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训词承诺书文本

2024-04-23

学训词承诺书文本(共8篇)

篇1:学训词承诺书文本

消防救援队伍学训词心得体会

2018年11月9日是消防人深深铭记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向全国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授旗,发表了重要训词。习总书记的训词高瞻远瞩、意蕴深远,既肯定了消防救援队伍的实力贡献,又为消防救援事业今后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要紧跟旗帜方向,牢记训词精神,以饱满的干事创业热情为锻造新时代国家应急救援国家队主力军而努力奋斗。

一、强化思想认识,找准习总书记训词的重要定位

(一)要提高站位。训词的学习贯彻是当前以及今后首要的政治任务,作为党的核心、人民的领袖、军队的统帅,专门为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发表训词,史无前例,是我们全体指战员的无上光荣,是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要站在国家、人民利益的高度来领悟、领会重大意义。各级党委、全体指战员务必做到站位要高、行动要快、声势要大、效果要好,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训词作为我们建队的方向,作为队伍的根本宗旨,作为打造“国家队、主力军”的总方针,打造一支走在全国前列的消防救援队伍。

(二)要严守规矩。国家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自缔造的队伍,必须政治坚定对党忠诚,党中央提出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中央八项规定和严肃整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形象的大问题,绝对不允许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绝对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绝对不允许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这是严肃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

(三)要投身改革。习近平总书记训词和讲话精神,对做好新时代消防救援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工作中要主动将自己摆进习总书记的训词讲话要求上来,提高政治站位,以正确的认识和行动坚决扛起“两个维护”的重要政治责任,按照习总书记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事业指明的发展方向,积极投身改革,积极融合整训,在新的使命中热情不减、标准不减、力度不减,勇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消防救援人。

二、把握时代脉搏,认清习总书记训词的深刻内涵

(一)坚定听党指挥。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国家应急救援国家队主力军,是保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尖刀”队伍,其“魂”是党赋予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捍卫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时刻坚持“两个维护”,真正把对党忠诚植入灵魂、融入血脉、嵌入骨髓。

(二)做到纪律严明。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强军之基。”虽然我们已脱下了军装,但是作为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军人的作风仍在,我们施行的是“准现役”的管理制度,这是最符合我们党和人民需求以及当前队伍形势的管理模式。面对复杂多变的救援现场和充满诱惑的执法环境,消防指战员应该对“纪律”的感知更为敏锐、体会更为深刻、要求更为严苛。尤其在改革的特殊时期,严守纪律是对一支队伍的政治要求和每名指战员的政治考验。要以坚定的决心、顽强的意志从方方面面保持纪律的刚性,秉承令行禁止、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将“从严治党”、“从严治军”融入到“从严治队”中。

(三)要勇于赴汤蹈火。要时刻保持“本领恐慌”,不但要“召之即来”,更要“战之能胜”。要继续坚持战斗力为唯一标准,对照应急救援国家队主力军的要求查找自身差距、短板,把专业队伍的特色彰显出来。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队伍来自党和人民,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要能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在提升灭火救援水平的同时,还要完善执法制度、强化执法水平,对于消防救援事业来说,执法也是战斗力重要的组成,要积极应对社会进步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需求。

(四)要践行竭诚为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竭诚为民”是其在消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消防工作主要源自人民,人民消防一切为了人民,可以说消防救援事业是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纵观消防队伍的发展史,消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最基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坚持以“创人民满意”为目标,明白“权从何来”、“为谁而用”的道理,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以此催生强大力量推动消防救援事业向前发展。

三、聚焦关键环节,贯彻习总书记训词的实践要求

(一)要提升能力。新时代、新要求、新任务。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定位对我们自身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要尽快转变角色、找准差距、补齐短板,保持箭在弦上、枕戈待旦的应急状态,通过自学、专题学、教育培训学等形式不断完善自身的消防救援知识架构,通过实操学、实践学、调研扑下身子学等形式,提升消防业务素质。在履行新的岗位职责中积极发扬敢为人先、敢打必胜的战斗精神,在实战中锤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要坚持严下先严上,一级做给一级看。各级党委要扎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站在净化政治生态的高度,严格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应急管理部党组“八个带头”“八个必须”行为规范和《总队、支队党委常委“十不准”》,坚决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严肃查处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的问题;

领导干部都要提高认识、揽镜自照,结合专题民主生活会进行深入剖析、狠抓整改,自觉在廉洁自律上追求高标准,在严守规矩上远离纪律红线,做到对组织负责、对家庭负责、对自己负责。

(二)要率先垂范。遵照训词,按照新的政治要求和新的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和工作纪律。要更加突出从行动上把“两个维护”贯穿到履职尽责的全过程,紧紧围绕总队党委书记的核心周围,认真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为总队首长分忧解难,主动承当任务和责任,将岗位作为建功立业的平台,将奉献作为报国励志的使命,不断将训词精神落实到消防救援的各方面,体现于日常工作的细节中。消防救援工作事关群众安危,都是实打实的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漂浮。各级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继续发扬雷厉风行的优良作风,针对队伍管理、工作运行、应急处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迅速行动、紧盯不放,抓紧制定整改方案,逐步完善工作机制,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落实落地、落深落细,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篇2:学训词承诺书文本

