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的诗

2024-05-15

怀念的诗(共14篇)

篇1:怀念的诗

七歌之二(悼母)吴嘉纪

尝见里人称母寿,抆泪即思我慈母.

慈母谢世值饥年,棺衾草草何曾厚!

我昔抱疴母在时,千里就医不相离.

谓儿形容一何瘦涕洟落入手中糜.

只今灾荒生计拙,茅檐卧病对风雪.

昔日食中母泪多,今日病里晨炊绝.

呜呼!二歌兮歌辛酸,孤身无倚海天宽.

篇2:怀念的诗

浣溪沙·端午节南山祭母

诀别娘亲一百天,几回梦里泪流干。今携粽子祭南山。

一处新居三尺内,数莺低泣短阶前。端阳幽晦楚云盘。

篇3:怀念的诗

关键词:牧歌,人性,和谐

一、“牧歌”的本质和来源

(一) “牧歌”的定义

席勒在《以牧歌的例子论牧歌的本质》中给“牧歌”下了这样的定义:“天真而又快乐的人性的富有诗意的描述。”[1]而这种“描述”是具有两个特点的:第一, “牧歌”是与“城市生活”相对立的审美范畴;第二, “牧歌”是“在文化开始以前的人类童年时代中占了一个地位。”[2]席勒所论述“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理论基础是现代的“人性”不同于古代的“人性”, 是人性和谐状态的分裂和人性在现代世界的异化。因此, 席勒在做这个定义的时候, 就必然会突出这两个特点, 使他的“牧歌”观同整个论文及他的“人性”观相一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之后, 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使人类的欲望迅速膨胀, 新的生产关系也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宗法制度;在激烈的变革和进步的同时, 作为个人, 同他人、同社会以及同时代的关系也趋于复杂和多变。人开始“异化”, 灵与肉的矛盾开始成为人类关注和探讨的焦点。而“牧歌”的提出成为席勒思考人性和健全人性的一种尝试, 只不过他是用文艺的手段来完成的。

(二) “牧歌”的来源

在席勒的论述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观点, 即“牧歌”状态下的“人性”存在于“文化开始以前的人类童年时代”, 他通过考察人类发展史和艺术发展史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天真和快乐”的确是同原始社会中人类思想的懵懂、单纯状态有关;虽然是懵懂状态, 但却成为当时人们所向往的, 因为人们无法解决现实的“恶”, 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消逝的“善”。而艺术恰巧可以提供这种可能性, 即用“虚构”的方式唤醒人们对过去的“回忆”。但是, 在用艺术虚构的时候, 诗人们就遇见了困难, “对于一个从事于完成文化的伟大使命的人来说, 无限重要的就是获得可能实现这个状态的感性的确认;由于实际经验远不是支持这一信念, 反而总是否定它, ……诗的天才总是来援助理性, 以便把这个观念导入直觉之中, 在个别场合下加以实现。”[3]要实现这个“最终目的”, 诗人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把“牧歌”表现出来, 这除了需要诗人自身“人性”的完善之外, 还需要适当的文学技巧。选择不同的技巧, 就会决定不同类型的“牧歌”, 或是“素朴处理”, 或是“感伤处理”;不同牧歌诗人的创作就显示了不同的特点和局限性。

二、“牧歌”的素朴处理和感伤处理的对比

(一) 牧歌的诗效果的局限性

“牧歌始终是美的和鼓舞人心的虚构, 诗的天才在描绘田园生活中是为了理想工作的”, 他的目的是使人类“摒弃了虚伪生活的一切污点”[4]。但是, 牧歌自身存在一个悖论, 那就是它同人类文化“对立”, 它只能“通过否认一切艺术并使人简单化而达到它们的目的”, 这是同人类进步发展根本对立的。在理论上, 牧歌使人类退步;但在实际中, 牧歌的确引导人们进步, 使人们高尚起来。我们既不能否定艺术的作用, 也不能使人类回到蛮荒时代, 这样就留给诗人们一个命题:如何使用艺术的手段健全人性。不同的艺术手段的运用形成不同的审美层次, 达到的审美效果也不同, 席勒结合当时牧歌创作的实绩来阐述了这一命题。

“只有在我们需要宁静的时刻, 而不是在我们的精力需要活动和起作用的时刻, 我们才喜爱和寻找牧歌。它只能给予有病态的心灵以治疗, 而不能给予健康的心灵以食物。它们不能使人生气蓬勃, 而只能使人性情柔和。”[5]这是席勒针对普通牧歌进行的发难, 同时也是他为最高级的牧歌提出的标准。这种较低级的、较普遍的牧歌只能实现健全“人性”的一个方面。当人性在城市文明受了伤的时候, 它可以逃避到牧歌的虚幻世界里, 暂时忘却矛盾了进行“疗伤”;但是, “痊愈”之后它依旧不得不面对城市文明带来的矛盾, 依然会再次“受伤”。这时的“人性”还不是完全健全的, 还不能完全抵挡外部世界带给内部生命的压力, 因为这时的它还不是和谐状态。席勒期望“健康的心灵”, 它不满足于暂时的“柔和”, 而是“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能够促人同现实斗争的力量, 是能保持自身各种矛盾的平衡的力量。只有这样, 人性才能到达完善状态, 才能避免被异化。

