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主题系列报告

2024-04-14

国企改革主题系列报告(通用6篇)

篇1:国企改革主题系列报告

吉安市科协精心打造2012年“全国科普日” 系列主题活动

“全国科普日”系列主题活动情况报告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革命圣地、红色摇篮、文化庐陵、山水吉安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值此全市上下掀起“永远跟党走,喜迎十八大,建设新吉安”高潮和隆重纪念《科普法》颁布实施十周年之际,201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平添了一份喜气,又肩负了一份沉甸甸的历史意义。

遵照中国科协、省科协开展2012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统一部署,全面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紧围绕“关注食品安全,共建和谐家园,享受健康生活”活动主题,吉安市科协早谋划、早启动、早部署、早推进,以科协人特有的苍松翠柏的科普品质、百折不挠的科普作风、奋勇向前的科普态度、勇攀高峰的科普精神,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力打造2012年“全国科普日”系列主题活动。

一、领导有力,吹响科普号角

8月23日,吉安市科协召开了县(市、区)科协。

”活动介绍,并在吉安电视台1套黄金时段播放由中国科协制作的“全国科普日”活动公益广告,运用平面媒体和立体媒体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全国科普日”活动,隆重纪念《科普法》颁布实施十周年!

三、仪式启动,奏响科普强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9月14日上午,由江西省科协、中共吉安市委、吉安市人民政府主办,吉安市科协、吉安市“食安办”联合承办的2012年江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在吉安市中心城区步行街隆重举行。省科协党组书记龚绍林出席讲话并宣布江西“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吉安市委常委彭涉晗出席并致辞,省科协李雪南副主席、吉安市政府副市长左继生、市政协副主席黄少峰、省科协副巡视员、普及部部长黄群言等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来自省、市的两级专家和省科协普及部、吉安市委市政府两办、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市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科协、吉州区政府等有关负责同志及来自吉安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市级学会工作人员、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师生、城区社区居民、部分县(市、区)科协工作人员等共计1000余人参加了活动。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主题是“关注食品安全,共建和谐家园,享受健康生活”。活动现场设有展览区、体验区、咨询区三个主展区和电子屏科普展示、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竞猜、科普大篷车进社区三个小展区和“科普进社区”文艺演唱区。活动紧扣“安全”、“和谐”、“健康”三大要素,举办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

四、科技展览,放飞科普梦想

由市科协特别精心准备的百余幅科普展板吸引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不同季节哪些蔬菜容易受到农药的污染》、《如何识别假、劣药》、《什么是处方药和非处方药》、《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如何正确识别食品标签》、《食品安全知识》系列等科普展板前,人头攒动,部分市民还拿出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手机等快速记录,认真学习;市科协展出的20余幅三维科普展板无疑成了本次科普展览最抢眼、最受欢迎的内容,透过一幅幅特制的三维眼镜,现场观众和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了三维画面的立体震撼,仿佛置身于三维科普展板所带来的真情实景中,大家兴致勃勃、仔细观看、流连忘返。

五、科技体验,传递科普力量

市科协组织科普专家、科普志愿者共200余人,在吉安市中心城区步行街为城乡群众、青少年学生提供科技体验服务,帮助公众感受科技魅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来自医疗、农业、食品、药品、气象、消防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行业的科普专家、科普志愿者以开展医疗义诊、现场科普展示、科技咨询服务为抓手,准确掌握公众科普知识盲点,现场指导,及时指正,帮助公众掌握基本的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保障公众安全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市科协带来的由省科协普及部与省科普资源中心共同开发的科普小手册——《漫画食品安全》(48开48页铜版纸全彩印刷)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大家竞相领取,1000册《漫画食品安全》科普小手册很快告罄。很多市民现场找个地方,就开始阅读《漫画食品安全》科普小手册,如饥似渴的汲取科普知识,并不时交头接耳讨论科普心得。

六、文艺汇演,彰显科普形象

秋风习习,流光溢彩。由吉安市科协、吉州区人民政府主办,吉州区科协、民政局、古南镇街道、太平桥社区联合承办的“2012年

‘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科普进社区文艺演唱会”在吉州区太平桥社区隆重举行。参加演出的有科普志愿者队伍,有社区科普文艺爱好者,以及部分积极参与的群众。

篇2:国企改革主题系列报告

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先行,在各个层次与方面充分而有序地展开。城市是一个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个多重结构组合而成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城市的特性决定了它在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中的关键作用。“十三大”对城市改革作出了总体设计,但众多具体步骤还需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及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为配合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我们近两年来对江苏省的常州、无锡、苏州、扬州、南通、盐城、淮阴等七个中小城市区级建制的设置与作用作了一些调查,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幸得到了由苏、浙、沪、闽、赣、鲁、鄂、内蒙等省十多个城市组织的“城区工作探讨会”的大力支持。通过事实调查和资料分析,我们认为中小城市区级建制没有存在的价值,建议撤销,以此作为城市行政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一、中小城市区级政府机构功能描述

我们的调查是从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人手的,因为功能及其实现是衡量行政组织地位、作用的最佳尺度。某种行政组织的设置必须具备并能发挥一定的功能,而且是其它行政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从我们所调查的七个城市及”城区工作探讨会”十多个城市提供的资料看,区级政府机构的功能基本相同,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五种:

1.城市市政管理功能

城市市政管理占区政府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内容主要有:(1)公用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修,包括街巷里弄道路的翻修,居民公宅的维修、拆迁,公共厕所的修建,下水道的铺设,城市垃圾、粪便的处理等;(2)环境保护,如“三废”的处理,“三害”的防治等;(3)交通、市场管理,包括交通秩序的维护,交通要道违章建筑、堆放物的拆除和清理,市场物价、品种、销售场所的规定与管理等;(4)城市美化,主导工程是绿化,包括开辟绿地,植树栽花,城市雕塑,盆景花坛,园林小景的建造等。

2.城市服务功能

发展城市的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提供优良服务,是城市功能的另一主要方面。各区政府所做工作体现在:(1)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包括敬老院、托儿所、幼儿园的开办,烈军属照顾、社会救济、残疾人福利、待业人员安置等;(2)教育、科技,卫生及于计化生育工作,包括小学教育、区级医院、卫生站(所)管理,科技交流与协作,科普宣传,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落实等;(3)第三产业,包括饮食业、旅馆业、各种维修业务及商业网点的开设,个体户的管理,咨询业等。

3.城市保卫功能

这方面区政府的工作包括:(1)普法宣传、教育;(2)社会秩序维护,治安保卫值勤;(3)以街道里弄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改为主的社会综合治理;(4)民事纠纷的调解;(5)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刑事犯罪和金融犯罪活动等。

4.精神文明建设

这虽说不上是一大功能,但确实是目前各区政府着力抓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1)形势、政策的宣传;(2)”四有”、“五四三”教育;(3)学英模、学先进,创“三优”活动;(4)军(警)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5)群众文体,如兴建群众文化馆所、文体活动中心、图书馆(室),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等。

