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胜》初中的读书笔记

2024-05-07

《心胜》初中的读书笔记(精选10篇)

篇1:《心胜》初中的读书笔记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军队的建设密不可分。读完金将军的书之后,首先被金先生广阔的视野、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其次对强军梦思考的也很深。在我看来,心胜一书就是基本在指导我们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军队的建设密不可分。读完金将军的书之后,首先被金先生广阔的视野、犀利的文笔、磅礴的气势所震撼,其次对强军梦思考的也很深。

在我看来,心胜一书就是基本在指导我们如何实现强军梦。如果一个人想变得强,首先应该清醒的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有缺点,弥补自身缺点,让自己的各个方面都变得很优秀,另外需要了解别人,只有跟别人比较才能知道自身情况。对自己的认识可以根据自身过去发生的事进行总结,对于了解别人,需要从别人所做的进行判断。当我们知己知彼,必然"心胜"。如果"心胜",强军梦将不再是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也将进入新的阶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直有着优良传统的部队,从1927年建立,经历过无数的风雨,承担了建立新政权、维护国家安全等等系列责任。《心胜》中也回顾了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战争的事例。在每次遇到挫折或者是艰难,中国人民军队所迸发出的巨大战斗力都让人难以忘怀。所折射的就是现在解放军的核心价值: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这些是解放军经历过无数磨难后留下的军魂。在战争年代,我军能够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最主要原因是群众基础雄厚,这也是解放军又叫做人民子弟兵的原因。在历史上,中国也有屈辱的历史,回忆甲午海战莫不让后人痛心疾首,面对国家衰败,统治者无能,关键是在于"心败"了,从内心中害怕了洋枪洋炮。对自己和侵略者没有很好的认识。

在当下国际情况瞬息万变情况下,我们只有平靠着优良的传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创新。我们有很多缺点会使得我们在现代化战争中处于劣势。就例如《心胜》中提出的几点,我国空军的空降兵部队发展受到传统步步为营的传统思维限制,无法在战争中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在例如我国的技术理解力跟不上,这是由于对先进技术的掌握不够,战略眼光不够犀利等等很多问题。

本书中也列举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军事典型事例,在这些事例或有胜利或有失败,但是这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横向对比的材料,让我们更加了解对手以及对别人失误的总结。

通过对本书的理解,我认为要想实现强军梦,必先心胜,心胜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优势传统的继承,是对自己充分认识以及充分的了解对手。要有一种新的战略视野,把握住国家最核心的利益,进行经常化、制度化的战略研究。继续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继续屹立于世界名族之林。

篇2:《心胜》初中的读书笔记

一、一种精神

毛主席说:“人活着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种精神是什么?是内心的力量、内心的光明。内心有力量,精神才有定力;内心有光明,力量才有指引。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就发出史诗般的预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靠什么?靠对中国国情的深刻了解,靠强烈的历史进取心。同样,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战斗装备极其简陋、环境极其艰苦、各方面力量与美军有着巨大悬殊的情况下,能够赢得这场战争,赢得美军的尊重,靠的也是这种被美军称之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这种精神就是中国军人排山倒海、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那些在冰天雪地的朝鲜战场连一把炒面一把雪都吃不上依然冲锋不止的战士,那些在零下40度严寒中单衣单裤作战冻死在长津湖畔的英雄,以他们惊人的牺牲为我们这些后来者赢得了今日地位。这就是心胜,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战胜困难,战胜挫折。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二、一种信念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革命战争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心胜》为我们再现了新中国十大元帅的将帅之风。朱德总司令在南昌起义失败,部队人员从2万多人到最后只剩下800多人,部队面临顷刻瓦解、一哄而散之时,他的一句“要革命的跟我来,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挽狂澜于既倒。在最困难、最无望、最容易动摇的时刻,朱德表现出磐石一般的革命坚定性,使他成为这支部队当之无愧的领袖。他把这支残兵败将的队伍,变成中国大地的燎原火种。靠什么?靠坚定的意志和内心必胜的信念!

