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感悟

2024-04-22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感悟(精选5篇)

篇1: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感悟

文字版蔡礼旭细讲弟子规中部

我这个人生回想高中的时候,一发考卷都要瞄瞄看别人几分,假如比我的分数高,我的内心怎么样?很不舒服。小鼻子小眼睛,这样的人格会幸福吗?我们要深思。我记得我大学毕业,刚好在一个商店里面遇到我一个初中的同学。他每次都是第一名,在我的印象当中,好班里面的第一名。当他大学毕业出来,因为长期就是埋在书堆里,所以跟人相处的能力特别差。一谈到他出社会工作的经验,他就在那里发抖,他说人为什么这么恐怖?我都很怕跟他们相处。你看他与人相处能力极低,相同的,包容别人的胸襟也没有形成。所以,他这样的人生不大可能会幸福。

我们再来思考,我们把孩子往升学主义推,他出来又拿了博士、硕士的很多,请问现在失业率最高的是什么学历?现在高中毕业的都不会失业,为什么?劳动、洗碗、扫地,他愿意做,所以他不会失业。反而是大学、研究所毕业,觉得那个薪水太低了,不愿意做。诸位朋友,请问大学、硕士给了这个孩子什么态度?屈不下去,人生要能屈才能伸。好,现在每年大学以上的毕业生非常非常多,但是有很多都失业。有没有?我们来思考一下,这个从教育体系里面培养了十多年的人才,出来用不上。出来很多!但是诸位您假如有朋友,他是企业主,他是公司的主管,甚至于公家机关的主管,你问问他,现在年轻人有没有好的人才?他会怎么回答?他会告诉你,找不到人才!教育的机器一直在出产,结果企业家觉得用不上。

所以诸位家长,您假如跟你的孩子讲:你就是考试就对了,其它的家事你都不用做,你就一直给我考试,都一直考上去,大学毕业保证你有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有没有家长给你的孩子这样打包票?你会跳票!好像告诉他,你就是把书念好,你以后就是一帆风顺。没有这种事!现在没有,以前有没有?以前也没有。今天他大学毕业了,他假如不会做人,不会与人相处,再好的机会也会让他当面错过。那你都告诉孩子,你就是一直念上去,其它的都不用做,孩子有一个态度缺乏,就是责任心。一个孩子有责任心,他才有担当。但是你告诉他,就念上去就好,其实他念书为了什么?看谁的面子?看父母的面子,这样念;跟一个有孝心的孩子,那可是截然不同。有孝心的孩子他是要让父母放心,他是希望往后能让父母有好的生活,所以他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跟能力,这样子孩子大有发展。诸位朋友,您去了解一下,真正成功的主管跟企业家,学历都不是顶尖的。

我们要重新思考另外一个角度,企业家觉得找不到人才,请问企业家需要什么人才?这个问题不见得要去问博士,问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因为我们人生走过来,也看了不少人成功,还有失败。诸位朋友,你觉得成功的人会具备哪些特质?有没有朋友说说看,你们不要迷信一定要多有学历的才会有答案,很多答案是一个人心静下来,答案就冒出来,清净心生智慧。来,你觉得什么样的特质才会让人生成功?诚实、责任心、谦虚。还有没有?信用、耐心。好,我们可以出一本书了,“成功的特质”。我不骗你,你去书局翻差不多都是这些话。好,既然知道往后具备这样特质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请问我们教孩子诚实了吗?很多家长觉得诚实重要,然后心里面想,假如太诚实,出去要被人家欺负怎么办?这个信心有待商榷。假如很谦虚,都被人家压下去怎么办?所以信心是根本,您是否真正相信,有这些特质往后他的人生会真正成功!

其实,企业家都已经发现这个事实,西方这几十年来的管理注重在品质管理。什么品质?物品、产品的品质,所以他们叫“全面品质管制”。几十年来的管理学都强调,今天我要做这支麦克风,只要我把麦克风做好,让它很有竞争力,我就可以高枕无忧,所以他们的专注点都在把东西做好。结果近一二十年发生了一些事情,在一九九五年,英国有一家两百多年的银行叫“霸菱银行”,两百多年的基业,因为一个新加坡的期货员挪用公款,两百多年的基业化为乌有,倒下去。

诸位朋友,西方的思惟是出现问题赶快解决,这叫做“症状解”。症状解好不好解?不好解,就好像今天身体坏了,得了癌症,好不好处理?不好处理。所以中国的学问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还没生病就要去预防。而西方科学虽然科技很发达,但是他专门处理什么?症状。胃癌,马上把胃切了,肝切了。切了没事了吗?这里没事,过两年,这里又有事。胃癌,癌细胞你不要对它很仇视,因为是有人把它宠坏了它才这么嚣张。谁把癌细胞宠坏了?诸位朋友,每个人身上都有癌细胞,只是你把它宠坏了,它太嚣张,因为我们的身体状态已经十年、十五年把它蹧蹋掉了。

这个身体要坏还真不容易,因为它非常精密。所以把癌症割掉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只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还要同时产生副作用。所以很多癌症病人,他在去接受一些治疗以后,后面的日子都会很难熬。其实处理癌细胞,打个比喻,就好像拿了一包垃圾放在地上,很多的苍蝇都过来了。你非常生气,怎么来那么多苍蝇?马上拿杀虫剂来把牠统统喷死,问题解决了。好,你离开了。过十分钟,什么又来了?苍蝇又来了。人现在的思惟就是把症状解掉,这个男朋友不好,换了;这个女朋友不好,换了。有没有解决问题?不是男朋友不好,也不是女朋友不好,是谁不好?自己都没有学到包容,没有学到爱护他人。当这个根本问题没有解决,再换几个有没有用?也没有用。所以解决问题要从根本解决。

现在西方人已经发现,原来还有一个比把东西做好更重要影响企业的因素,就是员工的德行。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业安隆集团,每年的营业额数千亿美金,因为两个高级主管挪用公司的公款,全球第七大企业也垮了。所以,现在西方人重要的全球连琐企业,现在都在推TEM“全面道德伦理的管理”,在要求提高员工的素质,道德素质。能不能解决?西方人觉得他能不能解决?诸位朋友,现在人有个错误的认知,他觉得金钱是万能,只要有钱就可以把我的孩子教好,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问题。现在有没有很多人有这种观念?有。所以外国人很有气魄,二00二年美国专门强调伦理道德教育,还特别拨款,从本来的两亿五千万调到七亿五千万,整整调了三倍。有没有用?你觉得有没有气魄?结果他们同时做了一个调查,针对八千多个中学生做心理问卷,百分之七十一的孩子做过弊,百分之六十八的孩子打过人,百分之三十五的孩子在商场里面偷过东西。

篇2: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感悟

在深圳有一位老师,她当初也是学习中国文化一段时间。我人在海口,刚好去年三月十五日,深圳有些老师邀请我过去讲课。结果他们就问邀请我的老师说,这位老师要讲什么?她就跟他说,这位老师要讲《弟子规》。结果他们说,《弟子规》有什么好讲的?那个不是给小孩学的吗?为什么不讲讲《论语》?结果这位老师,虽然是这么讲,但是也去听第一节课。听完之后,她突然觉得自己很多很基本的做人道理都还没有去落实,所以她调整了她的态度,很认真学《弟子规》。她说还没学《弟子规》以前看很多这些圣贤书,觉得自己善根真的非常深厚,有时候还满佩服自己的。结果学了《弟子规》以后,觉得连孝都没有做到,要好好检讨。诸位朋友,是觉得自己善根深厚好?还是觉得自己什么都没学好?前者好还是后者好?前者是活得不清不楚,后者懂得“知耻近乎勇”。所以我们说修行修行,要修正行为。发现自己的过失,你才会愈来愈明白,要当个明白人才好;改正自己的过失,这叫真修行。

