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居楼

2024-05-01

乡居楼(精选8篇)

篇1:乡居楼

走进洼里乡居楼体验乡村文化园散文

无论是身在农村,还是生在农村,我们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是农村人,不是农民的儿子,起码是农民的孙子。如果上追祖宗几代,如果说自已不是农民的后代的人,恐怕寥若晨星,几乎没有几个。如果是农民的子孙,自然就离不开农村,离不开故乡,离不开那个我们好像已经忘记但又似曾相识而又常常想起的地方。

故乡的记忆是甜蜜的、亲切的、令人牵肠挂肚的,然而又是苦涩的、尴尬的、让人难以割舍的,当然也是酸辣的、痛楚的、叫人欲罢不能的。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若即若离的乡士乡音,乡情乡愁吧!它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明。

四月,在雪后初晴的一天,我倒地铁,转公交,只身一人,辗转数十公里,慕名来到位于北京城郊的昌平,在这里,有一个洼里乡居楼乡村文化庄园,在这里,我寻找到了过去的故事,追忆到了童年的快乐,找到了回乡土、觅乡音、忆乡情、续乡愁的感觉。

洼里乡居楼乡村文化乐园,占地面积很大,这里有一条小河,把整个区域一分为二,一边是餐饮区服务区,一边是旅游观光区。

餐饮区按照不同需求分区布局,具体划分为几个不同风格的餐饮区,有接待团体也可为乡亲们举办宴席的宴会大厅,有相对独立且比较避净隐蔽的阁楼,有上下两层视野开阔的登高望远厅台,有毗邻湖泮垂钓养性的休闲茶座,有掩映密林回归田园风情的陶然居。但不管地处何方,规模大小,风格如何,档次高低,所有建筑基本上都是以就地取材的草木为主,建筑也是传统工艺、构造简单,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气息和农家舍院味道。

同时,不论你坐在何处,点用何菜,都集中在一个大食堂统一加工制作,而且都是明堂亮灶,真材实料,掺不得半点水分和杂料,食品卫生安全也会让你百分百地放心。

而这里更值得他们引以自豪和值得买弄的是,粮食是他们自已种的、面粉是他们自已磨的、蔬菜是他们自已栽的、家畜是他们自已养的,肉食是他们自已宰的。总之一句话,自种自养、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绿色有机。当然,除了现场吃,也可以购买自带,而且还包购包邮,配送到家。

游览区相对于餐饮区要更加辽阔,面积大的多,不仅有游玩区、养殖区,还有农耕历史博物馆、农村工艺术呈列展示馆,当然还有互动游戏区和采摘体验园。

游玩区主要是采用木棒、绳索等农村现有的材料,根据乡村传统文化娱乐项目,结合现代少儿游乐器械,制作了一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游乐设施,不单适宜儿童单独游戏,也允许成人共同参与其中,其实更加适合全家参与、亲子互动的家庭类亲情活动项目。

养殖区采取圈养与散养相结合的方式,把传统农家牲畜、家禽的养殖与珍兽、猛禽司养相匹配、共融合,除了动物园特有的、被国家列为保护动物而禁止民间司养的猛禽野兽、珍奇动物外,这里几乎是应有尽有,无所不有。而且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在于,养殖了许多我们过去司空见惯,而如今快要失传和灭绝了的农耕牲畜和家畜家禽,这在无形中又扩充了传统动物大家庭的阵容和队伍,让当今生长在钢筋水泥、砖瓦石块中的孩子们又开阔了许多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

特别是让孩子们购买草料、菜叶、苞米等,去亲自体验喂养动物,又能与这些生物近距离互动交流,既让他们回归了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又在其中渗透了情感的塑造和培养。

洼里博物馆,几乎囊括了我们北方农村所有的农耕机具和日常家庭物件,这里呈列的东西有我们见过的,也有我们没见过的,但看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难免会唤起童年的记忆,让人思绪万千,浮想联篇。

屋角这个铺着破草席的土炕,让我不由地想起小时候在光溜溜的席面上捂烫坑,净溜溜的屁股上常常烙出席面方格格的情景来,真是觉得滑稽可笑而又荒唐有趣,让人有些忍俊不禁而又五味俱全。其实,物质的富有并不能代表精神的富足,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饥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年代,我们这些臭皮虫的孩子,可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忧愁”二字,所以,也就没有如今这么多的烦恼和痛苦,压抑和恍惚。

手工体验馆里展示了许许多多的农村工艺物件,有过去生产生活必需的劳动成果,也有农村文化艺术生活的历史积淀,还有融入现代元素的手工技艺,还有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别是一些能让孩子们动手参与,模仿制作的项目,更是让他们喜闻乐见,跃跃欲试,让他们在体验劳动快乐,感受收获成就的同时,也学习了知识,陶冶了情操。

过去曾让我们这些跳出农门的农二代、农三代们恐惧和逃避的农村生产劳动和家庭生活琐事,在今天见不到泥土,吹不到清风,嗅不到麦香的孩子们来看,也许是一种富有乐趣的事情。用传统的木犁耕地,用传统的木耧播种,用传统的石墩墩地,用传统的方法脱坯、盖房,脱粒、压场,推碾子、压米面、柴火锅灶贴饼子、磨豆浆、做豆腐、推独轮车、挑扁担等等。学做农活,了解农艺,在我们是记忆,是苦差,但在孩子们来说,既是体验,又是陶醉。热爱劳动,就要从小培养,热爱自然,就要回归乡土。

由于时间关系,还有许多地方和项目无瑕顾及,特别是没有来得及到田园采摘区去体验感受。有时候,留白也是一种艺术,缺憾也是一种情操,也许只有这样,我们的缘才未尽,才可能再一次有机会踏上这里的土地,领略这里的风情,就把这一切都留后未知的明天吧,再见,洼里乡居楼,乡村文化园。