彭德怀大将军有着盖世无双的勇气。毛主席有一句赞扬他的诗句:“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从红军时期江西苏区的五次反围剿,到建国之初朝鲜战场上的五次战役,从抗日战争最艰苦阶段的百团大战,到解放战争最艰苦阶段的西北三战三捷,彭大将军从来都是横刀立马,战绩辉煌。

还有“不战则已、战则全歼;不斗则已,斗则必胜”的粟裕大将军。粟裕是一个永不退役的老兵。他一辈子都在等待、准备硝烟来临。除了战争,他别无所虑;除了胜利,他别无所求。对这样的老兵来说,军事家、政治家、战略家、战术家,都不是桂冠。只有“枕戈待旦”是真正的桂冠。勋章可以褪色,将星也会消磨,而一个真正军人爱军尚武的精神,则像金子一般万世长存。

篇3:浅谈初中生怎样写读书笔记

一、读书笔记的种类

徐特立老师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可见读书笔记的重要。课外阅读笔记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 摘抄。

这是最简单最易做的笔记方法。即将书本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 为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记得多, 自然词汇就丰富了, 写作就有所借鉴, 写作技巧就会不断提高。

2. 编写故事梗概。

读完一部作品后, 把书合起来, 对作品的故事情节进行思考、回忆, 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情节写出来, 边写边回味。编写的故事是一种形象的再创造, 是对作品进行再欣赏, 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提高。

3. 批注。

这种笔记方式不单是摘录, 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析。常用的方法有:书头批注, 即在书中重要的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 折页作记号;写提纲的方法, 即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摘要式的方法, 即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例如: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这部书中, 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注就有12100多字, 这就反映了毛泽东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刻苦的攻读精神。

4. 写心得体会。

也就是写读后感。即读书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 综合观点、见解, 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 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5. 记群芳谱。

就是给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写小传。如三国英雄谱、水浒英雄谱、红岩英雄谱、民族英雄谱等等。小传要抓住人物英雄性格的主要特点和贡献来写, 简明扼要, 写出个性。读完一本书, 建立一个英雄谱, 创建一个精神文明的园地, 为学生树立众多的学习榜样, 有利于品德修养的培养。

6. 每书一得感悟。

读完一部作品, 用诗歌体或格言写一段话, 表述自己阅读的收获和感悟, 这些感悟语, 要给人一种思想的启迪, 或表现出对美的境界的探索。

二、记载方式

1. 笔记本:整本笔记可以用来抄原文, 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便于保存。

2. 活页本: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的笔记。便于查阅。

3. 卡片:篇幅小, 便于分类, 节省纸张。

4. 剪报: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 可加评注, 也可分类张贴, 注明出处, 便于使用。

三、读书笔记的实例

例一:咏月的诗句: (1) 床前明月光 (2) 月落乌啼霜满天 (3) 明月照高楼 (4) 月皎疑非夜 (5) 海上生明月 (6) 皎皎空中孤月轮

例二:精彩警辟语句

[实例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 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 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实例二]

燕子去了, 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 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 有再开的时候。但是, 聪明的, 你告诉我,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匆匆》)

可以说, 语文知识犹如汪洋大海, 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只是沧海一粟, 如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 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综上所述, 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勤写, 注意分类整理, 依照范例题材练习写读书笔记。

篇4:浅谈初中生怎样写读书笔记

一、读书笔记的种类

徐特立老师说:“不动笔墨不看书。”可见读书笔记的重要。课外阅读笔记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摘抄。这是最简单最易做的笔记方法。即将书本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记得多,自然词汇就丰富了,写作就有所借鉴,写作技巧就会不断提高。

2.编写故事梗概。读完一部作品后,把书合起来,对作品的故事情节进行思考、回忆,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把故事情节写出来,边写边回味。编写的故事是一种形象的再创造,是对作品进行再欣赏,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力的提高。

3.批注。这种笔记方式不单是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析。常用的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的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写提纲的方法,即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摘要式的方法,即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例如: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这部书中,用工整的小楷写在页边、行间的批注就有12100多字,这就反映了毛泽东的严谨的治学精神与刻苦的攻读精神。

4.写心得体会。也就是写读后感。即读书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5.记群芳谱。就是给作品中的英雄人物写小传。如三国英雄谱、水浒英雄谱、红岩英雄谱、民族英雄谱等等。小传要抓住人物英雄性格的主要特点和贡献来写,简明扼要,写出个性。读完一本书,建立一个英雄谱,创建一个精神文明的园地,为学生树立众多的学习榜样,有利于品德修养的培养。

6.每书一得感悟。读完一部作品,用诗歌体或格言写一段话,表述自己阅读的收获和感悟,这些感悟语,要给人一种思想的启迪,或表现出对美的境界的探索。

二、记载方式

1.笔记本:整本笔记可以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便于保存。

2.活页本: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的笔记。便于查阅。

3.卡片:篇幅小,便于分类,节省纸张。

4.剪报: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注明出处,便于使用。

三、读书笔记的实例

例一:咏月的诗句:①床前明月光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 ③明月照高楼 ④月皎疑非夜 ⑤海上生明月