造成这种局限性的原因是诗人们只选用单一的创作方法, 单纯的“素朴处理”或是单纯的“感伤处理”, 它们各有利弊。素朴的诗“作为绝对的描述”, 它具有“题材”上的优势。因为原始状态的人性与自然是统一的, 和谐的, 表现自然就是在表现和谐的人性。但是在诗人竭力摹仿古希腊的自然的时候, 就会使自己陷入困境——摹仿已经逝去的自然, 诗人无所皈依, 削弱了艺术的想象力。上文已经讲过, 牧歌是必须依赖想象力的, 就是虚构和理想, 所以感伤处理要比自然处理更有优势。它“作为绝对物的描述”, 是诗人将自己的观念融注在牧歌中, 自由地创造着, 他的优势就是形式的自由。但是, 感伤的诗人“在表现理想的时候, 作者把自己局限在狭隘和贫乏的牧人世界内”, 他们本应该寻找更多的理想和形式的, 进行创新的。这样, “他所作的理想化恰好足够削弱画面的个别的真实, 而且他所作的个性化恰好足够损害它的理想的价值。”[6]在这里席勒强调了牧歌的“真实性”, 又强调了牧歌的“理想性”;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 就成为他极力褒扬弥尔顿诗歌的理由了, 同时也是他最美的牧歌性的诗的典型。

(二) 弥尔顿的诗是“最美的牧歌性的诗”

席勒是这样高度评价弥尔顿的:“弥尔顿对人类最初一对男女和他们在天国的天真状态的卓绝的描绘给予了我们更高得多的满足;这是我所知道的感伤牧歌中最美的一篇。在这里自然是高贵的, 聪慧的, 极其素朴的, 然而非常深奥的;这里是表现在最优美形式中的最崇高的人类实质。”[7]这种高度评价不仅体现了席勒最美的牧歌的具体文本, 而且提出了最美的牧歌的创作方向。弥尔顿的诗歌突破了描绘古希腊牧人生活的题材的局限, 将描绘对象转向了伊甸园;他提供了一种新的牧歌的审美对象, 拓宽了牧歌的表现领域和创作思维。他笔下的“自然”和“人性”也同样达到了完美状态, 是符合席勒心目中完美的“人性”的。在“深奥”的背后, 不仅仅向读者提供心灵的栖息地, 而且使读者思考, 达到“诗意和哲理的结合”——这是符合席勒著作的独特风格。[8]弥尔顿使用宗教题材创作不仅使牧歌的真实性和理性想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而且使人性通过牧歌的陶冶达到和谐成为了一种可能——通过宗教来健全人性。

文艺复兴强有力地冲击了中世纪教会的权威, 把人从禁欲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出来, 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推动作用下, 人类被禁锢已久的欲望重新膨胀起来。但是过分的膨胀带来了人文主义者意想不到的问题, 旧秩序被打破, 新秩序尚未建立, 社会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每个人打着自由的旗号来放纵自己的欲望, 没有任何可以节制的方法;这时, 人文主义者意识到, 宗教还是有它存在的必要和价值的, 因此在驱除了宗教的政治意义之后, 把世俗的宗教从新“请回来”, 成为人文主义者解决泛滥的人欲的妥协的方法。而弥尔顿对于宗教题材的重新演绎, 恰好物化了当时人文主义者的设想, 很好地将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传统和古希伯来-基督文化传统调和起来, 符合了席勒的牧歌观念。

三、最高类型的牧歌:美的理想运用于现实的生活

(一) 最高类型的牧歌的标准

席勒以弥尔顿的诗作为最美的牧歌的例子, 说明了要创作最美的牧歌的方法是将“素朴处理”和“感伤处理”结合起来, 以达到“完全的自然”和“完全的理想”, 诗人的目的不要将人们带回“我们的童年时代”, 而是“引导我们向前迈进, 达到自我成熟的境地”。“让他 (指牧歌诗人——笔者注) 努力写出这洋的一种牧歌, 它表明牧人的天真存在于文化状态中, 活跃和热烈的生活状况中, 最广阔的思维中, 最优美的艺术中, 最高雅的举止和趣味中。——总之, 它不是要把人带回到阿加狄亚, 而是要把人引导到伊利西姆。”[9]“阿加狄亚”是指幸福牧人的地方;而“伊利西姆”是指希腊神话中死者灵魂永远安息的地方。可见, 席勒是希求人类的灵魂永久的安宁, 就具有了形而上的乌托邦理想了。在最美牧歌的标准中, 席勒强调了牧歌应立足于现实世界的真实, 在真实中表现理想的人性, 重视文化和艺术, 提出了牧歌的合法化命题。牧歌作为一种虚构, 它的目标是推动人类进步的, 这是它的真正目的;而借助古希腊的牧人生活, 或者是其他神话、宗教的题材只是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只有立足于这样的创作方法, 才能实现席勒企图利用审美教育来改造人进而改造社会的目的。席勒的文艺观是审美性和功利性的统一, 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统一。

