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完美的初中日记600字

2024-05-23

追求完美的初中日记600字(精选8篇)

篇1:追求完美的初中日记600字

不必追求完美作文600字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必追求完美作文60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容貌,还是年龄,又或者是拥有的一切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变化,这个,对于每个人,都毫无例外。可以说,我们的人生,都是在拥有中不断失去的。拥有了成熟,便少了幼稚的笑脸,拥有了自由,便很难拥有家的.温暖。

然而,不乏很多人都是这样,强求完美,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舍得丢下,而且什么都舍不得放下。不管失去什么,也都恋恋不忘。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一个人只要拥有了有些东西,就得放弃被代替的其他东西。只可惜,很少有人懂得这个道理。就算懂得了,也很难做到放下。

其实吧,人这一辈子,都是因为失去而变得美丽,因为缺憾而显得完美的。你想想看,你是不是因为失去了原本以为重要的东西而伤心难过,但是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并不是不可以被代替。就比如,我们的年龄虽然日益增长,这一辈子的时间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我们懂得了很多,也成熟了不少,可以说,长大虽然让我们付出了代价,也让我们得到了回馈。

追求完美,虽然是一个正常现象,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是,每个人一辈子,都在随着年龄的流逝而脱胎换骨,我们终将从小到大,再从大到小。可是,如果这一辈子都毫无改变,这也不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所在。因为人活着,是为了改变,是为了突破,而并非一如既往。

对于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学会忘却,对于人生的种种失去,我们要学会释怀。就像“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个道理一样,有舍有得,同样的道理,有得就要有舍。所以说,人生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弯弯的月亮也很美,凋落的花儿,也是因为会掉落,才会被人疼惜。

篇2:追求完美的初中日记600字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谁也无法做到完美,但有一个人在我心中却是完美的!

我不能够说她比镇坐江山社稷的武则天还要威武;我不能够说她替父杀敌的花木兰还要英勇。在我看来,她也不能与李清照的秀丽文雅相比。但在我看来,她有自己独到的完美,并且,她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海伦·凯勒!

我很敬佩她。她只看到了短暂的光明,一岁半时病魔无情地夺走了她的`听力和视力,这让她远离了这个鸟语花香的世界,这对常人来说是无法言语的痛苦。但她没有一蹶不振,也没有停止对生命探索的脚步。

当她纤细瘦弱的手指拿着那本厚重的盲书,指尖顺着盲书的条文缓缓滑过的时候,一丝笑意悄悄地爬上了她的嘴角。清晰的头脑,分析着知识的奥秘,那双眼睛,此时仿佛能洞穿世界!

啊!求知热切的海伦·凯勒!

听力、视力的丧失无疑对求知热切的她增添了重重障碍!但她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她对知识的渴求为她提供了向前奋斗的力量。

就此,一本沉甸甸的盲书便伴随着她。一点点的摸索,一点点的寻觅,知识让她尝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24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学院拉德克里夫女子学院!那是她努力创造的结果。

啊!功成名就的海伦·凯勒!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成名之作。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生命如此珍贵,我们不能够虚度生命。当她的名着问世之后,她可知道,在她的书中演绎着一个不同的生命。

她虽身患残疾,但她却从未抱怨,仍乐观向上。她的生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她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

篇3:琼瑶:追求完美爱情的理想主义者

中国大陆自八十年代开始盛行台湾言情小说。关于台湾为什么会出现、盛行言情小说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社会、文化方面。六十年代初开始, 台湾出现大众消费社会的雏形, 社会商品化, 言情小说正是大众文化市场上一种颇能吸引人的消费商品。二是政治原因。五十年代国民党败走台湾, 推行“反共”教育, 台湾人民备感压抑, 寄精神于言情、武侠作品;七十年代, 台湾受国际政治事件影响, 此时言情小说并不走红;八十年代, 台湾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大变切, 在无法判定朝哪个方向变化的情势下, 普通民众又只好从现实中挣脱, 重新走进唯美梦幻的感情世界。台北金石堂书店企业经营的拓展与该书店畅销书排行榜的制度化, 加快了文学商品化的进程, 使得言情小说在再度走红。1986年, 台湾社会十本畅销书中有一半都是言情小说。总体来说, 言情小说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价值。体现了人们对纯真爱情的大胆追求和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等在爱情婚姻中的作用;二是审美价值。言情小说中的环境、气氛、场景、人物形象都温情俊美。但言情小说具有的缺点也显而易见:一, 思想内涵比较肤浅;二, 反映的生活面过于狭窄;三, 结构单调。但这一点既是言情小说的缺陷, 又是言情小说的基本特征。没有这几点, 也就没有言情小说的广大市场。

