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论坛赛新闻稿

2024-05-20

时政论坛赛新闻稿(通用4篇)

篇1:时政论坛赛新闻稿

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教育、时事政策教育、以及日常的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这三方面是加强对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任何一方面都不可偏废。当代中学生作为新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活在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他们知识面宽,兴趣爱好广泛,对新事物、新知识、新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并渴望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见解,在感到困惑时,希望能在老师的点拨下获得理性的认识和提高。所以,加强时事政策的教育是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年来,我区政治学科在全区各学校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时事政策学习评价活动,把时事政策学习评价活动贯穿于政治课堂──校园──社会之中。

我区开展的时事政策学习评价活动,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时事政策学习活动(2005年9月——2006年2月)。第二阶段是参加广州市中学生时事政策学习竞赛(2006年3月)。

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时事政策学习活动,把新课程理念渗透到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积累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1.多途径指导学生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时事知识学习习惯。为使学生成为探求知识的主人,我们有针对性的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是指导学生阅读各类书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时事》杂志等;二是鼓励学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广州台的“羊城论坛”、“政务之窗”等,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二是让学生从兴趣和实际出发,根据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多途径开展学习活动。

2.开展学生时事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开发学生潜能,积累学科资源。把平时学生关注的时事热点、国内外大事的评论成果通过时事手抄报、时事墙报等形式展示出来,每次展示出学生的成果,学生显得自信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也十分用心把它做好,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关注时事新闻的意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了政治觉悟。

3.让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将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既深化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学生的政治敏感性,使政治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4.政治课堂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时事政策学习活动。通过时事资料收集、整理,把时事内容作为背景材料引入政治课堂,实现热点问题与知识内容的结合,这是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开展时事政策学习评价活动的饿重要内容。政治课课堂是实施时事教育的“主战场”。融时政教育于政治课教学之中,既充实了课堂又活跃了气氛,提高了课堂效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第二期时政论坛《时政开讲》活动

《时政沙龙》

某校在 思品课 拓展教育中,开展了“关心国家、了解世界” 中学生时政知识比赛活动。开展这项活动引起了一部分同学的议论。小沈同学认为:开展时政知识比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学生了解国家大事,提高自身素质,时事观察员是怎样炼成的

回想我的“时事观察员”之路,还得从小学说起。因为爸爸妈妈有看电视新闻的习惯,我也“被迫”受大环境影响,从《新闻联播》一直看到《焦点访谈》结束,才能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久而久之,看新闻也成了我的习惯。高二学文后,政治老师提出“让关注时事成为一种习惯”。于是,我又重新拾起了初中时因课程紧张而丢弃的看新闻的习惯,而且还进行了改良。每天晚饭后,靠墙站着看新闻,用笔记录要点,《新闻联播》结束后给父母复述,然后由他们做点评。既关注了时事,又锻炼了表达,同时还有利于食物的消化———真是一举多得啊!长此以往,政治课上的三分钟“时事评述”我便做的游刃有余。

多年来关注时事给我的最大收获,是思维能力的提高,视野更加开阔,我的作文成绩也因“立意新颖,角度独特”而加分。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只有善于收集信息、创造性地运用信息资源的人,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时事学习让我知道及时感恩

自高中以来我一直都在学习时事,时事学习不仅让我眼界开阔,时事学习也让我变得成熟。

汶川地震后,我每天都在关注新闻,关注震情。一位遇难的母亲用身体护住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手机上写下遗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篇报道,震撼了我,使我真正懂得了“母爱伟大”的含义。而我以前没有真正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在家中经常埋怨母亲对我的唠叨,还时不常地对她发点小脾气,甚至都从没有对母亲说过一次谢谢。这个故事让我理解了母爱,理解了妈妈,好在,现在报答还为时未晚。在抗震救灾中用双臂护住4个学生的遇难教师谭千秋,为人们展示了高尚的师德。这提醒我,老师爱学生可能方式不同,有的宽容,有的严厉,但舍命救学生的举动,足以证明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们。想到有时老师批评我时,我还表现出不服气、不耐烦,总以为老师和自己过不去,现在则更能理解老师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我们不仅要理解爱,还要学 我们不仅要理解爱,还要学会表达爱,学会感恩,更要知道及时感恩,就像人们经常说的那样“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去珍惜!”许久以来家庭学校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很多同学都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而我却想对这些同学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要入我心。”

