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

2024-04-14

《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共13篇)

篇1:《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感受廉颇和蔺相如的形象,然后用上合适的词语形容他们。从故事的情节中,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廉颇的知错就改和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和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主要体现在第二幕中,而蔺相如的主要特点贯穿于两幕中,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表现蔺相如的特点,之后展开交流,引导孩子通过了解蔺相如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处处避让廉颇的,体会他的深明大义;通过他原谅廉颇的举止语言,体会他的宽容大度。孩子们找得很准确,交流得也不错,真正抓住了人物的特点。

剧本除了认真研读之外,恰如其分的表演是对理解文本有很大帮助的。孩子们都有强烈的表演欲望,为满足他们的要求,也为了更好地走进剧本,我让他们自由组合,进行表演。刚开始,很多孩子放不开,或是对剧本内容不熟悉,都显得有些生硬,没有很好地融入角色。为了让他们的表演更有效果,我带着孩子们仔细分析了三位主人公在说每句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情,对一些重点的地方进行多次细节练习,然后再让学生自由表演。这样一来,效果就出来了。


篇2:《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从人物形象入手的,因为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小话剧,而剧本本身就是要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根据剧本表演最重要的也是要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是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想象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感觉这样的教学策略效果挺好的。此外,课外小故事的加入,收效也很好。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这样他们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篇3:《负荆请罪》教学片段品评

师:同学们,课文中哪些词能概括廉颇、蔺相如的特点?请画出反映他们精神品质的语句,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评:通过自主学习,估计能够找出来,但是否理解、句子画得全与不全,由各人对文本的理解差异决定。]

生:我觉得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

生:手下人韩勃见廉将军挡蔺相如的道,非常气愤,蔺相如却“笑笑”“依然笑笑”。

生:廉颇“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可见认错之诚恳。

生:“赶忙跪下来”,要求蔺大人“狠狠地抽”“不肯起来”,说自己“老迈昏庸”,这说明廉颇知错能改。

生:“迎上去”“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别这样,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等词句,可看出蔺相如的宽宏大量。

师:他们将相和好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如果没有这一层意思,他们还能和好吗?同学们再讨论一下。

[评:这是“合作、探究”的具体体现,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生:如果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俩不可能和好。即使蔺相如这么做,手下人也会坚决不同意。

生:手下人怎么能左右蔺相如?关键是蔺相如的忍耐是有极限的呀。

生:若廉颇一再羞辱蔺相如,恐怕蔺相如面子上也要过不去。我估计蔺相如终会发火的。

生:我感觉蔺相如有点虚伪,廉颇那样侮辱他,竟多次忍让,难以置信。

师:想告诉大家的是,蔺相如并不虚伪,因为根据历史考证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生: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观点。“宽容大度”指心胸开阔,肚量大,容人,容事。否则这个词就不配用在蔺相如身上。

生:《新华字典》中,“义”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即使蔺相如不是为国家利益,也会觉得两人闹不和违背朋友情义,他们俩最终会和好的。

[评:新“课标”允许学生对材料的多元化反应,不过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有必要给学生明确的指向。]

[教学片段二]

师:排演小话剧,角色的把握很重要。请同学们说说,你最想担任什么角色,您是最佳人选吗?

生:我演韩勃合适。韩勃脾气躁,我的脾气也躁。

师:我们班有多少脾气急躁的人啊,他们都可以胜任吗?

生:韩勃的气愤是为主人抱不平,当蔺相如晓以利害后就“若有所悟”,可见他并不十分急躁呀。

生:我想演蔺相如这个角色。他对秦王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对同僚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生:我也想扮演这一角色,通过这个机会改变自己小肚鸡肠的心态。

[评:不在于选谁最合适,而是通过这个过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被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所感染;“逼”他们多接触文本,理解词句,受文本中优秀语言文字的熏陶。]

师: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还不够,还应把握人物的语气。像蔺相如谦恭和蔼、心胸开阔。廉颇上门请罪竟感到惊讶并主动出迎,亲自扶他起来。

