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问

2024-04-15

发问(精选8篇)

篇1:发问

童心发问散文

周末,孩子们带着孩子陆陆续续的都回来了。晚饭后,家人一边聊天一边喝茶,茶过五味,便都各自开始忙着自己的事。

我仍是把着那台在孩子的孩子面前刚刚“开放”不久的电脑不放,熟练地进入江山文学环视首页后,便径直点击东北风情,因为在这个社团里有我所关注的人和事。

女儿对上小学三年级的外孙子发话:“今晚赦免课外学习,随便玩一会儿。”外孙子一听“啊!谢谢妈妈!”便欢快地蹦了起来,然后来到我这儿,贴在我的身边。因为,这计算机里有外孙子的文档,有他写的“蜗牛”小日记、还有他画的图画、制作的幻灯片……

外孙子往我跟前这一凑合,引出了一连串的童心发问。

一、老师怎么还比学生年龄小呢

我正在天之娇名下浏览他的作品,想再一次看一看连续获得精品的几篇文章,品一品这如同国酒茅台一样回味绵长的滋味。

“这些文章都是天之娇老师写的。”我对身旁的外孙子自然自语地说。

“嗷!嗷!”外孙子轻声答道。

“姥爷,他是你的老师呀,我们班级老师比同学大二十多岁,那你的老师一定也比你大很多岁吧?”外孙子来个“常理式”思维问我。

“哈哈!我们是同龄人,年龄相仿,准确地说,我还比他大两岁呢!”我对外孙子说。

“老师应该都比学生的年龄大呀,姥爷,那你怎么还叫老师呢?”外孙子又追问。

我说:“别看人家比我年龄小,人家本事可大了,是个大作家。人家呀,从小住在农村,上学要走好几里地的土路,不像现在孩子上学有轿车、校车、公交车;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作业,也不像现在有电灯,还要摆上台灯;吃的是小米饭、大馇子粥,白菜土豆子和咸菜,大豆腐、干豆腐是最好的菜了,也吃不着肉,不像现在想吃啥有啥,吃的不愿吃,一检查身体还缺少微量元素。”

外孙子打断我的话:“姥爷,那你小时候也那样吗?”

我对外孙子说:“我小时候也是那样。别看那时候生活困难,条件不好,不过人家爱学习,作文写得好,文学写作的种子从小就在心里扎下了根。十几岁时就在刊物上发表诗歌了,大家都夸他‘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

“啊,十几岁就……真棒!”外孙子也有了感慨。

“后来人家上了大学,当了领导干部,写了很多书,有一部几十万字的大书,叫《呼兰河畔》,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地区打土匪、抓特务的故事,里面有鸳鸯钥匙、鸳鸯石门,可惊险了。人家还赠给我一本那,有时间姥爷给你慢慢讲。”

我一边说一边看着外孙子,然后接着又说:“叫老师是对人家的尊敬和敬佩,就像你们学校向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一样,姥爷我虽然写了几十年工作上的文字材料,还没有一本像样的书。”

外孙子听我这么一说,回转身从书架上拿出了我写的自行印刷的《我的父亲母亲》:“姥爷,这不是你写的书吗,上面都印着你的名字呢!”

我笑了笑对外孙子说:“那是我为了纪念姥爷的父母写的家族回忆录,自己找彩印社印的,出书要由正规的出版社审批,有书号,这书号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的。”

我随即从挂包里拿出这几天正拜读的《党存青短篇小说选》对外孙子说:“你看,这本书的名字叫《党存青短篇小说选》,这是党存青写的,从沈阳特意给我邮寄来的,你再看看这书是白山出版社出版的,这个是书号,没有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书是不算数的……他也比姥爷小十几岁,但人家是大作家。”

外孙子眨巴着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

于是,我又随手从书架上拿过一本《历史小故事丛书》(先秦部分.上)对外孙子说:“你看,这套丛书是河北少儿出版社出版的,一共10册,每一册都有作者的名字,这是统一书号……人家天之骄老师赠给我的那本大书让我放在单位了,记得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哪天姥爷拿回来给你看看……我写的那本书你看在这封面右上角还特意注上‘家族资料,注意保存’八个字呢,仅仅是一个自己和亲属留作纪念的资料。”

“啊,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呀。”外孙子说。

我又重复着:“出版社给出了书,或者在报纸、刊物上发表了自己的文章作品,才有资格申请加入作家协会当作家的。所以,姥爷我得向人家学习,向人家学习不管人家年龄多大,我都得叫人家老师呀!你说对不对?”

外孙子点头称是:“对!应该叫老师!”

