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还童》的所思所想

2024-04-15

《返老还童》的所思所想(通用11篇)

篇1:《返老还童》的所思所想

《返老还童》看后的所思所想

世界上也许有很多东西是交错的,最美丽的一瞬出现在了相交的那一刹那,而那美丽而短暂的时光,是我们需要倍加珍惜的。

影片中男主人公本杰明的人生轨迹与正常人相反,他走了一段返老还童的人生。他一生深爱着一个女人,但是只能在他们中年的时候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短暂而美好。本杰明深深地珍惜和铭记这段时光,在他们人生的交错点上演绎出了最美丽的篇章。

命运虽然不可抗拒,但是珍惜此刻却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有些人命中注定要和别人过截然不同的人生,只能在生命中的某一点上与别人交错。我们必须要珍惜此刻所拥有的,因为很多人的人生是交错的,他们相交的时光往往是如此美好,却也如此短暂。

人如此,世间的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往往一次机会,一处风景,一个真心的朋友,一份真诚的感情,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茫茫人海,相聚是缘;大千世界,相遇是福。我们不能选择过去的或者将来的命运,但可以选择此刻。最愚蠢的事情就是发现不了相交时的美好,等到错过之后才为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而追悔莫及。也许,它在你的余生中再也不会重现。

戎子涵2011.12.3

篇2:《返老还童》的所思所想

从2009年7月正式被选聘为“大学生”村官至今已经快一年了,村官生活的点点滴滴都留给我深刻的回忆,而这次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呼伦贝尔市大学生村官培训更是让我对自己的村官之路有了一次“回头看”的反省和“向前看”的定位,也更加让我体会了在基层锻炼中成长的重要性。我想用几句话来说明我对培训的感受,也通过这些话语激励自己在村官这条路上越走越好。

“学会坚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学会坚强,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 学会坚持,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上面的三句话是我在培训第一天听王守聪教授的讲座给我感触最深的。的确,这三句话对于我们大学生村官而言再实用不过了。不论我们是胸怀大志响应国家的号召到基层的,还是解决就业锻炼自我到基层的,既然我们踏上了村官之路,担负了服务农村牧区的重任,那么我们就应该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用正确的人生观引导我们的工作生活。农村牧区条件艰苦,情况复杂,接触到的事情琐碎但却关系到村民牧民的实际利益,群众事情无小事,如何处理问题,克服困难,我想坚强是必备的。在农村牧区这个基层舞台上,我

们就是个孩子,面对环境陌生又艰苦,生产生活的方式方法的改变、人情风俗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放下学历高的架子,用一颗最谦虚的平常心融入到农村牧区的百姓中,是我们拉近与他们距离首要做到的,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从点滴做起,哪怕是做一件让他们满意的事情都是一个好的开始,这是我今后要在工作生活,做人做事中要努力做到的新标准。

“要想到我们有什么,而不是总想到我们没什么” 在村里工作快一年了,除了日常工作外,总是想着要做点什么,但总是想到“哎,没有这没有那”,最后什么都没做成。这次培训,参加了王建平教授《创业意识》和《创业体验》的讲座,让我意识到应该从我们的优势出发,也就是应该想到我们有什么,再去考虑我们还需要什么。平日,总是把“带领村民致富”这样的大话写在各种材料中,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通过这次培训,启示了我至少要用我所学的理论知识,创造性的帮助我的村民增加收入,也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是我培训后回到村里应该思考并实践的,是我驻村工作新的起点和切入点。

“把工作当做事业,把生活当做事业,活着就是事业” 从培训的开班仪式开始,哈部长的话语就深深的触动了我,可以说给我们今后几天的培训打下了思想基础,让我们能在培训日子里沉下心专心的学习思考。不论是作为我们领

导还是长辈,他都用实际的行动告诉我们该怎样成长。他经常说“血的里程,水是不能代替的”,深刻的教育着我们工作也好,生活也罢,都应该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一丝不苟。我们都还年轻,年轻是我们的资本,但不代表我们永远年轻,“把工作当做事业,把生活当做事业,活着就是事业”,这是何等的人生态度,我庆幸在我二十五岁的时候能感受这样的话,激励自己未来的人生。这是我今后人生中新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我将用这样的话语让自己经常的思考,认真的总结自己。

“培训拉近了我们与组织的距离,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

这句话是我自己的,但确是我通过这次培训感受到的。与领导的座谈,拉近了我们大学生村官与组织之间的距离,组织就是我们的家,领导就是我们的家长,培养了我们与组织的亲情;与不同地区的村官战友的沟通,交流学习,拉近了地区间的距离,培养了我们大学生村官这个团队的友谊(情)。特别是到鄂温克旗巴彦托海嘎查和鄂伦春旗齐奇岭村实地参观学习,更是让我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乔书记白手起家的成功和林静敢闯敢干的努力,这些鲜活的例子感染着我们,刺激着我们,让我们急切的想要回到自己的村子和牧区去实实在在的做点什么,并且渴望汲取更多的成功经验,百万农牧民创业先到团每一位成员的事业都是我们学习最好 的典型。我们要用我们年轻的智慧,共同努力将我们呼伦贝尔农村牧区的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在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同时,做好推销员。

篇3:《返老还童》的所思所想

——小议当代中国画的泛工笔化现象王伯勋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1959年,张仃引用黄宾虹的话来表达他对当时中国画创作格局的感受:“唐画如粬,宋画如醇,元以后的画,如酒加水,其味愈淡,今人之画,只有水而无酒矣!”将自己的失望与不满表露无遗。

我们知道,20世纪60年代中国画界正在试图通过“写生”对传统的艺术样式进行深度改造。尽管在此后的一定时期内,“写生”派占据了那场论证的上风,但是张仃仍然认为中国画应该固守自身的图式规律,无需以“写生”对之进行改造,或者说,中国画应该保持固有的“面孔”,持这种观点的还有叶浅予等人。今天看来,当年张仃侧目以视的那些掺入了“写生”因素的作品却成为了当下中国画的经典。我不禁做出这样的假设:如果让黄宾虹、张仃等人穿过时间的隧道身处当下,他们对今天的中国画创作又会做出怎样的评价呢?

