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祠导游词

2024-04-17

碧霞祠导游词(精选8篇)

篇1:碧霞祠导游词

碧霞祠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泰山极顶南侧,下面是关于碧霞祠导游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碧霞祠是泰山上最壮丽的景区之一。对于碧霞元君,一种说法是,它是泰山神的女儿,另一种说法是,她是黄帝(远古的一个帝王)派来的七个女儿之一。她的名字叫玉女,通过自身修炼,最后得道成仙。在900多年前的宋朝,她被封为碧霞元君。

碧霞祠是泰山顶上最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群。主殿的屋顶是用铜瓦覆盖,配殿和山门都用铁瓦。用金属材料覆顶是为了抗御山顶强风暴雨的袭击。

在1000多米高的山顶上建一个这样雄伟的建筑群,其成本可想而知。据史料记载,600年明朝的一次翻修就耗费黄金4950两(1公斤等于32两)。

从碧霞祠的西神门,我们能看到东面有大观峰,北边有玉皇顶,东南有日观峰,南边是陡崖,西边是天街。以蓝天为背景,在白云笼罩中,高踞悬崖之上,碧霞祠更加呈现出一种神秘感和巨大的吸引力。

山门五间,把碧霞祠分成前院和后院。在山门内外铸有四尊铜像。他们是东方神青龙,西方神白虎,南方神朱雀和北方神玄武。道教认为,他们专司守护寺庙安全。

山门往南是南神门,上面有屋三间,是表演歌舞的戏楼。似乎碧霞元君也喜欢听戏,欣赏歌舞,其实是专为皇帝娱乐所建。正对南神门的远处是一堵影壁墙,墙上刻有4个汉字:“万代瞻仰”,意为世世代代受到景仰。影壁墙和南神门之间是焚火池。

后院是寺庙主要的祭祀区。东西两侧各立铜炉一座。左边的一座叫做“千斤鼎”,这样叫是因为有1000斤重(斤是中国重量单位,1斤等于500克)。这是在泰山上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祭祀器具;右边的一座叫做“万岁楼”,之所以这样叫是因为上面刻有“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的铭文。两鼎都是明代所铸。铜炉北边有两通巨大的铜碑,5米高,分别铸于1615和1625年。

香亭建于清代乾隆年间。顶覆黄色琉璃瓦,看上去华丽、精美、宏伟。亭内供奉的是碧霞元君小铜像。

主殿五间,重檐八角,高14米,长25米,宽14米。殿内有碧霞元君的坐像。请往上看,这两块木匾分别由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皇帝题写。屋顶的瓦和装饰用的动物小雕像都由铜或铁精制而成,价值极高。特别是屋顶的360垄瓦象征一年的360天。瓦垄的尽头饰有飞龙,称为飞龙檐。在山顶天气多变的条件下建造这样宏伟的建筑反映出中国古代人民高超的建筑技巧,表现出中国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我们在岱庙祭拜过庄严、威武的泰山神。你们认为眼前的碧霞元君怎么样?她给我们一种慈祥、易亲近、和蔼可亲的感觉。她看上去像一位和善的长者保佑和保护她的子孙。关于元君的背景故事不少,从汉代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儿到黄帝七女之一玉女,从泰山神的伺女到泰山神的女儿。然而,大多数的人都相信她生长在泰安普通的农家。她从小就心好、诚实、勤劳、聪明。借助神仙的帮助和指点,她经过自身修炼而位列仙班。

碧霞元君在道教中的名位并不高,她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人的尊敬?根据道家的说法,碧霞元君是由玉皇大帝指派来监管世间善恶的神。妇女们相信她最同情她们的苦难,祈求能多生育,特别是多生男孩。这些香客们相信碧霞元君非常灵验。在明朝万历年间,孝定皇太后亲自到泰山修炼并极力鼓吹碧霞元君的灵验。据说那些得到子嗣的香客还应当到泰山向碧霞元君还愿。

东边这座偏殿叫做眼光殿,里面供奉的是一位眼疾治疗专家――眼光奶奶。东边的偏殿叫做送生殿,里面供奉的是送生娘娘。据说这两位女神非常受老年妇女的尊敬。她们坚持来爬泰山就是要来拜祭她们。看来神仙们的声望也取决于是否能迎合人们的愿望。

在过去,供桌上放着泥娃娃供人们带回家。那些求子的人来到碧霞祠烧香磕头,然后用红线拴一个泥娃娃带回家,这就是所谓的“偷子”。同时,他们向道士施舍一些钱,叫做“喜钱”。生育以后,他们会给泥娃娃披红挂彩,并送回原处,这就叫“还子”。近年来,又有了新的求子习俗,叫“压枝”和“拴枝”。“压枝”是在两个枝桠间压放一块石头,汉语发音和“压子”相似。而“拴枝”是在树上拴一红布条,汉语发音和“拴子”相似。也许在陡峭的山道两边,你们已经看到这些景象。

篇2:碧霞祠导游词

贾导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顺着天街向东走,在天街的东首,我将带您去游览一座白云缭绕的“天上宫殿”,这座大殿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殿里有很多精巧的铜、铁小铸件,而且这天上宫殿还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筑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后,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劳和智慧。这天上宫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庙——“碧霞祠”。在古诗中曾有诗人用“天门遥指碧霞祠,云雾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云边”等句子来赞颂它。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后世有过多次重修。碧霞祠最开始的时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观,明代扩建以后改称碧霞灵佑宫,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的。碧霞祠现在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它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殿顶有瓦垄360条,象征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汉时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我们来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

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铆固瓦当的是水兽,用来防止火灾。正殿外的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雍正皇帝题字:“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做领导的有没有威信,关键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一样,这神威不威,看来也主要是看干的事能不能干到百姓的心坎上。

继续参观碧霞祠。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里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铜像,大概是泰山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亭的两侧是两块巨大的铜碑,这两块东西对峙的巨大铜铸大碑俗称“金碑”,东面的一块是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面的呢是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南边的大山门,门的里面分别列有四尊铜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门神。左右两边是两座钟鼓楼。南楼的门上曾设有歌舞楼,看来元君奶奶也是爱听歌看舞的。大门的外面是金藏库,俗称“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烟缭绕,纸火升腾。

我们知道道教是以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故碧霞祠的声望远播海内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为道教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篇3:关于吴碧霞演唱风格的探讨

2003年8月1日, 吴碧霞硕士论文《试论“鱼”与“熊掌”能否“兼得”———论中外作品演唱的歌曲观念和思维方法》在中国音乐学院正式通过答辩。她开始以自身表现论证中西方声乐艺术这两者被普遍认为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能够在一个人身上完整体现。自从2000年她连续在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声乐界的比赛上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而扬名海外之后, 便成为了中国声乐界的奇迹。她的成功, 也将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的隔阂打破了, 以往被认为无法同时完整体现的这两者, 在她的身上实现了科学的交融。研究她,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的前景, 可以在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找到不断完善的平衡, 创造声乐艺术上的奇迹。