⑥皎皎空中孤月轮

例二:精彩警辟语句

[实例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实例二]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

可以说,语文知识犹如汪洋大海,学生在课堂所学到的只是沧海一粟,如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综上所述,就是要让学生多读、勤写,注意分类整理,依照范例题材练习写读书笔记。

徐特立老师的名言“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强调写读书笔记的意义。引导学生勤记读书笔记,可用前面所列举的多种方法,如摘抄重要的句子段落,标画自己认为美好的词语,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等等。如学生坚持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经常进行练笔,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等。其实写笔记就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鼓励他们多记读书笔记。对学生的要求不必高,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所读文章的实际,写下自己想说的话。他们只要记了,不管怎么写,也不管写得是详还是略,总会有益处的。

篇5:《心胜》读书笔记

经济腾飞的今天,人们正在逐步忽视心灵深处的东西。书中强调我们这代人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前辈们用革命斗争换来了我们这代人安宁和平,我们也要用满腔热忱为下一代支撑起一片更加辉煌的明天。美好的生活不是靠物质和金钱堆积起来的,而是靠内心的精神激励自己去拼搏去创造的。历史上繁荣鼎盛的时期屡见不鲜,可也没能保持长久的光鲜;战乱潦倒的时期也有很多,而最终也是可以通过奋斗争取到盛世景象的。这就说明了“心胜”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只有战胜自己的内心,才能大白困难,战胜敌人。

在自然面前,人是脆弱的。地震、洪水、台风等等自然灾害都可以导致之前创造的一切文明和辉煌毁于一旦。但是人们又一次次战胜这些灾害,能够度过一重重困难,战胜一个个挑战,这都是归功于人们有强大的内心,面对小困难时,学会自己坚忍不拔,面对大困难时,学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所以我们才会在一次又一次困难中取得胜利,获得成功。

如上所述,团结一心、坚定信念而取得的胜利例子举不胜举,而回过头来看我们身边的现象,又有多少人在为失败而一蹶不振,又有多少人因为一点小挫折而懊恼伤神。工作中难免有不顺心的事情,而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企业的机遇往往就在这出现困难的节点上,若是战胜得了,会大步前进,否则只能会逐步落后。真正的“心胜”,我认为至少要具备两点精神:一个是坚忍不拔,一个是坚持不懈。“坚忍不拔”指的是在面对挫折时能够经得起打击,扛得了重任;“坚持不懈”指的是能一直做到坚忍不拔。所以能做到这两点的人必然是强大的人,能做到这两点的团队必定是强大的团队。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天生具备这样的心里素质,而大多数人做不到。当然,我们能通过日常做到以下几点来培养这样的素质。

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确定一个目标,坚定一个信念,并且坚信一定能实现。在迷茫时有它给自己指明方向,在困难时有它鼓励自己勇往直前,这样才能使自己不走弯路,而且能保持乐观轻松的心态去做事情,一步步地使目标达成。这里的信念既指也包含了短期目标,短期目标一定要切合实际,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略加挑战,每一次实现都会使自己更加自信,在实现每一个短期目标之后,梦想自然可以实现。

不断学习,扎实工作。有人把工作当负担,有人把工作当快乐,其实每件事情都有它的乐趣所在,关键看怎么对待,只要用心,就会发现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有很多东西需要学,这样的工作态度既能锻炼自己的能力,也能得到更多的赞赏,而这样的赞赏能更加促使自己不断的进取,达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从深层次看,所谓的困难只自己没有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学得多做得多,处理事情的能力也就越多,自己能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

执着稳重,勇于追求。有了目标,有了行动,这只是开始,而真正的胜利更需要执着的精神。坚持不懈看似简单,它需要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阻碍,要面对别人的不解和内心的孤独。只有战胜了这些才算真正的赢得了胜利,再回首进步的途中,才会显得更加的辉煌。

篇6:心胜读书笔记

这是金一南将军的随笔集,但是里面文章的逻辑顺序推进又非常的连贯,让你看不出它是一篇篇独立的文章。作者以极其广阔的视野、一以贯之的犀利文笔、磅礴的气势,生动客观的记录了世界近当代历史上不为人知的史料和将帅命运,同时对中国乃至全球纷繁复杂的时局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他从心胜的理念、历史的分析、现实的需要,系统地讲述了“心胜则兴、心败则衰”的历史定义和“灵魂与血性关乎命运”、“唯有心胜、才能担当”的时代呼唤。