他们五月份遇到母亲节,这位老师她刚好也回家乡去。学了就要做,所以她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刚好又遇到她生日。诸位家长,现在孩子生日,第一个想到什么?蛋糕。还有没有?教子使作善也!请问第一个念头想到蛋糕,是善吗?所以孩子很多的反应都已经流露出教育的结果,我们要冷静看看这个种子是播对了,还是播错了,要慎思慎思。这么好的机会教育,应该让他第一个想到的是,生日即是母亲的受难日。要谨记母亲怀胎的辛劳、生产的辛苦,让他能够生起知恩报恩之心,这叫教育。

所以这个老师回去,她要感谢父母,就拉了三个椅子,刚好她的外婆也在,就请外婆、爸爸、妈妈坐好。结果她的母亲比较敏感,她说:女儿,你到底要干什么?这个老师就跟她的母亲,跟这三位长者讲,她说:我人生三十多年来,让你们操了不少心。现在我已经开始在学习圣贤教诲,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当个孝顺的女儿,不再让你们操心,而三十多年的养育之恩,我会记在心里。今天刚好是我生日,我要好好感谢父母,所以今天要跟父母行三跪九叩礼。

这个老师第一拜拜下去,她的母亲眼泪马上流下来。诸位朋友,那是什么泪?欣慰的眼泪。其实当母亲的人不会去想要孩子回馈什么,但是孩子有这分孝心,就会让她很欣慰。天底下谁最傻?妈妈最好骗,不要求回馈,你给她一些好言好语,对她尽点孝心,她就满足的不得了。这个老师第二拜拜下去,她的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马上走到她先生的旁边,开始帮她先生做按摩。她儿子好像觉得在这样的气氛之下,我不做些什么好像怪怪的。不言之教!妈妈的这分孝心已经让她的孩子感受的很强烈,所以他觉得现在应该去帮他爸爸服务一下。所以身教潜移默化力量非常强。这个孩子回到家里,进门很大方就对他的父母说:爸爸、妈妈,明年我生日也要拜你们两个。这是教育,上行下效,要不要花钱?真正人生重要的事,钱没什么大作用。

从这里我们回想一下,西方人他发现了德行很重要,那都是问题已经发生的时候,所以他现在要去解决。请问他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哪里吗?要能治本才能解决问题。所以现在他们的大企业也花很多钱在做培训,用中国话讲叫“临时抱佛脚”。请问一个人的亲和力,一个人有礼貌的.态度能不能两个月练成?假如他本来很酷都不会笑,马上去练两个月要对人家笑,相信客户走进来,看他笑,全身起鸡皮疙瘩,很不自然。因为他那个微笑想的是,你的口袋的钱要到我这里来,而不是打从内心对人的尊敬。

中国扎德行的根在什么时候?从小,才能扎德行的根!从小不教,“苟不教,性乃迁”。长那么大了,再要把他拉回来,都很困难,所以一定要从小教。《易经》里面有一句重要的话,“蒙以养正,圣功也”,这个“蒙”是代表天地初开,万物都还很脆弱,这时候要好好保护他,好好养育他。所以这个蒙卦引伸到孩子的教育,就是孩子小时候就要养他的浩然正气,正确的处事待人态度,你把他养好了,这个功德最神圣。假如你养出了一个范仲淹,圣功也!现在要养出范仲淹容不容易?怎么会不容易!现在你把孩子养的很孝顺,他马上万绿丛中一点红。

我们在深圳很多的孩子都是学圣贤教诲,这次回家乡去,让所有的长辈都侧目。现在还有看那个小孩子鞠躬九十度的!他们都肃然起敬,看了很欢喜,不知道红包有没有包多一点?有一次一个孩子跟所有全桌的人一起吃饭,所有的长辈看菜上来了,马上动手要去夹,突然看到这个孩子头低低的在那里念念有词。本来他们要夹菜的,突然觉得很奇怪,都停下来。等这个孩子念完以后,就问他,你刚刚在念什么?怎么不赶快吃?这个孩子对着全桌的长者说:我刚刚在念饭前祈祷文,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诲,感谢农夫的辛勤的劳作,及所有付出的人。这些长辈拿着筷子上了一课,我们只是想到要吃,这个孩子却感恩的心可以常常存在心上。诸位朋友,这个孩子幸福吗?活在感恩当中的人特别幸福。你能把孩子真正把他教善了,他一定会去影响很多人,他一定会是当代的范仲淹。所以我们当家长的要定位,“蒙以养正,圣功也”。

当孩子从小就是扎这些圣贤人的智慧,诸位家长,你要不要担心他出来没工作?你还担心,那叫杞人忧天。所以你格局要大,人生才会走得宽广;格局小,一辈子都活在患得患失当中。最近我听一个朋友说,有很多大企业都到一个团体,而这个团体专门推展儒家学说,到这个团体找些年轻人。这些企业家说,现在外面的人不讲诚信,没有责任心,他们用得提心吊胆,他们是主动到学圣贤学说的团体去找人才。所以诸位家长,您的孩子现在假如扎的根是懂得如何做人做事,你已经让他这一生立于不败之地。

好,我们刚刚提到的,抉择教育的先后顺序。诸位家长,您现在的抉择不只会影响你,还会影响谁?你的家人;不只你的家人,你世世代代的子孙都会影响。诸位朋友,你曾经有想过,我的决定会影响子子孙孙的举手?来,给这些朋友掌声鼓励。人生就好像下一盘棋,假如我们思考的都是下一步怎么走,那你每一步都会走得举棋不定,那样好吗?假如我们下棋可以看到一百步怎么走,两百步以后怎么样规划,那你的人生会走得从容,你的孩子的人生也会走得高瞻远瞩。当他会思考到,我的抉择会影响世世代代,相信他教育他这一代会非常谨慎,会非常用心,因为他已经考虑的这么远。现在有这样考虑的人不多,古代的中国人有没有这样的考虑?很多!所以中国的家训应该是全世界最多的,我们有听过《了凡四训》、《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还有诸葛亮。很多的圣哲人都有这样的态度,把人生的智慧传承下去。所以,我们要考虑到你的抉择很重要。

篇3:读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有感

童敏

说实在的,很久以前我就度过《弟子规》,当时只认为它和《三字经》一样,不过是儿童的启蒙教育而已,因此很是不以为然。读了蔡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之后,才真正认识到这是一本做人之道的宝典,浅显易懂的文字蕴却含着做人的真理,不仅对于教育少年儿童,对于我们成年人如何经营我们的幸福人生,和谐的家庭有着重要的意义。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而我们学习这些经典,一定要提得起一个最重要的态度,就是“经典”是拿来做的,而不是拿来背的,也不是拿来读而已。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当中,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所以,在读此书的同时,也开始向蔡老师学习,决心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虽然有些一时还做不到,但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现在在家庭生活方面已初尝了甘甜的果实。

在读此书以前,我自认为是个孝顺的人,无论对父母还是其他长辈。哪怕是对一些陌生的老人,我的行为也还说得过去,因为我一直觉得天下的父母都是父母。我能做到将心比心。可是读了本书,我才发现我做得还远远不够。孝,德之本也,对我们恩德最大的人莫过于父母了。可是我们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理由而不能常回去看看他们,不能慰籍他们老来孤独的心,总以为多打几个电话,多给几个养老的钱就是孝顺了,这是何等的愚蠢啊。这个寒假,悉细照顾父母,和他们促膝谈心,领他们到公园、博物馆等地游玩,和他们一起观赏花灯焰火,看民间扮玩。经过这一假期,我欣喜地发现,老人越来越开朗了,吃得越来越多了,身体也越来越好了,脸上开始有了光泽,皱纹也少了。想想确实有道理,作为他们晚年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孩子,对自己百依百顺,心情怎能不舒畅,胃口怎能不好呢?

