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心得体会

2024-04-15

水浒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水浒传心得体会

终于把《水浒传》这本书啃完了!我认识了鲁智深、史进、李逵等英雄,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优良品质。

鲁智深身上有着替天行道的精神,他之所以把原名鲁达改成鲁智深,是因为他为了帮一个被郑屠欺负的金姑娘报仇,一气之下杀死了郑屠,他只好当了和尚,并改了名字。

史进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刻苦,在武艺高强的林冲的指导下,他勤奋刻苦练习武艺,成了一位真正的好汉,而且之后还虚心待人,替天行道。

李逵虽然有些鲁莽,但是他孝顺的优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背着母亲回家的路上,母亲渴了,于是去帮助母亲找水喝,结果回来发现母亲被老虎吃了,沿着血迹找到虎窝,竟把一窝子老虎都打死了。他的孝心可见一般。

老虎是多么凶猛的动物啊,常人恐怕连躲都来不及,但是因为老虎伤害的是自己的母亲,李逵居然能做到只身闯虎穴,为自己的母亲报仇雪恨。现在的我们生活在爸爸妈妈的保护之下,享受着幸福的生活,早晨给我们准备好热气腾腾的早饭,送我们去学校的是爸爸妈妈;晚上忙碌一天后接我们回家,辅导我们功课的是爸爸妈妈。可现在有一些小朋友却不知道感恩父母,所以我们现在也需要学习李逵的这份孝啊!

替天行道、善良、勤奋刻苦、孝顺、勇敢,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我们应当从小时候就积极培养,长大之后为国家做出贡献。

篇2:水浒传心得体会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嫉恶如仇、侠肝义胆;林冲棒打洪教头,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武松大闹飞云浦,崇尚忠义、有仇必报;宋江三打祝家庄,为人仗义、善于用人……其中黑旋风李逵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且看他的江州劫法场:宋江一日因喝醉酒误在浔阳楼上题了反诗,被下入死囚牢中,在行刑的那一天,李逵从酒楼上跳下。晁盖带领梁山兵马,攻打江州,劫了法场,救下宋江。李逵虽然头脑简单,脾气火爆,但是他为人直率,为朋友两肋插刀,这种义气让我非常感动。

但现在有这种义气的人在社会上微乎其微,在马路上,如果一个老奶奶摔倒了,旁边的路人也是看一眼,就匆匆而过,生怕惹祸上身,新闻上报道,有一个小女孩在马路上玩时,被一辆车撞倒,没一个行人去扶她,被汽车辗了四次,最后还是一个拾荒的老太太把她抱到了一边。就算是邻居在同一幢楼里住了几年,却还不认识对方,就算碰到一起,也不打招呼,更别说互相帮助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一点也不与他们相称。这种冷漠实在让人寒心。

多么希望社会上的人都是能像李逵那样豪爽直率,哪怕只是见面的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也能让对方感到无比温暖。

篇3:水浒传心得体会

关键词:《后水浒传》,杨幺,民主思想

《后水浒传》由明青莲室主人编辑成书, 是一百二十回《水浒传》的续书, 1965年郑公盾先生在大连图书馆发现这部小说, 后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介绍, 从此这部小说才开始进入世人眼帘。

(一)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众多的《水浒传》续书中, 《后水浒传》这部续书可以说是最符合原著《水浒传》反抗精神的。作者巧妙构思以宋江、卢俊义等英雄投胎转世杨幺、王魔开始, 把南宋杨幺洞庭起义和北宋宋江梁山泊起义结合起来, 杨幺等三十七位将领在洞庭湖君山聚义, 杀贪官、除恶霸, 继承了“水浒”英雄“替天行道”的反抗精神。

这篇序言的作者是“彩虹桥上客”, 有人认为就是《后水浒传》的作者青莲室主人。在作者看来, 杨幺等众英雄起义也是被迫的, “官逼民反”奸佞横行, 英雄豪杰不容于世, 只能被迫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 责任在谁, 在朝廷, 在皇帝。《后水浒传》序一开始就提到:

“天下犹一身也。天下之在一君, 犹一身之在一心也。一心不能自主, 则元气削弱, 邪气妄行, 遂使四肢百骸, 不臃即肿。虽有良医, 莫能救其死。”

作者能上升到对皇权的批判, 对封建统治的的批判, 这一思想是非常大胆的, 和《水浒传》“只反贪官, 不反皇帝”比起来有巨大的进步性。同时作者对杨幺等英雄持同情态度, 如小说结尾作者以“轩辕井避难升天”结束, 避免了“洞庭湖英雄”被剿灭的悲剧结局。好像也在启示人们:宋江、杨幺反抗、起义的火苗保存了下来, 什么时候社会动乱、朝廷腐败, 起义的大火就会熊熊燃烧起来, 只要封建制度不除, 人民的反抗不止。不论从小说的情节构思还是结构设计都可看出作者思想的进步性, 青莲室主人应是一位具有封建民主思想的进步作家。

(二) 人物的继承与发展

作为《水浒传》的一部续书, 它自然和原著有很多的联系, 如人物的继承、结构的模仿, 情节的学习等。但这并不能说明《后水浒传》就是一部狗尾续貂之作, 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思、结构设计等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作者独具匠心的一面。首先在人物塑造方面, 作者把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杨幺写成宋江投胎转世而生, 的确在杨幺的身上有许多宋江的影子, 如宋江的急公近义、仗义疏财、恩怨分明、爱交朋友等性格在杨幺身上都有所体现, 但作者又进一步塑造了这个人物, 在与朝廷对抗的方面杨幺比宋江更勇敢, 更坚定, 更有清醒的认识。在第四十一回“杨幺入宫谏天子高宗因义释杨幺”中杨幺潜入宫中, 面见高宗说到“在廷臣子以退避为得计, 倡和义为爱君;近信谗言弃父兄于沙漠, 远忠良于草野;日拥吴姬, 湎于酒色;将西湖为行乐之场, 得染沉疴;弃社稷之重忘君父之仇, 为君而若是也?”

杨幺直斥宋高宗贪图享乐, 不思进取, 这在宋江是绝对做不到的, 这也是对中国古代几千年来“愚忠”思想的否定。这些方面可以说是对宋江形象的再塑造, 有继承也有创新, 人物形象也更加生动饱满了。

另外这部小说对女性的描写也有很多不同于《水浒传》女性描写的地方。《水浒传》中女性不是背夫偷奸如潘金莲、阎婆惜者, 就是粗鲁、不拘小节的英雄好汉, 如孙二娘、扈三娘等, 他们虽然英勇却少了一些女性的特点, 和梁山众英雄一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男性化了。《后水浒传》中的女性则不同, 如张瑶琴虽是妓女, 却重情轻利, 她和殷尚赤相恋, 被张鸨子嘲弄“撇了富贵, 苦守清贫, 将一株摇钱树弄倒, 少不得树倒猢狲散。看她一身债负, 若个赔偿!” (第十三回杨大郎路阻峨眉岭殷尚赤情恋张瑶琴) 花茂妻子张氏出场不多, 但作者聊聊数语就勾勒出一个智勇双全、守贞节义的女性形象, 还有孙本的妻子许蕙娘“剪发毁容”亦是一位刚烈女子, 《后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更多样化了, 性格也更加丰富, 对很多女性形象作者是以一种赞美的, 欣赏的心态去创造的, 这和《水浒传》作者的创作态度也是不同的。