5.经济管理功能

自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经济工作成了城市工作的中心内容。从调查情况看,所有城市的区政府都一分重视经济活动,通常由政府中一名主要负责人管理经济。各区皆有自己所属的区、街工业,年总产值一般达千万元以上,高的上亿元。区政府对所属城区的管理和服务,很大程度上依赖区属工业的发展。

二、中小城市区级政权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配备状况

区级建制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相互关系状况是我们调查的另一大目标。调查表明,区级政权组织机构构成及人员配备有如下特点。

1.麻雀虽小,五脏惧全

我国现行宪法规定,除县级市外,市可设区,作为一级国家政权是国家机构的基层组织。因此,区相当于县级机构(县级市与直辖市除外),党委员会、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协委员会四套班子齐全,加上各种群众性政治组织机构,总计四五十之多。

2.上下对应,机构庞杂

由于长期形成的机构组织上下一一对应的惯例,使得区政府政权组织各类机构繁多。党委系统有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科协、人武部、退委会、退休科协等机构。群众团体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区政府最为庞大,有区政府办公室、财务科、民政局、工业局、城建局、文教科、卫生局,劳资科、人事科、商业局、工商分局、司法科、公安分局、老干部科、环保局、房管局、房屋建筑办公室、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职工教育办公室、体委等,有的区还设有计经委、协作办、体改办和众多临时性机构(配有正式编制),如五讲四美三热爱办公室、老龄工作委员会、绿化领导小组、拆迁办公室等十多个。

3.工作人员超编

篇3:国企改革主题系列报告

一、死亡情结

千百年来, 爱与死都是文学史上永远写不完的主题, 作为自然规律, 死亡是任何有机生命体都不可避免的现实。正像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所说的:“‘一切故事, 讲到相当长度, 他就算不上一个真正讲故事的人。’所以死亡是反复出现的主题。”海明威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也不例外, 死亡是他表现的重要主题, 甚至尼克故事也是从死亡开始的, 他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带有浓郁的死亡情结。

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死亡情结的初现是在《三声枪响》中, 这也是尼克故事的开端。死亡带给主人公的是一种无孔不入的恐惧。作者将死亡作为童年尼克面对的第一件事情, 从教堂的赞美诗“生命总有一天会断送”中, 尼克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听到对生命的赞美和珍惜, 而是“头一次明白自己早晚难逃一死”, 所以当他夜晚一个人在万籁俱寂的森林中时, 感到的是对死亡无止境的害怕和恐惧, 当这种恐惧达到极度状态时, 尼克最终是用三声枪响来化解的, 令尼克恐惧的不是黑暗而是死亡, 更有意味的是他对死亡的最初察觉, 竟然是由赞美诗中得来的。这一点值得注意, 一个年少的孩子, 在赞美诗中听到的却是死亡, 然后又用枪声来驱散死亡带来的恐惧, 尼克的生命之初便和死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开始。

在《印第安人营地》中作者让尼克目睹剖宫产和自杀事件, 死亡带给尼克的是深沉的思考。印第安产妇难产两天受尽疼痛, 才诞下了新生命, 让他明白, 生是如此的艰难, 而她的丈夫却因无法忍受妻子受苦, 自己又无能为力, 竟用一把小小的剃须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原来, 死是如此的容易。这一生一死、一难一易, 带给尼克的是无尽的沉思。

灰色的开始预示着灰色的过程, 尼克故事的整体都弥漫着令人压抑的灰色基调, 死亡便是构成这种基调的一大元素, 如影随形地出现在尼克的生活中。《杀人者》是尼克离家出走步入社会后对死亡的进一步认识, 而这次死亡带给他的是强烈的心灵震撼。在故事中安德烈森面对死神既无恐惧, 又不逃避, 反而气定神闲地等待着它的来临, 他面临死亡时表现出的平静让尼克震惊, 周围人冷漠的态度更是令尼克不解, 尼克已经从刚开始的思考生与死, 坚信自己永远不会死, 转变为困惑与迷惘, 人们对待生命的轻率态度让他无所适从, 死亡促使尼克去思考, 最终年轻的尼克选择了逃避。在故事的结尾, 尼克选择了离开, 因为他觉得这种事情太可怕了, 他不想和这些人一样漠视生命。

尼克跟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走上了战场, 见到了残酷无情的屠杀和无处不在的死亡, 这种情形让他不再珍视生命, 在死神面前他已无能为力, 甚至连以前仅存的勇气也失掉了。这从他描述死亡时戏谑的语气就能看出:“尸体有单个的, 也有成堆的, 茂密的野草也有, 沿路也有, 口袋都给兜底翻了出来, 身上叮满了苍蝇, 无论单个的还是成堆的, 尸体的四周总是纸片狼藉。”在尼克看来, 这些都是不值得关注的, 唯一值得关注的就是这场战争谁胜谁负罢了, 如影随形的死神已经让尼克觉得人的脆弱至极, 于是最终选择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一切, 包括死亡。

在《父与子》中尼克无意间在与儿子的对话中透漏, 父亲是自杀的, 并觉得“如果他写它, 他就能摆脱它。他已经用写它们的做法摆脱掉许多事情”, 这时尼克已经学会平静的地面对死亡了, 正如海明威所说:“我父亲是自杀的。我年轻的时候还认为他是个懦夫, 但是后来我学会了正视死亡。死自有一种美, 一种安静, 一种不会叫我惧怕的变形”。

二、爱情母题

爱情是生活中经久不衰的话题, 也是文学长廊里历久弥新的主题, 跟其他作家一样, 海明威在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也没有忘记去描写它。从《十个印第安人》中初恋受挫到《了却一段情》和《三天大风》中无疾而终的爱情, 再到《新婚之日》中与海伦走向婚姻殿堂, 我们可以依稀看见尼克情感成长的历程, 爱情是他生活的一大主题。

初恋是美好的, 也是充满遗憾的, 它的美正是在于它的独一无二, 所以才会令尼克心碎。《父与子》《十个印第安人》《最后一方净土》描写了尼克的这段初恋经历, 特鲁迪是尼克的初恋, 也是尼克的心结, 她的出现影响了尼克整个情感历程。在《父与子》中尼克回忆了这段感情, 背景是大自然, 恋人是两个天真的孩子, 没有金钱, 没有利害关系, 有的只是森林和年少的孩子, 这就是尼克纯洁的初恋。

在《十个印第安人》中尼克从父亲那儿得知了特鲁迪的背叛, 这让他觉得很伤心, 甚至觉得心碎了, 她的背叛是尼克在感情中困惑的根源, 让他对爱情无所适从, 认真的态度最后得来的却是背叛, 与其这样, 不如选择无所谓, 所谓无所谓、不负责任是尼克以后对待感情的基调。尼克不再对感情采取认真的态度, 感情经历成为了尼克转变的一大因素, 特鲁迪的背叛让尼克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突出表现在尼克下一段与玛乔丽的感情上。

