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的观后感

2024-04-13

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的观后感(精选8篇)

篇1: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的观后感

汤姆叔叔有一座简陋的小木屋。当他在植物园干完一天的农活,满身疲惫的回到家里,妻子为他烙着他最爱吃的“锄头饼”,而屋子的另一头,自己的两个儿子正在教他们的小妹妹走路。虽然他们很贫穷,但日子温馨,家庭和睦。

可好景不长,汤姆叔叔是一个没有独立人格,可以任主人随意当成货物买卖,随意凌辱,甚至鞭打毒杀的黑奴。原主人谢尔比先生对他们这些奴隶还比较和善,允许他们搭建自己的幸福小屋。可是谢尔比先生生意亏本把汤姆卖了。于是汤姆的小屋,他所拥有的幸福小屋在风雨中飘摇。

勒格里买下了汤姆,见他结实能干,就想将他训练成一民监工,鞭打他的同伴。汤姆一口否决,他宁愿自己多干点活,也不愿让同伴吃苦。勒格里用火烧、水浸、鞭打、断食等方法折磨他。可是汤姆他始终坚持善良。他的信仰,像一座堡垒,坚不可摧。

读着这本书,我想起了哥白尼、布鲁诺等科学家,他们面对世人的唾骂,面对教会的拷问,面对火刑的炙烤,仍然坚持真理。因为他们的信仰,我们才离真理更近了一步。

我又想到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们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但坚持大义是士大夫的信仰。

我想起了的女排决赛,俄罗斯队连赢两局,再拿一分就可获得冠军。当观众开始离场,女排健儿的内心丝毫没有动摇,一分一分紧咬,终于反败为胜。不到最后不放弃,这是她们的坚持,也是她们的信仰!

一个人只要有信仰,就会离梦想更进一步。那么,我们的信仰是什么呢?

我想起《战狼2》的最后一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们,当你遇到危险时,不要放弃。请记住,你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想我明白了,祖国就是我们的信仰,她在我心中——坚不可摧!

看《汤姆叔叔的小屋》观后感范文700字2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阅读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名著。这本名著是由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所写的。读了这本书后,我被书中的人物的悲惨命运所深深地打动和感动。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都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其中就有汤姆叔叔和小姑娘托普西。

汤姆叔叔正直善良,忠心耿耿,乐于助人,能干勤恳,就是这样一位品德楷模也被卖了多次。作为希尔比先生庄园的黑奴总管,汤姆叔叔任劳任怨,把自己的聪明才智都运用在了对主人庄园的管理上。尽管他被自己的主人卖掉,住在比地狱还要黑暗的地方,但汤姆叔叔依然怀着一颗善良的心感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托普西是一个聪明活泼却野性难改的黑奴小姑娘,托普西有着一双又圆又大的闪闪发光的眼睛,脸上的表情满是精明。她不仅喜欢偷东西,还偷了之后不承认,摆出一副被冤枉的神态。她还会对一些招惹过她的人进行报复。尽管奥菲利亚小姐怎么惩罚她,她总是不听,甚至还会更过分。而形成这样的原因还是因为她缺少爱。

本来是很可爱的她,却从小在打骂的环境下成长,养成了爱撒谎、偷东西的坏习惯。

但是,自从天使般的伊娃对她说出爱她的时候,她的眼睛立刻湿润了,她的心灵从此得到了一缕阳光的滋润。从此,她学会了关心别人,下定决心改掉了坏习惯。

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很多像托普西一样的人需要我们去关心他们,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滋润他们的心灵。

看《汤姆叔叔的小屋》观后感范文700字3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斯托夫人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让我沉浸其中,非常感动。后来,我查阅该书历史背景,了解到故事是发生在美国废奴运动时期,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读完《汤姆叔叔的小屋》,我对汤姆肃然起敬。

这本书讲述一个叫汤姆的黑奴,因主人欠债而被卖,之后不停辗转买主,最后在南方的一个种植园,因不肯说出两个逃走的女奴的下落,被主人狠狠鞭打致死。

读到汤姆之死,我不禁为汤姆感到悲伤和气愤,汤姆的正直、善良经受住了一切考验,甚至临死还在宽恕自己恶毒的主人。他爱那些同为奴隶的黑人,因为他们同样深受苦难,他爱那些对他好的主人们,因为他们同样善良;他爱那些同样爱他的人,可是他为什么对那些残忍、贪婪、十恶不赦的奴隶主同样充满关爱呢?这就是他无上的爱。是的,他信仰上帝,可他不知道,他自己也同上帝一样满怀爱心。

