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英东的传奇创业故事

2024-04-09

霍英东的传奇创业故事(共8篇)

篇1:霍英东的传奇创业故事

海上运输,赚来第一桶金

霍英东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1923年5月10日,霍英东出生在香港一个水上人家。因家境贫困,霍英东6岁前都没穿过鞋子。7岁那年,两个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后来,香港又被日军占领,生活更加困难。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霍英东退学出去打工了。说是打工,其实就是做苦力,可是身材瘦小的霍英东,不是干苦力的料,每个工作都干不长就被老板辞退了。没有办法,霍英东的母亲只好东借西挪地帮他开了一家杂货铺。生活安定下来的霍英东和邻居家的女儿吕燕妮结了婚,过着安定平淡的生活。不久,母亲的一个决定改变了霍英东整个人生。

1945年战争结束,香港的经济形势好起来了,霍英东的母亲就觉得一家人不能总守着一个杂货铺,她想着能不能把店兑出去,开一个小小的船行,去搞点海上货运的生意。其实霍英东当时还有一个去洋行当文员的机会,300港元1个月,收入不错,也轻松稳定,不过,他最后还是尊重了母亲的决定。于是,他们买了几条船,在海上搞运输。结果几年下来,机会果然就来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一些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导致战略物资的价格飞涨,于是,不少海外商人就铤而走险,将“违禁物资”偷偷运往中国内地,因为利润丰厚,霍英东也加入这场冒险中。他组织了运输船队,三年中每天不断地把黑铁皮、橡胶、轮胎、棉花、药品等重要物资运送到澳门,再想办法转往内地。

其实当时香港的富商像包玉刚、何鸿燊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做过这个生意,只是这个生意实在太冒险太辛苦了,只有霍英东坚持的最久。当时霍英东一天最多睡三四个小时,白天要联络、装货,晚上还得借着月光开船运东西。有几次,霍英东为了躲避英国水警的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就这样,霍英东干了三年。

高风险当然就有高回报,朝鲜战争期间的三年海上运输,霍英东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有了几百万身家的霍英东搬进富人的聚居区跑马地蓝塘道11号的豪宅,成为香港新贵。之后,也正是靠着这第一桶金,霍英东进军房地产业并大获成功,成为香港顶级的地产商。

霍英东在晚年自己评价当年的行为时说:“如果说当时我是为了支持抗美援朝、打破封锁禁运,那是骗人的,我没有那么高的认识。但说当时我一点认识、一点想法也没有,也不是事实。要光是赚钱,还有很多方法,并不一定要走这条路。”

朝鲜战争之后,霍英东已经有了几百万资本了,不需要再风里来浪里去的搏命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霍英东准备“退出江湖”,守着钱财过一生,钱生钱搞搞投资是必须的,可是投资什么项目好呢?霍英东的脑子又开始转动起来。

首创分期付款经营策略

20世纪50年代初期,香港迎来一个移民浪潮,有数据显示,从1947年到1953年这6年间,香港人口由原来的不到50万涨到150万左右。人口暴增,住房必然严重不足。当时香港的住房条件十分恶劣,破旧的木屋、天台,甚至连走廊、楼梯间都挤满了人。看到这个情形,头脑精明的霍英东决定把自己手里的钱全部押在房地产上。

1953年6月,霍英东和妻子吕燕妮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是465万港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那时香港的房地产业还算不上一个行业,一般的市民都是租房子来住,而且当时香港又是英国的殖民地,港内的地产市场一向由英资财团垄断,华人要想从他们那里分得一杯羹,简直难上加难。

其实霍英东最开始进入这个行当,也是考虑通过租房子的方式挣钱。1953年底,霍英东拿出28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使馆大厦,正式进军地产业。当时,他和普通地产商的做法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然后把楼租出去赚钱。

可是租了大概有两三个月,霍英东拿着账本一算,他发现买这栋大楼的280万港币得7年半才能回收本钱。那么不租,怎么能够更快的回钱呢?他琢磨着得卖。

当时在香港,房屋买卖都是以一整幢作为单位,可是香港普通职员的年收入不到3000港元,只有少数有钱的人才能买得起房子,所以有的楼一卖十多年都没人买,比7年半回本时间还要漫长。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子,自己又能用较少的投资得到较大的回报呢?

经过一番思考,霍英东首先想出了分层出售的办法,把房子拆开来卖,这样人们买楼的总价降低,稍微富裕点儿的人都能买得起楼了。接着,为了吸引只有部分房款的人也来买房子,霍英东又发明了分期付款卖楼花的经营策略。

这种方法在现在看来没什么,但在当时可以说是石破天惊。买东西居然只要付一部分钱,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再说了,居者有其屋,这可是中国人的传统理想,现在面积小点儿的房子,首付低点儿,只要花个几百上千的,就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了,这对普通市民的吸引力可太大了。人们排着长队去买房子,光是定金就让霍家收得手软。

“香港土地爷”遭“封杀”

霍英东的几项措施一下子激活了香港的房地产市场,涉足地产行业仅仅1年多时间,霍英东就兴建了100多栋房子,并且基本上都是房子还没建好就已经卖光了,创造了香港地产界的神话。1955年,他在铜锣湾兴建了香港当时最高的大厦17层高的蟾宫大厦,两三年工夫,霍英东在楼市上挣了1000多万港币,成为香港最大的华人地产商。

此时,霍英东只有32岁,已经是香港房地产界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可是,就在霍英东在香港地产界风生水起,被称为“香港土地爷”的时候,有人却开始处处刁难霍英东了。