我想以当代最重要的主流展事“全国美术作品展”为例,来讨论当下中国画的创作现状。最近的一次“国展”2009年在上海举办。入选作品516件,获奖作品20件(含优秀奖),其中采用工笔技法制作完成的作品有10件,占获奖作品总数的50%。在入选作品中,工笔画所占的比重更高,很大数量的非工笔画画家自动放弃了向全国美展投稿。这一现实情况向我们传递了这样几个信息:1.中国工笔画在经历了80年代的复兴之后,在当代已然进入盛年时期;2.因为近些年工笔画成为获取全国大展奖项的便捷工具,使工笔画之外画种的发展显得较为滞后;3.工笔画创作本身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在发展中出现了深层危机,比如对于技术的过度嗜好、对于唯美风格的庸俗追求等;4.由于人们的趋利本性使然,很多画家投身于工笔画创作中,这种状况一方面壮大了工笔画家的队伍,同时也在改变着当代中国画创作的格局;5.参展工笔画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很大程度的趋同性,对于很多展品我们无需考察作者的学术背景,即可指出他(她)来自哪个单位,师从哪位名家,这种创作局面的出现对中国画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6.就工笔画创作本身而言,还需要探索更大的上升空间,工笔画的“写意精神”还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画面中的形象性格女性化特征极为明显。如此一来,难免使人怀疑这个时代的审美趋向。

十一届全国美展举行期间,雅昌艺术网举行了一次有关此次展览的网络讨论,一位匿名网友这样评论:“国画像(西方古典)油画,油画像(中国写意)国画。”在我看来,这位网友的评论颇有几分见地,同时我们也不禁要问,难道这就是当下中国画的时代“面孔”吗?好的,让我们再回到黄宾虹的比喻。如果说当时的中国画已经成了“水”,那么当下以工笔画为主要表现技法的中国画则是“汽水”。从营养的角度来看,对碳酸饮料的摄取过程除了满足对口腹的短暂刺激之外,与对肌体的健康发展而言显然是弊大于利的。

急于寻找不如踏实沉淀

吴强(浙江大学艺术学院)

对于中国画的当代面貌,我们不能简单地只从形式上去判断。传统中国画,自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背后遵循着一个特定的传统文化发展规律,从宏观上看,这是非常稳定而缓慢的。那么,对于当代中国画的精神面貌便存在两方面的判断:一、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即是否遵循了本土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二、作为个体的艺术家是否把握住了当代现实生活中的核心问题。当然,这两方面都是由从事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人和具体的生活状态决定的。

文化传承和发展应该是通过文化对人的滋养得以实现的,这是一个缓慢影响和长期沉淀的过程。企图急躁地通过拼凑的方法达到发展新文化或创造当代文化面貌的做法,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产生繁荣的假象,但终究会被历史所抛弃。我们现在从上至下都在倡导“文化”,但是否能从真正意义上融入其中呢?穿一身汉服和唐装,手拿毛笔,口吟古诗,画出的未必就是纯正的中国画。同理,打着“全球化”和“同国际接轨”的旗帜也未必就是当代性,至少未必是中国画的当代性。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中国画教学的教师,笔者对于当代中国画发展基础力量的普遍状况是有一定了解的。现在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画面之外的、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也不感兴趣,就更不用说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感受了。学生们大多倾向于对图式的学习和拼接,对于为何会形成如此图式或怎样的心理状态会产生如此的创作基本是忽略的。仅此一点,便暴露出一个很大的问题:当一个有深厚文化背景支撑的画种仅被简单地图式化继承,要谈发展,要谈此画种的当代性不是成了一种奢望吗?正如前面提到的滋养,文化的状态和面貌最后需要被其滋养的艺术个体以某种方式呈现出来,应该是从骨子里发散出来。中国历代文化精神都可以在某些个人和其经典作品中折射出来。所以,我们是否该反思自己走得太急,是否因好高骛远而浮于表面呢?只以新与旧或以其他外在因素判断一个文化及其现象的状态,是否显得简单和草率呢?历史上成功的复古运动告诉我们,发展并非都一味走直线的,在特定时期适当地减速和反思更有利于扎稳前行的脚步。邻国和其他民族对待自身文化的传承态度和做法,邻国和其他民族对待我们文化的学习态度都是我们反省的好例子。

因此,与其急于寻找中国画的当代面貌,不如踏踏实实地深究中国画的基本规律,去找寻和品味孕育这个画种背后的文化生活细节。当这些细节真正融入我们的血液中时,或许我们会自然地找到当代中国画的文化面孔了。

成为当代的人

谭军(职业艺术家)

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面孔,这是一组非常宽泛的概念的集合。当代、中国画、文化、精神、面孔,这任何一个词都已涵盖太多太多的内容,而我作为一个创作实践的具体操作者,常常是从这些单个的概念出发来思考的,至于将所有的思考组合起来会怎样?虽然这是立足于自身艺术实践的个人思考,但会有小范围的共性。

我,或者说我这一代人,或者说这一代的某些人有着类似的、非传统的、独特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作为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学习经历是非常特别的。没有传统的私塾或更旧式的教育,没有经历“文革”,或者说“文革”没有对我产生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果实也没有直接惠及我(“80后”应当才是更直接的受益者)。本科之前的教育和社会的变化有严重的脱节,本科学习期间正好赶上电脑时代的来临和出版业的兴盛,本科毕业后所面临的社会与之前来自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对世界的认识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自己通过书籍和互联网获得的信息与老师们所教授的知识相距甚远。我觉得自己急需整理混乱的头脑和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看法,以及自己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所以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是一件至关重要,却又相当艰难的事情,是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艺术,作为理想,也一再地被更新认识,对艺术概念的认识不断地在变。早期的学习基本以技法学习和技巧训练为主,对艺术的理解也就多从技法、技巧的角度来切入和衡量。后来因为接触更广泛的艺术样式和阅读艺术理论书籍,意识到创作者思考的具体方法、内容才应当是艺术更深层、更重要的核心,于是创作开始倾向于个人思想的表达。再后来,觉得技法、想法都不那么重要了,应当让人在面对作品时忽视技法和想法,毕竟技法只有经历训练的人才懂,而人与人之间思考的差异更是巨大。以简单、纯粹的绘画方式来描绘一个画面会更容易、更真实地传达自己的个体状态,也更容易感动观者。

艺术因为“人”的存在而出现,艺术的历史就是人的历史,艺术就像一眼一眼不竭的泉,曾经艺术之泉在世界各地涌出和扩展,彼此没有融汇。如今艺术的边界仍在被不断地扩大,因为有人在不断冒险尝试而将前锋导向不同的“疆域”,世界各地的艺术之泉已经彼此或多或少地融汇,而且还在一再拓宽并重叠于其他非艺术的领域。

中国画作为这众多艺术之泉的一支涌动多年,形成了自己广大的领域和支流,如今已无可避免地与其他艺术之泉有了融合。如若还将自己囿于某段短暂的绘画历史中,就像将自己陷于艺术之泉涌成的支流或一潭之中,处于泉水涌成的某个水潭中的人很难意识到艺术之泉的边界和源头的存在,也可能失去好奇心去探索艺术之泉的前沿和源头,他们不会看到不断更新的边界和新鲜的事物,只会偶尔感觉到暗潮的涌动,这些沉溺于一汪小水的人可能长成了怪物而不自知。

人类的历史已经将这泉水的“疆域”拓展得非常宽广了,有人仍在开拓泉水的前锋,也有人游走于不同的水域,汲取不同的营养。在这种拓展和融合的趋势中,中国画也必然要放开语言的坚守,让中国画语言单纯地成为世界众多艺术语言的一种,供创作者自由地使用和发挥,这样才能使这一语言带有的独特精神性特征得以自然地显现,一切取决于创作者的表达需要。

创作者,作为个体“人”的决定性作用在不断拓宽和跨领域的艺术世界里尤为重要,关键是创作者能否成为或胜任一个当代“人”的角色。成为一个当代的人,不是活在这个时间点即可,这是一个问题,是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个体需要独自思考的问题,这是艺术在此时此刻成立的基础,也同样是中国画在当代成立的基础。

谁能具有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面孔?

