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 儿 英 语 教 案 模 板

2024-04-23

少 儿 英 语 教 案 模 板(精选6篇)

篇1:少 儿 英 语 教 案 模 板

少 儿 英 语 教 案 模 板

一、Teaching Demands and Aims(教学目标)

二、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教学重点)

1、words

2、sentences

3、grammars

三、Teaching Aids(教具)

四、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过程)Greeting(问候)warm up(热身)Review(复习)New Lesson(新课)Step One: Step Two: Step Three: Follow up(叮咛)

五、Homework(作业布置)

作 业 的 布 置

一、书面作业

1、每节课后教师可适当选择课后习题(书本或课外参考书)及字母作业。

2、低年纪的孩子适合听磁带读课文、画图、连线、写字母等简单作业;每学期两次测试:半期考和期末考试。

3、高年纪的孩子要求抄单词、背单词、背课文等书面作业;每节课前可做适当的听写练习;每个月可做适当的单元测试;期间两次大考:半期考和期末考。

二、磁带作业

1、适时布置(条件允许可每周一次):将本周学习的内容录进磁带,下周上交。

2、录制要求:首先让学生和老师打招呼,接着报朗诵单元,然后录作业内容,最后与老师说再见。(如:Hello!Amanda.I am Go go.This is Unit 11„„„ Goodbye!Amanda!)

3、听音修正:

(1)书面记录:边听边把学生的错音登记在学生手册上。(2)修正过程:

A:打招呼,先表扬肯定,后提出错误,注意错音的跟读 B:说悄悄话,增进师生感情交流 C:提出问题。

D:结束Say:“ Good bye!”

三、电话教学

1、时间安排:每月两次的电话教学,每生教学时间不超过8分钟。

2、教学内容:

(1)本周学习单词及课文的朗诵。(2)词句的翻译。(3)疑难解答。(4)家长的经验交流。

篇2:少 儿 英 语 教 案 模 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活动设计:

这节课是由门口的一个烟头引起的,由这个烟头孩子们展开了关于吸烟的讨论,有的孩子说“吸烟不好,吸烟有毒。”另一些孩子则有不同意见:“你说香烟有毒,我家里也有人吸烟,他们也没被毒死,活得还挺好呢!爸爸跑得像飞一样快,没有毛病。”都说香烟有毒,毒性有多大?对于孩子们这是一个质疑的问题,由这个问题使他们对“香烟真的有毒吗”?产生了怀疑。是因为他们只是听说并没有切身的感受,因此我们想到能不能将实验加入其中,通过实验标本在实验前后不同的变化,让幼儿触目惊心地感受到香烟的毒性。这种体验会比单纯的图片、简单的说教更容易让幼儿了解香烟对个体以及他人的危害。活动名称:吸烟的危害

活动目标:

1、从关爱亲人出发了解禁烟的社会意义。

2、自觉树立维护健康、抵制香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实验,能体会吸烟对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危害。

活动准备:

实验准备(菜粉蝶、烧瓶、带玻璃管的软木塞、针筒、香烟)、布置图片栏(或者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香烟,引发幼儿讨论。

“这是什么?”“吸烟好不好?”

小结:有些小朋友说吸烟有毒,有些小朋友说没毒,有很多人吸烟也没有死,那么到底烟有没有毒,烟的毒到底有多大呢?我们做个实验来看一看。

二、教师进行实验,幼儿认知香烟的危害。

1、通过实验、图片,感知吸烟对个体的毒害。

(1)教师实验,请幼儿说说菜粉蝶怎么了?为什么会这样?

(2)展示图片,幼儿自由结伴观看图片,并讨论。

师:你发现吸烟后身体同健康的身体,有什么不同?

小结:刚才我们发现吸烟对人的牙齿、气管、肺的影响最大,长时间的吸烟会引发口腔疾病、气管炎、甚至肺癌,减少人的寿命,使人慢慢地走向死亡。

2、出示禁烟标记,讨论香烟对他人、及环境的危害。

“这是什么标记?”“你在那里看过这个标记?”“为什么这些地方不允许吸烟?”(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吸烟对自己对别人、对环境都有很大危害,因此全世界的各个地方人们都开始禁止吸烟,有了无烟超市、无烟餐厅等。还规定每年的五月三十一日为禁烟日。

三、讨论并得出禁烟的好办法。

“尽管香烟的危害这么大,可是还有很多人在吸烟,我们周围就有许多人,你家里有人吸烟吗?”“他们是我们最爱的人,我们可以怎样帮助他们呢?跟你的好朋友说说你的好办法”。(幼儿讨论)活动延伸:制作禁烟标记、禁烟画报;禁烟小卫士

附:实验方法:

将菜粉蝶放入烧瓶中,把燃着的香烟固定在软木塞上的玻璃管的一头上,软木塞塞住烧瓶、教师在玻璃管的另一头用针筒往里打气,保证香烟燃烧的状态。

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苹果和橘子,以其香甜的口味、诱人的外形,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小班幼儿年龄小,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加上父母包办的居多,所以很大一部分孩子对于水果怎么吃、吃哪里都不知道,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习惯较差,所以我安排了该活动。

活动一开始我用猜猜,摸摸的形式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习惯。然后以浅显精短的小故事配以PPT引发幼儿看看、想想、说说,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木瓜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调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再现,再迁移到平时常见的水果吃法上,形象鲜明的水果横切图让幼儿很容易就知道了哪些水果该吐籽,哪些不必吐籽?最后的“品尝水果”环节更是起到了升华内化的作用。

活动目标:

1、知道许多水果里都有籽,吃水果时要吐籽。

2、通过感官激发孩子爱吃各种水果的兴趣。

活动准备:ppt课件几种水果实物布袋几个

活动流程:

一、猜水果,引起幼儿兴趣

——猜猜老师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水果宝宝?请你们小眼睛闭起来,我们来摸摸看。让幼儿摸摸说说

苹果是圆圆的,红红的。滑滑的,吃起来甜甜的。

——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袋子,大家猜猜这个袋子里躲的是什么水果宝宝,我们来看一看。(桂圆)

1、介绍木瓜

——还想不想再请水果宝宝呀,好的,顾老师这里还有个水果宝宝,你们认识它吗?跟孩子一起说说木瓜

——那木瓜宝宝的肚子有什么?好,顾老师把它切开来看一看,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没有小宝宝。

请孩子们看看,木瓜宝宝的肚子里有许多的籽宝宝,给幼儿闻一闻木瓜的香味。

想不想吃?

二、籽儿吐吐——说说自己的想法。

1.看图听故事《籽儿吐吐》

1、图一:胖胖猪已经把木瓜都吃进肚子。

重点提问:胖胖猪是怎么吃木瓜的?

木瓜的籽能吃吗?吃下去会怎样?

师结:小胖猪吃的太快了,把木瓜籽吞进了肚子,水果籽太硬了,会让我们的肚子受伤的。

2、图二:小猪头上长出一棵树来。

重点提问:猜猜,小猪把木瓜籽吃进肚子,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头上长出一棵木瓜树会怎样?

想想头上真的会长木瓜树吗?为什么?

小结:小猪猜想自己的头上长出了一棵木瓜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

3、图三:小猪大便里有许多木瓜籽。

4、重点提问:木瓜籽吃进肚子,最后会到哪里去?

小结:最后小猪发现在自己的大便里发现了许多木瓜籽。

重点提问:小猪吃下去的籽最后从哪里出来啦?

小结:原来小猪吃下去的籽会从大便里排出来,可不会从头上钻出来哦!

三、说说尝尝——知道吃水果要吐籽。

重点提问:你们知道哪些水果里的籽是不能吃的吗?那应该怎么办?

小结:你们说的可真好,有籽要吐掉,不能吃,千万不要吃进肚子里,如果不小心吃下去,也别担心,它会从我们的便便里排出身体。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不同的水果,我们一起去尝尝吧,但是先要把我们的小手洗干净哦。

科学教案 篇3

《洞洞里的动物》本着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旨在借助多种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再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动物;

2、初步了解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动物PPT课件;

2、地洞、树洞、山洞等背景,相关动物贴绒;

3、音乐:舞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儿歌《神秘洞》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念的儿歌里说到了一只什么动物?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除了毛毛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喜欢住在洞里的?(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评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1、教师简要小结后以森林里举行“洞洞舞会”,邀请住在洞洞里的动物前来参加,到底谁会得到邀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评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教师注重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积极性较高)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蚂蚁:“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评析: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谜语形式,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效果较好)

猜出后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看一看,想一想。可引导幼儿交流:你们在哪里也发现过蚂蚁?它长得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时喜欢吃什么?

(评析: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在视听觉相互协调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洞洞”的神奇与多姿多彩,以此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可模仿蚂蚁爬的动作。

同法引导幼儿观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发散性思维:还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动物?(交流)

(评析: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探究,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愿望,幼儿参与性强)

(2)依次类推出示住在树洞里的小鸟、松鼠等;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动物,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帮助幼儿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大胆自信地向同伴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以此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体验分享与交流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创设舞会情境。

师:原来啊,是这些住在地洞、树洞、山洞里的动物得到了邀请。瞧,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洞洞舞会了(点击出示最后一张课件)我们和它们一起来跳个舞吧!(放舞曲音乐)

全体幼儿随音乐舞动。

(评析:通过创设舞会情境,引导幼儿玩一玩,跳一跳,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3、游戏:送动物回家。

出示地洞、树洞、山洞背景图及相关动物贴绒,“舞会结束了,小动物们也累了,我们来送它们回家吧!”

