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

2024-04-12

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共6篇)

篇1: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

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排污许可证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法律规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核发、实施、监管等行为,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排污许可,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排污单位的申请和承诺,通过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形式,依法依规规范和限制排污单位排污行为并明确环境管理要求,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实施监管执法的环境管理制度。

本规定所称排污单位特指纳入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

第四条 下列排污单位应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

(一)排放工业废气或者排放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

(二)集中供热设施的燃煤热源生产运营单位。

(三)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

(四)城镇或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

(五)依法应当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其他排污单位。

环境保护部按行业制订并公布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分批分步骤推进排污许可证管理。排污单位应当在名录规定的时限内持证排污,禁止无证排污或不按证排污。

第五条 环境保护部根据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和环境危害程度的不同,在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中规定对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类型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差异化管理。对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较小、环境危害程度较低的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简化管理的内容包括申请材料、信息公开、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执行报告的具体要求。

第六条 对排污单位排放水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的各类排污行为实行综合许可管理。排污单位申请并领取一个排污许可证,同一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位于不同地点的排污单位,应当分别申请和领取排污许可证;不同法人单位或其他组织所有的排污单位,应当分别申请和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七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全国排污许可制度的统一监督管理,制订相关政策、标准、规范,指导地方实施排污许可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排污许可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实施简化管理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其余的排污许可证原则上由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核发。地方性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被调整为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派出分局的,由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所属派出分局实施排污许可证核发管理。

第八条 环境保护部负责建设、运行、维护、管理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各地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应实现数据的逐步接入。环境保护部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基础上,通过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对全国的排污许可证实行统一编码。排污许可证申请、受理、审核、发放、变更、延续、注销、撤销、遗失补办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排污许可证的执行、监管执法、社会监督等信息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记录。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内容

第九条 排污许可证由正本和副本构成,正本载明基本信息,副本载明基本信息、许可事项、管理要求等信息。

第十条 下列许可事项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一)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等。

(二)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许可排放量。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许可事项。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许可事项可只包括(一)以及(二)中的排放污染物种类、许可排放浓度。

核发机关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要求等,依法合理确定排放污染物种类、浓度及排放量。

对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上述内容进行许可时应当将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的相关要求作为重要依据。

排污单位承诺执行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并为此享受国家或地方优惠政策的,应当将更加严格的排放浓度和排放量在副本中载明。

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环境质量限期达标规划、重污染天气应对措施中,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有特别要求的,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第十一条 下列环境管理要求应当在排污许可证副本中载明:

(一)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维护,无组织排放控制等环境保护措施要求。

(二)自行监测方案、台账记录、执行报告等要求。

(三)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执行报告等信息公开要求。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事项。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可作适当简化。

第十二条 排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应载明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生产经营场所地址、行业类别、组织机构代码、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以及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发证机关、发证日期、证书编号和二维码等信息。

排污许可证副本还应载明主要生产装置、主要产品及产能、主要原辅材料、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信息。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可作适当简化。

各地可根据管理需求在排污许可证副本载明其他信息。

第三章 申请与核发

第十三条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环境保护部确定的期限等要求,确定本行政区域具体的申请时限、核发机关、申请程序等相关事项,并向社会公告。

第十四条 现有排污单位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具有排污许可证核发权限的核发机关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新建项目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投入生产或使用并产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 环境保护部制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排污单位依法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提交排污许可申请,申报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等,测算并申报污染物排放量。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在申请排污许可证前,应当将主要申请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拟申请的许可事项、产排污环节、污染防治设施,通过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或者其他规定途径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开。公开时间不得少于5日。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可不进行申请前信息公开。

第十七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填报并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同时向有核发权限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通过平台印制的书面申请材料。排污单位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

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主要内容包括:排污单位基本信息,主要生产装置,废气、废水等产排污环节和污染防治设施,申请的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格式见附件。

(二)有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承诺书。主要承诺内容包括:对申请材料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按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控制污染物排放;按照相关标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台账记录;按时提交执行报告并及时公开相关信息等。

(三)排污单位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排污口和监测孔规范化设置的情况说明。

(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号,或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要求,经地方政府依法处理、整顿规范并符合要求的相关证明材料。

(五)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还应提供纳污范围、纳污企业名单、管网布置、最终排放去向等材料。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上述材料可适当简化。

第十八条 核发机关收到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后,对材料的完整性、规范性进行审查,按照下列情形分别作出处理:

(一)依本规定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排污单位不需要办理。

(二)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有核发权限的机关。

(三)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充的全部材料。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四)申请材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或在五日内出具一次性告知单,告知排污单位需要改正的全部内容。可以当场改正的,应当允许排污单位当场改正。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五)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或者排污单位按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

核发机关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排污许可申请的决定,同时向排污单位出具加盖本行政机关专用印章和注明日期的受理单或不予受理告知单。

第十九条 核发机关根据排污单位申请材料和承诺,对满足下列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对申请材料中存在疑问的,可开展现场核查。

(一)不属于国家或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予以淘汰或取缔的。

(二)不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

(三)有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或污染物处理能力。

(四)申请的排放浓度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相关标准和要求,排放量符合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的要求。