最后,我还想唠叨的是,故乡是生育抚养我们的地方,也是我们长大成人的地方。虽然昔日我们想方设法地跳出农门,梦想着逃离这片乡土,但是,当我们在外飘摇,游离人生的时候,还是忘不了远离的故乡和陌生的乡亲,因为这里有着我们难以割舍的亲情和拂之不去的乡愁。

乡居楼勾起的是我们对童年的记忆,激起的是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人到中年时,故乡就成了一轮湖中的明月,镜里的图画,可望而不可及,可亲而不可爱,就像你臆想中的情人,睡梦中的发财,会让人辗转反侧,苦思冥想。

像乡居楼这样的乡村生活乐园,不正是我们寻觅乡音,感受乡情,寄托情思,安放灵魂的去处吗?当然,它也是孩子们回归乡土,亲近自然,接触社会,陶冶情操的乐土。所以,我真诚地希望,有更多的乡绅贤达加入农耕历史的挖掘,乡村文化的振兴,但愿有更多的乡土文他庄园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

篇2:乡居楼

乡居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客问乡居事,久居君自知。

度桥徵士悔,过社旅人悲。

社散家分肉,农闲众筑陂。

篇3:风土乡居重塑

1.1“风土乡居重塑”的背景

传统村落的风土原貌是历史发展积淀形成的独特的、古朴的文化遗存, 既是美丽乡村的灵魂, 同时又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然而近年来的乡村建设及旅游发展, 大部分追求的是短线利益, 导致当地传统文化断裂、村落面貌、景观被毁, 原有传承被曲解。维护村落原有的风貌, 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风土乡居重塑”这一概念针对于此而提出。

通过实地的考察调研, 提取出当地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 梳理出当地特有的文化历史, 进而重建的村落才会符合传统的文化。

1.2“风土乡居重塑”的模式

1) 选址考察:村落不是孤立的个体, 应与当地气候、环境相协调呼应, 这是一个村落先天带有的特征, 了解选址, 才能了解村落的布局、空间形式的内在成因。

2) 空间特色调研:了解区域内的历史文化传统, 对村落的各种组成要素进行整理、分类、归纳。对于当地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古建筑和古院落, 筛选出一定数目的典型原型对象, 考察提取出村落的整体空间肌理脉络、形式特色。

3) 协调发展:现代经济的发展使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 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已经不能满足生活需求, 在传承原有风貌特色的基础上, 对村落空间进行适当调整和更新, 使其具有发展活力。

4) 还原重塑:对村落进行风貌整理, 首先新选取的用地通过人工的修整融入到传统的风水格局中。对新建的村落建筑部分进行布局调整, 营造出其原有的村落肌理脉络。建筑尽可能秉承原有材料、原有形式、原有工艺。

1.3“风土乡居重塑”的意义

就目前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美丽乡村建设, 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与成效, 急于求成的建设, 进而导致了原有的古村落遭到从古建筑、景观、生活传统、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破坏。然而“风土乡居重塑”这一新的理念在于重新的复建, 对于原有的环境不做改变, 同时因为是在新的地块所以既利用了荒废的土地又不会打扰原有村民的正常生活。“重塑”的新村落融合一个或几个村落的精华, 使得来访的游客可以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民俗, 而在此之后也方便了后续的研究。

2 基于“风土乡居重塑”理论的实践

2.1 项目概况

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 河北省西南部, 晋冀豫三省交界处, 是红色革命老区。当地保留大量的古民居, 这些古民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太行山民居风貌, 其中很多院落在建国前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军政驻地和办公机构, 极具红色历史文化价值。由于历史的原因, 这些红色旧址面临极大的保护困难, 村落中拆旧建新、乱搭乱建等现象日趋严重, 日益增多的现代风格建筑与传统太行风貌格格不入, 红色文化及传统太行文化和景观遗产亟待保护与传承。

为了更好的保护当地的传统太行文化和其特殊的红色历史, 拟在涉县一二九师纪念馆西北方向建立一个革命遗址集中展示教育基地, 内容为涉县境地的红色革命遗址、遗迹, 在宣传红色文化的同时, 以达到保护、传承、展示的作用。

2.2 设计策略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 涉县作为重要的根据地, 保留下来了大量的古建筑、古院落、古村落。这些遗址不仅仅见证了重要的历史事件, 同时也是太行山区地域性特色风貌的代表, 具有历史价值与政治价值, 基于“风土乡居重塑”的理论为此特提出以下三点设计理念:

1) 异地复建修缮。有相当数量的古建筑单体和古院落已被人为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 通过激光扫描仪将现有数据记录下后, 运用电脑软件进行模拟修复。

2) 重组古村。遗址院落不应当去孤立的展示, 不能像博物馆中的陈列品一样单一的将其展示出来。应当效仿古村落的空间形态, 将保留下来的遗址院落重新组成一个新的村落, 这样展示出的不仅是太行山区的古建特色, 同时也体现了古村落丰富的空间形态。

3) 村落环境氛围营造。高墙窄道, 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路, 在街的尽头忽然出现的古树老井这些特点都是古村落中所特有的情景, 结合这些特点还原出具有太行特色的村落。同时在新建古村落中通过一个一个的红色场景, 营造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氛围。在游览的过程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以达到传承和展示的目地。

2.3 红色记忆小镇整体规划

2.3.1 场地规划

对涉县民居考察之后, 将保留下来的古建筑分为了三类, 最终将红色小镇划分为三大片区, 分别为河谷建筑风貌区、高山建筑风貌区、坡地建筑风貌区。在这三个风貌区的中心是一个民俗广场, 以更好的将这三个片区连为一体起到连接与过渡的作用。通过走访涉县传统村落, 发现其中空间节点数量众多、功能各异, 是传统村落丰富界面与灵活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 道路布置

红色小镇中的道路走向为由东向西 (见图1) , 一条主道贯穿小镇内部呈闭合状态, 既是主要交通道路的同时, 又起到了引领游人游览的作用。主干道又分支出一些细小的岔道, 使游览的空间更加丰富。

