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

2024-05-02

农历(精选8篇)

篇1:农历

(一)2007年12月21日,冬至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至后 【唐】杜甫

冬至之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二)2008年1月5日,小寒 二十四番花信风:

小寒 一候梅花 二候山茶 三侯水仙

大寒 一候瑞香 二候兰花 三候山矾

立春 一候迎春 二候樱桃 三候望春

雨水 一候菜花 二候杏花 三候李花

惊蜇 一候桃花 二候律棠 三候蔷薇

春分 一候海棠 二候梨花 三候木兰

清明 一候桐花 二候麦花 三侯柳花

谷雨 一候牡丹 二候酴糜 三候楝花

小寒这天,我们开始了梅花诗词之旅,从背过的诗词里选了十首 赠范晔 【南北朝】陆凯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早梅 【唐】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梅花诗 【明】高启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绝几回开。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唐】李商隐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山园小梅 【唐】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梅花绝句 【宋】陆游

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

【元】贡性之

眼前谁识岁寒交,只有梅花伴寂寥。明月满天天似水,酒醒听彻玉人箫。卜算子.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三)2008年1月9日,三九第一天,下了霜 蒹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遡洄从之,道阻且右。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2008年1月21日,大寒 大寒出江陵西门 【宋】陆游

平明赢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五)2008年2月5日,立春 木兰花·立春日作 · 【宋】陆游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尽青衫尘满帽。身如西瀼渡头云,愁抵瞿塘关上草。春盘春酒年年好,试戴银旛判醉倒。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六)2008年2月7日,春节 守岁

【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2008年2月19日,雨水 春园即事 【唐】王维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草际成棋局,林端举桔槔。还持鹿皮几,日暮隐蓬蒿。

(五)2008年2月21日,元宵节 生查子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青衫袖。

青玉案

【宋】陆游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处。

(六)斜风细雨不须归——春天诗词之旅,选了5首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宋】黄庭坚

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是谁招此断肠魂,种作寒花寄愁绝。含香体素欲倾城,山矾是弟梅是兄。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早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城东早春 【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七)2008年3月5日,惊蛰 观田家

一夜鱼龙灯火阑珊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八)2008年3月8日,三八妇女节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诗 【唐】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萱草 【宋】苏轼

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

(九)2008年3月20日,春分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归。

(十)春分之后 归园田居(其三)【晋】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惠崇春江晓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绝句二首(其一)【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十一)2008年3月30日到31日,农历天空下春天的最后两天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绝句二首(其二)【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晚春

【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十二)2008年4月5日,清明前后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he)冠。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十三)2008年4月6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 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十四)桃花诗词之旅 桃夭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十五)2008年4月20日,谷雨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十六)花之咏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春日 【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古 风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海棠 【宋】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花之咏 纪伯伦

我是一句话,大自然把我吐了出来,又把我收了回去,藏在她的心室里,然后再把我吐了出来。

我是一颗星星,从湛蓝的天幕坠落到碧绿的地毯上。我是大地的女儿,冬天把我孕育,春天把我降生,夏天把我抚养,秋天催我入睡。我是情侣间的一份礼品;我是新娘头上的一顶彩冠;我也是生者致以死者的一件赠物。清晨,我与微风携手宣报光明的到来;黄昏,我和百鸟一起向他告别。

平原上,我舞姿轻盈,为她打扮;空气里,我叹吁xū呼吸,使她芳香四溢。我拥抱大地,黑夜便眨着无数只眼睛看着我;我召来白天,为的是用他的独眼观看世界。

我啜饮露水的琼浆,聆听鸟儿的歌唱,合着青草的拍子起舞。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这是人类尚未学到的哲理。(十七)2008年5月5日,立夏 立夏

【宋 】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莺啼春去愁千缕,蝶恋花残恨几回。睡起南窗情思倦,闲看槐荫满亭台。(十八)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挽歌 【晋】陶渊明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亲戚心悲切,九州同哀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美国)狄金森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晕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十九)2008年5月21日,小满 《归田园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 【宋】欧阳修

