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变化作文

2024-04-08

衣食住行变化作文(精选10篇)

篇1:衣食住行变化作文

衣食住行变化作文

现在的生活多姿多彩,可我很想了解以前的生活,于是我找到了爸爸。

瑶瑶:爸爸,你像我这么大的时候,吃什么呢?

爸爸: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粮食和蔬菜都是自己种的,但是已经能填饱肚子,偶尔才能吃上一回肉。每当吃肉时,爸爸别提多高兴了,饭要多吃一碗,现在想想都直流口水,呵呵!你看看你们现在,这样不吃,那样不吃,尽挑食,我哪有像你这样。

瑶瑶:我知道了。那你平时穿会什么?有校服吗?

爸爸:哪有啊,我就穿得很简单,有布票到供销社去买布,买好后就拿到裁缝店去制作,那个款式应该叫中山服吧!

瑶瑶:“那你们的衣服多不多?破了怎么办?

爸爸:不多,只有两三件,哪像你们,衣柜都塞满了。破了,奶奶找到相同的`颜色的布缝上去,继续穿。

瑶瑶:原来是这样的。那么请问,你们住的什么样的房子呢?

爸爸:我住的是乡下的祖屋,用泥巴做的墙,虽说不好看,但真的是冬暖夏凉,我现在还很怀念那个泥巴做的房子呢!

瑶瑶:那你怎样去上学?有多远?

爸爸:大概有两公里,全都是步行,而且都是山路,翻过一个小山坡就到了,有汽车都没法开。直到六年级,爷爷才买了一部自行车,我也从那时候学会骑车的。

以前的生活好艰苦,我们现在的生活很幸福,有的吃,有的住,有的穿,有的送。。。。。。因此,我们要珍惜眼前一切的美好事物,珍惜现在的生活!

篇2:衣食住行变化作文

人们常说:什么事儿,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我就把从爷爷奶奶那里听来的以前的事情和现在的日子比较一下吧!

我爷爷奶奶小时候,人们穿的是自己纺织做成的粗布衣裳,夏天还好,冬天就不行了,厚厚的棉衣、棉裤可笨了,上面还有好多的补丁呢。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呀!可是现在,人们穿什么都讲究牌子:什么李宁、皮尔卡丹、梦特娇等等,数都数不过来了。冬天来了,人们穿上既轻又软还保暖的羽绒服,一点也不怕寒风的侵袭。

那以前吃得怎么样呢?听爷爷奶奶说,他们小时候吃的`太差了。每天就是红薯片、野菜,没有东西吃的时候,要靠花生根磨成淀粉填饱肚子。让我们看看现在吃的东西吧:白米白面不用说,到鼓楼夜市上走走看看,开封一楼的包子、新疆的羊肉串、广东的甘蔗汁……小吃都会让你眼花缭乱。许多小朋友平时喜欢吃的西餐食品也不少:肯德基、德克士。也许可能还想尝尝麦当劳,可能开封现在还没有。

以前人们住的条件很差。普通人家住的都是自己建造的房子,里生外熟,就是墙里面用的是泥坯,墙外面用的自己烧制的蓝砖头。三四十平方米大小,里面经常阴暗潮湿。你想,一家几代人挤在那么小的房子里,能不生病吗?富裕的人家也强不多少,也不过房子比普通人家大一点,吃的好一点。你看看现在,家家都往小区里搬,富裕的人家还有小洋楼别墅呢!那时候,有的人家已经有了水箱煤火,但是也要等到冬天冷的时候才用,那像现在,只要稍微有点冷就把暖气或者空调打开了。最可怜的是,那时候广大的农村没有电,当然看不上电视了,就是看一场电影也要跑好几里路呢!现在我们家家都有彩电、电脑。mp3、mp4成了大人和小朋友的好玩意了。 本文来自

从前,农村根本就不通公路,城市的主干道也常常是坑坑洼洼,人们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如果下点雨,出远门可就惨了,那飞溅起来的泥水随时都会亲吻你衣服和小脸。现在不但我们城里的马路又宽又平,农村的路也铺上柏油了。人们出门骑着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还可以坐公交、打的。很多富裕的人家已经用有了自家的小汽车。

苦难已经过去,现在我们在幸福的生活,我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不久的将来,开封成为闻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更多的五洲四海的宾朋来“七朝古都”观光旅游;我们借助中原崛起的东风,抓住“郑汴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使开封成为世界级的商业大都市;我们开封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到处都能听到文明用语,成为世界有名的文明城市;未来的开封天更蓝、水更清、树更茂、草更绿、花更艳,到处鸟语花香,成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

篇3:我的家乡六十年吃住行变化

六十年,对于人类历史长河来说仅仅是一滴小小的浪花;六十年,却可能是一个人短短一生的全部历程。我很幸运,成长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里。过去的这六十年,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巨变,每每想起,总是那么令人感慨和赞叹。

