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

2024-04-15

俗世奇人(共8篇)

篇1:俗世奇人

我眼中的冯骥才先生与《俗世奇人》

-----读《俗世奇人》有感

在书的封面写有这样一段话:“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小说里的人,不传奇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明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如:舌灿生莲的杨巴,敢于打破常理的新时代女性杨二小姐,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想体验一把生死轮回的刘道元,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 „„可谓是稀奇古怪,样样都有。

全书共十八个故事,十八个奇人异事;每人一篇,却篇篇毫不相干。

在《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可知冯骥才先生写书的初衷只是为了“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

日本作家南条竹先生曾读过冯骥才先生的几篇文章,便问冯骥才先生所写的这类小说是否受冯梦龙先生的影响。冯骥才先生说:“然也。我与他皆姓冯,我们这是‘家传’。”南条竹先生笑了,接着问冯骥才先生受冯梦龙先生哪些影响?

冯骥才先生说:“三个方面:一是传奇。二是杂学。三是语言。” 冯骥才先生的文字就像他自己一样的诙谐、质朴、直切主题。就例如在文中出现的:“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就像泥人张、苏七块、张大力、刷子李等等闻名于天津卫的手艺人们。直接的道出了手艺、手艺人、生存之间的关系。

刘道元是当时天津卫上的一个文混混儿,他仅凭手中的一支笔,给做大买卖的有钱人家写写状子,赚大把钞票过日子。同时,他又区别于其他混混,他讲义气,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他济助贫苦的人们,出于阔绰,不图回报,且脾气怪异,如有人相谢,必先遭臭骂。真是一个活脱脱的怪人,专搞一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怪事。使出了一招活出殡的把戏,他想知道在他活着时,受到四面八方人的尊敬,人走后是否一样被人们关注,结果一“死”之后,各种怪事都来了,可谓是“众叛亲离”的程度。受他恩惠的人竟来抄他的家,被他认为是“朋友”的人竟然让他死无葬身之地;栽在他笔下的那些人,恨他恨地咬牙切齿;而那些混混也借机上门敲诈勒索„„刘道元的脑袋终于开窍,心里豁然开朗,道理只有他自己明白,他的大笑声让人不绝于

耳„„

治牙的华大夫,医术顶天。朝他一张嘴,不用说哪个牙疼、哪个牙酸、哪个牙活动,他往里瞅一眼全知道。他能把真牙修理得像假牙一样漂亮,也能把假牙做得像真牙一样得用。华大夫人善、正派、规矩,可有个毛病,便是记性差,记不住人,见过就忘,忘得干干净净。您昨天刚去他的诊所瞧虫子牙,今儿在街头碰上,一打招呼,他不认得了。要说他眼神差,他从不戴镜子,可为嘛记性这么差?原来是他记不住人,不是毛病,因为他不记人,只记牙;治牙的,把全部心思都使在牙上。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他手下动作麻利,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再来,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苏大夫有个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放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别以为是苏大夫这人心地不善,只是他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这世上,不是只有烈酒才能醉人,不是只有热恋才会刻骨。有时候,一份清淡,更能历久弥香;一种无意,更能魂牵梦萦;一段

简约,更可以维系一生。一个个平凡的人讲述了属于他们的波澜起伏的人生,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的真人真事。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人间,没有谁可以将日子过得行云流水。众生纷纭,有人过得迷糊,有人活的清醒,但也是存活于世间的一种姿态。《俗世奇人》中的人物既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金枝玉叶,他们只是一些市井小人物,却体现出了世间百态、人性丑美„„ 衢州市实验学校新湖校区 九

(一)班 傅恬

篇2:俗世奇人

河北省藁城市岗上学区庄合小学 桑会艳

冰心说:“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阅读中,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感情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在暑假时,我读了冯骥才先生的《俗世奇人》,这本书真是有趣极了。小说写的是在天津卫有好多个响当当的人物,他们在各行各业里都身怀绝技。冯骥才先生说:“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我刚看了几篇文章,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每篇文章都不长,却能把一个人物写得那么精彩,那么活灵活现。

《俗世奇人》中,有许多让我敬佩的人物:技艺高超的刷子李;“认钱不认人”的苏七块;足智多谋的杨巴;以牙记人的华大夫;力大无穷的张大力;还有钓鱼很好的大回等,都让人无比佩服。书中也有很多令人发笑的“奇人”:明明是女的,却留男人才留的背头的杨家二小姐;原本精通辨画,却让人忽悠的蓝眼;因为想看看人死了会怎么样,所以没死装死的刘道元;还有让八哥说“漏嘴”而气得半死的死鸟等,让人一看捧腹。这些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经过作家冯骥才画龙点睛之笔的勾勒和渲染,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跃然纸上,令我赞叹不已。

其中,我最佩服的是 “泥人张”,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泥人张捏泥手艺好。一天,海张五在天庆馆侮辱泥人张。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谁有钱谁横,官儿也怵三分。可是手艺人除外。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泥人张二话不说,用泥巴捏了海张五的头,放在桌上,也不理海张五就走了。第二天,几个小杂货摊“贱卖海张五”。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连泥模子也买走了。

我既佩服泥人张的手艺,又佩服他的人格。这是一场人格的较量,也是智力的较量。面对海张五的挑衅,人们都等着看泥人张怎样“回报”。于是,故事有了悬念。而泥人张的回报也十分奇特——用鞋上的泥捏出了“一脸狂气”的海张五头像,第一回合告一段落。而海张五接着又侮辱起泥人张的手艺——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对此,泥人张居然毫无反应,但事后的“回报”更令人叫绝——次日,街市小杂货摊上摆出了一二百个“海张五”泥像,并大书“贱卖”等字。泥人张一言不发而妙招制胜。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太棒了,打他个措手不及!