(三) 情节的继承与发展

另外在情节构思方面, 《后水浒传》的确大量模拟《水浒传》情节, 如第十四回“殷尚赤争风月打商人”一节中殷尚赤怒打董敬泉, 书中写道“董敬泉吃打这一拳, 直打得两耳内一时铙儿、钹儿、钟儿、磬儿不住地嗡嗡乱响;两眼中有千万个金屎头苍蝇往来飞舞;两鼻中一如吃了辣芥菜, 直冲得鼻涕眼泪一起往外乱滚。”看到这里, 大家很容易联想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情节, 第三回“杨幺勇骑虎识英雄”一节, 大家很容易就联想到《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情节;第六回写到邰元妻王月仙顾盼窗前, 偶遇黄金, 和《水浒传》第二十四回潘金莲关窗邂逅西门庆情节相似, 而且后来王月仙和黄金的发展、结局也和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发展、结局相似。

《后水浒传》也有许多情节创新的地方, 如“杨幺伏虎”和“武松打虎”, 虽然都是英雄征服了老虎, 但细节有很多不同, 杨幺一开始喝醉了, 不知道是老虎还以为是谁家丢了牛, 说道:“这是哪一家不小心, 失落了这只黄牛, 睡在这里。若被人牵去, 也值百十贯文, 又没了耕种替力, 何不牵到前面, 叫人认去也好。”这一段描写, 虽然是杨幺醉后之言, 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处处替老百姓着想, 真正为民做主的农民英雄形象, 但当杨幺发现自己牵的是老虎而不是牛时, 腾挪闪躲, 奋力击打, 最终骑上虎背, 老虎受惊跑了很多山路, 最终累死了, 杨幺征服老虎这一过程的描写, 又让我们看到了杨幺武艺高强、勇猛善战的一面, 也和宋江形象不同。

(四) 结构上的继承与发展

在结构上, 小说模仿了原著的基本结构模式, 但也有很多创新的地方, 如小说开篇就以宋江、卢俊义投胎转世杨幺、王魔开始, 把两次农民起义巧妙地联系起来。《水浒传》首章即写到“洪太尉误走妖魔”, 杨幺和王魔的名字也暗合于此, 亦是作者匠心独运。结尾作者避开了南宋杨幺起义被朝廷剿灭的史实, 浪漫地让杨幺等众英雄“轩辕井避难升天”, 意味深长。而且全书以杨幺为线索把众英雄串联起来, 这和原著由各个小故事并联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水浒“故事是不同的, 这样的结构, 更凸显了杨幺在全书中的重要作用, 他的思想和行动更能代表作者的想法, 他最终也没有被皇帝招安, 也让我们看到:这个时期作者对朝廷, 对皇帝的态度较之以前更为明智, 对皇权不再盲目崇拜, 这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通过对《后水浒传》和《水浒传》的比较, 本文对《后水浒传》这部续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明末清初的一部小说, 作品表现了那个时期独特的思想意识, 和原著有很大不同。虽然《后水浒传》一直被湮没在历史的河流中, 但始终无法抹灭它的价值, 总之, 这部小说值得后人继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明·青莲室主人辑.后水浒传.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

[2]明·施耐庵.罗贯中著.水浒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清·刘廷玑撰.张守谦点校.在园杂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朱一玄、刘毓忱.《水浒传》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5]林辰.第一部写杨幺起义的小说——罕见孤本《后水浒传》

篇4:水浒传心得体会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被清初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封为“第五才子书”。一部大书,就是当时社会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有文戏,有武斗;有智取,有豪抢;有儿女情长,有棍棒刀枪;有村夫无赖,有帝王将相。从国家元首 (皇帝) 一直写到诸级政府公务人员(如宋江、呼延灼)、小资产阶级(如晁盖)、打工者(如石秀)、企业家(如西门庆)、农民(如张青)、行商走贩、知识分子(如吴用)、妓女(如李师师)、无业游民(如李逵)等社会各阶层,出场人物多达千人,无不惟妙惟肖。

在文学与史地之外,《水浒传》还从另外一个侧面透漏出宋朝的财政税收、房地产、物价、婚姻等社会经济多个领域状况,当我们用经济学的眼光再度注视这本小说时,会看到一个被理性思维和数字逻辑充斥着的全新世界。几百年前的一本小说,说的是史照出的是实,人才、体制、名声,领导艺术、创业经,也是宋朝的一个片段,热闹之外是逻辑。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水浒传>里的经济学》一书,就是在试图理出这个逻辑,戴上“经济学”的有色眼镜去研读 《水浒传》,把看似专业的经济学名词和原理与小说里的故事进行尽可能有趣和符合逻辑的嫁接与融汇,使之成为一篇篇可读的文字。《水浒传》本是施耐庵等文学大家为我们酿出的一坛愈陈愈香的美酒,“经济学”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稍显陌生的舶来品,《<水浒传>里的经济学》作者王法争则把两者进行了完美的勾兑和调制,成了一杯满含陈香却又现代感十足的经济学鸡尾酒。在回味那些古典小说里的经典桥段时,不知不觉间,经济学原理已经悄悄在读者的心间扎根、发芽。

用中国著名大众经济学家梁小民的话讲,“人人都爱读轻松的经济学书”。在梁先生看来,经济学用的是逻辑推理或数学工具,分析的是人类,无论在小说《水浒传》中,还是经济学中,人性是相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水浒传>里的经济学》 则是一座“人性”立交桥,在这座桥上,《水浒传》用通俗文学的方式表现了当代经济学中的许多深奥道理,经济学用现代精致的方式诠释了古代小说里的那些人情世故。

《股票价值投资解密》

作者:邹峻

出版社:西南財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作者邹峻长期参与证券市场,曾担任过上市公司董事,为国内最早一批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现为证券投资专业分析及分享网站—爱股说的首席执行官。作者从财务基础分析角度出发,阐述股票价值投资理论体系,帮助股票投资者对股票投资进行全方位核心解读,极具可操作性。

《京剧之王:清末民国伶人传奇》

作者:杨二十四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4月

本书讲了一段有趣的关于中国伶人的历史以及背景下的中华近代大历史。乾隆皇帝与京剧的渊源,徽班进京历史与趣闻;梨园生活要素:关公、鸦片与扔鞋各自究竟如何,谭叫天谭鑫培戏里戏外,跌宕起伏;梅兰芳的风情与风流尽在本书。

篇5:水浒传心得体会

这几天,我又接触了一本名著——《水浒传》,这本名著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作家施耐庵,系孔子门生七十二贤之一施之常后裔。

读第三回时,读到“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史进武艺高强,在他的家乡没人与他相匹敌,可是有一天,他却被八十万禁军教头——王进打败了。人世间有形形色色的人,有高俅那样游手好闲、不干好事的坏人,也有史进这种讲义气、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人。分清善恶,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辨清忠奸,才能有所追随,有所放弃。善恶就在一念之间,瞬间的选择便决定了一个人的道义品德。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时刻分清善恶,不舍原则,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鲁提辖——鲁达,侠肝义胆,粗犷豪放,可谓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好汉,可是因为打死了镇关西,最后走投无路,被迫剃度为僧。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是每个有正义感、有良知的人应该做的,只有这样,社会上的.丑陋形象才会越来越少,然而万事皆有限度,不能超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去以恶惩恶。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举动令人佩服,但鲁智深打死人被迫逃亡的结果令人惋惜,令人深思。