(二) 席勒的哲学观

席勒的美学思想是由他的哲学观决定的。在他的牧歌理论中体现了运动、发展的思想, 这是值得注意的。为什么会形成这种运动的哲学观呢?直接的原因是席勒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之父, 开创了辉煌的哲学事业, 对整个现代思想影响巨大。而他哲学形成的基础又是当时德意志的社会现状决定的, 这是最基本的;同样, 这也是席勒思想形成的决定性力量。18世纪后期的德意志, 经济落后, 政治分裂, 封建专制严重。而同其他西欧国家相对比, 各方面都很落后。英国已经完成了君主立宪,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而法国也爆发了大革命, 冲击了整个欧洲大陆的旧秩序。最初, 法国大革命是最进步的象征, 但是由于它过于激进, 后期演变为恐怖主义。德意志先进知识分子从希望变为失望, 这使他们开始分析法国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探索其他的救亡德意志的途径。同时这也是由于德意志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两面性决定的, 他们渴望革命可能带来的光明但同时是又害怕革命过程中的流血和代价, 于是, 从康德开始,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德意志式的大革命”。所以, 席勒的文艺思想也是否定了现实的暴力革命, 而是企图利用审美教育来完成社会的改革, 具有空想性质。但是,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 德国古典哲学在理论上完善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和过程, 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来看待人类前进过程中的曲折性, 还是具有合理的和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因此, 席勒在为自己的牧歌理论提供哲学依据的时候, 就进行了这样的阐述:“牧歌就是一种在单个人中和在社会中完全和解了的斗争, 就是一种爱好和法则的自由结合, 就是一种已纯化为最高道德品质的自然, 一句话, 就是已应用于现实生活的美的理想。”[9]席勒的关注点始终是社会中的人, 关注人在社会化中的“斗争”, 鲜明地体现了他哲学中的运动思想。“斗争”的目的是“和解”, 在强调矛盾的斗争性的同时, 也注意到矛盾的统一性, 这是一种辩证的运动观, 是科学的。“爱好和法则的自由结合”表现了作为个人的个性和作为社会人的群体性的和谐, 这就是完整的人性, 最终统一到“纯化为最高道德品质的自然”, 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完成了人的统一, 最终解决了人的异化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席勒是一个站在土地上的爱幻想的诗人, 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 这是一种高度的境界, 同时也是席勒作品和思想具有永恒生命的原因所在。

注释

1[1][2]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7页.

2[3][4]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8页.

3[5]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29页.

4[6]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30页.

5[7]蒋孔阳.古代文艺理论译丛第二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第31页.

6[8]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第175页.

篇4:怀念的诗

[关键词] 素朴的诗 感伤的诗 古今之争

一、“古今之争”从法国“争”到德国

“古今之争”缘起于十七世纪晚期的法国,当时以布瓦洛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为维护绝对主义君主专制,他们高举唯理主义的大旗,制定了一系列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很显然,这是绝对主义权威思想在文艺和思想领域的具体表现,由此很快便激起了圣·艾弗蒙等“今派”文艺批评家的强烈不满。后者针锋相对,向一成不变的理性主义原则提出挑战,他们以“进步”和亚里士多德的“至善”概念作为理论依据,要求把文艺创作从古典原则的束缚下彻底解放出来,确立新的美学标准。一时间,法国文艺界硝烟四起,“古派”和“今派”陆续发表各种充满战斗性的作品,相互驳斥,相互讽刺,相互攻击,一副水火不容的架势。

实际上“古今之争”的核心问题概括起来一点也不复杂,就是要在古人与今人之间区分出个优劣来,说到底就是要明确究竟古人更高明还是今人更高明。[1]法国新古典主义之所以极力维护古人至高无上的地位,实质上是为了树立一个不可更易的政治权威与思想中心,以便适应维护王权的现实需要。有了这层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它不会承认任何可变事物,也决定它会全面扼杀今人进行价值创造的可能性。这场“古今之争”中,尽管论战双方都有偏颇之处,结果也是难分胜负,但以圣·艾弗蒙为代表的“今派”提出了新古典主义者所缺乏的历史发展的观点,这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不仅为法国文艺创作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也为法国思想的解放提供了一个视角,但这场争论在法国始终没有超出文艺的范畴。

发生在法国的“古今之争”最初波及到的是英国和意大利,相隔很久之后,论战的思想火花才缓缓进入德国,逐渐点燃起思想的烽火,但旋即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历史效果:有关现代性观念的产生以及蕴含其中的现代意识的觉醒,是这场争论转到德国之后的独特成果。席勒不是最先引入这场争论的德国人,但却是最早介入这场争论的德国思想家。《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全面阐明了席勒的立场,对现代艺术引入了正面描述的标准,把这个单纯的文艺问题推进了一步,使之获得了普遍的历史哲学意义。

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在创作《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以前,席勒就长期深思熟虑古代人与近代人在心理状况上的对比这个问题,他徘徊于诗与哲学之间的性格与歌德的比较单纯的一切从感性出发的艺术性格的对比,使他自觉相形见绌。他从他自己的缺陷去诊断近代诗人的病根,他羡慕歌德、羡慕希腊,认为回到他们所表现的那种人格与自然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现代诗的唯一出路。《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就是在这种认识和信念下写成的。

席勒认为,“诗的精神是不朽的,他绝不能从人性中消失”,而“诗的概念只不过是给人性提供尽可能完满的表现”[2],因此,“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之所以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是因为“素朴”的诗属于尚在自然状态的古代。在席勒的心目中,古代主要指古希腊时期,席勒认为古希腊人不同于我们的地方就在与他们对大自然的感受是“自然”的,不仅自然被他们纯朴的理想人格化,他们的自身人格也在和谐中趋于自然,处于自然人性之中。换言之,古代人本身就是自然,因此,在古人中产生的是“素朴”诗人,只要学会如实地描摹,他们就能完成最好的诗篇,因为他们本身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完好的、是整体的。