在学校里,我也尽力把《弟子规》的每一句话落实到工作中去。首先先要以身作则教导学生。《论语》里有一则: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长期以来,老师对学生的德育教育遗失了这根本的一条,因此实效性不大。今天,当我切身感受到身教重于言教的时候,心里的滋味十分复杂。试想:我们做老师的自己连讲台都收拾不整洁,学生又怎么可能收拾得好抽屉呢!“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现在我要“见己恶,即内省”了!我要用“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来督促自己举手投足,起心动念都要合乎《弟子规》的要求。在生活细节方面,我有时对学生指手划脚,今后要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克服平时自己的一些惰性,要求学生做到的,必须自己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处处走在学生的前面,为学生做好表率。

其次要与同事友好相处。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以前,我常常犯小恶却不能觉察,时常因为工作忙碌而忽视了别人的感受,话说出口不是很柔和,“怡无色,柔无声”没有做到,和同事讨论问题,意见不统一,语调会不知不觉就提高了八度,“言语忍,忿自泯”没有落实,学习《弟子规》后才发觉自己的缺点竟然有这么多。今后要注意修正。

篇4: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感悟

细讲《弟子规》 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10-02 18:44:58) 标签: 弟子规 蔡礼旭 教育 分类:弟子规专栏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三集)/2/20 台南净宗学会 诸位朋友,大家早。昨天我们的经文是讲到: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立端正』,我们稍微复习一下。在女士,站的时候可以这样子站,然后这个手,右手放在左手上面,您穿裙装的话可以放低一点,假如穿裤装,手可以抬高一点,这是女士,也可以直接这样平站就可以,也可以双手自然下垂,也可以,反正我们就是动作要优雅就对了,这样子站就可以。男士要有大丈夫的气概,所以双脚与肩同宽,直视前方,这是站的姿势。再来,我们昨天示范到坐。昨天也提到我们老祖宗教导我们要「立如松,卧如弓,行如风,坐如钟」。昨天是先提到了女士的坐法,双脚要并拢,也是右手放在左手上面,然后放在左脚上,这是女士的坐法。我们今天示范男士的坐法。男士的坐法,双脚可以微微打开,然后双手很自然放在你的大腿上。诸位朋友,这个姿势你有没有熟悉的感觉?在三十年前,家庭里面在照团体照的时候,谁的姿势都是这样?父亲的姿势都是这样,那时候坐这个样子很有威严。我刚好在汕头讲课,我也是很标准就坐这样,结果那个摄影师一直叫我脚合起来,脚合起来。我不知如何是好,我就慢慢稍微合一点,但是也不可以太合,你看男生假如坐这样,感觉怎么样?好象很小家子气。好,这是坐的姿势。在坐的姿势当中,我们也要注意一些细节。就像经句上提到的『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这「勿践阈」,在站或者在坐的时候不要去踩东西。比方说,古代有那个门槛,你踩这样,那个姿势就很难看,也让人家觉得你很轻慢、很随便。而且东西让你踩久了会怎么样?容易坏掉,所以这也是一个惜物的态度。现在很多小孩子坐在椅子上,他可能脚是踏在椅子的杆子或者桌子的杆子上,所以这都要及时修正。像我们在带读经班,看起来都坐得不错,可是往底下一看,那就千奇百怪都出来了。有的念的时候脚底下是在那里左右晃腿「弟子规,圣人训」,有的就踩在椅子,还有桌子的杆子上。还有情况是突然上课上到一半,有孩子的椅子就倒下去了,为什么?那个椅子的杆被他踩断了,就倒下去。所以孩子很多动作我们都要适时给他修正,他才会习惯成自然。所以勿践阈。他已经习惯的话,你要不厌其烦地提醒才行。「勿跛倚」,就是站的时候歪一边或者靠东西,这都很不好。当他连站的时候都这么随意、这么随便,你敢把重要的事情给他做吗?相信小事都这么忽略,大事的时候也不可能突然变谨慎。所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人大的能力也都是从小地方开始扎起,一个人不好的行为也都是从生活细节开始忽略掉的。下一句「勿箕踞」。箕是畚箕。畚箕,因为它那个口开得很大,所以勿箕踞的意思就是坐下去两脚不要开得很开,这我就不要示范了。你开得很开,看起来就很不文雅,假如又是女性,可能就要惹人非议,人家讲我们的闲话就不好。「勿摇髀」,就是坐下来的时候会晃腿,有的还不是左右晃,还会怎么样?上下晃。我们曾经去参加会议,旁边有一些主管从头晃到尾,我们头都有点晕了。假如你在上课的时候,前面的人也是在那里一直晃,你可能会很难受。所以这个习惯要改掉。人的行为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一个人讲话要必须在那里晃?他的内心状态怎么样?焦躁不安。当他内心焦躁不安,跟你在谈话的时候,其实都是在应付,不得不做。而很多他觉得很重要的事,比方说孩子的教育或者家庭夫妻关系,他都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一直都挂在心上,但是每天又不得不把这些必须要赶快去忙的事情去做,他的心就一直没有办法完全专注在当下去用心,所以他一焦躁,身体就开始晃动了。所以现在的人确实也是生活得很不简单,因为要让心安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工程。所以,一来要提升我们的智慧,二来也要从外在的行为时时保持警觉性,常常观照自己的言语还有自己的肢体、动作是不是有不恰当之处,久而久之,你的这些言语行为就会内化,时时保持一个恭敬,保持礼节的分寸。所以「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经文里面还有提到『揖深圆,拜恭敬』。鞠躬的时候,我们要鞠下去,这叫九十度鞠躬。有一位朋友他第一天来上课,看到别人都互相问候,他也是跟人家点一个头。后来第五天上完课要回去的时候,他就到我们老师前面来,他说他前面鞠的躬都不算数,因为不是打从内心的恭敬,所以现在要很正式对我们讲课的老师行三鞠躬礼。所以我们这个鞠躬的动作是不是从内心出来,自己知道,别人也感受得到。礼节确确实实不是做表面的,而是要「诚于中,形于外」。这是提到我们整个威仪的部分。接下来我们就下一段经文,先读诵一遍:【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我们看这一段经文,它大体上就是让我们养成一种心细胆大的态度,我们常讲要胆大心细,所以在做很多动作尽量要放柔和、放恭敬。但是面对一些挑战的时候要不怕困难,所以『勿畏难』。因为心细,所以做事很谨慎,自然而然就不会出状况,所以胆大心细都是在生活的细微之处开始培养。我们来看第一句『缓揭帘,勿有声』。当我们在揭帘子的时候要轻手轻脚,拉,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因为人都是群居在一起,互相工作,互相生活,所以我们的一举一动是不是造成别人的困扰、别人的烦恼?这我们要有这样的敏感度去观照。比方说,旁边有人在睡觉,你开帘子的时候,嚓!他说不定已经两三天没睡好,好不容易入眠了,你这一个动作可能又让他睡不着觉了。或者我们在图书馆里面,你要去揭一个帘子,图书馆是看书的地方,大家都很安静,你假如去拉帘子拉得很大声,可能会有人被你吓了一跳。所以「缓揭帘,勿有声」,虽然是一个揭帘子的动作,也是告诉我们,我们处处每一个言语动作是不是会让别人觉得不安?这个声音会不会过大?当我们时时会去想到,替别人着想,心也会愈来愈柔软。当你的心愈来愈柔软,你就是真正在落实仁慈之心。在生活当中,还有哪些时候会因为我们的声音过大而造成别人的烦恼?哪些时候?比方说我们这几天都住在一起,晚上假如走路很大声,必然会吵到别人。再来,晚上假如起来上厕所,一开门,你力气很大,可能很多人都怎么样?吵醒了。我记得在澳洲学习的时候,卢叔叔还告诉我,晚上起来上厕所一定要放轻,而且绝对在冲马桶的时候要确定门是关着的,不然冲马桶那么大的声响,会吵到很多人的安宁。所以一个人是否有学问,在哪里看?我们说替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而替人着想可不是用嘴巴说的,而是点点滴滴落实的。除了走路声、关门声不可以太大,比方说大家一起吃饭,吃的时候不可以声响太大。