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慰问情

2024-05-04

殷殷慰问情(精选10篇)

篇1:殷殷慰问情

“殷殷慰问情”----酷暑送清凉

近日,在城山矿开拓区的班前,每名员工座位前都放着一件工作服、一件背心、一个苹果和一瓶营养快线。原来,是城山矿党政、工会、掘进专业领导深入开拓区班前,给即将入井的职工送来了慰问品,同时把矿领导对大家的关心送到了每位员工的心坎上。慰问中,矿领导一边发放慰问品一边叮嘱职工要注意防暑降温,在认真工作的同时也要注意休息。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关怀的目光,凝聚着矿领导对员工的一片深情,通过这次慰问活动,不仅把矿领导的关爱之情传递到了基层,同时也为员工们送去了一份酷暑里的 “清凉”。

通过开展此次“送清凉”活动,拉近了职工与企业间的距离,密切了工人与领导干部的关系,为广大一线职工营造了温馨舒爽的“清凉一夏”,维护了职工的身心健康,确保了高温雨季中矿井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篇2:殷殷慰问情

殷殷哈密情

记郑州市十二中援疆教师马春堂

“我们学校有援疆支教名额了!”听到这个消息,正在组织班级学生参加秋季运动会的马春堂老师立刻打电话向学校办公室主任求证这个消息。当得知这消息千真万确并详细询问了报名条件后,马春堂非常高兴,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后来校长非常认真地反复问他想好了没有,与家人商量好没有,他都回答得非常干脆,没有丝毫的犹豫。

“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让他从地理老师那儿知道了新疆这个地方;“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这首欢畅明快的歌曲让他对新疆多了几分向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些边塞诗人气势雄浑、踌躇满志的诗句又让他豪情满怀,有一种到边疆去一展身手的冲动。以前,他都是在报纸、电视上了解到援疆支教,没想到这么有意义、自己又向往的机会真地来了,他怎能不激动呢,又怎么会犹豫呢?

当他回到家把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告诉妻子儿女时,没想到遭到了他们的激烈反对。理由是新疆太远、太乱,生活肯定艰苦,双方老人年纪又大,身体不好,需要人照顾,加上他本人身体又不好,家人怎能不担心呢。马春堂给家人做了耐心细致的工作,终于赢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妻子为了让他安心援疆,把经营多年的服装店也转让了出去,一心一意地照顾家和老人。

适应新环境,转换新角色

2010年12月底,马春堂作为第七批河南援疆干部队伍的一员乘飞机到了期盼已久的河南对口支援地——新疆哈密,和同来的郑州九中王幸福校长一起分到了哈密市市高级中学工作。一下飞机,他们就受到了当地政府和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且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到了哈密,才真正领教了哈密的气候:冷,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在室外呆五分钟就感到透骨的冷,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但感觉就像赤身裸体一样。有一天晚上吃过饭后回公寓,发现头发上结了冰凌子,原来是吃饭时头上出的汗被冻成了冰。干,住室内有暖气,温度高,晚上睡觉时喉咙、鼻子太干,早上起床后喉咙里咳出的、鼻子里擤出来的都带血,以致于到哈密的前两个星期流了几次鼻血;时差,和郑州时差近两个小时。但是马春堂他们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踏着积雪,顶着严寒,走访、慰问群众,看望孤寡老人,并踊跃为困难群众捐款献爱心。虚心向当地群众学习,调查调研了解情况,制定工作计划,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到当地的生产生活中来。

哈密市高级中学是哈密地区唯一的一所汉哈合校的高级中学。学校历经沧桑五十载,几易其名,并先后合并了哈密市进修学校和哈密地质中学高中部,经历了初级中学、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最后到普通高中的转型,它不仅是历任领导和师生员工艰苦奋斗的学校发展历史,也是哈密乃至全新疆教育历史的缩影。

到哈密市高级中学后,学校领导给马春堂老师分了高二年级一文一理两个班的课,正课文科班9节,理科班8节,每周5节早读辅导,两节午读辅导,班主任又给他安排了一节自习辅导课。除了这些工作之外,他还担任学校教研室副主任工作,负责协助教研室主任搞好学校教师的理论培训,教学研讨,教师论文的审核与评定,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学科竞赛,以及优质课、观摩课和公开课的组织与评价等工作。

援哈以来第一节课,让他有点茫然

“这位是从河南来的援疆教师——马春堂老师,这一学期他将教我们英语课,大家欢迎!”站在12-7班的讲台上,听着下面稀稀落落的掌声,看着下面形态各异、目光游移的学生,怎么也与他想象的情景对不上号,既没有见到新老师的好奇与兴奋,也没有渴望知识的一双双大眼睛,这着实让他有点茫然。

“Well, I’m very glad to see you and teach you English.Today we’ll learn the first unit …”, “老师,说汉语,我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再重复一遍好吗?”“听说你是从河南来的,给我们说河南话吧”。。。

尽管当地的老师们告诉他这儿的学生基础有多么的差,学习习惯又有多么的不好,尽管这个班的课代表课前就告诉他这个班有80%的学生已经放弃学英语了,但他还是对眼前的学生的表现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怎么办?”下课后,他在脑海里反复地问自己,是随波逐流还是迎难而上?是就此放弃还是力争有所作为?

学生终于喜欢上他的英语课了

失败的第一节课让马春堂老师反思:自己真正地了解学生吗?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学英语呢?他们对英语学科了解多少?在学习英语时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他深入细致地了解学情,同学生交朋友,走进他们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帮他们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

马春堂老师每天改作业至少80多份,最多近200份,以致于碰上忘写名字的作业本课代表都交给马老师,因为大部分作业他都能根据字体笔迹判断出是谁的作业。对每一位学生的作业都认真批改,指出错误,写上富有个性的评语,学生很受启发,也很感动。

学生基础差,单词不会读,记不住,马老师就从最基本的英语音标开始教起。有位老师听了马老师的课后,由衷地对他说“马老师,你真有耐心,怪不得学生愿意上你的英语课呢!”有个叫兹比江的哈族学生,英语基础特别差,上课又好动,经常被老师撵到教室后面去。马老师同他交朋友,对他学习上鼓励帮助,生活上关心照顾,帮他分析原因,树立自信,后来这个学生在英语课上抢着回答问题,虽然有时候回答的不对,但马老师从来不批评或嘲笑他,总是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耐心的校正。期末考试时,兹比江学英语以来第一次考了50多分,他从家里拿来了大红枣来感激马老师对他的帮助。而马老师所教的这两个班级比同级段的平行班平均成绩高出了4、5分,更重要的是学生喜欢上了英语课,这是马老师最感欣慰和骄傲的。