在当时,香港是归英国政府管理的,上世纪50年代,对霍英东在朝鲜战争期间给中国内地供应物资,港英政府一直耿耿于怀,之后,霍英东又悄悄地和内地的一些政府官员有过往来,1964年是绕道澳门,前往北京参加了国庆节15周年的庆典活动。他的这些行为,港英政府看在眼里却又对他无可奈何,只好拿他最红火的地产生意开刀。

这其中最令霍英东大受打击的就是“星光行事件”。星光行是霍英东1962年开建的一栋商业大楼,位于尖沙咀海边,位置极佳,本来主要用于收租,结果港英政府为了打压霍英东,居然想出了让电话公司不给大楼通电话的恶招。接着,美国驻香港领事又将星光行列入“黑名单”,宣布所有星光行的租客都不能买卖美国货。一系列的打压措施下,霍英东被迫将星光行低价卖给了英资地产置地公司。

投资建设广州白天鹅宾馆

由于港英政府的“封杀”,霍英东渐渐淡出香港的地产市场。“星光行事件”之后,霍英东开始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市场。1968年,霍英东带领400多人和一支船队,从香港出发,浩浩荡荡地开进文莱,开始承建文莱的港口工程。之后,他又转战石油、百货、旅馆、酒楼等产业。

1978年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准许吸收外资用于内地的经济建设。当时,很多海外富商还在观望,霍英东就已经行动起来。1979年,继中山温泉宾馆之后,霍英东又投资建设了广州白天鹅宾馆,这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也是第一家中国人自行设计、自行建设、自行管理的现代化大型酒店。

1983年2月6日,白天鹅宾馆正式开业,并且对市民全面开放。这个决定轰动了广州,大批市民赶来参观,宾馆5个公共卫生间里仅卷筒卫生纸就用掉了200多卷,崭新的地毯也被踩坏,以至于有工作人员去请示霍英东要不要停止开放,霍英东的回答是:全面开放不能变,东西坏了,照价算在我的账上。

现在看来,排着队去参观一个宾馆是不可思议的。可是在30年前,一般市民要进普通宾馆都是相当困难的,进去的时候需要持单位介绍信在门卫处登记,更不用说像白天鹅宾馆这样的五星级酒店了。据当时宾馆的工作人员回忆称,开幕的头一两天,他们每天都能捡到一箩筐鞋,那是成千上万赶来参观的人挤掉的。

因为白天鹅,人们知道了香港有个大老板霍英东,不过人们可能不知道,霍英东其实年轻时最想做的不是商人,而是运动员。

积极帮助中国申奥

霍英东从小喜欢体育,年轻时最想做的事是成为全职足球运动员。1959年,他出资创办香港东升足球队,他是国际足联的执委,还是香港连续6年的网球双打冠军,香港不少体育项目都是他出钱赞助的。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霍英东大为振奋,为了激励中国运动员取得好成绩,1984年霍英东出资1亿港元,建立了“霍英东体育基金”,给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颁发巨额奖金。

而在中国举办奥运会是霍英东晚年最大的愿望之一。1993年,北京申请奥运会的时候,霍英东就向国际奥委会执委做了大量的游说工作,甚至还答应可以捐钱在非洲建立一个体育基金会。第一次北京申奥失败,霍英东曾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败。北京第二次申奥,霍英东因为年岁已高,没有亲自去莫斯科现场助阵,而由儿子霍震霆代为出席。

北京申奥成功后,霍英东又为国家游泳馆“水立方”捐资2亿元。20多年来,霍英东单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捐款就已经超过了8亿元。

10月28日,霍英东先生在北京过世,享年84岁。

霍英东去世后留下高达289亿港币的遗产以及庞大的霍氏集团。霍英东一共有三位太太,十三个子女。根据霍英东生前的安排,原配夫人吕燕妮所生的震字系子女是继承霍氏产业的主力。而二太太冯坚妮和三太太林淑端所生的其他子女,霍英东则反对他们从事商业,让他们纷纷向法律、医生等专业人士方面发展。

篇2:霍英东的传奇创业故事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大约有130亿港元,在1993年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在一次风灾中,他的父亲因为翻船被淹死了。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笔大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钱很便宜,但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的资本。

香港的“土地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幢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篇3:侯马女大学生的电商创业传奇

袁甜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她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开始接触互联网, 有了第一台电脑, 第一个Email, 第一个网友。她第一次尝试网购, 感受到了这种全新的商业流通模式。

“当门房打电话说有我的包裹时, 那一刻特别兴奋, 瞬间对互联网购物产生了兴趣。”袁甜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

侯马是一个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拥有众多的服装市场。2004年, 袁甜瞒着父母开了家网店, 成了淘宝首批店家。她记得第一位顾客是云南人, 48元买了一件衣服。有一次, 她在论坛上看到一款女装销量特别好, 在跑遍侯马大小服装市场后, 终于找到这款衣服——当时市场价35元, 而网上标价168元, 她一下子就拍出20件。没这么多货, 咋办?她跑到临汾、运城选购布料, 找裁缝照着做了20件。这件事让袁甜得到启发, 她开始研究服装设计, 学习拍摄技巧。很快, 她设计的一款裙子被一名德国人一下买走40条。这个暑假, 袁甜赚了2万元。

那一年, 她年仅21岁。

11年过去了, “米兰多格广场”逐步成熟壮大, 从“夫妻店”发展成为现有员工90余人, 设有销售客服部、营销培训部、创意视觉部等7个部门的电子商务公司, 网店有了160万粉丝, 产品远销欧洲、东南亚、北美等地区。2014年, “米兰多格广场”问鼎淘宝网金皇冠网店, 销售额达1.2亿元。

篇4:霍英东的传奇人生

在港台的亿万富翁中,霍英东的知名度可以说是最高的。这不仅因为他个人资产过亿,还因为他是全国政协副主席!然而,霍英东的出身,也许要算亿万富翁中最苦的一个!

