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景点导游词

2024-04-27

剑门关景点导游词(通用7篇)

篇1:剑门关景点导游词

如果朝天明月峡的险还不能令你惊叹的话,那么剑门关“剑门天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绝”一定会让你折服。剑门关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 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 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 地。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 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 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 三国时期,蜀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 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 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 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 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 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它除山雄关险之外,还以 峡谷的幽深、翠云廊

的秀丽、岩石的怪异、山洞的奇特而闻名。这些胜迹和传说,给 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风采和稚趣,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 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现在大家所来到的就是翠云廊了。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险著称的剑门蜀道的一段,是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号称“三百长程十万树”,最大的须7-8人合围,小的也要3-4人方可抱拢。翠云廊---当之无愧的蜀道明珠!这个由近万株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民间又叫“皇柏”,也称为张飞柏,传说是当年三国名将张飞驻守蜀国阆中时号召人民所植。但据史料及民间传说,古柏是历代开成的群体,其栽植时间,上起秦汉,下至明朝中叶,历时余年。随着古蜀道的开拓和驿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树,逐渐形成数百里的林荫大道。

篇2:剑门关景点导游词

俗语云:不吃剑门豆腐,枉游天下雄关。剑门关豆腐宴:草船借剑、大战七板坡、三足鼎立等丰富多彩。说 起剑门豆腐,还流传着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哩!相传三国蜀汉景耀六年,魏将钟会、邓艾领大军分十路杀入蜀境,蜀主将姜维兵败,退到剑门天险拒守。当时,姜维营中兵士疲惫而不能再战,马乏而不能骑。而魏将钟会全力夺关,眼看剑门关危在旦夕。此时董厥向姜维献计,号令剑门百姓家家磨豆腐、做豆腐,以豆腐犒赏士兵,以豆渣喂军马。数日后姜维兵马体力恢复,遂引兵杀出关去,直杀得钟会、邓艾大败而走。从此,剑门豆腐名声远扬。剑门做豆腐,都是用石磨推、拐磨拐,磨出的豆渣少,点出的豆腐不仅量多,而且柔滑水嫩,吃起来上口。

品完美味佳肴,上精神食粮。梓潼七曲大庙是海内外文昌宫观之祖庭,在一千多年的造神运动中,张亚子由人七曲山大庙自古以“东依梓林,西枕潼水”得名的川北梓潼,素有“蜀道南大门”之称,建筑辉宏。到神被历代皇朝追封至“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素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七曲山大庙现存元、明、清古建筑23处,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古建筑博物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发源于文昌祖庭的洞经音乐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随着文昌帝君的声名远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全人类宝贵文化遗产”。 拥有全国最大的纯古柏2万余株,最老的“寿星”皇柏有2100岁,最年轻的“寿星”潘家柏也已200岁高龄。

“古今尊国土,中外仰诗仙”一千三百年前,李白饱吸家乡灵气,仗剑远游,却再也没有回我们现在来到就是诗仙李白的故里,在这里可以了解李白出生、成长的故事.隔着一千多年的风雨体会诗人当初辞亲远游、仗剑去国的冲天壮志:漫坡古渡,红岩夜雨等遗址的动人传说又会令你产生无尽遐想,新近开发的太白碑林又会让你留连忘返。

篇3:剑门关土鸡林下养殖技术(上)

1 场地选择

剑门关土鸡应选择地势高燥、平坦, 未被病原污染, 土壤通透性好 (最好是沙壤土) , 背风向阳, 环境安静, 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交通方便的地方进行养殖。

养殖场地应距支线公路、铁路200m以上, 距河流300m以上, 离屠宰场、居民区等2 000 m以上, 并有供电保障。

养殖场应有适宜放养土鸡的林带、果园、草场、荒山荒坡, 最好有山脉、沟谷、河流等作天然屏障。

2 场舍建设

2.1 鸡舍分布

养殖剑门关土鸡可实行分区轮流放牧, 可根据场地地形、地势和风向确定圈舍布局, 将养殖场地均匀划分为若干小块, 每小块4~5亩 (1亩合667 m2, 下同) , 并在适中位置建一栋鸡舍。鸡舍之间, 鸡舍与生活区、办公区应严格分开, 并建隔离带。

2.2 鸡舍建设

鸡舍用塑料、竹木、尼龙、稻草等搭建或采用砖木结构均可。因林间空气流动性差, 故圈舍的檐口高度应在2.7 m以上, 有条件的最好建砖木结构圈舍。建舍时须让鸡舍保持冬暖夏凉。

鸡舍面积视林中间隙而定, 一般每舍40~60 m2。鸡舍朝向可根据鸡舍位置、鸡群活动范围灵活掌握, 鸡舍应在鸡群主要活动方向开门, 方便鸡群出入。鸡舍地面应高于舍外地面20 cm以上, 舍内地面应平整, 舍内可铺约5 cm厚的混凝土, 地面向舍门略倾斜, 以便清扫。鸡舍四周建排水沟, 以排出积水, 保持舍内干燥。舍前整理出足够面积的场坝, 用于鸡进食、饮水等。林间建舍应注意让舍内获得足够的采光。

2.3 围栏建设

养殖场与周围环境隔离开, 除利用天然屏障外, 可栽种植物, 设置篱笆、栅栏及修建围墙与外界隔离, 鸡场出入口设消毒池。

养殖区与辅助区 (生活、办公、仓储等区域) 之间设围栏隔离, 严防鸡只越过隔离设施, 跨区道口设简易门与消毒池。

2.4 粪污处理场区下风口、地势低洼处设无害化处理场, 无害化处理场距鸡舍200 m以上。

2.5 场地处理

新场地最好割除植株较高的茂密杂草, 保留稀疏、低矮的野草、野菜, 并清除威胁鸡群安全的有毒有害植物, 驱除蛇、鼠等天敌。对较高、较陡的土坎, 应疏理平缓。场内积水、污泥等要进行引排、填埋处理, 以免腐败毒物、污水危害鸡群。旧场地的粪便、污物应堆积发酵。