我趁热打铁,引导外孙子:“现在学习的条件多好啊,你要好好学习,将来也当个大作家。”

“记住了,姥爷。”外孙子答道。

我看了一眼外孙子幼稚的小脸蛋露出了微笑,似乎明白了“老师也有比学生年龄小的道理”。

二、故事怎么长在土墙头上呀

外孙子也凑过头来跟我一起看天之娇的作品,突然好像发现了什么,又好奇的发问起来。

“姥爷,姥爷,长满故事的土墙头,什么是土墙头?故事怎么会长在土墙头上呀?”外孙子又不解地问到。

“呵呵,这土墙头,就是农村里的村庄,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习惯叫屯子,在房子周围用泥土磊的土墙,土墙最上面就是土墙头。这几年打日本鬼子的电视连续剧里经常看到村庄里的土墙头。”

“姥爷,土墙头上只能长草啊!”外孙子说着又抬头看着我,等待“土墙头上怎么会长出故事” 的答案。

“你记得在圣诞夜圣诞老人送糖果的故事吧?”我说。

外孙子立即答道:“记得。那糖果是在我睡着了的时候妈妈、爸爸悄悄给我放的。”

“上星期天下午,我陪你上作文课,老师讲作文的写作手法你还记得吗?”我问外孙子。

“记得。”外孙子答应着。

我接着说:“记得,你给我说说。”

外孙子有点打喯儿,挠了挠头。

我笑着对外孙子说:“圣诞老人送糖果,那是夸张。长满故事的土墙头,也是夸张。那是人家作家通过土墙头这条主线讲村子里的故事。”

“姥爷的姥爷家住在村子东头,四周就是土院墙。”因外孙子还太少,我只能说这么一句。

我的眼前瞬间出现了姥爷家土院墙里的故事。姥姥病故的早,母亲为姥爷和年少的老舅缝补衣裳,到了秋季还特意拆洗被褥和棉衣棉裤,为了耐用,还要用米汤浆洗后,挂在用麻绳连接的大门柱子和西面土墙的木桩子上晾晒,中间还用一根木棍高高的支起来,黑色的斜纹布衣服面儿,白花旗布的里儿,阳光下的黑白分明,见证了浓浓的亲情。东侧的土墙下面是很高的土坎,记得一次和小朋友打冲锋,我从墙里爬上土墙头往外蹦,一下子滚到土坎下面,幸好没有摔坏,但却是后怕,吓了一大跳,埋怨自己事先没有“勘察”地形,对这里的地形地物不熟。生产队在姥爷家后院,姥爷原来是车老板,年纪稍大了,安排晚上喂马,生产队上又没有住处,就这样姥爷在土墙的西侧,开了个便门,免得走大门绕远。姥爷不仅非常勤劳,起早贪黑的喂马,而且做事也非常本分。自然灾害时,有的生产队喂马的更倌偷马料,而姥爷从不贪占集体的便宜。

“姥爷,姥爷,我知道了。”外孙子将我从思绪中拽了回来。

“姥爷,那我可不可以说长满故事的钢笔呀?”

“可以的。”我说。

“姥爷,那我可不可以说长满故事的玩具枪啊?”

“也是可以的。”我说。

“姥爷,那我可不可以说长满故事的书包哇?”

“当然可以了。”我说。

“姥爷,那我可不可以说长满故事的图书呢?”

“那更可以了。”我说。

外孙子围绕“长满故事”一连串的问,我是不停地答。

“啊,原来什么都可以长出故事来呀!”外孙子似乎恍然大悟的说。

“是呀!生活处处有故事。”我说完又陷入了拜读天之娇老师《长满故事的土墙头》这篇作品的心得中:你看,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题目起得多绝呀,丰富的想象力,浓郁的乡土味。谁路过这里,特别是大凡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你不让他看他也得非要看一看这土墙头的风景。记得,我第一次看这篇作品时,食欲大振,一口气吃的直打饱嗝,撑得够呛。你说,这好东西也得慢慢消化不是,又反复回味。一看作品就知道天之娇老师,是一位地道的“农村通”,没有亲身经历,靠生编硬造是编不出来也造不出来的。真实感人,手法独特,语言诙谐,耐人寻味。诙谐的语言,似乎有一点粗,但那那真实的生活写照,活灵活现,如同身临其境;虽然是素描,但场景颇多,且很细。一条主线,通篇贯穿,演绎着作者自身、家庭亲人、邻里、屯子里的`许许多多真情故事。这里没有像堆积木似的华丽辞藻,却如同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牛肉干”有嚼头,如同房檐下挂着的糊熟了的苞米吊子,在煮大碴粥锅里原汤化原食那个别有一番风味的香。天之娇老师通过“一道院墙,划分开东西院邻居的分界线,如一本签署和平友好协议书镶嵌在那里。一个院墙,也如一条纽带,把邻里之间的感情连接在一起”蕴含了散文深刻的内涵,活灵活现地呈现了乡村人淳朴、勤劳、良善、友爱、和谐的关系。这是一段难忘的岁月,这是一页尘封的历史。后来的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又有谁能够读懂这土墙头长出的故事?!精美的作品不仅仅具有可读性,欣赏性,启迪性,产生极大的磁力,而且要耐读,其生命力的内核凸显,没有保质期,犹如文物一般,只有收藏增值!天之娇老师的这篇作品不就是这样吗!

三、柴火垛怎么会唱歌说话那

我欣赏天之娇老师的《如歌如诉的柴火垛》,静静地思考,这柴火垛,在乡村里随处可见,极其普通的事物,但却在他的笔下得到了升华,演绎了真情与哲理的故事,读罢好感动、好亲切啊!柴火垛,是庄稼院里不可或缺的风景;柴火垛,是勤劳节俭的象征;柴火垛,是耕耘收获的见证;柴火垛,是农户生活的缩写……眼前仿佛看到了灶膛里跳动的红红火焰,大锅做出的喷香农家饭菜!《如歌如诉的柴火垛》,告诉了“生活处处有华章”这样一个道理。关键是否具有像天之骄老师人家的慧眼、才思、妙招、真切。高山仰止!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人家的柴火垛里有“奥妙!”