“感伤”的诗属于已开化的现代。席勒认为现代诗人之所以是“感伤”的,根本原因是人放纵了自己的自由,自由的膨胀是外在的自然不再是“素朴”时代诗情的对应物,使诗人只能把希望寄托与想象和观念,以求在道德上重新实现人性的整合,实际上就是与自然的分离。正是人与自然的分离使人充满了痛苦和“感伤”,只能在自己的身外徒劳地追寻已然失落的自然。“素朴”诗人可以局限于眼前的有限世界,“感伤”诗人永远不会像“素朴”诗人那样完美,因为他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他的目的,实现他的理想。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如果仍像“素朴”诗人那样去模仿拙劣的现实,就是对诗人称号的亵渎。因而,现代诗人的职责就在于在自己心灵中追寻一个完美的自然理想。

三、从“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看席勒与古今之争

席勒《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完成于1796年,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回应正在德国思想界展开的关于承认古代人比现代人高明还是现代人比古代人高明的争论,以阐明自己对“古”、“今”的看法,并进而为时人走出这一争端之下所隐藏的时代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途径。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席勒力求以未来为视界试图在“素朴”与“伤感”、古代与近代、自然与艺术、情感与理智之间实现一种调和。

席勒将古代人与自然的同一看作是现代人所应当追求的理想。但他在对“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作出区分时,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思,而是从历史的进步来看待这种差别,将他们统一于人性的观念之下。在他看来,虽然人与自然的同一是现代人追求的理想,但就像人不能再回到童年一样,也不可能通过单纯地复归自然来实现这种同一。“素朴”和“感伤”是人类发展所必需经历的阶段。

“素朴”的诗人其优点在于他们完全是通过自我的和谐去感受现实和表达完整的人性。但这并不是“素朴”的诗人的功劳,而是“自然的恩赐”[3],他们只是按照必然的法则通过对自然的亲身感受来创作,因而对经验有依赖关系。但对经验的依赖是他们的优点,也是局限所在。因为这依赖决定了他们只有通过感受外在自然的丰富才能表达完整的人性。席勒在此区分了真正的自然和实际的自然。在他看来,实际的自然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外在自然,但“素朴”的诗应当表达真正的自然,即人的自然本性(内在自然)。如果外在的自然与内在的自然是同一的,那么“素朴”的诗人自然就能够表达完整的人性。一旦失落了这种同一,那么“素朴”的诗人要么就沦落为庸俗的模仿者,要么就转变成“感伤”的诗人。显然,席勒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同一这一问题的。他通过人与自然在现代人中的分离表达了“素朴”的诗人必然消失的观点:“属于‘素朴’这类的诗人,在一个矫揉造作的时代里不再是那么适合于他们的地位了”[4]。

既然人与自然的同一已经失落,现代人就不应当再去模仿现实,而应当用文化人的方式去重新追求对人性的表达。从历史进步的角度,席勒肯定了“感伤”的诗人。“人凭借文化去努力实现的目标,比起人凭借自然去达到的目标,可能永远更受偏爱……自然人通过绝对地达到一种有限来获得他的价值,文化人则通过接近无限的伟大来获得他的价值”,但是“只有后者才有等级和进步”。[5] “感伤”的诗人由于对回归自然怀有无限的憧憬,所以只能通过理性去构造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理性的冲动使“感伤”的诗人拥有比“素朴”的诗人更为巨大的优势。但“感伤”的诗人同样是有缺陷的。那就是相对于“素朴”的诗人由于受到自然的限制而顺天由命,“感伤”的诗人则会由于无限的理想而沉溺于幻想。这样,两类诗人就都有沦落为空虚的危险。

在对“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进行比较后,席勒提出了美学评论中“素朴性格和感伤性格在诗中的结合”。[6]席勒从“素朴”的诗人身上抽象出的是现实主义者,从“感伤"的诗人身上抽象出了理想主义者。但就像“素朴"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那样,现实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同样具有各自的优缺点:现实主义者由于过于注重当下的经验而丧失了生活的尊严,理想主义者则由于执迷于伟大的概念而忽视了生活的价值。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弥补之间的片面和不足之处。

这样看来,《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不仅仅是在论述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的差距问题,更重要的是席勒以古代和现代的诗歌的对比为契点,跳出了“古今之争”关于承认古代人比现代人高明还是现代人比古代人高明这个问题,以历史和现实的眼光去考察诗歌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他虽然主张古代高于现代,但并没有简单地用古代来否定现代,而是试图把古代和现代放到同一个水平上加以对比,从古代的典范性中寻找到现代的前进方向。这就为现代美学思想从古典诗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提供了理论上在支撑,现代性的自我确证首先在美学领域发生后,现代作为不断闪现和流逝的瞬间与片段才从绵延的历史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自身存在的价值。[7]同时,席勒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中首次提出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概念,“素朴”的诗就是古典主义的诗,也是现实主义的诗,“感伤”的诗是现代的诗,也是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8]可以说席勒开启了浪漫主义的源头,此后德国浪漫派的蓬勃兴起,浪漫主义通过费·施莱格尔的影响从德传遍整个欧洲。

参考文献:

[1] 曹卫东.《文景》免费杂志.[Z]来源于http://qkzz.net/magazine/1672-8793/2005/06/338730.htm

[2] 童庆炳、曹卫东编.西方文论专题十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3] 张玉能译.《论素朴的诗与伤感的诗》.载于《秀美与尊严》.[J].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4] 同[3]

[5] 同[3]

[6] 同[2]

[7]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等译.[M].译林出版社.2004.

