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与名人读书的故事

2024-04-11

关与名人读书的故事(精选16篇)

篇1:关与名人读书的故事

东汉时,在河南郡有一个叫乐羊子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就远离家乡四处寻师求学。谁知,他才去一年就回来了。

他的妻子见丈夫一事无成地回来了,非常愤怒,从屋里拿出一把菜刀,走到织布机前对乐羊子说:“这机上的布是从蚕茧里一根根抽出来的,然后又拿到机上一寸一寸地织,最后才织成一匹布。如果现在截断,那就会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也应该像织布一样,随时积累自己的知识,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懂的地方,多向先生请教,如果半途而废,岂不太可惜!”说完,她举刀割断了机上的布。

乐羊子觉得万分惭愧,马上转身出门继续求学去了。 整整七年,乐羊子没有回过一次家。

篇2:关与名人读书的故事

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网络收集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灵才有健康的行为。乌申斯基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陶行知

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须学习自立,铲除埋伏各处的障碍,在家庭要教养他,使他具有为人所认可的独立人格。戴尔·卡耐基

患难与困苦是磨练人格的最高学府。苏格拉底

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人格是信用的基础,逆境往往使人有所建树,人都有长处与短处,看人看长处短处不看。网络收集

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愈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

成人的人格的影响,对于年轻的人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

应当把荣誉当作你最高的人格的标志。牛顿

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做事要靠本事。郑培民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柏拉图

只有伟大的人格,才有伟大的风格。歌德

篇3:药名趣联故事/名人读书的习惯

文/杨长弓

在古代,有关药名的故事不少,这里选择一则故事,以飨读者。

传说从前,有位老中医开了一家药店,由于想找个合作搭档,便公开招聘,试题是中药名串成的上联: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联内用了“白头翁”、“大戟”、“海马”、“木贼”、“草寇”、“百合”、“将军”等中药名,而且作了一番自我标榜。过了三天后,有个妇女应招而来,不卑不亢提笔写道: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店主一看,暗自叫绝,不仅对的工整,照样用了“红娘子”、“金银花”、“牡丹”、“芍药”、“五倍子”、“肉苁蓉”、“云母”等中药名。且本人也表现得落落大方,举止不凡,店主非常高兴,当即决定和她合股经营。

后来,店里打算添两名杂工,店主提出同样要考试,妇女便推荐自己的一对儿女,店主人怕妇人偏私,尾随在她的后面看她如何选才。

妇人回家后,便吩咐儿女一个出上联,一个对下联。

儿子见母归来,触景生情脱口道出:“一阵乳香知母至。”对子里用了“乳香”、“知母”两味中药名。

女儿抬头见窗上糊的纸已陈破,随口应道:“半窗故纸防风来。”里面也用了“故纸”、“防风”两味药名。

妇人刚想说什么,门被撞开了,店主人跑了进来,伸出大拇指说:“好聪明的孩子,就这样定了。”

名人读书的习惯

文/世戈

很多人读书都有自己的习惯。那么,名人们是怎么读书的呢?

鲁迅读书时喜欢嚼辣椒

鲁迅先生从小就热爱学习,喜欢读书。14岁时,鲁迅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冬天来了,天气十分寒冷,常常冻得人打寒战。鲁迅从一本书上看到,辣椒可以驱寒。恰好那个学期,他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了他一枚金质奖章,鲁迅便把这个奖章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了,买回了几串红辣椒,挂在了他家书桌的上方。每当读书感觉到寒冷时,他便摘下一个辣椒,放在嘴里嚼一嚼,辣得额头直冒汗。鲁迅就是用这种办法驱除严寒,坚持读书。

后来,鲁迅逐渐养成了习惯,连夏天读书时也要不时嚼一嚼辣椒。

闻一多一看书就“醉”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闻一多结婚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找不到新郎。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闻一多。

当时,闻一多仍然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早已入了迷。怪不得人家都说闻一多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钱钟书读书时喜欢泡脚

1945年抗战结束后,35岁的钱钟书任上海暨南大学外文系教授兼南京中央图书馆英文馆刊《书林季刊》编辑。一天,他正在泡脚时,一个作者送来一篇文章让他审阅,文章较长,钱钟书先生用了40多分钟的时间才看完。夫人杨绛怕水冷了,不时往桶里添加热水,钱钟书一边双脚互搓,一边阅读文稿,竟然觉得有一种少有的惬意。