我深深地敬佩汤姆,也同情他,而我厌恶奴隶制度,谁说黑人生来就低贱?虽说现如今早已废除了奴隶制度,但我还是感到人们或多或少看不起黑人。在《哈利波特》的舞台剧中,女主角赫敏由一位黑人姑娘出演,这就引起评论认为应该由白人来演,我甚至也认为赫敏应该是个白人姑娘。可后来我想起,原作者罗琳只说了她棕色的眼睛和卷发,并没有说她是个白人。这时,我不禁羞愧又十分惊诧,或者我们对黑人的歧视依然存在,甚至是在骨子里的,不过我说不清楚是因为历史还是肤色。

不管怎么说,我是喜欢汤姆这个人物的,他可以爱任何人,我甚至不能深爱那些爱我的人,与汤姆相比,我的爱是多么自私和狭隘啊!在汤姆伟大的人格面前,我又是多么渺小啊!我为汤姆无上的爱而动容,也为自己的爱的狭隘而惭愧,这本书也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无论经历怎样的苦难,大爱终归无疆。

看《汤姆叔叔的小屋》观后感范文700字4

前些日子,我拜读了斯托夫人的成名之作《汤姆叔叔的小屋》。为人正直、心地善良、笃信宗教的汤姆叔叔;有勇有谋、聪明好学的混血奴隶乔治;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奴隶贩子黑利;人性泯灭、天良丧尽的雷格里;有正义感、但随波逐流的圣克莱尔等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使我最难以忘怀的是聪明活泼但野性十足,后来被调教得自尊爱人得黑奴小姑娘托普西。

托普西是黑人里最黑得了,一双圆圆的明亮的眼睛像玻璃珠子一样闪闪发光,外貌有点怪,脸上的表情是精明与狡吉的奇妙组合,像个小妖精似的。她爱偷东西,偷了之后还撒谎,摆出一副无辜的表情;她品行不端,对所有惹她的人实施报复,恶作剧;她会趁着主人出去,疯闹几个小时,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她的主人想尽了一切办法惩罚她,教育她,试图改变她的不良习惯,但没有用,这只是因为没有爱!

想想吧!这原本可爱的孩子,一生下来就沦为奴隶,她的一切只属于他们的主人,那些所谓主宰着她命运的主人。她从小就在奴隶主的打骂中成长,令她养成了说谎、偷东西的坏习惯,把她原来那美好、纯洁的心灵玷污了。在这种毫无尊严,经历着骨肉分离,整天遭受鞭打的情况下,怎么才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仰呢?只有纯洁,美好,无私的爱才能拯救她的心灵!当天使般的伊娃对她说爱她的时候,托普西的眼睛里蒙上了泪水,她的心灵受到了一缕爱的阳光。果然,托普西以后变好了,她努力争取关爱别人。这是打骂,说教永远达不到的效果,充满爱的一句话超越了一切!这就是爱的力量!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托普西一样的孩子。他们品行不良,没有爱心,不可理喻,那么千万不要厌恶他,用爱去理解,宽容,剥去绿色嫩芽外的一层枯黄的东西,用爱来感化麻木的心灵。要永远记住;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至高无上的!《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名着出版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它之所以能在今天依然使读者们深深感动,也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宣扬的博爱与人道在奴隶制消失的今天已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看《汤姆叔叔的小屋》观后感范文700字5

前些天,我无意间翻开了藏在我书架上一本已尘封已久的一本书——美国著名女作家比彻·斯托夫人笔下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然我深深感受到当时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之重,作者能反映出这一现象的了不起。

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肯塔基州农场主谢尔比家有一名忠心维护主人利益的黑奴,大家都称呼他为汤姆叔叔。因主人在股票市场投机失败而破产,主人只好将此汤姆等十名黑奴卖给奴隶贩子利格里抵债。一起乘船运回南方。在船上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小女孩,特别喜欢汤姆叔叔唱歌,就坚决请求她的父亲圣克莱尔买了下汤姆叔叔、由于圣克莱尔主张解放黑奴,利格里等奴隶主对他恨之入骨,所以下毒手将他暗杀,从此,汤姆叔叔又落入奴隶贩子利格里手中。汤姆叔叔为解救不愿充当利格里玩物的奴女卡茜,被车撞得重伤致命。他在生命奄奄一息的时刻,终于悟出了只有斗争才会有自由的真理。他督促黑奴们尽快离开这人间地狱,于是黑奴们砸开水闸在白人的帮助下,与利格里展开斗争。这时汤姆叔叔躺在他的小屋里,眼看着利格里自认失败落魄离去,对自己黑人同胞能取得胜利,以及有许多白人都站在他们一边而无限欣慰地离开了人间。

