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2024-05-01

南召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通用8篇)

篇1:南召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南召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又有违法建筑被规划局执法大队给拆除了。”这是南召群众近期来奔走相告称快的事情,也是南召县强化城乡规划工作取得的又一成果。

近一时期来,南召县委、县政府针对该县城乡规划工作薄弱,违法建设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之势,先后采取向城乡规划局增派人员、配备必要办公设备、划拨专项资金等方法,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该县先从班子建设入手,向县城乡规划局增派四名高素质正副科级干部,并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选派41名执法人员充实到城乡执法大队工作,及时配备了照相机、摄像机、GPS测绘设备,并购置了4辆执法专用车,先后邀请南阳市规划局、市支队、县纪委、县法院、县检察院等领导到该局进行普法教育和业务指导。在强化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了综合执法能力。

元至5月份,该县共查处违法建设183宗,其中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83份,立案调查69宗,查封施工现场20处,拆除违法建筑面积1263.4平方米,及时结案6宗,罚没资金134814元。目前,一支素质过硬、高效能战的规划队伍已在该县形成,该县的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正步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篇2:南召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县城乡低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县人民政府郭××

同志们:

今天召开全县城乡低保提标和低保信息数据采集录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省、州关于抓紧抓好城乡低保提标和低保信息录入工作的通知精神,安排部署全县城乡低保提标和低保信息系统基础数据采集等重点民政工作。确保“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工作的顺利推进。刚才,××同志就此项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讲得很好,我都同意。下面,我就抓好城乡低保提标和低保信息录入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抓好城乡低保提标和低保信息录入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增强工作责任感

城乡低保提标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举措,政策性强、时间紧迫,涉及人数多,各乡镇一定要把此项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摆上工作议事日程,要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精细操作,狠抓落实,把提标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县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提标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切实负起责任,认真抓好提标工作。

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城乡低保提标是做好信息录入的基础工作。低保信息系统数据采集事关民生,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中央领导十

1分重视低保信息化建设,温家宝总理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决策。”低保信息化建设,直接关系民生,关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这项工作。

二、把握原则,严格程序,规范操作。

做到把握原则,程序明确,操作规范,这是实施城乡低保制度的根本宗旨和要求,必须贯穿到城乡低保从制定完善政策到实际操作的各个工作环节之中。低保提标是基础,信息录入是规范。城乡低保信息系统的开通运行,是大力推进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救助信息化建设的一个起步和开局,提标工作做好了,就是为群众办善事、办实事。使基层干部掌握政策、规范操作,知晓政策,心中有底。在工作开展中,一是吃透政策。根据省、州通知,我县从2011年8月1日起,城乡低保实行提标补助,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210元/月·人提高到26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1200元/年·人提高到1360元,也就是将我县低于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中。提高保障标准,从而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把握原则,严格申报、审核、审批程序。保障对象的界定是低保工作的核心,应纳入的必须纳入,不能纳入的坚决不纳入。要严格按照“三环节、十步骤”(即申请核评、审核、审批三环节,申请受理、调查核实、“民主评困”、一榜公示、经办机构审查、乡镇政府审核、二榜公示、县级民政部门审批、三榜公示、待遇批准十步骤)的审核审批流程进行。必须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以方便群众知晓,实现家喻户晓,实行张榜公示,坚决杜绝抓阄、轮保等不规范行为,严禁一人一户、拼户等现象的发生,做到公开政策、公平对待、公正施保、阳光操作,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的切身

利益。在审批过程中,要按照“四坚持”、“四不准”和“三调查”的原则,确保农村低保对象的准确性。“四坚持”即坚持本人申请;坚持所在村委会初审;坚持驻村干部签字及乡镇审查把关;坚持城乡低保审批小组集体审批。“四不准”即不准暗箱操作,务必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不准优亲厚友,务必公开、公平、公正;不准平均分配,务必保证重点;不准应付了事,务必手续齐全,照章办事。“三调查”即对低保对象有疑点的进行调查;对低保对象有分歧的进行调查;对低保对象有举报的进行调查。8月10日前必须完成对现有低保对象的复核工作,保证8月底前按新标准发放保障金。

三、加强指导培训,确保工作质量。

低保信息系统是民政部最新开发的新系统,科技含量高,涵盖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大部分救助内容,低保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迈入了信息时代的快车道。今后,对象新增和退出都要通过网络业务系统开展审核、审批。民政部、省厅、州局、县民政局都可以对新增和退出对象直接进行监管。

县民政局一定结合会议精神开展好对乡镇低保信息人员的业务培训,乡镇信息采集首先要进村入户收集相关资料,认真调查核实每一户低保家庭的成员情况、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家庭收入、身份证号码等基础信息数据,如果身份证号码错误或重复都无法进入系统,所以,各乡镇在检查核实低保对象的户口薄、身份证时必须严格把关,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备,为信息录入工作打好基础。

四、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全县的低保工作由县低保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和协调,县级民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把好程序关。各乡镇要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分管民政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办公室、社会事务办等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镇长要亲自抓、负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落实,社会事务办主任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审查的责任,驻村(居)干部对村(居)一级的程序到位要严格把关,底数要清,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城乡低保提标工作顺利进行。

五、严格工作纪律要求,确保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这次会议既是一次动员会,更是一次严明纪律的会议。要严明作风纪律,坚决防止出现违法乱纪问题。在这次低保信息数据采集工作中,如果出现弄虚作假、玩忽职守等违规违纪问题,将严格按照有关文件规定予以办理。

篇3:南召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由《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社举办的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论坛已成功举办了3届, 这次是第4届。《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自2006年创刊以来, 秉承“聚焦资产财务热点, 把脉经济改革态势, 促进学术理论交流, 打造全国精品期刊”的办刊宗旨, 以新观点、新方法为主题, 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及时传递与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省市领导对资产管理的精神与要求;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研究探索公共财政和财务资产管理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推广和介绍全国各地在资产管理实践中提炼和总结出的新经验、新模式等。杂志定位准确、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 为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部门和从事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搭建了一个政策导航、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可以说, 杂志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扩大了资产管理工作的影响, 成为政策解读的阵地、理论研究的基地、经验交流的平台。