饮食:有吃的到吃得饱再到吃出健康

说到吃,我不觉想起那段往事来。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家里生活非常艰苦,我们弟兄三个正长身体,食量大得惊人,父母起早贪黑辛苦劳作也只能勉强度日。一年到头吃饭桌上几乎顿顿是清淡的南瓜稀饭,或是金黄的玉米面果加少许白米饭,我们形象地称为“花花饭”,汤呢,只有放了盐的苦菜汤,很少沾腥。清楚记得,那天是大年三十,空气中游动着一股浓烈的年味,可我的家里却冷清清的。太阳西坠了,母亲楼着我们弟兄仨坐在门口急切地瞪着入村的路口,等待着父亲的归来。父亲一大早就出门了,他临出门时说工钱还没有要到手,主人家说了,要大年三十才结算,只有再坚持一天了。“怎么还不回来?”母亲自言自语地说着,起身又转回厨房添柴火去了。母亲把早已煮熟了的米饭热了又热,那唯一的一道菜——清汤萝卜炖得几乎成稀粥了。村里不时零零星星响起鞭炮声来,我们的肚肠也不知羞地跟着“呱呱呱呱”炸开声来。母亲听见了,摸摸我们头安慰说:“再忍忍,你爹他马上就回来了,他说要给你们买肉买鞭炮的!”

终于,父亲佝偻的身影出现了,我们弟兄仨疯狂地迎上去。父亲果然没失言,带回来一坨猪肉来,有半斤多。父亲还笑眯眯地从怀里掏出一纸包来,颤抖着手打开给我们看,里面是鲜红的对联和三挂鞭炮。父亲说:“快,把对联贴上,大过年的,图个吉利,鞭炮一会祭献祖先时再放。”过年是什么?过年就是吃肉、放鞭炮。我傻傻地想着。贴对联、祭献祖先等仪式是父亲的事,仿佛跟我们无关,我们就围着厨房转来转去,不停地咀嚼口水。母亲盯我们很紧,不准我们偷嘴,她一再叮嘱:“不能动,要先献过祖先才能吃的,不然祖先怪罪可不得了。”

饭菜上桌已是黑夜了。在父亲的要求下,母亲把肉切成五坨,父亲说一人一坨,这样大口大口嚼起来才有滋味。饭是白花花的大米饭,是母亲平时节省下来的。这可是一年来最丰盛的晚餐了,虽然只有两个菜,我们依然吃得油光满面。父亲说:“慢点,可别咽着。平时天天吃洋芋、南瓜稀饭,今天是一年的最后一顿饭,要慢慢吃,多吃点。”我们狼吞虎咽,顾不上点头。父亲笑了,接着说:“这样吧,给你们讲个故事。”父亲的话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父亲说:“从前有个牧人,他家生活非常困难,专门靠为地主家放牛换点玉米面维持生活。他有两个孩子。他的两个孩子因为常年吃不饱肚子饿得黑瘦黑瘦的。这牧人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为了孩子,有天晚上他冒险翻墙进入地主家偷了一小块肉皮。他将那块肉皮挂在厨房门口,每天吃饭时就用肉皮抹一下孩子的嘴皮,让两个孩子粘点荤气。那天,他像往常一样赶牛上山了。他的二儿子忽然哭着跑到山上告状说哥哥趁他不在家,将那块肉皮烧吃了,还不给弟弟吃……”“那哥哥真是的,没良心!”“那肉皮烧出来肯定很好吃!”我们弟兄三个不停地发表评论,打断了父亲的故事。父亲也不生气,怔怔地看着我们稚嫩的脸,眼角慢慢湿润了。

后来我从奶奶的口中知道,那个偷偷烧吃了肉皮的“没良心”的哥哥,其实就是我父亲。

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当我们长大成人独立为“吃”操心时,乡村企业迅速发展,城乡差别越来越小,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我们对饮食的情怀已经超出了塞饱肚子的范畴,绿色生态健康爽口成了我们的追求。“买粮要用粮票,扯布穿衣要用布票,割肉要用肉号,买棉花也要有花号”,这已成为父母亲忆苦思甜时的感慨了。

如何摆布好一日三餐,既要“煮”出爽口的气息,又要“炒”对每个人的口味,还要"炖"出营养健康,这已成了每个负责饮食的家庭主事的一个重要议程。

住房:从有得住到住温暖再到住品位

“两个叉叉一根梁,一抱茅草铺两方。风吹雨淋太阳晒,两片屁股露在外。”这是小时候我们村子里一般淘气小孩相互攻击时用来诅咒对方的顺口溜。其实也是当时我们村住房条件一个真实写照。我的家乡在崇山峻岭深处,信息闭塞自然条件恶劣。那时村里生活条件还比较落后,人们思想也很守旧,几乎家家住着茅草房子。茅草房子建盖简单,从山中砍回两棵带叉的树干,找个稍平整的地里插牢就成了柱子,再用根壮实标直的树干往两个叉里一搭就是梁。茅草遍地长,随便割它几垛,晒干了用枯藤竹条栓牢往梁上一铺就是一间简易房子。房子四周用涂了厚厚泥巴的竹篱笆围住,就是一个“家”。没有专用的牲畜圈,猪牛就拴在柱子上。厨房就更不用说了,两块石头一搭就是灶头。也有家里壮劳力多的,用土夯成墙,盖成土掌房。茅草房夏不遮阳冬不挡风,尤其雨季一过茅草腐烂,一年四季里就常常看到村里人家家翻修房子。