南风原头吹百草,草木丛深茅舍小。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老翁但喜岁年熟,饷妇安知时节好。野棠梨密啼晚莺,海石榴红啭山鸟。田家此乐知者谁?我独知之归不早。乞身当及强健时,顾我蹉跎已衰老。(二十)2008年6月5日,芒种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十一)2008年6月8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二十二)2008年6月21日,夏至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唐)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水国多台榭,无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交印君相次,寒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二十三)2008年7月7日 小暑 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唐)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远山依枕见,目雨闭门愁。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二十四)2008年7月22日,大暑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吹笛(北宋)黄庭坚

蓟竹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二十五)2008年8月7日,立秋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二十七)2008年9月7日,白露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二十八)2008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五 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二十九)2008年9月22日,秋分 秋分后顿凄冷有感(南宋)陆游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三十)2008年10月7日,重阳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十一)2008年10月8日,寒露 倦夜 【唐】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三十二)2008年10月23日,霜降 燕歌行 【魏】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燕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三十三)2008年11月7日,立冬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

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

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

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

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

沈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

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

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

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

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

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

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

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

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

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

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

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

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鸣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

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

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三十四)2008年11月22日,小雪 小雪日戏题绝句(唐)张登

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五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

(三十五)2008年 12月7日,大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篇2:农历

东风飕飕,春雨潇潇。河边,丛丛柳条舞动着纤细的腰肢,刚着上新绿的裙裾,在雨水溅起道道浪花的水面上,又划开片片莹花,宛若一池急切跃出水面、欲予人们小酌的菜肴里再加一道美味大菜――泥鳅。路旁,粉色樱花被春雨润得愈加艳美,妖娆。风雨漫天,寒气彻骨,仍然挡不住悄然而至的春的步履。

老家有句农谚:“春东夏西秋不论。”意思是,春天刮东风、夏天刮西风,秋天不论什么风都有雨。早春二月大都风雨交汇,寒冷至极。可眼下,却不是我印象里的二月:柳枝摇曳的水边阒无声影;满街车辆,行人如织,寒冷的二月是那么匆忙。

我印象里的`二月,是老家的二月,那是春钓的季节――旷野粗歌,满街飘香,闲暇,热闹,温馨。

老家的二月,细雨霏霏,寒风呜呜,嫩柳飘舞。池塘、沟洫间陡然热闹起来,水面上泛起一拨拨闹春的身影,一张张小嘴露出水面,涟漪阵阵,泡儿点点,“吧唧吧唧”的嗒嘴声随波漾起,似窃窃私语,亦像呼吸、进食;“吧唧”一阵,一丛丛乌亮的身影猛地跃出水面,上下翻飞,银花飞溅,蛟龙戏水一般。“二月里来是新春,皇帝召我做大臣,宫中没有泥鳅面,轿子抬我也不见……我的乖,轿子抬我也不见……”随着粗犷的吼声,埂上晃动着披蓑衣,戴斗笠的身影,半大孩子们肩扛钓竿,三三两两朝岸边走来――小伙伴们下钓来了。那些粗野的歌儿是他们自编的,高兴时嚎上一嗓子,要说的话配上民歌调或家乡小戏腔。走到水边,捋起裤管,泛紫的脸上兜着喜悦,颤抖的嚎声在风雨中飞荡。嚎声过后,两尺长的钓竿插入水中。不大功夫,池塘四周,一个个钓竿头儿在清波潋滟中晃荡,密密匝匝,五颜六色。傍晚下钓,清晨起钓。杆端涂抹不同颜色,标明钓竿为不同主人。

