马头琴已从传统文化转化为一种“时尚”文化,其造型、形式、声色和演艺方式给现代文化带来新的“古朴”气息,很受青少年青睐。从地方走向世界,从民族走向了大众,给青少年新的国际化思路和世界视角,使得年轻人拓展自己的视野,拥有包容性的行为准则和意义。

学习马头琴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马头琴的演奏技巧比较繁杂,一个优秀的马头琴演奏家一定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马头琴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学生要想掌握其中的技巧就必须集中注意力,并且要细微谨慎地观察。开设马头琴课程还有助于记忆力的培养。在传统马头琴演奏时是没有乐谱的,学生在自我练习的时候也是全凭记忆,因此学生在不断练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记忆力。学校教授马头琴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磨练学生的意志,影响学生的性格。想必教师在讲课前都要介绍马头琴的渊源,简单来说就是人与马之间的深情厚谊,所以当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之后不仅对马头琴提起较大兴趣,还能懂得要从小做一个有感情的人。马头琴作为一种乐器,技巧性非常强,弹奏马头琴需要较强的臂力,所以想学好马头琴就必须长期坚持锻炼,这就有助于磨练意志。马头琴所演奏的曲目大都是歌颂草原,赞美骏马的,故而经常演奏有助于健康向上、积极豁达的性格养成。

马头琴音乐几乎是蒙古音乐风格的代名词,成为蒙古文化的标志性产物之一。从成吉思汗一统蒙古,经由忽必烈对社会进行改革,最后又到达延汗时期,蒙古族经历了逐渐开放,由衰到兴的过程。而马头琴音乐也随着这个伟大民族的巨大变革得到了质的飞跃。马头琴音乐清新自然,生命力旺盛,充斥着人们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也并存于其中。时代在变迁,“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思想已经被全世界所认可,而马头琴恰恰表达了这种思想,所以马头琴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播。2005年,齐宝力高第一次在世界最高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音乐会,是全场观众为之欢呼。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8名马头琴手在奥林匹克文化公园完成了一首绝唱。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马头琴正以它独特的内涵走向世界,征服世界。

马头琴不再只是用于家庭娱乐的一种工具,它经过改进,广泛用于伴奏、独奏、交响乐队合奏等。学校应该加强对此课程的管理,培养出更多对马头琴有兴趣的人才,实现对马头琴不断地创新改革,使马头琴经久不衰地传承下去。

篇5:浅谈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贡献)

答: 巴赫是巴洛克时期德国伟大的的作曲家,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被世人誉为:“音乐之父”。他的音乐代表了巴洛克音乐的最高成就。

篇6: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摘要: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器乐演奏对于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的情感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飞翔。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课程标准》中,不仅将器乐与演唱等并列,作为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在感受与鉴赏、创造等领域都渗透了器乐教学因素。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儿童们充满着喜悦的心情,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将这种可能性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关键词:器乐教学

奖励

精选

兴趣

一、器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1、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就是将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放在首位,单纯地训练学生识谱、视唱和唱歌,教学内容单调,方法也比较简单。器乐教学只是在课外进行,学校组织少数学生学习器乐演奏,其目的也只是为了演出了比赛。

2、而现代的教育观念,尤其是素质教育认为,音乐教学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性的艺术教育,可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其中会演奏乐器是感受、理解、欣赏、表现音乐的一种能力。所以现在要求

乐器进课堂,每位学生都会演奏一种乐器。通过器乐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3、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弹琴与绘画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演奏美的音乐不但能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还能陶治情操,美化心灵。

二、器乐教学乐曲的选择

任何器乐教学,都是通过一定乐曲的练习进行的。而小学器乐教学乐曲教材的选择受到乐器品种的约束,特别是许多优秀的大型经典曲目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该乐曲主奏乐器学生不能掌握,或由于长度和难度等原因,它们无法直接进入器乐教学课堂,而且还要尽可能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练习曲的出现,所以应该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歌曲与乐曲作为练习教材,最好是我们音乐课里面学过的歌曲。