金一南将军谈到,战胜对手有两次,第一次在内心中。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心胜是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再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竞争对手,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处理怎样的国际形势,都有迎上去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宝剑出鞘。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才能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百折不挠,一往直前;才能不被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不至过高估计敌人而悲观失望、停顿不前。

全书看起来好像就是讲军队的建设,将帅的命运和国家之间的战争。但掩卷细思,你发现讲的是一个国家崛起的最重要的最本质的根源。是中国军队的崛起和国家崛起的关系,军队不仅仅是军队,它关乎国运,关乎国家的崛起。那不是两层皮,不是两条道,不是两件事情,而是相辅相成,不可脱离的一个整体。以前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考虑过军队的建设,军队的发展,但是看完了这本书,我才明白,离开了军队的建设发展胜利不可能有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崛起。

篇7:《心胜》读书笔记

1860年,英法联军区区两万五千人长驱直入一泱泱大国首都杀人放火;1900年八国联军不足两万人,清军不下十几万人,义和团更拥五六十万之众,但是仍然无法阻挡北京陷落和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拥有亚洲最强海军北洋水师,却依然败给了日军的山田枪和日制野炮;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陆军步兵师堪称当时世界水平,却也依然一溃千里。

再看1950年朝鲜战争,美军一个军有430辆坦克,我们最初入朝的六个军,一辆也没有,反坦克武器装备也没有;美军一个陆军师师属炮兵有432门火炮,我军一个师只有火炮12门;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几十部电台;美军运输全部机械化,一个军有汽车七千辆,我主力军才一百辆汽车负责后勤运输;空军,我们基本为零;海军、我们彻底为零!

如果光从武器装备和军队人数的角度考虑战争成败,那么上面的例子很难理解。但是真正左右战争成败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旧中国政治腐败,国家生产力落后,人民内心空虚,所以即使面对少于自己数倍的敌人,依然没有拔刀出鞘的勇气。但是1950年,中国军人经历了抗日战争的考验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从此站了起来,我们再也不是那个一击即溃的东亚病夫,所以在朝鲜战场上,虽然武器装备相差甚远,但中国军人却表现出了排山倒海的气势,坚韧顽强、奋勇冲杀和不惧牺牲的精神。这是因为我们中国军人有着强大的内心,在战争之前,在心中,中国军人就已经战胜了美国军人。我想,是在美国人被打回谈判桌上的时候,并以美国得不到丝毫便宜签订停战协议的时候,我们才真正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世界各国才在心底里真正开始尊重我们中国人。

篇8:长卷情卷 形胜心胜

——主人公的话

你见过这样的画卷吗?整幅画面,不见一人一旗,却让人感觉到千万红军跋山涉水奋勇向前;整幅画面,没有一缕硝烟一星炮火,却让人感觉到枪声阵阵烟火弥漫;整幅画面,没有一个会场一纸决议,却让人感觉到沉重的历史和重大的价值。这幅画卷就是国画八十米山水长卷《川康形胜图》——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地方。

“川康形胜图”五个大字及副题,是前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老将军题写。无独有偶,在画卷初成时,国务院副总理方毅观后欣然命笔,竟题写了相同的五个大字。形胜,典称地形的优势;川康即四川;全画展示的是红军长征在四川征服的山山水水。

1987年6月,这幅长卷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参加建军六十周年书画展时,轰动京城,轰动画坛。从军委首长到基层官兵,从专家学者到一般观众,无不称赞这幅巨画,一时间,“巨画巨人巨笔”成为画坛佳话。

2006年4月24日18时许,在军委办公厅原址三座门的南大厅里,军委办公厅副主任曹育民将军、军事博物馆馆长郭得河将军及国务院文化部书画院李德亮院长等,一同观赏这幅《川康形胜图》。欣赏不倦,赞叹不已。曹育民说:“这幅巨画,题材重大,内容丰富,气势恢弘,笔墨精妙。以红军长征在四川经过的地方为主线,把四川的名山大川、天文地理、历史风情融为一体。现在,虽不能说是后无来者,但可以断定是前无古人。这是一幅以红军精神画红军长征的山水巨画。”接着明确表态:“这幅长卷要免检免验免除任何程序,参加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书画展。”

這幅巨画的作者是谁?它是怎样形成的?它将给人以什么样的启迪和教益?