篇6:《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

这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失败的全过程。那些好汉们都有着自己的辛酸史,他们是被逼无奈才铤而走险的。印证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

梁山好汉共有一百零八将,这些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鲁智深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爆,但他也豁达明理、直爽率真。一次他到东京大相国寺管菜园。有几个游手好闲的泼皮经常偷菜,于是就去给他个下马威,没想到鲁智深三两下就干掉了那些人。这就突出了他的鲜明形象。

而武松是个侠义之士,有仇必报有恩必报。刚开始为哥哥报仇,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除恶蜈蚣岭。是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他是下层英雄好汉中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的人物。

“可是作怪!你与我唤得他来。”这是鲁提辖在小说中说的一句话。有一个妇女在楼上哽哽咽咽啼哭,于是他就与李忠、史进说了这句话。那个妇女被人赶了出来,还没有住的地方,老儿教她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得大半些钱还他。

事情弄清楚后,鲁提辖将郑屠找来,教训他一番,还是李忠史进抱住他劝他息怒。

在梁山上,不论是富豪还是贫贱子弟,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高低。

篇7:《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

在《水浒传》这一本书中,讲了许许多多的好汉的英雄事迹,在这么多的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景阳冈”武松打虎了。

一天,武松来到了阳谷辖区,他走的肚中饥饿,看到前面有酒店,招旗上写着“三碗不过岗,便进店喝了十八碗比老酒还烈的自酿酒和三斤牛肉,从店主那里得知,景阳冈有只凶猛的大老虎,一害死了二三十个好汉。但武松不怕,拿起哨棒摇摇晃晃的进了景阳冈。果然,走了一会儿,看到了一只又饥又渴的大老虎,武松见状,闪在老虎后面,抡起哨棒打向老虎,结果打中了枯枝上,哨棒也被打成了两半,只好用手抓住老虎头顶上的花皮,猛按下去。武松用脚王老虎脸上乱踢,接着又提起铁锤般的右手,用尽平生力气,打了老虎六七十拳,老虎的嘴里,耳朵里,鼻子里都流出鲜血,又来到松树旁捡起那半截哨棒,怕老虎没死,又打了一阵子,终于打死了。武松下山后,告诉了身蒙虎皮的猎户,把老虎抬下了山来。

这一段,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其它如鲁达拳打镇关西,吴用智取生辰纲,宋江三打祝家庄等等故事,都在我童年的心海中,激起了喜悦的浪花。

篇8:水浒传心得体会

《忠臣水浒传》乃“翻思”《水浒传》而成文。江户时代翻改中国《水浒传》渐成风气, 如曲亭马琴翻改《水浒传》而作《高尾船字文》。山东京传则将净琉璃《假名手本忠臣藏》和《水浒》捏合在一起, 创作出了代表读本小说创作高峰的长篇历史小说《忠臣水浒传》。山东京传创作《忠臣水浒传》的过程正如同上述罗兰·巴特所描述的那样, 是凭借创造力将《水浒传》由可读性文本转化为可写性文本的过程。山东京传既是作者同时又是读者, 他的《忠臣水浒传》渗透着对前文本的理解和领悟, 经过情节的解构和重新建构, “翻思”以后的文本注入了山东京传的主观因素。

由原作转换到仿作, 原作的痕迹必然有所保存。在互文性的文本之间, 戏拟主要是指作者吸收模仿、借用前人文本的文体或其他艺术风格以期达到讽刺或其他特定的效果。戏拟体现的是一种超文性, 它并非源于对前文本的直接引用, 而是对前文本进行转换, 或者以漫画的形式反映前文本, 或者对前文本进行挪用。无论对前文本是转换还是扭曲, 这种改编都暗示着仿作和前文本之间的直接关系。即便在派生的情况下, 前文本也是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识别出来。

仿作也是对原作进行修改, 但是它主要是模仿原作, 通过对不同风格的文体和艺术形成进行模仿而达到某种特定效果, 仿作的意义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模仿, 而是注重对文本风格的借鉴引用, 在新的语境中产生不同的效果。从互文的角度对照《忠臣水浒传》与《水浒传》, 山东京传的仿作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直接引用

《忠臣水浒传》直接引用了原著中的某些精彩段落和句子。如在第一回中, 高师直去镰仓极乐寺埋盔筑墓, 发现石室上有“遇高而开”的字样, 师直不听劝阻, 打开石穴一段:

众人只得一齐把石盖抬起, 一看并非石室而是一片大青石板。在奇怪的石板底下, 却是个万丈深渊的地穴。只见穴内呱喇喇地声响, 恰似一风撼折千芊竹, 半夜雷声震九天, 如天摧地塌, 岳撼地崩, 只见一道白气从穴里滚起来, 立刻冲到半天, 在空中散作四十余道金光, 望四面八方去了。

与《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误走妖魔”中“遇洪而开”一节如出一辙。不过, 《水浒传》中的洪太尉只是个过渡性的角色, 引出妖魔后便不再现身;而山东京传并不拘泥于施耐庵的这种安排, 将《忠臣水浒传》中的“高师直”上升为一个贯穿始终的主要角色。再如《水浒传》中潘金莲鸩杀武大一节, 《忠臣水浒传》里也来了个依葫芦画瓢:

……与一兵卫认为有道理, 便又服了第二口, 那老婆乘势将一盅毒药都灌入与一兵卫口中。他一滴也没剩都咽入喉中, 药一下去便叫苦道:“奇怪!这药喝下去五脏六腑如同断裂一般, 好难受啊!”大声喊叫, 那老婆忙拿过一床被蒙住与一兵卫。与一兵卫更加难受道:“你为何使我这等气闷?”老婆道:“大夫吩咐, 多盖点使你发汗, 便好得快, 暂且忍着点儿吧!”与一兵卫更加叫苦, 那老婆便骑在与一兵卫身上用被子紧紧按住, 与一兵卫仅叫了两声, 便死在那淫妇手里。

再如《忠臣水浒传》第十回宗村打屠户长的一段:

从轿子跳出来一脚将屠户长踢倒, 抡起铁拳“呀!”地一声, 正打在鼻子上, 打得鲜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边, 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 咸的、酸的、辣的, 一发都滚出来。宗村又就眼眶际眉梢连打二拳, 可怜这屠户眼棱缝裂, 乌珠迸出死了。

这一节文字正是来源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鲁达拳打镇关西”的经典描写:

……扑的只一拳, 正打在鼻子上, 打得鲜血迸流, 鼻子歪在半边, 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 咸的、酸的、辣的, 一发都滚出来。……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 打得眼棱缝裂, 乌珠迸出……

《忠臣水浒传》直接引用原作经典段落, 意在借用原作的影响力, 将日本武士塑造成中国水浒英雄的形象, 从而消解原作的经典性, 以与中国《水浒传》相抗衡。

2.转换式引用

山东京传灵活地化用了《水浒传》中的某些精彩情节, 使其在原作中既有迹可寻而又不尽相同。《水浒传》中武松为报杀兄之仇手刃潘金莲, 《忠臣水浒传》堪平为报岳父与一兵卫之仇, 杀死夜叉老婆。至于武松打虎, 山东京传并没有设计堪平打虎, 而是在《忠臣水浒传》的第六回改为堪平目睹千崎弥五郎打死野猪, 并作诗强化作者的用意:“西阜野猪尤可怖, 景阳猛虎复何凶?请看烈汉能捉杀, 威风不减好武松。”可见, 山东京传以日本“烈汉”比中国武松, 以赞扬日本武士。又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节, 在《忠臣水浒传》中险些丧命的成了大星由良父子, 并且京传还加入了屈死的廷尉盐治高贞显灵一段。这样做既点出了与原作的联系 (盐治高贞的事迹可与林冲的事迹相比照) , 又体现了大和民族对于怨灵的崇拜, 并且进一步强化了善恶有报的主题。再如宗村搭救卖唱的寺冈父女的情节, 是把原著的第五回“花和尚打闹桃花山”和第三回“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捏合在一起而成, 《忠臣水浒传》中的宗村显然有鲁智深的影子。