请个别幼儿来把动物送回相应的“洞”中。

(评析: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充分体验到了亲身操作带来的乐趣,分享到了成功的喜悦。)

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借助多种有趣的活动,引导幼儿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贴一贴,来帮助幼儿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活动中注重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孩子们探索、观察的兴趣较为浓厚。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⒈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类型和分布

⒉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⒊学会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的特点

⒋知道气候变化雨动物行为的关系

⒌了解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如流对气候资源的利用

⒍知道寒潮、台风、洪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成因和危害

⒎关注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初步建立人地和谐的气候资源观。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活动雨洪水;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难点:中国东部的季风雨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分析;

人类活动与洪水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一、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

2、我国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季风气候区。分布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度季风气候。

【讨论】P91讨论题得出:

3、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4、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二、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⒈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为干旱各半干旱气候区。

⒉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的特点: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很大,但日照充沛。(形成原因的分析:西部地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⒊干旱气候的利弊: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⒋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如仙人掌粗大的茎和叶刺;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抬起屁股的做法。

三、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讨论】⑴台风天气的感受和自我防护知识

⑵台风的利弊

3、洪水是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引发的原因:持续性的暴雨、台风,人类活动。

【实验】植被护坡实验

【为什么做】

持续性暴雨和台风使引发洪水的主要自然原因。一些人类活动也可以引发洪水或使洪水的危害增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洪水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现实呈现在我们面前!譬如黄河上游植被的破坏,使黄河中下游地区频频发生洪涝灾害。由于上游泥沙的大量流失,黄河在下游也成为了地上河,使位于黄河下游的城市时刻处在洪水的威胁之中。让我们来做这个实验,初步而实在地体会一下植被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怎样做】

1、实验前我们应准备好一下器材:一个一侧为玻璃,其它三个侧面为木头箱子,接水桶,洒水壶,泥土,草皮。

2、在箱子内两侧按30。角堆好泥土,在其中一个土坡上种上草皮。在低处安上引水沟,放好接水桶。

3、用洒水壶以相同的水量、同样快的速度对两个坡面洒水。

4、观察两个坡面上,水的流动速度、汇入引水沟的水量和泥沙量的差别。

【应关注的问题】

1、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使用的土壤应是非沙质土,土壤的紧密程度和湿度要与自然状态相似。

2、如果能使草皮在土坡上种植一段时间后再做实验,或者直接实验整块的草皮,效果会更好。

【学到了什么】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有草皮的坡面有草的阻挡,水的流速慢,水的下渗就多,汇入水沟的水量就少。显然,如果植被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洪水的危害和发生频率增大。

2、从这个实验中,我们进一步知道怎样对相关的实验条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的研究】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想进一步知道植被是怎样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的吗?植被的抗侵蚀作用是通过它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来实现的:一是植物的生长层(包括花被、叶鞘、叶片、茎),通过自身致密的覆盖防止边坡表层土壤直接遭受雨水的冲蚀,降低暴雨径流的冲刷能量和地表径流速度,从而减少土壤的流失;二是腐质层(包括落叶层与根茎交界面),为边坡表层土壤提供了一个保护层;三是根系层,这一部分对坡面的地表土壤加筋锚固,提供机械稳定作用。一般情况下,在植物生长初期,由于单株植物形成的根系只是松散地纠结在一起,没有长卧的根系,易与土层分离,起不到保护作用。同时护坡植被的存在也为各种小动物、微生物的生存繁殖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四、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与气候关系密切。人类根据自然规律,改良局部地区的气候,使气候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动物有不同食性。

2.有探索小动物食性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实物:小鸡、小鸭、小兔,小米、小鱼、小虾、玉米面、菜叶。

教具:小动物图片,食物图片。

过程建议

1.带幼儿分别参观小鸡、小鸭、小兔的家,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外形、动作,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小动物的外形和动作,模仿几种动物的叫声。

2.小动物吃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试一试:提供各种食物,幼儿依自已意愿选择食物喂小动物。

4.交流:我喂小动物吃了什么食物。

5.汇报:将动物爱吃的食物图片,粘贴在小动物图片下:小鸡爱吃玉米面和菜叶,小鸭爱吃小鱼、小虾和菜叶,小兔爱吃菜叶。

延伸提示

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兴趣继续让他们探究其他小动物的食性。

科学教案 篇6

沙子的秘密

设计依据:

通过实验的形式让幼儿清楚的看到沙子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丰富感性经验,感知干沙与湿沙的不同。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发现问题,找出答案,运用比较法加深对沙的认识。观察现象会让幼儿觉得好奇、神秘,在这种心理驱动下幼儿能积极、愉快地掌握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幼儿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通过沙路与水泥路面的比较,幼儿能初步了解现象与事物的.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师幼之间互相传授经验这两条途径,验证沙的特性,体验玩沙的乐趣。分组玩沙的环节,能让幼儿进行各种在沙中的操作活动,同时,在教师分组进行指导下,幼儿能更好的玩沙,并得到一定的玩沙经验。通过鼓励的形式,让幼儿想出多种除了教师提供的玩沙游戏。最后让幼儿自己来说一说玩后自己对沙的亲身感受。

活动目标:

1、感知沙子的不溶于水等的特性,说出干沙与湿沙的不同。

2、初步了解沙与建筑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水、水桶,磨具、筛子、各种玩沙工具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比较的方法来了解沙是不溶于水的一种自然物。

T:沙放在水里有什么变化呢?

(小朋友自己做实验,把水倒进桶里,用小棒搅拌并观察)

教师小结:沙不溶解于水。并联想不溶解于水的物体。

二、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及干沙与湿沙的不同(重点)

1.教师和幼儿一起赤脚分别在干沙和湿沙上自由活动,做一做各种动作。

T:小朋友喜欢干沙还是湿沙?为什么?踩在沙上有什么感觉?

2.让幼儿两人一组用筛子筛沙子,边筛边观察。

T:筛子里的沙子哪去了?小石头会漏下去吗?沙子是什么样的?

1、教师小结

T:沙子是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组成的,沙能流动。

4.请幼儿用力踩踏刚翻的新沙。

T:发生了什么现象?为什么?

5、小结

T:通过我们的小脚用力踩在沙子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沙粒与沙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

6、沙与水泥的结构不同,走在上面的感觉也不相同

T:那么用力踩水泥路面会陷进去吗?为什么在沙路上骑车费力,在水泥路上骑车省力?

7.谈话

T:小朋友喜欢怎样玩沙?请你来玩一玩!

(请给本幼儿进行玩耍)

8、教师小结

T:沙子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可以挖、装、筛,可与水混合玩等。

三、幼儿自由玩沙中的各种游戏,探索玩沙的技能,教师分组指导(难点)

1.用各种深浅不同的模子做蛋糕,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帮助幼儿掌握这样几方面的技能:沙的湿度,用手压沙的力量。

T:做蛋糕的这组小朋友要注意利用好磨具,蛋糕不碎最重要的还是压,要压的紧!

2.挖井、造房子等,丰富经验:

T:想做建筑师的小朋友在挖土时要细心、耐心,及时整修,沙土要压紧。

3.筛沙子

T:筛沙子组的小朋友要将沙放在手指、手心上抖动,观察手指、手心上会留下什么?沙还可以放在哪些部位抖动?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指导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的构成及其功能。培养他们科学用脑的良好习惯。

2、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来进行初步人体科学的探究活动。

教学准备:

人的神经系统图,人体神经传导信息图,人脑外形图(或人脑模型),人脑功能示意图(或使用相应的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话:

1、我们已经认识了人体的哪些器官,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2、天气渐渐变暖了,被称为“四害”之一的蚊子又渐渐多起来,干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当你发觉被蚊子叮咬时,你会作出什么反应?

3、做一做这一反应过程,讨论一下你是怎样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这一反应的?这一反应过程是靠人体的哪些部分来指挥和协调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板书课题)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作用。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认真观察人体的神经系统图。

(2)讨论:你通过阅读知道了哪些知识?发现了哪些问题?

(3)出示“人的神经系统”挂图或投影片,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学生自由发言,并根据学生汇报所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4)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指导学生认识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

(1)学生分组实践:去拿桌上的苹果(或钢笔),说一说从看到拿的过程。[先是眼看到苹果,并把这个信息由视神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脑决定“去拿这个苹果”,这个命令由传出神经传到手上的某些肌肉,这些肌肉收缩,这样就伸手拿到苹果了]

(2)计算一个1.4米高的人,光脚无意踩上一燃着的烟头所作出的反应过程要用多长时间?

(3)讨论并汇报:神经传递信息的特点,一是单向传递,分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两种;二是速度快,100米/秒。

3、指导学生认识脑的构造及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1)观察:课文上脑的外形图(或挂图、人脑模型)。

(2)讨论:①人脑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②大脑各部分有哪些功能?