农历二月,正是家乡泥鳅上市之时。

我家后院外有一口池塘,傍晚和清晨,吼声阵阵,歌声朗朗。

泥鳅有“水中人参”之誉。这个季节,家家中晚两餐都是泥鳅。老家人很会吃,仅泥鳅就创造出多种吃法:红烧泥鳅――香里带辣,辣中散香,那色那味令人垂涎;腊货炖泥鳅――乳白色的汤汁,油珠滚滚,蘸着刚出锅的锅巴,让人食欲大开;泥鳅煮挂面,既可下酒又可填饱――“酒足饭饱”一词,大概源藉于此;泥鳅钻豆腐,创意更绝妙:泥鳅和豆腐冷水下锅,水温上升,怕热的泥鳅带着佐料香味,争先恐后钻进豆腐里避难。未等煮沸,锅盖边缘已经散出浓浓香味;揭开锅盖,一条条肥嘟嘟的大泥鳅,已钻进膨胀起来、咕嘟咕嘟冒着泡儿的豆腐里,撒上翠绿的葱蒜、赤红的辣椒、黄橙橙的姜丝……看着也解馋。

中晚两餐,街坊们都爱来我家聚会。一边小酌一边品尝各家泥鳅的不同作法。家乡人喝酒不拼酒,小口浅抿,慢悠悠的样子。风雨交加,笑语欢声,满屋温馨。

跟钓鱼一样,喜欢钓泥鳅的不一定都爱吃泥鳅,多半当作乐趣,打发闲暇;钓得的泥鳅,留下一点喂猫,多半送人。吃饭时,就端着饭碗闹门子,从人家碗里夹几条尝尝口味,算是一份回报。钓得的泥鳅,大小匀称。

勤劳人下钓,也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专拔人家钓杆的。这类恶作剧常有发生。清晨,后院池塘上时常传来一阵骂声。骂的也不太难听。骂过,低声嘟囔几句就完事。拔钓人比他们更早。还好,人家只是摘下泥鳅,不带走钓竿,好让他们继续勤劳。鱼市上卖的都是网拉的泥鳅――大小不等。偷拔钓杆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一饱嘴福而已。吃饭的时候,各家都端来泥鳅,让人品尝。这时,有人说:啥坐享其成?拔钓人也不易,也得亲自下水,亲自挨冻呢!接着,有人插话道:偷来的也给大家吃了,有福共享嘛!那时,只要不属“资本主义尾巴”,不中饱私囊,拔钓不为偷。饭桌前又是一串笑声。酒足饭饱,就敲着空碗,晃着鸭步,哼着自编的小调,各自回巢,等着下一餐。

车流奔涌,行人熙攘。城里的二月,节奏快的让人喘不过气,不免就想起来老家的二月。

篇3:农历

郭文斌新近出版的《农历》延续《白鹿原》所开辟的乡土中国叙事模式, 着力叙述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乡土世界。和《白鹿原》等不同的是, 《农历》还给乡土中国叙事模式注入了新的基质。

中国传统社会在历法上有着和西方社会不一样。西方历法普遍采用的是太阳历。太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 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 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 (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 的变化特征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 反应传统中国人以农业畜牧业的需要为根据来制定历法。这种历法反应了中国人对于农业文明的推重。根据一年中的自然现象与农事季节特征, 农历把一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不仅是农历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形成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依据。传统节日与节气。中国自从清朝末期, 为了跟上西方现代化的脚步, 中国废除了农历, 而改用和西方社会普遍采用的阳历即公历的历法。从此, 农历遁入民间。《农历》从小说的标题来看, 就是一部和中国传统历法有关的一部小说。事实上, 小说也是以农历记时为叙述顺序的一部作品。小说采用分节的方式, 一次采用的标题是元宵、干节、龙节、清明、小满、端午、七巧、中元、中秋、重阳、寒节、冬至、腊八、大年、上九和附录望。《农历》以中国传统历法为叙事中心, 找到了回归传统乡土中国的叙事利器, 也从根本上找到了回归乡土中国的叙事路径。