不打无准备之仗,认识准备是成功的基础

1980年冬,调入成都画院不久、37岁的张幼矩,就领受了个任务:创作红军长征在四川山水长卷。他始之愕然,继之振奋,再之为难。愕然的是题材重大、任务艰巨,振奋的是有心崛起、机会难得,为难的是心中无数、怕功力不够。领导再三开导,让他在认识上奠基、从感情上入手。

他一头钻进了红军长征特别是长征在四川的史料里。长征诗词令他一咏三叹,长征故事让他荡气回肠,长征意义使他茅塞顿开、信心倍增。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没有红军主力的大撤退大转移就保持不住抗日的核心力量;没有十万红军跨越千山万水,付出六、七万人的牺牲,就形成不了抗日的凝聚力,也就形成不了攻无不克的长征精神。他深深感悟到,长征是前所未有、震惊世界的大行动。而红军长征进入四川之后,险山恶水最多,大战恶战最多,重要会议最多;毛泽东的《长征》七律,后四句全写四川,可见红军长征在四川其作用之重大。而用国画山水长卷形式展示伟大史诗红军长征在四川也是前无古人的。其光荣与艰巨并存。而不付出巨大艰辛,何来伟大光荣?他想:无数红军先贤为了长征牺牲了生命,而我为了再现长征何惜一己生命?况且也用不着付出生命,当然必要时也要拿出不惜生命的精神和干劲来。

深刻的认识点燃起热情的火焰。他迅即制订出“重走长征路,写生每一处”的规划及“心到、足到、眼到、手到”的八字方针。于1981年春,作为长征后来者,他义无反顾地扑进了红军长征的险山恶水中。

其实,对“认识清,干劲增”的道理,他在少年和青年时期,就有着深刻地体验——

他来到这个世界刚满三个月时,便大病一场,因家贫无钱治疗,服用带有慈善性质的“官药”,用药太猛,导致耳膜发炎穿孔,造成半聋。幸而幼年爱画,常观赏以川剧为业的舅父演出川剧。便用桴炭铅笔,在地面、墙上涂抹川剧中的人物,亦画舞台上的戏装、兵器、布景等。1949年底,成都解放。刚满六岁的他竟用碎瓷片于自家门前嵌出“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并用纸剪出毛泽东的画像来。邻里称赞,还请他代劳,这无异于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撒阳光。也就在这肯定、夸赞他的同时,也还有私塾学堂的师长告诫他:作为半聋之人,要学成大业,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力量发愤攻读,不然,身残志残,将一事无成。他铭记于心,实施于行,博闻强记,日夜笔耕。后又投师著名画家冯灌父、伍瘦梅、朱佩君门下,专事国画,获得“谋食敬事之窗”;得遇诗人刘孟伉、戈壁舟、黄稚荃、吴凡等,获“概而不粗,细而不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教益,阅古博今,深钻细研,渐渐体味到“老聃有嚼头,庄周有意思,孟轲善思辩,屈原当尊崇,刘勰好津梁,李白、苏轼堪玩味,鲁迅、陈寅恪最值得学习……”进入青年时期,意料之外目力渐差,看书成了闻(嗅)书。用他自己的话说“既聋又瞎”,加之一些人的笑谑、恶语,一时间苦恼异常。一友人劝说:“君不见,举凡阿炳、黄宾虹、陈寅恪、外国的贝多芬,谁非不聋即瞎而成大器乎?这世界太吵闹,耳不听,心不烦,你切勿妄自菲薄,挫了锐气。”张幼矩闻之心中一亮,心亮似乎亦眼亮,心亮胜于眼亮,所有苦恼抛之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专心求学、研诗、作书、绘画、制印。不长时间,诗、书、画、印、文五艺俱进,而今已是五美俱臻。也正因此,当时成都画院把他这位基层文化干部,吸纳为该院专业画家;也正因此,入院伊始,便赋予重任:创作长征长卷。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位哲学家的话:机遇往往垂青那些有充分准备者。

不怕艰难困苦,勇于吃苦是成功的途径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已成为苦的极至、苦的典范。张幼矩重走长征路采风、写生,虽已不是当年的艰苦,至少没有了敌兵的围追堵截,但是大自然设置的障碍丝毫不减当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然而张幼矩为了完成重大历史使命,纵有千难万难,也奋勇前行,义无反顾。