——以当代花鸟画创作为例

沈莹(中央美术学院博士)

有关“中国画”的讨论贯穿了整个20世纪,先后经历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次外作用力的冲击,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喋喋不休的争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认为中国画的核心,比如材料与笔墨是面对国际化和现代化不得不坚守的底线;相反的观点则认为这是国际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不得不突破的桎梏。实际上,作为一个与现代国家同步形成的文化概念,“中国画”自其产生之日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身份。最原始的含义是与东渐而来的“西学”相对应的各种发端于中国的绘画。后来有了“国画”的说法,相比“中国之画”而言,范畴缩小到了毛笔画,这里既包括设色,也包括水墨,没有特别强调从传统文人画中延续下来的精英意识,而是在民主主义革命的呼声中反思“中国画”如何科学化——这是中国画向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直到上世纪90年代,迫于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和对现代主义形式革命的回应,中国画坛以“新文人画”和“实践水墨”为代表,在两个方向上重拾一度缺失的精英意识。

上世纪90年代末的这次探索之所以重要,意义在于它重新确立了写意水墨优于工笔设色的人文价值,以到于当下有“水墨”逐渐取代“中国画”之趋势。“水墨”虽然强调的的是媒介本身,但这种媒介物化了“中国画”在历史上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和抽象的哲学观念。因此,“水墨”也好,“中国画”也好,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而谁能具有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面孔呢?这个问题不是由某一个机制规定的,更不可能由某一种理论规划出来!相反,批评家要做的是从现象中寻找可以被建构的个体。中国画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尴尬,笔者认为能够代表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应该具备批判力量和前卫姿态,而在本质上,“前卫”是体制的对抗者,因此中国画想要“前卫”本身就成为一种悖论。

近年来,“中国画”再次成为当代艺术中的讨论焦点,从而反映出其他媒介在与国际对话过程中的弱势,以及对中国画能够“准前卫”的美好希冀。几次中国画的变革主要发生在人物画和山水画领域,这是由政治意图、生存空间的城市化和现代人精神面貌的整体转向决定的。相比之下,花鸟画领域的变革具有更大的难度。近年来,在花鸟画领域中我们见到了可以举例的新现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保持传统功力的基础上,在精神层面上反映出现代因素,折射出从城市公共空间向乡村生活的回流,不同于“新文人画”对现状的回避;第二种是以抽象的手法象征性地预示当代社会的本质,作品以布面综合材料、陶瓷、装置等形式出现;第三种是在更大的强度上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在这部分作品中,中国画效果的画面仅是一种视觉表象,对“听觉”和“动态时间”的引入真实地补充了传统中国画需要借助想象力来完成的遐想空间。这些新的尝试能否代当代中国画的文化面孔,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说!

深刻自省与理性自信

——构建当代中国画文化精神的两种心态

唐书安(职业艺术家)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首先要有深刻的“自省”能力。人无完人,但是敢不敢于认错和做深刻的自我检视,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勇气。其次,一个人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建立“理性的自信”。“自信”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但盲目的自信,则变为自傲。中国画亦如此。近百年来的中国画,随着朝政更替、时序演进,经历了“德赛”之争、“为现实服务”、“为人民服务”、全盘西化、中西接轨、创新与正本清源等等时代观念的影响。中国画纵有铜墙铁壁之身,也会住时代风雨的浸泡下,日渐走形,变得面目全非。以至于现在我们看到的所谓“中国画”,其实早已没有了中国画的滋味。

仔细总结和分析近百来的中国画变革思想,我以为有两点原因导致艺术家既不自省,也不自信;第一,特定时期要求中国画从旧代的“鉴戒贤愚、怡悦情性”转为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不如此者,即遭鞭挞。在一个不敢独立思考、不能自由思想的年代,中国画要想获得大的发展,是断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在一个连思想都不能自控的时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如何体现?普通大众只知道“这个画画得真像”,那么,“像”就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吗?第二,上世纪末,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人性解禁、思想开放,随后又遭到市场经济之“利”的大考验,艺术也开始迈入市场经济时代,画展、拍卖会、艺术博览会一场接一场。某某画家的作品在专机上展示、某某画家的作品被大会堂收藏、某某画家的作品在拍卖场过亿元等等,真可谓:满城尽是大画师,随处可见牡丹王。国画家们的工作室越来越宽大,座驾越来越豪华,口气个个赛文沈,做派一一盖朱耷。但他们大都在利禄和“愚乐”精神的安乐窝里悠然自得。

笔者觉得我们这些青年国画家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我们完全可以从那些历史事件中去进行“深刻的自省”,找到“理性的自信”。何况现在大力倡导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假如不对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做出深刻认知,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怕也“硬”不起来。

当代青年国画家如何理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呢?还是逃脱不了中国古代圣贤指出的老路:“师传统、师造化、师心迹”。“师传统”是让我们敬畏古贤,对古贤之哲思和作品之技法做出深刻认知;“师造化”是让我们敬畏自然,去和山川万物、花鸟虫鱼做亲密的朋友,古人可以借梅兰竹菊喻君子之德,借松柏芙蕖喻高尚节操,我们为何不能将这样的文化精神加以传扬,去爱惜众生,和谐共处;“师心迹”是敬畏灵魂、净化心灵。一个国画家,在其一生的艺术征程中倘能做到“师传统、师造化、师心迹”,其中国画作品的“文化精神”就会自然呈现。

