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2024-04-18

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精选12篇)

篇1: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北京,增补本)和《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版,吉林大学出版社)对题目中的三个词语的解释是:【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刻画、雕塑或扮演等)非常逼真。例如

“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使人好像亲眼看到一样。例如“他忽然把个乐正子又请出来,说得活灵活现,倒也有个意思”;【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例如“鲁迅把这些‘强盗’伪装‘正经’的两面派嘴脸,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出来”。

综合三个词语的意思,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是“很逼真”,但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即侧重点不同:“惟妙惟肖”,着重于“极精妙,酷似原形”,多指艺术手法的精妙传神,为中性词;“活灵活现”,偏重于“像亲眼看见、就在你的眼前一样”,用法较广,常用于口语;“栩栩如生”,则着眼于“像活的一样”,多指艺术形象的生动逼真,为褒义词。

篇2: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拼音】wéi miào wéi xiào

【简拼】wmwx

【近义词】栩栩如生

【反义词】画虎类犬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成语出处】宋・岳珂《英光堂帖赞》:“永之法,妍以婉,(米)芾之体,峭以健。马牛其风,神合志通;彼妍我峭,惟妙惟肖。”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例子】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英文翻译】fit to a hair

【成语正音】肖,不能读作“xiāo”。

【成语辩形】肖,不能写作“削”。

【产生年代】古代

篇3: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关键词: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精神,价值,社会

《惟妙惟肖的爱情》是方方的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以大学教授禾呈一家两代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揭示了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突出了这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内心困惑和文化焦虑。小说文本聚焦“知识分子”, 写出了生活在当下的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人格心态, 诠释了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 并进一步拷问了催生知识分子病态灵魂的社会与时代, 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批判性。

一、精神的萎缩

雅斯贝尔斯说过:“人就是精神, 而人之为人的处境, 就是一种精神的处境。”知识分子是社会一种特殊的群体, 一种与文化最具亲缘关系的群体, 不管是传统知识分子还是现代知识分子, 他们的精神处境具有明显的共性特质。“传统知识分子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原生形态, 就像一个人的童年性格决定了其一生的命运一样, 传统知识分子也为知识分子带来了自由、敏感、富于正义感和社会批判勇气的精神气质。这些都是知识分子家族的共同徽章。这样的气质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但是这些宝贵的精神气质在方方笔下的人物身上却呈现萎缩的状况。

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识, 主要体现为其具有独立人格及批判精神。《惟妙惟肖的爱情》中的主人公禾呈主要精神特质是“顺从”。禾呈的顺从来源于长期生活在体制中承袭来的对权利的畏惧心理。文革中的禾呈面对“教授”自尽, “先生”放牛, 批判“老婆”, 殴打“老师”的情形, 吓得头皮发麻, 日夜担心, 几次提出要把门窗改向;当听说表姐成为什么公司的总经理, 连手足都不晓得该往何处放;劝阻惟肖不要辞职时他说:“领导不准假怎么办”“领导会不高兴的”;接到校长的电话声音发抖, 他首先想到的是他哪里出了问题。这些行为及心理充分反映了禾呈这一代知识分子长期处在政治的压力之下, 过多依附政治权利, 依附政治意识形态, 最后失去了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 变得顺从而随遇而安。文本中这样描写禾呈的心态:“如果有世道的拳头朝他伸去, 他所做的只是退缩, 拳头伸多远, 他便退多远, 一直退到他认为拳头够不着的地方。他的幸运在于退到了墙角, 拳头就果然没有再挥过来。这样, 他便安然地呆在这个角落里。平静地看书, 间或做做学问。那样的时候, 倒也并非学问还需要他, 而是他需要学问。”“凡是处于专制统治下, 又无力直接向权利反抗的, 通常都会退回到内心, 在抽象的形而上或历史的层面, 追求超越的自由。”禾呈是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 魏晋时期是一个知识分子思想与人格塑造的重要的时代。魏晋的总体精神就是, “在哲学思想上, 崇无轻有;社会思想上, 重个人轻社会;政治思想上, 重道统 (知识分子的良知) , 轻势统 (封建的统治) ;人生态度上, 重审美轻功利。”禾呈面对现实会茫然失措, 因为它距离自己的理想现实差距甚远, 而把自己从诸多的想不通、不理解中解脱出来的最好办法, 就是走近魏晋的历史, 用陶渊明的“我醉欲眠君且去”的方式使自己得以净心。其实“躲进小楼成一统”的独善其身也未尝不是一种反抗, 但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是一种悲哀, 由此我们看到知识分子直面社会的勇气及批判力量在萎缩。