琼瑶作为台湾言情小说界的巨擘, 其人其事其作品其影响我们值得研究。

特殊的生活际遇和美学追求使琼瑶前期小说偏爱悲剧, 而后期创作则明显地拒绝悲剧。这和琼瑶本人的生活经历相关, 自琼瑶的第一次婚姻开始到第二次婚姻开始期间作品多为悲剧;后来认识平鑫涛并与之结合后, 琼瑶本人生活幸福美满, 因而其作品多为大团圆式结局, 主张爱可以包容一切。琼瑶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语言等诸方面存在着模式化倾向,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

琼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创作阶段:前期是从1963年《窗外》到1972年《海鸥飞处》, 此间作品多为悲剧;后期作品从1973年《心有千千结》到1997年《还珠格格》, 此间作品多为团圆喜剧。琼瑶大部分作品都被改编成电视剧, 借着电视的魅力被广为人知。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窗外》、《几度夕阳红》、《梅花三弄》系列、《烟雨蒙蒙》、《六个梦》系列、《还珠格格》等。

《窗外》是琼瑶的成名作。这部剧捧红了林青霞、秦汉等巨星, 也让琼瑶的名字红遍大江南北。《窗外》是部半自传性的作品, 描写的是师生恋, 琼瑶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江雁容身上。语文老师康南和忧郁而有才气的女学生江雁容情愫暗生。但这纯粹唯美的爱情却受到了现实的打压——康南被学校以勾引女学生的罪名辞退;而江雁容则因老师离校而伤心辍学。几年后, 江雁容受父母之命嫁了人, 但婚后生活寡淡而无趣……最后江雁容终于忍不住去寻找心中最爱最牵挂的康老师。当她来到他任教的乡村中学向学生们打听康老师时, 学生们都以疑惑的语气对她说, “康老师是我们学校最邋遢的老师了, 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 阿姨你找他干嘛?”最后, 江雁容在校门口看见潦倒至极, 胡子、头发都乱糟糟的康南, 江雁容眼中含泪并没有叫他, 二人擦肩而过……

《梅花三弄》是三个爱情悲剧故事的集合本, 分别是《梅花烙》、《鬼丈夫》、《水云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鬼丈夫》。《鬼》剧描述的是一对恋人在结婚前夕, 男主角柯起轩因为家里失火而被毁容。由于一张脸“像鬼一样的可怕”, 他便让家人告诉恋人乐梅说自己身亡, 让她改嫁。而痴心的乐梅却执拗抱着起轩的牌位成亲。在经历了爱情的千辛万苦折磨后, 起轩最终走出毁容阴霾与乐梅真正的生活在一起。

《几度夕阳红》是琼瑶所有作品里独具代表性的描写婚外恋的作品。它正面表现了爱情和婚姻的矛盾。琼瑶细腻的刻画了一个夹在爱人与丈夫之间备受情感与道德煎熬、而又具有现代意识的女青年形象——李梦竹。梦竹在道德、责任的压力下选择与过去的爱人说再见, 坚持了对婚姻的忠贞。这反映了琼瑶本人对爱情、婚姻的看法。琼瑶本人十分看重爱情的专一性、道德的崇高性。所以, 她笔下的爱情永远都是那么纯粹、美好, 没有被世俗污染, 也没有超越道德、伦理的界限。

与其他那些纯粹的爱情故事不一样, 《烟雨蒙蒙》在艺术视野上要开阔得多。琼瑶是纯情作家, 平凡人物的平凡生活是其描绘重点, 其作品时代色彩一般很淡。但《烟雨蒙蒙》中的年轻男人们最终都因为日本侵华而抛弃爱情走上战场。在这部小说中, 琼瑶没有让她笔下的人物沉浸在爱情的自我小天地里, 而是让他们满怀国事天下事的胸怀去积极投入生活。

七十年代初, 琼瑶再坠情网, 生活幸福灿烂, 一改以往凄苦爱情的笔调。自《心有千千结》开始, 琼瑶之后的创作都洋溢着明朗、温馨的情调。琼瑶后期创作中, 作家借助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爱情故事反复说明:爱具有战胜一切的力量, 它可以消解仇恨, 让曾经的仇敌能够“相逢一笑”。