“有得住就不错了!有个带孩子的寡妇盖不了茅草房只好住山洞呢!”父母在给我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我记事时,村里人家生活状况有了改善,村民已经住上了冬暖夏凉、牢固耐用、看着顺眼住着舒服省心的土木青瓦房子,茅草房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至今还记得父母建新房时的情景,那年月,建房可是件异常艰难的事。白天,大人们要参加大集体生产劳动挣工分,晚上回家,一家人便连夜挖土刨木材烧瓦。如此辛劳了整整大半年,在村里邻居的帮助下,一间漂亮的土木结构青瓦房终于凭空立起。看着新房子,父母仿佛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如释负重地大大喘了口气。

本以为这样房子可以住上几辈子了,可哪知。新世纪带来新面貌,村里又刮起一股建房热。顺着那条新开通的村公路,一大车一大车的红砖沙子石头钢筋水泥从山外的世界拉进了我们村。村民们早已熟练使用碎石机搅拌机切割机等现代化机械,也早已学会准确计算钢筋计量水泥标号。一通忙碌,一幢幢钢筋水泥浇灌起来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突然占据了乡村的高度。“看,大洋房!”村民乐开了怀:“浴缸马桶彩电冰箱,城里有的我们也有!”而我和跟我一样披着“小资”外衣的有固定工资收入的工作人,也积极响应时代的脉搏,在各大城市新开发的住房小区里购买了自己心仪住房。老家的大洋房成了我们度假的“别墅”。

其实,不只是住房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住”已不再是房子惟一的功用和目的,购房在很多时候就像购衣买食品一样不再只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成了寻求一种超越物质层面的更新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购房是为了休闲度假、是为了教育、是为了投资,甚至简单地说购房就是为了享受人生……

出行:人背马驼到自行车再到小轿车

走在崇山峻岭深处茶马古道遗址上,我的思绪再次飞回那段“魂断行人猿啸雨,心惊瘴毒鸟投渊”的记忆。茶马古道,道非道,不过是往来马蹄在大山上撕裂出的痕迹而已,斗折蛇行、曲曲扭扭、坑坑洼洼。家乡人民曾经靠着这条道,在“叮叮当当”的马铃声中,在“白天欢乐小日晒,夜里受苦露青霜”的马帮故事中,迎来中原先进生产工具,送出高山茶叶物资,开始文化交流。那个时代,骡马是家乡人民主要的交通工具,高山峡谷鸟道中,江河铁索桥上,人背马驼,人们唱着“上个坡来下个坡,石头扛脚眼泪多;哪个阿妹挨我好,缝双鞋子送给哥”的赶马调,艰难喘息着有限的生命。

我出生时赶上了“茶马古道”历史的末班车,那时大批量的马帮已逐渐被现代化交通工具驱逐淘汰,我能见到历史影子的只有少数几家圈养着的毛驴了。一条公路顺着山道蜿蜒进入我的家乡,村里多数人家购买了自行车,有几家生活状况稍好的还买了拖拉机,我们从马帮时代一下子跨进了机械化时代。但因条件限制,当时的公路还仅是条土路,路面狭窄,弯道急,晴天漫天尘土飞扬,雨天路基坍塌泥泞打滑。初中毕业那年,我拥有了一辆完全属于我自己的自行车,是“永久”牌的,每天我骑着它远行求学,进城赶街。

“永久”牌自行车的生命短暂。在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下,没过几年,家乡经济社会有了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铺桥修路,改善交通环境摆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于是,弯道改直、拓宽路面、铺筑路面,公路变新颜。路况好了,行车大大方便起来,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自行车又再次被村民淘汰,人们热衷于开“洋荤”——摩托车。路好,车稳,人心畅,“飞车手”犹如蚂蚁般在新修路上密密麻麻穿梭。随着新世纪钟声的敲响,家乡人民生活水平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已不再满足于温饱了,穿要时尚漂亮,吃要生态健康,行要舒坦快捷。于是,家乡政府再一次在路上做起文章来。通过招商引来了将近两个亿的资金,将过境路面全部改建为柏油二级路面。两个轮子的摩托车也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激昂的前进欲望,四个轮子的各种档次的小轿车乘着新时代的步伐逐渐开进农家小院。

公路的畅通,国内各地客商游客、海外国际友人纷纷赶来了,小小山村已是人山人海,商贾云集,物资荟萃。大家热热闹闹做交流,欢欢畅畅增友谊。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小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篇4:十年来家乡“衣食住行”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小康生活的日益普及,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目前主要政策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新农村建设在全国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势头。因此,利用寒假时间,我回到我的老家衡水市深县大盘石村进行实践调研,主要包括我村“衣食住行”的基本情况、调查的方式、我村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变化、调查发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为依据形成调查报告。

一 “食”