财政部教科文司一直以来十分关注《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 我们从事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同志可以说每期都看。不但会向杂志推荐好的文章, 有时候还把一些重要的、精彩的文章做成简报, 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加以利用。比如, 杂志2012年第4期发表了山东省财政厅资产处张鹏处长的署名文章《探索科学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体制机制构建》, 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摘编, 以《研究资料》的形式报部领导并转相关司局参阅。再比如, 我们在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及事业单位所办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过程中, 需要参阅相关的理论性文章和研究成果, 首先想到的就是向杂志社进行咨询。可以说,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为推动资产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平台, 为深化资产管理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了进一步办好《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 充分发挥杂志在资产管理政策宣传、理论探索和经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我提两点希望。

一是希望与会专家和各地财政厅 (局) 资产管理部门多研究、多支持、多投稿。《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不仅是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一个杂志, 更是我们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系统的阵地和平台。各地要高度重视并且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这个平台。一方面要结合本地区的工作实际, 对如何进一步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 提升管理水平多加探索, 积极开展理论和政策研究, 将研究成果通过杂志与大家分享;另一方面要通过认真学习和研读杂志文稿, 学习和借鉴专家学者和其他兄弟省市的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进一步拓展工作思路, 提升工作水平。

另外, 对于杂志社开展的“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征文活动”, 我建议下一次活动由我们两个司与杂志社共同举办。这样将会更好地调动各省资产管理部门的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积极性, 使各省积极投入到征文活动中, 并且形成竞争机制, 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 促进资产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是希望《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结合当前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 进行专题研究。“十二五”时期是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十分关键的时期, 有许多全新的工作需要去探索、去开拓、去创新。对新时期深化事业资产管理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靠大智慧、下大力气、花大精力,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妥善解决和缓解。希望《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杂志继续本着“思维创新、杂志办精、结合实际、服务至上”的原则, 能在诸如事业单位公务用车管理、经商办企业管理、产权登记等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方面, 组织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 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撑。

篇4:外事侨务工作要再上新台阶

全面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外事侨务工作

外事侨务工作要为大局服务,要为全省中心工作服务。这是全省外事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外事侨务部门要树立大局意识,为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服务。充分利用我省毗邻东北亚国家的地缘优势,努力增进与我省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认清朝鲜半岛和我省中朝边境地区面临的形势,今年是两国确定中朝友好年,要以此为契机,认真搞好两国确定的中朝边界联检,特别要全力推进鸭绿江大桥的开工建设。加强对边境地区管理工作的领导,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进一步做好边境地区管理工作,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周边环境,为国家总体外交大局服务。

发挥优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我们外侨部门要发挥独特优势和作用,积极开展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我省相关产业和事业的发展。要加倍努力,不断提升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不断拓宽工作的领域、扩大交往规模、提升交流合作质量,多引进一些大项目、好项目、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多开展一些有规模、有形象、有效益的招商引资引智活动,多培养一些综合能力强,“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下基层能指导、到国外能招商”的干部,为沿海经济带建设、沈阳经济区服务,为服务民生做贡献。

积极创新,不断取得外事侨务工作新成绩

篇5: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再上新台阶

随州市2013年按照“强化质量管理、夯实鉴定基础”的工作计划,建立技能鉴定与技能培训联动机制,夯实培训鉴定基础,将职业技能鉴定与稳定扩大就业、推进素质就业的要求有机结合,使更多的劳动者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达到初级工、中级工资格水平,有效提升了全市劳动者队伍的整体素质。

2013年职业技能鉴定批次,组织鉴定人,发证人员人(其中初级工人,中级工人),完成省下达任务人的%,完成年发证人的%,涉及7大领域近20个职业工种。

举措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网络、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多渠道抓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立体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紧密结合企业经营生产、学校教学招生实际,深入宣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营造职业技能鉴定良好环境。自2013年2月19日招聘会,把这次活动的开展作为2013年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启动的契机,通过在各召开企业座谈会、深入企业开展宣传,与就业局相关职能科室联合行动等多种方法开展工作,同时利用局网站宣传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意义及作用和市区开展鉴定的各项工作动态和文件。举措二,实施目标管理,提高工作绩效。为保证鉴定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市鉴定中心年初及时召开会议,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逐项落实工作任务和相关责任人,切实把鉴定工作任务与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结合起来,推动鉴定工作的稳定开展。

篇6:推进我区劳务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劳务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天,区委、区政府组织召开这次劳务工作会议,就是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找准定位、创新举措,推进我区劳务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大会安排,我就此项工作讲以下三点意见:

一、深化认识,充分把握我区劳务开发的重大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我区是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区,区域经济实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狭窄,通过劳务开发助农增收成了必然选择。因此,全区上下务必要深化以下三种认识。

(一)劳务开发是强区富民的现实需要。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富余资源亟待开采。我区地下无矿产,地上无森林,人均耕地不足0.8亩,农业资源贫乏,城镇建设滞后,城市可开发土地有限,民间资金存量少,而人力资源却很丰富,全区农村近二十万劳动力可以从土地上分离出来,这是我区唯一的“金矿”。二是劳务开发在产业结构中已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区10年,虽然历届十分重视农民增收,但多届领导倡导“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乡镇仍是“一产业打石头,二产业打饼子,三产业打麻将”,几乎没有工业企业,农业支柱产品没有真正形成,而劳务经济近年来却异军突起。去年全区劳务输出16.4万人,收入8.6亿元(仅银行汇总即达6亿元),劳务经济已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动力。三是劳务开发正逐步成为乡镇党委政府的主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农业税免征,乡镇工作到底抓什么?我前几次都已经讲过,重点要抓农民增收,抓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一项就是抓劳务输出。目前乡镇不是缺人抓工作,而是有人不做工作,不是有人无事做,而是有事无人做。各乡镇要调剂力量抓劳务开发,在条件成熟的乡镇可以发动、组织干部有组织地劳务输出,带领农民打工;选拔一些区乡干部到一些大的劳务基地城市交流任职,开展农民工跟踪服务工作。

(二)劳务开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生存、发展、富裕”问题,其根源在于人多地(资源)少的特殊情况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其外在表现简单地说就是农民就业不充分。我区现有农村劳动力人均可经营土地仅1.5亩,如果不实施劳务开发,劳动力就不能充分就业,“人手”就变成了“人口”、变成了包袱;如果没有劳动力输出,沉淀在土地上的劳动力因过剩而低廉,必然制约土地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三农”问题也就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劳务开发是农村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也好、城镇化也好,首先都必须把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业农村中转移出来,实现农民工人化和市民化。农村人口的转移,首先必须从劳动力转移开始,只有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和工厂找到合适的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才有可能带领全家老小实现举家转移,从而真正有效地减少农村人口。因此加快区域经济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必然要加快劳务开发。