琼瑶小说的总体艺术特色,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琼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传统淑女型, 如李梦竹、乐梅;二是现代型的女青年, 如陆依萍。传统女性几乎都是温柔似水, 灵气逼人, 腹有诗书;而现代女性一般都是独立自主、敢爱敢恨型的。琼瑶笔下的男主角大多风度翩翩, 有情有义, 对爱情忠贞不渝。人性的单纯、肤浅、理想化是琼瑶笔下人物的共通特征。

二、情爱主题

言情小说的主题当然是情爱主题。追求忠贞不渝、有道德、有教养的爱是琼瑶作品中的爱情特征。她手中、心中描述的爱情不是凡人肉体的爱, 而是天堂里那种超凡脱俗的爱。琼瑶小说爱的主题不是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而是植根于理想王国, 它竭力呵护梦幻中的爱情。

三、模式化情节结构

钟情-磨难-团圆是琼瑶作品的经典模式。模式化作为通俗文学的本质特征本无所谓优劣。摒弃模式化即意味着将通俗文学从商业化的轨道中剔除出去, 从而危及大众消费。高明的通俗文学作家以程序复杂、富有独特性的创作模式来提升作品质量。琼瑶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四、古典美的语言

无论是纸质版的琼瑶小说, 还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琼瑶电视剧, 男女主角几乎都是出口成章。珠圆玉润的美丽辞藻是琼瑶小说富有知识性、艺术性的原因之一, 这也是琼瑶小说令人爱不释手的原因之一。琼瑶本人的中国文学功底很深, 尤其在古典诗词方面, 往往是信手拈来的把它化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小说中的男女也往往是以诗词定情。如, 《还珠格格》中紫薇对尔康的爱情誓言“山无棱, 天地合, 才敢与君绝。”

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发展史上, 琼瑶的出现及大红大紫既让人意外又不让人意外。文学表现人性, 人性中最美的感情当然是文学作品里少不了的主要题材, 而琼瑶的言情作品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影响了好几代人的成长, 超越同时期很多其他的言情作家, 又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她独特的情节构思和对语言的独特驾驭力。我们可以肯定琼瑶是言情小说界的钻石级明星作家。

摘要:言情小说巨擘琼瑶的诸多作品风靡华人世界。琼瑶言情小说完美的体现了理想爱情的各项价值取向, 理想中的爱情状态和古典美的语言使得“琼瑶模式”成为华人言情小说界不可复制的经典。本文从追溯台湾言情小说的源流开始来系统论述琼瑶小说的价值。

关键词:琼瑶,言情

参考文献

[1]方忠.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J].台湾研究集刊, 2000 (1) .

篇4:追求完美的镜子

镜子的发明者达尔卡罗兄弟从此名声大振。在欧洲,他们的名字几乎成了镜子的代名词。

达尔卡罗兄弟出生于威尼斯的穆拉诺岛,那里的居民几乎都是优秀的玻璃工匠。他们制造出的美轮美奂的玻璃制品在欧洲市场为威尼斯商人换回了数不清的金币。

达尔卡罗兄弟的父亲、叔叔、伯伯也都是岛上出色的玻璃工匠。儿童时代,达尔卡罗兄弟就经常随父亲进玻璃作坊,把一团稀糊糊的溶液做成有模有样的玻璃制品。

长大后,达尔卡罗兄弟先后成了作坊的正式工匠。他们由于悟性超人一等,技艺进步很快。看到他们的进步,父亲无比欣慰:“你们干得真不错,很多老工匠都夸你们的技艺好!”

“好什么呀!要是能制造出更好的玻璃镜子,那才叫本事。”一旁梳妆的小妹晃了晃手中的一块玻璃,不服气地说道。

原来,当时在穆拉诺岛,姑娘们梳妆打扮都是用一块透明的平面玻璃,照镜子时,玻璃后面的物品看得一清二楚,因此,使用效果不理想,可当时并没有更理想的玻璃用来做镜子。

小妹这番无意的话语,却使达尔卡罗兄弟有了一个目标:必须造出理想的镜子。

此后,他们便思考镜子映出人影的原理,反复琢磨池塘里的清水为什么可以映出人影。

终于他们发现水塘是以黑暗的大地作为衬垫,要是在玻璃背面也加一层衬垫,就可能会有更强的映照能力。

达尔卡罗兄弟试着将矿粉、木屑、面粉、铜等涂在玻璃上,效果却都不理想。

偶然一次,他们选用熔点较低的锡作为试验对象,将熔化的锡水倒在玻璃上,然后用一个细细的滚筒将锡水碾成均匀的薄薄的一层。

待锡冷却后,兄弟俩翻开玻璃一看,他们满是汗珠通红的脸庞清晰地映在了玻璃里。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达尔卡罗兄弟发现这种玻璃镜子使用时间一长,背面的锡箔就会脱落下来。于是,他们又对制玻璃镜子的工艺进行改进。