进鸡前应清洗、消毒用品、用具, 清扫、消毒圈舍及周围环境。

闲置放牧地应恢复地表植被, 也可浅耕种植牧草、饲料作物等。

2.6 配套设备

鸡场应备好栖架、垫料、给水设备、喂料设备、照明设备、饲料搬运设备、鸡只转运笼、应急照明设备、防疫物资等。

3 饲喂方法

剑门关土鸡可实行分阶段饲养, 前期 (50日龄前) 舍内饲养, 后期 (50日龄后) 放养, 放养时间不少于4个月。鸡出栏的最低日龄不少于180 d, 公鸡最低出栏体重2.5 kg, 母鸡最低出栏体重2.2 kg。

养殖剑门关土鸡禁用非法添加物, 出栏的商品鸡应无药物、重金属等物质残留, 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要求。

3.1 舍内饲养

使用全价配合饲料让鸡自由采食。合理分群, 控制饲养密度, 平养育雏时, 初期饲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0只, 以后随鸡的日龄增长饲养密度逐渐下降, 同时按照鸡的大小、强弱进行1~3次分群, 到育雏末期, 每平方米饲养鸡15~20只。

育雏阶段应做好基础免疫, 并加强消毒 (常规消毒每周1次) , 强化饲养管理, 为散养阶段提供优质、健壮的鸡苗, 同时雏鸡应根据气候条件适时脱温。

3.2 放养

可选择林地、果园、荒山草坡放养剑门关土鸡, 每亩放养100只左右, 每群300~500只。早上9点投料1次, 每只鸡投料20~40 g, 全天保证供给鸡充足、清洁的饮水, 傍晚补饲1次, 每只鸡补料30~50 g (投料量根据鸡的采食量增减, 以不浪费为宜) 。

为提高鸡肉品质及增加鸡的风味, 应适当延长饲养周期, 对4月龄以上的鸡可适当饲喂玉米、红苕等粗饲料, 保证鸡的体重稳中有升。

放养期间对鸡进行吃料、归巢调教, 使鸡形成条件反射。放养阶段应做好禽流感、鸡新城疫的免疫接种工作, 同时应加强防疫管理, 严禁场外动物进入养殖区域, 人员、车辆、物资等进入场区要严格执行卫生防疫措施, 避免病原入场。

4 疫病防控

4.1 消毒

鸡舍周围每周撒一次生石灰。每批鸡出售后, 对鸡舍墙壁、地面及饲养设备、周围环境进行彻底冲洗, 鸡舍经冲洗并干燥后, 采用2种以上的消毒剂进行3次以上的喷洒消毒, 进下一批鸡前应再进行一次消毒。

4.2 免疫

鸡30~35日龄肌肉注射新城疫-传支二联灭活苗;40~45日龄肌肉注射禽流感H5+H9二联灭活苗;50~60日龄皮下注射鸡痘疫苗;90~100日龄肌肉注射新城疫-传支二联灭活苗。

4.3寄生虫预防鸡放养阶段一般进行两次预防性驱虫, 鸡60~75日龄用阿维菌素粉剂拌料3~5 d, 100~110日龄用吡喹酮粉剂和阿维菌素粉剂拌料3~5 d。

4.4 常见疾病防治

4.4.1新城疫俗称鸡瘟, 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 其可导致各日龄鸡感染和死亡。新城疫传播迅速,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天气突变易促发本病。

病鸡精神不振, 采食量减少, 翅下垂, 站立不稳, 张口呼吸, 咳嗽, 发呼噜声, 呼吸困难, 部分鸡拉绿色稀粪。发病后期, 一些病鸡出现扭头、歪颈、转圈等神经症状。

剖检可见病鸡气管环状充血, 气管内有黏液或混有血丝, 腺胃乳头出血是特征性病变, 其肌胃角质膜下有点状、条状出血, 肠道广泛性出血, 小肠表面可见散在的枣核状红肿病灶, 剪开小肠可见黏膜面有枣核状的出血斑或溃疡灶, 其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

篇4:剑门关:煮酒论英雄

说英雄、谁是英雄

剑门关“煮酒论英雄”比之三国曹操、刘备在许昌九曲河亭煮酒论英雄,更增添了几分悲壮。诸葛亮北伐中原,开剑门,从此有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然诸葛亮北伐“出师未捷”,这里后来却成为蜀灭亡以前姜维守蜀的最后屏障。姜维的痴心救国梦,随后又被破剑门的邓艾粉碎。邓艾“一将功成万骨枯”却也未能功成身退,受小人诬陷,冤死剑门……

说英雄、谁是英雄?诸葛亮战胜了大自然的“蜀道难”,却又倒在了北伐路的“蜀道难”上。剑门关成就了他的辉煌之绩,也终结了他的辉煌之愿。刘禅那边投诚了,姜维这边还在浴血奋战。悲情英雄的名字与这条悲情“马奇诺防线”永远连在了一起。还有邓艾,这个飞度剑门关的孤胆英雄,却白白冤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夺取胜利,却不能分享胜利,可惜!然英雄是不能只以成败得失而论的,起码在剑门关的历史上他们全都留下了自己最光辉的一章。

(开剑门)篇:

诸葛亮开剑门与北伐“蜀道难”

不再难的《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一首著名的《蜀道难》,一说就是当年用来描述川北门户,有着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剑门关。”

我第一次产生出“蜀道难”中的共鸣,是在从剑门小镇通往剑门关的路上。 顺着一条蜿蜒崎岖的柏油路行走,一边是高耸着姿态怪异的磊磊危石,另一侧则是崖壁悬空。真可谓“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当我面对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时,也只能“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了。 仍感慨“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哉!”