(五)申请表中填写的自行监测方案、执行报告上报频次、信息公开方案符合相关技术规范要求。

(六)对新改扩建项目的排污单位,还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批复的相关要求,如果是通过污染物排放等量或减量替代削减获得总量指标的,还应审核被替代削减的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变更情况。

(七)排污口设置符合国家或地方的要求。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要求。

核发机关根据审核结果,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将延长期限理由告知排污单位。依法需要听证、检验、检测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规定的期限内。行政机关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

核发机关作出准予许可决定的,须向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提交审核结果材料并申请获取全国统一的排污许可证编码。

核发机关应自作出许可决定起十日内,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作出不予许可决定的,核发机关应当出具不予许可书面决定书,书面告知排污单位不予许可的理由以及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第二十条 在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内,下列事项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在规定时间内向原核发机关提出变更排污许可证的申请。

(一)排污单位名称、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实际负责人等正本中载明的基本信息发生变更之日起二十日内。

(二)第十条中许可事项发生变更之日前二十日内。

(三)排污单位在原场址内实施新改扩建项目应当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在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或者备案后,产生实际排污行为之前二十日内。

(四)国家或地方实施新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核发机关应主动通知排污单位进行变更,排污单位在接到通知后二十日内申请变更。

(五)政府相关文件或与其他企业达成协议,进行区域替代实现减量排放的,应在文件或协议规定时限内提出变更申请。

(六)需要进行变更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复印件。

(三)与变更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排污单位应当书面承诺对变更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负法律责任以及严格执行变更后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核发机关应当对变更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变更的,在副本中载明变更内容并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发证日期和有效期与原证书一致。

发生第二十条第一项变更的,核发机关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十日内作出变更决定,并换发排污许可证正本。发生其他变更的,核发机关应当自受理变更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变更许可决定。

第二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单位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三十日向原核发机关提出延续申请。

第二十四条 申请延续排污许可证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排污许可证申请表。

(二)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复印件。

(三)与延续排污许可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 核发机关应当对延续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同意延续的,应当自受理延续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延续许可决定,向排污单位发放加盖本行政机关印章的排污许可证,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同时收回原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机关或其上级机关,可以撤销排污许可决定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一)超越法定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三)核发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

(五)排污单位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六)依法可以撤销排污许可决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手续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一)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

(二)排污单位被依法终止不再排放污染物的。

(三)法律规定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向原核发机关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遗失排污许可证的还应同时提交遗失声明,损毁排污许可证的还应同时交回被损毁的许可证。核发机关应当在收到补领申请后十日内补发排污许可证, 并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进行公告。

第二十九条 排污许可证自发证之日起生效。按本规定首次发放的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延续换发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第三十条 禁止涂改、伪造排污许可证。禁止以出租、出借、买卖或其他方式转让排污许可证。排污单位应当在生产经营场所内方便公众监督的位置悬挂排污许可证正本。

第三十一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实施排污许可不得收取费用。

第四章 实施与监管

第三十二条 排污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的规定,遵守下列要求:

(一)排污口位置和数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和排放量、执行的排放标准等符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不得私设暗管或以其他方式逃避监管。

(二)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遵守法律规定的最新环境保护要求等。

(三)按排污许可证规定的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频次和相关监测技术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并公开。

(四)按规范进行台账记录,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信息、燃料、原辅材料使用情况、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记录、监测数据等。

(五)按排污许可证规定,定期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信息,编制排污许可证执行报告,及时报送有核发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公开,执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信息、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按证排放情况等。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三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依据排污许可证对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行为进行监管执法,检查许可事项的落实情况,审核排污单位台账记录和许可证执行报告,检查污染防治设施运行、自行监测、信息公开等排污许可证管理要求的执行情况。

对投诉举报多、有严重违法违规记录等情况的排污单位,要提高抽查比例;对实行排污许可简化管理的排污单位以及环保诚信度高、无违法违规记录的排污单位,可减少检查频次。

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布监督检查情况,对检查中发现违反排污许可证行为的,应记入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排污单位的台账记录和执行报告进行审核,提出审核意见,作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的依据。

第三十四条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采取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具有核发权限的下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的排污许可证核发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对违规发放的排污许可证,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撤销许可,并责令改正;对于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违反规定发放排污许可证,情节特别严重的,由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撤销违规发放的排污许可证并责令整改,对直接负责核发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 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排污单位应及时公开信息,畅通与公众沟通的渠道,自觉接受公众监督。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对调查结果予以反馈,同时为举报人保密。

第三十六条 除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之外,排污单位应当按本规定第十一条第(三)项规定,及时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相关信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管理信息平台公开排污许可监督管理和执法信息。

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应当公布排污许可的管理服务指南和相关配套文件。管理服务指南应当列明排污许可证办理流程、办理时限、所需的申请材料、受理方式、审核要求等内容。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在本规定实施前依据地方性法规核发的排污许可证仍然有效。原核发机关应当在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填报数据,获取排污许可证编码。

对于其他仍在有效期内的排污许可证,持证排污单位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1号)和本规定,向具有核发权限的机关申请核发排污许可证。