二、准确定位,客观分析我区劳务开发面临的形势

分析现状,我区劳务开发可谓有喜有忧:

(一)劳务开发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一是提升了我区劳务开发的排名位子。我区劳务开发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强有力的领导下,依靠大家共同努力,顽强拼搏,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两年连续获得省、市劳务开发先进集体。其中白家乡柏家村开办劳务公司,组建生产、生活互助组和治安联防组为外出务工人员分忧解难,被誉为柏家村模式,得到省、市肯定并在全省劳务工作会上交流发言。

二是拓展了致富的新路子。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技术,增长了才干,很多人由从事简单劳动的体力型转变为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由打工者变为小老板。据我所知,巨石乡4村唐敏90年代初开始在外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后回乡炒瓜子卖,如今成了南充小有名气的“瓜子王”,在他的带动下,该乡20多位村民外出找到了致富新门路。

三是引回了发展的新点子。外出劳务人员带回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观念,对家乡群众封闭的小农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逐步树立了“敢闯敢试谋发展”的新思维。如曲水镇6村~利用外出务工挣的钱回乡开办了中册亿纸箱厂,产品供不应求;李渡镇3村孙波利用外出务工挣来的资金回乡开办农贸市场,发展山羊养殖、河塘养鱼等,事业越做越大。近三年来,全区吸引投资10万元以上的回乡创业者178个,就近转移劳动力7620个。

(二)劳务开发面临的诸多问题。虽然我区劳务开发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由于受诸多原因影响,依然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部分干部认识不到位。对劳务输出“放任自流”,没有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存在漠视心理,害怕因组织劳务输出给自己带来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存在无为心理,认为群众要出去其本人自己会操心,用不着政府“瞎帮忙”,忽视了政府的积极作用。

二是务工人员整体素质较差。我区外出务工人员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6%,初中文化的占60%,初中文化以下的34%,持中级技术等级证及以上的不足5%,无技术证的占83%;这种素质状况不改变,我区民工将只能长久处在“脏、苦、累”的低收入工作环境中,并且随着国家就业市场资格准入证书制度实施以及“民工荒”的降温,我区民工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三是培训组织程度仍然不高。我区职业教育机构、农民培训机构奇缺,唯一的公办机构(金凤职中)前几年即改成了普中,民营职校仅慧明职中一所,人劳局去年开办的劳动技术培训学校尚未完全建成,职业中介机构几乎空白,劳务公司尚未破题,社区就业刚刚起步,部门就业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坚持不好,劳务输出岗前培训不够好,输出人员中绝大多数属于亲帮亲、友帮友的自发方式,组织状况、求职境况都不够理想。

四是后续服务没有完全解决。农村互助耕作队组织不好,机制不健全,而农村土地转包难度较大,务工人员外出后既不想放弃土地,又很难找人暂代耕作。民工遇到工伤事故、生病等得不到及时医治和正当的劳动保护,有的因遇工伤事故不

但得不到补偿,反而被厂家炒了鱿鱼,受资金等原因影响,我们就业机构或民间中介组织为务工人员排忧解难的现象也很少。

五是乡镇回引力度始终不大。“回引”工程是劳务输出的深化和延伸,是繁荣地方经济的、加大投资拉动、解决就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力举措。但较多乡镇由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等客观原因限制,回引企业的吸引力较弱;主观上,乡镇为外出输出人员建立档案的很少,更没有经常写信、打电话联系,春节等节日期间也很少召开座谈会;部分乡镇只是凭自己好恶结识几个打工人员,“回引”目的性、组织性不强。

三、创新举措,扎实推进我区劳务开发再上新台阶

分析形势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形势,面对成绩我们要增添抓好劳务开发的信心和勇气,面对问题我们要冷静分析原因,不断创新方式,力求更大突破。

(一)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年我区劳务开发的总体思路是:继续坚持“投资农民、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指导思想,抓好“四个重点”:强化培训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建立基地、维护权益保持稳定、回引创业搞活经济。实施“三大工程”:即五万农民工培训工程、九亿劳务创收工程和劳务成功人士回引创业工程。推动“三大转变”:变农民为工人,变村民为市民,变老乡为老板。~年全区劳务开发工作目标是:实现劳务输出17万人,劳务创收9亿元,组织劳务培训5万人,其中获证2万人,回引创业260人,回引资金6000万元。

(二)着力整合资源,不断完善劳务开发体系。建立劳务开发部门联系会议制度,联系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继续联合开展好“培训一门技术,介绍一份职业,致富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群众”的劳务扶贫活动,认真实施好招商引资与就业工作“三同时”活动。各个乡镇要安排专人抓劳务开发工作,每个区属企业、每个村聘请一名劳务工作信息联络员,在有条件的村要组建劳务公司,构建覆盖城乡的职业介绍网络。力求劳务工作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三)瞄准国内外市场,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一是要巩固老关系,加强联系,原有的转移线路不能断,原有的关系网不能散,确保原有渠道输出人员每年有所增加。二是要发挥区域协作、对口帮扶通道的作用,积极主动与浙江杭州市建立跨区劳务协作机制,与当地政府和用工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开展定点、定向输出,形成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积极扩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劳务市场。三是抓住本地市场,发展搬运工、保安等职业人员;瞄准本地企业,提供充足的技术工人。四是努力开拓境外劳务市场,促进国际劳务输出。外事台侨旅游局与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加强与境外劳务市场联系,取得劳务信息,促进国际劳务输出。五是积极引导民工回乡创业。将劳务招商列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从项目匹配、税费征收、信贷投资、工商注册等方面制定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乡友投资兴厂转移农民工。

