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外力是一种大智慧哲理文章

2024-04-16

巧借外力是一种大智慧哲理文章(通用7篇)

篇1:巧借外力是一种大智慧哲理文章

巧借外力是一种大智慧哲理文章

在非洲丛林里,生活着一种比麻雀稍大的灰色的小鸟,叫响蜜鸟,最喜欢吃蜂蜡。但它们的嘴很短,爪不发达,无法独自获取蜂巢采食。聪明的响蜜鸟找到了一个合作伙伴――蜜獾。蜜獾嘴长,腿脚强健,毛又密又厚,尤喜食蜂蜜。

响蜜鸟堪称寻找蜂巢的高手。每当它发现一个蜂巢时,便发出刺耳的尖鸣,同时在林间穿飞。蜜獾听到响蜜鸟的叫声,便开始追赶响蜜鸟,响蜜鸟就把蜜獾引到蜂巢前。蜜獾捣毁蜂巢,吃饱喝足,扬长而去,响蜜鸟则不慌不忙地享用蜜獾留下的蜂蜡。它们一个找蜜,另一个挖蜜,然后共同享用。

生活在中美洲的文鸟,会编织建造结构很复杂的巢。建好了的.巢,就像一个罐子吊在树枝上。在热带,猴类、野猫、蜥蜴、蛇等鸟类的天敌,都特别擅长爬树,鸟类想要保护自己的后代不受侵害很困难。不过,这些凶恶的“猎手”并不敢冒险偷袭文鸟的“罐子”,因为它们把巢建在了黄蜂巢旁边,是黄蜂巢这个可怕的“大球”护卫着文鸟的“罐子”。有趣的是,黄蜂对自己的邻居非常友好,而对侵犯文鸟的各种敌人却毫不留情。

响蜜鸟因为舌尖上的享受而联手蜜獾,文鸟因为安全的需要而依傍“保护伞”黄蜂。或许,有人可能会觉得响蜜鸟和文鸟都很善于投机取巧。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不要小看了它们,不少小动物其实也有很高的智商,这样的“取巧”,实际上就是巧借外力,是一种求生存、谋发展的高超手段,也是一种大智慧。

无数事例证明,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单位和国家,巧借外力,可以更好地弥补自身的不足,可以把办不了的事情办好,何乐而不为呢?“借”关键在一个“巧”字。怎么“巧”?响蜜鸟和文鸟都已给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答案。

篇2:巧借外力是一种大智慧哲理文章

健忘是一种病态,善忘是一种智慧。

人的记忆,如同储存室一样,容量是有限的。

只有抛却琐碎、枝节、不重要的东西,才能保存精粹、主题和有价值的印记;要想记下应该记住的、必需的东西,就必须删除脑海中那些无聊、无用的信息。因此,可以说,善忘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

应该忘记的东西,一定要尽快忘记。对那些令你不快的面孔,要在握手分别后就忘掉;对那些令你烦恼的事情,要尽力做到事一过就忘掉;对那些令你伤心的场景,要能够转身即忘。

一位哲人说过:“快乐之道无他,就是自己力所不及的事不要去忧虑。”善忘能使人更坦然、更恬淡地面对生活,从而永葆愉悦健康的身心。

《庄子・达生》中有这样一段话,“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意思是如果忘记自己脚的存在,那是鞋子穿在脚上很合适;如果忘记自己腰的存在,那是系在身上的带子很舒适;人一旦忘记了是非纠纷、恩怨情仇,那是你的心已适应了外界的环境,变得坦然平静了。

人生,是一本沉重的百年挂历,翻过去的日子越来越多,剩下来的日子越来越少,还是每天撕掉一张过日子好。这样,挂历可以减轻负担;自己可以轻装上阵。

无法忘记过去不幸伤痛的人,往往会连今天的幸福也失去!无法忘却昨天的人,往往会连今天都把握不住!

人生坎坷,一路爬坡,包袱越重,爬得越累,该扔下的赶紧扔下吧,要不然会被活活累死的!

01. 忘年。

忘却自己的年龄,忘记死亡,摆脱对死的恐惧。

唐代元结有一首诗:“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元结住的不是高楼大厦或别墅庭园,只是竹林里的茅舍,悠然自得,他活得是多么惬意!