篇4:读书名言名人读书的故事

2. 生命是短暂的,空余时间很少,因此我们不应把一刻空余时间耗费在阅读价值不大的书籍上。——罗斯金

3. 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4.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5. 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清)胡达源

6. 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7.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8. 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歌德

9.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10. 读书时要深思多问。只读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沦为书本的奴隶;或者走马看花,所获甚微。——王梓坤

11.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12.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也。——朱熹

13.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4. 不动笔墨不读书。——徐特立

15.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16. 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法布尔

17. 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清)唐斌

18.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9.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20. 书籍备而不读,等于废纸。——(英国)谚语

21. 读书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和盲从,而是为了思考和权衡。——培根

22. 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高尔基

23. 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24.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25.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26.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宋)苏轼

27. 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28.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29.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30. 读书人上厕所时间长,那不是干肠,是在蹲坑读书;读书人最能忍受老婆的嘟嚷,也不是脾气好,是读书人入了迷两耳如塞。吃饭读书,筷子常会把烟灰缸的烟头送进口里,但不易得脚气病,因为读书时最习惯抠脚丫子。可怜都是蜘蛛般的体形,都是金鱼似的肿眼,没个倾国倾城貌,只有多愁多病身。——贾平凹

31. 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32.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33. 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刘白羽

34. 第一次读到一本好书,就象找到了一个好朋友;再一次读这本好书,就象和朋友重逢。——(法国)谚语

35. 书籍用得好的时候是最好的东西;滥用的时候,是最坏的东西之一。——爱默生

36. 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37.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38.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39. 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萨迪

40.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拦才能的发挥。因此,科学中难能可贵的创造性才华,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杀;而良好的方法则会增长、促进这种才华。——贝尔纳

41.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42.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假;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43.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44. 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45.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南北朝)颜之推

46.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唐)李诩

47.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48.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孙中山

49. 日出照亮大地,读书清醒头脑。——(蒙古)谚语

50. 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战国)庄周

篇5:名人读书的故事和读书名言

2.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3.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 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卢梭

6. 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7.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8.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9.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10.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11. 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12. 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13.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14.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5.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16.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佚名

17.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18. 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

19.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0.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21. 谨慎和勤奋带来好运,勤勉是好运之母。

22. 勤勉是幸运的右手,世俭是幸运的左手。

23. 懒惰出乞丐。

24.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5. 懒人做工作,越懒越费力。

26. 惰能致贫。

27. 懒散能磨去才智的锋芒。

28. 懒汉的头脑是魔鬼的工厂。

2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篇6: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

爱迪生是人人皆知的大发明家,很多人都以为他天生聪明,其实他的各项发明成功, 完全是因为大量读书和勤于用脑取得的。他曾说过自己成功的奥秘:“现在回想起来,在底特律公立图书馆, 我是从书架最下一层的第一本书开读,一本一本的看了个全架。我不是读几本书,而读了一个图书馆……”这还不包括他后来读过的大量书。

篇7:辗辕关与辗辕古道的变迁

辗辕关与轘辕古道

黄河、洛河、伊河交汇的河洛地区,南有嵩山,西有熊耳山,河山拱戴,形胜甲天下。形胜之地洛阳,曾是夏、商、东周等13个王朝的都城。洛阳东南有一条轘辕古道,在历史上,轘辕古道不仅作为河洛地区的东南屏障发挥了拱卫洛阳的重要作用,而且还是自河洛地区东出淮水、南下南阳盆地最便捷的通道。

轘辕关的设置始于东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京师洛阳震动,汉灵帝诏令各州郡加强防守。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载,“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以护卫京师。八关都尉的设置,说明河洛盆地四向交通可能有八条重要通道,而八关之设正是要为控制这些交通道路,加强洛阳防守的重要举措。辍辕关是洛阳向东南必经之道,因此,轘辕关之设乃是因控制辍辕古道之故,为保障洛阳东南方向的安全所设的关隘。

今偃师市府店镇韩庄东沟村的辍辕山上有轘辕关,是偃师市尚存的古关遗址之一。关北尚存古道痕迹。轘辕关口处于少室山、太室山毗连之处,在两山之间最狭窄的地方。关口与四周群山相较虽地势较低,但就整条古道而言,却占据了最高处,可谓居高临下,使关隘易守难攻,可以有效地保障河洛地区的安全。关口前有一片平坦的空地,从西北方向延伸过来的古道穿过轘辕关和关前的这片空地再向东南方向伸展,然后淹没在葱郁的林海之中。