篇2: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

第一条 为加强环境管理,推进污染减排,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等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省环保厅负责《暂行办法》的统一组织实施和排污许可证发放的监督管理。

市(州)环保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国控、省控、市控排污者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和管理工作。

县级环保局负责行政区划范围内除本条第二款外其他排污者的排污许可证核发和管理工作。

市(州)环保局可授权县级环保局发放应由市(州)环保局发放的排污许可证。

第三条 按照国家规定,水、气污染物排放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水、气污染物排放应当遵循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原则。

水、气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规定的排放浓度。

按照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以及总量控制要求核定排污者污染物排放的浓度和总量。

第四条 凡在四川省境内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排污临时许可证的排放水、气污染物的排污者,不得排放水、气污染物;排污许可证的持有者,必须按照许可证核定的污染物种类、控制指标和规定的方式排放污染物。

第二章 排污许可证发证范围

第五条 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水、气污染物的排污者,应按本办法要求申领排污许可证。

(一)向环境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二)直接或间接向环境排放废水和污水的;

(三)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者。

机动车、铁路机车、船舶、航空器等移动源排放污染物的,暂不列入排污许可证发放范围。

第三章 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和受理

第六条 排污者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合法的生产经营资质;

(二)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产品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产业政策要求;

(三)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新建项目)和验收材料;

(四)有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标准和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设施委托运行的,运行单位应持有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证书;

(五)污染物排放符合环评审批文件的总量控制要求以及环境功能区和所在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六)有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和设施、装备;

(七)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应设置规范化排污口的排污者,已设置了规范化排污口;

(八)按规定应当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设施的排污者,已按照国家的标准、规范安装了自动监控设施;

(九)按规定进行了排污申报,并依法缴纳了排污费;

(十)有完善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十一)按规定应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已进行了清洁生产审核;

(十二)按规定开展环境统计,具有符合要求的统计报表;

(十三)当年无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行为或已对违法行为进行整改;

(十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新建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在项目的主要环保设施和措施已与主体工程同时建成和落实,并经负责审批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现场核实同意进入试生产后,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审批书,申请排污临时许可证。

通过环保验收的,应在收到验收合格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审批书,申请排污许可证。

第八条 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及向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均须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除按申领要求提交资料外,还应提交污水处理运营单位的污水处理运营资质。

向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的除按要求提交资料外,还应提交向废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营业执照、污染物委托处理协议等资料。

第九条 排污者应当在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试生产前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审批书,申请变更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

第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排污者提出的污染物排放许可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且属于职责范围的,应予以受理,并出具书面受理凭证。

对材料不齐、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场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补齐的全部内容。

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及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出具书面凭证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

第四章 排污许可证的审批

第十一条 负责排污许可证审批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规定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并确定该排污单位应执行的排放标准和四项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指标:

(一)新、改、扩建企业和具有环评报告的现有企业按照环评批复确定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指标。

(二)其他企业按照排放标准核定排放总量。

对本行政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量总和大于上级核定的污染排放总量的,应进行更加严格的总量控制,实行排污总量分配,确保完成区域污染减排目标任务。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排污许可证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依法对申请材料和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和审查,及时做出颁发或者不予颁发排污许可证的决定。

对符合要求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授权负责人审定签发(加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章)后,向排污者颁发排污许可证。

对不符合要求的,决定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并书面告知申请者,说明理由。

涉及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同级人民政府未授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以公文形式将大气污染物排污许可审查意见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经审批同意(加盖人民政府公章)后,向排污者颁发。同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或授权负责人审定签发(加盖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公章)后,向排污者颁发排污许可证。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审查和颁发排污许可证的情况予以公告。

第五章 排污许可证的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的载明事项。排污许可证分《排放污染物许可证》和《排放污染物临时许可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的有效期为5年。《排放污染物临时许可证》的有效期限一般为半年,最长不超过1年。

排污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

(一)正本应载明主要事项。

(1)持证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2)排放污染物的种类;

(3)有效期限;

(4)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二)副本应载明主要事项。

除载明正本规定事项外,还应载明的主要事项有:

(1)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

(2)排放口的数量,各排放口的编号、名称、位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速率、方式、去向以及时段、季节要求;

(3)污染物排放的监测要求;

(4)年度信息核查记录;

(5)有总量控制要求的排污者,其排污许可证中应当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削减量和时限;

(6)其他应执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要求。

第十四条 排污许可证的使用。排污许可证用于排放污染物的许可证明,仅限申领单位使用,不得转让。

排污许可证可用于工商年审、上市环保核查、融资、信贷、保险等需要进行排污许可证明的领域作证明材料。

排污许可证和排污临时许可证应当悬挂于主要办公场所或主要生产经营场所。

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排放总量不得超出排污许可证载明的控制指标。

未取得排污许可证或排污临时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环保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处以行政处罚,并依法责令整改。

禁止排污者无排污许可证或者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污。

违反本办法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处以行政处罚,并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改正的,依法注销或吊销排污许可证。

第十五条 排污许可证的变更。排污许可证持有人改变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的,应在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确定改变的15日内向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因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环境功能区划等发生变化或持证单位发生合并或分立的、变更法人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需要对许可事项进行调整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持证人的申请,核实材料后依法对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进行变更。