他给我们带来新的教育理念

马老师从不满足于上好两个班的课,为了更透彻地了解情况,更充分地融入到学校教学教研中来,在他没课的时侯,常去听本校各科老师的课,从老师们的课堂中马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多样的教学风格,老师们的敬业与无私奉献精神等。而每次听完老师讲课之后,他都主动与老师们交流观点和看法,真诚地与老师们探讨如何处理重点、突破难点、如何处理讲与练的问题以及如何看待和实施以生为本的新课改理念等等。

马老师也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代学,以讲代练,大部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唱独角戏,而学生成了被动的看客,课堂效率就打了折扣。而马老师认为课堂效率不是由老师讲了多少内容、占了多少时间来决定的,而是由学生在这一节里学到了多少、是否会运用或会运用到什么程度等来决定的,课堂教学的主体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也就是 “以生为本”。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出以学生为本,通过课堂设计、课堂环节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学习的快乐。马老师和学校教研室的领导及同事们设计了有关导学案的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完成了大量的统计、分类工作后,马老师又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提出切合本校实际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向学校相关领导建议实施学案导学,以此为抓手,改变学生懒于动手,被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能力;帮助学生把握重难点,提高听课效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

学案导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教师业务水平、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要根据本校、本班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研究学情,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吃透大纲,钻研教材,参考教辅资料然后把教材和教辅资料“本土化”,是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突出知识的主干,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将教师课前的预设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编制出切合学生实际和要求的教学预案,体现了教师“用教材教”的新课改理念。

通过马老师的不懈努力,师生们由不知道导学案、对导学案有抵触情绪,到被动地编写和使用导学案,再到把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当做一种自觉的行为和习惯,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了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面对妻子,更多的是愧疚

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之余,尤其是晚上夜深人静之时,对家人的思念挥之不去,照马老师的话说是“从骨子里发出的、无法排遣的”。挂念年过八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牵挂就要考英语四级的上大二的女儿,想念家里家外都要她一个人扛、身体又不好的妻子,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今年就要参加高考的的儿子。

2012年元月13日马老师下了火车,从哈密回到郑州,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家人。看到妻子消瘦的面庞和青黑的眼圈,他非常地心疼。当他听女儿叙述儿子的病情及妻子在家所承受的压力和所作的难时,他泪流满面,面对妻子,更多的是愧疚。

原来,2011年12月初的一天晚上,儿子下晚自习回到家,刚喊了一声“妈!”一米八二的大个子就一头栽倒在地板上不省人事,妻子看到这种情形吓得不知所措,女儿也吓得大哭。娘儿俩又是掐人中,又是喊,又是拍,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儿子终于醒了,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妈,我好累!”那一夜妻子和女儿都没有合眼。第二天早上一大早妻子和女儿就带着儿子去了河南省人民医院,经过各项检查和专家的诊断,确诊为迷走神经性晕厥。据医生说这种病常见于青少年学生,主要由于学习紧张,情绪不好,发育过快,及营养不良等原因造成,发病时血压过低,脑供血不足,心跳过速,致使晕厥。目前这种病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和药物来治愈,医生建议暂时休学,加强身体的和心理的调养。听说不让上学了儿子说什么也不愿意,妻子拗不过他,只好给班主任打电话,让班主任多费心。从得病到马老师回家,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儿子发病十几次,头上因为栽倒磕了几个大包,有几次都是班主任打电话从学校乘出租车拉回来的。妻子除了变着花样给儿子调节生活、增加营养外,每天都提心吊胆,晚上都是和衣而睡,一有动静马上起来察看,有时刚睡着朦胧中听见儿子喊“妈!”,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就往儿子的卧室奔,看到儿子睡的很香,才知道喊声是错觉。

为了不影响马老师在哈密的援疆工作,妻子没有把实情告诉他。每次问到儿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妻子都说儿子很好,不用挂念。是妻子在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为了弥补自己对家人尤其是对妻子的愧疚,马老师在假期里除了一些必要的应酬外,大部分时间都是陪家人度过的:跟妻子抢着干家务活,陪儿子锻炼身体,去医院检查,辅导儿子功课,陪老母亲唠嗑,给老人洗脚。。。

假期是温馨的,但也是短暂的。当别的援疆干部还在享受假期的时候,转眼又到了马老师跟家人分别的时候。看到妻子在给自己默默收拾行装时的心事重重,看到他要走时女儿在偷偷地抹眼泪,儿子磨磨蹭蹭的不肯去上学,想到自己在家亲眼目睹儿子犯病时的痛苦和妻子的揪心,想到平时修水管、换灯管、装电脑程序、买米买面等这些本该自己的活却要妻子来干,照顾老人、抚养孩子这些应该夫妻两人共同承担的却要妻子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去扛,马老师的心也痛,也是千般不舍万般不愿,但是想到哈密的孩子需要他,哈密的教育需要他,更是那山一样的使命感需要他,他依然像报名援疆支教时一样--------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归途,提前两天回到了哈密市高级中学。

做天山脚下的播火人

马春堂自从踏进哈密市高级中学那一刻起,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而是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精神,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扎扎实实,辛勤耕耘。他还积极主动研究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以及办学特色,主动与领导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谈自己对学校的的看法,为学校的发展提建议,想办法,献计献策;服从领导工作安排;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要求,做到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旷课,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其次、与群众打成一片,不搞特殊化。生活上从不向学校领导提出过多的要求,平时与老师交谈中,从没有居高临下的优越感,一律按学校的要求去办事;第三,勇挑重担,任劳任怨。马老师除了学校安排的教学研究工作之外,还主动承担了两个班每周20多节的英语教学工作,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他还经常主动听青年教师随堂课,并提出了许多的意见和建议,悉心指导授课教师,使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常常有人问马春堂老师:“你一个老师,既不能升官也不能发财,远离家人和朋友,到新疆来工作你图的是什么呢?”马老师总是微笑着回答:“人活着总要有一种精神。”

