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总结

2024-05-23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总结(共6篇)

篇1: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总结

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转)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为了让学生了解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特地找来《将相和》这篇课文,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在分析课文时蔺相如说的一句话:“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怎样理解“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呢?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很容易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身为赵国上卿的蔺相如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职而居功自傲,他想到了廉颇的功劳,因此面对廉颇的多次侮辱,他笑而置之。有意避让完全是为赵国着想,可见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大将军廉颇自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蔺相如只凭着一张嘴竟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心中愤愤不平。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负荆请罪”的过程和结果,我专门上网搜集了一则“负荆请罪”的小动画,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及负荆请罪的结果。效果甚佳,学生看完后即刻明白了。接着我又问了“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说:“知错就改”老师即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篇2: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总结

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转)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为了让学生了解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特地找来《将相和》这篇课文,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在分析课文时蔺相如说的一句话:“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怎样理解“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呢?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很容易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身为赵国上卿的蔺相如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职而居功自傲,他想到了廉颇的功劳,因此面对廉颇的多次侮辱,他笑而置之。有意避让完全是为赵国着想,可见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大将军廉颇自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蔺相如只凭着一张嘴竟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心中愤愤不平。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负荆请罪”的过程和结果,我专门上网搜集了一则“负荆请罪”的小动画,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及负荆请罪的结果。效果甚佳,学生看完后即刻明白了。接着我又问了“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说:“知错就改”老师即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篇3:小学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总结

多媒体教学兴起后,在教学教程中,引入视频动画已成为语文老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诚然,视频动画能以其形、光、色、声等多种功能作用于学生的多个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对视频动画的运用却往往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最大限度地发挥视频动画辅助教学的作用。

以下是《孙权劝学》公开课的导入实录:

1.请同学们观看《刮目相看》的成语视频动画。

2.师:请问里面有哪些人物?

生:有孙权、吕蒙和鲁肃。

师:这位同学看得很仔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这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板书标题,之后进入文本学习)

在此,笔者首先要肯定授课老师针对文言文《孙权劝学》而选用“刮目相看”这一成语视频动画的合理性与可取性。

视频动画的“介入”教学,要确定好三个“支架”:一是活动性支架的易创设性,二是主问题式支架的可比较性,三是概念性支架的趣味性。而“刮目相看”这一成语视频动画可以说是文言文《孙权劝学》改版后的视频版,恰好满足了视频动画“介入”教学的三个“支架”,便于创设情境,在比较中探讨文本,增添了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

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随之而来的师生问答,就会发现,这里所谓的“视频动画导入”,看似在创设一个愉悦的教学情境,实则是“两张皮”式的导入,导入教学情境与此后的教学活动没有什么关联性。让学生看视频动画,本意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际上,视频动画对学生的天然的吸引力,的确唤醒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在看视频动画时眼睛是发光的,笔者注意到他们有很多话想要表达。然而授课老师忽视了视频动画资源在生成话题、拓展文本、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生成价值,对视频素材与所授课文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充分挖掘出视频动画与所学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仅仅把视频动画资源作为“导入”的素材,让二者陷于简单的人物相连的泥沼中,让这个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新奇的事物处于一个不变的状态下。我们都知道,一个不变的、死的东西再怎么新奇,这种新奇感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这样一来,视频动画的播放,不但不能起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更无从说激发学生对本就略嫌枯燥的文言文文本产生深层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

公开课上,仅仅以二者之间简单的人物相连导入课文的作法,可说是大材小用,甚至可以说是对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这一教育资源的浪费。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成了公开课上的噱头。

二、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实用价值

要真正发挥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走过场,就不能对视频动画的运用停留在新奇的层面上,停留在吸引学生的眼球上,停留在视频动画与文言文文本中人物的简单相连或相关上,而要充分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课文的教学价值。

要挖掘视频动画对文言文文本的教学价值,就要从二者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入手,把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加以比较、筛选。以相同之处关联视频动画与文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不同之处比较探究,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伴随着趣味性、形象化的视频动画,潜移默化地学习、掌握阅读文本的知识及技能。

下面以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孙权劝学》为例,为挖掘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价值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

1.运用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易于创设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情境

内容上,二者是同一题材的小故事。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与课文文言文《孙权劝学》都来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吕蒙在主公孙权的劝说下,认真学习,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长进,让向来看不起他的文臣鲁肃对他刮目相看,并与他结成朋友。二者在人物故事情节上相互重叠又互为补充,这为创设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情境提供了可能与便利。在《孙权劝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看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设疑导入,通过视频动画与课文文本的对照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视听结合,易于入情入境,产生学习兴趣,进入探究的良好状态。

2.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拓展了文本内容,便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解读文本

虽是同一题材的小故事,但二者为了各自的目的都对原材料进行了艺术加工。成语“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而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为了突出成语的寓意,视频动画把重点放在了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上,尤其是学习后,通过吕蒙与鲁肃间的场景互动,强调吕蒙的变化之大,甚至让一直瞧不起吕蒙的鲁肃也对他惊叹不已,还和他结成了朋友。而对于孙权劝说的过程则简略交代,以孙权的一句话一笔带过。

课文《孙权劝学》则节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撰的《资治通鉴》。要真正读懂《孙权劝学》,就要首先明确《资治通鉴》是一本什么样的史书,它为何而编。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对内容选择有严格的准入门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内容。像屈原、李白这样中国文化历史上著名的人物都没有出现在书中,因为他认为对政治没有助益的人和事就不写。梁启超曾说《资治通鉴》是“皇帝教科书”,康熙曾留下107条批注。也就是说,《资治通鉴》是写给皇帝看的,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皇帝日理万机,很难自己去总结治国经验,所以司马光把历史上所有围绕政治成败的事情缵成一根绳子,用编年体写出来,供皇帝借鉴历史之用。明白了《资治通鉴》的编写目的,我们也就明白了这篇文章的标题为什么是“孙权劝学”,而不是“刮目相看”了。作为大臣的吕蒙有如此大的变化,恰恰是作为主公的孙权劝说得当的结果。所以文章详写孙权劝说吕蒙的过程和鲁肃对吕蒙看法的变化而略写吕蒙学习的过程,正是为了让后世的皇帝能够借鉴孙权的做法,培养大臣。

二者之间内容上对原材料的不同选择,提供了比较的可能。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比较思维,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浮于表面。而在同题材的视频动画介入的语文教学中,以有趣的视频动画来触发学生的思维,以视频动画为契机,让学生在视频动画与教学文本之间进行比较、渗透,可以不断地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推向更高的层次。