缺少人文情感是大学教授禾呈与他的博士儿子惟妙的共性。主要体现两代读书人的“爱情”上, 小说文本中“爱情”具有明显的反讽意味。父亲禾呈的爱情是被动的、平庸的。他虽然知道老婆是被其继父多次奸污不得已追求自己, 但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因为他没有胆量和能力去追求别的女人。惟妙的第一个恋爱对象马小珍投向弟弟惟肖的怀抱, 他也只是淡然。后来娶妻的目的也只是为帮助她留城而已, 老婆因为前男友———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与他离婚, 惟妙也平静而爽快的接受了。嫁与娶都不是因为爱情。对待爱情, 没有憧憬, 没有浪漫, 只有顺其自然。这也许是对世事洞察后的一种超脱, 但是未免有些残酷与自私。

同样研究魏晋南北朝历史的惟妙一直说, 知识分子的历史就是一部倒退史。我们在文本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身上, 看到了自由精神、批判精神及人文精神的萎缩。这种萎缩对知识分子本身来讲是一种悲剧, 对社会与时代来讲更是悲剧。

二、价值的贬损

法国思想家雷蒙·阿隆说过, “就知识分子而言, 迫害比漠视更好受”。文本用了两组对比阐释了知识分子价值的贬损。禾呈与表姐雪青的对比, 惟妙惟肖两兄弟的对比。禾呈被年轻人认为“书呆子”, 被表姐讥讽“活在历史里头”, 被老婆和惟肖认为读书读傻了。他似乎永远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适应市场经济, 表姐开了公司, 赚了钱, 甚至出了好几本书, 而他靠老婆卖了电冰箱、录音机筹钱出版《魏晋风云》一书, 只能堆在阴暗潮湿的屋角里爬满了鼻涕虫。他想不通为什么大学校门都没进过的表姐被学校邀请当特聘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而满腹经纶的他却被表姐嘲讽被校长轻贱。于是他认为自己斯文扫地, 斯文甚至被扔进了粪坑。知识分子的自信与自豪感荡然无存。自认为是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们, 慢慢失去了其在社会与家庭中的地位。由此我们看到了知识分子的价值被社会与时代无情地否定了。

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是惟妙惟肖两兄弟的现实遭遇的对比。惟妙考入大学, 子承父业, 学的是历史。读到博士这一档, 踏踏实实教书, 认认真真的思考, 波澜不惊地过着守着贫穷谈富有的日子。惟肖高中毕业参加工作, 后来辞职在表姑的公司由办公室主任、销售部经理, 做到公司执行总裁。他穿名牌, 吸洋烟, 分的新房子比教授的房子还要大, 他买了汽车, 住进别墅, 带着家人出国旅游, 是他给家人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历史博士惟妙发现自己的辅导课听课者只有三人。而弟弟惟肖的一场发财史演讲却人满为患, 气氛沸腾。甚至在婚姻与爱情上弟弟惟肖都比哥哥惟妙主动成功。春风得意的惟肖散着步就成为生活美景中人, 而自命清高的惟妙在惟肖面前却变得谦卑起来, 于是在说不清的日常生活杂碎中, “读书永乐派”如此无力, 而“读书臭屁派”却游刃有余。

表姐雪青说:“这个时代根本不是让老实人好好活下去的时代, 所以人不能跟时代拧着干, 要跟他合作, 要顺着它的水流走。时代可能改变不了你, 但它能淘汰你贱看你无视你。”禾呈也发现, 这个时代里人们尊重的人是表姐雪青, 轻视的却是自以为有崇高地位的自己。知识分子被社会抛弃了, 这个时代是属于表姐雪青和惟肖的时代, 他们才是这个时代游得最自如的鱼。书生是给历史做记录和总结的, 书生还要给社会树一个榜样。可是社会不需要榜样了, 因此知识分子具有精英意识的宏大叙事失去了意义。“大众为一种自发的经济兴趣所左右, 追求着官能的满足, 拒绝了知识分子的‘谆谆教诲’, 下课的钟声已经敲响, 知识分子的‘导师’身份已经自行消解。”在强烈的市场冲击下, 知识分子群体被无情的边缘化了。尽管他们发出了“无知者无畏, 无畏者无识, 无识者无信, 无信者无德”这样充满智慧的慨叹, 尽管他们依旧坚守知识分子固有的节操、良知、正义, 但也只能用“遁世无闷, 不见是而无闷”排解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三、社会的恶质化