应该说,他踏上长征路时,是意气风发信心百倍的。当他来到金沙江畔皎平渡时,白天沉浸在红军抢渡金沙江的故事里、实地中,不顾酷热如蒸、脚石似烙,他赤臂写生,挥汗如雨,兴致勃勃。可是到了夜晚,如豆大蚊,群起攻之,呼啸而来,死盯不放,吸血固然可怕,但奇痒更难忍受。他左遮右挡,蚊子此起彼伏,围攻得他彻夜难眠,精疲力尽。同伴劝他早早离开这多蚊之地。可他说,还有几处红军战斗的地方尚未写生呢!他硬是坚持了三夜,把全部写生完成。过狮子山时,山高路滑,他攀援而上,寻找体味红军当年走过的路径。在他即将接近山顶时,不慎脚下碎石下滑,他整个身躯随碎石滑出一丈多远,幸亏被随后而上的同伴一把拉住,不然他就坠入了万丈深渊。惊魂稍定,遍体冷汗。同伴连说:“好险好险!”他却说:“不怕不怕!”顺手从背上拉下画板,又开始了写生。

可是当他到达红原时,竟很难托住画板了。强烈的高山反应使他头重脚轻,口干唇裂,鼻血渗流,两耳轰鸣,尤为可怕的是他残存的听力失灵了。有人劝他尽快离开高山反应区,不然就有走不出去的可能。还有人说越往前走越困难,不如趁此撤退吧。可张幼矩恍惚中定神思定:红军当年能过去我也应该能过去,高山反应是我还不适应的缘故,坚持下去就会适应,一旦适应就能写生。他坚持了几天,积极应对,最终驾驭了高山反应,很快又托起了画板。

他在画板上记述了红军长征入川后所有到过的地方。这是他重走长征路的信条。凡红军经过、稍驻、开会、战斗的地方,特别是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及刘伯承、聂荣臻等红军将领经过的地方,指挥战斗的地方,他都要问个究竟、记个究竟、画个究竟。他还特别注意了解当时有关事件、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等自然境况,以至时间细到白天、黑夜、早、中、晚;天气细到阴、晴、雨、雪、风、雷、霜,他十分准确地写生下来,以真实确切地再现红军当年的活动。以使读者见其景而知其情,看其画而想其人,以画卷展示信史。

为达此目的,张幼矩重走长征路的中后期,在没有同伴、只身一人采风写生的情况下,常常是日夜兼程、深入实地、废寝忘食甚至风餐露宿,孤身青影行进在大山丛中。有天中午由于连续奔波、疲劳过度,加之饥热难耐,他晕倒在大山脚下的路旁。直至傍晚,他在朦胧中听到有人喊他,还有人议论:“看他画板,这还是个画家哪!”于是,便听到一声声“画家……画家……”的呼唤。七八个行人把他背到山外的小村里,他才得救,他才得以继续长征。

重走长征路使他“历此生所未历,见此生所未见”。绵亘二千七百余里的五座大雪山,让他触摸到磅礴宏伟的气势;一望无垠天地相连的千里草原让他感受到宛如混沌初开、广漠博大的洪荒气象;置身雪山、草原之中,还真真切切地体味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之渺小;而踏入长江、黄河发源地,眼看两大水系支流南北分泻、一步跨两河,再回首一望,雪山、草原尽在脚下,又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人之伟大;不禁仰天长笑:“群山为顶我为峰!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红军长征的胜利不是最好的例证吗?也正是由于红军勇于涉险敢于胜利的精神,才使这一大片河山的雄浑、古朴、峻厚、犷悍、广博、磅礴、险峻的气象更加鲜活、更加立体。这大概就是川康形胜的特有气质。作为画家就要浓笔重彩这一气质;作为诗人,就要引吭高歌这一气质!张幼矩感悟至此,顿觉志气陡长,仿佛聋耳变聪、病目变明,瘦小的身躯骤然成为南天一柱,恨不得长千只手,舞千只笔,倾心倾情于红军征服险山浩水中。五度春秋,踏遍川康,在红军长征的山水间,他完成了二百八十余幅写生稿,基本上包括了红一方面军长征入川所经之地,具备了创作长卷的基本内容,为落墨成卷奠定了扎实基础。

不拘泥传统笔法,敢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张幼矩长征路上写生归来,征尘未掸,甚至连他的络腮胡子都未来得及刮,就一头拱进画室里。面对连同以前的写生稿共三百余张,左右端详,前后辗转,如何取舍,怎样衔接,以构成主题鲜明、结构统一、气势恢宏又浑然一体的漫漫长卷。他好不费神,好不用心!一时间茶饭不思,坐卧不宁。