是的,人活着需要有精神的追求,只有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的守望者我们才能区别于只有原始的生理和食物满足的动物,人才能称得上高级动物,才能不断地进化与进步。作为一名援疆教师就要安贫乐教,就要做精神的富有者,就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信念,就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思想准备,就要有为祖国教育事业耕耘不辍的精神动力,否则你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马春堂老师愿意做一个教育理念的践行者,做一个教育精神的探索者,做一个新疆教育的默默奉献者,做一名天山脚下的播火人,坚守自己的信念,无怨无悔。

马春堂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马春堂同志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

马春堂同志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职工拔河比赛

马春堂老师在认真备课。

在哈密市委副书记孙旺生同志和哈密市教育局局长杨永华同志到哈密市高级中学指导工作时细心聆听,认真做笔记。

加强两地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出席郑州市九中和哈密市高级中结为友好学校签字仪式。

篇3:殷殷慰问情

一.悲剧性格蕴涵美

柳青曾为《人生》的题词为“人生之路很漫长, 但紧要的只有几步, 特别是当你年轻的时候。”髙加林就是在年轻时, 不小心走错了一步路, 也正是这错走的一步, 城市和爱情就抛弃了这个农村出身的小伙子, 酿成他终身的遗憾。

髙加林, 一个聪明、开朗、英俊的小伙子, 不公的命运却赋予他贫穷的家庭出生, 在中国那个特殊的年代, 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 高中毕业, 如果再考不到划定的分数, 就意味着永远被拒绝于繁华的城市之外, 无论你的才华是多么的出众。髙加林, 高中毕业带着对县城生活的无限留恋, 回到了属于自己的高家村, 宁静的教书生涯在村干部子女的挤兑之下宣告结束, 不甘心, 但又不得不面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沉重的苦难使他近乎绝望, 母亲心疼儿子, 蒸了一篮子馒头让他去县城叫卖, 以便补贴家用, 可怜的年轻人, 提着篮子, 走遍了整个县城, 却无法张口叫卖一声, 痛苦的躲在无人之处嚎啕大哭。笔者认为, 如果换做别人, 就不一定是这样, 例如, 路遥另一作品《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

孙少平和高加林似有相同。他们都是一个处在能呼吸到城市文明之风却又保留着古老落后习俗的城镇交叉地带的农村。都是高中毕业, 有着年轻人的朝气和理想, 有着年轻人的魄力和冲劲。不同的是, 他们面对苦难生活的态度不一样。高加林缺乏接受苦难的韧度, 缺乏穿越苦难的精神。他在逆境中, 颓败、消沉。更重要的是, 他总是在无形之中排斥和鄙视自己的出身——农民的儿子, 这一事实。但孙少平却从不鄙视自己的出生, 他不愿意扎根农村, 怀着一颗火热之心, 投身于最低微的打工者的行列, 付出牛马般沉重的劳动, 用自己微薄的收入, 养活着自己贫困的家庭, 在给妹妹兰香的信中, 他曾写道“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也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 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 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 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所以, 最终孙少平走向成功, 而髙加林时刻在避讳这个问题, 最终这个问题成为他人生悲剧的催化剂。所以, 髙加林的性格是悲剧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悲剧爱情升华美

髙加林不甘落户农村, 但又不得不面对这一事实, 正是生活一团糟糕的时候, 高加林迎来了自己的苦难中的爱情, 可爱的巧珍的出现, 缓解和安慰了他颓丧的心情。淳朴、真诚和火热的爱情让他重新审视自我, 接受了扎根农村生活的现实, 也开始了他真正的生活。如果一切按部就班的发展, 十几年后, 有能干的巧珍持家, 他们的生活肯定是幸福满满。可是叔父的不期而至打乱了已经平静的生活。重新回归城市的髙加林, 一下子从地狱走上云端, 沉睡的记忆突然被唤醒, 这才是自己渴望的生活, 同时也开始了他现实的黄粱美梦, 哪里人群众多, 哪里就有他优秀的身影, 老同学亚平的出现, 更谓锦上添花, 只可惜这是昙花, 花期很美, 但是极为短暂。

就在这时, 忍不住思念煎熬的巧珍来城里倾诉她的想念之情, 高家村中甜蜜的爱情, 却在此时涩然无味, 甚至有些尴尬和排斥, 看着巧珍含着眼泪, 嘴咬着手帕, 骑着自行车摇摇晃晃远去的背影, 读者心里也在流泪。痛苦、低落的心情却在和亚平正式交往之后荡然无存, 一个风流倜傥、才华出众;一个大家闺秀、美丽聪敏。整个县城的聚焦都汇集于他们的身上, 髙加林也飘飘欲仙了, 本想着自己从此会永远走出农门, 抱得美人归, 过上衣食无忧的优雅生活了, 熟料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假托叔父关系走后门取得工作的事情被情敌的母亲揭发, 他被无情的再次遣送回农村, 但是物是人非事事休, 昔日对自己一往情深的恋人已成为别人的新娘, 等待他的只有漫山飞扬的黄土和众人略带嘲讽的目光。两次不同境界的爱情都在主人公面前破灭, 留给他的是无尽的伤感和遗憾。

鲁迅曾对悲剧艺术做过精辟的概括“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 本该完美的结局应该在主人公顺意之后戛然而止, 以迎合公众的审美心理, 但是路遥没有, 他将主人公最终摆不脱命运的安排, 一个社会对农村家庭出生孩子的苛刻, 毫无掩饰的展现于读者面前, 每一幕悲剧的后面, 都有一定的社会原因, 而路遥不动声色把这些社会问题用作品中主人公的经历展现出来, 发人深省。

摘要:路遥唱着陕北悠扬、悲壮的信天游, 一身的黄土, 一路悲歌的步入文坛, 带着对黄土地特有的真诚和炽热, 创作了《人生》这部中篇小说。小说浓墨塑造了髙加林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平凡人但不平凡的人生。本文通过对路遥作品《人生》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 浅谈路遥作品中的悲剧情结。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悲剧情结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06

[2]路遥.人生[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01

[3]杨喜军.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的形象[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7-02