3.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以视听的生动性打破了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便于生成话题,增添文言字词积累的趣味性

形式上,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与文言文《孙权劝学》形成了互补,视频动画刚好可以打破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为其注入生机。

《孙权劝学》对于初一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是相对比较困难的,虽然可以通过课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来翻译了解,但是毕竟生涩的地方很多,学生很难有感观认识,甚至有些学生对文言文还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而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将用古代汉语所描述的内容变成以现代汉语所陈述的形、声结合的画面,使艰涩、枯燥的文言文活跃成为现代的、动态的画面,以其特有的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从视觉、听觉上刺激学生的感官,实现文言文字句与现代普通话的转化,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也有助于学生对他们要学习的课文产生直观的认识,生成话题。

综上所述,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的介入,对于文言文《孙权劝学》的教学,无论是创设情境,还是进行文本探究(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写作借鉴等方面),亦或是生成话题,增添文言字词积累的趣味性等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

三、视频动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建议

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视频动画,应该明确的是,视频动画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把它当成是一种万能手段,但也不能只将其流于形式,只作为公开课的噱头,而应将视频动画有机地和教学文本进行整合,以视频动画为枢纽,根据教学文本的教学目标及其难重点,为学生解读文本搭建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的平台,有效地实现阅读文本与视频动画的双向互动,引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多角度、多层次的对话,以实现视频动画对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的最大化。

下面以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介入文言文《孙权劝学》为例,探讨将视频动画与阅读文本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运用方式及其效用。

1.以视频动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探讨兴趣

就文言文而言,文言字词积累是《孙权劝学》的教学目标,也是重点,但不是难点。作为一篇初一下册的第三篇自读文言文,课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且学生已有前面的七篇文言文学习作为基础,在翻译课文上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也正是因为问题不大,所以学生容易忽视其中存在的几个需要注意的古今异义的重点字词。可将这几个字词的学习放在课堂讨论中,在视频动画人物语言与课文人物语言的比较赏析中加以落实。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为例:

师:我们通过视频动画了解到,吕蒙通过学习,使向来看不起他的鲁肃对他刮目相看。那么吕蒙是不是一开始就喜欢学习呢?视频中有没有告诉我们?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吕蒙开始时对学习的态度?

当学生找出来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表达上的不同,激发学生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探讨兴趣,在比较中掌握古代汉语中常用的倒装句式,积累虚词“以”和实词“辞”的意义。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自然兴致勃勃,这样一来,既可以破除文言字词积累的枯燥,又能有效地提高文言字词积累的效率。

2.以视频动画拓展文本,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就人物小故事而言,这则小故事及其中的人物给学生的感悟、启发,将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若是从这个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我们就不能单纯地将它当作一般的文言文来对待,而应紧密围绕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运用视频动画。那么,在运用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时,就要将其故事情节与课文《孙权劝学》的故事情节相联系,以两者之间情节上的重叠与互补使学生对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有个全面的理解与掌握。以吕蒙的人物形象为例:

师:请同学们复述所看视频动画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吕蒙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呢?除了视频动画中呈现出来的吕蒙,通过课文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吕蒙身上什么样的品质?

通过复述视频动画,强化学生对成语“刮目相看”的认识与理解,引导学生形成对人物吕蒙的初步认识与评价,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文本的兴趣,引导学生在通读文本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吕蒙这一人物形象。

3.以视频动画生成话题,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写作人物的技巧

成语“刮目相看”视频动画,作为一部完整的视频动画,其围绕主题为片名命名、设计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事件的手法等,与文本《孙权劝学》的创作有着惊人的相似。若是将指导主题人物写作作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话,可以这样来设计情境,生成话题,激发兴趣:

师:都是讲发生在吕蒙、孙权、鲁肃之间的同一件事,为什么视频动画取名为“刮目相看”,而课文却取名为“孙权劝学”呢?二者可不可以调换名字?为什么?

通过比较二者之间的命名生成话题,引导学生从主题、选材、详略的处理以及人物描写的手法和角度上,将成语“刮目相看”的视频动画与课文《孙权劝学》进行比较,教会学生如何围绕主题人物对素材进行选择,进行详略处理。对于素质比较高的学生还可引导他们编写视频动画《孙权劝学》的剧本,有条件的还可以引导学生拍摄视频动画《孙权劝学》。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视频动画的介入不应仅仅是公开课上的一个噱头。视频动画对于语文教学在创设情境、拓展文本、生成话题、增添趣味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实用价值。视频动画的运用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以其不断深入的探讨,赋予学生以更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在认识不断深化的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新奇感。唯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发挥出视频动画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篇4:对小学语文公开课的反思

教师A:激发了好一阵子,好不容易让一潭死水般的沉闷课堂荡起了涟漪:一名同学站起来问:“孔子东游,他是去哪儿?”显然,这在授课教师预设之外,教师无奈地笑了笑,把那位同学双手按下之后说:“请提问课文中的疑问句。”其实,此时把后面介绍孔子、交流资料的环节挪移到这里,让孩子展现查询的资料同时解疑答难,这节课也更加流畅紧凑了,偏偏这节课在该拐弯的时候没有及时拐弯!

教师B:也许是因为没把握住陌生学生的真实水平,以至于他教学《乡村四月》就用去了将近半节课的时间。之后,这位教师及时把闲人少的“忙碌”过渡到到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一下子节省了很多时间,最后竟把第三首的《渔歌子》也完整地教完了。这节课不仅完成了既定目标,也给听课的教师整合课程资源之感。这种变通,就归功于教师本人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机智。

教师C:满满一节课只学了首《清平乐·村居》。课容量太小是其一,最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课件里穿插了许多不及课本插图直观形象的图片,实在是事倍功半。课堂上,他还与学生对话理解“相媚好”的意思,许多不当的语言引来阵阵哄笑……

课,做到简约而不简单最好。教师,因学情、文本及时变换教法更妙。可要真的做到并不容易,“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认为要讲好一节清爽简约的课要从以下几点出发:

首先,要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入”与“出”。 现在,我们都较注重文本解读,在备课之前都会进入文本,深入钻研。往往就一篇课文,我们能解读出许多内容,而且体会得较深入,较多元化。但问题就是如何在众多的解读中提炼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即如何准确把握文本解读的“入”与“出”。如果“出”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可能会眉毛胡子一把抓,使教学目标散而凌乱,给课堂教学效率带来负增长。我在解读《去年的树》一课时,发现该篇童话的语言朴实易懂,但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如鸟儿与树的相处的情景、鸟儿一路的坎坷经历、鸟儿的心情变化、鸟儿的内心活动等。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围绕文中四组对话,通过想象补白,有感情的诵读等手段,体会鸟儿与树之间那份真挚、感人、永恒的友情。结果课程内容中对提示语的想象补白太多且把学生引得较远,教学目标不集中,课堂设计处理得较复杂,且不易操作。

其次,课要上得简单而有效。曾有教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所谓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要集中,一般做到一课一得;教学过程要简洁,没有什么细枝末节,干干净净。但老师们真正要做到简简单单教语文,还是有很多的困难。这可能有很多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老师的意识问题,在教学预案的设计时总觉得这也好那也好,这个得讲得透一些,这些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好处……一句话就是“不会舍”,不“舍”哪来“得”呢?

我在教学时,讲《桂林山水》,就引领学生探讨作者是怎样把山和水写美的;讲《鱼游到了纸上》,就引领学生聚焦第七自然段,品词析句,体会聋哑青年精湛的技法、高超的画技及作者的表达手法;讲《文成公主进藏》,就通过读读、练练、说说,引领学生感受文成公主一路进藏的艰辛和对藏族的贡献。

最后,课要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教出新意。合理解读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能简单教语文后,我们还得在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基础上学习想奇招,出新意。这一步应常出现在公开教学中,因为每一位听课教师去听课前都有种念头:希望这堂课能给自己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如在《去年的树》教学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时,可以把文本分成几个部分通过PPT逐步展现(化整为零),引导学生逐步读懂课文(逐个击破),帮助学生借助板书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这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再如结课时,教师可以问学生是什么原因让鸟儿失去了朋友。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伐”让学生们明白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将课的内涵提升到一定的人文高度。想奇招、出新意也非得根据文本特点和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阅读教学规律不可,如违背了这些,再好的“招”也是废招,带来的只会是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低下。

要想一堂课上得轻灵生动,备课时我们不仅要把文本的解读读“厚”,还得学会在文本的众多解读中提炼出适合该年段学生学习规律的能力训练点、知识点,更得学会把课文上简单,有新意。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大柏地乡院溪小学)

篇5: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

“爱国情感”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个虚幻、空洞的词。如何引导学生感悟文章中的爱国之情,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便成了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爱国情感不是感性的说教,它务必在教学中有个实实在在的载体,那就是语言实践。没有扎实的语言实践,热爱祖国的说教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而语言实践就是要带领学生研读文本,反复品味,深切体会,读出文中情,读出文中味,读出融入孩子自己的情感的文本味来。课刚开始,通过唱国歌,看升国旗的录象和自己在这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中,望着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你会想到些什么?通过心灵对话:学生初步明白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尊重和爱护它。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研读重点词句,感悟爱国情,体验爱国情。如在指导学生感悟“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等重点句子时,呈现典型的三个层次:读出理解──说出感受──再读体验情感。首先学生自由读重点段落,勾画出表示“我”动作的词句,自读、自悟、自得;再让学生默读体会,说说自己对句中哪些词有特别的感受?交流中,我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吃力、趔趔趄趄”,从中品出了留学生身上沉甸甸的爱国情意,为维护国家的尊严,决不向饥饿低头;接着,再给予学生阅读的空间,让学生带着自己感悟到的文中情,自由感情读重点语句,读出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切实地体验到留学生身上浓厚的爱国情思。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了“言”,感受到重点语句中每个字词里所蕴含的“爱国情”;也得到“意”,“我”的爱国情与孩子生活中的感性的爱国情融为了一体,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净化与升华。

在调控课堂教学发展中,语言机智似乎也有待锤炼,不仅抓不住学生问题的实质进行有效的课堂生成,而且问题琐碎,如“哪里体现他很饿?”“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没有人给他吃东西?”“他来到面包店吃到面包了吗?”……这一个个毫无思考价值的“以教定学”问题扼制了学生的发展。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2

教学《新型玻璃》这一课时,我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发展,思维能力能得到提高,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自主合作学习的成功乐趣。整个教学过程的突出特点是精心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新型玻璃》五个自然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先点出这种新型玻璃的名称,后写特点,再讲用途。

教学时,我采用如下步骤进行教学:

① 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或者是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我在这节课想重点介绍的所有问题。接着,再读课文,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生字词,将课文读流利。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此环节激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质疑。

② 教师出示“新型玻璃名称、特点、用途”的表格,让学生分小组读课文,边读边展开讨论,在书上划下相关词句。引导学生用“读课文——找出描写第一种玻璃特点和用途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语——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学习。

③请学生逐段读课文,读一段说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小组合作填好表格后再请学生上台填表。整体概括发现作者的写作特点。

④ 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选择某种新型玻璃用自己的话以第一人称向大家介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师生评议。设计小小发明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后反思: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认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

1、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

2、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

⑴ 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⑵ 生生互动。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说来有:小组内成员互相交流,但是在处理时只是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没有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只是流于形式。同时,我也认识到,当课堂时间变为35分钟时,对于时间的把握还待进一步的精心设计,由于对于时间把握不当,所以在处理后面的教学环节时明显的不透,显得过于仓促。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3

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学《dtnl》已经结束,在这堂课上,遵循固有的教学模式:看情景图认识新的拼音——学习情景歌记住形状——学习写法——进行拼读训练——复习总结。在这四个环节中,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习惯。看完图之后,让学生跟我学习,字母的发音,尽量做到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音情况,采用了教师领读,齐读,开火车读,指名读多种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强化拼音的读。

接着让学生发散思维,想一想,编一个儿歌记住字形。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今后的说话和写作有了一定的帮助。但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不能全面关怀到全体学生的编写儿歌情况,并统一了一定的答案,不利于孩子个个性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即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又能让他们听取别人的建议,开阔学生的思维。

第三的环节,进行写得训练,首先我进行了范写,让学生观察,我先写了什么,又在写了什么呢?让学生总结出书写的顺序,然后跟我一起竖空。接着让学生观察它在拼音格中的位置,进行描红,在这期间,我尽量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养成训练,但是仅仅口头上提醒,并没有走入到学生中去,进行巡视。今后的教学,我将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练习中,走进学生,贴近学生,更加了解学生。