这时,吃完水果的外孙子又黏在我的身上,歪着小脖想知道我在看什么。

外孙子看见天之骄老师的《如歌如诉的柴火垛》,又问起我来:“姥爷,柴火垛也没有嘴,怎么会唱歌会说话那?”

我说:“你就把农村烧火做饭的柴火垛想象成是一个或一群人,那不就能说话、能唱歌了吗。”

“这样,你看咱们泡茶的紫砂壶,你就可以把这个物件当成人看,往紫砂壶里放茶叶、倒开水就像人在吃饭,从壶里往茶碗里倒茶水不就像欢快地唱歌、高兴地说话一样吗。”我又接着说。

外孙子,在一旁只是一个劲地“啊!啊!”答道。

为了让外孙子理解这个作品题目的意思,我又用手指着照片:“你看,这就是农村的柴火垛,这是玉米的秸秆,秋收时农民把玉米收回家后,就把剩在地里的玉米秸秆拉回来垛好,等玉米秸秆风干后就可以用作烧火做饭了。”

“这么大的柴火垛,那得好多好多棵玉秸秆米呀?”外孙子又提出了新问题。

“是啊,有多少棵玉米秸秆不好计算,也没必要计算,都是几十棵玉米秸秆捆成一捆的,一垛柴火都大约知道有多少捆,不像你算算术题、奥数题要求必须算准确。”我对外孙子说。

“你看,那柴火垛上还坐着小孩呢!”我又指着照片说。

外孙子又问:“那小孩不怕扎着吗?”

我对外孙子答道:“农村的孩子皮实,不像城市里的孩子娇贵。你看,那孩子坐在柴火垛上还笑呢。”

“是呀。”外孙子答着。

“姥爷的老家在一条大河边上,屯子里的柴火垛也有玉米秸秆,但大部分都是从草甸子里割的蒿草。姥爷小时候与小朋友玩捉迷藏还钻进过柴火垛的茅草里呢。”我对外孙子提起自己的童年往事。

“哈哈,真好玩呀,好刺激!”外孙子高兴地说。

我接着对外孙子说:“就拿厨房里做饭来说,大勺、碗筷、盆罐等各种用品在一起不就像锅碗瓢盆交响曲吗!”

“所以,柴火垛会说话、会唱歌,那是人家作家把物体比喻成人了”我又说。

外孙子忙说:“姥爷,姥爷,我知道了,那《熊出没》动画片里的动物也都会说话、会唱歌,还有智慧与光头强斗呢。”

“还是外孙子聪明!”我说。

外孙子一听到夸奖,美滋滋的,热乎乎的身子贴我更近了。

“也是人家作家借着柴火垛,把农村过去的事情,难忘的故事写出来,自己看,也是把过去美好的事物给别人看。”我接着对外孙子说。

外孙子“啊!啊!”的应着,实际上,他还没有看见过真实的柴火垛是啥样子的。

我看着似懂非懂的外孙子,心想说得太多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他还太小。

细细品读天之骄老师的这篇散文,真是感同身受,往昔父亲带我与二弟弟打柴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

当年我家也在乡下住,河套里、草甸子上到处是柴草,可谓是就地取柴,只要不懒惰,就不会缺烧柴,柴火垛也就一年压一年的,富富有余。后来搬进城里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什么都要票要证,就是你有钱想多买一点煤也是很难的事情。因此,春秋时节,父亲、母亲带我与二弟弟也加入到城里涌动的捡柴大军队伍里。出城捡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次辛苦的遭遇,一次是旱地拉爬犁,一次是雨天拽推车。记得,一年的正月十五那天下午,家人吃完油炸元宵,父亲说,这年也过完了,天也马上开大化了,明天再去东山里捡一次柴火吧。看似商量的口味,其实这是父亲在下命令,我与二弟弟,不敢说个不字,只是不作声地收拾斧子、小锯、绳子、爬犁等做准备,母亲给装好了买来的光头饼,并用从医院要来的打点滴盐水瓶子洗净灌上开水。传统的元宵佳节,家家户户老早高高挂上纸糊的灯笼和彩纸旗,当夜幕降临,彩灯齐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位于东牌坊那段的正大街,人山人海观看扭大秧歌、踩高跷、摆旱船……可是,我与二弟弟只能老早伴着隐约的锣鼓声入睡。第二天四点钟,父亲就带我们抹黑出发了,天刚蒙蒙亮,挂满白霜的我们便到了40多里路开外的山上,顾不得喘息,就开始分头在没膝的雪地里寻找仗干“猎物”,中午时分两个爬犁装满了载,便往回走。第一道关,就是出山前,要经过赵家店林业检查站的检查,然后从当地人叫大岭的地方出山。这是一个足有30多度一里多长的上坡,也是山里山外的天然屏障。我们爷仨每次来到这地方都是先一同拉一个爬犁到坡上,然后回来再拉另一个爬犁。这么一折腾,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的了。第二道关,就是翻过这大岭,眼前就是十几里路的漫上坡。那天,西南风一个劲儿地刮,气温突然升高,冰雪大开化,原来的冰雪路变成了泥水路,有的路段已经“赤身裸体”了,冰雪包裹一冬天的土路终于露了脸,可对于拉爬犁捡柴的我们却意味着要遭大罪了。父亲已经甩掉棉帽子,一声不吭地自己拉爬犁走在前面,这无声的命令,也让我和二弟弟两人不作声地拉爬犁紧跟在后面,于是上演了旱地拉爬犁的一幕。第三道关,就是从东城门到家的三里来路,平时冰雪就不多,天气渐暖早已露出了路面的煤灰渣子和石子。就是这么一段里,五步一停,十步一歇。凌晨两点多钟,终于到家了!母亲惦记着一直在灯下做针线活。还有一年秋季,借了人家的手推车,父亲仍是带我们哥俩儿去少陵河套打柴,打了一车江稗草,回来的路上瓢泼大雨下个不停,仅有的一小块塑料布苫到了车上,我们爷仨浑身上下没有一块是干地方的。土路遇上雨水一搅合,黏糊糊的粘满了手推车的轱辘无法转动,只有在泥水中一路拽推车。城里的柴火垛都不大,是引火用的,平日里就得眼巴眼望地瞅着烧,宁可炕凉一点也舍不得多烧上一把。