[4]钟建波.论路遥小说的悲剧情节和苦难意识[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02

篇4:“红色”商会殷殷桑梓情

重点采访报道全国知名“红色”商会——广东省盐城商会会长、广州通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汉相,是《中国盐商》杂志创刊时编委会就已确定下来的计划。然而,好事多磨,几番相约,奈何王汉相会长奔波在外,难能如愿。

那天,有幸得知王汉相会长因事路过家乡,赶快与其联系商讨作短暂采访,他答应忙中抽暇,约在阜宁县城宝丰国际商博城见面。

在商博城相会国际大酒店前,一位儒雅精干、身着T恤、带着眼镜的中年男子率领着几个人热情地迎了上来。他便是我们要采访的王汉相会长。

蕴藏红色基因,源于那片热血浇灌的沃土

2016年6月23日下午3时许,一场罕见的特大龙卷风,裹挟着鸡蛋大小的冰雹和暴雨,疯狂肆虐着盐城阜宁、射阳两县数十个镇区。龙卷风所到之处,大树被连根拔起,高塔线杆被扭成麻花,房屋被夷为平地,多少老人孩子被埋在废墟之中。一场生死救援的行动在灾区紧急展开。

“各位会员们,家乡父老遭此天灾横祸,我们在外游子理应帮助渡过难关……”6月24日凌晨,一则以广东省盐城商会名义发起的“游子心、盐阜情”奉献爱心活动倡议,在广东省盐城商会网站上刊出,随即在牵挂着家乡灾情的在粤盐城籍会员中引起巨大反响,大家纷纷行动,仅到25日晚,商会就已获得会员及各方捐款36.446万元、港币2000元,捐赠物资价值50多万元。

一个远在省外成立的市级自治团体商会组织,仅仅靠在网站上发个倡议,就能一呼百应,在短短两天时间内收到会员个人近百万元的捐款捐物,怎不令人赞佩。诚然,广东省盐城商会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号召力,也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是盐阜革命老区这条红色的纽带,将我们紧紧连在了一起。”王汉相会长一语中的,这个于2011年10月经盐城市工商业联合会批准设立,广东省民政厅注册登记,2013年4月24日正式挂牌成立的广东省盐城商会,从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商会的目标是:弘扬铁军精神,打造红色商会。

“我们广东省盐城商会之所以要提出打造红色商会这一品牌,是有一定缘由的。”王汉相会长谈起了当初的想法。

“盐阜老区不仅是一方红色圣地,陈毅、刘少奇、粟裕、黄克诚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立下不朽功勋,而且这里也是我们在外盐城人的根脉所在。”

听得出,王汉相,这位出生在老军人、老党员家中,成长在掩埋着近2000名盐阜老区抗日阵亡将士——芦蒲革命烈士纪念塔下的商会会长,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红色基因早就渗透于他的血液之中。

也正是在他及一群同是盐阜老区走出在粤创业经营之人共同努力之下,许多与盐阜革命老区有着特殊情结的“名人”、“红二代”,也都欣然应邀成了广东省盐城商会的“名誉会长”。也正是有着这批有着红色基因和情结的“名人”参与,使得广东省盐城商会一片红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开展红色行动,传承不朽的铁军精神

“弘扬铁军精神,打造红色商会。”不仅是句需要喊响的口号,而且更需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为此,商会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红色行动。

——创办红色艺术团。2014年3月28日,在广泛联系、主动征求、反复确认下,在全国商会中第一家正式成立了由108名老红军、老新四军、老八路军后代组成的“广东省盐城商会战鹰艺术团”,所有演职人员不拿一分钱报酬补助。艺术团成立以来,已先后在广东、江西、江苏、北京等地革命老区、部队军营慰问演出数十场。

2015年11月20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盐城商会战鹰艺术团负责编排的《正义必胜》大型文艺晚会,在广州市最为繁华的文化公园中心舞台隆重举行。激昂的气势,精湛的表演,不时赢得台下千余观众的阵阵掌声,让人们在不经意间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

——共筑红色商会路。打造红色商会,离不开红色的理念和“红色”的举措。对此,广东省盐城商会总是把工作做在前面。2012年3月,时任广东省盐城商会筹委会主任的王汉相,就专门赴京向陈毅之子陈昊苏、邓子恢之女邓小燕、胡乔木子女胡石英、胡木英及曾在盐城战斗过的新四军有关领导后代汇报商会筹备情况,认真听取他们对创办红色商会的意见和建议,为红色商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采集红色梅岭土。广东韶关梅岭地区,曾是陈毅元帅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写下经典名篇《梅岭三章》所在地。2015年7月25日,在南雄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和部分新四军老战士及子女代表参与下,商会先行组织的“新四军抗日征战地红色热土”采集仪式在梅岭举行。

这掬采集于梅岭山上的热土,随即在众人护送下抵京,并于9月29日在北京铁军纪念园内再次举行了隆重的安放及纪念坛揭幕仪式,使其成为铁军纪念坛内具有重要纪念及象征意义的物品。

——举办红色研讨会。在已赞助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拍摄10集大型文献纪录片《铁军1941》的同时,2015年初商定,由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学术研究和出版委员会、广东省盐城商会承办,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新四军抗战与铁军精神传承”学术研讨会,经过近半年时间的组织与准备,于当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的开展,又一次在全国掀起了研究新四军历史、弘扬铁军精神的高潮。

筑梦红色故地,福泽盐阜老区的父老桑梓

一棵独树难成林,聚众合力好作为。王汉相,这位盐阜老区闯出的汉子,有着别样的恋乡情怀,他倡导创办广东省盐城商会的初衷,就是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资源,沟通合作创造商机,谋求共同发展,践行回报社会信念。几年来,王汉相创办商会一直秉持以红色精神聚人,以诚义为本做事,会员一次注册,再不收取年费,其商会正常运行费用几乎被他承包。许多商会领导、工作人员不仅义务甚至“贴钱”服务商会。这样的商会,怎会没有凝聚力、号召力?!目前,广东省盐城商会在册会员单位已达900多家。

关心家乡,支持故乡,不仅要说更要有行动。王汉相会长在阜宁调查时注意到,阜宁全城小商品、建材家居、數码电子、餐饮娱乐等主流经济产业,年交易额达到千亿元左右,并呈现高速增长趋势。而阜宁城乡现有小商品经营批发,都是在马路上搭个塑料棚、小而散的初级市场为主,场地管理乱,周围环境差,顾客难逗留等,依然处于低级竞争阶段。