1) 主干道路。主干道路的游览过程清晰, 并具有传统村落街巷的特点, 是传统村落空间生长的主要脉络, 对整个村落的形态起到了主导作用。进入红色小镇之后, 由一片水塘而开始的主游览线路, 会一层层的升高, 贯穿于三大建筑风貌片区之中, 并最终返回于入口处的那片水塘。

2) 辅助道路。在红色小镇中主游览线路之外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小路, 这些小路深入到各个建筑组团之中, 即为主干道路之外的辅助道路。辅助道路都是曲折的、界面丰富的狭窄通道, 宽度大多小于2 m, 两侧有石头砌成的高墙与砖雕门楼。起到联系主干道路、节点空间、各个组团的作用。

2.3.3 景观设计

1) 景观节点。位于河谷建筑风貌区中心的第一景观节点只有一棵树、石桌、石凳, 简单却富含传统村落中村怡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再向西走去来到小镇的中心地带, 四周看不到建筑物, 唯有一个古朴的水房靠在季节山涧景观带旁, 这便是第二个景观节点。沿着自西向东流的季节山涧景观带走去, 到达一处庙宇旁也就是小镇最高点, 这便是第三个景观节点。这三个景观节点自东向西一字排开, 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替在一起, 游览的高潮此起彼伏。

2) 水系景观。红色小镇的选址, 西高东低, 入口又开在东面符合“背山”这一特点, 在入口处人工开挖出一片水塘, 这便符合了“面水”这一特点。进入红色小镇, 穿过河谷建筑风貌区就会看到南北贯穿的漳南渠 (见图2) 。红色小镇中另一条水渠为季节性山涧水渠。涉县属于北方城市, 年降雨量较少, 所以在雨季这条水渠内会有水, 而到了没有雨的季节就会变成旱景, 因此增加了整个山涧景观带的深度和意境, 引起人们对水的溯源心理。位于台地上的景观环境沿着水流展开而变化, 人们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 都能起到引导人行为的作用。

2.4 建筑复建

涉县地处山脉所以自古以来当地百姓建房全是就地取材, 青石砌垒, 石头街、石头房、石头院子、石头门窗。古代初到涉县定居者多系石头垒墙和青瓦棚顶。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 社会的进步, 渐渐地才发展成如今的结构。这次红色小镇的项目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复建原来的古建筑, 进而将其保留下来。

2.4.1 院落布局

中国大多民居皆以建筑围合成院落的形态出现, 涉县地区受用地以及经济条件影响主要形成了L形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此次红色小镇中复原的多数为四合院式民居, 由于涉县的地势多为山地坡地, 因此, 很少有正南正北的朝向且院落较小, 随着山势排列的一个个院落形成了山区特有的院落布局。

2.4.2 建筑形式

红色小镇中拟复建的这一批古建筑中所用的建筑材料可以概括为砖石、土坯、石料, 还有木材。这些材料都是涉县当地比较容易获得的, 再加之当时的建筑工艺不发达, 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民居内部空间以及中间院落都比较狭小 (如图3所示) 。

2.4.3 建筑装饰

在院落保存完整的同时, 有些位于建筑外立面的装饰也保存的较为完整 (见图4) 。木雕常见于建筑的门户、门框、门楣、门板、匾额等处。雕刻立体感强, 图案精美, 造型生动, 充分能够反映居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石雕在民居中常用在门槛、柱、梁枋、柱础、栏杆、栏板、台阶、上马石等地方, 石材质坚耐磨, 经久耐用, 并且防水、防潮, 外观挺拔, 是建筑中需要防潮和受力的构件。砖雕广泛运用于门楼、屋脊、影壁墙、院墙以及山花等, 各个部位的砖雕都有不同形式和内容。图案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雕工手法娴熟, 有着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

2.4.4 材料构造

涉县传统村落中民居墙体大体上有两种, 一种是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 木头的龙骨泥做的墙。另一种是用土坯、砖或石头砌成连续的承重墙体结构。

第一种墙体是砖墙结合木材的构筑, 墙的厚度大约在50 cm, 墙皮为砖中间泥土夹心包裹住用来承重的木材或者砖柱, 柱上架梁最终形成了整个房屋的称重体系。也因此在当地有一种“墙倒屋不塌”的说法。另一种为整墙为承重体, 先在生土中加入稻草、麦秸秆以增加土的柔韧性之后再制作成土坯, 由土坯垒成墙。这种做法成本较低, 所以只有富户才会用砖墙, 建成之后的效果也要比土坯墙更加光滑整洁。

3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村落更加整洁有序, 提高生活水平, 使得原有的传统文化得以保留。此次通过“风土乡居重塑”的理念, 在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和丰富的文史资料, 从地理区位、文化沿革、村落形态、院落布局、建筑形制等多角度多方面的剖析涉县当地的传统村落。特别是涉县渊源流长的红色文化, 为其增添了一份不同的历史使命, 将其运用到红色记忆小镇这个项目之中, 力图再还原出一个原汁原味的“古村落”。通过这次实践项目为现行村庄的规划内容试图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振.邯郸市村庄传统特色风貌保护研究——以大社镇大社村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 2011.

[2]谢空, 谷健辉.冀南伯延镇传统民居特色及发展保护研究[J].小城镇建设, 2006 (19) :85-89.