高中拓展型课程——时政课的有益探索

格致中学 潘燕雯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目前基础教育改革内容之一,也是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训练的重要内容。我从高中政治课本课程设计和选修课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开设了《高中时政课》的拓展课,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发挥学生特长方面、贯彻落实二期课改精神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令世人瞩目,但也存在着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世界格局正向多极化发展,过程风云变化错综复杂。在网络媒体知识信息化时代,作为学校第一课堂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变化、深入了解原因透视现象,学会唯物辨证的科学思维方法,使之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时政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时政教育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时政课是符合学生兴趣的、符合时代变化需求的、符合政治课教改精神的有意义课程。

一、课程内容安排,从时代的热点出发,具有开放性

时政课不是翻翻报纸罗列堆砌,相反随着当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每周的热点时政都是最新的,抓住当前的热点问题及时探讨是时政课的灵魂,保证课程内容与社发展同步,以德育为核心,与学生身边生活、现实社会紧密联系,才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赋予教学内容极大的感染力。

我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在国内的重大政治事件有:2001年11月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0月中国上海召开APEC会议,2002年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非典事件的影响,2004年禽流感事件及“三农”问题,2005年中日关系、台湾连宋大陆行等等;国际上更是突发性大事数不胜数,911事件、莫斯科人质绑架案、美军攻打伊拉克,以巴恩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世界纪念反法西斯60周年、联合国改革等等。经济文化领域有:美国总统大选、李敖神州之旅、百年复旦、人民币汇率问题、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等。时政课的热点就象电视台的新闻一样快、新、全,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眼。

2005年,联合国的改革问题沸沸扬扬。我开设了为期一个月的开放性时政课《我们眼中的联合国》。课堂上同学们就关于联合国的各个层面的问题进行讨论:联合国为什么必须改革?日本能不能进入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国为何要扩容?联合国的职责何在?世界各国到底怎么看待联合国?安理会有作用吗?联合国如何真正有效打击恐怖主义?千年发展目标能实现吗?中国在联合国作用有哪些?等等。这些热点问题有的比较尖锐、有的比较开拓、有的比较深刻。在课堂上大家激烈地辩解、认真地思考,俨然自己就是联合国的一员,自己就是一个中国的外交官。在开放式的讨论中同学们看到了世界格局的复杂性、感受到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有着尤为重要的国际责任。而将成为未来领袖的中学生们,锻炼了其自身的领袖才能,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以时政为切入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贴进现实,学生马上会引起共鸣。把握时代热点的时政课充满活力,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课。

二、课堂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具有创新性 时政涉及的面很广,国内外重大事件每天都会发生,不精心组织材料会浪费很多时间且无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是广泛的,当涉及到了国家利益、社会稳定的问题,他们也期待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分析。在众多材料中我选取哪些材料怎么讲评都是学问。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组织材料、用创新的方法组织教学是时政课的出发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用多媒体信息网络教学

2002年中国上海成功获得世博会主办权,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世博会的信息一下涌入脑海。我选择了信息网络教学法开设《了解世博、展望世博》的时政课。首先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找到了上海世博会的官方网,找到了从第一届世博会开始的全部内容,世博会的性质、宗旨、意义、主题一一展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竟相回答好不热闹,学习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我又进一步问同学中国上海与世博会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哪一年?他们又通过网站资料找到了“中国张裕葡萄酒”获得过世博会金奖,我再补充介绍对“ 上海徐氏家族”的访问资料,在1851年上海商人徐荣村的“荣记湖丝”在首届伦敦世博会上一举夺得金、银大奖,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牌和奖状。现在徐氏家族分布在海外的后辈都盼望着回上海参加世博会呢!学生的情绪一下子活跃起来,“上海人了不起,那我们上海一定要办一届最出色的世博会”。那么参照以往的世博会经验,从政治的、经济的角度分析世博会举办会给上海中国带来哪些意义呢?我们市民应该为世博会如何准备呢?这是本堂课深化教学内容的的核心内容所在。网络给学生学习带来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更自由的学习方式和展示形式,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堂融历史、时事、政治、信息、科技于一体的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产生质疑