11月9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并致训词,从此揭开了我国应急救援事业发展新的一页,是值得我们全体消防指战员永远铭记、永志不忘的光辉日子和历史性时刻。习总书记的训词字字千钧、催人奋进、意义深远,体现了习总书记对我们这支队伍的高度重视、深深的信任和殷切嘱托,为我国综合性消防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中的一员,我备受鼓舞、深受感动,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训词,立足岗位作贡献、争先进,把领会习总书记的训词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以行动来诠释忠诚,做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的践行者。

一、强化看齐追随,始终把对党忠诚融入血脉。

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是党中央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对构建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决策部署的科学性、正确性、必要性。学习习总书记训词,就是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学习习总书记训词就是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坚信只有紧跟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开创应急管理事业新的 篇章。作为一名基层中队主官,必须时刻保持政治定力,真正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确保任何时候都听党的话、跟着党走。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建设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现身说法,解释到位,主动化解舆情,自觉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坚持纪律建队,始终把铁的纪律植入基因。

消防救援行动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有严明的纪律。习总书记在训词中指出,消防救援队伍要做到纪律严明,坚持纪律队伍建设标准。如何继续发扬消防救援队伍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一名指战员特别是干部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纪律建队,是当前消防救援工作的重要关键,是保持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凝聚力的现实需要。学习习总书记训词,就是要时刻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做到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坚决做到听号令、明纪律、守规矩,这就要求我们迅速适应新的管理体制,时刻保持应急状态,落实应急管理部“八个带头”、“八个必须”要求,狠抓纪律作风建设,思想作风上紧起来,做到听令而行、闻令而动、令行禁止,努力营造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

三、锤炼过硬本领,始终把敢打必胜奉为信念。

敢于赴汤蹈火,来自于领袖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来自于消防队伍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血脉传承,更来自于科学高效、专业精准的过硬本领。学习习总书记训词,就是要自觉对标组建综合性消防救援国家队、主力军的职能定位,按照《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框架方案》要求,坚持把锤炼过硬本领、提升队伍能力素质作为赴汤蹈火、敢打必胜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倍加珍惜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荣誉,永葆严明作风,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而英勇奋斗。就是要加快推动队伍转型升级,在思想观念、能力素质、装备保障、救援机制等方面来一次大提升,着眼建设世界一流的消防救援队伍,确保改革成为消防救援队伍的一次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时刻保持临战、实战、决战的应急状态,刀山敢上、火海敢闯,召之即来、战之必胜。

四、牢记宗旨使命,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

学习习总书记训词,就是要深刻理解习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消防救援队伍作为一支同老百姓贴的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我们的队伍来自人民,我们身上的荣光来自人民,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传递的是党和政府的温暖,我们要自觉树立和践行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按照习总书记训词要求,永远竭诚为民,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褒奖作为最高荣誉。学习习总书记训词就是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苦练基本功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到心里最重的地位。

篇3:生物信息学中的文本挖掘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随着生物医学文献的飞速增长,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领域的生物医学数据出现了巨量增长。人类基因组序列排序标志着大规模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时代的开始。虽然可以进行涉及基因和蛋白质的大规模实验,但对它们的解释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例如,到目前为止,许多基因组数据的大规模分析都侧重于基因表达模式,并且在基因表达基础上建立基因聚类,而解释形成的基因聚类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

当前,最常使用的生物医学摘要源是由美国国家生物医学技术信息中心(NCBI)维护的Pub Med,它包含超过12,000,000篇生物医学科技文献摘要,每天被遍及世界的数百万用户访问。

Pub Med中的典型相关文献搜索是一个布尔查询,需要用户提供相应的搜索项或搜索项组合,然后返回所有满足查询的摘要集合。但是,Pub Med并不提供基于相似度的工具以帮助用户访问这些返回的摘要集中与相关文档相似的文档。

为了提高文献搜索的效率和精度,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自动文献搜索方法,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建立在信息抽取和自然语言处理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信息抽取;另一种是建立在信息检索基础上的生物信息学信息检索,它在检索粒度上解决了文献挖掘问题。

1 生物信息学信息抽取

迄今为止,多数生物医学文献挖掘的工作都侧重于自动信息抽取,在生物信息学背景下,信息抽取系统旨在发现关于一个给定基因或关于特定基因间相互关系的信息。

Leek利用隐马尔科夫模型(HMM)抽取文献中讨论染色体上基因定位的句子。基因和染色体名称利用简单的启发式识别,而实验方法以及定位标志在一个预定义列表中给出,HMM自身的状态概率和转移概率从被标注的OMIM项中学习。训练和测试集都由几百个句子组成,系统性能用准确率和召回率度量。

Craven等在这一工作上进行了扩展,他们开发了用于从枯燥的句子中鉴别描述事实句子的系统。系统被设计成用于识别两种类型的事实: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和基因疾病之间的关联。Ray&Craven进一步扩展了这一工作,他们利用描述句子结构的HMMs识别那些讨论基因与疾病间相关联的句子。该工作不使用预定义的词汇,而有关基因和蛋白质句子的正确识别也仍局限于在训练模型中使用过的名称。

Rindflesch等和Friedman等在传统NLP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解析和使用主题词表的方法,该方法可以从文档中抽取关于基因和蛋白质的相关信息。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Rindflesch等的工作关注药物对细胞中基因活性的作用,而Friedman等则关注于基因和作为调控途径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Blachke等使用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该方法依赖于句子中基因和蛋白质的共现,而不是机器学习方法或先进的NLP,其目标是在一个与蛋白质相关的预定义集合中抽取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信息。它使用了一个蛋白质名称列表和一个相互作用,通过查找两个共现的蛋白质被一个表示相互作用的单词分割的句子来识别蛋白质相互作用。Blashke&Valencia扩展了这一工作,在该工作中他们使用了一个蛋白质名称检测模块,并对句子中的否定进行了处理。