(3)汇报并归纳小结:人脑中有大脑、小脑、脑干,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称为左脑和右脑,大脑(对照大脑各部分机能图)中各部分的分工不同,不同部分分别管理书写、运动、感觉、视觉语言(阅读)、听觉、视觉、识别等,但分工不是绝对的,更多的是各部分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复杂的任务。

(4)根据大脑各部分机能在插图上的相应位置认识大脑各部分的功能。

4、对学生进行脑的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1)阅读课本第25页。

(2)讨论:根据大脑的活动规律,谈一谈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用脑?(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注意休息,保证睡眠,每天不少于9~10小时;二是不连续很长时间做一种工作,而是要交替进行各种工作;三是经常用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脑反应灵活。)

课后感受:学生对脑的结构与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

科学教案 篇8

眼睛眼睛在这里

活动目标:

1、熟悉五官的位置,了解五官的名称,能用“XX,XX在这里”讲述。

2、倾听指令,正确指出五官的位置。

活动准备:

空白的脸谱和五官的磁性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空白的脸谱图片,引导幼儿认识五官及位置。

教师:这是什么?脸上缺少什么?

教师分别出示五官图片贴在黑板上,带领幼儿说出五官名称。

教师:我们的脸上有几张嘴巴?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他们在我们脸上的什么地方?请个别幼儿上来将五官的磁性图片,贴在空白的脸谱图片上。

2、游戏活动:嘴巴嘴巴在这里

教师介绍游戏玩法。教师:全体幼儿拍手,教师做发令者:XX,XX在哪里?全体幼儿边指边说:XX,XX在这里。(最后一拍时, 用手指相应的部位)

教师带领全体幼儿开展游戏,鼓励幼儿边说边指相应的五官。也可以与个别幼儿玩游戏。

延伸活动:

篇3:少 儿 英 语 教 案 模 板

●教案的内容模块设计

笔者在逐一比较分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解读本中各学科典型教案的基础上, 参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大纲》与部分学科样例, 总结出通用教案的内容模块结构如下:

○教案题目和基本信息 (授课教师、学科、年级、对应教材、课时)

○内容摘要

○教案与《标准》的关系描述 (意识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

○学习者与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后者包括知识结构、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目标、信息素养目标, 前者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学习环境与资源描述[教室环境与硬软件资源、实验 (演示) 教具、教材与参考读物、多媒体课件、网上 (网站) 资源、其他资源]

○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顺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教学活动2、教学活动3……)

○教学评价 (评价内容、评价手段、评价数据分析、评价结果)

○教学反思 (成功与不足、改进措施、教学感悟)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减模块, 并按学科与内容特点、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教学活动。下面列出比较典型的教学活动供参考。

(1) “简化型”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组织课堂讨论或研究、教师总结

○热身、新课呈现、趣味操练、巩固与扩展

○设计多层次作业、课堂教学、学生自选作业、汇报交流、教师总结

○设计实验、汇报交流、知识系统化、拓展学习

(2) “细化型”教学活动

○教师导入、学生自主学习与实验、协作交流、学生知识建构、演示汇报, 师生评价

○学习任务与分组、初步分析、深入探讨、演示汇报、师生评价

○课前准备、头脑风暴、组间竞赛、阅读理解、查阅或观看相关资源、小组讨论、小组创作、组间展示、互相评价、课后巩固

教案的版面结构设计

完整、规范的教案文档版面包括封面 (无页码) 、目录 (独立页码) 和内容 (独立页码) 三部分。

Word电子教案模板设计思路

许多教师习惯直接使用Word提供的“空白文档”编制教案, 然后逐段修改“格式”, 这样做, 费力费时, 还难于规范。

利用Word提供的“样式”功能, 在创建并保存教案模板的基础上制作教案, 其优点显而易见。 (1) 可保持教案“样式”的规范与一致, “模板”中的“提示域”便于教案使用者清楚各部分应输入的内容。 (2) 各级标题可自动编号和保持相同格式, 自动生成“目录”。 (3) 可借助“文档结构图”显示文档结构, 并实现快速定位。

同一学校、教研组的教师使用通用教案模板可使教案具有相同风格, 提高工作效率, 而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修改“样式”和使用“格式”可实现教案模板与教案的个性化。

关键技术

1. 设置“标题”等样式的格式

本案例至少包含“正文”“正文首行缩进”“标题”“一、标题1 (对应教案主模块内容) ”“ (一) 标题2 (对应教案子模块内容) ”“1.标题3 (对应教学目标模块次子模块内容) ”“ (1) 标题4 (备用) ”“ (1) 标题5 (备用) ”样式。具体一格式详见下表。

“正文”是各级“标题”样式的基准, 如果其所需样式与默认设置不同, 应先对其进行修改, 本案例保留“正文”样式的“默认格式”。

多级标题的设置方法请参阅本刊2008年第8期《Word模板的学习与教学应用设计》一文。本案例中各级标题使用样式的格式、用途与来源见下表。

2. 添加“提示域”

为让使用模板的教师在编制教案时清楚各部分应输入的内容, 如课题名称、授课教师等, 可采用“MacroButton”域编制“提示域”。

例如, 在“教案名称”位置敲“Ctrl+F9”组合键输入{}, 采用“MacroButton”域添加“教案名称”对应的“提示域” (选用“标题”样式) :{MacroButton教案名称[请单击此处, 输入“教案名称”。]}

教师利用模板编制教案时, 单击提示域后输入相应内容即可。

3. 设置“多序列页码”

教案文档通常采用多序列页码:封面页无页码, 目录页和正文页分别使用各自的页码。

(1) 将封面页、目录页、正文页设置在不同的节

在封面与目录、目录与正文之间分别执行“插入/分隔符”命令, 在弹出的对话框“分节符类型”栏选中“下一页”单选钮, 单击“确定”按钮以实现封面页在第1节、目录页在第2节、正文页在第3节。

(2) 取消本节页脚与上一节链接

执行“视图/页眉和页脚”命令, 在目录页和正文页的“页脚”处分别点击“页眉和页脚”工具栏的按钮, 取消与上一节的链接。

(3) 设置页码格式和插入页码

(1) 设置页码格式:在目录页和正文页的“页脚”处分别单击按钮, 在“页码格式”对话框中选择“起始页码”为“1”, 并选择相应的“数字格式”;单击“格式”工具栏“对齐方式”按钮设置页码位置。

(2) 插入页码:单击按钮插入简单页码, 或由“插入自动图文集”下拉列表选择“-页码-”或“第x页, 共Y页”插入较复杂页码。

4. 生成“目录”

在目录页执行“插入/引用/索引和目录”命令, 在相应对话框“目录”选项卡中选择“显示级别” (默认为3级) , 根据需要设置制表符前导符、格式等, 单击“确定”按钮即可自动生成“文档目录”。

5. 教案模板的保存

保存时选择“保存类型”为“文档模板 (*.dot) ”, 即可教案模板。其保存的默认文件夹为“Templates” (供使用) , 当然也可保存到其他指定文件夹 (供修改) 。

●个性化设计

篇4:英语书面表达30天速成模板

考生学习写作一定要首先回到阅读中。好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书读得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古人早就总结出来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要读万卷书,才能下笔如有神,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离高考只有三四十天了,还来得及吗?不管是否来得及,这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捷径”。考生只有在这三四十天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同时学习一些应试小技巧,才能够快速提高书面表达题。之所以很多考生的书面表达题分数总是不高,是因为他们除了英语基础不好,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甚至有些学生连课本都没有认真读过,试问又怎么能得高分呢。离高考只剩三四十天的时间,考生要读万卷书已经不太可能了,但是不进行课外阅读是万万不能的。

第一,坚持早读、午读、晚读。这些都是发出声音的朗读,考生主要可以读英语课文、优秀的书面表达范文。

第二,坚持每天阅读全英文的课外书籍、杂志、报纸,十几分钟即可。考生也可以考虑阅读英语试卷的阅读理解材料。

第三,树立一个目标,并且达到该目标。比如每两天背诵一篇优秀的范文,考生最好能够选取2011年各地高考优秀的范文为材料。可能有考生觉得背诵不是一个好方法,但是笔者要告诉考生——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考生同样可以将这个方法应用到语文的作文写作中,从现在开始每天阅读《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三十分钟。(其实最好的方法应该是从更早以前,甚至是从小就开始进行阅读小说等)

考生只有坚持阅读、朗读,才能将笔者接下来所要介绍的书面表达题模板理解透彻,最后能熟练应用。

模板一不同观点対比型

此类作文通常有两种题型:

1.要求论述两个对立的观点并给出自己的看法,一般可以由四个段落构成:话题的引入,正面观点支持者的看法,反面观点支持者的看法,考生自己的看法;

2.给出一个观点,要求考生反对这一观点。

【常用句型】

⒈ 开头句

(1)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

(2)Recently a problem has been brought into focus.

⒉ 过渡句

(1)Opinions vary from individual to individual.

(2)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points of view.

(3)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mong peole as to….

(4)The reasons are as follows.

(5)First(ly),…. Second(ly),…. Finally/ Lastly/ Last but not least,….

(6)On the one hand…. But on the other hand….

(7)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 In the third place,….

(8)What is more/ Besides/ In addition….

⒊ 总结句

(1)From my point of view/In my view,I prefer….

(2)In a(one)word/In short/In brief/To conclude/To sum up….

【黄金模板】

1

There is a widespread concern over the issue that话题 / Recently we have had a heated discussion about话题 ,and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but it is well known that the opinion concerning this hot topic varies from person to person.