(四)加强职业培训,增强劳动者竞争能力。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增强劳务输出的竞争力。一要制定培训规划。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主动会同教育、工会、工商、农业等部门,统筹制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规划,按照“村发动、乡镇组织、县培训”的原则,由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认真组织实施。二要建立健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网络。坚持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原则,整合各系统的培训资源,形成以嘉陵区劳动技能培训学校为主体、中介组织为纽带、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以四川省慧明中专学校为载体,整合教育部门培训资源,搞好初三学生分流的试点工作。在李渡、大通、龙蟠等中心乡镇建立1—2个专业互补、订单互通、资源互助的民间办学机构。就业局要抓好区内新办企业用工的对口培训工作,区人事劳动局与区扶贫办、经贸局、经营局、残联、妇联等部门要重点开展好“四个一”工程的扶贫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的实施。全年力争实现引导培训1.33万人目标。

(五)切实搞好服务,抓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一是要健全维权体系。要加强工会、司法、劳动等部门的联系,搞好法律援助,成立民工工会和民工互助协会,形成政府维权和民间互助自救相结合的保障体系。二是认真清理本地企业各种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规定,坚决取消对农民择业的工种限制,确保农民工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劳动权。城镇社区要将农民工纳入正常的社区管理,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地入学入托问题。三是通过建立健全劳动仲裁、司法援助、社会保障体系,积极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帮助。四是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劳动用工单位行为,继续抓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杜绝新的工资拖欠行为发生;依法查处各种乱收费和欺诈哄骗行为,优化务工环境。

(六)强化目标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区委、区政府将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农村劳务开发工作定期进行评比,对作出优异成绩的单位和突出贡献的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未能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警告和通报批评,对工作失职的,要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

同志们,做好我区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中、省、市、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区农村劳务开发工作新局面!

篇7:同研异进助推学校工作再上新台阶

高城镇闫马小学 2014年10月24日

一年来,在教育办公室和教研站的指导帮助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各位同仁的热心帮助下,以“同研异进”教师素养提升模式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总抓手,狠抓内部管理,实现了学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就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向各位领导和同仁汇报,共分三部分:

我们的工作:

1、文化建设,让师生“快乐生活”。

学校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通过广泛征求意见和专家指点逐步确立了“尚德、博学、健体、幸福”的办学理念,广大师生在“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学校的进步”的校训指引下快乐的工作和学习,以“尚德墙”“博学壁”“健体苑”“幸福广场”为载体的学校文化氛围逐步形成。教室内外的班级展台展示着学生一个个闪光点,楼道楼梯间的名言警句激励着学生一点点进步。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师生快乐的生活着。

2、思想教育,让教师“主动工作”。

学校重视教师思想教育,正确处理好家庭事务和学校工作的关系,做到工作生活两不误。学校积极创设“和谐、人本”的人际关系,学校领导班子强化“一切为师生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意识,和教师打成一片,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努力拼搏。通过理论学习,改变“打时间战”的陈旧教学观念,利用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驾驭课堂;通过修改学校考核办法,实行按年龄分段考核的办法,发挥教师优势的最大化。在去年我校教师人员紧张且变动频繁,学校在调整任课安排时“一路绿灯”,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服从学校安排”。学校有带病坚持工作的刘仁德、郭思安、单宝庆等老教师,他们每天拖着病体坚持上课;有初为人母的李相玉、孙甲甲老师,李相玉老师每天中午坐公交车回田镇喂孩子,下午再按时到校;很多教师为了不耽误工作把家务事放在周末处理,在校园里看到更多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累并快乐着,这样的事例在此不胜枚举。我校人本、和谐、奉献、幸福的教师团队已经建立,看到老师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感到欣慰;看到老师们每天忙碌的身影我心存感激,我为我们有这样的教师团队而骄傲。

3、学习培训,让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积极探索“同研异进”教师素养提升模式,努力锻造优良教师团队。我校根据教师的年龄结构,组建了老、中、青教师发展共同体,初步形成全体合作共赢,个体发展拔尖的可喜局面。

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学习,让他们接受最前沿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学校拿出专项资金鼓励教师外出学习,同时制定了《闫马小学教师外出学习管理办法》。通过学习,老师们既开阔了视野又学到了知识,真正把学习当成最好福利发给老师。学习归来要写出心得,在全体教师会上作专题报告,把学到的东西和全体教师进行分享。一年来学校用于教师培训和外出学习的费用达2万多元,先后派出12人次到北京、青岛、烟台、泰安、德州、潍坊等地进行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和学校文化等方面的学习。王蒙老师顺利通过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马树先老师正在学习中。通过教师培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快速提高,为扭转我校教学质量偏低的局面打下了基础。

4、分工合理,让教师“人人管事”。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学校管理人员承担着和专任教师一样的工作量,为了既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各项工作又能顺利完成,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主,中层挂包,全员参与,责任到人”的学校管理网络,学校把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配给每一位教职工。全体人员除了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外,分别安排了一项或几项学校管理工作,学校中层根据分工不同挂包不同的工作项目,负责对各项工作进行安排和督查。在常规工作中他们按照学校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对上级下发的通知或学校的临时性工作都有专人负责,及时上报。很多时候教办发至校长主任邮箱的工作安排,不等校长下通知,只要主任们看到就立即完成或安排给相关教师。学校校长真正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学校工作真正做到了“工作无漏项,人人有事管”。

我们的成绩: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校的办学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点滴成绩。继去年全县英语集体备课现场会在我校召开之后,今年春天全县高效课堂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本学年的教学常规视导和课堂教学改革专项视导均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在刚刚召开的全县课程与教学工作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这是全县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农村一般小学。同时我校还荣获全国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全国“双语全能王大赛”优秀组织奖;在去年进行的各学科优质课评选中我校教师共荣获县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2人。其中李娜老师荣获淄博市小学英语优质课一等奖,孙立红老师荣获淄博市小学科学优质课二等奖;在今年暑假进行的全国“我的模式我的课”说课比赛中,我校2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我校丁夏幼儿园自制教玩具荣获山东省二等奖,王俊老师用微课制作的幼儿园特色活动展示视频荣获淄博市二等奖。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镇教育办公室和教研站领导的悉心指导;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各位同仁的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的问题:

1、“同研异进”教师素养提升模式有待于进步一探索和发展,教师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拔尖人才更是凤毛麟角。

2、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很低,小学科教学相对比较薄弱。

3、学生的养成教育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4、教学管理和指导还不到位或比较粗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以县、镇两级教学工作会为契机,落实“两会”精神,狠抓课堂教学和教师素质,着眼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养成,细化学校管理,力争学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篇8:南召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