在经过近一年考察、思考、论证及洽谈后,王汉相决定以自己所在广州通邦投资有限公司与江苏宝丰集团公司合作,第一期投资10亿元,用地210亩,在阜宁县城新建一座新型综合商博城,并于2013年11月8日正式奠基开工。据了解,这是广东苏商在江苏投资的最大项目之一。第二期预计投资额达40亿元的阜宁国际灯饰城以及阜宁国际灯饰物流中心项目正在洽谈规划之中。

商博城项目从洽谈确定之初,王汉相及一班人就坚持“以一流的规划为先导,以高品质的硬件为基础,以开门兴市为招商目标,以服务商户为使命,以统一营销为运营支撑”的理念,着力缔造商品交易、批发、展示、贸易、物流、仓储、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大型商品交易专业市场。其努力目标就是致力将阜宁宝丰国际商博城项目,打造成江苏乃至全国一流的综合性专业化市场。目前,这座拥有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个商业铺面的商城,已以其地标性雄姿耸立在盐阜红色这片热土上,不少商家及业主正纷纷开始装潢入驻。商博城全面投入运营后,预计不含物流配套外围所涉人员,仅商场自身就可解决万余人就业。

不忘初心,不懈追求。多年来,广东省盐城商会广大会员情系热土,他们正纷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红色精神在这里传递!

(责任编辑 党亚惠)

篇5:殷殷慰问情

6月底召开的***市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推进会上提出要在全市开展争创“华广式”基层站所活动。**广电站锐意改革、破解事业难题,优化环境、方便基层群众,顾全大局、服务地方发展,加强自律、提升团队素质,坚持创新、永葆先进活力的经验做法受到一致追捧,**广电站站长###的先进事迹越来越为人所称道。

###于那一世小说网 http://

异界之不死术士 神起国度 冰封乾坤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篇6:八一慰问情暖人心

八一慰问情暖人心

建军节到来之际,堕却乡党委、政府认真组织,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慰问活动。2013年7月31日,堕却乡党委书记彭良国、人大主席金鑫等同志率组到堕却等村慰问生活困难的退伍老兵,同时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向他们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感谢他们为国家建设作出的积极贡献,党和政府不会忘记退伍老同志。希望老兵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多为堕却的发展现献言献策、出勤出力,让堕却的明天更美好!

(堕却乡:安德仁)

篇7:殷殷慰问情

1月16日上午,环山社区书记邵振华与街道驻村领导张维丰二人一同来到河口村两名困难群众家中,给他们送去冬日的关怀与温暖。

他们首先来到河口村困难群众黄建国的家中。在得知黄建国于8月份患高血压中风后丧失了劳动能力,无力支付自己长期的药费并两个子女的读书费用后,社区书记邵振华深表同情,对其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鼓励话语,之后,驻村领导也送上了慰问金,并再三嘱咐:“生活再难再苦都不要失去信心,有困难,我们党与政府都会尽力提供帮助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离别之际,黄建国眼中饱含热泪。

接着来到退伍军人黄瑞珍的家中,他属于肢体残疾,双腿行走不便,无固定的收入来源,生活也相当贫困。经过一番交谈后,张维丰给他送去了慰问金,送去了党与政府对他的关怀!

篇8:殷殷慰问情

面对这种情况, 新一届礼县扶贫开发办公室领导班子不得不靠, 从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扎实推进“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入手, 深入贯彻陇南市扶贫开发大会精神, 牢固树立“扶贫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 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带着民生为天的强烈责任感抓扶贫, 带着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抓扶贫, 坚持把政绩体现在人民群众身上, 多谋民生之策, 多办民生之事, 多解民生之忧。努力改善基本条件, 加快产业开发步伐, 狠抓劳务移民, 强化社会帮扶, 全力抗震救灾, 使全县扶贫开发和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整村推进:改善农村新面貌

近年来, 礼县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综合治理的要求, 结合实际, 制订整村推进工作方案, 加大资金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不懈努力, 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搞好2008年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工作, 抢抓整村推进项目实施的最佳季节, 在省市扶贫部门还未审批下达项目资金的情况下, 该县提前启动了肖良乡桃林村、石桥镇瑶峪村、滩坪乡社科村、刘河村、江口乡王台村5个村整村推进项目的建设工作, 充分发动群众, 在5个村掀起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的高潮, 努力把这5个村的项目打造成全县扶贫项目建设的亮点和样板, 为实施好其它项目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随后, 县扶贫办抽调专人, 会同财政、审计部门对全县21个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情况开展全面督查, 对项目执行较差的建设单位在有关媒体上予以通报, 接受社会监督, 推进项目建设。在项目实施方式上, 采用条块结合、部门参与、专干驻村、乡镇负责、各记其功的工作机制, 有效整合了发改、农牧、教育、交通、水电、林业、帮扶单位等部门的资金, 实施了一大批计划外项目。经过项目实施单位和16个整村推进项目乡镇、21个整村推进项目村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 全面推动了整村推进项目的建设任务, 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移民搬迁:开辟脱贫新路子

礼县自然资源贫乏, 人均耕地少, 降雨量低。多年来, 农民守着微薄的土地靠天吃饭, 一些高寒阴湿地区的农民, 甚至连温饱都没法解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从1994年开始, 县上提出了“有水走水路, 无水走旱路, 水旱不通另谋出路”的扶贫之路, 采取依托重点项目安置一批、县外联系转移一批、小片开发安插一批、劳务输出带动一批等手段, 全方位、多渠道、大批量、成建制地搬迁移民, 让昔日固守“土窝窝”的山里人, 走出大山。2008年省、市下达礼县移民安置资金300万元, 向新疆移民4178人。县扶贫办在继续向新疆稳定移民安置的基础上, 还结合灾后重建开辟出向县内小城镇整村搬迁的路子, 把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灾害频繁、扶贫开发难度大的部分贫困村组, 经过与发改部门的协作, 整合整村搬迁资金, 搬迁到周边小城镇附近。同时向东南沿海工业基地移出一批以从事劳务为主的工业移民, 移民形式的多元化, 有力促进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农村发展战略。