[3]刘大可.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篇4:转身即乡居

面积:一亩自建院落

装修:50万元

当越来越多人为一套狭小逼仄的公寓背负一生贷款时,廖一琳和丈夫却转过身把家迁往了京城外。两个人、两条狗、一只猫、一只鸟,构成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家。

第一次踏进廖一琳的家,总觉得奢华得有些不真实。说它奢华并不是指这里装潢得贴金镶银,亦不是家里堆满哪朝哪代的古董瓷器,而是在寸土寸金的北京,这座宽敞得有些空荡荡的庭院让人游离于现实外。这座四合院所有房间超过300平方米,一前一后的两个院子又占了400平方米。庭院里歪歪斜斜地种着树,树荫下是泡菜和储水的两只大坛,院子里摆放着木质的桌子和椅子,一条狗则安逸地躺在树荫里乘凉。许多人终其一生也无法实现的梦想,廖一琳夫妇轻轻松松地实现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

2007年,当廖一琳和丈夫准备在北京添置一套房产安定下来时,他们被高昂的房价震撼了,手里的钱仅够海淀区一套房龄超过20年的两居室首付。那时朋友的画廊在798开业,邀请廖一琳夫妇前往,哪知廖一琳却在798附近迷了路。这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小树林,它视野开阔、空气清新,旁边食品厂进进出出的工人和工厂下班时的热闹让廖一琳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生活在昆明厂区的情景。正值深秋,路边的雏菊和啁啁鸣唱的小鸟让她心动不已。如果能把家安在这里该多好!

和附近村民聊,廖一琳惊喜地发现,在这里租一亩地10年才2万元租金。一亩地多大?它代表着宽敞的工作室、巨大的储藏间,甚至一个可以随便遛狗的庭院。而这里虽然远离主城,但只要错开拥堵的高峰时段,开车上机场高速路到建国门,也只需20多分钟,十分适合都市SOHU一族的夫妻俩。退一步海阔天空,廖一琳决定把家安在这里。

盖一座房子对于建筑设计师和室内设计师的刘云天、廖一琳夫妇而言,并非难事。在水泥森林里滚爬多年的刘云天希望建一座纯粹的中国四合院,廖一琳则希望继续发挥自己擅长的中西混搭风格装扮这个家。

彼时,整座北京城都在大兴土木,二环许多上了年岁的老胡同都被拆了重建,许多直径超过30厘米的房梁被贱价出售,廖一琳惊喜地拖着丈夫扛了数根回来。这些被人废弃的老房梁,又被刘云天作为房梁安在了自家屋顶上,支撑着这个青砖白瓦土红外墙的家。

那些低价买回来的老梁木,除了上房,还剩了些。廖一琳画好了设计图,做成自己喜欢的桌子和椅子。这些老榆木、柏木做成的家具,榫卯结构,没有金属合页,全靠木头轴咬合,木质的花纹透着岁月沉淀后安稳的气息。它们有光泽,有裂缝,有生命的感觉。廖一琳说,坐在桌前吃饭、画画或是做手工,稍一恍惚仿佛就能听到几十年前植物的叹息,奇妙无比。

在两人眼里,家虽是四合院的外表,但一定要有适应现代生活的心。因为是四合院,采光不如高层公寓明亮。刘云天把每扇门都做成了双开玻璃门,又每隔一米墙开了一个接近2平方米左右的窗。窗户被廖一琳涂成了海洋的蓝色,连同红色的外墙一起,构成了家的主色调。

捡回来的美好时光

习惯了城市窄小逼仄的居住空间,行走在廖一琳的家里,记者总觉得有些不真实。进得正门,是一个独立小院,小院前是一间工人房,再往里走,是一个80平方米的工作室,整面的玻璃墙让房间明亮得从早到晚都不用开灯。这里有夫妻俩工作使用的电脑、画架,还有刘云天喜欢的木雕。忙起来两人在这儿加班加点地赶图,闲下来又干脆在此做做木工。因为喜欢自己动手,刘云天把连着工作室的空地又搭了个阳光房,顶上铺满透明的玻璃,一面墙壁则镶嵌着大块的鹅卵石。春天,光从屋顶直直地射下,温暖地照耀在阳光房的木制佛像上,而夏天屋外繁茂的树则保护着这间透明房。

廖一林说,生活在这里,除了工作室安装了空调外,包括卧室在内的所有房间都没有人造冷气。不是因为耐热,在这座被绿树环绕的郊区小屋里,即使夏季温度也不算高。于是廖一琳让丈夫在阳光房的旁边又搭了一个三面透风的亭子,亭子沿墙的壁上沿袭了阳光房的鹅卵石风格,又搭了几根石条,放上几个蓝绿的丝绒靠背,夏天,吹着院中微微的风,听养的鸟在笼中上下翻跳,看着远处打盹的狗和嬉戏的猫,廖一琳可以翻着喜欢的书,悠闲地度过一个惬意的午后。

许多意外也成就了这个特别的家。在廖一琳的规划里,原本应该盖厨房的地方却有一棵上了年纪的树。树歪歪斜斜要一个成人才能抱住,是舍弃厨房还是砍掉老树?犹豫再三,廖一琳决定在厨房顶上挖一个洞,让厨房与老树和谐共处。被人拆下里重新赋予生命的横梁在厨房里与老树一起生活,虽然厨房顶经常有因老树生长而浸透屋顶的水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使用。而老树就在灶台旁,廖一琳在树干上钉上钉子,洗好的锅随手就挂上了树。

雨后初晴的清晨,廖一琳也会挎着篮子去树林里采蘑菇,坐在厨房的小凳子上,她把蘑菇一颗一颗地串起来,挂在厨房的横梁上晒成蘑菇干。这些因地制宜的菌类和蔬菜,是夫妻俩和前来做客朋友们的最爱。

附近农户用以喂牛喂马的食槽也被廖一琳捡了回来。食槽是农户家用了几十年的老货,适宜的大小浅浅的坑,很适合堆放小物。廖一琳把它洗刷干净,重新上了一层透明的漆,安上像青蛙蹼那样的脚,放在客厅里当作茶几使用。

还有被人扔掉的老式三轮车轮子,也被廖一琳捡了回来。4个车咕噜刷成和门一样的蓝色,再在上面铺上一层钢化玻璃板。夏天凉爽的傍晚,冬天暖阳照耀的午后,坐在后院这个可以移动的桌子前吃饭喝茶,看书聊天,户外的美好时光就在这一个接一个的轮子里慢慢地荡漾开去。

