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绿豆的学生日记

2024-05-06

观察绿豆的学生日记(精选8篇)

篇1:观察绿豆的学生日记

9月23日 阴

我在一个小盒子里面放上一张纸,用手舀起一些水慢慢的洒在纸上,将纸彻底的湿透。再仔细的挑选了一些长得饱满、看上去品质优良的绿豆,将它们小心翼翼的、一粒粒的放到盒子里面的纸上,只见绿豆在纸上滚来滚去,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小胖子”,不一会儿就均匀的散开了, 一点也不显得“拥挤”, 它们变得一动不动的、安安静静的,犹如一个个睡梦中的“绿精灵”一样,真是可爱呀!

9月24日 晴

星期日,我早早地起了床来观察绿豆,水几乎全干了。妈妈告诉我说:“是绿豆把水都喝干了。”我发现一部分绿豆裂开了外衣,有的露出白白嫩嫩的肚囊,又长出了短短的嫩芽,像一个小逗号。有的像老太太的脸邹邹巴巴的,还有的喝饱了水挺着肚子呼呼大睡呢!

9月25日 晴

我发现了一颗绿豆的豆肉变成了紫色的了,这颗绿豆的芽儿已经有四厘米了。今天,我观察到了有颗绿豆突出了一片小叶子,它们合起来的形状就像一把小小的剪刀一样!有些还没有突出叶子,好像在妈妈的怀里不肯出来!

9月26日 晴

今天,豆芽长得更长了!我想来想去,猜不透豆子怎么长得这么快,我问妈妈,妈妈说:“豆子是靠喝水长大的。” 我想:“从这么小的绿豆变成了豆芽,只需几天的时间,真是不可思议[注: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通过这次观察,我知道了绿豆不需要土壤时,只要有水份,照常也能生长!看着自己泡的绿豆长大,我真开心。

篇2:观察绿豆的学生日记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项有趣的任务,就是回家后自己泡绿豆,看看有什么变化。

我刚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从厨房里拿了一些绿豆放在塑料杯里,再倒点水进去,然后把它放在阳台上。这就算大功告成了!

3月11日星期二晴

已经好几天没去看绿豆了,今天下午一回到家,我就去阳台看绿豆。啊!绿豆的变化可真大呀!它们早已胖得撑破了漂亮的绿衣裳,而且还长出了一根“白头发”。我目测了一下,最长的有1厘米。我希望它快快长大!

3月14日星期五晴

今天早上一起床我又跑到阳台是去看我的绿豆。

哇!它们的“头发”变长了,也变大了,有的已经6厘米长了。它们都静静地躺在杯底,好象是一个个熟睡的小孩。为了不打扰它们休息,我便悄悄地走出阳台。

篇3:观察绿豆的学生日记

分析现在的作文教学, 不难发现,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怎样写”, 而忽视了“写什么”。于是把主要精力花在给学生讲一些“审题”、“拟提纲”、“怎样开头和结尾”等习作技巧方面, 而不去引导学生收集习作素材。这样的教学, 很有可能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学生写作文, 是要他们将自己的生活通过评议与文字表达出来。离开生活这个素材, 就如同加工产品没有原料一样。因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的作文就无话可说, 甚至感到头痛。针对这种情况,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写好作文:

(一) 必须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在习作课上, 曾给学生讲过这样一句话:“其实用心来写作文是快乐的, 做生活的有心人, 你会发现, 作文原来如此有趣。”因为写作文是件很轻松的事, 只要自己“用心”去写作文, 只要是你眼中所看到的, 你心中所想的, 哪怕是你的手曾碰过的, 你都可以把它描写下来。这样, 就算是一根柱子, 一块橡皮, 一丝灰尘, 都逃不出你的手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刻刻都注视着生活, 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 把你身边所发生的事都记叙下来, 一段短小的情景, 一句温暖的话语, 一个信任的眼神, 都可以做为你笔下的宝藏, 用心来写作文, 是轻松快乐的。心想到了什么, 手就记下什么!习作, 真的如此有趣, 试试吧!经过对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 学生对写作充满了信心。

(二) 要培养学生积累习作的素材, 从身边的小事中慢慢积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人这些总结, 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积累”在习作中的重要性。学生阅历不深, 阅读面窄, 肚子里的东西少得可怜。那么, 怎样才能更好地积累素材呢?要求每个学生都有《积累、运用本》, 坚持写观察日记, 并坚持不懈, 除此之外, 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学什么, 写什么。

