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暴教案

2024-05-09

防暴教案(精选7篇)

篇1:防暴教案

反恐防暴安全教育教案

班主任:黄英

教学目的:

1、了解反恐防暴相关知识以及其防备的方法。

2、学会如何报警,会使用准确的报警语言。

3、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来学习有关“反恐防暴“的安全知识。你们知道什么是反恐防暴吗?当我们面临灾难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去进行自救、去防犯呢?首先,我们大家一起去认识反恐防暴, 防疯。

二、常见恐怖袭击手段有哪些? 常规手段:

(1)爆炸。炸弹爆炸、汽车炸弹爆炸、自杀性人体炸弹爆炸等;

(2)枪击。手枪射击、制式步枪或冲锋枪射击等;

(3)劫持。劫持人、劫持车、船、飞机等;

(4)纵火。

(5)持刀乱杀人。非常规手段:(1)核与辐射恐怖袭击。通过核爆炸或放射性物质的散布、造成环境污染或使人员受到辐射照射;

(2)生物恐怖袭击。利用有害生物或有害生物产品侵害人、农作物、家畜等。如发生在美国9.11事件以后的炭疽邮件事件;(3)化学恐怖袭击。利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侵害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食品与饮用水等。如东京地铁沙林毒气袭击事件;

(4)网络恐怖袭击活动。利用网络散布恐怖袭击、组织恐怖活动、攻击电脑程序和信息系统等。

如何识别恐怖袭击嫌疑人:实施恐怖袭击的嫌疑人脸上不会贴有标记,但是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举止行为可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例如;

(1)神情恐慌、言行异常者;

(2)着装、携带物品与其身份明显不符,或与季节不协调者;

(3)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

(4)在检查过程中,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

(5)频繁进出大型活动场所;(6)反复在警戒区附近出现;(7)疑似公安部门通报的嫌疑人员。

(二)、被恐怖分子劫持后怎么办?(1)保持冷静,不要反抗,相信政府;

(2)不对视,不对话,趴在地上,动作要缓慢;(3)尽可能保留和隐藏自己的通讯工具,及时把手机改为静音,适时用短信等方式向警方(110)求救,短信主要内容:自己所在位置,人质人数,恐怖分子人数等;

(4)注意观察恐怖分子人数,头领,便于事后提供证言;(5)在警方发起突击的瞬间,尽可能趴在地上,在警方掩护下脱离现场。

(三)、遇到枪击时如何选择掩蔽物?(1)掩蔽物最好处于自己与恐怖分子之间;

(2)选择密度质地不易被穿透的掩蔽物。如墙体、立柱、大树干,汽车前部发动机及轮胎等;但木门、玻璃门、垃圾桶、灌木丛、花篮、柜台、场馆内座椅、汽车门和尾部等不能够挡住子弹,虽不能作为掩蔽体,但能够提供隐蔽作用,使恐怖分子在第一时间不能够发现你,为下一步逃生提供了时间;

(3)选择能够挡住自己身体的掩蔽物。有些物体质地密度大,但体积过小,不足以完全挡住自己身体,就起不到掩蔽目的。如路灯杆、小树干、消防栓等。

(4)选择形状易于隐藏身体,如立柱;不规则物体容易产生跳弹,掩蔽其后容易被跳弹伤及,如假山、观赏石等。

(四)、在公交车上遇到枪击怎么办?

(1)快速掩蔽。在公交车上遇到枪击时,迅速低头隐蔽于前排座椅后或蹲下、趴下,不要站立;

(2)及时报警。拨打110报警:几路车?哪一站?受到哪个方向的枪击,来自车外还是来自车内?是否有人受伤等;

(3)择机下车。在情况不明时,不要下车;确定枪击方向后,下车沿着枪击相反方向,利用车体做掩护快速撤离;

五、总结:

以上这些,就是我们面临反恐防暴时我们应该了解的内容,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命正是处于灿烂的时期,我们就像一朵一样,多么美好,因此,我们好好爱惜自己的生命,与这些危险的事情远离,让我们处于一个安全而美好的环境里。

篇2:防暴教案

——四年级2班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反恐主义法》,让学生了解这一方面的内容,提升“遇事冷静,沉着应对”的心理素质.2.通过情景模拟中的实践演练,掌握逃离、躲避、报告,特别是面对暴徒尖刀时最大限度求生自救的方法.3.引导学生树立“反恐防暴”意识,强化“生命第一,自护优先”的生命意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话题引入

1.说一说什么叫做恐怖主义?

2.设问:你知道这个的危害吗?说说你知道的例子。(可以是学校发生的校内伤人事件。)

(二)实例了解

1.出示恐怖分子伤人杀人实例,学生读一读,说说感想。2.思考交流.恐怖暴力事件的性质和危害是什么?对待恐怖行为,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态度?