第十六条 排污许可证的延续。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许可证持有人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前30日内向发证机关申请延续。

申请延续的条件,按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的条件进行审查。

第十七条 排污许可证的注销。持证单位被撤销、宣告破产或其他法定原因的,环保部门应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纳入各级政府淘汰落后产能名单和总量减排结构关停淘汰名单的,环保部门应注销其排污许可证。

第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的补办。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毁损的,排污者应在确定遗失、毁损的15日内向颁发机关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

第十九条 排污许可证的年度信息核查。排污者应于每年3月底前,向颁发机关申请对排污许可证的年度信息进行核查。

年度信息核查应提交的材料包括:

(1)生产经营报表;

(2)符合环境保护技术规范的环境监测报告;

(3)排污申报及排污收费相关材料;

(4)持证排污者的环境违法受行政处罚的情况以及纠正违法行为的情况;

(5)排污许可证载明信息变化情况。

对不符合条件和环保设施运行管理不正常、未完成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的,应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不予通过年度信息核查。

第二十条 未申领排污许可证、不按规定要求进行年度信息核查以及未通过年度信息核查的排污者,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国务院第370号令)有关规定进行查处。

第六章 附则

篇3: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制度探讨

1 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现状

当前, 我国的广东、山西、浙江等大多数地区已经出台了满足自身特点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 但是国家还未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 致使当前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执行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首先, 无法全面实施与法律相关的排污许可规定。例如, 虽然《水污染防治法》已经规定全面实施排污许可的原则, 严禁医疗污水、工业废水等无证排污, 但实际上, 无证排污现象仍未完全禁止, 法律规定与现实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其次, 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存在阻碍。现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机械地将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进行割裂, 环评审批中所含的污染物信息未能在排污许可证中体现。再次, 排污许可证未能与区域设定的总量控制指标相协调。虽然国家对重点污染物的总量进行控制、减排,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仍然存在区域规定排放量与排污许可证承载排污量相差较大的情况。最后, 核发许可证并没有统一的许可条件及清晰的程序。由于缺乏统一制度, 使得各地对于排污许可的审核条件以及申请程序有着不同的管理, 其极不利于从总量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综上可见, 当前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现状令人担忧, 及时进行管理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的益处

我国对于污染源的管理工作涉及的环节十分繁杂, 不仅需要环评审批、竣工验收, 而且还需要排污申报、排污许可等等, 这使得管理难度与漏洞风险大大增加。为了能够有效突破污染源管理的局限, 降低环保风险, 探索开展统一管理环境污染源的新模式十分必要, 通过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建立一证式管理制度, 使得环保部门能够全面掌握企业的排污信息, 在实时关阀、动态监控中整体管理企业排污行为, 从而全面实现企业排污的有序、规范, 从根本上杜绝无证排污的困扰。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不仅能简化流程, 而且使得企业的排污以及项目审批信息更加全面, 通过载明排污权的交易变更以及有偿使用, 使得核准的排污指标得到切实强化, 规范企业能够自觉对排污总量进行控制。

3 美国《清洁空气法案》相关许可证的异同

排污许可证作为美国污染源管理政策体系中的核心政策手段, 能够有效控制污染源排放的各项要求, 使得污染源管理制度的确定性、可操作性以及有效性得到大大提高。首先, 在《清洁空气法案》中, 美国正式建立了联邦运行的许可证制度, 通过将污染源控制的各项要求进行合并, 使得许可证制度更易监督与遵守。而我国当前还未形成国家的统一标准, 在污染源管理的效率方面, 相对较差。其次, 法案中规定的排放标准, 大多依托于技术的检测, 通过考察地区的空气质量以及控制目标, 设置具有一定差别的排放限值。而我国的污染排放量则实行统一标准, 其并未考虑实际情况, 使得我国空气质量时好时坏。最后, 美国排污许可证的管理依循州政府独立负责的原则。一般情况下, 联邦环保局将设定排污许可证的最低要求以及审批程序, 在实时监督中由州环保局建立并运行相应的许可证制度。这一点我国管理与其相似, 当前排污许可证的管理制度主要依托于地方间的独立管理, 但是由于国家并未形成统一的管理规范, 使得各地区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执行力度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4 简析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内涵

目前各试点省市实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大多只注重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的许可。本文认为一证式管理的许可证制度应该将环境管理各项制度的要求集中通过排污许可证为载体实行一证式管理, 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许可和动态监管的过程, 其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 全面反映企业的排污信息, 包括废水、废气、固废、噪声等要素的综合许可; (2) 实现排污企业生产周期全过程监管; (3) 实现综合环境管理要求的全方位规范。