我自言自语地说:“难忘父母带我们走过的那个艰苦年代,给我们积攒了勤劳节俭的资产,点燃了生命的火焰!”

“姥爷,你在说什么?我怎么听不懂!”外孙子又搭上了腔,将我从思绪中唤醒。

“啊,我也是在想这柴火垛是怎样如歌如诉的呀!”我对还在身边候候着的外孙子说。

我暗自思量,天之骄老师的一些作品虽然取材于“土”,但却让他这个“巧夫”加工出了精细的一盘盘“新奇特”田园绿色大餐,大有“土”中见“洋”,“洋”中见“怪”,“荤素搭配,百吃不厌”之感。我为他的那种火辣辣的热爱家乡,眷恋黑土的一颗感恩心、正气足的情操所钦佩;我为他的那种坦荡荡的天地胸襟,良好素养,一颗向上心,底气足的品德所折服;我为他的那种情深深的植根乡土,提炼生活,一颗贴民心、地气足的风范所感动!

这一个周末晚上,我像答记者问似的,回答了外孙子的一个又一个的提问,或许给懵懂的外孙子带来些意外的收获,也但愿如此吧。

童心发问,让我们爷孙过了一个开心愉快,别具一格,富有意义的周末。

一种即将被现代人忘记或不知的纯朴文化,却有着渊源久远的流经!

一种美好的田园风光,自然的生活画面,将成为从那种环境中走来的人们永恒的记忆!

一种深切的期待,又赋予了任重道远的历程!

在我完成这篇《童心发问》稿件的过程中,外孙子两次来看。7月5日星期天晚上9点同女儿、女婿回来,又凑到我跟前,我对外孙子说:“这稿子还没写完,还得改一改。”

“啊,姥爷那你写吧,等你写完,我再看。”外孙子说。

“好啊!”我对外孙子说。

你看,因为一篇文章还牵动了小孩子的心思。我看着外孙子,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啊!难得的童心发问,甜美的童心发问。

篇2:发问

把那些主试者想成是你的朋友,你是去拜访朋友的,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你越感到温暖,就越容易达到自我推销的目的。

让主试官感到自在

篇3:奥运汇——发问

2005年, 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正式列入政府文件。此后, 在北京奥运会的契机下, 各地陆续开始公交更新工作。

2003年、2004年北京公交更新车辆约4000多辆。2005年, 北京公交集团进行公开招标, 众多客车厂商“不惜赔本”以进入北京公交市场。从2005年开始, 北京公交集团陆续更新7277辆中低标准排放的柴油车、老旧车辆、黄标车辆。2004年北京上马BRT项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北京公交情况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公交票价下调, 民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

但像北京这样大手笔的“公交工程”, 全国几个城市财政上能负担得起?例如, BRT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 北京成功开通BRT城市客车, 但BRT的市场其实尚未真正启动。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这个情况, 2007年全国特大型公交客车共计销售1064辆, 同比减少了345辆。

从这个角度思考, 北京的公交在全国很难复制。但是, 活跃在北京的公交车辆, 却能成为其他城市公交采购时的参照, 在这个意义上思考, 北京公交对全国将有极大的示范作用。

新能源商用车离产业化还有多远?

从来没有这么多的新能源车型获得国家发改委的生产批准。2008年4月25日的《车辆生产及产品2008年第29号公告》史无前例的向三款新能源商用车发放了“准生证”。

而在北京奥运会上, 5 0辆装备锂离子电池的京华BK6122EV纯电动客车在奥运中心区服务, 这将是国际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锂离子电池电动客车。福田欧V氢气客车、东风混合动力城市客车等环保客车也在奥运会上亮相。

除此之外, 据《中国汽车报》报道, 2008年6月, 由东风股份研发的我国首款纯电动轻卡投入试运营。据新华网7月22日报道, 全球最大的纯电动汽车生产基地也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建成并投入了生产。

商用车评论人士曲涛指出, 北京奥运会加速了我国汽车行业向新能源的转变。

但是, 新能源商用车开始产业化了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杜芳慈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却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这几年地方政府做了不少新能源示范工程, 在业内外形成了一种新能源客车产业化的假象。实际上产业化言之尚早。”

按照中国公路协会客车分会理事长邹虎啸的分析, 客车行业产业化需要有成熟的产品体系, 一批实力雄厚的优势企业以及稳定的用户需求。

实际上, 虽然奥运前新能源商用车大量涌现, 但从目前情况看, 还很难称得上有成熟的产品体系, 例如, 在卡车方面, 国内目前主要生产负重较低、适合短途运输的新能源轻卡。即使获得北京奥运会青睐的诸多新能源客车, 除了奥运会的订单外, 成交量并不多, 市场需求很大部分来自政府政策性订购。

在政府扶持下, 新能源商用车有了迅猛发展, 但要真正形成产业化, 需要攻克诸多技术的难关, 尤其是最为关键的电池技术问题。新能源商用车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商用车将成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名片?