一、吴碧霞其人

吴碧霞出生在湖南常德的一个艺术家庭, 家庭给了她的音乐事业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以她的话来说, 从会说话就开始学习歌唱了。从12岁开始她参加了省内以及全国的一些文艺演出。14岁是她艺术生涯的第1次转机, 当年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 由于年龄小未获参赛资格。但她的录音被一位来自中国音乐学校的评委听到, 很快她收到了中国音乐学院的来信, 第二年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到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附中, 之后被保送至大学。在文化部主办的1996年全国声乐大赛中, 她获得了民族唱法一等奖。

21岁那年, 本科四年级的她, 有一次, 当美国马里兰大学声乐系主任卡门教授在中国音乐学院上公开课时, 她大胆地要求演唱。运用卡门教授给她的10分钟, 她演唱了歌剧《茶花女》中维奥列塔的咏叹调《为什么, 为什么》选段, 之后卡门教授不断称赞:“太精彩了。”这次成功的经历, 使她有了系统学习美声唱法的念头。与导师金铁霖商量之后, 她决定在不放弃民歌的同时向中国音乐学院的郭淑珍教授学习美声唱法。这段往事郭淑珍教授依然记忆犹新:“这是没有先例的, 因为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两回事。金铁霖先生一直说她行, 我抱着姑且一试的想法, 听了她的演唱, 听完后, 我就决定一定要培养她, 因为她的嗓音条件太好了。”由此, 吴碧霞成为中国声乐界第一个双主科导师的研究生。

观察吴碧霞, 外人很容易被她的成功所吸引, 而忽略了她成功背后付出的努力和艰辛。让我们分开讨论下吴碧霞对于这两种歌唱艺术的学习经验。

二、扎根民歌, 把握民歌

1. 吴碧霞眼中的民歌

在系统学习美声之前, 吴碧霞首先做到了对民歌的良好把握。怎样唱好民歌, 这是许多歌唱者长期以来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许多人错误地认为中国民歌的特色就是自然、本能地唱法, 不必考虑气息、共鸣、位置等等, 似乎越真越尖、越白就民族化了。这就是因为他们错误理解了民歌的特点, 用白话来说, 首先是我们必须知道, 中国民歌, “民”在哪里?

民歌是国家、民族文化观念的代表, 因而具有鲜明民族特征。那么中国民歌表现的民族特征, 首先应该看到它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 民歌最先是人们口耳相传, 用来丰富生活和传情达意。中国民歌中那么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品, 都是生活在深山峻岭的劳动人民所作。很多民族以歌传迅, 以歌会友, 以歌传情, 从而使得民歌在面对高山峻岭时首先要满足的便是能传送很远的高亢嘹亮, 于是就有了“民歌越真越尖、越白就民族化”的错误认知。吴碧霞自2000年起已在国内外举办了12场个人独唱音乐会。在这些音乐会上, 她演唱的中国地方民歌, 其纯正的风味让人真有古人所赞“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在她的演唱中, 找不到一处所谓的“白嗓”, 而只能感受到熟练技巧中充满的纯净、地道的民歌。那么从她的表演出发, 我们该如何理解她为我们展示的地道的民歌?

2. 吴碧霞表现的民歌

根据民歌的定义, 我们知道民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歌曲。从地道的民歌中, 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地的语言、环境、风格、审美标准以及演唱者的经济地位等等一系列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说, 地道的民歌应该是由按当地的审美标准被认为是优秀的民歌手用当地方言演唱的。换言之, 每一个优秀的民歌手都有他专长的地域范围。我国各地的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 吴碧霞在音乐会中选唱的民歌, 其中有不少广为人知的熟悉曲目。像《小河淌水》《马桑树儿搭灯台》《绣灯笼》等都是具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歌曲, 也都是体系繁多的中国汉族民歌中的一环。虽然各有不同, 但基本可说代表了汉族民歌中两大体裁的特点,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山歌和小调。

(1) 感受山歌的直率袒露。山歌产生在野外的劳动、生活之中。曲调高亢嘹亮, 节奏自由悠长, 主要功用是抒发感情, 倾诉或宣泄郁结在心头的愁闷。在我国一些地区和民族中, 山歌常常又称做“情歌”。山歌优美自然而不尚修饰, 它的歌词, 通常是经过劳动人民多年生活的体验而提炼出的口头语言, 有着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它的曲调地方色彩最为鲜明, 最接近自然语言形态。山歌一般可分为信天游、爬山调、山曲和花儿等, 吴碧霞在独唱音乐会中选唱的山歌中, 《三天的路程两天到》就是典型的山曲。吴碧霞经常在音乐会返场时演唱它, 吴碧霞对于山歌作品的演绎, 着重表现了山歌坦率直露的音乐表现风格。这些具体表现在音乐的性格方面, 往往曲调的一开始就充满了激情, 任其自由倾泻, 而不需要层次的铺垫和感情的节制。

(2) 体会小调的委婉细腻。小调又叫“小曲”“小令”等, 唱于人民群众生活中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所。它的表现形式比较规整, 表现手法多样, 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小调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现日常生活中的情趣和风土人情, 吴碧霞独唱音乐会中的《绣灯笼》《打酸枣》就是其中代表。在这之中, 《绣灯笼》共有五段唱词, 涉及五对历史上和传说上的爱情人物。它的曲调极其委婉、细腻, 速度缓慢, 加之每一个音符上都有细致而考究的润腔使其更加娓娓动听。小调的艺术特征首先是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吴碧霞演唱的《绣灯笼》《打酸枣》等作品, 完整体现了小调含蓄、节制、曲折、细腻的情感特征, 以及其艺术形式上的精雕细琢。

(3) 扎根民歌, 把握民歌。系统地学习美声前后, 吴碧霞对待民歌始终如一。她对民歌的那种热爱和坚持不懈的演习完善, 使她在这项艺术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对于我们来说, 学习中国民歌, 应该看到中国民歌风格的不同之处, 要学什么像什么, 做到先“扎根民歌”, 再去谈“把握民歌”

三、珍爱美声, 走向国际

吴碧霞的歌唱实践成功之处, 就在于她在不断完善民歌演唱的同时, 顺利完成了她“由浅显到精深”的美声演唱学习, 并最终取得了这两门艺术的双丰收, 这是她与其他只敢“浅尝美声”的民歌演唱者的根本区别。在学习初期, 她特意同时选修与外国古典艺术歌曲反差极大的河北梆子, 两门科目都当做主课一起学习, 而检验的标准就是让两位指导教师都能同时满意。这一实验性的学业完成得十分顺利, 结果是她找到了答案———中西方的声乐艺术的确具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 一个人的歌唱机能完全具有足够的张力容纳, 最重要的是这个人从主观上必须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

1. 传统意识中的美声

在谈吴碧霞之前, 我们首先由历史上美声演唱的两个卓越代表来了解下传统的美声艺术。美声唱法, 通常译作“美声唱法或美声歌唱”, 原意是美丽的歌, 指兴盛于17和18世纪之时, 一种注重音色美的歌唱方法。