想!脚下今天这条108国道还未开通的几千年前,蜀人难道真就像李白所说,“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但李白又说过:“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看似有些前后矛盾的话,其实是在给我们暗示一个答案。

——三国时期,诸葛亮开剑门关,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地势难、气势难

我赫然止步在一方镌有剑门关三字的石碑前。“剑门关”!不错这里正是剑门关,纵使没有这方石碑,就冲这虎踞雄关的气势以及满布关楼栈道的山崖来看也不难断定。

此刻我已伫立在剑门关关楼之下,仰视着半山崖间万丈绝壁上开凿出来的剑门关楼与栈道;关楼一侧是大剑山峰,笔直如刀削倚在那里。于此地凿石开关,困难可想而知。

诸葛亮开剑门关不仅克服了剑门一带地势难的问题,还修筑出了这气势非凡的剑门关。

当年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而路经此地,剑门山正好卡住了通往汉中、长安一带的路。诸葛亮于是下令就地开山、劈石、架路。于是有了后来的“剑阁道”。诸葛亮“剑阁道”修建方式,《蜀水经》中有记载:“大剑溪峡谷石岩上还存有栈道的石孔”。可见当时的剑阁道是沿大剑溪的峭壁开凿、架设的。今天大剑溪上遗留下来的石孔,就是当年铺设栈道所留下的。

同时诸葛亮在对先秦的“金牛道”重新加以修缮,诸葛亮并不算历史上开凿剑门道路的第一人,相传当年秦欲伐蜀,就以献金牛为名,骗蜀王开辟出一条入蜀的道路,后来金牛没迎来,迎来的却是秦国人的铁蹄,这条被开辟出来的道路,就被称作“金牛道”。但毕竟当时受时间、条件的遏制,开凿出来的道路过于简陋。后来又历几代,已经慢慢荒废。是诸葛亮将其修复、拓展。

如果说剑阁道的开辟,是一场诸葛亮北征道路上与大自然间的胜利对决的话,那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气势雄伟的“剑门关”,则可以看作是象征这场人类征服大自然天险伟大胜利的标志。

据载三国时期诸葛亮建造的关楼原貌是这样的:“雄关隘口,关楼高峙,拔地而起,箭楼三屏。底屏石砌,城洞拱形;大门铁护,上铆乳钉;额嵌‘剑阁’,金光耀眼。关楼横匾:‘天下雄关’。顶楼额书:‘雄关天堑’,四墙壁画,中塑观间;弘瞻题诗,高悬窗前;翘角金铎,锒铛有声……”

剑门关作为一道军事建筑,被后世人所一直沿用。无战的时候大门敞开,烽烟四起而紧闭。原貌格局一直并无太大的改变。

有记载清朝修复后的关楼,就仍为三层结构,底层以石条砌成拱形关门。有两扇铁皮乳钉大门。门正中,镶嵌“剑阁”二字,上筑堞垛,居高临下,供瞭望射击。

历史上剑门关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民国初年,剑阁县知事张政主持进行了一次较大的修整。后民国八年,县知事王亮、剑门驿县佐范升东又进行了培修。只可惜在1936年修川陕公路时,将其拆掉。

今天我们看到的剑门关,为近代重新仿建。剑门关作为一个军事要塞,到了和平年代其用途虽然已经荒废。但我们却不该忽略它除军事以外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这是一个人类征服大自然的标志,也是诸葛亮卓越政绩才能的见证。

(守剑门)篇:

姜维守剑门与悲情“马奇诺防线”

悲情的“马奇诺防线”

伫立剑门关上,我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一个在剑门关历史上,乃至三国蜀后期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人。他就是姜维。一个悲情英雄的化身。

三国历史上有记载:姜维为主尽忠,刘禅这边“投诚”了,姜维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关岗上,期望浴血救国。姜维的痴心救国梦,最后可惜还是未能力挽狂澜。

姜维守剑门,失败后,于蜀灭亡不久逝于成都,遗骸被埋葬在了剑门关这里。据传姜维的孤魂在剑门关前徘徊,化为山峰上的一块巨石,后人称作“姜维石”,那块巨石而今就在剑门关口山峰上,远观形似一个侧脸的盔甲将军人头。望着远方天际,死不瞑目。他悔恨自己未能继承武穆遗志。诸葛亮当初谋划设计出了这道依仗绝险而构成的天然关隘,来作为川北的一道门户。这条坚固的“马奇诺防线”却在自己手中沦陷。

其实我觉得姜维无须自责。正所谓:亡国者,先亡心也;民心涣散,任何再坚固的“马奇诺防线”都会抵挡不住这股汹涌澎湃的洪水”而溃堤。

剑门关的最后崩溃,归根结底已再不是姜维个人的溃败问题,而是整个蜀国的国溃。

悲情的英雄

姜维戎马生涯的后半生,是在剑门关度过的。

他先继承武穆遗志北伐中原,后又在抵御魏军入侵时,在剑门关与魏军对峙。

剑门山里如今留有许多与姜维有关的遗迹。比如今姜维庙背后的姜维洞,据说就是当年姜维议事之所;还有一个孔明兵洞,则又传说是姜维用来囤放武穆遗物的。姜维本是魏国将领,在诸葛亮北伐时期被其收服。诸葛亮死后,将自己的兵书,包括木牛流马的制作图本都传授给了他。但是由于后主无能,蜀国灭亡,姜维秘密遣人将兵书、图谱藏入山洞当中,以防落入他人之手。而兵书、图本随着姜维的去世也就成为了千古之谜。