生:我扮演廉颇吧!他勇气可嘉,有话直说,不搞阴谋诡计;错了立马认错,还不怕作践自己,脱光上衣,负荆请罪,表示诚心。毕竟人家还是个大将军,要是我,恐怕做不到。

生;我会把廉颇表情真挚、态度诚恳的四段话“请求责罚——再次请求(不肯起来)——完全认错——敬慕对方”表演出来。

还没有最终定好人选已下课了。课后有位同学告状,有人笑她:几次竞争,一个角色都没有争到。我告诉她:“你比别人多享受了这个过程,你是成功的。你对那个人有意见吗?”“没有。蔺相如那么宽容,我也该大度一点嘛!”

[评:语文课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篇4:《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一篇剧本。上课伊始,我让孩子们介绍“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接着讲讲这个成语的来历、出处等,孩子们显得饶有兴趣。紧跟着我让同学们回忆剧本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发言显得琐碎而不完整,指名几个同学交流后,我随即做了总结性的概括,让孩子们对剧本的特点进行再次强化。

初读课文阶段,我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即出示词语:府邸、唇枪舌剑等。请一名后进生读,此生起立后无语,心中庆幸抓得准,又请一生,又无语,无奈只得请一名“尖子生”来救场,此生流利地将背投上的五个词语非常准确地读了出来。生词检查完,该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了,指名几位同学分角色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韩勃„„孩子们读得比较投入,个别同学感情非常充沛,已超出了我的要求,值得表扬。读完后,生点评,由我来做最后总结性的发言。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部剧本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生聚精会神地默读课文,不久一名男生举手,回答得简洁、准确,这让我信心大增。感慨:语文能力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训练的结果。概括完全文,又让同学们概括每一幕的主要内容,当然是手到擒来,吹灰之力即搞定。离下课还有几分钟,拿出补充习题做几道简单的题目。

今天的课堂,简单、务实,没有华丽的设计,只有扎实的训练。我想,对于六年级的语文课堂来说,扎实、有效的训练要比精美设计来得更加实惠些,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既为第二课时的阅读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也能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整堂课基本上是在检查孩子的预习,不仅有字词的掌握情况,课文的朗读情况,更包括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把握文章能够脉络的能力。我觉得,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是高效完成第二课时的前提,那些没有进行第一课时教学而直接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看似高效,实则有些囫囵吞枣,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师上课硬塞的“知识”。又到底能够吸收多少?是有待于进一步了解的。

==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看了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又把我和同学们带回了去年的那次地震,我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看着同学们一声不吭,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我知道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在学习课文时,我重在让学生深入品读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的动作、语言和地震后人们的话语,感受谭老师的精神品质。我着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听着他们激动的、深情的读书声,我知道他们被谭老师的精神感动了。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是教育时报记者刘肖为地震遇难老师谭千秋而歌的,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以及歌者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我对学生说:“如果事情发生在老师身上,我也会这么做的。”

下课了,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我知道他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感动着,感动着„„

====

《船长》这篇课文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即将沉没的时候,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

在教学过程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首先,我抓住文章体裁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因为既是小说,就有较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学生均喜闻乐见。其次,我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船长哈尔威在危难面前是怎样指挥求援的,他都下了哪些命令,同时组织学生做好旁注,写下感想,并敢于与同伴交流,完善感受。第三,我重视在动态生成中组织学生探究,教学中,我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适当指导及提练,使学生在谈话中逐步深化对哈尔威船长的认识。其四,我在注重文章人文性的同时不偏废其工具性。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在指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的同时,引导学生以获救者的身份向哈尔威船长发出呼唤,以船长的口吻写出船长的心理活动,这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写话练习,而且挖掘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想法。其五,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课后,我组织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细心体悟自己从作者的本篇文章中借鉴到哪些优秀的表达方法。其六,我注重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应让学生走几个来回,要让学生读出味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生的朗读,特别是重点句子,更是让学生在多次的读中感悟。

=====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课文是《爱之链》。这篇课文并不是特别深奥难懂,通过乔依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女店主关爱乔依这三件事情,说明爱是可以延续,可以传递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会更美好。