假如你吃饭很大声,所有的人在吃的时候都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吃饭的时候声响会特别大?嘴巴没有闭起来。所以我也跟很多朋友提过,吃饭的时候嘴巴要闭起来,因为我们不只代表自己,我们是代表公司、代表团体,甚至于你到外面去旅游,你是代表什么?代表中国人,所以你的动作要处处提醒自己。上一次我们也提过在巴黎的圣母殿写了一行中国字,什么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写给谁看?人家是声名远扬,我们怎么是这样的结果。所以今天中国人到公共场合上去会大声喧哗,也代表他在家里也是。所以一个人的修养绝对是在家中培养,绝对是在没有人看到的时候就在落实。所以中国人特别强调「慎独」的功夫,当我们一个人的时候,我们的.动作、我们的言语依然都是要放轻、放缓,这样习惯自然了,自然在公共场合都能够做得出这样优雅的行为动作。所以,当我们在机场看到很多孩子在那里大吼大叫、跑来跑去,我们也要适时地制止这些孩子的行为。你就把这个巴黎圣母殿的故事讲给他听,告诉他,我们脸可不能丢到全世界去。你看这个机场上有这么多的外国人,他一看你这样,你们台湾的孩子怎么教育成这个样子?你们中国人怎么教育成这个样子?这样就很不好。当我们有这个敏感度,你可能会在生活点点滴滴当中,开始对这一句经文有更广的体会。比方说半夜回来拿钥匙开门,你也会放轻。当我们半夜开车回来,你也会赶快把引擎关掉,因为你对于那个声音的敏感度已经愈来愈高。这就是观照的能力形成。「缓揭帘」,除了声响不要影响到别人之外,也是一种爱惜物品。因为你用东西的时候轻手轻脚,它就不容易坏掉。假如我们平常用东西都很粗鲁、很大力,这样本来这个东西可以有五年、十年的寿命,可能用不到一年就坏掉了。所以从这个惜物的观念当中,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不要太粗鲁。比方说穿衣服,假如你很粗鲁,衣服很容易就扯破了。所以这都要提醒小孩,从小地方珍惜物品。当你的动作都能轻柔,生活当中就不会常常发现扯坏东西、摔坏东西或者是撞到东西这样的情况发生了。我小时候也是常常受伤,不是这里刮一条痕,就是牙齿又摔断了,所以也是常常伤痕累累。我还记得有一次是跑到厨房去,滑倒,好几颗牙齿都撞坏了。一直到我在大学时候开始用功学习,然后读了一些经典,这些情况就慢慢减少,现在就很少会这边破一个洞、那边刮伤了。确确实实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受伤?最主要的原因在心,粗心大意才会表现出莽撞的行为。所以一个人要修正自己要从根本下手,就是从这一颗心开始调伏。而这一颗心的调伏,又要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事相当中去用心,善于学习。所以「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我们在学校里面,这是孩子很常犯,常常一不小心,眼睛不知道看到哪儿去了,就去撞到桌角。撞到桌角滋味怎么样?很痛,保证会黑青,会受伤。所以从这一句经文我们也可以引伸到,告诉学生处处要注意自己的安全。我们假如仔细去了解,现在的孩子意外死亡率愈来愈高,因为他们没有那个敏感度。所以成人,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要时时提醒,不然到时候意外造成就为时已晚。现在很多孩子喜欢飚车,这都是对自己的安全都没有一种敏感度。我们再进一步去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去飚车?为什么?我们确确实实不能在结果停留,要把原因找出来,才能把这些情况做改善,内心空虚。所以当他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在哪、人生的本分在哪,他就很可能游手好闲,到最后误入歧途。他为什么觉得空虚?因为他觉得他没什么价值。我们假如进一步去了解这些孩子的家庭,很多都是因为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我们当老师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你对这个孩子愈关心,他的进步就愈大。我记得我在两年前带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是全校最吵的、最难管的。刚好他的老师教了四十年的书,觉得实在是太难带了,六年级下学期他就不带,他在六年级上学期就退休了,所以下学期就必须有一个代课老师来带。刚好我从澳洲回来,我南师的同学就打一通电话给我,他说:我们学校有一班很不好带的班级,你要不要来带?他不说最难带的,我还不一定会去带;他说最难带的,我们马上说好。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弟子规》也说「勿畏难」。因为我们当老师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成长得愈快,往后自己的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利益。假如一带就可以带这么难带的,那我一定可以进步不少。所以透过这样的一个机会,我就去带这个班。结果,他的老师就开始给我介绍,从一号介绍到最后一号。一号怎么样怎么样,二号奶奶带的,不好管,三号,夫妻(爸爸跟妈妈)离婚了。就一直这样讲过来,我们也感受到现在的家庭问题很大,可能四分之一都是单亲家庭。有一些不是单亲家庭,也不见得能得到父母的关怀。我就曾经打给一个家长,他就说:老师,我每天赚钱都忙不过来,早上比我儿子早出门,晚上比我儿子晚进门,我也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因为他的孩子上网络,已经学习到很多很污染的东西了,父母都完全不知。父母到底为什么这么努力赚钱?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有一个更好的家庭、更好的下一代。你看,赚钱赚到最后真正的目的都忘记了。所以我们一边听也是觉得很心酸。当这位老师把十九个同学介绍完,他就说(因为十九个是男生,十七个是女生):男生就这么四、五个比较乖一点,其它的都不好管。诸位朋友,假如你听到这里会怎么样?会不会觉得有点紧张?只剩下四个多月的时间而已,要带这个班。就在这个时候,我就生起了一个念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好时机出现了,你要抓住,绝对不可以在那个当下乱发脾气。所以当我们有这个态度,自然而然就会欢喜地去接受这个因缘。现在假如我们老师没有这样的心理状态,比方说孩子又犯错了,你的火气就上来了:你怎么又这样,给你讲多少次了!当你用这样的态度,学生在他的心里他会怎么想?他会想老师很凶;他会想,老师已经骂过我了,一笔勾销,所以下一次犯错的时候,不要被老师看到就好。他就不是从这个错误当中去反省、去改过。所以很多机会教育点,我们为人师要好好掌握住。我这个态度是从哪里学习来的?我很幸运在这几年当中遇到非常多好的长者、好的老师。为什么我会遇到这么多好的长者、老师?遇到是结果,原因在哪?原因是不是拜拜拜得多?原因在有恭敬的态度,原因在我们有一分心希望能够在教育这个领域当中利益学生、利益社会。俗话说「人有善愿,天必从之」。当我们有善良的存心,一定会得到上天的垂爱,会有很多很有道德的长者来帮助你。我那时候还在补习班补习,都还不是正式老师。刚好我的一个小学同学他来找我,他跟我说他交了一个女朋友。我这个同学很老实,二十几岁才交女朋友,第一个女朋友。因为我已经跟他十多年的交情,快二十年了,他说要带到我们家来,我说好,好!就一起认识一下。结果在跟他女朋友交谈的过程当中,她女朋友左一句我们老师说,右一句我们老师说。假如她是幼儿园或者小学生,我还不意外。我们来看一下,三、四岁的孩子他的很多言语当中都会夹「我爸爸说、我妈妈说」,所以在幼儿园以前,他最尊敬的人是父母,所以这个时候你把很重要的做人做事态度教给他,他就终身受用。上了小学,孩子的话变成「我们老师说」。上了初中、高中,「我同学说」。所以你看,一个人生命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会随着年龄层而不同。出了社会以后,可不要某一个歌星说。可能是上师,或者我们懂得赶快深入圣贤经典,那可能就是「孟子说」、「孔子说」,这样透过圣哲人的提醒,我们就可以不断成长。因为他女朋友也已经二十多岁了,都能够时时提到老师,让我很惊讶,好象这个老师的地位跟她父母是一样的。我愈听愈感动,所以就提出要求说:我可不可以认识你们老师?是她的小学老师。结果她也很欢喜,就答应说:好,我跟我们老师说一说。结果当天晚上我就觉得自己太匆促了,人家不知道老师有没有空,我马上就提出要求,太唐突了。