第四个环节,是进行拼读的训练。再拼读过程中,让学生把拼出的音节组词,造句,本想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选择的音节没有组词的空间,过于依赖教参的提示,一方面,没有考虑到对学生的说话方式,一年级的孩子还不会造句,应以说一句话的形式让学生练习。

最后是复习小结,这一部分的设计,让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了一个复习巩固,了解声母家族又增添了新的朋友,使学生有了一个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大部分的孩子已经学习过了拼音,因此一节课能否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是老师教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节好课的标准。要想上好一节低年级语文课,首先就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其次教师的精神面貌也影响着学生,比如教师的眼神,语言,手势等,调动浑身的器官去吸引学生。当然还要运用适当的表扬与激励,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自信,主动学习。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要加强自身粉笔字练习。而且要尽量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要自始至终。课堂上虽然注重以表扬、激励、赏识为主但是表扬学生的语言有点单调,要丰富教学语言,表扬要有针对性。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4

丰子恺先生漫画作品我很熟悉,今天带着我的学生学习了一篇他笔下的文学作品《白鹅》,学生钦佩先生的艺术。此文幽默风趣,使人百读不厌。他笔下鹅的形象活灵活现,意蕴更是深刻。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大量运用了对比等手段从叫声、步态、吃相中表现鹅的高傲。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先让同学们在课外进行预习,以便能更好地在课上理解和学习。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地域特点,设计了《白鹅》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课:

上课开始的课堂导入还是比较顺利的,我先出示了一个老字“鹅”,考查学生读课文的细心程度。在第一、二段的学习中,同学们也能很快地找出全文的中心句,以及整篇课文都是围绕“高傲”这个词语展开描写的,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不仅连接了第一段的内容,还为我们引出了:鹅的高傲是从“叫声”、“步态”、“吃相”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也能很快地体会、理解中心句及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过程中,让我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白鹅叫声特点的词语时,他们能够体会出白鹅的叫声,不仅声音大,很凶,而且还很严肃,说明他们能够理解“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的意思了,从白鹅叫声的特点中也感受到了鹅的高傲,在我们进一步地学习交流中,学生们还能够自己分析出:从“养鹅等于养狗”看出鹅很忠诚;从“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等句子看出鹅对陌生人敢于厉声呵斥,非常地勇敢和尽职,本段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作者表面写鹅很高傲,叫声很大很凶,实际上是在赞扬它的勇敢和尽职,要告诉学生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课文,要体会到作者非常喜爱白鹅,赞扬它的思想感情。

本课安排学生实践活动时间多、形式多,功能多,训练密度大,每项活动目的明确,都注意了有效性和大面积参与,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课堂因此而充满了生命活力。

在教学中,也感到因学生较多,没有使每一位同学都有表现的机会。课文读的少一些。在指导读中还有所不够。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5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依照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教参提出:“教师引导同学依照阅读提示要求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建设者们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自读自悟,然后交流。

我本着预习检查,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大致内容,了解风火山隧道在修建过程中遇上了哪些困难,体会写法,这几个环节和同学一起学习了这篇文章。通过检查预习可以感受到,大局部同学能够主动预习,预习程度能达到预习的硬性要求,但是,也有少局部小朋友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就不能很好的完成预习任务,导致自身无法跟上课堂学习的节奏速度,收获也相对较少。如:胡玮玮、李少雷、李昶利等同学就就属于不能过好预习关的局部同学。因此课堂上生字词的掌握都很成问题,不用说在深入理解文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了,这局部小朋友的理解水平与一般小朋友的理解能力差得很远,但我们又不能因为这少数同学影响整个课堂的学习节奏,无法做到放弃全体照顾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顶尖的小朋友不用老师做过多的嘱咐,课前预习任务就完成的很好,因此这局部小朋友也是整堂课上表示最积极活跃的小朋友,他们的回答,他们在课外的积累,资料的搜集都相对较丰厚,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很强,也只有靠这些同学把课堂上的气氛带动起来,中间局部的小朋友,就依靠挺听取这局部小朋友的见解达到再次深入了解文章内容,学习语言的表达,收获自身不曾知道的课外知识,这种带动性学习,在我的课堂上是主流。因此,学习课文过程中,我尽量督促中间局部的小朋友能回答从课文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不用费多少脑筋就可以用清晰的语言进行回答的问题,以激励这局部小朋友学习的自信心、上进心和积极性。

以上是当前同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课堂学习节奏和降低同学整体学习效果的前提下,也只有分层要求,按需进退。这节课上,还是牛润之、刘烨、张方明、朱增虎、王启元、范俊良、慈佩霖、王子硕等近十几个小朋友表示得很踊跃,与此同时带动局部中间水平的小朋友把文章的重点难点问题扮演似的牵出来,成为全班同学共享的资源。从整体学习效果看,大局部小朋友在分享中获得了自身应学习到的知识,但也有少局部要么因听讲跟不上节奏而走神,要么因为掌握不了学习语文的技巧而听不进去,因而属于这两种情况的同学的都会因跟不上学习节奏而无法充沛分享课堂生成,不能收获本应该能收获到的知识,这一点从同学做的学习乐园里的相关题目足以得到证实。

本节课,同学通过读书都可以掌握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也能找出相关语句说明风火山隧道修建过程中遇上的困难,只是语言组织和表达的水平表示不一。这节课的明显失误表示在:对于文章中突出表示人物品质和困难的程度的相关语句因为我对同学引导的不够,所以同学理解不细致,重点字词的理解我与同学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基础的内容反而不扎实。我想,这也是同学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不大的原因之一,我想我将在这方面的教学下些功夫,多向在这方面见长的老师学习,以弥补自身的缺乏。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6

对这篇课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作者情感,品味平淡中蕴含深情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抒情方法。所以上课时紧扣“情”字主要围绕着四个问题展开:第一,本文的关键句是什么?为什么?设计这样的问题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个问题是,围绕“悲”“喜”二字作者叙写了哪些人事?通过这些叙写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这是对文章的具体感知,需要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平淡的叙述中所隐藏的深情。随之而来第三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悲和喜的?这是从理性层面的思考,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我用两幅对联概括:“事细而情深,文短而意长”,“景不必奇谲瑰丽唯幽静能怡性,事无须惊心动魄是真情才动人”。第四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悲”、“喜”两种情感在文章中的统一?这是对文章主题和内在结构的把握,也是对作者深层情感的进一步理解。

