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2024-04-15

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共8篇)

篇1: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近一段时间,我们在学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下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层次的领会到讲话中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14日在北京顺利闭幕。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第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在11月15日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记者的见面会上,总书记说,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沉沉的担子。当代中国正在朝着民主法治的大路迈进,人民当家做主已经成了时代的潮流,群众的呼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起,就始终与广大劳动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党一直铭记:脱离人民群众的政党是不能长久存在的;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无法真正干成一番大事业的。基于此,党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提炼出了诸多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的思想。这些思想不断被继承,被创新,指引着中国向着更加开阔的康庄大道走去,带领着各族人民勤劳致富,奔向小康。

习书记说,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是对党的责任,是对人民的责任。纵观中国近现代史,我们受到过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西方列强的侵害。中国共产党在危难之际,唤醒了人们的意识,带领着中国人民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78年,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认清国际局势,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思想,使得中国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发展变革。几十年来,党始终在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我们相信,只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模范带头作用,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书记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对生活有所向往,有所诉求,党自然就应该聆听群众的心声,关心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一直以来,党始终把民生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党深深了解:只有把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下更大力气,更有效地解决其他更加复杂的问题。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党离不开人民群众,就像鱼离不开谁一样。党会一如既往地关心人民,关注民生,切实保障人民利益。习书记的话语体现了“团结人民”“为人民服务”等先进党员思想。我们相信,在当代中国,有千千万万优秀的共产党员奋斗在祖国建设事业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不分贵贱,职位不分高低,他们有的都是一颗像习书记那样热忱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心。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一个党员优秀的品格,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纪律规范着自己的言行。我们相信,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这样的优秀党员会越来越多,中国的建设发展事业会越做越好。中国共产党定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干干净净干事”:所谓干干净净,就是要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就是自己的屁股要干净,走得正,坐得端,严守道德防线,任“酒、色、财、气”各种糖衣炮弹狂轰滥炸,软硬兼施,我自岿然不动;始终守法制欲,秉公用权,不以权谋私,不假公济私,不贪污腐败,不徇私舞弊,公私分明,奉公廉洁;淡泊名利,只讲奉献,不思索取,拒腐蚀,永不沾,慎始、慎独、慎终,永远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同时,领导干部也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想干事、肯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忘我奉献,真正做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习近平同志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做人、干事”这三句话,是党章对领导干部全部要求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认认真真学习”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提高素质、增强本领、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老老实实做人”,是领导干部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严谨的道德实践;“干干净净干事”是中共对领导干部为官从政所确定的廉洁标准和敬业标准,也是领导干部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不断增强自律能力和干事能力的官德要求。衷心希望我们的每一个人都把这三句话记在心上,真正做到为官认认真真、做人老老实实、干事干干净净,诚能如此,百姓幸甚,国家幸甚,民族幸甚!

篇2: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县政府副县长 吴世珍(2013年10月28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兴党为民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显示了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把握,体现了时代性、规律性、创新性的有机统一,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是指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实现中国梦的思想灯塔。我县要实现“统筹城乡,全面小康” 战略目标和“生态富民,旅游强县” 战略思路关键是要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把全县上下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其中的重要论述和重大观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正确的立场、方法和举措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我作为分管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县长,深感责任重大。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系列讲话后,结合我县实际和分管口工作,有如下几点打算。

一、旅游产业方面。充分利用冬季旅游淡季狠抓县域旅游文化内涵挖掘和景区设施品位提升,狠抓旅游宣传促销、招商引资以及东西精品线路和乡村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为明年各大景区开园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一是文化内涵挖掘方面。邀 1 请各界文化名人分批赴岚皋各大景区选景点、起名字、编故事,完善景区景点线路导游词、景区标示标牌、景观小品建设,全面提升景区配套设施品位和档次。二是宣传促销方面。突出旅游网站建设,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传播方式宣传岚皋旅游。三是招商引资方面。紧紧围绕南宫山、岚河漂流、千层河、神河源、蜡烛山五大景区的开发建设,坚持每年策划包装一批景区景点经营权转让以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项目,组织专业团队,抢抓会节机遇,对点招商。重点加快推进重庆远华建筑公司投资3亿元整体打造千层河、神河源景区,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实现两个景区的经营权转让;安康长兴集团就四季狩猎场项目已与县林业总场签订了具体合作协议,尽快启动建设,力争明年10.1前建成营业;广东川惠集团就岚皋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已达成3亿元的投资框架协议,加快协调,力争前开工建设。四是线路产品方面。重点放在以横溪古镇、四季休闲谷为主的西线产品策划和以溢河乡村、花里千年古梯田赏雪摄影采风为主的东线产品开发。