从审美变迁来反思当代中国画的文化精神面孔

魏建明(湖北工业大学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

中国画语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笔墨、结构和造型。由于当代文化环境的变异,笔墨的生命根系被动摇,被迫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挑战。水墨材料、非传统材料的引入与拓新、西方艺术表现方式的借鉴与转化等等因素,使得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以新的审美内涵在滋生。传统笔墨规范悄然解体,它们已不再是评判中国画的唯一标准,诗、书、画、印并非缺一不可,画家为了画面的完整性、集中性甚至现代感,正在放弃或减少题诗盖印的方式,中国画也自然转向材料媒介、物象造型与结构图式等方面。其中,结构图式迅速走向前台,遮蔽笔墨内涵的失落,并成为中国画家特意追求与强调的重要因素。比如石鲁的躁动奇崛、李可染的光影意境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还有一些画家运用地域构造符号与心理意象表现相暗合的具有地域审美特质的经典结构图式。画家们或隐匿具象事物的内在结构,或根据物象特征抽取对应符号,或观察宇宙时空,构建新的视觉资源,或直面都市,选取新物入画,如此等等形成当代中国画众多个性结构图式的面孔。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画这种所谓“创新的迁移转向”传达出一种扭曲与危机:图式建构的追求是西方视觉理论催生的产物,这不是说图式建构本身不能滋生于本土文化,但传统经典文化的疏离使传统图式的构建多半丧失了内在的张力,传统图式呈现出善和中正的自我平衡与人格完善的应和,在新时期将其延续、更新并非易事,虽然有部分艺术家似乎涉猎其中,然而对传统的粗浅理解、与现代生活结合生硬,是显而易见的。

图式建构是一种综合修养,艺术家要掌握形式心理学、哲学、构图学的知识,在大量实践中建构绘画语言谱系,艺术的敏锐与创新更为重要。所以,这要求艺术家从实践到理论进行积累、丰富与整合。可是,这些因素至今仍然处于“在路上”的状态,还没有一位集大成者竖立起实践的标杆,会引起后来继承者的困惑与犹豫,以及受众的游离与忽视。对图式建构的追求还可能引起对中国画探索的错误理解,部分艺术家在探索图式建构时以猎奇为目的,忽视情感与心性,掩盖笔墨本体语言,必将更远地偏离中国艺术本质而流于虚假与低俗。中国画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对其融合性、边际性、折中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等方面的探索必须是深入而彻底的,这需要一批心智强大的艺术家,由他们带领中国画进入“柳暗花明”的新境界,无疑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

篇4:香港作者的所思所想

香港作家高旅,早年常写杂文,在《文汇报》发表,生动泼辣。十三四年前,他封笔什么都不写,到一九八一年尾,才重新执笔写连载历史小说和每周一篇两千多字的杂文,刊在《大公报》上。

高旅对历史有研究,因此他的杂文大都引古证今,读了令人鉴往知来。他将一九八二年写的七十篇,交三联书店出版,沿用原来专栏名字《持故小集》,重新再读,觉得时间还未过去,足以令人深思。

在《孙行者不能代取经》一文中,他提到唐三藏取经事说:“软弱无能也不妨,有虔诚、坚定的心志,天助自助,必抵于成。最怕是取捷径,求捷法,一味偷巧,自以为得计,那么即使取得真经,也会视作等闲,甚至并不去读。”做学问的确不能用孙悟空一个筋斗云,只争朝夕急于求成,结果欲速不达,许多事情总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功德圆满。

《文学批评类喻》一文中,他认为文学批评的论高低、说好坏,不能搞实用主义,也不能受不了别人批评。所谓实用主义,就是内容一点不理,只求其对自己合适,就说是高。关于受不了批评,高旅举传说中金圣叹批关圣人为例。圣人有青龙偃月刀,大可以砍其头,但关羽不这样做,只请批者笔下留情,以免打破饭碗,这倒是颇有量度,不像一些人一听批评,重者弃市鞭尸,轻者凌辱洗脑,叫你求生不得,求死无门。香港煮饭烧菜,早已淘汰柴炭,除用电力和煤气外,最多用的是罐装石油气,石油气本是天然废气,若不将其燃放会爆炸,科学将其压缩为液体装罐并加臭味,使人易于防范,这样就成家家户户的燃料,这是将糟粕变有用的例子。市面有售人参精,每次规定吃十滴,因为那是浓缩精华,有人一次饮几十滴,结果送医院,这是太多精华之害。高旅在《精华与精粕》那篇文章中另列实例,立论事物不能绝对,言之有物,令人深思。

他批评滑头文学家喜欢述而不作,把别人的东西抄一番。他在《述而不作谈诗人》中,自嘲滑头,其实是对时弊的讥刺。高旅认为,那些连写张便条都不通的青年却写新诗,请枪手的大人物却写旧诗,同样都是要不得,这与捧白卷英雄同样可笑。

高旅这个杂文集,是他重执笔头以来第一个集子,文如其名,文章立论“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对社会上发生的现象,说出他自己的见解,值得重视。

这些文章都是发表在香港,内地读者未必有机会读到,印成单行本,内地读者便可看到香港杂文以及香港人所思所想。当然也感到一些已成过去的社会烙印。

篇5:我心所思所想

来到这个期待许久的新环境已经一周了,虽然与想象中的情景有些许落差,但心中的欣喜远远大于落差所带来的困惑,新的起点,开启全新的人生。

曾经单位的同事经常问我,为什么那么想去大医院,我告诉他们,因为那里才是我真正的家,每一个离家的孩子都渴望回到母亲的怀抱,所以,我神往。。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我,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已经做好了为山西大医院奉献一切的准备!

大医院的未来由我们来创造,我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单是自己,更代表着山西大医院员工的综合素质,我想说的是,来到这里,是因为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我很庆幸在二院工作的那四年,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从刚毕业的热血青年,到现在可以独档一面的医务工作者,这四年洗去了浮躁、冲动,留下的是认真和坚持,还有思考。不变的是,永远勇敢,强大,坦然的内心,承载着这个万千斑斓的世界可能发生的一切。无论好坏,无论高低,无论世人评论。恩,做那个内心不断强大,表面淡淡微笑的自己就很好。。

养好精神头,明早醒来,再混江湖去!