学者鲁枢元认为:精神生态学是“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 (主要是人) 与其生存的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研究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态离不开他们生存的历史文化语境。《惟妙惟肖的爱情》里通过对禾呈与惟妙任教的大学及让雪青们、惟肖们如鱼得水的社会的描摹, 指斥社会的庸俗化、恶质化。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它曾经是神圣的象牙塔, 是培养社会精英的地方。可如今的大学在方方的笔下却是这样的:大学生喜欢听老师讲艳情八卦、世俗段子, 喜欢听内部新闻与发财史;年轻的教授以追求个性为理由上课爆粗口, 并且还无耻地说“我们不是活在一个肮脏的时代吗?加我一个, 也干净不了。让他脏透了, 或许会有人想起来打扫”。毫无社会责任感及道德底线;校长、院长们热衷于攀附权贵, 向金钱屈服, 与恶俗结缘;文凭可以用钱来买, 靠投机发财的商人可以作特聘教授, 知识分子的学术尊严及大学精神已不复存在。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是指那些“以独立的身份、借助知识和精神的力量, 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 体现出一种公共良知、有社会参与意识的一群文化人。”[7]很显然, 生活在体制内, 丧失独立人格, 缺少社会良知, 没有责任感与担当的所谓精英们已经不能担当得起知识分子这个称谓了。而膜拜金钱与权利, 推崇消费与享受的社会也让知识分子走向边缘。弗兰克·富里迪认为, 知识分子异化来自内外两个维度:一方面是知识分子形象的自我贬损, 丧失批判立场, 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成为特定人群利益的代言人;另一方面则是被社会抛弃, 在日常生活中失去固有的中心地位, 日益被边缘化。知识分子精神生态的恶质化有其自身的原因, 也与社会的恶质化有关。在谈及该小说写作初衷时方方谈到, 知识分子以及公认的社会精英, 进入了恶质化系列, 这个时代是不适合知识分子生存的时代, 为此她唯有一声长叹。

篇4: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晋唐时期的长沙厚葬之风盛行,随葬品中不仅有动物俑,甚至还有很多的人物俑。这些作为随葬明器陶瓷雕塑,不仅工艺水平达到了“雕塑如生”的程度,是晋唐时期长沙各类手工业生产的重要文物,而且还是研究时下长沙社会生活的历史资料。其中长沙市出土、作为随葬冥器的人物陶俑,就是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为弘扬湖湘文化,展现湘瓷风采,现今笔者精选湖南省博物馆的十二尊相关珍藏,以期与读者一同走进那神秘莫测、底蕴深厚的古代人物陶俑世界。

西晋·青釉对书俑(图1)

高17.2厘米,底板长15.5厘米,宽7.8厘米。1958年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出土。

两俑隔案对坐,头戴晋贤冠,冠顶系带扣至下颌处。其中一俑左手持册,右手持笔作书写状。另一俑双手捧案,架上置笔两支,案的一侧置一长方形箱。白毫相的俑额,反映了西晋时期湖南地区已受佛教影响。俑戴的仿古缁布冠制成的晋贤冠,前高后低,为汉代文官的通用服;上有横梁,横梁的多少代表其身份等级,而两俑头上之梁仅为一根,说明他俩身份不高。两俑对视,似在商讨。应属湖南湘阴窑烧造。

据两俑的人物神态、衣冠特征、案上文具所示,他俩应为文献中记载的校书吏,或者更为贴切地称之为校雠俑。两俑反映了古人校对书籍的具体形象,更加难得的是此为迄今所见世界上唯一的对书俑。

西晋 青釉对坐奏乐俑

高16.5厘米,板长14.6厘米,宽6.8厘米。1958年长沙市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出土。

胎色灰白,施青釉,釉色青绿,玻璃质感强,釉大部分剥落。应属湖南湘阴窑烧造。两俑身着交领长衫,头戴尖顶帽,相对而坐,神情专注。其中的一俑吹箫,另外一俑弹琴,中间置盘内盛放了什物的圆盘。两俑既像在演奏曲目,神情专注,又像在切磋技艺,其乐融融。研究两俑衣冠,可知他俩可能是为墓主人服务的乐人,身份低下。两俑出土于有准确位置的墓葬,对长沙西晋时期的文化娱乐生活研究,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西晋 青釉骑马俑(一组4件)