虽说是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是,在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是引导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老师就应该站出来,及时地教给方法,及时地指引道路。

在教学本课时,我努力做到:

1、抓住重点,以点带面

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内容深,每一段都精讲、细讲肯定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出课文最值得讲的内容讲深讲透,以点带面,把相关的片段串联起来,在教学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既能很好地突破重点,又能使课堂环节环环相扣。如在教学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中,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静心默读,谈谈自己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在交流时,交流以下三点:一是乔依热心地、不顾一切地帮助老妇人修车;二是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乔依生活的贫困;三是联系课文二、三、五自然段感受老妇人的处境,从而感受乔依对老妇人的关心。这样一来,课文第一至五自然段的内容被有机地整合起来。

2、深入文本,抓字、词、句

我认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能游离于具体的语言文字之外,如果脱离了具体的字、词、句来谈感悟,那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在引导学生感受乔依热心修车时,通过“蹭破”、“摘下”、“几乎没有知觉”、“喘着”、“流下来”、“沾满”、“脏”等字词感受天气寒冷,修车的工作费劲,但乔依仍然不怕脏、不怕累,卖力地帮助老妇人修车。在体会乔依生活贫困时,通过“„„乔依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乔依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等句子感受乔依的处境艰难。抓住这些重点的字、词、句,就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

但是,在课堂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总觉得课堂是不完美的。由于在时间的调控上有些失误,造成前半课堂有些松,后面有些紧,使得后面的环节走了形式。在学生的朗读这一环节,也做的不够到位,学生没有把那种感动读出来。

不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学生真正学会了好的学习方法,他们也会终身受益。

==

今天教完了《轮椅上的霍金》。这是一篇极其感人的人物介绍,也是一篇励志课文。怀着对霍金的崇敬,也非常想让学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力量,改变部分同学懒散的学习态度,我一直是谨慎的教着的。可现在课文教完了,离我想象中的效果却相差甚远:学生木然,课堂沉闷,节奏松散。

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有很多反思,值得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1、课前充分准备非常重要。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对第三自然段的教学设计较为细致,并将学习要求用小黑板出示,学生自读后都能谈出自己的理解,条理清晰。而对第四自然段的教学要求不太明确,部分学生思考缺少方向,如要求学生通过对比,体会文中语句的写法,未能指名通过每句话去比较。

2、对重点问题的指导缺少必要坡度和适合学生思考的指导途径。在理解霍金说的那一段话,由于对第八自然段缺乏深入地理解,因此当出示霍金的这一段话时,学生都是很木然,不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教者对课文未能充分的理解。在教学时,我自己对一些理解性的题目都未能独立思考,而是借助教参,所以缺少思考的过程,那么在指导学生时也未能找出适合的方法。因此,以后在教学时,凡是让学生思考的,自己必须要独立思考一遍,先要自己下水,才知问题的深浅。

4、对主要的内容理解,必须让学生有明确理解,清晰的语言表达,不能模糊。

====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文章结构条理清晰,让我一读就一下子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继而就思考:这样的文章该如何设计教学过程?似乎浅显易懂,似乎没什么地方值得细细探究的!带着疑惑,我再一次阅读课文,随着对作者杨红樱的进一步了解,又翻阅了教学参考用书,又上网浏览了相关教学辅助资料,才逐渐改并了最初对它的认识。它很不“简单”:(1)它是一篇文中文,是杨红樱作品《男生日记》中主人公吴缅的一则日记。它除了是一则日记之外,还是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2)杨红樱创作本文,是借孩子的口向孩子们推荐好书,这样更容易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孩子们乐于接受。想到这儿,我豁然开朗,除了把教学重点

放在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之上,还应该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所以,我的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适当拓展故事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本涉及故事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质疑,如主人公鲁滨迅如何种植大麦和水稻,如何救下星期五?他后来又是如何离开孤岛的?请正在阅读或已经阅读本书的同学相机介绍。因为开学初就布置了对本书的阅读。所以,很多学生都跃跃欲试,介绍得眉飞色舞,眉开眼笑。其他同学听得也津津有味。从他们的表情