2. 从两个卓越代表看传统意识的美声

美声唱法极盛的19世纪。著名的西班牙声乐教师、声乐理论家加西亚, 对美声唱法以及美声学派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加西亚发明了喉镜, 对观察和研究人在发声时的生理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利用喉镜观察及自己多年教学与演唱的实践, 提出了“声门冲击”的理论。并通过他的教学成绩以及他于1894年发表的《对歌唱的一些体会》, 使自己的理论终于被声乐界理解并接受, 从此打破了美声唱法学派的“口授”传统。加西亚从事声乐教学75年,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 他是19世纪意大利美声学派的典型代表。再来看一个例子: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人类社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声乐艺术的代表, 被称为自然歌唱的大师———恩里科·卡鲁索。卡鲁索美妙歌唱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人们所提出的因为具有罕见的发声器官, 而是按照正确、自然规律的完善的功能, 形成了他的典型的自然唱法。“一方面, 他声音的魔力是由于他以正确的生理机理发声, 另一方面, 是由于他有出色的身体构造。再加上他个人特有的共鸣性能的结构, 为他的声音准备了一个巨大的共鸣箱。所有这些条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使他成为一个自然歌唱的辉煌典型。”

3. 科学交融:吴碧霞式的美声

在美声最重要的表现方式———歌剧中, 吴碧霞的表演也是备受赞赏的。歌唱家除了要有动听的嗓音外, 还得要有一定的表演技巧, “但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中国人讲究的是含蓄、内敛, 要演唱西方歌剧往往是在演唱技巧上达到了, 但却缺少表演。”吴碧霞在演唱时, 力求把内心的感受全部都溢在脸上, 尤其是一双传神的眼睛, 准确地表达出每一个细节。

在吴碧霞的独唱音乐会中, 多次选唱了约翰·特劳斯的歌剧《蝙蝠》中的咏叹调《笑之歌》。这是一首诙谐、幽默、讽刺的作品, 表现女仆阿德勒在一次假面舞会上, 为了不让假扮成贵族的男主人揭穿自己的真实身份, 故意当众赞美自己的种种高贵品质来讥讽取笑他不识货。曲中多次运用的笑声处理与音乐结合得非常紧密, 用以刻画人物潜在的心理活动。尤其是第一段的结尾中, 音乐之外的一声冷笑, 几乎是生活场景的复制。

吴碧霞在表演中借鉴了幼时学习河南豫剧的经验, 适度运用在这一句的点睛之处, 形成了非常生动独特的韵味。优秀的嗓音条件不过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而已, 在接下来的四年时间里, 吴碧霞在名师的指导下, 刻苦练习。时至今日, 她仍然保持着每天练唱3个小时的习惯。她的勤奋刻苦为她积累了雄厚的实力。在第11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中, 她演唱了10首中外曲目, 每唱完一首, 现场的观众都为她热烈鼓掌。美国评委评价:“她本身就是音乐”, 俄罗斯媒体认为:“她是舞台上的天使”, 观众也对她有一种由衷的喜爱:“她的声音是选手中最具吸引力的。”令人吃惊的是, 她的演唱比在毕尔巴鄂比赛时有了更长足的进步。决赛中那首《雪娘之死》有着浓郁的俄罗斯韵味, 令俄罗斯朋友私下说:“俄罗斯歌手应该向吴碧霞学习雪娘如何融化的方法。”不过,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两首意大利歌剧咏叹调, 《弄臣》中的《亲爱的名字》和《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一个声音》, 那是最具炫技色彩的花腔女高音唱段, 如果谁能够自由运用自己独家诠释做赛场炫技, 那她肯定已超越了一般比赛选手的把握能力。吴碧霞说, 她喜欢在花腔中给人意外和惊喜, 而古典的花腔也原本就是这样被高手们不断花样翻新的。她还透露, 她音乐表现力的丰富其实得益于多年来民族声乐丰富扎实的功底。

四、从吴碧霞的成功看中西方声乐艺术交融的可行性

我们已经了解中国人在音乐表现中追求含蓄、中庸、虚拟的美, 而西方追求真实、直露的美。思想意识的不同, 其音乐表现手法就会迥然各异。正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中的共性, 为其相互交融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可能;而不同民族歌唱艺术之间个性, 增添了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的吸引力, 扩大了自身在音乐表现上的空间, 推动了歌唱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综观吴碧霞的成功之路, 可以说成功的条件不仅在于天生的优秀嗓音和名师的指导, 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辛勤的汗水。应该说, 在她最初认为中西方声乐艺术完全有可融合之处时, 她的实践就找到了一条可行之路, 正如她在论文中说的:“而结果是我找到了第一个答案:中西方的声乐艺术的确有很大的差异, 但是, 一个人的歌唱机能完全有足够的张力来容纳他。并且是, 每一个有条件的人都可以做到。这个条件, 除了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无法人为控制的客观条件外, 更重要的是这个人必须具有开放的歌唱观念和灵活的思维方法。”那么, 要让吴碧霞的成功不会停留在可望而不可即的“奇迹”上, 而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我们的着眼点该放在哪里呢?就我个人认为, 首先该注重对中西方艺术演唱方式的认识, 而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发声方法的学习。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先看到这两种艺术的根基是相通的, 我们完全应该把西洋美声唱法看成一种有区别的民族唱法。而在各民族不同的文化、语言、历史、风俗的客观现实生活的推动下, 尽管其歌唱艺术的表现方式各有差异, 但是, 深呼吸的支持, 字正腔圆的审美, 以情带声的观念始终是不同民族歌唱艺术的共同特征。

相比人们印象中的中国民歌, 美声的演唱中给大家最强烈的感觉应该是那种声音的或浑厚或高亮。普遍认为美声就该比民歌浑厚和更注重共鸣, 然而实际看来只能说是两种发声方法的要求略有不同。科学的发声不论美声与民歌均讲究腔体共鸣和呼吸法, 正如本文所述人物吴碧霞所言所做。在中西方的声乐作品演唱中, 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扩大咽腔及口腔容量的歌唱技巧, 因为只要是歌唱表演艺术, 就需要在自己的语言审美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运用共鸣来歌唱。所谓程度不同, 是由于不同民族文化, 具有不同的语系语种, 必然形成的不同的语言发声习惯和审美, 但是这种差异不是天壤之别, 只是在于歌唱共鸣腔体运用的大小。

看到了中西方艺术根本的相通之处后, 我们也就能理解这两种艺术的融合是完全可行的。吴碧霞的成功并不是唯一, 在她之前, 也有许多艺术家进行了尝试, 但是认识上的单薄, 使他们在取得了民歌表演的辉煌后对美声演唱只敢“浅尝”, 放弃了对作品的交融。这是一种遗憾, 而不是一道无法跨越的屏障。为了吸取教训, 探索如何更有效地使西洋唱法的歌唱, 能唱好风格较为浓郁的歌曲和民歌.作为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会唱几首民歌、学到一点风格, 更重要的是, 在学习的过程中, 还要研究民族唱法与西洋唱法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又各有什么特点。这样就有利于在把握共性的基础上, 发挥各自的特性, 把歌唱艺术建立在更牢固的基础之上。