猜度姜维所得的兵书与图本。兵书,应指行兵打仗之法。姜维用兵虽然没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也指挥得当。在剑门关曾经屡败魏军。这也许正是诸葛亮兵书的功效。

图本中的连弩应该是一种连发弓弩,可一次射出连发箭,威力奇大。而“木牛流马”则是一种机械化的交通工具,此物不需人工饲养,能登高上坡,妙用非凡。在那个科技落后的时代,这两样东西的功效在当时可想而知。

看来姜维绝不乏“天时”“地利”。之所以要败,只因缺少了最重要的一样东西——“人和”而已。

(破剑门)篇:

邓艾破剑门与“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将功成万骨枯”之“万骨枯”

剑门关,一个天然的古战场,人与自然之间的征战、人与人之间的互征战都纷纷与此展开。既然征战,就有死亡。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战争在成就了极少数人的同时,又使多少生灵涂炭!

在剑门关大剑峰前我意外发现两架横放着形同天文望远镜样的东西,据一旁镜的主人说:此镜是用来观望大剑山上“阴阳双剑”的。

阴阳双剑,为一黑、一白两柄宝剑,其直插进大剑山峰的绝壁之上。至于是,因何原因要在此插剑,有人推测:历史上很多朝代在此发生过惨烈激战,不知已有多少生灵魂断于斯,为了镇住这股阴气,故双剑插关以慑冤魂……

我由此想到了三国历史上剑门关那场极为惨烈的战役:蜀后期姜维镇守剑门关,姜维引三万兵士撑剑门天险挡住魏十万大军,而魏军守领邓艾则悄悄带人偷过阴平小路,绕过剑门关口,直杀绵竹、取成都。蜀国就此灭亡。

我顺着山涧小道向上攀。剑门关道路由于是凿山开石架设而成,因此很多道路几乎是贴着崖壁在行走,又因为刚下过雨的缘故,道路便更显得有些泥泞湿滑,每走一步都需抓稳了栈道上的锁链。

想当年邓艾偷过的阴平小路,几乎是在“无路可走”的悬崖,当真是条绝路。比之脚下现在的这条山路,何止险要百倍,想想让人不寒而栗。邓艾的人马最后到达绵竹一带的时候,只剩下寥寥几千余人,大部分将士都不是在战争中牺牲的,而是在过剑门关的时候失足从悬崖上落下,给活活摔死的。

那是多么惨烈的一幕。夕阳、昏鸦、山野遍地散落残缺尸骸,这又是多么真实、生动的“万骨枯”场面啊!

功成、名就、身未退

邓艾的结局挺叫人惋惜,他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后这个一将功成的名将,却也沦为了“万骨枯”中一具。

就在邓艾夺取了胜利,还未来得及分享胜利的时候,魏军的统帅钟会因为嫉妒邓艾抢去了他的功劳,于是就在魏王面前诬告其要谋反,不明真相的魏王遣人将邓艾捆押至洛阳,钟会因害怕事情败露,故在押解半途中就将其杀害……

传说邓艾死后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冤魂提着脑袋驾着马飞奔去洛阳找魏主伸冤,不料行至剑门一带孤玉山时,遇一正在磨豆浆的大婶,邓艾以借豆浆粘头颅为故,向其讨要豆浆,大婶一见邓艾那副尸首分家的怪模样于是大笑道:“头都掉了,粘有何用?”邓艾一听之下顿时气得一头栽下马来,于是便又有了今天传说中邓艾落马之处的“摊尸板”,而头颅与将印、马匹各自也化为大山,即今天的“人头山”“印台山”“马耳山”。战刀掉在了一条小河里,于是便又有了今天的“关刀河”。

篇5:剑门关导游词

大家好!我是导游xxx,我将和大家一起完成一段快乐的旅程,走进剑门关,剑门雄关,史称天剑,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群峰插汉,如剑之置,如门之劈,两崖相向,其状若门,史称剑门。

剑门关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广元58公里,东临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东经109度,纬度31度,海拔最高峰1260米,关口海拔750米,森林覆盖率70%。她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

我们已经到达剑门关关口,现在我们将进入景区,一览其美景。

我们看到公路旁右侧崖壁上有三个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迹出自当代杰出学者刘咸火斤(四川省双流人,18-1932年,学贯四部,兼及西学,先后受聘为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教授),193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出发,经绵阳、江油、梓潼于七月初一到剑门,陪同的剑门乡绅史宗鱼便乘兴请其为剑门关题字,因为不能当场想好,答应写好后邮来,后经反复思考决定题写“直、方、大”三字,并附以诗,“舟车东达市朝迁,此地如今不用关,留见方与真魄力,教人立懦与廉顽。”返蓉后因这次出游冒暑染疾,于八月安九咯血而殁。直到52年后的1984年,剑阁县建委为发展剑门旅游事业,向全国征集与剑门相关的古今名人诗文题咏,当年陪伴刘咸火斤游览剑门关并相送返蓉的门人、时任剑阁县政协副主席的赖子畴,想起了当年为剑门关题词之事。查其《壬申北游日记》证实,后在其为李绍岩书写的墓志铭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将“真”字去掉了一撇一点,由其侄外孙武侯祠技工杨代欣放大处理为80厘米见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辞,赞美剑门关的形势,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规律发展运动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静沉稳,不为外物所动,就叫做“方”,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我们现在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叫做蟾蜍石,一块叫蛇石。相传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门之陕,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不易,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之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入秦迎美女运石牛。在行之剑门关时因剑门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宝剑将剑山劈开,但是白天劈开晚上就合拢,一连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时,五丁力士在峡谷中看见灯火通明,一边是一条大蛇、一边是一只蟾蜍,驮着两山往拢互相挤压,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宝剑扔向空中,发出一道金光,把两个怪物就此镇住,化作了现在看见的两块石头。公元前320xx年,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后伏大军一举灭掉蜀国。