我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些读过书的同学无比羡慕。相信他们课后也一定会去主动阅读这本书。

(2)欣赏名言以指导读书方法。在师生共同品析本文的名言的基础上,我又出示了我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发现的名言,让学生品读理解。相机启发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要读懂故事的内容,还要学会用慧眼发现佳句,并把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下来。要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不能只满足于对故事的了解。

(3)领悟送书目的以获得人生启示。提出探究性问题:为什么爷爷把书赠给爸爸,爸爸又把书赠给我呢?联系课文第一部分爷爷和爸爸写在扉页上的文字,让学生同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其实一家三代之间并不只是在传递一本书,而且还在传承一种精神:学会生存,学会坚强,学会面对困难不畏惧。这本书真的有么大的作用吗,在本书中你还会有怎么样的收获,就请学生课后认真阅读,还可以与读过的同学互相交流读书心得!

篇5: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仓街小学孙倩

《负荆请罪》是篇历史小话剧,它通过人物对话,描写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向上卿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挡道与避让、请罪与携手的对比之中,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通过紧扣戏剧冲突,揣摩“潜台词”,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继而挖掘文本资源,认识中国的“和”文化。课前重视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读通、读准、读懂,为上课打好基础。课中启发诱导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思、乐想、乐说。

第一幕的教学主要抓戏剧冲突,这是阅读剧本的关键。我抛出一个问题:“蔺相如与韩勃在讨论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一个信息,即“韩勃认为蔺相如怕廉颇,而蔺相如自己却坚持说不怕”,这就是戏剧冲突。我带领学生紧扣这个冲突,深入文本,揣摩台词,引出“和为贵”这一个中心。

第二幕的教学通过研究廉颇是怎样请罪的,抓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体会到廉颇请罪是诚心诚意的,蔺相如也是真心原谅廉颇的,彼此的真,彼此的诚,才有了负荆请罪这样好的结局。

整堂课上下来,虽然是流畅的,学生也是投入的,但总感觉少了什么。过后,王校长跟我聊了一下,指出朗读不够,如果能指导朗读,借朗读来体会品质、升华情感,学生的心与课堂就更融洽了!再想想自己的课堂,朗读的确做得不够。其实有很多环节可以设计朗读,更好地品味“潜台词”。第一处:蔺相如的两次“笑”。原设计是出示这两处“笑”,让学生模仿蔺相如的口吻,任选一句,继续往下说说他的想法,然后总结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现在想想,如果在学生说过之后,再指导朗读这两处“笑”,然后总结人品,是不是更好呢?第二处:分角色朗读。课上随机选了吕镓均、吕嘉伟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了第一幕,但都没能很好地把握蔺相如、韩勃的语气,特别是蔺相如的两处“笑”,没能读出他的宽容大度。当时我怕后面的环节跟不上,草草地评了一下,让他们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体现人物的特点,没再指导读,就进入到下一环节。如果我当时让学生评评读的不足,应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或许能更好地体现人物的特点。第三处:蔺相如的五处“请”。这是蔺相如宽恕廉颇的细节描写,教学中,我只设计了学生从五个“请”字中体会到什么。如果当时我把这五处“请”出示出来,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话,再从“请”字中体会,学生是不是更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呢?

对“和”文化的拓展,设计时考虑到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和谐,乃至世界的和平,还播放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少了和谐,有些仓促,没能与学生融洽地交流“和”文化,现在想想,有点遗憾。

篇6:《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一个历史独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的门客不满蔺相如在廉颇的面前所表现的懦弱,蔺相如解释了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已经明白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背着荆条去蔺府登门谢罪的事。

这是一个历史故事,课前我让学生穿插读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故事,让学生全面了解了《负荆请罪》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我便抛出一个问题:从《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你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廉颇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容易就说出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足智多谋、热爱祖国的人,廉颇是个英勇善战、战功赫赫的将军。有了这样的认识,学习《负荆请罪》这个故事时体会蔺相如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宽容大度,廉颇知错就改、勇于认错的可贵精神就很容易了。