2006年5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丛飞”的事迹传遍中国。丛飞的感人事迹体现了一个人应如何对待生命、体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围绕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时政课上,我开设了《丛飞生命观的启示》的课程。当大多数同学认为丛飞的事迹很感人,值得我们学习的时候,一位同学质疑:“丛飞这样做,拼命赚钱帮助贫困孩子,没意思。靠一个人力量也帮不过来,他父母见儿子只吃红薯、累坏身子也非常不理解。最后丛飞患癌去世,一点也不值得”。此言一出,全班哗然。学生的想法很实际,也是对教师来了个突然袭击的考验。我顺势利导“你们大家认为丛飞这样做值不值得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同学们归纳:丛飞的生命逝世得过早,对自己对家庭都是损失,我们关爱他人同时,也要关爱自己的生命。靠一个人力量帮不过来,那就要靠更多的人发动爱心,社会上像丛飞这样的人太少,丛飞的精神当然值得赞扬!乐于助人,牺牲小我,奉献社会,丛飞身上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扶贫济弱的传统美德,体现的正是人的精神的精髓——奉献。在质疑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思想、情感得到了升华。

每四年一次的美国总统选举也是同学关心的热点话题。有学生提出“美国的总统选举热热闹闹,布什克里轮番辩论,全民投票那才是民主,我们的选举民主吗?”、“共和党、民主党相互指责揭穿对方的老底,政党竞选纷纷许下执政的承诺那才是民主。” “为何总讲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民主,多党轮流执政看上去很民主。”“我们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否可以变革?”。。。一个同学更是直截了当地说“我看过很多国外的报道,说中国的选举制度是很不民主的!”这些观点和问题都客观地深深地存在于同学脑海中,如果课堂上不涉及或回避掉,那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学生是不会信服的,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荡然无存。让学生主动质疑,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求知欲,这也是拓展课的真正作用。在解答的过程中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发挥正确观点学生的积极作用。有个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反驳:“当今媒体很发达,2004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全过程我都看,候选人已被包装成明星,民众把选举看作为一场娱乐演出,最着急得倒不是两位候选人,是他们身后的大财团们,难道这也叫民主吗?” 我马上通过一些2004年美国大选典型事实资料进行分析,并再一次用设问法提问:“今年美国大选用了纳税人多少钱?”“美国为何最终只有两个政党在执政?”“反对党的监督自由、选民的自由选择有它的历史进步性,但其实质是什么?”“为何美国人对总统选举的参与性一次比一次低 ?”这些问题在课堂上再一次掀起高潮,激发了同学强烈的参与性,他们把平时看到听到的点点滴滴感受汇总成自己的观点,基本上认识到了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民主选举的实质。

让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的有效教育方法。从学生兴趣出发,用创新型、开放型的学习法,让学生联系客观实际积极探索,才能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理念,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这才是教学的最高追求。

三.课程评价,从学生主体出发,提倡学习过程的开拓性和合作性 在现代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内的积极参与者,学生的经验被纳入到形成课程体系中,学生的个体探索和体系受到重视。我准备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地享有选择的机会,为不同潜能的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并奠定基础。反过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如何评价?我比较注重的是学习过程中的开拓性和合作性,给与学生综合的评价。

1.每月小组时事新闻评讲 每个月中旬,班级里的1小组同学将本月的国际国内大事做一个汇报和分析。10各同学相互合作,有的查阅资料、有的整理资料、有的作好精美的幻灯片、有的负责时事点评。在一节课上他们彼此合作,讲新闻、点评新闻,从国际到国内、城市到农村涉及了多个领域。在台湾问题上,有的学生就象一个专家,从历史到现在侃侃而谈,“台湾就是我们不可分割的领土。” 在国内两会召开期间,有的学生就像一位负责的人大代表,把两会情况、出现的问题、代表的意见娓娓道来;在中日关系上,众多学生慷慨激昂“日本应该面对现实,认真反省和道歉!”“绝不能让日本强占钓鱼岛!”。。。每一次的时政讲评从学生主体出发,尊重他们的个体探索,提倡他们的合作热情。评分标准为:情感态度、新闻内容、表达能力、合作成果4各方面,每位同学每次讲评的满分是10分,由在座同学为他评分,作为学期考核成绩。