站在学生的心理来看,乐曲的美感与他们的表现欲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优美的乐曲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而低劣的乐曲则会磨灭学生的表演兴趣。因此,在器乐教学中,选择既适合学生器乐,又具有审美价值的乐曲,是十分重要的。当然为了拓宽学生的器乐曲目和加强操作实践,器乐教学还应该和唱歌结合起来。学生在唱歌教学中所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艺术精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他们通过学习演唱后,不仅对歌曲的曲调比较熟悉,而且对歌曲的内容和情感表现也都能了解和掌握。在这种前提下,如能用自己的乐器器乐出来,既可以为大家伴奏,也可以作为自己的独奏,是提高学生器乐兴趣和发掘优秀器乐曲目的有效方法。

三.精选乐器,激发学生学习乐器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也是学习乐器的源泉。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开始,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其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一定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乐器以及乐器的普及性。由于小学音乐课是综合性的审美教育,又采用了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此,选用的乐器应该是简易型的乐器。但是简易不等于简单,它既要易学易奏,又必须有一定的质量保证,符合音乐审美的需要和要求。例如在音色上要优美动听、在音质上要纯净悦耳、在发音上要绝对准确。此外,在制作上也要力求工艺精细,能够给学生一个美好的视觉形象。当前,有些学校给学生使用的乐器制作粗糙,发音不准,不仅没有美感可言,而且成为学生音乐耳朵的杀手,这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音乐论文《让器乐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飞翔》 器乐教学的乐器品种应该是比较宽泛的,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和有固定音高的乐器,都可以

选择一些进行学习。例如关于《音乐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各种打击乐器、竖笛、口风琴、口琴、电子琴等,都是既经济又适用的乐种。就小学音乐课的器乐教学来说,仍然存在一个合理选择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器乐教学中,必须根据小学的实际情况来选用乐器,才能保证器乐的顺利进行。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家庭经济的情况,让学生学习简易乐器的演奏。易教易学是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所以我们分别在音乐课中引入竖笛和口风琴,因为这些携带方便,经济实惠,考虑到学生的购买能力,从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我们还提倡让学生自制简易乐器,以达到乐器的普及。

在我们的器乐课堂中,学生们有时候也会感到枯燥乏味。当这种情况出现时,我们就应该适时的调节一下运用各种简易乐器辅助教学,便于直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那么这是我们可以选择一些打击乐器。因为它有强烈的节奏感,丰富的表现手段为广大师生所喜爱。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打击乐器实为功不可没。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不但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孩子们以较高的热情投入高学习中去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嘴与手的协调性及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四.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器乐教学有声有色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把器乐教学作为一种音乐美的探索、表现和鉴赏过程,在指导学生学习乐器技能时,尽量避免那些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器乐技巧融于音乐作品之中,通过乐器和乐曲所蕴涵的美感

来激发他们学习器乐的信心。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归纳了一下几点:

1、器乐讲解示范法:这是器乐教学新授课中常用的基本教法之一,是教师结合乐曲,简介乐器的特点和基本演奏的方法。主要通过教师本人对器乐演奏的姿势、指法、呼吸等要点进行规范性的操作表演,使学生能够通过看和听直观性的了解该乐器又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既方便、灵巧、有趣,又能立竿见影获得器乐教学实效。

2、器乐综合训练法:这是在以器乐为主的综合课中常选用的基本教法之一,能将各种器乐教学手段与不同的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独奏与合奏能力。能集中优势,用时短,收效快,便于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3、器乐合奏指导法:由于器乐教学是通过课堂集体教学形式进行的,因此器乐练习和器乐的形式应该以齐奏、合奏为主。这些器乐形式虽然不能像个别教学那样可以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但是它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格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4、器乐演示法:只有激发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情绪,教学才会取得最佳效果。当然,器乐课堂教学也并不排斥少数有兴趣爱好专长学生的能力发挥,如安排他们领奏、休息时请他们独奏表演等,既满足了这些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也为大家提供了相互学习和观摩的机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呢走上舞台,通过演奏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器乐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

