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化

2024-04-18

诗化(精选9篇)

篇1:诗化

诗化人生优美散文

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沉浑雄壮的古诗或是朦胧婉约的现代诗,甚至于当今颇具调侃的打油诗,“诗”无疑做了一弯桥梁,在几千年绵亘的历史中连接着过往与现在,那诗中的绚丽、凄婉或器宇轩昂更是让人们找到心绪流泻一方的知音。

唐诗好似一棵参无古树,诗人在那最属于他们的年代发光发热。“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情壮志;“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忧国沉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开阔胸襟。那些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在我们展开诗卷时,烫帖了坎坷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

唐诗悠悠,古韵依旧。

朦胧诗如细雨拍打的叶子,朴实又美得令人心动,雾气氤氲中细细揣摩诗人的心境,向往“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的一往情深,钦佩“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愿做一个人”,哀怨“谁校对时光,谁就会突然变老”,期盼“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那个淅淅沥沥的年纪,诗中的娓娓道来,倾诉了我整个雨季迷茫。诚如“雾打湿了我的`双翼,风却不容许我迟疑。”我愿做自己人生中那股风,扬起帆,迎着浪,向灯塔前行。

朦胧莞莞,雨脚纷扬。

“饮食起居,涉笔成趣,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把人生百味,都化作清诗丽句。”启功如此评价自己的诗化人生,读罢不觉一笑,一个和蔼又慈祥的老爷爷仿佛在谆谆叮嘱我体味百味人生。“古诗从头看。几千年,兴亡成败,眼花缭乱。多少王侯多少贼,早已全都完蛋,尽成了,灰尘一片。”幽默的语调,也让人不觉感慨,历史就是那么回事。“眩晕多年真可怕,千般苦况难描画。动脉老年皆硬化,瓶高挂,扩张血管功劳大。”诗说就医的自我解嘲,深入浅出的道理,让人们在欢笑的同时,也略作思考。

连接着古今,不同的创作背景,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韵脚构成了浓墨重彩的画卷,诗化人生,用诗洗涤心灵。

篇2:诗化

边城神韵 诗化意蕴

在一幅如画的山水古渡头,住着摆渡的老船夫和他小孙女翠翠。老船夫年逾古稀,翠翠却是情窦初开的年纪。当地荣嵘城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健壮而英俊,且都倾心于翠翠。翠翠先遇二老,一见钟情;不料大老托人说媒,翠翠婉拒,痴情的大老精神恍惚中下船在激流中殒命。二老也离家下船了。老船夫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夜晚安然逝去,留下孤独的翠翠,翠翠只能永远在渡口伫望等待……

这就是沈从文的《边城》一个看似简单而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想,平凡的际遇与坎坷,可是表现出的却是不平凡的美。有人评价它是“最短的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上则是一部最长的诗”,的确如此,作品中诗化的人物,诗化的风光具有一种古老的梦幻般的神奇与绚丽,使整个的《边城》充满了诗意的审美。

那么,一个如此普通的生老病死和民间三角恋情的故事,它拨动读者的心弦,幻化诗意的魅力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的两个方面。

一、人物的神采和丰盈的意蕴

沈从文是一个有着质朴的东方人信仰的作家,“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向。”①(沈从文在萧萧的《篱下集》中所写的《题记》语)他的创作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情的人生形式”② (沈从文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习作选集代序》中语)在《边城》中,故事情节似乎不是最重要的,倒是人物原形的光辉与乡情风俗、人事命运,完美和谐的统一使一切光彩夺目,宛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使全文笼罩着一股感伤浪漫的气息。翠翠聪颖、活泼、质朴,她生活浸染在古老的风俗环境之中,长久地将自己的爱情心思埋藏极深。她的爱含蓄、朦胧、含而不露,她的身上透露出的是美丽得令人忧愁的气质,这样一个纯美的湘西女子,在小说中毫无心机的、超出一切利害关系的爱情,却是以永久的守望这种悲剧作为结局。沈从文以诗化语言描绘出典型的湘西人生式样,美丽善良的“人生”引向了毁灭。翠翠既是对现代喧嚣的一种历史矜持,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图景的一种永久性的伫望。

翠翠这一人物神采的表现并非是以规定的艺术情节或是繁冗复杂的艺术描绘中来完成的,而是以一组一组流动的诗画衔接,以中国古典美学的规范形式――意境的组合与转换、流动与发展来完成的。从“青山绿水”“生养她且教育她”的自然环境到宁静渡口的悠长岁月的古朴风俗,从“对溪高崖上”的夜半情歌到崖畔孤女的永久伫望……宛如一幅幅淡淡的中国水墨画,展现出一种人性的魅力,鸣奏出一曲东方式的情爱悲歌。人物形象的光辉是在顾盼光辉的诗意描绘中衍生的,给读者一种静谧、丰盈、忧伤而又神奇的审美感受。作品中的翠翠为恋情所困扰的忧思是在“雨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的`迷茫意境中展开的,而此段的结尾仍以“细雨依旧落个不止,溪面一片烟”落笔,这样上下情节、意境相衔接、连缀,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散文笔法,以水一般流动的抒情笔致,使小说具有丰盈的文化内蕴,造出一种独特的现实与梦幻相交触的诗化意境。