吴碧霞的成功不是独一的奇迹, 我们需要做到的, 就是努力实现对这两种歌唱方法的成功交融。

摘要:一位歌唱家能够演唱民族歌曲在国内获得大奖, 又能以西洋歌剧咏叹调获得国际比赛的大奖, 这在国内歌唱界是不多见的, 吴碧霞就是这样一位横跨两种演唱风格的歌唱家。她的成功, 将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的隔阂打破了, 以往被认为无法同时完整体现的这两者, 在她的身上实现了科学的交融。希望通过对她的简单研究, 看到中国民族声乐走向世界的前景, 以完成在中西方声乐艺术之间找到不断完善的平衡, 让吴碧霞的成功不会停留在一个人的“奇迹”。

关键词:相通,区别,交融,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姚亚平.西方音乐的观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2]白秉权.民族歌唱方法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篇4:碧霞元君的传说

许多人都知道,碧霞元君又称泰山老母或泰山老奶奶,是中国的一位非常慈祥又本领非常之大的神仙,与妈祖齐名,所以在中国各地供奉者极多。

碧霞元君的故事非常丰富。传说在很古的时候,泰山东南的徂徕山下住着个叫石敢当的农民。石敢当

辈子为人正直,靠种地过日子,家里很穷,但他很讲义气。常帮乡亲做点好事,很有威信。他没有儿子,只有三个姑娘。大姑娘、二姑娘早出嫁了,家里只剩下三姑娘。三姑娘从小就非常勤快,而且心地善良,为了帮父母维持生活,整天从徂徕山砍点柴到山阳集上去卖,以此换点钱过日子。

有一天,三姑娘正在山里砍柴,遇上了暴风雨,就找了个山洞进去避雨。待她走进洞中,才发现洞的深处燃着堆火,火旁有个年纪很大的老太太在烤火。这时,天已黄昏,三姑娘想一时半会儿也回不了家的,便上去给老太太跪下,说她到山中来砍柴,遇雨又迷了路,想请老太太收留她住一晚上。老太太很高兴地就答应了三姑娘。

第二天清早,天气放晴,三姑娘砍了柴就回家了。打这以后,三姑娘每次砍柴,都不忘到山洞中看看这个好心的老太太。她还经常帮助老人料理生活所需。久而久之,她和老太太的感情与日俱增。有一天,老太太对三姑娘说“你不是个凡人,是个下凡的仙女,福大命大造化大,徂徕山根本就容你不下的。这几年,徂徕山已经被你压得落下去三尺了。”到现在为止,徂徕山的山顶还是平的,没有主峰,传说就是当时被三姑娘压的。老太太又对三姑娘说:“你不能在徂徕山呆了。你从这里往西北走,约走五十里路,那里有个大山,叫泰山。你到泰山上去住吧!泰山现在还没有主人,你去当吧!你去了以后,先到半山腰找着棵大松树,在树底下深挖三尺,会发现个木鱼,拿出来,把它搁一边。再往下挖三尺,把你穿的一只绣花鞋脱下埋进去,然后再埋上木鱼,用土盖好,这样就行了。等到有一天各路神仙都去集会选泰山主的时候,你就可据此说话了。”

于是三姑娘便到了泰山,如老太太所吩咐,将自己的一只绣花鞋埋在了木鱼之下。

到了老太太说的那一天,玉皇大帝果真召集了各路神仙到泰山集会,三姑娘也挤在他们中间。集会的目的,就是说当时天下各大名山都有了山主,只有泰山还没有,要选一个泰山主。按老规矩是先到泰山的为主神。玉皇大帝便司“你们谁到泰山到得早?有什么凭据没有?”柴王就站了出来,说道“我来得最早。我还在大松树底下埋了念经用的木鱼哩,不信可以去看看。”

众神仙一听说又据,就都要去看看。这时,三姑娘站出来了,说:“我比柴王来的还早呢,我在木鱼底下埋了一只绣花鞋。”于是大家便到大树底下去挖,果然见绣花鞋埋在木鱼之下,这就把秦山封给了三姑娘,封号是“碧霞元君”。对此,柴王很生气,一气之下就将山顶所有的松树都拔了去,然后用个挑子,一头一捆就给挑走了。他想把三姑娘晒死。柴王挑着挑着,越挑越累。到了南天门,他就搁下挑子,想:树我已经给拨了,还挑走干什么?让它们滚下山去算了。于是,他用脚将前边这一捆蹬了下去,一下子蹬到了前边山坡山。这就是现在对松山一片松,长得挺旺,是柴王挑的前一捆松。后边的一捆,蹬到了现在的后石坞,那里也长出了一片很好的松林。山顶于是便成了现在秃兀无松的模样了。

三姑娘一个人在泰山上,觉得很苦闷,常常落泪而且想家。现在山顶上有些小树叫“哭泣树”,传说就是三姑娘的眼泪浇灌而成的。

后来人们才知道,先前那个老太太其实是观音菩萨所变,是来帮助三姑娘的。三姑娘成为泰山的碧霞元君之后,观音菩萨还常来照顾、超度她。每当夏天,泰山顶上总是布满许多云彩,这就是观音菩萨给碧霞元君遮太阳用的。

篇5:碧霞祠导游词

大家好!请允许我代表泰安国际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我姓牛,大家可以称呼我小牛。大家的泰山之旅将由我为您提供导游服务,在此还希望得到各位的积极配合。谢谢!山东有句古语:“济南府人全,泰安山神全”,说的就是:济南是个人才济济的大都市,而泰山则是各路神仙争先居住的洞天福地。我们都知道道教是以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故碧霞祠的声望远摇海内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为道教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我们现在就到碧霞祠中一探究竟吧!

各位,现在我们顺着天街向东走,在天街的东首,我将带您去游览一座白云缭绕的“天上宫殿”,这座大殿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殿里有很多精巧的铜、铁小铸件,而且这座“天上宫殿”还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筑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后,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劳和智慧。这天上宫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庙――“碧霞祠”。古诗中啊,曾有诗人用“天门遥指碧霞祠,云雾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云边”等诗句来赞颂它。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后世有过多次重修。碧霞祠最开始的时候是叫昭(zhao)真祠,金代叫昭真观,明代扩建以后改称碧霞灵佑宫,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的。碧霞祠现在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它在建筑上的最大特点是殿顶有瓦垄360条,象征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祭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an)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汉代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以后,才猛然发现原来是曾经跌落在玉女池中的玉女石像。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我们到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看看吧: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是不是给您一种非凡的震撼呢?

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厅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正殿外的匾额由乾隆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雍正题字:“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是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

进到北院,大殿之前有九脊重檐、黄琉璃盖瓦的“香亭”居中,里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铜像,大概是泰山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亭两侧又有铜铸“金碑”,亭前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令人目不暇接,愈加感到了这里的不同寻常。而如果不如此布置,假若祠内空无一物,一览无余,又怎能有此等韵味与效果呢?

我们再到南边的大山门看看,门的里面分别列有四尊铜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门神。左右两边是两座钟鼓楼。南楼的门上曾设有歌舞楼,看来啊,元君奶奶也是爱听歌看舞的。大门的外面是金藏库,俗称“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烟缭绕,纸火升腾。大家可在此烧几株香火,祈求平安!