在“食”的方面,从最初的“添饱肚子”到现在的“食不厌精”。食品消费向讲营养、讲风味、讲方便等方面转变。市场、商店、饭店里各种各样的食品数不胜数,水果、蔬菜、海鲜已经不再有季节性,随时随地你都可以挑选到自己喜欢的食品。糕点、牛奶及奶制品的消费占全部食品消费的比重直线上升。平均每人每年在外就餐的花费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逢年过节全市各个大小饭店全部爆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在逐步改变,食物消费注重结构的调整,注重讲究营养。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269元,比2012年增长28.3%,年均增长5.12%。从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来看主要表现为主食消费比重下降,农村居民人均主食消费308元,占食品消费支出的24.32%,比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各种营养较丰富的副食类消费增加,如:2000年肉及制品人均消费286元,比2012年增加149元,增长87.59%;水产品人均消费32元,比2012年增加14元,增长77.77%;水果类食品人均消费45元,比2012年增加26元,增长36.84%。

二、“衣”

在“衣”的方面,从五六十年代的一片“蓝海洋”“绿海洋”,到如今的色彩缤纷,衣着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着装上的花费往往反映出一个家庭的消费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消费水平勾勒出一条上升的曲线。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三大件”发生了几次变化,从最初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到“彩电、冰箱、洗衣机”再到“汽车、住房、装修”,消费也经历了“百元——千元——万元再到十万元”的发展。

过去农民不富裕是一衣多季,现在农民富裕了是一季多衣,而且非常注重讲究服装面料、款式、和品牌。过去的布鞋、胶鞋也被各式皮鞋、波鞋所替代。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167元,比2012年增长70.42%,年均增长11.21%。其中人均服装支出118元,比2012年增长118.54%,年均增长16.93%;购买面料支出2.2元,下降45.13%,年均下降8.83%。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鞋帽袜类支出40元,与2012年的32元相比,增长了25.11%。

三、“住”

在“住”的方面,原来大片的平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高楼大厦。10年前,五六十平方米的房子算宽敞,而如今,住房达到二三百平方米的居民为数不少。而且室内的装修、家具和家居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语。而且随着旧城区改造力度的加大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将会有更多的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

200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309元,比2012年增长70.73%,年均增长11.33%;年末住房面积人均36.4平方米,比2000年多了7.1平方米,增长24.23%,年均增幅4.42%。其中,楼房面积26.6平方米,增长40.71%,年均增长7.13%,占住房总面积的73.12%。钢筋混凝土面积20.5平方米,增长49.64%,年均增长8.44%;砖木结构面积15.9平方米,增长5.33%,年均增长1.10%。现在农村一幢幢新房处处可见,它们不仅外观新颖漂亮,而且室内装璜考究、设施齐全、美观舒适,改变了原来基本不装修、室内没摆设的状况。

四、“行”

在“行”的方面,从“自行车王国”进入“汽车社会”,是我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近两年来,我镇的私家车数量急剧上升,道路的狭窄成了极待解决的问题。镇政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对我镇东都路、珠光大街、阳湖大街等进行了改造,使我们的城镇更加美丽,同时也大大加快了我镇的发展。近几年以来,各级政府加大了为民办实事的力度,使农村交通、通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乡路网四通八达,为农民使用现代化交通、通讯工具“铺平了道路”。中小型车几乎每家都有,手机,座机家家户户都有2台以上,网络普及。2000年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240元,比2012年增长1.6倍,年均增长20.61%,交通、通讯成为近几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其中,家乡变化调查报告的格式范文中表示,交通工具人均支出23元,增长43.8%,年均增长7.52%;通讯工具人均支出42元,增长3.2倍,年均增长33.23%。2000年底每百户农户拥有摩托车42辆,移动电话75部,电话61部。

篇5: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鸦片战争后西方服饰涌入中国食:通商口岸开始出现西餐,之后扩大入内地住:租界附近出现西式建筑 西风东渐与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以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为个案研究

[摘 要] 在中国近代史上,国人在接受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其社会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西俗化的倾向。探析近代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变化,可以深入了解晚清城市社会生活方式的西俗化现象及其规律。