篇6:徘徊黑夜所思所想美文

那个本应春意盎然的三月,我却打翻了黑色的墨汁,因而黑色渲染了我的整个世界。

只是很想写点东西,但是似乎并没有足够的词藻去勾勒出我想表达的意境。于是乎,便放弃了。

三月,我选择了离开。三月,我选择了勇敢。最终,我却仍然一无所获。在三月辍学,在三月犯贱,在三月被感动的一蹋糊涂。

于朋友,我真的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我爱她们,深深的…

我记得:

们亲爱的说:“我愿意陪迩等天亮。”

们雨说:“乖,要好好照顾自己,我们爱迩,一直。”

们白说:“宝贝,想迩了。”

们慧说:“我希望看到迩幸福。”

们敏说:“我们都是傻瓜,但一定会幸福的。”

我想,对她们每个人都说:“我们一定要幸福,我们要一直在一起。”

我真的想哭,没有原因,只是单纯的想哭。

最近,我真的太想我的.朋友们,想到心痛,想到脑袋一片空白,想到泪流满面。可是我觉得不够,真的不够。

想我们在一起的旧时光。

我们买对方喜欢的明星海报,我们在河边讲自己悲伤的爱情,我们一起没恒心的减肥,我们一起下滑的英语成绩,我们牵着手谈心,一起哭了好几个小时……

与迩们这一段又一段“不了情”,让我不孤单,不寂寞,给我勇气,给我安慰……

不管我在哪里,请迩们记得,我没有离开,也不会离开。

朋友真,一辈子。

爱情美,一瞬间。

篇7:对游戏化美术教学的所思所想

平桥区幼儿园

郑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坚持了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思想,从教育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的角度指出了游戏的重要价值,进一步强调“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涵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从美术本质来看,幼儿的美术活动与他们的游戏行为存在着本质的一致,即幼儿作为主体从活动中获得愉悦与满足,顺应儿童天性的美术活动就是幼儿游戏的一部分。

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有效的游戏化教学是课程成功的一个重要前提。而美术活动是一项幼儿喜欢的艺术活动,也是有效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的良好途径。那么,如何将美术教学游戏化,从而提高幼儿的绘画技巧和绘画能力,本学期,就着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将美术教学与游戏这两种互为补充的形式整合起来,实现对内容、材料的优化选择和环境的合理创设,从而萌发小班幼儿画画兴趣,调动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验活动的快乐,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发展。

一、教师语言的游戏化

小班幼儿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性思维,因此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往往是画到哪里算哪里,甚至刚开始很有兴致的画,只是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容易情绪波动,画上几笔就不愿意动手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化语言提示、指导或鼓励幼儿。如有一次在画小鱼的活动中,朱奕翔小朋友画了一条小鱼就把画往我手里一放说:老师,不想画了。我没有强迫他再去画,而是用另外一种口气说:“哎呀,这条小鱼真好看,可惜没有朋友陪它,多可怜啊,你去帮它找几个朋友,好吗?”他点了点头,又认真的开始画起来。

二、绘画材料的游戏化

小班幼儿绘画发展处于涂鸦期,他们喜欢到处涂抹。幼儿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活动,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快乐感,以及对纸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线条和色块的视觉感官上的满足。小班幼儿的涂鸦是一种直觉本能的活动,所以我们提供的材料都应有利于幼儿的直觉表现。

玩具汽车是孩子珍爱的一种玩具,不管男孩女孩都有自己的“汽车”,静止的汽车在他们手中会立刻驰骋起来,向前开、向后退、直着开、转圈开„„当汽车作为幼儿的绘画工具时,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在“车轮滚画”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将汽车开进了颜料盆“加油”,再驶上了“公路”,顿时,白纸上呈现出一条条彩色的轮胎印,汽车开到哪里,轮胎印便延伸到哪里。孩子们不停地重复着“开汽车”这个动作,看到彩色的轮胎印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别提有多兴奋了。接着,教师引导幼儿创编出一首游戏儿歌:我的汽车会跳舞,跳个直线舞,跳个格子舞,跳个圆圈舞„„孩子们边读儿歌边开汽车,活动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看到汽车后的第一个直觉反应便是拿起汽车开,当将汽车轮子蘸上颜料开后,发现汽车可以代替笔进行涂鸦,兴致更高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由感受开始的乱线条,到有规则地进行线条创作:直线、格子线、圆圈线、螺旋线等,在孩子们尽情地玩汽车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线条粗细、形式的变化,色彩的丰富。

三、绘画内容的游戏化

1、生活化内容

儿童对有丰富认知和生活经验的事物比较乐于表现,也易于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绘画内容时,一定要选择幼儿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事物。

孩子们都有看妈妈和奶奶打毛衣的经验。在活动“好玩的毛线”中,教师带来了一件旧毛衣,当场和孩子们一起拆毛衣,拆下来的毛线弯弯曲曲,拉直了便成了直线,幼儿在拆毛线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线条的变化,对画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又让幼儿试着来绕毛线球,感受毛线球由里到外逐渐变大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操作游戏活动之后,孩子们的画面上呈现了丰富的线条组合:有螺旋线——“这是我绕的毛线球”,弯曲的长线——“这是我拆下来的毛线,很长很长”。

2、情节化内容

小班幼儿的思维尚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喜欢说说、唱唱、跳跳、做做,如果通过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语言游戏、表演游戏、等的介入,借助游戏情节将绘画教学的目的、内容巧妙与游戏结合,使幼儿体验到其中的乐趣,表现出积极地投入。

孩子们头戴小猫头饰变成了可爱的小猫,跟着妈妈去钓鱼,清清的池塘里小鱼欢快地游着,小猫们挥动鱼竿,尽情地钓着,“嘿,我钓到了一条鱼!”果然,鱼竿的一头连着鱼线,另一头连着一条小鱼。孩子们有了垂钓的经验,在画画时,便自然地将画纸上的长线连在鱼竿和小鱼之间。

四、绘画环境的游戏化

环境是一个班级中除两位教师之外的第三位老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纲要》中还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1、游戏情境

游戏情境和游戏主题、游戏角色、游戏情节等一样是构成游戏的要素之一,游戏情境的创设主要是物质材料的准备和游戏氛围的渲染。

孩子们从家中带来了自己的旧手帕,用蔬果印章在上面盖印出纹理独特、图案别致的花样,旧手帕在孩子们的手中又焕然一新。在节奏明快的音乐声中,孩子们玩起了丢手绢的游戏,是那么得快乐和高兴

2、区角环境。

如果说集体教学活动中时间和空间是相对集中的,那么区角活动更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开放性。在区角活动中,幼儿能更灵活、更随意地进行游戏操作活动,通过与材料的互动,享受审美愉悦,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活动区中,教师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投放了多层次、丰富的材料,并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孩子自由选择、自由操作,孩子不因材料的单调而索然无味,也不因操作太难而丧失信心。

例如为了让幼儿感受图形,教师准备了积木、棉棒、大小不一的瓶盖等材料,让幼儿在动手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图形的多样性。又如在粉笔画活动中,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拿着粉笔去找自己的一方宝地,既练习了画大图形,又充分想象、大胆创作,作品形象比纸上丰富了许多。珠滚画中,孩子们看到了颜色相互交融的独特效果,从而能更大胆地运用色彩,创造性地运用色彩。

本学期在我们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下,幼儿在游戏化的美术教学中快乐成长,其想象力、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在美术活动中,再也没有胡乱涂画、无从下笔或不敢动笔的现象了,每到美术活动的时间,孩子们都是一片欢呼雀跃的声音:“耶!画画喽!”