4.1 一证式管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构建重点

地区实施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制度, 一方面可以帮助环保部门实现简政放权, 提高自身办事效率, 另一方面还能够在动态监督污染源的过程中, 提高地区环保治理成效。一般地, 一证式管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管理时段以及管理内容三个方面的构建重点: (1) 实现污水、废气、固废、噪声等要素的综合许可。通过将污染源控制的各项要素进行合并, 明确排污企业排放污染物种类、浓度、数量、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污染, 以及为确保地方环境质量承诺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计划等等, 使得许可证制度更易监督与遵守, 提高部门行政效率; (2) 一证式管理应涵盖排污企业生命周期的全过程, 将现有污染源管理各项制度进行整合, 实现排污企业在建设、生产、停产等不同阶段的全过程管理, 不仅体现排污企业各个生命阶段的环境行为规范, 动态变化, 而且能够有效控制排污企业生产运营期的环境影响。 (3) 一证式管理对污染源环境管理的要求更为全面, 应重新构造排污许可证的核发、监管流程, 要体现事先许可、事中事后监管的全过程管理, 对排污企业环境行为实现综合、系统、长效的管理。

4.2 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前景及发展方向

为了不断强化我国的污染防治工作, 提高环境保护力度, 探索有效的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模式至关重要, 其不仅能够为建立污染源长效管理机制奠定坚实基础, 而且有利于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改善我国环境质量。目前, 我国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模式正向着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并逐渐转变为企业在环保中责任、权利的法律凭证。

为更好地实现这一前景目标, 相关部门理应明确发展方向, 完善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制度。一方面, 简化流程, 提高效率。虽然一证式管理已经提高了原有排污许可证申请效率, 但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环保的力度, 其可重新构造核发监管流程, 使排污许可证发放环节成为事前 (环评文件审批阶段) 许可。除此以外, 排污许可证还可替代环保设施的验收, 执行报告及日常监管替代排污申报, 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 实施全面监管。首先, 强化政府的监督作用, 对排污企业实施依法管制, 对违反许可证规定行为的采取暂扣、吊销等处罚, 督促其遵守管理要求。其次, 实施排污企业自我管制机制, 通过明确排污企业自我监测、记录以及报告要求, 落实排污企业环保的主体责任。最后,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通过公示与排污许可证相关的各类信息, 接受社会监督和公众管制, 弥补政府监管资源的有限性。

5 结语

总之, 环境容量是一种功能性的资源, 为了更好的提高环保水平, 有效控制排污指标十分重要, 只有不断挖掘其使用价值, 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构建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制度, 不仅能够实现综合许可, 简化流程, 而且在环境执法监督的体系中, 强化了企业持证排污理念, 使得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卢瑛莹, 冯晓飞, 陈佳, 黄冠中.基于“一证式”管理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创新[J].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 11:89-91.

[2]刘源.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现状分析及完善[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篇4: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

关键词: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

中图分类号 X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8-0080-02

Management of Pollution Discharge Permit in Nanjing City

Chen Ming et al.

(Nan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njing 210013,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scharge permit management in Nanjing are firstly introduce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discharge permit management are also analyzed. Furthermore,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 words:Nanjing;Discharge permit;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八项基本制度之一[1]。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对污染源进行监督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排污权交易等工作的重要基础。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工业污染源环境管理科学化、定量化、规范化、落实总量控制制度,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有重要作用[2]。

1 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历程

1.1 历史背景 1988年南京市政府发布了《南京市污染物排放申报管理暂行办法》,南京市成为全国35个和江苏省首批实行排污申报和排污许可证的试点城市。同年南京市环境保护局相应成立了“排污申报及排污许可证”领导小组和技术组,并给12家重点排污企业核发了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安装了污水排放流量计。1991年全市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数90家,1998年全市发放排污许可证企业数达283家。1989年以来,南京市一直将排污申报和许可证制的工作纳入企业厂长(经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对重点企业按证排污情况进行严格考核。2000年后随着企业厂长(经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取消,排污许可证考核工作也随之取消,排污许可证仅限于核发,没有考核,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相对被弱化。

1.2 工作现状

(1)管理办法。2011年7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2015年10月江苏省环保厅印发了《江苏省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试行)》,目前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主要按照上述两个办法执行。

(2)管理层次。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由市环保局总量处统一组织,具体分为市、区两级管理。市环保局负责市直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区、县环保局负责辖区内非市直管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

(3)管理内容。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实行总量和浓度双重控制,管理因子兼顾水、大气污染物和噪声。

(4)管理程序。发布申领通告—企业提交申请—管理部门受理、审核—发放排污许可证—发证后管理及年度考核。

2 南京市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存在问题

2.1 缺少统一的审核细则 2011年发布的《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办法》主要给出了排污许可证申领颁发、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2015发布的《江苏省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试行)》对排污许可证申领范围、控制指标、实施机制等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并统一了全省的排污许可证正、副本及申请表等相关文书格式。但是,上述两个管理办法中均未给出统一的审核细则,在具体审核过程中,特别是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的核定上,没有统一的审核原则,审核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容易产生不公平的现象。

2.2 管理信息技术手段落后 南京市已开发了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实现了排污许可证的网络发放工作,企业网络申报,环保部门网络审核并发放排污许可证。但是,排污许可证审核过程中,需要与环境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排污申报数据、企业生产状况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相互参考验证,目前系统设计较为简单,尚不能支持上述数据之间相互验证,导致工作效率不高。此外,现有系统仅仅解决了排污许可证发证的问题,尚未与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结合,现有系统很难达到对污染物总量的有效管理。