二、文化产业方面。一是积极培养人才队伍。推动我县经济、科技、文化大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切社会的进步与创新无不依赖于高素质人才队伍。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 2 的人才队伍。二是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突出农村为重点,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服务网络,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加强文化作品创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反映群众的生产生活,全面激发文化创作的生产活力。同时结合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强相关文化作品如小说、诗歌、散文包括民间传说的创作,借助旅游提升文化作品影响力,并大力挖掘和创作体现岚皋乡土特色的民歌、画册、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戏曲节目或是依托景区创作的电视剧或电影,极力推出一批文化精品。

三、科技工作方面。一是围绕县域特色产业,继续加大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做好省市科技项目的管理和验收准备工作。二是加大产业项目和科技开发扶持项目的调研、策划、包装、申报和跑办力度,积极争取省地震局的县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进入省计划项目盘子。三是抓好科技基础条件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力度,形成稳定增长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积极争取省科技厅的县域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3 项目,努力改善科技工作环境,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四是围绕全县工作大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力争全面完成年初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

篇3: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一、尊重市场规律,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所谓资源配置, 就是人们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这里的资源, 可以理解为各种生产要素, 包括人、财、物、技术、管理、信息等等。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资源是有限的, 具有稀缺性;而人的需求却是多样的, 无止境的。这就需要作出选择, 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资源配置主要有自然配置、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三种方式。为什么我们要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呢?这是因为:

1.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我们知道, 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市场”是指市场经济;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 或者是商品交换关系, 或者是配置资源的机制等等。很明显, 决定资源配置的“市场”是狭义市场中配置资源的机制,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机制。它是市场运行中, 价格、竞争、供求等基本要素的有机联系和作用的机理, 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那么, 市场机制是怎样决定资源配置的呢?我们可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现象上来看, 市场配置资源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 价格就会上升, 企业利润随之增加, 有利可图, 企业就会追加投资, 于是资源纷纷流入, 使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商品供给增加。相反, 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 价格就会下跌, 企业利润随之减少, 企业就会减少投资, 于是资源纷纷流出, 生产规模缩小、供给减少。由于供求关系引起价格和利润的变动, 从而使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被配置到社会最需要的生产经营企业或者部门, 实现了商品供求基本平衡。这就是我们从现象上看到的市场配置资源的情况。

从本质上来看, 市场配置资源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价值规律告诉我们,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是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重含义, 决定了资源配置具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资源在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进行的配置, 另一种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的配置。

就生产单个商品而言, 企业要在市场上获得有利的竞争地位, 必然要采取措施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生产单个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也就是使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产品按社会价值出售, 企业就可以获得超额价值。为了获得超额价值, 生产同种商品的其他企业, 也会想方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于是, 在同一部门部内各个企业之间, 就会展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特征的竞争, 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企业就有可能破产, 或者被优势企业吞并, 也就是优胜劣汰。这种优胜劣汰的过程, 就是资源由低效率企业流向高效率企业的过程, 最终使资源在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得到有效配置。比如说电视机, 过去有很多企业生产, 现在已经集中到长虹、TCL、创维、康佳、厦华、海尔、海信等屈指可数的几大厂商, 这就是市场决定资源在电视机生产部门的各个企业之间优化配置的结果。

就生产某种商品而言, 在一定的时间内, 一个部门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定量。这个部门就只能够按照这个定量来组织生产, 超过的部分就是浪费。也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本部门获得与其他部门相当的利润, 也就是平均利润。但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的逐利性, 使每一个部门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都只想使本部门获得比其他部门都高的利润, 也就是超额利润。为了获得超额利润, 在部门之间就会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竞争, 低利润部门的资本不断向高利润部门转移。在现实的经济运行过程中, 低利润部门往往是供过于求的部门, 资本需要转出;高利润部门往往是供不应求的部门, 需要资本转入, 也就是资源不断由供过于求部门流向供不应求部门, 使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得到有效配置, 实现商品供求的基本平衡。

市场经济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是几百年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历史和现实表明,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只要是市场经济, 资源配置就必然由市场来决定。既然是一般规律, 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例外, 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律。所以, 《决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2.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已经成熟。

为什么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 才提出“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呢?这是因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这就是必须使市场经济体制达到比较健全或者比较完善的程度, 这个条件现在才成熟。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市场起“辅助性作用”的阶段。时间从1978—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前。1978年, 中国启动改革开放时, 就开始探索在计划经济中引入市场调节, 当时的提法是“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它确定为中国的经济管理原则。1984年,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不是那种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 “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生产和交换, 主要是部分农副产品、日用小商品和服务修理行业的劳务活动, 它们在国民经济中起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 中国按照发展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让市场起“辅助性作用”。

第二阶段, 市场起“基础性作用”的阶段。时间从1992年中共十四大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们逐渐认识到, 要想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 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必须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 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1992年,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指引下, 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中共十四大为标志, 中国按照发展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将市场调节范围扩大到全部竞争性经济领域, 让市场起“基础性作用”。