高21.8~24厘米。1958年湖南省长沙市金盆岭西晋永宁二年(302年)墓出土。

胎质较细,胎质灰白。均通体施青釉,釉玻璃质感强,釉已大部分脱落。应属于湖南湘阴窑烧造。马均昂首,竖耳,露齿摆尾,四足直立,马头饰当卢等物,马颈下佩方形印花挡牌,马背设鞍,鞍均有连珠纹装饰。骑者均头戴高冠,身着开襟长袍,一俑吹奏管乐,两俑持板,一俑持物残缺。

唐·湘阴窑持杖老人陶俑

高37厘米,宽10.6厘米,重2.5千克。素胎无釉,胎色灰黄。1958年长沙南郊赤峰山4号墓出土。

俑头戴高冠,方脸,浓眉高鼻,嘴微张露齿,络腮胡,身着交领广袖短袍、腰束带、长裤、束腿、脚趾头微向上翘,双手置于胸前,持杖而立。

自汉代以来,由于西域胡人频繁地入驻华夏疆土进行商品贸易,故东南沿海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受其影响,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变化自然也反映到制瓷业中。此陶俑塑像便是以胡人为题材,为直观而生动的最佳佐证。

此俑出土于一座凸字形砖室墓中,前室窄长,主室近方。持杖老人同时出土两件,与此俑共存的陶器有背物俑、胡人牵马俑、陶马和双峰骆驼、人首鸟身俑等,墓中还出土有大量的青瓷器,器形有灯台、三足炉、三足水盂、高足盘灯。从青瓷的胎釉和器形看,尚保存许多隋代作风,这应是一座唐初的墓葬。

唐代的人物俑,可分为彩绘陶俑和釉陶俑两种。该陶俑素胎无釉较为少见。它造型自然逼真,线条流畅,细腻,保存完整,为初唐陶俑造型艺术的上乘之作。

唐·湘阴窑青釉文吏俑

通高25.6厘米,肩宽6.5厘米,底板长7厘米,宽6.7厘米。1976年长沙市咸家湖小学发掘。

通体施青釉,玻璃质感强,眼珠褐彩点缀。瓷板底露胎,胎质细腻,胎呈灰色。该文吏俑身材修挺、头戴官帽、上身着交领广袖衫,下身着及地长裙。天庭开阔,大耳,眉目上挑,目光直视,窄鼻梁宽鼻翼,双唇抿合,下颌方圆,嘴角上翘,面含睿智的微笑。秀骨清象,风雅清逸,双手相操置于胸前,站立于一方形瓷板上。

该俑制作精细,形象生动,神韵逼真,代表了唐代湘阴窑高超的制瓷水平。

唐 湘阴窑青釉弹箜篌伎乐俑

通高17.7厘米,肩宽5厘米。1976年长沙市咸家湖小学一号墓出土。

灰白胎,青釉、玻璃质感强、开片、胎釉结合不太好,有剥釉现象,典型的湘阴窑产品。伎乐俑头梳高髻,上着低圆领窄袖紧身衣,下穿百褶长裙,胸下束腰带,箜篌竖置于胸前,面庞圆润,神态自然,目视琴弦,神情专注,双手作弹奏状。

箜篌为胡乐,名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有“十五弹箜篌”之句。其汉初传入内地,魏晋南北朝以后盛行。早期的箜篌有二十二弦,体曲而长;后来的箜篌有二十五弦,如半边木梳,在形体上有一些变化。此伎乐俑操形似半边木梳的箜篌,双手竖抱于怀进行弹奏。但与文献记载的二十二弦或二十五弦不符的,是箜篌上仅划五根弦,并没有刻出当时箜篌的应有弦数。究其原因,可能仅是象征箜篌有弦而已,不足为奇。