篇5:怀念母亲的诗

《别老母》[清]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篇6:女儿怀念父亲的诗

驼了的背

让你的儿女时时羞愧

恨极了你白了的发

枯了的颜

让你的儿女不停垂泪

恨极了,你被儿女累跨的身体

恨极了,你被岁月欺凌的残躯

恨极了,你被生活折磨的魂灵

我的父啊

我恨你让我那么早就学回了难过流泪

恨你让我那么早就学会了伤心后悔

我的父啊

我恨你那软弱的慈悲

义无返顾的掏心掏肺

篇7:几首怀念母亲的诗

几首怀念母亲的诗(《母亲的乡村教堂》

村口

站立着母亲 亲手建起的教堂 做礼拜的人们成群 出入这红砖青瓦的房子 院子中

蒲公英绽放 青燕麦正在结籽

蚂蚁为做窝拱起了一堆细土 我走进敞亮的房子

土话唱响的赞美诗传进耳朵 多么熟悉

小时的黑夜 母亲就着灯光,一行行将 一本赞美诗集的乐谱开出来 教给别的姊妹吟唱 声音在头顶的房梁上缠绕 这屋梁是母亲栽下的榆树啊

整齐的声音透过屋瓦

飞到天堂里去 我坐在木条凳上

一动不动 感觉坐在母亲的身体内

仿佛一直以来

我就坐在这粗朴清凉的怀抱里 这时候

一束柔光轻轻从瓦缝漏下 摩着我落满城市灰尘的脸庞

5、《给母亲》

母亲,你已成土。扬进我眼睛的尘沙是你 泪水是你,心痛是你

尖利的茅锥是你,旋转的蒲公英是你 野鸽子是你,田鼠是你 淋湿的麦秸和呛人的浓烟是你 稀饭是你,菠菜是你,葱花是你 拌嘴的爱人是你,女儿是你 我自己也是你。我在梦里和你对话 夜晚为自己掖好被子。你已碎裂,飘散 世界是你,茫茫的春天是你

一点点的幸福和怨恨是你,大片的疼痛是你平凡的琐碎的一切都是你。是你的白发 眼眸,温润的耳唇;是你的病痛,失眠

是你亲手盖起的瓦屋和蚂蚁走动的天堂……

《怀念母亲》

《柴》

母亲在院里劈柴

木屑横飞 一绺湿发垂下来 斧头的刃光

晃的白雪睁不开眼睛

拍拍手

母亲 将劈好的木柴抱进屋 灶火熊熊

舔着夜空漆黑的锅底

《米》总是在不经意间 在我们身后的土地上 遗落一些金黄的谷穗 母亲沉默地 跟在我们后面 弯腰将它们一一拾起

而当我们空着肚子 向母亲伸出双手 母亲同样无言地 走在我们前面 微笑着

打开盛满谷米的仓门

《雪》

冬季的午后

白杨林的树梢发黑 几只喜鹊在林间的空地上跳跃

鸣叫 那里面有我眸子乌黑羽颈雪白的一只 母亲

你的身体温热

指尖冰凉

纷纷扬扬的雪朵急速坠向河面 母亲

在你流淌的怀抱里 让我融化

消失踪影 让我悄悄涨起爱的潮水

《月》

母亲从月亮下走进草屋 一片月光粘在衣襟 拍也拍不掉 黑暗中

发出柔光

母亲走到哪儿

我都能看到

我嗅到一片梨花的香 慢慢

它扩散开来

一缕缕染亮发丝

漂白脸庞

现在 只要抬头

我就能看见天上的母亲 清光点点筛落我的身体

《青鸟》

妈妈,我看到从立春开始 那只鸟就站在你的坟头啼唤 将你的坟头啼绿,蒲公英啼黄 给大地啼出五颜六色的衣裳

篇8:海子的诗:孩子的诗

因为它们压根就是正在流动的血液和正在燃烧的火。

——题记 深秋的下午,坐在略微有些阴冷的寝室里。心绪却飞向那遥远的故乡,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我的那位既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的乡人——海子。火焰,麦子,飞进了我的脑海。抬起头,看见几缕阳光从门帘的缝中渗进屋内,瞬间灵魂被一股暖流覆盖。

这位是素未谋面的乡人既被人们冠以“天才诗人”的称号,又曾被人们批判那消极的人生观,这些姑且不论。我只想说,他是一个浪漫的,自由率直的孩子。对于海子诗集,现在还仍然有着许多争论,学界对它的看法也是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海子对诗歌有着极高的天赋。作为一个学生,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我来说有着童真梦幻一般的吸引力。就像是一个孩子,对生命有着问不完的问题,对美好的事物有着无休无止的追求。正是这些,让我深深地记住了他。

在我的心中,海子这位乡人,仿佛还跑在那熟悉的家乡田埂上,与伙伴们嬉戏,还坐在小小平房的门前,微笑着看着那小小的烟囱里升起的炊烟。是的,海子在故乡生活了整整17年。对于故乡,海子有着深深的热爱,爱着勤劳的父母,爱着友爱的兄弟,爱着那低矮的房屋,爱着那田间的作物,爱着故乡的一切一切。在他的诗中,无时无刻地抒发这发自肺腑的爱。对于他的爱,我有着深刻的共鸣。海子笔下的故乡,也就是我的故乡啊。“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亚洲铜》中,海子这样描述故乡,世界那么大,只有故乡是唯一的埋人的地方,或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归宿,永远是那故乡吧。

