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绿豆的作文四年级

2024-05-22

观察绿豆的作文四年级(精选5篇)

篇1:观察绿豆的作文四年级

10月7日 星期天 阴雨

几丝秋雨后,凉意渐浓。我早早地就起了床,因为今天我要开始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了,观察绿豆的生长过程。

吃过早饭后,我急忙地从抽屉里拿出了一小把平时煮粥的绿豆。一颗颗绿色的豆子在日光灯的照耀下,闪着光像一个个小精灵对你眨着眼睛,好看极了!这时我找来一个碗,将绿豆放入碗中并加水,然后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了一天。

次日清晨,我揉了一下带走睡意的眼睛,匆忙地跑去观察的小可爱些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无一例外地发现它们体积较之前已经变大了许多,有的张开了嘴。有的已经脱掉了绿色的紧身衣,露出了淡黄色的肌肤,十分地美丽动人!我生怕小可爱们着凉,赶紧给它们盖上了我姐姐以前用的手帕,并放入一些水。

已经10月4日了,绿豆的外衣已经统一地脱掉了,长出了长短不一的“尾巴”,白嫩的肌肤让我看的出了神。希望这些小可爱们快快地长大啊!

时间过得好快,还有1天就要上学了。我一早起床,便跑到小绿豆那里,揭开手帕,发现小绿豆的尾巴长得又粗又长,密密麻麻地挤满了整个碗,再仔细的观察小豆芽些,它们都长了许许多多的根须,原先圆圆的豆子已经长成了两半,仿佛在对我说“小哥哥,小哥哥,豆芽妹妹长大了呢!”我这时有点想哭的感觉,想起爸妈对我的辛苦养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本次通过对绿豆的培育过程,我体会到了父母的不容易!也感谢老师的良苦用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篇2:观察绿豆的作文四年级

吃过午饭后,我立刻跑到厨房,看见豆子们的脸皱巴巴的,像一位位年迈的老奶奶正在向人们求助;有的肚子涨涨的,像将军一样,挺着圆鼓鼓的肚皮,真逗人呀!有的衣服破了几个小洞,估计是下午喝得太多了,不过很像一个穷学生没钱补衣服。这些豆子们还真的很逗呀!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我一醒来,穿好衣服就去看绿豆们。端起杯子,我看了大吃一惊!豆子们实在是太贪喝了。有的豆子衣服划破了一道深痕,哎,真是可怜啊;有的豆子衣服全破了,我恨不得把它们的衣服扒了都扔了,然后换上新的衣裳;有的衣服不见了,不过露出了一个小小的“牙齿”,像一个个婴儿刚长出了新牙,真可爱!我心里得意的想:“豆宝宝们能够好好的活下去,那我的豆宝宝就可以变成豆芽了!”

篇3:观察绿豆的作文四年级

一、填空改连线,直逼教学目标

变化:新旧教材例题中都提及“下面图形分别是小华从什么位置看到的”? 然而新教材呈现的方式是“连一连”,而旧教材呈现的方式是“填一填”。

不变:教材例题呈现方式改变,但是不变的是学生空间观察和思维能力都得以发展。

思考:本课例1让学生观察由几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辨认从不同面看到的形状, 体会观察的对象的空间特征。旧教材本课编排在例题3,显然,这是在学生已经观察过由物体组合的物体的基础上安排的, 学生对观察物体已有相对丰富的学习经验。新教材由“填空”变为“连线”,在已经给出的三个图形里,指出哪个图形是前面看到的、哪个图形是右面看到的、哪个图形是上面看到的。只要把头脑里的几何体的三个面的图形表象与教材给出的三个图形比照, 用连线的方式把自己头脑里的表象外显。这样的呈现方式,贴近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已有生活经验,便于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而不是旧教材中以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与回答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亲自思考。呈现方式的改变,降低了观察对象的难度,提高了学生观察操作活动的针对性。易于让学生自己操作、自己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并结合图形构造, 进一步体会几何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的转换,发展直觉形象思维与空间观念,实现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是一个知识的堆积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探索、获得与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只有让学生亲历观察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

二、立体到平面,凸显空间观念

新增:新教材在编排内容上增加例2(用4个小正方体摆出上下两层(下3上1)形状不同的立体图形,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这3个方向进行观察)。