由于初恋特鲁迪的背叛, 尼克顿时觉得爱情“没劲儿”, 而在感情上采取了十分随意甚至不负责任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了却一段情》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尼克带着玛乔丽一起去钓鱼, 两人并肩坐在沙滩边本来是一件很浪漫的事, 结果因为尼克的一句“没意思, 什么都没意思”, 两人便分道扬镳了, 没有任何的解释、任何的挽留。少年的尼克面对爱情困惑, 我们却因尼克与玛乔丽无疾而终的感情而困惑。《三天大风》表现了尼克与玛乔丽分手后茫然若失的状态, 无吵架、无解释、无挽留地分手并没有让尼克感到轻松, 恋爱的终结使尼克达到了摆脱玛乔丽的目的, 但这种感觉并不是他所预想的感受。他既不轻松又无法释怀, 只好与好友比尔一起, 偷偷痛饮威士忌, 在醉意朦胧中寻求解脱。在与玛乔丽的这段感情中, 尼克一改初恋时认真投入的态度, 而采取随意甚至不负责任的态度, 但这并没有使他走出对感情的困惑, 反而让他更加迷惘。

时间让尼克变得渐渐成熟了起来, 对于爱情, 尼克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度夏的人们》中他与凯特谈恋爱, 并且得到了性爱的满足, 在这个故事中, 尼克阐述了自己对爱情的看法, 认为仅有爱情是不够的, 动心之外还要有一份温存。这个尼克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不吵架、不解释、不挽留就和女友分手的尼克了。在《新婚之日》中尼克与海伦结了婚, 尼克终于听从了拥有幸福婚姻的勤务兵约翰的观点结了婚, 他走出了初恋和战争留给他的创伤, 走进了婚姻殿堂, 尼克比以前成熟了。

三、暴力法则

暴力在海明威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 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充斥在尼克的生活中, 并在战争中达到了顶峰, 尼克便是在这充满暴力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医生夫妇》是尼克故事中暴力主题的开始。尼克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参与整件事情的发生, 但是“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 尼克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将整件事情的原委看得清清楚楚。布尔顿的“赖账”, 父亲的临阵退缩, 以及母亲不能够正视邪恶, 都被尼克看在了眼里。海明威在这里让尼克建立起面对暴力时的两个法则:勇气法则和正视邪恶的法则, 这在尼克以后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拳击家》和《杀人者》是尼克故事暴力主题的进一步展现, 在这个畸形的社会里, 暴力竟然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拳击手阿德本是以前的拳击冠军, 可以说是强者了, 可是还是被畸形的社会给击溃。拳击生涯使他的脸上伤痕累累, 耳朵只剩下残根, 如果说这是外显的暴力的话, 那人们还至少可以防范, 但社会的偏见又使得阿德的家庭生活不得安宁, 这是一种内隐的暴力, 这种形式的暴力可以将社会中像阿德这样的强者击溃, 而且又无从对它进行防范。显然, 它要比外显的暴力更加令人恐怖, 它才是致使阿德疯掉的终极原因, 而唯一能够治疗阿德疯癫的方法只有一个, 那就是以暴制暴———当他发作时狠狠打一下他的后脑勺。巴格斯的表现虽然属友善行为, 却同样是以暴力的形式显示出来的, 这让尼克深思。

《杀人者》中的情形更是令尼克震惊, 两个杀手无冤无仇, 就要杀死一个生命, 而那个生命却气定神闲地等待着这件事的发生, 对尼克而言, 真正可怕的不是暴力本身, 而是人们对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所采取的漠然的态度。暴力之所以可以这样肆无忌惮、猖狂, 是因为有提供它衍生的温床, 但尼克不想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他选择了离开, 选择了坚守自己面对暴力时的勇气法则和正视邪恶的法则。

战争作为暴力的终极形式呈现在尼克故事中。海明威生活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 他把自己对战争的反思融入尼克的成长经历中。战争不仅给尼克带来的巨大的精神创伤, 而且给他的成长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烙印。在面对暴力的终极显现时, 尼克放弃了自己曾经恪守的勇气法则和正视邪恶的法则, 战争不仅打碎了这两大法则, 而且打碎了尼克本人, 无情的战争也让他对生活包括爱情都产生了怀疑。在所有的暴力形式中, 战争留给尼克的是伤害最长久的。在《在异乡》中, 通过意大利少校的遭遇, 尼克终于明白了, 战争不仅毁掉了美国青年, 而且毁掉了“在异乡”的青年, 这是整整一代人的遭遇。

四、结语

尼克故事也是从死亡开始的, 海明威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带有浓郁的死亡情结;从《十个印第安人》中初恋受挫到《新婚之日》中与海伦走向婚姻殿堂, 我们可以依稀看见尼克情感成长的历程;暴力在海明威的尼克形象系列小说中占有很大的篇幅, 它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充斥在尼克的生活中, 并在战争中达到了顶峰, 尼克便是在这充满暴力的环境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死亡、爱情、暴力是它的三大表现主题, 三者交织在一起, 构成了尼克故事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136一137.

[2]海明威著.陈良廷等译.短篇小说全集[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591.

篇4:“成功营销”论坛系列主题

这天下午,北京世纪金源大饭店的国际会议厅被挤得满满的,许多人是站着听完了这场长达5个小时的讨论。来自政府、企业界、学术界及媒体的200多人参加了论坛,并就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科特勒先生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由于两国具有不同的市场和经济发展水平,从而拥有不同的国际分工与协作,应该力求在彼此的博弈中建立一个双赢的局面。但在美国,每一项贸易政策的实施都受到不同利益团体的影响,这些团体势必会对政策的制定者进行游说,并导致一些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政策出台。

科特勒先生认为,中国企业在处理美国事务方面、尤其是在进行高层政府公关方面是有缺陷的。在这一点上,美国企业在中国的经验值得中国的企业家学习。在过去的30年中,美国企业的领袖们不断开展高层外交,并通过有组织地合作,让所有在华企业一起对共同贸易和投资问题采取行动,很好地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和权利。

而中国企业同样也需要在华盛顿有自己的代言人,把中国企业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情况反映给华盛顿的决策者,并对相关决策者实施积极的影响。

在长达2个小时的演讲中,科特勒先生还为中国企业详细介绍了与美国政策制定者、相关利益团体之间进行沟通、建立友谊的各种途径与方法。尤其强调了即将成立的“美中商务发展委员会”在其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众多具有丰富国际贸易和国际事务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们也纷纷在论坛中发言。中华全国工商联对此次会议给予了大力支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晓华先生到会发表了致辞。中国贸易促进会、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中国法学会WTO研究会、中国国际经济科技法律人才学会、世界新经济研究院等单位的代表也出席了论坛。本次论坛得到了白沙集团的鼎立相助,白沙的“和”字产品和品牌以及双圆的标志,表达着这样一个思想,即沟通与合作,倡导建立新型的和谐关系。