[ 关键词] 社会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西俗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开始被纳入 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西学东渐局面。在这一过程当中,“随着条约口岸的开放”,西方人的社会生活方式作为西方文化的附生物也渐次传入中国,国人开始接受这些“新的生活方式’)并由此在中国形成了“西俗东渐”的现象,晚清时期的城市华人社会生活方式开始了西俗化。当然,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等同于先进。但是它作为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毕竟在实质和内涵上比在农业社会文明和封建专制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要先进许多,因为“西方近现代民俗作为现代化的伴生物,比之中国传统习俗更能适应现代社会”)。虽然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挫折和阻碍,但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还是不可避免地开始了西化的过程。衣食住行,是反映一个民族或国家社会生活方式最为直接的窗口。而中国人生活方式西俗化的历程也是首先从这里开始的。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服饰被认为是礼制大防,它的变化常常与更改正朔联系在一起,足见其重要性。在最初,中国人认为短衣窄袖的“夷服太觉不类”。但是,曾经崇尚宽袍大袖的国人很快就认识到西式服装简洁、灵活、方便的特点。中国最早接受西式服装的当属广东沿海地区和开放口岸的一些买办和经常同洋人有生意往来的商人,他们最早模仿洋人们的穿着打扮。一直到19世纪90年代以前,还只是少数猎奇者和洋务买办们穿着西式服装,这些人还被大众视为叛逆。但是到了90年代中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时,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和西方生活方式在中国认同程度的日益加深,国内剪辫易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人力主改穿西服,提出:“视西人之遍身结束,举止生硬者,反觉文明。”在戊戌变法中倡导“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也主张改穿西服,并把西服附会成中国古代的服制:“夫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洁白,衣长后社,乃孔子三统之一;大冠似箕,为汉世士夫之遗,革窟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桓之服。)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视为“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可以强种’, 的灵丹妙药。这虽然体现了“全盘西化的盲目J陛”,却也说明了当时人们对西式服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可。20世纪初年,西式服装开始广为流 行,不仅一些大城市中的学生制服日渐洋化,就连一些穷乡僻壤也不能免俗。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广西梧州中学的学生就被允许“披洋衣揖孔孟”。在近代,女式服装的西化比男式更早。在鸦片战争前后,江南各省就流行“夷船’,舶来的女性衣饰,主要以花边丝缕之类为主,俗称为“鬼子栏杆”,女子服饰的西化也由此开始。1859年,刚到香港的英国人吟-411就“看到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作手帕形,对角折叠,在颇下打了一个结子,两角整整齐齐的向两边伸出’。所以他惊奇地认为她们的“欧化癖是颇引人注目的’,”劝。更有史料说:“海上女界喜效夷装,衣必袒胸露臂,裤必长不及膝,袜必长统,履必高底,其形式介于华夷之间。在染欧化之沪人视之固觉时髦,然使骤入守旧派目中,其不诧为妖孽也希。n[$](P248)这些追赶新潮的女士主要以妓女为主,她们敢于标新立异的勇气使她们成了领导近代中国女性时装潮流的先行者。到了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开始流行显示人体美的女性时装,北京也有青年女学生“赤胸露臂,短袖青衣,云鬓高垂,皮鞋耸底”[9 ](P30)。而且,当时不仅民间如此,甚至就连壁垒森严的皇宫也有女性穿西式服装。据记载,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驻法国公使裕庚卸任回国时,与西式装束的夫人和两个女儿到颐和园接受慈禧太后的召见,他的两个女儿更成为了慈禧的御前女官,凡遇外事活动,她们总是身着洋服,随侍在慈禧左右。可见,当时的人们对西式服装的接受力已经大为提高,以至于就连顽固派慈禧也能够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作为外套的西服开始日渐在城市居民之间流行,而且洋式衬衫、绒衣、针织衫、西裤、纱袜、胶鞋、皮鞋等也被国人日渐接受,人们服饰的西化程度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由于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近代也出现了西俗化的倾向。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埠,外国侵略者根据不平等条约,在通商口岸建立了租界。随着大批外国侨民向租界的日渐涌入,西餐开始进入了中国。最初,西餐馆在中国被称为番菜馆。番菜馆最早出现在广东,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在这些城市也日渐出现了一些番菜馆。最初,番菜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侨居中国的外国人。上海的番菜馆最早集中在虹口路、徐家汇一带,这里为外国人聚居地;在北京,《北京条约》规定西方国家的使领馆集中在东民一带,所以番菜馆也主要集中在这里。有的番菜馆甚至还请使馆的厨师掌厨。在饮食习惯和饮食风格上,中西方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中餐喜好将鸡、鸭、鱼、肉与蔬菜一起烹饪,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是东方人偏重于综合思维的体现,而西餐是将各种蔬菜肉类分而烹制,则是西方人注重理性分析的反映。在进食方式上,西方人实行分餐制,中国则为合餐制,这也是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使然。而中西方人在饮食构成上,则又是各有千秋。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所说的那样: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几千年来,除了西北畜牧业较发达的少数民族的饮食以肉食和奶酪为主外,大部分中国人的饮食一直保持着这一结构。而西方人则完全相反,他们主要以面包、肉食和奶类为主食。由于中西方饮食习惯的差异,西餐最初在中国受到的是冷遇。同文馆译员张德彝第一次登上由天津驶往上海的洋人轮船时,才第一次尝到西餐。但是他认为:“盖英国饭撰,与中国迥异,味非素嗜,食难下咽,甜辣苦酸,调合成撰,牛羊肉皆切成大块,熟者黑而焦,生者腥而硬。鸡鸭不煮而烤,鱼虾味辣且酸,一嗅即吐。”以至于同船的国人一听到开饭的铃声“便大吐不止’。可见,当时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吃西餐无异于“茹毛饮血’,一般。与此同时,仍有一些中国人怀着对西餐的新奇感而趋之若鹜去品尝西餐。但是社会主流仍对西餐怀有排斥心理。直到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这是因为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因而对西餐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认为“西人饮食最不苟,常以养身为主”,一些西餐馆也出现了“华人兼亦往食焉”)的现象。该书成于1876年,可见,在当时抑或之前,就已经陆续有华人去西餐馆就餐了。及至后来,竟然发展到“裙屐少年,往往异味争尝,津津乐道’。当然,这里有很大成份为猎奇者的行为。到了19世纪90年代,“向时华人鲜过问者”的西餐则出现了“裙屐少年,巨腹大贾,往往携姬挚眷,异味争尝”的局面。由于西IN"人各一肴,肴各一色”,“分曹据席,用餐方式极为文明,使当时不少的文人也成为了番菜馆中的常客,孙宝暄就对上海四马路上的一品香番菜馆情有独钟,甚至于还在那里款待过康有为。随着人们崇洋心理的日渐强化,上番菜馆就餐遂成为了中上阶层讲排场的一种方式。“光宣之交,满清贵族,群学时髦,相率奔走于六国饭店”、“昌饭店、长安饭店,皆西式大餐矣甚至于就连光绪的老师翁同于床在宴请俄国使臣的时候也是准备了“西宾馆洋菜……洋人来指摩,一切皆洋式’, 可见,去番菜馆吃西餐在此时已经成为了官场之中的一种时尚。当时不仅官场如此,甚至就连下层百姓也对西餐是好感有加,一些外国人抓住这些人的心理,便开设简易的番菜馆,如上海四马路胡家宅有一家日本番菜馆,每客大菜只需五角钱,还备有咖啡、水果,不过质量实在是难以恭维,尽管如此,这类小餐馆还是门庭若市。随着西餐的日渐普及,一些具有西方风味的食品也走进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事实上,西式食品很早就进入了中国。1853年,英国商人在上海开设的老德记药房就开始生产冰激凌、汽水等西式食品,主要供应对象为在上海的西方人。咸丰八年(1858),英人埃凡在上海创办了埃凡馒头店,开始生产面包和糖果。5年后,他在上海开设埃凡洋行,生产啤酒。此后,又有咖啡、奶茶、香槟、冰棒、冰激凌、饼干、蛋糕、罐头以及葡萄酒、白兰地等相继传入中国。西人随之又在中国开设了多家工厂生产这些产品。最初,这些食品的消费群体也是主要面向西方人。不过,随着西方生活方式的日渐被接受,这些食品方便的食用方式和其亦为美味的优点很快显示出来。正因为如此,西式食品在中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喜欢,并成为人们餐桌之物和待客极品。在有些文士家中,甚至还以“西洋名酒’,以飨朋友雅集。随着西式食品在中国的大受欢迎,以华人为主的西式食品生产厂家也日渐多了起来。最终,在中国人的饮食形式上出现了中西并举的局面。