二、自然环境的点染和社会环境的描绘

《边城》的环境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画,又有对人情世态风俗传统的社会环境的点染,是一种写意式的刻画。

小说中自然风光的描绘多半是以白描式的笔墨娓娓道来:连绵的细雨,山中黄鸟、杜鹃的鸣叫,清澈见底的深潭,屋后茂密的竹林,山上的白塔……都是山水画式的自然景物。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小溪流下去,绕山阻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边城。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廿丈,河床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深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透明清澈,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笔墨质朴、恬淡、透露出边城的明净澄澈、优美古朴的乡村自然风光。

小说在开篇后不久就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描绘了活动在茶峒这些边城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世态风情。它作为发生在溪边白塔下普通人家的平凡故事的活动背景,从人文景观的环境特点上向读者揭示了更为丰富与深刻的内涵: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角楼”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似乎没有政事干扰,没有官府“只驻扎一营由青年绿营屯丁改编的戍兵”且没有“特别变故发生”。古朴的人群,古朴的生活方式,慷慨淳厚的民情民风,含蓄执着而又刚强的青年男女,“安静而和平”的边域小城,独特而诱人的现代社会的桃花源,这就是这座边城的整体和谐的人文环境,这其实是某一类人或一类村落的群体性结构,拥有着自己相对独立文化特色、文化性格的城镇。沈从文从容客观地描述了这里仿佛一成不变的生活,从远距离的透视中描绘了边城人民世代生活的深远的历史风貌和活动背景。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环境描画的作用与蕴意,品味出作品中渗透出的诗意的环境描绘,正是这种独特的环境描绘和点缀,给这个韵味深远的故事染上了层层底色,从而幻化出优美感伤的诗意品格。

参考文献:

[1]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钱理群等著版.

[2]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陈思和著版.

[3] 《沈从文小说新论》学林出版社 王润华著19版.

[4]《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析》华龄出版社张英伟主编

篇3:语文诗化教学策略

诗化语文教学尽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但对诗化语文的探讨甚至是争论还是比较热烈, 许多学者提出了支持性的意见, 也有不少学者持有质疑和反对的态度, 笔者阅读了许多相关的文章并结合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体验, 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的诗化教学提出一些初浅的策略。

一、选择诗化的教学文本, 设计诗化的教学内容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灵魂, 也是诗化语文的核心内涵。离开了人文性, 语文教学将褪去生命的色彩, 丧失人性的魅力。近些年来, 人文教育、文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缺失的, 使得语文教学经常背离了生趣和感动, 陷入了烦琐的语言分析和语言训练。新课标在相当程度上触动了原有的语文教学体系, 开始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文学性, 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 突出语文学习的积累和感悟[2]。

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关键在于教学文本的选择和解读,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择一些对于儿童来说有情趣、有意味、有质感的经典文本, 这些文本可以体现思想之真、人性之善、自然之美, 文本语言具有美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经典文本也要能够有效体现人文精神的积淀, 以教学点燃精神, 以精神感染学生。这样, 诗化教学不仅仅让学生获得知识, 形成能力, 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抚摸和触动、人格的净化和升华。例如, 《桂林山水》, 景美, 画美, 语言更美。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在我们沉醉于荡舟漓江留恋山色之时, 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水之美, 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之美, 油然而生的是对祖国深深的热爱[3]。

著名的诗化语文的实验者周益民老师就非常注重教学文本的选择, 如, 《天鹅的故事》、《半截蜡烛》、《逆风的蝶》、《去年的树》、《天使的声音》、《大海啊, 故乡》和《好孩子读书会》都是一些比较经典的文本, 而且大多属于美文范畴。当然, 文本的选择既可以选自教材, 还可以突破教材, 《大海啊, 故乡》和《好孩子读书会》两例就是教材中没有的文本, 前者是关于大海的主题单元, 后者是黄蓓佳的一部儿童小说。

二、运用诗化的教学语言, 创设诗化的教学情境

诗化语文到处可见情境教学的影子, 尤其是教学语言的运用和教学情境的创设。诗化语文在教学方法层面的第一个显性的表现是教师教学语言的诗化, 认真阅读一些诗化语文教学课例, 你可以发现执教者的教学语言在预设方面是非常精致的, 都经过认真的推敲。

确实, 语文教学设计情境时, 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诗意的语言, 不但能够渲染一种诗情画意的气氛, 而且能创设“先声夺人”的审美情境, 让文本诗意地盛开在孩子们的心里, 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 这种熏陶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本身, 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发育。如教学“奇思妙想”时, 可以如此导入:“浩瀚的苍穹曾经引起我们古老的祖先多少联想, 无穷的宇宙曾经带给我们睿智的先人多少想象, 今天就让我们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一起走进‘奇思妙想’的世界。”[4]