02. 忘怀。

忘怀即指内心恬淡,不依恋身外之物和名利,不追怀往日荣宠,不计较过去恩怨,将心中所牵挂的事物一一抛开,摆脱烦恼的羁绊。

03. 忘机。

篇3:危机处理中的示弱也是一种大智慧

与华润怡宝的“口水战”

农夫山泉有点甜,这是家喻户晓的广告语。然而,2013年4月15日,广州消费者以“农夫山泉在广州销售的产品不执行广州地方标准”为由起诉农夫山泉;同一天,被农夫山泉指控“幕后黑手”的华润怡宝也将农夫山泉告上法庭。

农夫山泉在事件发生开始先是指出“我们有理由相信近期针对农夫山泉的一系列的报道是蓄意策划的,隐藏在幕后的就是国有控股饮用水企业华润怡宝”。对此,华润怡宝予以否认,并指出农夫山泉此举系利用媒体转移公众视线,把自身危机转嫁给竞争对手。随后农夫山泉拿出证据说明华润怡宝对农夫山泉蓄谋已久。2013年5月6日出版的《解放日报》刊出农夫山泉整版广告,广告称“人在做天在看,农夫山泉的‘天’就是广大消费者”。消费者是‘天’,这是企业的真诚态度,是名牌企业的高姿态,“人在做天在看”是发誓证明自己的清白,对‘天’的一种信任承诺,但也有对竞争者的一种情绪宣泄的嫌疑。一个企业在处理解决危机事件时,要先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外部原因,应先着眼于事态的控制而不是问题面的扩大,把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竞争对手不一定是“冤家”,但在没有强有力证据时,非重点的去指责竞争对手诬陷,大谈阴谋论的贸然出手,不是有的放矢的举措,反而顾左右而言他,有点“不自信”、“转移公众视线”的嫌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澄清真相,勇担社会责任的示弱的态度也会为企业形象加分。

与京华时报的“口水战”

从2013年4月10日开始,京华时报等媒体对农夫山泉产品标准进行追问,事件渐入高潮。从4月12日到16日的五天间,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就水质标准激烈争论了四个回合。在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中,京华时报曾连续27天动用了68个版面来报道该事件,创下“一家媒体批评一个企业的新闻纪录”。5月6日下午3点,农夫山泉在北京就标准问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指出,《农夫山泉被指生产指标不如自来水》是最致命的一篇报道,农夫山泉不会在北京再开工厂生产,不会为舆论暴力低头,农夫山泉的尊严比金钱更重要。钟睒睒两手赞成高标准。农夫山泉在此次事件中的应对媒体的强硬态度有人赞同,有人批评。2013年5月7日,农夫山泉宣布已向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京华时报》赔偿名誉权损失6000万元。《京华时报则》表示,愿意看到这样“回归理性的手段”,而农夫山泉在全国数百家传统媒体和网媒购买广告的行为属于谩骂,是极其不理性的。

有人说,农夫山泉与京华时报之争有何不可?企业为什么面对媒体的时候一定要示弱?但如果企业对自己足够自信,企业就应该有自己的态度,有自己的公关方式,这个可以理解。在水行业打拼多年,被称作“行业公敌”、“独狼”的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脾气火爆、倔强、自负、不善于倾听是他“血液里面流淌的脾性”。“我们从来不习惯说软话。”是他的自评,钟睒睒如此解释他的强硬做派。农夫山泉强硬的公关表现,这些或多或少都与钟睒睒的个性有关。但对抗媒体确实是一步险棋,即使企业对自己足够自信,除非在关系到企业生存极端的情况下。纵观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我们不难发现,连京华时报都没说农夫山泉质量有问题,媒体议题过度集中地指向了农夫山泉的“标准问题”,而非“质量问题”。作为消费者,其实最关心的是农夫山泉“质量问题”,我们到底能不能放心喝的问题?媒体天然拥有公信力和社会舆论监督的职责,社会组织要更加注重与媒介的公关沟通。然而,农夫山泉拒绝媒体采访就值得商榷了。2013年5月6日,农夫山泉在北京召开“饮用天然水标准新闻发布会”,整个发布会充满了火药味,其态度不敢恭维。一个名牌企业在生产、销售、服务环节不出一点问题很难做到,但也不是我们放松管理的理由。但在一次危机中因处置不当造成重大损失是不明智的,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是如此。某些媒体在报道也可能有“失实”的地方,但对待媒体的态度即便再愤懑也不应该是“滚出去”。有时在危机中示弱也是一种大智慧,化“危”为“机”,走过去,前面也许是一片天。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与有关国标纷争和环境污染等不可分。在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中,我们不能一味去指责企业,在互联网发达和人们注重更加食品安全问题的同时,饮用水国标制定和环境的改善等刻不容缓。