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方法都是被应用于较小的样本集,Jenssen等迈出了在大规模分析上的重要一步。他们利用一个预定义的蛋白质名称列表,通过一个布尔查询查找Pub Med中提及这些基因的所有摘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以基因作为节点和连接在相同文献中提及基因为边的图,边的权重表示共现的次数。与此类似,许多基于蛋白质/基因名称共现的系统通常建立在一个从公用数据中收集而来的词库基础上。

虽然研究人员对于使用信息抽取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投入了很多努力,但这些方法通常强依赖于预定义信息,但很多预定义信息往往难以获得。

2 生物信息学信息检索

最常用的信息检索已经被研究者广泛应用于搜索感兴趣的文章,同样,在生物信息学领域已经开发出许多基于信息检索的大规模生物医学分析方法。

该领域的最初工作是由Shatkey等完成的,他们的目标是发现基因间的功能性关系而不强依赖于基因名称或句子结构,该方法是建立在许多基因和它们的功能已经在文献中讨论这一假设基础上。

其他一些研究者将一些信息检索方法应用于生物信息学领域,主要是聚类和分类的变形。Renner&Azodi提出一个蛋白质标注聚类方法。Iliopoulos等将k-means聚类应用到一个较小的Pub Med摘要集以获取有意义的子集,每一个子集讨论一些共同的主题,该主题由聚类中抽取的词项来描述。Marcotte等使用一个依赖于辨别词的Bayers分类器来识别讨论PPI的摘要。

信息检索技术的另一个应用是蛋白质的同源性领域。Donaldson等开发了Pre Bind/Textomy系统,该系统为了从文献中发现PPI,组合了信息检索和信息抽取。

在信息检索阶段,训练了一个SVM分类器来区分摘要是否讨论了PPI,然后分类器被用于识别和检索与PPI相关的摘要。一旦检索到相关摘要,则应用信息抽取来识别文本间的相互作用。

3 结语

随着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发展,信息抽取和信息检索广泛应用于生物信息学领域。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生物信息学中信息抽取和信息检索方法的应用,作为生物信息学中文本挖掘的重要工具,其研究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摘要:随着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发展,信息抽取和信息检索广泛应用于生物信息学领域。文章总结了近几年来生物信息学中信息抽取和信息检索方法的应用,作为生物信息学中文本挖掘的重要工具,其研究价值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信息抽取,信息检索,文本挖掘

参考文献

[1]于跃,徐志健,王珅等.基于双聚类方法的生物医学信息学文本数据挖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18):133-136.

篇4:读景物文本学写作技巧

一、分析题目,赏文拟题巧训练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内容的课文挺多,文章作者经过深思熟虑,细心琢磨、推敲,紧扣文章内容拟定了新颖,耐人寻味的题目。教师在教学中以题目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理解作者拟定题目的意图,就能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题目前面用“富饶”来修饰西沙群岛,文章就围绕着“富饶”来写,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突出海岛的美丽风光和物产丰富;通过介绍海底的水产、珊瑚突出西沙群岛的富饶;通过介绍海岛的鸟多,突出海岛是“鸟的天堂”。文章围饶这三方面集中突出了西沙群岛的确美丽富饶,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以题目中“富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再现西沙群岛的“富饶”,激发学生热爱西沙群岛的情感,并借鉴文本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仿写拟题,拟出新颖的题目,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如一个学生结合家乡的方志敏广场拟题为《美丽的方志敏广场》,介绍了方志敏广场有五位英雄的塑像,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有满树盛开的桂花,树下的百花盛开,争夺斗艳,让人流连忘返,更让人缅怀革命先烈……小作者的这个题目与习作内容相对应,既生动地讲述了自己的所见所闻,突出了老区环境优美,又突出了缅怀革命先烈的心情。

二、分析结尾,首尾呼应学方法

许多写景状物的文章开头和结尾直接关系到文章鲜明的主题,新颖的内容,有趣的情节和作者抒发的激情。好的文章开头能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而优美的结尾则起到总结全文,展示未来的作用。文本中写景状物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经过作者冥思苦想,认真琢磨、推敲而写出来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尾,能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首尾呼应突出主题。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的开头:“西沙群岛……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文章介绍了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而文章的结尾“富饶的西沙群岛……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不仅照应开头,而且展望未来,起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2.开头起势统领全文。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的开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物,是出奇少见的,因此用“天下奇观”来介绍钱塘江大潮,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3.总结慨括定性结尾。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文的结尾:“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又赞美了长城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在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如一位学生写了《美丽的花圃》一文,开头以“社区门前有几个花圃,春天,树木郁郁葱葱,有高高的青松,有矮矮的翠柏,有张开手臂的剑树,还有盛开着火红花的樱树,真是一幅风景如画的美丽花圃”来介绍花圃的美丽,结尾以“我看到如诗如画的美景,感慨千万。人人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迷人”来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整篇习作既照应开头花圃的美丽,又做到结尾劝告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做到了首尾相呼应,写得生动、新颖。

