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

2024-04-22

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精选4篇)

篇1: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

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

清朝秀才李毓秀根据《论语》“学而篇”第六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这几句话为精神内涵编写了《训蒙文》,并以“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为组成部分;后来清朝学者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

弟子规《泛 爱 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泛爱众】

“泛”就是广泛,很普遍的意思;“爱”就是慈悲,有爱心。这个“众”,我们此地讲的是众人;除了人之外,你还能扩展到动物、植物,这个世界就更为美好了。请看下一条课文,第二十五条: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这一条也指出来我们都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仰天一看天空,你我都是一样的;我们站在地上,都是同一个地球上面,所以人应该要彼此的珍惜。尤其现代科技的发达,交通的便捷,人与人之间往来互动更为接近,地球就快要成为地球村了。所以人与人之间更应该和睦共处,族群与族群当中也应该相互的包容,相互的尊重。不要认为我这个民族比较优越,我的家庭也比较富有,就有那种侵略别人之心,轻忽别人的心态,这些往往都是纷争的开始。所以人为什么会有争斗,就是彼此不能包容,彼此不往来,彼此不互相尊重,才会引起这样的争端。假使人都能互相的包容,从个人开始做起,家庭一定幸福美满,社会也会一片祥和。我们如果能爱护一切动物,爱护一切花草树木,我们每天早上起来,看到天空的云彩,我们会感觉大地非常的美。我们再看这么漂亮的花草树木,我们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看到花长得这么漂亮,我们内心也都会觉得非常的喜悦。我们再看看动物,我们听到鸟儿在唱歌,我们听到植物上面的虫鸣,我们是不是也会觉得很安心,很宽慰?所以在此地,如果我们能把爱心扩展到动物,也能爱惜一切动物,爱惜世间的一切植物,爱惜这些花、这些树,人间一定会更美好。人看到这么好的环境,生活也会更为完美,更为幸福。我们再看下一条,第二十六条: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为什么会受到别人的推崇与尊重?就是那一个人品德涵养都很好,他足以服众人,大家看到他的言行,他的举止,就会从内心不由自主地敬仰他、尊敬他。为什么?因为他有德行,他有修行,他有涵养。所以这一条也告诉我们“行高者”,就是内涵、品行,你的品德。品德修养到达一个程度,一个修养很高的人,他的名声、他的威望自然相对的提升。这种从内心发出来的敬仰仰慕之心,不假外力,不是说他用权势来希望大家能服从他,敬仰他。

“人所重,非貌高”。我们都知道,一个人会值得尊重,不是他长得好看,也不是他有权势,他有财位(有财产有地位),不是的。因为那种是假的,真正从内心仰慕是不容易的。就好比颜回赞叹孔老夫子,他就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你看老师他非常的高昂,为什么?他的内涵、他的品德、他的修养都是那么高,那么雄伟。为什么雄伟?因为他的德行、他的威严会让我们不自觉地景仰他。所以此地也提到了,一个人要受到别人的尊重,一定要从内心做起,你才有办法以德服众。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这里就讲到一个人有才德、有才学,有真正的学问,这些才德随着你学问的提升增高,你的声望也会随着你的内涵而提升。为什么?世间人都很希望拥有良好的老师,你有这样的才学,很自然就会赢得别人的敬重。大家除了羡慕你的才学之外,同时也很敬佩你有这么深厚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知识,知识的话,我们一看就明了。学问是有真实的实学,这些实学散发出来,你的言行、你的举止都会很令人敬仰的。所以这里讲人之所以能服众,不是他讲话大声,也不是用权势能压迫的,而是自自然然你有那样的真才实学,有那样的道德涵养,你才有办法令所有的众人推崇于你,敬仰于你。

所以此地就告诉我们,人要好学。尤其领导人物或者老师,我们都要知道自己一定要不断地提升,才有办法在团体里头、团体当中领导众人。自己千万不能有偏颇,行为方面更要谨慎;不能谨慎,不能廉洁,那你就没有办法领众,更不可能有办法服众。不能服众,我们就晓得,这个团体随时都有瓦解的可能。所以这里告诉我们,我们的品德要光明正大,才能赢得众人的服从。我们再看第二十七条: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这里也提到人不能吝财。财有两种含义,一个是自己的才能,一个是钱财。当我们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千万不要吝于自己的才华布施。如果你有智慧,你有能力,应该帮助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希望他们也能在这一生愈来愈好,能帮助别人解危,能帮助别人解决社会上的困扰也好,财物上的施舍也很好。总而言之,这里告诉我们,你有能力,不管是什么样的能力,只要是好的,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财富,适时地帮助别人,这是中国传统的美德。