山居岁月苦中作乐

然而居住在这里也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太过郊区,才搬来这里时,几乎连电都没有。幸好旁边的食品厂有工业用电,刘云天和厂里沟通,拉了一条线来。由于没有市政饮水管道,家中大部分用水都来自挖掘的水井,只有饮用的矿泉水才从市区一桶桶地买回。为了解决生活污水,他俩又想办法把下水道汇入附近食品厂宿舍的污水排水道,才最终解决了生活的难题。

开始的两年,因为没有暖气,屋子的冬天冷得跟地窖似的,廖一琳请来泥水师傅砌了个壁炉。冬天的夜晚,廖一琳把从邻居那买来的土豆埋进火灰堆,再围着熊熊火焰工作或阅读。烤好的土豆散发着浓郁的香气,经常是还未熟透,就被两人心急地挖了出来。

然而国内的泥水匠对壁炉这样的舶来品,只能依葫芦画瓢做个大概,时间长了,壁炉周围全是深深浅浅的裂缝。第二年冬天来临时,廖一琳发现休息了一年的壁炉一点上火,整个起居室里里外外都是烟。为了取暖,廖一琳联系青岛专做外贸单的铜器壁炉厂家,人家却因单小,不接她的活,迫于无奈,她只能买了锅炉安在室外,这才解决了屋子的冬季取暖。

与闹市区相比,虽然麻烦很多,但居住在此两年,廖一琳和丈夫却发觉乡野生活的乐趣远远高于城市繁华的便利。如果没有工作需要外出,他们大都呆在这个家里。

修剪庭院,栽种果树,在亭子旁挖一个沟渠养几尾锦鲤,然后又填上沟渠,放土栽花。离家步行一分钟就是一家五星级酒店设在郊区的面包工坊,每个外出遛狗的傍晚,廖一琳总会被甜腻的面包香吸引,捧回一大包甜面包圈或点心,撒在院子里,引来一群归巢麻雀啄食,两只狗也在甜腻的香气里幸福地狂叫。

当全国人都在为高房价咒骂,感叹房子绑缚自己的一生时,廖一琳夫妇却以完美的转身,寻找到了更适宜自己居住的生活方式。挖井取水,牵线引电,修壁炉,买锅炉用以冬季取暖,他俩不停地面对问题,又一点点地解决着问题,终于以惊人的毅力建造了这个令人羡慕的家。

廖一琳说,她不羡慕彼得•梅尔在《永远的普罗旺斯》中营造的山居生活,因为他俩已经在北京城外实现了这一生活理想,真真实实地实践了令人向往的乡居岁月。

廖一琳的提示:

1.自建房多在郊区,一般只适合工作时间不固定的SOHU一族和有车一族。非上下班拥堵时,从家到建国门,开车走高速路仅20多分钟,但遇上塞车则远不止这个时间。

2地处郊区,房子的水电气以及供暖问题都需自己解决,修建和装修时面临的问题是普通公寓的若干倍。如若真心要修建这样的自建屋,对此要有充分思想准备。

篇5:500字初中作文:乡居乐趣多

我是一个生活在城市的男孩,虽然现在生活在城市,但对乡居生活和自然翠绿的景色任有怀念。忘不了隔壁大娘的大嗓门,寺庙前的黄梅戏,后街的小店。

清晨,是一天的开始,朝气蓬勃。太阳缓缓升起,勤劳的农民们在公鸡的催促下,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爷爷奶奶们扛着锄头,叔叔伯伯们开着拖拉机往田里走去。碧绿的幼苗在他们辛勤的劳作下,长成金黄的稻穗,最后变成我们碗里的.米饭。婶婶们忙着做家务,忙碌的双手从没停过。尤其是播种季节和收获季节,要煮饭,送茶水,打扫卫生……

其实耕种也是一种乐趣,它可以让我们学会劳动,学会播种,学会收获。要准备种菜了!种菜前,我们雀跃万分的表情全在脸上。种菜时,我们像麻雀般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最后我们一致决定种植栽种期较短的油菜心,终于能开始播种了,我们一颗接着一颗把种子种下去,种完后再使用浇水器轻轻的洒上水,直到土壤滋润,之后只能静静等待它的发芽了。

虽然繁忙的功夫做使大家汗流浃背,但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自然会抚慰的大家工作上的勤劳。宽广的大地,不但开阔了人们的事业,也扩大了人们的胸襟,是农民们个个直爽豪放,朴素大方。

夜晚是一家人团聚的时间,男人们在星空下交谈,小孩们捕捉昆虫玩儿,女人们则借着月光织衣服。抬头看星光闪烁,如一只只蜡烛在心田燃烧,多么温馨的夜晚啊!

过年的年糕,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多是奶奶们最拿手的。隔壁大妈的豆沙包,对面奶奶的芋头饼,饱含了长辈们对孩子们的无限关心。

乡居的乐趣无处不在,这和谐温馨的乡村景色,将永远印在我脑海里,永不抹去!

