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学案

2024-05-11

借景抒情学案(精选8篇)

篇1:借景抒情学案

借景抒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景物描写。

2、掌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重点:

在新的文章中能够找出景物描写,并体会其作用。难点:

1、学生能够由特定的景物描写,把握到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能够体会古诗词中特定的意象和意境所体现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探究】

1、唐诗 《静夜思》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里获知的?

2、诗人在怎样的特定环境下抒发了这种情感?

3、大家找出这首诗歌中的最重要一个景物?

4、这个景物具有什么特点?带给人怎样的感受? 【复习交流】

1、《天净 沙秋思》这首诗歌中,那些景象可以被称之为意象?

2、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的特点?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3、《观沧海》这首诗写了哪些具体存在的景物,即作者确实看到的景物?

4、这些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你从诗中所列出的景物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之间,感知到了什么?

【互助提升】

1、你觉得什么是借景抒情?

2、在朱自清先生的现代优美抒情散文《春》里面。分别写了春天的什么景物?写作这些景物的目的是什么? 【强化训练】 野菊花 作者: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③花朵不过一分镍(niè)币大小,密密匝匝(zā),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lù)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chàn)。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ǎng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襟;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yǎo)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mōu)咩(miē),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吟咏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xiè)玩——这就是野菊花!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项,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从发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翮(hé,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lín)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轮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循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圃(pǔ)。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窜: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ào,古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

2.在6自然段作者认为“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具体指怎么样性格和气质?

3.作者想要表达对野菊花怎么样的情感? 4.本文的写作手法是?

5.结合你对人生和生命的认识,谈谈菊花给你的启示?

篇2:借景抒情学案

1、我渴望拥有教师那颗绿色的心,浸染着春天的颜色,生机勃勃,希望无限E我盼望拥有教师那颗属于春天的心,在这颗心中,生长着一棵棵枝繁叶茂,蓬勃向上的大树;我希望拥有教师那颗再现春天的心,有明媚的阳光,也有飘逸的雾霄,有吐绿的新芽,也有绽放的花蕾,有怡人的和风,也有连绵的细雨。因为这个梦想,我的花季便永远沉醉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2、冬,孕育着春而不争春,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她那冰清的肌肤渐渐融化为涓涓春水,无私地灌溉着贪婪吮吸的幼苗。等到到处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等到我们听到树木拔节的声晌时,她完成了一年的历史使命,带着春的谢意悄归天国,等待着明年的降临。

3、我捧着那颗充满希望的草戒指,看着他慢慢地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微笑着坐了下来,才发现身后的那片草地,绿得那么生机勃勃。

4、赞美是希望,赞美是动力。没有希望的目标犹如熄灭的灯塔,没有动力的行程困难重重。

5、把微笑带给生活,有如阳光普照大地的粲然,清风抚摸树林的温暖,夕阳燃烧天堂的炽热,浪花冲刷礁石的激情……

6、它总像人们寒冷时的`一轮太阳,酷热时的一阵清风,饥饿时的一顿佳肴,干涸时的一场甘霖……在人们需要的时候翩翩降临。

篇3:借景抒情, 意境深远

借景抒情可以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触景生情

即看到眼前的景物, 引起了作者某种内在的思想感情, 这是借景抒情最基本的写法。如茅盾《风景谈》中有这样一个写景片段:“这时候, 太阳已经下山, 却将它的余辉幻成了满天的彩霞, 河水喧哗得更响了, 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 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 任它冲刷, 或者掬起水来, 洗一把脸……”既有自然之景, 又有人的活动, 接着作者借这一特定景抒发内心的感受;“在这里, 蓝天明月, 秃顶的山, 单调的黄土, 浅濑的水, 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 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 人类是伟大的, 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 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借风景的描绘赞颂了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的活动。

二、融情于景

即作者带着自己的某种主观感情 (如欢乐、悲哀、苦闷等) 去描写客观景物, 自觉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 达到景与情的和谐统一。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写清脆的水声, 写姿态各异的石头, 写清澈的潭水, 写游鱼的情态, 如画的景物让作者陶醉, 连鱼儿也“似与游者相乐”。但这种欢娱只是暂时的, 小石谭环境的“清”勾起了作者内心的痛, 于是眼前的美景让人感到“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人景同一, 作者在景物描写上留下了内心情感的深刻印记。再如黄河浪的散文《故乡的榕树》中有这样一段:“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 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 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 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 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 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 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作者把对故乡特定景物的描写和对故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 情景交融, 意境幽远。