2.每学期时政总评和时政课题研究

每年的年底,要求各班同学将本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回顾点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时政课题研究。各班同学结合《当代学生》杂志提供的时政范围,进行细致的回顾和分析,并形成一定质量的研究课题刊登在校园内外的媒体杂志上,有“911事件的启示和分析”、“中日关系的现在和展望”、“我看台湾选举”、“二次世界大战之欧洲战场”、“二次世界大战之亚洲战场”、“米洛舍维其之死”、“生命的诠释”等等。这些同学的认真态度和钻研精神当然作为“优秀”的考核成绩记录在册。还有部分学生参加了“上海市中学生时政知识大奖赛”并获得了奖项,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不言而语。

拓展课的评价手段不受考试限制,因此评价手段可以是多样的。一张试卷定胜负的评价手段并不能全面衡量学生水平。教师可根据内容的设置制定出能全面衡量学生水平的评价方法。看结果更看学生学习的过程,看学生实际学习能力更看他们参与学习性。公正、公平的评价对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要注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并把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教育灌注于评价过程之中。

四、探索研究,从深化政治课的改革要求出发

“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发言的机会”是开设时政课的目的。中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求知欲很强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由于教材约束及时间安排问题,政治课教学中只能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简单的例证。时政拓展课给了学生一个发挥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在拓展性的学习活动中,学习的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整个社会。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认知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人文素养。

这种提高尤其深化了政治课的改革。例如在经济常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中国加入WTO及入世后的对策”、“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利弊”等时政内容与教材的知识点联系非常熟悉,甚至即刻就能融会贯通。避免了老师的满堂灌,师生之间立刻能交流、启发。教师可以用市场经济中的特点功能知识联系我国加入WTO后存在的隐患问题及解决方法,再深层次启发学生思考全球经济一体化同时,关键靠科技、人才,激发学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全面提高素质的决心和信心。这种时政材料与教材结合注重内涵的联系,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也使思想政治课更充满了活力。例如,“美国攻打伊拉克”、“朝核问题的由来及朝核会议的召开”、“伊朗核问题和原油价格”、“中国神舟系列的发射成功”等热点话题,在哲学课上也可以充分运用。教师在讲矛盾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时,都可以直接运用这些生动的例子阐述观点。学生感到亲切熟悉的同时更会认真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又体现了哲学的思维和方法,使学生学会了用哲学的眼光、理性的思维去观察国际问题,了解这些问题背后的真相,“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也得到了提升。时政课是开放的,是极富生命力的。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确立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倡导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性学习评价,这是我对开设时政课的有益探索和一直追求的目标。没有学生为主体时政课开不起来,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时政课就开成了无轨电车。时政课的开设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整体素质的提高。

篇2: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的“互搏”

真想不到各级主流媒体费了好大劲儿营造的喜庆、和谐、幸福的舆论氛围, 居然生生被这几起真真假假的社会新闻给搅了。有意思的是, “天价鱼”事件这样一起看似寻常的宰客事件, 随着陈姓游客、餐厅老板、服务生、旅游公司导游、工商税务部门等要角儿悉数出场, 多重谜面一层层揭开, 情节细节越发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几乎上演了一出“罗生门”式的连续剧。更为滑稽的是, 当一些广电、报纸、网络媒体试图对“上海女友”“城里媳妇”进行追踪深度报道时, 却传出这是有人因闲得无聊发泄对现实不满而编造的假新闻, 各媒体记者和时评家们因惊愕、尴尬而张到最大的嘴, 来不及闭上就又立马转向了对假新闻的声讨, 照样是义正辞严、正能量满溢, 但终究难掩一个事实——主流媒体的舆论热点, 以及记者编辑脑袋里的一根筋, 竟是这样被一些真真假假的社会新闻牵着兜来转去。