霍英东祖籍广东番禺,但是从他的祖父开始,全家就离开了陆地,长年居住在舢板上,被人称为“舢板客”。1922年秋天,霍英东就出生于香港一户水上人家,5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一家七口挤住在一艘小船上,双亲给他取名“官泰”,希望他长大后当大官;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轻气盛的他自己改名英东,意思是要“英姿勃发于世界的东方”!

霍英东的父母靠着一只小驳船,在香港做驳运生意。也就是从无法靠岸的大货轮上,将货卸上自己的驳船,再运到岸边码头,霍英东7岁那年,父亲不幸患病去世。

仅仅过了50多天,霍家的小船又一次翻在大海里,两个哥哥葬身鱼腹,连尸体都没有找回来!母亲死命抱住一块船板,侥幸被过路的渔船救下一条命。当时霍英东因为在海边找野蚝,不在船上,才躲过了这场灾难。

尽管霍妈妈目不识丁,但她却要求自己的儿女一定要知书达礼,将来可以出人头地。故此,霍英东求学期间十分勤奋,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他后来忆述时表示:“那时我对学业十分抓紧,总是不甘落后,偶有成绩落在第三名以下,自己便觉得面目无光。”

杂货店里练就灵巧

1942年,霍英东母亲倾其所有,和其他13人合股,在湾仔鹅颈街开了间杂货店,取名叫“有如”,并由霍英东负责杂货店的日常管理工作。每天早上6时多开店,直至晚上10时,伙计纷纷放工离店后,霍英东还要留在店内打点一切。一年365日,天天如此。由于他细心精明的经营,杂货店的生意日渐兴隆。霍英东从打理杂货店中获得经营管理的良好训练,并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和灵活的处事方法。

为了省下多一点钱交学费,霍英东常常不坐电车,花半个钟头疾步上学,放学后亦要赶着回家,帮助妈妈记账和送发票。他不讳言:“这种紧张生活,经常弄得我筋疲力尽,头昏眼花,甚至神经衰弱。不过,这对于我又是一个很好的历练机会。后来不管生活有多艰辛,工作多么繁忙,自己也不会感到畏惧,都能够从容应对。”

霍英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艘旧式的渡轮上当加煤工。可是他的身体实在太单薄了,顾得上铲煤就顾不上开炉门,刚上岗就被辞退了。那几年中,霍英东简直像俗话说的,“倒霉人喝水都牙痛”。不过,早年的艰辛和挫折,并没有打垮霍英东,他在不断的失败中,取得了经验,积蓄起力量,等待着机会,他坚信自己总有崛起的一天!

赚到第一桶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英东终于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一个发财的机会。霍英东和母亲都认为这是值得把握的好时机,故毅然把杂货店卖给了别人,把卖杂货店得到的7000港元,全部重投父辈的驳运旧业。

日本侵略军投降后,留下了很多机器设备,价值很便宜,稍加修理就可以用,也可以卖出不错的价格。霍英东很想做这种生意,于是他成了个读报迷,专门注意报纸上拍卖日军剩余物资的消息,及时赶到现场,以内行的目光挑选出那些有价值的,大批买进,迅速修好后卖出。

由于缺少资金,他难以放手大干。有一次,他看准一批机器,并且在竞买中以1.8万港元中标。但有一个工厂老板也看中了这批货,愿意出4万港元从他手中买下,霍英东净赚了2.2万港元,这是他在那几年中赚到的最大一笔钱了,为他积累了最初资本。

卖“花楼”第一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霍英东就预料到,香港航运事业的繁荣,必然会带来金融贸易的发展,而这又将促进商业及住宅楼的开发。于是他抢先把经营重点转向了房地产开发。

1954年12月,霍英东拿出自己的120万港元,另向银行贷款160万港元,在香港铜锣湾买下了他的第一栋大厦,并创办了“立信建筑置业有限公司”。开始,他也和别人一样,自己花钱买旧楼,拆除了后建成新楼逐层出售。这样当然可以稳妥地赚钱,可是由于资金少,发展就比较慢。

一个偶然的事件,令霍英东得到了启发,他决定采取房产预售的方法,利用想购房者的定金来盖新房!四方街还没动土,霍英东就在售楼说明书上向市民推介分期付款的卖楼新方法,这是分期付款方式第一次推出。之后,霍英东在出售四方街其它楼宇时,又把第一期的订金降低到总楼价的10%-30%。

“分期付款”、“卖楼花”如今已成为全球地产行业都使用的经营手法,而霍英东则是这一方法的发明者和第一个推行的人。这一创举使霍英东的房地产生意顿时大大兴隆起来,一举打破了香港房地产生意的最高纪录。

当别的建筑商也学着实行这个办法时,霍英东已经赚到了巨大的财富。他当上了香港房地产建筑商会会长,会内有会员300名,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所以有人把霍英东称为香港的“土地爷”。

获称“海沙大王”

霍英东还有个美称叫“海沙大王”,也来自他在经营上的创新。上世纪60年代,香港实业界人士很少进入淘沙业,因为它需要的劳力多,投资大,而获利相对较少。但霍英东从建筑业的广阔前景预见到淘沙业也必将有大发展,所以大胆地吃起了这只“螃蟹”。

1961年底,他花费巨款,从泰国进口了一艘大挖泥船,命名为“有荣四号”。香港经济起飞后,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纷纷拔地而起,对建筑材料黄沙的需求量极大,霍英东的淘沙船队因此财源滚滚,成了他的又一株“摇钱树”。

篇5:名人的传奇创业故事

这一天也是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发布的日子。在这个榜单上,比亚迪的王传福以396亿元的身家排名第一。然而几个小时后,许家印就以422亿元的纸面资产,成了中国内地的新首富。