这种转换显示了山东京传在内容和形式上“翻思”, 更为贴近日本风味, 使日本读者更容易接受。如慓儿故意求死以明心志一节, 起初慓儿百般刁难大星, 撒泼耍赖与《水浒传》之中阎婆惜一般无二, 而后被刺倒地, 这才一一道来原委, 原来是以此来为夫抵罪。这一突然转变对中国读者来说很难理解, 读来会觉得太过突兀, 但是较为符合日本人的民族性和武士道中的舍身精神。身上多少有些武士精神的慓儿, 为夫抵罪而故作种种匪夷所思之举, 这在日本人看来, 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仿作在某些情节设计上也并不受限于原作, 而是有意与原作唱和。如模仿黄泥冈的铃鹿山一节, 京传抛弃了原作中用瓢下药这一情节, 而替换为一贼扮作旅客骗众人心甘情愿地喝下蒙汗药, 同样十分巧妙。

3.人物形象的组合拼贴

对原型人物极力模仿和标榜的同时, 并不遵循完全忠实于原著。《水浒传》中的好汉, 有时一人可以充当几个角色, 又或是将原著中一人的故事, 分给好几个人。如宗村怒杀屠户长显然是鲁智深, 而背刺云龙又好似九纹龙史进。《忠臣水浒传》中的大星由良显然是宋江, 而九天玄女授天书却由兼好法师来代替。在十字坡卖肉包子的夜叉老婆, 虽冠以《水浒传》中的母夜叉之名, 同时却又在扮演潘金莲的角色。为其岳父与一兵卫报仇杀死夜叉老婆的勘平, 显然是武松, 而后来模仿武松打虎而打野猪的, 却成了千崎弥五郎。并且作者每每特地指出与原作相似之处, 如师直在鹤岗庙调戏盐冶侯之妻貌好夫人, 作者评论道:“诚如那林冲之妻, 在五岳庙受那高衙内的欺辱。”称赞弥五郎的打野猪, 作者有诗为证:“西阜野猪尤可怖, 景阳猛虎复何凶?请看烈汉能捉杀, 不减梁山泊武松。”对与一兵卫的老婆作者说:“她好似《水浒传》的女将母夜叉孙二娘, 所以人们都只管她叫夜叉老婆。”在第八回中手使双刀的户难濑一出场, 作者便指出:“人们都称她是梁山泊女将一丈青扈三娘的再世。”作者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这些, 除了使全篇结构更为完整通顺易于理解之外, 也是向原作的一种致敬。

《忠臣水浒传》中人物事迹虽然移花接木、互有交叉, 但每个人物的主体形象并没有改变, 更为深层的意义在于, 在利用水浒人物在日本的影响力的同时, 也许还有那么点宣扬民族精神的意思隐在其中:我大和民族也有猛如武松, 悍似扈三娘的人物存在。

与《水浒传》“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不同, 《忠臣水浒传》的主题更倾向于宣扬复仇、忠于主公。这是由于《忠臣水浒传》最初的创作动机, 同时也是另外一个来源, 净琉璃《假名手本忠臣藏》的缘故。《忠臣藏》所描述的是在日本流传甚广的赤穗四十七勇士的故事。这是发生在德川幕府初期的真人真事, 与《忠臣水浒传》情节十分类似, 同样是主公因奸臣陷害而屈死, 忠于他的武士们成为浪人并发誓为其报仇, 并终于得以冲入仇人府中, 手刃仇人。

《水浒传》描述了好汉们不断抗争的过程。小说真实地再现了梁山好汉起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抗争到集体反抗, 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 规模不断由小到大。宋江、晁盖、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人开始都只是为了逃避官府缉捕而四处逃亡, 为了寻找一处安身立命之所而疲于奔命。这些都属于个人抗争。他们渐渐地拥有了一小块地盘和一些人马, 如后来的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 但好汉们彼此孤立无援, 无法独立支撑。到后来大家才以晁盖、宋江为首招兵买马, 囤积粮草, 联络各地豪杰, 齐聚梁山, 粉碎了官军一次又一次不断升级的进剿, 俨然是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另一个小朝廷。《水浒传》中“乱自上作”, “上梁不正下梁歪”, 统治者上自皇帝、大臣, 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 全国上下, 朝廷内外, 无不横征暴敛、腐朽透顶。

相比较而言, 山东京传的《忠臣水浒传》并没有体现出很强的抗争性。小说中位居权位自始至终作恶多端的恶人只有高师直一人, 而并没有牵扯到管领、将军、公卿, 更没有涉及天皇, 日本人根植于心的皇权观念由此可见一斑。好汉们聚义杀高师直, 也并不是为了对抗朝廷, 而只是出于为主公复仇的私怨。且小说一开始时就缺乏斗争的曲折和悬念, 大星由良自出场就是当然的领袖, 整个故事过程就是好汉们各自冒险, 最后纷纷聚集在大星周围的过程。复仇、忠君、除恶扬善才是《忠臣水浒传》的主题。誓为主人雪耻的浪人们与《水浒传》中英雄们一样具有侠士之风, 但却没有水浒英雄那样劫富济贫, 除恶扬善, 这正凸现出《忠臣水浒传》忠君与复仇主题。

正如索莱尔斯在《写作与革命》中写道:“ (克里斯蒂娃) 互文性概念在此具有关键意义:任何文本都处在若干文本的交汇处, 都是对这些文本的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 一个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对其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毁作用。”[3]33《忠臣水浒传》消解了原作《水浒传》的权威, 通过对《水浒传》解构与重构以及人物形象马赛克般的组合拼贴, 《忠臣水浒传》完成了自己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2]李树果.日本读本小说名著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5.

[3]王瑾.互文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斗说《水浒传》

星期天,强强登门拜访,为表诚意,还特意把自己最喜欢的《鲁滨逊漂流记》带上,想跟平平换着看。没想到平平说:“《鲁滨逊漂流记》我有,这本《水浒传》借你也行,不过,你得过我三关。”既然这么说,强强只能回答:“出题吧!”