对面就是解放军总政后勤部《中华雄关》摄制组说的“潼关有土无石,剑门有石无土,山是一块巨石,石是一座大山”的雄关天堑了。西边是金城山(上有一道观临绝壁而建名仙峰观),东向是营盘嘴又名姜维城,两崖相向,构成剑门关的关口。古之关口,上宽150米左右,底宽50米。中建一座关楼。沧桑巨变,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当年立石为门的“门”历代相继设关的“关”,均以化为战火尘烟。清代最后一次修建筑的关楼(由当时的四川总督陈谟回京述职时倡仪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动工,次年三月初三完工),老人们记忆犹新:过往人马,从北而来,必闯关而过,踏步步石阶而上,始至关楼前沿,石砌楼座正中,有拱券门洞,开木门两扇。门扉护以铁皮,乳钉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颗,置剑楼两层于楼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气宇轩昂,檐下匾题“天下雄关”四个金色大字,无不令人嗟叹汗颜!可惜于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毁。

也是在这里,历史上五位大诗人以同一首《蜀道难》讴歌剑门。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梁”的张忄宗“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简文帝箫纲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第三首是南朝陈代的阴铿的“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眠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如此险,功名讵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响最深远的唐朝诗仙李白的“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诗人费锡璜的“金牛开九阪,陈宝出三秦。道绝惟通鸟,桥危不渡人。阴岩春积雪,虚壑夜疑神。故国终难到,题诗泪满巾。”

现在我们已来到剑门的标性建筑仿古关楼前了。这座关楼自1983年-1990年先后邀请重庆建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省建设局三次选址五套方案。最后于1992年9月1日动工,次年6月28日建成,当时张中伟副省长在鞭炮声中剪断了彩绸。这座仿古关楼是原关楼平线东移80米,中轴线北偏东20度。其基础隐在12米深的地下,经过仿砾岩工艺处理,使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露人造痕迹。关楼主体,两层一底,楼高17.1米,底层用长80厘米,宽高各30厘米的细清石条一丁一顺,水泥座浆,错缝修筑,构成四面墙体。墙外用黄泥勾缝,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烂漫时,其绿草如茵,旧貌依稀,俨然久经风霜,石砌拱券门洞,拱高4.5米,宽3.06米,进深14米,南北贯通。上用三国时官方通用汉隶书体刻,“剑阁”二字(因诸葛亮在此修30里阁道,故称为剑阁,古之剑阁即今之剑门)。南向门联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题写的“剑铸耕铧,戾气低沉祥气起;门迎览客,杀声远去笑声来”。二层横匾为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剑门天险”顶层由邑人题写的“眼底长安”。北向门联是古关楼遗联:首当要地,是为双剑之门;体若大邦,或应三刀夜梦。二层横匾是丹阳吴文华题的“天下雄关”、顶层横匾是邵宇题的“雄关天成”。关楼东侧制高点,筑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战两用:平时可登台望,观山赏景:战时可燃狼烟烽火,乃古代敌情联络信号,台与楼之间以城墙相连,有断有续,石级踏道,通达其间,成为关楼、城墙、烽火台、梯道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总面积443.56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了“残、断、缺、旧”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旧,断墙、残垣,为人们留下了对历史深沉的回顾,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游览剑门时,当时既无古关楼,也无今古关楼,只有108国道穿关而过(路比关楼低7米),所以郭老题写了地名碑后赋诗说: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

站在关楼上远眺七十二峰,共东向38峰,西向36峰,可欣赏“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的美景了。

我们脚下的游山道是1985年由县风景局修建,全长6公里,铺石阶7000余级,宽1-1.5米,我们将沿石阶而上,坡陡路险,请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现在我们眼看见的剑门又一奇观--石笋。它高60米左右,底宽27米左右,前后左右四面临空,而又稳若泰山。相传为韩湘子做笛子所遗留的一截竹子所化。相传石笋上盖了一座小庙,庙旁有一棵大树。据说是鲁班用去梯盖上去的,它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那事清雍正年间,各地反清复明的浪潮尚未停息。剑门关设把总,派五十兵卒驻扎,并有权直接向军机处或衙门呈递奏折,不需经过州、府、藩台转呈。(古称作为专凑事)一天晚上,石笋峰上大树和小庙突然着火,火势通天透明,数里外热气袭人。守关头目惊慌失措,飞奔剑门镇(相距关口约一里许)向把总报告“石笋起火”,由于当地方言“笋”和“省”同音,把总误“石笋”听为“十省”立即写了“十省起火”的加急奏折派快马飞报朝庭。一面整顿军马到关口设防,赶到关口一看,见是石笋起火,猛然一惊,跌下马背。赶紧书写“石笋起火”的奏折派心腹快马呈报真实情况。孰料“十省起火”的军报,象离弦的箭一样,早一步呈报了皇上,雍正一看是“天下未乱蜀先乱”,御览到“十省起火”时,心中大急,天下共有十七省,已有十省起火。正在千钧一发之际,“火烧石笋”文书又到。雍正转忧为喜,但此番折腾,使他大伤脑筋,大骂军机处把军报当儿戏。当即降谕:把总撤职,士卒鞭挞。石笋被火烧后,庙塌树焦,但被烧焦的大树几百年来并不朽滥,枝杆直刺蓝天。