帮许家印登上宝座的是上市首日猛涨的恒大股价。按照上市首日收盘价计算,恒大总市值达到705亿港元,超过碧桂园,成为在香港上市的最大内地民营地产企业,掌握恒大68.01%股权的许家印自然也水涨船高。许家印说,他“个人经历很简单,但过程很艰难”。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二届大学生,许家印走了一条大多数知识分子当年所走的路:毕业分配,满怀抱负地在一线工作岗位埋头苦干N年,此后适逢改革开发潮涌,终于按耐不住一颗驿动的心,放弃原有的铁饭碗,从内陆的河南直奔深圳,开始了商海浮沉。

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轻的许家印“非常开心地”考上了武汉钢铁学院,学习四年钢铁专业,然后被分配到河南省的舞阳钢铁公司,在这里一呆就是。

“舞钢是大型国企,我一去就主动申请到了第一线——热处理车间,当时学钢铁的大学生比较少,所以受到重视,帮忙协助车间主任,一年后升为车间副主任,再后来做了车间主任。”许家印说自己当时是工作狂人,在做车间主任的7年里,他没有休息过一天,年三十都会跑去车间。

这种工作习气许家印后来也带到了恒大。广州的地产圈都知道,恒大永远有开不完的会,碰到年末,集团会议经常从白天开到深夜,再从深夜开到天亮。当然,这是后话。

1992年初,许家印破例休假了,他南下深圳找工作去了。他没料到是23天过去,投出的简历都撞了白板。后来经别人提醒才知道原来是简历做的太厚了,50页,根本不会有人去看。于是许就把简历改短,从50页改到了10页还是没用,再改,三、四次易稿后,只剩了2页,这时效果也立竿见影——有了5个候选单位。

精挑细选之后,许家印选择了一家刚成立不过一年、只有几个连锁店的规模的小企业,许选择它的原因很简单——是觉得这个企业有前景,最主要的是它有一个好老板。

他的新职业是业务员。曾做过车间主任、管理300多号人的他开始一切重新来过。那时许家印就连见到公司里20岁的小女生,都会喊“师傅”。三个月后,许家印做成第一个单子,为公司带来10万元的业务额,这让老板对他另眼相看,他也从此不用再东奔西跑,当上了办公室的负责人。

1993年,这个企业又注册了一个贸易公司,要和舞钢合作,许家印于是很自然地兼任了这个新公司的老总,不过这个“老总”只是个虚职,公司注册完以后老板再没投进去一分钱,无奈之下,许家印只能东挪西凑借了10万元,开始了第一次创业。不过这次折腾一年,也无起色。

1994年,老板本要派许家印去长春分公司做老总,但许家印却选择了去广州——这个当时还是公司市场空白地打天下。这年的国庆节,许家印带着一个司机,一个出纳,还有两个员工,总共5个人,从深圳来到广州,开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创业。

就像众多刚来广州打拼的异乡人一样,许家印在广州的第一个落脚点是价廉物美的城中村。城中村里的这间不见阳光的房子,白天是办公室,晚上就是5人的住处。人生地不熟,再加上办公环境实在难登大雅之堂,这家位于城中村的微型小公司,生意自然好不到哪里。

不过,幸运之神似乎对许家印总能眷顾,每每在他陷入低潮之时,总会有奇迹助他度过难关,后来的恒大上市波折、资金困难之时,也屡次出现。

当时,许家印的5人团队,通过相关渠道收购了一家公司,取得了一个名为珠岛花园的地产项目,这个对许家印乃至恒大开发、营销风格影响深远的项目,可谓许家印创业路上的第一次飞跃。

当时广州楼市盛行的是大户型之风,一栋楼都是三房,只有拐角的地方才会做小面积。许家印却反其道而行之,1995年珠岛花园第一期的几百套房子全做小户型,效果出奇的好,房子全部热销,在广州楼市轰动一时。

不过,当195月珠岛花园二期销售了一半的时候,许家印选择了离开。

临走时,许家印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价值,应该体现出他的能力水平与贡献。许家印离开深圳老板的时候,项目通过审计,价值2个多亿,也就是说许家印花了2年半的时间,从零开始,为公司创造了2个多亿的现金流,而在当时,许的工资是每月3000多元。

许的个性和价值观,在他人生第一次跳槽中已经略有体现:“我这个人要强,该我做的事我会做好,没做好是一回事,但做好了就要有体现。舞钢十年当了七年车间主任,总是不提拔,我肯定要走。”许家印说,他的出走与现在70后、80后的频繁跳槽不同,“他们跳得太多,已经没有了意义”。

,许家印在广州注册了恒大地产,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许家印认为“用最少的钱拿更多的地,发展的时间持续更长”,所以他把恒大的第一个项目锁定在海珠区广州工业大道的原广州农药厂地块上。

现在的工业大道板块已是小区云集,房价过万,而在当时这里还是工厂林立、污染严重、市政配套都滞后的远郊区。不过,即便这个地块,首期也需500万元的地价款,恒大最多只能从银行贷到300万,而且一穷二白的恒大还未必拿得到。

为了获得这个项目,许家印又再一次发挥了他的商务谈判技能,既描绘了个恒大的宏伟蓝图,也详细描述怎么付款方便。凭着三寸不烂之舌,300万终于到手,于是许家印立即开发,并复制珠岛花园的模式——小户型,薄利多销,快速回笼资金。

196月8日,金碧花园破土动工,8月8日正式公开发售,开盘价定为2800元/平方米,这个价位对于属于广州老城区的海珠楼盘而言,十分具有诱惑力。当天上午首期的323套住宅就全部卖完,一共回款8000多万元。第二期开发的时候,有了现金流的恒大开始注重环境和配套,环境好了,售价自然也就高了,于是第二期的售价涨到了3500元/平方米。