总之,我们在组织小班的美术教学活动时坚持做到了自由、轻松和开放,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教学中充分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篇8:《返老还童》的所思所想

在出版于2007年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一书中, 对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了预测[1,2,3,4,5]:

“对于教学策略及技术而言, 类似于PDA、智能手机和电子书本一类的移动设备会愈来愈重要。它们很好地扩展了在校外的非正式学习和变化着地动态的工作环境中的学习方式。强大的移动技术带给我们的, 是集合了信息获取、协作和基于真实生活的学习任务这三者的丰富的学习情境。”——如今, 我们确实真真实实感受到了移动技术在我们身边的迅速普及。

“基于网络的技术会不断在可访问性, 易用性及功能性方面充实完善。未来会开发出更多高效而强大的网络应用。首先博客会越来越易用, 从而普及开来。在教学及工作领域, 可供参与者实时动态地交换想法及反馈的虚拟化学习环境同样会流行开来。这些方面的发展或许将意味着不再去强调‘e-learning’中‘e’的含义, 而是几乎所有的学习都会是数字化的——即装备了某种数字化的技术或者由其提供了技术支持。不再去过度关注数字化学习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而是把更多地目光投向由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 (e-solutions) 支持的学习和绩效的效果。”——新浪博客、新浪微博、开心网、校内网等等, 不知何时, 成为了许多人经常登录的社交工具。

“开放教育资源将会是另一个重要的技术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会通过网络的形式将它们的学习资源免费地向大众提供。由于可以获得更多的开放学习资源, 在基于资源的学习 (RBL) 中提供学习者支持、指导及评价将变得尤为重要。”——维基百科中丰富的学习资源, 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真正的百科全书。

“今后的五年, 教学模型将会更好地适应如何去支持设计开发高度灵活的学习情境和即时的表现及教学支持。而这一切都归因于近来不断关注design研究领域。教学模型会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变得越来越灵活, 同时也会对指导性的或者自发性的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将独立于空间和独立于时间的可访问性, 以及可以适应个人需求及个性化学习的技术结合起来, 将会带给我们一种成本利用率高的规模化的个性学习。伴随着智能教学技术的成熟, 内容资源库会更加的庞大和易于访问, 同时数据库中将会保存来自学习者个人的精力及培训方面的信息。以上这些事件的结合, 为可以提供大规模个性化服务的学习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教育传播与技术发展现状

上文的预测涉及到移动学习技术、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技术、教育资源共享及适应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型四个方面。那么, 多年后的今天, 教育传播与技术 (教育信息化) 领域的发展现状又如何了呢?

首先, 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近几年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或许在多年前, 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将会是一件很让人羡慕的事情, 而今天, 如果细心去观察, 便会发现在你的身边, 处处都可以见到智能移动终端的身影。人们在乘车时做的最多的, 或许就是拿出自己的手机, 浏览视频, 浏览网页, 浏览电子书籍、玩一玩手机游戏、IM聊天等等。在智能终端普及的同时, 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地走向成熟。以上这些无不让我们真切地看到移动技术给我们提供带来得便利, 然而由于缺乏完善的移动学习支持 (不管是配套软件、学习资源, 还是教学设计人员、技术支持人员等等) , 至今移动学习的理念都没能在大众中普及, 或者在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学习者中普及。根据相关访谈数据, 学习者对于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学习的需求很高, 他们需要一个可以随时解答自己的疑问, 并提供扩展知识的平台。总结下来:有实力、有市场, 唯独没有的, 是人力。

其次, 博客、WIKI、社交网站、微博等等基于网络的交流平台, 在近几年迅速在老老少少中普及。每天登陆微博、发布微博, 每天逛校内、看帖跟贴, 这一切, 很多人都在做着, 并且乐此不疲地做着, 而这也正是网络带给我们的强大魅力。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博客、社交网站和微博等平台, 交流学习心得, 收集教学反馈, 在学习者之间、教育者之间和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些早已不能用单纯的数字化学习的概念去概括。不过由于缺乏系统性, 而仅仅是根据需要把现有的交流平台组织起来, 难以达到称之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要求。如今的我们走出了刻意地去强调“e”的时代, 正开始走进一个由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的新时代, 现在急缺的依然是人力 (解决方案的构建者) 。

再次, 说到开放课程, 时下最流行的课程之一, 应当属MIT的开放课程。2001年4月4日, MIT宣布将在互联网上免费和公开分享它的课程教材。十年之后, MITOCW已有2000多个课程上线, 被全世界1亿多人下载使用。如今的它正在为“未来十年能让10亿人受益”的目标而努力着。

最后, 对于国内用户而言, 语言障碍是它们获取MIT课程, 并以此类资源为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阻碍。不过可喜的是, Sina开放课程正在不断地更新着中文字幕版MIT开放课程, 这样的努力, 又进一步拉近了MITOCW在接下来的十年期望实现的目标。随着越来越多地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共享, 如何在基于资源的学习 (RBL) 中提供良好的学习者支持、正确的指导及公正的评价成为了摆在教育传播与技术实践者面前的又一难题。再一次, 我们需要能够将这一难题解开的人。

三、结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的预测与现状看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一直, 有着这样一个疑问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究竟教育信息技术是以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联系上文中的内容, 这种疑问有了这样一种更加直白的表述:“我们 (教育信息技术领域的学生) , 能够胜任以上教育传播与技术领域的各种新兴发展的人才要求吗?”[7]

在不久之前随兴而做的一篇Blog中, 我这样写道:

“E.T.的学科特点, 决定了它所培养出来的, 既非博览群书之人, 擅于舞文弄墨, 亦非武艺超群之人, 长于舞刀弄枪。它所培养的, 是一群掌握着独到手艺的‘厨师’, 刀工细腻, 手法一流, 懂得如何烹饪出符合不同人口味的地道美食。

‘厨师’的角色, 要求E.T.人深谙各类经典食谱的同时, 又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 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特色美食。E.T.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为己任, 藉由对技术性过程及资源的创造, 应用与管理, 努力实现着理论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砥志研思 (专心) 、一丝不苟 (细心) 、持之以恒 (耐心) 可谓是‘教育信息技术’专业学习之路上, 最最不可缺少的三种心态。不论是对多学科理论的深入研究, 还是对多技术融合下的具体实践, 专心+细心+耐心, 再加上点责任心与对完美的小小追求, 相信, 求学之路虽布满坎坷, 依然会留给自己许多的收获。”

四、结语

新兴技术的出现, 让我们很难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去学习, 或者应该说是保持一种活跃的学习状态。很难想象在这样一种瞬息万变的时代, 自己满足于已学知识而停下自己学习知识的脚步, 却在短短数年之后沮丧地发现, 自己所学的知识已经变得非常的匮乏 (不是因为掌握的知识太少, 而是因为在新的环境下, 旧有知识极有可能不再适用) 。[6]

那么, 具备了上文中提到的“深谙各类经典食谱的同时, 又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 制作出别具匠心的特色美食”这些能力的E.T.厨师, 又是否可以胜任新兴技术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呢?这又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太年, 任友群.教育传播与技术的研究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第一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1) :18-24.