互助基金:探索扶贫新途经

礼县是省、市确定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重点试点县之一。为了切实加强对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组织领导, 县上成立了以县委、常委、政府副县长王俊强为组长, 县扶贫办等有关单位和乡镇领导为成员的扶贫发展互助资金领导小组。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 为全县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一条好路子、好经验, 县扶贫办、财政局、信用联社和乡村干部一起, 深入农户, 走访调查, 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议、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 入户走访、印发宣传单等形式, 广泛深入地宣传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宗旨、目标、原则、操作规程等, 提高群众对互助资金运行的知晓率, 增强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008年, 礼县决定在石桥镇瑶峪村、雷王乡山坪村、雷坝乡苟坝村首先试点, 县上成立并注册了礼县扶贫发展互助资金协会, 抽出工作人员深入村户, 广泛深入宣传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和知识, 召开村民大会, 选举产生了3个村的发展互助资金管理委员会, 发展会员75人, 缴纳股金1.6万元, 财政拨款20万元, 运转资金8.6万元, 为确保互助资金的健康运行, 邀请财会师集中培训村管会业务人员, 规范账务管理, 帮助村管委会, 建立了瑶峪村、山坪村基金账务, 配置了管委会办公设施, 健全了管理制度、明确了工作职责。目前, 互助资金运行健康有序。

科技培训:培育时代新农民

扶贫先扶志, 治穷先治愚。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消极保守, 是陇南贫困山区农民致贫的最主要原因。为此, 礼县扶贫办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原则, 把贫困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摆在扶贫开发工作的首位, 把思想扶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导工程。针对贫困村干部群众求稳怕变、风险意识弱, 不愿接受新事物的思想和心理, 县上组织贫困村干部群众到县内外有关种养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村、专业户参观学习。通过身边的典型现身说法, 算帐对比, 增强了干部群众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的信心和决心。县扶贫办还把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的致富技能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支柱工程, 切实增强了扶贫工作的“造血”功能。先后组织2007年和2008年整村推进项目村的60多位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参加了省扶贫办举办的专题培训班;组织全县30多名扶贫专干参加整村推进项目及世行项目后续管理培训班;会同有关部门, 在今年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和新农村建设的村举办经济林、蔬菜、畜牧、中药材等方面的培训班22期, 培训干部和技术员5250人 (次) , 培训劳务工3.02万人, 培训并输送“两后生”计划740名。发放各类书籍2600余册, 其中《灾后重建与新农村建设指导手册》1200册、《甘肃农业》300册, 其它材料400余份, 有效促进了农村新成长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农村能源:点亮农村新生活

近年来, 礼县把农村能源建设作为发展循环经济、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有效途径来抓。以巩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着力点, 把农村沼气建设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草畜产业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坚持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整体推进的思路, 按照建池、改圈、改厕、改厨“一池三改”同步推进的模式, 精心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提高了生态环境质量, 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同步增长的目标。2008年县扶贫办在全县24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46个重点村扶持太阳灶6521台, 受益3万余人。其中在2008年实施的15个整村推进项目村扶持2357台, 在桥头乡蒋寺村、沙金乡小关村、雷坝乡麒麟村、固城乡固城村等人大议案中扶持885台, 第一批灾后重建中扶持585台, 西汉水流域扶贫开发项目村扶持651台, 其他重点村扶持2043台, 有效解决了46个贫困村6521户群众的能源短缺问题。同时农牧部门协作配套建设沼气池1000座。通过推广先进节能技术, 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少生快富:再创计生新文明

按照省市扶贫办、计生委的文件精神, 2008年, 礼县扶贫办按照“正面引导, 群众自愿、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统一政策, 完善机制”的原则, 在21个整村推进项目村中, 积极实施了“少生快富”工程。召开了三次由相关部门和有关乡镇负责人参加的联席会议, 向项目实施单位和各乡镇人民政府下发了相关文件, 严格按照省市要求, 通过摸底、登记、公示、上报、审批等程序, 组织实施。经调查核对, 落实农村独生子女领证户和二女结扎户167户, 其中独男户15户、独女户5户、二女结扎户147户, 在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按3000元、4000元、5000元的标准倾斜扶持, 共扶持扶贫项目资金63.9651万元, 其中向独女户扶持2.664万元, 向独男户扶持6.95万元, 向二女结扎户扶持54.3511万元。扶持的项目涉及圈舍建设、暖棚养畜、危房改造、种养业、一池三改等。同时, 全面落实计生惠民行动, 让广大群众尝到了计生惠民政策的甜头, 推动了婚育观念的转变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形成。

灾后重建:构建和谐新农村

“5.12”汶川特大地震, 波及礼县全境, 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和大量房屋倒塌, 全县地震灾情十分严重。县扶贫办及时组织人员深入全县29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联系帮扶白关乡的26个行政村、2001年以来实施整村推进的83个村, 277个世行项目村及全县重灾村开展了一系列以灾情调查、捐助救灾物资为主的抗震救灾和扶贫救济工作。在县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田晓斌的带领下, 20名在职党员积极伸出援助之手, 慷慨解囊, 共缴纳特殊党费6310元。同时, 还购置面粉2吨、帐蓬6顶、棉被50条、棉褥50条, 折合现金1.6万元;从天水等地紧急购置50把手电筒, 80箱方便面, 80箱矿泉水, 80条棉被, 80条棉褥, 8顶帐蓬, 折合现金2.4万元;向上级积极争取抗震救灾太阳灶308台, 折合现金6.16万元, 送到宽川乡远门村124台, 湫山乡上坪村184台。在灾后重建中, 县扶贫办干部轮流深入全县最边远最贫困的草坪乡崖上村驻村办灶, 开展帮建工作, 投入资金80多万元, 有力地促进了该村灾后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经过四个多月的努力帮建, 60户抗震性强的红砖瓦房已在草坪乡崖上村拔地而起, 其中集中重建28户, 就地重建32户。目前, 受灾群众全部搬入新居。县扶贫办在灾后重建工作中充分体现了拳拳的爱心美德和殷殷的民生情怀, 为促进当地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积极贡献。

