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我的家乡情优秀作文

2024-05-08

描写我的家乡情优秀作文(精选7篇)

篇1:描写我的家乡情优秀作文

我的童年是在威海度过的,在它的身旁飞舞着一条透明的“玉带”DD东江。那日夜奔流的江水,总是飘荡着几叶小小的扁舟,它们是那样普通、平凡,就像制作使用它们的人一样默默无闻。

至今,我的脑海里仍浮现着这样一只小木船:深褐色,宽两米左右,毫不装饰的流线型的船悬微微向两端上翘,显得小巧灵活。一篙、一橹、两桨,小船稳稳地荡起来,两岸的稻田、白的棉地……微微地晃动着,宛如一副副美丽的水彩画。

很多这样的小船在江上挖沙、捕鱼、渡人……

篇2:描写我的家乡情优秀作文

水清清的,浅浅的,刚没过膝盖,溪底那细软的沙石轻挠着我们的小脚丫。在水中轻轻挪步,荡起几圈波浪,水便从两腿间痒痒地淌过,好遐弈!

水里还有一些小小的黑点呢!原来是园脑袋细尾巴的蝌蚪!游起来,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逗号”。于是,溪水就成了一首总也流不完的诗……

篇3:我的家乡情

对我们来说,家乡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我的家乡虽然是个小乡村,没有城市那么繁华,但是却有城市没有的风景,它一年四季都是这么美丽。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小草沉睡了一个冬季,终于醒了,它探出那嫩绿的头,张望着这个美丽的世界;花儿也竞相开放,那花香扣人心弦,多么美好啊!

家乡的夏天非常热。尽管如此,在这炎热的夏天,在树荫下打打闹闹,说说笑笑仍是孩子们的第一乐事。

秋天,没有夏天的炎热,也没有冬天的寒冷,给人凉爽的感觉。家乡的天空到处弥漫着丰收的气息,农民伯伯脸上尽是藏不住的灿烂笑容。哼一支小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秋风迎面吹来,抚摸着我的脸庞,仿佛妈妈温柔的手,真舒服!

家乡的冬天虽然不下雪,但还是比较冷,除了要去上班的人们,其他人都不怎么出门。

篇4:我的乡情教育

乡情,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的情感。乡情教育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是这一教育的载体与途径。爱国就是要从了解和热爱家乡开始,只有让学生知晓家乡发生过哪些历史变迁、有什么传奇故事、有哪些先贤古圣以及正在设计的美好蓝图,才能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争做时代的创客,创造新的辉煌。

我所在的大屋陈学校滨临遐迩闻名的梁子湖,这里不仅是著名梁湖蟹产地,更是武昌鱼的故乡,极为丰富的水资源和满眼青黛的湖光山色,日夜熏陶着我们的师生。正是基于此,学校才于几年前正式提出了建设校园“水文化”的理念,并将“创造适合师生健康成长的善水教育”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全校师生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导向,实施“居善水地、聚善水力、导善水行、明善水志、行善水事、话善水言”六大工程,“先育人、后成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聚能给力。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教人做人也应如水,用自己的美德滋润社会,而不与万物争高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我们从水文化中汲取营养,创立校园水色文化,不仅是向自然学习,也是在构建与自然相谐的环境,践行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学校管理围绕“水、生命、阳光、成长”四个主题词,一步一步把构建德育特色的活动引向深入,把师生引向幸福。所谓“水”,就是指学校处地水资源丰富,以“善水文化”来彰显学校教育个性;以水为载体,引领师生从善如流、上善若水、同舟共济、携手同行。所谓“阳光”,就是指我们追求阳光的“善乐课堂”教学。所谓“生命”,即尊重每个生命个体和自然界的生物,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所谓“成长”,就是关注每位师生,每个学生亲友团成员,让他们与我们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学校是社区文化的辐射中心)一起成长,同时促进学校的成长和社区的进步。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初步形成了“诚·爱”的校风,这里的“爱”就是对人或事物有深厚真诚的感情,就是爱惜、珍惜。爱与喜欢不同,喜欢意味着占有,而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付出。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小爱方能形成大爱,我校的幸福德育始终贯穿爱己、爱家、爱校、爱国的线索,寄语师生“让我们怀善行走,朴实如水,与幸福相约!”