夏文化与轘辕古道

轘辕古道是一条人工开凿的古道。关于这条古道的开凿有一段极富夏文化色彩的传说。大约距今4000年前,洪水泛滥,大禹在轘辕山开山疏水,在开辟轘辕古道时,他与妻子涂山氏相约:闻鼓声来送饭。之后,禹便化为一头大熊开山不止。不料山石滚落击中了山下的大鼓,已有身孕的禹妻闻鼓响前往送饭,见到化为大熊的丈夫,羞惭不已,掩面奔走,禹在妻子后面追赶奔跑,大呼“还我子”,此时禹妻已化作一块巨石,巨石进裂,从中跳出来了启,就是后来夏代的第一个国君。汉代所建的启母阙至今犹在巨石前述说着历史的沧桑。《史记》里记载汉武帝在封禅嵩山时曾经过轘辕古道,在嵩山脚下,汉武帝恭恭敬敬地祭拜。这些都说明辍辕古道的开辟应与夏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透过这个传说,我们看到辍辕古道西北和东南的两端都是沉甸甸的夏文化。在这条古道的西北起点,今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了一处大型遗址——二里头遗址。在今登封市告成镇东北王城岗,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4400年的先夏文化,许多学者都认为这里是大禹的都城阳城。

曾经繁华的古道

由于辍辕古道是洛阳东南的门户,所以在以洛阳为都城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轘辕古道显示出交通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东汉王朝祖考园陵——章陵,在今湖北枣阳,光武帝、明帝、章帝等东汉诸帝皆常往祭祀章陵。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建武十七年夏,光武帝的祭祖路线就是出轘辕关,经阳城、阳翟(今禹州)到章陵的。另外,汉武帝、武则天等嵩山封禅,也都是循辗辕古道而行的。

河洛人南迁也曾经历这条古道。《晋书》卷七十七中记载,西晋八王之乱爆发后,在洛阳一带做过县官的褚谋远,召集同道,准备过江避难。他们由辍辕古道南下,先移住阳城界,第二年又率数千家向东南迁移。这是众多北方南迁居民的一支,这些穿过轘辕古道的流人,他们的子孙在异乡异地生殖繁衍,形成了今天根深叶茂的客家民系。

古道的废弃

篇8:外国名人读书的故事

毛姆的“乐趣”读书法

英国作家毛姆提出“为乐趣而读书”的主张,他说:“我也不劝你一定要读完一本再读一本。就我自己而言,我发觉同时读五、六本书反而更合理。因为,我们无法每一天都有保持不变的心情,而且,即使在一天之内也不见得会对一本书具有同样的热情。”

爱因斯坦的读书方法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结出的“一总、二分、三合”读书法,可资借鉴。

一总:先浏览书的前言、后记、序等总述性部分,然后认真地读目录,以便概括地了解全书的结构、内容、要点和体系等,这样便可对全书有个总体印象。

二分:在读了目录后,先略读正文,这不需要逐字读,要着重对那些大小标题、画线、加点、黑体字或有特殊标记的句段进行阅读,这些往往是每节的关键所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来选择自己所需的内容来细读。

三合:就是在翻阅略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这本书已有个具体印象,这样再回过头来细读一遍目录和全书内容,并加以思考、综合,使其条理化、系统化,以弄清其内在联系,达到深化、提高的目的,进一步深入领会初读时所不能领会的许多东西。这一步很重要。人们往往在这一步不得要领时,看过书一扔,便算了事。

爱迪生读书的.妙诀

美国的爱迪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终其一生,发明的东西有白炽电灯、留声机、活动电影、自动电报机、速写机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种,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项发明〔当然,这里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劳)。一八八二年,是他发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发明一种东西。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发明大王,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刚上小学时,他的老师很讨厌他,因为爱迪生不象别的孩子那样乖乖地听话,而是爱提一些怪问题难老师。有一天,老师被他惹火了,找到爱迪生的妈妈说,你的小孩真怪、老问我为什么二加二等于四。这么一来,搞得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果再传染上别的孩子,就更糟了。我教不了他,你另想办法吧。

爱迪生的妈妈是理解孩子的。她把孩子领回家来,亲自授课。就这样,爱迪生通过刻苦自学,掌握了比在学校读书的孩子还要多的知识。

为了谋生,也为了挣点钱做实验,爱迪生开始卖报。早上六点出发,晚上九时半回家。稍有空暇,他就钻图书馆,看书,想问题。这个图书馆座落在底特律,是爱迪生乘火车卖报的终点站。

一天,爱迪生在专心致志地看书,有位绅士向他走来:“我时常在这里遇到先生,请问您读了多少书了?”