A majority of students are in favor of观点一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there are two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attitude as follows:in the first place, 原因一 .Furthermore(Moreover,What''s more,In addition), 原因二 . 原因三may also contribute to it.

However,some other students are against it/take观点二for granted for the following reasons.On one hand, 原因一 .On the other hand, 原因二 .

Having considered both sides of the argument,I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考生的观点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From my perspective/On a personal note,I firmly support the standpoint that考生的观点 /the former(latter)is undoubtedly a wise choice.It is not only because,but also because.Therefore,there is no doubt that.

2

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For example,they think .And it will bring them advantages like .

In my opinion/As far as I am concerned/From my point of view/On a personal note,that cannot be the point/ That''s a little off the point.For one thing, 反对的理由一 .For another thing, 反对的理由二 .

Given the factors I have outlined/Form what I have said,I agree to the thought that作文主题 .

【实战演习1】假设你是李华,最近国内一家英文报纸正在讨论北京动物园是否应迁出市区。以下是你所在班级讨论的情况。请你给该报写一封信,反映讨论结果。

篇5:荷花教案模板集锦

荷花教案

篇1

目标:

1、启发幼儿创编游戏歌谣尝试新的游戏。

2、继续引导幼儿在一定范围内四散追逐跑。

材料准备:

1、几种花的头饰

2、认识了解迎春花、桃花等花儿。

流程:

一、游戏:荷花荷花几时开。

1、请一幼儿扮荷花,集体游戏,提醒幼儿避免互相碰撞。

2、再次游戏

规则:(1)、须等儿歌念完才能逃。

(2)、不跑到远离老师的地方。

二、创编游戏歌谣。

1、师:除了荷花,你们还认识哪些花?(幼儿自由讲述花名)。

2、启发幼儿创编歌谣。

师:有两位花宝宝想和我们做游戏,看,这是什么花?几月开?

师:刚才我们怎么问荷花的,我们试试问桃花好吗?

桃花桃花几时开?

一月开;

一月不开几时开?

二月开;

二月不开几时开?

三月桃花朵朵开。

(1)、引导幼儿说出花开的月份。

(2)、提醒幼儿有节奏地念儿歌。

三、游戏

1、教师扮桃花,师生游戏。

2、幼儿自由选择花儿并游戏。

师:这是什么花?几月开?

(提醒幼儿记住花开月份)。

荷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提高学生鉴赏多种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

2.品味小说个性化的语言,体会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品味小说诗化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用简洁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4.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请学生用几个词概括。

残酷、恐怖、血肉横飞、血流成河……

二、检查预习,梳理小说情节脉络

1.作家作品:

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20xx年《亚洲周刊》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中,孙犁的小说被选入两篇,一篇就是《荷花淀》,另外一篇是《铁木全传》。

孙犁去世后,有人这样评价他: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浪漫主义作家离开了我们,一个性格清淡如水的人,一个文字清丽如水的人,走完了一生,完成了他诗化的一生。孙犁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他和作家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等,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2.三部分的小标题:

(1)夫妻话别

(2)探夫遇敌

(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小说的主人公: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诵读、品味小说“清丽如水”的写景文字,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1.学生自由阅读

“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文字并感知:这段文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皎洁的月光、洁白的苇席、银白的湖水、薄雾、清风、荷香。展示了荷花淀的地域风貌,勾画出一幅清新宁静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纯美境界。

2.划出恰当的节奏,然后诵读,把诗的味道读出来。

月亮

/

升起来

/

院子里

/

凉爽得很

/

干净得很

/

白天

/

破好的/

苇眉子/

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

女人

/

坐在/

小院当中

/

手指上

/

缠绞着

/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

苇眉子

/

又薄又细

/

在她怀里

/

跳跃着。

朗读指导:应注意语调柔美、舒缓,忌沉重、急躁。

3.试比较《荷塘月色》的一段描写: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相同:都营造了一种朦胧、静谧、诗意的境界。

不同:《荷花淀》语言素朴清新,《荷塘月色》语言较为典雅。

4.思考: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是不是违反现实的呢?如果不是,他的用意何在?

引导联想: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鸟》)

用意:

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徐徐的清风、清新的荷香,这里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这里有我们美好的生活。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江山如此多娇,岂容日寇肆意践踏?这正是所有抗日战士战斗的动力之所在。

(二)诵读、品味“夫妻话别”中的对话,探究水生嫂的形象。

1.阅读本段对话,说说水生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印证。

勤劳善良:月下编席

温柔体贴:“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

坚强: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

深明大义:“你走,我不拦你”、“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2.朗读下列句子,体会水生嫂的性格特征及此时的心理状态。

(1)“怎么了,你?”

变换句式朗读,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怎么了,你?--急切、体贴

你怎么了?--语气平淡(冷淡)

怎么了?--语气陌生、生硬

(2)“你总是很积极的。”

变换重音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总是很积极的。--突出积极,表现水生嫂对丈夫的行为感到骄傲。

你总是很积极的。--略带一点埋怨

(3)“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变换标点符号朗读,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理解支持丈夫的态度明确,突出不阻拦。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强调了“家里怎么办”,表现了依赖性。

(4)“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水生嫂支持丈夫参军杀敌,只要丈夫能理解自己的难处,再苦再累她也愿意。体现了水生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妇女勤劳、善良、坚忍的传统美德。

(5)分角色朗读下面对话,体会水生嫂回答过程中情感的变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嗯。”

“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面对与丈夫的生离,依恋、不舍。

“嗯。”“嗯,还有什么?”--坚强面对,不让丈夫担心。

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了个人的、民族的尊严,他们的选择只能是与敌人“拼命”。此时夫妻的思想感情,一定经历了瞬间的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流着眼泪答应丈夫,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

3.改写水生夫妻对话并表演,让水生嫂用另一种口吻与丈夫对话,表现另一种个性。

例如:

“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女人猛地抬起头。

“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女人看着丈夫说:“你真是个爷们!”

“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

“你走,我不拦你,我也跟你去!”

“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一个女人去干什么?不成!”

“咋不成?女人也能打鬼子!”

“队上不会同意的。”

“我找队长去。”

(三)朗读“商议探夫”一段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1.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话假情真。

2.小结:

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见,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内敛。

3.思考:这段对话描写,从全文表达角度看,主要起了什么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四)总结:

环境诗化--清丽如水的景物描写,营造恬静纯美的意境;

情节淡化--素朴洗练的对话描写,淡化战争气息;

人物虚化--无姓名、无肖像。含蓄蕴藉的性格与情感。

散文式的格调,诗歌般意境,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四、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文中其他几处景物描写,体会其作用。

2.请添加第五个妇女,用一两段话展示她与原作人物不同的个性特点。

荷花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荷花的美丽。

(2)通过情境体验,展开想象,发展观察、想象的能力。

(3)通过老师的指导,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锻炼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欣赏荷花的美丽,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和欣赏满池荷花的静态美。

教学难点:

对描写荷花动态美的有关语句的理解。(如“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句话。)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贯穿课堂始终的音乐素材;

3、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4、画纸、彩笔。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写的是什么吗?)齐读课题:荷花。

2、语言渲染: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最喜爱的植物之一,描写赞美荷花的诗文数不胜数,我古代伟大的诗人屈原、李白、苏轼等都曾吟咏过荷花。人们称荷花为“花之君子”。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

3、哪些同学看过荷花?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看过的荷花。(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百态的荷花??)

这样的荷花,同学们还想看吗?在学习课文前,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音乐,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呈现多幅

荷花照片,播放背景音乐)

二、初读课文,熏陶情感:

1、引起阅读兴趣: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在听、在看的时候都快入迷了。从你们的表情中老师看的出来,大家都被美妙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看看叶爷爷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美好的享受?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除了读准字音之外,还要看清字形。(2)把句子读通顺。(3)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挨挨挤挤

莲蓬

花骨朵

饱胀

翩翩起舞

(2)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4、充分朗读,激活语感:

(1)解决了这些读书时的“拦路虎”,我们就可以美美地读一读叶圣陶爷爷的这篇《荷花》啦。有谁愿意大声地读一读这篇课文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对于举手的同学,对他们的自信或勇敢给予充分的肯定。

(2)说说叶爷爷是怎样看荷花的?(迫不及待地看荷花、津津有味地看荷花??)

(3)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看荷花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从哪段课文中体会到这一点的,再组织学反复诵读相应的段落。(课文第2段可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诵读,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不同的感受和韵味;课文第3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竞赛性诵读,鼓励学生一个比一个读得好;课文第4段可组织学生进行示范性诵读,以优生的朗读为样板,鼓励学生向优生学习朗读。)

(4)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段中不理解的词义,如:

①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②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③清香:清淡的香味。

④饱胀:饱满得发胀。

⑤破裂:出现裂缝。

⑥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出示问题,指导再读:叶圣陶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中是有思路即内在脉络可寻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如果能够遵循作者的思路,就有可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查阅《古诗通》、询问家长、上网查询”等方法搜集古代咏荷的名诗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谁还记得?向我们大家说说好吗?(作者迫不及待、津津有味地看了荷花??)