近10年来, 我国商用车以每年10.8%左右的速度增长, 自主品牌商用车成为市场的中间力量, 一汽、东风、宇通、金龙等企业成为卡车和客车行业的代表。尽管外商始终觊觎中国市场, 但自主品牌始终牢牢把握住国内市场。

在客车领域, 中国客车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宇通等公司客车出口额不断攀高。在卡车领域, 近两年来, 重卡作为增长最快的汽车细分市场, 销量居前的都是中国重卡企业, 而且, 这些企业中, 没有一家有海外重卡巨头参股。

但是, 国产商用车在技术上与国外厂商相比, 还有一定距离。相关研究指出, 在中国奔跑的50余万辆卡车, 70%来源于德国斯太尔技术。

不仅如此, 目前我国商用车中, 低端车占80%左右, 中端车15%, 高端车2%左右, 而国内高档客车市场, 基本上被具有合资背景的青年尼奥普兰所占据。

但无论如何, 无论是载货车还是客车, 中国企业已经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品牌, 对国外技术的消化能力也越来越强。尤其值得肯定的是, 中国客车的出口额, 不断攀升。2007年出口金额达到66.7亿人民币, 同比增长122.7%。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在今年4月份的“商用汽车竞争力论坛”上指出, 中国汽车总有跻身世界强国之列的一天, 而商用车在这个过程中, 将成为先锋。

谁将领跑中国商用车市场

篇4:面对美丽发问(上)

Q:美容外科都可以做什么手术?

A: 一是生理性的美容手术:如重睑成形术、隆鼻术、隆颏(下巴)术、隆眉弓术、眼袋切除术、面部皱纹舒平术、酒窝成形术、隆乳术、巨乳缩小整形术、腹壁整形术、脂肪抽吸术等等;二是病理性的美容手术:如面颈部小面积(不影响功能)的疤痕、色素痣、血管瘤、疣状痣、眼睑疤痕赘皮。此外,部分较小的整形外科手术也可列为病理性美容手术,如眉缺损、眉移位、鼻尖或鼻翼缺损、唇裂术后继发畸形、耳廓部分缺损、乳房缺损等。

Q:美容手术的主要部位在何处?国人最需要做哪些美容手术?

A: 95%以上的美容手术都集中在人体的面部,这块不大的黄金地区是多器官集中的部位,是人体美之精华,给人第一印象非常直观。

由于种族特点,中国人中眼、鼻、颏不符合美学标准者为数众多,因此,改造不良眼型的重睑成形术是目前我国开展最多最普遍的美容手术, 居美容外科之首;占第二位的是隆鼻术和隆颏术,隆乳术居美容外科的第 3位。

Q:做美容手术有没有危险?

A:一般来说,正规医院“危险”的发生率是非常低的,但是,凡手术都有一定的风险,美容手术的危险主要有:

○生命危险:手术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创伤,体质虚弱则难以支持,因此,年老体弱或患有较重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急慢性传染病、肾脏病的人不可轻易做美容手术。如上了年纪,即使无明显疾病,也不宜动大型整形手术,以免引发潜在的疾病危及生命。

○手术效果不理想或不如术前:这种危险最为普遍。美中不足的情形在美容手术中时有发生,对称是相对而言,不对称是绝对的。如果手术缺点确实明显,等半年后手术部位的变化稳定了,可再次手术加以修整,若这种美中不足无关大局,并不影响总体效果,就不必为此不安,因为一些小毛病有时很难修理得十分理想,弄不好会越修越糟。

○手术并发症:主要有感染、血肿、神经损伤、皮肤坏死、异物反应等。这类危险偶有发生。感染是外科手术最危险的敌人,尤其是美容手术,一旦发生感染,就会严重影响效果。所以,切不可到消毒不严格、无菌条件差的场所做手术。血肿主要是术中止血不彻底引起,大的血肿应及时手术清除,并找到出血点结扎;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可不作处理。神经损伤主要是由于手术者对手术解剖不熟悉、剥离层次不当,或因为手术粗暴等原因所致。还有,术中分离皮肤(如除皱术)过浅破坏了皮肤的血液供应、术毕进行包扎太紧阻断血液供应、隆鼻术支架不合适顶压鼻部皮肤至缺血程度、麻药中加入收缩血管的药过量等,都可引起皮肤坏死。极个别的人对医用硅胶会产生异物反应,但只要及时取出,反应就会消失,不会产生不良后果。

Q:美容手术的效果如何?