篇6:泰山碧霞祠导游词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后世有过多次重修。碧霞祠最开始的时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观,明代扩建以后改称碧霞灵佑宫,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的。碧霞祠现在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它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殿顶有瓦垄360条,象征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汉时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我们来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

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铆固瓦当的是水兽,用来防止火灾。正殿外的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雍正皇帝题字:”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做领导的有没有威信,关键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一样,这神威不威,看来也主要是看干的事能不能干到百姓的心坎上。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里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铜像,大概是泰山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亭的两侧是两块巨大的铜碑,这两块东西对峙的巨大铜铸大碑俗称”金碑“,东面的一块是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面的是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南边的大山门,门的里面分别列有四尊铜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门神。左右两边是两座钟鼓楼。南楼的门上曾设有歌舞楼,看来啊,元君奶奶也是爱听歌看舞的。大门的外面是金藏库,俗称”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烟缭绕,纸火升腾。

篇7:泰山的碧霞祠导游词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通常会被要求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那要怎么写好导游词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泰山的碧霞祠导游词,欢迎阅读与收藏。

泰山的碧霞祠导游词1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顺着天街向东走,在天街的东首,我将带您去游览一座白云缭绕的“天上宫殿”,这座大殿布局周密,结构严谨,殿里有很多精巧的铜、铁小铸件,而且这天上宫殿还是是泰山上最大的古代高山建筑群。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它以后,都会感叹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勤劳和智慧。哎,这天上宫殿就是泰山碧霞元君的上庙——“碧霞祠”。在古诗中啊,曾有诗人用“天门遥指碧霞祠,云雾衣裳日月旗”、“巍巍金殿插云边”等句子来赞颂它。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后世有过多次重修。碧霞祠最开始的时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观,明代扩建以后改称碧霞灵佑宫,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的。碧霞祠现在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它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殿顶有瓦垄360条,象征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汉时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我们来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

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铆固瓦当的是水兽,用来防止火灾。正殿外的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雍正皇帝题字:“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做领导的有没有威信,关键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一样,这神威不威,看来也主要是看干的事能不能干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继续参观碧霞祠。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里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铜像,大概是泰山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亭的两侧是两块巨大的铜碑,这两块东西对峙的巨大铜铸大碑俗称“金碑”,东面的一块是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面的呢是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南边的大山门,门的里面分别列有四尊铜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门神。左右两边是两座钟鼓楼。南楼的门上曾设有歌舞楼,看来啊,元君奶奶也是爱听歌看舞的。大门的外面是金藏库,俗称“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烟缭绕,纸火升腾。

我们知道道教是以泰山为“群山之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故碧霞祠的声望远播海内外,香火非常旺盛。1982年,碧霞祠被定为道教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

好,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参观完了这座“天上宫殿”,现在我们继续前行,到别的观光点继续游览泰山。

泰山的碧霞祠导游词2

泰山碧霞祠的导游词1在我们山东,流传着一句话,叫“济南府人全,泰安山神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济南是个大都会,各行各业的人汇集城中,是个见识人的地方;泰山自古相传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各方各路的神仙,在这里都有一席之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碧霞元君,民间称之为“泰山老母”“泰山奶奶”,她如同佛教中的观音和沿海的妈祖一样受到尊崇,被誉为北方地区的“女皇”。

大家在上山的路上都注意到了,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太太挎者香袋,踮着小脚,朝山进香——她们都是冲着碧霞元君来的。在我国民间,尤其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对碧霞元君的崇拜信仰极为广泛,朝山进香的习俗已风行数百年。朝山的人日日有之,月月有之,她们如痴如狂,延续数百年而不绝。由此,还出现了泰山香社和香客店,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民俗,全国各地也修建了数不清的元君庙,而其主祠就在五岳独尊的泰山。

在泰山上下又有三座元君庙,下庙为灵应宫,中庙为红门宫,上庙就是在我们马上就要参观的碧霞祠。看,就是前方的那座气势宏伟的建筑。

相传,早在汉朝时期,泰山神祠东岳大帝神像前有一对金童玉女,到了五代时,神殿坍塌,金童不知去向,玉女则掉到了泰山顶上的玉女池中。宋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到玉女池洗手,忽然有一石人浮出水面,他惊喜不已。捞出洗净一看,竟是玉女像。他以为这是传说中的泰山玉女像,因为他封禅泰山的缘故而显圣出世。于是,宋真宗急忙下令大臣建祠供奉,号为圣帝之女,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祠为“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万历年间改为碧霞宫。清初顺治、康熙、雍正年间都曾重修,到乾隆年间已初具规模称为碧霞祠。

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西神门。站在这里我们看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之下,在断崖陡壁的承托之上,碧霞祠更富有神秘色彩和迷人的魅力了。

在这里我把碧霞祠建筑群简要的给大家介绍一下。泰山固然雄伟阔大,但要在山巅之上建一处与元君身份相配的祠庙,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的祖先却先做到了。在这巴掌大的地方,有山门、正殿、配殿、神门、钟楼、鼓楼、火池、歌舞楼等12组建筑物。同时,为了防止风雨摧残和雷电轰击,这组高山建筑群采用金属铸件与木砖石相结合,殿为铜瓦、碑为铜碑,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碧霞祠的高超的建筑技巧被认为是我国古代高山建筑群的典范。人们来这里进香,不感其小反觉其大,古人的设计实在是巧妙。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对碧霞祠就钟爱有加,他曾说过:“碧霞祠这组建筑群,在泰山是一座精美的建筑,很是完整严密。尤其是为了适应山顶气候,在建筑材料上亦有所改进处理”。这座规模宏大的道教宫观,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面就是南神门了。门上建有清雍正年间修建的歌舞楼三间,看来元君奶奶也喜欢听歌看舞,来了兴致,说不定还卡拉一段呢,那嗓音一定不错。下面有一个火池,是元君奶奶集资收款的地方,过去香客们先在碧霞祠内叩头,然后到那里烧纸焚香。火池南面还有影壁,面上刻有“万代瞻仰”四个大字。这是庙祝们为防止火灾有意把烧纸焚香的地点移到外面,并以万代瞻仰吸引香客,可为用心良苦。说起进焚的纸帛,也挺有意思。一般香客用的`是草纸,讲究些的用的是金箔、锡箔裱糊成的金银元宝,最有趣的是有的还使用“冥都银行”发行,以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副行长的大面额冥币。

南神门各向其左右延伸两间耳房,被折与东西神门相连,东西神门靠北与山门相接处就是钟鼓楼了。

前面就是山门了。山门共五间,为单檐歇山式殿门,是前后院建筑群的中界。山门内一共供奉着四尊铜铸塑像。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道教为了提高本教在群众中的威望,将他们拉进来作守门护道的神将。

进入山门就是碧霞祠的主体部分了。东西御碑亭分列两边,顶盖黄色琉璃瓦,东亭内有乾隆六年“重建泰山神庙”御制石碑,西亭内有乾隆皇帝的登泰山诗韵碑。大家看,有些人在磨碰石碑,口中还念念有词——他们到底在干什么呢?原来,碧霞元君还是一位保健医生,能预防疾病呢。不少人都用硬币或石块磨碰御碑,口里不停的念叨“御碑磨,御碑碰,磨碰御碑不生病。”然后用磨碰御碑的手摸摸头,摸摸 胸,摸摸腰,摸摸脚——据说摸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就不会再生病了。大家也不妨一试。