唐 湘阴窑青釉击鼓伎乐俑

通高17.7厘米,肩宽5厘米。1976年长沙市咸家湖小学一号墓出土。

伎乐俑头梳高髻,上着低圆领窄袖紧身衣,下穿百褶长裙,胸下束腰带,裙带自然下垂,坐姿,双手作击打状。与其他伎乐俑一样,神情柔和、恬静,笼罩着一种幽静平和的气氛。

腰鼓就是细腰鼓,我国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村人并击细腰鼓”记载,而隋朝时期我国西凉、龟兹、疏勒地区的乐器中,腰鼓的演奏也十分流行。唐代的湖南长沙窑和河南鲁山窑,且有瓷质腰鼓实物存世。此伎乐俑右肩跨绳,绳系腰鼓,鼓斜置腹前,右高左低,双手拍击,生动的再现了唐初乐伎拍鼓的姿势,对研究我国唐代音乐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唐 湘阴窑青釉打钹伎乐俑

高19厘米。1976年长沙市咸家湖小学一号墓出土。

伎乐俑头梳高髻,上着低圆领窄袖紧身衣,下穿百褶长裙,裙带自然下垂,胸下束腰带。此皆为隋末至初唐妇女形象与服饰的典型特征,伎乐人尤其如此。坐姿,打铜钹。史书有“俳优坐、立伎少则5人,多则达80人”的记载,说明五人为小乐部(小乐队),而八十人则为成规模的大乐部。

“俳优”始于秦汉,为我国古代演奏乐器和表演歌舞的艺人的称谓,是中国古代百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此伎乐俑中的铜钹为一种打击乐器,其发源于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内地,通常与排箫、琵琶、箜篌、笛和腰鼓等组合成小型宴乐队,成为我国乐器组合中的一员。

唐 湘阴青釉戳印武士俑

高56厘米,肩宽15厘米。1976年长沙市咸嘉湖唐墓出土。

胎质较细腻,胎呈灰色。施青釉,釉色青绿,玻璃质感强,有细小开片,面部及系带两端有褐色点彩。湖南湘阴窑烧造。俑作站立状,浓眉大眼,高鼻,面部表情威严凶悍。头戴兜,前额正中伸下尖叶遮护眉心,颈系有带。身披用长条形甲片编缀的札甲,胸前左右各有大型金属圆护,背后也如是。脚着尖头靴,左手持盾置于腹前,右手着握剑状,剑已无存。铠甲和盾牌上有朵状印纹,盾牌上刻有鱼、龟和卷草纹。

此俑塑造简洁大方,自然得体,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其丰富深遂的文化内涵,使得湖南湘阴窑产品在古代雕塑艺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唐 湘阴窑青釉奏乐女俑(一组5件)

高16.2~18厘米、肩宽4.7~5厘米。1976年长沙市咸嘉湖唐墓出土。

胎色灰黄,胎质细腻,施青绿色釉,釉面有细小开片。俑均屈膝盘坐,脸部较清秀,头梳高髻。服饰均为圆领露胸、长袖、束胸无腰百褶长裙。分别演奏拍板、鼓、钹、箜篌、萧。

“伎”为古代演奏乐器或从事舞蹈表演的女艺人。据史料记载及敦煌壁画中演奏乐队的图像,可知唐代演奏器乐的艺人大都为女伎,就算男子演奏亦需要男扮女装。此五件奏乐女俑不仅见证了唐代的服饰、发簪和化妆特点,是唐代社会娱乐生活的一个缩影,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当年百戏中艺人的形象资料,更为古代中国戏剧的形成、衍变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准确的参考依据。

唐 青釉提壶俑

高26.1厘米。1976年长沙咸家湖1号墓出土。

男侍俑。头戴幞头,身着胡服,脚蹬长靴,右手提扁壶,左手拿布囊,面部表情自然平和。此提壶俑出土于长沙窑咸家湖唐墓,该墓出土各类青瓷俑共计50件,有镇墓兽、人首兽身双翼俑、十二生肖俑、武士俑、文吏俑、男侍俑、女侍俑、乐俑、马、牛、羊、骆驼、狗、猪、鸭、鹅、和鸽子。其中男侍俑6件,有的持棒,有的驾鹰,有的做手势,有的提壶等。有人猜测该男侍俑,可能是拎着钱袋,替主人沽酒去。笔者从其从容安静的神情看,更愿意推测其陶醉于生活中的小满足,为自己沽酒,回家享受妻子做的晚饭。