海子的母亲,是一位上过私塾的,富有知识的女性。在她的教导下,海子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海子17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当时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对于母亲,海子有着无限的眷恋。“村庄中住着母亲和儿女,儿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一座村庄,因为母亲的存在,而变得柔情似水。慈祥的母亲静静地看着儿子的长大,看着儿子远走他乡,然后再静静地等候着风尘仆仆的儿子归来。”母亲如门,对我轻轻开着“海子在《思念前生》中说。每每读到这几句诗,心灵中就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悸动。想到那不在身边的母亲,想到倚在门框前的母亲,想到为我们付出太多的母亲。不似海子的那个年代,只有通过写诗来思念母亲,是不是该拿起手机拨出那个柔情的号码,不孝的孩子,也同样牵挂着您。

苦心的皇帝在恋爱,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人生话题,不幸的是,海子拥有着一段波折的爱情。而这并不妨碍他对爱情的赞美。如同一个孩子,把所喜爱的事物涂上喜爱的颜色,“你迎面走来,冰消雪融,你迎面走来,大地微微颤栗”,在《春天》这首诗中,似乎可以看到海子对于春天来临,冰雪消融的满心欢喜,更能看到他内心的一种悸动,这正是来源于她的迎面走来,春天般的气息,温暖了海子,也温暖了我们。在经过初恋过后的海子,迎来了更加炽热的爱,“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光芒四射的四姐妹,夜里我头枕卷册和神州,想起蓝色远方的四姐妹,我爱过的这糊涂的四姐妹啊,像爱着我亲手写下的四首诗,我的美丽的结伴而行的四姐妹,比命运女神还要多出一个“,这近乎呐喊般的赞美,爱情在海子的诗中升华到极致。虽然这炽热的的爱,在最后还是熄灭,短暂的爱情仍然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唯一可能的幸福”。对于海子来说,极端的贫穷和无休止的污蔑诽谤并没有阻止他对幸福的追求。爱和善是海子诗中永恒的追求。“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尽管在写完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两个月海子卧轨离开了人世,但这首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小诗温暖了无数人的心房。在这个充满苦难的世间,海子想象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用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祝愿每一个尘世间的陌生人获得幸福。

或许,海子的诗没有那般的豪放磅礴,只是用隽永朴素的语言赞美美好的事物,或许,海子的诗没有那般的激昂铿锵,只是用散漫直白的句式歌颂世间的真善美……但是,海子是一位用生命写诗的诗人,他的诗突出了原始生命的内核和本质。海子说过,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只有用生命创作的作品才会引起生命的共鸣,才能使人性中的光辉得到绽放。

海子,一个百合花般纯洁的灵魂,海子的诗,孩子的歌谣。读他的诗,仿佛让灵魂找到了回家的路,一条布满鲜花的小径,通往那温暖的归宿,幸福倚在门前,微笑着等候着你的归来。

何翔宇 测绘2班 学号:11201050214

篇9:怀念的诗

她是我的外婆,67岁,老年痴呆症患者。

她有些艰难地起身,笑笑,说:“我给你去泡杯茶吧。”我也笑笑,说:“好啊,不过外婆,我不要姜丝哦。”外婆回头,笑容清澈地说:“知道,你从小就不爱吃姜的。”我静静望着她的背影,佝偻脆弱。

半晌,厨房里传来她的声音:“姜丝放哪儿了?我没找到。”

我把桌上的姜丝递给她,说:“要姜丝干嘛?外婆我不爱吃姜。”

她冲我一笑,说:“什么时候起不爱吃姜的啊?”

我沉默了一会儿,看着她说:“打小就不爱。”

她想了想,小声嘟囔了一句:“明明小时候爱吃。”但点点头,说:“好吧……喝完这杯茶就走吧,都这么晚了。”

我一愣,问道:“去哪?”

她拍了拍我的头,说:“回家啊,明儿还要晒芝麻呢,不趁着夏暑晒完,明年拿什么给你泡茶喝。”

我紧了紧身上的棉袄,明白外婆在说什么,我淡淡地驳道:“晒芝麻?现在十一月呢,何况,外婆,回不去了,我们四年前便搬家了。”

外婆一听,咯咯地笑个不停,说:“你不逗我这个老太婆就过不得是不是?昨天你还穿个背心在树上,奶声奶气地问我,什么时候晒芝麻呢。”

我有点糊涂,问:“外婆你在说什么啊?”

她点了点我的鼻子,说:“不记得咯?昨天你看到隔壁在晒芝麻,便跑回来问我,我们家什么时候晒芝麻,我不肯说,你便抓着那几棵芝麻树又哭又闹。”她眼里的幸福快要溢出来,“我说后天就晒,你便一溜烟不见了后来才看见你在后院跟猫汇报消息,这只懒猫可只在乎吃,芝麻它才不感兴趣……”

我听着外婆的娓娓诉说,仿佛乘着时光机回到我七岁那年。

那天是夏暑,我抱着猫坐在树上,和猫一人一口地啃着外婆做的绿豆糕,香甜细腻,入口即化。那棵古树,枝丫多,叶少,一猫一人坐在上面乘凉,绰绰有余。外婆在后院晒衣服,背影清澈高挑,我坏坏地摘下一堆樟树果子,偷偷地丢她,她也不恼,只淡淡地威胁我,如果再丢,明天的绿豆糕便全部给猫吃。本来窝在我怀里的猫,一下子坐了起来,像是一只等待奖赏地士兵。我忿恨地拍了拍它的脑袋,恹恹地放下武器……

我清理着回忆,缓缓地问:“昨天?”