课文是学生积累习作的最好素材, 每学一课, 都让学生把课中的优美句子摘录下来, 这些闪光的诗句、语句不仅要求写下来, 而且要求学生会背, 同时也要求按不同类型的体裁仿写课文。

2. 看什么, 写什么。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学生每天的课外书、电影电视、与他人的谈话, 都是积累习作素材、写观察日记的良好途径。例如: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就可以写《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或《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从看过的影视节目中写《我最爱看的影片》或《我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等等。总而言之, 无论看什么, 写什么, 一定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才能写出具体的内容来。

3. 干什么, 写什么。

学校组织大扫除, 就让学生写大扫除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今天值日, 就让学生写出今天是怎样值日的, 心里是怎么想的;“六·一”节快到了, 该怎样以实际的行动迎接“六·一”儿童节等。这样学生就感到有写不完的内容, 由课本知识走向生活, 题材不断扩展, 内容也从学校、家庭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从根本上解决了习作的源头问题。

(三) 评优激励, 激发创新动机

一个人的情绪越低, 注意力也就越分散, 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 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在作文教学中, 要变批评为评优。评优的实质就是激励。就作文教学而言, 激励应贯穿在习作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 教师应通过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 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 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 放胆表达, 拓展创新思维动空间

作文教学中, 应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 有创意的表达。让他们自由表达, 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 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 自己选材立意, 不限体裁, 不规定字数、时间, 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 爱怎么写就怎么写, 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这时, 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例如《海边的我》、《我想飞》、《我的未来》、《我的理想》……写出了学生想象中的意境, 表达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幢憬。值得一提的是, 鼓励学生放胆表达, 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 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 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 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情感, 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 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五) 培养学生习作技巧, 把课本知识引入生活

培养学生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用心去发现, 这样才能把课本知识引入生活。例如写事的记叙文, 要注意给学生交代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 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写作顺序方面, 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 也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或者倒叙顺序来写, 不过, 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写人为主的文章要遵循写人的表达方式来要求学生, 要注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写景状物的文章, 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的描写。观察人、事、景、物要有一定的观察点, 或由近到远, 或由远到近, 或由下到上, 或由上到下, 或按一定的空间位置, 或不同地点的转换, 来观察。

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要写出有自己特色的文章来, 即要写出人人心中有, 但人人笔下无的文章。吃别人嚼过的东西, 就感到不香。例如有个学生学过写景状物的文章后, 她用书上描写的方法, 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景物, 她在《雨后的葡萄》这篇文中这样写道:“雨后的葡萄真是美丽啊!叶子遮着一串串葡萄, 在雨水中舒展着, 有的静静地躺在碧绿的藤上, 像一位穿着草绿颜色的衣裙、戴着浅绿帽子的少女睡在荷叶上;有的悬挂在空中;还有的被一片片又嫩又绿的叶子遮盖着, 似乎是一位娇嫩的小姑娘害羞地躲藏在叶子下面。一串串的铜铃上留着一粒似珍珠的水珠, 在太阳光的照射下, 似珍珠发出刺眼的光芒, 使人想摘下一串尝一尝。我摘下了一粒, 剥掉皮, 拿在手中, 就像冰凉的软球, 放在嘴里, 滑而不腻。太阳发出的光芒照在雨后的葡萄上……”

通过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坚持写《积累与运用》的实践, 学生也摆正了积累与运用的关系, 积累的目的是为了运用, 运用是积累的升华。只有这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用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景, 就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把以前“要我写”变为“我要写”的自觉行为。现在, 绝大部分同学每天写观察日记, 有个别同学要求自己写两篇观察日记, 一学期就写了200篇左右的日记, 他们从不同体裁、不同类别, 多角度多方位地写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实践证明, 坚持写观察日记, 是提高习作的一种有效方式。

篇4:绿豆发芽观察日记

7月2日

今天早上,我们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拿出一个纸杯,放入一张纸巾,铺在纸杯底下,铺得像是一张小床!让绿豆更舒服,更快长大。再倒入一点点水,然后,我把一小捧绿豆放入杯中,有几颗绿豆竟在杯中跳起舞来!它们会被淹死吗?不成!得把水倒掉一点儿!结果水又倒得太少了,倒来倒去,好几个来回。终于,调整到合适的水量了。到了晚上,我躺在床上想:豆子会不会太冷了呢?我得去看看。我仔细地看了看,惊讶地发现,它们居然胖了一圈!我怀着期待的心情上了床。