篇4:“装”是一种大智慧

一直觉得粗犷、稳健是男人的标记,更没有想过如黄立行这样和伟岸、豪气不搭界的男人,会被特立独行、才情横溢的老徐所器重。随着访谈话题的深入,黄立行身上一种难以言说的柔软拂面而来。男人能做到如此的不染纤尘、不落俗事,该是何等的魅力,也难怪老徐会找他二次合作。一个知性里透着率性,一个儒雅中凸显沉练,这样的搭档简直是绝配。

曾和朋友讨论过相关话题,总觉得男人不仅要有宽厚的心胸,还应有细腻的情怀。否则又怎么能担当起“男人如山”的称呼。男人如山,未必有高大的身躯,但一定要有相当的包容性;未必有丰厚的才情,但一定要有温和的心性;未必有俊朗的容颜,但一定要有阳光的心态。

如山的男人,是有责任感的男人。这样的男人,未必是善言的,却会在你需要的时候,担当起听众的角色,使你在不设防中打开心扉;有时候,他更像一位可亲的兄长,能让你在情不自禁中接受他的帮助,化解内心的烦扰;这样的男人,不仅能适时地容纳你的愁绪和浮躁,更能为你带来理性的认知和中肯的建议,使你放下尘世的繁杂,释然于怀。

如山的男人,是忠厚、诚实的男人。不轻易表达内心的喜好,却习惯以固有的姿态默守心中的美好。不媚俗,不喧闹,以严谨的态度行走在嘈杂的人群里,以敏锐的嗅觉感知着生命的真谛,以踏实的作风享受着生活的馈赠。

如山的男人,是积极向上又极富爱心的男人。他们懂生活,会享受,无论怎样的忙碌,亦会偷得浮生半日闲,为家庭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为朋友带来轻松的笑颜;他们矫情却不煽情,明智却不市侩,懂爱却不滥爱。感性做人,理性做事,是他们一贯的坚守。

执笔于此,想到这句“男人都善于装”不禁笑了。这个“装”字,我的理解是一种定力、一种情调,更是一种智慧。“装”,是要有资本的,与灵魂有关,更与人格境界相辅相成。一个心无大志的人,无论怎么乔装打扮,也遮掩不了骨子里的庸俗和虚假。一个做事稳健、心胸开阔的人,无论以怎样的姿容出现,都会叫人心生敬意、恋恋难忘。

若可能,请尽情地“装”吧。男人也好,女人如是,让自身的美丽伴着真诚的心念,装出空谷幽兰的气韵,装出海纳百川的气度,装出人间烟火的暖意…… (小南摘自《广州日报》)

篇5:《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读后感

著名教育家林格老师的《教育是一种大智慧》做出了很好的诠释。就针对目前中国学校教育的局限性而言,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潜在价值的过程。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教会孩子做人,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教育必须立足于培养一个具备健康人格的现代人,所以,教育决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大智慧。林格老师以他独到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和敏锐的教育经验,从现象学教育学的角度,以教师教育生活经历为原材料,对若干教育案例了进行十分深刻的和有益的思考。他在书中对长时间困惑老师的一些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家长和父母提出了76条建议。其中有一些观点对我有极大的启发和触动:

1、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时,只有一句话:只听鼓励话,不听批评话。话说得调侃,但蕴含着教育的大智慧,那就是,父母与老师的第一天职是鼓励孩子,鼓励大于一切教诲。自信是人格的核心,自卑是成长的毒药。任何的教育都必须重视用怎样的方法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只有从成功中获得快乐,才有可能继续努力。一旦失去了对成功的渴望,就会不思进取,甘于落后。父母、老师多多鼓励孩子,才能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潜在力量。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严,而这些都不是父母所能主宰的。因此,他们是独立的人,他们的个体权利应当受到父母的保护。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当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从“尊重”这个基本价值出发,建立健康的儿童观和发展观?人在社会中生活,不同的个性,不同的选择只能在统一的基本的价值条件下才能获得发展。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我们往往会忽略“尊重”真正的内涵与重要性,认为“尊重”是一个谁都知道的问题,但事实上,我觉得该问题远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样简单。