第三阶段, 市场起“决定性作用”阶段。时间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已经具备。习近平同志在《说明》中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作了高度概括。习近平同志指出, 在客观方面, “现在,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 我们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不断提高, 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健全”。在主观方面, 在对《决定》进行讨论和征求意见过程中, “许多方面提出, 应该从理论上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进一步作出定位, 这对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中共中央考虑到各方面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 决定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 中国按照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 将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将意义概括为“四个有利于”:

一是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过去我们对“基础性作用”的解释是“主要的、根本的作用”, 这样的认识应该说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 这里的基础性作用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制约, 实际上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 即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调节企业生产经营 (国家→市场→企业) 。由于受政府调节的抑制, 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现在将“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意味着不再存在两个层次的调节, 市场不再是在政府调节下发挥作用, 而是直接地、自主地决定资源配置 (市场→企业) 。这就有利于我们树立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 自觉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

二是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就是要将我们现在的粗放型或者说数量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集约型或者说质量效益型经济发展方式。当前,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迟缓,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 妨碍了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比如, 电力、成品油、天然气等重要商品价格的形成还是政府主导, 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 资本市场体系不完善, 金融机构多元化程度偏低, 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不统一, 户籍制度限制城乡人口流动, 等等, 这些问题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变化, 影响资源有效配置。现在,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并且按照这样的要求来深化相关改革, 必将大大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创造一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这就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在市场起基础性作用阶段, 政府需要预先调控市场, 由于市场瞬息万变, 政府必须随时进行调控, 所以, 政府直接管理经济的职能难以转变。现在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 在资源配置上,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弥补市场缺陷。在宏观调控上, 政府不再直接调控市场, 而是调控经济总量, 主要调控影响宏观经济稳定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 并且只有当这些宏观经济总量超过上限或下限时才进行调控, 这样, 政府就可以腾出手来, 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能, 这就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

四是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经济领域腐败现象集中表现在权钱交易上。权钱交易不是什么时候都存在, 它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权钱交易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般不存在, 因为资源由政府按计划配置, 权难以换到钱。权钱交易在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一般不存在, 因为资源由市场自主配置, 权也难以换到钱。权钱交易只有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双轨并存的阶段, 也就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阶段, 才较为普遍地存在。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阶段, 资源由政府和市场共同配置, 而且只有在政府允许的前提下, 市场才能够对资源进行配置, 这就使得政府很容易用手中的权换到市场的钱, 市场也很容易用手中的钱买到政府的权。这就是中国现阶段为什么腐败现象较为普遍存在的体制根源。现在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 政府从竞争性资源配置领域退出来, “双轨”并“一轨”, 从体制上切断了权钱交易的链条, 权钱难以进行交易, 所以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总之,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现在已经成熟, 三中全会适时将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中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成果, 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暗含了一个前提, 这就是充分肯定了中国政府已经发挥了较好作用。在这个前提下, 要求政府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后, 更好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怎样理解“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呢?

1.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发挥政府作用。

在自由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资源配置完全由市场决定, 政府只是“守夜人”, 主要承担保护产权的职责, 并不干预经济。但是,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其固有缺陷, 也就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必然导致经济危机、并且周期性爆发。1825年, 英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 以后每隔八至十年就重演一次。特别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全球性空前大危机, 产品积压, 企业破产, 工人失业,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44%, 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 经济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这就表明,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是有缺陷的, 有时候也会失灵。市场失灵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 以弥补市场缺陷。为了克服完全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 在美国出现了罗斯福新政, 英国产生了凯恩斯主义, 由此开始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以弥补市场缺陷。政府干预经济以来, 世界上出现过有调节的市场经济、有计划的市场经济、福利国家市场经济、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等不同形态, 都不同程度地弥补了各种市场经济的缺陷。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现代市场经济, 尽管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 但是, 市场调节的固有弊端仍然是无法克服的, 市场也会存在失灵的时候, 仍然需要政府来弥补。

2. 我们必须明确, 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市场作用的职能主要是:配置资源, 也就是调节生产经营。政府作用的职能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弥补市场失灵。”这是《决定》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用职能的新界定, 一共有八个方面。《决定》强调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就是要求政府将资源配置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后, 更好发挥以上八个方面的职能作用。现在我们离这个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这就需要切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3.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在政府履行职责问题上,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越位、缺位、错位。越位:就是“不该管的也去管”, 也就是“越权”。缺位:就是“该管的不去管”, 也就是“失权”。错位:就是“政府内部你干我的事, 我越你的权, 互相打乱仗”, 也就是“乱权”。要解决“越位、缺位、错位”或者说“越权、失权、乱权”的问题,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就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个改革措施就是要简政放权。去年元月, 在广州市两会上, 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抛出了一幅《审批流程“万里长征图”》: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审批, 要跑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 盖108个章, 需799个审批工作日。这件事引起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会后, 广州市政协与十几个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数轮研讨, 最终确定将审批时间缩减为37个工作日, 只占原审批时间799个工作日的4.6%。上面的事例说明, 简政放权的空间相当大。政府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首先必须简政放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因此, 《决定》指出:要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 一律取消审批, 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 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新一届政府成立之初, 李克强总理向社会承诺:在现有国务院各部门的1 700余项行政审批事项中, 本届政府至少要取消和下放其中的三分之一, 即567项。自去年5月至今年7月, 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下放了468项行政审批等事项, 已达到这一目标的82.5%。中央政府做出了表率, 地方各级政府也要积极行动。国务院要求地方政府做好“接、放、管”的文章。接:就是接好放好中央下放的审批事项。放:就是把地方该放的权力放下去、放到位。管:就是把地方该管的事情管起来、管到位。