今天社会上已经很少有善人、很少有人愿意很主动地帮助别人,我们读到《弟子规》之后,衡量自己,如果你真的是有才学、有才德之人,应该要站出来为这个社会多做一点事情,这样才能挽救社会颓败之风。

“人所能,勿轻訾”,什么意思?这个“訾”就是轻视、鄙视。有些人他往往看到别人好的一面,他不愿意赞叹,也不愿意有成人之美,他反而会落落的批评,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有道是“文人相轻,同行相忌”。

很多人都因为面子问题,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往往没有办法赞叹;不但不能赞叹,反而还要多加以批评两句,这个也是人的通病。我们有这样的毛病,我们检查看看,这是经常很容易犯的过失。我们读到这一条也要很谨慎地想一想,如果有的话,及时地改正,我们会更好,这个人生会过得更好。

因为妄加的批评,旁人看了,他会认为你是一个贡高我慢之人。我们也晓得,“谦受益,满招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当中,我们最忌讳的就是自傲自满,自傲自满的人就没有办法与众相处。不能与众相处,这个人生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你都没有朋友。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其中的互动,我们一定要有成人之美的这种心胸,看到别人有能力,应该赞叹,能再加以帮助,那是最好不过了。我们再往下看: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这个“勿”就是不可以,“谄富”就是去巴结富有之人,或者有权势之人。“勿骄贫”,也不要骄傲,贫贱也不要难过。这里告诉我们,当我们生活好一点,我们不要笑贫,不要轻视这些贫穷没落之人;我们如果贫穷,处于贫穷,我们也不要去巴结有权势之人,没有必要,人生活在世间应当坦荡荡。这里也告诉我们,要有志气,要有气节,有道是素富贵,素贫穷,素富贵安于富贵,素贫穷也安于贫穷当中。

我们讲世事无常,人环境的好坏,可以说风水轮流转。今天你看到甲非常的得意,焉不知十年之后,甲可能落魄难堪都说不定。所以人要珍惜现今所有的环境,当你有地位、有权势的时候,千万不要仗势欺人;我们贫穷的时候也要有志气,一定要发愤图强,不要有那种自卑的感觉,一定要努力向上。你能努力,自然能改造自己的生活,自然能改造自己的命运。

所以这里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珍惜;你不懂得珍惜,你会轻视别人,同时别人也会瞧不起你。你今天富贵,哪一天你落寞了,别人一样的也会瞧不起你。所以人与人之间,我们想一想,我们应该要珍惜。富贵的时候,不忘要多施舍;贫贱的时候,不忘自己要好自为之,要努力自强不息,自然能改造环境。

“勿厌故,勿喜新”,这一条就更重要了。人追求美好的,都是一般人的习性,看到好的就想要,我也希望能拥有。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欲望就永无止境。所以有一句话说,“喜新厌旧”,可以说自古以来,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习性。对物品来讲,如果不能珍惜,不能爱护一切的物品,追求物欲就会愈来愈深,这样对我们人生也是很不好的。为什么?因为无止境的欲望会带给你很大的痛苦,当你入不敷出的时候,怎么办?已经养成这么奢靡的习惯,要回头都相当的难。

所以从小我们也要告诫子弟,要爱惜一切的.物品。尤其年轻人,最喜欢追求时尚,流行什么一定要赶上这样的潮流,这个也是相当不好的毛病。子弟有这样的情形,做父母的一定要告诫之。当然最主要的,父母本身就不能有喜新厌旧这种心态,这个非常要不得。

除了物品之外,人与人相处也更要注意不能喜新厌旧。我们晓得现在的家庭,有很多家庭为什么会破碎,都是源于家庭父母当中,有一方有外遇,所以把原本幸福的家庭就这样给搞破碎了。抛弃子女,抛弃妻子,弃妻弃子都不应该,弃夫弃子也同样的不应该。为什么?家庭的建立很难得,家庭的幸福更是难得,我们不可能把这么幸福美好的家庭,就是由于自己一时的喜新厌旧,一时的贪欲,然后造成破碎,这个非常的要不得,也是造作极大的罪恶。