2、关系第一,教育第二

我们知道,面对亲近和崇敬的人,他的表扬会让我们心花怒放,他的批评会让我们分外愧疚;在学校,是否喜欢该科目的老师会直接影响我们学习该科目的热情;在家里,我们与谁更亲近,便容易接受谁的教育——关系的好坏何等重要!中日友好窗体顶端医院的李子勋教授提出“关系大于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教授提出“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都是极有智慧的。

3、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把你在课堂上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素质。具体而言,这里的素质是什么?就是习惯。一切的教育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养成。习惯是从人的正确认识到正确的行为之间的一座桥梁。习惯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享受生活的能力。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教师要搞好教育教学,教育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教育智慧并非天生的,也不是能从书上生搬硬套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并且不断反思和积累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阶段的表现。有了这一理念的支撑,我们在追求教学艺术的漫漫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才会拥有了那精彩四射的.教学智慧。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读后感2

作为一个教师,我当然希望自己是一名充满智慧的老师。当我看到《教育是一种大智慧》书名的时候,我就有种感觉,这本书会带给我不一样的心灵体验。

本书从“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关系第一、教育第二”、“和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读书重要还是网络重要”、“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厌学是世界上最的的难题”、“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十个方面的不同角度提出了76个建议,目的是要解决如何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问题,使孩子成长为一个顺应社会需要的人,以成就孩子成功的人生。现实生活中,虽然有的家庭想给孩子一个成功的未来,可因忽视了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交友权,玩耍权,甚至亲情权,从小就只看孩子每学期的考试分数,把更多的时间迫使孩子用来文化课的重复完成,目的是精益求精,让孩子变成学习的机器,而生活中的一切力所能及的劳动也由父母或爷奶代劳了。牺牲孩子的节假日,不惜花重金或更多的精力来打造孩子。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这本书,能让迷茫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从事教育时有了一盏明灯,照亮父母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多给孩子一些成功的机会。

【《教育是一种大智慧》读后感】相关文章:

1.老实是一种大智慧故事

2.善于放弃是一种大智慧美文摘抄

3.小蚂蚁大智慧作文

4.圣经中的大智慧

5.《小动物中的大智慧》读后感

6.《小故事大智慧全集》读后感

7.管理小寓言大智慧

8.小故事大智慧

篇6:让是一种大智慧

看着《第一时间》,我被这则新闻惊呆了。两天工资最多两百元,有必要这样针尖对麦芒吗?如果有人先让一步,就不可能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

生活中,忍让无处不在,无人不需。不能忍让的人往往害了别人又毁了自己。我们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为什么事到临头,就忘了“让”是一种大智慧呢?

让是一种必要的修养。人的挫败感往往是在自认为受伤或者吃亏时产生的,并由此腾起无明业火或者心生报复。这往往是我们忽略了反省造成的。遇到问题,如果我们想一想,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自己有没有过错?争会有什么结果?让又会有怎样结局……这时,再看它,你就会发现矛盾没那么尖锐了,怒气也会渐渐平息。

面对得失荣辱,学会退一步,你不但會对自己释怀,还会善待他人。《弟子规》有言:“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愤自泯。”把钱财看轻一点,就不容易怨恨;对别人的言语多些宽容,就会少很多愤怒。心胸宽广了,能容能让了,还有什么样的坎儿不能跨越。

让是一股迂回的力量,“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这首诗对退让做了形象化的说明——退让表面看是在后退,其实它是在后退中向前。

马尔辛利刚出任美国总统时,指派某人担任税务部长,却遭到许多国会议员反对。他们派出代表见马尔辛利,当面辱骂他。马尔辛利始终一言不发。等到谩骂结束了,他才温和地说:“你讲完了,怒气该可以平息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力这样责问我的,不过我还是愿意详细地给你解释……”短短几句话就让那个暴怒的议员懊悔万分。等到他回去汇报时,他只是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部解释,但有一点可以报告,那就是——总统的选择没有错。”