此男侍俑虽无秦始皇陵陶俑的雄伟气魄,亦无唐三彩俑的华丽色彩,但其怡然自乐的仪态,小巧玲珑的造型,却充分反映出唐代社会市井小民生活的安逸。

唐 胡人牵骆驼俑

骆驼俑高18.5厘米,长17厘米;胡人俑高18厘米。1958年长沙市赤岗冲三号墓出土。

胡人俑作牵骆驼状。面部深目高鼻,络腮胡浓密,嘴巴微张,表情丰富;右肩坦露,上身穿翻领中长衣,两臂伸张,其中的左手将袖子挽起,动感十足;中部腰间系革带,带上挂着扁壶与腰刀,刻画细腻;下足蹬长靴,两腿扒开,身体前倾,塑造生动。而骆驼俑则像未识世事的小孩,不情愿地跟随着牵它的主人。

此胡人牵骆驼俑,生动地反映了胡人急切完成自身使命、归心似箭地返回故土的形象。而胡人与骆驼组合的雕塑,则影射了我国与西亚各国各地区之间,十分频繁的贸易往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可谓活灵活现,妙不可言。

篇5:惟妙惟肖造句

7、这张人物画像惟妙惟肖,看来他画画的时候很细心。

8、看着那些滑稽演员惟妙惟肖的动作,大家忍俊不禁。

9、小强在绘画艺术方面很有天赋,无论画什么都惟妙惟肖。

10、古庙墙上的浮雕惟妙惟肖,来观赏的`游客络绎不绝。

11、他模仿古人吟诗竟然模仿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

12、只有优秀的画家或画师才能创作出如此惟妙惟肖、精妙绝伦的作品。

13、他的文章思路行云流水,把各种人物写得惟妙惟肖,把各种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4、他学别人惊慌失措的表情学得惟妙惟肖,我们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篇6:惟妙惟肖怎样造句

32、那一双双工人的巧手把冰雕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有大宫殿,有仙山楼阁,有的像玉树琼枝,千奇百怪。

33、小妹妹把这个人画得惟妙惟肖。

34、全班同学都被老师画的惟妙惟肖图片笑翻了。

35、当我看到熊猫时,我惟妙惟肖的模仿起了它那憨厚的行走姿势……

36、这幅山水图被画得惟妙惟肖,可以说精妙绝伦。

37、花馍上坐着一个金光闪闪惟妙惟肖的小人人。

38、小龙把这只凤凰刻得惟妙惟肖。

39、我那多才多艺的表姐会弹琴、写作、画画…弹的乐曲扣人心弦,她写作文挥洒自如,随手画出的画惟妙惟肖,妈妈总叫我向表姐学习。

40、看那精湛的雕刻品,玲珑剔透、小巧可爱、惟妙惟肖,真让我深受喜欢。

41、无论他画什么,都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42、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43、还好,我高声讲话的时候他模仿不了我,但是,一旦我悄声低语,他的悄声低语就同我的惟妙惟肖。

44、每一盏花灯都是那么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45、黑骏马用惟妙惟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让每个读故事的人都感到:动物通人性,我们怎样对待动物,动物就会怎样对待我们。

46、他模仿那个乞丐的动作惟妙惟肖,让人捧腹大笑。

47、全家都被这个惟妙惟肖的卡通辰辰逗笑了!

48、在这样一个别致的景致中,星星点缀着夜空,惟妙惟肖的“巨蟹座”深深地印在幕布中。

49、尽管模仿鸟学很多种鸟的鸣叫声惟妙惟肖,但人类还是能够依其声音上的线索很快识别它们。

50、当你把这个社团称为一群互相吹捧的人的时候,你确切地把它描绘得惟妙惟肖。

51、这张人物画像被画得有板有眼、惟妙惟肖。

52、这幅被画得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作品,堪称是一件艺术品。

53、王老师画的人物肖像无不惟妙惟肖。

54、对一个孤苦伶仃的老人惟妙惟肖的描绘

55、他画的骏马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一样。

56、她用惟妙惟肖的表演,演绎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故事。

57、老舍先生画的小猫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可爱极了。

58、小百货从小学画画,他画的每一幅画都是那么的惟妙惟肖。

59、那个小家伙的腾空侧后踢简直惟妙惟肖啊。

篇7:惟妙惟肖是什么意思

惟妙惟肖出自于哪里

惟妙惟肖这个成语出自于清朝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其中提到这个成语的句子是:“形容惟妙惟肖,仿佛《水经注》造语。”

