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暑降温药品管理办法

2024-05-24

防暑降温药品管理办法(精选6篇)

篇1:防暑降温药品管理办法

尊敬的场领导:

情况说明:为保证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生产作业和日常办公的正常进行,保障场内员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预防夏季中暑、腹泻等病症的出现,特申请购买防暑必需药品,包括行管人员,各分场、工业园养护公司和生态园、小区物业,共计132人。

防暑药品:

绿豆、防暑腹泻药品、茶叶(仅限于行管人员)

人员名单详见附表。

当否,请批示。

申请部门:生产计划科

签字:

年月日

篇2:防暑降温药品管理办法

你们好!

由于我厂员工在铸银板、焊接、酶白等工序中都是在高温的状况下操作,现又当值高温酷暑季节,近来,就有部分员工出现了不同情度的中暑现象。为了员工的心身健康、公司利益不受影响,我厂特申请公司能够发放一些防暑药品。另外我们还需要九套铸板时穿的工作服。

妥否,请公司领导批示!

白银工艺制品厂

篇3:解读《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为了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 卫生部会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全国总工会修订了《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

修订背景

由于劳动者对职业健康要求的提高以及媒体的关注报道, 近两年, 社会上对修订《暂行办法》的呼声越来越多。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都有不少议案, 建议对1960年的《暂行办法》作出修订, 保障高温作业劳动者权益。

2011年6月10日, 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会议召开。此次会议除要求做好《职业病防治法》的宣传和贯彻工作, 还同时要求研究解决高温天气职工劳动保护问题。此后, 卫生部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全国总工会多次召开研讨会, 研究修订《暂行办法》, 并组成4部门联合调研组, 分别赴江苏省南京市、湖北省武汉市、广东省深圳市及重庆市开展高温劳动保护立法调研。

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实地考察等方式, 了解地方政府和企业防暑降温措施落实情况、职业性中暑患者待遇落实情况等。高温天气的界定不清、高温补贴低、劳动者高温职业健康权益得不到保障等, 是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征求意见, 梳理现行防暑降温相关法律法规, 研究防暑降温工作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 2012年3月, 卫生部组织召开座谈会, 联合4部门研究提出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

鉴于《管理办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落实用人单位责任、保护作业场所劳动者职业健康, 根据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以及中央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管职责的调整, 4月5日, 经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筹备会研究决定, 修订的后续工作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牵头。

2012年4月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收到《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后, 立即组织专家对《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并根据部际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要求, 加快修订工作进度。5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召开4部门相关人员及专家座谈会进行了完善, 并征求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意见;5月22〜24日, 就《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在江苏和上海开展调研, 听取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的意见。5月31日至6月7日, 又面向全社会征求了意见。

修订目的和原则

此次修订的目的在于落实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做好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 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基本原则为:

1. 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 保护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益。

2.符合国家有关职业卫生相关的法律、法规, 满足职业卫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3.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标准接轨, 保证《管理办法》的完整性和有机联系;

4.参考了广东、重庆、山东等地方立法经验, 听取各地区意见, 体现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为科学、规范、可行地开展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创造条件。

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共25条, 主要内容包括:制定目的、适用范围、相关定义、相关部门职责、用人单位责任、岗位津贴和高温津贴、职业性中暑诊断、中暑患者保障等。

适用范围

与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相一致, 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

相关定义

高温作业根据GBZ/T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的相关规定,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 (相对湿度≥80%RH) 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 (WBGT指数) 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高温天气参照气象部门QX/T116-2010《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等有关规定, 将高温天气确定为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指数测量、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高温作业分级分别依照相关标准执行。

监管职责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相关法律和职责, 负责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用人单位责任

要求用人单位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 采取各项措施, 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1.对存在高温作业的用人单位从技术、工艺、设备更新, 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 职业病危害日常监测和定期监测、评价, 职业健康监护以及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2. 在高温天气期间, 用人单位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天气条件, 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并且明确规定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 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3.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个人防护用品、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开展职业卫生培训, 在高温工作环境下设立休息场所, 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 与相关劳动者签订集体合同, 向劳动者发放岗位津贴和高温津贴以及应当享受的工伤待遇等。

高温天气作业时间

在参考《山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广东省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重庆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办法》等地方立法以及相关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基础上, 并经专家论证, 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

1.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 (不含37℃) 时, 用人单位应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 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 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 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3.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 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岗位津贴和高温津贴

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可享受岗位津贴;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可享受高温津贴, 高温津贴具体发放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中暑患者保障

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的, 经诊断为职业病或认定为工伤的,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新规变化

新修订的《管理办法》解决了不同高温天气下, 劳动者从事劳动的条件和时间;明确各有关职能部门在高温劳动保护中的监督管理责任;明确单位在违反高温劳动保护办法所承担的责任等。