为什么?当一个人被抛弃,不是他一个人而已,还有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他的子女,伤了多少人的心,可以说是非常的伤心。想一想子女在这么小,他就失去了亲情,可能没有父亲,可能没有母亲,这也是天下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在失去家庭的温暖之后,长大如果在外面为非作歹,父母的过失就更大了。我们看看今天的社会,有很多青少年在外游荡,有很多青少年在外不知要迷途归返,不晓得应该赶快回头。我们探究他背后,都是有一个身世凄凉的家庭背景,原来都是得不到亲情的照护,从小疏于管教。在家庭失去温暖之下,子女肯定没有办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家庭是一切社会安定的关键所在,为人父母的要珍惜好不容易建立的家庭,我们不要轻易地让这个幸福的家庭破碎。

夫妻当中含有极重的情义,什么情义?想想看,婚前两情相悦,才有可能结合成为一个家庭,结为夫妇。婚后彼此互相努力,建立这个家庭,买了房,安置好一个幸福的窝,彼此都有恩德,这个叫恩义,夫妻之中这个恩义我们不能忘记。还有一个,夫妻里头还有信义,婚前彼此信誓旦旦,山盟海誓,想想过去的这些誓言,如今摇身一变统统忘记了,夫妻之间的三义都不见了,情义、恩义、信义都不讲了。所以,我们看到现在有这么多的家庭破碎,我们看了实在是非常的难过,尤其无辜的下一代更是可怜。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影响重大。

如果我们有这样的倾向,自己要反省一下,想一想它的危害、它的影响有多深。

所以,当我们读到“勿厌故,勿喜新”的时候,自己也要反躬自省,在物质上面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毛病?在与人相处,在感情方面,我们是不是也有喜新厌旧的这种心态?这是非常要不得的,一定要及时回头,悬崖勒马,一切还是来得及挽救的。我们再看下面: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这里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哪一点?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于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所以,在此末学也深深感受到,从以前服务于公职,或者后来从事教职,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扰。对方不知道你很忙,虽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讲话,明明我们在思考,但是没有办法。碰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心里只有默默地希望他能看到我这么忙,赶快离开。有时候,我们正在思考的时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时候,又接到电话,这个电话偏偏对方又跟你讲了很久,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绝,往往也会带给自己无限的困扰。

所以,每一次我讲到“人不闲,勿事搅”的时候,我会特别的告诉学生,当你看到别人很忙,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烦。“勿事搅”,就是不要再麻烦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让别人更忙。同时,我也告诫所有的小朋友,当你要打电话给亲人、给朋友,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看看时间,是不是已经吃饭的时间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要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别人。即使你要打电话,你也要问一下:请问你现在有空吗?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

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过去的学生,他们知道我都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他们打电话来,通常都会先问:请问老师有空吗?如果他的问题比较长,我都会另外安排时间,请他什么时候再打来,方便的话就那个时间打来,这样才不会互相的影响,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礼节。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人不安,勿话扰”。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体力,而且他非常虚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个接一个去探望他,这样只有叨扰他。等他好了之后,我们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当我们要做,要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地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我们连跟他讲话的时间,我们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不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也要让他有好好休息的时间。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会跟我抱怨哥哥姐姐经常欺负他。我就问他:为什么你会被欺负?我会说:是不是哥哥姐姐在做功课,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说:是。我说:你这样就犯了《弟子规》这一条人不闲,你去事搅。你看到哥哥姐姐正在用功读书,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对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姐姐他很忙,然后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姐姐讲等你功课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万不可以吵他。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讲解之后,往后吵架的机会就少了,因为他也懂得替哥哥姐姐着想,功课为要。当他功课做完了以后,做哥哥做姐姐的再陪弟弟玩,这样才对。而不是看到哥哥姐姐一回来,就抓着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纪,你这样讲道理给他听,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这一点看到别人不能替对方着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请人帮忙,这种习惯也要改正。为什么?有时候人很难开口拒绝,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会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