作为新公司恒大的首个楼盘,金碧花园创造了广州乃至中国地产史上一个奇迹:当年征地、当年报建、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当年售罄、当年轰动、当年入住、当年受益。两年前,还在给别人打工的许家印操作的第一个楼盘,珠岛花园就创造过当年盖完108枚公章、办齐所有报建手续等“六个当年”记录。珠岛花园是今日许家印和恒大地产的起点和老师,并不为过,事实上,金碧花园之后的诸多楼盘,至今仍有着当日珠岛花园的营销、设计痕迹。

6月23日,在广州市首次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拍卖会上,恒大集团以1.34亿元的价格一举投得位于原农药厂周边的5.3万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在此之前还进行过几次征地。至此,5次扩地,实现了金碧花园占地52万平方米的发展目标。

金碧花园首期销售额8000多万,一下子就彻底解决了恒大现金流的问题。金碧花园的成功是恒大发展关键的一步。

多年后,许家印话当年,说金碧花园的实践让他明白:无论何时,企业运作最重要的问题都是现金流,尤其是刚起步阶段。或许这个信念,是许家印在恒大此后的几次资金危机中得以脱身的根基。例如,大刀阔斧降价、敢于引进战略合作者;A股高潮伊始出让绿景地产,而后又筹划香港上市,均是此哲学的继续。

篇6:关于李涛的传奇创业故事

从20至今,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APUS Group的用户数量就从零增长到惊人的9.2亿。在初,刚刚获得成为资本等提供的1亿美元B轮融资时,APUS的估值就已经达到了100亿元人民币。“钉子原则”,就是集中所有力量在一个点上取得突破,建立起绝对壁垒,把潜在竞争者挡出去,从而给自己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这正是李涛和他的团队信奉的原则之一。

APUS是智能手机上的用户系统,也是轻量级操作系统,同时还是全球用户接入互联网的连接器。APUS是A Perfect User System的简写,意为完美的用户系统。通过技术驱动,高效提升用户体验,APUS在原有手机的操作系统之上,创新地为用户打造了轻量级操作系统――APUS System。

从年7月2日第一款产品APUS Launcher 正式上线,1个月时间内,APUS System用户量突破1000万人次;截至201月,APUS System 的全球总用户量突破1亿人,并于同年8月入选《华尔街日报》10亿美金俱乐部;到3月,APUS系统及产品集群全球总用户数突破9.2亿,遍布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全球总用户数将突破15亿人。目前,APUS Group主要产品包括APUS桌面、APUS加速、APUS应用雷达等。创造APUS Group这个神秘王国的幕后黑马正是李涛。

放弃巨额股份 笃定海外市场

一提到李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奇虎360的前副总裁,其实,在2014年李涛从360离职开始创业前,他就与海外市场、移动互联网、APUS等结结实实地联系在了一起。

创业时,李涛不仅拥有的互联网从业经验,还拥有17年的产品、管理、竞争等经验。早年他曾在3721公司做渠道,又加入奇虎360公司,负责360手机卫士等无线业务,后又负责360的海外业务。

,李涛在巴西出差时发现,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当地酒店服务员便将手机从功能机换成了智能手机,但他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依然停留在接打电话、发短信上。这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在经验丰富、直觉敏锐的李涛眼中却是无限商机。“我就看他在屏幕上操作,刷来刷去也不知道该用手机干什么,我那时便意识到,移动互联网要在海外爆发了。”李涛回忆说。

巴西的酒店服务员已经开始使用智能手机的事情让李涛明白:新兴国家的市场潜力开始释放了,这时候,谁能在这些市场上提供基础服务,谁就可以定义用户的行为,同时决定互联网未来流量的走势。

2014年,38岁的李涛决定辞职创业。他认为在当时,中国互联网发展已经接近天花板,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人口红利已经见底,海外却至少还有30亿的用户市场没有被开发。“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李涛说。

为了他口中的机会,李涛放弃了700万美元的股票离开了正在上升发展的奇虎360公司。他说:“国际化这条路,我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创业的第三次机会,而且这个机会比过去两次都更为巨大。再等半年我的股票就能拿到了,但半年的时间可能会让我与机会失之交臂。”

当时在李涛看来,两年前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发生的事情,正在海外市场上演,尽管猎豹已经在海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片巨大的市场,还有更大的空间等待开掘。

创业融资 选择切入点

全球70亿人口中,互联网用户可达到约55亿人至60亿人。在李涛创业时,海外至少还有30亿人快速崛起且未被开发,尤其是海外新兴市场,相比中国市场落后了2到5年。

尽管发展空间大,李涛还是发现了问题所在。当时国内的巨头包括BAT和奇虎360,但都对做海外业务没有太大兴趣。“这些巨头95%的业绩在国内,所以无暇看顾海外市场,但对我来说,海外市场是一个我不想错过的巨大机会。”李涛说。

因此,APUS Group在成立之初便获得了北极光创投和红点投资1亿元的A轮投资,该笔投资于2014年10月到账。其实,很少有人能在首轮获得1个亿的融资,而红点投资与李涛的结缘起于360奇虎供职之时,当时红点投资360,便看到了李涛为360奇虎在移动互联网和国际化业务上取得的成绩。对此李涛表示,红点投资肯投资给他,重要的原因或优势是,我的可信度被实践重复证明,我的做事方式也是得到了多次验证。