剧本表演最重要的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引导学生品读人物的台词时,我从这两方面来引导的:一是抓住人物的台词、小括号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来品读好人物的台词;二是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属于人物个人的东西来品悟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品读好人物的台词。对课本中没有括号提示的台词,我让学生通过对人物的分析,对剧情的理解加上动作和神情的提示,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为表演做好铺垫,效果不错。

篇7:《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本单元文章均赞颂人物的优秀品质,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动作行为描写来完成人物写作。本课体裁较以往有所不同,是六年级学生第二次接触剧本类型,第一次学的是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本课为话剧,共两幕。在备课中应该着重对体裁进行了解,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备课要全面。

话剧的内容相对而言比较直观,不难理解,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在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人物的性格,情绪,从而了解话剧人物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身临其境的学会文章。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备课方面下功夫,设计好课堂的每一分钟;并且要培养学生多朗读的习惯和意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规范自身的教学语言,严谨教学。

篇8:负荆请罪教学教案反思

一、课题的教学

板书课题,提醒学生注意“荆”的读音和字形;理解“负”、“荆”的意思;理解整个成语的意思。然后请学生把课题补充完整,板书了“廉颇”和“蔺相如”的名字。接着请学生试着介绍这两个人物,学生经过预习,很快就说出了一连串的词语:宽容大度、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知错就改等,选了两组顺手写在了黑板上。在理解“负”的意思的时候,引导学生同“负隅顽抗”的相联系,没想到许多学生都被难住了,正好进行了补课。课题中蕴含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值得深入挖掘与研究。注意审题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很有好处。课堂教学的幸福——《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二、第一幕的教学

在课题的教学中有学生指出这是一部历史话剧,另一个学生说这是“独幕剧”。我马上抓住学生的这一“失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课文作为话剧共两幕,第二幕是写“负荆请罪”/soft/,而第一幕又是写什么的呢?同“负荆请罪”有何联系?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幕,学生有了早读课的预习,朗读得还是不错。朗读后,学生就明白了第一幕其实写的是“负荆请罪”的原因,有一位学生说是第二幕的铺垫,当然也是正确的。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一个“怕”字展开:门客韩勃以为蔺相如怕廉颇,何以见得?学生抓住文中“有意避让”、“好几天不敢上朝”等语句体会到蔺相如表面上的“怕”。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又抓住蔺相如面对秦王“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的表现,补充“完璧归赵、渑池会见”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想当年”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思:蔺相如是不是官越做越大,胆子越来越小了呢?学生自然就从蔺相如的一番肺腑之言,理解了他的“深明大义、顾全大局”的思想特征。理解“若有所悟”这个词语后请学生想象:韩勃领悟到什么?

三、第二幕的教学

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廉颇是否明白?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二幕,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学生抓住廉颇的言行体会到他道歉的诚意。比如:学生读到“请您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我就轻轻地提醒:为什么要“狠狠地抽”呢?学生从中就领悟到廉颇的确意识到自己为了个人的地位而忘记了国家的安危,真的是太不应该了。我相机补充蔺相如“单靠一张嘴就爬到廉颇的头上去了”的背景,我相信一个有血有肉的廉颇形象就耸立在学生的心目之中了。接下来,学生又从蔺相如的言行中具体感受到他的“宽容大度”。在学生阅读交流的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想象廉颇与蔺相如当时的表情与内心世界:廉颇是羞愧、内疚与后悔;蔺相如是吃惊与欢喜。两个人的性格脾气虽然不同,但是都有一颗赤诚的心,他们都深深地懂得: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

教学进行到这里,我说,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学生马上就心领神会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排演小话剧。离下课还有10分钟,但是学生都很有把握,而且兴致勃勃。坐在最后面的两位很文雅的女生,她们主动离开座位,便于相互合作。这样的镜头是很让人感到温暖的,因为学生的本性就是活泼的。而我们的课堂充满民主与活力,就能让学生的本性得到复苏。学生的练习时间只有5分钟,课堂教学的时间实在太宝贵了,而学生已经很满足了。在刚刚过去的5分钟里,每一个学生都兴致盎然,没有一个学生乘机捣乱的。三位学生站起来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其中就有坐在最后一排离开座位与其他小组同学合作的高个子女生。虽然他们的朗读还没有完全达到绘声绘色的地步,但是我已经觉得非常满足,没有任何的遗憾——因为我感受到他们都已经被这段“负荆请罪”的千古佳话感动了。