新浪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对这次论坛进行了同步直播。

王伟群:论坛的缘起及背景

ஸஸ营销大师米尔顿·科特勒先生在今年8月为《成功营销》杂志撰写了一篇专栏文章,题目就是“中国企业需要华盛顿的声音”。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就是面对日益升级的中美贸易纠纷,除了成本高昂的司法解决途径之外,还存在着另外一条可能更有效、交易成本更低的通路。他认为,许多需要花费数百万美元律师费用解决的贸易纠纷问题,实际上可以通过中间组织,事先同“华盛顿”之间达成相互谅解。我们认为,帮助中国企业界建立一条直达“华盛顿”的道路,是我们媒体的责任。这是我们今天这个论坛的由来。

在论坛筹备期间,又发生了两件事情,其中一件事情极大地鼓舞了我们,这就是欧盟对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的无损害判决,而这样一个结果,正是得益于另外一个声音从中斡旋。另一件事情却刺激了我们,这就是美国商务部上个月成立了一个专门针对非法倾销和反倾销行为的机构,谁都明白,这主要是针对中国的。因此,来自华盛顿的另一个声音就显得更加重要。

孙晓华:论坛的主题及意义

ஸஸ长期以来,中国产品在走向世界,进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进程当中,常常被各种贸易纠纷和反倾销诉讼所困扰。诸如关税、知识产权、配额、监测、安全监控等都成为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一种障碍和壁垒。以美国为例,据有关方面统计,从1980年~2002年,美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案件共计90余起,涉及金额达到数十亿美元,家电、钢铁、机电、化工产品、食品等,都曾遭到反倾销诉讼,这其中中国的民营企业也深受其苦。

此次论坛就解决中美贸易纠纷问题,探讨另外一种不同于司法解决的思路,我认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全国工商联,作为中国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性组织,同样密切关注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今年9月份,全国工商联专门组织了改革开放20多年来,首次以民营企业家为主的企业家代表团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政府和国会进行了良好的沟通。我想我们今天论坛所探讨的主题,同样将为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傅中宝:中国美国商会在中国的成功运作

中国美国商会成立于1918年,1982年以后,又恢复了在中国的活动,到今年6月份我卸任之时,光在北京,美国商会就有750家会员。另外在上海有1000多家,在广州有300多家。目前在中国,大概有20余家各国的商会在运作。

在中国加入WTO之前,美国商会所做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政府公关。当我在中国美国商会供职期间,中国“入世”问题,是“华盛顿”所关注的最中心问题,在这里美国商会也起了很重要和独特的作用。首先由美国商会向中国政府提出,并让中国政府知道,这是所有美国企业共同的要求,而不是个别企业所提出的某个主张。美国商会跟中国政府交涉的问题都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包括一些制度上的问题。

篇5:国企改革主题系列报告

井冈山精神激励老区人民再创辉煌

——江西省吉安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江西省吉安市调研组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20日08 版)

编者按: 革命老区如何脱贫致富?农业比重大的地区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2001年以来,在井冈山精神指引下,江西省吉安市坚持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找出路,通过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积极兴办工业园区,支持和带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推动城市化,如今的吉安已经步入发展的快车道,长期积蓄的发展能量迸发出无限的活力。工业兴、农民稳、群众富,曾经贫困的革命老区走上了全面小康之路。

吉安的实践告诉我们,农业比重大的革命老区,只要开拓思路,立足资源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以工业带动农业,增强支农力度,同样能走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成功道路。

【提要】 吉安坚持把解放思想与地区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突破唯农业的思维定式,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通过工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促使吉安迅速崛起。吉安发展的成功实践,在中部崛起中具有标志性,对于老区脱贫致富具有示范性。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全市辖10县2区1市,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人口472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吉安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变化日新月异。1978—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由8.59亿元增加到40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46元增加到86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9元(1985年)增加到111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40元增加到4029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0.8亿元,为1978年的14.7倍;工业总产值420亿元,为1978年的80倍。2002年以后,实现了3年工业增加值翻一番、4年财政收入翻一番、5年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

吉安是江西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具有标志性,对于老区脱贫致富具有示范性。促使吉安迅速崛起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

一、以推进工业化为战略核心,带动城市化和现代化

吉安的发展是江西省解放思想的重要成果。2001年,江西省对比周边地区发展找差距,提出了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要求。省委正式形成《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加大深化改革力度,进一步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同年,在井冈山召开了中共江西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提出要发扬井冈山精神,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就解放思想和发展战略统一了认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江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报告中,又明确提出要“坚持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手段”。正是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基础上,江西省提出“以加速推进工业化为核心,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这一重要认识,是从江西省实际出发的,是把党中央的政策与江西省实际结合的产物。被江西人称之为“井冈山会议”的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开启了江西发展的新航程,掀起工业化的新高潮。

吉安市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在全省解放思想、加快经济发展中积极行动,顺势而为、趁势而上,以“开创新吉安,繁荣大井冈”为主题,把解放思想与地区发展实际结合起来。一是突破唯农业的思维定式,从就农业发展农业的思路中解放出来,变农业主导为工业主导。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找出路,以大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推进农

1业产业化。长期以来,吉安经济发展战略基本上是建立在农业基础上的,坚持以农业为主导,以增加粮食产量为发展目标,着力于向土地要粮食,向粮食要效益。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周边省份大力推进工业化、大干快上工业项目时,吉安和整个江西省一样,仍固守于农业这一比较优势,围绕农业抓农业,其结果不仅粮食产量没有大的增长,而且错过了工业发展的大好时机,经济总体水平一直在低位徘徊。解放思想首先必须从农业社会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适应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趋势,把发展工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变以农为主为以工带农、以工富农。

二是从工业化的误区中解放出来,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经阶段,也是加速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农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往往对工业化认识不足,把发展农业作为主要任务,以农业规模化替代工业化,甚至认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可以跳过工业化阶段,直接建立起以信息产业、知识经济或者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这样的认识,既不符合发展实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离开工业化发展农业,既会延缓工业化的进程,也会影响农业本身的发展,这也是农业地区长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正确认识工业化发展阶段,适应工业化大趋势,把推进工业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地区现代化的关键。吉安正是从认识误区中解放出来,才得以提出“工业立市”的战略。自2001年以来,连续开展“强攻工业年”、“国企改革年”、“工业发展年”、“工业园区建设年”。并在吉安市“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高起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快速做大工业经济和中心城市规模,提升工业经济和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是从工业与农业对立的认识中解放出来,通过工业化提升农业现代化。江西省解放思想紧密联系实际,正确地提出,解决农业问题,就要积极发展非农产业;解决农村问题,就要积极发展工业经济;解决农民致富问题,就要改变大多数人口搞农业的局面。循着这样的思路,吉安确立了“实施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强调要“加速工业崛起,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把工业化理念、市场化运作引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着力以工业带动农业,通过提高工业化程度,增强支农的力度,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吉安的实践证明,在工业快速增长、农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的同时,粮食产量却有较大幅度增长,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

二、办好工业园区,承接沿海地区和外资产业转移

确立以工业化为战略核心,解决了长期困扰发展的思路问题,激发了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吉安按照新的思路,千方百计抓工业,集中力量上项目,全市上下形成工业化的热潮。在发展路径选择上,吉安没有重复过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 的乡镇工业发展模式,而是按照适度集中、合理集聚原则,以办好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吸引产业转移为重点,形成规模集中、集约高效的地区工业发展新路子。