乡土中国的时间标示是农历, 但是, 历法毕竟不是乡土中国的全部, 还有和历法相关的文化观念。正因为如此, 《农历》并没有停留在农历的历法的表述上。而是从中国传统历法的内在精神入手, 写出了对农历这种历法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坚守。《农历》是一部传统文化的赞歌。小说叙事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引用。小说大量地引用, 甚至是大段大段地引用传统文化经典, 像孔子、老子的经典著作、《朱子家训》和《孝经》《心经》等。在阅读过程中, 的确觉得作者有点掉书袋子的感觉。然而在看过郭文斌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时, 心中忧虑就释怀了。因为在郭文斌看来, 这就是小时候生活场景的再现。在他还是小的时候, 就经常听到大人大段地朗诵传统文化经典。其实, 对传统文化经典的引用不仅是对于郭文斌小时候真是场景的再现, 也是对于“过去”岁月的回望与探求。和农历一起失落的不仅有是一种历法, 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精神。《农历》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唤醒, 其实也是对于失落的传统文化精神的寻找。为了烘托传统文化分为, 《农历》还大量插入民谣、古诗、对联、议程词和一些剧本。《农历》引用的传统文化经典、古诗等, 都属于历史传统文化。这样打规模的从历史的文化记载中寻找表现资源, 有着郭文斌自己的考量。他在《寻找安详》中曾这样说:“从一定意义上讲, 要想保持和坚守就得向回走, 因为只有向回走才能把‘根’留住。”。

重回传统, 留住根, 寻找安详, 是《农历》的根本目的。为此, 《农历》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诗意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农历节日为切入点, 描绘了一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之间和谐、安详的生活图景。《农历》以五月、六月的视角, 描述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景象。传统中国的节日有很大程度的“事鬼神”的。《农历》中的节日描写很大程度上就是祭祀死去的先人。小说中的元宵、清明、送灯、寒节给先人做彩衣等, 莫不如此。不仅如此, 五月、六月一家不止仅祭祀自家的先祖, 还给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乱人坟送灯、挂纸。他们敬畏不仅是自己的祖先, 而是一切故人, 体现了对于鬼神的敬畏之心。这可敬畏之心也表现在六月一家在端午节、七巧节等日子给敬神的仪式中。对节日里对于鬼神的祭祀, 展示了中国传统乡村与神秘的鬼神世界之间力求和谐共处的思想观念。《农历》还表现了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关系。与现代社会, 人征服自然、占有自然地贪欲相比较, 《农历》中的六月一家对于自然抱有生命的尊重。在他们眼里, 自然万物也是和人一样, 是有生命的。五月、六月认识到, 动物有生命, 也认识到即使是树木也有生命。干节, 五月、六月外出打干。他们意识到, 树木和动物一样也有生命, 因此, 只能打干树枝, 而不能折活的树枝。因为, 活树枝生命尚在, 而干树枝是死去的。正是对于自然生命的尊重, 在八月十五下梨子时, 六月决定把最后一只梨子留给梨树。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是《农历》书写的重点。五月、六月一家, 父慈子孝, 家庭关系融洽。父亲、母亲以自己的实际言行, 表现出了对于子女的喜爱, 并以实际行动熏陶子女的言行。他们还和外嫁女儿、成家单过的儿子之间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一家人和和睦睦, 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这一家和乡亲之间也有着非常融洽的关系。中秋节, 梨子成熟, 五月、六月家梨子丰收。六月爹决定把梨子送给邻居家享用。六月爹认为, 虽然梨树是长在自家院子里, 但是, 阳光、雨露、土壤缺不是自己家独有的。透视, 他也认为, 只有共同分享, 才能快乐。六月爹安排五月、六月一家一家地送梨。姐弟俩一家一家地送完满满一袋鲜梨后发现, 自己的收获却比先前还要丰富。不仅是各家各户回赠了各种糕点果实。更重要的事, 姐弟俩感觉到回赠的礼物中, 出了各种实物外, 还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人情和乡情的收获。分梨、送梨、回赠, 流动的不只是实物, 还有浓浓的人间情, 充分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