这座香亭,是乾隆年间所建的,里面供奉的是元君小铜像,大概是元君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

香客的两侧有两座明代的铜铸巨碑,左边一座是万历43年(1615年)所立的“泰山天仙玉阙”。记述了当年仿五当山建造金阙的经过,右边一座是天启五年(1625年)所立的泰山灵应宫碑,记载了碧霞祠的历史。两碑都高达5米,与大殿、配殿的铜顶、铁顶交相映衬,气势非凡。

碧霞祠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正殿五间,重檐八角,九脊单檐歇山式,高14。25米,长24。75米,宽13。8米。殿内正中神龛内供奉的就碧霞元君了。再请大家往上看,殿顶悬挂着两个大型浮雕匾额,这一个是康熙皇帝御书的“福绥海宇”,另外一个是乾隆皇帝所题的“赞化东皇”。大殿顶上覆盖的筒瓦、地吻、戗兽,浮雕有双凤缠枝莲花纹饰的大脊等,均为铜铸,仰瓦为铁铸,工艺精美,具有很高的价值。特别是360条瓦垄,恰好象征中国旧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也就是所谓的“周天之数”。瓦的末端都有一条精致飞龙,人称“飞龙檐”。在气候变化无常的高山之巅,营造如此宏伟的“空中楼阁”,反映了我国古代精湛的建筑技艺,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勇敢和智慧。

回过头来再看一下碧霞元君。我们在岱庙已经拜过东岳大帝了,大家不妨回想一下,然后再看一下眼前的碧霞元君,有什么感觉?先不说她的来历如何、职司怎样,仅看她的形象,就给人以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感觉,甚至连外宾也有这种感受。她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护佑着自己的子孙。她的两侧分别是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

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有多种传说。有的说她是皇帝手下的一个仙女,有的说她是汉明帝时大善人石守道的女儿,有的说她的前身是玉女,还有的说她是东岳大帝的女儿——至今仍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不过在民间影响最大的还是她出身于普通的农家。她是泰安人,从小心地善良,勤劳聪慧,受到仙人指点后进山修行,最后在泰山成仙。在民间故事中,她还是一个不屈的形象,她曾与玉皇抗争,与龙王相斗。我想,这也正是碧霞元君有着雄厚牢实的社会基础的根本原因。

碧霞元君在道教的正宗神谱中名分不高,但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的崇拜呢?道教宣称,元君乃是应九气而生,受玉皇帝之命,“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妇女们相信她最同情女人的痛苦,祈求她可以多生孩子,尤其是男孩,可求之必应,颇为灵验。明朝万历年间,孝定皇太后帝经亲自到泰山修炼,极力宣扬碧霞元君的灵验。最高统治者的加盟,使元君信仰的影响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迅速扩展。过去,求子都还从祠内将泥塑的娃娃拴回,生了孩子很可能会出现灾病,不好养活。民国重修的《泰安县志》上说:“泰山为五岳之首,而圣母之庙在焉,既有示而必应。亦无咸之不通。”各地百姓“贫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大约从那时起,这位女神享受了数百年兴盛不衰的香火,甚至超过了原煤来的泰山之神——东岳大帝。以至明朝末年著名作家张岱登泰山至碧霞宫,不禁感叹:“元君像不及三尺,而香火之盛,为四顾大部洲所无。”

随着人们对碧霞元君的的崇拜,后来还出现了和妇女生育有关的各种娘娘神,而且各位娘娘的神通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送子的、催生的、哺乳的、治斑疹的、治青光眼的——真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在碧霞祠内也是如此。大家看,东配殿就是眼光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她能治眼疾,是一位光明的使者。西配殿是送生殿,里面有送生娘娘的铜像。据说她们是姐妹,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这正是许多老年妇女执着登泰山的原因。看来神威不威,也主要看干事能不能干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过去这里的庙祝在佛座上放置一些泥娃娃,供人抱取。民间求子者来到碧霞祠烧香、磕头后,就用红线拴个娃娃回去,就做“偷子”。同时,要向香火道人交一部分钱,称为喜钱。生了孩子后,还要为泥孩子披红挂彩,吹锣打鼓送回原处,叫做还子。近年来,来这里求子嗣有出现了新的风俗,那就是压枝(压子)和拴枝(拴子)。所谓压枝是指用石头压在树枝上,谐音压子;所谓拴枝是指用红布条拴在树枝上,谐音拴子。相信大家在路上都已经看到了。

香亭前面还有名代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是以前烧纸用的,也都是名代的铜铸。

整个建筑群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格调高雅,色彩华丽,造型丰富,对比强烈,是我国高山建筑的代表作。有时山下云海翻滚,山上轻烟飘渺,富丽堂皇的碧喜祠,隐约在半天间,真如琼楼玉宇。

过去在碧霞祠一带,还出现过“泰山佛光”。人们说是碧霞元君显灵,为香客所崇拜。这种佛光不常出现。1980年10月17日上午七点多,人们在南神门外的宝藏库的上方发现过佛光,光环约十多米,时隐时现,五颜六色,十分绚丽。其实,佛光和霓红一样,不过是太阳光经过小水滴的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光环,完全是一种自然现象。

好,各位游客,碧霞祠我们就参观到这里。无限风光在险峰,泰山极顶已经进入我们的视野,请大家跟我往前走,咱们到泰山最高峰——玉皇顶上去看一看。

泰山碧霞祠的导游词2碧霞祠位于泰山天街东边,距岱宗坊约6。5公里,是祭祀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上庙。它背负天柱峰,面对五华峰,是泰山上最雄伟、最有特色的高山建筑。

碧霞祠是道教圣地,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北宋宋真宗登封泰山时,因疏通山顶泉池,发现了一尊被毁坏的石雕少女神像,便命人更换为玉石像,并建“昭真祠”,用于祭祀,赐名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号为“圣地之女”,其源泉被称为“玉女池”。由于帝王的发现与加封,一尊普通的石像一跃成为泰山女神。金代,此庙称“昭真观”,明朝称“碧霞元君庙”、“碧霞灵佑宫”,清代乾隆年间改为碧霞祠。明清两代经数次重修,形成现在的规模。

碧霞祠的建筑也是很有特色的。泰山固然雄伟阔大,但要在山顶之上,建一处与元君娘娘身份相配的祠庙,却并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古代人做到了,巴掌大的地方,有山门,有正殿,有配殿,有3座神门,有钟楼、鼓楼、香亭、万岁楼、千斤鼎、火池,还有照壁、歌舞楼、御碑亭……而且为抵御高山疾风,殿为铜瓦、碑为铜铸,金光闪闪,俨然天上宫阙。

碧霞祠为前后两进院落,建筑面积是3900多平方米,共有十二座大型建筑,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南北。左右对称,布局紧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

碧霞祠建筑布局是以山门为界划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大门叫南神门,上建歌舞楼。大门内两个门洞为东西神门,上筑卷棚歇山式三间阁楼,与两座神门并列的是东西钟鼓楼。