一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产业相对集中发展,形成“块状经济”。吉安市紧扣“上档次、扩规模、造特色、增效益”的目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整体规划,科学布局,滚动开发,分步建设”的方式,利用城郊荒山、荒坡、荒地,有序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既节约了耕地、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又降低了入区企业的用地成本。2001—2007年,全市13个工业园区完成土地开发建设面积5.1万亩,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8.6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397.6亿元,入园企业达到174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507家,安置就业

3.26万人。2007年,全市工业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8.9亿元,同比增长77.5%;主营业务收入356.3亿元,同比增长76.4%;利税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60.5%。

二是完善园区功能定位,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规划科学、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体现特色、集成配套”的思路,明确市县(区)各工业园区的功能定位和主导产业,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吉州园区于2006年跻身全省首批生态工业园区行

列,新干园区于2006年被认定为全省盐化工产业基地,吉水园区于2006年被认定为全省绿色食品特色工业园。

三是建立“百里工业走廊”,发挥园区联动效应,营造发展高地,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吉水县至泰和县的百里经济带上,规划建设“吉泰工业走廊”,以优化产业布局为重点,坚持产业有规划、项目有选择,通过主攻大项目、抓好大投入、建设大基地、搭建大平台,形成招商引资的优势、产业集聚的优势、带动增长的优势。为此,吉安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上,各类工业扶持资金,确保2/3以上用于支持工业走廊建设;全市金融机构的工业贷款每年增长30%以上;组建工业走廊建设融资担保中心;促进直接融资和吸引民间投资。在项目上,实行项目审批与土地供给联动,市政府每年在省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预留不少于30%的指标,专项用于工业走廊的重大工业项目。在税费上,对进入工业走廊的企业实行税费优惠,鼓励现有企业利用闲置土地和厂房与外商和市外企业合资、合作,对其转让过程中所缴纳的房地产交易管理费和技术服务费减半收取,对其上交的契税收入,由受益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在基础设施上,加大对电力、交通、物流、市场、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服务功能,降低工业走廊内企业的商务成本。此外,对入区创新型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和奖励。

四是发挥园区优势,以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着力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吉安利用园区优势,扩大招商引资,突出以承接市外、省外、境外、国外产业转移为重点,主动“对接长珠闽、联通港澳台、融入全球化”,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和手段,大力推行专业招商、产业招商、以诚招商、以商引商。特别是对应沿海发达城市,先后成立深圳、广州、厦门、杭州4个招商局,加大招商对接和产业转移承接的力度。同时,还在工业园区辟出一定区域,引进深圳产业园、深圳中兴科技产业园、吉水标准件产业园、泰和温岭工业园,为发达地区产业大规模转移、异地发展提供条件,实现了从引进项目到引进园区的重大跨越。同时,以招大引强为重点,着力引进节能环保效益型大项目、大企业。浙江客商投资的无纺织造布项目,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全国仅此一家;深圳客商投资建设的铝银浆项目,同行业排名全国第三,产品应用于航天航空领域。同时还吸引中石化集团、中盐集团、中信集团、中诺、飞歌音响、新加坡食品医药科技、日本友利电子、香港森泰、华禹通信、航盛电子、三笑日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来吉安投资兴业。仅2007年,全市新引进的投资规模超亿元的项目有60多个,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的有5个。招商引资蔚然成风,高潮迭起,在吉安工业园区曾出现60多个项目同时开工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在东部沿海涌起的大开放、大发展热潮,今天在吉安得以重现。

三、鼓励全民创业,对回乡创业给予和外资同样的政策

吉安市创造性地贯彻落实江西省提出的“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战略部署,抓住务工经济由打工阶段逐步向创业阶段跨越的时机,积极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大力发展“雁归经济”,实现了从输送务工者到引回创业者、从输出劳动力到引进生产力的转型,形成“人才回乡、资金回流、企业回迁”的热潮,走出一条开放型经济与本地内生型经济相结合发展的新路。据统计,目前吉安市回乡创业人员近5万人,发展个体工商户2万多户,创办或领办民营企业近2400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38%,注册资金57亿元,占全市企业注册资金的45%,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8家、千万元以上企业52家。

从创业主体看,主要包括3类。一是打工能人。这是回乡创业的最主要部分,约占到回乡创业人数的85%。二是管理强人。在沿海企业担任过中高级主管,具备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回乡受聘担任企业的管理者。三是成功人士。多数是通过求学等方式,走出家门,学有所成,利用自己在技术、融资、管理方面的优势和特长,携科研成果或成功经验回乡创业。

从创业领域看,由初期的饮食服务、商品流通、资源开发、房地产等传统产业逐渐向机电制造、纺织服装、五金建材、电子通信、农产品深加工等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产业拓展。例如合力泰微电子公司,就是3个泰和县籍外出务工者回乡兴办的企业,意为合力振兴泰和,投资8000万元建成江西省首条液晶显示器(LCD)全自动生产线,投资3亿元,拟建全国第三大液晶显示

基地。近年来,回乡创业开始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产业化领域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全覆盖,其中第一产业占16%、第二产业占41%、第三产业占43%。

从创业形式看,更加灵活多样。一是独资式,这是回乡创业的主要形式,占一半以上。二是合资(合作)式,一些回乡创业人员在资金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往往通过参股、参与管理等形式,合资合作兴办企业。三是外联式,与外地老板联合办厂,负责成品或半成品生产,市场销售交由外方。四是转移式,一些务工人员在外地成功创业,等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再回乡创办分厂或整体回迁。如一些现代食品加工或大型种养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回乡创办“公司+基地+农户”式的食品加工或大型种养企业。

回乡创业形成一系列积极效应。一是带动了全民创业。从打工者到创业者,带来全新的创业观念,形成创业的示范效应,激发了民众的创业热情。近两年,在回乡创业的带动下,吉安市民众创业蓬勃发展,全市新增个体工商户3.3万户,私营企业2312家,民间投资40亿元。二是促进沿海企业向吉安转移。由回乡创业人员做向导,促进了吉安与沿海企业的对接,引导产业加快向吉安转移。绝大多数回乡创业都是以沿海企业和市场为背景的,据调查,80%的企业是根据沿海市场信息设立的,其中70%的企业直接对外供货,30%的企业与沿海企业集团合作,结成联盟。三是增加就业与收入。回乡创业对于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就业起到积极作用。据统计,吉安市回乡创业5万人,直接吸收从业人员约90万人,带动城乡居民人均增收70元,实现了“回乡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两年来,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上交税收4.5亿元,成为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回乡创业也给创业者带来许多实惠。一方面节约创业成本。吉安在土地、能源、劳动力以及生活成本等方面,比沿海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就为创业者节省了大量创业成本。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不同文化、生活方式的冲突,有利于发挥地利、人和等多种乡土资源优势。