第二个改革措施就是要强化职能。就地方政府而言, 《决定》要求做到四个加强一个推广。四个加强:就是要加强公共服务、加强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加强环境保护。通过加强公共服务, 改变中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现状, 尽可能满足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通过加强市场监管,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加强社会管理,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通过加强环境保护, 努力建设美丽家园,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一个推广:就是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 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第三个改革措施就是要政事分开。其中一个最主要的改革举措, 就是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现在, 中国的公办事业单位大都隶属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 都有行政级别, 有科级的、处级的、厅级的, 甚至部级的学校、科研院所和医院等等, 人、财、物也都由政府部门直接管理, 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征。因此, 《决定》提出: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推动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要创造条件, 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 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推进有条件的事业单位转为企业或社会组织。实行政事分开, 这既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又有利于事业单位充满活力, 自主发展, 创造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丰富多样的服务需求。

总之, 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发挥政府作用, 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 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 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 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

三、政府与市场协调配合, 做好“和”字文章

三中全会提出,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中间的“和”字意蕴深远。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做好“和”字文章。为什么呢?

1. 政府与市场二者的作用同等重要, 不可或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二者是有机统一的, 不是相互否定的, 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 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2. 政府与市场二者的职责作用不同, 需要配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的职能就是配置资源;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更好地配置资源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为了使政府和市场作用都得到充分发挥, 这就需要二者密切配合。采取什么方式配合呢?《决定》提出了一个重大改革举措, 就是要求政府实行管理模式变革, 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只管企业“不能做什么”, 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中国从去年9月开始在上海自贸区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广东省去年12月在佛山市南海区试点, 效果十分明显。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首先, 负面清单只管企业“不能做什么”, 这就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其次, 负面清单大幅度收缩了政府的审批范围, 这就有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减少自由裁量权和相应的寻租空间。再次, 负面清单不再提出“鼓励类项目”, 这就有利于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让市场主体在平等条件下开展市场竞争。

3. 政府与市场二者的调节各有长短, 需要互补。

市场调节的长处在于能够合理配置资源, 有效利用资源。短处在于调节不了公共物品供给;固有缺陷导致经济波动和两极分化。政府调节的长处在于通过自觉性、针对性、前瞻性调节, 能从宏观上保证经济协调运行, 能够调节公共物品供给, 在收入分配上能够兼顾公平。短处在于难以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信息传递容易失真、扭曲;容易造成市场主体缺乏动力和活力。市场调节的长处正好可以弥补政府调节的短处;而政府调节的长处正好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短处。将两者的长处有机统一起来, 有利于克服各自的短处,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篇4: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春同志重要讲话的理解。

第一时间拿到这篇讲话的徐沛东说,看了长春同志的讲话感到很亲切,中央领导对音乐界的关怀让我很感动。首长深入调查研究,谈了交响乐发展的一些想法,深入浅出,既是一个平和的音乐爱好者的身份,也指出了深刻的问题。不仅是对交响乐发展的指示精神,对整个文化发展也具有指导意义。讲话中谈到“洋为中用”的问题值得我们多方面探讨。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思路打开了,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要好于前些年,但吸收外来文化后如何推进自己的文化,洋为中用,这方面做得不够。举一反三,对整个音乐界的发展,我们要开拓思路,要很好地努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艺术家辛勤创作,在这么好的政策下,要把握机遇,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不能辜负。

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纲教授说,长春同志的讲话,对交响乐及民族音乐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需要音乐界从业者好好学习,认真领会。中国音乐的发展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在今后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需要音乐家全身心投入,认真学习,努力进取,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弘扬、走向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上海音乐学院的徐坚强教授提出音乐家要有良知和责任心,音乐家通过超凡的洞察力,捕捉到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灵感和最

精彩的瞬间。

中国音协理论创作委员会主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王次炤教授针对当前理论评论环境的种种不良现象,宣读并重申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联合声明”的倡议书,并向全国的音乐理论工作者发出了共同维护学术道德建设的号召。对此,与会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表示了赞同,一致认为,倡导学术规范、抵制学术腐败是下一个时期我国音乐理论研究和评论领域能否健康发展并取得新的辉煌成果的重要保证。中国音乐学院金湘教授强调,面对“音乐创作的主流是什么?主旋律还要不要讲?”的问题,学术界应将蒙于主旋律表面的个人崇拜因素抹去,真正的主旋律不是贴标签,而是