生全面素质的有效途径。

5、器乐趣味游戏法:心理的实验表明:小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不长,而且不稳定,有趣的东西常常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于是在教学中想法设法把游戏引进课堂。这种方法是常用的器乐教学方法之

一、能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玩玩唱唱,吹吹打打,使学生从中获益。五.建立多种奖励制度,达到器乐教学的成效当学生在器乐演奏方面有点成效的时候我们应该建立奖励制度,达到器乐教学的成效。

1、摘星制:共设五星。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摘星。一星要求学生能视唱二首简单的曲谱,能欣赏二首简单的民族器乐曲,能演奏一首简易的练习曲;二星要求能视唱三首简单的曲谱,能欣赏三首简单的民族器乐曲,能演奏一首简单的练习曲,一首简单的乐曲;三星要求视唱四首简单的曲谱,能欣赏四首简单的民族器乐曲,能演奏二首简单的乐曲;四星要求视唱四首简单的曲谱,二首稍复杂的曲谱,能欣赏四首简单的民族器乐曲,二首稍复杂的乐曲,能演奏二首简单的乐曲和一首稍复杂的乐曲,能为一首简单的乐谱注上正确的指法,并能演奏前八小节;五星要求视唱四首简单的曲谱,三首稍复杂的曲谱,能欣赏四首简单的民族器乐曲,三首稍复杂的乐曲,能演奏二首简单的乐曲和二首稍复杂的乐曲,能为一首简单的乐谱注上正确的指法,并能演奏前八小节,能为一首的简单的儿歌谱曲。

2、奖励制:在课堂教学中为激励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设立了各种奖励制度。如设立各组争旗台,每堂课中评出表现最突出的三组

奖励一面小红旗,积累至5面小红旗可换取相应的奖品;设立每月艺术之星,每个月各班根据器乐课中学生表现情况评出2-3名,以示激励;设立最佳“小助手”,每月根据“小助手”们在课堂上的协助表现,各年级段评出3-5名;设立特长生,每学期根据学生摘星的情况,全校评出30名。器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辅助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而不是培养演奏家、音乐家。因此,不管学生会民族的吹打乐还是会拉弦弹拔乐,不管学生会西洋的吹奏乐还是会弓弦打击乐,只要能辅助教学,为教学提供有利的服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都应该加强。这不仅能促进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更为课堂音乐艺术形象的塑造增添更亮丽的光环,给人以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

篇7:论音乐在电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电影音乐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分别是片头音乐、主题音乐、插曲音乐和场景音乐。片头音乐在电影中具有导入功能, 即把观众由现实世界导入一个虚幻的无功利的艺术世界。起开场白的作用, 主要用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主题音乐是指电影中用于概括影片主题思想和感情的音乐。主题音乐贯穿始终, 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同时, 成功的主题音乐是一部电影与其他电影相区别的标志, 能够起到品牌效应的作用;插曲音乐和场景音乐主要用于加强影片的节奏感, 可以作为对环境声和人声的替代出现, 或从听觉上强化画面形象运动及其节奏;插曲音乐和场景音乐还起到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等作用, 在电影需要重点进行情感释放的段落, 以音乐作为超过画面的主要表现因素, 集中进行情感的抒发, 以音乐音响符号对不同主题进行价值判断和表达, 象征性的揭示人物内心活动。

电影产生于1895年。虽然早期的电影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只是无声电影, 当时的人们却力图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展现音响形象。从一开始人们就意识到音乐有助于传达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 能够促使观众的内心和画面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据记载, 1916年《生活的火花》放映时就有一把小提琴和一架钢琴为影片伴奏。有声电影的问世, 标志着音乐语言在电影中的表现空间将得到无限大的拓展。乐师不在电影院里露面了, 但是他们仍然起作用, 只不过由幕前转向幕后去录制声带。后来, 随着磁性录音技术的发明和电视的普及, 促使电影声音技术有了许多改进, 电影的声音更加真实自然, 出现了各种因素更加协调平衡的局面。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注重营造氛围而不注重情节的印象派电影以及抽象主义电影。70年代, 同期录音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 通过录音系统电影制作者可以对录制的各种音响进行编辑、选择、加工和合成, 音乐与音乐、音乐与画面的结合方法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优秀影片, 如《金色池塘》、《教父》、《E.T外星人》等等。现在, 随着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已经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 作为电影声音的三大要素之一, 某些特别时刻, 音乐甚至能够主导主题、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