因为教两个班级,又是面对全市的一节课,所以我先在不开课的班级上了一课。

开课了。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第一个问题学生较快的解决,很快的找到关键句,理由也概括得很到位:是全文情感的概括;是过渡句,承上启下;点明了写作《项脊轩志》的原因。对第二问题,我预先的概括是:怡然读书之乐,家道中落之伤,慈母早逝之哀,辜负祖母之悲,怀念亡妻之痛。我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让学生回答。其实对这个问题,我早做好对学生点拨的准备。因为在另一班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总不能中的,特别是对什么样的“喜”和什么样的“悲”更未能理解到位。所以我在上公开课时心理上也对学生作了定位,并设计了很多的小问题准备用来引导。如“喜”部分:为什么修葺项脊轩?为什么不另起书房?你觉得那些地方能够表达作者的喜悦?“悲”部分:母亲是怎样的人?回忆祖母侧重写了什么?回忆母亲用“泣”,回忆祖母用“长号”,而对妻子却没有直接的词语表现感情,这是为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引导阅读课文,推敲字词,品味语言,然后概括情感,把握方法。未料到一个学生在回答时概括得相当到位:“重修项脊轩的读书之乐,回忆母亲时光流逝之悲,回忆祖母功名难就之悲,回忆妻子英年早逝之悲。”当时他的回答引起听课老师的一片惊呼,我也很感突然,虽然和我原来的概括比较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但他的回答基本中的,原来设计的所谓引导是全用不上了,只好马上改变问题:“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这样的‘喜’和‘悲’?”在随后的阅读和品味的教学过程虽然尚算顺利,但自己也发觉有些地方出现了不应有的重复,使得其中的一个练笔环节(围绕一个“情”字,概括《项脊轩志》这篇课文的内容)因为时间的紧张不得不舍弃。

课后,和几位同学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大家对我上课时注重文本,侧重语言品味的教学持肯定意见,但我总觉若有所失。其间也谈到一位特级教师到我市一所高中上课的事,说他那节课上得不理想,完全不能体现特级教师的水平。有一位甚至开玩笑:“特级教师的课不过如此,还不如小曾老师的课呢。”另有一位说可能特级教师不了解那所学校学生的情况。这句话让我刚才的思考一下找到了突破口。

作为教师,上课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备课。备什么?备教材,备学生。其实备学生太难了。一个班级五十多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语文素养是不同的;同一个学生的昨天和今天也是不同的,思想、心态、情绪等一切的心理和身体的状况都可能对学生造成影响;第二,所学内容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充分。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或不同思想倾向的文本都会因学生心理期待等原因有着不同的阅读效果。而任何一点的不同都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环节,影响一节课的精致甚至常态。这样,我们可以说,备学生是需要的,但只能在一个大略的层次上做一个大概的估计。所以,剩下的只能是备教材,因为只有教师对教材备充分了,才能任凭它“八方风来,我自巍然不动”。怎样算是备好了教材?我觉得一是对教材烂熟于胸,从字词句到文章结构主题手法等等都了然,二是要选择授课内容,确定授课重点,不可能把教师知道的全部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只能根据文章的特点和教材的编排选择性的讲授。

我觉得,备教材要比备学生重要。教材是可以把握的,而学生却每天都是不同的。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对学生课堂上的精彩表现我们很难因势利导,这样对学生是一种挫伤;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学生课堂上的疑问将无言以答,这样对教师一种打击;如果没有对教材的熟悉,面对课堂上节外生枝的问题将无法控制,这对课堂时间是一种浪费。当然,这样说绝不是说教学可以不顾学生,恰恰相反,课堂的教学绝对不能脱离学生进行,这是最重要的。备教材是前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则是关键。而教学的艺术,正是在这样不可预知中才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而我,正是未能意识到学生的不同而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凝滞。

所以,我想,所谓的教学艺术,绝对不是用已经备好的教案按部就班的进行教材的解剖,而是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根据教学目的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组教学环节。这是我想到的第一点。

对于特级教师的课,如果几年前我听到“也不过如此”这样的话,我可能会相信,并且自我安慰:你看特级教师的课也有人说不好,何况是你?但现在的感觉却不一样了。在自己也开过一些公开课后深深地感受到凭一节课就来判定一个老师的好坏那是不够恰当的。教材可供挖掘的、学生的状态、师生的了解和磨合等都可以影响一节课。

一篇课文向学生讲什么、怎样讲,可能每一位老师的处理都不同,所以每一节语文课都可能招来异议。而优秀的老师决不是把一篇课文只当成一篇课文。他把这课文当成是整个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在某节课中,他可能什么都不做,只引导学生读,而另一节课可能会深挖细析,甚至由肌肉骨骼分析到神经末梢。如果我们不了解他的教学思想,不了解他的整体教学设计,而对他的某一个环节中的处理可能不以为然。正如我们看到一座花园,如果一看到枯枝败叶就判断它的残破,而没有想到这些枯枝败叶正是营养花木的养料,这是错误的。

在一些课堂上,作秀成为了一种时髦。课堂的活跃、教师的风采,都是表演的元素,却很少有人去顾问这种表演之后还留下什么。语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它有些时候表现为朴素甚至是单调无聊的操作,有些时候表现为精彩纷呈的思想的碰撞,有些时候为精心的品读体悟,有些时候为深思奋笔疾书……

语文教学可以看成是一项工程,甚至可能比工程还要复杂。每一篇课文、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精心安排,课文和知识点的网络更要精心构建。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有积累更有思想,而最重要的是把从教学实践中来的教学思想再运用到实际中去,形成自己的教学王国。

所以我想,所谓教学艺术,它首先是对教材通盘熟悉的前提下,明确每一册课文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其次是在课堂教学中能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合理的教学结构,完成教学目标。这正像是一位画家,只要胸有丘壑(教学系统),那么无论是条幅还是长卷(具体的教学内容)他都能根据材料(学生的实际表现)自如的进行创作。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写有“读书时做记号的方法”的4张卡片;

3.画有”动物名称、主要特点、动作”的表格。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九寨沟名字的由来。那么九寨沟到底是个怎样美丽的仙境呢,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小小摄影师,老师带领你们到九寨沟去取景拍照,一起去领略一下九寨沟那神奇瑰丽、蔚为壮观的迷人风光!