中国人向来有过年不说禁忌话的传统, 大多数中国人辛苦一年好不容易过个年, 无论媒体还是普通家庭都不愿说让人不开心的话, 再糟心的事也暂时往后搁一搁, 却无法阻止“天价鱼”之类的糟心事接连发生。城乡二元鸿沟、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分化本来就是当今中国社会最明显的几道创痕, 也是底层大众心头最害怕碰触的敏感神经。“上海女友”“城里媳妇”之类的网络段子实际上颇有典型性,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这类活生生的原型及共同心理基础, 才能在社会上激起如此广泛的共鸣。网络段子之所以能变成假新闻, 责任当然不在编故事的人, 除了网络自媒体的热炒, 主流媒体也“功不可没”, 同时还揭示出广电媒体内部新闻生产及传播分工中的“左右手互搏”问题。

当下广电媒体的新闻宣传格局中, 通常是时政新闻节目唱红脸, 监督类新闻节目唱白脸, 社会新闻节目则红脸白脸一起唱, 平时三者之间按一定配比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实际运营中, 时政新闻和监督类新闻节目的内容、份额比较好掌控, 而社会新闻节目的红白脸内容分寸及配比不太容易掌控, 并时常僭越监督类新闻节目而偏重于唱白脸, 结果是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成了主流新闻平台上的主角, 遂产生了时政新闻与社会新闻“互搏”的奇观。即:时政新闻营造局面, 社会新闻来搅局;时政新闻说正面, 社会新闻说负面;时政新闻说宏观, 社会新闻说微观;时政新闻是宣传思维, 社会新闻是传媒思维;时政新闻怕事闹大, 社会新闻不怕事大或怕事不大。

篇3:时政新闻民生化

3年前,呼伦贝尔电视台开办了一档新闻节目——《身边新闻》。3年来,作为以时政新闻为主的《呼伦贝尔新闻》和作为以民生新闻为主的《身边新闻》,经常在呼伦贝尔市各种重大事件的报道中“不期而遇”,两个栏目各展所能,在报道上的相得益彰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也为这两个栏目如何创新节目提供了更多的思考。

以2009年的呼伦贝尔市“两会”为例,作为《呼伦贝尔新闻》在确保当天的会议内容必须当天播发外,还要力争达到报道的内容更丰富,参与更广泛,形式更活泼,情感更贴近,以报道的创新,理念的创新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报道过程中,《呼伦贝尔新闻》除了延续历年来效果明显的传统报道方式外,又增加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报道方式,首次开设了一系列具有“人文视角”的小专栏:《梁郑视点》、《我在履职》、《“两会”连着老百姓》、《数字2009》和《2010年看点》等,这些板块从民生的角度,以清新、自然、重视贴近性的报道方式,为“两会”报道增添了活力,体现了“政治议题平民化,理性主题感性化”,从而凸显了时政新闻的民生贴近性。而在“两会”期间《身边新闻》推出的《身边记者跑“两会”》,邀市民一起走进会场关注“两会”,这在以往“两会”的宣传报道中也是前所未有的一个创举。通过市民的所看、所听、所感,更直观地让全市人民对“两会”有了全新的认识,以独有的“两会”民生新闻理念诠释“记者眼中的”“两会”,并精心策划了市领导为录制节目的背景板签名这样一个有亮点的环节。更值得一提的是推出了学者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由专家来解读报告更系统、更权威、更具看点,体现了民生新闻在主流化报道上的独到之处。

创新是报道方式,对于时政新闻来说尤为重要。时政新闻由于其所承载的宣传价值,同时也附着有其他新闻样式所缺乏的政治优势和资源优势。如何将这一优势转化为竞争力?近年来,《呼伦贝尔新闻》在保证真实、准确、及时的前提下,通过积极探索创新时政新闻报道方式,尝试在时政新闻中融入民生新闻的元素,借鉴民生新闻灵活的表现手法,时政新闻报道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贴近大众百姓,以群众的新闻诉求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既保持了它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完成主要领导的活动、时政会议、重要部门动态的报道这一原本的使命,同时也关注了社会、关注了民生。

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和实践,我们也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重大主题报道行动化、日常主题报道动态化