作者在书的最后一章详述她的书中的情节均有事实根据,并对蓄奴制进行了义正言辞的批判。表达出来了自己的想法,反对把黑人“硬塞到”非洲的利比亚去。这在当时的美国都是超过世人一般见解的。

很多人每以汤姆的形象过于温良软弱而对本书提出批评,但我认为作者反应出了当时真正的美国。逆来顺受、听从奴隶主摆布的汤姆难逃死亡的命运,而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乔治夫妇得到了新生

《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名著出版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了,它之所以能在今天依然使读者们深深感动,也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宣扬的博爱与人道在奴隶制消失的今天已然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看《汤姆叔叔的小屋》观后感范文700字

篇2: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的观后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斯托夫人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又译为《汤姆大伯的小屋》和《黑奴吁天堂》,比彻·斯托夫人出生于美国一个牧师家庭,曾做过教师,她在辛辛拉提市住了,在这里她接触了一些逃亡的生活,这为她创作这篇小说奠定了基础。

汤姆是庄园主谢尔比家的一个黑奴,因为他为人忠实、得力,且对人友爱、乐于帮助人,深受庄园主一家和其他奴隶的喜爱,尤其是谢尔比的儿子乔治少爷非常喜欢他,称他为汤姆叔叔。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间木头房子,屋里挂着几幅圣经故事插图,他的妻子克洛伊婶婶是庄园的厨娘,他们有三个孩子。主人是庄园主谢尔比先生,另一人是奴隶贩子黑利。谢尔比善良、温和,对奴隶非常仁慈,因他做投机生意亏了本,借据落到了黑利手中,所以不得不接受黑利的条件,把两个黑奴卖给他,要不然就得卖掉所有的产业。汤姆却被奴隶贩子扣上沉重的脚镣,塞进了马车。一艘满载货物的轮船在密西西比河上航行,汤姆和别的奴隶都被赶在甲板上,胡乱地挤坐在一包包棉花中间,奴隶贩子要把他们卖到下游的种植园去。汤姆遭了一场痛打,他的伤还未愈合,就被主人逼着下地干活了。接下来的是日复一日的劳累和痛苦,对亲人的思念和希望破灭后的绝望情绪也深深地折磨着汤姆。汤姆的身体在痛苦劳累中一天天跨下来,但他在内心把自己全部奉献给了永恒的上帝。

乔治到了路格里家,见到了汤姆叔,可是一切都晚了,汤姆再也活不起来了。但他终于见到了乔治少爷一面,脸上露出了宽慰的笑容。乔治把汤姆葬在一个多沙的小丘上,他跪在汤姆叔叔的坟头说:“我向你起誓,从现在起,我愿尽我的一切力量,把可诅咒的奴隶制度从我们的国土上消灭掉。”乔治回到自己的庄园后,召集全体黑奴,发给每人一份自由证书,他实践了对汤姆叔叔的承诺。

篇3: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的观后感

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研究将重点从语言和文学转向文化和社会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和视野。众多的翻译学派意识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仅是原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之间的受体,还是两种不同文化进行磋商、进行艺术再创作的主体。在这过程中,译者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受原文本和目的语文本所处时期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译者个人意识形态的操纵。

文化学派的勒费弗尔Lefevere提出了制约翻译过程的三要素: 意识形态( ideology) 、诗学( poetics) 和赞助人( patronage) 。他认为这三种要素是比语言学方面的差异更为重要的对翻译的制约因素( Lefevere,1992c: 84) 。勒费弗尔认为意识形态是“为某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社会所接受、由观念和态度组成的概念网格”( Bassnett & Lefevere, 2001: 48) ,并且译者正是通过这个概念网格进行文本处理的。辞海界定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系统的看法或见解,包括政治、法律、艺术、宗教、哲学、道德等思想观点,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由此可见,作为文学艺术的观念体系,诗学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而意识形态又是赞助人或权力的意志体现,也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表现。因此,在制约译者的三因素中,意识形态是最主要的因素。另外,外在因素通过内在因素起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通过译者内化而形成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奴隶制小说。从16世纪美洲沦为欧洲殖民地开始,黑人便源源不断地被贩卖到美洲从事体力劳动,深受白人种族主义者的残酷剥削和虐待。19世纪30年代美国就出现了废奴文学,而该小说真实、生动地揭露了美国奴隶制度的种种罪恶,展示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将废奴文学的创作推向了高潮,被认为是废奴文学的代表作”( 曾传玉,2008: 574) 。它对当时的废奴主义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美国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北战争的爆发”( 曾传玉,2008: 574) ,内战初期美国总统林肯即称她为“发动一场大战争的小妇人”。小说自正式出版以来被翻译成42种语言,其中汉译本就多达十余种。本文选取了清末林纾和魏易的合译本 《黑奴吁天录》、20世纪80年代初黄继宗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和90年代末王家湘的译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分析比较三个汉译本小说名的翻译,探究意识形态对译者主体性的操纵及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一、社会意识形态对译本小说名的操纵