2.3 缺乏系统的管理手段 目前,南京市的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独立,工作主要集中在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年审等,与其他污染源管理制度的关系相对比较松散,如何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为政府环境监管的执法依据、企业环境行为的守法文书、公众环保监督的参与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 南京市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的对策

3.1 制定相应的审核细则 针对目前没有审核细则的现状,尽快制定相应的审核细则,对排污口进行规范化管理,特别对污染物排放量、排放浓度及总量给出统一的核定原则,制定统一、规范的审查核定程序及工作流程,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有据可依。

3.2 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 结合全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工作,对现有的排污许可证管理系统进行优化,与排污权交易数据进行接轨,数据做到实时更新,利用系统对每个管理区域设置总量控制目标,强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结合环境信息公开,将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发放、文本内容等信息进行公开,提供便捷的公众监督渠道,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管。

3.3 出台系统性的管理手段 以排污许可证为污染源管理的核心和主线,整合现有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总量控制等污染物管理制度,充分整合已有的政策,通过排污许可证实现对排污单位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相关跟踪监督制度、办法的制定,进一步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流程。

4 结语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基本制度,在发达国家已有诸多良好实践,被作为污染源管理体系的核心[3]。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推进,对南京市的环境管理、污染防治工作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俊峰.浅谈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J].环境科学导报,2011,30(5):18-20.

[2]杨晓静,任志忠,宁平.云南省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思考[J].环境科学导刊,2009,28(3):42-45.

篇5:排污许可证管理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污染源全过程监管,规范排污许可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排污许可证,是指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排污单位的申请,核发的准予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污染物的凭证。

本办法所称排污单位,是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分为重点排污单位和一般排污单位。

本办法所称重点污染物,是指国家、自治区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各地(州、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确定的其他有严重环境影响、需要采取特别治理措施的污染物。

排污单位应当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而未取得的,不得排放污染物。

第三条

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排污单位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以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排污许可证的核发和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排污许可证的许可事项包括允许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总量,规定其排放方式、排放时间、排放去向,并载明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管理要求。

第五条

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本办法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

第六条

自治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并核发下列排污许可证:

1.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包括自备电厂);

2.石油开发单位;

3.本办法实施后国家和自治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 竣工环保验收的新建项目所在单位。

地(州、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核发本行政区域内除上款规定以外的排污许可证。地(州、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核发排污许可证。

第二章 申请与核发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申领排污许可证:

1.排放大气污染物的;

2.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和餐饮污水的;

3.运营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设施的;

4.经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

5.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第八条

重点排污单位是指国家、自治区、地(州、市)级重点污染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水平达到国家、自治区、地(州、市)级重点污染监控企业筛选标准的建设项目所在单位,城镇和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单位。

一般排污单位是指除前款所述重点排污单位之外的排污单位。第九条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八条规定,制定本级排污许可证申领单位名录,向社会公告。

第十条

排污单位应当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排污许可证申请材料,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建设项目所在单位应当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或备案文件要求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按期完成并通过竣工环保验收后十个工作日内,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交申请。

第十一条

排污单位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填报排污许可证申请表,签署承诺书,并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1.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

2.申请文件及《自治区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暂行)》; 3.污染物实际排放量和申请量核算说明;

4.有资质的环境监测机构出具的最近一年的监测报告(含上年4个季度监督性监测数据表、在线监测数据月统计表(日

— 3 — 均值)或手工监测月报表);

5.排污项目或设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及竣工环保验收许可文件;

6.排污单位向城镇或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单位排放污染物的,应当提交相关单位同意接纳的证明;

7.采用集中供热的,应当提交集中供热设施运营单位对其供热的相关证明;

8.排污口照片。

重点排污单位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还应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1.应当安装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的,需要提交自动监测设备验收材料和监测记录;

2.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的排污口证明材料; 3.按规定编制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建设项目所在排污单位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批复或备案文件(含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批复内容或批复文件);

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或备案文件要求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按期完成并许可投入运行的证明材料(竣工环保验收许可文件);

3.通过有偿使用或交易取得排污权的,应当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4.排污口照片;

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清单,由自治区、地(州、市)和县(市、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或其他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收到排污单位申请材料后,应当按照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1.依本办法不需要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即时告知排污单位不予受理;

2.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核发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排污单位向相应核发机关申请;

3.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排污单位当场更正;

4.申请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规定的,应当当场或在五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排污单位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

5.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规定,或排污单位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申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受理或不予受理申请,应当出具书面凭证。

第十三条

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应当满足下列条件:

1.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产品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产业政策要求;

2.污染物排放方式、去向符合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功能区划要求;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经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复或备案,或排污单位经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环境保护大检查后确认达到相关规定;

4.有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防治污染设施或污染物处理能力;

5.排放污染物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按照规定执行特别排放限值的,应当达到特别排放限值要求。

重点排污单位还应当满足下列条件:

1.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监测规范安装使用监测设备;

2.按规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3.设置符合国家或地方要求的排污口;

4.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的地区,排污单位按各地有关规定取得排污权。

建设项目所在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应当满足下列条件:

1.取得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或备案文件;