平平说:“第一关,看英雄人物。梁山好汉有一百单八将,其中天罡星多少人,地煞星多少人?”电视剧正好放到这段,强强脱口而出:“天罡星36人,地煞星72人。”平平看了强强一眼,说:“我还没说完就被你打断了。”强强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平平接着问:“前四位的是——”强强问:“要回答吗?”平平点头。强强答:“第一宋江,第二卢俊义,第三吴用,第四——”强强摸摸脑袋说不上来了。(你知道吗?)平平脸仰了起来,强强连忙求饶:“排名忘记了,但他们的外号我都知道。”平平说:“好,我这里有些好汉名字,你把外号填上去。”说着,递上一张纸,上而写着:____林冲,____柴进,____时迁,______杨志,____燕青,____戴宗。”强强都填出来了。(你能填出来吗?)平平说:“梁山的每位好汉都有得心应手的兵器,现在,请你再来连一连。”强强拿过来一看:

钢叉李逵

禅杖呼延灼

板斧关胜

大刀解宝

双鞭鲁智深

强强很快连好了。(你行吗?)平平说:“第一关通过。第二关,说英雄事迹。《水浒传》中人物精彩故事不少,比如鲁智深——”强强答:“倒拔垂杨柳。”平平又说:“比如花容——”“大闹清风寨。”平平点头,说:“比如武松——,要说三个。”“啊?”强强瞪大了眼睛,

“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还有一个——”(呀,强强绞尽脑汁,实在说不上来了,你帮帮他吧,是__________)

看着强强愁眉苦脸的样子,平平笑了,说:“算你过关吧。第三关,水浒歇后语。《水浒传》一书出了许多歇后语。比如,孙二娘开店——”强强答道:“谋材害命。”平平点头:“对,又如史进认师父——”“甘拜下风。”强强答得很快,歇后语是他的强项。平平说:“难一点啦,武大郎上港头——”“这,这……”强强“这”了半天没“这”出来。(你说得上来吗?后一半是_________。)平平打了强强一拳,说:“你真是‘梁山兄弟——不打不亲’。好,这本《水浒传》借给你。可得好好看哟!”

篇10:《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宋江,他本来只是一个山东郓城县的一个小吏,只因为被奸人陷害才去梁山入伙。他一直主张替天行道,为民造福;一生都忠于朝廷。最终,他为了兄弟们日后的处境考虑,让皇上招安,招安后他们为朝廷征辽、擒田虎、抓王庆、讨方腊……在征战中,宋江丧失了很多兄弟,虽然他们取得了各项胜利,班师回朝,但最后还是被奸臣以赐酒的名义,在御酒中放了毒药,宋江喝酒后毒发生亡。

梁山好汉中军师便是智多星吴用了,他熟读兵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各种阵法、三十六计样样精通。他的存在,是宋江大军屡战屡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水浒传》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就是武松,他使两口戒刀,绰号行者武松。他力大无比、武艺高强,曾经酒后在景阳冈打死一只大老虎,为民除害。他伸张正义,杀死了谋害他哥哥的嫂子和西门庆,被逼上梁上。在征讨方腊的时候,他失去了一条胳膊,但他生擒了方腊,立下赫赫战功。我十分的佩服他。

从《水浒传》中我知道了北宋年间,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很多有本事的人,只有被逼起义。我很痛恨那个只听奸臣话的昏庸的皇帝。

篇11:《水浒传》读书心得体会

本书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的残酷现实。宣扬了忠义思想,并表现了梁山好汉中心魏国的无奈。

施耐庵始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在钱塘做了两年官,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

我最喜欢的章节就是花荣救宋江,因为被章节引入了一个重要人物——小李广华荣。他箭法超群,用神箭吓退了一队人马;他极重义气,为了救宋江,连副知寨也不做了,完全抛弃了政治前途。花荣是典型的气质型英雄,充满个性色彩和气质魅力。和武松相比,花荣则显文秀。

篇12:读水浒传心得体会

如果有来生,一切的一切会不会有美好的开始,梦想的结局?

如果有来生,行者武松也许不会因为一直追查哥哥武大的死因,而陆续杀害了二十多条性命,虽然了结了所有的恩恩怨怨,但的确也使不少的人枉送了性命。在征讨方腊的时候,武松被包道乙暗算,痛失左臂,看来作者也想让他放下屠刀和仇恨吧!师兄鲁智深圆寂后,他便一心只想到六和寺里修行,一个打打杀杀了半辈子的打虎英雄,最后却要在寺中度过余生,英雄落幕,令人扼腕叹息。他内心深处的真正独白,又有几人能读透?

他,尽显英雄本色,但在我看来,一颗勇敢的心也许承载着太多太多的艰辛,一个侠肝义胆的英雄背后也许会有太多太多鲜为人知的孤独!

如果有来生,豹子头林冲也许不会因为误入白虎节堂而被奸臣高俅设计陷害,使原本安逸恬静的生活被彻底毁灭。也许上天也在眷顾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最后的奸计没有得逞,他逃过了草料场的那场大火,风雪夜,山神庙,他手刃了背信弃义的陆谦,被逼上梁山,走上了反抗的不归之路。岂料首领王伦却心胸狭隘,处处刁难,为了让晁盖等义士落草梁山,又不得不火并王伦。他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来又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当众好汉都加官进爵时,他心中的仇恨始终无法释怀,不肯接受招安,不想与害他家破人亡的奸臣同朝为官,毅然决然辞去了这一世荣华……

篇13:我教《水浒传》

一、课内引导, 文学探究

笔者在课内引导学生阅读《林冲棒打洪教头》, 要求学生掌握阅读《水浒传》的方法:

1. 抓主要情节。

初读课文, 我便让学生思考: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主要写他的什么事情?学生自读课文, 明白文中主要写林冲来到柴近庄上, 在洪教头的逼迫下只得比武, 并打败了他。抓住了主要情节, 就初步读懂了文章的基本内容, 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2. 品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 思考《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中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从他们各自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方面可以看出他们分别具有哪些特点?学生在阅读感悟中领会到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同时刻画了谦逊礼让、武艺高强的林冲以及傲慢无礼、不堪一击的洪教头。把握了人物形象的特点,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深了一层。

3. 知社会环境。

对于《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篇课文而言, 学生只能隐约感知:当时高居太尉之位的高俅陷害忠良。可对于阅读整部《水浒传》来说, 我们有必要引导学生对北宋末年的社会环境有一个较清晰的认识:皇帝昏庸, 朝中高俅、蔡京等一伙奸臣沆瀣一气, 狼狈为奸, 残害忠良, 鱼肉百姓, 为所欲为。致使“官逼民反”, 迫使广大穷苦百姓铤而走险, 到梁山聚义, 反抗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课内学生掌握了阅读水浒故事的方法和要求, 就便于他们课外自主阅读探究了。

二、课外阅览, 自主探究

这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课外阅览中最大限度地接触语文材料,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运用传统的和现代的、文字的和音像的方式和途径, 不同形式交叉、渗透、整合, 开阔视野, 提高效率, 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览《水浒传》的形式有:

1. 完整观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43集。

按顺序观看电视剧, 一集不落, 这样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把握《水浒传》。对小学生来说, 电视连续剧比起单纯的文字描写来, 真切可感, 具体生动, 容易被孩子们理解接受。

2. 阅读青少年版的《水浒传》。

青少年版《水浒传》比原著浅显易懂, 一个个人物故事讲述得有头有尾, 脉络清晰, 不蔓不枝, 有利于孩子们把握主线条。对于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要反复阅读, 力求读深读透。同时鼓励那些阅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阅读原著, 原汁原味地阅读, 可以全面准确地把握情节、理解人物。

3. 此外还可以阅读根据《水浒传》故事改编的连环画, 观看相关的戏剧、电影等。

课外阅读《水浒传》, 如何自主探究?一般应按照课内学到的方法进行。每看完一集电视剧, 或读完一章、一个故事后, 要求学生做到:

(1) 说一说主要情节, 也可以把情节简要地写下来;

(2) 谈谈剧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

(3) 这部分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状况?