在居室建筑上,中国人受西方人的影响更为显著。中国古代传统的建筑结构一般为木骨泥墙,主构架则全为木结构,这是中国建筑独有的特点,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木结构的建筑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易于发生火灾、承重力差,不宜向高层发展等。最初,中国人对洋式建筑的认识只是“夷人好治宅,重楼叠居,多至三层,绣阔绿窗,望如金碧’。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埠,西方人在跑马圈地的同时,也把西式建筑带到了中国。最初的西式建筑只能说是神似。因为这些建筑的设计者大多是外国商人或传教士,施工者也只是没有造洋房经验的本地泥水匠。最早在中国出现的洋房一般为周边作拱券式回廊的砖木结构建筑,这一模式最初是由欧洲传入印度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因而被称为“殖民 式”。随着西人在租界的日渐增多,西式建筑也越加增多。以至于上海英租界“布满了华丽的房屋。这些建筑各依其所有人的嗜好而设计的。其形式有的是仿希腊的庙宇,有的是仿意大利的王宫’。到了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设计西式建筑的营造厂,本地的泥水匠也分成了造华式屋宇的“本帮’,和造洋房的“红帮’。到1866年,上海“夷场”也是“洋楼耸峙,高入云霄,八面窗根,玻璃五色,铁栏铅瓦,玉扇铜环”。随着租界西式建筑的日益增多,其华丽美观的外表和大方实用的特色被华人所认识,西方住宅不仅节约地皮,而且有许多门窗,采光和通风良好。“其收光避湿种种,皆合于卫生之道’。当然,也不排除有些人纯粹的崇洋心理。于是,在通商口岸,一些华人开始仿造西式建筑。在天津,西式的小洋楼开始取代北方的四合院而成为当地居室建筑的新潮流;在青岛,“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22」(((民社志五·生活》)。而由于西式建筑方式的传入,中国人的传统民居建筑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特点。以上海为例,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上海逐渐形成了花园洋房(独立住宅)、公寓住宅、里弄住宅和简易棚户四类民居建筑” 最初由于租界实行华洋分居政策,西式洋房全为外人居住,但自小刀会起义后,这一局面遭到破坏。1854年,租界当局修订土地章程,准许华洋杂处,华人开始涌入租界。到了70年代,进入租界的华人富商数量愈加增多,他们也开始住进了洋房。最初他们的住房是完全按照外侨原住国的建筑式样建造的,是纯粹的西式建筑。但是随着进入租界的江浙富人的增多,房屋建筑者们为了迎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在建造洋房的过程中,又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这样就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也就更适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同时也使华人对西式建筑的认同感更为加强。但是,毕竟只有少数富人才能拥有洋房。多数华人还只是市井平民。上海辟为租界后,人口剧增,地皮压力加大,为了缓解这一矛盾,且为了规范租界市容规划,租界当局制定了规章制度,使华人在租界设计民居方面有章可循。在以上各种因素的作用下,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西合璧式的砖木结构的两层石库门式民居建筑在上海租界应运而生。这种石库门民居从建筑布局和风格上看,“既吸收某些江南民居特色,又具有西方城市民居的特点’,比如,“在门和百叶窗、栏杆、楼梯等部分,就采用了西方的建筑技术。石库门民居既符合占地少、设计合理、坚固耐用、美观大方的原则,又适合市井平民的消费水平。所以,这种建筑模式在上海很快就风靡一时,甚至每年以数万计递增,成为上海最大众化的民居。随后,在汉口、南京、福州、天津、青岛等地也出现了石库门式 的里弄住宅。当然,在这一时期,建筑材料已经一改过去中国传统的木质结构,而是以砖木混合结构为主。到了1 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的砖石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建筑方式开始传入中国,并日渐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建筑方式。四 随着洋人的进入,城市中华人的交通方式也出现了西化的趋势。