作为呼伦贝尔市直属电视媒体的唯一一档汉语时政新闻《呼伦贝尔新闻》,它的基本定位是:要闻总汇、资讯平台;内容定位是:强时效推出时事报道,大纵深洞悉经济波澜,多角度展现百姓生活,全方位引领新闻视线。《呼伦贝尔新闻》在重大主题、重要活动、重要会议、重大节庆、重点工程等方面的报道中,坚持策划先行,舆论造势。比如,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呼伦贝尔新闻》经过精心策划,推出了《我与共和国同龄》大型主题报道,联合13个旗市区记者站深入一线采访有代表性的共和国同龄人,用新闻当事人和亲历者的讲述,用采访者的眼光和笔触,来展现呼伦贝尔6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像这样的重大主题报道,新闻部每年都要策划。去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呼伦贝尔新闻》在日常报道中,共推出40多个大大小小的主题策划,其中《五区建设》、《迎盛会(下转27页)看发展》、《迎盛会看文明》、《我随书记去调研》、《小城新貌》、《大地之花》等自采内容已经成为受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宣传品牌。

二.会议报道合并化、延伸化

如果是一般的会议或者部门会议,《呼伦贝尔新闻》有两种处理办法,一是合并报道,将几条会议精炼出最主要的内容,组合成一组,提炼主题后播发;二是将会议核心内容外延,提炼出这个会议中老百姓最关注的信息,跳出会议,另外采访播发。这样的结果就是可看性增强了。

三.浓缩信息推出新闻资讯

《呼伦贝尔新闻》时长15分钟,除片头片尾,真正内容播放时间不超过12-13分钟。一般情况下,节目的用稿量都在10条左右,为了增加信息量,我们在新闻节目最后推出了《今日资讯》板块,将呼伦贝尔各地的新鲜事以短消息的形式集中播发,里面的新闻也许并不是新闻“五要素”都齐备,但是每条新闻中肯定有一些能引起观众兴趣的内容,这样快节奏、大容量的信息报道,更使得观众耳目一新,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电视台)

篇4:数据新闻给时政新闻的启示

这是一档让人耳目一新的节目, 它既是近两年新形态节目 (使用了大数据统计制作的“数说”类节目) 中的一员, 又结合了传统的电视手法和数字电影剪辑技术, 给观众带来内容和形式上的满足感, 也提升了节目的新闻价值, 给电视从业人员, 特别是时政新闻的从业人员带来诸多启示。

启示一:以大数据为“媒介”, 为电视时政新闻中的难点寻找突破口

央视大投入制作的《数说命运共同体》是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解读与延伸报道。相比于主题报道、事件性报道等, 解读性报道的制作难度较大, 因为解读性报道的对象往往是政府部门出台的政策或相关文件, 这些文件要么是预先出台的, 要么是纲领性的, 如何把文件中的文字落实到画面和解说, 颇有难度。时政新闻还要面对收视率的巨大压力, 与报道内容无关或新闻性不强的画面、枯燥无味的解说, 都是对受众收视兴趣的扼杀。

2012 年, 由非政府、非盈利行业全球编辑网发起和组织设立了“数据新闻奖”, 旨在鼓励新闻工作者打破传统的新闻创作理念和方式。随后, 数据新闻成为了荧屏热点, 央视相继推出《数说春运》《据说两会》《博鳌大数据》等数说类节目, 打破了多年程式化的会议报道、春运报道模式, 既直观明了, 又提高了可视性。

《数说命运共同体》以大数据说话, 有的用于在讲述事例之后进行概括性的分析。比如第一篇《远方的包裹》中, 节目讲述了一件被安装了GPS定位的包裹从出发到终点, 以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 屏幕上以地图加流动的光线这一直观动画来表述中国2014 年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货物总值突破5000 亿美元, 画面上“每根光线价值100 亿美元”;有的直接被用于报道开头, 起到点题的作用。比如《奔跑吧, 能量》中, 开篇就以大数据形象化地表述了“一带一路”沿线人口分布与能量分布的关系, 从而引出报道主题。

以大数据为媒介, 不仅仅是为时政新闻中的报道难点寻找到了突破口, 让记者可以不用再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把政策、文件中的官方表述转化为新闻语言, 也带来了时政新闻可视性与理解度的提升。