张幼矩清楚,长卷是中国畫一种特有的格式。既有别于组画,更不同于单幅画,其要求略同于大型交响乐。其优长是时空容量大,宏观微观并存,可以多种手法并用;其难点是画长容易画宽难,整体中要有变化,变化中又要统一,既不能平板,又不能割裂,画中任何一处,都得要瞻前顾后,以求协调统一。而红军所经之地路线长、穿插多,各处地质气候不一,景观千差万别,要统一到长卷中去谈何容易?既无成法可取,又无经验可鉴。怎么办?他猛然想到拿破仑的一句话:“先投入真正的战斗,然后再见分晓。”干!只有干才能有办法、有经验、有成功!既不拘泥于传统技法之中,更不忽视师友的宝贵意见。自己主攻、博采众长,重在实践,贵在创新。

为了体现主旨,加强画面的气氛,张幼矩以红军当年的实情实景为依据,真实而艺术地处理了春夏秋冬、朝晚午暮、阴晴雨雪等节令和气候的感觉形象。泸定城、铁索桥的知名度极高,处理不好会影响整个长卷的效果。张幼矩则学习了《清明上河图》的办法,以工笔画画法,十分精细地刻画泸定城桥头堡及铁索桥,对吊脚楼、窗户、屋瓦都一丝不苟。在色彩上他否定了原来以红黑二色为主的打算,而全部改用金色,使泸定桥这一场景明亮耀眼,加上在山烟水雾中连接两岸的铁索,一下子就能抓住观众,并且也符合当年红军于五月二十九日下午四时发起总攻的时间特征。这种处理尚未完笔,就得到了诸多师友的肯定。此后的几次展览中,也是赢得掌声的亮点。

红军入川后,几乎处处都有战斗。但于五月间通过凉山时,由于党的民族政策的感召,这一处三百多里是唯一没有打仗的地方。张幼矩则把五月凉山仲春景象搬入此间:青山绿山,桃花盛开,以表现军民一家和民族的内涵。看其画面,似听到“天上飞来金丝鸟”的歌声。

为了体现长卷主题,张幼矩始终把握既注重艺术创造更尽力体现原貌的原则。凡红军当年经过的河流、山陵、峡谷、关隘、路桥、寨堡、津渡及重要会议的会址、战斗指挥部,特别是领袖及将领居住的地方,他都用写生稿直入画面,只是在上下前后的衔接上多用些功夫罢了。这样就更加强化了真实感、历史感和凝重感。

在对水的处理上,张幼矩独具匠心,对不同的河流赋于不同的流向、不同的水势、不同的色彩:赤水河水向东流,金沙江迎面而来,大渡河在安顺场时是由左上往右下,而到泸定桥时,则又由右下往左上,并且水形不一。其目的都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特点及艺术感觉上的变化。所以对这一长卷有“气象万千”之评论。

当然,长卷中的不少画面,绝非一挥而就,而是反复修改。在画好梭磨河与千里大草原衔接处,他整整费了两周的思考。画出来后效果欠佳,他干脆连同梭磨河一处整整四米都撤换下来另画。连同采风、写生,六年中,他对长卷五易其稿,费纸四百余米。但他矢志不渝,“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身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次,他在骑自行车上班的途中,还在思考长卷的雪山结构,对斜刺里的来车躲闪不及,连人带车被撞倒在地,他顿时有雪崩之感。车被撞坏,腰部扭伤。在好长一段时间,他硬是用手杖抵着痛腰坚持绘制长卷。友人劝他休息,他说:“红军轻伤不下火线,长卷刻不容缓。”有时痛得满头大汗,他仍咬牙坚持,挥笔不止。张爱萍老将军和方毅副总理又都不谋而合的称赞他是“拼命三郎”。

也正是由于他的“拼命三郎”精神,长卷饮誉画坛后,他若无其事,又向金壁山水进军,并夺取了一个又一个峻峰,而今他早已跨入国家一级美术师的行列,系中国美协会员暨四川省美协艺委会山水画学术部主任,中国诗词学会会员暨省诗词学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暨省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会员,四川省诗书画家国际艺术交流协会副会长,成都民盟书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东方书画家协会高级顾问。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省市美展和出国展览,并为中南海、中央军委、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北京大学等单位陈列和收藏,印入国家礼品画册。先后获“金龙奖”、“金熊猫奖”及一、二、三等奖五十余个。

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钱来忠称赞他:“又作画又写诗写文章的画家,在四川实在不多,这或许又是他心胸和眼界都比一般人要宽,才有了画作的大美又一原因吧。”而他的愿望是:“做爱国者,做正直善良的人,当个好画家。用自己的创造增加民族的一份财富。”

由此不难看出《川康形胜图》成功的原因:长卷是真情、热情、才情的凝聚,而形胜源于心胜。对于自称为“既聋又瞎”的他,首先是心胜。心胜是成功的根本。

书于雁栖湖畔鹤韵斋

篇9:《心胜》助力,“中国梦”更美丽

作为中国顶尖军事战略思想家——金一南,他的战略判断直接影响中国核心领导层的决策。历时20年,对比中外大环境、解构大事件、剖析大命运,深度解读群体心智与民族当下面临的壁垒,对每个人、每个组织乃至整个民族发出呼唤——心胜!