篇2: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易解:只要是人,就是同类,不分族群、人种、宗教信仰,皆须相亲相爱。同是天地所生万物滋长的,应该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维持这个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物种以竞争为目的。人类以互助合作为目的。)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高超。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有才能的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卓越,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处事能力,而不是因为他很会说大话。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易解:当你有能力可以服务众人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虑到自己,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是批评、嫉妒、毁谤。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或者轻视他们。不要喜新厌旧,对于老朋友要珍惜,不要贪恋新朋友或新事物。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闲言闲语干扰他,增加他的烦恼与不安。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易解:别人的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作了一件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朋友之间应该互相规过劝善,共同建立良好的品德修养。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的品德都会有缺陷。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易解: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作是我,喜欢不喜欢,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要立刻停止。(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设身处地为他人著想。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篇3:弟子规泛爱众读后感

“泛爱众”,在《弟子规》中是这样解释的:“以广泛的爱心对待社会大众……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同时能够兼顾到他人、家国、天下……用心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待人谦和、有礼貌。”尽管《弟子规》只是给学生写的,但是,作为教师,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介绍如下:

一、自身提高道德修养,做到对人谦和、有礼貌。

能够说我们上庄中学的全体同仁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每一天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教学,都是为了教好我们每一天应对的学生,所以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崇高的。我们没有理由对任何一个同事不谦和、不礼貌。

这就要首先想到别人的长处,想到从别人那里学到点东西。

我认为我能够学到很多。从刘老师那学到慈悲、仁爱,从庆华那学到严谨、宽容,从小林那学到机智、严格,从小苏那学到端正的态度,从新颖那学到谦恭的品质,从小曹那学到步步深入的教学思路,从小朱那里学到一板一眼的工作方式,从杨光那学到良好的心态。从李兰那学到务实的风格。

我们的每个同志都有自己的优点、特色,值得我们去学习。

二、不自私,互相帮忙

《弟子规》中说:“己有能,勿自私”,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才能和本事,不要保守自私、舍不得付出,要时刻想着服务大众、回报社会。”我们都是从高校毕业的,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工作就是把知识、潜力拿出来,回报给社会。不自私,同学科教师就能够在教学中畅所欲言,把自己的体会、经验带给给大家,就会互相提出批评指正意见。不自私,同班教师才会不记得失,团结协作管理好我们的班级。不自私,才会给他人带给方便。我们上庄中学才会是团结的群众。

孔子也说:“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说,君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中,能够与多数人联合,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利益而团结在一齐。我们不必须能成为君子,但是我们能够用君子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不干扰他人的工作

“人不闲,事勿扰;人不安,勿话扰。”与人相处,我们就应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影响到别人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

我想的是:在很多学校的走廊里都有这样几个字“慢步轻声”,目的是让教学环境持续安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的教室里贴出“入门即静,入静即学”,为的是所有学生能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彼此间学习不受打扰。

我们的工作也很繁忙,如果充分利用时间是完全能够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联查任务的,就不会出现抱怨的情形。

篇4:解读弟子规之泛爱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泛爱众》的含义,并能够联系学习生活,灵活运用所用知识。

2、教学方法:故事教学,讨论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养成主动关爱他人的习惯,注重才学品德的培养,并能尽自己做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篇章意思,同时把文义逐渐融入脑海中,与日常生活对比;

【教学难点】:让学生讲出自己身边的事例。教学过程

一、回顾

集体背诵《弟子规》的总叙部分,回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部分?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序里,则学文。

请同学回答,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部分? 回答:孝:孝敬父母

悌:兄弟朋友之前互相关爱

谨:为人处世应该注意的地方

信:做事要讲诚信,有信用

我们已经学了孝、悌、谨、信这四个部分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一个内容——泛爱众。

二、解读《泛爱众》

(一)带领学生诵读新课内容 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二)逐句分析

1、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译文】:只要是人,都需要去关心和爱护,因为大家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等于在帮助自己。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帮助别人。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也会第一时间帮助你。如果每个人都这么做,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会感到特别温暖,我们的家庭也会更加幸福,我们的班级也会更加团结,我们的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这时候有同学们提出了疑问:

1、同学们都不关心我,我为什么要关心他们?!

2、我看到公交车上的工人,衣服特别脏,我只能离他们远远的!实在没办法关爱他们!