吉安在推动回乡创业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回乡创业给予外资同样的待遇,有力地支持回乡创业。一是出台一整套支持性政策。2005年吉安市就出台了《关于实施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将回乡人员纳入全民创业的范畴。同时,各县市区也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土地安排、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回乡者创办的企业或带领外地企业和人员回乡办厂或兴办企业的,与外商同等对待、同样待遇。如安福县工商部门制订23条措施,包括政府出钱聘律师为回乡人员办企业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对回乡创业人员评定信用等级并据此发放贷款等。吉州区给回乡创业者发放“创业绿卡”,让回乡创办企业者在用地、办证等方面享受一系列优惠待遇。二是为回乡创业提供平台。在工业园区建立专门吸引回乡创业的创业园区,精心构筑回乡创业的平台。泰和县在工业园区划出6000多亩,完成“六通一平”用于回乡创业,在已经建成的泰垦创业区,面积达1000多亩,引进回乡创业型企业60多家。新干县建成5000多亩园区,引进回乡创业企业80多家,形成“一园三区六城”的发展格局。吉水县从2005年开始,累计投入1700万元,在吉水工业园规划500亩开辟了回乡创业园,引进回乡创业型企业23家,被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为全省第一批重点扶持的回乡创业园。三是提供全方位服务。对回乡创业者实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踪式服务,配套“马上办”、“直通车”和“经济110”机制,实现对回归企业一切手续从优、从快、从简,做到服务程序“链条化”、服务方式“人性化”,积极构筑为回乡创业者竭诚服务的“绿色通道”。对回乡创业园落户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坚持各级领导挂点帮扶制、责任追究制、办事时限制和首问负责制;建立回乡创业者恳谈日制度,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帮助企业排忧解难。四是实施小额贷款信用担保政策,支持创业活动普遍展开。自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小额贷款4.5亿元,其中2007年发放2.3亿元,通过小额贷款扶持个人创业8839人,带动就业人数近3万人。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绿色、特色产业基地

吉安坚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以农业产业化为主攻方向,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培植独具特色的“农字号”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提升附

加值,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作为稳固农业基础,优化特色农业结构,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龙头工程”抓紧抓实。

一是拓宽农业发展思路。相继明确了“发展特色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以乡村企业为骨干,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体,种养加系列经营,农工商全面发展”、“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多种经营,重点突破乡镇企业”等工作思路和举措。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市粮食总产量由1978年的142.3万吨增加到2007年的320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36.7亿元增加到163.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5.1%。突破了粮食单一生产结构,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从6%上升到27%,提高了21个百分点。

二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坚持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建龙头,实施一村一品战略。近年来,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46家,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78家。其中,有10家龙头企业、1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164个特色产业村被列入2007年全省“十百千”工程。

三是引进大企业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以大开放促进农业经济大发展,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吸引深加工企业投资吉安。先后有湖南三可公司、上海熙可国际控股公司、青原区现代农业(江西)有限公司、江西盛兆农畜实业有限公司等落户吉安,有力地推进了吉安农产品深加工增值。四是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优势。制定《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财政扶持、工商登记简化手续、税收优惠、金融信贷优先、农业加强指导等具体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措施。在8个所辖县内,围绕生猪、肉牛、蔬菜、金桔、葡萄、茶叶等优势产业,开展了10个合作社试点示范,由农业局等8个市直单位对其进行重点帮扶。目前,全市已经发展各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400个,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06个,有效提供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五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试点”工程,全市农村新通自来水4.4万户,新建水冲卫生厕所3.9万户,改造房屋1.1万户,133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本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广播电视通播率达100%。到2007年底,沼气用户达2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4%;新建225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惠及12.1万户、49.88万人。

六是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协调推进。农村税费及配套改革成效显著,水利管理体制、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全面铺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泰和县被列入全国20个综合改革试点县之

一、全省唯一的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试点县。吉安市于2007年跻身全国首批10个循环农业示范区,吉水、新干和永新县分别获得全国粮食生产、生猪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

五、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吉安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长期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提升了旅游资源价值,推动旅游产业迅猛发展。以井冈山红色旅游为主线,以绿色生态资源为依托,突出庐陵文化特色,实行“红、绿、古、蓝”旅游综合开发,呈现了旅游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旅游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列全省前列的良好态势。1995—2007年,来吉安市旅游的人次由38.7万人次增加到919.4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14亿元增加到49.6亿元;旅游创汇由53.2万美元增加到1620万美元;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3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26.5万人。

其中,井冈山市通过解放思想,确立了旅游兴市战略,致力于“五个突破”,使旅游经济迈上新台阶。一是全力实施旅游文化系统工程,在文化表现力和旅游吸引力上有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感染力。二是实施景区美化工程,在品质提升和旅游形象国际化上有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影响力。三是全力实施“产品多元化”工程,在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上有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四是全力实施资源优化工程,在旅游营销市场化上取得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竞争力。五是全力实施管理标准化工程,在旅游管理水平上有新突破,增强红色旅游的带动力。2007年,井冈山共接待游客3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亿元,旅游业的增加

值占全市增加值的50%、旅游业从业人数占全市从业人员的50%。不仅实现了经济发展、群众增收,也产生了重要政治影响。

今后10—15年,是吉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吉安确定以“六大基地”建设为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即把吉安建设成现代轻型制造业基地,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和休闲基地,中部优质农产品向沿海输出的生产和加工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训基地,水、火、核并举的江西省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江西省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基地。到2020年,实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两个翻两番”,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2000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亿元;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篇6:国企改革主题系列报告

横空出世看深圳

——广东省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广东省深圳市调研组

《人民日报》(2008年11月10日)

编者按: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发展为我国南部综合经济实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的巨变,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闪光点。

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示范区”,深圳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中央的关怀和支持,更离不开坚持不懈的思想解放和始终不渝的改革创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从“速度深圳”到“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绿色深圳”„„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不仅为自身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也为其他地方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提要】

深圳这座不满30岁的年轻城市,从零起步,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从经济特区成立开始,深圳给人的印象总是与“率先”、“第一次”联系在一起。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创新型城市„„深圳一次次走在全国的前列,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党的十七大吹响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号角,千万深圳人有信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开创美好明天。

在珠江口东南岸,矗立着一座现代化大都市——深圳。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76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8亿元,在全国大城市中分别居第四位、第三位;出口总额1685亿美元,获得国际专利2480项,均居各城市第一位。面对这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拥有上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有谁能想象,29年前这里曾是一个只有几万人口的边陲小镇!