《汤姆叔叔的小屋》在1901年( “辛丑条约”签订之年) 由魏易口译,林纾执笔翻译成文言文出版,林纾认为原英文书名一方面不够典雅,不符合文言文的表达习惯,另一方面不能体现其诞生的社会背景即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于是将其名译为《黑奴吁天录》。这是《汤姆叔叔的小屋》 在中国的第一个英译版本,也是美国小说第一次被译介到中国。

严格意义上来讲,该小说书名和英文原版小说名没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它是根据小说的内容重新杜撰的,目的是为了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相呼应,呼唤中国人民警醒起来,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 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平等而奋斗。当时美国政府正在迫害旅美华工,林纾翻译该部小说的目的非常明确,他在译序中写道: “华盛顿以大公之心,官其国不为私产,而仍不能弛奴禁,必待林肯奴籍始幸脱,迩又浸迁其处黑奴者,以处黄人矣……黄人受虐,或加甚于黑人……方今嚣讼者,已胶固不可譬喻; 而倾心彼疾者,又误信西人宽待其藩属,跃然欲趋而附之。 则吾之书足以儆醒之者,宁可少哉! ”( 《黑奴吁天录》序) 他在《跋》中再次强调: “余与魏君同译是书,非巧于叙悲以博阅者无端之眼泪,特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不能不为大众一号……今当变政之始,而吾书适成。人人既蠲弃故纸,勤求新学,则吾书虽俚浅,亦足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 《黑奴吁天录》跋) 显而易见,林纾翻译该小说是出于爱国热忱,想通过该译本给我国同胞敲响警钟,使他们认识到亡国灭种的危险,这也是林纾的合译者魏易的目的。魏易在他的译序里也谈到了美国驱逐华工的行为和中国人“为奴而不得”的耻辱。他写道: “近得美儒斯土活氏所著《黑奴吁天录》,反复披玩,不啻暮鼓晨钟,以告闽县林先生琴南,先生博学能文,许同任翻译之事。…… 语云: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窃愿读是篇者,勿以小说而忽文,则庶乎其知所以自处已。”( 《黑奴吁天录》序)

林纾、魏易希望通过小说来唤醒民众的苦心得到了回应。该译本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注意,更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那么在翻译小说名时二人宁可不忠实于原文而易其名也合情合理,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主流意识使然。英文版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揭露了黑奴所遭受的种种压迫,抨击美国当时的蓄奴制,面向的读者群是美国北方信仰基督教的白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使他们通勤并支持废除奴隶制的斗争。以《黑奴吁天录》为小说名,不仅在语言和文学艺术方面同整个译本保持一致, 更使小说的主旨一目了然,吸引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界的读者,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同时,该译本名中的 “天”考虑了中国人信“上天”而不是“上帝”的宗教文化信仰,使得黑奴向苍天呼吁或许让人觉得有点滑稽,但让中国的读者更觉亲切,更容易接受并引起共鸣。

20世纪50年代后,东西方之间出现冷战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局面,从而使得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种全球性的意识形态氛围自然也包括中国。中国六七十年代更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化大革命”摒弃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当然,文学作品也不例外。正如勒费弗尔所言,“意识形态往往受到赞助人、委托或出版翻译的人或机构的强化”( Le- fevere,1992b: 14) 。这一时期的文学翻译,包括译介的作家作品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和选择。黄继忠1923年出生在江西吉安一个拥有田亩的诗书之家,自幼随外祖父在上海求学,家中并延请教师讲授中国古典文学,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他在1956年到1958年间翻译该小说,译本名为《汤姆大伯的小屋》,但“未能如期出版……而原译稿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毁”( 黄继忠译《汤姆大伯的小屋》译者序) 。译者必须考虑原作的意识形态与译入语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否相悖,否则,译文将不受欢迎、遭到批判甚至根本没机会出版,同时译者的个人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译文。好在译者坚持不懈,在改革开放后,这部小说的最新译本终于在1982年面世。尽管该译本名锋芒未露,完全忠实于英文原版小说,丝毫未涉及黑奴的反抗压迫,但该译本也没能逃过被焚毁的命运,完全是由于当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