“唔,我已经读了十五英尺高的书了。”爱迪生看了看这位很有点古怪的绅士,认真地回答道。

“哈哈哈哈”,绅士大笑起来,有点使爱迪生感到惊异。过了一会儿,那绅士又认真起来:“噢,十五英尺,值得佩服,请问你读书时,有个什么确定的目的吗?据我观察所见,你以往读的书与今天读的书,性质就不一样,你是不是随便乱读的呢?”

小爱迪生忽闪着明亮的眼睛。“不!我是按照次序读的,我下了决心,要读完这个图书馆里的所有的藏书。”讲完这番信心十足的话,爱迪生直盯着那绅士,盼望着他做出一句评判性--不,表彰性的话。不料,那绅士却说:

“啊!你要读完这图书馆所有的书,情神可嘉!但是,你这种读法是会浪费精力的。经济实效的读书方法是,先应有一定的目的,之后再去选书读。从今以后,你要定一个方针、计划呀,有了方针、计划,就可以循序渐进了!”

一番话,犹如一道阳光透过心扉,射入了爱迪生求知欲强盛的心田。他牢牢地记住了那位绅士的指点,开始更加自觉、更加有计划地读书学习了。

在研制改进打字机的一个部件的时候,他就把有关打字机的书全部借来,系统阅读,并且很快解决了问题。在发明电灯的日子里,他常常钻进图书馆,把各种杂志书报上的有关文章阅读一遍,而后根据需要摘抄一些段落。有人统计说,为了研究发明电灯,爱迪生在图书馆使用的笔记本达二百本,共计四万多页。这种带着一定目的,有计划积累知识的学习、读书方法,给爱迪生带来莫大的好处。

要说“读书的妙诀”,这也应该算作重要的一条吧。

篇9:努力读书的名人故事

张良原来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公子,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后,张良也从贵族变成平民,他变卖了家产,只为报灭国之仇。当时他认识了一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用的是一个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他说服了那个大力士去博浪沙这个地方刺杀秦始皇,谁知大力士的大锤没打到秦始皇的马车,刺杀失败了,这个大力士自杀了。为了避免被牵连,张良开始逃亡。

张良逃到了下邳,悄悄住了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家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他在那里渐渐出了名,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天早上,张良路过一座桥时,看见一个穿着土布长褂的老头子坐在桥头,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上,正一上一下晃着,而脚上的鞋也跟着晃。奇怪的是,那老头看见张良走了过来,就把脚往里一缩,脚上的鞋就掉到桥下了。老头看了一眼张良说:“小子,你快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一听很生气,可看那老头的头发胡子全白了,满脸皱纹,就不好发火了。于是他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递给老头。但那老头不用手接,而是一伸脚说:“给我穿上。”张良这下愣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啊!不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把鞋捡上来了,不如好人做到底。于是他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头穿上了鞋,那老头也不说声“谢谢”,只是捋了捋胡子,慢吞吞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盯着那老头的背影,见他走得又快又有劲,知道这老头不简单。于是他也赶紧走下桥,注视着老头的背影。

走了几步之后,老头突然转身回来了:“你小子有出息,我可以指点指点你。”张良很聪明,一听这话,就知道老头有来历,赶紧跪下向他一拜:“弟子张良拜认老师!”老头微微一笑,说:“好!五天之后,天亮的时候,你到桥上来见我。”张良连忙说:“是!”

过了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梳洗好,匆匆忙忙往桥赶,谁知他到那里时,那老头已经等着了,一看见张良就生气地说:“小子,你跟老人家有约,就应该早点到,怎么还要叫老人等你?”

张良马上跪下磕头认错。那老头没理会他,挥挥手:“回去吧,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站了一会儿,也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了。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起来,顾不上梳洗就向大桥跑去。他还没跑到桥上,就看见老头已经在上面了,于是他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说:“怎么又晚了!”