1. 亲民性。原本是枯燥的报道, 变成亲民的内容。政策和纲领性文件的解读要获得受众的认可一向不那么容易, 常常是“权威有余而亲民不足”。虽然这些政策和纲领性文件与受众息息相关, 但要在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五六分钟的新闻里, 将之表达清楚并且让人接受, 难度较大。有了大数据, 难题迎刃而解。

大数据的亲民性体现在它把宏观的精神或概念转化为与普通人相关的内容。《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中的7 篇报道, 仅从标题上看, 《远方的包裹》《文化的旅行》《食物背后的故事》《民相亲心相通》等几篇报道受众会觉得和自己的生活还是有关系的, 但是《产业升级携手共赢》似乎离生活远了一点。《产业升级携手共赢》开篇就运用大数据, 首先是“一带一路”沿线7 亿多网民搜索最频繁的一个关键词是“中国制造”, 接着欧阳夏丹以现场报道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电脑68% 是在中国生产的, 数码相机中国制造的产量占据了65%, 其他像榨汁机、电吹风、吸尘器这些家电里的小伙伴, 中国也是拿下了全球产量的46%……”通过大数据分析, 概念中原本有些遥远的“产业”一下子走进了每个人的生活, 随之展开的报道也就引人入胜了。

2. 直观性。原本需要用通俗的语言或典型案例来“翻译”政策或文件, 现在用数据可以直观化表达。在数据新闻出现之前, 新闻工作者在以往的实践中, 也想出了不少的办法, 努力把解读性时政新闻做得更平实, 更能让人接受。方法之一是此类新闻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来“翻译”政策性和纲领性的文件内容, 或者按照政策和文件的精神选出典型的案例来分析。而这些方法操作起来往往会有很多困难, 首先通俗化的“翻译”记者能不能做、想不想做, 考验记者的能力和职业精神;其次这些“翻译”有没有做对, 不能歪曲和偏离政策和文件原有的精神;即使以上两点都做得很好, 也只是画面和文字的表达, 停留在新闻的表层, 并不能深入到政策或文件的深层解读。

大数据新闻可以让记者从努力“翻译”中解脱出来, 更直观地进行解读性报道, 从表层报道深入到深层报道。针对《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一纲领性文件, 如何诠释“‘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 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显得颇为不易, 然而系列报道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 “穿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们, 他们的运行轨迹, 织成了一张密集的网络, 然而这个流动的网络带来的不只是几千万人的频繁流动, 还有中国四分之一贸易额和两成左右的对外投资额”, 这些数据和系列报道中的其他数据一起, 更为直观和深刻地表达了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愿景并付诸实施、加强全方位交流、实现共同繁荣的决心与责任。

启示二:以大数据为媒介, 开启“数据发现式报道”新模式

《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 媒体将其定义为“数据发现式报道”。“数据发现式报道”是个新模式, 它是基于大数据而产生的。自从数据新闻出现在荧屏之后, 受众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发现”。我们常常会听到主持人说“通过这些数据, 我们不难发现……”等用来串联上下文。大数据改变了媒体的思维方式, 也推动了新闻报道模式的变化。

1. 精确化。“数据发现式报道”变过去通过样本“发现”为现在的通过数据“发现”, 让新闻更精确化。在大数据参与新闻报道之前, 其实“发现式报道”也是存在的, 当时被称为“调查式报道”。央视《新闻调查》栏目, 也曾经是全国大小媒体竞相仿效的典范。此类的“调查式报道”是通过记者不断深入地调查, 最终得出报道中的观点, 也就是说记者通过样本调查总结出结论, 调查得越深入, 调查的范围越广, 得出的结论越精确。而“数据发现式报道”则完全改变了这种模式。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 记者能很快得出精确的结论。正如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中说的那样:与局限在小数据范围相比, 使用一切数据为我们带来了更高的精确性, 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些以前无法发现的细节——大数据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样本无法揭示的细节信息。