第一轮融过去3个月后,APUS在第二轮融资中又融到了1亿美元,这是由成为资本、SIG创投基金和启明创共同投资,A轮投资人北极光创投和红点投资继续跟进的投资。

随着APUS的快速发展,很多人才开始发现移动互联网的海外市场潜力,纷纷投身进来。李涛说,但此时APUS已经把市场用户获取的成本拉高,与小公司拉开了距离。

拥有了明确的方向和融资支持,对于产品的选择,李涛也十分慎重。“流量入口模式有两个东西十分重要,一是流量,通俗的说就是让所有人都从这儿走;二是路标,也就是你要把流量导向什么地方。这就是我那时候想做这样一个产品的原因。”李涛说。

事实上,当市场进化到高级阶段时,竞争形态也会演化成资源竞争,大家都在抢流量、抢用户,产品形态完全不同的公司竞争十分激烈,其目的都是为了控制流量入口。在控制流量入口的同时还要考虑产品的排他性,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都不如系统,就像一台电脑不能同时运行Windows和DOS一样,所以李涛把APUS做成了手机上的Windows。其实,APUS是一个用户系统,它覆盖了桌面、搜索、新闻、社交消息中心等,这些功能集成在桌面上。

把握市场风向 凸显优势

在李涛看来,整个互联网领域,只有3种产品模式。一是流量入口模式。典型的案例就是谷歌、百度,PC互联网时代的入口就是搜索,谁要是控制了这个入口,谁就会一本万利。

二是内容经营模式。不管是网站还是手机APP,通过提供新闻、小说、视频、音乐或小游戏等内容给用户,然后收取广告费。无论是早期的四大门户网站、当年的游戏和联运平台,还是现在的今日头条、视频网站等,都是这种模式。

三是商业经营模式。如今的电商、O2O以及重度游戏的运营都采用这种模式,他们向用户提供服务并收费。

李涛认为,很多人说移动时代是没有固定入口的,每一个应用都可以成为入口,其实并非这样,真正的入口还是桌面、应用市场、搜索、浏览器、新闻、文件管理等。如果将这些大的入口控制,便可以控制住用户进入到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APUS的标准是两周更新一个版本,实际上大约不到两周就会出一个版本。为实现这点,李涛团队采用多线程开发,快速迭代,既保证产品版本快速更新,持续带给用户新刺激,同时也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足够的开发周期。

其实,这也是典型的中国式“打法”,中国的创新大多是商业模式和用户体验上的创新,而美国则不同。中国是个过度竞争的市场,产品很容易被山寨或抄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做到快速更迭,才能保证处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除了迅速之外,李涛一直力行着自己的“压强原则”,也可以被称为“钉子原则”,就是做产品时,要快速建立壁垒。“你一定要在一个点上取得突破,建立起绝对壁垒,把潜在竞争者挡出去,从而给自己的未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李涛说。

APUS的创业采用“悄悄地进村”的战略,初创时没有走漏任何风声,等到整个行业对APUS产生认知已经是APUS第一轮融资消息发布出来之后的事了。而就在这4个月内,APUS完成了3000万用户的快速积累。“当别人发现你时,你已经跑出去很远了。”李涛说。

接下来李涛将重点放在一些重度运营的产品上,比如电商、游戏等。“它们的主打方向也是和内容相结合,通过运营获得回报。”李涛说。

营收方面,截至206月,月收入达1亿元人民币,估值15亿美金; 预计,商业化总收入达到20亿元人民币。

“集中所有力量,保持只突破一个点,只做入口相关的,用我所有的资源,保证这条赛道是畅通无阻的。在APUS,我们不会做任何重度运营的东西,所有的增值服务、内容服务、经营性业务我都不会去做。我会用APUS的生态去提供,并与的合作伙伴合作把用户导给他们。”李涛说。

1.关于王宏的传奇创业故事

2.关于李岷的传奇创业故事

3.TBE说吧负责人李涛的创业故事

4.京东的传奇创业故事

5.传奇的上海创业故事

6.海归女的传奇创业故事

7.关于马云的传奇创业故事

8.关于依兰名大厨的传奇创业故事

9.关于杨祥虎的传奇创业故事

篇7:残疾人的传奇创业故事

1969年9月出生的徐珍火是个苦命人。1970年3月的一天,因为天气很冷,当时还只有半岁的徐珍火同4岁半的哥哥徐珍林跟随奶奶一起,在厨房里炉灶旁烤火取暖。

由于要到屋外做点事,奶奶就把徐珍火放在火坑边的一把椅子旁,让他扶着椅子玩,并吩咐徐珍林照顾一下弟弟。

奶奶出去后,徐珍林在厨房里玩起了小玩具,很快就忘记了身边的弟弟。突然,一声尖叫,把4岁的徐珍林吓蒙了,只见弟弟翻进火坑里,就像一个火球在火坑里打滚。

徐珍林吓得大哭,赶忙喊来了奶奶。在邻居的帮助下,虽然徐珍火身上的火被扑灭了,但徐珍火头的右部、右肩、右手以及身体的右侧大部分被烧伤。

随后,徐珍火被父母送到医院抢救。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虽然保住了徐珍火的生命,但他最终还是失去了右手和右耳,身体右侧的脸部、颈部等处留下了大面积的伤疤。

1.残疾人的励志创业故事精选

2.5个残疾人的励志创业故事

3.留学海归残疾人的创业故事

4.京东的传奇创业故事

5.传奇的上海创业故事

6.一个人残疾人的创业故事

7.成功人的创业故事

8.成功女人的创业故事

9.成功商人的创业故事

篇8:霍英东的传奇创业故事

在《传奇故事》热播的同时,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我们应该跳出普通观众的视角, 来审视这档节目热播之中的一些困惑。下面以连续10期节目为例, 进行分析。

一、困惑之一:栏目类型定位:新闻抑或综艺?