篇9:《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公开课《负荆请罪》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转)我在教学《负荆请罪》,为了让学生了解负荆请罪的前因后果,特地找来《将相和》这篇课文,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在分析课文时蔺相如说的一句话:“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学生怎样理解“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呢?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很容易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身为赵国上卿的蔺相如没有因为自己身居高职而居功自傲,他想到了廉颇的功劳,因此面对廉颇的多次侮辱,他笑而置之。有意避让完全是为赵国着想,可见蔺相如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大将军廉颇自认为自己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蔺相如只凭着一张嘴竟爬到了自己的头上,心中愤愤不平。为了让学生弄明白“负荆请罪”的过程和结果,我专门上网搜集了一则“负荆请罪”的小动画,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廉颇为什么要负荆请罪以及负荆请罪的结果。效果甚佳,学生看完后即刻明白了。接着我又问了“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回答说:“知错就改”老师即刻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篇10:《负荆请罪》的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教学反思

《负荆请罪》这篇文章故事人物性格鲜明,文本旨在通过对剧本语言的阅读品位,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风貌。在课前反复的阅读中,我发现:“秦王不敢侵犯我国,就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这句话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它,同时针对学生喜欢故事的特点,我找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之后,对负荆请罪的起因一目了然。于是在分析课文蔺相如说的那句话时,我指导学生结合“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则小故事的理解,学生果然明白: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蔺相如与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趁虚而入攻打赵国。

本文的体裁是剧本,于是,我在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把握了人物特点之后,让学生自排、自导、自演,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1:《负荆请罪》教学心得

———《负荆请罪》教学心得

《负荆请罪》一课的第二幕主要写廉颇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与蔺相如和好。教学中我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让学生感悟蔺相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

师:读读写廉颇的部分,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廉颇说“蔺大人,我实在对不住你”时是面带羞愧之色的;说“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哪”时是真诚的。这让我看出了廉将军为以前看不起蔺相如而悔恨。

生:廉颇一上场先跪下来,然后请求蔺相如的原谅。让我感到廉将军是真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这次负荆请罪是真心实意的。

生:“老迈昏庸”是廉颇在骂自己。

师:那蔺相如呢?从他的对待廉颇的表现中你又能感受到什么?

生:蔺相如说: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

生:也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

生:从(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蔺相如的动作中体会到蔺相如做这些事情有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就是要维护将相的和好,保证国家的安危。

课上到这儿,文章的主题出来了。学生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达到教参的教学要求了。下面就是表演读了。可是我想就这样到此结束,学生会不会把廉颇和蔺相如对立开来?廉颇居功自傲,故意找蔺相如的碴,只想着个人的名利。而蔺相如就和他完全相反,心中只有国家,没有个人。学生会不会认为只是写作的技巧?这是人物的对比写法。我细想想,不是。这儿不是人物的对比描写;深想想,不是,这儿也不只是蔺相如一个人的伟大。廉颇这员老将为了国家宁可不要自己脸面,他是和蔺相如一样伟大的人。于是,我的课堂到这没有结束,我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话————

师:廉颇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180度大转变呢?看看文中哪段话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生:是这段:蔺大人,最初我还以为您怕我哩,后来经人提醒,才明白您这样做完全是为我们赵国着想。您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师:一个人的行为是自己的思想支配的。蔺相如有意避让廉颇,是因为他把赵国利益放在首位。那这时的廉颇拉下老脸,抛开虚名,负荆请罪,他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他会想,蔺大人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名誉,而是国家的利益。而我一味的争官位大小,我真浑呀!