篇8: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刘邦的性格特点是善于用人,能言善辨,狡诈虚伪,应变力强。文章开始写他入关后迫不及待地“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毋内诸侯”,其目的就是“欲王关中”。但当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顿时惊出一身臭汗,连连惊呼“为之奈何”,显得六神无主,惶惶不安。然而,刘毕竟是一代枭雄,在生死关头,他很快头脑冷静下来,赶紧向张良请教,并将自己的错误一股脑儿推到别人头上,说是“鲰生说我……”,接着,他抓住项伯这根“救命稻草”,对项伯竭尽拉拢逢迎之能事:并一再向项表白:“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臣之不敢倍德也”。在这里,刘邦的善于机变,狡诈虚伪的性格暴露无遗。这样,刘邦凭几句话便轻而易举地将那个晕头转向的项伯“俘虏”过来为己用,在项羽身边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到了鸿门,一再声称自己和项羽是“戮力而攻秦”的兄弟,并非敌人:又说“不自意能入关破秦”来表明己力量不如项羽,此乃意料之外的事,以满足项羽“老子天下第一”的心理;接着,又装扮得诚惶诚恐的样子说自己好不容易“得复见将军于此”,大有久别的孩子见到爹娘似的既亲切又哀戚之感,刘邦的故意做作,心地狡诈溢于言表。在这里,刘邦既称臣谢罪、卑躬屈膝,又把“欲王关中”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从而取得了项羽的好感。于是,在危机四伏的鸿门宴上他就得以躲过了杀身之祸。文中刘邦的能伸能屈,工于心计,巧舌如簧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而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直率鲁莽,不善于用人。文章一开始,当他听到曹无伤密报“沛公欲王关中”,便怒火中烧,咬牙切齿:“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大有猛虎下山之势,一介赳赳武夫的形象呼之欲出;可是,当听到已为刘营“奸细”的项伯为刘邦评功摆好,“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要求项羽“善遇”刘邦后,项羽便马上改变主意,连声答应“诺”。等到刘邦后到鸿门,说了一番谎话,着力恭维了他一阵后,他洋洋得意,飘飘然,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且轻率地将情报来源全盘托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并因此而内疚:“不然,籍何以至此”,那种轻信、直率、容易上当受骗的性格显露无遗。到了樊哙闯帐,怒目而视时,项羽不仅不提高警惕,反面猩猩相识,大有相见恨晚之慨,称樊哙为“壮士”,赐酒赐肉,谁知樊哙对此并不买账,反面依照刘邦的口吻有板有眼地训斥了他一番,此时,身为“力拨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他不但不暴跳如雷,反面确认自己“无情无义”而深感内疚,顿觉在樊哙面前也渺小起来,连呼樊哙“坐”。在此,项羽沽名钓誉的性格也表现异常彻底。至此,他的思想上完成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脱逃后,他也毫不在意,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一句“沛公安在”便心安理得地去把玩刘邦献给他的玉璧。项羽的寡谋轻敌的性格又清楚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了。

本文除了刘、项两人外,其他人重要人物如张良、范增、樊哙、项伯等,虽然说话不多,但无不通过语言达到了传神的目的,勾画了各自的形象,揭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反复诵读本文,确实受益匪浅。

篇9:惟妙惟肖的近义词

【惟妙惟肖的反义词】(以下词语任选其一)

画虎类犬;画虎类犬;

【惟妙惟肖的成语辨形】

篇10:惟妙惟肖的肖是什么意思

惟妙惟肖在句子中一般用作谓语、定语或补语,指非常逼真。惟妙惟肖造句示例:

这幅画把儿童活泼有趣的神态画得惟妙惟肖。

篇11:惟妙惟肖见真彩

关键词:小学 音乐 音乐欣赏 欣赏教学 图谱

音乐欣赏是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音乐文化素养。小学生的音乐欣赏不同于音乐的鉴赏,主要通过联觉的运用来丰富音乐的情感体验和音乐欣赏的经验积累,更多的是对音乐作品中的旋律、节奏、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的感知,对不同的音乐风格的体验,对常见的音乐结构的感知等。而这样的体验和感知不能靠单一的语言来描述,或者仅凭学生自己去听辨——学生可能不具备这样的听辨的能力,这就需要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把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转化为歌唱、欣赏、律动、演奏、创造等不同的音乐学习活动,用一系列的音乐活动贯穿整个音乐欣赏。