三、品味文句,观察有序有重点

语文教材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都是作者用情感和心血巧妙构思,布局谋篇而写出来的,文章的词语与句子的运用在突出文章重点方面独具特色,是学生学习写作技巧的好素材。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一文,文章开头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总写了黄山风景区的怪石多,神奇有趣;然后,具体详细描写“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岩石的动作、神态、形象,描写得惟妙惟肖,突出景色的美丽神奇。接着用“黄山的奇石还有很多……”略写了黄山的奇石多的“数不胜数”,真是神奇有趣呢!这样的写作既做到布局编排十分合理,又起到了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学习文本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仿写,写一写家乡的浮盖山、九石渡、老鼠岩、匡山等美景,做到在仿写练习中突出重点,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突出家乡的风光美。

2.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爱默生曾经说:“细节在于观察,成功在于积累。”作者观察景物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的,在写景状物时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一文就突出观察有序,条理清楚的写作技巧。(1)作者写《颐和园》时是按照“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游览顺序写;写昆明湖畔的景色,是按照“长长的堤岸—湖中心的小岛—小岛的十七孔桥”的观察顺序写。这样写条理清楚,让人一目了然。(2)作者在第二自然段描写长廊的景色时,先从整体上写长廊;接着从内部介绍长廊;最后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样按照顺序介绍就把长廊富有特点的美,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游人面前。(3)作者写万寿山的景色时是按照从上而下的顺序来写的。(4)作者登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是按照“向下、向前、向东”三种观察点来写的。作者这样按照顺序把整个颐和园四周的景物写得栩栩如生。阅读文本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水南大桥、万安浮桥、南门公园等景物进行仿写练习,学习作者运用观察顺序来写文章的方法,并巧用“首先……接着……然后……紧接着……最后……”的顺序词语,把习作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3.观察变化,生动描绘。自然景物有时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如云雾、晚霞、火烧云、河水等这些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摹声都会发生着变化。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火烧云》一文,作者用了“三个变化”形象地描绘了火烧云的千姿百态,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1)地面变化。作者连用7个“……了”的句子和四个“变成”来写了“小孩、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小白猪”都改变了原来的颜色,不但展示了太空栩栩如生的美景,也喧染了人们欢乐的心境。(2)颜色变化。用一个“烧”字概括描写了火烧云的耀眼,再用四个“一会儿……”的排比句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千变万化,用“红彤彤的、金灿灿的、半紫半黄……”既描写颜色的变化,又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观。(3)形状变化。第3~5自然段用“一会儿”、“忽然”、“接着”的顺序词描写了火烧云各种奇妙的形状,向勾勒出“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动态的画面,十分传神地写出瞬息之间由小变大、由清楚变模糊、最后不见的变幻过程。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在文章生动地描写了火烧云上来时色彩绚丽、形态多变与下去时的恍恍惚惚,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结合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春天、秋天天空中的云朵、天边的晚霞、火烧云,观察早晨的云雾来写出景物形态、大小的变化及颜色变化,把景物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四、巧用修辞,凸显语言文句新

要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常常要巧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作者在写景状物时巧用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逼真,文章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1.巧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一种事物比作另一种事物。如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观潮》一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的句子里巧用了“犹如”“如同”“好像”等比喻词,把浪潮比喻成“白色战马”,把响声比喻成“山崩地裂”,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浪潮的壮观景象,听到了浪潮的雷鸣般响声,再现了大潮那雄奇壮阔、动人心魄的气势。

2.巧用排比句,排比就是把三个以上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地排在一起,把事物说清楚,或把景物描写生动、具体。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中“白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这一段用了三个“有的……”的排比句把白荷花全开、开了两三片花瓣儿和花骨朵儿的形状、姿态写得惟妙惟肖,令人赞叹不已。

3.巧用拟人。拟人就是把物体当作人,把植物、状物当作人来写;把有生命的动物比作人来写,让它们跟人一样会做人的动作、神态,有语言、心理活动。如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我们的民族小学》一文中“这时候……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连松鼠、山狸也赶来看热闹”一段话,把鸟儿、蝴蝶、猴子、连松鼠、山狸采用拟人的方法来写,它们也会来听同学们读课文,赶来看热闹。作者写得多么形象有趣啊!教学时,让学生品味文本的优美文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小练笔,学习作者巧用拟人的写作方法。如一个同学写《游武夷山》习作:“我们乘坐竹筏从武夷山九曲溪的九曲起程,顺流而下。你瞧,两岸的岩石奇形怪状,有的像石笋,有的像雄鹰,有的像乌龟……九曲溪像一块无暇的翡翠,溪水有的水平如镜,竹筏荡悠;有的水流湍急,浪花飞溅;有的经微风吹过,荡起一圈圈波纹,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学生在这一段巧用了“有的……有的……”两个排比句,还用了“像……”的比喻句把武夷山的奇形怪石和水流的动态写得淋漓尽致。又如一位学生写《春雨》的习作:“春雨绵绵像蚕宝宝,沙沙沙,洒在梧桐树的叶子上;又像少女轻轻拨琴弦,在吞食桑叶。春雨洒在柳树上,柳枝摆动着婀娜多姿的柳条,好像一位姑娘梳理着自己又细又长的秀发……”这段话通过比喻,把“春雨”“柳条”比拟成少女、姑娘,写得多么生动、逼真!