篇4:闲话农历七月七

七月七快到了,我渐渐发现更有人对七月七充满欣喜,那就是自己的姐妹和左邻右舍那些姑娘们,因为我看到在此前多日她们就忙活着剪裁呀,绣花呀,泡碗豆芽呀……煞有介事,怪神秘的。可能是因为嫌我们年龄尚小,少不更事,也懒得(或者说还有某种害羞成分吧)向外公开她们心中的秘密和喜悦。眨眼间,这一年的七月七到了,好奇的我动了一点小小的心思,就是到时候一定要跟上去看个究竟。这天晚上,云淡风轻,蓝天如洗。只见村上三五成群的姑娘,不约而同地聚集在村中央一家大院子里,作伴的自然也少不了二婶、大嫂和刚进门的新媳妇。我连同几个小伙伴闻声赶去,可谁知阴差阳错,晚了一步,被一位年长的老者拦在大门之外,并很严肃地说:“到别处去玩吧,这里……”

 “这里干什么?”

 “乞巧呢。”

 “怎么?乞巧不兴看?”

 “姑娘们拜巧娘娘,要肃静!”

 “唔,敬神哩!”我和小伙伴不禁扑哧一笑。

 “这是女儿家的节,没你们的事,去吧。”

就这样,他用一大把年纪的长者尊严,三言两语就将我们打发了。想偷偷地看个热闹,却吃了个闭门羹。和垂头丧气的小伙伴一样,我深深地感到失意和沮丧,只好带他们去我家村东的瓜田另找乐子。唯一遗憾的是终究未看到她们怎么个乞巧法。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细想这一民间传说之所以受到普通老百姓的青睐和珍重,当然是由于我们这个民族长期处于封建落后的农耕社会,普天下的老百姓过的就是男耕女织的日子。头顶上鹊桥会的故事,不过是人间浮世绘在天上的拷贝而已。不消说,人们对这个民间传说就越发感到亲切了。加上牛郎和织女离多聚少,缱绻悱恻的爱情生活,更能撩起青春期姑娘们无限的同情与遐想。于是,织女便成了她们心中一位心灵手巧的偶像。

但乞巧怎么个乞法,我一直不太明白。有一次偶然翻阅我们乡土的地方志——《民国咸阳县志》,有幸见到对“乞巧”所作的简介:

……七月七日。妇女至夕装巧姑娘偶像,焚香奠酒,供献瓜果,预泡豌豆芽长尺许,陈偶像前,旁置清水一碗,拍手念歌,绕转轮,摘碗豆芽,视影水中,以断人之巧拙,名曰乞巧。

想来孩提时候不让我们这些调皮鬼观看的就是这种行礼如仪的一套了吧。但后来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日多,我竟发现乡土志上所记述的并不完全,比如乞巧中最重要的一项:穿针,就压根儿没有被提及。周处《风土记》上不是说“七夕,妇人以彩缕穿七孔针,陈瓜花以乞巧”吗?另《西京杂记》上不也记着“汉采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针于开襟楼”吗?我还记得一本《桂苑丛谈》中说:“郑侃的女儿采娘,七夕向织女求巧,织女便赠给她一根金针。”反正翔实记述的民俗也罢,带神话色彩的传说也罢,都对七夕乞巧活动中的重头戏——穿针,照记无误,从而使这一形象的乞巧得以广泛流传于民间,且历久不衰。因此,唐代著名诗人崔颢的《七夕》诗就突出了这一内容:

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

天上人间不相见。

乞巧习俗从汉代开始以来,几乎同时诞生的还有一个传统,即“七夕晒衣之习”。也就是在七月七这一天,万里无云,太阳光照充足,人们都自觉地将自己的衣物拿出来,放在烈日下暴晒。想来必是为了驱虫灭菌的防病祛灾之举,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好传统,可惜在稗官野史中有关这方面的正面记述不多,反而留下了两个令人喷饭的轶闻佳话:一个是《世说新语》中提到的郝隆。七月七日,他见邻人都暴晒衣物,自己却袒胸亮腹地躺在太阳底下,或问他,他答:“我亮晒腹中的书!”还有穷极无聊的阮咸,他见富贵人家这天都在暴晒革裘锦袍、绫罗绸缎,便急切切地跑回家,用长竿挑起自己的犊鼻裈(一种长至膝盖的短裤,酒保们习惯的着装)在院子乱转,有人奇怪地发问,他回答四个字:“未能免俗!”