2、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荷花的。

二、品读美文,领悟语感:

1、指导朗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3)指导朗读: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对荷花的喜爱,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的心情读出来。

(4)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过渡语: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我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

(2)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一读。

(3)作者先写了对荷花的总体印象“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按理说,接着这句总写,下面就应该写荷花,可是大家看看,作者接下去写了什么呢?(荷叶)

作者为什么写荷叶呢?有很多同学喜欢这一句,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呢?

你能告诉大家这一句美在什么地方吗?(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挨挨挤挤”,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荷叶的数量多、形状大、颜色美)

(4)有谁喜欢写荷花的句子,请读一读。

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活的画)请在书上找出来读一读。

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为什么?

①请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像一幅画?(抓住荷花的“颜色美:绿叶、黄心、白花瓣;姿态美: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整体美”认识荷花池的美得像一幅活的画。)

这荷花不但美得像画,而且像一幅什么样的画(活的画)?

②再读第二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荷花像是活的?(抓住“挨挨挤挤”、“冒”、“才展开”、“露出”、“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动态美。)

重点解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b、换词理解“冒”:“冒”还可以换成什么字?(长、钻、伸、露、探、冲)

c、表演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做“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

d、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去,再读一读,悟一悟。(多媒体课件展示: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生机勃勃地冒出来的白荷花。)

e、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组织学生想象写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_。”写后交流:例如:“??仿佛想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仿佛在尽情展示自己的美丽容貌”等等。)

f、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

③这么美的一池荷花,可不就是一大幅活的画吗?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吧!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你能通过读来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

④解读“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a、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么?(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老师,并做出动作)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么?)

e、喜欢这句话的同学一块儿站起来读读。

(5)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千姿百态)

这么美的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姿态万千的荷花描绘下来吗?

a、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课文第二段,自己选一种姿势的荷花,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再将它们贴到黑板上。

(学生画、剪荷花、荷叶,并贴荷花、荷叶。贴的时候,自己介绍一下自己画、剪的荷花。我是盛开的荷花,我是含苞待放的荷花??。)

(在贴的过程中,再让学生评一评,荷叶应贴得紧一些,并贴在荷花下面,荷花要有高有低,以此来加深理解“挨挨挤挤”、“冒”的意思。)

师指着荷池:老师觉得,我们班的同学实在太了不起了,作者手下描绘的荷池竟被同学们搬到黑板上来了。看,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态。(引读。)

我们班的同学就是那了不起的画家。同学们,为我们今后会有更大的成就鼓鼓掌。

b、正像同学们所讲所画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你们想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记下来吗?那就自己在小组内试着记一记、背一背,并可以加上一些动作,看看那一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配乐。)

3、想象美景,迁移表达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这美妙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一起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多媒体演示第四自然段内容)表演引读。

作者所以会有这些想象都是因为荷花大美了,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那让我们一块在四、五段中陶醉吧!(配乐朗诵)

三、审美表达,丰富语感:

1、想象说话,迁移情感。

(1)小结写作方法:读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

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的姿态描写得更是淋漓尽致。

2、想象说话,抒情表达,丰富语感:其实荷花的姿态还有很多,同学们一定想看!让咱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再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些荷花?(课件演示:千姿百态的荷花图片及背景音乐。)

指导学生有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荷花!你美丽动人的形象将令我终身难忘。”)

荷花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的意思。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二、教学准备:

1、图画:池塘、荷叶、荷花等。

2、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前:

1、(示图:荷花)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幅美丽的图片。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所看见的荷花。

2、关于荷花,古人曾有许多赞美她的优美诗句。你们的小脑袋里装几句了吗?把你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3、看来,大家知道的还不少呢!是啊,多么动人的诗句呀!不禁勾起了我们对荷花的回忆。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荷花,美美地把课题读一读。(齐读课题)

一、欣赏,感受荷花美:

1、老师已经忍不住现在就去欣赏她的美了。你们想去吗?好,跟着老师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吧!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播放视频荷花,配乐)

3、同学们,你们现在就站在荷花池边了。你看见了什么?(用语言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这是情境教学中极常用的方法,值得掌握。)

4、说得真好。那就边看这么美的画面,边读读课文的第2、3小节,把这两节美美地读上几遍,看看荷花到底美在哪?

二、品读,体会荷花美:

第二段

1、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1)

指名读。这句话美在哪?你觉得哪个字用得特别好?(冒)(教学中能紧抓关键词句,启发学生赏读、感悟,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2)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

(3)如果不用冒字,这里可以换成哪些字?(长、钻、伸)

(4)那请大家想一想:和冒字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5)好,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荷花的活力来。

2、有的有的有的(1)(课件出示荷花的三种不同形态)你喜欢的是哪种姿态的荷花?把它的美读出来。

a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你能不能把这句句子说说具体,让大家感觉到才展开两三片花瓣的也是那么美?(交流)

再指名读句。

b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示图:看,白色的荷花中,露出这么一个嫩黄的小莲蓬,就象张着笑脸欢迎着我们呢!美吧?来,谁能把展开的荷花读得美美的?指名读。

C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示图:看,这就是荷花的花骨朵儿。用一个成语来说,这就是含苞欲放。

真美呀,连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也是这么的别有韵味。你能读好这含苞欲放的荷花吗?指名读。齐读。

(2)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白荷花

(不说读,而说赞美,这是有教学智慧的。)

3、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1)这两段除了写荷花美,还写了什么呀?指名读句。

(2)说:你感受到了什么?(多)

(3)看,这么多荷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这真是一片()一片?

指名交流。小结:是啊,这么多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真多啊,这就叫挨挨挤挤!

(这一处又体现了扎扎实实的语感训练,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4)示词:谁来读好这个词?指名读,齐读。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5)读了这句话,除了知道荷叶多,还读出了什么?(美)

(6)是啊,这就象杨万里诗句中所说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碧绿的荷叶一张紧挨着一张,铺满了整个池塘。

来,一起读出荷叶的多与美。齐读。

4、咦,不对呀,不是描写荷花的吗,写荷叶干嘛呢?不写行不行?(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生交流。师出示课件(光有荷花,没有荷叶):看看,感觉怎么样?

对,有句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衬。碧绿的荷叶把荷花衬托得更美了,再加上嫩黄的莲蓬,多美的色彩啊!

5、来,我们一起把这白花、绿叶的美景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齐读第二段。

第三段

1、这些荷花的姿势真是太美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其实,荷花的姿态还不止这些呢!你喜欢哪一种?把它的美说出来。你能说说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姿态?或者想象一下他们仿佛在做什么?(生发挥想象,交流)(导语富有启发性,激起学生大胆想象的欲望;非常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不把语文教成哑巴国文。)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是啊,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们的眼睛都快来不及看了啊!真是目不暇接。

3、面对这满池的美景,老师突然有个想法:(示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明明是作者的想法,须老师却故意说成是老师的想法,这是为什么呀?是老师深入研究教材后的教学苦心啊,我猜想:一是要启发学生学会边读边想,二是让这句难懂的句子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三是有利于教学环节的衔接,而又不破坏或者说不走出课始创设的教学情境。)呀,这位画家是谁呢?有这么大的本事,把眼前的荷花看做一幅画。你们觉得呢?(大

自然)

4、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就带给我们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好好地把这一段来读一读,夸夸我们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

第四段

1、现在,请大家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荷花。在荷花池边欣赏了这么长时间的荷花,你此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教师能注意保持情境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2、(想成为一朵荷花)你想成为一朵怎样的荷花?

3、说话:我仿佛变成了一朵()的荷花。

4、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可以,演一演也可以。

微风中翩翩起舞的荷花在哪里?指名读。想来演一演吗?(指名演)真漂亮,荷花你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心情怎么样?(很快乐)(须老师的每一段课文的教学法都各不相同,体现了教学的艺术性,且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体现了科学性。)

老师看到了,这一池的荷花都很美。风过了,静静地站在那儿的荷花也很美。

谁是静静地站在那儿的荷花?(指名)你站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读。

(1)荷花,我问你:蜻蜓告诉你清早飞行有什么快乐?

(2)荷花,我很好奇:小鱼告诉你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呀?

(3)荷花,除了蜻蜓和小鱼,还有哪些小动物会来和你说悄悄话?他们和你说了些什么呢?

(4)是啊,作为池塘里的一朵荷花,可真幸福啊!心情怎么样?(齐读)

(5)我们今天可是来看荷花的,怎么会自己变成了一朵荷花呢?(生交流)

三、巩固,深化荷花美:

1、荷花这么美,我们把它牢牢地记在脑海里好不好?自由选择描写荷花的一段话,记一记。

2、指名交流。

四、延伸,抒发荷花美:

1、画一幅荷花图,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2、办一期有关荷花的小报(可小队合作)。

荷花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受儿歌的美妙意境,学会念儿歌。

2.欣赏画面,关注作品中的色彩及形态。

3.尝试用肢体及神态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意境。

重点难点:

1.尝试用肢体及神态表现儿歌的内容和意境。

2.欣赏画面,关注作品中的色彩及形态。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荷花开》。

2.挂图:《荷花开》。

3.DVD:《荷花开》。

4.CD:《荷花开》。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欣赏画面,初步了解儿歌的内容。

1.这是什么地方?

2.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

3.画面上的天气是怎样的?

4.看起来画面中什么是静止的?什么是在运动的?