经过大小穿洞,我们来到梁山寺。相传这里曾是梁武帝箫衍于公元551年出家修行之处。兴盛于唐贞观年间,南宋时期修葺,明朝毁于火灾,清雍正20xx年恢复。门上有一幅对联:古寺耸云端,看仙女桥横、雷神峡吼、金光洞邃、石笋峰奇、风景纵清幽,脱不开贪、嗔、痴、爱终是累:雄关排眼底,想孟阳铭刻、伯约祠堂、铃声夜雨、红树珊瑚。兴亡徒慷慨,说到那功、名、富、贵总成空。站在这里,剑门千山万壑尽收眼底,这对联是对剑门雄关景色的高度总结和慨括。

我们饱览了剑门雄、险、幽、奇,那么,剑门是怎样形成的呢?在侏罗纪时期,大约二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扬子海内海,由于海底火山爆发,岩浆和卵石沉积形成了剑门关的砾岩体,后来盆地中部隆起,把大湖一分为二,南为巴湖,北为蜀湖,到白垩纪时期,距今一亿年左右,剑门关正处蜀湖湖盆边缘,紧靠龙门山、米仓山,两山的泥沙砾石堆积湖盆,同时龙门、米仓两山剧烈上升,逐渐形成了剑门关砾岩。砾岩系坚实岩石,抗风化侵蚀力强,透水性也强,长期经过垂直节理发育,在单层厚度大的地区,湿热气侯相宜的条件下,经特殊风化与冲刷作用,形成了悬崖峭壁。其地貌属丹霞地貌。

经过钟会故垒,我们眼前就是剑溪桥,他建于东汉,最初是一座木桥,在明弘治年间被利州指挥彭山改为一座三拱相连的石拱桥,全长18米,宽4米,夭高6米。两侧有14根望柱,柱顶雕石狮,柱间没石拦板。距今有500余年历史。这座古桥和我们平常所见的现代拱 桥有何不同之处?此桥最为特别地方在于它的桥拱,现代桥的xx 般都是一个标准的园弧,即是一个圆心的圆弧,拱的顶端只有一块上大下小的锁石,而这座桥的拱是由两个不同圆心的圆弧所组成的尖拱,拱的顶端有两块锁石,中缝用桐油石灰填满。这种拱在桥梁建造史上被称为莲花瓣形拱。这种拱只有明代才有,到了清代已不再有了。所以说这座古桥是研究明代古桥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剑溪桥不仅本身是个重要的景观,为剑门景区增色不少,而且还是一个眺望剑门石壁奇峰的最佳观景桥。当你踏上此桥仰望剑门群峰时,就会发现那绵延百里的石壁恰似铜墙铁壁般的天然城郭,如此壮观的景象就在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吧!1992年3月在大剑溪底出土古石碑,上刻明正德丁丑冬,剑州知州李壁《过剑溪桥》诗一首:“看山晓渡剑溪桥,踏雾冲云马蹄遥。见说金牛经历处,欲将兴废问渔樵。”过桥就是当年诗圣杜甫的吟诗台,在这里写下了“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墉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川岳储精英,天府兴宝藏。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三皇五帝前,鸡犬各相放。后王尚柔远,职贡道已丧。至今英雄人,高视见霸王。并吞与割据,极力不相让。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恐此复偶然,临风默惆怅。”

篇6:剑门关导游词(川北)

大家好!欢迎来到剑门关。我是为大家的景点讲解的导游员小李。接下来的愉快时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过,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积极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景点——剑门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剑门关的概况: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 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气势雷同,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虚幻之境。除了山雄关险之外,剑门关还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剑门关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这些胜迹和传说,给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几分风采,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

篇7:四川剑门关导游词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广元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大家好!欢迎来到剑门关。我是为大家的景点讲解的导游员小×。接下来的愉快时光由我和大家一同度过,希望大家在游览过程中积极配合我的工作,我也将竭尽所能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

“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险、剑门天下雄”,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比古罗马大道还早四年的七条古蜀道之一的剑门蜀道的中心景区,被史学家称之为金牛道的景点——剑门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剑门关的概况:

剑门关位于剑阁县城北30公里处。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俗称“天下第一关”。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巍峨剑门,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剑门关相传战国时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无路进蜀,谎称赠五金牛、五美女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真,派身边五丁力士,劈山开道,入秦迎美女,运金牛,才开通了这条蜀道,称为“金牛道”,又称剑门蜀道。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军伐魏,路经大剑山,见群峰雄伟,山势险峻,便令军士凿山岩,架飞梁,搭栈道。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粮、驻军、练兵;又在大剑山断崖之间的峡谷隘口砌石为门,修筑关门,派兵把守。当年魏军镇西将军钟会率领10万精兵进取汉中,直逼剑门关欲夺取蜀国,蜀军大将姜维领3万兵马退守剑门关,抵挡钟会10万大军于剑门关外。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剑门关集雄、险、幽、秀、奇于一体。险者,千仞峭壁拔地而起,绵亘如城,无二径上山。奇者,七十二峰层峦耸翠,姜维天然头像惟妙惟肖,大剑、二剑关隘气势雷同,仙女桥有桥难渡,雷神峡无雷自鸣。秀者,翠云廊千年古柏,蜿蜒古道三百里,梁山寺十万苍松,堪称松海;翠屏峰四季如春,淡淡含笑。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虚幻之境。除了山雄关险之外,剑门关还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剑门关还有清代炮台遗址,右侧石崖上还刻有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亲笔书写的“第一关”三个字。这些胜迹和传说,给秀丽的自然风景增添了几分风采,更让游人流连忘返。在剑门关游览,能充分领略唐朝大诗人李白《蜀道难》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神韵。

好啦,剑门关的讲解就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我们正位于剑门关的关口,让我们一起进入,一览剑门关的美景吧!大家请这边走,注意安全。谢谢!