更多的优秀作文范文推荐:

有关春节时心情的作文

中学作文:欢度春节

篇6:乡村旅游: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

“大地风景” 一模式解读

(一)核心理念

一个乡村就是一个野奢度假综合体

通过乡村闲置农宅的统一收租,并进行整体改造与度假化利用,将村落打造成为高品质的乡村旅游度假区,并塑造特色乡村度假品牌。

(二)村落特征 1.村落生态优良

与传统旅游不同,度假乡居模式对于乡村区位交通的要求较低,往往选择较为偏僻的村落。这种村落生态优良,环境幽静,最重要的是原生态的乡村味道浓郁,这种天然的、保存良好的乡土气息恰恰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载体。2.房屋空置率高

部分房屋空置是度假乡居模式开发的重要条件。闲置的农宅减少了项目前期的工作程度,容易进行资产流转,并易于对房屋进行改造升级。因此,度假乡居模式一般选取“空心村”或新村搬迁之后的废弃旧村,既避免了闲置资源的浪费,又使得偏僻无人居住的古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3.建筑风貌良好 度假乡居模式要求村落民居建筑多为传统老院落,风貌特色突出,由砖石或木头等乡土材质砌筑而成的建筑更能彰显乡村的质朴乡土气息,而且建筑外貌、结构等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改造价值,便于构建与城市现代化建筑风格形成强烈的反差的度假模式。

(三)模式要点(1)闲置农宅整体打造

将闲置农宅集中,进行整体打造,由村集体对村内空置民宅统一租赁回收,通过引入外来企业资本或自筹资金,进行整体度假化改造,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度假区域。(2)高端度假品牌塑造

对于闲置农宅的改造要求文化性、乡土性与品质感兼顾,追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效果,塑造独立的度假品牌。(3)村民参与方式营造

度假乡居模式,根植于乡村生活,村民的参与必不可少,可通过探索村民房产、土地入股,或返聘村民为度假村(区)员工等多种方式,促进村民就地就业,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热情,实现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二模式推动力

(一)城市返归乡村的旅游市场需求城市的拥挤喧嚣、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迫切渴望逃离人造空间,到丛林山谷、自然乡野,而且这种需求日益显现,因此,深处交通不便、偏僻原生态的乡村逐渐成为人们的出游热门之地,正是这种需求催生了乡居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粗放式大众旅游向精致化小众旅游转变小众旅游是区别于大众旅游的一种精品化的旅游模式,其需求正在日益增长,并让旅游发展方式、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均面临转型和创新。高端化的度假乡居模式主要针对小众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创新和优化旅游产品结构,让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型,为高端小众提供更具品质的旅游生活。乡村田园美景 三模式构建

(一)唤醒沉睡资源——闲置资产流转闲置资产流转是度假乡居模式成功开发的首个关键因素,也是重要的资源获取途径。农村闲置资产流转,实质是一次城乡要素流动的改革,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探索。一些乡村中,农民拥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普遍闲置“沉睡”,财产权、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体现,进而造成了农村产权资源错配或闲置浪费。乡村闲置资产流转能够唤醒沉睡的闲置资产,发挥资产价值,进而实现一定收益。1.资产流转的本质

闲置资产流转的本质是资产所有权不变,通过出租其使用权来实现闲置资产的价值。农民依然对所拥有资产享有所有权,流转只是将其资产的使用权进行出租、出让等,资产的所有者会以租金、分红等方式获益。2.资产流转的关键 资产流转能否顺畅的关键要看承租方的务农效益,这是维持其对农民租金承诺的现实基础。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条件下,提供足够的效益保障,才能够让农民自愿参与到资产的流转中来。3.资产流转的形式

资产流转可以采取多种流转形式,出租、出让、转包、入股等为资产流转的主要形式。(1)出租:是农户与承租方之间在一定期限内的资产使用权转移,农户自愿将全部或部分资产使用权出租给承租方,承租方给出租方固定的收益。出租的期限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最长不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出租流转的步骤一般为村集体统一收购(收回)闲置资产;农户在获得一次性补偿后,自愿放弃土地、房屋等的使用权;承租人和村集体协商租赁价格、租期(一般是20年),并签订房屋租赁合同。(2)入股:即农户将全部或部分资产的使用权作价为股份,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经营,以入股的资产使用权作为分红依据,股红按经营效益的高低确定。该模式体现了旅游业“利益共享”的精神,在旅游开发的同时,兼顾村民的长远利益,获得就业机会或从事经营工作,使他们能够长期分享旅游收益(3)转包:主要为闲置土地流转形式。即土地承包方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的使用权包给第三方,转包期限在不超过土地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内由双方协商确定,转包方与发包方的原承包关系不变。(4)出让:主要为闲置土地流转形式。即取得一定量的土地补偿后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剩余期限的形式。这部分被征用了土地的农民,在按有关规定获得资金补偿后,就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发包方或当地政府,从而再转交给建设方,承包方对这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即行终止。

(二)规范开发方式——整合开发,乡土时尚结合1.开发主体

(1)村集体统一整合开发

村集体通过自筹资金的形式,将村里闲置的农宅流转过来,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保留农宅外观,对内部进行装修改造,满足高端度假需求。如密云古北口北台乡居农宅专业合作社由村里12人发起成立,成员出资总额52.7万元,对村里闲置资产进行统一开发和经营管理。(2)村集体与专业旅游公司共同开发

村集体通过引入外来资金的形式,与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合作,对村里的闲置资产进行统一的整合开发。这种开发形式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并且开发建设相对专业,能够更好的把握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村集体可与专业旅游公司组成旅游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负责资源整合和统一开发。如密云山里寒舍,由北京北庄旅游开发公司和村集体共同成立北庄镇干峪沟旅游合作社,合作社为合作开发(股东单位)单位,负责资源整合、开发及提供配套服务。2.开发要点(1)乡味保留与展现,最大程度展现乡村风貌 建筑材质乡土化:度假乡居的改造讲求文化性、乡土性,外表古朴陈旧,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不突兀,不张扬。改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材质,如石材、木料、稻草等,尽力呈现传统民居形态,营造浓郁的乡味建筑。完全以当地材料改造的山里寒舍一角

旅游体验乡土化:旅游体验虽是度假乡居的软性资源,却涉及深入内心的情感反馈。在旅游体验活动的开发中,要最大限度的利用村落中的乡土资源,如农田、果园、乡村家禽等小动物,以及生产生活工具、场景等,配套现代休闲理念,形成极具乡土性的乡村体验产品,提升游客的度假情致。山里寒舍农田果园

度假氛围乡土化:度假乡居,以“乡味”为氛围基底。一方面展现乡村原生态景观,古树老井山花、石磨草屋篱笆,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意境;另一方面,最大限度的保留乡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气息,将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作为重要的无形资产,耕种的村民、喂家禽的农妇以及房前屋后休息的老人,都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山里寒舍当地人家饲养的家畜