教学情为先。在学生初步接触文本时, 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使学生的心神沿着作者的感情走向文本情境之中, 从而达到读者与作者情感上的和谐共振, 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在情感上作出有力的铺垫。因而作为语文教师, 应具有诗人的气质, 诗人的魅力, 言谈自如, 妙语连珠, 随口而出的一句格言、一首古诗、一个典故, 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种语气, 都能透露其诗性的文化素养, 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都能用自己的一颗诗心带动几十颗童心去交流、去唤醒、去创造。学生情感受到感染, 情绪变得兴奋, 自然而然地就拉近了与课文的情感距离, 为深层次的哲理感悟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5]。

在创设诗化的教学情境时, 不仅需要运用诗化的教学语言, 有时也需要使用音乐渲染效果。王崧舟就是采用音乐创设诗化教学情境的高手, 他喜欢用音乐渲染情境, 创设浓郁的诗境。如教学《长相思》这首词, 他在苍凉悲怆的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 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 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 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 读出画面与情景。

三、注重诗化的师生对话, 促成心灵的升华飞跃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应当是学生主体、教师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的交互作用是通过语言实现的, 这种主体间的语言交互是对话, 而不是“独白”。语文诗化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师生都能运用诗意美的语言共同营造课堂的诗意, 是教师有意义的讲授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学习的有机统一。诗化语文是一种对话教学, 当然, 对话是有层次的, 在课堂教学中, 对话可以分为知识的层次、情感的层次和精神的层次。诗化语文的对话教学则是经由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 而把最终目标放在了精神层面, 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提升。

《论语·八佾》记载: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是孔子与学生开展师生对话教学的实例, 在“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中, 孔子与学生做着认识与情感的交流,

促成学生学思结合。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更加充盈着对话的精神, 他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 但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 而是提出问题并引导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苏格拉底的学生并没有直接获得正确的结论, 而是在与苏格拉底的语言交流和交锋中生成了正确结论。诗化语文注重师生对话, 意味着语文学科的教学应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 对于学生来说, 语文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语文文本里的知识, 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诗化语文注重师生对话也意味着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平等化, 也体现出教学的人性化, 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这里的对话, 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 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内在精神世界敞开和接纳,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语文诗化教学强调师生心灵的相互沟通, 它不仅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与回答, 而且更需要师生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所以, 诗化语文特别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着力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创造自由的空间, 通过诗性对话, 学生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学生内心的想法能够找到表达的出口, 可以淋漓畅快地倾吐和表达;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他们可以在对话中不断地反省自身、不断地超越自我, 最终完成心灵的升华与飞跃。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诗意语文:哲学的尺度与实践的智慧[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5 (10) .

[2]徐冬梅.对诗化语文的思考和追问[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 2005 (10) .

[3]夏学仙.追寻人文诗化的语文课堂[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11) .

[4]冯爱军.关于语文诗化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教研天地, 2008 (2) .

篇4:诗化环境 诗化语言

一、诗化世界

艺术源于生活,一块普通的石头可以读出日光的舒适,一片枯叶可以领略秋日的絮语。打开孩子们心灵的眼睛,将他们对大自然独特的感受用诗化语言表现出来,逐步引导他们用艺术的眼光感知生活,从而丰富他们的词汇,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力。春风习习之日,让孩子们吹吹风,说说风吹在脸上像什么,告诉他们那是风儿在他们脸上挠痒痒;初夏季节,让孩子们走入金灿灿的油菜地里,闻闻那花香,让孩子们说说你感觉到了什么,告诉孩子油菜花偷偷擦了妈妈的脂粉呢;秋高气爽,大雁南飞,孩子们扫花坛里的落叶,告诉孩子们叶子玩累了,此刻要回到大地妈妈的怀里睡觉了;冬雪皑皑,孩子们堆个雪人,让孩子和雪人对话……教会孩子们用诗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世界,时刻注意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这些将成为孩子们诗化语言的源泉。作为教师,也要注意去挖掘孩子们生活中充满想象力的语言,将之演化成一首首小诗,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激情。比如在观察天上飞翔的小鸟,问孩子们:“小鸟在干什么?”有的说:“小鸟在跳舞。”有的说:“小鸟和鸟妈妈在天上散步呢。”接着问:“你听到小鸟在说什么呢?”有的说:“小鸟说今天天气真好。”有的说:“他们说去云朵家里吃西瓜。”把孩子们的语言记录下来,稍加整理,读给孩子们听,告诉他们一首小诗诞生了:今天天气不错/小鸟和鸟妈妈散步/去哪儿呢/哦,云朵家买了西瓜/走,去他家吃西瓜。孩子们看到自己的一句话可以成为一首小诗,自然非常兴奋,他们也会在生活中尝试着用自己的话编成一首首诗歌,也许孩子们最初的诗歌不够押韵不够诗意,有着诸多不足,但是“不是每一个写诗的孩子都必须成为诗人,老师不能对孩子要求得太多,如果孩子愿意用诗歌的方式记录身边零碎的生活,即使写的不算有诗意,又有什么不好呢?”在孩子们心里播下诗歌的种子才是最主要的。