所以我就打一通电话跟她说:我看算了,改天比较有时间再说。结果他女朋友就说:我已经跟我们老师讲了,我们老师说要跟你见面。他说像你这样的人要赶快进入教育界来服务。她老师教书已经教三十多年,我们从她老师的言谈可以了解到,他不只自己在作育英才,他时时还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才来投入教育,他也非常愿意去提拔后进。所以,那个礼拜我的同学跟他女朋友就开着车先接上我,就再去接她小学的老师。结果,她小学老师跟我们家住的只有五百公尺。所以人生的缘很难说,人生的缘绝对不是在外在距离的远近,而在哪?在心。心很切,所想人生的目标都相同的时候,纵使在万里之外也会来相会,所谓有缘千里来相会。所以人与人的距离不在外在内。为什么我这么讲?因为我就是想要弘扬中国文化,所以就到澳洲去,结果就在澳洲遇到了杨淑芬老师。你看必须到万里之外,结果相会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那一分心。所以当我有这一分心要好好学习如何教导孩子,就能够遇到这么好的老师指导。所以,虽然家离得那么近,一直都还没有接上。好不容易接上了,我也很珍惜跟这位老师学习的机会。结果这位陈老师上了车,他坐前座,我们坐后座。这位老师回头跟我讲的第一句话,给我很深的印象,他说:我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我的学生教我很多东西。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说出了一句真理,叫做教学相长。在《礼记.学记》里面就提到「学而后知不足,教而后知困,知不足而后能自反也,知困而后能自强也」。知道,比方说我们在上课当中,在阐述一些道理,底下的学生眼睛呆滞,快睡着了,就代表我们这样讲他们无法理解,这个时候我们要自立自强,再研究应该怎么引导,举哪一些事例,才能让他有所领会;或者是学生有很多疑问、疑难来问我们,结果一问,我们还不会,就会激励我们好好去查资料,好好再去跟人、其它长者、智者学习,所以就能够不断提升。所以很多朋友也都很有心说:蔡老师,我也很想来弘扬中国文化,但是我很怕能力不够。诸位朋友,不要怕能力不够,等我们都有能力了再来做,已经怎么样?来不及了。家庭社会都乱了,到时候你想做都没机会了。所以我们要抱持着「做中学,学中做」,因为我们都是失教的一代,不要再让下一代有我们这样的遗憾。当家长、当朋友来问我们一些问题,我们也不要紧张。假如会的,我们就真诚回答他。假如不会的?像我,我就会说:我去问杨老师。杨老师假如不会的,她会怎么说?我去问我的师长释净空教授。你还有什么好怕的?而当你面对别人的问题你不会,你又主动去帮他找答案,他会不会瞧不起你?不会,他会更尊重你,他也会很感谢你,因为你处处帮他的忙。所以在心理上不要有担心,确确实实教学才会相长。这位老师第一句话就让我很震撼,接着他又说:孩子犯错就是我们教他的时候,所以不可以意气用事,不可以发脾气。因为我还没教书,他就把这些正确的态度告诉我,所以我往后教学生就从来没有发脾气;没有说因为学生错,我就恼羞成怒,从来没有。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叫「禁于未发之谓豫」,就是预防法,孩子还没犯错以前,你就要把正确的观念告诉他。当我们还没有从事这一份工作,就已经有这些正确的观念,这也是慎于始,这也是禁于未发,预防的态度。所以当这位老师把学生都介绍完了,我的心里就是出现了这一句话,所以也是以一个欢喜的心去面对这一班的学生。这一班学生有四大天王,不是刘德华也不是张学友,是四个常常要去训导处报到的学生。其实我们真正去接触了以后,一般认为行为比较偏差的孩子其实也都很善良,只是疏于管教而已。当你对他很好、很有义气,他一定会也对你很有义气。所以其中有一个孩子,他刚好脸部表情很凶,就是没什么笑容,我就把他找过来。跟学生还是要多接触、多沟通才会亲。我把他找过来,我就跟他说:你脸这么凶,是不是老师有做什么对不起你的事?他说没有。我接着问他说:你这样的表情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跟我说:五年级上学期。你看,他什么时候脸变得这么酷他自己都知道。所以我们当父母、当老师要常常能够去感受到孩子内心的状态,不然你都不能适时地给他疏导。后来我就跟他说:你的脸部表情这么凶,人家很容易误会你,还以为你跟他过不去,所以你要把脸部表情放松。他听完以后就说:好!但是脸有没有改?所以教育一个小孩要有耐心。你可不能跟他说:老师都跟你说了,你为什么还没改?马上就要让他变一个人,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后来我就会制造一些机会去给他锻炼。比方说学校里面要安排一些人去当纠察队,站在走廊、站在校园,比方说低年级的同学在走廊上奔跑,这一些大哥哥就过去:不可以跑,太危险,还会撞到别人。你是几班的?把名字记下来,下次不可以再犯。当一个人是警察的时候,他对自己的行为就会格外谨慎;当一个人是老师的时候,他的行为相对地谨慎。所以我们就派他去当警察,他的行为自然就开始转化过来,因为他很怕自己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被一年级的小弟弟说:大哥哥,你怎么自己也在犯?那他就很丢脸。刚好在下课时间,我也听到同学之间提到,这位同学曾经到菜市场里面去帮他妈妈卖衣服。这个消息,诸位朋友,你假如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想法?一个六年级的大男生肯去帮妈妈卖衣服,那也很难得。所以,一个孩子只要有孝心,他绝对很好拉拔、很好管教,所以我对他就更多地关怀。所以像一般在上课的时候,假如他数学答得很好,我会当场就给他肯定,我说:你看,这一位同学的思虑非常敏捷,他能从这个角度去思考。诸位老师、诸位朋友,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真诚的称赞,都会留在孩子的心中。结果这个孩子第二次月考,考了全班第五名,从四大天王一下子变成全班考试第五名。而且在这个过程,我还找他来当班长。我想他可能都没有当过班长,所以一找他来,他吓得半死,都一直不愿意接受。后来我就跟他商量,我说:你就先当一个礼拜就好,一个礼拜。我这个叫学生当班长的方法,跟谁学的?跟我小学老师学的。因为班长等于品学兼优,所以好的方法要传承下来。他就勉为其难答应了。结果当了一个礼拜以后,从此都是他当班长,一直当到学期末。所以一个人的潜力透过磨炼就会出来。我在海口跟很多老师一起研习中国文化,经过一、二个月我就会跟这些老师说:下次上课,你可不可以上去讲十分钟、上去讲十五分钟?这些老师都怎么样?不要!不敢!都推来推去。我说:拜托!十分钟就好了。他们就勉为其难:好!结果一上去,都滔滔不绝,还要我在后面跟他比时间到了,下来了。为什么?当一个人有承担责任,他就会进步得特别快。而且,因为是用心学习,用心教学生,真感情就是好文章,所以一上去以后,就不由自主地把这些感受、感动都讲出来。所以这个学生当了班长以后,也把他的责任心、把他办事的能力都激发出来。刚好他考了第五名,我们也以示鼓励。所以要多请客、多送礼。我就邀了一些对班上、对学校比较有贡献的同学,还有他,一起去吃饭。结果,他的母亲骑了一台摩托车把他接过来,刚好我们已经在校门口了,他的母亲就对我说:老师,我这个孩子读了五年半的书,从来没有老师看到他。我们听到一个家长这样的话也是于心不忍,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上肉。这五年半相信对他的父母也是一种煎熬。孩子不是不能教。所以他母亲就感慨说了几句话,我马上把她的话转过来,我就跟她说:吴妈妈,这个孩子非常聪明,他的学习状况很好,他的领导才华也很好,然后做事很负责任。上次我交代他去办啥事,都办得很仔细。我就举了一些最近发生的事例跟他母亲做报告。因为我们称赞别人也要具体,你很具体,对方就会觉得真有这么回事。假如你才只是说不错、很好。他妈妈可能也会很怀疑。所以我就这样称赞了这个学生的很多优点,足足在那里站了好几分钟。虽然我是在讲给他妈妈听,事实上在讲给这一个学生听,相信我们老师至诚的称赞,会留在他的心中一辈子。后来学期结束了,我们学期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规定,要把整个班的学生带出校门,亲手把他们送出去。结果就颁了很多礼物,颁完以后还剩一个礼物,怎么办?颁这个礼物也不可以白颁,还可以做一个机会教育点。我就说:最后这个礼物,我们颁给这个学期在德行上、在学习上进步最多的同学。由你们来推举。结果怎么样?这个班长就当选了,就把这个礼物颁给他。结果这个同学拿到,回到他的座位一坐下来,一个大男生就开始掉眼泪了。因为我们当老师站在讲台,底下的学生任何一个动作都怎么样?一目了然。所以我当了老师以后才知道,以前当学生在底下做什么,还以为老师没看到,真是自欺欺人。好,我们这一节课先上到这边,下一节课再继续.