这座门叫山门,也是正门,这座山门把前后两院联为一体。一进山门门厅,首先看到的是道教中镇守四方的四尊凶神猛将,左青龙,右白虎,还有朱雀、玄武,都是生铁铸造的,山门有五间,全部是铜瓦盖顶。

走过山门,有两座重檐歇山式方亭,东亭内竖有乾隆六年“重修泰山神庙”御制碑;西亭内立有乾隆登泰山诗韵碑。

院中的这个亭子称“香亭”,十分华丽,是乾隆年间建,亭重檐八角,黄琉璃瓦盖顶。厅内供奉的是元君小像。两侧各有一座铜碑。左边的是“泰山天仙阁金阙铜碑”,是明代万历四十三年神宗所立。神宗皇帝的母亲慈生太后患眼病,求过泰山老奶奶后眼疾痊愈,皇帝特地更换元君像为镀金铜像还愿,并铸造铜钟铜亭,亭子叫“金阙”,现是香亭。亭子右边的是“泰山灵佑宫铜碑”,立于明代天启五年。碑上记载了重修玉皇庙、东岳庙、御香亭等的经过和碧霞祠的历史。这两座碑均为红铜冶铸,在形式、装饰方面基本一样。高都是3。72米,宽1米,厚0。4米,铸造精细。这么高大的铜碑,竟找不到任何麻眼和孔洞,细腻程度几乎让人认为这是木头做的。

东配殿供奉的是眼光奶奶,西配殿供奉的是送子娘娘。

这里正殿有五间,都为重檐八角形。彩画、斗拱,光彩夺目。正殿采用的是金属和土木砖石相结合的材料,主要为了防止山顶雷电的轰击和狂风云雾的侵蚀。造价极高,仅明代洪武年间的一次维修就耗费了黄金4950两。殿上的瓦、龙头、鸱(chi)吻均为铜铸,殿上的瓦垄数是360,象征着周天之数。瓦当上有一排似龙非龙,似蛟非蛟的动物,叫蛟龙水兽。古代人为了防火灾,常用水兽避邪镇火,而且,这些水兽可以铆住瓦当,起到坚固作用。同时还有装饰、点缀、美化作用。

正殿内供奉的是泰山上最有声望的女神——碧霞元君。坐像为铜铸,凤冠霞帔,神态慈祥,造型生动,栩栩如生。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在夫权统治下的封建社会,五岳之尊的泰山上供奉的却是女神呢?泰山是阴阳交替之所,古代有“乾道有男,坤道有女”的说法。泰山既代表高高在上的天,又代表孕育万物的地。明太祖朱元璋罢去泰山东岳大帝的封号,也不再封禅之后,无形之中禅化了碧霞元君。明清以后,碧霞元君的身份越来越高,最初是东岳神的侍女,后来成了东岳大帝的女儿,最后又成了玉帝任命的天仙,势力超过了东岳神,成为“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泰山女皇。泰山上下共有三座元君庙,象征天上、人间、阴间无不在女神的掌握中。其庙宇也遍及全国。民间亲切地称碧霞元君为泰山老奶奶。

泰山老奶奶被宣扬为赐福人间的神,能为众生造福,消病免灾。穷人要衣食温饱,庄稼人要五谷丰登,有钱人要长命百岁,家族要传宗接代,都离不开这位女神,所以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礼拜。这种朝拜活动经久不衰,形成了独特的泰山民俗。

泰山的碧霞祠导游词3

“碧霞祠”创建于宋真宗东封泰山的时候,后世有过多次重修。碧霞祠最开始的时候是叫昭真祠,金代叫昭真观,明代扩建以后改称碧霞灵佑宫,碧霞祠的名字,很可能是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称的。碧霞祠现在有二进院落,五间正殿。它在建筑上最大的特点是殿顶有瓦垄360条,象征着全年360天。

碧霞祠主祀碧霞元君,道教尊称为“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传说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清代张尔吱的《篙庵闲话》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汉时仁圣帝时,泰山上曾经有一对石刻的金童玉女,五代的时候大殿塌了石像也坏了,小童不知道散落到了哪里,而玉女则沦于泰山顶的“玉女池”中。宋真宗东封泰山,在玉女池中洗手的时候,一尊石人浮出水面,洗干净之后,原来就是曾经跌落玉女池的玉女石像也。于是宋真宗命有司为玉女建立祠堂,号为圣帝之女,封号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则俗称”泰山老母“,相传是保护妇女、儿童的神仙。我们来祠院中碧霞元君的大殿,殿堂五楹,重檐八角,飞檐画栋,宏伟壮丽。

碧霞祠的五间正殿由于山顶上狂风暴雨较多,加以冬季特别寒冷,陶瓦很易破裂。因此正殿的盖瓦,檐铃都是铜的。左右各三间配殿和五间山门的盖瓦,都是铁的。殿前有香亭一座,亭内神像、摆设也都是铜质的。铆固瓦当的是水兽,用来防止火灾。正殿外的匾额由乾隆皇帝题字:”赞化东皇“、内匾由雍正皇帝题字:”福绥海宁“,殿内供奉的就是碧霞元君。东西配殿供奉的分别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据说,这碧霞元君、阳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姊妹仨。她们姊妹三人在老年妇女中特别有威望,而这也正是很多老年妇女执着登山的重要的原因。就好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做领导的有没有威信,关键就看他是否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一样,这神威不威,看来也主要是看干的事能不能干到百姓的心坎上。

好,继续参观碧霞祠。

在大殿的前面是”香亭“,里面供奉着元君的小铜像,大概是泰山奶奶为香客”开小灶“的地方。亭的两侧是两块巨大的铜碑,这两块东西对峙的巨大铜铸大碑俗称”金碑“,东面的一块是明万历年间《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面的呢是天启年间《敕建泰山灵佑宫碑记》。亭前的是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

南边的大山门,门的里面分别列有四尊铜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位门神。左右两边是两座钟鼓楼。南楼的门上曾设有歌舞楼,看来啊,元君奶奶也是爱听歌看舞的。大门的外面是金藏库,俗称”火池“,是元君奶奶收集善款的地方,整日香烟缭绕,纸火升腾。

篇8:碧霞祠导游词

要做到中西合璧的歌唱, 需要科学的把握好两种唱法使之融合。从发声方法来看,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有很大的差别。民族唱法要用标准的普通话来发音相对来说较为复杂, 因为有部分曲子加入了一些地方的方言韵腔。而西洋唱法, 以意大利语语音归韵, 主要分为元音和辅音两个部分。