二、译者个人意识形态对小说名的操纵

黄继忠和王家湘的两个译本分别在1982年和1995年出版,均在中国敞开国门之后。两译本在小说名翻译上有细微区别,即在对uncle一词的处理上略有不同。黄译本取“大伯”而王译本用“叔叔”。Uncle一词翻译到现代汉语中,既可以指比自己父亲年长的伯伯,也可以指比自己父亲年轻的叔叔,但在现代汉语实际应用中,除非是比父亲大出一大截,出于尊重,称之为伯伯,和父亲年纪相仿的则都称之为叔叔。另外,叔叔的称谓使用更广泛,并且也拉近了和孩子间的距离。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黄继忠自幼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个人的意识形态方面必然倾向于提倡严格区分使用中国传统的称谓,称年纪较自己父亲年长的男性父辈为“伯”,年轻者为“叔”。王家湘的生长及教育背景与黄继忠有所不同。她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初,虽然同黄继忠年龄相差不大,但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到七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再到九十年代及以后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济形态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政治气候宽松,文化氛围浓厚,社会背景诸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都促使大量现代汉语词语意义发生明显的变化。叔叔本指父亲的弟弟,但也常用于对男性年长者( 如对家庭的密友) 客气的亲切的称呼,如,大叔,是对中年男子的尊称。

在《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汤姆确实比乔治的父亲年长几岁,但由于他是受其他黑奴尊敬的中年男子,并且他同乔治的关系更近,所以,王家湘在1998年的译本中使用 “叔叔”而摒弃“伯伯”使得该译本更贴切原文,迎合了现代大众的口味,这可以从王家湘的译本是三个译本中再版最多的一个译本可以看出。显然,王家湘在小说译本名上的变动体现了她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但更是其自身对现代汉语使用的理解,是其个人意识形态的体现。1956年到1958年间黄继忠的译文使用“汤姆大伯”忠实了原文中汤姆比乔治的父亲年长几岁的事实,同时中国的50年代,人们也更加强调年龄差异显示的尊卑,因而,“汤姆大伯”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的,加之黄继忠个人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区分“伯伯”和“叔叔”之间的差异,因而也是他个人意识形态的表现。

除了在uncle一词的处理上略有不同外,黄继忠和王家湘都选择了忠实于原文小说名( Uncle Tom's Cabin) ,与林纾的英译本截然不同,究其原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作用于译者的最主要因素。林纾翻译该小说的目的非常明确,即响应当时的中国被压迫的社会形势,唤醒中国民众爱国主义热潮,反抗压迫,而黄继忠和王家湘的译本均出版在改革开放后,国内政治气候宽松、文化氛围浓厚,他们译本的政治目的不是非常明确,更主要的是译介外国的文学小说,是译者个人意识形态起主导作用的结果。所以,林纾选择了概括小说内容、表达黑奴渴望自由、吸引读者注意的小说名,而黄和王则选择直译,忠实于原小说名。

结语

篇4: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的观后感

一、 背影简介

(一)研究背景

美国是由100多个民族的人群所组成的很多小国家进行的联邦制度,而其人种的组成,则主要是从18世纪,由欧洲的高加索血统,随着英格兰的殖民扩充而来到这块领土。而其中的少数民族,则主要是美洲的本地居民(印第安人)和非洲黑人,但是这些民族在人群中的比例还不到22%,与此同时,白人的英语也在这块地域占据了主流地位。

在美国的黑人区域内,还是存在着这样一个语种,他们和白人语种呈现很大的差异,在语言结构上,还存在着非洲的语言形式,在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明显的和白人语种出现一定的区分。这些区域内,因如星罗漫步的黑人色彩显得格外明显,很多电台都会去广播一些具有非裔特色的音乐和影视,而他们的歌曲在这些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而在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简称AAVE,美国化的黑人英语)的覆盖中,这些种族歧视也逐渐出现了退化,不过仍旧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其存在的现实。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从语言学的观点来看,AAVE和白色标准之间的差异,主要还是在句法structure Syntax上的稳定部分,而在变化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在language Furthermore的其他因素上的差异,而这些都是保留其原本还以上的English Though的同化,这对于那些来自不同地区的语句结构差异来说,存在着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从而不能够完成句法结构上的统一。

(三)方法上的结构研究

在通过定性的方法进行采样研究过程中,通过对其句法的分析,就黑人的英语句法问题来看,都可以根据其论文的结构来进行相应的字幕研究。对于引述问题,都应该针对其来源进行相应的表述,这对于其发展问题上,都能够比较有喜爱的完成其句法上的结构对比分析,比如:第一,用心地多看几次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通过对口语以及语法方面理解上,都能够提供很好的保障。第二,从字幕提取对黑人句法结构上的内容知识。第三,按照要求进行字幕的分类,从而完善相应的结构研究。第四,从乔姆斯基的语法规定中学习其中的语法结构。第五,推断语法结构因素,完善对银幕上的字幕的需求。