篇5:细读文本插图,凸显导学策略

一、解读文本插图, 激发阅读对话

教材中的插图与文本内容相互交融, 意味隽永、 引人入胜。 教师要利用插图的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进行深入解读和体验图意, 无论从初步感受文本基本内容, 还是对文本词句段篇章的解读, 将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诱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从插图中寻找问题, 营造积极阅读对话氛围, 促使学生掌握文本如何行云思路, 如何遣词造句表述文本中心内涵, 锤炼质疑和解决阅读问题能力。 在叩问文本内涵的过程中, 通过过滤和提炼学生阅读观点, 组织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加深解读文本的内涵, 使学生积极表达独特的阅读见解, 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把文本解读引向富有创意的高度。

例如, 《冬阳·童年·骆驼》教学片段, 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后, 教师提出:“大家认真地观察文中的插图, 看看这幅图表述的内容在文中哪几个自然段? 大家能否把它们找出来? ”学生认真观察文中插图, 在小组中积极探讨, 认为文中插图讲述的是课文第一自然段至第四自然段内容,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你能从图中看出这时是什么季节? 图中人们的表情如何? 骆驼有哪些外形特点? 想象一下, 图中作者又是怎样与骆驼交流的? ”学生再次深入解读插图, 生1:“从人们的衣着, 柔和的光线, 骆驼身上那浓密的驼绒袍子, 以及屋顶、房檐、地上铺着薄薄的白雪, 从这些景物看出这是冬天。 ”生2:“‘爸爸 ’和拉骆驼的正在讲价钱, 他们的神情温和而会意, 双方都为自己买到或卖到合适的价钱而高兴, 旁边的观众也为双方顺利成交, 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微笑。 ”生3:“从图上看到骆驼祥子, 丑丑的脸, 长长的牙齿, 站着或蹲趴着的骆驼态度十分安详, 它们的嘴巴不停地咀嚼, 上牙与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 ”学生从文本内容解读插图内涵, 从插图内涵解读文本内容, 相互契合文本与插图的内容, 感受到插图蕴含文本语言文字所不具有的张力, 激发学生叩击文本内涵, 深化学生理解与感悟文本的内涵。

二、细读文本插图, 加强语感运用

立足于学生实际学情, 以及文本插图为阅读教学活动所提供的语言情境, 教师要以插图为阅读活动的载体, 根据文本插图丰富的内容,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 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 引导学生细读体验文本插图内涵, 从多个角度、有创意地进行研读文本词句、篇章, 把文本语言文字与插图紧密相连, 相互融合, 帮助学生紧扣文本词句, 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语言表达的内容, 做到以图促悟, 训练学生遣词造句, 逐步发展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培养和丰富学生语感素养。

例如, 《少年闰土》教学片段, 学生初读了课文, 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 教师让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大家认真观察插图, 你了解这幅插图的图意吗? 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纷纷提出:“图中描画了什么情景? ”“此时的天空是什么颜色? 此时的月亮应该是在什么时候的? ”“这是在哪里的瓜地? ”“那个少年手里拿着什么武器? 正在干嘛? ”“那个少年的动作神态怎么样?从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教师及时评价学生的质疑, 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列举出来, 引导学生带着阅读问题, 并结合图意, 深入解读文本内涵, 生1:“这是一幅看瓜刺猹图。 ”生2:“图中描绘的天空是深蓝色, 金黄色的圆月说明时间应该在农历十五或十六。 ”生3:“这片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西瓜。 ”生4:“那个少年手捏一把钢叉, 瞪着眼睛, 紧盯着面前瓜地中的猹, 正奋力地插去。 ”生5:“从看瓜刺猹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勇敢的少年。 ”结合插图解读文本内涵,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和感悟文章人物特点。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一望无际”说一句完整的话, 在体会文中表示动作的词语“捏”“刺去”“扭”“逃走”, 感悟作者运用词语表达的准确性, 学学运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

三、品读文本插图, 促进想象表达

教材插图是教师引导学生有效研读文本的直观教具, 文本语言是插图的语言载体, 是解读插图图意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认识到文本秀美的语言文字, 蕴涵深厚的意义, 朗读这些语言文字能让人怦然心动, 陶冶读者的情操。 教师要充分利用插图, 做到运用插图促进学生解读文本内涵, 利用朗读了解图意;利用直观的图意, 形象化地开掘文本抽象的思想内涵, 彰显文本深厚的意蕴, 使学生的阅读想象空间得以拓展, 有效发挥阅读想象力, 发展阅读想象思维, 丰厚师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过程, 和谐统一阅读课堂的人文性和实践性。

例如, 《珍珠鸟》教学片段, 学生品读课文第14自然段时,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文中的插图图意, 并认真思考:“插图里的作者正在笑什么? 大家大胆发挥想象, 说说图中作者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学生阅读课文语句和观察插图, 积极进行交流, 生:“小珍珠鸟, 你就不怕我把你从肩膀上捉下来吗?”“ 多么可爱的小东西啊, 玩累了不回巢睡觉, 趴在我的肩膀上不要摔下来吗? ”“小珍珠鸟, 你快睡吧, 做一个甜甜的好梦。 ”教师肯定了学生的想象, 继续提出:“谁能给这幅和谐的画面标识名字? ” 生:“我给这幅图命名 《微笑瞬间》。 ”“ 《 甜美的梦 》 。 ” “ 《 信赖 》 。 ” “ 《 和谐 》 。 ” 评价学生富有创意的命名, 教师提出小练笔的要求:“作者看到肩膀上熟睡的珍珠鸟, 笔尖一动, 写出了他的内心感受, 你看到这幅画面, 相信也会引起你的情感共鸣, 你能写出有关信赖的心灵感悟吗?那就动笔写一些吧。”利用品读文本插图, 通过插图中人物的神态、 小小珍珠鸟安详的睡态等, 引发学生阅读想象, 感悟出作者对动物的关爱, 以及动物对人类的信赖, 深刻地理解信赖的含义, 感性地呈现学生的阅读情感体验, 发展学生的阅读综合素养。