老头瞪了张良一眼说:“你如果愿意,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闷闷不乐地在原地站了半天,才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这五天的日子可真是难熬啊,到第四天晚上,张良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起了床。刚过了半夜,他就到桥上等着。

不一会儿,那老头慢慢走来了,张良一见,赶紧迎了上去。老头看见张良,笑了一下:“这样才对嘛。”说完,他拿出一部书给张良,并告诉他:“你如果把这部书好好地读明白了,将来就能够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张良小心地接过书,道了谢,然后想请教老头的名字,但那老头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从此白天晚上都读,直到把它读得滚瓜烂熟。

篇10:讲古代名人读书的故事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

汉末常林,“性好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篇11:古代名人的读书诗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的浪漫主义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胡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提醒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

篇12:名人爱读书的故事(推荐)

1.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侯宝林抄书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3.高尔基救书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4.马克思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5.苏东坡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6.悬梁刺股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希望同学们听完以上这些名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也能燃起读书的热情。

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篇13:名人读书的经典励志故事

如果可以找一些名人读书的经典励志故事来教育孩子还是很不错的,那么名人读书的经典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篇14:名人读书故事刻苦读书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着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着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着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篇15:名人的数字读书法

一箭双雕读书法——现代哲学家艾思奇早年在日本留学时,除了钻研他喜欢的功课外,还必须学习日文等课程。他虽手不释卷,仍感到时间不足。怎样提高学习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呢?他买了一本日文版的《反杜林论》,一边学日文,一边学哲学。而后,又买了德文版的《反杜林论》。这样,哲学、日文、德文三方面同时并进,既把《反杜林论》这本书读透了,日文和德文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为此,他把这种读书方法称为“一箭双雕”。

两书对看读书法——清代学者黄本骥认为读古书时应该两本对照着看,以便从对比中得到更多的收获。虽然黄氏这种读书法限于读古书,且要求两书之间有相同内容的记载,但这种两书对看读书法与现代比较读书法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心两结合读书法——近代徐锡麟读书法以“三心”、“两结合”为特点。“三心”即专心、细心和恒心。“两结合”:一是读书同修身养性相结合;二是读书同锻炼身体相结合,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仍常到书室外散步、打拳、做体操,以调剂读书生活节奏。

篇16:关与名人读书的故事

清同治年间,连迳堡人陈之梅与草岗堡人钟瑞珂是同窗书友,而且是挚友,经常足膝谈心,交流学习心得,十分和谐。同治十二年贡生考试钟瑞珂考中第二名,陈之梅考中第十名。陈很敬仰钟的文才、为人、品质。认为他是个人才,定有出头之日。便与钟结为亲家,把他的千金陈小姐嫁给钟瑞珂的长子钟小沂为妻。后来,陈之梅高中举人,做了云南大理府知府。

钟小沂年纪轻轻娶了知府的女儿,心中自然高兴,夫妻恩爱,相敬如宾,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但却忘记了考取功名,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经常担铳上山打猎,贪耍玩乐。学习不用功,一直未能考取功名,有负众望。

某年陈之梅家饮酒,小沂夫妻俩高高兴兴到了娘家,拜见了岳父。见到了多个头戴鹤顶帽,身穿秀才袍的读书人。宾客满座,热闹非凡。

饮酒开始时,陈之梅请头戴鹤顶的读书人与他一起在上厅坐上座,开怀畅饮,谈古论今,吟诗作对,不亦乐乎。因小沂未能考取功名,岳父有意蹊落他,把他当作不懂事的小孩,请他坐下厅与妇女、小孩共饮。

小沂心理很不是滋味,吃龙肉都不香,沉默寡言,思绪万千。心想:岳父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呢?使我抬不起头。但很快醒悟过来,原来是岳父用心良苦,意思是叫他向坐上座的人学习,早日考取功名。他回眸一笑,心情豁然开朗。

回家后,把铳卖了,闭门思过,发奋读书,勤练书法。把《大学》、《中庸》、《幼学故事琼林》、《论语》等儒家经典著作,读得滚瓜烂熟,牢记心中,并且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俗话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好女人。陈氏是一位贤妻良母,一人操劳家务,任劳任怨,养儿育女,支持丈夫读书。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在名师的指导下,学业、书法大有长进。能写一手好文章、好书法,人也成熟了很多。