二、 黑人文学的特征

黑人语句的句法是针对白人句法结构的一种对立结构,根据AAVE的使用来说,则和非洲的Americans语言有着超过了八成的相似度,而AAVE也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这对于其广泛的应用形式来说,都是更具现实意义的。

近年来,在美国非洲裔民的民权运动逐步兴起,在政治上也出现了一定的转机,例如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黑人。应对激烈的研究人员的不断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代表着美国的文化开始了一种新的变革发展。

在针对中国的研究过程中,语言学方面的概念也逐步的被引入,而在国外,人们对于AAVE研究也确实缺乏一定的认知,而通过针对对一些论文和章节上的介绍上的理解,也可以较为肤浅的理解了其中的句法接受上的特点。

其语言的结构特征则主要集中体现在当时政治愿意和文化原因上面,在当时,美国的黑人在文学形象上不断发生改变,但是仍旧为对自身生存现状的一种抵抗,在很大程度上仍旧需要通过不断的罢工和起义,才能够获得一定的资源。而在进行抗议的过程中,那些华丽的语言也就不存在什么利用的价值,反而简洁鲜明的具有抨击意义的语言,才能够更直接了当地将自己需要的东西给对立面进行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所以黑人文化,就显得更为忧愁、激昂、亢奋。这正是从《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之后的一次在文学上的宣誓,对于其文化方面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而与此同时,黑人本身也有自己的文化,同时对于自身的文学特点以及相应的内在文学上,对其分支以及废奴文学上,都有所提及,而这也是确保其在文学流派上的形象保证,是体现其语言简洁明了的一种最直接表达形式。

三、 电影字幕翻译的策略

在对电影的观察过程中,应该多从字幕和口语中理解其中的语言特征,对其进行连续性的语音方面,进行特征学习,这对于基础结构等方面,都能够提供很好的句意理解,对于其意义方面,都能够很好的找出词义,以及建立其对句子结构的把握,这对于整体的结构方面,都能够很好的理解其中的含义。

在观看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过程中,应该结合字幕来分析其中的语言信息,这样通过视觉上的痕迹记忆,从而完成自我的学习。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就应该适当地结合黑人句式上的结构特点进行通俗易懂的翻译,这样不仅简洁明了地理解其中的目标语言口语表达,更能够让观众迅速地阅读其中的电影剧情,对于其发展来说,都能够更好地保证对其结构的把握,对于视频的整体性来说,都能够更好的把握其中的内部情感交流,同时对于观众的期盼方面,也能够更好地顺应其发展,对于整理的结构上来说,都是最好的发展形势。

例如在开场的时候,伊莉莎无意中听到了谢尔比要将汤姆和哈利卖掉,他就决定带着自己的儿子逃出这个牢笼。而后来,从孩子的角度来进行对这个社会的抨击,从其中的无奈以及对劳动者的自由买卖形式上来看,都极大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而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主要是针对黑人的被压迫式的生活进行探索,从他们苟延残喘的生活中,去理解其语言形式的特征,从而和白人真正的走向对立的形式。

不同的交际功能,需要利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功能上的确定,这对于中心观点来说,都能够提供很好的价值保障,是标语文化的主要接受者,但是在黑人的语句形式中,介词往往不需要太过抒情的表达,这不是诗歌,而对于其发展的过程中,就更需要对这一类的表述中进行符合现有结构等的理解。而针对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里面的语句结构,从电影《国王的演讲》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其中的不同。“Ah,yes,wireless is indeed a Pandora's Box.”翻译过来则是“说的不错,无线电是一把两刃剑。”而《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语言特点则是"No!No!No!my soul an't yours,Mas'r!You haven't bought it,--ye can't buy it!It's been bought and paid for,by one that is able to keep it;--no matter,no matter,you can't harm me!"翻译过来则是“不,不,不,我的灵魂还不能给你,你还没有买走 !!!!你们也没必要买它!已经有人经购买和支付了,由一个能够保护他的人。反正不管怎么说,你不能伤害我!”