他们先将玻璃制成锡箔镜,再把水银倒在锡箔镜上。这样,水银能够慢慢地溶解锡,形成一层薄薄的锡和水银合金,制成的玻璃镜子反光能力强,而且涂料不容易脱落。

玻璃作坊的老板一直在关注达尔卡罗兄弟的发明进展。当他得知达尔卡罗兄弟发明成功后,立即开始制作玻璃镜子,并很快将它投入市场。

果然,达尔卡罗兄弟发明的水银镜十分走俏,成为豪门贵族的珍品。特别是威尼斯国王向法国王后献了水银镜之后,法国的贵妇人和小姐们也纷纷效仿,以拥有水银镜为荣。

法国由于购买水银镜,大量的金银财宝流入了威尼斯。1666年,法国建造了第一座制造玻璃镜子的工厂。

从此,水银镜的制造奥秘被公布于世,水银镜渐渐成为普通家庭的生活用品。

篇5:与追求的初中作文600字

我追求完美人生,完美,虽然几乎不可能做到。但是,追求完美就有了目标,有了目标,人生就不在迷茫,可以朝正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虽然很难做到完美。或者说,这根本就不可能,但是至少,离完美不远了,真正的完美根本不符存在。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马平川的,但是不管怎样我要追求完美人生。

俗话说的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虽然做不到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完美,至少我们在向完美前进,我们在向完美挑战。就拿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来说吧,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也许,原先我们中国受到很多外国认的嘲笑,但是那个外国人 又能想到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成功上天,这是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人在追求,中国人在追求完美。

篇6:平凡中追求完美作文初中

德兰修女是平凡的,她却怀有一种忠贞不渝的信仰。德兰修女以为:没有脚,就不能行走;没有眼睛,就看不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同样,如果没有信仰,就无法相信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神秘事物……没有信仰,就不能实施爱。在德兰修女的心中,最信仰的就上帝,就是耶稣,她总是以为,是耶稣在启发她、在引导她,让她不断地前行。正因为德兰修女有着坚贞不渝的信仰,才有了一往无前的勇气与决心。因而,在印度山区,修女们遭受了大自然的猛烈抵抗——冬季的寒冷,山区道路的难行,可是,德兰修女和她的随从们还是坚持到了最后。为了把爱传播到斯里兰卡,在那里刚刚展开了工作,德兰修女们就被驱逐出境。在越南和北爱尔兰,一些地方游民,也曾凶狠地对着德兰修女们呼喊“滚回印度去”……但,这些大大小小的挫折,并没有阻挡德兰修女奔忙的脚步。因为,在德兰修女的眼里,信仰和忠诚是人类最重要最神圣的品质,而信仰与忠诚里有伟大的力量,不论是对人的忠诚,还是对神的信仰都是这样。

德兰修女是平凡的,她却怀有一颗无比宽厚的仁爱之心。我们看到,在早年的德兰修女的心目中,就确立了这样的认识,“要相信爱,无论你遭到什么,是仇恨,还是毁灭,是被抛弃,还是被掠夺,都要相信,一切都会消逝,只胡爱会留下来”。是啊,“世界有许多人渴望一小块面包,却有更多的人渴望着一点点的爱”。为了爱,她离开了自己的亲人与故乡;为了爱,她来到了贫苦的人民中间;为了爱,她仅用半年时间,就修完了常人需要两年才能修完的医学课程;为了爱,她一次次地向教皇提出申请,创立以服务穷人为宗旨的修会;为了爱,她走遍世界各地,建立起了多种形式的求助机构;为了爱,她不怕别人嘲讽,把航机上所有人的剩饭剩菜打包带回;为了爱,她一身只有三件粗布衣裳和一双半旧的凉鞋,过着甚至比穷人还要艰苦的生活……德兰修女坚信,“爱是一切美德的灵魂,除非这个泉眼里涌动着源源不断的活水,否则,就无法保证我们的善心不会干涸”。