2、(板书课题:9、九寨沟(ɡōu))齐读课题。

二、品词析句,学习课文:

1、学习第3自然段(读中感悟):

(1)导入:同学们带好你的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童话世界看一看。(多媒体配乐播放九寨沟的美景及课文内容。)

这一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什么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回忆学过的阅读时做记号的方法。

②用做记号的方法自由阅读第3自然段。

(3)学生交流,跟随着学生的“镜头”,教师相机指导:

①“雪峰”:(板书)

A、(出示雪峰图片及相关语句: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你为什么喜欢雪峰,作者用的哪些词吸引了你?在这句话中你是怎样做记号的?

B、指导读。

②“湖泊”:(板书)

A.(出示湖泊图片)说说你为什么想把湖泊拍下来?(多媒体出示湖泊的相关句子。)

B.同位互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出湖泊的美的?你在这段中又是怎样做记号的?

C.学生交流,体会湖泊的美:

③“森林”、“瀑布”方法同上

小结:九寨沟真是水的世界,到处都是湖泊和瀑布,怪不得人们说“平湖飞瀑石上流”啊。

(4)小结

(5)有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4自然段(合作学习为主):

(1)(出示金丝猴、羚羊、大熊猫、小熊猫的图片)同学们继续向森林深处行进,你发现了什么?

(2)理解:4个“也许”,练习排比句。

(3)合作学习第4自然段,完成小组长手中的表格,看看你对这四种动物有哪些了解,想想你最想和哪个动物合影?

动物名称:

主要特点: 动作:

(4)汇报填写好的表格:用幻灯展示。

(5)交流:你最想和谁合影,为什么?

(6)那里除了有文中介绍的那些动物外,也许还会有什么样的动物在做什么呢?

(7)小结:由此可见,九寨沟不但是一个风光奇丽的地方,而且是一个动物王国。在这儿,动物们都可以无忧无虑地散步呢,真是“异兽珍禽林中走”啊!让我们再次轻轻地走进密林,去欣赏动物们那可爱的身影吧。

(7)师生共读第4自然段

三、小结,布置课堂作业

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同学们有机会一定要亲眼去看看。课文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儿。接下去,请大家完成《一课一练》第三题。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8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积累文言词汇。

3、把握主旨,背诵精彩段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翻译课文,积累词汇。

难点:当堂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忆作者。

1、导入: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狼》,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到什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蒲松龄笔下的狼。

2、简单回忆作者情况: 清朝 《聊斋志异》

(二)明确目标,指导学法。

1、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从而确立本堂课学习目标。

2、引导学生从学习文言文的经验中得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

认读→译读→品读

(三)认读

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四)译读

1、译法回顾

2、自由结组,结合注释,译读课文。

3、检测译读效果。

4、看来,通过译读这个环节,大家积累了一些词汇,做到了准确翻译课文,完成了第二个学习目标。那么,谁能用一句话?(2……)

(五)品读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情节。

2、分析狼和屠户特点。

3、理解寓意。

(六)精彩背读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精彩之处,你认为这篇文章的精彩之处在哪儿?能不能试着背下来?

(七)拓展延伸

1、谈一点学习收获。

2、送一句人生箴言。

(八)推荐阅读:1.黄山《感恩狼》

2.姜戎《狼图腾》

3.毕淑敏《母狼的智慧》

《狼》反思

《狼》作为一节公开课已经上完了,我觉得这节课有一些让我欣慰的地方:

一、学法指导比较到位。

这节课,在我的教学思想中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首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并没有急于开展新课的学习,而是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法,明确文言文三步读书法:认读→译读→品读。这样,学生明确了学法,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

其次,在译读环节中,引导学生回顾翻译方法,并给出例句。这样,既起到了温故知新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在翻译时有据可循。

二、教师示范效果较好。

这节课,我没有用朗读音频和flash,而是自己加入感情背诵全文。教师的当场示范给学生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多媒体,事实证明,学生在后来的展示朗诵中,表现很出色。我觉得这和教师的亲自示范有很大关系。

但是,课后静思,我觉得值得深思和改进的地方更多:

一、译读环节生硬不确切。

在译读环节,进行得比较生硬,有一些东西还是强加给了学生,不是自然生成的。并且,学生译完之后,没有给学生明确答案。这样,有些东西就比较虚,目标中能准确翻译课文,实际上就没有落实到位。

二、挖掘文本不够深刻。

这节课在深度上还有很大欠缺,没有把蒲松龄写《狼》的社会意义挖掘出来。文言文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正是因为他深刻的思想内涵给人一定的指导作用。这节课应该从文本的深度上再挖掘:狼仅仅指狼吗?它可以理解为恶人、恶势力,如果和学生生活联系再紧密一些,还可以理解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如果能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这些困难和挫折,那么,就将文本和现实联系了起来,使学生真正能从文本中获得一些思想指导。

三、课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调控不够到位。译读环节中,有时候就被学生拽住了,学生你一句,他一句,最后没有定论,课堂有些失控,致使时间分配不均衡,最后一个拓展环节没有进行,这是一个遗憾。

四、课件准备不够精细。

在这样一个大赛上,课件却频频出错,是不可原谅的。课件制作太粗糙,也反映出备课的不严谨,以后我更要端正自己的备课态度。

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的地方还很多,我将把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不断总结,应用于自己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会总结失败的教训,争取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少走弯路。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9

一、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在教学中得到了展示。

本文的教学中,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主动合作的意识,大胆表述的能力,使得香菱的人物形象,内心世界,宝钗、黛玉的人物性格的揣摩都合情合理,从而使学生感受了文化的魅力,提升了其文学素养,培养了其语文阅读、分析表达迁移多方面的能力。

二、注重对话教学

《香菱学诗》一文的教学,基础建立在文本上,地位建立在平等上,方法建立在探究上,整体体现在对话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交流,使其语文的能力得到张扬,成功的喜悦得到飞扬。

三、注重阅读创新,放手让学生学习

在本次教学中,能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迁移,甚至让学生悟出了学语文的秘诀,多读、勤记、勤奋、刻苦、大胆创作等,这些都还次之,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敢思、敢说、敢于走进课文,又能跳出课文,毫无拘束,放胆直言,这正是做学问之要义,也正是我们应该倡导的语文精神。

四、不足点

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化了解不多,即使是《红楼梦》,学生全书读过的寥寥无几。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好书,多品佳作,提高语文水平。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0

教材分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质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恰当,不拖泥带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不过这篇课文的语言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鲜活、生动、有趣,读来感到亲切动人,如在眼前。