梅花香自苦寒来,工夫不负有心人。过一年小沂参加了县试,成绩优秀,金榜题名,中了秀才。

据说,钟小沂考中秀才后,县太爷获知他是知府陈之梅的女婿,又听到关于他发愤读书的美丽传说。对他的优秀品质、魅力的人格称赞不已。决定录用他,安排在冷坑公局任职。岳父知道了十分高兴。心想,当初叫他坐下厅这招果然有效。称赞他是个有志气,上进心很强的人。他对同事们说,这个女婿是选对了,很开心。

有一年除夕,众乡绅集中在大雄寺(公局办公地方)聚会。按习惯要写对联张贴,欢欢喜喜贺新年。钟小沂撰联一副,叫人书写,但众人你推我,我又推你,不敢写,恐怕写不好,惹人讥笑,丢了面子。钟小沂看在眼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想起了岗脚自己的远房侄儿钟朝勲是书法高手,就让他写。主意已定,是日适逢冷坑圩日,他肯定在柴行卖柴,即刻派人到柴行指定买他的柴。钟朝勲把柴担到大雄寺后,钟小沂说“朝勲,帮我写双对联”。乡绅们觉得十分奇怪,面面相观,用怀疑的眼光看这个年青人。心想,卖柴郎能写吗?钟朝勲用毛巾抹了抹汗,不慌不忙走近写字的“八仙枱”,拿起了大笔,蘸了墨水,一撇一画,一竖一钩,写得刚劲有力,雄峻大方。乡绅们愕然,心中暗暗称赞。围观的人拍手喝彩说,岗脚卖柴郎都能写出一手好书法,真了不起啊!钟小沂见书写成功,心中喜悦,微微一笑说:“朝勲—来—到办公室饮茶”。钟小沂这一招长了岗脚人的志气,让人刮目相看。

钟小沂慧眼识俊才,钟朝勲挥毫大雄寺的佳话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清末民初,盗贼四起,为保岗脚平安,他聘请了湖南武师李仲徽任教头,教导村民们练武,年青人习武热情很高,例如,钟绳礼、钟家洪、钟宜康、倪伟魁等人成了高徒。他又发动各家各户买“雀铳”,各个门楼买“长枪”,做好防范,一呼百应,盗贼闻风丧胆,不敢动岗脚村半根毫毛。村民们安居乐业,人丁兴旺。

为了弘扬儒家“忠”、“义”思想,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钟小沂在“白屋”居家立了个关云长的神主牌位,俗称“关圣”。史书把关视作“忠义”的化身,人们称他为“武圣人”。并撰联“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如斯乃圣人”。年年张贴,代代相传。他让钟瑞珂的嗣孙后人拜祭,向关云长学习,做“忠义”之人。

永一公门楼的春节对联“修明经学,奖进士林”,优贡门楼的春节对联“优游新岁月,贡瑞旧山川”是他撰写的,年年张贴,流芳后世。

后来,小沂又用心学习,刻苦钻研堪舆学、择日学。由于他是个知识分子,又得到了高人的指点,学起来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堪舆学、择日学的知识。很多村民相信他,请他探龙脉、寻找墓地。择日建房、结婚等。足迹遍布大岗、梁村、冷坑、马宁以及中洲、连麦等地,名声远播。现在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钟小沂的芳名。

传说,岗脚后山有个叫鹰山,雄鹰展翅欲飞,蔚为壮观。但被地仙李同判打断了鹰翅,后又被坏拐先生制了X家的祖坟。还有龙气吗?倪屋倪XX请小沂上鹰山弄个明白,堪探龙脉,寻找墓地。小沂惊喜发现鹰山后山有一穴地龙气还在,而且很旺,就点了给他,安葬了他的先祖。从此,倪X家人丁兴旺,至今倪家后人还很怀念并感谢小沂公。

前进村李XX的门楼是小沂公精心设计,拉针准确兴建的。建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到现在已100多年。他们世代相传,此门楼是钟小沂拉针的,风水最佳,不准拆毁,至今保护完好,风采依存。

岗脚“双龙居”祖屋钟作弼公,甲子年建,至今85年。长田祖屋戊寅年建,至今75年。也是小沂选宅,择日、拉针兴建的。目前两座祖屋保护完好,熠熠生辉,人丁兴旺,人才辈出。

注:钟小沂,字嗣曾,号绳武,1871年(同治十年)—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享年61岁,逝世后葬在六百半山坳。

作者:钟涛熙

上一篇:管理作业下一篇:预付款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