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不仅喜欢这样的文学体裁,而且喜欢书里的每一个故事,更喜欢故事里面所表达的意思和一些做人的道理。其实,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都会遇到很多人,只要我们认真留心身边的人,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用心去体会去感受,就一定能够写出好的文章来。

篇3:俗世奇人

死鸟 (片段)

作者:冯骥才

伺候上司的事是挺特别的一功。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 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跟得太慢, 遇事上不去, 叫上司着急;跟得太紧, 弄不好一脚踩在上司的后脚跟上, 反而惹恼了上司。而且光是赛条小狗那样跟在后边也不成。还得善于察言观色, 摸透上司脾气, 知道嘛时候该说嘛, 嘛时候不该说嘛;挨训时俯首贴耳, 挨骂时点头称是。上司骂人, 不准是你的不是, 有时不过是上司发发威和舒舒气罢了。你要是耐不住性子, 皱眉撇嘴, 露出烦恼, 那就叫上司记住了。从此, 官儿不是愈做愈大, 而是愈做愈小———就这种不是人干的事, 贺道台却得心应手, 做得从容自然。人说, 贺道台这些能耐都出自他的天性, 说他天生是上司的撒气篓子, 一条顺毛驴, 三脚踹不出个屁来, 对么?

———摘自《俗世奇人》

选文缘由

“精读博览”是我校语文学科改革的总体思路。“精读”指的是教师利用课堂的教学时空, 从教科书中选择能承载年段目标的课例, 落实标准中的各项要求,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基础知识, 进行阅读方法、策略的教学, 此课重在“举一反三”。教师通过“长文短教”“单元整组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为学生在课内进行大量阅读腾出时间。“博览”指的是在课内,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大量阅读、读整本书, 此课重在“举三反一”。

“举三反一”课程的总目标, 是让学生爱阅读、会阅读。它主要有三种基本课型:第一, 自主阅读课。每周一次, 引导学生到校图书馆进行自主阅读。第二, 名家名作导读课。教师结合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第三, 阅读策略指导课。例如, 指导学生学做读书笔记, 做批注等。本课例属于“举三反一”课型中的“名家名作导读课”。

在选文方面, 我们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 找寻真正为学生所熟悉和喜欢的作家作品, 希望通过导读推介, 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在执教《珍珠鸟》时, 我们发现, 孩子们对文中生动有趣的语言, 细腻传神的描写十分喜爱。说起冯骥才, 我们都知道他是个著作丰硕的作家, 有多篇文章入选中小学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 如《花脸》《挑山工》《花的勇气》《珍珠鸟》《献你一束花》《捅马蜂窝》《刷子李》等。其中《珍珠鸟》《挑山工》入选八个不同版本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科书, 《珍珠鸟》还入选港台地区和新加坡、韩国等17个版本的中小学教材, 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人。

作为这样一位中国当代文坛上颇具盛名的作家,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堪称津味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生长于天津, 对天津这片热土无比热爱和了解。他收集了丰富的史料, 并且有着深厚的关于昔年风土人情的功底, 他用自己特有的文笔去歌颂津味文化中正面的东西, 这种完全正面的东西在许多时候又常常是与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相一致或重合的。冯骥才时刻以他的笔触去揭示津文化中闪光的地方, 展示天津世俗文化的基本特征, 用浓郁的天津方言展示津文化丰厚的底蕴。

阅读冯骥才的津味小说, 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他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独特的、耐人寻味的、带有津味色彩的幽默风格。我们只要一翻开他的作品, 就会感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冯骥才的幽默感与他的个性、生活经历、艺术爱好和修养是分不开的。他从小在天津长大, 对天津人的机智、幽默、俏皮、夸大的语言艺术十分了解。他凭借高超的语言文字功底, 得心应手地运用多种语言技巧来表现幽默。体现这种幽默感的最佳方式就是对具有浓郁特色的天津方言口语词汇的巧妙运用。它们就像一个个无所不在的精灵, 在作品的字里行间嬉戏着, 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在天津方言中, 有许多与普通话词汇不完全相同但极富表现力的生动词汇。冯骥才在其津味小说中能够对此得心应手地加以运用, 使其作品更具浓郁的天津风情和生动的口语韵味。《俗世奇人》是冯骥才的津味代表作品。全书由18个短篇小说连缀构成, 文字精短, 半文半白, 带有“三言二拍”笔意。书中所讲之事, 又多以民国时期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 每篇专讲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如果能把《俗世奇人》作为学生自主阅读的推荐篇目加以导读推介, 一定能让孩子们在感受文中人物的传奇色彩的同时, 细细品味作品语言的地域化风格, 激发阅读兴趣, 感受天津独有的特色。