外婆把茶递给我,点点头,说:“昨天。”

我低头,抿一口茶,坠落的眼泪在茶杯里荡开一阵涟漪,茶的苦涩中带着一丝香甜,香甜里又匿着一份辛辣,晕开在我的心中。半晌,也点点头,说:“恩,昨天。”

外婆小心翼翼地看着我,问:“那……我们什么时候回去呢?”

我吐掉茶里的姜丝,皱皱眉,旋即笑笑,说:“恩……明天。”

我捧着茶杯,默默地明白:外婆怀念的那段时光,是我青葱美好的岁月和牙牙学语的日子。而我怀念的,是聪慧伶俐的她和童真稚嫩的我。

篇10:献给老婆的诗

有你真棒:

有你真棒,漂亮脸蛋俊俏模样;

有你真棒,知我心底懂我心肠;

有你真棒,情的港湾爱的天堂;

有你真棒,危难时刻与我同当;

有你真棒,温暖怀抱疗我心伤;

有你真棒,贤妻良母左臂右膀;

有你真棒,八抬大轿接入洞房;

有你真棒,娶回静静乐坏扬扬;

有你真棒,爱情永久幸福天长。

注:这首诗是我老婆给我转发了一首别人的《有你真好》,我有感而发,为老婆当时创作一

首《有你真棒》。

短信小三句:

回一个,亲一下;

好媳妇,不哭啦;

想老刘,理解呐;

其实我,也想家;

工作忙,压力大;

为幸福,努力吧。

注:这首是我在北京实习的时候,老婆想我想哭了,我就给现编了一个来安慰她。

藏头诗

我本尘世一凡星;

爱意情柔藏心中;

张口不语心轻念;

静夜思静定终生。

篇11:南渡的诗

沉默的绵羊

这是什么世界......

十只最具发言权的绵羊

低下头颅

下午的山路已经抹黑

夕阳照在绵羊身上

绵羊啃着干瘦的叶子

单薄的背影掩盖土地

蒌叶轻盈 阳光稀疏

白杨流光溢彩

象一把黄金的伞

白云黯淡

风停下来

停止高原上

绵羊寂寞

树和石头铺满路旁

坠落的枯枝

草地发黄

风从羊圈子里

吹向高原凸起的怀抱

一直涌上山岚

一颗冬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

一颗冬日的种子期待着新生

我是一颗玫瑰的种子,长大后我成了爱

爱将是谁人的天堂呢 天堂是么?

洞穿过冬天的雪域 距离天堂几钱几百几十几公里?

我在数百公里外的花园 守侯死神

我一直盛开深红的花瓣

我仍感孤独

因为我怎么也没有获得照亮的痛快

我在期待的世界 吸着雨露和银色的阳光

我是一颗玫瑰的种子 长大后我成了你

你是歌唱的的女神 你是冬日的女神

我终于变成了你

你的蔚蓝 你的优美 你的新生

冬天一到来雪花漫天舞飞

我孤独地被白净的雪片照亮

没有人知道我是第一次如此勇敢地将你举得高高

当大风刮倒河流 花园到处凋零不堪

全世界都崩溃了 那一颗埋藏的种子

它在静静凝望 和回顾风雨人生

这一颗玫瑰开放得很曲丽和奇美

落花的猫

八月的夜空辽阔很远,它静静如花

偶尔,我遇见那一只落花的猫

落花的猫在冬天飘雪的北方

领着我走上大街 街道到处是拍落的枝叶和雪

我在去年秋天结识这一只落花的猫

落花的猫给我平淡的生活带来无限的快乐

我在暗暗感激那只我深爱过的猫

如今,它突然在黄沙飞翔的街道上与我失散

朋友走散了 ,就是一年两年十年和二十年 何况是一 只猫呢

我深爱这一只落花的猫,可是它确实在我的眼帘底

走散了,象我在飘雪的冬天深深的巷里迷了路

我后来一个人雪花归来 落花的猫也会回来?

落花的猫也会回来,我的期待从秋天到冬天,从冬天到冬天

我一直幻想那只我深爱过的猫 他日在远方想起我

因为我在它一直都清楚地知道的地方 一遍遍地想它

头发都白了,院里又铺满焦渴的雪花 思念着它和雪花

/8/23

别了,亲爱的朋友

告诉我,年轻的朋友,你们要到那里去

那里去呢?在这黄沙浩渺的大西北

风沙是多么的冷漠 月亮是多么的甘美

我怎么也舍不得说∶再见!让我说出再见

内心的痛楚把我白天抑或黑夜的忧郁

撕碎了,你会在一个雨天慢慢走远

直到雨停下来,我在我们一起逗留过的屋檐

用雨珠写下我和你一样悲辛的哀伤

和野兽一样可怕的夜晚 我一个人走在阴影下

流动的阴影将我的疲累压的嘬不过气

亲爱的朋友,我知道,你也不甘于明天的孤单

你是一只纤小的花朵 我化作旁边碧青的叶片

陪伴着你,用一夜的火焰来燃烧枣红的相思

面对越走越远的背影 我怎么抓也抓不住

在摇摆不定的人生旅途 留下一串不平的脚印

这些昔日的印迹将成为我们最后交换的礼物

亲爱的朋友!此时,每一行诗句里都跳跃一个

越来越模糊的你 我期待着你的笑容偷偷侵入

你抽你的烟

星期四下午。17点56分

你在抽你的烟

用你纤细的左手 食指和中指

夹着那一截烦恼的烟

烟是你特意买的

你要把你的烦恼溶入烟丝

抽个精光

你是第几次抽烟了?