当然,年深日久的七夕民俗,随着岁月的更替、时序的衍进,其内容也因不断增添而丰富。如有的地方还有“取蜘蛛纳小金盒中,至晓开视,以蛛丝之稀密为得巧之多寡”(见《事物原会》)。礼拜牛女双星,乞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姑娘们向织女乞巧,文士则向魁星乞文采。民间传说,魁星王就司文采,因此,信仰此道的文士七夕在参拜双星的同时也兼拜魁星,期望着能有一天笔下生花,文采旖旎,在科场上一举夺魁。这和历史上一些梦笔故事类似。

岁月悠悠,今又七夕,倒不禁让我回忆起童年七夕那突享闭门羹,非常尴尬的一幕。设若当时村上那位年长的老者也熟稔这个乞文采民俗的话,也许不会执拗地阻挡我们于大门之外了。当然,也可能他娴熟礼俗,成竹在胸,只是视我们为几个刚发蒙读书,且调皮捣蛋的小太岁爷罢了。

篇5:农历八月十五

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农历八月十五是公历9月8日。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由来

嫦娥奔月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1.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

2.农历8.15是什么日子

3.中秋节日记【10篇】

4.赞美中秋月亮的句子

5.中国中秋节的来源 中秋节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6.中秋节主题班会精选

7.中秋节

8.以中秋节为主题的作文

9.8.15是什么日子

篇6:农历节气谚语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谚语吧,谚语的`内容包含气象、农业、卫生、社会、学习等各个方面。广为流传的谚语都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农历节气谚语,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历节气谚语1

1、大寒一夜星,谷米贵如金

2、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

3、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

4、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

5、大寒天气暖,寒到二月满

6、大寒牛眠湿,冷至明年三月三

7、大寒大寒,防风御寒

8、小寒多积肥,大寒迎新年

9、大寒不寒,春分不暖

10、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

11、南风打大寒,雪打清明秧

12、大寒东风不下雨

13、大寒一夜星,谷米贵如金

14、大寒雾,春头早;大寒阴,阴二月

15、大寒大寒,无风也寒

16、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17、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

18、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

19、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

20、小寒大寒,杀猪过年

21、过了大寒,又是一年

22、该冷不冷,不成年景

23、小寒不如大寒寒,大寒之后天渐暖

24、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

25、小寒大寒,冷成冰团

26、小寒不寒,清明泥潭

27、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

28、小寒不寒寒大寒

29、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

30、小寒大寒,滴水成冰

农历节气谚语2

(一)干打谷,湿打黍。

(二)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

(三)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

(四)抓紧移栽大白菜,大葱继续来壅土。

(五)处暑雷声唱,阴雨天气多。

(六)苹果梨子收下来,喷药治虫把叶护。

(七)处暑十日忙割谷。

(八)处暑花,不归家。

(九)处暑高粱遍拿镰。

(十)花收暖,麦收寒。

(十一)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

(十二)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十三)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