7月4日

我一口气跑到家里,一眼就看到了那个纸杯,啊!不得了!那几颗娇嫩豆子已经破了一个口,“原来你们里头是这样的呀!”我说着就倒了点水给它们喝。时间过得飞快,到了晚上,我又走到纸杯跟前,啊!看到有几颗绿豆有些皱纹!我很紧张,它们是不是要死了?我不知所措,急得团团转。这时,妈妈走过来,问:“怎么啦?”“绿豆是不是要死了?”“我看看。”妈妈看了看,笑了,说:“它只是急着脱皮呢!”听了这话,我就放心地去写作业了。

7月5日

一到家,我便冲向阳台,“啊,它们脱皮了!”我高兴地尖叫着。小小的豆子已经脱了皮,还长出了芽儿呢!我拿出尺子量了量,有5毫米长!晚上,我兴奋得睡不着,脑海里总浮现出绿豆芽的样子。我又悄悄地起床,那画面让我目瞪口呆,芽儿在一点点长高呢!我开心地上了床。

7月7日

今天,又下雨了。我赶紧起床,跑向阳台,看着绿豆完好无损,我松了口气。再凑近一看,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豆子的芽儿上,有一片小小的、嫩嫩的叶子!我小心翼翼地把豆芽拿进我的房间里,就像捧着一件绝世宝贝。这回,小小植物学家我当定了!

绿豆的生命力顽强不息。尽管没有阳光、泥土、肥料,但它们还是长得茁壮、挺拔。它们这种精神真是令人佩服,值得我们学习!

家长很欣慰:陈羽这个孩子平时是个“女汉子”,但又特别爱看书,对自己想要做的事特别执着。就比如这次观察绿豆芽吧,看到绿豆浸水长胖了,满脸洋溢惊喜和期待;看到绿豆的皮起皱时,急得团团转;看到绿豆脱皮时,尖叫声不断;最后看到绿豆长芽、长叶时,自信满满。这段时间,她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绿豆芽,哪怕发生一点点变化,对她来说也是宝贵的。晚上好几次半夜醒来起床观察,开着灯觉得不够亮,还拿着手电筒,蹲在那里看有没有新的变化。看到孩子这么用心地去观察、记录,作为家长我们非常开心。

篇5:小学生绿豆观察日记

第三天,我看见泡绿豆的水从透明的变成了绿色的,我一下想起网上说水变颜色了,一定要换水。我立刻去换水。我又看见了一个芽出来了,我自言自语说:“呀!发芽了!”

第十天,我又去看了看,看见芽已经1厘米了,我向外公、外婆说:“您瞧,芽已经1厘米了。”

第十四天,我又看见他它已经开始长叶子了,黄黄的,头尖尖的,绿豆的皮也已经脱落了。我就上网通知妈妈和爸爸,妈妈说:“儿子,你是怎么种的?”,我就说了一遍,妈妈说:“你要仔细观察呀!”。同时和外公、外婆说:“您瞧,绿豆已经开始长叶子了,皮还脱了。”

篇6:小学生绿豆观察日记

已经过了两天了,它们个个争先恐后地脱掉了绿衣裳,露出自己嫩黄色的身体。它们好像在开舞会,各个生龙活虎,互相对看,好像在说:“我比你美!”

看着它们长成这样我感到很欣慰。妈妈走了进来看见绿豆已经露出了肉,便把水倒掉。“妈妈,你在干什么?”我不解地问。妈妈说:“t吗已经退屁了再泡在水里过几天就会死掉,所以现在必须把水倒掉。”我半信半疑地听完了妈妈的话。

希望这些小家伙们以后会长的越来越壮。

篇7:小学生绿豆观察日记

深夜,凌晨三点的时候,我从床上起来小便,又顺便看一下绿豆 ,哈哈,我的绿宝宝不知什么时候长出了一条又嫩又长的小芽,优美极了。

观察了绿豆芽,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什么事都有耐心 ,不能半途而废,不然就一事无成。