你的动作娴熟

你坐在那排长头发男孩中间

他们和你一样

抽着扰扰的烟

你不认识他们

他们不认识你

他们不认识我

你抽你的烟

连续抽了三根

世界上一个钟情于你的人

刚刚离去 离开抽老烟的你

你开始痛恨

虚伪的人群

你抽你的烟

你以前可能抽过烟

而且一直都抽着

或者你曾经戒掉过

第一次见到你抽你的烟

我看着你甩甩短发

火星与你的泪珠纵然相撞

我在旁边 看着你

抽你的烟

我不抽烟 更不抽你的烟

突然电停了 房间暗下来

电脑前一片欷黑

我起身从你的旁边经过

你抽你的烟

抽你的烟

你抽你的烟

抽你的

我走了 背向你

你仍抽你的闷烟

你闷闷不乐 你一声不吭

2001/8/31/

鱼的海和三角帆

鱼。游泳。

我张开臂扑向天空

天空有几朵象鱼的云

在波浪表面

一架三角帆

朝深处的一朵咸腥的浪花

驶去

我把阳光象伞一样打开

海,开始痛了。

海一直是梦

很好听的一个梦

我温柔的在鱼的内心

一沉 一浮

鱼的海,总是很忧虑

鱼张开嘴

饮成咸腥的海水

鱼将吞下一颗太阳

鱼去了

帆再也没有回来

许多三角四角的帆

泪落入画里

再也没有回来

手绢在木架上为每一只

西去的鱼告别

我和远方的云彩

挥一挥手

夜就黑下来

七月的,鱼的海

三角的四角的孤帆

我似听见

或者曾经听过你在海底的低语

冒一串串轻圆的气氛

海峡到底有多远

有人横渡鱼的海

象鱼。

我在二十年的路上

不能象鱼一样游走

还是那波波薄浪

微风荡过水面

海浪把船儿送走

又推上沙滩

一只深呼吸的贝壳

静静期盼夜晚到来

夜发出惨白的祈祷

美丽的鱼

鱼在蔚蓝的大海里

远离秋天

鱼流了泪

更多的泪

每一滴遗失在

大海里的泪水

勾起明天的星子

我歌唱最后一次凝望

一年过去了

第二年过去了八个月

秋去冬来

我在岸上拾一枯旧的枝

海鸟拍拍白净的翅膀

飞向上天

轻点咸腥的花朵

篇12:九歌的诗

公共图书馆

无数本书籍被拿起

它们敲开这秋天的大门

我们也来了,披着思想的霓裳

谁的文学艺术是我们的祖国

千年的文明做什么样迷底

如今我在这个风景中

缅怀看不见的人物

他们的心是世界的无名替身

是信仰的躯体

躺在这贫瘠的书架上

我们是吃了春药的灵魂

在祖先的果园里朝圣

艺术在花墟里成熟

山水被撤走

然后我们身临其境,在这里

被精心复制

现在我们终于看懂了自己

在秋天的身后

用怀念一生的行旅

倒叙这个漫长的场面

艺术没有真正的名字

挂在墙上的无数个相似的面孔

在个性里解脱

我们终于又成了人类的旁观者

我们忘记了自己的国籍

我们在秋天景象里

辨认脸色

接受精致的往事

找到迷底我们开始设计命题

一位高手

打开窗口,滑过鼠标进入世界

天空缩小为桌面

你的角色是修行的猫

打坐冥思,宇宙进入白色之夜

在唐代,你身携海棠你灵魂出窍

在久远的大氅里

你取出剑,神力,自深不可测的境界

你的心法是酿造叛逆的酒药

风祭起东方的黎明,它用女人为你起咒

饮血为盟誓

染红的殿堂将你盗劫

你以轻功出手

你萧杀的声音是变换莫测的武器

它在宫殿里砍出巨大的伤口

你的故乡被推向一个遥远的坐标

在你空旷的手上

你的海棠将你划伤

世界在你脚下疯狂延伸

你的道行天人合一

女人是猫的使节

她不食烟火,手持海棠神态迟缓

你被女人的哭声召唤

这里是没有出生和死亡的天地

没有鼠类的繁殖,没有人的成长

唯有你在这里坐禅

用海棠的鲜血

篇13:雪花的诗

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篇14:雪花的诗

宋代:苏轼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怀念的诗】相关文章:

以怀念为话题的作文:怀念点点04-07

怀念随笔:怀念一段时光,感恩人生05-06

怀念鲁迅05-25

怀念思念05-25

《怀念》诗歌04-10

怀念作文04-15

怀念婶母05-12

怀念思念范文05-16

怀念母亲散文04-13

怀念妹妹散文04-20

上一篇:大学教师师德个人总结下一篇:律师行业党建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