2010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极为严峻的特大自然灾害, 甘肃省各级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 坚决贯彻中央和省上决策部署,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全面落实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 扎实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全力支持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 保持了经济回升向好、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各级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保障重点及民生支出, 推进各项改革, 加强财政监管, 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一) 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财政收入执行进度快、增幅高、均衡性强。坚持依法科学征管, 强化重点税源、潜力税源、零散税源管理, 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完善征管办法、深化收缴改革, 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非税收入征缴力度, 确保应收尽收。财政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进一步提升。各级各部门积极采取得力措施, 强化支出管理, 完善考评机制, 加快预算下达, 加强资金调度, 及时拨付资金, 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 全力保障重点支出。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53.6亿元, 完成汇总预算的118%, 增长23.4%。其中省级收入130.8亿元, 完成预算的114%, 增长20.02%;市县收入222.8亿元, 完成预算的120.5%, 增长25.6%。大口径财政收入实现745.3亿元, 完成计划的113.7%, 增长23.7%。全省财政支出实现1466.7亿元, 完成变动预算的95.8%, 比上年增支220.4亿元, 同比增长21.36%, 其中省级支出313.4亿元, 增长16.1%;市县支出1153.3亿元, 同比增长23.8%。各级财政均可实现当年收支平衡。

(二) 中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家25个部委出台了支持我省加快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16个部委与我省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央完善政策措施, 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并进一步加大了对藏区扶持力度。舟曲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已批复, 中央补助资金34.8亿元。循环经济全国试点进入实施阶段。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试点县达到40个, 中央补助达到4.1亿元。21个县列入全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试点范围。农村义务教育化债工作中央已验收通过, 并奖补资金3.4亿元。化解农村其他债务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部分自治州列入全国学前教育发展试点范围。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奖补资金大幅增加。55亿元地方政府债券全部落实到项目。机场、铁路、公路及兰州新区建设等又一批重点项目中央已批准立项。当年中央共下达我省各类补助1023亿元, 比上年增加138亿元, 增长15.6%。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 省上当年下达市县补助929亿元, 增长15.8%, 有效缓解了市县财政困难, 增强了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的能力。

(三) 支持经济发展措施积极有效

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 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综合运用直接投资、财政贴息、参股经营、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 积极支持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贯彻实施国家结构性减免税费扶持政策, 共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25亿元。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地方政府债券等资金60多亿元, 支持铁路、公路、机场等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资金6亿元, 保证了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扶持政策的及时兑现。安排资金2.9亿元,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和循环经济发展。拨付资金29.5亿元, 推进污染治理、节能减排、能源节约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投入资金8.7亿元, 支持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办理出口退税4.3亿元, 支持外贸企业扩大出口。利用政府主权外债资金2.2亿美元, 增加了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及时安排扶持专项1亿元, 衔接落实对口援建资金1亿元, 加大了支持藏区发展力度。积极筹措资金, 支持敦煌银行、交通旅游投资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组建工作。

(四) “三农”投入大幅增加

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各级财政用于农林水事务、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方面支出230亿元, 比上年增加39亿元。下达资金37.5亿元, 有效落实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公益林补偿等政策。整合资金7亿元, 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和重点技术推广, 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投入资金6.8亿元, 支持实施土地整治工程, 新修梯田面积达到163万亩。筹集资金7.1亿元, 解决了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新建农村沼气用户10万户。落实资金3亿元, 顺利实施大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7.2亿元, 支持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农“四补贴”资金达到25.9亿元, 加大了惠农补贴力度。下达资金15.3亿元, 支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等扶贫项目建设。拨付一事一议奖补资金12.2亿元, 带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20.7亿元, 受益群众达到801万人。整合资金2.6亿元, 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 培训人数达到14万人次。新增补助1.7亿元, 进一步提高了村干部报酬、村办公经费补助标准。补助资金1.4亿元, 支持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

(五) 民生资金保障有力

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省教育支出达到227.9亿元, 占全省生产总值4100亿元的5.6%, 比上年增加21.5亿元。落实资金12亿元, 支持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安排资金15.6亿元, 提高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拨付资金17.1亿元, 提高高校、职业学校、高中生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制生生活补助标准, 建立了从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覆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府资助体系。筹措资金1.5亿元, 争取中央补助0.9亿元, 启动了化解省属高校债务工作。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支持第三期国家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全省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支出272.7亿元, 比上年增加64.4亿元, 较好地保证了城乡低保、企业改革、就业再就业、救灾抚恤等方面的需求。城乡低保标准再次提高10%, 城市低保标准由月人均185元提高到204元, 农村低保标准由728元提高到850元, 总保障人数达到341.8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达到34个, 参保人数达到284万人, 参保率达到77.6%, 领取待遇人数达到56.3万人。拨付资金2.8亿元, 向425.7万困难群众发放临时物价补贴, 向10万名大学生发放伙食补贴。补助资金14.1亿元, 有效落实了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补充各地担保基金2.1亿元, 新增小额担保贷款近70亿元, 满足劳动者自主创业贷款需求。认真落实税费优惠政策, 拨付资金46.2亿元,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力度, 完成20万户农村危旧房、0.6万户农村残疾人危旧房、8.2万户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等改造工程, 开工建设廉租住房4.6万套、234.3万平方米, 为12.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

积极推进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全省医疗卫生支出100.3亿元, 比上年增加12亿元, 支持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前一年实现全省全覆盖, 公立医院试点改革顺利推进,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改革稳步实施。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和新农合三项医保参保率均超过95%, 16万名关闭企业离退休人员、31.6万名大学生、50多万名中专、技校、中小学在校学生和入托幼儿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433万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补助标准达到15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人均80元提高到120元,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补助达到28.6亿元。下达资金5.9亿元, 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 惠及困难群众86万人。

加大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9.5亿元, 比上年增加5亿元。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积极推进。支持全省文物保护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实施了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及乡镇文化站、全民健身中心建设等农村重点惠民工程, 进一步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全力支持抢险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完成了地震灾区居民住房维修和重建任务, 基本完成了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恢复重建工作, 实现了“力争在两年内基本完成原定三年任务”的目标。舟曲、成县等山洪泥石流灾害灾后恢复重建全面启动实施, 当年拨付灾区救灾抢险和灾后重建资金29.1亿元。

省级财政安排资金41亿元, 确保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14件、23项”惠民实事的全面落实。