篇8:观察绿豆的学生日记

一、加强观察指导, 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重要条件。对于有兴趣的事, 学生总是积极主动地去做。因此, 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般来说, 具体的事物, 生动活泼的目标, 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 最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观察日记有“看”有“写”, 是实现由说话到写话, 由观察画图到观察生活的过渡。抓好这个过渡, 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积极指导并激发观察兴趣。如夏收到来之前, 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师生站在蓟运河大堤上, 举目四望。近处, 河水潺潺, 花草争芳;远处, 蓝天白云, 金色麦浪, 尽收眼底。置身于这绚丽多彩的大自然的怀抱中, 丰富了生活, 扩大了视野, 开拓了思路, 激发了情感。陶醉, 神往之情, 启动了学生的心扉和写作欲望。这时, 教师抓住时机, 鼓励启发学生, 大胆地将耳闻目睹的情景, 在头脑中还原、整理, 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学生们兴趣盎然, 一个个将自己捕捉到的素材变成习作, 形象色彩跃然纸上。起步阶段, 要求不宜过高, 只要能把观察所得用语言文字描写出来, 就要予以肯定和鼓励, 以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教给观察方法, 培养观察习惯

兴趣是基础, 方法是关键。学生有了观察兴趣, 教师还要及时交给他们观察方法。把观察的“钥匙”交给学生, 使他们具备独立观察的能力。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的, 但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规律。如时空的先后与距离, 机构的整体与部分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要针对不同的观察对象, 采用不同观察顺序的方法。这样写出来的日记才言之有序, 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如指导观察人时, 要抓住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克服千人一面, 千篇一律的毛病。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选择观察到的材料, 通过分析、比较, 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特征, 找到不同事物的差异。如三年级学生刘静从观察到的大自然四季不同景色的材料中, 把握了“春华秋实”的不同特征, 在一则秋假观察日记中用“火红的高粱、含羞低头的谷穗、绽开笑脸的棉花……”来描述金秋十月华北平原上的丰收景象。

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的同时,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处处留心周围事物, 养成对什么都感到有兴趣, 有劲头。什么都想去看一看, 听一听, 闻一闻, 摸一摸。如发现一枚新邮票, 看看它是什么图案, 反映什么内容。新来一位同学, 注意他的外貌、语言、行动, 捕捉其性格特点。总之, 要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强化观察训练, 提高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决定写作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初步掌握观察方法, 能够写出观察日记的同时, 还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 采取他们乐于练、练得好的训练方法, 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使他们的观察日记言之有物。如参观区文化馆举办的菊展后, 一名学生在观察日记中仅仅罗列了一大堆花的名字, 没有具体内容, 最后以“简直好看极了”结尾。针对这一情况, 老师告诉学生:世界上的事物是五彩缤纷, 千差万别的。菊花品种那么多, 不能都写出来, 应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两个品种, 细心观察, 具体描写。这个同学受到启发, 再次进展厅对“碧波仙子” (菊花名称) 的颜色、外形进行了细心观察。再重写的观察日记中, 不仅写出了它怎样美, 还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这篇观察日记的内容就充实多了。

解决这类问题, 要针对儿童认识事物的情况和心理需要, 有意识地组织专题观察, 预先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重点和要求。这样送上一程, 提高学生“看”和“写”的能力。

开展观察比赛, 比一比, 看谁的观察细致;赛一赛, 看谁的观察日记写得具体、生动、有条理, 这也是强化训练的一种好办法。评出的优秀作品可以写到“班报”上, 也可以张贴在班内的“习作展览”专栏里。鼓励和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四、自由选择观察, 启发观察联想

观察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要启发联想和想象, 使观察日记再上一个新台阶。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方法和能力之后, 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鼓励他们到生活的海洋中去, 让他们去观察事物, 观察生活, 观察社会。这样有利于他们写真人真事, 抒发真情实感。只要坚持天天练笔, 持之以恒, 通过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 来鉴别效法真善美, 贬斥假恶丑。这个过程就是自我运用, 形成能力而得心应手的过程;就是通过观察和自身矛盾斗争, 矫正、升华认识的过程。这样既解决了“没事可写, 没话可说”的问题, 又培养了健康的文风, 并使学生在观察、描述中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 发展了个性, 实现了质的飞越。如王小梅同学在一则观察日记中叙述了一群蚂蚁怎样拖走一只死苍蝇之后, 以“我想, 一个人的力量很小, 大家团结起来, 力量不就大了吗?”结尾。这样, 通过观察和联想, 从现象中抽象出其中的道理, 深化了主题, 提高了写作水平。

上一篇:管理会计练习题及答案下一篇:四年级奥数鸡兔同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