二、诗在课堂

彭斯远教授说:“从小习惯了汉字发音的孩子,对于音韵的美有着一种直觉的向往。”童诗中蕴含着新奇的想象,巧妙的比喻,鲜活的语言,新颖的构思,这些对幼儿来说有着无穷的魅力,让孩子们沉浸在音韵优美的诗歌中,体会丰富的情感,促进幼儿的心理发育,受到最初的文学熏陶。因此在课堂上,幼儿教师首先选择适合幼儿朗读的诗歌材料,教他们生动地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如诗歌《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首诗要求孩子能掌握中“蓝蓝、闪闪、弯弯”等词的用法,体会叠词的韵味。教师在出示诗歌后,先进行范读,让学生听听老师怎么读,然后接着进行引读,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儿(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 )。学生能熟练朗读诗歌后,让学生加入动作来读,上台表演读。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演读较优秀的学生,边读边演,学生会完全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之中。其次,诗歌多为想象的境界,因此在引领孩子进入诗歌世界时,需要教师适当地帮助孩子在头脑中勾勒出相应的图景,把握诗歌的主题,进而能较好地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三、诗化心灵

在孩子接触多了诗歌,更深地体会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后,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进行仿写诗歌,模仿诗歌的节奏、用词、结构,写出简单的诗歌,到了大班,可以要求孩子编出新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续写,来自于诗歌本身又高于诗歌本身的编写要求孩子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拓展想象,这是一种把思维和语言融为一体的实践活动,能让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更好地提升,升华孩子的情感。散文诗《家是什么》用灯、屋檐、床,素描般地勾勒出家的温馨。这些事物学生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较为容易,学完本课后要求学生尝试仿编个别诗句,首先提问家还可以是什么?仿写第一句话,孩子们纷纷用自己家里的物品说话,家是什么?家,是一件衣服,一把雨伞,一个空调……接着要求孩子在这个基础上编出它能带给我们什么?这步需要孩子在前面一步仿写的基础上再加以思考,经过一阵叽叽喳喳的讨论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有了衣服,就不怕寒冷了。有了雨伞,就不怕外面下雨了。有了空调,就不怕流汗了……在仿编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语言还存在着一定的口语化,离优美的语言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是年龄造成的,只要孩子们心中有了诗歌,那么这些问题总会被解决的。

篇5:诗化作文

节气是先民根据农业耕作的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对天时的精准把握和对上天充满敬畏仰望,我尤其欣赏那一个个精彩的命名,这一组双音节的名字,精炼准确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感,连起来念就有一股季节的灵动之气向你逼来,兀自地就置身其中了。亲切上口,象是给自家孩子起的名字:芒种、谷雨、夏至、冬至活脱就是一群精壮阳刚的小伙子,春分、秋分、小雪、小满无疑是腰身健壮笑声爽朗的村姑。惊蜇够形象的,懒虫们该起来了,小满则形象具体到了麦子灌浆的细节。处暑最是解气,一个“处”字充满了动感和快意,在那个没有空调电扇的年月,先民们对付酷热只有一个熬字,像一支坚守阵地的孤军默默企盼主力到来。处暑就是增援的先头部队,我叫你热,我叫你牛!随后跟进的白露则是对暑热残余的横扫,由此开始了对热的清算和收获。节气自有深奥隐喻,两个夏不算热,两个暑才是真热;两个雪不一定冷,两个寒才是真的冷哩。整体布局上呈现工整对仗遥相呼应,春秋的中间叫分,冬夏的当中为至,春里有两个雨,秋天有两个露,夏有二暑冬有双寒。并且这些名字是那么地形象和富有可触摸感,每念及一个节气,仿佛迎面吹来一阵田野里鲜活的富含水分的风,一股亲近自然接地气的感觉瞬间充溢全身。

只有崇尚劳动的民族,才会对气候季节的变化赋予如此真挚的情感,因为土地上的一切生长之物就是他们生活和生命的全部。与土地的相依为命衍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培育出勤勉劳作谨言慎行的作人本份。和老农混熟了,你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人间花活儿,却听不到对于天和收成的丝毫不敬之辞,哪怕是开个小小的玩笑都不行。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在农耕文明中是不成文的铁律,而透过这一组灌注了生命情感的节气名,分明能够感受到在那艰辛劳作之余,先民们又是如何地不放过一丝可以抒发情怀、寄托梦想的机会,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装扮得更加美好和富有诗意。

篇6:诗化人生作文

滚滚长河,奔流不息,黯淡了刀光剑影,送走了西风驼铃,留下了诗一般的记忆,诗一般的韵律,诗一般的人生……

——题记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豪放书生踏歌从雨中走近。破旧的衣衫遮不住他的才气。贵妃研磨,高力士脱靴,可如此显赫的他却在官场中一败涂地。他天生狂放,不懂得人心险恶。他天真地以为,拥有远大的`抱负,惊人的才华便可大显身手。可官场黑暗,勾心斗角,令他心下茫然,不知所措。于是,山野林间多了一个自由洒脱的诗人。对于不公的仕途,他认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于文学艺术,他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对于深沉的友情,他吟诵“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沦送我情”……在山林间,在河岸边,在小船上。他告诉人们“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总是那么富有理想。他在人们心中弹奏出浪漫的旋律,就连他的离去也是如此浪漫。恰若一阵清风拂过,水中自由的鱼儿多了一位热爱自由的同伴,空气中便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息。