(六) 管理改革深入推进

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政策, 开征了甘肃教育附加, 实施了石油、天然气资源税从价征收改革。健全政府预算体系, 试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省级和14个市州本级、36个县全面编制了部门预算, 31个县选择部分单位进行了改革试点。预算编制的内容进一步细化, 完整性明显增强。资产管理系统加快建立,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有效开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进一步深化, 财政资金支付动态监控管理在探索中加强。政府采购规模达到60亿元, 增长20%。“省直管县”试点改革平稳运行。乡镇财政建设得到加强, “一册明、一折统”惠农资金发放办法进一步调整完善。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实行了对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水平、税收增长、支出进度等“六奖一补”考核奖惩政策措施。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扩大, 考核评价办法正式出台实施。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平稳推进, 分类保障政策全面落实, 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围绕收入、支出、会计、内部监督四条主线, 加快建立覆盖资金和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深入进行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回头看”, 积极开展社会团体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小金库”治理。组织实施了强农惠农资金专项清查和检查工作。在全省开展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会计信息化标准建设深入推进。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出台了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优做强做大实施办法。信息化建设与财政业务管理进一步融合, 应用支撑平台在7个市州推广实施并上线运行。预算公开取得新进展。机关作风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明显成效。老干部、工青妇、新闻宣传、财政科研、机关后勤服务等工作, 也都取得了新进展。

回顾过去的五年, 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甘肃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调控作用有效发挥, 民生问题加快解决, 财政改革稳步推进, 财政管理更加规范, 各项财政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收支规模大幅度增加, 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254.6亿元, 增加到2010年的745.3亿元, 年均递增24%;地方财政收入由123.5亿元增加到353.6亿元, 年均递增23.4%, 均高于同期GDP增长。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4.6%提高到2010年的18.2%。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482元增加到2010年的1343元。中央补助由2005年的31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3亿元, 年均递增27%。“十一五”时期中央对我省补助累计达到3546亿元, 是“十五”期间补助总量1160亿元的3倍多。

全省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42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466.7亿元, 年均递增27.9%, 人均支出由1655元增加到5567元, 在全国的排名由2005年的21位上升到2009年的16位。全省财政赤字由2005年的29.6亿元减少到2009年的14.6亿元;赤字市州本级由8个减少到7个, 赤字县市区由67个减少到43个。

——支持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 民生问题加快解决。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财政资金导向作用, 大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先后实施了稳健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时出台实施了扩大内需、灾后重建、节能减排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清理、规范收费项目, 减轻企业负担50多亿元。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 顺利推行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五年累计完成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329亿元, 重点支持了一批交通、教育、卫生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工程。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国外贷款项目47个, 利用外资15亿美元, 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 有力支持高速公路、农业综合开发、医疗卫生等项目建设。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20亿元, 成功发行中期票据100亿元, 重点用于重大项目建设、企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筹措资金124亿元, 基本完成了146户企业国家政策性关闭破产任务。

积极调整支出结构, 大力支持“三农”及社会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 全省农业、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支出总量分别达到839亿元、828亿元、763亿元、310亿元、104亿元、43亿元, 六项支出总额年均递增31%。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效进行, 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 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公共文化事业加快发展。五年来, 围绕群众就业、就医、就学、行路、饮水、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 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53亿元, 有效落实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54件为民办实事事项。市县政府也根据实际, 积极筹措资金, 解决了一批民生事项。

认真落实政策措施, 稳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规范了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 提高了补助水平, 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基本落实, 农村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极推进, 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明显增加, 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以及优抚对象、城乡低保、五保等低收入群体补助水平连续几年得到较大幅度提高。

——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 基层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坚持财力向基层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 不断加大对市县的补助力度。省对市县补助资金总额由2005年的2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29亿元, 年均递增32.8%;市县人均财力由806元增加到2277元, 年均递增23.1%;市县人均支出由1108元增加到4376元, 年均递增31.6%。“十一五”期间, 省对市县补助累计达到3055亿元, 是“十五”时期补助总量811亿元的近4倍。初步建立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实施了生态功能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了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 极大地缓解了县乡财政困难, 提高了基层财政保障水平, 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财政改革深入推进, 监督管理不断加强。进一步完善了均衡性、生态功能区和民族地区等转移支付办法。调整和完善了省对市县财政管理体制, 在41个县市实行了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全省基本实施了乡财县管、村财乡管方式改革。实行57县四税和10个市州营业税基数定额返还政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政府预算体系不断完善, 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推向深入, 国有资产管理稳步加强, 农村综合改革顺利推进。进一步强化乡镇财政职能,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了惠农财政资金“一册明、一折统”发放方式改革。财政财务监督成效明显, “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机制已基本建立。

在五年的工作实践中, 各级财政部门提高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提升了支持改革、促进发展的水平, 增强了科学管理、依法理财的能力, 坚定了沉着应对、克服困难的信心, 成绩来之不易, 经验弥足珍贵, 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

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 牢固树立大局意识, 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 积极建言献策, 履职尽责, 主动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前提。

二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和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经济的理念, 立足财政看全局, 主动发挥财政在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职能作用, 把握机遇, 用足用活政策, 积极争取中央支持,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不断壮大财政实力, 这是财政部门的职责所在。

三是必须坚持“民生为先, 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问计于民, 问需于民, 不断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这是财政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财政体制, 深化税制改革, 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 创新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水平, 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基础和关键。

五是必须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队伍建设是基础建设的理念, 按照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要求和确保“两个安全”的思路, 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大力弘扬“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财政工作宗旨, 不断增强财政干部大局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这是做好财政工作的有力保障。