备课构想

本课以浓郁的天津地域性文化为舞台, 撷取与天津有关的艺术素材———相声、京剧、单弦等,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丰富阅读视野。期望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渗透, 让学生感受其相互通融之处, 感受天津独有的语言特色。本课例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推 荐篇目———《死鸟》片段的过程中, 感受文中人物的传奇色彩, 从口语化、方言和俗语三个角度初步探究作品的地域化风格,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课例呈现

执教年级:六年级

一、走进天津, 感受“奇人”诞生的地域文化

1.四幅照片谈话导入, 了解天津这个城市的民风民俗。

师:同学们, “五一”小长假老师去了中国北方的一个城市, 拍了四张照片 (出示ppt) 。来, 猜猜这是哪个城市?

生:天津。

师:你怎么猜得这么准? (板书:天津)

生:照片里有包子, 还有麻花, 所以我猜肯定是天津!

生:对, 天津最有名的就属这“狗不理”, 皮薄馅大, 好吃得不得了!

师 : 连名字都 很特别———狗不理!瞧见没, 18个褶儿, 这才是正宗的“狗不理”。

生:天津的麻花以“大”著称, 香酥可口、一咬嘎嘣脆!

师:说得对, 这是“桂发祥”的麻花。这么粗的麻花, 怎么下嘴啃啊?您试试!

(学生笑)

师:所以, 光看小吃, 天津这地儿就不一般!

2.出示地图, 明确位置和人文氛围。

师:看, 中国地图, “天津”在哪儿?谁来指指。 (生指地图中天津的方位) 这位置可不简单。京城的背后, 高铁很快就到。瞧, 这面临海, 所以, 天津自古就是有名的水陆码头。正是有这么好的地理位置, 您瞧———

3.借助音乐、图片, 感受天津卫的码头文化。

师: (出示天津市井生活图) 天津自古以来, 商家云集、店铺林立、万业兴旺。在这儿生活的人, 如果没有一点本事是活不下去的。所以, 天津这地方奇人辈出啊! (板书课题:俗世奇人在天津)

4.听马三立相声, 感受奇人及方言, 走进天津。

师:今儿就来了这么一位奇人 (出示PPT) , 认识吗?

生:马三立。

师:了不起, 像你这个年纪认识他的人可不多见。那他的相声你听过没有?其他同学呢?咱们来听一段。说一下背景:话说有个小孩叫小虎, 5岁。妈妈在屋里做饭, 他在外面玩。妈妈嘱咐他, 看好刚晒的衣服。不巧, 小偷来了。那么, 他对小虎说了什么?

(视频:相声片段———小偷与孩子的对话)

师:好, 先听到这儿。接下来的咱们来说。

师:见小偷拿了自家的褂子, 小虎冲里面喊了:“妈妈!妈妈!”———仔细听, 这是哪里的方言啊?

生:天津!

师:来, 跟着我来学一句。妈妈!妈妈!

生:“妈妈!妈妈!” (学生用天津方言回答)

师:妈妈问, “谁呀?”这句天津话, 你来学一下。

(生笑, 学说:谁呀?)

生笑:谁呀?

师:小虎答, “逗你玩!”

生笑:逗你玩!

师:下面我们来互动, 用天津方言, 准备好!

师:小偷偷了条裤子, 小虎冲里面喊———

生:妈妈!妈妈! (天津方言)

师:妈妈问, “谁呀?”

生:逗你玩! (天津方言)

师:小偷又拿了条床单, 小虎冲里面喊———来, 男生准备!

男生喊:妈妈!妈妈!

师:妈妈问———

女生问:谁呀?

师:小虎说———

全班答:逗你玩!

师:短短的一段相声, 来自平常生活, 却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还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津方言特有的味道。大家一下子就来到了天津。其实像马先生这样的人, 虽生于俗世, 但绝不是个普通人, 他们都是“俗世”中的“奇人”。

二、走进作家、作品, 初知作品梗概

师:有这么一位作家 (出示:PPT) 认识吗?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生:《珍珠鸟》《刷子李》。

师:冯骥才生于津门, 长于津门, 对天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来, 一起读———

生齐读:此地风习, 挚爱殊深, 众生性情, 刻骨铭心。

师:他把流传于津门的18个传奇人物的故事, 写成文章, 汇成一本书, 名字就叫《俗世奇人》。在里面, 没有一个故事是你读不懂的, 没有一个故事是你不乐的。想读吗?

生:想!

三、导读精彩片段, 感受作品的整体风格和语言特色

1.初读《死鸟》片段, 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师: (出示PPT) 马上要出场的这位, 人称“贺道台”, 官不小, 相当于现在的副省长。来, 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这个片段。

(生自由读)

师:读完这段话, 说说此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贺道台这个人, 特别会伺候上司。

生:天生就是上司的撒气篓子, 一条顺毛驴。

生:很会阿谀奉承, 溜须拍马。

师:对, 大家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人物的特点。 (板书:抓特点奇) 。此人奇就奇在他特别会伺候主子。

2.感受作者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师:贺道台这奴才当得有境界, 可谓是奴才界的奇才。 (指板书) 快速浏览这段话, 看看他都有哪些看家本领?