一种发自内心而又能震撼时代、激励社会前行的力量。

中国音协主席、西安音乐学院院长赵季平说,长春同志讲话亲切平和,对音乐事业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尤其讲话中提出的艺术创作只有具备民族特色才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影响世界。我们身为作曲家,应不断创作民族音乐作品,不断推动创作发展,打造经典音乐,传播中国音乐文化。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也正是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音乐界要树立信念,勇于创新,迈出民族音乐发展的新

步伐。

与会代表纷纷表示,李长春同志的讲话很好地体现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更为音乐工作者在当前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历史时期的进一步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何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推进本民族发展,过去中央领导就有指示,今天提出思考,非常重要,音乐界愿意学习,努力搞好

创新、创作和研究,写出更多中国气派的交响乐,创造出更多

的精神成果,无愧于时代赋予的使命。

篇5: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十八大以来这半年多,对于我们党我们国家来说,时间不长,亮点不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深入贯彻十八大精神,励精图治、开拓创新,国家治理和党的建设开始呈现新局面新气象。全党振奋,人民高兴,国际社会也普遍增强了对中国未来的信心。

开局精彩,起步稳健,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一代又一代前辈们开创和奠定的坚实基业,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也凝结着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治智慧和理论思考。半年多来,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和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在同各界和各方面代表的座谈会上,在中央政治局七次集体学习时,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见中外记者和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在国内考察、出国访问和国际讲坛等多种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站在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刻阐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比如:

在中国未来走向问题上,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同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梦想相通,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必须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但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深化改革开放问题上,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要把握好深化改革开放的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做到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

在推动科学发展问题上,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按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真正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施创新发展战略上,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好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问题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在国防和军队建设问题上,提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强调要筑牢听党指挥这个强军之魂,确保军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一切行动听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要扭住能打胜仗这个强军之要,强化官兵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要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这个强军之基,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保持人民军队长期形成的良好形象。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努力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把军费管好用好,使国防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在“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问题上,强调中央领导集体实现新老交替后,中央在香港、澳门贯彻落实“一国两制”、严格按照基本法办事的方针不会变,支持行政长官和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履行职责的决心不会变,支持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的政策也不会变。强调坚定不移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坚持在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在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问题上,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必须有和平的国际环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只有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在加强党的建设问题上,强调要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首先要从严管理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改进干部考核方法手段,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坚决制止简单以票取人的做法。要严格党员教育和管理,从严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要深入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以上列举的仅仅是讲话中一些重要思想观点。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鲜明的人民立场、严谨的求实精神。

十八大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交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手里。这是一项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战略决策。中国共产党这么一个大党,90多年来历经风险、挑战和考验,一路走到今天,非常不容易。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复杂,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和考验非常之多。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确实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对这一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的深刻认识和勇敢担当,鲜明地体现在总书记讲话的字里行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总书记郑重宣示: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这个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刚刚当选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又郑重宣示:担任国家主席这一崇高职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将忠实履行宪法赋予的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专门会议上,总书记再次谈到政治责任,强调: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天下为公的宽阔胸襟,摒弃任何私心杂念,把为全中国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唯一的追求,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鞠躬尽瘁。这些承诺不仅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而且已经落实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也在人民。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根本政治态度和政治立场。对这个问题,总书记讲得最多、讲得最深。十八届一中全会刚刚结束,他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他指出:要依法公正对待人民群众的诉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决不能让不公正的审判伤害人民群众感情、损害人民群众权益。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在甘肃省调研考察时他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特别是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凡此等等,都表达出心系人民、热爱人民的鲜明立场和真挚情感。半年多来,人们从总书记探访艾滋病患者、看望出租车司机和清洁工、深入农户和普通百姓家中问寒问暖等行动中,看到了一位亲民爱民的领导人形象。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也是贯穿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思想主线。2012年5月,他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以“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题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这是一篇我们党的领导人系统论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文献,对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坚持实事求是,就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形势。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做到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探求和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总书记在谈到改革开放的科学方法时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总书记还指出,作决策、办事情,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些重要论述,都坚持和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篇6: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修身保持本色

修身就是修养身心。对共产党人来说,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中倡导的做“五种人”,习近平同志讲的“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就是修身的内涵、修身的标准,也是党员干部保持本色的必然要求。修身正己、保持本色,应着力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传承与坚守,解决好“立德”问题。德乃立身之本。一些党员干部信念动摇、诚信缺失、品行不端、趣味低俗,重要原因就是在立德上缺乏自觉。如何立德?一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将修身立德放在首位。党员干部应增强文化自信,培养学史明理兴趣,多读些文化经典,从中汲取营养。二是从党的伟大历史中汲取营养。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个“特殊”就体现在先进性上。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涌现了众多先进典型。战争年代,为革命献出生命的党员,仅有名可查的就有370多万;和平时期,又涌现出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杨业功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党性修养。学习党的伟大历史、学习革命先烈和英模人物,有助于党员干部立追求信仰的德、服务人民的德、牺牲奉献的德。我们讲立德,就是要按照习近平同志指明的方向,修大爱、立大德、成大美,自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坚守者。