是什么力量把这座年轻城市魔术般地呼唤出来?凡是了解她历史的人都会回答: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深圳于1979年3月设市,1980年8月设立经济特区,她为改革开放而生,伴随改革开放成长。深圳29年的发展成果,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结出的硕果。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设立经济特区,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探索改革开放的经验,成为党中央的一个重大决策。在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深圳作为一个试验田,几代中央领导同志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邓小平同志是设立经济特区的倡导者,在深圳发展的关键时刻两次亲临视察。1984年1月,当人们对经济特区还存有一些疑虑的时候,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坚定了深圳办好经济特区的信心。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再次到深圳视察,高度评价“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明确肯定经济特区姓“社”不姓“资”,要求深圳在改革开放中要“大胆试验,大胆地闯”,要“搞快一点”。江泽民同志作为经济特区的创办人之一,曾14次到深圳。1994年6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时,重申中央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的地位和作用不变,勉励深圳“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1995年12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深圳时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深圳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为深圳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六大以来,1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经济特区建设。2005年8月,胡锦涛同志到深圳视察,要求深圳“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鼓励经济特区要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前面,为全国提供更多的有益经验。党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使深圳干部群众的思想得到一次次大解放,激发出了无穷的创造智慧和巨大热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像当年奔赴延安那样来到深圳创业发展,为祖国的现代化施展才华,建功立业。这5次重要讲话,可以说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深圳改革发展史上的“5个春天”。

深圳奇迹的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一个闪光点,是证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一篇杰作。深圳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5个方面:

一、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开放是深圳的发展之源,深圳所走的道路始终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之路。深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首先得益于在不断扩大开放中抓住机遇、用好机遇,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经历了4个趋势性变化。

一是以吸引港资为主到外资来源全球化。深圳开放起步于大规模引进港资,利用毗邻香港的区位条件和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及发展空间,首先把开放的视角对准香港,以吸引港资为主,逐步扩大外资来源,从最初的十几个国家,到2007年扩大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是从“三来一补”到企业“走出去”。深圳外向型经济从“三来一补”起步,首先引进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形成出口加工能力,奠定经济发展的初步基础,随后发展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发挥外资的溢出效应,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深圳已成功实现了这一历史性转变。以华为、中兴、中集、康佳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圳企业率先勇敢地“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全球资源,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到2007年底,深圳已设立境外企业和机构436家,累计投资21.5亿美元,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是从内向型联合到外向型联合。深圳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同步推进,以“内联”为主要形式,先后与中央40多个部门和29个省区市合办了3900家内联企业,实际投入36亿元。1987年以前,主要是内地向深圳单向投资,1987年以后,深圳加大双向投资、外向发展的力度,以产品加工、贸易、科技成果、资金和其他资源为纽带,通过内地、深圳、海外“三点一线”的联合模式,共建出口加工基地,携手走向国际市场,使深圳和内地的出口规模迅速扩大。

四是从利用“香港因素”到深港紧密合作。经济特区建立初期,正是由于积极利用了“香港因素”,与香港建立了“前店后厂”的产业合作关系,实现了深圳的崛起。为了推动深港合作向纵深发展,2004年6月,深圳与香港建立起深港政府间重大事项协商沟通机制,口岸和跨界基础设施合作不断加强,经贸、科技、教育、金融、旅游以及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2007年5月,深圳与香港正式签署“深港创新圈”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建世界级大都市的目标。

二、敢为天下先,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深圳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一些重大改革首开全国之先河,为深圳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活力。

一是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率先构建市场经济新体制。从经济特区成立开始,深圳选择市场取向的改革,义无反顾地走市场经济之路,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机制。上世纪80年代初,当全国还在争论计划和市场关系时,深圳就提出了“四个为主”,即建设资金以引进外资为主,经济成分以发展外资企业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体系和运行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

二是改革土地管理体制,推进土地使用市场化。深圳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为重点,率先进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1980年,深圳签订了第一个土地有期有偿使用协议书。1987年,深圳率先采取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公开招标、协商议价等3种有偿让渡方式,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再转让和抵押。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公开拍卖,开创了我国国有土地商品化经营的先例。

三是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促进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深圳率先实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首开劳动力商品化的先河。首先在三资企业对新招工人采用劳动合同制,以后又有步骤地对全市所有企事业单位新招工人实行合同制。1983年8月,深圳市颁布了条例,劳动合同制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深圳还建立了企业自主用工制度,并相应地建立起劳动力市场和人才智力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在市场中实现合理配置。

四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首先是适应大量引进外资和进出口贸易的需要,率先进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在全国率先建立外汇调剂中心,形成外汇双轨制,在计划用汇之外,通过市场调剂解决合法用汇问题,缓解了外汇供需矛盾。其次是适应外向经济发展的要求,积极兴办各类金融机构。1982年1月,深圳引进了全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1986年兴办了深圳发展银行。目前,深圳有金融机构16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38家,有力地支持了深圳的建设和发展。再次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1990年成立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第一张股票,吹响了我国发展股份制企业和资本市场的前奏。到2007年末,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已达670家。

五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运营机制。在经济特区初建时期,实行了以增强企业活力为重点的改革,在放权让利的同时,探索企业承包制,推动经营机制转换。同时,进行股份制改革探索,把一部分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企业,或者直接成立股份公司,推进股权多元化,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同时,积极推行产权交易,促进产权在各类经济主体间合理流动。与国有企业改革相适应,深圳最先探索建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机制,建立了国有资产委(办)、资产经营公司、国有企业3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年以来,深圳进一步对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强化国资委的出资人职能,简化国有资产管理层次,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深圳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先行改革,为后来全国的改革提供了样板。

六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执行力。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就坚持探索建立“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先后进行了7次行政体制改革,4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政府架构,有效地提高了行政执行力。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一是在全国较早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按大行业、大系统综合设置机构,形成了“大贸工、大交通、大文化、大城管、大农业”的管理格局,减少了协调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二是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责任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试点,推行部门责任“白皮书”制度,在政府效能建设上迈出重要步伐。三是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率。自1997年起,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3轮改革,全市审批、核准事项减少了60%左右。2006年又启动第四轮改革,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从697项减少到348项。

三、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深圳几乎从零起步,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建立起以电子信息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走出了有深圳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统计显示,1991—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超过40%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产值达759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4%左右。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400多亿元,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8%。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抓住了以下环节:

一是敢于把高新技术产业确定为产业发展目标。深圳发展的前10年,经济规模急剧扩大,但低水平的加工贸易居主导地位、经济效益不高。面对这一现实,深圳及时调整发展战略,抓住国际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兴起的机遇,不失时机地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顶着“三来一补”企业向周边地区迁移、工缴费大幅下降的压力,力促“三来一补”产业优化升级。这是决定深圳经济命运的重大决策。正是由于在决策上注重长远发展,而不是短期行为,确立了正确的产业发展目标,才会有今天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二是持之以恒、百折不挠地朝着发展目标奋进。1990年,从第一次市党代会提出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起,历次市党代会始终如一地坚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推动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认识与行动的高度一致和政策的连续性,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越做越大的重要保证。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掌握的财政资金通过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引导越来越多的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此外,在土地、厂房等资源配置上向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努力营造适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仅2006年就为大族激光、迈瑞等20家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用地1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