心胜是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再在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是无论面对怎样的竞争对手,处于怎样的社会环境,处理怎样的国际形势,都有迎上去的勇气和信心,敢于宝剑出鞘。

从百年屈辱走向百年复兴的中华民族,诚然物质不再穷、体格不再弱。

然而,当摩天大楼沦为角逐的产物,当足球运动都变得雾霭阴霾,当金钱买不来世界的尊重,当“中国梦,梦之难”的时候,对心中某种信念的找寻,变得刻不容缓。

在和平年代,“敌人”可以是他国的挑衅和试探,可以是产业面临的低谷和挑战,可以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可以是体育比赛中的对手,可以是突如其来的天灾。

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才能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百折不挠,一往直前;才能不被外强中干的现象所迷惑,不至过高估计敌人而悲观失望、停顿不前。

“预言中国要崩溃、会四分五裂、将发生大麻烦的比比皆是,希望中国蜕变、转向、混乱的比比皆是。这一切,发生在新中国的建设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进出口贸易将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的时刻……发生在我们正在以世界上最大的规模、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口脱贫致富的时刻。”这是作者在《心胜》书中的一段话。

其实,全世界都不能否认,这个历尽苦难的民族正在眼前崛起。全体中国人民都应意识到,生于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是多么有幸。

在国家转型期,人们在寻找制胜力量寻求财富的过程中越来越焦灼、越来越烦躁、越来越茫然。此刻,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内心,让理性的声音占上风,不要自己先打败了自己。

圣经说:内心的光明若失去了,黑暗是何等之大。

《心胜》是一本“在路上”的书,中华民族共同经历过、正在经历着的那些事情,在这里已经变成一张张精神图案——刻满了“心胜”!

“真正的力量,首先发自内心”,作者在《心胜》书中如是说。

毛泽东,在井冈山搞工农武装割据,才几个人,几杆枪,就发出史诗般的语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甘地,没有一兵一卒,没有权力,周游贫困乡村和污秽城市,摧毁了大英帝国在印度的殖民体系;马克思,交不起房租,衣食住行都成问题,最终马克思主义却掀翻了多少王座、颠覆了多少独裁者、改变了多少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他们制胜的力量,皆来自他们的内心。在真正的胜利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实现了心胜。

对于今天的中国,最需要也是最重要的,是怀着必胜的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在不怕碰得头破血流的实践中切实的向前迈进。进发有内而外的光芒,以心胜之信念,向整个世界傲然呈现。

篇10:白岩松妙解“心胜”

白岩松说:“心胜是内心的光明与力量,意义非常重大。就像我们过去坐硬板凳的时候,你会感慨,硬板凳很难受,因为穷嘛,但是腰杆儿很硬;富裕了,坐沙发了,却发现得软骨病了。我说这些,不是让我们回到坐硬板凳的时候,而是沙发继续要坐,怎樣在这种舒适的环境中让自己的腰杆儿很硬,甚至更硬。”

随后,主持人追问:“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心胜呢?”

白岩松说:“我觉得想要心胜的话,应该有四个维度。第一需要有物质的基础。心胜是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请注意我说的是一定,而不能彻底依靠物质;第二必须拥有强有力的支撑。我认为这个支撑就是敬畏,或者说尊严。我要达到‘畏’,当我害怕失去的时候,它不是物质的东西,比如我的脸面、尊严、自由;第三要有方法。勇气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背后一定要有智慧、战略等各种各样的东西做支撑;最后,心胜最根本的就是相信。心胜是此消彼长的,你的心逐渐胜了,对方心就逐渐衰了,否则反之。”

最后,白岩松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对于个人来说,我觉得心胜更大的价值在于你能不能赢自己。赢不了自己,还想赢别人,不可能!更重要的是,赢不赢别人都无所谓,赢自己这个对手比赢别人更难。”

编辑 张金余

上一篇:北风那个吹写事作文下一篇:第三阶段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