(生默读、浏览)

师:看出来了吗?

生 (读) :整天跟在上司的屁股后边, 跟慢跟紧全都不成。跟得太慢, 遇事上不去, 叫上司着急;跟得太紧, 弄不好一脚踩在上司的后脚跟上, 反而惹恼了上司。

师: (出示PPT) 把你刚才读的这一部分, 用一个字概括。里面有个字, 是反复出现的!

生:跟。

师:对!同学们, 这就是提取信息。最重要的信息, 有时候就只有一个字。

师:那剩下的部分, 想想看, 他还有哪些看家的本领?注意, 快速把握信息!

生:察言观色。

生:察。

师:很好!还有什么看家本领?

生:忍。

师:了不起!真是准确!

师:同学们, 如果说“跟”是入门级, 那“察”就是升级版, “忍”则是一种境界了。作家就是从这三个方面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3.感受语言的表达特点。

(1) 口语化。

方式:通过比较读、结合地域特点等方法, 感受语言简洁、明快的特点。

师:我观察, 刚才大家读的时候, 都面带笑意。的确, 这段语言挺有特点的, 值得我们好好品味一番。 (板书:品语言) “跟”这个片段, 自由读读, 让语言从你的舌头上过一过。品味一下, 这段话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生自读并交流)

师:是稍微有一点难度。来, 我给你们搭一个桥, 一比较, 感觉就出来了。来, 看画线的句子, 谁来读?

(生读“跟慢跟紧全都不成”)

师:变成——— (出示PPT)

生 (读) :如果跟慢了, 那是不可以的;如果跟紧了, 那也是不可以的。

师:比较一下, 原文给你什么感觉?

生:原文更加简洁、明快。

生:口语化。

师: (指画线句子) 而这个呢?

生:书面语言。

师:所以原文给我们的感觉就像咱们面对面说话一样, 它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板书:口语化)

师:同学们, 还记得吗?刚才看地图的时候, 天津水陆码头。两船交汇, 得打个招呼啊!“今天你吃了什么?” (手势演示) 话太长, 没听清就过了。只能俩字, 哪俩字?

生:吃嘛!

师:对!就这么简单!所以他的语言自然就有了天津味儿。简洁明快, 就像面对面说话一样。所以读这段话, 和平时读书不同, 得用和别人说话的感觉读。谁来试试?

(生读)

师:很好!正因为口语化, 所以像这样的语言, 说书、讲相声, 直接就是台本;演戏, 那直接就是剧本了。信吗?有位京剧演员, 就把这段描写搬上了舞台。

(生议论)

师:看来, 你们是半信半疑啊!好, 我们来看视频。 (播放视频)

(生观看, 笑。)

师:怎么样, 有意思吧!平时, 咱们读这本书 (拿起《俗世奇人》) , 更多关注的是故事。上了这节导读课, 如果能学着关注一下作品的语言特色, 那你就算是入门了!考考你们的眼光。

(2) 方言。

方式:通过方言、普通话的朗读比较, 通过类似作品的平行阅读, 感受作品地域化特点所展示的独特魅力。

师:“察”这个片段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生:讨论

师:“嘛”, 天津方言。吃了什么?用天津话说, 那就是———

生:吃嘛?

师:干什么?

生:干嘛?

师:哎, 你笑什么呀?

生:笑嘛?

师:真好, 天津味儿出来了!

师: (出示PPT) 来, 请一位同学用普通话, 读这段的内容。

(生读)

师:我请了一位天津的朋友, 用方言也读了这段话。比较一下, 这段话更适合用哪种语言来读?注意听。 (PPT播放录音)

师:感觉怎样?

生:用方言读, 我觉得更有味道。

师:为什么这段话用天津方言来读就那么合适呢?

(生讨论、交流)

师:想想看, 书的作者, 还有书名。

生:因为作者冯骥才就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他写的就是天津的人和事, 作品来源于生活, 语言自然就有了天津的生活气息。

生:这本书的名字就叫《俗世奇人》, 写得就是天津卫这个地方的奇人异事。

师:所以, 他的语言, 自然就带有了浓浓的地域化特点。其实, 像这样的文章, 咱们武汉也有。

师:这段话选自作家池莉的《太阳出世》, 写的是两个人吵架, 旁边的人来劝架, 说这个人不清白, 你不要和他计较。“筲箕”见过吗?对, 就是家里用竹篾片编的用来洗菜的东西。下面我请个地道的武汉伢来读这段话。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地域化风味, 感受一下语言的地域化特点。 (老师用武汉话起头儿)

生 (接) :他这个人, 拿武汉话来说:筲箕圈, 六点钟———半转;藕灌进了稀泥巴———糊了心眼。赵拐子, 您就别计较了。

(生笑, 师生鼓掌。)

师:这样的文字, 武汉人特爱读, 也让外地人了解了武汉、走进了武汉。看来, 方言的作用的确不小! (板书:方言)

(3) 俗语。

方式: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 感受俗语的幽默、有趣。

师 : (PPT出示片段“忍”) 这段话中最有意思的地方是———

生:撒气篓子、顺毛驴、三脚踹不出个屁!