这两个例子之间,存在着根本上的区别,前者更富华美,后者更为简洁,在语言的表达上,就有着本质的不同。而我们在进行这一类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就需要针对其中的各类需求进行对字幕中所体现出来的特点进行选取,通过对语言的研究,来完成相应的结构上的完善。

结语

篇5:《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女作家斯托夫人出版的。这本书讲了美国的黑人奴隶受到奴隶主的压迫,为奴隶主干活,没有人身自由,可以让奴隶主卖来卖去,过着黑暗的生活。

书上讲了许多人物,汤姆是最主要的一个。汤姆是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当他知道老爷要把他卖掉的时候,他却不逃走。最后汤姆则被卖给了奴隶贩子海利。又落到了残暴的庄园主雷格里的手中。期间雷格里要汤姆鞭打她们,被他拒绝,后凯茜和爱弥琳要逃走,他宁死也没有说出其二人下落,被活活打死。

他的忠厚和老实让我喜欢,他的正义感及助人为乐的精神更是令人敬佩。想想那个社会太可怕了,所以我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在美丽的校园快乐地成长。

篇6:《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这是斯托夫人的成名之作,它反应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对黑奴的不公平对待,文章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当时,有一个庄园主有许多黑奴,虽然他们的主人是一对善良的夫妻,但因为这个主人欠了别人一笔债,所以当债主找上门来时他只能同意把自己的俩个黑奴用来抵消所欠的债务。于是,主人把黑奴汤姆和一个黑奴孩子给他。不想,这句话被这个孩子的母亲听到了。于是,她和这个孩子准备逃跑,在逃跑过程中她抱着孩子竟然踩着已经融化的河流上的冰块跳过河流,连脚被冰扎破都不管了,还不停的跑。而汤姆叔叔是一个忠心维护主人利益的黑奴,最后被卖到一个庄园,在其中他遇到了圣克莱尔这个善良的主人,但又因为圣克莱尔主张自由,被雷格里杀害了,经过一次次事件,汤姆最后终于醒悟了,自由是自己争取来的,于是他就与雷格里作斗争,获得了自由,但在自己那温馨的小屋中去世了。

这些人真是残忍,连这么个小孩都不放过。有时还趁他们母亲熟睡时把她的孩子偷走卖给别人,还把那些黑奴卖到南方,让他们去死。而那个主人海比尔先生口口声声地说汤姆是他最忠诚的仆人,我会给他自由的,但最后汤姆还是被他卖掉了。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将一个小孩子让她离开母亲的怀抱,还不顾自己最忠诚的仆人的自由······

当时社会的阶级观念实在是太昏庸了,难道黑奴不是人么?他们都是有感恩的心,但有些人因为钱,则去贩卖黑奴。如果我是这些黑奴的主人,我会让他们不再是主仆的差别,而是平等的身份,人与人之间平等而和平的对待。我想,既然都是人,为什么还要分主仆呢,难道那些卖黑奴的人不想一想,如果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被卖呢?自己是什么感受?难道他们只为了利益不为了人世间的情感着想吗?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人是海比尔的夫人和伊莉莎。海比尔夫人有一颗善良的心,懂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待,不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去伤害他人。伊莉莎则是伟大的母爱,是母爱赐予她的力量,让她能够不顾一切的保护自己的孩子,取得了成功。

————七

篇7:《汤姆叔叔的小屋》读后感

这本书讲述的是最先谢尔比家的奴隶汤姆叔叔和哈里要被卖掉的消息传开了,哈里的母亲伊莱扎带着儿子逃跑了。汤姆叔叔默默地做了决定,与自己所爱的家人进行了痛苦的离别。

最后凯西和艾默林一逃跑,雷格里就狠狠地殴打汤姆叔叔。汤姆叔叔与已经成年的乔治重逢时止不住热泪盈眶,最后与世长辞。与汤姆叔叔离别后,乔治帮助所有奴隶恢复了自由。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汤姆叔叔和乔治了。因为汤姆叔叔很善良、诚实、忠诚......因为乔治不会虐待黑人,用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废除奴隶制。所以我很喜欢他们。

在这本书里我最不喜欢黑利和雷格里了。因为他们很不喜欢黑人,很喜欢虐待黑人。所以我不喜欢他们。

篇8:看汤姆叔叔的小屋电影的观后感

一、弗洛伊德本能理论

心理分析学之父弗洛伊德形成其独特的心理分析理论, 其中本能理论最为著名。弗洛伊德的论证结合了学术上的心理学考量和生物学思考。他发现人类行为处于不断重复过程中,这种重复是无可避免的。人这样的有机体,因本能固有保守型,也具有恢复原始无机物状态的倾向,即死亡。《超越快乐原则》是弗洛伊德后期主要著作之一,阐述了他本能理论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本著作中,弗洛伊德修正了早期的本能学说,提出全新的“生本能和死本能二分法”,即人具有死本能和生本能。在之前的著作中,他清晰地阐述“生物机能的主要动力是死本能”。后期,弗洛伊德意识到人类生命具有双重本能 :生本能和死本能二重性。