这就是让的力量。让步看似软弱,但是却能以柔克刚。因为让里有一种真诚接纳的态度,是一种宽容和尊重的修养。所以,当矛盾突现时,如果双方各让一步,就能化干戈为玉帛,换得和谐共赢的局面。

让是一种非凡的智慧。封建时代,许多功臣难以善终,但郭子仪却是一个例外。他凭什么做到这一点呢?让。权臣鱼朝恩派人挖了他祖坟。他没有借机报复,而是对着皇帝哭诉道:“臣可能因为长期在外主持军务,部下众多,治军不严,下属摧毁别人坟墓的事是常有的。这是为臣的不忠不孝,招致老天的谴责,不是人患所造成的。”他任命了一个州县长官,代宗却不批准。部将们都为郭子仪鸣不平,但是他却大笑,“你们不知呀,皇上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这些节度使手里有军队,不答应他们的要求他们就不会听命,这样做是因为皇帝怕他们造反呀。而对我却不怕我有所回应,那是将我当成心腹自己人呀。”这样的忍让,还有谁能寻找到击垮郭子仪的手段呢?

退让是成熟睿智的气度,是一种大智慧。如果我们对芝麻点的小事睁一眼闭一眼,不去斤斤计较,我们就能远离狭隘、自私、顽固,获得坦然、淡泊、悠远;如果我们立足于全局,放眼于未来,我们就能过得太平轻松、安稳自在,拥有自己美好的生活。

篇7:善于放弃是一种大智慧

马老将收藏上升到人生的境界,从收藏中悟得人生的大智慧,真可谓是大家中的大家。在舍与得之间,大度明智的放弃比耿耿于怀的选择更让人钦敬,放弃也可以说是人生的大境界。

唐朝文学家柳宗元的《蝜蝂传》中写了一种奇怪的小虫蝜蝂,它的行为让人思索。原文是:“蝜蝂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这是一篇寓言小品,借小虫蝜蝂事,讽刺“今世之嗜取者”聚敛资财、贪得无厌、至死不悟的丑恶面目和心态。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中这样的“蝜蝂”又何其多!汲汲名利,甚至不择手段,到头来身败名裂,与蝜蝂无异。

在这些“蝜蝂”们面前,蝇头小利皆心系之,力求之,得之则喜,失之则悲。这其实是不善择取的表现。物欲是泥潭、陷阱,深陷其中,只能越坠越深。而唯一能自我救赎的就是放弃。放弃利欲,清洁内心,这样才能身心俱健,体会到自由风清的顺畅。否则只能自造囹圄,自取灭亡。柳宗元是用蝜蝂为狗苟蝇营的人敲响警钟。

在此引用此典故,毫无戏谑马老的意思。马老是智慧的,他根据两种瓷器制造的年代,选择了更为靠前的官窑藏品,并且在后来也觅得了梦寐以求的哥窑精品。可以说,“二美并,两难具”了。这是善于放弃的智慧,放弃是定有回报的,它让你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愚蠢如“布里当之驴”的只是那些欲将好处利益一网打尽的人们。

苏格拉底和麦穗的故事也可以看做是善于选择和放弃的经典。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有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时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陆续走进了麦地。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他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有人也曾试着摘了几穗,但想到前面可能还有更大的,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把手里的麦穗扔掉了。就这样,他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他们听到苏格拉底苍老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应该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选择眼前的手中的,放弃前面可能还会有更大的欲望,把握住眼前的机会,放弃非分之想,这才是拥有。我们就如同行走在人生的麦地中,而大多数人也和苏格拉底的那群弟子一样,挑过来、拣过去,对得到的、拿在手里的总是不满意,总觉得还有更大的、更好的“麦穗”在前面等着自己,结果错失机遇,在人生的旅途上两手空空,唯有遗憾。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可取的人生态度,尤其是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更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

能把握的才是最好的。想将人生的“花好月圆”、“良辰美景”都收之囊内,占为己有,那只能是天真的想法。

一个人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的,放弃了物欲享受,你就会得到精神愉悦;放弃了争权夺利,你就会得到收放从容;放弃了粗俗,就会得到高雅;放弃了无聊,就会得到充实。

因此,善于放弃是一种大智慧。■

上一篇:假冒伪劣食品排查总结下一篇:在战疫中成长致敬生活观后感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