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电影大腕后有感

2024-04-17

读电影大腕后有感(精选2篇)

篇1:读电影大腕后有感

观影片《大腕》有感

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的观众都知道,其作品风格多诙谐反讽,以京味儿喜剧著称,《大腕》便是其中受欢迎的一部喜剧片。该影片讲述的是电影制片厂摄影科下岗职工尤优这个小人物偶然情况下得了个活——用摄像机记录好莱坞大腕级导演泰勒在中国拍摄影片《末世王朝》的工作过程。泰勒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遇到瓶颈,但他对直率坦白的尤优很有好感,小人物与大腕的碰撞由此开始。

影片开头,对关之琳饰演的露西的出场进行了非常巧妙的安排,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留时间给观众猜测声音的主人是谁,或是给观众出其不意的感觉,等吊足观众的胃口后,再通过片中葛优饰演的男主角尤优的摄像机镜头下的画面,将声音的主人——露西引入观众的眼帘。影片中出现几次尤优不会英语而产生的困扰,这或许可以让一些观众主动接触或甚至学习简单的英语,虽然这或许不是拍摄该影片的目的之一。

尤优骑着摩托车在下着雨的街上穿梭,配上的言语是露西对他的对于工作上的要求:“除非泰勒在休息„„不许请假,不许问与你工作没关的任何问题,不许说与泰勒有关的任何问题„„你没有剪接权,也没有署名权,更没有权利去表达你的态度„„除非使我们不想让你干”。“三不许”,没有剪接权、署名权等,对于一个尤优这样的下岗员工来说,是能接受的,虽然没有主动辞职的权利,尤优还是接受了这份活儿。抛开影片里的背景不讲,放在我们现今的社会,却是应该多多考虑的。

该片中,泰勒认为中国皇宫的红墙黄瓦代表了鲜血与金钱,更认为血和钱是东方人的权力观点。这样的台词、情节安排可以理解,因为泰勒不是中国人。红墙黄瓦,在古代的中国确实是皇家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但我认同,红代表鲜血,黄代表金线,但我并不认同红只代表鲜血,黄只代表金钱,血和钱只是东方人的权力观点

红色,确实是类似于新鲜血液的一种颜色,这点不可否认。在古代,红墙只有皇家或皇家恩准的才能用,从这个层面来说,红墙是权力的象征之一。但红这一种颜色,除了用于皇家建筑的墙壁,还其他有多种吉祥的寓意,历来被中国人视为一种表示美满、喜庆的色彩,富有庄严、幸福、富贵的寓意。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象征红色,而婚礼或春节非红色不足以展现出喜庆、吉祥和欢乐的气氛。

至于黄色,在中国封建制度开始时,它并没有作为皇权的象征而存在。华夏民族世代在黄土地上繁衍生息,对脚下的黄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道家的五行学说认为,“土”占中央方位,以“土”为尊,再加上这种思想与儒家大一统思想揉合在一起,更有《周易·坤》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黄这种颜色慢慢地就成为了君权的象征之一。金子是黄色的,但在中国有比黄金更受喜爱的东西——玉,“黄金有价玉无价”。考虑社会的阴暗面,与其说黄代表金钱,不如直指权力与金钱从人类文明开始到现在都未曾中断的暧昧的复杂关系,这种复杂关系不仅仅存在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同样也存在只有两百多年历史的美国。

在寺庙里,尤优与露西有一段关于“境界”这个词的对手戏,按尤优的想法是境界表示能够达到的程度,四个石头分别代表三个人和佛,一个比一个看得远,佛能看无限远。在这里我想撇开境界不谈,单说因里边的交易:用二十块钱换得一个关于境界的解释(说了等于没说),用二十块钱换得一个中文的英文说法(说了等于没说)。其实都不是为了钱才做这种无聊的交易,但这样的情节安排却让观众觉得好玩,笑呵呵的同时也想想“境界“这个词该怎么理解。

在路易王与露西商谈泰勒葬礼的相关事宜的这一段戏,体现了三W刀抗母演出公司针对顾客露西进行很浮夸的公关。有个“钱窜子脑袋”的路易王将此次见面定位为国际场合,必须得正式,所以就有了接下来暗含不断笑点——见面开始时路易王的台词、路易王与露西在落地屏风前合影、类似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国国家领导人的场景、专业的翻译人员„„这些让观众发笑的点,却是影片中三W刀抗母演出公司认为可行和必须的公关手段,让顾客觉得此次见面规格高,公司有诚意,有能力,靠谱。有这样的意识是对的,影片需要这种过头了的公关行为,但现实社会里,还是要把握好这个度。