四是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目前,深圳高新区已经形成了从移动通信、程控交换到光纤光端、网络设备的通信产业群;从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软件到系统集成软件的软件产业群;从检验试剂、基因疫苗、基因药物到医疗器械的医药产业群。五是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企业。注重培育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率先发展,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近年来,一大批民营科技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如怡化电脑、诺亚舟科技、格兰达技术、傲冠电脑、繁兴科技、海洋王、开立科技和纳微科技等8家深圳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均已把市场份额做到了所属行业的国内第一,其中有4家企业2006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

四、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深圳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官产学研资介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形成“四个90%以上”的格局,即: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经过多年发展,深圳从事高技术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有3万多家,企业自主创新蔚然成风。

二是建立以风险投资和贷款担保为主的政府支持体系。“十五”期间,深圳财政性科技投入82亿元,其中通过风险投资等方式资助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资金占85%,带动企业投入研发经费400多亿元。深圳还积极发展贷款担保支持自主创新。1994年由政府出资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担保公司,专门在企业创新创业初期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担保,为1800多家企业提供了担保服务,担保项目2000多个。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技术企业,90%以上都在早期接受过风险投资或贷款担保的支持。在接受担保贷款的企业中,90%以上是第一次借款。1999年,深圳又成立了由政府控股的创新投资公司,专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风险投资。目前该公司已支持企业100多家,其中90%以上为创新型科技企业。

三是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深圳大力加强公共研发、公共技术、公共检测、公共信息等开放平台建设,高度重视同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有效支撑了持续创新。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互利互惠的市场化协作关系,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开发机构和科技型企业实体等,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不仅为深圳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而且“孵化”出大量科技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深圳创建的虚拟大学园共建立不同类型科技企业“孵化器”8家,在孵企业600余家,孵化科技企业276家,转化科研成果217项。

四是探索多种创新路径。(1)“学习创新”路径。深圳一部分民营企业学习外资企业的技术,通过消化、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逐渐发展壮大,有的甚至超过了竞争对手。(2)“配套生产”路径。在为外资企业提供配套零配件的过程中,深圳一些民营企业从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

装,发展到辅件、一般零部件、主要零部件、关键零部件乃至整机的加工制造,逐步由市场“配角”成长为“主角”,有的甚至取代了同行业中原有的外资企业。(3)“市场挤占”路径。加工贸易以出口为导向,拥有稳定的市场销售渠道,这为民营企业迅速切入市场、发展壮大提供了机会。深圳一些民营企业就是在与外资企业的合作过程中,逐步掌控了市场销售渠道,最终挤占了外资企业的销售市场而成长壮大。(4)“股权扩张”路径。深圳一部分加工贸易企业的中方投资者,通过购买合资企业外方股权,先实现自主设计研发(ODM),然后进一步向自有品牌(OBM)升级,最终成为内资控股的高科技企业。(5)“逆向并购”路径。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拥有市场、资源优势,发达国家企业则拥有技术、管理优势,通过“逆向并购”,拥有发达国家企业的知识产权,是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的捷径。深圳一些企业正是通过这种“逆向并购”迅速发展起来。

五是努力构建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环境。(1)融资环境。深圳除了政府出资支持科研开发外,还积极探索新的融资方式,如财政资金选择存放银行与其对民营企业贷款挂钩、企业通过联保互保实行捆绑申请贷款等方法,以争取更多的银行资金支持自主创新。(2)人才环境。深圳相继发展了人才市场、经理人市场,同时加大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形成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一大批国有企业技术骨干、海外留学人员纷纷聚集在深圳。在一个千万人口城市中,各类创新人才有百万之众。(3)法制环境。深圳先后制定和实施了50多个有关鼓励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规范性文件,如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技术入股的条例等,基本形成了支持自主创新的完备的法规体系。(4)人文环境。深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高标准地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综合设施和生活后援设施,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努力使深圳成为创新的乐园,创业的热土。

六是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相结合。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这已经成为深圳市的重大战略。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支撑,通过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产品、产业和企业,加快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建设创新型城市,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深圳经济特区所以能越办越好,关键是坚持理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始终不渝地改革创新,持之以恒地追求发展,矢志不移地坚持前进的方向。

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敢闯敢试敢探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是我们成就各项事业的法宝。深圳发展取得的成果,根源于对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理解比较深、把握比较准、行动比较自觉。正是由于掌握了解放思想这把利器,深圳才能够通过改革创新,闯出一片新天地。深圳发展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不断地解放思想,才能拓宽思路,打开眼界,破除障碍,创新发展。解放思想永无止境,靠解放思想深圳已“先行一步”,继续先行下去,还要继续解放思想。

二是认准方向不动摇,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从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一开始,中央就赋予其为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任务。在经济特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特区朝什么方向走、怎样走,曾出现姓“社”姓“资”的争论,也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干扰。在这些是是非非面前,深圳人不为所动、不被干扰,坚定信念和信心,坚持按既定目标走下去。深圳的历任领导班子,能够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和政策的连续性,把改革创新的接力棒顺利交接,把改革精神传递下去。正是有了这种执着,才会有今天的成果。

三是坚持协调发展,破解发展难题。深圳经济特区走的是迅速扩张之路,在短短的时间里,经济成千倍、人口成千万增长,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关系,是深圳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这方面,深圳坚持协调发展的思路,提出加快社会发展,建设“和谐深圳”;转变发展模式,建设“效益深圳”;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深圳”;以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促进人均

财富、居住条件、环境质量、平均受教育程度等达到新的水平;以“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为主题,塑造城市文化。这些富有新意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深圳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

四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事业兴衰,关键在党。深圳所有成就的取得,都是党的正确领导的结果。从经济特区始建起,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无处不在。在把握发展方向上,深圳的重大发展战略,都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经过科学论证提出的,并通过市党代会确定为指导方针。在班子建设上,以“务实、和谐、善政、廉洁”为目标,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基层组织建设上,突破“单位建党”的单一模式,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探索“社区党建”,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在队伍建设上,以健全反腐保廉体系为重点,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重大决策和经济事项,凡能公开的一律向社会公开,防止腐败行为在经济特区建设中滋生和蔓延,走出了一条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新路子。经济特区建立以来,面对大规模投资建设所涉及的人钱物关系,深圳从领导班子到干部队伍,没有出大的问题。连外商也不无叹服地说:这样大规模建设,没有出现大的腐败问题,这只有共产党领导才能做得到。

当前,深圳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土地、资源、人口和环境的约束已近极限,30年来快速发展累积的矛盾和问题将集中显现。面对挑战,深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目标:

第一步: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左右;

第二步:到2015年,在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深圳建设成为重要的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万美元左右;第三步:到2020年,建成亚太地区有重要影响的国际高科技城市、国际物流枢纽城市、国际金融贸易和会展中心、国际文化信息交流中心和国际旅游城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万美元左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企改革主题系列报告】相关文章:

国企改革调研报告06-30

清廉国企自查报告07-11

清廉国企建设报告07-11

国企党建自查报告09-28

国企职工辞职报告04-21

国企辞职报告范文04-23

在国企辞职报告05-03

国企工作报告范文05-26

国企年度述职报告06-30

国企党委工作报告06-30

上一篇:心烦的个性签名下一篇:旅行社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