篇6:衣食住行变化作文

分类:祈旭社刊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后感

槐南中学初一(7)班 罗雅婷

指导老师:罗旌辉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唱到:“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就是已故的邓小平爷爷,他早在1978年就想画这个圈的。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爷爷在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主题报告,从此,在中国大陆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沉睡千年的雄狮开始重振他的威严,咆哮的声音在30年的时间里越传越远。

翻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学生读本,浏览改革篇、开放篇、发展篇、民生篇、和谐篇和展望篇,篇篇都有亮点。我一口气读完了全书,随着眼球的移动,看到了这30年来,中国从城市到农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民经济的腾飞,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我们清楚地知道,这30年,是解放思想的30年,是解放生产力的30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30年。要说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就拿衣食住行这生活中的简单例子来说吧!

衣 听妈妈说,小时候,她可想过年呢!不为别的,就为了新年的花衣裳。在那个年代,人们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会添置衣裳,一年四季只有两三套换洗的衣服,还都打着补丁。即便是新衣服不过是用新买的花布自己做的衣裳罢了。而现在,人们一年四季不知要买多少套衣服,只要喜欢就可在第一时间买到称心如意的;到集市逛服装店,各种牌子的服装,准让你看得眼花缭乱。改革开放,不仅使人们过上温暖的生活,还提高人们生活的品位。

食 听爸爸讲,他也喜欢过年。因为过年了,就可以大块吃肉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只能用肉票买东西。过年前,在副食品站门前,天不亮就排起长蛇似的队伍。最心急的便是孩子们了,他们在家里心急如焚地等着,连做梦也幻想着爸爸买肉回来。而如今,别说是过年了,随时随地都能尝到肉的美味,哪要用肉票去排上半天的队才能买到的呀!市场上闹哄哄的,叫卖声,讨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谁还会排队买东西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吃肉已是家常便饭了,时不时还会添一道山珍海味,换换口味。改革开放,开放了市场,不仅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衣食无忧,还让人们向小康生活迈进。

住 听奶奶说,他们从前住的是土坯房,房顶盖着芦苇,晴天还行,可雨天就糟了。天空中乌云滚滚,不一会儿雷声大作,雨就到了,愈下愈大,繁密的雨点不住地打在芦苇上,“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最可怕的是“屋漏又遭连夜雨”。他们只能期盼着大雨快点停下。而如今,不管刮风下雨,人们都不用愁了。因为我们现在住的是水泥混凝土结构的楼房。改革开放,不仅有房子住,还让人们住得宽敞明亮而又舒适,这可是一种享受啊!

行 听爷爷讲,他们从前走的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很难走的。特别是到了雨天,原本就泥泞不堪的路更是泥泞了。要是人们稍不留神就会摔一跤,平路上摔跤,那才尴尬。如果要去城里,一路颠簸,走走停停,要花半天以上的时间,疲惫不堪不用说,耽误了办事,那可就糟了。而如今,笔直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各个乡镇,去城里办事花一天时间就足够了;乡村的大路小路都硬化了,行走非常方便,骑着摩托车也是畅行无阻的。而出行工具变化就更大了,摩托车已代替了自行车,在不久的将来小轿车也将代替摩托车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

篇7:未来的衣食住行作文

我想,未来的衣服可能会发出一种香味,这种香味是根据四季的变化来的。当明媚的春天来临时,这种香味会变成桃花的香味;当炎热的夏天来到时,这种香味会变成玫瑰花的香味;到了天高云淡的金秋时节,这种香味会变成菊花的香味;到了寒冷的冬天,这种香味会变成梅花的香味。