思考:新增例2,丰富学生的操作体验,学生通过拼摆小正方体,有了丰富的表象储备,才会有丰富的空间想象。而这种空间想象是建立在感性的基础上的, 只有通过教师引导才能深化。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各种形状,置身三维世界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能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 渐渐获得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 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教材的呈现为“摆一摆、看一看”,提醒我们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应让学生先用四个同样的正方体照样子摆一摆,再从不同位置仔细观察。顾名思义,“观察物体”是用眼睛看物体。如果不摆出物体,只是看教科书画的立体图形,就不是真实地观察物体。学生不可能真实经历从前面看、从右面看、从上面看的活动,不可能真实体验几何体各个面的形状,更不可能获得观察物体的知识技能。另外,学生动手摆出几何体,能通过触觉感知其形状特点,这是对观察物体的视觉信息的有力支持和必要补充, 从而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想,分析和推理等过程。二是重视观察、比较、表述,学生边看边说,分别说出从前面看到什么形状,从右面看到什么形状,从上面看到什么形状。这是三维立体向两维平面转化的思维活动,凸显空间观念发展的重要价值。

三、操作中观察,积累活动经验

变化:人教版教材例1和例2都突出“摆一摆”,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则突出“画一画”,摆与画各有什么不同理解?。

不变:无论“画”或“摆”,都离不开本课的数学本质———学生的数学思考及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思考:“画”———学生要从每个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各个图形由几个小正方形拼成, 这些小正方形怎样排列……一边思考一边画图。由此可见,编排画的本质是突出学生的数学思考及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然而,人教的“摆”,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在做中思考,不仅凸显数学思考及其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更重视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例2“移动一个正方体”,几何体的形状下依然是3,上依然是1,但是上面的正方体不是在左边,而是在中间(或右)。变化后,要求通过观察,找出变化后的几何体的前面、右面、上面的视图。例题还要求比较变化后上面的形状相同,左面的形状也相同,可前面却不相同,体会几何体结构上的不同,前面视图也不相同,而三个几何体的结构虽然不同,左面、上面视图为什么相同?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篇4:观察绿豆四年级作文

学完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我们泡点绿豆,要观察绿豆的生长过程。

一放学,我和妈妈飞奔超市,买了一些绿豆,绿豆呈椭圆形,中间有个小白点,像一颗宝石镶嵌在绿豆上。他穿着一件绿色的外衣,比米粒要大一点。摸起来硬硬的,滑滑的,可爱极了。

我迫不及待地找出一个水杯,装了半杯清水,然后小心翼翼的将绿豆放进去,你的一入水就缓缓地沉下去,像一个优雅的芭蕾舞演员。瞧!他们在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舞蹈时光。

10月19日 星期六 晴

“叮叮叮”闹钟声音传入我的耳朵里,忽然想起我的绿豆,我一使劲翻身坐了起来,跳下床穿上拖鞋,三步并两步走到茶几旁。

只见他们有的肚皮撑得圆圆的,像个小胖子,有的皮都胀破了,还有的唾弃了,一一露出了白嫩嫩的小身体。

10月21日 星期一 晴

第三天到了,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看看绿豆长成什么样了。咦?这次怎么不像小烟斗了?原来是因为它的尾巴又长高又长长了。

这些芽在“妈妈”的怀抱里慢慢生长,可是,调皮的牙宝宝把他们的妈妈搞得那么痛苦,但是我想,绿豆妈妈一定会很开心, 因为牙宝宝又长出了小嫩叶。

10月25号 星期五 多云

篇5:绿豆观察作文四年级

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泡豆。放学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从厨房拿出一把绿豆。我看到绿豆只有一粒米那么大,穿着一件绿色的连衣裙。我先拿出一个杯子,然后准备一张纸巾把它弄湿,然后把纸巾放进杯子里,最后小心翼翼地把豆子放在上面。第二天一早,绿豆已经喝够了水,迅速膨胀,变成了“小绿胖子”,从深绿色变成了淡绿色,在边上的白色长条上萌发了一个4厘米左右的小芽。第三天中午,绿豆皮开得更宽,出现了不均匀的“小腹包”。这时,绿豆的芽高1厘米,弯曲得像一个小月牙。

过了很多天,青豌豆班长出了嫩绿的叶子,边上还有一点绒毛。小叶子是绿色的,看起来很舒服。一阵风吹来,它翩翩起舞,仿佛在感谢我:“小主人,谢谢你的照顾,我一定会好好长大的。”这次泡豆后,我感受到了泡豆的艰辛,但看到小青豆一天天长大,心里的倦意也消失了。

通过跑青豆,也培养了我的观察能力和耐心,让我知道做任何事都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守自然规律。

上一篇:颐和园作文下一篇:学校科普年度工作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