(2)高端品质度假,最大程度提供舒适奢华体验

满足度假功能,是度假乡居模式的重要特征,也是乡村旅游升级的重要表现。在追求乡土、质朴的同时,兼顾度假的品质与舒适。外旧内新、外朴质内奢华的反差组合,更营造出独特的度假体验。

山里寒舍客房内部星级酒店般的配置

(三)专业管理方式——资产运营管理1.运营主体(1)专业运营管理公司

在对闲置资产进行统一整理和开发的基础上,可以引进专业的酒店运营管理公司进行运营管理。这类公司对酒店有着专业的运营管理理念,可以有效、专业的管理乡村酒店,以获取相应的收益。如山里寒舍专门引入了马来西亚雪邦黄金海岸酒店管理公司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运营。(2)村集体统一运营管理

村集体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对度假乡居进行统一经营管理。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结算,统一分配客源,在利益分配上以逐年递增的形式,为入社的闲置农宅合作社农户分配红利和租金,从而防止恶性竞争。2.运营要点(1)全力塑造度假品牌

运营管理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度假品牌培育和塑造,力求以成功特色的项目开发,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品牌,以完善的运营管理,塑造品牌,并逐渐实现品牌延伸和品牌输出,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品牌复制。(2)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一方面,让农民充分参与其中。优先考虑本地现有居民以及返乡居民就业,并积极组织农民培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项目开发充分利用乡村现有资源,在力求不改变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为农民带来收益。

另一方面,让农民真正获得收益。从农民角度出发,制定切实能够满足农民利益的相关政策,进而激发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热情。

(四)三方效益共赢——乡村效益升级1.投资开发商——经济效益与品牌效益

度假乡居的成功开发建设,一方面可以获得应的经济回报,另一方面,随着项目的投资、开发、运营管理及营销推广的系统化运作,会形成自身的度假品牌,在一定的区域内会逐渐形成品牌号召力,形成连锁运营模式,通过模式复制获取更大的品牌效益。2.农民——最直接的受益者

度假乡居模式中,农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即租金收入、分红收入及工资收入。(1)租金收入

农民将闲置土地(宅地)、房屋等资产以租赁的形式流转,果园、农园等的经营权也可一并外包,农民每年收取租金。比如山里寒舍,提供给农民的每个宅院年租金为6000元,每亩耕地年租金1000元,每5年递增5%;果园等的租金每5年递增20%。(2)分红收入

村民可通过房产、土地等方式入股,成为股东,每年不仅有固定的租金,年底还能按入股多少和项目的效益获取一定的分红。入股分红有助于社区居民的持续参与。(3)工资收入 度假乡居模式的开发建设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村民就地就业的进程。随着大量工作岗位的释放,如客房服务、安保巡逻、卫生保洁、农场耕作、果树管护等,为村里的原住居民和在外打工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成为挣工资的新型农民。3.乡村——推动乡村升级发展 度假乡居模式的建设过程中,会同时推进乡村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和污水处理、通讯信息和劳动就业服务等体系的建设,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升级,使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田园牧歌式的传统生活方式得到有机的融合,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四模式借鉴

密云山里寒舍——从“空心村”到乡村度假区的华丽转身

(一)概况山里寒舍位于京城东北部的密云县北庄镇的干峪沟村,距离北京108公里,是一处由古村落改造成的乡村酒店群。山里寒舍将整个村子的宅基地和农民的田地租用,约15公顷。预计在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上改造建设86套创意乡村民居及15亩公共配套功能设施,形成山里寒舍创意乡村休闲度假区,预计开发的配套设施还包括会所、高尔夫球场、马术场、SPA中心、会议中心、多功能娱乐中心、泳池、手工坊、农耕博物馆、观光车等。

(二)干峪沟的“山前山后”1.“山前”——山里寒舍开发前 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干峪沟村村民逐渐外迁,导致大量民居闲置乃至荒废,村内民居空置率高达80%,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干峪沟村户籍人口仅有41户71人,平均年龄超过60岁,常住人口不足20人。随着年龄结构逐渐老化,年轻劳动力纷纷外出谋生,造成土地和山场无人打理,全村43处宅院,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村庄日益凋敝,了无生机。

开发前的干峪沟村

2.“山后”——山里寒舍开发后

2013年,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收租了村里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对村落的供电、给排水、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进行高规格建设,并将传统民居院落改造成为高品质的度假酒店,以“奢华与朴素混搭,舒适和自然结合”为特色,将城市化的星级酒店享受与乡村自然宁静的生活自然融合,并配套了游泳池、高尔夫、儿童游乐场等休闲度假项目,目前开放的院落有20余座,入住价格从1500元至4000元不等。通过这一模式,村民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租金,同时还成为山里寒舍的员工,获得相应的工资收入,而干峪沟村的土地、果林等各类资源也得到了系统盘活,昔日荒凉的空心村变身成为国际范的乡村度假区。进行开发建设后的干峪沟村

(三)山里寒舍成功之路1.有效的土地流转

在“山里寒舍”的带动下,干峪沟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着眼于干峪沟村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以及特殊的旅游市场需求,有效推动土地、房屋流转,在不改变所有权前提下,村民以房屋、果树、土地入社,化零为整,委托企业统一管理。利用这些废弃或闲置的宅基地(或集体土地),以50年租用、二套闲置房入股合作等形式,改造建设40套创意乡村民居及15亩公共配套功能设施,形成了山里寒舍创意乡村休闲度假区。2.最乡土的资产升级开发