请同学们思考,我们应该怎么解答这些疑问呢?

1、我想问下第一位同学,你有没有在别人需要关心的时候,主动去关心别人呢?如果你是一个不想付出,却只想得到别人关爱的人,大家可不喜欢这样冷冰冰的同学哟!

2、有的人是依靠脑力劳动,有的人是依靠体力劳动,尽管工人身上很脏,但那是劳动时候粘上的灰,只要是劳动时候粘上的灰都不脏,他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尊重!

最后,仍然有一句道德底线想跟大家说:社会上有少数聋人在做着非法的事情,甚至还有班级里的少数学生也受到他们的影响。如果有的学生实在做不到主动去关爱他人,也请谨记一点:不能伤害别人!

能够做到“泛爱众”的人,愿意主动去关爱别人,从而在品德上得到大家的敬重。对于我们来说,具体要怎么做才能得到大家的敬重呢?

2、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释义】德行高的人,名望自然高,人们所敬重的,并不是一个人的相貌。才能出众的人,自然就有很高的声望,人们所信服的,并不是说大话的人。

让我们从历史上寻找例证吧!(1)晏婴使楚的故事

观看视频《晏婴使楚》,思考以下问题:

为什么楚王对长相丑陋、身材矮小的晏婴十分敬佩呢? ○品行高尚:心平气和的面对别人的嘲讽

○真才实学:用自己的才学帮助自己和齐国挽回尊严(2)古代第一美男:潘安的故事

我们熟知的一个成语“望尘而拜”,说的就是潘安。这个成语说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晋书·潘岳传》

思考:为什么相貌出众的潘安,却没有给后人留下好的印象呢? 虽然潘安相貌英俊,但是溜须拍马,卑躬屈膝,让人看不起。(3)身边的榜样——宋雪霞

古代的例子我们已经看了两个,那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强有力的例子呢?

同学们还记得上个学期,我们邀请优秀毕业生宋雪霞来我们班做讲座吗?当时宋雪霞送给大家一个公式,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成功=艰苦努力+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大话

小结:回顾以上两节,讲了讲个内容:品行和才学,在信的部分,我们也曾学过“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励”,本课又一次强调了德学和才艺的重要性。

如果你能做到这些,真正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的聚集在你身旁。当你已经做到品行高尚,又有真才实学的时候,你可以为别人做些什么呢?

3、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释义】: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

讨论: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班的同学们凭借自己的才能,主动帮助别人。让我们大家共同来说一说。

例如:谭俊擅长修东西,他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维修门、小鼓和小台灯。杨鑫杰凭借自己过硬的美术基础,把班级板报设计的非常漂亮,秦超乒乓球技术非常好,不吝赐教,他还是我的师父呢!

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如果同学在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主动请教你,如果你会的话,给其他同学讲一遍,同学们懂了的同时,等于你也复习了一遍,更进一步加深印象。

讨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同学吗?

 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是不想干,我要干不比他干得好! 你看他那样,还上台领奖呢,小心下台时摔一跤!

 有的学生看见别的同学考高分,不分青红皂白就加以诋毁:“就他那样,能考这么高?抄的吧!”

小结:我们应该尊重别人的才能,哪怕这种才能表面上看起来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才能看得太重,而对别人的才艺不屑一顾。

(三)再次诵读全文

三、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人所重视的是内在的修养,而不是外在的容貌。只有主动去关爱别人,并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别人承认并对社会有益的人。

四、作业

背诵今天学过的内容,并学会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句子的含义。

【教学反思】:

1、单调的解释文意,学生较难理解。没有深入到学生中,挖掘平时学生中发生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情,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导致课堂只是走了个过场,内容没有深入学生内心。

2、晏婴使楚的视频不够形象,字幕太小,学生不能尽快理解,导致课堂上浪费了太多时间来解释这个故事,学生也没有完全弄懂这个故事和上课内容的关系。

3、宋雪霞的例子很好,如果可以把宋雪霞的照片,或是以前拍摄的视频剪辑下来,放在课堂上,会更快的引起学生的回忆。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弟子规泛爱众篇全文】相关文章:

泛爱众读后感04-17

学弟子规做文明人,弟子规读后感04-15

上一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下一篇:安头实验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