篇9:涓涓代表心 殷殷教育情

1993年,江海碧当选为双阳县太平镇人大代表,镇人大主席团成员。在人民赋予的荣誉面前,他更加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几年来,他经常利用家访时间和周六、周日休息时间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与百姓促膝谈心,了解群众的困难和要求。于是,他先后提出了《关于农村控制中小学流失生问题》、《关于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等反映群众心声的建议。其中,镇政府出台了“依法控流”、“扶贫控流”、“镇、村、社三级干部包保控流”等措施,学生流失率明显下降。此外,关于解决指令性报刊订阅问题的建议也得到了解决。在这一过程中,他体会到了一名人大代表的作用,也更加坚定了尽职尽责当好人大代表的决心。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每次人代会前,江海碧都主动到基层和群众中搞好调研,访百家事,听百姓言。一次走访中,有位家长找到江海碧说:“江校长,听说您是区人大代表,我可以向您反映点情况吗?”江海碧认真地倾听了他的述说。原来,他仅靠种责任田维持生活,家里还有多病的老人,经济拮据,供孩子读书更是力不从心。听了来访群众的倾诉后,他心情异常沉重。他觉得,这一情况在农村比较普遍。于是,他决心以实际行动帮扶贫困孩子上学。他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了调查走访,关注贫困家庭,不仅学校尽其所能减免一些费用,还自己带头捐资助困。在他的带动下,全校师生都慷慨解囊。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学校每年为贫困生捐款达2万余元,学校每年为特困生减免学费达3万余元。他还非常注重对农村薄弱校的对接扶持,几年来共为农村学校捐助电脑、办公桌椅、黑板、体育器材、现金等折合人民币20余万元。

人代会期间,他认真参加会议,听取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在谈及教育工作时向与会代表介绍教育现状,从国际、国内形势看双阳教育的成绩与不足,从先进的教育理念谈具体的工作实际,从国家教育政策议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积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鼓与呼。他提出的《关于解决全区教师医疗保险问题》的建议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现在,全区教育系统的教职工都享受医疗保险,解决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他十分关注社会事业发展,先后参加了全区农村危倒校舍改造调研、全区控制农村中小学学生流失调研、全区农村乡镇卫生院的改造调研、全区巷道改造进展情况视察、城区美化绿化进展情况视察、全区文化市场建设与管理调研等多项调研、视察,并积极提出建议。如:关于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问题,针对文化市场稽查不便区分来网吧上网的人是否是学生,给清查网吧带来困难,而网吧恰是教育管理盲区的实际,他提出:执法人员可聘请城区学校政教部同志为义务监督员,在进行清理未成年人上网问题时,双方配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进入网吧问题。文化稽查部门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几年来,他的辛勤得到了各级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可,2005年被双阳区政法委聘为公、检、法特约监督员;2006年被双阳区纪检委、双阳区监察局聘为人民监督员。

篇10:殷殷为国科研情

在清华18岁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滕藤于1930年4月在江苏出生,祖籍江西婺源。1946年,也即我国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年,滕藤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念了一年书以后,追求进步的滕藤考虑到清华大学有着“小解放区”之称和当中小学教员的父母工资微薄而清华有奖学金,便投考上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并比较顺利地获得了奖学金。在清华,他积极参加进步音乐团体“清华大家唱”、“识字班”等社团的学生活动。他喜欢读书,尤其是在屠格涅夫、托尔斯泰、别林斯基等俄罗斯作家写的小说的影响下,总觉得应该为穷苦老百姓做一点事情。他在“识字班”社团,到清华大学附近教那些上不起学或失学的孩子。他参加了以学习马列主义书籍和了解解放区与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情况为主要内容的“戈壁草”读书会。读过当时很有名的《方生未死之间》、《冀东行》这两本书后,他对解放区有了了解。同时,他也学习了《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毛主席著作。在读书班里,他是年龄最小的。他时常提出很多问题和大哥哥们讨论,虚心向他们学习。地下共产党员杨坤泉和张天泰给他帮助最大,经常非常耐心地和他谈心,帮助分析他有的观点为什么不对?为什么要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他还认真地学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著作和列昂节夫的政治经济学著作等,逐步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8年4月,滕藤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主青年同盟”。同年秋天,也即他满18岁不久,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8年12月,解放军解放了清华大学的北边(南边还有国民党军队)。按组织安排,滕藤和王鸿正、林宗棠(后为航空航天部部长)负责清华大学治安保卫委员会工作。他们组织同学昼夜在学校巡逻。滕藤所在的化工系二年级进步力量比较强,他把他们班的全体男同学调到女生宿舍楼下的食堂内,负责保卫学校静斋的安全。他还组织全校同学保卫系馆要害部门。经过大家的认真努力,在40天后,整个北京全部解放时,他们较好地完成了保卫任务。此后他还担任了航空系和化工系两个系的学生党支部书记。1950年12月,他担任清华大学团委书记,负责做全校学生的思想工作。他还参加了校党总支部的常委工作。朱 基和邵敏是学生会主席和副主席,滕藤和他们一起工作配合得很好。

滕藤一方面朝气蓬勃地积极做好学生工作,另一方面还踏踏实实地认真努力学习,做到了学习、工作两不误。他非常喜爱化工这一专业,并投入了较大精力进行学习,基础打得比较牢靠。他的学习研究目标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得很紧。当时中国缺石油,而在我国东北、广东有油母页岩,他的毕业论文便是关于油母页岩流化床干馏工作的,这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而又结合中国实际的论文。

“我来是为建设我国的

原子能工业服务的”

滕藤于1951年夏从清华大学化工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并继续担任校团委书记。

195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毛泽东主席指示要搞“两弹”。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等到苏联考察原子能教育回国后,下定决心要在清华建起原子能方面的专业,并建立了工程物理系,让何东昌担任这个系的系主任。滕藤担任系党总支书记,同时负责筹建核化工方面的专业。不久,学校又决定派唯一留在清华学过化工的滕藤去苏联学习放射性物质工艺学。到苏联学习,一般要到俄语专科学校学习一至两年俄语才行,但他工作太忙,不可能抽出专门时间去学俄语。解放初他虽然选修了俄语课,但学得很不规范。他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学习提高俄语水平。他参加了清华教师、研究生周光召、袁乃驹、卢谦组织的学习。经过40天突击,他掌握了一些专业俄文知识。他还和另外几个同志向一位苏联专家的夫人每周学两三次俄语口语。