A:虽然今天的医学已相当发达,但尚未进入随心所欲的时代。美容手术只是矫正,而不是创作,只能矫正人的容貌或形体上所能矫正的不符合美学标准的部分,而不可能像创作一 幅画那样想把人画成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美容手术是有条件的,你有缺陷,才能做手术,没有缺陷,不能画蛇添足。美容手术只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改善,而不能达到十全十美。

至于美容手术究竟能改善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占50%)、受术者本人的条件(30%),另外20%取决于所谓的“运气”(医学上还找不到恰当的词汇)。

医生的水平决定手术的“命运”,医术的优劣决定手术效果的好坏,医生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因素,作为求美者,必须慎重地选择可信的医疗单位和医生施行手术。

另一个影响美容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是本人的条件。一般来说,缺陷越明显,基本条件越好,手术前后的反差越大,医、患、旁观者三方越容易满意;相反,缺陷轻微,手术效果就不明显。

所谓运气,是指事前难于预测的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比如一对缺陷相同的孪生子,由同一个医生施术,手术效果也可能不同。手术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手术时主刀医生的精力、情绪、临场发挥的好坏,对术中某些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手术台上助手配合是否熟练,器械是否好用,病人是否配合,术后伤口愈合能力如何等等都影响手术的效果,而这些事前往往难于预料。

由此可见,美容手术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冒险”成分,医生和病人都要有经受失败打击的精神准备。美容手术的效果非常直观,要做到医生、患者、旁观者们都满意,才算得上成功的手术。

Q:决定求医做美容手术,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A: 求医做美容手术,是你一生中的重大抉择,切不可掉以轻心,最重要的是选择可信的医疗单位就医。

手术之前,应该了解有关的知识,最好先向医生咨询,同时可访问做过手术的过来人,弄清自己适不适合做手术,应该在哪些部位施行手术,效果怎样,是否住院,费用如何等。决心做手术之前最好征得亲友的支持和同意。另外,做了面部整容手术后人变了样,对于别人的议论等也要作好思想准备。

如你选定外地的医院就诊,最好事先去信或电话联系,咨询清楚大概情况,并约定时间再前去就医,以免徒劳往返。若先信访,应当附寄要求手术部位的普通照片。要求做面部美容手术应当照一张面部正位相和一张90度侧位相随信寄去,要三寸近照,人像太小或时间太久远会影响医生的分析、判断,影响对你的来信作出中肯的回答。

手术前手术部位不能有任何病灶(带细菌),如急性炎症、皮肤破溃、毛 囊炎、疖肿等。如有感染病灶就暂不能手术,待治愈之后,最好稳定一个时期再安排手术。如你身体患有某些急慢性疾病或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应将情况如实告诉医生,以免发生危险和并发症。

妇女月经期不宜手术,一是此时凝血机制受到干扰,不仅手术时出血较多,而且术后容易形成血肿,可能导致感染;二是经期全身抵抗力低下,抗感染能力减弱,感染机会较大。手术在月经前后一周以外进行比较安全。由于某些药物如阿斯匹林可能降低凝血功能,术前10天应停止服用。手术前一天最好洗头洗澡,并换上干净衣服。做面部美容手术,手术前不要化妆,上台手术之前要用肥皂洗脸,除去面部污垢油脂。这些措施目的是尽量减少身体的带菌数量。另外,术前要心境平和,不可过分紧张,要休息好,使身心保持良好状态,以利于术后的恢复和避免发生并发症。

Q:做美容手术要不要住院?

A: 从病情的需要来看,大多数美容手术无需住院,在门诊手术室做完手术便可回家,到时间来医院复查、拆线。如手术较大较复杂、需要特殊设备或麻醉、术后病人行动不便,则需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如全颜面除皱术、腹壁整形术、乳房整形术、吸脂术、隆颏术。而小面积的疤痕、痣、血管瘤等手术在门诊做即可,但如同时做三种以上这样的“小”手术,则建议住院,因为这些手术精细、费时费事,另一方面在面部一期完成几种手术,术后反应较重,需要观察、护理,如有问题便于及时处理,确保手术安全。再者,术后容貌变化明显,且不太自然,待消肿变得自然后再回到家,新的形象易被家人接受。

外地就医者,旅店环境不宜术后休息,如条件许可,以住院为宜。

Q:那么,住院需要多长时间呢?

篇5:7 发问的精神

启凡

预习提示 正文 练习

预习提示

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熟读课文,看作者怎样既从正面论证了自己的论点正确,又从反面论证了相反的论点不正确。两者的适当的结合,增强了说服力。

掌握下列词语:

介意 景仰平淡无奇 寻根究底

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大家因为时常见到听到接触到,都觉得那些事物平淡无奇,不足介意。其实这是一种损失。

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犹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蒙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注释:〔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6)〕佛教创始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释迦牟尼即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是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其次,知识和道理,是各个人研究出来的。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练习

一 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二 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篇6:《发问的精神》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懂得发问的意义,学会做一个乐于发问、善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

2.学习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来论证论点的写法。

3.学习本文在正反论证过程中采用举例和讲道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会正面论证与反面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2.难点:如何紧扣论点选择典型论据。

学法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章中心论点,与上一课《怀疑与学问》尝试比较体会异同。

2.细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找出正面论证、反面论证的部分,并具体分析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论说道理的。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介意:在意或注意。

景仰:佩服尊敬;仰慕。

平淡无奇: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点出色的地方。奇,特殊的。

寻根究底:寻求根由,追究底细。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

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对,正确。

潜修静想:形容专心研究,认真思考。

典籍:记载古代法制的图书。也泛指古代图书。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所谓学问,一是学,一是问,虚心求教才是应有的态度。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读后想想,我们从中受到了些什么启发。

三、正课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发问的精神?不问不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古今中外有成就者都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牛顿等人的事例就足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而不问则不能求得真知,因为不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不问就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所以,提倡发问精神又有了它的必要性。能发问、勤发问,就拥有了开启密库里的珍奇的钥匙,何不多问呢?