三、交流展示, 激励探究

如果说课外阅览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拓展那么交流展示则是课外阅览的检验与激励。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大量阅读与探究, 对《水浒传》有了感性的、深刻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展示, 可以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交流的形式很多, 我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 讲《水浒》故事。

结合教材中编排的口语交际训练内容进行“《水浒》故事擂台赛”。“武松打虎”、“杨志卖刀”、“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雪夜上梁山”, 这些故事看谁讲得生动精彩?演讲时可以挂出相关图片, 配以动作、眼神, 力求绘声绘色。其他同学做评委, 评出“故事大王”或“故事能手”。

2. 品《水浒》人物。

可围绕以下话题展开:“我眼中的——”, “我最佩服——”, “我最讨厌——”等。对人物的品析, 要有根有据, 要用人物本身所做的事情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要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人物特点, 避免以偏概全。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中, “救金氏父女”表现了他路见不平, 挺身而出, 救人救彻底;“拳打镇关西”表现了他嫉恶如仇, 粗豪勇敢, 粗中带细的性格。

3. 评北宋社会。

《水浒传》是一部长篇小说, 它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批人物群像, 而且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北宋末年的时代画卷。教学中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评论:“智取生辰纲”中, 梁中书送给丈人蔡京的那么多金银财宝从何而来?林冲一向逆来顺受, 后来为什么会杀死陆谦等人, 投奔梁山?同时可结合教材中“成语串”的教学, 用“成语串”的部分成语说或写一段话, 评说一下北宋末年的社会现状, 叙述一下宋江起义的有关内容。

篇14:《水浒传》的结构

《水浒传》的叙事布局,给人总的印象是一个乱。它既无《红楼梦》贾府那样井然的空间格局,也缺少类乎《西游记》的行旅主线,甚至连《三国演义》一分三、三合一那种相对松散的结构性叙述秩序也不具备。当然,梁山泊是个聚焦点,可叙述展开之时,它几乎是空寨一座,待到一百余好汉先后上得梁山,故事就戛然而止了。群豪上梁山如谷壑奔竞,众流归海,固然有迹可寻,但就各叙述单元而言,甚难找出其间的内在脉理。

金圣叹对《水浒传》研读之细,可谓四百年独步天下。他极言《水浒传》为文“精严”,“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部有部法”。可是落实到文本层面,雄辩的他不免语焉不详起来。所举的“草蛇灰线”、“绵针泥刺”、“鸾胶续弦”诸法,计有十五条之多,讲的不外修辞和叙事技巧,属“字法”、“句法”,至多“章法”范畴,至于宏观“部法”鲜有涉及。谈到通篇布局,仅限于首尾呼应之类,如“石碣”三见,始于洪太尉放走妖魔,终于梁山排座次,中间石碣村三阮撞筹承前策后。凡此概论未免粗略,且与情节结构、文本肌理无太多关涉。

《水浒传》整体布局究竟如何?二十世纪以来,关注这一问题的人不少。茅盾、聂绀弩等人认为《水浒传》由单篇故事组成,缺乏“有机的结构”,即使肢解成独立的中短篇小说也不会有“割裂之感”。后来又有人指出,全书以个人为线索的零散故事和梁山聚义大规模活动之间有着结构性关联。他们把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人的故事称作“局部”、“小情节”、“横向结构”、“折扇式的列传单元”,把梁山聚义称作“整体”、“大情节”、“纵向结构”、“群体性的战役板块”,认为两者前后呼应、相得益彰。只是,一涉及故事比重與组接、叙事逻辑以及布局与主题的关系时,大都笼统以“缀段式”、“联珠式”、“瓜蔓式”或“散点透视”作解。不错,《水浒传》故事的穿插衔接确实用了不少黏连技巧,事实上,古人对此也多有言及。说到全书结构,需要澄清的则是:那些零零散散的故事,其详略隐显、纵横断续与小说主题有无内在联系?

(二)

要回答这一问题,不妨从两个小角色入手:董超和薛霸。这两个人物无足轻重,但写得灵动难忘,作者显然是倾注了不少精力,其间似隐藏着某种玄机。

董超、薛霸暗害林冲未遂,被高俅寻事刺配大名府,后来卢俊义判流刑,又由两人解送。奇怪的是,董、薛押解林与卢,情节竟如出一辙:先是领取公文,押犯人至使臣房,回家收拾行装,接下来被请到酒肆密谈,收受银钱,答应取所押流徒的性命。押送途中投宿店家,恶意烫伤流徒双脚,摸黑起行,走到树林诡称想睡觉,将其缚于树干,临了说一通自我开脱的话,操起水火棍行凶。不单故事主线雷同,连支线也无二致:鲁智深和燕青得悉公人密谈,顿生疑窦,决定暗中护送,见机搭救。最后,鲁智深用禅杖隔开董、薛的水火棍,燕青则发短箭射死二人。两段文字,遣词修辞也多有重复,如“揭取脸上金印回来(做)表证”(1981年版《〈水浒传〉会评本》页181/1136),“百沸/煎滚汤”(页182/1137),“明年今日是你周年”(页184/1138),“提/拿起水火棍(来),望着(……)脑袋/门上劈将(下)来”(页184/1138),不一而足。

《水浒传》中不难找出情节相似的段落,但像这两处细节和语言都一一复制,通篇可谓绝无仅有。作者在处理相似场景时每每别出心裁,换个花样,金圣叹就称许过作者有绝处翻新的本领。按说,解送卢俊义一节,想避免雷同,对施耐庵而言并非难事。但他何以偏偏不为呢?不仅不为,而且起用董超、薛霸,令其故伎重施。之所以这样,恐怕是在提醒读者关注两处情节的同构性。顺着作者的思路,我们对照一下林、卢故事的梗概,或可看出一些端倪来:

林冲和卢俊义为人安分守法,无奈被设局陷害,走投无路,最后上了梁山。读者恐怕会问,小说既已成功叙述了林冲的故事,何以还要拉卢俊义来如法炮制一番?金圣叹已经注意到两者的同构性,称之为“锁一书之两头”,惜乎他没有循着这一困惑追问下去,否则就会触及《水浒传》的核心问题。

《水浒传》始于放走妖气,终于罡煞排座,中间不外是各路好汉上梁山。人们习惯把落草笼统概括为“官逼民反”,但卢俊义不是,卢俊义和林冲的平行故事貌同实不同,从而点出了上梁山落草的异质性。

林冲是个端方慎行之士,与人为善,遇事克制。当高衙内非礼其妻时,他还劝鲁智深“权且饶他”。野猪林获救,反为加害于己的公人说情。尽管如此,还是步步见逼,不得不落草。林冲落草是因为社会剥夺了他甚至只是作为流徒的生存空间,梁山作为社会之外的飞地成了他最后的避难所。林冲上梁山是他与社会冲突不可调和的必然后果,他逃离无所不在的恶势力,赋予了梁山正当性。

林冲是逼上梁山,卢俊义则是赚上梁山。卢俊义处境优渥,与社会本无冲突。其上梁山既非个人所愿,亦非社会所迫,纯为山寨网罗所致。宋江的网罗理由是“寨中若得此人时,何怕官军缉捕,岂愁兵马来临!”且不管这理由是否真实与正当(宋江压根儿未因兵马来临发过愁),单看其网罗手段,与高俅、陆谦设计陷害林冲并无二致。宋江先是放话,说他极为倾慕卢某其人,不得之而不快,然后,罔顾卢俊义本人的意愿,假官府之手逼其就范。这一做法不比高、陆人道多少,唯一的区别在于宋江不欲置卢俊义于死地。宋江旨在赚卢,一如高衙内欲霸林妻。高家要杀人之夫而夺其妻,宋江则要灭人之志而夺其身。