篇6:例解文学文本多选题

一、着眼“纠错”。

多选题一般是从五个备选项中选出两个错误或正确的选项,正确的选项不必去煞费苦心地“钻牛角尖”;倒是有错误的选项,容易依据文本揪出其“狐狸尾巴”来。逐项审查,把有错误的选项都找出来,答案不就出来了吗?

二、找准“验证”区。

即将选项内容与选项区间结合起来,逐一验证其真伪。

例1 作者介绍动物学上的杜鹃鸟,其目的不过是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2012年高考湖北卷第16题C项)

解析 此答案是否正确,验证区在第5段,前半部分在客观效果上有“把真实的、行为恶劣的杜鹃鸟”“介绍给读者”,只是对杜鹃鸟有批判性,从“不值得恭维”“不是一个好母亲所为”“显得不负责任”等表述中可看出,因而并不是完全“客观”的,但这并不是硬伤。明显的硬伤是“这些介绍”并不是“以便读者对杜鹃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而是为了表现段末所说的“好在它能整天悲悲切切却引人同情”,从而突出“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末段)的功能。

三、依文细证。

即将选项还原到文本相关叙述中,再从这些内容上去验证其对错。

例2 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2013年湖北卷第16题A项)

解析 此答案是否正确,应依据第2段“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这几句表明罗兰心情不同时,以莫扎特或贝多芬的音乐“洗净烦愁”,不同阶段其实是“互文”见义,并不表明“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这是硬伤。

四、只选有把握的项。

2013年湖北卷对此题的要求有一大变化:“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这就加大了失分的风险。为了有效避免两项中有一项选错得0分的风险,应该根据自己“纠错”能力,依据文本,找出有明显硬伤或有完全把握认定是正确的选项,最后誊正答案时只选最有把握认为是正确或错误的选项,不能冒险赌选拿不准的选项。

下面我们就以一实例来佐证之。

驴叫

驴叫是红色的。全村的驴齐鸣时,村子覆盖在声音的红色拱顶里。驴叫把鸡鸣压在草垛下,把狗吠压在树荫下,把人声和牛哞压在屋檐下。狗吠是黑色的,狗在夜里对着月亮长吠,声音悠远飘忽,仿佛月亮在叫。羊咩是绿色的,在羊绵长的叫声里,草木忍不住生发出翠绿嫩芽。鸡鸣是白色的,鸡把天叫亮以后,就静悄悄了,除非母鸡下蛋叫一阵,公鸡踩蛋时叫一阵。人的声音不黑不白。人有时候说黑话,有时候说白话。

驴叫刚出口时,是紫红色,白杨树干一样直戳天空,到天空爆炸变成红色蘑菇云,然后向四面八方覆盖下来。那是最有血色的一种声音。驴叫时人的耳朵和心里都充满血,仿佛自己的另一个喉咙在叫。人没有另一个喉咙,叫不出驴叫。村里的其他人也叫不出驴叫。人的音色像杂毛狗,太碎太杂。在狗和驴的耳朵里,人发出的声音最难听,但又不得不听人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驴顶风鸣叫。驴叫能把风顶回去五里……驴叫的尽头是王国边界,从高天到深地。如果刮风,王国变成椭圆形,迎风的一面被吹扁,驴叫被刮回来一截子。驴脾气上来了,嘴对着风叫。风刮了千万里,高山旷野都过来了,突然在这个小村庄,碰到敢跟风对着干的家伙,风也发威了。驴叫和风声,像两头公牛在旷野上拉开架势,一个从遥远的旷野冲过来,一个从低矮的村子奔出去。两个声音对撞在一起,天地都嘎巴巴响,风声的尖角断了,驴叫的头盖碎了,仍顶住不放,谁也不肯后退。

聪明的狗会借驴劲。狗不想走路了跳到驴车上,卧在主人身边。狗坐驴车驴没意见。狗若像人一样爬上驴背,驴会惊了。但狗有办法让自己的叫声趴在驴叫声上。驴叫时,狗站在驴后面,嘴朝着驴嘴的方向,驴先叫,声音起来后狗跟着叫,狗叫就趴在了驴叫上,借势蹿到半空。然后狗叫和驴叫在空中分开,狗叫落向远处,驴叫继续往高处蹿,顶到云为止。驴跟云过不去。天上云越聚越多时,就像一群黑驴压过来。雷是天上的驴叫。驴不敢顶雷声。打雷时驴都静悄悄的。驴端拶耳朵,把雷鸣装进来,等云开天晴,驴朝天上打雷。那时从地到天,都是驴的声音,驴的世界。

