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

2024-04-09

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精选7篇)

篇1: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

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 -诗词大全

应令诗

 

作者:庾信  朝代:南北 望别非新馆。

开舟即旧湾。

浦喧征棹发。

亭空送客还。

路尘犹向水。

征帆独背关。

篇2: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

山池应令诗

作者:徐陵  朝代:南北 画舸图仙兽。

飞挂采濉

榜人事金桨。

钓女饰银钩。

细萍时带v。

低荷乍入舟。

猿啼知谷晚。

篇3: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

家国情结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 就出现了许多描写故国之思的作品, 《王风·黍离》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黍离之悲”也成为朝代或国家兴废交替之际旧朝文人的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和兴亡之叹的代称。后经由屈原到李煜, 再到两宋的陆游、文天祥等, 直至近代, 许多亡国或易代之际的文人都将自己对于故国的眷念之情融入文学创作之中, 创作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诗作。南宋王朝被元帝国取代,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一个相对野蛮落后尚武强悍的民族对一个文明先进崇尚礼仪的民族的统治。对于宋遗民文人来说, 改朝换代已经是一种创伤, 而被一个为自己文化所轻蔑的部族统治, 则更是深深的耻辱。因此帝后被虏、六陵被掘、帝昺蹈海种种亡国灭种的屈辱和苦痛久久萦绕在亡宋遗民文人的心头, 无法释然令他们凄苦哀怨悲痛欲绝。亡国之恸、故国哀思便化作笔下的诗文宣泄而出。刘辰翁的《应令诗》便写于这一背景之下, 作品写道:

“蠡浦急兮川路长, 白云重兮出帝乡。平原忽兮远极目, 江甸阻兮羁心伤。树庐岳兮高且峻, 瞻派水兮去泱泱。远烟生兮含山势, 风散花兮传馨香。临清波兮望石镜, 瞻鹤岭兮睇仙庄。望邦畿兮千里旷, 悲遥夜兮九回肠。顾龙楼兮不可见, 徒送目兮泪沾裳。”

刘辰翁 (1232—1297) , 字会孟, 号须溪。宋亡之际的刘辰翁曾一度追随文天祥进行抗元活动, 文天祥被俘后, 他心存故国, 不趋媚新朝, 多次拒绝元廷的征召, 归隐乡里, 著述讲学, 但此时的刘辰翁最关注的依然是国家的危亡。南宋王朝覆灭之初, 刘辰翁写下了大量诗作, 表达他对亡宋故国的追念和期望复国的爱国情怀。这首《应令诗》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作于诗人游览蠡湖之时, 就诗歌所反映的情绪而言, 当写于宋亡之后。“蠡浦急兮川路长, 白云重兮出帝乡。”蠡浦即蠡湖, 又名五里湖, 是太湖伸入无锡的内湖, 位处今江苏省无锡西南郊。相传2500多年前, 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战胜吴国后, 功成身退, 偕西施隐于蠡湖。作者来到这里, 自然会想起这段美丽的传说。明媚的春光里, 怡人的美景、动人的传说, 游客自然心情欢愉, 怡然自乐。但作者却紧接着写道, “平原忽兮远极目, 江甸阻兮羁心伤”, 此时踯躅在蠡湖山色水光间的刘辰翁, 已不再大宋王朝那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言权贵的小官宦, 而是亡宋的遗民文人。山河破碎, 江山易主, 即使是昔日曾经壮美的景致, 依然“羁心伤”, 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凄怆在和煦的春风里明媚的阳光下弥漫。“平原忽兮远极目, 江甸阻兮羁心伤。树庐岳兮高且峻, 瞻派水兮去泱泱。远烟生兮含山势, 风散花兮传馨香。临清波兮望石镜, 瞻鹤岭兮睇仙庄。”虽然此时的江树、远山、飞花、闲鹤依旧, 但在诗人的眼中, 都已失去了往日的生气, “望邦畿兮千里旷”, 满眼的疮痍, 满心的落寞, 无法释怀无处消解。于熙熙攘攘的人流中, 作者内心的亡国之痛该是怎样的深沉悲凉啊。末一句“顾龙楼兮不可见, 徒送目兮泪沾裳”, 一咏三叹间, 遥寄了作者对旧畿故邦的眷顾, 对亡宋旧朝的忠贞和追念, 读来令人伤怀。“龙楼”在古诗词中常常用来代指朝堂, 这里当是用典, 当指亡宋旧朝。曾经的故主旧朝已经掩埋在历史的风尘中, 曾经的美好河山已然异姓他人, 诗人只能在长夜里回首故国, 愁肠九回, 涕泪粘裳。恰此时诗人远离故乡, 游历蠡浦, 悲凉凄苦的心境自然更添了几分孤独落寞。