[2]汪琼.教育传播与技术视角下的教学策略研究——《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第二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2) :29-34.

[3]赵健.走向学习、认知与技术研究的深度融合——《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第三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3) :30-36.

[4]焦建利, 何秋琳, 詹春青.学习模式及其应用——《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第四部分述评[J].远程教育杂志, 2010 (04) :41-46.

[5]何克抗.对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的学习与思考之五——由“技术研究取向变化”所引发的关于“教育技术本质及未来发展”的争论[J].电化教育研究, 2013 (11) :34-45.

篇9:《线的认识》所思所想

加数学校本教研——教师课堂展示活动中,我执教了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线的认识》一课。

主要过程呈现: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图形朋友“线”(板书:线)。你在生活中哪里看到过线?(学生说一说)它躲在屏幕上的这些物体中,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汇报,师点击)边找边电脑显示。

1.抽象出线

师:现在我们把它请出来。(电脑隐去实物,留下线)

2.分类

师:你能把这些线分一分类吗?

(预计学生会分成直的线和曲线,引出——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直的线,课件隐去曲线,显示直的线)

3.画一画

师:咱们先来画一画,好吗?请拿出纸和笔。我还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一画。(引导:画直直的线要用到尺子。)

(1)师:这是一根8厘米的小棒,你能把这根小棒用线画出来吗?

(摆三次第一次平的,师:这样会画吗?第二次斜着,师:这样你还会画吗?第三次竖着,师:这样呢?)

(2)再出示光棒射出一束光线。

师:这束光线会射向哪儿?如果没有遮挡,它会无限延伸,你能把其中的一条光线画下来吗?我往这个方向照,往这个方向照,如果朝这个方向呢?

师:这几条线与前面画的线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引出:可以向一边无限延伸)

(3)师:现在向两边射,你还能把这束光线画下来吗?这边的光线会射向哪儿,这边的光线又会射向哪儿?(两边都可以无限延长)请你把它画出来。

4.讨论

(1)刚才,我们画了3种直的线,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

(2)大家独立思考一下,(停3秒)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说。(巡视交流)

(3)汇报互动,教师板书。

5.进一步认识

(1)现在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张纸,画出一条射线、直线、线段。(拿学生画的展示)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他画得哪条是射线,哪条是线段,哪条是直线?

师: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2)判断。

6.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关系(课间演示)

7.自学教材:看教材回顾知识点

师:你还学到了什么?

8.符号化表示

在读一读中明确,重点强调射线的表示方法。

课后反思: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实施空间观念领域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我在教学《线的认识》一课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立足生活经验

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你在哪看到过线?”来捕捉学生头脑中对线的印象。学生对线段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抓住这一点提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然后自然生成线的分类,这样的教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二、提供观察和体验的平台

在画一画中,通过直观的操作和感知,加深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的理解。通过三线的仔细观察,比较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学生掌握其特征。如射线和直线的认识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红外线,闭眼想象体验射线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射线和直线的具体表象。

三、建立实物与图形的关系

学生在观察实物后,尝试着画出抽象图,这是一个由实物到图形的顺向思维过程。而看图判断实际上就是把抽象的图形还原为较为具体的事物的过程,是一个反向思维的过程。本节课安排了两次画图,一是实物中抽象出图形时画线段、射线和直线,建立实物与图形的关系,有利于探究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二是在探究“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和“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中,学生通过亲自画直线体验点的个数与线的条数之间的关系。

课后,我认真聆听了同伴们的宝贵意见,反思自己的教学,我感触颇深。

片段重现:

播放课件,演示从直线中出现射线和线段: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线段是射线的一部分。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1: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师:是的,课件出现: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我宁要模糊的正确,也不要精确的错误。”虽然这个片段中的结论并不是一个错误的结论,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的关系,而是草率地以偏概全,单纯地完成了一个教学环节。因此,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应该是先出现一条直线,任意选取某一点,演示一条直线分成两条射线,接着任意选取两点,出现线段,慢慢演示动画,引导学生在看动画时充分感知三者关系即可。

篇10:《返老还童》的所思所想

实际上,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世界城市化的历史,世博会所展现的也是城市化的进程。今日中国的城乡人口比例,与1851年举办首届世博会时的英国和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举办一系列世博会时的美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0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生活大大改观,但在中国以及很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仍然伴随着很多问题。在上海世博会的崭新平台上,人们将为各种“城市病”探询“药方”。

一、把破解民生难题融入大规模建设中

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加快、就业拉动明显、旧区改造焕然一新、城市文明程度提高……上海市民明显感到,世博会筹办的过程,正是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过程。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世博会对上海建设的促进不仅体现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体现在服务民众、提升城市生活质量的建设中。

筹办世博会的8年多时间里,上海掀起一轮投资最集中、而且投资效率也最高的城市基础建设,并且所有这些项目都以利民、便民为目的。比如,上海市民出行不够方便,市政府借世博会的东风,出巨资加强轨道交通建设。今年4月,又有数条地铁线将投入运行。如此大规模的建设,在世博会历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上海市发改委表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举办一届有史以来最盛大世博会的需要,也是为偿还历史欠账、改善居民出行、完善城市生态等作出的部署,更是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做功课”。

相关负责人强调,如果算“投入产出账”,眼光不能仅盯着世博会。相反,世博会催生的一系列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有利于完善上海城市的服务功能,有利于持续服务民生,必将为上海未来发展积攒后劲。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指出,上海抓住筹办世博会的重要契机,将迎世博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乘“世”而上,启动一批惠及民生的市政工程,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周边的长三角地区也受益良多。2010年,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沪宁城际铁路、沪杭客运专线上海段有望建成,京沪高速铁路上海段、铁路金山支线将加快建设,沪通铁路上海段有望启动建设。借助各城市间的交通“快车道”,世博会将对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就业机会、城市功能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长三角的合作交流和一体化进程。所以这不仅仅是上海的世博会,也是整个长三角地区加快城市发展的世博会。

二、城市善政靠什么支撑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就规模而言是史无前例的。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巨大活力,也产生诸多问题。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规划与交通、城市环境保护、城乡互动、社区生活的加强、不同文化与宗教背景居民之间的和谐,所有这些都与这届世博会的主题相关。