篇5: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感悟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2008-10-02 18:31:53)转载 标签: 弟子规 蔡礼旭 教育 分类:弟子规专栏 细讲《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二十一集)2005/2/19 台南净宗学会 诸位朋友,大家晚上好。我们早上讲到「出则弟」里面,提到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打招呼,还有送宾的礼仪也都有提到。在接待的礼仪当中,还有一个礼仪也不容忽视,就是接电话的礼仪。我们看看现在的孩子他会不会接电话?我曾经打过电话,刚好是朋友的孩子接的。我说:你父亲在吗?他说不在。去哪里?不知道。喀,就挂下去了。所以孩子他假如连接电话都不会,除了没有恭敬心之外,把家里的脸怎么样?都丢出去了。所以,接电话的礼仪我们也必须教导小孩。所以小孩子接电话,我们要实际让他来操练。接起电话来说:你好,我叫蔡礼旭。把名字报出来。请问您找哪一位?假如说:你爸爸在吗?假如爸爸在,他就说:请您等一下,我去叫我爸爸。放下来,去叫父亲来听。假如父亲不在,这个时候孩子要懂得如何去应对,然后可以请教对方:不好意思,我爸爸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有什么事需要我转告给父亲吗?就是可以询问,毕竟人家打电话来有事情,所以我们要问清楚,让人家不会白费打这一通电话。也可以问对方说:请问您有急事吗?假如是急事,就可以把父亲的行动电话告诉对方知道。所以孩子从小假如懂得如何去应对,他做事的圆熟度就会愈来愈高。打电话还有最后一个动作,跟长辈打完电话,一定等长辈先挂了电话,我们才挂电话。因为可能长辈或许还有些话,我们马上就挂,他可能话还没讲,已经电话断了。所以这一个动作也是处处体现对于长者的恭敬之心。第三个单元「谨」。我们说要谨言慎行,一言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所以生活能谨慎,就可以免掉很多的错误,甚至是灾难都有可能。有一个朋友,他约了他三位好朋友一起吃饭,结果来了两位,有一位还没到。他在门口边等边说:怎么该来的还没有来?这两位坐在屋内的其中一位朋友就开始犯疙瘩:该来的没有来?我是不是不该来的?所以这个朋友就有一点不高兴,就走了。他一看,朋友走了:怎么不该走的走了?结果最后剩下一位朋友:那我是该走的了?所以那一晚晚餐谁吃?自个吃。所以,虽然是一个笑话,但是我们一个人对于讲出去的话也应该三思后行,也应该提高敏感度,我们出去的话会不会伤害到对方,要有这样的谨慎度。所以俗话也讲「面对失意人不可说得意之事」,这都是在言语当中处处流露为人设想。所以言行要谨慎。而言行的根本在一个人的念头。所以真正会修身的人,在哪里谨慎?在起心动念中谨慎。当念头都能谨慎,言语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偏颇。比方说我们「谨」这个部分,就是常常要谨慎,不可以浪费时间,不可以糟蹋食物,这种奢的念头、贪的念头、懒的念头、不敬的念头一起来,马上就要把它调伏下去。我们可以归纳「谨」这个部分的教诲,可以训练一个人三方面的能力:第一个自制力,第二个独立生活的能力,第三个做事的能力。现在小孩缺不缺这三种能力?所以一定是有教才会。我们之前也提过在汕头有一个孩子七岁,刚好他们老师教他们《弟子规》教了一、二个月,老师想让他们上来发表一下这一段学习的感受跟成长,所以邀来他们的父母坐在底下听。这个孩子上来讲的第一句话,他说:我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做人原来要孝顺。这句话有没有味道?关键词在「原来」。我们大人常常都说:他都这么大了,应该知道。这个「应该」有待商榷。因为中国圣贤的教诲已经断了一、二代了,所以很多的孩子行为偏颇我们先不要责怪他,长辈要先反省,到底我们有没有教?而这个教又不是嘴上教,而是有没有以身作则才是。这个孩子接着又说:我还没有学《弟子规》以前,每天都在想如何谋害父母。七岁!他的妈妈坐在底下,突然瞠目结舌,她绝对不相信她的孩子居然会想要谋害他们。诸位朋友,我们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知不知道孩子每天在做什么、说什么?知不知道?当我们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那怎么教?所以确实教育需要用心、需要耐心,我们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孩子,去关怀他,才能慢慢让他循规蹈矩。为什么一个七岁的孩子会想谋害父母?这就是父子无亲。父子有亲有没有可能这样?为什么现在父子无亲?原因在哪?父母很努力赚钱,都没有时间陪他,他跟谁比较亲?跟补习班老师亲,跟佣人比较亲。那妈妈呢?父母有时候为了虚荣、为了面子,又把他送去补一大堆东西,他愈学愈厌烦。而这样的心境、这样的情绪,父母有没有察觉?可能没有察觉。所以,我们真正要花一点心去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想法、看法才行。我们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才容易进一步教导孩子。「谨」这个部分,现在的孩子自制力不够,所以「谨」一开始「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就是一个人能够生活有规律,绝对不要常常睡懒觉,这也是一个自制力。「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所以在饮食方面他也懂得节制,都是在训练一个孩子的自制能力。第二个方面独立生活的能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虽然只是讲了两个东西,衣服、帽子要放好,我们能不能只教衣服跟帽子放好?应该教什么?一切物品,甚至于一切时间都应该让它有所规律,所谓「动物归原」,动的东西应该再放回原处。这一些生活的能力,他才懂得如何不把生活搞得乱七八糟。现在听说很多大学生还请佣人帮他洗衣服、帮他打扫家里,花谁的钱?花父母的钱去请佣人来打扫。所以确实现在的学生在生活能力方面真的要加强。当他自己都照顾不了自己,他以后在事业、在家业当中,有没有办法承担?那就很困难了。而我们做父母的假如不让他多锻炼,把这些事都扛在自己肩上,请问为人父母能扛到什么时候?所以现在很多人结完婚,生了孩子,交给谁?都是爷爷奶奶带。到底爷爷奶奶什么时候才会清闲?我想可能连眼睛闭上了都无法清闲。这样的人生好不好?表面上好象我帮了儿子一把,事实上他当父亲、当母亲没有尽责,也没有学到这些本事、应尽的本分。所以我们把孩子应该做的工作、应该尽的本分回归给他,他的人生才会过得充实,才会过得问心无愧,这样才会圆满。第三个能力是做事的能力。所以「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都是做事的能力。所以「谨」这个部分,有这几方面可以提升孩子这些能力。我们接着就经文一句一句来讨论。【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提到这个时间,中国圣哲是最重视光阴的,最熟悉的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说是这样说,你有这个感觉吗?有没有这个感觉?有。我们去问问十几岁的孩子,他有没有这个感觉?很困难。所以一个人为什么这么珍惜时间?我们看看很多古代留名青史的这些读书人,对时间都非常地珍惜。