选择与放弃,解决好“立志”问题。没有高远志向,修不出良好德行。现在党员干部中有几种不良现象:有的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稍不如愿就讲怪话发牢骚;有的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官当上了,“一把火”都烧不起来;还有个别的,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什么“好事”都想沾。这些都是志向上出了偏差的表现。立志有一个选择与放弃的问题,需要大智慧。如何取舍?有三个关键词:一是追求。追求是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没有追求终将一事无成,追求不当则会误入歧途。党员干部必须讲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二是名利。一个名,一个利,每个人都会碰到,就看怎么对待、怎么获取。重要的是心境要淡定、心态要平和。当前,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调整,必须讲大局、讲服从;面对改作风的深入推进,必须反对特权、保持本色。三是交往。跟什么人交往反映志向和追求。事实一再说明,党员干部与什么人交往,绝不是个人生活小事,交个好友终身受益,交友不当后患无穷。

慎独与慎微,解决好“立行”问题。立行关乎行为举止。古语讲,建德修行。经过两年多的作风整治,党员干部的法纪意识、自我约束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有一些现象值得注意:有的嘴上讲按规矩办,往往还是按习惯办;有的场面上不敢做了,私下里还在悄悄做;有的明规则立起来了,潜规则还有市场。有鉴于此,应特别强调心有所畏、行有所戒,做到慎独慎微。一要敬畏法度。党员干部只有做到一言一行都受纪律和规矩的约束,才能获得自由,享受工作、享受快乐。二要敬畏初始。人生贵善始,第一次把住了就是关口,把不住就是缺口。如果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就会兵败如山倒,最终滑向堕落的深渊。三要敬畏口碑。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口碑是民意,口碑也是认同。有好口碑,实施领导才能转化为实现领导。

为官迎接大考

为官,实际上是代表国家政权履行公共权力。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服务人民。为官重在“为”,必须有官品、有官样、有作为。讲为官是大考,是从我们党面临“四大危险”“四种考验”、针对党员干部队伍现状提出来的现实命题。当前尤其应做到以下三点:

规规矩矩为官。适应建设法治国家、法治军队的新要求,坚持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现在,一些党员干部在这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法治意识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现象仍然存在;平时不学法,遇事不找法,按习惯办、按经验办大有人在;规矩面前讲人情顾面子,规矩往往严不起来、究不下去。解决这些问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基本要求、必备素质,加以锤炼和践行。一是增强法规意识。习近平同志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我们必须认真贯彻这一要求,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强化法治信仰,在推进治军方式“三个根本性转变”中培育法治精神。二是提高政策水平。党员干部的政策水平是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参与决策的前提条件。各级党委应建立定期学习政策法规的制度,通过学习掌握政策法规、严明纪律规矩。三是按新规矩办事。党中央为加强作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规定。各级党员干部必须按照新政策新规定办,该谁定的谁定,该谁批的谁批,该叫停的坚决叫停,决不能我行我素、顶风违纪。

公公正正为官。党员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谋利益。通过反“四风”、改作风,党员干部在公正为官、用权为民上有了明显提高,但也不能过于乐观。如何用权是为官的永恒课题,关键在“公”“廉”二字。“公生明,廉生威”。在“公”字上,要出于公心、讲究公道、维护公平,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铭刻在心。选人用人最敏感,用错一个人必将挫伤一大片,群众不认可的绝对不能用。在“廉”字上,要不存私欲、不谋私利、不徇私情。没有廉,何谈公?党员干部必须谨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坦坦荡荡为官。习近平同志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强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这对每个党员干部都是教诲。做到坦坦荡荡为官,一是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非常鲜明,不能含糊其词。党员干部不能把随声附和当作谦和低调,不能把睁只眼闭只眼当作维护团结,而应切实把是与非、对与错、荣与辱等基本界限搞得很明晰。二是对同志对部属应交实底,不能忽悠人。党员干部对同志对部属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应搞明白一个道理:为官要靠诚信立身,忽悠迟早会穿帮。三是多讲组织作用、集体力量,不能讨巧卖乖。比如,现在在用人上有一种现象:组织上用谁还没动议,就传得有鼻子有眼;集体定的事,传的却是谁起的作用。在信息社会,消息多、传得快并不奇怪,但如果领导干部以此笼络人心,就是不讲组织原则的表现。