三、以景写情

即作者在描绘景物时, 不直接抒情, 而是借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来渗透自己的主观感情。如苏雪林的《溪水》:“水是怎样的开心呵, 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 推推挤挤的推到一个漩涡里, 使他滴滴溜溜的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 向后不能, 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的将手一松, 他才一溜烟的逃走了。”溪水的快乐, 融入的其实是作者的快乐。再如朱自清的散文《绿》中对于梅雨潭绿的描写:“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 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站在水边, 望到那面, 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 厚积着的绿, 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 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借写景传达出作者对梅雨潭绿色的无比喜爱之情。又如下面文章:

春之怀古

张晓风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 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 噗嗤的一声, 将冷面笑成花面, 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 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 唱入篱落, 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 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那样娇, 那样敏感, 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 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一阵杜鹃啼, 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 一阵风起, 每一棵柳都会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 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 不逻辑, 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

而关于春天的名字, 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 在《尚书》之前, 在仓颉造字之前, 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 一个孩子放风筝时猛然感觉到的飞腾, 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舒适, 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 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 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

至于所有的花, 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 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 交给风去纵宠。而风, 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 或者, 在什么地方, 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 我想走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

篇4:借景抒情,迂回婉转

冯延巳

秣陵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

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

【赏析】

冯延巳(约903-960),南唐词人。这首离别词以第三人称的抒情视角描述了一个送别的场面,所以词一开始,就有个画外音一样的提示:秣陵江上,经常上演着送别的悲喜剧。“雨晴芳草烟深”,在烟雾迷蒙的秣陵江上,一对青年男女于春雨过后的清晨,依依不舍地离别。“秣陵”即现在的南京。“路遥人去马嘶沉”,是写分手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离人远去,不仅望不见人影,而且还听不到马嘶声。“沉”是消沉、消失的意思。此句之妙,在于以离人空间距离之远来表现送别之人凝望时间之长。“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二句,用“青帘”暗示酒家,用柳枝谐音“留”,这使我们想起了古人以酒饯别和折柳送行的习俗。仲春时节,成行的柳树冒出绿芽,生机勃勃。大好的春天,应该是两人携手重逢聚会的日子,他们却这样分离了。词人没有直接地、正面地抒发离情别绪,而是通过景物,以乐景衬哀情,让读者自己去体味。

下片两句,“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写所闻所见。路遥人去,已经不见了人影,但仿佛可以听到对面江上有吹笛子的声音,而笛声又惊飞了在沙洲上双栖的鸟儿。“双禽”是写景,又用来反衬人的孤独。“徘徊一晌几般心”,“一晌”指时间之短暂;“几般心”,指感情变化之剧烈。在“一晌”的短暂时间之内而“几般心”,充分表现了送别之人极不平静的内心世界。结尾两句,以“天长烟远”一语结景,以“凝恨独沾襟”一语结情,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

这首词语疏意密,借景抒情,极尽迂回婉转之妙。

【微话历史】

1.明末代皇帝崇祯要皇室大臣捐100万银子打李自成,大家都哭穷。李自成进京后向他们追银子,严刑拷打后竟然捐出来7000万两。

2.百年清华走出29位大师。29位大师,全部出自1949年前的清华。若排除美籍的李政道、杨振宁,在大陆的27位大师之中:吴晗、赵九章自杀,梁思成、叶企孙含冤而逝;被批斗、抄家、关牛棚、劳改的,计12位。当我们骄傲自豪地赞美出自清华的这29位大师时,忽然发现,这些大师,没有一位出自1949年后的清华。

篇5:借景抒情中学散文

春雪不像冬雪那样下一点点,就感觉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炫耀着自己的锋芒,春雪静静地落下,不会再有冬天那样固定的形体,落地就会化为乌有,你带着冬的尾声,连接着春的开始,为人们开启心中的希望。

雪下了一个上午也没有停下来,我忍不住漫步在这雪的海洋,昂起头,让雪花落在我脸上,凉凉的,有一种温柔的感觉,不像冬雪那样生硬,寒冷,刻意。

春雪不像冬雪那样张扬,感觉有种深沉的感觉,缓缓地带着春的信息,静静地飘落,让温暖的大地去温暖它的体温,心甘情愿的化一滴水,滋润一片干涸的土地。

春雪不像冬雪那样浮躁,有一种温文尔雅的感觉,就算落在脸上也有一种舒适温和,适度是它的计量。春雪给人们带来了希望,田里的麦苗大口大口的吸允着这份食量。

篇6:借景抒情作文

走在云露桥上,我作为一位看客,静静看着来往的车辆驶过,作为一位听者,默默听着熙攘的人群不断的诉说。好友们都在谈笑,而我的注意力却被桥下的淠河水占据着。虽然白天的淠河水并不清澈,甚至有一丝浑浊,但我想这并不影响它夜晚的美好。一边是万家灯火,一边是数盏霓裳虹灯。两者的色彩在这月色中交相照映这淠河水,水光潋滟。