逼上梁山和赚上梁山是罡煞聚集的两极,一是因社会亟欲除之,一是因山寨必欲得之。林冲和卢俊义的命运正是这两极最具代表性的个例。林、卢遭遇坎坷相似,折射出的却是相反的梁山理念——消极梁山和积极梁山。消极梁山是接纳落难英雄,积极梁山是有目的地施行猎头计划。消极梁山接受投奔者,人们主动而来,庆幸被接纳;积极梁山罗致不愿来者,之所以罗致,是因为这些人有利用价值。消极梁山是一个与社会对立的世界,一个山寨化的社会;积极梁山则是社会的延伸,即社会化的山寨——当梁山的赚人手段与高俅之流不再有别时,梁山就不复为他者,成了社会的一部分。

nlc202309022256

在梁山重要人物中,林、卢分别是最初和最后上梁山的。一前一后,一逼一赚,作者花大笔墨(所谓“林十回”、“卢十回”,篇幅大率相当)以对比手法叙述两人上山的曲折故事,不仅深化了上梁山的主题,也给了通篇小说一个宏观框架:逼上梁山和赚上梁山作为罡煞聚集的两极,为审视各路好汉上梁山提供了一个坐标。逼上梁山的好汉有鲁智深、杨志、武松等,其故事大抵集中在前面;赚上梁山的好汉有李应、朱仝、徐宁等,他们的故事多在后面。从逼上梁山到赚上梁山暗示了一种发展趋势。如果追问,上梁山何以从“逼”蜕变为“赚”,就逼近了小说叙述结构的中枢。

林、卢故事作为外围大框架和小说中枢结构关联非常密切,因为林、卢二人不仅仅是逼上梁山和赚上梁山的代表,同时也是“造王者”。林冲火并王伦,推晁盖为尊,奠定了梁山事业的基础,这是一条明线。卢俊义造王则是沿着一条暗线,作者没有点破。卢俊义有造王之功,但初无造王之愿。事实上,他造王成功,全在于山寨中人对此毫无察觉,连他本人也懵然不知。

且看卢俊义是如何造王的。晁盖死后,梁山泊陷入了空前的政治危机。本来,宋江作为副头领已是山寨实际操权者,由他继位顺理成章,不会出现任何权力过渡的动荡。不成想晁盖临终撂下这么一句话:“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这话太令人意外了。晁盖、宋江本是生死之交,彼此有救命之恩,宋江甫上梁山时,晁盖曾主动让位。晁盖临死遗嘱,其言不善,分明是在阻止宋江继位。这句话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无可更改。以前宋江与晁盖意见相左时,每每径直提出自己的主张,经人附和,遂成定议。这次晁盖言讫而终,再无半点商量余地。

晁盖的遗命给宋江出了个老大的难题。试想,宋江被阎婆这样的老太太扭住都挣不脱,要捉史文恭,简直是闹笑话。于是,宋江远兜远转打起了卢俊义的主意。卢俊义一上山,看似多出一位竞争对手,实则不然。把卢俊义塑造成一个有争位潜力的假想敌,原来宋江与群雄之争的格局就转变为卢俊义与群雄之争了。如此一来,群雄的角色也变了。本来与宋相争,是各各为自己争,现在与卢相争,就莫名其妙沦为宋江的帮手了。群雄中不管哪位胜出,战果都会归宋江。卢俊义胜出也没用,他本无意争位,即使心存此想,群雄也不会臣服他的。议立晁盖接班人本是一件严肃的事,可凭空冒出个卢俊义来,身不由己充当了搅局解套的工具,捉拿史文恭确定寨主的既定方针遂变成无谓的走过场——不管史文恭落入何人之手,晁盖的遗愿注定要落空。

当然,没有卢俊义,宋江八成也会得位。他的所谓“权居尊位”,时间一久,“从权”之名自然而然会变成“行权”之实。届时,将无人撼得动他。问题是,有晁盖的那句话在前,总有点儿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作为造王者的卢俊义,其真实作用与其说是帮宋江得位,毋宁说是为他得位而正名。有卢俊义不自觉地唱双簧,宋江就可以大演谦让秀了。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后,宋江不是力主他上大位吗?卢俊义坚辞,宋江不是也并未顺势就位,而提议分打东平、东昌二府,以恭听“天命”吗?最后是“天命”让他先攻下了东平府——攻打东昌府的卢俊义知趣地按兵不动——没办法,他宋江只好勉为其难居尊了。七拐八绕,早把晁盖遗嘱丢到了脑后。最后碣石天魁天罡名次一排,宋江的地位有了上苍的加持,更加铁板钉钉了。

卢俊义虽没有像林冲那样直接造王,但在梁山权力过渡时起了关键的作用。就像林冲为晁盖清除了王伦一样,他为宋江清除了晁盖遗嘱。林、卢二人一显一隐,一主动一被动,为梁山完成了权力交替,从而决定了梁山的政治格局。从文本结构看,林冲奠定了梁山基业,卢俊义化解了梁山的合法性危机,一前一后,构成一个张力场。在这个张力场中,小说的中心线索也就变得清晰起来:伴随着晁盖影响力的式微,宋江迅速崛起。

(三)

宋江是《水浒传》的核心人物,有人甚至把《水浒传》称为“宋江传”。宋江的故事主要集中在所谓“宋十回”,这十回居于小说正中,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宋十回”可以视为宋江的江湖发迹史,从中可见其影响力是如何急剧上升的。作为江湖人物,宋江武功也好,品行也罢,了无过人之处,然而一回回下来,他声誉日隆,影响渐大,甚至在落草前已隐然成了江湖领袖。表面上看,这归功于他“赒人之急,扶人之困”的义气,可是纵观宋江所作所为,殊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曾在《宋江这个人》(见《读书》2004年第5期)一文中提到,《水浒传》语涉宋江时,往往出现两个层次。对小说中大多数人物来说,宋江是个正面英雄,人们一听到“及时雨”的名号,无不拜服甘供驱使。然在元叙述层面,宋江却是另一副模样。就在各路好汉拜服宋江之时,作者时不时用冷幽幽的笔调提示一下这些好汉认知上的偏差。小说人物和宋江的交接限于一时一地,容易被“义士”名头瞒过,但读者知道前前后后更多的事,可以对照识别。此外还有另一个参照系,可以反衬宋江,这就是叙述武松故事的“武十回”。“武十回”和“宋十回”关系密切而特殊:从形式上看,文字两端互相穿插,仿佛打了两个结,把宋、武故事拧在了一起;就内容而言,两人的故事结构完全契合:

武松和宋江的故事,起承转合,形式上节节对应,铢两悉称。两人都是开头做了一件大事:一是打虎,一是放晁盖。打虎是英雄行为,武松乐得指认死虎,讲打虎过程;放晁盖是奸雄作为,做时偷偷摸摸,事后讳莫如深。打虎靠的是硬碰硬的拳脚功夫,所携哨棒一开始就折断丢开,凸显武松不讨巧、不假于物的壮士本色。而宋江放晁盖玩的却是花花太极拳。当他听到何涛要抓捕晁盖时,附和说晁盖是“奸顽役户”,“本县内上下人没一个不怪他”,以骗取信任。再利用何涛的信任拖延时间,让官府的捉晁计划告吹。武松打虎是在无人处,但马上传扬开来,“哄动了那个县治”;宋江放晁是在人稠处,周旋于何涛、茶博士和伴当之间,骑马穿街,“慢慢地离了县治”给晁盖报信,做得密针细线,神不知鬼不觉。打虎在于行,放晁在于言,一实一虚。另外,打虎在景阳冈,放晁在东溪村,两个地名一阳一阴涉筆成趣,似在暗示两件大事本质上的不同。