近年来,房地产业的超强发展几乎彻底改变了中国城市的天际线。中小城镇面目雷同,传统特色消失殆尽;城市无限度扩张,土地流失严重;小区林立,但是真正的社区共同体却难以形成。过分强调市场的作用或过分看重gdp,使城市建设走向畸形。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已到了必须认真总结、检讨的时刻。

要真正使城市生活更美好,仅仅强调科技手段或经济效益是远远不够的,城市管理者的服务意识、管理能力以及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必不可少。在城市的环境卫生管理方面,各地都有很多疏漏。举例来说,很多路边的商铺、小店没有下水设施,店主直接把生活污水或剩饭剩菜(甚至还有垃圾)倒入马路旁的下水道,既污染环境,也会造成马路下水道的堵塞。世博会将使我们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更加关注,助推城市管理者服务水平、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一定意义上说,上海世博会的服务水平就是上海市政的服务水平。为了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上海多数街道对志愿者、物业保安、居委会干部等分批开展了专题培训,有的街道还开办了世博英语学习班。

城市管理还必须体现人性和民主的特点。上海世博会呈现对城市弱势群体的关注,为广大残疾人专设了以“消除歧视、摆脱贫穷、关爱生命、共享阳光”为主题的生命阳光馆。方案公布后激起强烈反响,该馆描绘的美好明天,给广大残疾人以巨大的精神鼓舞。一群由40名聋哑人组成的特殊志愿者团队届时也将为参观盛会的特殊人群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城市的善政离不开广大市民的参与。为推动政府与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良性互动,上海世博会的组织部门开辟了多种渠道,市政府领导对反映上来的问题十分重视。市长韩正听取了网民的意见,表示将

对世博会的运营实行全程审计,审计结果将高度透明,并向全社会公开,同时也希望各方面共同监督。

三、城市精神获新生

与完善基本生活设施相比,更难做到的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等领域让市民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从而在人们心中培养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使他们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正如首届世博会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同

时,还形成了一种对进步观念的崇拜,人们希望上海世博会在促进城市文明的同时,留下一种新的城市理念,一种能使城市变成人类心灵归属地的理念。

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主体建筑“种子圣殿”内,有着包裹在60000根透明亚克力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野生植物的种子。这些种子使得我们对城市生活有了更加丰富的想象,更加深刻的理解。城市并不是乡村的对立面,我们的城市将被环境生态的理念所照亮,野生植物将在城市里生根发芽。

没有较高的城市居民的文明素质,关爱和归属感就容易变成空话。北京奥运会成功地改善了北京居民的行为,上海世博会也有望全面提高上海市民的文明素质。上海市有关部门在2008年11月初出版发行了《上海迎世博市民读本》,其中的“市民素养篇”,有“文明出行”、“文明交往”、“文明娱乐”、“文明居住”四个章节,共四十六项具体要求,涉及日常生活种种细节。所有的细节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篇11:“三严三实”讲话所思所想

总的来说三严三实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坚持用权为民,遵守党纪国法,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作为审计成员一份子,笔者认为我们审计干部可以从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研究学习和践行三严三实。

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修身体现在和人交往中一个人的道德境界和思想境界。作为一个公仆人员来讲既要有道德修养又需要有法律和政治修养。道德上要学习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三省吾身,知礼义廉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人都能够做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生活上懂得待人之道,追求崇高人格的信仰。法律上要学法懂法用法,敬畏法律的权威,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违法犯法。政治上要加强党性修养,正如习总书记所讲,“党员要讲党性”。审计干部作为国家公仆也要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和研究党的重要理论、党的方针路线和重要会议精神,不断提高党性,理解好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好群众路线工作,与时俱进顺应国家形势,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发挥好审计促进国家良治的重要作用。

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用权是每一个公仆人员的必修课。审计人员手中的权利是《审计法》赋予的,但审计人员要善于运用好监督检查权,处理处罚权,不能滥用,更不能有特权思想。监督检查时要和被审计单位平等协商,平等待人,不能有高人一等的思想,处理处罚时要有法可依有据可考,耐心解释,提供良好建议,不能打着审计法的幌子,胡乱处罚,胡乱建议整改。

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就是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遵守党纪国法。所谓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严于律己就是遵守一切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纪律,是公仆人员的内在要求。审计人员应做到审计长刘家义所讲“用铁的纪律锤炼过硬的审计队伍”,打造一支纪律过硬素质过硬的国家审计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上强调,“要严明党的组织纪律,增强组织纪律性。”学习贯彻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审计机关依法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责,归根到底靠的是一支纪律严明、能打硬仗的审计队伍。要高度重视纪律建设,用铁的纪律打造对党绝对忠诚、依法履职尽责、勇于担当、无私无畏、敢于亮剑的审计铁军。审计人员首先做好自己才有资格监督别人,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

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这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延伸。我们在办任何事情都不要盲目的跟从,盲目的否定。不要看到其他单位这样做,我们也跟着赶鸭子上架。要结合本单位本地实际经济情况、社会情况申请有利于经济有利于社会的审计项目。个人在处理审计项目时,应该根据财金法规,会计制度,审计法规,工程结算的运算结果得出结论,用数据说话,不要主观推测,盲目下结论。从审计证据的数据来源到出具审计报告全过程都应确保数据和运算的准确无误,如此才能做到谋事落到实处。

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审计干部对审计项目、审计事业要敢于担当责任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更要严格把关、直面矛盾解决人民生活中利益攸关的事。审计过程中可以反馈和接收到大量的信息,要充分发挥审计建议和审计整改过程中的作用,对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建议要大胆提出,供政府部门参考,发挥审计促进国家治理的作用。要勇于揭露某些部门单位不作为和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发挥审计反腐利剑的作用,如此才能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审计部门是国家的重要政府部门,要把审计事业当做自己的创业对待,对审计的未来和审计的作用要充满信心,要相信审计会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和人民尊敬。

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成效。诚实做人是共产党员的本质要求,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应秉承诚实守信的美德,对党忠诚,对人民有感情。工作要脚踏实地,对待他人要真诚。前国务院总理朱钅容基所讲“不做假账是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许多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以及大量腐败现象,几乎都与财会人员做假账分不开,而“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科学管理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虚假的会计信息必然会造成决策失误,经济秩序混乱”。审计和会计有着“一脉相承,天然的血缘关系”。朱总理的话也是告诫我们每个审计工作者诚实做人,否则会重蹈会计案件的覆辙,造成重大经济和社会的损失。审计人员在审计的时候,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审计项目,诚实审计,忠于数据,忠于问题本身,保持韧劲,公道正派,不搞敷衍了事。这样才能安心踏实的做好审计工作。

上一篇:金河镇冬令营活动实施方案【修订】下一篇:捕捉幸福600字精彩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