比方说司马光,司马光用了十九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叫《资治通鉴》。他为了怕自己睡太多,所以用木头做了一个圆形的枕头。圆形的枕头睡起来怎么样?只要稍微翻一下,可能就滑下来。所以他只要醒过来了,已经稍微休息了,他就马上再继续工作。就是有这样的态度精神,所以他全心全意完成这一部钜作。什么样的动力让他宁可少睡觉也要多做事?诸位朋友,为什么动力?为国家的动力,为往后子孙造福的动力。因为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只要他们肯熟读这一本《资治通鉴》,相信人生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过失,所谓鉴往能知来。所以就是他有这一分使命,才能推动他这样的积极精进把这一本书做好。王阳明先生曾经提到一个人「志不立,无以成事」。一个人没有立志,这一生能不能把事做好?不可能。所以要能珍惜时间,首先还要先立定人生的志向。人生很短暂,我们运用这个短暂的生命,要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对得起兄弟姊妹的照顾,要对得起成长过程中非常多长者的提携,要对得起我们国家对我们的诸多照顾。所以,当一个人念念会念着这些恩德,他将尽心尽力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进一步奉献社会。所以一个人他要能珍惜时间,还要从对人的恭敬开始。当他对父母、对关怀他的人都能恭敬,他就不愿意糟蹋自己,而让这些关爱他的人伤心难过。所以当一个人他懂得去完成他人生的本分、使命,没有人去推他,他也会快i向前。而人常常会忽略光阴,就是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敏感度不够。所以有一位智慧者曾经说过,他说一个人从生下来只有一件事没有停过,哪一件事?就是从生下来就一直往死亡的大路迈进,从没有停过。所以我们刚过完新年,代表新的一年又来了,另外一个角度是代表旧的`一年已经过去了,我们还有多少重要的事、该做的事还没有做?明代有一个画家叫文嘉,他就曾经写到一首诗,也是给我们期许、提醒,他写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假如我们常常想着还有明天、还有明年,这个光阴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就流失掉,这样就太可惜了。我到海口去做了四个多月,突然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人生有一个遗憾,就是当你觉得很多事很重要必须做,一定要去做,但是你却没有能力去做,那个时候你会非常懊悔、非常痛苦。所以当我们有机会可以推广中国文化、可以利益众人的时候,回过头来一看,自己往后的人生没有好好利用,能力又不足,又帮不上忙,这个时候就怎么样?很难受。就好象明明看到一个人快溺死了,你却怎么样?不会游泳,无法救他。所以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孩子必须要好好教导,而这个时候我们却没有学问、没有智慧,那将是人生很大的遗憾。所以我们不要让人生有这样的遗憾产生,就要赶快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智慧。因为只要有智慧,人生的问题绝对可以迎刃而解。所以现在人生第一要事不是赚钱,而是什么?开智慧,增长智慧。没有智慧,你人生就会下错很多抉择。你光是收拾这些错误的抉择,就可以耗掉你大半的人生。所以生涯规划第一要事是要学习,要成长,要长智慧。我们来看看一个人大学毕业以后,是比学生时代用功还是不用功?很多人是大学毕业就跟书本说拜拜了。其实,你人生很多的本事是出了社会才是真正要学习历练的时候,可是我们的态度却是停止学习,难怪人生愈走愈沉重。为什么这么多事都不如我想象,然后又不知道怎么解决,每天借酒消愁愁更愁,醒过来还是要解决。所以人生要有所取舍,要赶快拿更多的时间来好好跟圣贤人学习。我们先有珍惜时间的态度,进一i也要教导孩子珍惜时间。有一个家长,刚好孩子游手好闲不爱念书,这个家长很希望能够引导孩子对时间有所重视,他就找了一条八寸长的木棍。干什么?找了一条八寸长的木棍,很多小朋友一听,说:打他!打人用八寸长,太恐怖!他父亲拿了一个八寸长的木棍,就跟他说:人生就好象这一条长长的木棍,八寸代表八十岁。当你二十岁以前,你还没有能力帮助家庭、帮助社会,你只能接受大家对你的服务、对你的奉献。这一段你帮不上什么忙,所以要砍掉。就拿一个斧头把前面两寸怎么样?切断。这个动作,给他的孩子震了一下。他接着又说:人六十岁以后年老体衰,对家庭、对社会也贡献不大,所以这一段我们也要把它去掉。就再砍了一下。接下来这一段,他的父亲又把它分成三份:接下来这些时光,你光是睡觉就用掉了三分之一,所以要砍。这个孩子开始有点紧张了。父亲接着又说:你每天要吃饭、要洗澡,要一大堆生活作息,都不能省的时间,这一段也要再砍掉。孩子就说:爸爸,你别砍了,我知道了。他爸爸说:你不知道,人还有很多时间是生病躺在病床上,这一段也要砍。他的儿子去拉他的手:爸爸,我以后不浪费时间了。儿子,你不懂,你每天又讲了多少废话。确实引导孩子要有正确的观念,也需要我们为人家长用许多的善巧方便,因为现在孩子不喜欢听大人说教,所以这些时间点我们也要好好去掌握。另外有一位母亲,刚好她的孩子念小学一年级,早上起来孩子就磨磨蹭蹭,他妈妈一看他必然会迟到,可是也没去制止他。这样做好不好?先让他承受自己拖拖拉拉的结果。所以他妈妈就不去制止他,看他拖到什么时候。结果确实,现在小孩子连那个牙刷、牙膏上面都画得很漂亮对不对?刷牙的时候还要玩两下,结果果不其然,去上课的时候迟到了。所有的同学都去升旗了,这个妈妈跟着孩子一起到学校去,一看,孩子没有去升旗。因为他们中午有回家休息,下午再去。结果这个母亲看儿子回来蹦蹦跳跳还面带微笑,她想一定是老师没有处罚他,不然怎么一点惭愧的脸都没有。假如你是妈妈怎么办?所以教育这三个字要时时提得起来,要「慎于始」。孩子一开始的错误假如没有修正过来,等他养成习惯,你到时候就要跟他拔河,就累了。所以这个母亲就主动打电话给他的班导师(班主任),就打来。她第一句话就跟班主任说:老师,我儿子今天迟到。那位老师就说:我知道,没关系,没关系。这位妈妈说:怎么可以没关系?接着这位班主任就说:我说没关系,是想说你是不是又要来替儿子解释说他为什么迟到了。所以你看,从老师的反应就可以看得出来,现在孩子犯错谁在帮他掩饰?这是害了他。所以接着这一位母亲就跟老师说:老师,这大有关系,你下午一定要狠狠地教训批评他。结果这个老师就哈哈大笑,他说:现在还有母亲来讨批评教训的!所以,溺爱了孩子反而会怎么样?害了他。所以这一位小朋友下午回来,脸色怎么样?不怎么好看。然后一进门,就去拿他买的闹钟,这个闹钟终于派上用场。结果他很紧张,马上调六点半,然后心里比较安,就放在那里。他母亲看了就在那里笑,就赶快跑过来跟他说:你调六点半,待会吃饭就响了。孩子想说调六点半,明天可以叫他,没想到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有两个六点半。所以他母亲这么一讲,他才恍然大悟:对!吃饱饭以后再来调。所以这个母亲并没有骂他,只抓住了这个机会教育点。这个孩子从此以后,不管他到哪里,他的闹钟都带在身上。所以就养成了这个好的习惯,就不会迟到,也不会赖床。所以教育孩子我们也要时时掌握这些重要的时机点。一个人如何珍惜时间?从我们刚刚所叙述的这些故事,我们就可以掌握到,要先立志,再来也要有所计划、有所规划如何把孩子教好,我的事业也有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这样你才会知道这一i一i如何跨过去、如何运用。接着,我们也要少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你看人一打开话匣子,聊多久?