二、播放DVD,请幼儿欣赏,感受儿歌的美妙的意境。

1.儿歌中的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是暖暖的风呢?

2.小雨是什么样的?你在画面上看小雨是细细的吗?怎样可以画出细细的小雨?

3.小鱼儿,小虾儿游过来,想象一下,它们游过来干什么?

4.红色的大伞是什么?

三、请幼儿跟随DVD念儿歌。

幼儿熟悉儿歌后,引导他们独立念儿歌,并在念诵的时候放松自己的身体,自然地摆动身体。

四、引导幼儿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儿歌。

先请幼儿想一想,怎样用身体来表现荷花的造型。再请幼儿双手合掌伸长当小鱼:把双臂打开,手指做剪刀状来扮演小虾。小鱼、小虾要在荷叶下面穿梭。

五、请幼儿分组,商量各自扮演儿歌的一个角色,如扮演荷花、小鱼、小虾等。

再随CD边念儿歌边表演。引导幼儿注意各角色之间的站位及互动。

荷花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宇,会写出12个生宇。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学生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

教学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谜语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体会慰情。)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要出一个谜语考考大家,咱们比一比,看谁最聪明!“美丽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白衣衫,绿裙水上漾。”打一植物(荷花)

2.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荷塘着荷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出示挂图:看,说着说着,荷塘就到了(出示挂图)。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

3.出示生词,指读,正音:

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拂、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蜒、随风飘动

4.师:看了荷花,听了描述,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会感情

学习第一、二、三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在这三段中,休最喜欢哪一句?

交流重点句:

(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着作一大幅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1)在这一句中,作者把荷花池比作一幅画。这是一幅极富色彩且让人赏心悦目的画儿,你来找一找,荷花池都有哪些色彩?(绿、白、嫩黄……色彩丰富)(朗卖)

(2)荷花池的美景是由一株株荷花组成的,你来看看作者都描写了荷花的那些姿态?(注意与挂图的联系,把具体形象和文宇训练统一起来)(朗读)

(3)荷花的姿态是不是只有这几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朗读)

(4)你还知道荷花有那些姿态?作者为什么只描写了这几种?

(5)你认为,这这句话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活)这一个字,写出了作者欣赏荷花的感受,在他文章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可以找到荷花的“活”。你来找找看。(朗读)

挨挨挤挤:挨挨挤挤是什么意思?同桌表演表演。

冒:同桌合作,用手势来表现

露士:重点讲出小莲蓬的可爱和莲蓬是在化瓣中包襄着的科学道理。

饱胀:用手势来表现

(6)这幅画呀,色彩多、姿态多还得是活的,这么好的画儿是谁画的呀?(大自然)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7)有感情朗读前三个自然段。

师:这节课,我们寻着清香到了美丽的荷花池。它就像一大幅(活的画)。这幅画的作者(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体会体会荷花的美。

第二

(复习生词: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感情,学习写作方法;总结全文)

一、复习导入

1.认读二三个词

2.齐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体会慰情

1.师范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听着人家的朗诵,好像看到了美丽的荷花池,我忽然觉得……

2.看到了这美丽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读课文,当作者陶醉在这种美的境界中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怎样奇特的景色?

4.如果,体也变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

5.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呢?

6.齐读第四、五自然段,体会荷花的美。

三、学习写作方法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板书:闻到清香──看到──想到──回到现实)

2.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篇文章写得这么美?

(小结:富有感情、充满理象是构成好的写景文重的重要内容)

四、回到整体,小结全课

1.齐读课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美丽的荷花,大家都被这美景陶醉了,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花的美……

2.下课之后,把课文读熟,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第三

(学习生字)

一、指导识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观察描写,识记字形

3.集体交流,重点点拨范写:

形近字的区别:裳和常、蜻和晴

4.书写练习。

5.自评互评。

二、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荷花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绘画荷花的基础上,学会找画面上是党的地方添画蜻蜓。(重点)

2、大胆尝试用水晕染池塘中的河水,体验水溶性蜡笔带来的美感。(难点)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画纸、水溶性蜡笔蜡笔、水、排笔。

认知准备:日常生活中认识荷花、荷叶。

活动过程

一、欣赏池塘中的荷花(幼儿作品观察)

1、这是在什么地方?(池塘)夏天池塘里有什么花开了?

2、你最喜欢那幅画?为什么?

小结:要让自己的画面美丽,在绘画荷花和荷叶时,不能都画一样的东西。花要有大有小,又高又矮,同样荷叶也是这样,这样画出来的画面非常自然。

二、绘画蜻蜓(重点与难点)

1、谁知道哪种昆虫喜欢在池塘上空飞?蜻蜓低飞是什么现象?

小结:蜻蜓夏天喜欢在池塘上空飞来飞去,因为这里水气很大。特别是当天气闷热时,天空要下雨时,蜻蜓要低飞,呼吸水气。所以,当你看到蜻蜓低飞时,就会想到可能会下雨。

2,绘画蜻蜓

·观察讲述蜻蜓的外形特征·示范绘画蜻蜓·讨论如何添画蜻蜓

师:在自己的画面上寻找空的地方绘画蜻蜓,蜻蜓飞的方向就是蜻蜓头的方向。大小也要自己看好,地方大就画得大一点,地方小就画的小一点。

3,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4,指导并帮助幼儿晕染池塘中的水

·老师示范用水晕染池塘中的水

·蜻蜓画好的就上来晕染池塘中的水

荷花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本文先从正面(1至3自然)对荷花的香味、形状和姿态等作了生动的描写,随后用侧笔(第4至5)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的感受、想象进一步表现了荷花的动态美和“我”对荷花的赞美,虚实结合,写出了白荷花美的极致。

本文的训练重点是学会概括一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第3、4自然段段意的概括有一定的难度,课后题4以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式进行训练,较适合学生现有的水平,的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现有水平和已有的能力,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

本文第2自然段中围绕哪一句话来写新老教材有一定的出入。我认为新教材中的教材分析有一定的说服力。第2自然段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的按“总分”结构来写的,而要从分析4、5、6三句话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理解是围绕“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来写的,写出了三种不同形状的荷花。再进行荷叶的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的意思。

3、能按要求把句子补充完整,能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

4、能按提示概括第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段意的方法。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

第4自然段意的概括。

教学准备:

1、课前请美术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荷花的图画。

2、投影仪、小黑板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初步感受荷花的美丽。

2、学习生字新词,练习概括1——3自然段的段意。

3、在课文的学习中结合绘画,培养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初步学会概括自然段的段意。

2、在朗读中体会荷花的美丽。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花荷花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我们学过的古诗很多,谁能背背已学过的古诗。对于已学的古诗中我们能不能背一首描写荷花的古诗。

1、出示荷花图。设问:小朋友,你们看了图上的荷花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今天我们要学的古诗呢?

板书课题。

二、初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说说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直接在写荷花的美丽。

2、听清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

三、检查

1、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

破裂姿势翩翩起舞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莲蓬”、“舞蹈”重点词语来讲解。指导学生在图中找一找莲蓬,说说字的结构,指导书写。)

2、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直接写荷花的美丽?

四、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我们学习画画,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今天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构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至3自然段,说说这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特点。(清香、形状、姿势)

1、学习第一自然。

(1)齐读这一段话。思考:这一段话写出了荷花的什么特点?这段话中的哪个词语说明荷花的香气很诱人?

(2)如何概括这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复习单元学习提示:用“什么,怎么样。”来概括。(小黑板出示“单元学习提示”)

练习:(小黑板出示)

A、清早,我到公园玩。

B、我一到公园,就闻到荷花的香味。

C、我赶紧向荷花池跑去。

(3)如果用图画来表示清香,我们该如何体现呢?

先闻到了荷花的清香,接下来,我们向荷花池边跑去,去看一看如诗中描写的那样“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荷花。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学生标上句子序号。

思考:哪几句话直接在写荷花的形状?(4、5、6)

(2)写了哪几种荷花的形状?(全开、刚开、末开)

从图中找出这三种荷花的形状。

(3)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3种形状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

(4)指导读

(5)看起来,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而且形态各异,那么,这三句话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

辨析:

A、荷花已经开了不少、B、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主要是在写冒出来的形状,应采用第二句。

(5)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冒”,写出了荷叶的茂盛,又写出了荷花的婷婷玉立。在画上体现荷花的三种不同的形态。

设问:课文只是写了荷花吗?如果我们这样的图你认为好看吗?还应该画上什么?课文中有没有写到,课文是如何来描写荷叶的呢?