在当代, 电影音乐已经成为电影产业中一个突出的环节。在某些类型的电影中电影音乐甚至占据主导地位, 比如歌舞片电影以及现代的音乐电影。歌舞片电影是美国电影的传统样式之一,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顾名思义, 歌舞片是以音乐舞蹈为主打的电影类型。作为电影艺术的一元, 歌舞片电影同样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以电影《音乐之声》为例, 这部电影取材于玛利亚.奥古斯都.特拉普的同名自传体小说, 讲述了奥地利修女玛利亚到鳏居军官家里照顾他的七个孩子, 以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温馨有趣的故事。在这部电影里既有幽默的情趣, 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 把抽象的音符与自然的美景完美结合, 表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音乐之声》成为世界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 奥地利美丽的山脉、清澈的湖泊和雅致的别墅, 天性自由善良的美丽修女玛利亚, 脍炙人口的歌曲, 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反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 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心, 在各地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选为“最受欢迎的影片”, 它的意义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 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各角度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成为人们记忆里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品味的艺术佳作。

电影中的音乐语言在电影中并不是独立起作用, 而是需要与其他电影语言的共同协作才能最好的发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音乐在加入电影时如何使音乐和电影最大程度的契合是当前应当关注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电影音乐尚处于发展阶段, 还有更大的空间等待艺术家们的开拓。

摘要:电影中的音乐语言是电影艺术语言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电影音乐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分别是片头音乐、主题音乐、插曲音乐和场景音乐。从电影的无声阶段, 人们就意识到音乐有助于传达电影叙事中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恰如其分的音乐伴奏, 能够促使观众的内心和画面进行更为密切的交流。有声电影的问世, 标志着音乐语言在电影中的表现空间将得到无限大的拓展。现在, 随着电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已经趋于复杂化和多元化, 某些特别时刻, 音乐甚至能够主导主题、产生特殊的艺术效果。比如歌舞片电影以及现代的音乐电影。

关键词:音乐,电影,歌舞片电影

参考文献

[1]王次炤.艺术学基础知识[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

[2]影视艺术鉴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篇8: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马头琴;蒙古族;音乐地位

前言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发展的标志性产物。蒙古族的马头琴音乐不仅象征着蒙古人的人文精神,更是丰富了蒙古族音乐的内容,为使蒙古族音乐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马头琴的音乐具有悠扬、深沉的旋律,蕴含了蒙古族人独特的民族精神、人文思想。音乐作为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蒙古族的音乐在于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蒙古族长期生活在草原,已游牧方式为主,不仅创造了草原音乐文化,还留下了独特的草原人民的精神。

一、马头琴的由来

马头琴,顾名思义,是因为在琴杆上雕有马的头像而得名,在2003年,马头琴被列入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马头琴的历史起源可以追寻到唐宋时期,那时的“奚琴”是马头琴的前身。随后,在成吉思汗时期,马头琴就已经在蒙古境内流传,改为“胡琴”。到现如今,马头琴名字的由来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草原上有一个老牧民养了一匹骏马,有一天,部落首领要举行骑马比赛挑选女婿,并立下约定谁先到达终点,就将女儿嫁给他。于是老牧民就让儿子带着自己的骏马参加比赛,没想到他的儿子果然第一个到达终点。但部落首领却违背诺言,不仅没有将女儿嫁给他还抢夺了他的骏马,老牧民想要把骏马要回,可没想到部落首领却拉箭射杀了骏马。老牧民非常难过,就用骏马的皮和骨做成了一把琴,好纪念之前的骏马。此琴在演奏时旋律奔放、气势恢宏,从此以后就把这把琴命名为马头琴。