(十四)早耕不用问,杂草顶茬粪。

(十五)七月十五,早蒜入土。

(十六)处暑不锄田,来年手不闲。

(十七)处暑去暑通死老鼠。

(十八)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十九)要想苞谷结,不得叶挨叶。

(二十)若要玉米大,不准叶打架。

(二十一)秋好在管,麦好在种。

(二十二)七月十五枣红圈,八月十五晒半干。

(二十三)今秋叶子落得早,明年结果少又小。

(二十四)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二十五)棉桃碰腿,正淌汗水。

(二十六)七月十五拣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

(二十七)青草鲢鳙鱼速长,增饵防病莫疏忽。

(二十八)瓜菜大棚垒墙体,陆地蔬菜追浇锄。

(二十九)立秋处暑八月天,防治病虫管好棉。

(三十)处暑谷儿长,大风要提防。

(三十一)处暑移白菜,猛锄礴苗晒。

(三十二)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

(三十三)早把地耕好,种麦误不了。

(三十四)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三十五)处暑不觉热,水果免想结。

(三十六)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晒红枣。

(三十七)热熟谷,粒实鼓。

(三十八)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三十九)处暑高粱白露谷。

(四十)首先田间选好种,黍棒秫谷精细收。

(四十一)处暑处暑,热煞老鼠。

(四十二)叶是加工厂,叶茂枣子强。

(四十三)处暑出大日,秋旱曝死鲫。

(四十四)七月底,八月边,家家新米桌上端。

(四十五)农时节令到处暑,早秋作物陆续熟。

(四十六)处暑里的雨,谷仓里的米。

(四十七)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四十八)处暑见红枣,秋分打净了。

(四十九)收秋一马虎,鸟雀撑破肚。

(五十)处暑三日割黄谷。

(五十一)处暑不出头,拔了喂老牛。

(五十二)处暑蕾有效,秋分花成桃。

(五十三)乐陵小枣天下知,营养丰富拔金丝。

(五十四)早黍子,稙高粱,鸟雀啄食要严防。

(五十五)处暑晴,枯死河边铁马根。

(五十六)七月半,栽早蒜。

(五十七)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

(五十八)七月十五枣红腚,八月十五打个净。

(五十九)处暑栽,白露上,再晚跟不上。

(六十)处暑拔麻摘老瓜。

(六十一)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

篇7: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七夕节。七夕源于汉代,盛行于唐宋,在我国已有多年历史,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此外,它还有很多别称: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有此称,也称重七)、香日(俗称这天牛郎织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也称女儿节、少女节)、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

民俗专家表示,自古以来,七夕节一直就是国人十分喜爱的重要节日之一。传说牛郎织女每年都会在农历七月初七夜,即“七夕”相会。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始于汉代,七夕节当从汉代形成。七夕有很多节日习俗,如乞巧、晒书、晒衣、拜月、听悄悄话、储水等。

在中国,不管什么节日都离不开吃,七夕也不例外。在我国,七夕有吃巧食的风俗,巧食的内容为各种瓜果和各式面点,各地风俗不一。七夕晚上,人们一面欣赏璀璨的星空,假想牛郎织女鹊桥会的场景,一面吃着各种巧食,为的就是乞巧心智和财智,同时希望自己的婚姻、家庭美满幸福。

民俗专家认为,种种趣味盎然的七夕习俗,给我国的民间节日增添了丰富多样的色彩。

七夕源于古人对“七”的崇拜

农历七月初七,古人为何选择这一天作为节日呢?是巧合吗?

牛郎织女传说中最初没有“七夕相会”这一情节,但“七夕相会”是传说的精美之笔。古人选择七月初七绝非偶然,是人们对“七”有一种神秘感情,也与数字崇拜有关。古人对“七”的崇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文化现象。

据《太平御览》记载:“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麋为珍。”“七月七日为良日”,故把它作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汉魏时把这一天作为集会游乐的日子。这一天还是天宫神仙们聚会的日子。《续齐谐记》载“七月七,织女渡河,诸仙悉还宫”。但更多的是把这一天视为相爱之人会面的美好日子。以后牛郎织女的相会期,被王母亲自指定为“七夕”,实际是人们对“七”,更是对“七七”所包含美好意蕴的希望。

直到今日,七夕节仍是我国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尤其是为年轻人所喜爱,但遗憾的是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只有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的传说和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七夕节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

七夕又称乞巧节,是一个极富中华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唯一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传统节日。“七夕乞巧”,就是指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趁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时候,年轻女子们向心灵手巧的织女乞求一双巧手和一副巧艺,求她传授给自己纺纱、织布、缝衣的手艺。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人俱习之。”这是目前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看到的,关于“乞巧”的最早记载。

