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聚餐食物浪费调查报告

2024-05-21

外出聚餐食物浪费调查报告(共2篇)

篇1:外出聚餐食物浪费调查报告

外出聚餐食物浪费调查报告

一、调查说明

1、调查目的

客观了解食物浪费现状,分析不同场合浪费的原因,了解民众对食物浪费的看法,提出遏制浪费的有效建议。

二、调查内容

(一)家庭外出就餐状况

1、近5成居民最近三个月家庭外出就餐次数为1-5次,平均为4.8次

2、家庭外出就餐居民中,超7成居民花销在100元以内/人次,平均花销为101元/人次

(二)亲友聚餐状况

1、近5成居民最近三个月亲友外出聚餐次数在1-5次,平均为3.9次

2、亲友外出聚餐居民中,7成居民花销在100元以内/人次,平均花销为106元/人次

(三)商务宴请状况

1、超半数居民最近三个月没有参加过商务宴请聚餐,37.1%的居民1-5次,平均为2.3次

2、商务宴请外出就餐的居民中,近8成居民商务宴请花销在200元以内/人次,平均花销为160元/人次

三、居民外出就餐浪费状况

1、城市居民外出就餐平均浪费的食物价值占全部食物的比例为13%,商务宴请的浪费比例最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外出就餐平均每餐浪费的食物价值金额占全部食物的13%,其中家庭聚餐平均浪费的金额比例为9.3%,亲友聚餐浪费的金额比例为13.6%,商务宴请平均浪费的金额比例最高,为22.6%。

2、分地区看,东北地区外出就餐浪费比例最大,西部地区比例最小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的外出就餐浪费情况最严重,每餐平均浪费比例为16.8%;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每餐平均浪费比例分别为14.6%和13.8%;西部地区浪费情况相对较轻,每餐平均浪费比例为8.3%。

3、分城市类型看,一般地级市浪费现象最为严重,每餐平均浪费比例明显高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一般地级市的浪费现象最为严重,每餐平均浪费比例高达14.7%;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每餐平均浪费比例均在10%以下。

4、所调查的省会城市中,哈尔滨市的浪费比例较高,西安市和成都市的浪费比例较小

本次调查的省会城市中,哈尔滨市的浪费比例最高,为12.6%;西安市和成都市的浪费现象相对较轻,每餐浪费比例在8%以下。

5、直辖市中,上海市的浪费情况最为严重,重庆市的浪费现象最轻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直辖市中,上海市的浪费情况最为严重,每餐浪费比例为12.7%;重庆市的浪费现象最轻,每餐浪费比例为7.2%。

6、所调查的地级市中,朝阳市和苏州市的浪费情况最严重,庆阳市的浪费现象最轻

本次调查的地级市中,朝阳市和苏州市的浪费情况最严重,每餐浪费比例高达20%以上;庆阳市的浪费现象最轻,每餐浪费比例为6.3%。

7、综合看本次调查的20个城市,朝阳市和苏州市的浪费现象较严重,每餐浪费比例均在20%以上;庆阳市节约意识较强。

8、分场合看,家庭聚餐的浪费现象最轻,商务宴请的浪费情况最为严重

9、分性别看,男性人群的浪费程度高于女性

10、分年龄看,随着年龄增长,浪费现象逐渐减少,21-30岁人群浪费现象最为严重

11、分学历看,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居民的节约意识逐渐增强,浪费现象逐渐减轻

四、造成外出就餐浪费的原因

1、“面子”文化:主要在亲友聚餐和商务宴请中最为严重

亲友聚餐导致浪费的原因中,近五成被访者表示是由于“习惯多点些,不剩就没吃好”;在商务宴请中,因“讲排场”而导致剩下饭菜的被访者比例也高达44.2%。

2、希望吃得丰盛些:主要集中在家庭聚餐和亲友聚餐

家庭聚餐导致浪费的原因中,“想多品尝几个菜”的比例在四成以上;在亲友聚餐中,因“想多品尝几个菜”而导致剩下饭菜的比例也达到31.8%。

3、饭菜不可口:家庭聚餐中较为明显

因“饭菜不可口”导致剩下饭菜,主要集中在家庭聚餐中,比例高达41.7%。

4、缺乏经验,点餐过量:各类场合中均为主要因素

在三类场合中造成食物浪费的原因中,“缺乏经验,点餐过量”均属于主要原因。在家庭聚餐中,35.0%的居民表示因该因素导致浪费;在亲友聚餐中,30.3%的`居民表示因该因素导致浪费,在商务宴请中,30.1%的居民表示因该因素导致浪费。

5、“不花自己钱不心疼”和“讲排场好面子”是造成公务吃请浪费的主要原因

五、居民打包的情况

1、家庭聚餐打包的比例最高,商务宴请中打包的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场合

2、女性人群打包的比例较高

3、随着年龄的增长,节约意识增强,打包的比例也有所提高;31-50岁人群打包的比例较高

4、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打包的比例也有增长趋势

5、不打包的原因

1)“面子”文化:亲友聚餐和商务宴请中最为显著

亲友聚餐中,48.4%的居民是由于“不好意思打包”而不打包;在商务宴请中,五成以上的居民不打包的原因是“不好意思打包”。

2)怕麻烦:家庭聚餐和亲友聚餐中影响最大

家庭聚餐中,46.2%居民不打包的原因是觉得“打包太麻烦”;在亲友聚餐中,也有四成以上的居民是由于“打包太麻烦”而不打包。

3)从众心理:商务宴请中表现最为突出

在商务宴请中,30.9%的居民不打包的原因是“别人都不打包”。

六、居民节约意识以及对浪费现象的认知

1、近九成居民认为目前社会上食品浪费现象严重

2、居民认为商务宴请和政府公务吃请中的食品浪费现象最严重

针对各用餐场合来看,九成左右的居民认为商务宴请和政府公务吃请的浪费现象严重,认为公司聚餐的浪费现象严重的居民占六成以上,而亲友聚餐、家庭聚餐的浪费现象相对较轻。

3、九成以上的居民有尽量节约的主观愿望,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的主观节约意识有所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点餐时,九成以上的居民是有尽量节约的主观愿望的,六成以上的居民会事先了解餐厅的菜量,比如主动观察周围餐桌的菜量,近六成的居民会主动询问服务员关于点餐数量的建议。