常言道:“天下山水在蜀”。古人把四川的风光归纳为四个天下“峨眉天下秀、青城四季如春,淡淡含笑;金光洞世外仙境,溪水桃源。

幽者,后关门绿色坠道,苦竹葱郁,芳草靡靡,野香掩掩,如入虚幻之境;金牛峡曲径漫衍,纵横相错,雀鸟阵阵,鸣声喈喈,胜似洞天幽雅。

剑门雄关,史称天剑,东抵嘉陵,西至涪江,远属荆衡,近接岷山番,北望秦川八百里,系巴蜀门户;南控天府第一关,乃四川咽喉,群峰插汉,如剑之置,如门之劈,两崖相向,其状若门,史称剑门,剑门关南距成都304公里,北距广元58公里,东临嘉陵江20公里,西接五指山50公里,东京109度,纬度31度,海拔最高峰1260米,关口海拔750米,森林覆盖率70%。它以山险,石怪,景奇,柏翠,峡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而闻名于世,换句话说:剑门之精神在于险峻,剑门之骨气在于崔嵬,剑门之风姿在于细雨,文物历史是剑门的灵魂,古柏是剑门的精髓。

我们已经到达剑门关关口,现在我们将进入景区,一览其美景。

我们看到公路旁右侧崖壁上有三个字“直、方、大”的碑刻。其手迹出自当代杰出学者刘咸火斤(四川省双流人)18—1932年结,学贯四部,兼及西学,先后受聘为敬业学院哲学系主任,成都大学及四川大学教授,193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出发,经绵阳、江油、梓潼于七月初一到剑门,陪同的剑门乡绅史宗鱼便乘兴请其为剑门关题字,因为能当场想好,大应写好后邮来,后经反复思考决定题写“直、方、大”三字,并附以诗,“舟车东达市朝迁,此地如今不用关,留见方与真魄力,教人立懦与廉顽。”返蓉后因这次出游冒暑染疾,于八月安九咯血而殁。直到52年后的1984年,剑阁县建委为发展剑门旅游事业,向全国征集与剑门相关的古今名人诗文题咏,当年陪伴刘咸火斤游览剑门关并相送返蓉的门人、时任剑阁县政协副主席的赖子畴,想起了当年为剑门关题词之事。查其《壬申北游日记》证实,后在其为李绍岩书写的墓志铭散存有“真、方、大”三字,便将“真”字去掉了一撇一点,由其侄外孙武侯祠技工杨代欣放大处理为80厘米见方三字,其引用《周易。坤卦。六二》爻辞,赞美剑门关的形势,一切生物都按其自然规律发展运动就叫做“直”大地山川安静沉稳,不为外物所动,就叫做“方”,没有什么事物不能负载,没有什么事物不能包容,就叫做“大”。

我们现在看到两块石头,一块叫做蟾蜍石,一块叫蛇石。相关在战国后期,秦国日益强大,南攻蜀国,东击巴国,出三峡以图楚国,但蜀有剑门之陕,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岖,运输艰难,征伐不易,秦惠文王采用大将司马错之计,诈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粪金,秦王写信给蜀王愿与蜀国友邻,馈赠宝物石牛并献美女给蜀王,请开道迎接回去。蜀王开明氏素性贪欲,便派五丁力士在大、小剑门山、五丁峡一带峭壁处,日夜劈山破石凿险开路,人秦迎美女运石牛。在行之剑门关时因剑门道不能通,五丁力士用宝剑将剑山劈开,但是白天劈开晚上就合拢,一连三天都是如此,第三天晚上半夜子时,五丁力士在峡谷中看见灯火通明,一边是一条大蛇、一边是一只蟾蜍,驮着两山往拢互相挤压,五丁力士情急之下,把手中的宝剑扔向空中,发出一道金光,把两个怪物就此镇住,化作了现在看见的两块石头。公元前3,秦惠文王派遣司马错、张仪、都尉墨前送美女、石牛,后伏大军一举灭掉蜀国。

往前行就是剑门关人文景观——剑门石刻碑林。

一、《剑阁铭》作者张载,字孟阳,湖北人,父张收在蜀郡任太守,张载于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

到蜀中看望父亲,途经剑门,因感慨剑门雄险,而蜀人常恃险作乱,而作《剑阁铭》该诗四字成韵,共184字,它开创了第一以诗文的形式赞剑门之险,第一个记剑门之史,第一个叙剑门之事。同时在诗中提出了“兴实在德、险亦难恃”的观点,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以德治国,益州刺史张敏读后,认为是天下奇文,上表晋武帝司马炎推荐,被铭刻于剑门山东向石壁上。

二、李白《蜀道难》(公元701—762年)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人,生于吉尔吉斯坦共和国,长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镇)于十九岁游览剑门关,公元725年出蜀漫游,游遍了祖国名川大山,于公元730年在京都长安写下了《蜀道难》现被译为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三、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公元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史王炎邀请,入其幕僚为其抗金,后因朝庭调其任临安(浙江抗州市)枢密院,幕府解散,陆游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十一月他离开南郑,踏上西去成都的旅程。陆游当年曾四次在剑门蜀道,因干办公务而往返,陆游先生一界书生投笔从,有志不能伸,象一个大病的人,在细雨中骑着一匹毛驴,穿着一袭青衫,借酒浇愁,衣衫上征尘酒痕历历在目,因而写下了这首快灸人口的佳作。