该影片最精彩之处,非泰勒的喜剧葬礼这一段戏莫属。泰勒将死的消息对托尼、日本制片方来说是好事儿,国际上大腕级别的导演的葬礼对路易王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商机。没有钱举办类似春节联欢晚会的葬礼的尤优和路易王,需要广告商投钱,于是就有了雷人的葬礼广告竞标,媒体为这次葬礼进行大力的宣传,疯狂的隐形广告渗透到葬礼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用品、每一个角落„„泰勒的葬礼成为了他们获取利益的渠道。媒体的报道,众多赞助商的积极参与,可以说葬礼的公关做得非常的到位,但当当事人泰勒康复的消息传出,广告宣传集结的喜剧葬礼瞬间变成了愚弄大众的笑话,路易王因此进了精神病医院,尤优不知怎样面对众多广告商也装病住进了精神病医院。

该影片的最后部分是在精神病医院,这一部分埋伏了很多的梗——尤优装病,路易王真疯。也吐槽了一下音像产业、网站的经营、房地产开发商,一群疑似是入精神病医院的前富商在大房间里大“谈生意”、“谈签约”。接着到葛优在接受医生们测试的那一段,镜头一转,我们看到了泰勒说“卡”,才晓得那原来是一场戏中戏,可仔细回想,从精神病医院开始到这一幕,不也是戏中戏?

只要看过冯小刚执导的影片,都或多或少的觉得小刚对观众的观影情绪的精准掌握。虽然这部影片的高潮表达出来的是该片对广告的讽刺,但是它并没有拒绝广告,比如结尾处小皇帝喝的非常可乐,结尾字幕里有很明显的首席赞助宝马和一大堆赞助商,电影只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喜剧片,里边的情节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篇2:我是谁——读《自我》后有感

其实从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开始, 心理学界有了关于自我的探讨, 詹姆斯分析道, 自我有“社会自我”、“物质自我”等等划分。他也是最先认识到自我由主我和宾我组成。弗洛伊德也在他的意识分层理论中也涉及到本我、自我、超我的界定。当然, 其后对自我的研究就不再是针对弗洛伊德所定义的狭窄自我范围所进行的。各个心理流派的研究者们从多角度对自我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比如精神分析流派, 霍妮对自我的强调和概念细化;认知流派的自我建构,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分析;人本主义流派的自我实现等。

《自我》是一本关于自我研究的论述著作, 作者是美国心理学教授乔纳森·布朗。本书详细地记录了多年来这些变化中的概念和心理学自我研究的价值, 而且进一步描述了对这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心理学思想的其他解释。布朗将前人的理论作了详尽的介绍, 而后又把当前对自我的相关研究一一为读者展现、分析。

一、“我”的构成———自我的分类

一千多年前, 庄周梦蝶, 从而也提出了一个让人迷惑至今的问题———“我是谁, 谁是我?”在很大程度上,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但科学家们也同样对其兴趣盎然, 并试图给其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百年前, 美国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廉·詹姆斯声称:“自我是个体心理宇宙的中心”, 也就是说, 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都与人的自我意识有关系。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们想要如何思考和感觉我们自己, 以及思考和感觉如何塑造和指引我们的行为, 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我们在理解“我是谁”这个人生终极问题时需要询问的最有趣和重要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来自于我们对自我的心理分析的最深处。

“我”的重要性在人的一生中是毋庸质疑的。我们知道, 是否有人失败或成功对我们而言并没有任何意义, 但我们知道, 如果这个人是我的话, 那就变得极端重要了。每个人的胸膛里都有一个最宏亮的声音, 那就是我不能失败, 让失败见鬼去吧, 我一定要成功。我们每个人都被一种特别看重自己个人存在的完美原则所鼓舞。我是最宝贵的, 因为是我, 所以是宝贵的;我的都不能失败, 因为是我的, 所以不能失败。

《自我》从一个科学的角度分析了自我的构成, 自我分为主我和宾我, 宾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及精神自我。物质自我在最底层, 精神自我在顶端, 身体外的物质自我和各种社会自我在中间。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层次, 西方国家非常崇尚个人主义。他们是竞争性的,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之处。这种倾向使得这些国家的人们把个人特性看得很重;相反, 东方文化更倾向于是合作性的、集体主义的和相互依赖的。他们的文化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而他们更看重社会特性。

在詹姆斯《心理学原理》一书中自我感受的相关性质, 它们包括自豪感、内疚感、羞愧感和羞耻感。在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中, 情感体验可以称得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自我是与情绪紧密相连的, 即情绪是定义自我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特征。在我看来, 就自我的构成而言, “我是谁”这个问题似乎就可以理解为探求我们内心深处情感取向的问题。