(师生笑)

师:撒气篓子, 来, 换个说法那就是———

生:出气筒!

生:受气包。

师:瞧, 连“屁”这样的字眼都入了大雅之堂, 但放在这里, 却没有一点不妥的地方, 什么原因?

生:因为写的就是“俗世奇人”的故事, 这样更显得口语化, 生活化。

师:这样的文字是断不可出现在《珍珠鸟》这样的文章里。但在这里, 却是再合适不过了。看来, 这正是应了那句话:“大俗即是大雅。” (板书:俗语)

师:这段文字选自18个故事中的《死鸟》, 这内容明明写的是“人”, 题目却怎么用“鸟”?留个“包袱”, 自己课下读读就知道了。

四、推荐阅读, 延伸课外

师小结:同学们, 今天这节课, 我们只是管中窥豹, 通过抓特点、品语言初步领略了《俗世奇人》这本书的魅力。正如作者所说———“码头上的人, 不强活不成, 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但都是俗世俗人;小说里的人, 不奇传不成, 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 却全是真人真事。”同学们, 奇人的故事, 等着你们去打开。期待分享你们更多的读书感受!

板书设计

俗世奇人在天津

抓特点:奇

品语言:口语化

方言

俗语

教学评析

亲历孟晶老师的课堂, 心中有一种无以言表的畅快。因为, 好久没有看到学生这么投入和喜爱语文课, 好久没有看到学生这么渴望去读一本书。课后, 耳闻学校对面小书店的《俗世奇人》被学生一抢而空, 第二天, 书店特别挂出写有“《俗世奇人》到货”的小招牌。一节阅读导读课, 能让孩子们如此迫切地想读一本书, 也真可谓“功德无量”啊。这节课, 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教学目标定位精确

作为一节导读课, 让学生“爱阅读”是前提。本课教学中, 执教者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方面可谓用心良苦。与以往导读课不同的是, 她不仅仅依据文本内容, 还将文本与作者生活的地域, 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解读《俗世奇人》, 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魅力。正因为这节导读课是从文化的角度来俯瞰文本, 所以,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 本课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并不让人觉得高不可攀, 执教者借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 (如相声、评书、京剧) , 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其次, 阅读, 仅有爱是不够的, 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阅读策略, 才能逐渐成为一名独立阅读者。在本课的教学中, 主要涉及的阅读策略有:连接、比较和快速把握信息。连接, 在本课教学中体现的方式有:作品与生活的连接, 作品与作品的连接, 作品与作家的连接等。这些阅读策略的有效运用, 能较好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2.导读角度选择准确

本课从地域的角度, 解读文本, 感受文本的语言特点, 导读的角度选择准确。大多数作家的作品与他们生活的地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池莉、方方的作品多以武汉的地域文化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再如, 陈忠实与关中平原, 贾平凹与商洛, 地域文化犹如血液流淌在每位作家的身体里、作品里。同样, 冯骥才将津味文化中特有的幽默、俏皮、夸张在《俗世奇人》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站在地域文化的角度看文本, 读者能将作家、作品和生活融会贯通, 在阅读中自觉产生连接和互动, 这样的阅读过程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快乐了。

篇4:俗世有奇人

这里其实并不是什么太平盛世的地方,鱼龙混杂,三教九流出入其间,为了养活自己,发展自己,壮大自己,时时上演尔虞我诈的勾心斗角,或是血淋淋的聚众斗殴,但这里更多的是靠本事吃饭的规矩人,这些真实的存在造就了当时天津卫无限的丰富。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市井生活的画卷,刻画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底层人物。此谓“俗世”。

何谓“奇人”?天津卫并不是遍地黄金,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并不适应与世无争的“出世者”,在一次次关涉自身的贫与富、贵与贱、生与死的博弈中,淘汰掉(不一定就是没命)太多不适应这种赤裸裸生存法则的“劣币”,留下的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良币”。这里崇尚强者,崇拜能人,你只要有一手绝活,在你这行就是公认的NO.1,自然能受到艳羡,也自然有后人为你树碑立传。所以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的故事流传至今。能人都有“奇招”。

“奇人”奇在有过硬的本事。苏七块可以以让病人丝毫感觉不到疼痛的速度接好断骨;刷子李刷墙的动作简直就是艺术家的表演,干完活身上的黑衣没有一星白点;贺道台可以把鸟儿训得服服帖帖;大回可以几天把坑里的鱼钓得“片甲不留”……这些本事令人叹为观止,如能搁到现在,一个个都会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就是凭借这些让人啧啧称奇的技艺,他们衣食无忧,并且受到别人的尊敬和追捧,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超群的技艺似乎又促成了这些人行为古怪、举止奇特,而这又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原因。苏七块接骨不管穷人富人一律七块大洋,哪怕穷人借钱看病他再还回去,这就是他的规矩;刷子李刷完一面墙必抽一袋烟,喝一碗茶;“文混混”刘道元为了想看看别人对他的交情,上演了一出“活出殡”的闹剧,让人忍俊不禁,又感到世态炎凉……高超的本领再加上独特的个性更增添了他们身上的传奇色彩,于是越传越奇,越传越神。听他们的故事,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更是现实中不能满足的需要此时得到了一定程度虚幻的实现。谁不想做一个受别人仰慕的富有个性的能人呢?