(6)学习第二句话。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写荷叶形状的词是()。(在理解句子中理解“挨挨挤挤”词语的意思。)

(7)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为什么要写荷叶?(荷叶茂盛,荷花又美;碧绿的大圆盘衬托着雪白的荷花,使荷花更美。)

(8)我们在画荷花时,应该把荷叶也画上去,在画荷叶时要把课文中描写的荷特点(挨挨挤挤)。学习画荷叶。

(9)小结:这段话主要是写荷花的形状的美。美在什么地方呢?(花开了不少,形状各异,雪白的荷花,嫩黄色的小莲蓬,加上碧绿的荷叶的衬托。“红花还得绿叶扶”)

我们在画荷花时,应该把荷叶也画上去,在画荷叶时要把课文中描写的荷特点(挨挨挤挤)。学习画荷叶。

(10)看着自己画的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1)概括段意。(荷花形状各异,十分美丽。)

(12)指导背诵第二段。看着自己画的图和黑板上的提示练习背诵。(教师领背:荷花已经开了不少,……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3、学习第三自然。

(1)理解“姿势”。(借助学生坐的姿势来理解。)

(2)结合插图说说荷花都有哪些姿势。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白荷花多种多样的姿势吗?(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3)为什么画家如果能画出这一池的荷花“真了不起”?(所有荷花都很美,而且各不相同,画家要画出来,是相当困难的。课文以此突出荷花姿态之美。)

(4)朗读训练。

(5)概括段意。(白荷花的姿势很美。)

五、课文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画出了美丽的荷花图,请同学来说说,我们为了表示荷花的美通过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荷花的美丽?(课文从荷花的清香、形状和姿势三个方面写出了荷花美丽。)

五、课堂总结。

学生作品展示。在朗读课文1、2、3自然段中结束课文。

投影片:

单元学习提示:

读一段话,要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还要想一想,这一段话主要诘什么。一段话的主要意思,我们常用“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来概括。

自学课文,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

挨挨挤挤莲蓬花骨朵饱胀

破裂姿势翩翩起舞舞蹈

以最快的速度记住自已认为最难的字词,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小黑板出示: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找出描写荷叶又多又密的词语(),表示荷叶颜色的词语(),写荷叶形状的词是()。

课文第1、2、3自然段分别从荷花的()、()和()三个方面写出了荷花的美丽。23、荷花(第一课时)

荷花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出“一大幅活的画”的景象;体会作者“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形象展示,通过“自主自学,合作探究”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课题导入

1.猜谜游戏:“美丽小姑娘,立在水中央,身穿白衬衫,绿裙水中漾。”

2.观看《荷花》录像片段,试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画面上美景,引出课文;通过画片简单介绍作者叶圣陶。

3.初读课文:如果有特别喜欢的部分可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理由。

二、自主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由选读课文有关章节,并说出选读的理由。

(可让喜欢同一部分的学生齐读,然后评一评。)

(二)重点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选择学法:在教师提供的学法资源库中了解学习的几种方法,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自学。

2.合作交流:组内交流段中最欣赏的语句,说明原因,把自己的体会向全班同学讲解。

3.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重点语句,通过教师分析句子结构和范读、领读、引读等手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在.课件画面的引领下,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叙述的前后顺序,体会文字的优美。

5.指导背诵:根据下列学习提示,背诵文章的这一部分。

先写荷花开了不少____;再写荷叶____;最后写三种荷花:刚开时____,全部绽开时____,未开时____。

6.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荷花的形象是那么美丽动人!荷花的清香是那么幽浓迷人!荷花的魅力是那么令人难忘!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这时,作者情不自禁地赞叹到:师生齐读: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教师:是谁用她温柔的风,温柔的阳光雨露抚摸着大地,滋养着万物生灵,是谁造就了这活生生的美丽的画卷?作者惊叹:

师生齐读: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大自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导读过渡: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教师的语气、停顿、感情等处理,也可以指出教师的不足之处,说说如果你来朗读,将会怎样处理。

2.全班交流: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学生谈一谈喜欢的原因,按自己的理解读

荷花教案

篇10

1.朗读

①课文共()个自然段,我读了()遍,能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边读边在课文中圈生字,画生词,不明白的画上“?”。

2.概括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写了荷花的____________,展现了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荷塘景色,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情感。

3.认写

①读词语,不会读的在旁边做上标记。

花瓣儿莲蓬花骨朵儿饱胀破裂

姿势仿佛舞蹈翩翩起舞

②认生字,给下面加红色的字注上拼音。

挨挨挤挤随风飘动停止

4.理解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香一()赶紧一()

姿势一()如果一()

仿佛一()挨挨挤挤一()

2.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5资料

搜集荷花的图片看一看,感受荷花的美。

6.质疑

篇6:《劝学》教案模板集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劝学》教案 篇1

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2.介绍作者、解题;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指出字音、语气读错的地方。

七、布置作业。

1.认真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通假字、重点文言常用虚实词和难懂的句子。

2.书面作业:“思考和练习”二、三、四。

3.熟读课文,初步自析课文,思考题:

(1)课文的三段各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2)课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它们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1.每组比喻的意义和内在联系;

2.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3.设喻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研读课文。

《劝学》教案 篇2

在教《劝学》一课时,我事先并没有告诉学生这一节课要学什么,而是让学生做下面的“造句”练习:

1、事物经过变化,可以得到发展、提高,就像()一样。

2、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就像()一样。

3、读书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就像()一样。

4、做事情时借助外物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就像()一样。

5、在学习上,积累是很重要的,就像()一样。

6、做学问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取得理想的成就,就像()一样。

7、心不专是取得成就的最大障碍,就像()一样。

几分钟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这些答案中,有的很有创意,如:

1、答为“人类进化”,2、答为“铁久炼而成钢”,3、答为“牛顿说自己取得成就是站在巨人肩膀上”,4、答为“利用计算器可以算得更快”,5、答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答为“滴水穿石”,7、答为“小猫钓鱼”等等。

当然,也有些答案值得纠正的,如有的同学把4答为“考试作弊”、“谈恋爱要有资本”,7答为“脚踏两只船”等等,对这些答案必须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然后,我对答案加以引导,依次把它们答为:青出于蓝、把刀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刀会变得更锋利、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借助车马可以走得更快更远、汇聚小河可以成为江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弱蚓心专能食土饮泉而强蟹心浮却只能寄居,我特别强调了第7句的答案,说是某班一个学生的答案,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讲到这里,学生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今天要学什么课文了,我便顺势问了一句:“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要学哪一篇课文吗?”

“《劝学》──”学生异口同声。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布置了下面一道题:

请从《劝学》一文中找出一些比喻句填在1~7中,看看古人的答案好还是你自己的答案好。

就这样,在无形中就已经进入了《劝学》的学习。事实证明这几十分钟没有白费,在分析课文重点的时候,稍加点拨,学生就理解了。真可谓:

暗渡陈仓,出奇制胜。

《劝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和掌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

1、作者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2、本文的比喻论证有何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本文

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赵国人。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胜天;

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其文浑厚,逻辑严密。

三、解题

劝,即劝勉,鼓励。

四、诵读第一段

1、诵读的准确。先划分节奏,纠正字音;

2、学生朗读第一段;

3、学生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

4、指名学生口译第一节;

5、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

⑵ 作者采取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

⑶ 比喻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 这一节作者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第二节

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

2、文理分析:

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

⑵ 此节作者依然采取比喻论证,马上一节不同的是,他采取了一组比喻。

讨论:分析、归纳这些比喻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

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六、诵读第三节

1、主要步骤同上;

2、文理分析:

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⑵ 第一次运用比喻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证的?

⑶ 第二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

⑷ 最后一层内容如何理解?

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

七、全体学生一齐朗读本文

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样的思想

九、结合上面的讨论,进一步思考:比喻论证有怎样的作用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

【附板书设置】

一、学不可以已

1、通过学习,可超越前人(横向);

2、通过学习,可提高自身(纵向);

3、总结:只要学习,必有进步,甚至知明而行无过。

──学习的意义

二、学习要善假于物

1、过渡:承上启下;

2、比喻论证。

──学习的方法

三、学习必须

1、善于积累:正、反;

2、持之以恒:主观、客观;

3、用心专一。

──学习的态度、精神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五分钟

安排2名学生背诵《论语》片段,并翻译。

二、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研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处。

2、讲解第一自然段。

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确: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3、研习第2段

(1)学生齐读第2段。

(2)讲解第2段。

青①,取之于蓝②,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③,輮④以为轮,其曲中规⑤。

①青:靛青,一种染料 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 ③中绳:合乎拉直的墨线④輮:使……弯曲 ⑤规:测圆之器

虽①有②槁暴③,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虽: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晒。④挺:直

故木受绳①则直,金②就③砺④则利。

①受绳:经墨线量过 ②金:金属制的刀剑等 ③就:动词,靠近,接近④砺:磨刀石 君子博学而日参①省②乎③己,则知④明而行无过⑤矣。

①参:验,检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当于“于”④知:通“智”,智慧 ⑤过:过错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

加工 冷冻

明确:蓝————青 水————冰

胜于 寒于

輮 绳 砺

直木————轮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他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请分析说明。

明确: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层: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这两层不是平

行并列的,而是延伸。

4、研习第3段。

(1)学生齐读第3段。

(2)讲解第3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①之所学也;吾尝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③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④也,而闻者彰⑤。

①须臾:片刻 ②跂:提起脚后跟 ③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④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⑤彰:明显,显著

假①舆②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非异也,善假于物⑧也

①假:借助,利用 ②舆:车 ③利足:脚步快 ④致:达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动词 ⑥绝:渡 ⑦生:通“性”,资质,禀赋 ⑧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善假于物”的?