笔者在前期基于对区级微型课题《音乐欣赏课中音乐学习活动设计的研究》的思考,发现在欣赏课中,不同的音乐学习活动设计,采用音乐图形谱设计这种学习方式时,不论是低、中、高学段,小学生都喜闻乐见,乐于参与音乐学习,特别是那惟妙惟肖的图形谱,形象直观地反映着不同欣赏作品的特质,是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中值得引用的方法。

然而,如何根据音乐欣赏作品的不同风格,来设计贴切的图谱呢?这是很多一线教师都存在的困惑,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所得,采撷几堂欣赏课的精彩瞬间,来分享和交流音乐课中欣赏教学的图谱设计:

一、化无形为有形——图谱是节奏旋律的走向

音乐是听觉艺术,这意味着:音乐的基本属性从客观上决定了音乐无法直接传达视觉性和语义性内容。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如何去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需要老师加入有效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美。例如,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剪彩波尔卡》一课的教学中,A部分主题一的旋律有着明显的上坡和下坡的感觉,如何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的旋律特点,老师利用简单的线条如弧形、柱形、点状等等,与旋律对照,很好地表现出了音乐旋律的起伏感。

二、化静态为动态——图谱是体态律动的导向

体态律动早先由瑞士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立,它融身体、音乐和情感为一体,不断地促进听觉、动觉、思维和情感的协调发展。音乐的欣赏教学,不应当是单纯地作品讲析、乐器听辨,更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以往,老师们总是以简单地听着音乐,跟随老师律动,以此作为学生的音乐表现,这反而成为另一种变相的“灌输”,只有从儿童本身所具有的节奏要素出发,围绕学生的已知经验,引领学生主动发现和参与律动,才能够加深对音乐的记忆。记得在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市教研员上的《打字机之歌》一课,老师对于乐曲中的A部分的主题,采取引导学生边听主题旋律,边现场观看老师画A部分的旋律线,学生立刻发现了打字员每一排打了几个字,精彩的是,老师请四名学生来当打字机上的小字丁,用律动的方式表演一台打字机的工作情况。

三、化抽象为形象——图谱是音乐画面的指向

平时的音乐欣赏课教学,往往老师本着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的初衷进入课堂,然而,在聆听数遍以后,却无法让学生的音乐理解与教师的理解保持一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在尊重这“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同时,也要带领学生走近音乐创作的初衷,去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本意,用音乐基本要素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这是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这对于音乐的欣赏来说,是对音乐欣赏的经验积累。

在苏教版二年级教材中,有一段关于欣赏《匈牙利舞曲第五号》的图谱设计,老师用倒三角形来表示尖锐、凶猛的音乐形象,以点状来表现节奏紧密的、渺小的动物形象,低年级的学生很快发现音乐的强和弱、节奏的疏和密。这让原本抽象的音乐在脑海中具备了画面感,而图谱本身也是音乐节奏的反应。

诚然,图形谱的设计只是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活动呈现形式,并不能代表和整个引领欣赏过程中的所有活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图谱设计,乃至整个欣赏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不在一日之功,需要教师首先站在学生立场,抓寻音乐作品中学生最容易听出来的地方作为起始,而不是把枯燥的音乐内容讲述给学生,这样才能起到良好的激趣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12:惟妙惟肖的表演

在表演的过程中,第一幕是“让座”,我们把几张凳子围起来作为公交车,车到站了,走上来一位老奶奶,只见朱凌铖驼着背,行动很慢地上了公交车,上车后他站不稳还不停地咳嗽,坐在车上的队员马上站起来让老奶奶坐,老奶奶还不停地夸奖队员。第二幕是“过马路”,公交车到站了,队员搀着老奶奶一起下了车,准备过马路(三位队员戴着红绿灯的头饰当红绿灯,站在马路对面),可是老奶奶看不清前面的红绿灯,只管要过马路,眼看要闯红灯啦!这时,队员马上上前扶住了老奶奶,老奶奶還是使劲地要过马路,队员就给老奶奶讲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的道理,最后扶着老奶奶安全地过了马路。

在表演中,朱凌铖表演的老奶奶非常到位,把老奶奶的特点表演得像模像样,大家都没有想到朱凌铖一个男同学演老奶奶能演这么像。我也觉得,“我当文明好队员”的情景剧演得很成功,心里很开心!

上一篇:好的习惯使人受益一生下一篇:学生语言文字座谈会资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