我们树立了教师发展目标:上善若水——做富有爱心的教师 ;灵动至善——做拥有智慧的教师;流水不腐——做乐于创新的教师;海纳百川——做善于合作的教师。树立了学生的成长目标:像水一样奉献、和谐; 像水一样公正、包容; 像水一样柔韧、勇敢; 像水一样灵动、坚持。

我们将“蓝”作为学校的主题色,因为蓝是天空的颜色,是水的远望色,这种色不仅象征纯洁,也象征梦想,让色彩育人,因空间筑梦。学校外墙以蓝色为主色调,配以红色点缀,烘托出阳光校园的主题,色彩作为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收到了师生的广泛认同与呵护。

我们厘清了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以水导行的“善水” 的文化建设思路,拟定了各办公室的水文化主题。如校长室:“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副校长室:同舟共济、扬帆远航;课程管理中心: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学生成长中心:循循善诱,水到渠成;教师发展中心:奔流不息;后勤服务中心、财务室:清泉长流;小学办公室:教诲如春雨;初中办公室: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我们祖祖辈辈滨湖而居,继承优秀传统,“扬礼仪、树新风”是水色文化的必然之义。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家学礼、知礼、懂礼、守礼、行礼,以礼静心,用礼行事,怀善行走,目的在于让每位师生知礼行善 ,打造幸福人生。

我们从“一口痰遗憾地吐掉了一个发展项目”和“一束花成功地销售出一辆车”的两个具体案例中,深入阐释礼仪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礼仪不仅是在律己,也是在敬人。每学期,我们都会安排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以身示范,请他们讲授个人礼仪,从思想、道德修养上讲心灵美,从相貌、服饰、表情上讲外表美,从入座、递物、乘车上等方面讲“行为美”;从扫地、打电话等方面来讲尊老爱幼;从互相关照、求同存异来讲“相敬如宾”;从彼此尊重、互相帮助来讲“睦邻友好”……就是这些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活动,化解了学校与社区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许多不易察觉的矛盾,凝聚起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学校德育就是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是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并形成大屋陈学校的特色。怎样构建这种特色?我们从课程开发切入。

我们滨湖街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这里曾是楚天首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片热土上发生过许多故事,眼下虽然已经被沧桑的历史遮盖了,但在人们的心底,那片深深的眷念却随着改革的进程与日俱增;记忆中的“东乡”、“来苏里”和“大屋陈公社”虽然已经不再是具体的地理实体,但它们当年沉积下来的文化,已经酿出后人们浓浓的乡愁乡恋,显然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挖掘整理的最好德育资源。我们反复学习新课改的理念,深入湾村民舍调查,并在此基础上组织了十余名教师,开发了校本课程,编写了一本校本教材《滨湖》,用二十三篇课文从地名故事、地方英雄、美食特产、民风民俗等不同角度介绍了滨湖街的乡土文化,辉映出这片古老大地上的富饶、深厚与妩媚,既独立成篇又自成体系。每篇课文内容饱满、资料翔实、语言浅近,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家乡热爱;浓郁的地方味,将课程开发和幸福德育整合成特色,并演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是我们学校献给家乡的一片深情。

这本教材经过两年多的探索,既兼顾了宏观,又关注了微观。不仅考虑了资源来自滨湖的地方性,也关注了选编理念的先进性与教育性,力求使每篇课文都体现滨湖的特色,又符合社会主流文化的价值观;既悦纳民间文学的精华,又注重网络文化的影响;既提倡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又兼顾了教师的发展。

无论是师生还是学生家长,在阅读《滨湖》时,都宛如在检阅历史深处的先民智慧,都仿佛看见了新世纪滨湖街的腾飞,心里充满了温暖,也充满了豪情。

篇5:描写乡情的作文

寒冬过去是温暖的春天,农民们开始播种,每天早晨农民们便都早早的去忙农活,我比他们起来时晚得多,每天早晨伴着花香醒来,早晨八九点时,阳光不是太晒正正好,将油菜花的香味都晒出来了,走出门一看便是金灿灿的一片,走进去有的都高达我的头顶,我的脸上衣服上沾上一些花粉来。这时人们都已将上午的农活忙完,回到家中便开始生火做早饭,饭后老人们总喜欢坐在屋檐下欣赏自家的农田,还有一些会享受会生活的就在自家口门种上一些花花草草来修身养性,给金色的田野添上一些别样的色彩。

天气越来越热,到了夏天,人们忙完便总喜欢在中午睡一个午觉,每户人家的房屋后面都有一个小院,因为太阳被挡住,所以凉快又舒服,这时人们睡好午觉,便在小院里切一个自家种的西瓜来吃,凉爽的清风配上甜甜的西瓜真是妙不可言了。