从单元编排内容来看,该单元安排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文章。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记叙了浓浓的亲情美,本课《谈礼貌》则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的说理性文章。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到简单明了的说理性文章,为后面的议论文学习提供了发展。

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避免“两个位”:

1、错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说理性的课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错位”,常常会把这类课文烙上严重的思想品德课的痕迹。议论文只是一种文体,它仍然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教学目标应当仍然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上。在教学中,应以事代理,以事代情。忌让学生盲目表态、凭空许诺:你打算怎么做?(把握“度”)

2、越位:过于强调文体的教学。作为教师,掌握必要的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课堂上不必说出论点、论据、论证,“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这样的术语点到为止,因为初中以后还要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50名学生,其中有女同学15人。全部来自于农村。些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的氛围也不够活跃,没有良好的表现能力。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有待加强,还有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其中的大部分男同学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较差。还有5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理解文中的古训、谷、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1

完成了第一次公开课。课后,几位老师耐心的对我,对这节课做出了点评。其中,他们都提到了我对课堂细节的关注不够,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调动起来,致使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

对此,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年级的孩子处于好动,易走神的学习阶段。他们给予课堂的关注只有十分钟。而教师如何把握这宝贵的十分钟,接着再把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这剩余的三十分钟里,我想最重要的就是关注细节。

关注细节,首先作为一个老师,尤其是低年级的老师,应该放下老师‘架子’,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当老师讲的投入时,发现学生或者说话,或者手放在抽屉里翻东西,或者东张西望,这个时候老师应该通过小小的暗示,比如走到学生旁边咳嗽,或者轻轻敲一下他的课桌,这时孩子自然‘心领神会’,把注意力重新放回课堂里。所以,作为一个教师要 “ 多用情,少用气 ”,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这样既能避免了与学生的正面冲突,又不会破坏课堂气氛。

关注细节,再者就是要及时抓住教育的契机。譬如,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漏的时候,老师不要着急评价这个学生的答案,或者重新抽另一个学生回答,这样会打击这个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想到这里也许就是学生汲取知识的难点,应该对这个知识点再次进行讲解,巩固,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以获取正确的答案。

关注细节,就应该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果只是单一的让他们自己读,跟老师读或者一起读,这样几次过后,他们便会对课堂产生乏味,孩子们的声音也不再洪亮,节奏也不够整齐。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采取其他朗读的方式,比如男女生对比读,老师来评一评谁读得好,让孩子们产生成就感。比如抢读,看谁读得快又好。比如加上动作读、开火车读,既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

关注细节,就应该把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习‘d’和‘eng’相拼时,孩子们很容易就想到‘电灯’这个词。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找一找,咱们教室里的电灯在哪里。孩子们肯定马上就会七嘴八舌说起来,可能还会用手指着“在那里!在那里!”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让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某个知识,从生活中去获取某个知识,也许比老师重复讲三,四次这个知识来的更轻松,更容易。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状况,但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从课堂细节去关注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体贴学生,那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与朝气。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2

课题:《童趣》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翻译课文的第三四段,并学会一些常见的翻译方法。

这节课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课文内容疏通,于是我把第三、四段的翻译工作分给了四个小组,另外两个小组一个负责对文出现次数较多的“之”、“以”、“为”等词语进行总结归纳,另一个负责对全文中出现的其他的相同的文言词语进行总结归纳。

对于翻译,我的要求是原文与译文一一呈现,并指出翻译过程中所用的翻译方法(留、删、补、换、调、变)和其中的重要词语。可从课堂执行的效果来看,效果不是很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下:

一、学生翻译的时候还是整段进行翻译,没有一句原文对照一句翻译来进行,使得原、译文的对比不够明显。看来是我的指示还是不够明确,误导了学生。

二、学生翻译时不能有效地指出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翻译方法,且对重点部分也缺少相应的标注。

三、学生无法一字一句的对文中的每个字词进行翻译,有些个词语和句子只能照抄教学参考书。

四、总结归纳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虚词的出错频率也较高。

五、我没有更多时间去纠错和补充。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我觉得是因为我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准、贪多贪全、学法指导不够精细等原因造成的,为了更好的改进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有几个方面可以改进:

一、合理布置学习内容,不易过多。

二、初学文言文,翻译方法的掌握非常重要。

三、让学生养成逐字逐句翻译的好习惯,保证翻译过程中不留任何盲点。

四、学生展示时,对于翻译的内容要尽量对照原文引导学生进行朗读,重点字词句式也要朗读。

由上可以得知,这是一节不及格的公开课,它是由于自己缺少精细化的教学设计能力,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把握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合理分配不够(一句课翻译一段即可),以至于使整节课千疮百孔,漏洞百出,好在课后几位语文老师的及时提醒,使自己能有一个补充改过的机会,自己一定好好向其他老师学习,深入到每一个字来备好每一节课,使学生翻译的准确率要达到100%。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3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本文故事性强,扣人心弦,学生自然会有浓厚兴趣,可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二、学生齐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并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同时结合具体语境确定词语的含义。

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对峙:山7才7相对而立。

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通然不同:迎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娴熟: 熟练。

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

2、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3、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明确:根据故事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门一页段):写班羚身陷进退两难的绝境。

第二部分(5--9段):彩虹出现,斑羚准备飞渡。

第三部分(10一16段):写斑羚飞渡,重点写试跳成功。

第四部分(17-18段):写头羊从容走向深渊。

四、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学生阅读回答后明确: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老斑羚”和“半大斑势”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讲解后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3、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组织学生讨论,畅所欲言。

明确: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⑴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

⑵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⑶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

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

⑴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

⑵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

⑶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4、组织讨论本文所要表现的中心意思。

讨论时教师引导: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五、课堂活动。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曾见过或者做过的保护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

2、引导学生体会所讲故事的内容,谈谈自己的感悟。

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上,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课文的生动词语、优美句子,整理到笔记本上。

2、熟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3、完成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一、斑羚身陷绝境(1——4)

二、峰回路转

彩虹出现(5——7)

准备飞渡(8——9)

三、斑羚飞渡

试跳成功(10)

全体飞渡(11——16)

四、头羊从容走向深渊(17——18)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4

复习《项脊轩志》一文,主要想完成两个教学目标:一是识记、理解、运用文言字词;二是分析和借鉴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叙述事情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所有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这两个目标展开。