总体看, 过去的五年, 是财政实力不断壮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是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健全、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财政改革不断深化、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升的五年。上述成绩的取得, 是甘肃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 是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共同努力的结果, 更是广大财政、财务干部职工敬业奉献、辛勤工作的结果。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 财政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总量小、自给能力弱、人均水平低、债务包袱重。二是财政管理还不够科学精细, 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支出的均衡性、时效性仍有待提高。三是财政改革进展不平衡, 管理体制、制度需要继续健全完善。四是部分市县和部门资金管理、使用不够规范, 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财政监督工作的深度、广度、力度不够, 监督力量不足。五是利用外资总量少, 结构和效益欠佳。对此, 财政部门一定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 积极采取措施, 通过推进改革、加快发展, 努力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甘肃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财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为主线, 深化财政改革, 加强财政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是做好财政经济工作的前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世情、国情、省情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国经济社会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从国家政策看, 一是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政策, 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 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二是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明确了我省的战略定位和重点发展战略, 指明了中长期发展方向, 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新的推动力。三是国家制定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 我省的重要生态地位将得到体现, 有利于进一步争取重大生态项目, 对改变我省发展路径、调整经济结构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四是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 深化资源价格改革,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等政策, 都将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支持力度。从省情看, 甘肃省自身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过“十一五”以来的奋斗, 全省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完善, 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 经济实力持续壮大,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度提高,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进一步巩固。但是,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省财政收入结构不尽合理, 非税收入占比较大, 一次性、特殊性因素较多, 抬高了收入基数,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态势不一定能持续, 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等方方面面, 都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财政收支矛盾将更加突出。因此, 我们一定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 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和挑战, 切实转变观念,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科学把握财政改革发展规律, 强化政策支持, 加强机制创新, 更加奋发有为地工作, 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和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 抓住机遇, 积极争取, 用活、用足、用好中央对甘肃的各项扶持政策,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深化财税改革, 厉行增收节支, 优化结构, 突出重点,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增强基层政府服务能力, 规范收入分配制度, 逐步缩小地区间财力差异,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狠抓基础管理, 加强基层建设, 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按照以上总体思路, 我们确定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收入目标: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 使财政实力继续发生明显变化,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 五年翻一番, “十二五”末地方财政收入和大口径财政收入分别达到700亿元和1500亿元, 在财政收入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收入质量显著提高, 财政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支出目标: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2%, “十二五”末达到2500亿元以上, 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明显加大, 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不断推进。

管理与改革目标:努力建立健全增长稳定、结构优化、调节有力的财政收入机制, 以人为本、科学规范、注重绩效的财政支出机制, 目标明确、相机抉择、协调配合的财政调控机制, 方法科学、基础扎实、手段先进的财政管理机制。

今后五年财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是着力促进全省经济跨越发展。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 我们要按照“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区域发展战略,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支持实施“六大行动计划”, 大力推进工业加快发展。重点在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 扶持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加大科技投入, 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 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 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 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保持财政稳健运行。

二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支持城乡统筹发展, 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支持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加大教育投入, 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学前教育,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促进高等教育, 完善扶持民办教育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 支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努力扩大就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医疗卫生投入, 尽快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 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推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救助体系, 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支持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棚户区和农村危旧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着力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也是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体制保障。要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 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全面推进省直管县改革, 深化乡财县管改革, 强化乡镇财政管理, 用三年左右时间, 基本实现乡镇财政标准化建设目标。推进预算制度改革, 加快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共同构成、科学完整、结构优化、有机衔接、公开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改革, 在全省各级财政实行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管理。按照强化税收、规范非税收入的原则, 继续推进税费改革。同时, 完善财政支持地方金融体系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

四是着力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是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的要求, 事关财政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事关财政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坚持完善制度、夯实基础与提高执行力并重, 不断提高财政科学管理水平。规范财政执法行为, 深入推进财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年度预算与中长期财政规划相结合的机制, 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 进一步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 努力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强化预算执行管理, 不断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围绕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督等关键环节, 加快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提升信息化对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保障能力。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 逐步扩大公开范围和细化公开内容, 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

五是着力加强财政干部队伍建设。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与职业道德建设, 积极引导广大财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创新型团队、效能型集体、廉洁型班子。不断深化财政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健全选贤任能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工作, 全面提高干部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提高开展调查研究的水平, 增强谋划全局、做好前瞻性研究、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 努力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加强财政文化建设, 推进财政系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党风廉政建设总体要求, 不断加强财政资金监管, 严格落实反腐倡廉牵头分工责任, 确保财政资金、财政干部“两个安全”。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弘扬爱岗敬业、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优良传统, 为“十二五”时期财政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2011年的重点工作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也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 对于顺利完成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财政工作会议, 深入分析了当前的经济形势, 全面部署了2011年的经济财政工作。各级财政部门一定要按照中央和省上的决策部署, 妥善安排并积极做好今年的各项财政工作。

全省财政收支预算安排的基本思路是:收入预算安排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和非税收入相关因素,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 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指标相适应;支出预算安排要处理好保证运转、改善民生和促进发展的关系, 统筹兼顾、保证重点、有保有压, 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 2011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代编预算为403.1亿元, 比去年完成数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计划为849.6亿元, 比去年完成数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加上预计中央税收返还、转移支付、定额补助等, 减去上解中央支出后, 全省总财力可达到942.6亿元, 比去年年初代编预算增加148.2亿元, 支出预算相应安排942.6亿元。再加上预计中央专项补助和上年结转, 今年全省财政支出可达到1500亿元以上。

这一安排是积极稳妥的, 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为确保完成2011年各项工作任务, 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 发挥职能作用, 支持经济发展

2011年, 为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发展, 省级用财力和地方政府债券安排的经济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方面的专项资金达到50亿元以上。

支持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 加快白兰核心经济区、兰州新区建设, 推进酒嘉、平庆、天水等经济区发展。推动“两州两市”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和集中连片扶贫攻坚。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发展, 落实好国家和省上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建立完善对口援建机制。支持铁路、公路、机场、轨道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努力改善我省基础设施条件, 为加快发展提供长久支撑。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财税政策调节作用, 加大投入力度, 支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转化、加快发展能源产业、现代高载能产业和工业企业合作发展等“六大行动计划”。加快高效节能产品推广和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 积极研发应用低碳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推进产学研结合, 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 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政策措施, 积极开展省属商贸流通、建筑、旅游、供销等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工作。认真落实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 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支持敦煌银行、交通旅游投资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做大做强, 为经济发展提供活力。同时, 继续落实好结构性减税政策, 切实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 促进企业扩大投资。实施好家电、汽车摩托车、节能环保产品补贴政策, 有效刺激居民即期消费。加强基层市场建设, 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乡镇农村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工程。

(二) 有效增加投入,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 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确保财政支出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所提高。2011年省级预算安排农林水事物资金达到25亿元, 增长26.4%。