明确:从四个方面说明。即: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绝江河。最后一句是对以上四种情况的归纳总结,说明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自身不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1-3段。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劝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

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

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

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5.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

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6.课下作业:

1.学生交流搜集到的名言警句、诗歌文章。编辑《劝学名言录》。

2.学生交流学习体会,写一篇以“学习”为话题的诗歌或散文。

《劝学》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劝学》教案。

2.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 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 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zhòng 砺lì 参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

《劝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语】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介绍】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介绍】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字词、文言知识点和内容】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艺术特征】

1、比喻论证的方法: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用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既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朗朗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

【板书】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分论点比喻句

学习的意义:提高、改变自己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①②③④⑤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累①②③④

坚持⑤⑥⑦⑧

专一⑨⑩

《劝学》教案 篇8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中心的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第l段并分析。

1、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劝学》教案 篇9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板书)

二、作者简介、解题

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

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

明确:劝勉、勉励。《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

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如

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同时板书)

6、重点讲解

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

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

⑤不复挺者(直)

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同“欲盖弥彰”的“彰”)。

明确: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很清楚。

⑧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利爪牙,强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词作状语)饮黄泉,用心一也。

7、对“跬步”加以讲解:“步”为会意字,左脚向前跨出去,右脚再向前跨出去称为一步;“跬”是半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

8、同时指出文中的两个错误:蛟龙为人们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螃蟹也会打洞,只是偶尔寄居于蛇鳝之穴,可见荀子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如同学们来得丰富。当然也有人认为荀子是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个注释错误:“功在不舍”的“舍”应为“停”的意思,注释把意思译反了。

9、掌握了这些字、词、句再结合注释,文章内容就不难理解了。请同学们带着理解把课文再齐读一遍。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文章内在逻辑关系。

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说明大家对于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如果仅停留在理解字词、能翻译的层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文章精髓的。因此,我们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1、同学们课前已经充分预习过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个总观点是什么?(齐答)“学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就像我们写文章喜欢用名人名言论证自己的观点一样。

提问:结合课文说说为什么“学不可以已”?

明确:因为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节是写学习的意义的?(齐答)第2节。

第2节是不是直接谈学习的?(齐答)不是。

下文哪里第一次谈到了学?(齐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前面几句又讲了什么内容?和这句又有何联系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引导:“青于蓝”、“寒于水”两个“于”表明前后二者不同,否则无法比较。青和蓝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样的变化?(齐答)前者较后者有提高。

弯木可以变直、直木可以变曲、金属可以边锋利,这说明它们有何改变?(齐答)它们的性状发生了改变。

无论是“提高自己”还是“改变习性”都是一种变化。物可以变,那么人可以变吗?(齐答)可以。物变需要条件吗?(齐答)需要。

青要经过蓝的提纯,冰要经过水的降温,直木经輮才曲,弯木受绳才直,金属就砺才利。

那么人的改变需要什么条件?(用原文回答)“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的意义相当重大。

齐读第2节。

3、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必须“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说的是学与什么的关系?(齐答)学与思的关系。

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那么荀子认为二者何者更重要?(齐答)学更重要。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可见学习的作用之大。

学习的作用在于什么?(齐答)弥补不足。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述学习的作用的?

明确:用了四个比喻。

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因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用原文齐答)“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于物也”。这里“善假于物”就是善于学习。

这是删节部分:

因此,不攀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溪,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聆听古代君王的遗言,也就不知道学问的广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时,他们啼哭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后,其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诗经》里有诗说:“唉呀你这位君子,不要一心沉溺于安逸,心满意足地供奉你的职位,充当追求正直的德行,这样,神明才会理解你,支持你,赐给你最大的幸福。”人的德行的境界,没有比接受道的教化更高的了;人的幸福,没有比无灾无祸更幸福的了。

……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构筑自己的窝巢,再用毛发将它纺织起来,系挂在芦苇的嫩条上。一遇风吹,芦苇的嫩条折断,蒙鸠的窝巢也就掉在地下,结果巢里的鸟蛋被打破,幼鸟被摔死。这并不是蒙鸠的窝巢筑得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西方有一种树木,名叫射干,树茎只有四寸长,可它生长在高山上面,就能俯临百丈深渊。这并不是在高山上面射干的树茎就能够长得长些,而是它所生长的地势使它如此的。蓬草生长在麻丛当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里,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香草兰槐的根叫做芷,芷虽香,如果将它浸泡在臭水当中,君子就不愿接近它,百姓也不愿意佩戴它。这并不是芷的本质不好,而是由于被浸泡在臭水里的缘故,因此,君子定居时一定要选择好地方,外出交游一定要和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结伴,这样就能够防止自己受邪恶乖僻之人的影响,而逐渐接近“礼”“仁”之道。

各类事物的发生,肯定都有它的根源。人的荣誉或耻辱的来临,也必定和他自己品德的优劣相一致。肉腐朽了会生蛹,鱼枯烂了会生虫。懒散到连自身安危都不顾的时候,灾祸也就要降临了。太刚强了很容易自己折断,太柔弱了也容易自受其约束,自己邪恶肮脏,那就必然造成人们对你怨恨。把干、湿不同的柴草堆置得一样,火总会朝着干燥的一堆烧去;一样平整的地面如果有干有湿,水也总是向着潮湿的地方流去,野草和树木总是共同生长,飞禽和走兽也总是成群地居住,万物就是这样各自依从自己的同类以生存。所以箭靶一旦张设,箭也就会对着它射去;森林一旦繁茂,伐木者也就拿着斧头来了;树木一旦成荫,众鸟也就会飞来栖息;醋一有酸味,蚊蝇也自然会飞来相聚。说话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因此,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

……所以,没有精诚专一的志向的人,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十字路上徘徊不定的人,任何一条路的尽头他都不能到达;同时,事奉两位君主的人,任何一方也都不会容纳他。眼睛不可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耳朵也不可能同时听清楚两个声音。螣蛇没有脚却能凌空起飞,鼫(shí)鼠虽然具有飞、爬、游、挖、走五种技能,但它飞不能上屋,爬不能到树顶,游不能渡涧,挖不能掩身,走不能走在别的动物前面,所以依然穷困而无法可想。《诗经》里有诗唱道:“布谷筑巢桑树上,专心致志将七只小鸟哺养。善人君子,其行动要专一不邪,不但行动要专一不邪,意志也必须坚定不移。”所以君子行事应当将心志集中到一点上来。

《劝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3.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4.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课时安排: 6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可以”可译为“应该”。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 “青”2:形容词。“于”1:从 “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4)“日”:名作状,“每天”。“参”,同“三”。

2、学生齐读第一段。

3、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第二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2、学生齐读第二段。

3、文理分析。

(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用了五个比喻。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落实到“学习”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板书)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于马——————→致千里

假舟楫——————→绝江河

共性:“善假于物”。

结论: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注:教师提示学生回顾荀子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强调后天的学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从而提高自己成为君子乃至圣人的修养,所以荀子特别重视学习的作用。

3、教师引申: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具备一些有利条件又面临许多不利条件,每个学生都应该利用和创造有利条件,努力克服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修养。

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学不可以已()②木直中()绳 ③使之然()也

④声非加疾()也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⑥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写出下列句子中通假字。

①虽有()槁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君子生()非异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①已:停止。②中:符合。③然:这样。④疾:强。⑤假:借助。⑥绝:渡过。①有--又 暴--曝 ②知--智 ③生--性 }

第五、六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总结课文、整理重点词句。

一、分析第三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文中是两个单音词,它们的本义是爪子、牙齿。后来形成褒义的比喻义:帮手、武士;现代又转为贬义的比喻义:帮凶、走狗,词义的感情色彩有了变化。“强”读qiang,坚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黄泉”是特殊的单纯双音词。“用心”不是合成双音词,“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词,译作“由于、因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动词,专一的意思。

全句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硬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由于心思专一(的缘故)。

2、学生齐读第三段。

3、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明确:学生不难得出本段中强调的三种优秀品质——积累、恒心、专注,以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4、拓展延伸:积累、恒心、专注,是一个人学有所成的三种关键品质,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不断培养和增强自己的这种品质。教师在此处设置“缺点曝光台”和“优点展示厅”两个栏目,针对这三种学习品质,鼓励学生勇敢说出自己的不足,也大方说出自己做的比较好的方面,进而激励学生不断增强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修养。

5、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不积跌步”、“不积小流”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

“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

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板书}

积累(1)积土、积水——积善(正面)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坚持(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正面)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反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面)

专一(3)蚓无……用心一也;(正面)

蟹六……用心躁也。(反面)

6、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7、本段主旨:学习知识必须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地积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

二、总结课文: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劝学》尽管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关键在于:

1、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释理通俗,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观点突出,说理深刻)

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结构采用“总—分”式。(纲举目张,条理清晰)

4、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提高自己(2个比喻)

学习的意义

改变自己(3个比喻)喻证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5个比喻)道理明白

积累(4个比喻)具体生动

学习的方法、态度 恒心(4个比喻)对比 深入浅出

专心(2个比喻)论证

三、整理词句:

1、通假字:輮,有,暴,知,生。

2、活用字: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省略句:輮(之)以为轮

(4)固定格式: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4、一词多义

(1)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2)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1)骐骥一跃(一,数词)(2)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1)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2)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下文“蚓无爪牙之利”的“利”同此)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达,形容词)(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智慧,名词)

5、成语:青出于蓝胜于蓝、锲而不舍、积善成德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册

2、背诵全文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少 儿 英 语 教 案 模 板】相关文章:

上一篇:xx工程竣工验收证明书下一篇:矿建项目部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