上文说了,天津卫不都是守规矩的手艺人和买卖人,坑蒙拐骗的事情天天发生,靠着奸诈的“聪明”巧取豪夺往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胆子之大,方法之“奇”让人不由拍案叫绝。《绝盗》讲到一老二小三个人,踩着三轮车,一路气势汹汹、骂骂咧咧地来到一对新婚小夫妻家,老的口称是新郎官他爹,两个小的是他弟弟,说不孝之子私奔到此,却不管快咽气的老娘,听者也义愤填膺,接着三人把能搬的全部搬走,不能搬的砸光后扬长而去,小两口回来后有人告诉他们这事,新郎官哭笑不得,说:“我哪还有爹呀!我三岁时爹就死了,我娘大前年也死了。只有一个姐姐嫁到关外去,哪来的兄弟?”这可成为“史上最牛的盗案”了吧!蔡二少爷用低价买进古董再高价卖出,让自视为占了便宜的毛老板有苦难言,也让人啧啧称奇。生活中假恶丑的东西不是主流,但它却是客观的存在,作者采用不隐恶的态度让读者自行评判,因为这也是生活真实的一部分。

当然,奇人们人性闪光的一面也比比皆是。泥人张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让狂妄的海张五丢尽颜面。他告诉我们:社会地位再低下,也要保持自己的一份尊严;金鳌的仗义让小杨月楼的戏班子起死回生,他也投桃报李,在金鳌的请求下,义演三天救了上千码头工人的命。金鳌救人于危难之中的侠义,小杨月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仁义,都为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他们并不是鲁迅笔下麻木愚昧的国民,而是“仁”字当先、善良博爱的性情中人。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的光辉会让我们感动、追随。

刘小枫先生把现代叙事理论分为人民理论的大叙事和自由理论的个体叙事。人民理论的大叙事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和想象,是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印或经历的人生变故。我们看惯了人民理论的大叙述,似乎觉得只有大事件、大变革、大人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些是我们历史的全部。可能我们忘了处于社会底层孕育着社会动荡或是变革的巨大力量,很多影响格局的大人物都是从人民群众中走出来的。没有他们,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而《俗世奇人》恰恰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底层的、平民的视角。冯骥才以极具韵味的天津方言,诙谐的文笔,毫不拖泥带水的、简洁凝练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当地最底层人民的生活,让我们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了他们真实的个性特点、生活状态、思想动态、精神追求,这样才能对所处(那时)的时代有一个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还原时代的真实,消除狭隘的偏见和“想当然”的错误。所以,要做一个明白人,我们既需要放眼宏观,也需要把握微观!

无论语言艺术还是故事内容、思想深度,这都是一本好读、好看、好玩又能掩卷沉思的好书!值得推荐!

【精彩回放】

打这天起,津门的古玩铺都说锅店街的裕成公买到一轴大涤子石涛的山水,水墨浅绛,苍润之极,上边还有大段题跋,尤其难得。有人说这件东西是打北京某某王府流落出来的。来卖画的人不大在行,蓝眼却抓个正着。花钱不少,东西更好。这么精的大涤子,十年内天津的古玩行就没现过。那时没有报纸,嘴巴就是媒体,愈说愈神,愈传愈广。接二连三总有人来看画,裕成公都快成了绸缎庄了。

——《蓝眼》

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专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倘若没这一本事,他不早饿成干儿了?

——《刷子李》

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张大力》

南门外那些水坑,哪个坑里有嘛鱼,哪个坑里的鱼大小,哪个坑的鱼有多少条,他心里全一清二楚。他能把坑里的鱼全钓绝了,但他也决不把任何一个坑里的鱼钓绝了。钓绝了,他玩嘛?

——《大回》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伞了。

——《苏七块》

篇5:俗世奇人反思小结

“刷子李”是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的奇人高手,他绝妙的粉刷技艺无人可比。本文幽默风趣,故事一波三折,人物形象富有传奇色彩。是一篇艺术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章。

从总体上看,本课教学设计较为科学严谨,目标制定准确,媒体选择恰当。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紧凑、合理、流畅较好地完成了素质教育教学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注重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情感体验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使知识的学习成为塑造学生人格的有效手段。

篇6:俗世奇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2)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3)体会文中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模仿说书人的语气、语调复述故事情节,熟悉课文内容。(2)品味文章语言。(3)表演课本剧,提高学生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增进对中国传统手艺的认识和手艺人的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了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文中富有地方色彩、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奇人的绝技《柔术》,可以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奇人奇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奇人泥人张。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俗世”是什么意思?“奇人”是什么意思? 答:“俗世”是民间社会,多指下层百姓生活的民间。“奇人”是指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或工匠。

2、冯骥才,1942年生,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曾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代表作品有《义和拳》《神鞭》其中《神鞭》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珍珠鸟》。

(三)、初读课文

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小声跟着读。圈注重点字词,掌握故事梗概。

2、复述故事情节。

3、概括本文故事情节,说说你对故事情节的安排有什么看法。情节:海张五挑衅泥人张

泥人张捏泥像还击

海张五出口讥讽

泥人张贱卖海张五 情节简单,但跌宕起伏,曲折有致。

(四)、合作探究

1、想一想,“泥人张 “奇”在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奇在对艺术执着的追求;奇在面对他人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的个性;奇在神乎其神的精湛技艺;奇在后发制人以独特的方式一招制敌的智慧;奇在清高自爱,不卑不亢的品质。

2、分析海张五的形象,从文中找出句子具体分析。

这当儿,打外边进来三个人。中间一位穿得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式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答:外貌描写,刻画出他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架势。

站在迎门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赶紧吆喝着:“益照临的张五爷可是稀客,贵客,张五爷这儿总共三位──里边请!”