生:蔺大人想的真远呀。我只想到眼前。我真是糊涂,怎么没想到这层呢。我也是赵国的臣子,理应为国牺牲一切。我错了。

生:为了赵国,我这点面子算什么。为了赵国,负荆请罪有什么丢人的。为了赵国,我廉颇磕头认罪去。

生:现在廉颇和蔺相如一样心中只有国家,没有个人荣誉得失了。

是的。负荆请罪的背后是羞愧醒悟,知错就改的背后是对国家深深的爱。《负荆请罪》中的廉颇不仅具有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他也有和蔺相如一样伟大的情怀——在国家利益面前,什么都可以抛开。他虽当初有恃功傲物,但这一切在国家面前什么都能舍去,你能说蔺相如就比廉颇更伟大吗?一样的。如果说蔺相如像“神”,廉颇更像“人”。

人无完人,但正是 “负荆请罪”,廉颇值得蔺相如及所有国人肃然起敬。廉颇这种对国家美好的情感多么令人感动,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该对国家有赤诚的爱呢?因为这种爱会让我们变的可爱,可敬。

篇12:《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进入角色品读剧本第二幕,为课后表演做好准备。

2、感悟廉颇和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懂得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3、积累词句,丰厚学生的语文底蕴。教学重难点

进入角色品读课文,说好台词。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今天我买你继续学习第五课负荆请罪。

2.提问:“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文中是谁是谁向谁请罪?那究竟是如何请罪的,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全文,找出文中描写请罪一幕的句子。

3.出示课文插图。你瞧,这就是廉颇大将军。他赤着背,背着荆条,单膝下跪。

4.古人讲究衣必整、纽必扣,可廉颇却赤着背;男儿膝下有黄金,上拜君王,下拜父母,可廉颇却在给蔺相如下跪。为赵国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的廉颇为何要自取其辱,为何要负荆请罪呢?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课题。

二、精读文本,感悟品质

1.请同学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廉颇找蔺相如找麻烦的句子。2.汇报

(1)廉将军一再当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一再”说明什么?是呀,廉颇找蔺相如的麻烦可谓是一而再、再而三,三番五次、五次三番呀。

(2)那么大人为什么好几天不敢上朝?分明是怕连将军吗?

好几天不敢上朝,生怕廉颇在朝堂上和自己过不去。

3.提问:廉颇为何屡次三番地找蔺相如的麻烦,他对蔺相如究竟有何偏见?你们知道吗?这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两人的介绍。(出示课件)

4.一国老臣,浴血疆场,屡获战功。他岂肯居蔺相如之后,他有太多的不服气,故屡屡扬言(出示课件)

5.蔺相如面对此侮辱是如何做的?(让

躲)他为何不出言相驳,为何不与之一争高下呢?

6.思考:如果两人相争会产生什么后果?是呀,将相相争,祸起萧蔷,得利的只会是秦国呀。从中你感受到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7.其实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不仅仅表现在他的让和躲,还表现在其他方面。请迅速浏览第二幕,画出相关语句。8.汇报。

9.明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廉颇是怎样做的?(负荆请罪)出示图片。赤着背,背着荆条,单膝下跪,此时你还觉得廉颇是自取其辱吗?(不是)他是在表明他请罪的态度诚恳。(板书:态度诚恳)10.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廉颇请罪的话语。你觉得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知错就改)11.正是蔺相如的宽容大度、深明大义,廉颇的态度诚恳、知错就改成就了一段佳话将相和。(板书:将相和)也正是由于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精诚合作,才使得赵国成为战国时期较为强盛的诸侯国。

12.其实,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和为贵”有了“和”,国家才能安定和谐,有了“和”,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2008年背景奥运会上,我国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的“和”文化。

三、激情表演,升华主题

1.本篇课文是一篇历史小话剧,现在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小演员上场。2.学生表演

四.好书推荐,拓展延伸 推荐:《完璧归赵》《渑池相会》

五、板书 负荆请罪

蔺相如

宽容大度

深明大义 将相和

态度诚恳

篇13:负荆请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由来。

3、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教学重难点:

1、感受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2、在分角色表演中表现人物特点。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激趣,质疑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理解成语,谁来说说它的意思。(背着荆条上门请罪。表示诚恳地赔礼道歉。)负:背着。