调查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居民节约的主观意识是逐渐提高的。可以看出,90后(20岁及以下)与其他年龄段居民相比,在节约意识方面差距显著。

4、居民对食品浪费的关联因素有较正确的认知

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与食品浪费相关的各因素有较正确的认知,85%以上的被访者认为减少浪费可以节约种植粮食的土地资源,减少粮食进口量,浪费与环境污染关系密切,大吃大喝有害健康。值得注意的是,近三成居民认为中国不存在粮食紧缺问题,相对其他项来讲,错误认知率较高。

5、调查中,居民对“餐饮消费多些,可以拉动内需”存在争议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居民对“餐饮消费多些,可以拉动内需”争议很大,正确认知率和错误认知率均在50%左右。

七、减少食品浪费的可行对策

1、“媒体引导合理消费”、“服务员对点餐量提供合理建议”、“高级干部和大企业负责人带头节约”成为居民最支持的对策

本次调查中,“媒体引导合理消费”、“服务员对点餐量提供合理建议”、“高级干部和大企业负责人带头节约”,成为老百姓最支持的对策。出台“减少浪费食物”相关法律规定、饭店推出“半份菜”、对积极倡导合理消费的餐厅给予奖励、建立食品节约基金、适当奖励“光盘”顾客等对策的支持率也在80%以上。

同时,在调查中也有受访者提出开展“少点一盘菜”运动,主动减少或避免无意的浪费。

2、居民对中央发出厉行节约的号召对公款吃喝的作用评价不一

本次调查中,居民对中央发出厉行节约的号召对公款吃喝的作用评价不一,47%认为作用很大,主要是北京、济南、武汉、洛阳、西安、庆阳等城市的居民;53%认为作用不大或没什么作用,主要是哈尔滨、绍兴、合肥、永州、重庆等城市居民。

本次调查中,居民认为某些地区中央的号召对减少公款吃喝作用不大的原因,关键是监督不到位和惩罚力度不够。

本次调查显示,近半数居民认为完善并落实政府问责监督制度是遏制公务吃请浪费的良方。

篇2:集体聚餐食物中毒1例报告

关键词食物中毒乡村聚餐报告

近年来,由于会议、庆典聚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不断增多,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多人聚餐,成为发生食物中毒的高危场所。农村的聚餐,是食物中毒的多发环节,也是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将扎赉特旗小城子工作部发生的一起聚餐食物中毒调查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食物中毒经过及临床表现

食物中毒经过:2007年7月1日扎赉特旗小城子工作部所在地一饭店搞开业庆典宴请亲朋好友及各位乡邻等,151人在饭店聚餐,11时左右开餐,就餐约1小时后开始有人出现腹痛、腹泻、腰痛,有视力不清等神经症状,中毒人员在第2天早8时陆续到工作部所在地医院就诊。10时所在地医院向旗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打电话报告发生食物中毒情况。中毒人数共32人,在工作部所在地医院医院治疗10人,在旗医院治疗22人。7月3日,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

临床表现:发生食物中毒的32人中,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其中28人有头痛、关节痛、眼眶痛,15人视力不清伴有腰痛,所有患者临床血象正常。

流行病学调查

现场调查:饭店为砖木结构平房,地面硬化处理,厨房墙面硬化,一切用具摆放有序,因是新开业室内粉刷一新,餐具为新购置。所食用肉、菜均从正规渠道购进,菜肴饭店厨师自己烹制,所制熟食(猪头肉、猪耳、口条)在院中临时立灶前1天煮熟,为防止烟筒倾倒用一农喷洒用农药箱支撑,院内有散在农药商标。

可疑食物的调查:所有中毒人员均食用猪头肉,及用猪耳和猪口条做的凉拌菜有关,

中毒人员调查:发病人群中性别分布为男22人,女10人,年龄4~65岁,患者均为农民。潜伏期最短为60分钟,最长为360分钟。

临床检查:血压无明显变化,体温不高,血象正常。

实验室检查:对采集到的剩余食物细菌培养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肉毒杆菌。

在剩余的猪头肉及猪耳和猪口条上,有机磷快速检测试剂卡检测有机磷试验强阳性,其他菜肴有机磷试验阴性。

讨论

32名中毒患者在72小时内惟一的共同就餐史,就是6月30日11~15时食用的猪头肉及用猪耳和猪口条做的凉拌菜;对32名中毒患者的回顾调查和就诊病历记录发现,其临床症状表现基本一致,个案彼此间无传染性。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和技术处理总则》,可以判断为一起共用食物引起的原因不明食物中毒。

农村历来是食品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近年来,由于家庭聚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故不断增多,卫生部在《2006年全国食物中毒报告情况》中明确指出,从2006年的食物中毒分析结果看,食物中毒在农村地区、集体食堂、学生中发生起数和中毒人数较多。因此,加强农村食品安全工作迫在眉睫。

上一篇:读中国梦有感100字下一篇:大学正风肃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