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头琴的历史价值就更为丰富,有着蒙古族人独特的制造工艺,在内蒙古民间有这样一种活动,每把马头琴诞生时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这是蒙古族人民对马头琴的尊重,也由此可见马头琴在蒙古族人民心中的地位。马头琴由一种民间流传的乐器发展为今天的马头琴音乐,其中的内涵、思想价值值得后代人去传承,并推动马头琴由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音乐。

二、马头琴的构造

马头琴在蒙古族境内广为流传,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器乐。虽然马头琴在音质上是相同的,但各地区的马头琴制作工艺还是不同的。首先是马头琴的琴箱,是梯形的形状,琴箱的正反面都是由马皮做成的,马头琴的琴弦是由马尾编制成的,琴杆上有马头图案,故称为马头琴。在马头琴的历史发展下,我国对马头琴在制作上也做出了巨大的改革,比如,马头琴在结构上采用了大的琴箱,改良了马头琴的琴弦,增大了琴的音量。也有的文艺工作者将马头琴的马尾弦进行了改造,用尼龙丝代替,扩大了马头琴的音域。虽然马头琴在现代工艺制造下不断的改进,但始终保留着马头琴醇厚、悠扬的音色,始终都包含着草原人民对马头琴的热爱,成为了草原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三、马头琴的演奏方式

马头琴在演奏方式上多采用“单音”的演奏方式,主要是利用左手中指按弦,同时还吸取了草原特色的演奏技巧,既保留了传统的乐曲,也能融合现代乐曲的表现手法,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力。馬头琴在演奏上还要注重各部位的协调合作,虽在拉弓上与二胡相似却又有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右手拉弦时要比二胡用力,加上无名指和小拇指的按压,各部位的配合进行演奏。马头琴流传下来的几种演奏方式包括“装饰音”、“泛音”、“潮尔”等演奏方法,“潮尔演奏方式”是内蒙古地区现今较为流传的一种演奏方法,体现了马头琴深厚、粗犷的音色和低沉的旋律,彰显出蒙古族人民的人文精神和民族风格。马头琴的演奏曲目分为“长歌”和“短歌”两种,通常采用“长歌”的音乐形式。马头琴的定弦法有五度、四度等,通常以四度为常用的定弦法。现代的马头琴还融合了小提琴的演奏方式,使马头琴在演奏上形成本民族的独特风格。

四、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

马头琴是古老的蒙古游牧民族传承下来的乐器,对蒙古族音乐的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回顾马头琴的发展历程,其既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也受到了传统宫廷音乐的影响,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仅是传统的伴奏形式,还产生了纯器乐曲,如《白翎雀》《海青拿天鹅》等。马头琴的曲目大多数都是根据草原人民的性格和生活习惯为主题进行创作,一般都是一些蒙古族流传下来的民歌,马头琴成为了蒙古族人民欢度节日、抒发情感时必不可少的乐器。由于蒙古族人常年生活在广阔的草原上,以牛羊作伴,策马奔腾。在这种无拘无束的环境下创造了本民族独有的马头琴乐器,也使得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头琴音乐随着蒙古族的发展历史,不断充实了蒙古族音乐内容,使蒙古族音乐生命力旺盛,马头琴音乐多数内容充斥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马头琴音乐在整个蒙古族音乐中融入了民族的思想、文化和历史,蒙古族人民用马头琴来深刻感受民族文化,并向外界宣扬马头琴的音乐文化。马头琴音乐作为草原文化艺术形式的一种,在历史进程中蕴含了不同的时代内容,创造了大量的草原民歌,例如,《蒙古小调》《草原赞歌》《朱色烈》等优秀的曲目,曲调婉转,富有草原特色,丰富了蒙古族音乐的内容,蕴含了蒙古族人的深厚文化底蕴。马头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民族内部发展,正逐渐走向世界音乐的发展道路。