我们知道,衣食住行,其中食是我们最应该注意的地方,未来的食物可能是这样的:家家都有一个小箱子,这种箱子很小,像大课本那么大,如果你想吃鸡腿,就放进去一只鸡,按下“open”,不一会儿,一盘香喷喷的鸡腿就出现在你的面前。

住,我们知道住要住在房子里,现在的房子,差不多都是转头,水泥,钢铁做出的,这样会很不方便。未来的房子有可能是充气房子,充气房子是用结实的材料做成各式各样的形状,然后用大型的吹风机把它吹一吹,再把它拉到工地上,这样,一个充气房子就做好了。

行,我们知道行也就是走,需要飞机呀,汽车呀,摩托车呀,等等。这些交通工具对空气有巨大污染。我想,未来的交通工具也可能是飞碟,外部很小,里面却很大,不占多大地方。

篇8:未来的衣食住行作文

(一)未来的衣服

现在的衣服虽然多姿多彩,可满足人们漂亮、修身、新奇的要求,但也有不少缺点。比如说,变胖就穿不上;长大了,也穿不上了,等等。可未来的衣服就不同了,它可以根据你的胖瘦来自动调节衣服的尺寸,神奇吧!还有更神奇的呢!就是它可以随着你的心情而不断改变颜色。当你开心时,它就会变成红色;当你思考时,它会变成蓝色;当你生气时,它就会变成令人难受的黑色,这个呀,其实就是心情小提示器!

(二)未来的食品安全

现在的食品质量让人无比担忧,一条条关于食品安全的新闻牵动着人民的心,就像海浪一样,久久不能平息。未来世界可以不必有这样的担心,因为未来有一种仪器,可别小瞧它,这个东西可以检测食物质量,还可以提示适合你的热量摄入以及营养结构,不会让人因为吃得太多或者不健康而变胖了!还有一种东西叫做神奇小饭桌,它居然可以变出你想要的食物,太不可思议了!

未来的房子

现在的房子又大又美,但这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未来的房子可以变换形状。如果你喜欢动物,那可以把房子变成“小白兔”、“大老虎”、“小鸟”;如果你喜欢卡通,那也可以变成“黑猫警长”、“美羊羊”,等等。

未来的交通工具

我们现代已经有各种各样可以满足人们需求的交通工具,如汽车、飞机、船、地铁等。未来世界也有汽车,但它不靠汽油,而是用空气;它能杀死细菌,还可以散发出百合花的香味,好闻极了!汽车还可以在天上飞,就像现在的火箭一样,速度就相当于在陆地上的10倍, 让人吃惊不已,甚至还可以在水中活动,捕鱼噢!在战斗时,也是人们最好的帮手。

篇9:未来的衣食住行作文

21世纪的衣服,那可真叫做今非昔比。这一件“宝衣”。这衣服是一年免洗的,一年只要换一个型号的衣服,这件衣服之所以这样干净,因为这件衣服里有一种去菌因子,平常的细菌一沾到衣服就消失掉。这件衣服不但一年免洗,而且它还可以自动调节一年时间里的气温。

21世纪根本不需要吃东西,只要吃一个小药丸就可以了。这颗药丸里有解饿系统,一吃下去就立刻不饿了,更不可思议的是一天只要吃一颗药丸就可以了!

如果你忽然想到郊外去玩一玩,但又不放心家里,那你也不必担心,因为你有它——一个压缩房子。这个房子有一个遥控器,只要按一下遥控器上的缩小,这个房子就会自动变小,到了目地的再按一下放大,房子就会变大了。

21世纪的交通可叫方便,又享受啊。你车子开在马路上,马路就会立刻发出美妙的音乐,你开着开着,忽然发现前面堵车了,你不必担心,你只要按一下飞机系统,车子立刻变成一架飞机,飞往你的目的地。

篇10:未来的衣食住行作文

二十年后的今天,仍是炎夏,我不知道穿什么为好,只好在胸前戴好“温度计”实为衣服搭配器,我戴上它,一眨眼,就穿上了适宜、合身、舒服的短T恤和短裤,及一双人字拖鞋。科技越来越是发达,让人变得更加懒惰。

中午饿了,自然要吃饭,于是我把想吃的、想喝的写在对应的盘子,杯子上,食物很快自动出现,这不是虚假,而是因为盘子下有一个自动厨房,自动传输带加上感应识别装置,让它变得科幻,吃得好饱,是时候睡个午觉了。

我住在繁华的街上,可是太吵了,我只好让叠加装置再加上几层玻璃,减少声音分贝,再拉上窗帘,当然我没动,只是智能家庭机器人做的。天还是很热,于是空调开启了,地板开了,床收起了,“温度计”也帮我换了身睡衣。

睡完了午觉,我决定出去逛逛街,于是,我的磁悬车,从车库被调了出来,那是一个浮在半空,无人驾驶的车,如今路上也都是互斥磁石,如果想升高,就加大“车”的磁性,“车”的速度更是惊人可达到一时两光年,安全性能更是好,车与车的距离达到二十至五十厘车,就会立即刹车,且不会里高速行驶刹车时持续前进。

上一篇:抗美援朝纪录片《英雄儿女》观后感600字下一篇:超人朋友初中作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