干事彰显担当

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是党的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面对正风反腐的强劲态势,面对使命任务的多元繁重,强调干事、强调担当并不是虚的概念,而是需要切实的行动。这也是修身为官的出发点、落脚点。

想干事,讲的是工作的激情。想干事,没有激情不行,没有精气神不行。有三种情况值得探讨:一种是新提升的干部怎么干。一个干部职务的提升,既靠个人努力,更靠组织培养。新提升的干部应懂得感恩,多想想党组织的信任,激发更加旺盛的斗志,履行好使命职责,而不能职务提升了、劲头下来了;应懂得珍惜,多想想干事舞台的难得,尽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而不能官衔上去了、能力跟不上;应懂得回报,多想想入党为官的初衷,激发不负重托的责任感,尽快打开工作局面,而不能“头三脚”一脚都踢不开。一种是发展受限的干部怎么干。干部结构是宝塔型的,越往上走越是少数。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同志:职务没上去,年龄快到点,但劲头始终不减,表现出很高的党性觉悟和精神境界。应向这样的同志学习,任何时候都不能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一种是遇到挫折的干部怎么干。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各级组织要关心有过失、受处理的干部。受到处理的干部应相信组织、振作精神,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干成事,讲的是政绩的评判。会干事、干成事,实际上是个政绩观问题。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怎么衡量政绩,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把握好:一是新官干新事是政绩,新官理旧事更是政绩。一个单位难免会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其中不少是老大难问题,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还容易得罪人。这就更需要担当精神,下决心、用狠劲把问题解决在当下,不把包袱留给后任。二是一年抓几件事是政绩,几年抓一件事更是政绩。抓基层打基础,尤其需要这股韧劲。投点钱为基层办实事固然很必要,但不能代替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打基础的工作,必须年年抓、反复抓。三是不准干的不干是政绩,准干的干好更是政绩。一些单位往往不准干的强调得多,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更应把准干的工作想透、理清、抓到位,该做的事必须做起来,而且下力气做好。

篇7: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精神)

王晓东

《 人民日报 》(2015年10月13日 07 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强调,要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根本动力,也是精神内核和方法路径。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争当改革促进派。

用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高度决定改革推进的力度。争当改革促进派,必须坚持用习近平同志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切实把握精神实质、思维方法、立场观点、使命责任,真正做到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牢牢把握改革的地位作用,坚定改革信念。30多年来,正是改革的不断深化,才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奠定了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迎来了实现中国梦的曙光。展望未来,只有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才能从根本上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民族复兴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两个“关键一招”进一步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大凝聚了党心民心。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始终高举改革开放这个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坚定改革信念,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

牢牢把握改革的目标任务,明确改革方向。习近平同志强调,“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制度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根本性。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方向,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牢牢把握改革的路径方法,提升统筹谋划能力。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论,是我国改革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改革向纵深推进,遇到的挑战、风险和考验比过去更严峻、更尖锐、更复杂。习近平同志强调:“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在战略要求上,强调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协同性;在改革重点上,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重点完善基本制度、健全市场体系、优化政府治理;在改革关系上,强调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要深入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路径方法的重要论述,提升谋划改革、推进改革的能力。

牢牢把握改革的依靠和保障,凝聚改革力量。为了谁、依靠谁,是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为人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最鲜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改革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只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改革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向前推进。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经济多元、利益多样,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才能确保改革的性质不变、局面不乱、力量不断。只有加强党的建设,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政治生态,改革才能在良好的政治环境中有效推进。

不断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切实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不断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扎扎实实把改革举措落到实处。“精确发力”,就是要校正改革准星,着眼于解决根本问题、突出问题,“打蛇打七寸”,使改革更接地气、更有含金量;“精准落地”,就是着眼于改革设计方案落实,让改革落地、生根、见效。改革促进派必然是实干派、实效派,必须不断推出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案,苦干实干,不断取得群众欢迎、发展需要的实效和实绩。

在改革关键点上发力,在突破重大问题上落地。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牵住“牛鼻子”,防止不分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也是牵引其他领域改革的龙头。应紧扣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重点解决好政府越位、错位、缺位问题,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发展来谋划、围绕发展来部署,立足于激发市场活力深化改革,立足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改革,立足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应坚持问题导向,找准问题、正视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着力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重大问题、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诉求上,找准改革突破口,提升改革质量。