二、汤姆之死

2.1为谢尔贝一家而死

汤姆跟一般的黑奴不一样,他诚实、稳重又能吃苦,“把我的(谢尔贝先生)整个庄园管理得井井有条”。正因如此, 谢尔贝夫妇和农场上其他的奴隶都很尊重汤姆。然而,谢尔贝先生深陷财政危机,需损失一些财产和家里的奴隶才能缓解危机,他不得已同意与黑奴贩海利交易,卖掉忠诚的汤姆和乖巧的小哈里。当伊莉莎偷听这一消息后,将噩耗告诉汤姆,不同于伊莉莎带着小哈里的逃亡,汤姆选择留下来给主人抵债。

当时南方种植园是一个极其可怕的地方,成千上万的奴隶因繁重的劳作而死亡。汤姆深知当被卖到南方,他将会与家人永远分开,他可能会跟大多数奴隶一样被折磨致死。但忠诚的基督信仰使他甘愿走上通往南方的“赴死” 之路,不辜负谢尔贝先生的信任,为主人度过危机。汤姆赴南方之行,昭示着不幸的开始和死亡的逼近,内在的死本能使“所有的有机物质加速自我毁灭”,体现出一次精神式死亡。

2.2为伊娃而死

在汤姆前往南方船上,好心的南方奴隶主圣克莱尔的女儿伊娃买了汤姆。圣克莱尔是一位心善的奴隶主,女儿伊娃是一位善良而虔诚的基督教徒。然而,不幸降临,天使般的伊娃和仁慈的圣克莱尔在给予汤姆自由前相继死去,汤姆再次面临被卖掉的命运。伊娃临死前,汤姆曾向上帝祷告,他愿意替伊娃死,让伊娃活下来。愿意替他人而死的行为恰恰体现出弗洛伊德的理论,“生物有机体的主导力量是死亡本能”。

2.3为基督教精神而死

“我们屈从于死亡的状况已经满足,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所有的悲欢离合之后,永久的生活仍然属于我们”。在格雷的仓库,非人的对待不断折磨着汤姆。当格雷逼问汤姆凯西和艾米琳藏身之处时,他谨遵基督精神,宁可被打死,也没透露她们的行踪。而等待汤姆的便是死亡。在格雷的鞭笞下,汤姆奄奄一息,但他深信基督的力量,不惧死亡。这一次,汤姆为了自己信仰的基督精神而死,他的死本能促使内在有机体加速自我毁灭。

对于汤姆而言,世俗的死亡并不可怕,他信仰基督,相信灵魂的重生和自我复活。他为自己信仰的基督精神而死, 并相信能在天堂中遇到天使伊娃。坚信上帝始终与他站在一起,不会放弃他。他用基督灵魂感化他人,宽恕格雷的打手, 在濒死之际用爱唤醒了他们的良知。汤姆死前出现一副神圣的画面,一抹明亮的、光荣的(极好的)的笑容划过汤姆的脸庞,他说道“噢!爱,欢乐,和平。”

三、结语

《汤姆叔叔的小屋》以一场奴隶交易开场,以善良的汤姆之死结束。阅读作品时,读者留下了同情的眼泪,对奴隶制的愤怒、对奴隶的怜悯油然而生,拷问奴隶制带给了整个民族的灾难性后果。本文探究主人公汤姆的三次“死亡”, 汤姆身上体现出寻求回归到平静死亡状态的死本能的主导作用。汤姆为了谢尔贝一家而“死”、为伊娃求“死”以及为基督精神而死以其基督英雄主义暗示世人反对罪恶的奴隶制。这正是斯托夫人创作小说的目的,希望通过汤姆叔叔唤醒人们对奴隶的同情和对奴隶制度的批判。这本小说对当时的美国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推动美国的废奴运动和南北战争的爆发。

作为虔诚的基督徒,汤姆认为死亡是通向永生的珍贵实际,死亡之际是表达对上帝之爱的最高行为之时。汤姆面对和接受死亡时的勇气,展示出超越死亡的意义,成为反抗罪恶的奴隶制度的有力武器。汤姆相信死亡并不意味着完结, 而能体现出神助的动力,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知,虽然肉体舍离,但可以追求更大的精神升华。死亡是个体生命的终点, 也为新生命的到来提供了可能,人的本能就是循环往复归于平静死亡、重获新生。汤姆接受死亡,超越肉体的死亡,在基督信仰中延续着自己的精神生命。

摘要:《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谨遵基督教博爱的教义,为保护其他奴隶,奉献自己的生命。汤姆面对和接受死亡的勇气,已然超越死亡意义,也成为反抗奴隶制的有力武器。

上一篇:广东有哪些历史名人下一篇:教育咨询师学习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