栏目分类观念和相应的分类标准众多, 都有各自的合理依据。根据《时尚拼贴——解析中国电视栏目》, 电视栏目可以划分为这么几大类:新闻类栏目、综艺栏目、体育栏目、文艺栏目、服务栏目等电视栏目类型。[2]

新闻类栏目大体包括口播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小栏目。文艺类栏目大体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小节目。体育类栏目大体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欣赏、健身健美等小栏目。服务类栏目大体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小栏目。

对于《传奇故事》栏目类型定位, 有很多人把其定位在新闻类栏目。“《传奇故事》这档新闻评述节目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3], 是一档具有社会积极意义和广泛社会学、传播学综合认识价值的大众性新闻节目”[4], 甚至还把它直接定位为“新闻专题”。[5]金飞在谈到栏目开设的初衷中也说这是一档“新闻栏目”。

根据《应用电视新闻学》,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 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 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6]电视新闻类栏目, 应该具有电视新闻的特性:立体信息传播, 包括重视同期声的应用、重视非语言符号的信息传播等;直观形象思维;现场纪实再现, 包括现场视角、纪实手法;观众多层次参与, 包括直接参与 (观众提供线索等) 、间接参与 (受众出现在新闻中接受采访, 表达态度、观点等) 、表现多元素综合 (图像、文字、色彩、声音) 。

然而, 当我们纵观《传奇故事》各期的节目时, 却发现, 它并不像是电视新闻类的节目。

(一) 《传奇故事》不具备新闻最基本的特征

所谓新闻最基本的特征, 简单地说, 就是新闻人常说的“5W”:When (何时) 、Where (何处) 、Who (何人) 、What (何事) 、Why (何故) 。通常, 一条再短的新闻, 都应该具备这5W。但《传奇故事》中的节目, 却常常以不确定的词汇代替5W。2009年6月5日播出的《谁将亲娘扫地出门》, Whe n是用这么一句话来说明的:“事情发生在这年四月份”。这句话如果出现在新闻中, 至少有两点不清:第一, “这”这个词在此指示不明。“这”是个指示代词, 其所指示的人或事应该在该词出现前出现。否则会造成理解偏差, 受众如果仅凭这一句, 可将时间理解为今年的四月, 也可理解为不是今年的四月。第二, “四月份”用词不贴切。“月份”应该是一个总称, 是一个“面”, 如1月份, 指的是这1月份里的31天的总称, 而“月”应该是一个表示具体时间“点”的名词。例如, 我们可以说:“六月份安全月总结”而不可以说“六月安全月总结”, 可以说“舒曼诞生于1810年6月”, 而不可以说“舒曼诞生于1810年6月份”。所以, 如果按照新闻的要求, 这句话应该这么说:“事情发生在今年4月”。因为事情发生只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点”上, 而不可能会4月份里的每一天每一时刻都在发生。像这样模数的时间在节目中占了大多数, 约为80%!下面是各期时间统计表:

也许有人会说, 《传奇故事》是纪录片类的新闻节目, 可以不必有很明确的时间界定。但是如果我们用纪录片的概念来界定的话, 则《传奇故事》更不可能划入纪录片的范畴。电视纪录片, 多采用纪实的电视手段, 强调纪实, 强调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但《传奇故事》根本无法做到这点, 在传奇里, 只是“简单的画面+平面化”的讲述, 这样的表达方式怎么能等同于纪录片呢?

(二) 《传奇故事》不具有以上所说的电视新闻的特性

所谓立体信息传播、直观形象思维、现场纪实再现、观众多层次参与、表现多元素综合等方面, 基本上, 《传奇故事》都不具备, 而更多的只是主持人的讲述。请看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主持人讲述的时间长度与实地拍摄镜头的长度平均比例约为2.07:1, 也就是说, 在3分钟的节目里, 有2分钟多是主持人在讲述, 只有1分钟的时间是用实景镜头。而在这仅有的一分钟的实拍镜头里, 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同期声。这样, 受众除了听到主持人和当事人的讲述外, 基本上所接受其他的信息量是很少的。受众在这里只是被动地接受主持人所灌输的信息, 主持人说一就是一, 说二就是二, 无法从电视的其他元素中得到自己独立思考并由此获得结果。

《传奇故事》既然不像新闻类栏目, 那么当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该栏目中的节目, 却又可以发现其有新闻的痕迹。在我们所列出的几期节目上 (也包括其他期的节目) , 我们都发现, 节目中有新闻事件、有新闻人物, 有事件发生的过程, 有的还有权威人士对事件的评述, 这些又确实脱胎于新闻。也就是说节目的大框架 (大事实) 基本上是真实的, 在这个前提下, 其中的枝叶却由主持人来表述与发挥。这不由地使人联想起前几年曾一度流行的一种电视剧, 叫“戏说”历史, 如《戏说乾隆》等, 我们不妨在此借用一下, 用以说明《传奇故事》:戏说新闻。

二、困惑之二:讲述方式与内容真实

说《传奇故事》是“戏说新闻”, 可能有点过, 但这其实源于两点:把该栏目定位于新闻类栏目, 主持人过长过细的评说。如果把该栏目定位于综艺娱乐类, 则“戏说”自然无从谈起, 但这样一来就会剥弱节目的可信度, 从而影响到受众对该栏目的关注。而主持人眉飞色舞的评说, 只不过是夸大了“新闻故事化”, 使之成为“故事化新闻”, 从而最终导致了“戏说”。