在总体谋划上发力,在实施措施上落地。争当改革促进派,既要善于谋全局谋大势,又要善于谋方法谋落实。凡属中央顶层设计明确的改革任务,都要不折不扣抓落实;中央授权的探索事项,要不等不靠抓试点;从地方实际出发确定的改革自选动作,要千方百计抓突破。谋划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应更加重视实施层面的具体策划,善于把总体谋划变为工作计划,把战略思路变为行动线路,提高政策质量和可操作性。争当改革促进派,必须善抓落实。围绕中央部署的改革方案,制定力度大、措施实、接地气的落地方案,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确保各项改革不走偏、不走样、不变形。推出改革任务主体责任清单制度,确保改革责任可检查、可考核、可追责。严把改革督察关,改革推进到哪里,改革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在把握规律上发力,在创造性推进上落地。争当改革促进派,应善于把握改革的内在规律,认识和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在把握改革规律上发力,就是把握好改革的节奏、时序和力度,循序渐进,持续发力,既有勇气跑出改革的“最先一公里”,又有毅力坚持跑好改革的“最后一公里”。更加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联动性,善于找准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推动改革向更健康有序的状态发展。在创造性推进上落地,就是要根据改革的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因地制宜落实政策、推进改革。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突出问题,既有全局性的也有局部性的,既有整体的也有个体的,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加以区分,具体谋划,分类施策。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遇到的问题也各有差异,不存在解决不同地方、不同问题的“万能灵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创造性贯彻中央统一部署,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全面深化改革,是宏观思考与微观探索、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改革探索中,既要坚持改革的方向、原则和底线,又要鼓励大胆试、大胆闯、大胆改,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想改革、敢改革的人更有勇气、锐气、底气。

篇8:学习同志系列讲话心得体会

一、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意义和现实可能性

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光辉灿烂文明史, 一直以领先的态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直到19世纪的40年代, 随着曾经强盛的封建帝国衰落, 我国进入了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 国家贫弱, 民族衰落, 受尽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欺压和民族屈辱。“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一直是中华爱国有志之士的追求, 成为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谋求中华民族的复兴, 成为亿万人民的梦想。为此, 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以来, 经过100余年的苦苦寻求, 直到中国共产党登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带领全国人民经过数十年的浴血奋斗, 战胜了国内外帝国主义和反动派, 建立了新中国,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 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的胜利。改革开放使我国逐步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缩短了与世界强国的距离, 国民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二, 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使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更具现实可能性。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认识中国梦实现的现实可能性, 增强实现中国梦的决心和信心, 积极参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为中华民族振兴做出贡献。

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践行实现中国梦的实践, 从我做起, 必须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这是指导行动的思想基础和工作的方向。走中国道路, 即把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和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这是经过历史和现实实践检验证明唯一正确的道路, 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共产党人就是坚持这一道路, 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 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 创造了经济建设的中国奇迹。相反, 许多国家盲目地引进西方的“民主”制度, 结果却激起了更多的混乱与冲突。所有被西方“民主潮流”席卷的国家和地区, 无一不是充满着混乱与灾难。这种与现实的反差, 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 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保证。

三、做好宣传工作, 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

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参与, 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鼓动, 让中国梦思想深入人心, 让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变成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把为实现中国梦的努力变为自己的自觉行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进行深入宣传, 做到每名职工了解中国梦的思想原理和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和实现步骤、阶段方法。通过开展中国梦征文比赛、开展“实现中国梦, 从我做起”演讲比赛、组织开展中国梦专题歌咏比赛、组织中国梦专题研讨会等, 鼓励职工书写自己的中国梦情怀, 畅谈实现中国梦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规划, 抒发自己积极参与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豪情壮志。利用互联网网络信息传播优势, 组织编写有关中国梦的宣传信息和微剧, 提高宣传效率, 增大宣传范围,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深入宣传的目的。企业政工部门要把中国梦的宣传工作作为对企业党政工团各部门的政治任务认真部署落实, 并给予认真的检查考核;企业每个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将深入宣传中国梦主题思想作为自己的责任, 积极参与企业的宣传和各项活动, 确保宣传任务的落实。

四、坚持务实创新, 立足岗位做贡献

汇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之一。汇聚中国力量, 就是要发挥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投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去。依靠全国人民的个人梦想的实现促成中国梦的实现。汇聚全国人民的力量, 形成推动中华民族复兴巨大力量, 围绕这一宏伟目标, 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脚踏实地, 立足岗位, 扎实工作, 勇做贡献, 为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 为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 可以根据企业发展规划, 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家庭发展规划, 在努力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 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家庭发展目标。以个人梦想促进企业梦想的实现, 进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立足岗位, 坚持改革创新精神, 围绕本职工作积极创新方法, 创新思维, 以创新改进本职工作, 提高工作效率;以创新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以创新思维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以创新精神带动全民创新、全民创造的局面的形成, 促使企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当前煤炭企业去产能、降成本、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必须依靠创新实现行业转型, 以创新为主要启动力, 实现产品升级, 谋求企业生存与发展, 为实现企业每名职工的职业梦想, 为企业发展腾飞的梦想创造条件和基础。

以上是自己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关于中国梦有关论述的一点心得。我将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继续努力学习, 积极创新, 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向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国梦的内在逻辑[J].前线, 2014 (8) :49-51.

[2]本刊特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学习重点[J].时事报告, 2014 (01) .

上一篇:人因经历成熟的句子下一篇:练评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