五、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作用

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其音色有很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充满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回归自然的理念、对自然的敬重之情。马头琴从其构造到演奏方式,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使得马头琴逐渐从民族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学校,使不少的青少年开始学习马头琴,马头琴的演奏曲目大多都是歌颂草原的、赞美骏马的,经常演奏有助于形成积极、豁达的性格,并继承和传扬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马头琴音乐已成为了蒙古族音乐的代表,马头琴音乐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不仅是草原文化的审美核心,也是蒙古族音乐审美风格和审美思想的独具表现方式,例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其中的一首曲目就是由2008名马头琴手共同演奏完成的,又如,我国的马头琴演奏手齐宝力高也是第一次能够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进行马头琴表演。这充分显现我国的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作为民族的特色音乐正逐渐走向世界。

六、结论

篇9: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1. 在新的世纪里, 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放在一个重要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为我们指明了迈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对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党和政府郑重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是近百年来民族体质羸弱所受的屈辱和当今振兴中华的呼唤, 是建国50多年来我国学校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 是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人学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是我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3.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 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 具有特殊的功能。

二、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实施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 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点上的作用尤其明显。学校体育鉴于它自身的特点, 在实现素质教育中, 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增强学生的健康体质

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 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使学生走向社会后, 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 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提高生活质量。

2.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目标的心理动机。为此, 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 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 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3. 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

篇10:马头琴音乐形式与蒙古族草原文化

关键词:马头琴 音乐 蒙古族 草原文化

马头琴是蒙古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具有音色淳厚、声音悠扬、音域宽广等特点,马头琴音乐优美的旋律、深邃的内涵和抒情的技法蕴含着蒙古族独特的精神、思想和文化,当前马头琴已经与蒙古族的生产与生活密不可分,成为融化在血液与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马头琴音乐形式是蒙古族草原文化的经典与代表,在全球化与多元化的今天应该开发马头琴音乐形式的内在价值,更好理解和传承蒙古族草原文化,促进马头琴音乐形式进一步地发展,将蒙古族草原文化进一步推向世界。

一、马头琴的概述

(一)马头琴的传说

相传马头琴诞生在察哈尔草原,一个叫苏和的小伙子领养了一匹刚刚出生的小白马,在苏和的精心照料下小白马迅速成长,并且获得了重大比赛的第一名,让苏和取得了迎娶王爷女儿的资格。然而黑心的王爷不但反悔了亲事,打伤了苏和,而且将小白马霸占为己有。小白马思念苏和心切,在王爷骑乘的途中将王爷摔下,并向苏和家乡跑去,红了眼的王爷下令射死小白马。小白马虽然回到了苏和身边,但是因为身中数箭流血过多而死。为了纪念小白马,苏和用马骨、马筋和马尾做成了一把琴,并把小白马頭像雕刻在琴首,这就成了流传后世的马头琴。在马头琴的传说中我们能够看到当时草原文化的特点,婚姻制度、等级制度、音乐形式与文化状态都有一个集中的体现,成为研究蒙古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依据与途径。

(二)马头琴的历史

马头琴在蒙语中被称为胡兀尔或莫林胡兀尔,其起源与蒙古族从游猎转向牧猎这一时期,是隋唐时期西域奚琴的继续发展。根据考证,在《马可波罗游记》的记载中就存在一种二弦琴,这是马头琴最早的文献记录。马头琴在明朝已经被列为宫廷乐器,并专门为表现蒙古族元素而演奏。在清朝时期,满清推行满蒙一体,这使得马头琴可以在更为广泛的范围内得到推广。新中国建立后在民族政策的影响下马头琴这一乐器焕发出时代与民族的青春,成为了各族人民喜爱的乐器,在各种大型的演出和机会中总能看到马头琴的影子。回顾历史,马头琴已经成为蒙古族文化的代表,并正在参与着新型中华民族文化的创建。