扩大保护人群

《暂行办法》适用于“工业、交通运输业及基本建设工地的高温作业和炎热季节的露天作业”以及“田间作业”。但实际上许多行业都面临防暑降温问题, 《管理办法》扩大到“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

细化用人单位职责

《管理办法》将之前《暂行办法》只规定的高温车间的降温措施和高温中对工人的照顾等细化到根据具体的生产特点、劳动者身体状况以及温度条件去安排劳动者作业。

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 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要求存在高温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 应由专人负责高温日常监测, 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管理办法》并从高温津贴、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以及高温中暑认定为工伤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等方面给予劳动者职业健康权利保障。

明确用人单位问责

《暂行办法》没有规定企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管理办法》对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违反职业病防治与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 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用人单位整改或者停止作业;情节严重的, 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编后语

编辑从此次会同修订《管理办法》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全国总工会获悉:《管理办法》最终没明确提出“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中暑死亡或中暑后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视为工伤,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这并不意味《管理办法》的强制性减弱了, 因为在《工伤保险条例》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 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 这同样可制约用人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人说。

篇4:药品也需“防暑降温”

针剂:与片剂相比,针剂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因此很多针剂应该放入冰箱保存。尤其是一些特殊药品,如胰岛素、白蛋白、乙肝疫苗、微生态制剂等生物制品,一年四季都需要在冰箱的冷藏室贮藏,贮藏温度以2℃~8℃为宜,否则就会失效,甚至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外用药品:滴眼液、滴鼻液、滴耳液、洗剂和漱口液等,在夏季最好放置在冰箱中冷藏,以获得较长的保存时间。

栓剂:栓剂在高温条件下,容易软化而不方便用,放入冰箱后,使栓剂处于硬化状态,便于使用。

混悬剂:以粉末状盛装在容器内的药品,在未冲泡的状态下,室温下的保存期为标示的有效期。一旦加水后,其保存期限已缩短,一般不超过15天,因此应该放置在冰箱中冷藏。

名贵药材:考虑到使用方便以及名贵药材的保值功能,有的家庭喜欢储存一些。但是,名贵药材不易储存,如果少量的话,可以放入冰箱,比如人参、冬虫夏草等。

人参因含有较多的糖类、粘液质和挥发油等,所以容易出现受潮、泛油、发霉、变色、虫蛀等变质现象。可采用低温保存法保存,把晒干的人参冷却后,用塑料袋包好扎紧袋口,置于电冰箱冷冻室里,就能保存较长时间。但人参不宜长时间暴晒,同时供药用的人参已达到一定的干燥程度,一般只需将人参在午后翻晒1~2小时即可。

含水量高的燕窝要吹干后保存,否则极易发霉。如果燕窝有湿气,可放在空调下吹一晚,或用风扇与抽湿机吹干,湿气就会消失。干燥后的燕窝可放入冰箱的保鲜格,便可长时间保存。保存燕窝最好不要超过1年,存放2年以上的燕窝,其功效会大打折扣。

冬虫夏草可将其与花椒或丹皮放在密闭的玻璃瓶中,置于冰箱中冷藏。

篇5:《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据国家安监总局网站消息,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日前对《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进行修订,起草了《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并征求各单位意见。

以下是意见稿全文: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

第三条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高温天气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气温以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发布为准。

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指数测量依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189.7)执行;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依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执行;高温作业分级分别依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执行。

第四条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照相关法律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负责全国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高温作业、高温天气采取劳动保护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采取以下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

(一)优先采用有利于控制高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使作业人员远离热源。对于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高温危害,应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其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二)存在高温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保证其设计符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和卫生要求,高温防护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使用。

(三)对高温强热辐射作业、高温高气湿作业、夏季露天作业等不同的高温作业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四)向劳动者提供必需的高温防护设备和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加强对高温防护设备的维护和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

(五)在高温天气期间,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作业人员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六)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高温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

(七)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救援的演习,并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高温作业情况,配备中暑急救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

(八)依照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高温作业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后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和患有高温作业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对患有心、肺、血管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的劳动者,以及孕期、哺乳期、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的劳动者,应当调整其工作地点或工作岗位。暂不能调动岗位的,应在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时对其采取有效的劳动保护措施。

(九)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作业及室内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作业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中第Ⅲ级以上的高温工作场所作业。

(十)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清凉含盐饮料及必需的防暑降温药品。

(十一)劳动者出现中暑时,立即对中暑劳动者采取救助措施,使其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并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病情严重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送医疗卫生机构治疗。

第六条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期间作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时间:

(一)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作业。

(二)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并在12时至15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

(三)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不含37℃)时,用人单位应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作业劳动者加班。