鸡鸣五更天,狗吠十里地。二里外听不见羊叫,三里外听不见牛哞,人声在七里外消失,剩下狗吠驴叫。在远处听村庄是狗和驴的,没有人的一丝声息。更远处听狗吠也消失了,村庄是驴的。河岸离村子二里地,村里的鸡鸣狗吠驴叫和人声,还有开门和关门的声音,都落在河水里哗啦啦冲走。到了夜里,河水的流淌声也全灌进人们的耳朵里。

(选自《刘亮程散文选集》,有删节)

下列关于上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

A.第一段写驴叫和其他声音,营造出乡村自然纯朴的氛围,还突出了驴叫是一种充满血性的声音。

B.驴叫是红色的,是因为人听驴叫时耳朵和心里充血,人如果有另一个喉咙,也会像驴一样叫。

C.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和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把听觉形象通过视觉形象描写了出来。

D.狗会借驴势,通过狗与驴的对比,委婉地肯定了狗的聪明,嘲讽了驴“为狗作嫁”的愚笨。

E.本文描写了驴执着地维护尊严,赞扬其勇敢无畏,但它又不得不听命于人,屈服于命运。

第一段写驴叫,还写了鸡鸣、狗吠、人声和牛哞,将它们与驴叫作比并融为一起,营造出乡村自然纯朴的气氛,突出了驴叫是充满血性的声音。A项找不出明显硬伤,正确。B项验证区在第二段,文中说驴叫是“最有血色的一种声音”,“驴叫时人的耳朵和心里都充满血”,故选项前半部分正确;原文只说“人没有另一个喉咙,叫不出驴叫”,故选项中“人如果有另一个喉咙,也会像驴一样叫”属臆断,B项错误。C项划线句子“驴叫和风声,像两头公牛”是比喻,“拉开架势”“冲过来”“奔出去”为拟人,驴叫声和风声本为声音高低大小的比较,却将双方形象化,似两头牛搏击争胜,以视觉形象去描绘,将听觉声音写成视觉形象,是典型的通感,故C项正确。D项验证区在第四段,将狗与驴放在一起写,说“狗与驴对比”不算错;说“肯定了狗的聪明”也成立,因为此段首句说“聪明的狗”;段中“狗不想走路了跳到驴车上”,“驴先叫,声音起来后狗跟着叫”,从而使“狗叫落向远处”,也表现出狗的“聪明”,只是表现方式是明显的,而不是“委婉”的。“嘲讽了驴‘为狗作嫁’的愚笨”则属无中生有了;虽然第三段描写过“驴脾气”,但并不是批评其“倔强”,全文整体上对驴是肯定甚至是歌颂的,根本没有“嘲讽”驴的“愚笨”,所以D项错误。E项涉及对主旨的把握,理解前半部分在第三段,通过描写驴与风恶斗,歌颂其执着与勇敢的品质十分明显;后半部分可以从第二段“不得不听人的。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中得到验证,故E项正确。答案应选BD。如果在BD中没有找到有把握的硬伤,只选其中最有把握的一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篇7:论文学文本动态性生命特征的建构

一、主客体之间相互转化

马克思说:“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 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1]P10在文学活动中, 文学创作过程就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过程。

主体客体化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 并且深深地烙上客体印记的过程。具体说就是在文学活动中, 一定的文化传统、历史条件及人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都对文学文本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学理论认为好的作品就要“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 以文本形式呈现的文学作品, 不管它有多么忠实于“现实生活”, 都必然会打上作者个人的烙印。作者个人的思想、情感、个性、思维习惯、喜怒哀乐乃至世界观、人生观都将融入作品中, 成为有机组成部分。换一种说法, 这就是作者这一主体向作品这一客体转化的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 作者已经不自觉地转化成他的作品的一部分。

客体主体化是指文学活动中主体主动地、能动地、审美地、创造性地反映客体, 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又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的过程。作者对作品内容的剪裁、结构的构思、情节的虚构、情感的深化等, 都是创作主体按照“内在的尺度”将生活客体转化为主客体统一的话语系统。[2]P122-123在这个过程中, 创造出来的对象既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认, 同时又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成为确认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3]P125物质形态的文学文本在创作者心血的浇灌下, 形成血肉, 脱胎换骨, 逐渐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客体主体化。

二、内容与形式之间相互转化

对于内容与形式, 我们一般都会进行静态分析, 内容与形式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割裂的状态, 似乎内容是内容、形式是形式。事实上, 内容与形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而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 内容无法独立于形式之外。别林斯基说:“它的形式对它并不是外在的, 而是它自己所持有的那种内容的发展。”[4]P550因而在文学创作中, 当内容被作者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的时候, 内容就“消逝、消失在它里面, 整个儿渗透在它里面”。[5]P570读者在欣赏作品内容的时候, 也在无意识地接受这些内容的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离开了形式, 内容无法实现其“艺术生命”能被读者理解的“外化”。可见, 内容是形式的内容, 两者已经动态地交融在一起了, 难分彼此。我们可以把这叫做“内容的形式化”。

反之, 在文学文本的建构中, 形式不独立于内容之外, 在内容形成之后, 其组织形式又成为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内容比做人体的血肉的话, 那么形式就是人体的骨架。缺了骨架的人体不是人体, 同样, 缺了形式的内容也不再是内容。内容决定着形式, 形式改变着内容。如苏东坡的回环诗 (上图注: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如果去除形式, 那么这样的内容就不成其为内容, 在这里, 形式已经是内容的一部分。所以, 文学文本的建构是一个形式转化为内容的过程。