就其艺术特色而言, 一方面这首《应令诗》采用了典型的离骚体形式, 骚体典型的六言句式, 使得整篇诗作形式整齐、节奏谨严。整篇文章沉郁顿挫, “兮”字的反复出现, 传达出这位复国无门报国无路的遗民知识分子内心深沉的家国之思。末两句的“望邦畿兮千里旷, 悲遥夜兮九回肠。顾龙楼兮不可见, 徒送目兮泪沾裳。”一唱三叹, 令人不忍卒读。另一方面, 江树、远山、飞花、闲鹤等常见意象入诗, 以环境的优美祥和反衬作者内心的苦痛迷茫, 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宋亡之后的刘辰翁隐居不出, 誓不与新朝合作, 过着“陋巷箪瓢如素居, 不管茅茨春雨湿”的清苦生活, 著书讲学, 与南宋遗老结社唱和。宋亡之初, 刘辰翁的诗文爱国色彩浓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述:刘辰翁“于宗邦沦覆之后, 眷怀麦秀, 寄托遥深, 忠爱之忱, 往往形诸笔墨, 其志亦多可取者”。他这一时期其他体裁的作品依然是“眷怀麦秀, 寄托遥深”。如他的词《兰陵王·丁丑感怀和彭明叔韵》道:

雁归北。渺渺茫茫似客。春湖里、曾见去帆, 谁江头絮风息。千年记当日。难得。宽闲抱膝。兴亡事、马上飞花, 看取残阳照亭驿。

哀拍。愿归骨。怅毡帐何匹, 酪何食。相思青冢头应白。想荒坟酹酒, 过车回首, 香魂携手抱相泣。但青草无色。

语绝。更愁极。漫一番青青, 一番陈迹。瑶池《黄竹》哀离席。约八骏犹到, 露桃重摘。金铜知道, 忍去国, 忍去国。

这首词借大雁归北、蔡琰居北、昭君葬北和金铜去国等一系列景象和典故, 表达了对国家沦丧、桑梓难归的断肠之痛, 寄托了宋遗民的哀思, 与其骚体诗作《应令诗》表达的情感一脉相承。

骚体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抒情性文学样式, 最初是用来抒发“幽忧穷整怨慕凄凉”的情感的。这一文学样式恰与宋遗民文人亡国后的家国之念的情感诉求相契合, 因而使得这一主题的骚体作品更加感人至深。就其形成原因而言, 宋代偃武修文的政策和元初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的濡染、对于屈原的认同和追随以及遗民文人特有的遗民心态是这一类主题作品的主要成因。

摘要:深沉的故国之思是刘辰翁诗作的情感特质, 《应令诗》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濡染、对于屈原的认同和追随是其骚体作品的情感特质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刘辰翁,骚体,《应令诗》,情感特质,成因

参考文献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 (卷一六五) [M].北京:中华书局, l965.

篇4: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

咏雪应令诗

 

作者:沈约  朝代:南北 思鸟聚寒芦。

苍云轸暮色。

夜雪合且离。

晓风惊复息。

婵娟入绮窗。

徘徊鹜情极。

弱挂不胜枝。

轻飞屡低翼。

玉山聊可望。

篇5: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

新入姬人应令诗

 

作者:江总  朝代:隋 洛浦流风漾淇水。

秦楼初日度阳台。

玉轶轻轮五香散。

金灯夜火百花开。

非是妖姬渡江日。

定言神女隔河来。

来时向月别娥。

别时清吹晴箫史。

数钱拾翠争佳丽。

拂红点黛何相似。

本持纤腰惑楚宫。

暂回舞袖惊吴市。

新人羽帐挂流苏。

故人网户织蜘蛛。

梅花柳色春难遍。

情来春去在须臾。

不用庭中赋绿草。

篇6:应令诗,应令诗庾信,应令诗的意思,应令诗赏析

征虏亭送新安王应令诗

作者:徐陵  朝代:南北 凤吹临南浦。

神驾饯东平。

亭回漳水乘。

渥洛滨笙。

地冻斑轮响。

风严羽盖轻。

烧田云色暗。

古树雪花明。

歧路一回首。

篇7:细言应令诗原文

筑榭微尘里。

蜗角列州县。

毫端建朝市。

翻译:无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朓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上一篇:旧区工业布局的调整有哪些施工要求?下一篇:贝加尔湖的意思, 贝加尔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