(四)用人单位采取降温措施使劳动者工作场所温度低于33℃的,以及因行业生产特点无法停工或者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不适用本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

第七条 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增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防范意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高温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发现高温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劳动者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合理调整作息时间或对有关工作地点、工作岗位的调整安排。

第八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可以就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事项订立集体合同,或签订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第九条 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或者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作业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第十条 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性中暑诊断,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一条 劳动者因高温作业引起中暑的,经诊断为职业病、认定为工伤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者因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的,可以申请工伤认定,符合规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中暑死亡或中暑后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二条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管。

(一)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人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工作场所各项防暑降温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二)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防暑降温的宣传教育,组织高温中暑的医疗救治。

(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情况的监督检查。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实行监督。发现违法行为,工会组织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改正。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组织应当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第十三条 政府有关部门对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制止,责令用人单位认真整改;问题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追究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四条 各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应当根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安全监管总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负责解释。

篇6: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2012年6月29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安监总安健〔2012〕89号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该《办法》共25条,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60年7月1日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予以废止。

关于印发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监总安健〔2012〕8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卫生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总工会,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

近年来,由于夏季高温天气导致从事户外作业的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给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害,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对《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60〉卫防钱字第207号)进行了修订,制定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卫生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中华全国总工会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九日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维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存在高温作业及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作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等用人单位。

第三条 高温作业是指有高气温、或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对湿度≥80%RH)相结合的异常作业条件、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指数)超过规定限值的作业。

高温天气是指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向公众发布的日最高气温35℃以上的天气。

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用人单位在高温天气期间安排劳动者在高温自然气象环境下进行的作业。

工作场所高温作业WBGT指数测量依照《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 第7部分:高温》(GBZ/T189.7)执行;高温作业职业接触限值依照《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执行;高温作业分级依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执行。

第四条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确定的职责,负责全国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和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防暑降温工作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劳动保护工作,确保劳动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防暑降温工作全面负责。

第六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合理布局生产现场,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流程,采用良好的隔热、通风、降温措施,保证工作场所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第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落实以下高温作业劳动保护措施:

(一)优先采用有利于控制高温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从源头上降低或者消除高温危害。对于生产过程中不能完全消除的高温危害,应当采取综合控制措施,使其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二)存在高温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保证其设计符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和卫生要求,高温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存在高温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高温日常监测,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四)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对从事接触高温危害作业劳动者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将检查结果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书面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五)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从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3部分:高温》(GBZ/T229.3)中第三级以上的高温工作场所作业。

第八条 在高温天气期间,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规定,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一)用人单位应当根据地市级以上气象主管部门所属气象台当日发布的预报气温,调整作业时间,但因人身财产安全和公众利益需要紧急处理的除外:

1.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

2.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国家规定,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

3.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并且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二)在高温天气来临之前,用人单位应当对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对患有心、肺、脑血管性疾病、肺结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其他身体状况不适合高温作业环境的劳动者,应当调整作业岗位。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三)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期间从事室外露天作业及温度在33℃以上的工作场所作业。

(四)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第九条 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和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

第十条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

第十一条 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

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第十二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高温工作环境设立休息场所。休息场所应当设有座椅,保持通风良好或者配有空调等防暑降温设施。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应急救援的演习,并根据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数量及作业条件等情况,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足量的急救药品。

第十四条 劳动者出现中暑症状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使其迅速脱离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供给防暑降温饮料,并采取必要的对症处理措施;病情严重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送医疗卫生机构治疗。

第十五条 劳动者应当服从用人单位合理调整高温天气作息时间或者对有关工作地点、工作岗位的调整安排。

第十六条 工会组织代表劳动者就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事项与用人单位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或者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劳动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第十七条 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第十八条 承担职业性中暑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十九条 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二十条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的高温作业、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措施实行监督。发现违法行为,工会组织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用人单位应当及时改正。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组织应当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对处理结果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与安全生产法律、行政法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用人单位整改或者停止作业;情节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相应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用人单位违反国家劳动保障法律、行政法规有关工作时间、工资津贴规定,侵害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责令改正。

第二十二条 各省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工会组织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会同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所称“以上”摄氏度(℃)含本数,“以下”摄氏度(℃)不含本数。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60年7月1日卫生部、劳动部、全国总工会联合公布的《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防暑降温药品管理办法】相关文章:

防暑药品请示05-30

简报防暑降温05-28

防暑降温活动总结06-29

建筑工地防暑降温07-07

夏季防暑降温总结07-20

防暑降温工作措施04-14

做好防暑降温工作04-14

防暑降温知识试卷04-25

防暑降温细则免费05-06

防暑降温物品范文05-15

上一篇:陌生的亲人_初中作文下一篇:《鲁滨逊漂流记》阅读心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