吴碧霞认为, 在中西方声乐作品演唱中, 都有不同程度运用咽腔的歌唱技巧, 因为只要是歌唱表演艺术, 就需要在自己语言的基础上运用共鸣来歌唱。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不同, 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在发声上有差异, 但是吴碧霞并不认为它们有着天壤之别, 只是在共鸣腔体运用大小上有所区别, 民族声乐的发音腔体较小, 音色较明亮, 真声多一些。而意大利语发音口型基本是竖着的, 喉头要下来与后咽壁成直立竖起, 音色比较暗, 出来的是真假混合的声音, 吴碧霞认为:歌唱做的动作要比说话夸张的多, 演唱者在演唱以横向力量为主的字时, 为了保持歌唱的深呼吸、高位置和共鸣腔体的打开, 必须附加一个纵向的力量来制约它使之达到身体平衡;反之亦然。她反对“横”与“竖”是对立的, 也反对在发声方法上民族和美声对立, 她并没有刻意追求两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 而是从歌曲的内容和形式上去考虑发声, 比较典型的是她演唱原汁原味的中国作品:例如她在2000年12月份西班牙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后的答谢晚宴上, 吴碧霞为所有的评委和参赛获奖选手唱了山西河曲民歌《三天的路程两天到》, 她完全从作品的风格去把握, 运用发声技巧, 把前面提到的“横”与“竖”都分别在演唱中体现出来, 听不出民族和美声绝对的差别, 她纯朴的歌唱把人带到了黄土高坡上。她把西洋声乐中最好的地方, 即:共鸣美化声音的稳定性和统一性, 以及他们在歌唱中, 在整体歌唱共鸣的基础上集中声音的功夫运用到民族唱法中, 使民族唱法更加完善。

要想准确运用发声技巧使之融合就要明确两种唱法的焦点是什么, 两种唱法的焦点是吐字, 要了解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吐字上的问题, 我们就要了解声乐与汉语的关系问题。中国传统唱法由于受汉语特殊性的影响, 在咬字吐字方面有更多的讲究, 依照中国传统唱法把歌唱的字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字头声母发送时, 又按照咬字器官着力部位所起的作用而归纳为“五音”。所谓吐字, 则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韵母的发音, 传统的音韵学把吐字过程中口腔的变化形态归纳为“开、齐、合、撮”四种类型, 中国传统唱法中“腔圆”的“腔”字, 可以理解为“腔体”, 也可以理解为戏曲中的“行腔”“转腔”“拖腔”, 并且都要力求做到圆润、流畅, 母音转换和咬字一定不能破坏音乐线条, 吐字好似一串珍珠。多年来, 我国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关于如何咬中国字的问题上, 更多的套用民族唱法“以字行腔”的概念, 实际上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在语言、咬字、行腔、审美、艺术规格上都存在很多差异, 如果我们非常机械地强调中国汉字的发声规律, 照搬民族唱法的咬字方法去“行”美声唱法的“腔”, 坚持“以字行腔”, 结果只能是背离美声唱法。这也正反映出我国现今美声界在演唱中国作品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咬字死板, 声音发紧, 共鸣腔体位置低, 口腔里的声音多, 以至于歌唱发声的整体形象与美声唱法的艺术特点有较明显的差距。相比而言, 欧洲语言在发声过程中, 大量多音节词是依附于元音的, 元音在发声上气流不受阻, 而辅音受阻, 倘若要用发声来比较的话, 西洋唱法比民族唱法稍微简单一些, 但是, 并不是说美声唱法容易, 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 演唱西洋作品需要对其文化和历史背景进行理解和总结, 才有可能更好的在吐字归韵上表达出作品的主要内容。在意识到两者区别之后, 吴碧霞就试图把这种意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她在哈尔滨参加声乐比赛时用民族唱法演唱的叙事曲《洗心菜》, 字音清晰, 咬字清楚, 韵味十足, 使观众享受到声乐的美感。而在演唱《苗岭的早晨》时借鉴了美声唱法中的花腔技巧, 更难能可贵的是, 她不仅能在技巧上借鉴, 还能很好的把唱法融入到歌曲当中, 而且非常得体的体现出了意境, 她在演唱大型清唱剧《马可波罗与卜鲁罕公主》时, 把蒙古族长调“诺古拉”的唱法与意大利语中的“tr”的唱法融入到一起, 喉部放轻松, 通过文化和审美的很好把握, 表现出音乐的美感。

二、自然声音的追求

吴碧霞说:“我之所以在对民歌进行多年探索后, 又深入学习美声, 今年又在国内及东南亚举办中外作品合而为一的巡回独唱音乐会, 目的并不是把歌唱当作一门炫技表演, 或是鼓励大家做这样的尝试, 而是在经历了数十年的专业训练后, 渴望让原本就是自然的歌唱回归自然, 而不是把多年学习来的经验当作声音的束缚。”艺术做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存在于生活而又反映生活, 有了人类就有了声音, 声音可以说是人类最直接、最自然、最简单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人类历史中, 声音由一种原始的发声带加上有曲词的歌唱形式逐渐的发展变化, 就是今天的歌唱艺术。歌唱艺术拥有一种自然美, 自然美是什么呢?自然美就是有自然品质、朴素而又美好的一面, 自然美是歌唱艺术的生命力, 是需要进行升华的。歌唱又是再现的一次性艺术, 主观上首先要意识到自然美, 然后赋于歌唱生命力, 使主客双方产生情感共鸣, 使欣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歌唱的内容大多与人和自然有关, 歌唱者应该认真去体会, 做到自然地流露, 往往让人感到优美、真挚感人, 这就是因为在歌唱中真实意义的自然流露与人声相结合, 使歌唱产生强烈的震撼力。自然美是歌唱艺术的核心, 从自然到美, 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歌唱中绝对的自然是没有的, 绝对的自然是一种松懈、颓废, 歌要朴素而真切, 要自然, 但不能没有规范, 自然和规范应该同时进行, 相互辅助, 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

体现歌唱的自然美的首要条件是歌唱的专业技能、发声方法, 运用方法及掌握程度。掌握专业技能是为了能够得心应手, 能够运用情感丰富的歌唱手段表达出美感。人们在欣喜若狂或悲痛欲绝时常常手舞足蹈, 但声音中没有声乐和音乐创作, 不能给人以美感, 不可能成为一部声乐作品。只以技能为目的的歌唱, 只能使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或意念受到损害, 甚至无法表达出来。以显示技能, 玩弄技巧为目的的作品往往因为情感的贫乏或意念的空洞而显得毫无生气。只有高超的稳定的技能和全面的艺术修养, 才能使歌唱情感的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得心应手。当专业技能与全面修养相结合而为表达丰富情感服务时, 自然人声的专业艺术化便跨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即艺术的升华、凝聚, 形成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吴碧霞的成功与她极具魅力的声音有很大的关系, 她之所以能够驾驭民族、美声两种唱法, 跟她有着过人的天赋和勤奋刻苦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演唱技术是关键, 但是我们不能被技术所束缚, 要在演唱的时候保留自己的本质, 保留自己的特色, 重要的是要将原汁原味的本色作品, 通过自然的歌声表现出来, 达到一种浑然天成、返璞归真的境界。在继承中国传统民族唱法、融合民族民间唱法和借鉴西洋美声唱法的艺术道路上, 她走出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石惟正《致吴碧霞的信》《音乐周报》2003年10月17日第五版

[2]冯钢《什么是歌唱的最高境界》——评吴碧霞的“跨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碧霞祠导游词】相关文章:

最全碧霞祠导游词04-23

吴碧霞你来了简介04-16

上一篇:一位优秀家长的教子经验201下一篇:2、《山雨》说课稿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