仿佛长河滚滚传递着诗一般的旋律。从古至今,每一位诗人无不用自己的热诚和激情书写着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艺术,奏响着人生的乐章——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是一个贫穷的诗人,一个为文学疯狂的纯洁的诗人。人们是多么不了解他。不了解他怎么会甘于止步青春,不了解他简单的一生和复杂思想,不了解他濒临死亡的感觉,会不会是像一个勇士一般去终结?我想他是寂寞的,寂寞得无助。他怀着沉重的梦来到城市,可却发现城市是另一番景象。“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只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农村”。他在对生命咆哮,于是他选择死亡。然而他又是幸福的,仿佛一颗从天陨落的恒星,不沉浸于俗世,不留恋于繁华。他的心是纯洁的,他所留下的文学作品是如此美好。他沉浸于文学之中,把生命给予文学。他在笔与纸的摩擦之间挥洒着人生的韵律——“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7:构建诗意课堂 塑造诗化人格

——例说新课改下宋词教学中的能力和人格培养

四川省射洪中学校

张伟

【摘要】如何在新课改下宋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诗化人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宋词教学中,立足宋词的特点,教师通过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学生通过发现并感受宋词的美。从而熏陶学生学习诗化,生活诗化,进而塑造学生诗化的人格。

【关键词】宋词教学 能力 人格

宋代是词的鼎盛时期,宋词作为唐诗的流风遗韵,名家辈出。宋词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富有曲折之美;宋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充满声韵之美;宋词风格多异,或婉约缠绵,或雄健豪放,极具情调之美;宋词请与景浑然交融,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想象,极富意境之美。

如何在新课改下宋词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塑造学生的诗化人格。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宋词教学中,立足宋词的特点,教师通过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发现并感受宋词的美。从而熏陶学生学习诗化,生活诗化,进而塑造学生诗化的人格。

一、抓音乐美,培养语感

宋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充满声韵之美。在教学中,首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宋词的抑扬顿挫、韵味和节奏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美感。然后通过朗诵、欣赏、背诵、改写成散文诗,培养学生语言的领悟能力。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首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诵,学习缓慢、低沉、凄凉的朗诵方法。然后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通过反复吟咏去体会词人千般浓、万般深的愁。最后,在探寻李清照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基础上,将词改写成散文诗。有学生这样改写: 独处陋室,若有所失,东寻西觅

眼下只剩冷冷清清,在这寂寞的黄昏的灯光下,唯有一人一影 于是,凄凉、惨痛、悲戚,涌上心头 乍暖还寒的秋天,是难以将息的时节 怎不令人身心疲惫,难以入眠 起身后—— 喝上几杯淡酒,但酒却熨不直九曲的愁肠 何况,更不敌窗外的晚来的急风

停杯,望着窗外,遥见传书之大雁,似曾相识 有了他们的存在,天空就不再寂寞了 而我却依然孤单,怎不触动内心深处的忧伤 屋里的空气,顿时沉重、压抑,好像就要停止呼吸 出来后——

地上,散落着凋零的菊花,他们似过纪的妇人,憔悴、枯陨,无人理会 我老了,家国破碎了我,我还能面对下一次的花开吗 这满地凋零的,不是残菊,是我的心 守着小窗,如此寂寥,该怎样捱到天黑 细雨敲击梧桐,滴滴答答,从黄昏到夜深 想哭,泪却早已流尽

这样的光景,一个愁字又怎能概括得了我的心境 今夜,我必又将无法入眠

二、抓意象美,培养情操

宋代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时代,词人都是性情中人,对生命、对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与理解。而这些都是通过意象来实现的,深入欣赏意象之美,有助于学生更准确的解读宋词。欣赏意象,从欣赏景物形象或人物形象,到欣赏情感形象或社会生活形象,再到欣赏作者的人格形象,这样层层深入。学生从学习见象、见情、见人的过程中,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培养情操。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定**》时,首先让学生见象:在感知词的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意象,概括词中苏轼的人物形象;其次让学生见情:苏轼的人物形象中饱含了其怎样的情感;最后让学生见人:苏轼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从而培养学生面对人生风雨时积极、乐观、坚强的情操。

三、抓含蓄美,培养理解力

诗贵含蓄,宋词亦然,写词要炼字、炼意和凝结词眼。炼什么,就是炼含蓄、形象。理解词要抓住炼字处、词眼处及全词情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词眼常是情感的凝结处,是次的眸子,是词主旨及情感的凝结。所以,抓词的含蓄美,就是要抓词眼。鉴赏品味词眼,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例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让学生寻找词眼:“多情自古伤离别”。“伤离别”是全词情感的凝结处,是词的主旨。并结合全词分析:词句句紧扣“伤离别”之“眼”运笔。让含蓄的婉约词主旨鲜明突出透明度高。上片实写别时之伤,下片虚写别后之伤,时时处处写“伤离别”,反复唱叹,因而“伤离别”之情让 人荡气回肠。