2.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或备案文件的要求按期完成并通过竣工环保验收。

3.实行排污权有偿使用或交易的,按规定取得排污权。

第十四条

排污许可证申请受理后,负责核发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提出审核意见。

审核人员对申请材料实质内容存在疑问,需要到现场核查的,可进行现场核查。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发放排污许可证之前,应当予以公示。对存有异议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结合反馈意见、排污单位申辩等情况,作出是否发放的决定;对无异议的,发放排污许可证。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决定不予发放排污许可证的,应当书面告知排污单位,说明理由,并告知排污单位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请行政诉讼的权利。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核决定,自作出准予发放决定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发放排污许可证,并予以公告。进行现场核查或公示存有异议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本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十五条

排污许可证的许可内容包括:

1.污染物种类及排放、处置的方式、时间、去向; 2.排污口的地点(经纬度)、数量; 3.排污单位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

4.重点排污单位的重点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最高允许日排放量;根据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规定的削减总量和时限;

5.间歇性、季节性排放的特别控制要求。

第十六条

排污单位的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不得超过根据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或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及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行业最高允许排水量)或废气量核定的结果。

排污单位的最高允许日排放量,原则上不得超过正常工况下

— 7 — 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的日均值的1.5倍。

建设项目所在排污单位的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应当根据该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结果核定。

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对辖区内的排污单位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和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并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

第十七条

排污许可证包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排污许可证正本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1.排污单位名称、住所、生产经营场所地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

2.排放重点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种类; 3.有效期限;

4.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排污许可证副本应当载明前款规定事项以及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许可内容。

副本还应当载明排污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及环境管理要求。

第十八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最长不超过五年,有效期截止日期一般应当与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期相衔接。

第十九条

本办法第十七条第二款第1项、第2项规定的事项以及排污单位基本情况发生变化的,排污单位应当在事项发生变化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排污许可证变更申请,原发证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十五个工— 8 —

作日内完成审核,符合条件的,办理相关变更手续。

排污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1.本办法第十五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事项发生变化的;

2.因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发生变化后,排污单位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超过排放标准的;

3.因生产规模、生产工艺改变等原因致使污染物排放种类发生变化、浓度或总量发生重大变化的;

4.其他应当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的情形。

第二十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后,排污单位要求延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发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延续申请。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排污单位提交的延续申请进行审核,对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无变化的,应当办理延续手续。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排污许可证不予延续,原发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排污单位,说明理由,并告知排污单位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1.不符合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

2.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重点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的;

3.因生态保护红线或环境功能区划调整,被禁止或限制在该区域排放原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的;

4.按照规定通过有偿使用或交易取得排污权,逾期未继续申

— 9 — 购的;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发生遗失、损毁的,排污单位应当在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申请补领排污许可证。

第三章 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二条

持有排污许可证的排污单位,应当遵守下列基本要求:

1.将排污许可证正本悬挂于办公场所或生产经营场所;

2.不得涂改、伪造、出租、出借、倒卖或以其他方式非法转让排污许可证;

3.按照规定规范排污口设置;

4.污染物排放种类、浓度、总量以及排放地点、方式、去向等符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不得私设暗管或以其他方式逃避监管;

5.按照本办法规定需要变更、重新申领或延续排污许可证的,应当及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6.保证防治污染设施正常使用,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拆除或闲置;

7.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

8.建立污染物排放和污染治理设施运行台帐;

9.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制定自行监测方案,开展自行监测;

10.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定期巡检,保证正常运行,保存原始记录,并定期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排污情况;

11.重点排污单位应当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设施、装备、物资;

12.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二十三条

排污单位应当及时、如实公开污染治理设施运行情况、污染物排放等环境信息。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自行或委托第三方机构,就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内容如实编制执行情况报告,于每年二月一日前向社会公开,并报发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第二十四条

鼓励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等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监督。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有权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对调查结果予以反馈。

第二十五条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实施排污许可证监督检查方案,开展现场检查、书面核查等,对排污许可证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记录有关情况,建立排污许可证管理档案。

对重点排污单位,还应当采取自动监测、飞行检查等方式和

— 11 — 手段,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十六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系统,规范排污许可证的申请、审核、发放,提高管理效率。

地(州、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信息公开的要求,于每年四月底前向社会公开排污许可证发放、监督管理情况,并向自治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自治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于每年“六五”世界环境日向社会公开全区排污许可证发放和监督管理情况,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和环境保护部报告。

第二十七条

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排污许可证管理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下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中的违规行为。

第二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撤销排污许可证:

1.排污单位申请材料不实,或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2.对不符合条件的排污单位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3.违反程序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4.超越职权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5.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核发排污许可证的;

6.依法可以撤销排污许可证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发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注销排污许可证:

1.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未予延续的; 2.排污单位依法予以关闭的;

3.排污单位已重新取得排污许可证的; 4.排污许可证被依法撤销或吊销的;

5.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应当注销的其他情形。第三十条

未依法取得排污许可证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三十一条

未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污染物排放浓度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或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许可排放量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征收标准加1倍征收排污费;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情况的,加2倍征收排污费。污染物排放量结合在线监测、监督性监测、企业自行监测等确定的污染物实际排放浓度和实际排水量(废气量)予以核定;监测数据难以满足排放量核定需求的,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物料衡算方法进行核定。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超过排污许可证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或超过重点污染物年许可排放量的,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