夏天的炎热渐渐散去,天气渐渐凉爽,家门前种的果树上长出了一个又一个香甜的果实,人们开始收割水稻,乡间田野都换上了一片金色的礼服,为迎接丰收的庆典,家家门口都是金灿灿的。空气中弥漫着稻谷和果实混杂在一起的香气。

天气越来越凉,寒冬又一次到来,河水又一次被冻住,树叶都落的差不多了,每年冬季都会下一场大雪,感觉会冻住一切,人们也都不愿出来。

之后又是一年春天。

篇6:描写乡情的初中作文

的确,看似普遍的打糍粑,在我眼里也蕴含了不少的感情,使我记忆犹新。

我的家在偏远的山区――塘坳。不仅风景美,那里的人更美。在人美的同时,他们做的事情搞的活动也相对不会太差。今天,是我老家的弟弟妹妹们很是期待的一件事情――打糍粑。你亲眼目睹过吗?如果没有,那你就听我细细的给你一一道来……

说起打糍粑,我也难免有些激动。今天,大人们早早就来到我家,昨天晚上就提前一天准备好的糯米,拿出来放进一个超级巨大的“大碗”里,这个“大碗”是用石头做的,宛如一个大鼎……放在石碗里面之后,便可以用锤子打了。木头做的锤子看似很重,实则被男人们握在手里挥锤几下,也不会让人记得它是多么的沉重了!虽然体积不大,但结构还是十分的到位,打起来还真挺有意思的。

一锤、两锤……十锤……无数锤被一个个身体健壮的大汉们锤下去,糯米的身躯好像已经被锤烂掉了!大人们就放下锤子,用手摸一下石碗中被打得结结实实的糯米,感觉十有八九已经到位了,便进行下一道工序――手捏。捏成一个个椭圆的形状,放在四四方方的大木桌上面。桌面上是一层盖着的白色透明薄膜,在各部分均匀地撒上部分油,使得捏好的椭圆状糍粑与油亲密接触。等到木板上的糍粑摆满整个大方桌子,长辈们再盖上一层白色透明薄膜,用事前已经备好的第二张大方桌倒过来压在这张桌子上,使其两张桌子中心对称。这时候就是小孩儿们的天堂了,大姨家的女儿,舅舅家的表哥,姑姑家的小妹……哦,对了,还有邻家的大狗子、二娃子!他们被大人们抱在桌子上,用脚踩着大方桌子,一片欢乐祥和的画面跃然画框。

小孩们靠着“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道理来得到糍粑。最开始,你手里什么都没有,而当你手里拿了一坨糍粑就是有了,这叫做无中生有。而当你把手里这块糍粑美美地吃掉,这便是有中生无。

篇7:描写故乡情的优秀高中作文

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居象山港与三门湾之间,三面环海,两港相拥。总面积6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象山是绿色半岛,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均气温16-17℃,森林覆盖率58%,空气质量常年保持优级,人居环境良好,素有“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之美誉。

当朝阳在海平线上露出一丝霞光的时候,波光粼粼的港口,升起了无数白帆,一声悠长的号角,万船出海,让岸边的亲人枕着涛声,在潮起潮落中等成了“望潮”……这是千百年渔民的生活写照。在渔民们看来,这是一种极其平凡、普通的生活,就如同钟摆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摆动。而在那些从未走进过渔村人们的心中,这就是一个瑰丽而浪漫的梦呵!

散落在村中的苍老的旧船,斑驳的旧渔网,用巨大的石块铺成的“飓风广场”一边是由巨大鹅卵石砌出的防风墙,墙角竖着栓着红线的祭年石;另一边是鳞次栉比的“渔楼”,灰瓦的屋顶挑着渔灯,四周排着风标,中央晒着渔网、浮子;蒲葵树在海风的吹拂下摇曳……

这就是天蓝蓝、海蓝蓝、渔歌声声忘家还的中国渔村……

在这里您可以体验到最纯真的渔民俗活动,每年的三月三、开渔节让您感受到渔民的风俗和渔民的纯朴和热情。“海誓山盟”婚典,让您感受海边婚庆的浪漫;“丰收节”让您享受渔家丰收的乐趣;“除夕之夜”让您享受渔家独特除夕风情。在这里,同样也可以体验到最刺激的娱乐活动。您可以乘坐快艇急驰在海面,也可以乘坐动力伞在天空飞翔,更可以乘坐海盗船乘风破浪……

上一篇:广告灯箱租赁协议书广告合同广告位出租下一篇:我们的老师五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