3、课文写的是谁向谁负荆请罪?(板书:廉颇

蔺相如)

4、课前同学们查阅了资料,你知道这个故事出自哪里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体会人物精神品质。

1、剧本是可以用来演的,但是要演好人物,首先要了解这个人物。

这个剧本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补充板书:韩勃)谁是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

2、我们先来分析这两个人物,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廉颇又是怎样的人?划出有关语句,把体现人物品质的词写在旁边。

3、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师巡视。

4、交流。

(1)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A、从哪里看出他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

蔺相如深明大义,他知道,出示填空:

()秦王不敢侵犯我国,()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把第一句话倒过来该怎么说?()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秦王不敢侵犯我国。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读出一个深明大义的蔺相如?

B、宽容大度。

出示词语:笑笑,依然笑笑

从这两次笑容中,你感受到什么?(毫不介意,心胸宽广)谁带着这样的笑容来读他的话?

廉颇负荆请罪的时候,你能感受到他的宽容大度吗? 从哪里感受到的?能将这一段演一演吗?可以找同桌配合。C、足智多谋,胆识过人。

出示句子: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唇枪舌剑,寸步不让,多解气!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他特别勇敢?(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寸步不让)

当年和秦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谁将课前搜集的资料说出来听听?(学生补充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的故事)

蔺相如面对秦王,在那么危险的情况下都毫无惧色。所以他说——既然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

你能换种说法吗?

你知道如果将相不和,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历史证明,正是因为当时的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赵国才平安无事。后来蔺相如退休,廉颇被秦国使反间计离开了赵国,赵国最终被秦国所灭。所以蔺相如的“怕”不是真的怕,而是他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表现。

听了蔺相如的话,韩勃若有所悟,什么叫若有所悟?你现在明白了吗?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他的话

(2)廉颇:知错就改

爽直豪迈 A、廉颇做了什么错事?

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他在负荆请罪之前,一定说了蔺相如不少坏话。他可能会对别人说什么?(想象说话。)

B、现在,廉颇知道错了,他负荆请罪,请罪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他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式呢?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除了负荆之外,你还可以从哪些细小的地方感受到他的诚意呢?读一读第二幕中描写廉颇的句子,圈一圈关键词。

交流,出示第二幕中描写廉颇的句子,关键词:狠狠地

实在老迈昏庸

完全。

带着诚意自己读读廉颇的话。

廉颇是一位极有威望的大将军,但他能知错就改,登门负荆请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看不惯别人的时候不掩饰自己,做错事情了,痛痛快快地认错。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作为武将的爽直豪迈的性格特点。

谁能给大家读读他的话,表现出他的诚意,也表现出他性格爽直的特点。可以自己先练一练。

(3)韩勃:性格直率 打抱不平

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位次要人物。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

他是蔺相如的门客。你们知道什么是门客吗?

他为主人受到的委屈而气愤而不满。请你在第一幕找一找他的话,来表现他的气愤和不满。

指名读,注意表情。

三、补充动作、表情,为表演做好准备。

怎样将故事表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呢?除了圆括号给的提示,我们还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进行补充,在细小的地方都可以写一写人物的表情、动作。做好这样的准备,演起来才得心应手。

尝试在第一幕补充表情、动作。

四、课堂练习

完成小练习册。

五、作业安排

将两个故事适当的地方做好补充,课后排练,下节课准备表演。【板书设计】

5、负荆请罪

蔺相如 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廉 颇 知错就改、爽直豪迈

韩 勃 性格直率、打抱不平

【教后记】

《负荆请罪》是一篇历史小话剧,我从理解课题出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理解了“负荆请罪”的意思,就理解了文章的大意。谁请罪,为什么请罪?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本篇课文与平时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借机了解戏剧、剧本等相关知识。

文中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的,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思考说说从这些语言和动作中看出什么,3 学生大都能理解。我告诉学生,要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就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来体现。课余,我还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上一篇:渔翁和魔鬼的教学方案下一篇:剧场舞台设计规范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