在《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中, 随处可见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精确结论。《民相亲心相通》是这么说的:在对全球89 个国家和地区近10 亿网民的网上轨迹搜索后, 亿赞普大数据发现, 穿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人员中, 商务往来的热度只能屈居次席, 那第一位是什么呢, 答案是观光休闲。通过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客观而精确的, 如果没有大数据, 要得出这样的结论只能进行广泛的样本调查, 这种调查的工作量大得无法想象, 而且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就是客观的事实。

2. 理性化。以大数据为基础, “数据发现式报道”变过去通过典型案例证明观点为通过数据证明观点甚至发现观点, 让新闻更理性化。

在大数据参与新闻报道之前, 时政报道往往是主题先行, 再去寻找案例来证明主题。从事过时政报道的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 无论是主题报道、成就报道还是解读性报道, 寻找典型案例是能不能做好报道的关键。案例通常是往着主题的方向去寻, 甚至存在报道中有意忽略不符合主题的案例的情况。

有了大数据分析, “用数据说话”的新闻报道就能更加理性。那些“被主题”的新闻依然存在, 不同的是可以用客观的数据来证明报道主题, 摒弃主观干扰, 而更多的新闻报道就变得“像捕鱼一样, 开始时你不知道是否能捕到鱼, 也不知道会捕到什么鱼”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 , 而等到分析数据的过程结束之后, 那条“鱼”就是“新闻”。

启示三:以大数据为“媒介”的数据新闻, 不仅仅只用数据说话

有文章称2014 年为中国的“数据新闻之年”, 这一年在中国的电视荧屏上, 以央视为龙头, 开始出现大量的“数说”类新闻。其实, 处于萌芽期的中国数据新闻, 形式还较为单一, 大多是通过把数据制作成可视化的图表来展示, 以主持人演播室解说的形式传达给受众, 一些投入较大的节目还运用了虚拟演播室技术, 而这些大多只是停留在“让数据说话”的层面上。

《数说命运共同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是因为系列报道虽然是数据新闻, 但不仅仅“让数据说话”, 而是数据成了新闻的主角, 并且整合了多种传统电视报道手法, 引入数字电影剪辑方式, 成为“富形式”新闻。

1. 数据成为主角。以往数据新闻多以演播室方式传达信息, 新闻数据虽然也是无处不在, 但主持人依然是新闻的主角, 没有他的串联, 节目是没有办法行进下去的。《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却不一样, 不仅仅是没有了主持人的串联, 连欧阳夏丹的现场出镜也只是节目中报道形式的一种而已, 节目以多种数据结果来串联, 新闻数据成为新闻的灵魂。

以系列报道中的《食物背后的故事》为例, 节目开头以数据可视化方式告诉观众“一带一路”沿线人们对辣味的偏好, 接着欧阳夏丹在现场出镜中依然用大数据统计说明中国的“辣子鸡丁”是泰国人的最爱, 由此又引出可视化数据, 分析辣椒在“一带一路”沿线的贸易情况, 进而再通过数据转换到棕榈油贸易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多边贸易。所有的电视报道手法, 都是为数据这个主角服务的。

2. 报道形式更丰富。《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整合了多种传统电视报道手法, 而不仅仅是数据可视化与演播室主持的叠加。除了延用数据可视化方式之外, 传统的报道方式有主持人现场报道、典型案例分析、典型人物采访、新闻同期声运用、故事化叙事方式运用等等, 使节目亮点频现, 很有说服力。

3. 大投入大制作。《数说命运共同体》是一部大投入的系列报道节目, 引入数字电影无缝剪辑技术, 提高了受众收看新闻的兴趣。无缝剪辑技术是由数字技术完成的一种新的镜头剪辑技巧, 主要有三种方式, 即无缝剪辑合成长镜头、无缝剪辑实现流畅的场景转换、多帧画面无缝合成奇观镜头。无缝剪辑技术以前只是在电影和电视广告中使用, 以增强其艺术性和可看性。无缝剪辑在电视新闻中被大量使用还是第一次。在《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报道中, 欧阳夏丹的出镜大量使用了无缝剪辑技术来实现流畅的场景转换, 使其能够穿梭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许多地方, 自然地衔接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主题。

上一篇:美丽的紫荆树优秀作文下一篇:烟草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