德兰修女是平凡的,她却成就了一番番光辉的事业。为了让爱心传播,德兰修女不仅自己一个人行善,还影响着、带动着一心向善的人们一同来奉献爱心。于是,她创建了一个又一个修会、协会、医院、收容中心、贫民学校等等。我们看到,到,德兰修女逝世时,仁爱传教修女会已在世界各地开办了600多所分院,分布127个国家,共有修女、修士七千多人。在德兰修女看来,祈祷付诸行动才是真正的爱,爱付诸行动便是服务,因此,没有服务的爱是没有意义的。正因为德兰修女把爱付诸了行动,她才作出了那些不平凡的业绩,一生获得了80多项荣誉和奖励,也包括至高无尚的诺贝尔和平奖。然而,面对着丰厚有荣誉,显赫的声名,德兰修女却平静地说,“不是我很重要,而是这项工作很重要”。

德兰修女走了,却为穷人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为迷失方向的人们指明了前行的道路。也许,今天的我们,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会说,我们的工作太平凡,我们每天所做的都是一些细小繁杂的事情。如此,就让我们记取德兰修女的告诫吧,“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心去做那些细小的事情”。平凡小事固然微不足道,但能忠于小事,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篇7:追求完美的初中日记600字

第二章 追逐心灵的阴影《只要是人,就会不完美》承认和接纳完整的自我,意味着平等对待自己的每一项特质,既不可以彰显,也不刻意压抑。第三章 心中的世界《爱上白痴》我们需要理解、接纳和包容自己身上的一切特质,因为如果连我们自己都接受不了自己的话,又怎么能期待世界接受我们呢?

每种特质,有好有坏,首先是承认和接纳这些特质,因为这些特质的存在才会构成完整的自我。每一个都希望每一方面都是优秀的,都比别人强,当发现自己的缺点时就会懊恼,或者说是抑郁,好的方面讲是改正。坏的特质会是生活中的一些暗淡色彩,虽然不喜欢,但也会有本身存在的价值。比如说是胆子小这项特质,在好多人看来胆子小是不好的特质,但是仔细想想也有好处,比如说是胆子小不惹事。

篇8:浅谈声乐演唱中的完美追求

一、深刻理解声乐作品的内涵是演唱好的重要保证

当我们拿到一部声乐作品演唱时, 不要立即去演唱, 首先要做的是熟读歌词, 研究、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 是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的基础。所谓音乐作品的内涵, 指的就是声乐作品的内在含义, 也就是它的思想情感内容。每一部声乐作品, 都是作者有感而发, 都蕴含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当我们在演唱时, 要通过对语言的分析与研究, 达到对歌词内容的深刻理解, 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第二步是熟读乐谱, 它是作曲家对歌词的理解与分析后创作的音乐。在演唱时, 要掌握曲调的音准、节奏以及语言的变化等。全面理解乐谱所的感情内容, 是唱好一首歌的重要环节, 只有在这一基础上, 才有可能对歌曲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如果连曲谱和歌词都记不住。在练唱时, 只能眼睁睁的盯着歌谱, 平平淡淡地去唱, 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第三步是根据歌词与旋律的配合, 带有感情的练习。根据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配上歌词与旋律, 小声的练唱, 来熟悉整首歌曲。一部声乐作品是词、曲作家情感的寄托, 我们在演唱时, 要根据这种情感进行演唱。所以, 要想完美、深刻地表现一部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研究歌曲的音乐旋律及歌词。

二、以创新思维为导向想象创造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才能把一部作品唱的有感情, 才能引人入胜。每部声乐作品都有其特定的意境, 在演唱时, 要通过词曲的表现, 投入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之中。发挥想象与创造, 首先要对一部作品做认真全面的分析, 并真正理解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之后, 在艺术构思过程中, 在脑海里呈现出与歌曲内容相吻合的画面, 真正的把自己置身于歌曲的情境中。

例如, 在演唱《在银色的月光下》时, 首先要理解其思想情感, 在次基础上才能发挥丰富的想象与创造。这首歌曲通过对月色的描述, 在金色的沙滩上, 无限的思忆追诉在月光下, 想起了自己的恋人。在演唱时, 把歌曲中描述的曾经对姑娘的一片深情融入到优美的歌声中。有了这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想象, 再加上明亮圆润的声音, 激起内心的歌唱热情。使自己表达的更为细腻, 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 歌曲中的那种意境就能通过流畅婉转的旋律表达的淋漓尽致, 从而能够艺术性的表现出完整的音乐形象。