答:侧面烘托“海张五”的名气和地位。

跟着就是海张五的大粗嗓门说:“在哪儿捏?在袖子里捏?在裤裆里捏吧!”随后一阵笑,拿泥人张找乐子。

答:“大粗嗓门”气势张狂。语言粗俗,无端挑衅,侮辱别人的人格,极其无耻恶劣。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答:描写海张五的神态、语言,与前文形成对比。海张五狼狈不堪、气急败坏

3、对比分析泥人张和海张五形象,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泥人张是一位个性内敛、技艺精湛的奇人。海张五是一个张狂跋扈的无耻无聊的暴发户。

通过对比来展现了人物的巨大差别,从而突出了泥人张沉稳、大方、不卑不亢、智慧敏捷的形象。

(五)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印象。

(六)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独到之处?结合具体句子分析。

A阿浓郁的天津风味

1.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2.架式挺牛3.一个泥团儿砍过去?4.天津卫是做买卖的地界儿。5.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

B 用词凝练,语言极富表现力。

1.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帐。

答:一个“戳”字看出了泥人张内心的愤怒、鄙夷与不屑。

2、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

答: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泥人张”的技艺超凡绝伦,远远超出同行中人。但是如果只写“技艺高超,众人莫能望其项背”,文字就过于平板。而作者运用这样强烈的夸张后,就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够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3.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千里。

答:两个找均为寻觅的意思。海张五拿泥人张取笑找乐,泥人张便找到他找乐时的丑态并捏进了泥人中。一个“找”字,可看出泥人张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机智,还看出海张五自作自受的可笑。

2、试着说说你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倾向。

答:作者不仅用文字为地方文化保存了鲜活的案例,而且倾注了对手艺人技艺的钦佩与肯定。

(七)小结:

手艺奇

随意拿块泥就能捏得栩栩如生

技艺高超 行事奇

镇定自若后发制人

智高一筹 赞扬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八)检测题:

1.《俗世奇人》作者是当代作家 冯骥才,他以写知识分子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代表作品有《

义和拳

》《

神鞭

》,我们曾在初一学过他的作品《

珍珠鸟

》。2.注音并释义。

阔绰:

怵:

大名鼎鼎: 3.找出泥人张捏泥人的动词,说说其作用。

答:“伸、抠、摆弄、捏弄、停、戳”,这些动词说明泥人张捏泥人的动作不仅快,而且娴熟。4.谈谈你对泥人张的看法,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泥人张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的羞辱镇定自若,胸有成竹,后发制人,应对从容,智高一筹。

篇7:俗世奇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培养重视、抢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意识。

2.了解作家。

3.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4.熟读课文,理解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对文章的表现力。

【教学重点】

体会本色朴素、幽默传神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学习曲折有致安排情节的结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知道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并联系表情朗读。

2.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品读法。集中鉴赏本文独特的语言风格,揣摩语句的丰富意蕴,可口头评析,也可联系写简短的评析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家也许不会忘记那位奇巧的雕刻家王叔远的故事吧。他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形象地再现了苏轼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奇绝!妙绝!今天,我们再来见识两位高人,他们就是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泥人张。

二、课前口头演讲,徽剧奇人绝技

多媒体播放话剧《俗世奇人》片断。

学生讲述课前搜集的奇人高手的故事,教师也可介绍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任务,如:酒婆、张大力、青云楼主、牙医华大夫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循声低和,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联系表情朗读,要求读出声调、预期,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貌,读出单口相声的味道来。

3.学生自荐,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其余同学评点。

示范朗读文章片断,如“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站者。”顺势作朗读知道:朗读时对于“绝活”“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等词语则应该用降调,应读出没落、受窘的情状,还应该表现出“码头”对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可辅以一定的手势动作以增强表达效果。

4.学生大声读课文。

四、课堂小结

《俗世奇人》奇绝!妙绝!奇在人物,妙在情节、语言。做派奇的刷子李,行事奇的泥人张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骥才先生写人虚实的高潮技艺更让我们拍案称奇;那津味十足、本色朴素而又幽默传神的语言更是余音绕梁,历久不绝。读这样的作品,如夏日饮冰茶,爽口又爽心。

值得人深思的是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民间文化遗产,我们该做点什么?从冯骥才先生充满睿智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让我们勇敢地承担起这一责任,为文化大厦添砖加瓦,为文化巨轮保驾护航!

五、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大家共同明确

1.如何理解题目中的“俗事”“奇人”?

2.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都是“奇人”,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3.本文在清洁结构有什么特点?