词眼常常是宋词名句中最佳者,如果让学生多记、多诵,对于学生的宋词修养、人格修养等都很有好处。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生活方法等都有启迪,进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生活、人格等多方面的理解力。

四、抓意境美,培养鉴赏力

宋词意象相互组合,就形成了一个艺术形象的体系,便谓之意境。意境是由情意和画面构成。意境里充塞意象间的还有气氛等。同意词中意象与意境的“意”大多是一致的。对于意境,教师应注重鉴赏引导。这需要教师入境,及进入角色、进入画面,才能引导学生入境;接着现境,及把自己入境所看到的画面用形象的语言栩栩如生地描绘,让学生也能看到;最后是学生入境,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去构想充满情意的画面,去体味意境。

例如在学习柳永《望海潮》时,笔者恰好游过杭州的西湖,用游览时所照的照片和有关西湖的挂图、投影、录像等教学媒体辅助描绘下片中西湖的胜景,描绘时要饱含柳永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首先让学生进入美丽祥和的意境;然后让学生对“重湖叠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的赏读,展开联想、想象和构画,去体味意境之美,从而培养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抓章法美,培养写作力

词的章法,指的是此题的篇章结构极其方法,是词篇章布局的技巧。词虽短小,但词人就是要在这方寸之地争奇斗艳,起承转合,极力使笔下的词跌宕起伏,美不胜收,结构上浑然一体。起,就是开篇起头,可景起、情起、事起、问起等;承,就是承接开头,加以延伸、展开;转,就是转折,拓展新意;合,就是收束全篇,画龙点睛。学习词的章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作记叙文、议论文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时,让学生感知词的章法(结构)之美:词人登临,上片首先以无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起;然后用有情之景“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承接,并对江南游子加以延伸展开,“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抒发了词人的忧愁与愤恨;下片笔锋一转,由写自己转为写古人,借用三个典故,一波三折、一唱三叹;最后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来合,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照应开头,表现词人难言的孤独和难堪的悲愤。通过分析章法,让学生在写作时要起得奇、承得巧、转得开、合得拢。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抓余味美,培养诗化人格

科学是用简单的方法使困难的东西变得容易理解,诗歌则以不可思议的复杂方式表述简单的东西。宋词的精炼、含蓄、隽永决定了它的余味美。在宋词教学中抓余味美,从而培养学生的诗化人格。

抓余味美,在课内以读为主,着重让学生诵、赏、背。诵的形式多样,可以是有感情的诵读,可以是朗诵,可以是唱读,可以是低吟。这样能使词余音绕梁,使课堂诗意盎然。在课外以写为主,着重让学生观、写、集。引导学生用词的眼光观察生活,并将感悟和真情用词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在学习宋词的过程中,在课内,不仅让学生用四川话有感情的朗读过苏轼的词,而且班级开展过词的朗诵比赛。还让学生自己谱曲去吟唱过《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声声慢》等千古绝唱。让课堂充满诗意,培养了学生的诗情。

在课外,引导学生用词的眼光观察生活,创作词。如学生创作出像这样的两首词:

醉花阴

朔风乍起霜乍落,门前银杏瘦,又一年金秋,庭中红叶,夜半全落透。寒星满天月满楼,顾影自怜坐,两三点水花,袭来秋意,此情向谁诉?

丑奴儿〃少年行

人道少年不知愁,徒空自忧,徒空自忧,等下愤笔为谁谋。今言识尽少年愁,一腔悠悠,一腔悠悠,和衣唱词思晚秋。

培养诗化的人格,就是要让学生阅读体味意境,生活感受意境,写作创造意境。生活中的词的意境修养用现代的眼光看,是一种生态教育。用词人的眼光看世界,能看出美,看出深度,看出余味,否则就会厌世,会自卑。这要求教师要将教学诗化,熏陶学生将学习诗化,生活诗化,最终塑造学生诗化的人格。

例如在宋词教学过程中,学习苏轼的《定**》,塑造学生坚强、乐观、敢于直面人生困境的健全人格;学习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培养学生热爱国家和民族的高尚人格;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培养学生真实、丰富的诗意人格。诗词就是人学,诗词教学中包含了人格教育。

总之,在宋词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鉴赏宋词的能力。学生通过发现并感受宋词的美。从而熏陶学生学习诗化,生活诗化,进而塑造学生诗化的人格。这既是孔子的诗教观所企望的,又是新课改理念下诗词教学和人格教育的内容之一。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著

《诗歌鉴赏与写作》魏传宪著 《宋代文学研究》傅璇宗编 《古诗文导读》张家璇主编

篇8:以诗化教育构建美好企业

以诗化强化以人为本

作为中国教育的开创者, 孔子曾倡言:“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个观点开创了中国教育的基本理念诗化教育, 其实质是继承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精华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努力追求集真、善、美合一的最高境界。