乞巧节是女子的节日。古时候,人们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很重视,各种内容和形式也很有趣。乞巧的方式,历朝历代花样不断翻新,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各有不同。“卜巧”之俗,就是卜问女子将来是笨还是巧。流传最广的当数“对月穿针”“穿针乞巧”,也叫“赛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代。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此外,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还有“投针验巧”“喜蛛应巧”“巧菜”等。

篇8:农历

公历是阳历

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全世界都在通用的一套历法,它的前身是儒略历,由罗马军事家儒略·凯撒在2060年前颁布。这套历法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制定的,又叫太阳历,简称阳历。

在儒略历中,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约等于365.25天,所以一年平均长365.25天,比实际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多11分钟14秒。每一年多11分钟14秒可能没什么感觉,可到了公元1582年,儒略历已经多出了十多天。于是1582年的春天,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颁布了更为准确的格里高利历,即现行的公历。这条历法每年平均长365.2425日,与公转周期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可基本保证到公元5000年前误差不超过1天。

农历不全是阴历

早在格里高利历颁布前300多年,我国就有了差不多精确度的历法,不过我国现行的农历要复杂得多。农历这套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人们农业生产活动,我们习惯称其为“阴历”。不过,这是一种不准确的说法。

阴历是根据月球绕地球规律制定的历法,从满月到连边都看不见的“黑月亮”再慢慢恢复到满月,一个周期是29.53天。按照阴历,一年12个月是354.36天,一年13个月就是383.89天,和公转周期的差距都太大。为此,古人就想出了“十九年七闰”(每19年中设置7个闰年,在闰年里加1个闰月)的办法来解决。这样,每19年的误差才不到0.1天。现行的农历既有阴历的特色,又顾及了阳历的规律,所以说农历是一种阴阳历。

为什么这个学期那么长呢?

这是因为我国下半学期开学的时间参照的是公历,一般在9月初;放寒假的时间却是参照农历春节,一般是春节前一个月。今年的正月初一相对于公历而言特别晚,所以2014-2015年度学期自然特别长。不过,下个学期会相对往年要短些,因为下个学期的开始时间参照农历,而结束时间固定在公历7月初。

为什么每年过春节的时间都不样?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它的时间实际上是固定的,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即一月初一),只是相对于公历而言,它在变化而已。同样的道理,每年端午(五月初五)、中秋(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过的。

为什么除夕叫做三十儿,可有时候那天明明是三十九呢?

按照规定,除夕是正月初一的前一天,也就是腊月(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因为这一天常是腊月三十,所以大家出于习惯,也叫除夕三十儿。但是,农历的一个月有时只有29天,所以有的时候除夕是腊月的第29天。

为什么2014年出生的人有的属马,有的却属蛇呢?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它自然要按照传统的农历去推算。公历的2014年初还是农历的蛇年,农历春节后才是马年,所以2014年出生的小孩儿既有蛇宝宝,又有马宝宝。

为什么清明节不是按照农历日期?

端午(五月初五)、中秋(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都是按照农历过的。而清明是一种节气,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为是参照太阳规律运行制定的,所以清明节不会像端午那样固定在农历的某月几号(可别忘了我国的农历是阴阳历哦)。由于公历即阳历,所以清明节可以跟公历基本吻合,每一年都落在公历的4月4日、4月5日、4月6日中的一天。

为什么我们每一年会有两个生日?

因为我们惯用的历法有两套,自然就有了公历和农历两个生日。而这两套历法差异很大,所以多数情况下两个生日不会重合。但也有相逢的机会,因为农历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来与阳历对接,所以在我们19岁倍数的生日那一天,公历生日和农历生日就有机会重合,比如19岁、38岁、57岁、76岁等。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农历的“闰月”和公历的“四年一闰”会时不时在里面“捣乱”。

公历好,还是农历好?

上一篇:7虎门销烟下一篇:萨拉乌苏河畔的中秋节散文欣赏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