二、学习方法

(一)激发情绪,碰撞观点 1.得知这些恐怖暴力事件,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2.祈福.播放音乐为死难者默哀,为伤者祈福。

3.你身边的大人们是怎么议论这些事件?他们的观点有哪些?你如何看呢?

(二)学习方法,自护自救

1.学校组织防恐演练,假想: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 角色扮演:教师扮演暴恐分子,用“刀”刺伤砍死了躲避不及时的同学.2.解说:目前,常见的暴力恐怖活动常常以刀斧等冷兵器为主.恐怖袭击往往发生在人潮拥挤的车站、购物中心、街道等公共场所.3.自护自救小绝招(逃离、躲避、反击)

逃离——保持镇静,辨明方向,轻装快闪,勿逆人流.躲避——巧妙躲避,寻找掩体,护住要害,适时装死.反击——搜集武器,抱团抵抗,传播信息,等待救援.学生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并交流是什么信息导致的.学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身处现场,其他同学观察他的行为动作,进行方法讨论。

1.引导学生对情绪进行梳理和接纳.理解事件的恶劣和带给人们的伤害.2.引导学生不要把对暴恐分子的憎恨泛化到对某个民族、地区的对立.要小心无知言论,警惕对暴力的纵容和滥用.3.明晰身边可能出现的暴恐活动的特点.4.只有逃无可逃躲没法躲的情况下才反击.三、演练自保

篇3:论防暴队员的体能训练

一、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 要进行全面身体训练

身体全面训练的目的, 是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使各项身体素质得到相当的提高, 为最大限度提高专项身体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同时还有效地延长防暴队员长期从事警察的运动寿命。

(二) 要系统地进行训练

体能训练一定要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 进行系统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防暴队员身体素质训练必须要贯彻在每个训练阶段中, 体能训练要结合专项有计划、系统的进行训练, 这样才能保证防暴队员体能不断地巩固与提高, 以适应处理突发事件的要求。

(三) 要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运动实践证明, 大运动量的训练能迅速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根据防暴队员比赛的时间长、活动量大、拼抢激烈、技术动作难度大等特点, 应进行大运动量训练, 以最大限度地动员机体潜能, 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大运动量训练主要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因素, 具体可分为训练时间、练习密度、强度、时间等方面要求, 离开这些因素, 就不可能保证大运动量。在训练中要使防暴队员在思想上明确大运动量训练对提高防暴队员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调动他们参与运动训练的自觉性, 通过大强度运动训练, 既能提高防暴队员身体素质、拔战术水平, 也能练思想作风。

(四)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

在体能训练中, 专项身体训练是在一般身体训练的基础上结合专项运动的特点和要求来发展专项所必需的身体素质。根据防暴队员的特点, 防暴队员应具有迅速的反应能力、良好的速度、高度的灵活性以及良好的耐力能力, 这些专项素质一定要通过系统的、长期的专项身体训练才能获得。身体训练要与技术、战术训练相结合, 身体训练是为了促进身体全面发展, 保证和促进技术、战术水平的提高。因此, 在训练中应该注意身体训练要与技战术训练密切结合起来, 使在训练中获得的良好身体素质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来。

二、防暴队员员体能训练的内容

(一) 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是人体运动的基础, 防暴队员项目对防暴队员的快速跑动和长时间大强度奔跑能力要求较高, 因此, 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是防暴队员力量素质的重要部分。

1. 快速力量的训练, 快速力量取决于肌肉的收缩力

量和收缩速度, 是指肌肉尽快和尽可能地发挥力量, 快速克服外界负荷的能力。防暴队员在完成动作时所用的力量越大, 速度越快, 则所表现出的速度力量就越大。训练实践中, 只有使肌肉力量和肌肉速度两方面都提高, 才能取得快速力量训练的最佳效果, 科学研究证明, 快速力量训练要处理好负荷重量与动作速度的比例关系, 使之能与专项运动要求相一致。无论是从不降低动作速度的角度增加力量, 还是从不减小负荷的角度提高运动速度, 或是同时增大负荷和提高速度来发展快速力量, 都要解决好练习负荷与动作速度的优化组合问题。