诗化, 就是把人内心变成诗的存在, 把世界变得像诗一样美好。最高的诗化, 包含着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思考, 包含着大美与崇高、庄严与神圣的境界。诗化教育就是以诗的美好境界与人生哲理塑造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 涵养扩充人的先天道德本性, 用中国文化的伦理道德与根本精神, 重新教育人民, 化成天下。建设美好企业的关键是人心教化问题。人心正, 天下定。人心邪妄, 物欲汹汹, 如何能构建美好企业?现在, 物的存在充斥着一切, 而精神的东西几乎被驱逐的无影无踪了, 在这种背景下, 现代人如何有诗的美好心灵, 有大美与崇高、庄严与神圣的精神世界呢?因此, 以诗化重构人心, 势在必行。

林语堂说, “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它起着影响、塑造人们日常生活的作用, 它是反抗当下功利主义思想盛行、人文教育缺失之境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徐德凝先生系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一直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他自小从父辈那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使他有了表达古典文化精神的愿望。他以诗洗心, 不断修炼自我;时刻检查心灵, 警醒自己。他说, “每天早晨/我都要检查心灵/看一看有没有堵塞有没有淤满/发现杂物马上清除/让它露出泉眼”。几十年来, 他用他的白话诗, 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 浅显易懂, 好记好用, 作用于他的企业管理中, 使企业员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 润泽心灵。他通过他的诗引起心灵的交汇与感情的共鸣, 并影响职工、影响社会。对国家民族的忠诚, 对父母的孝顺, 对同志亲朋义气, 对职工社会人群仁爱, 是徐德凝先生思想意识的核心。同时, 他思想中还渗透了现代人的创造激情、开拓观念和崇尚自由的精神, 与时俱进的现代意识。这些构成了他完整的精神世界。徐德凝以他的诗把他的这些思想向外辐射, 在质朴与本真中用心实践着他的诗化教育之路, 正是他的那份古朴与纯真的赤子之心, 给人以至真、至善、至美的教化意义。通过诗化教育, 在企业内部培植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创造充满和睦亲情的家庭式的温暖内环境;在企业对外交往中做到“和气生财”, 以好的产品好的质量与客户建立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 又给企业带来滚滚财源;促进企业注意环境保护, 讲究生态效益, 使企业与自然生态之间保持“天人合一”的协调关系, 努力创建绿色环保型企业。

以诗化注入企业活力

美好企业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要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 而且必须不断创新, 只有不断创新的企业, 才可能是美好企业。在新的世纪里, 创新是比任何时代都更强烈的一种呼声。创新反映着时代的主题, 时代的精神, 也是人类文明包括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要前进, 要发展, 就必须要创新。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创新史。

中国自古以来即是一个注重诗教的国度。四大文明古国, 唯有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得以前后相续, 薪尽火传, 而这与我们几千年来注重诗教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从《诗经》到《唐诗三百首》, 从对对子到吟诗作赋, 从屈原到闻一多, 从汪国真到席慕容, 古往今来, 华夏儿女几乎人人生活在诗的王国, 个个都是诗人。正如荷尔德林所说:“人, 诗意地栖居”。诗化教育能激启心智、激活悟性、激扬人性、激发创造性的功能, 把美的种子播撒到职工心田, 以提高广大职工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塑造完善人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着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追求方向, 应如何弘扬这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其真正达到“内化于心, 外化于形”, 最重要的就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实践中进行转化, 使其通晓易懂, 具有可操作性, 诗歌就是这种形式的重要载体。由此, 诗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它以人本为根基, 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体的主动积极的内在追求, 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促进企业的发展创新。让职工在诗中与历史对话, 与时尚交流, 深化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明确道德的价值标准, 养成良好的思想品格, 增强企业活力, 保证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诗化弘扬真善美

美好企业的生命在于真善美的有机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是“真、善、美”的集中体现。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他认为:“苟志于仁矣, 无恶也。” (《论语·里仁》) 在任何时候, 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不渝进行仁德的培养, 诗化教育, 就是强化人的道德训练与修养, 提高人的道德素质。

“真”就是要求人们要真诚待人, 不要虚心假意, 更不能存心不良。“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真是比外在的表现形式更为感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

“善”就是要求人们不但不要做有损于他人利益的事, 而且还要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 不计报酬, 不计名利。善, 既要有善心, 又要有善行。如此, 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 更温暖。

“美”是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人或事物, 它是更高层次的一种心理需求, 它是人们对自己行为中求真与求善的高度和谐与统一的结果。