四、杜甫的《剑门诗》杜甫(公元7—770年)字子美,号少陵,生于河南巩县,卒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出生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政治上不受重用,生活在社会下层,目睹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创作了一千四百多首忧国忧民的诗歌,公元759年12月1日为避安史之乱,带领全家入蜀,途经剑门因而写了《剑门诗》。

自蜀王开明氏五丁开道,诸葛亮于公元231年建关设尉以来,剑门关就是一个非常雄险的古战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大规模的战争100多余次,平均不到就有一场战争)凡有志称王蜀中者,必须攻下的天险,所以有“攻下剑门关,犹如得四川”的说法,纵观剑门战争史,只有三次从小路迂回攻破剑门,于是守关者说:“一关失,半川没”。

对面就是解放军总政后勤部《中华雄关》摄制组说的“潼关有土无石,剑门有石无土,山是一块巨石,石是一座大山”的雄关天堑了。西边是金城山(上有一道观临绝壁而建名仙峰观),东向是营盘嘴又名姜维城,两崖相向,构成剑门关的关口。古之关口,上宽150米左右,底宽50米。中建一座关楼。沧桑巨变,一千七百年前,诸葛亮当年立石为门的“门”历代相继设关的“关”,均以化为战火尘烟。清代最后一次修建筑的关楼(由当时的四川总督陈谟回京述职时倡仪于乾隆二十五年八月初十动工,次年三月初三完工)老人们记忆犹新:过往人马,从北而来,必闯关而过,踏步步石阶而上,始至关楼前沿,石砌楼座正中,有拱券门洞,开木门两扇。门扉护以铁皮,乳钉突起,各九九八十一颗,置剑楼两层于楼座之上,重檐歇山造,翼角凌空,气宇轩昂,檐下匾题“天下雄关”四个金色大字,无不令人嗟叹汗颜!可惜于1935年修川陕公路时被毁。也是是在这里,历史上五位大诗人以同一首《蜀道难》讴歌剑门。最早的是距今1400多年“南梁”的张忄宗“梁山镇地险,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层岩上郁盘。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第二首是公元550年简文帝箫纲的“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声下复高,猿啼断还续。”第三首是南朝陈代的阴铿的“王尊奉汉朝,灵关不惮遥。高眠长有雪,阴栈屡经烧。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蜀道如此险,功名讵可要!”第四首就是最有名,影响最深远的唐朝诗仙李白的“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五首是清朝初蜀诗人费锡璜的“金牛开九阪,陈宝出三秦。道绝惟通鸟,桥危不渡人。阴岩春积雪,虚壑夜疑神。故国终难到,题诗泪满巾。”

现在我们已来到剑门的`标性建筑仿古关楼前了。这座关楼自1983年—1990年先后邀请重庆建工学院,南京工学院,省建设局三次选址五套方案。最后于1992年9月1日动工,次年6月28日建成,当时张中伟副省长在鞭炮声中剪断了彩绸。这座仿古关楼是原关楼平线东移80米,中轴线北偏东20度。其基础隐在12米深的地下,经过仿砾岩工艺处理,使之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露人造痕迹。关楼主体,两层一底,楼高17。1米,底层用长80厘米,宽高各30厘米的细清石条一丁一顺,水泥座浆,错缝修筑,构成四面墙体。墙外用黄泥勾缝,泥中混合草籽,待到山花烂漫时,其绿草如茵,旧貌依稀,俨然久经风霜,石砌拱券门洞,拱高4。5米,宽3。06米,进深14米,南北贯通。上用三国时官方通用汉隶书体刻,“剑阁”二字(因诸葛亮在此修30里阁道,故称为剑阁,古之剑阁即今之剑门)。南向门联是流沙河先生一九九七年题写的“剑铸耕铧,戾气低沉祥气起;门迎览客,杀声远去笑声来”。二层横匾为沙孟海先生题写的“剑门天险”顶层由邑人题写的“眼底长安”。北向门联是古关楼遗联:首当要地,是为双剑之门;体若大邦,或应三刀夜梦。二层横匾是丹阳吴文华题的“天下雄关”、顶层横匾是邵宇题的“雄关天成”。关楼东侧制高点,筑7。8米高的烽火台,四周有堞垛射孔,平战两用:平时可登台瞭望,观山赏景:战时可燃狼烟烽火,乃古代敌情联络信号,台与楼之间以城墙相连,有断有续,石级踏道,通达其间,成为关楼、城墙、烽火台、梯道为一体的古建筑群,总面积443。56平方米,整个建筑采用了“残、断、缺、旧”的仿古手法,使之新建如旧,断墙、残垣,为人们留下了对历史深沉的回顾,1966年4月20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游览剑门时,当时既无古关楼,也无今古关楼,只有108国道穿关而过(路比关楼低7米),所以郭老题写了地名碑后赋诗说:剑门天失险,如砥坦途通......

站在关楼上远眺七十二峰,共东向38峰,西向36峰,可欣赏“群峰齿尽黑,万砾色皆红”的美景了。我们脚下的游山道是1985年由县风景局修建,全长6公里,铺石阶7000余级,宽1—1。5米,我们将沿石阶而上,坡陡路险,请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上一篇:欧洲杯-轮回作文初中生版下一篇:中国的互联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