打虎与放晁也体现出武松和宋江的禀性之别。武松打虎时,惊就是惊,慌就是慌,神威就是神威,手脚酥软就是手脚酥软,困乏就是困乏,无时无刻不是真性情的流露;宋江放晁时,骂晁是蒙,不引见知县是欺,说“分拨家务”是诳,让巡捕稍等是骗。为稳住何涛抽身去报信,他隐瞒了所有实情,所吐之言也无一句不假。待他私放晁盖回来,立刻做出一副慎之又慎的样子:把何涛直引到知县书案边,并叫挂上回避牌,让人觉得他最担心泄密。

nlc202309022256

宋江和武松命运的转折点是杀人官司。杀阎婆惜和杀潘金莲初看似无可比,实则暗合之处颇多。两个女人都好淫,阎婆惜向宋江输身,但鄙弃其人而另结新欢;潘金莲是勾引武松被拒,然后移情西门庆。宋江纳妾之初,“夜夜与阎婆惜一处歇卧”,比及杀人时,了无一丝念旧之情;武松在拒绝潘金莲挑逗时,当即正言相告,若让他遇上没人伦的事,“眼里认得是嫂嫂,拳头却不认得是嫂嫂”。宋江有始无终,武松则是一以贯之。

再看杀人过程。宋江、武松原本都无意行凶,盖因事由凑巧,最终闹出了人命。宋江的通匪物证被扣,情势虽急,仍无伤人性命之必要,只消夺回招文袋销毁证据便可化险为夷。无奈这个“学得武艺多般”的主儿“舍命的夺”也夺不回来,于是萌生了杀人之念。武松得悉潘金莲毒死乃兄,也仅是报官而已。只缘知县不准所告,念兄仇难报,才决定私了。如果说宋江杀人是怕惊动官府,那么,武松杀人却是因为官府不肯作为。前者是为躲避刑罚而更严重地犯法,后者则是因执法者枉法不得已自己执法。武松杀潘金莲,先收集证据,再诉诸官府,在手刃凶手祭兄时,有伏辩,有证人,而且事后立即投官自首。虽系越权私刑,但行事坦荡,有理有节。反观宋江杀阎婆惜,先是求情,求情不成,许诺,许诺不成,抢夺,抢夺不成,遂起杀机。也就是说,先耍嘴皮,再使拳脚,文武两招都不灵,最后只好借助凶器,行凶后急急逃避法网。阎婆惜即使通奸,也罪不当死,她偶获宋江通贼证物,借此要挟,充其量是想狠敲宋江一竹杠。宋江倘能使她相信自己会信守诺言,即使变卖家产也会交付所索黄金一百两,那么,他们约好一手交钱,一手交证物,也不至于出事的。闹到争夺招文袋的田地,说穿了,是阎婆惜不相信宋江会兑现其承诺。对一个江湖人士来说,弄到连枕边人都不信自己言出必行,情何以堪,更不要说揎拳捋臂和一个弱女子争夺了。退一步讲,就算这是情急无奈之举,只消把证物抢来销毁,任阎婆惜去告官,空口无凭,也不足为患。要命的是,在这场不体面的抢夺战中,声称“爱习枪棒”的男子汉竟丝毫占不了上风,再无回旋余地,只好行凶灭口。仔细想想,阎婆惜之死无他,乃是须眉不敌巾帼所致。这般怪事,相较于武松杀潘时人神共鉴的坦荡,不仅窝囊,而且龌龊。

同是犯下命案,武松鸣官自首,宋江则销声藏匿。后来被捉,宋江和武松一样发配。到了发配地,宋江到处塞钱,武松不屑贿赂,反求速刑,不愿寄下棒杖。第二次下狱,武松因为打蒋门神,宋江因为题了反诗。同是酒后所为,情形也不一。醉打蒋门神是武松受施恩之请,且不管施恩为人如何、优待武松动机如何,至少他识英雄,敬重英雄,从武松的角度看,报答施恩乃义之所在,无可推托,虽则为此付出了遭陷入狱的代价。宋江题反诗却是酒后流露出“潜伏爪牙忍受”的内心纠结,宋江要报的是“冤仇”,与武松报恩大异其趣。宋江刺配他乡,是自作自受,不知这“冤仇”二字从何说起。他言必称忠君,潜意识里的“凌云志”却是要赛过杀人如麻的造反者黄巢。

最后的报复也有一定的可比性。武松血溅鸳鸯楼,除手刃仇人外,还有家属从人十余口,未免滥杀。宋江火烧无为军,说是“只恨黄文炳那贼一个”,吩咐手下不要与其兄“黄面佛”为难,也“不可分毫侵害百姓”,听起来似较武松人道。可就在那个月白风静之夜,宋江一帮人将黄文炳满门斩杀,断送了大小人命四五十条。既然报复与黄文炳之兄无干,那么,四五十口妇孺又何辜之有?再说,黄文炳与张都监不同,并未构陷害人,只是报告分析了宋江的反诗,其后拆穿其诈疯逃刑的骗局而已。宋江的死罪,这一次也纯系自找。己蓄异志,反诬他人,借言报仇,荼毒无辜,比之鸳鸯楼上的腥风血雨实有过之。

宋江和武松经历相似,但为人行事迥异。武松处处显露真性情,宋江每每遮遮掩掩,讓人捉摸不透。武松始终如一,宋江见风使舵。武松一诺九鼎,宋江多番食言。宋江的一大长处是乐施济众,然计其全部所施,也没有武松一次转手送给猎户们的一千贯打虎赏银多。那些如阎婆、唐牛儿被他坑害之人,理应救助,他却分文未给。唐牛儿和郓哥的情况有些相似。郓哥给武松作证耽误生意养活老爹,武松流配上路还不忘馈银,而助宋江逃身被当作替罪羊刺配军州的唐牛儿,其下落如何,有着“及时雨”美誉的宋江却不曾过问。宋江跟武松对应之多,连武松酒量大而宋江多吃几口鱼便“泻了二十来遭”的细节都兼顾到了。武松这面明晃晃的镜子,照得宋江无所遁形。

(四)

回到《水浒传》的结构。“林十回”和“卢十回”构成群雄上梁山的大框架,为检视落草原因和山寨性质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张力场。有了这个张力场,读者目光就会聚焦在处于小说中枢的“武十回”和“宋十回”。这两段文字交叠而又彼此映射,阐明了什么才是好汉行径。《水浒传》是一部好汉史诗,但小说中找不到哪个故事可算作中心事件。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小说真正的中心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情节高潮,而是武松和宋江的人格对比,两人截然不同的处事信条和行为方式,重笔勾勒出好汉与非好汉之别。出人意表的是,恰恰是那个各项好汉指标都远不及格、在武松光彩映照下甚至显得有些卑琐的宋江,反倒成了梁山群豪之首。这无疑是《水浒传》最为发人深思之处,这也是小说的深刻所在。

上一篇:“漫时代”动漫社成立一周年庆典晚会下一篇:喜鹊的故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