— 13 — 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履行排污单位基本要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予以处罚,并由原发证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收回排污许可证:

1.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

2.非法超标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等严重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的污染物的;

3.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

排污单位按要求纠正违法行为并完成整改后,应按本办法规定重新申领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五条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认真履行排污许可证的核发、使用和监督管理职责。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排污许可证核发及监督管理中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其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根据自治区环境保护目标,结合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以及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自治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制定分期分批实施排污许可证计划,并予以公告。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于本办法施行之日起一年内,完成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一般排污单位在2017年7月1日前,完成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七条

排污许可证申请表、承诺书、排污许可量核算指南及排污许可证正本、副本,由自治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规定、印制。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施行前排污单位取得的排污许可证在有效期届满前继续有效,但不得延续。需要变更的,按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

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新疆自治区重点流域区域和行业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新环控发〔2005〕49号)同时废止。

第四十条

篇6:湖北省实施排污许可证暂行办法

(二)污染物浓度控制指标按照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执行。

(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总量和浓度控制指标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文件、区域污染总体削减要求和国家、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确定。

第十二条 负责发证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等规定的实施程序,在行政许可法律法规要求的时限内,对申请单位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其中对国控重点污染源的排污许可证,应在核发前就总量指标得到省环保局总量管理部门核准。

(一)对达到第六条申请领取排污许可证应当具备的八项条件的,颁发排污许可证;

(二)未达到第(一)、(二)、(三)项规定之一的,不予发证,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三)未达到其他条件规定之一,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并责令限期整改。对达到整改要求的,由负责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排污许可证;逾期未完成整改任务的,不予颁发排污许可证,不再颁发临时排污许可证。

第十三条 排污许可证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应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一)持有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

(二)排放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执行的标准、总量指标;

(三)有效期限;

(四)发证机关、发证日期和证书编号。

副本除载明正本规定事项外,还应载明的主要事项为:

(一)排放口的数量,各排放口的编号、名称、位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速率、方式、去向以及排放的特殊要求;

(二)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报告要求;

(三)有总量控制义务的排污者,其排污许可证中应当规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削减数量及时限;

(四)其他应执行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的有关规定要求;

(五)年度审验记录;

(六)现场执法检查记录。

第十四条 颁发排污许可证的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颁发排污许可证的决定通知排污单位所在地下一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五条 排污许可证正本应悬挂于主要办公场所或主要生产经营场所。

禁止涂改、伪造、出租、出借、买卖或者以其他方式擅自转让排污许可证。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上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下级环保主管部门在实施排污许可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十七条 发证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排污许可证管理档案制度,便于公众查询,并每年将上一年度许可证的审批颁发、定期检查、撤销、吊销、注销等情况汇总报上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定期将持证排污者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违反排污许可证要求的排污行为等在网上予以公告,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有权向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调查处理。

第十九条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排污许可证载明的主要事项遵循情况进行检查,及时纠正违反许可证规定的行为。环境监察机构在现场执法中,应将排污许可证作为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将排污单位遵守许可情况、现场检查和排污监测结果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检查情况应记入排污许可证副本。

第二十条 持证单位应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进行年检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排污许可证正、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二)一年内有效的排污监测报告;

(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核定的上年度的排污申报登记材料。

发证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排污许可证载明的主要事项进行审查,并在2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符合相关规定的,通过审核,将审核情况载入排污许可证正本和副本。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核不予通过,暂时收回排污许可证,责成排污单位限期治理:

(一)持证单位不能提供相应审核材料的;

(二)上年度中,排污许可证副本中有两次以上违法许可证规定排污违法记录的;

(三)发生重大或者特大环境污染事故,未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或者消除环境污染

的,或者尚处于事故调查处理过程中的;

(四)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二十一条 排污许可证持有人改变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的,应向发证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请,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一)持证单位的排污状况(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浓度、总量、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等)发生重大改变或改变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时,应在发生变更前20日内向原发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变更。

(二)持证单位发生合并或分立、变更法人名称、地址和法定代表人的,应当在变更登记之日后20日内,向原发证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排污许可证变更。

分立出来的持证单位其排污总量指标应从分立前的持证单位划分。各分立出来的持证单位,其排污总量指标总和,不得大于分立前持证单位的排污总量指标。

持证单位合并后,其排污总量指标不得大于合并前各持证单位的排污总量指标之和。

(三)因污染物排放执行的国家或地方标准、总量控制指标、环境功能区划、国家产业政策等发生变化,需要对许可事项进行调整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依法通知排污单位对排污许可证载明事项进行变更。

第二十二条 排污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后需要继续排放污染物的,持有人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30日前向发证机关按照排污许可证申请的程序申请延续。其中,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产品被列入淘汰目录,但尚未超过淘汰期限的,其《排污许可证(临时)》有效期限不得超过限期淘汰、取缔期限。

上一篇:2016年社区反邪教工作计划下一篇:宝钢氧化铁竞争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