三、情感与景物之间相互转化

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 而实不可分离。神于诗者, 妙和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自古以来, 凡是能感动人的优秀文学作品, 情与景的描写总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只是我们在进行文学文本分析的时候, 总是把情与景分割开来。其实, 情与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能用一句简单的“融情于景”来解释, 可以说, 情感与景物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关系。

情感是文学作品最突出的生命特征。诗中之情并非空洞的概念之物, 而是由景物象征性、暗示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那么, 这种情感究竟是作者的情感还是文本内容本身的情感呢?比如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其中寄托了作者的情感吗?当然寄托了。但是, 读者感受到诗句独特的情感之美, 并不需要了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 仅仅是诗句中不同景物的特殊组合, 就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 还是读者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共鸣。虚无的情感通过具体的景物呈现, 情感让景物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景物则让情感“有枝可依”。我们可以把这叫做“情感的景物化”。

反之, 文学活动中的景物也不再是原本的自然之景物, 而是承载着作者、读者及文本语言情感的动态的生命体。文本语言本身的情感首先是由作者赋予的, 然后经过读者的再创造, 这是一种动态的情感, 因人而异。所以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使用的词句, 都有大家公认的情感色彩, 词句构成了景物的身体, 情感构成了景物的灵魂, 词句与其情感色彩共同构成了文学文本的生命。创作者通过一些感觉化、情感性的词语赋予景物主观色彩, 同时承载着作者赋予它的思想感情, 这就是所谓的“景物的情感化”。

总之, 在文学创作中, 对于话语组织的文学文本, 动态性不仅是它存在的外部形态特征, 更是它建构的生命特征。文学文本只有在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情感与景物的动态建构过程中, 才能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形态特征, 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 实现其审美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5:10, VOL2.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 第3版.

[3]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 1997, VOL42.

[4]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下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篇8:文本与随笔结合,巧学细节描写

一、品味文本,点评细节

在学生学习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经典的细节描写的例子,授课过程中,我们可以就地取材,挖掘课本经典作品,将文本作为例子,指导学生分析点评和仿写,直至写出自己的优秀作品。

示例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朱自清《背影》)

此文段属于人物的动作、外貌描写,用慢镜头分解,细化动作。作者层次分明地先描摹父亲的外貌,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写出了父亲老态、憨厚。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父亲艰难的举动,肥胖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这里背影的描写,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

许多成功的作家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并用细腻的笔触去表现这些细节。归有光以深情记忆着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关爱,鲁迅先生精心塑造的祥林嫂手中的空碗,开裂的竹竿,木刻似的脸,间或一轮的眼珠;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先生“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的有趣……这些细节,因其生动传神的刻画,深深印在我们的记忆中,历久弥新。

二、借助随笔,交流细节

在教授新课时,笔者提倡学生根据文本内容及自己的生活实际写随笔,记下自己的感悟,抒写生活中的真善美,通过交流点评,提高学生兴趣,真实感受身边的细节。

(一)人物细节

人物细节描写可以是对一种特定情节下的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它往往会使记叙文更具有可读性与真实性,会让作文别开生面,增强感染力。

示例二:黝黑,干瘦,眼神里充满了无限的倦意,那是我的父亲吗?记忆中的父亲是那样年轻,那样充满活力,那样的强大,是我们家的顶梁柱、保卫神啊!(都雪婷)

总以为父亲不会老,突然的发现让作者内心震撼,仅仅用了“黝黑”“干瘦”两个词和一个“充满倦意的眼神”将父亲的形象写得很是形象。

(二)环境细节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景物描写常具有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作者思想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作用。

示例三: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依旧坐在地上,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我甚至听见手表的指针在滴答滴答地走动……(郭军浩《那一刻,我落泪了》)

文章用了环境细节描写,用环境烘托渲染人物的心情,具有感染力。

(三)场面细节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必须写到三个要素:人物、地点、事件。要做到:主次明晰;全景描述、细致特写兼备;具有特定场合的气氛。

示例四:教室里乱哄哄的,不时传来“唉”“唉”的叹气声,有人在问:“多少分?多少分?”“×××,80分!”一个羡慕的声音在喊着。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6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李梦瑶《试卷发下后》)

这则片段选取学校课堂上一个常见的“点”,事情不大却很真实具体。有同学们的叹气声、有同桌的表情,写出了真情真意和真感受,写出了特定的场合气氛。

这些细节就在身边,就发生在自己或同学身上,可能就是父母那一根白发,就是门前那棵小树,就是爷爷奶奶的一声叮咛,就是一次乘公交车的经历……随笔细节的展示让学生懂得细节就在身边,只要用心感悟,每个人都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

三、细读随笔,修改细节

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笔者指导学生细读自己的随笔,选取一两处仔细修改,并将修改后的文段与同学交流。这样的目的是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示例五:

原文:我的同桌真瘦。真没见过这么瘦的人。

修改后:我的同桌真得很瘦。他瘦的叫人担心,以至于关心他的人总是劝他——风大的时候尽量不要出门,即使必须出门也要离树远一点,离水远一点。

修改后的文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同桌”瘦的程度,突出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形象饱满、生动。

此环节目的在于启发学生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要想自己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就得在细节上下功夫。

细节的魔力的确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做有心人,借鉴学习课文中的经典手法,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发现学生随笔中的精品,将二者有机结合,写作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足球队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