4.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六、体验与反思

1.学生推选班里有绝活的小能人上台展示才艺。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一篇人物速写。

3.学生读自己的文章,然后集体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整理课上的“人物速写”片断,把它收藏在《成长的足迹》中。

2.课外阅读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其他篇章。

篇8:俗世奇人

———题记

语文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就像我心灵的旅伴, 越与它贴近, 越能沉浸在它的魅力里。怎样设置语文课才能将每一篇文章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这一直是我思索的, 故而, 我从未放弃“课”与“文”的纠缠, 让我的语文课一直走在路上。

翻开《俗世奇人·泥人张》, 总不由得被那铮铮傲骨下的民族个性所震撼, 被弥漫着的浓浓津腔津味所感染, 被作者那拳拳的爱国之心所打动。一开始, 我按照惯例以语言赏析为切入点设计教学:

1.概述奇事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品味天津风味的语言) ;

2.品说奇人 (揣摩人物性格, 掌握人物的描写方法) ;

3.拓展延伸 (再品人物, 思考人物背后的民族精神) 。

试教之后, 我发觉, 虽然我看了很多遍文章, 对文本研究算是比较透彻, 可这比较透彻, 却让自己掉进了自己设置的圈套, 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 反而什么都没教好。整堂课乏味、沉闷, 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们的讨论和发言总是翻来覆去地说着参考书上的答案:手艺奇、处事奇、人品奇。很多词的分析没有建立在总体感知的基础上, 在课堂的无疑处设置疑问过多过细, 问题浮于表面, 对课文的情节分析过多, 细处品味过少。课后的我重新审视文本, 企图寻找新的切入点设置课堂, 可怎么改, 都不尽如人意。正在烦恼之际, 顾红老师指点了我:“什么是语文课, 就是听说读写, 别说的太多, 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呀, 语文课的常态应该是读写训练课。教学内容重“读写”, 教学方法重“训练”。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那么, 《俗世奇人·泥人张》这篇文章该读什么, 写什么呢?这个问题在脑海中不断回旋着:虽然语言赏析是语文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但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短篇小说, 人物是小说要素中最关键的一环, 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因而, 这篇短篇小说中, 泥人张和海张五的形象鉴赏应是文本的核心要素。他俩性格迥异, 作者用自己津味语言、独到的写作技法将自己的褒贬融入到人物描写中。再三思索后, 我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以人物赏析为切入点, 揣摩语言的简洁、传神, 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1.初读感知。

听一听, 积累词语和概述文章内容。

2.精读领悟。

说一说, 泥人张和海张五的性格。

读一读, 体会语言的精妙传神。

3.品读赏析。

议一议, 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

写一写, 描写你身边的奇人奇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可见, 一堂课的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永远逃脱不了“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 我们只有抓住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 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有了, 是不是意味着这节课就大功告成了?答案是否定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点, 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 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 学会读书”的要求。因而课堂中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的能力。在《俗世奇人·泥人张》这节课的一些教学环节中, 我是这样进行学法指导的。

1.听一听, 积累词语和概述文章内容。

学法指导:《泥人张》是地道的天津方言, 韵味十足, 记载着那一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 这一环节采用听读课文的方式, 选用了方言版的《泥人张》音频, 为学生营造了浓浓的津味气氛。

2.说一说, 泥人张和海张五的性格。

请大家在“泥人张”、“海张五”前面加上一个修 饰语 :_________ 泥人张____________ 海张五

学法指导: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课文, 筛选信息, 初步感知人物。

3.读一读, 体会语言的精妙传神。

教师示例:

我特别喜欢文章中的一个动词:泥人张将捏完的泥人“往桌上‘叭’地一戳”的“戳”字。一个“戳”字力道十足, 点明了泥人张手艺人的身份, 并把泥人张不甘屈辱、不畏权势的民族个性鲜明地立在文章中。

学法指导:教师的点拨既是一个例子, 也是一个引子。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了解语言应从“炼字”、“炼句”入手, 同时也明白了一篇好的文章遣词造句很重要。

4.议一议, 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

学法指导:两个人物的个性不同, 作者运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进而明白描写方法的选用取决于人物的性格。

5.写一写, 描写你身边的奇人奇事。

很多小孩都会转书, 把两个听课的学生 (一个很会转书、一个不会转书) 请上讲台, 进行表演。让讲台下的同学细致观察, 运用课堂所学进行写作。

学法指导:这一环节我仍采用直观教学, 在学生表演之中穿插写作要点的复习, 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一堂课下来, 有让自己满意的环节, 但还有很多遗憾:1. 在概述故事方面, 当学生没能很好地概说内容时, 只做了简单的引导, 没能从不同的角度恰当地点评、补充, 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概说方法的指导;2. 没能将课堂真正意义上还给学生, 一堂课中过多的追问, 甚至最后变成了碎问, 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其实课堂的追问是一种手段, 追问应该基于主问, 追问应该有方向、有角度、有层次, 只有紧紧地扣住主问, 还课堂给学生, 一堂课才会有意想不到的精彩。

一堂尽善尽美的语文课是不存在的, 我所能做的是让每节语文课都在旅途中, 从不停下它的脚步, 追寻我的语文梦。

上一篇:亲子共读心得体会感悟下一篇:乡镇扫黑除恶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