以去年6月14日所播出的《妈妈请你再结一次婚》为例, 分析主持人是如何“戏说新闻”的 (以下文字是从电视的字幕记录下来的) 。

主持人:在简玉秀三番四次 (戏说之一:下次还可能还会说七番八次。由此可以看出主持人态度是何等的不严肃, 不可想象, 要是这个词出现在《新闻联播》之中, 其结果会是怎样。像上面提到的“事情发生在这年四月份”, 也与此类似) 提到小薇希望她再婚的意思之后, 袁丽居然告诉她, 自己犯不着再婚, 因为她有老伴儿。 (这是主持人的文学想象之词, 你怎么知道袁丽被震住了, 尤其是后面几句, 完全是推测之词, 带有太强烈的主观色彩了) , 愣了半响 (戏说之二:把“晌”念成“响”, 同时, 也许有人看见了, 可以证明这个细节) , 简玉秀赶紧就问了这么一句话: (出简玉秀同期声) 有老伴她怎么还会……。 (此时, 我们注意到屏幕右上方打出了“资料”, 这是不是表明记者所拍摄的画面是以前采访的?) 。此时的 (戏说之三, 可能真的是湖涂了, 不湖涂的说法应该是:此时的简玉秀彻底被弄湖涂了) , 的简玉秀仔细地回想了小薇对她说过的话, (还是主持人文学功底太好, 一直探究到当事人的心理状态, 用一个“想”字统领出这么长的表述。) 就在简玉秀还没想清楚到底谁在撒谎的时候, 袁丽就给她揭晓了谜底了, 袁丽很清楚很明白的告诉简玉秀, 她不仅有老伴, 而且此时此刻, 老伴也在家里头呆着呢。袁丽此话一出, (主持人都不在现场, 怎么知道这么一个细节。如果记者能在现场拍到这个镜头, 并呈现在电视画面上, 那么肯定是个生动而感人的画面。可惜没有, 主持人的话有“信口开河”之嫌了) 。 (这还是心里描写, 你怎么知道她心里矛盾复杂, 这类描写属于因“合理想象”而导致新闻失实) , 简玉秀最终还是走进了袁丽的屋内。

从以上这段文字, 我们可以看到, 主持人把相当多的笔墨 (可能用“言辞”还更切当些) 放在了新闻人物的心理描写上 (上文中划线部分) 。这些心理状态可能是合理的, 但不是真实的, 属于“文学想象造成具体的新闻失实”。[7]作为新闻真实的一个基本尺度, 文学想象是不能用到新闻写作中去。而类似以上的文字想象在《传奇故事》中比比皆事。况且, 这是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新闻, 仅主持人一人在那里讲述, 无形中浪费了相当多的电视画面资源 (现场画面、同期声、音乐等等) 。

仔细回味一下, 这种讲述方式倒是很像评书的讲述方式, 每期节目从一故事入手, 到整个节目过程中的大量的心理描述, 都可以看出评书的痕迹。以这种方式来讲述新闻, 真实性又怎能得到保证呢?

三、困惑之三:新闻故事化与故事化新闻

“新闻故事化”是近年来记者在新闻采写中运用得越来越多的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与可读性, 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 为新闻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式。如果说《传奇故事》是个新闻类的栏目, 那么可以说, 该栏目里的节目就是个典型的“新闻故事化”。但凡事都得有个限度, 超过这个限度, 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 从而成为“故事化新闻”, 失去了新闻的本意。

(一) 主调

纵观《传奇故事》里各期节目, 其内容大都是围绕着情感瓜葛、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来展开, 镜头也都是对准下层, 从标题的字面上看, 大都是“死”、“怪”、“咒”、“砍”、“伤”等灰暗色调的词语, 从电视画面上看, 大都是灰暗、流血或者不完整 (如给画面打上马赛克等) 。如果受众长期接受这样的信息, 则有可能会认为现实世界原本就是如此, 从而极容易导致受众对现实世界产生歪曲的认识。但其实, 这些只是广阔世界之中的一小部分。撇开这些, 世界还更丰富与精彩。改革开放30周年、建国60周年、应对危机与挑战等等, 如果这些积极向上的题材能进入《传奇故事》, 则《传奇故事》定能更传奇。

(二) 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而故事又含有虚构的成分, 由此看来, “新闻故事化”如果这个矛盾把握和处理得不好, 就会成为“故事化新闻”了。在实际操作中, 主持人为了吸引受众, 渲染情节的曲折, 不经意间“添油加醋”, 或者作出了“合理想象”, 这些都是新闻的大忌。

(三) 走向

上世纪90年代, 中国纪录片出现了大众式的纪录片,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以“带给人们新的情感和心理”[8], 一度成为观众瞩目的焦点。但因为“在功能上, 它成为了一种游戏性娱乐文化, 在生产方式上, 它成为了一种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 在文本上, 它成为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 在传播方式上, 它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9]几年之后, 这种大众式的纪录片也逐渐没落了。如今, 以《传奇故事》为代表的故事化新闻栏目也是一种大众文化, 跟当年的大众式纪录片有相同之处。如果不求改变、创新、发展, 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尽快回归到新闻节目的约束之内, 而长期沿着这条老路下去, 或许大众式的纪录片就是前车之鉴。

参考文献

[1]江西电视台《传奇故事》介绍[EB/OL].http://tv.openv.com/col_450.html.

[2]张同道.时尚拼贴——解析中国电视栏目[M].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2.

[3]刘文斯.《传奇故事》叙事中的“雅俗共赏”[J].东南传播, 2009, (4) .

[4]勒智伟.《传奇故事》的电视模式化运营载[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2) .

[5]张翔宇.一种另类的新闻专题——《传奇故事》的“不同”之路[J].声屏世界, 2006, (7) :52.

[6]朱羽君, 王纪言, 钟大年.中国应用电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1:152.

[7]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6:77.

[8]陈虻.再谈“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J].电视研究, 1997, (7) :3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霍英东的传奇创业故事】相关文章:

名人故事:霍英东的童年05-05

英东高台子油藏降低递减技术研究01-02

西下池小学考察学习心得体会------姚英东04-15

上一篇:必修三第九课下一篇:听奶奶讲小时候的事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