抬头仰望处是一轮下弦月,被夜幕包裹,这不损它的美感,反而更添一丝朦胧与神秘,氤氲着这个季节的思绪。今天的月是银白色的,两旁没有群星的点缀,也因此完好显露出了朴素之美,我想这样的弦月,必定能勾起有心之人无数的回忆,在那泛黄的记忆中体味相思的甜蜜。倒影之于河面,美丽印于人心。古人不见今时月,今天的月亮却和千百年前一样照耀着大地。

低头凝眸处是一只扁舟于河面,渔夫在忙着捕鱼,他是否注意到桥上的人在忙着看他呢?我不禁想起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着别人的梦”。望着小船在河面飘荡,我竟有丝羡慕渔夫,月色这样好,能在河面上驾一叶之扁舟,任其东西,好不自在。

过了桥,继续行走着,偶尔临面而来的晚风,实在是善良,慷慨的给予我们一丝清凉的问候,明月亦是有情,撒下柔美的月光伴随着我们前行。我望着前方的道路,似乎很长很黑,但并不会让此时的我产生一丝的厌烦。城市的建设者,也真是善解人意,为缓解路人的疲倦,在路途建立起了多座仿古的闲亭,在各种霓裳灯的装饰下,平添一种别样的美,真希望能够坐在里面,听一曲高山流水,喝一杯杜康美酒,吟几首唐诗宋词,好不潇洒!

篇7:借景抒情作文

五点半了,我急匆匆地下楼,小跑着去餐厅。跃出教学楼的的那一刻,轻快的步伐戛然而止。金黄的叶,昏黄的灯光,黯然的天,冷风吹着,我看到了一幅画。灰暗的大地上,布满星星点点的银杏叶,它们用这特点,拼接出了一幅画,却又像一件镂空的精致的艺术品。

错愕之后,我小心翼翼的下了台阶,生怕糟蹋了这幅画。又止步,一片金黄的银杏叶飘到肩上,真是可爱呢!非要依傍着我吗?从肩上轻轻拈起,玩弄片刻。此时,又一片叶在跟前飞舞,乍眼一看还以为是蝴蝶。它飞舞着,在空中划出了挚爱的秋的轮廓。仰起头,本以为星星提早来上班呢,原来还是银杏叶。在狂风中起舞的金黄的银杏叶,如星星般耀眼,如星星般华丽。风止,叶落,银杏叶乖乖地在地上睡了。

风又起,又一批银杏叶像扇子一样扇着风,昏黄的灯光洒在金黄的叶上,多像个披着金色礼服的舞者在跳舞。在这样美丽而幸福的情景中,连人也忍不住臭美起来。兴高采烈的风把发丝都吹乱了,使得落叶穿梭游离在其间,长发与叶交缠着,像在互相拥抱,像在秋天的最后时刻跳一支临别的华尔兹,像一只蝴蝶,慢慢地靠近,靠近我,靠近我的心。给在陷入忙碌、乏味的生活中的我一丝安慰,使这凉透的发丝,凉透的骨髓,凉透的心,犹如冰雪融化。

篇8: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的区别

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两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 但学生易将二者混淆, 这与二者在形式上相似有关。它们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 但只要仔细分析其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 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 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心情, 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 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爱莲说》就是一篇借物咏志的散文, 文章通过描述莲花的形象和品质, 借莲喻己, 托物言志, 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 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 讽喻趋炎附势, 追求富贵的世风。二者有相同点。首先, 都是间接抒情, 不同于直抒胸臆。它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 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 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 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 以增强艺术感染力。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 “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 或景中含情, 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 蕴而不露。托物言志是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 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 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志向表达出来。第二, “托物言志”中的“志”, 含义很广, 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 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如“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 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诗人写“石灰”“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 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第三, “托物言志”, 只要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 即达到写作目的。“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 情与景会, 寓情于景, 情景相生, 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

下面我们对比两首古典诗词, 来分析二者的区别。 (1)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百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全词上阕写景, 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 一个诉诸视觉:“时时现”;一个诉诸嗅觉:“细细香”。下阕写散步。江村小景绘好之后, 视角则陡然一转, 步入画中:“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最后两句乃点睛之笔, “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 含有自嘲的辛酸和词人的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则又更进一层。透过幅幅画面, 我们可以隐隐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 (2) 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刚出土, 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但它虽小而并不弱, 在“深草”的包围中, 它不低头, 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 又直又硬, 一个劲地向上冲刺, 锐不可当。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 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小松尚幼小, 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 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 而加以爱护、培养, 那才是有识见, 才有意义。然而, 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 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 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才的, 有多少小松, 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啊!读到这里, 我们会发现这首诗名义上写不为人识“小松”, 实际上在写人。诗人通过描写“小松”坎坷的经历描写, 表达了对人才成长的思考。这种写法就是托物言志。

上一篇:送给老师的新婚祝福语下一篇:财产损害赔偿和解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