支持发展农业生产。落实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办法, 推进“四个1000万亩工程”。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加快改造中低产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支持良种良法集成推广应用, 推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扩大农业保险补贴规模, 健全产粮 (油) 大县奖励制度。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工程,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综合补偿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地质灾害防治, 在31个县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建设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水利、交通、通信、污染治理等条件。实施15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新增10万户农村沼气用户、150万亩梯田建设以及县通二级公里和通乡油路建设工程。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严格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深入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支持做好粮食收购和农产品市场调控。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推进开发式扶贫, 实施500个村整村推进和16个片区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 促进草原生态保护和牧民持续增收。全面推行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推动大宗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建设。加强涉农补贴资金管理, 改进涉农资金补贴发放方式, 提高财政惠农补贴资金综合效应。大力开展以“两后生”为重点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 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稳定性。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稳步开展国有林场和国有林区改革试点。积极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 加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积极稳妥化解乡村公益性债务。

(三) 优化支出结构,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优先发展教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省级教育支出预算安排31亿元, 增长30%。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实施城市义务教育学生免学杂费政策, 支持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 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施全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和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省属高校积极化解债务, 有效控制高校债务风险。

支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今年省级预算安排医疗卫生资金9.8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均财政补助标准, 由120元提高到200元。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和建设, 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继续支持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实施覆盖全省城乡的“120”医疗急救体系建设, 为全省乡镇卫生院配置500台 (套) 救护车及车载医疗设备;改扩建11个县级医院、10个市县妇幼保健院、新建1170个村卫生室。

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今年省级预算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资金26.5亿元。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办法, 继续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 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将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 将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新增资金3.5亿元, 将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10%, 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标准由204元提高到225元;农村低保补助标准由850元提高到1096元。加大对低收入家庭补贴救助力度, 切实保障城乡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建立失业保险制度。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扩大鼓励创业的政策扶持范围, 做好就业帮扶、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等工作。扶持1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

加快住房安居工程建设。省级投入资金9亿元, 支持实施20万户农村危旧房改造、2万户城市棚户区、5000户国有林区 (场) 棚户区 (危旧房) 和1500户省属企业矿山塌陷区危旧房改造, 建设1.5万套、75万平方米廉租住房, 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10万户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鼓励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规范经济适用房建设和管理。

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今年省级预算安排文化体育资金4.7亿元。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支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等文化建设, 不断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大国家重点文物和大遗址保护力度。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建设1930个农家书屋、30个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154个基层邮政所, 为59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设备。

支持社会平安工程建设。安排资金3亿元, 加大食品安全和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力度, 建设全省道路治安智能控制系统, 实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系统建设及隐患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切实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全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足额落实配套资金, 认真组织实施《舟曲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成县等地山洪泥石流灾后重建。着力支持城乡居民因灾损毁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恢复重建, 以及灾害治理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确保灾后恢复重建有序顺利进行。

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支持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在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 根据财力许可提高津补贴标准, 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加强财税政策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继续实施最低工资制度, 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推动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 厉行增收节支,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切实加强收入征管。依法加强税收征管, 强化非税收入收缴, 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强对经济运行、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和收入态势分析, 挖掘新的收入增长点。巩固增值税转型以及成品油税费改革等税制改革成果, 严格执行资源税等改革政策, 严禁越权减免税, 维护税法的严肃性。从2011年1月1日起, 将除教育收费以外的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国库, 支出通过预算安排。进一步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覆盖范围, 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 省级单独编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继续清理和整顿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抓住中央完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实施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47条意见、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大对藏区扶持力度等政策的有利时机, 积极争取中央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继续做好中央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工作。

进一步强化支出管理。今年, 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财政支出管理年”活动, 着力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在全面推行省直管县改革, 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同时, 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度, 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要加强预算指标下达时效性管理, 狠抓项目前期准备、用款计划编制、支付申请和资金拨付等基础性工作。省级要抓紧推广使用预算指标管理和监控系统, 尽快研究启用文件传输系统, 指导市县加快完成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实现预算编制、指标管理、预算执行、监督控制的有机衔接, 切实提高预算下达和文件传递的及时性, 增强预算监控的有效性。强化单位执行主体地位作用, 开展部门预算绩效评价改革试点, 建立支出执行定期分析、定期通报制度。加大对项目支出进度跟踪问效力度, 健全支出时效性考核评价机制, 严格兑现奖惩措施。要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 认真总结支农资金整合经验, 积极清理整合各类专项, 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坚决杜绝损失浪费、撒“胡椒面”的现象。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 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 (境) 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等三项经费支出预算原则上实行零增长。牢记“两个务必”,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严肃财经纪律, 勤俭办一切事业。

(五) 加强基础管理, 推进财税改革

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继续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 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 加快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在67个县市全面实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改革。推进“乡财县管”管理方式改革, 转变和充实乡镇财政职能, 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贴近农村、服务农村的优势, 切实保障各项民生政策、资金及时有效落实。

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 推动基金预算与公共预算的有效衔接;试编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编制部门预算。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细化项目预算编制, 健全项目论证评审工作机制, 推进项目库建设和项目预算滚动管理。探索建立资产预算, 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 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收入收缴运行机制。继续推进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债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国库现金管理, 严禁用财政库存资金搞非预算性、营利性项目。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 继续做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工作, 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依法规范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机构等举债融资和担保承诺行为。研究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 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 逐步形成管理规范、运行高效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六) 强化财政监督, 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认真贯彻《监督法》, 严格执行《甘肃省预算审批监督条例》, 及时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预算草案、决算草案和预算执行等情况, 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努力提高依法理财水平。高度重视审计、监察和社会监督, 认真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牢固树立大监督理念,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 提升财政监督合力。继续开展灾后重建、民生资金以及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等专项检查, 保障政策有效落实。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继续推进“小金库”专项治理, 进一步抓好强农惠农资金监督检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健全财政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继续推进财政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强化财政执法监督和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扩大预算公开范围, 细化预算公开内容。积极推进政府会计改革, 完善企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 扩大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施范围。建立以奖代补机制, 支持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行业做优做强做大。

◇作者信息:甘肃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责任编辑:杨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南召县城乡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相关文章:

南召县城市总体规划04-08

南召县城市管理考评办法04-15

南召县房地产市场分析05-01

南召宝天曼景区建设概况04-20

上一篇:三洲镇卫生院2011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规划下一篇:与雪的诗句,你知道多少?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