二、寻找“我是谁”———寻求自我认识

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 这是世界上最困难的课程。

苏格拉底总是自称一无所知。他的名言就是: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 其实这个命题是千古以来一个最难的命题。在西方的神话寓言体系里面, 这被表述为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迷。狮身人面兽斯芬克斯每天都在问过往的行人一个问题, 谁知道这种动物是什么, 它在早晨的时候是四条腿, 在中午的时候两条腿, 在晚上的时候三条腿, 那么这个腿不断在变化的动物是什么呢?过来的人答不上来就会被狮身人面像吃掉。那么后来年轻的俄狄浦斯在路过的时候, 说出了最终的答案, 他说这个动物就是人。那么斯芬克斯大叫了一声, 就跑到悬崖跳下去了。

这个故事在说明什么呢?说明离我们最近的往往是最难认知的。我们在整个人成长的经验过程中, 可以不断地认知天地万物, 增长经验, 但唯独难以认清我们自己。

正如塞万提斯所说的, 认识自己、真正了解我是谁是很困难的。《自我》对于这方面的论述是从追寻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开始的。自我认识是开始于已有的社会文化中的, 即文化因素是自我认识之路上的第一个坐标。虽然是对自己的认识和探索, 但既然人类大多生活在社会的环境里, 自我的研究实际上是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射。书中的很多话题都是从对自我的意识开始, 到理解这样的看法在他人的眼里, 和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主观体验。社会特性的不同导致了文化概念的不同, 从而也导致了进入自我概念的东西多种多样。这就引起了“我”的本质差别。这也是每个人自我概念不同的原因。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就发生在我和一个朋友身上。朋友是美国人, 西方社会种种价值观浸淫在她脑海中, 从而使她产生了于我这个东方人完全不同的家庭观。在她的认知中, 父母家庭只是港湾或是朋友的概念, 家庭中的所有人为自己而活、互不干涉。而对于我而言, 家的概念分量就大了很多, 我的种种选择都将家庭因素摆在了较前位置。

自我的寻求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往往在生活出现重要转折点时。人更倾向于主动去寻找我是谁。根据多伊奇的观点, 在重要转折点出现时, 人总是会主动地将自我概念与新的信息相结合, 从而适应新的变化。

在我看来, 寻求我是谁的过程大多都是痛苦的。从质疑的痛苦到追寻过程的痛苦。追寻自我依赖于三个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准确动机和一致性动机。

清晰准确的自我认识有助于最大程度地体验到自尊感。成功是使人们对自己感觉良好的因素之一。确切地知道自己真实的样子更有可能获得成功。例如, 一个笨手笨脚的人可能在做木匠活时不断体验到失败。对于他而言, 在决定是否从事木工这个职业时知道自己在这个方面的才能有限应该是有好处的。同时当我们相信其他人对我们的想法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相一致时, 会让我们感到更舒服和安全。设想一下, 当你突然得知你并非象你自己所想的那样时, 你会有多不安。

三、“我”来自哪里———自我的来源

每个“我”都是不同的, 一般而言, 有三种信息来源:物理世界、社会世界、你思维和感情的内部世界。物理世界为我们了解自己提供了手段。如果你想知道你有多高, 你可以对你的身高进行测量, 同时我们可以把自己的一些很难量化的性格和特征去和别人进行比较, 和与自己相似领域的人比较最为常见, 这样的比较相对客观。观察他人对我们的反映也是获得自我认知的方式, 我认为这样的方法有可能是不真实的, 因为人不一定能从所有的人里得到别人对自己真实的评价, 往往这样的感受是自己想象和推断出的, 往往是受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想法的影响。内省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 它指的是个体向内部寻求答案。

对自身的认识是非常复杂的, 在各个环境, 面对不同的人, 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样在不同的状况下面对同样的一个人, 也需要有认知的过程。对自我的认识在社会角色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通过比较所产生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牵涉到比较对象的选择, 往往能提高或降低人的满足感。接下来是身边的人或很在乎的人给你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往往会影响人的自我评价。还有就是一些特殊事件的影响, 这里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都可能会让自己对自己的角色产生一个很深刻的看法。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电影大腕后有感】相关文章:

观电影大腕有感范文06-09

大腕经典台词04-30

《大腕》经典台词- 论坛版06-11

观电影后认识论有感06-01

后电影论文05-02

观看电影有感04-17

关电影有感04-26

观电影有感05-21

看岁月电影后感悟07-08

观雷锋电影后感05-02

上一篇:丢盔弃甲是贬义词吗下一篇:物理教研三年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