山里寒舍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乡村的原始生态特征,开发不破坏当地环境,保留了原有的古老建筑外貌。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使用当地的石材和木料,最大限度地保护民居的原始状态。酒店房间在原有老房基础上改造装修而成,从外面看还是村民老宅,木门、木窗、椽子、石头院墙等都得到保留。而室内却别有洞天,糅合了中西设计,融合了古朴与现代理念,创建了古朴而不失现代化的混搭风。五星级的客房及卫浴设施,中西餐厅,无线网络覆盖,是最乡土的资产升级模式。

古朴而不失现代化的山里寒舍 3.有力调动农民积极性(1)最大限度保障农民权利

北庄旅游开发公司与干峪沟村村民签署了一份为期20年的委托经营合同。20年之后,如果村民对现有的经营状况和收益表示满意,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优先续租给开发企业。开发若干年后,根据村民意愿,项目经营权、基础设施、房屋和土地使用权将一并交回他们手中,也可以继续委托开发企业经营。这种模式,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2)最大程度确保农民收益

篇7:乡居楼

参保人员死亡证明

兹有我村屯(组)居民,性别,身份证号:,年参加**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于年月日死亡,累计个人缴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费。

篇8:在城市乡居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讲到莲之高洁,是出污泥而不染。莲在恶劣的环境下尚能如此,况万物之首的人乎?在物欲化的社会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有灵魂的自由和人格的尺度。在一个拜金的时代,媚俗的倾向就会扭曲人心。文明社会,不仅仅是经济的富庶,还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收入差距的缩小,自然山川的秀美和发自人内心的快乐和谐。

作为一个写作者,如此酷爱乡居和思考,有时我认为会不会成为这个时代的多余者?会不会令人发笑而被认为不合时宜。这种担忧显然很滑稽,在我上班必经的一条道旁,有一天,突然冒出了一片竹林,这城市缝隙中的一片翠绿,令我惊讶而兴奋。每天,我经过这片绿,行进的脚步必然放缓,原因是在四周钢筋水泥浇筑的楼房和道路之间,这片竹林不仅使我眼睛放亮,得到内心的抚慰,而且引领我的思绪放飞到了远方。栽种这片竹子的是环卫所的主人们,我曾经先后三次看见他们在不同的季节,反复种植才成活成为今天这个模样。可以说,一年成林,殊非易事。我心里对他们顿生好感。苏东坡有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之谦谦君子,竹之堂堂风骨,竹之高雅志趣,在现代都市里已经不多见了。

川南的乡居,每家每户多有竹林相伴,或一丛,或三五丛,那种乡间自由的风和一尘不染的清爽,透过婆娑的竹叶拂在脸上,触碰得你内心温暖无比。如今我在城市生活,每每拖着疲倦的身心回到家,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这其中之一的功劳,要给阳台上已经成林的那些树木花卉,其中就有一丛棕竹。事实上,我家阳台比我房间面积大,足有八十平方米。原汁原味的乡居生活几近不可能,但在城市打拼之余,有这样一座阳台,也为我搭建构想中的乡居提供了便利。

经过十多年的培土、栽种、发展,这片阳台不仅植物繁多、茂盛,几近封林,同时一年四季都鸟语花香。有一年夏天,有只鸟儿一连十多天竟都飞到阳台找水喝,我不仅给它清水,甚至还喂它米粒。我看见它不停在树木之间飞来飞去啄食虫子,每天清晨还按时发出鸣叫,如歌一般的欢唱,脆脆的,悦耳而动听。母亲仿佛知道我的心思,在土质空余处,栽种下血皮菜、木香菜、青菜、蒜苗、香葱等一些蔬菜,这些纯天然的绿色食品,真是满口清香,非乡居亲为者,不能享受。

这片后花园,正是我渴望的在城市乡居的乐园。它是我思索的土壤,也是我休闲的港湾,更是我写作时力量的伙伴。特别是在雨中,我推开窗户,鲜亮光洁的植物花卉们更显生机,我呼吸着来自自然洁净的有些潮湿的空气,在寂静中铺纸走笔,就会感到一阵愉悦,仿佛得到了某种神示,写得流畅而灵性。

在这座城市,要想邀朋友们避开浮华找一处乡居似的环境品茗手谈或聊天交流,不是一件易事。在水泥垒彻的城市生活,最可怕的是车流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忙忙碌碌的人流,孤寂惨淡的内心,那种乡居的怡然、欢笑、亲朋好友的真情骂俏,邻里坊间的掏心相助,都使你异常留恋。好在大梯步旁,那露天宽敞的茂林修竹环绕的老六六茶楼,分明就是乡居生活茶馆的翻版,一排土木结构的房子,青瓦灰墙下,是若干木轩窗。冬暖夏凉,空气清新。晴朗的夜晚,在宽阔的室外,一边品茗,一边透过竹叶或夜来香的枝柯,可以眺望银河中的星星。只有这时,你方感到心中的畅快轻松,也可追寻儿时的梦想,重温飞天的豪情和憧憬。雨夜,芭蕉叶嘀嗒的声响,正映衬了室内的寂静,一方小小的棋盘,黑白世界里,两军激烈的搏杀,胜算其实都不重要。在你和挚友之间手谈时,重要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思考、进退、取舍、局部、全局、尖、冲、顶、断、接……在这一系列过程中,是对现实残酷短暂的忘忧,是对假想世界必胜信念的坚持,是对一时挫折和困难时曙光来临的欢呼。雨中手谈,不能举棋不定,更不能一落子成千古恨,否则,那声悔恨并着落子的脆响,在偌大空荡的木屋里,也会惊得你内心隐隐作疼。

其实,闲暇时围棋的对弈,个中味道,又何尝没有生活中的甘苦得失,人生中的很多道理,在围棋中已经非常明了。

喜欢六六茶楼,不仅在于它的环境,还在于它的人情味:低头有家乡风物,举杯是故土人情。仅此两句,乡居生活已跃然眼前,内心涌荡着阵阵暖流。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乡居楼】相关文章:

上一篇:2017年上半年广东省通讯类安全员试题下一篇:徐伟歌三年级下册《父亲树林和鸟》教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