(2)从下面四句话中选出文章的论点:

A.我们日常所见所闻所接触的.事物里有很多的道理。

B.发问的精神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C.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讨论后明确:

选C。A只是引出论题的引子;B运用了一个比喻,只是形象地说理;D是作为证明论点的理论论据使用的。

2.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明确:

课文第1-3段,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第4段提出正面论点,即中心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2)课文前半部分从正面证明论点,举了哪些事例?列举这些事例的段落是怎样同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明确:

依次列举了牛顿(第5段)、瓦特(第6段)、释迦牟尼(第7段)、孔子(第8段)的事例,来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

列举这些事例之前,先在第4段用“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两句,分析“能发问、勤发问的人”的共同特点,然后用“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引起下文。列举这些事例之后,在第9段用“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过渡,用“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一句归结到论点。这样写,文章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论点论据配合紧密。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讨论并归纳:

不能。因为这关系到上文列举的四位名人的顺序,前两位是“大科学家”,后两位是“大思想家”,所以这里在归纳时按上文顺序写成“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这体现了文章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周密。

(4)你觉得课文选用的四个事例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事例吗?

四、总结

本文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提出中心论点,并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论点。

五、板书设计

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1-3段)

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4段)

牛顿发问的事例(5段)

正面论证 举例论证 瓦特发问的事例(6段)

(5-9段) (5-8段) 释迦牟尼发问的事例(7段)

孔子发问的事例(8段)

归纳小结(9段)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二。

二、导入

这节课我们分析课文的后半部分,这一部分和前半部分不同,先提出一个错误观点,然后证明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这应该怎么写呢?

三、正课

1.仔细研读课文,思考问题:

(1)课文后半部分提出了什么反面论点?分哪几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指出其“漏洞”的?又用哪些词语把几个层次串联在一起的?

明确:

课文第10段用假设“也许有人会说”引出了反面论点:“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

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

A.墨守旧说,不能发问,就不能研究,文明就不能进步。

B.一味吸取,不去审问,会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

C.发现的问题越多,才能对实际事物看得越清楚,对所学才更有把握。

提出反面论点后,先用两句作总的否定:“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然后用“第一”“其次”“更进一步说”等词语关联,衔接紧密,层次清楚。

(2)篇末“那么,你万不可忘记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句中的“那把钥匙” 指什么?它与前文哪些语句相呼应?

明确:

“那把钥匙”指发问的精神,与前文第2段“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第3段“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相呼应。

(3)本文的论点与《怀疑与学问》一文的论点有何异同?

明确:

两文的论点从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了怀疑、发问对于做学问的重要作用。不同在于《怀疑与学问》直接从两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深入剖析,并且采用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运用两个分论点支撑的方法阐明道理。本文则是先讲通俗的道理,设生动的比喻,引出论题后,提出正面论点,举事例证明,然后提出反面论点,分三个层次对反面论点作分析论述,批驳其错误。

篇7:《发问的精神》教学方案

一.预习(自习时完成)

1.阅读课文,查工具书,解释课文词语。

2.思考阅读提纲的编写。

二.新课导入

l..总结前课“所学”,引入新课学习。

2.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启凡(1913-1986),原名贾必陶。湖南人,长期担任编辑工作。30年代前后,常有文章在《中学生》杂志等刊物上发表。《发问的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篇。从课文有关语句可知本文是作者当年专门为中学生写的。

3.学习提示:

学习本文引出论题后,先从正面论证自己论点正确,又从反面阐述相反的观点不正确的写法;学习本文在正面论证过程中列举事例,归纳出论点,反面论证过程中讲述道理,逐层递进的方法

三.学习活动(一)

1.说说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默读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讲道理,设比喻,引出论题“发问的精神”。

第二部分(4~9段):从正面论证发问精神的.可贵。

第一层(4段):提出正面论点“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第二层(5~8段):列举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发问的精神的可贵。

第三层(9段):小结,强调人要求知识、明道理,不能不勤于发问。

第三部分(10~14段):从反面论证“何必多问”说法的不正确。

第一层(l0段):提出“何必多问”的反面论点。

第二层(11~13段):从三个方面讲道理,逐层深入阐明了反面论点的不正确。

第三层(14段):小结,再次强调要能发问,勤发问。

四.学习活动(二)

请同学们从第一部分中提出一个“问题”并请一同学作答。如:

1.第2段用了一个比喻,把什么比作封锁在秘库石室里的珍奇,把什么比作钥匙?

2.运用比喻来说理有什么好处?

五.学习活动(三)

依次讨论下列问题

1.课文第二部分举了哪些事例论证正面论点的?事例是怎样与上下文紧密联系的?