1957年,滕藤到苏联列宁格勒工艺学院学习。这是苏联唯一有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学的学院,但对我们还不太开放,与我们的要求不太一致。滕藤的导师是搞分析化学出身的俄罗斯科学院的有名院士,他给滕藤选的研究课题是偏重同位素分离和分析方面的。滕藤不愿意做这种选题,希望做的是核燃料后处理的工作选题。导师让他自己选题,他花了3个月时间,整天在列宁格勒谢德林图书馆查资料。当时美国解密了一批原子能的报告。图书馆的这些报告都是用缩微卡片做的,要用投影机看,看时很伤眼睛。他就在这个时候把眼睛搞坏了。所有的解密了的与我国将要建的原子能事业有关资料他都看了,发现美国使用的是萃取法。这是与他在课堂上听苏联导师讲的、从居里夫人开始有的传统的液固沉淀分离不一样的方法。萃取法是一种化工过程比较先进、效率比较高的新方法。苏联导师听他详细介绍了美国的方法,但当他提出按照美国的路子做萃取法模拟实验时,不同意,说:“学院没有条件,这种试验只能到苏联国家实验室做。我给你一个题目,做跟你的愿望比较接近的电化学分析方面的。你将来反正都要做分析化学工作的。”滕藤听了虽然不高兴,但也没有办法,只有做。他验证了用一种聚焦离子交换法做放射性同位素分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导师一看很高兴,叫他写一篇论文,在苏联《分析化学》杂志上发表。导师对他说:“你就按这个方向做下去,一组一组元素地做。这样你可以发表五六篇论文。”滕藤认为自己来苏联学习是为建设我国原子能工业服务的,要分离钚和铀的。按导师这个思路搞下去,对个人成名成家有利,但对他自己回国后的教学和科研没有多少帮助。因此他写完第一篇论文后就没有再写了,而是按自己祖国迫切需要的目标去学习,并到杜布纳等地的国家实验室和有关人员交流。

1959年五六月间,滕藤从苏联回到了清华大学。1960年,清华大学正式恢复成立了院系调整时取消的化学系,汪家鼎任系主任,滕藤任党总支书记、系副主任。滕藤和汪家鼎积极组织核燃料后处理工业生产研究,布局全系力量来做这件事情。他们将负责放射化学课的朱永隽调过来担任人工放射性物质工艺教研室主任,将滕藤在列宁格勒看中的几个留学生也要了回来,组成了一个班子,主动承担了原子弹的核心技术之一的铀和钚的分离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他们把工艺打通了,设备设计了,整个分析方法也完成了。在实验室里不是很强放射性的条件下,他们模拟完成了铀、钚和裂变元素的分离工艺。他们向原子能工业部的领导和全国化工界的人士报告了研究成果。原子能工业部党组十分重视,确定上清华的萃取项目,而且上报给了周恩来总理。总理批准了,并由国务院机动经费中拨给他们230万元(这在当时是个不小的数目),后来又追加到300万元,把强放射性试验室建起来了。在没有一个老专家指导的情况下,他们发扬敢于创造的精神,建起了与美国不完全一样的空气脉冲式混合沉清槽。滕藤利用在苏期间所学到的苏联和美国的辐照核燃料后处理流程知识,带领化工系师生从事萃取法核燃料钚的工艺和化学研究,生产出了钚产品。这一研究成果经原子能工业部审定后,于1966年建立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厂,并于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滕藤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做得比较有价值的一件大事”。

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耕耘不止

在“文化大革命”中,滕藤遭受到了巨大磨难,他所珍爱的科研事业不得不中断了。当时全国有名的造反派头子蒯大富是滕藤所在的化工系的学生,化工系是蒯大富的大本营。滕藤被蒯大富的人关了8个月,从夏到冬,一顿两个窝头一壶冷水。滕藤利用这段时间系统地将《资本论》3卷和马恩选集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滕藤被提升为正教授,并招收研究生;尤其重要的是,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他们的核燃料后处理科研项目荣获国家级大奖——全国科技大会奖。这一年,他还被选为教育界的全国劳动模范。他和社会科学界的劳模许涤新、工业劳模王进喜、王崇伦等18人联合署名发出倡议,号召全国各行各业积极行动起来,大力推进国家的全面建设。

随后不久,滕藤被提升到清华大学校领导岗位上,先担任校党委副书记,后又担任副校长,主管教学、科研、研究生等业务工作。在他的领导下,清华按照周恩来总理的期望,迅速恢复了4个理科研究班。这些研究班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出色的科研人员,像固体物理研究班,至今便培养出了包括清华大学现任校长顾秉林在内的5位中科院院士。滕藤兼任清华研究生院第一任院长时,花了很大精力在研究生院制度化、规范化的基础建设上,加强国际联络和合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清华大学在博士生、硕士生的培养方面也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他还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恢复了清华理学院。滕藤把自己业务工作的基点始终放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点也在化工系。

在科研领域,滕藤把比较大的精力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全国以至世界都有较好反应的萃取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与动力学,另一个是资源综合利用。

在此期间,滕藤随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方毅研究多金属资源的综合利用,先后参与了攀枝花和包头铁矿、金川镍矿、江西的钨矿和铜矿、云南和广西的锡矿等的调研工作,并组织清华大学师生完成了金川镍矿的萃取湿法冶金研究工作。

1985年1月,滕藤调任国家科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1986年调中共中央宣传部任副部长,主管教育局和新闻局的工作。1987年调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1988年4月调任国家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在各个不同的领导岗位上,他都作出了贡献。

1993年,滕藤被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旋即被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因曾长期从事自然科学、放射性废物处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工作,他选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部,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在院内成立了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1998年以后,他不再担任党政领导工作,专任研究员、院学术委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兼任清华大学教授,培养博士生。1998年,又被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2000年至今担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

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滕藤发表了《反应堆加速器辐射源在辐射化学研究中的应用》、《萃取过程的热力学研究》、《浅谈“核废料”的处置与利用》、《溶剂萃取技术在重有色金属冶炼中的应用和进展》(有的与人合著)等研究文章。近一二十年来,他又发表了《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制度》、《逐步向公平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展望》、《21世纪是我国生态经济学更大发展的世纪》等重要文章。

滕老虽然年近80岁了,但仍然热情地工作着,仍然在关注、研究我国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在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衷心地祝愿滕老健康长寿。(作者系新华社记者)

上一篇:韦唯个人资料下一篇:风格剪发技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