“真”“善”“美”作为传统文化之基石, 以诗化教育深化之, 使之以此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里, 我们还说徐德凝的诗, 它已在职工中广泛传播。至今他已出版《行吟集》《放歌行》《海之韵》《走过红海滩》《记忆的雕塑》等五部诗集, 他将他的生活化于诗, 将他的事业化于诗, 将他的亲情化于诗, 将他的心志化于诗, 将他的人生化于诗, 他以他的诗化人生承载着他的真善美。他将他的诗送给广大职工, 使职工在不知不觉中获得心灵的沐浴, 给职工以灵魂的涤荡, 使职工共同践行着真善美的追求。如今, 在他的感召下, 大连市古建筑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已发展成超亿元的专业企业, 并且还成立了盘锦红海滩风景区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大连老撒广告有限公司。正因为有诗化的激发, 才始企业一直致力于真善美的追求, 才有了大连园林工程, 大连森林动物园、大连付家庄公园门前的大海螺、东海公园门前的大海龟等, 也正由于有了真善美的追求, 才有了大连动物园工程获得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公司有了大连百年城市建设特殊贡献奖。

诗的概念是生成的, 它的特性是随变的, 它既可以随时代认定, 也可以随时代解构、转变。将诗化教育融入企业管理, 体现大爱润心, 知行合一, 正心正觉正为, 它强化企业品牌形象, 共同促进美好企业的构建。

美好企业应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要保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要有体制上的保证, 而且必须不断创新。

篇9:创设诗化情境 进行诗化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积累出以下方法,自以为效果还可以。

一、创设诗化情境,激发学诗兴趣

1.立足课堂,激发兴趣

(1)品味诗句,体验语言美。诗词的语言美在于它的音律美,在于诗句中用得灵动跳脱、贴切传神,使诗意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那些字眼,即“诗眼”;在于诗中那些意蕴深远的千古名句。引导学生赏诗韵、品诗眼、诵名句,能让学生体验到诗词的语言美。

(2)捕捉形象,体验“诗情画意”美。在诗的世界里,云彩、河流、花朵、蝴蝶都会传情,草木、鱼鸟、日月、星辰都能倾听话语。教学中,捕捉诗中美的形象,引导学生揣摩诗歌的意境帮助学生体验诗歌的“诗情画意”之美,从而激发学生读诗的兴趣。

(3)与诗人对话,体验“诗歌生命”美。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勃发,是诗人灵感的闪现,也是诗人生命价值的诠释。引导学生与诗人对话,达到诗人、诗歌、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生命的传达与体验。

2.直接面对,真心接触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于如何引导学生真心接触诗文,我的具体做法是:

(1)在教室黑板的一角布置一块学习专栏——“每日一诗”,上面抄录教师精选的短诗一首,并提出背诵和竞赛要求。

(2)学习课文中的诗文后,发动学生搜集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诗文。收集与其他课文有关的诗篇,如学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让学生收集古今中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并进行吟诵积累。

(3)推出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巩固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

3.加强诵读,启发想象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之.一,尤其适宜于抒情诗文。通过诵读涵咏,体悟诗词的优美意境;通过诵读摸索记忆的规律,培养记忆力;通过诵读发挥想象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使诗词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4.课堂开放,学科融合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诗词、韵文的教学要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融合。我们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手段来理解诗意,还引导学生通过配乐吟诵、表演等形式再现诗词的情境。

二、以课堂教学为阵地,进行语文诗化教学

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论的基础上,我在实践中,采用“品、悟、赏、联、拓”的五字诗化教学模式。

1.“品”,即语言品读法

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诗歌语言十分有表现力,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像人们所熟知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如此。正因为诗歌语言具有较强的凝练性和表现力,在诗歌语言鉴赏教学中,就要注重诗歌语言的品味,通过品味其语言的丰厚底蕴,进而表达对诗歌的深入把握。这种以品味诗歌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语言品读法”。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了解诗歌大意。其次,配乐朗读,感受诗歌意境。最后有感情地诵读。诵读是理解诗词的基础,又是诗词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2.“悟”,即点拨感悟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取让学生当“老师”的方式,让学生当一回“老师”,上台讲解古诗词大意,畅谈对古诗词每一部分的理解和感受。通过采用学生当“老师”的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可以锤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效率。

3.“赏”,即讨论赏析法

赏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从诗词的内涵、语言、修辞、句式等多方面加以赏析。在教学实践中,我让学生动笔画出让人感动的诗句。感悟作者用语的精妙,领悟诗词蕴含的深意。再组织学生,通过论文交流自己的看法、心得和体会,通过对佳句的品读和赏析,不仅提高了学生欣赏品评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以往沉闷的课堂诗词教学变得生机盎然了。

4.“联”,即联想想象法

引导学生联想想象,给诗词配插图,并进行创造性描写。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绘画能力强的学生给诗文配插图,要求写作能力强的学生对诗文进行创造性的扩写。另外我还亲自写下水作文给学生以典范,在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中,让学生发挥想象、联想,深人体会诗歌的意境,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将诗人或诗词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以及内心活动创造性地描写出来,并要求语言要精彩,想象要丰富。

5.“拓”,即迁移拓展法

在学习古诗中,我要求学生联系以往学过的与本课相关的诗词进行赏析。通过思维拓展训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我引导学生畅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和体会,进行自我总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诗化】相关文章:

诗化05-13

作文开头诗化语言07-29

论刘小枫诗化语辞下的“人性”10-19

上一篇:闻闻书香五年级作文下一篇:可爱校园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