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那时间很快就流失过去。所以言语「话说多,不如少」,因为可以拿这些时间再好好学习。而且,假如话说得太多,这些话又传出去,又有一大堆是是非非,你人就烦死了。另外,也要少打烦恼。有一个实验研究的结果,是百分之五十的烦恼是烦恼未来,百分之四十的烦恼是烦恼过去,只有百分之十是用在当下。他们就做了一个实验,就叫所有的人把他现在在烦恼的事写下来,然后就放在抽屉。一个礼拜以后,他们又来上课。说:来,你们现在把上个礼拜在烦恼的事拿出来。一看,百分之九十都是不需要烦恼的。他说:好,再放回去。又过了两个礼拜(总共三个礼拜)再拿出来,一看,统统怎么样?不需要烦恼。所以中国话有一句成语叫什么?杞人忧天。就耗掉我们很多的时间跟金钱。所以应该要努力的是增长智慧,下对抉择,人生才会少走冤枉路。所以投入学习的时间绝对不能减少。这里是提到整个我们对于珍惜时间的一些观念。我们接着看下一句。『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这是提到一个人的整洁习惯。俗话说的整洁为强身之本。你要爱干净,身体才不会有一些病毒或者一些细菌,造成身体的损伤。而当一个人真正爱惜身体,其实也在力行孝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也说「身有伤,贻亲忧」。所以「谨」,看经文好象都是自己的事,事实上自己跟别人是互相关联的,息息相关。所以当我们自己身体搞不好,一定会让这些至亲替我们担忧。所以孔夫子在《论语》里面有提到一句教诲,说道「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忧的就是孩子的疾病,这个「疾」我们可以当作生病看,也可以当作坏习惯、坏毛病看。所以,爱整洁才不会身体受伤,然后生活有规律,这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再来,当你做事谨慎,就不容易犯很多过失,这也是让父母能够安心、放心。所以这个「疾」字我们可以广义来解释,就是在身体健康、在为人处世当中,都不要犯不好的过失,以致于让父母担忧了。而一个人很爱惜身体、很爱整洁,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所谓「自重而后人重」,当你自己重视整洁,穿衣服也穿得很整齐,人家就会敬你三分。当我们自己蓬头垢面,身上又脏脏的,他人还没跟你相交往,已经对你怎么样?有所轻视,有所轻慢。所以当别人瞧不起我们,我们首先不要责怪别人,要先怎么样?先反观自照,看看自己是不是在这些礼节当中有所缺失。「晨必盥,兼漱口」,这是把我们的口气能够保持清洁。因为人与人每天在言语当中的交谈很多,所以这一定要注意。假如孩子不刷牙,那口气很不好,到学校去,他的人际关系会怎么样?大受影响。当孩子从小人际关系不好,对他的自信心也是一种伤害。因为我们曾经带过学生,是身体都很脏,所有的同学都排斥他。所以这个习惯的养成确实也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另外,我们成人假如有口臭,也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一个人有口臭,就是体内的毒素太多了,所以都溢出来了。为什么人的毒素会这么多?跟他吃的东西有关,所谓「病从口入」。其中还跟一个因素很有关系,就是吃宵夜。诸位朋友常不常吃宵夜?不常。吃宵夜的人口臭的比例很高,为什么?因为他们在晚上十点多、十一点多,甚至于在半夜才吃下这些食物,有的又吃海产,又吃大鱼大肉,一吃下去,过了一、二个小时他去睡觉。一躺下去,身体所有的功能,只有两个器官还在动。哪两个?心脏,心脏不跳就麻烦了,还有呼吸。其它的内脏都会跟你说:主人,我先关门休息一下,明天再来。所以胃也停止消化,所以这些食物、这些肉就在胃里面怎么样?在那里发酸、发臭了。因为体内,在胃里面是胃酸,食物很容易坏,而且温度又三十七度,所以这些东西很快就会腐败。腐败以后,这些毒素就会在你的全身循环。所以吃宵夜确实对身体有不好的坏处,这个我们也要注意到。下一句「便溺回,辄净手」。就是上完厕所,要先把手洗一洗,时时注意到手上的清洁。因为人吃东西都是会跟用手拿有关,假如手上有细菌,就容易造成身体的损害。除了上完厕所要洗手,还有哪一些时候必须要注意洗手?饭前一定要洗手。诸位朋友,你要多多去观察,因为你讲得愈细,孩子的警觉性就愈高。你不要忽略你这样一点一点提,其实孩子的记忆力特别好,都会帮你记住。因为我常常跟孩子提醒一些事,我自己都忘了,小孩都怎么样?都还会提醒我。常常看到很多大人在算钱(算钞票),然后一边翻一边怎么样?手指就舔一下,这都是不良示范,要多注意。所以这些生活习惯,要注意整洁,才能让身体健康,也可以当孩子的好榜样。我们接着看下一段经文,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是提到一个人的仪容要端庄。假如今天我在这里演讲,然后前面的扣子有两个没有扣,你们看了会怎么样?可能一半的人都走了,连穿衣服都不会穿,还讲什么课。所以古代的人很注重仪容,他们时时提醒自己要「三正」:第一个帽带要正,第二个裤带要正,第三个鞋带要正。所以时时都会检查一下,帽子有没有戴歪;然后裤子有没有扎好,不然掉下去就麻烦;然后鞋子也要绑好,不要松松垮垮的,走起路来发出声音,人家看了就会轻慢你。刚好有一次我去上课,时间比较紧迫。在海口有一个交通工具叫摩的,你们听过没有?摩的的意思就是motorcycle的「的」,「的」就是像出租车,所以很多都是骑着摩托车载一个客人。我马上就叫了一辆摩的赶到讲课会场。到了以后,我就进去上课,没迟到。讲完课,我走下来就去厕所。结果一照镜子我的头发是翘起来的。因为一路一边坐车,风就一直吹。所以我在那里讲了两个小时,居然都没人告诉我。后来我出来就跟这些中心的老师说:你们怎么都没提醒我一下?害我出糗两个小时。所以我们处处要谨慎仪容,才不会出现这些糗事。在春秋时代有一个大臣叫赵宣子,他是晋国的大臣。刚好那时候晋灵公在位,晋灵公年纪不大,还小,很不听话,都不知道好好爱护人民。赵宣子他很忠诚,就常常直言不讳劝他的君主。结果晋灵公居然起了歹念,派杀手I(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就要去把赵宣子刺杀。刚好早朝都是很早的时间,所以I是抓在早朝以前的时间就到了赵宣子的家里。结果一看,因为赵宣子起得太早,所以他已经把整个朝服穿得整整齐齐,正襟危坐,在闭目养神。而他这种仪容、威仪,I一看非常地感动,他说:这个赵宣子在无人见到的地方都如此恭敬,想必在有人的时候也都一定是非常地认真办理国事,对人一定都非常地谦逊、恭敬才是。所以他说这样的人绝对是国家的栋梁、是人民的主人,我不能杀他。杀了他,我就不忠了。可是因为是晋灵公,是国君交代他的事,假如他没有做,他就不信(没守信用),所以I当场就对着那棵槐树就撞头自尽。所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当一个人仪容端庄,就能赢得他人对他的尊敬。也由于这样的恭敬态度救了自己一条身命。所以这一些生活的气节我们也不可不慎。好,这一节课我们先上到这边,谢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感悟】相关文章:

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04-21

观蔡礼旭《弟子规》有感04-14

蔡礼旭弟子规观后感04-20

学弟子规做文明人,弟子规读后感04-15

学弟子规之感悟04-12

上一篇:我家有个小王子作文400字下一篇:读屠格涅夫《父与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