三、把握音色的表现力度

音色的巧妙运用, 在歌唱过程中, 也是至关重要的。歌唱的音色是歌声的表现力, 就像绘画的颜色, 会直接影响最终效果。悲伤而缠绵的音色会催人泪下, 悠扬而甜美的音色会使人心旷神怡, 雄伟而辉煌的音色会令人心情振奋。总之, 要善于调动人声库中最优美的声音音色, 学会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声音色彩。根据歌曲情绪和情感的需要, 去选用恰到好处的音色唱出歌曲内容所需要的音色效果, 贴切的表现作品的情感和自己理解的情感, 达到与观众能够感受到的情感交流。

例如, 《黄河颂》这首史诗般的巨作, 在演唱过程中, 整体上都应该是较强的声音力度上抒情, 声音要强但不是僵硬, 声音里的气息流动感不能停滞。如果少了气息的支撑, 到高潮的部分, 就会想象朗诵而不像歌唱, 甚至会出现力不从心、声嘶力竭的现象。所以音乐的巧妙运用对唱一部声乐作品尤为重要。我们应根据歌曲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巧妙地运用自己的声音色彩, 全心全意的投入到歌曲角色中, 把歌曲和生活中的情感用特定的声音色彩表现出来。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演唱好声乐作品, 达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

四、对歌曲巧妙布局

为了使演唱具有更强烈的、完美的艺术感染力, 要做到声情并茂。在练唱的准备过程中, 应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处理, 做一个全面的设计, 做到心中有数, 使演唱更准确、更生动、更具有歌唱艺术的感染力。一首歌的开始、高潮、结尾都是相当重要的。开始部分要唱得引人入胜, 高潮部分要唱得振奋人心、富有激情, 结尾部分要唱得令人回味。

例如:晓光词、谷建芬曲的《那就是我》这首歌曲, 通过对故乡情景的描写, 表达了身在异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怀念之情。歌曲的第一段在演唱时要注意保持声音的位置, 圆润、集中但不要太强, 带有吟唱的性质。第二段的“我思恋故乡的渔火, 还有沙滩上美丽的海螺, 哦, 妈妈”通过八度的跳跃和第一段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是内心感情的进一步深化, 要充满激情, 仿佛在对妈妈倾诉的感觉, 在声音的力度上要有所加强。“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 那就是我”的反复, 在声音的运用上, 要作渐强的处理, 高音也要有力度, 用心去演唱。

五、心灵与感情的碰撞要和谐

歌唱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 在演唱时, 将自己置身于歌曲的情境之中, 去深入体会, 能够为其感动, 受其感染。在表演一部歌曲作品时, 要消除一切思想压力与包袱, 消除一切紧张情绪, 保持充满激情而又放松的状态进行演唱。只有思想得到了完全的解放, 声音才会得到自然而优美的效果, 才能有余力去更完美的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当把歌曲的感情与自己理解体会的感情融为一体是, 会专注于表演而没有任何思想杂念, 所有与演唱无关的焦虑、虚荣等都会因心陶醉于艺术的情感境界中而被抛之脑后。从而摆脱因为心理紧张而带来的生理紧张, 才能在兴奋地精神状态中得心应手地运用自己的声音, 唱出美妙的声音。所以说, 发自内心的, 饱含激情的, 忘我的演唱是声乐艺术的最佳表现, 要学会用整个心灵, 声情并茂的去演唱, 才会使声音具有奇妙的色彩, 感人的魅力, 至高的境界。

总之, 演唱好一部作品, 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 要有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要研究演唱过程中的音色表现自然与否、情感表达是否完美、歌曲程序布局的巧妙结合程度等, 还要研究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以及境界。或者可以这样说, 在艺术的海洋中, 探素是永无止境的, 是高深莫测的, 需要我们的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 还需要我们的勤奋与好学精神, 唯此, 才能采撷到理想的成功之花。

摘要:声乐作品的完美演唱, 是声与情的自然糅合, 是心灵的共鸣和碰撞, 是科学艺术令人陶醉的最高境界。演唱中的音色、歌曲的处理、心灵的表现等都能给人以美的欣赏与享受。

关键词:音乐教学,声乐演唱,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石娟娟.声乐演唱中情绪的应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 2007.

[2]愈子正.声乐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 2006, (6) .

上一篇:教科院 学前本二班 团课策划书A下一篇:美术老师工作总结:一直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