2.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事例。

3.第9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能否改成“大思想家大科学家”或别的称谓呢?

*深层探讨

第二部分似乎在论证和用词上有不妥这处,你敢“怀疑”和“发问”吗?如:

1.你觉得课文第2部分选用这四个例子是否很妥贴?为什么?

(如果不能,你能为课文补充今人好问的例子吗?)

2.文中用了“蒙受”一词,你认为妥帖吗?

六.小结

本文的第一部分通过讲道理,设比喻,引出“发问的精神”的论题,接着第二部分列举了四位名人的事例,论证了正面论点:“发问精神的可贵”。既然如此,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敢于怀疑,大胆发问。

★ 奥林匹克精神教案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 格物致知精神的教案

★ 三才见精神谈语文论文

★ 《夸父追日》语文教案

★ 初三语文教案

★ 《吹泡泡》语文教案

★ 《早》语文教案

★ 猫语文教案

篇8:巧妙设疑 睿智发问

一、巧设趣味问题, 诱发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教师可利用丰富多彩的小活动巧妙地设计趣味性的问题, 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在“圆的周长”一课教学中, 教师结合图例先给学生编了一个小蚂蚁赛跑的故事:两只小蚂蚁从同一点出发, 红蚂蚁沿着大圆边爬行, 黑蚂蚁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爬行, 当他俩同时回到出发点时, 竟不觉地争吵起来。红蚂蚁愤愤地说:“我爬的路程比你爬的路程远, 因为我爬的圆比你爬的圆大得多。”黑蚂蚁也不甘示弱地争辩道:“我爬的圆的个数比你爬的圆的个数多, 所以我爬的路程肯定比你爬的路程远。”老蚂蚁听到他俩的争吵, 赶紧跑过来调解, 可是一听是个数学问题, 他摇了摇头, 表示对此也无能为力。学生此时都被这有趣的故事给吸引住了, 于是教师便趁热打铁地问:“如果请你来当调解员, 你要怎样来向他俩解释, 才会让他俩都觉得心服口服呢?”学生对这个有趣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很想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求知的欲望一下子便被诱发出来了。

二、巧设悬念问题, 营造学习高潮

好奇心是创新的灵感, 是生发疑问、引发思考、激发探究的动力。因此, 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 通过巧设悬念问题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营造出课堂学习的高潮1。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时, 课前教师先要求每位学生任意量好自制的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 上课时考考教师。教师跟学生说只要他们说出自制的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的度数, 她就能马上猜出这个三角形的另外一个角的度数。刚开始学生当然不信, 可接连几次教师都能准确无误的猜中度数。学生一下子沸腾了, 惊叹之余都深感纳闷:“难道教师会使用魔法, 我自己量的角度教师又没看见, 她怎么会知道的?教师怎么有这么大的本事?”教师精心设计的悬念问题, 使学生迸发了积极思维的火花, 学习热情迅速高涨。这时教师故作神秘地问:“为什么每次教师都能猜中度数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教师是使用了什么魔法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 学习高潮随之出现。

三、巧设实践问题, 激发探索热情

小学生获取新知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是通过动作感知形成表象, 进而抽象概括出规律。俗话说的好:“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回。”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地把要解决的问题蕴藏在动态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这样既能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 又能有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获取新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环面积”一课时, 教师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会了圆的面积该如何计算, 今天我们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就是怎样求圆环的面积。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做个实践, 看看有没有哪个同学能从这个实践活动中发现规律, 并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问题一出学生的探索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一试。于是教师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 并计算出它的面积;再要求学生画一个与这个圆同心且半径是2厘米的圆, 并计算出这个圆的面积。接着让学生用剪刀把刚才画的大圆剪下来, 再把小圆从大圆里剪掉, 这样就得到一个圆环。然后让学生完整地叙述整个动态的实践操作过程:从一个圆面里减去一个同圆心的内圆后, 就得到一个圆环。这时学生恍然大悟, 从圆环的制作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现:求圆环的面积其实就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可见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践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操作, 使实践的过程更具探索性和目的性, 也使学生能自主地去发现并总结规律, 从而使学习效率得以显著提高。

四、巧设竞赛问题, 促进知识升华

好胜心理人皆有之, 而小学生尤为明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好胜好表现的心理特征, 围绕教学内容巧设多种竞赛问题, 让学生在“问”中学习, “问”中巩固, “问”中提高, “问”中拓展, “问”中升华。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中,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智力大闯关”的竞赛活动: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 用课件出示竞赛题目, 让学生抢答。抢答正确的就给他们小组加十分, 抢答错误的就给他们小组扣十分。教师有意识地把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设置其中, 如“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也能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每想出一个方法就给他们小组加十分, 能说出推导过程的再给他们小组加十分。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 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怕被别组学生抢先回答。这种竞赛式的提问使学生的好胜心理得到了满足, 不仅促进了学生个性的愉悦发展, 而且促使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同时也让新知识得以拓展和升华, 把课堂气氛推向更高的一个浪潮。

总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设计与学生心理需求变化同步的各种问题, 适时、恰当、睿智地发问, 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从而激活课堂, 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注释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发问】相关文章:

学生发问精神培养06-06

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问策略初探02-18

面试官会向应聘者发问01-22

上一篇:相遇四年级作文下一篇:电气设计作业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