整个教学过程推进的比较良好,感觉还是很好的实现了预定的目标,收到了预想的效果。其中有两个环节我感觉较为满意:第一个是课内重点文言字词的迁移运用,第二个是鉴赏细节描写手法之前选取《老屋》歌词所做的铺垫。

第一个环节中,我选取的是XX年江苏卷高考题欧阳修《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中的一段文字,语段几乎包含了本节课所强调的所有重点字词和文言现象,课堂上及时地拿来让学生翻译,既突出了检测的针对性,又较好地强化了知识迁移过程中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直接体会到了文言文复习和高考之间的必然联系,让他们意识到了平时复习中积累文言知识的重要性,而课堂上学生头脑中这种意识的产生比老师平日里凭空的说教要强百倍千倍。

《项脊轩志》是作者归有光在经历了无数的人生变故、世事沧桑之后写作的文章,文章虽然感情真挚细腻,细节描写的手法运用的不露痕迹,但是因为语言朴素,叙述平淡,以学生现在的年龄和人生体验,很难提起深入阅读的精神和兴趣,更不要说体会作者情感的十分之一二,进行手法的分析和挖掘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截取了水木清华《老屋》中的一段歌词作为之前的铺垫。这是一首充满怀旧情绪的歌曲,作者在表达对老屋及屋中人思念的时候,选取了很多寻常生活中看似平淡而又十分美好的镜头和画面,这种方法和《项脊轩志》中采用的叙事抒情的方法极为相似,因而,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学生们对这样的歌曲也非常喜欢,很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分析起来更是兴趣盎然,极好地调动了学习的兴致和课堂的气氛。

尽管如此,一堂课讲下来,感觉还是有很多的遗憾和不足。手法赏析环节中,因为设计的题目难度偏大,之前的知识补偿做的不够,使得学生们在分析的过程中抓不住根本,回答不到点子上,浪费了一些时间,以至于后面的链接阅读无法充分展开,写作方法的引导也仅仅是点到为止;还有,在驾驭课堂、随时随地调动学生情绪,以使他们时时刻刻专注于课堂内容上,做的也还不够,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努力。

虽然不是什么教学能手的选拔,优质课的评选,甚至因为有懒惰和畏难心理,在刚开始“听将令”,“奉旨”讲课的时候还有点不情愿,但是,当真正面对这件事的时候,我却以十二分的认真投入进去了它。因为,学校不仅提供给了我们展示的舞台,也给予了我学习的机会,我要好好把握;再有,自己竭尽所能之后,仍然存在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是自己真正需要克服的地方,而这,应该也正是进步之所在。

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15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喘息、香蕉、皮革、凝重、华贵、英武、气概、伤感、苍茫、石碑、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谁来说说大象都可以为人们做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是啊,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这么多事情,但是,你听说过大象还

能帮助人们战斗吗?这样的大象叫战象(板书:战象),今天咱们一起认识一头经历过战斗洗礼的最后一头战象(补充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3.齐读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

4.再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

二、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思考刚才的提问,可在书上进行勾画。

2.学生阅读后解决简单的问题。

3.指名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那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临旧地──自掘坟墓。

三、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生提出自己不懂的字词或句子。

3.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4.自己阅读感悟后,小组再合作研读: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篇6:语文公开课教学反思

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原来是阎主任。“你们下一节谁有课?”我立刻把头埋得更低,没有一个人回答,其实大家都知道主任询问一定是安排听课之类的,离上课只有二十分钟了,谁愿意犯这个傻呢?

“雅,你准备一下,下节课教委检查团去听你的课。”

我嘴巴张成O型,“我没课啊,英语老师给我调到了明天啊。”

“那去再调动一下,不要紧张,真没有备课就讲昨天她们赛课的那节课吧。”

埋怨已经没用了,大家都投来同情的目光,我赶紧收心,讲什么?昨天她们赛课的是《丑小鸭》,可是我的学生连课文都没有看过呢?我才开始讲第一课,百草园的部分结束了,该讲三味书屋部分了,难道再讲一遍百草园,可是我不想浪费这么一节课温剩饭,管它呢,继续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二课时。

十分钟去弄课件,感谢超周备课,我们组的课件早已做好了,我根据自己的课堂又改动了一些。赶紧跑到教室,安排后面的同学往前坐,给听课老师空出位置。

上课了。

“学习是我的责任,进步是我的追求,今天,我一定会努力!老师好!”听着同学们的课前口号,我的导入呢?硬着头皮张嘴:“当一个人年华逝去的时候,他就会不断地回忆往事,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是如此,所有才有了散文集《朝花夕拾》,昨天我们已经感受了百草园这个乐园的美,今天让我们再一同走进三味书屋,了解当时的私塾教育吧。”

脑子里空荡荡的,我都不知道我说的什么了,幸好没戴眼镜,要不岂不更紧张?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朗读课文,勾画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和对先生描写的语句,说出先生的特点和作者对他的感情。2,小组合作,谈谈你对古代私塾教育的感受,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出本课主题。

每一环节都进行的还算顺利,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一定要注意本校的“四精四激”模式,一定要重视读,一定要启发学生能够主动发问。

因为我的紧张刚开始同学们回答问题也比较生涩,随着几张图片的出示,和关于“早”字来历的故事后,大家明显的放松了许多,举手的人越来越多,到了后来后面的学生怕我提问不到他都站起来举手了。

终于结束了,尚算圆满,几个听课的领导说:授课灵活,白板用得不错,提高不少效率,学生积极性很高……只要不给学校丢人就中。

我的反思:

1:要时刻做好上课的准备,要把课提前备好。绝不能临上课前才看课文,打开班班通不加改动就讲课,那简直就是照课件宣科了。

2:幸好删减了几张幻灯片,要不然绝对讲不完,所以课件万不可泛滥,要不然一节课光是点课件了,它始终还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已。

3:自主学习的部分一定要进行缓慢让学生吃透问题,切不可因心急而代办问题,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

4:延伸的问题一定要有指向,要和本文内容有关,为当节课服务,最好不要因为求新而抛离主题。

5:我的风格是幽默,喜欢戏说历史故事,学生们很喜欢,这个要保持,不能被学校的模式所限丧失个人特点。

这个突然来临的完全没有准备的一节课,给了我一次锻炼的机会,以后再不能心存侥幸,总是认为有所谓的校内名师顶着而掉以轻心,要把每一节课讲得不怕人听才可以。

补:

上一篇:开户流程优化下一篇:公司气球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