二、马头琴音乐

(一)马头琴演奏技法

马头琴是一种难于掌握演奏技巧的乐器,当前演奏技法普遍采用单音演奏法,这样可以确保演奏马头琴时体现出独有的特色,并能够保证声音的清晰与淳厚。同时,一些马头琴演奏者还可以融入土尔古特演奏法的优势,这有利于通过泛音和颤音来展现蒙古音乐与马头琴音乐的深邃与传统。此外,一些马头琴演奏者将科尔沁演奏法的元素通入到实际的演奏过程中,这使得马头琴的表现形式大大扩展,并能够有效地演绎现代化的乐曲,丰富了马头琴艺术与文化的内涵。

(二)马头琴音乐的特色

马头琴通过节奏、音高和跨度的变化能够表现出不同的情绪,让听众能够体验到万马奔腾的场景,也能感受咏叹调般的舒适,更能感受草原文化肃穆的内涵,还能体现出蒙古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马头琴音乐的文化特征是最为主要的特色,通过对马头琴音乐的认知可以更好地理解草原文化,也能够更多地认知蒙古民族。

(三)马头琴音乐的代表

马头琴音乐历史悠久,蒙古草原地域辽阔,因此经典音乐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朱色烈》这是根据朱色烈山峰而命名的音乐名字,音乐用来表现与歌颂男女间坚贞的爱情。《四季》是由同名民歌而改编的马头琴独奏曲,通过马头琴悠扬的曲调与流畅的节奏给听众描绘了蒙古草原一年四季自然景色的变化,歌颂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万马奔腾》是新中国建设时期内蒙古千里草原的描画,通过马头琴各种技法的运用体现了万马奔腾的起始,为人们描绘出蒙古草原壮阔的建设图景。

三、马头琴音乐形式与蒙古族草原文化

(一)马头琴音乐形式的特点与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关系

马头琴音乐形式以宫、羽调式为其基本调式,以宽广悠长的节奏形态和连续的前八后十六分音符结合切分节奏为其节奏特征;以其四、五度结构为基本框架,以六、七、八度大跳音型为其旋律旋法特征,在宽阔的音程中构成旋律。这是蒙古族豪放个性的展现,也是马头琴音乐的旋法特征,体现了草原民族宽广的胸怀、粗犷豪放的个性,同时也体现了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二)马头琴音乐形式审美特征与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关系

马头琴音乐审美特征,是蒙古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和由此创造的审美意识的产物。蒙古民族长期的游牧劳动是他们审美感觉生成的原因,也是创造美的艺术实践的基础。因此,蒙古族的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与自然自由完美的统一性”。这是蒙古族审美风格和审美思想的独特本质特征,也是马头琴音乐的审美特征,更是草原文化的审美核心。草原民族的音乐惯用人情体察鸟兽、草木,描摹山川风云的状貌,在草原音乐中表达对景色的敏感、对骏马的盛赞、对湖泊的厚爱、对故乡的眷恋,使人类情感丰富到惊人的程度。

四、结语

马头琴音乐是蒙古族音乐的核心,是草原文化的内核,通过蒙古族千百年的积累与丰富,马头琴音乐形式有了极大地发展,形成了不同分类、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音乐体系。新时期要挖掘马头琴音乐的优势,继续丰富和开发马头琴音乐形式的优势与价值,使其在更好地展现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对马头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贺锡德.爱乐之友(61)中国少数民族乐器介绍之一——蒙古族的马头琴[J].音响技术,2006,(08).

[2]柯沁夫.马头琴源流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3]金羽丹.马头琴与蒙古族民间舞的完美结合[J].大众文艺,2010,(22).

[4]阿尔宾达来.浅析马头琴演奏艺术的审美内涵[J].教育革新,2006,(0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谈马头琴在蒙古族音乐中的地位与作用】相关文章:

浅析马头琴演奏艺术的审美内涵09-12

马头门施工方法04-22

马头门施工方案04-29

马头二中评选最美教师04-18

马头镇党建带团建04-22

马头大队执法规范化建设汇报04-18

马头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可行性报告04-28

上一篇:农业系统工作目标完成情况汇报下一篇:个股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