2. 力量耐力的训练, 防暴队员的力量耐力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

其中最主要的是保证工作肌耗氧和供氧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机能能力、无氧代谢的机能能力和工作肌群协同有效地共济工作的能力, 以及防暴队员克服自身疲劳的意志品质。此外, 力量耐力与最大力量有密切关系, 不同防暴队员在完成同一负重时的次数, 主要取决于最大力量。最大力量大, 则重复次数多, 力量耐力好。运动实践证明, 循环训练法是提高力量耐力的主要办法。不同运动项目对力量耐力的需要是不同的, 目前主要有两种不同方式的循环训练:大强度间歇循环训练和低强度间歇循环训练。循环练习要保证一定的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练习中不可安排间歇休息, 或没有练习时间限制但必须确定一组或三组循环练习的时间要求;提高训练强度的方法是, 重复次数和负荷不变而减少完成每组循环练习的时间、增加负荷或增加重复次数;可以用计算心率的方法对照间歇休息时间。当心率下降到每分钟120次时, 即可开始下一次循环练习。防暴队员项目力量耐力的提高, 必须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循环系统的机能改善相结合进行。在提高防暴队员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的同时, 肌肉力量耐力训练中, 应注意培养防暴队员对抗疲劳反应的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 速度素质训练

防暴队员实战中的各种战术、协同作战接应等要求防暴队员具备良好的速度能力。防暴队员项目的速度训练主要包括短距离的种起动跑、冲刺跑、变速跑和速度耐力等练习。起动跑特点是人体在尽快短的时间内由静止状态加速获得高速度。起动跑主要表现在实战训练的迅速跑位、协同防守。起动跑能力主要通过各种起跑来练习。在实战练习中, 快速防守和战术配合等都需要防暴队员具备良好的冲刺跑和变速跑能力。冲刺跑能力主要通过短距离的快速跑动来练习。

(三) 运动耐力训练

体能训练中的运动耐力主要指大强度长时间从事专项活动的能力。强度主要指运动的速度。强度与时间, 速度与距离是统一的矛盾的两个方面。运动强度大, 运动时间自然短;运动速度快, 运动的距离必然短。然而, 防暴队员训练要求既要运动强度大, 又要运动时间长, 既要跑得速度快, 又要跑得距离长。防暴队员员体能训练的运动耐力水平主要取决于: (1) 功能系统的机能能力, 即氧债和耐乳酸工作能力、最大力量和快速力量等。 (2) 在比赛中有效地利用机能潜力的能力。 (3) 疲劳情况下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四) 心理机能的训练

心理机能和意志品质的训练在防暴队员的整个训练过程中, 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现代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中, 常常要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 在处于不安全情况下进行艰苦的处理突发事件, 此时防暴队员的心理机能和意志品质往往成为取胜的关键因素。体能训练中的心理机能主要是指在面临难以忍受的疲劳感时, 保持稳定心理状态, 使神经系统充分挖掘和动员机能潜力, 完成比赛和训练任务的能力。心理机能取决于防暴队员完成比赛任务的愿望、意志和自我调节对照能力。这其中愿望是动力, 自我调节是方法, 意志是条件, 三者缺一不可。

三、小结

防暴队员的体能训练是综合身体素质训练。体能训练是防暴队员训练的重要部分, 必须贯彻在训练周期的始终。教练员必须深刻理解影响防暴队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 这是体能训练创新和持续提高的前提与基础。

摘要:在阐述体能训练与身体训练的区别的基础上, 提出防暴队员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防暴队员体能训练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运动耐力训练及心理机能训练。防暴队员的体能训练是身体素质的综合训练。

篇4:现代警用防暴武器

致昏致盲弹

致昏致盲弹利用爆炸时产生的声、光等效应:造成巨大声响,声强可达130—180分贝,使人耳暂时致聋.同时产生的噪声波可麻痹人的中枢神经,使人在短时间内昏迷;造成强烈的闪光,光强度瞬时可达到100~550万烛光,足以使人眼暂时失明,而无法行动,失去抵抗能力。

1990年1月26日,美国警方在得克萨斯州包围了一伙正在进行毒品交易的犯罪分子,为避免枪战,在200米的距离上发射两枚致昏致盲弹,强烈的闪光和刺耳的轰鸣声一下子就使罪犯失去了战斗能力,仅3分钟,31名犯罪分子就落网了。德国警方在1992年制止一起劫机事件中,向停在机场上的客机发射一枚具有穿障能力的特种致昏致盲弹,机内所有人员全部昏迷,5名劫机分子束手被擒,而机内其他人员苏醒后却安然无恙。

微型电枪

微型电枪体积、重量较小,不仅携带隐藏方便,而且使用起来出手快、效果好。近年,微型电枪发展较快,其种类不断增多,性能也越来越好。其中美国新推出的诺瓦击晕枪和“塔塞”电枪尤为引人注目。诺瓦击晕枪是一种利用电子脉冲使人的自发神经肌肉反应受到抑制的电子防卫武器。人被击中后,瞬间会出现神经错乱,虚弱眼花,平衡尽失等现象,以致变得昏昏迷迷毫无反抗能力。“塔塞”电枪的外形酷似小手电筒,内装火药发射装置。使用时,一按电键,简内会急速射出两支带5米长导线的倒钩小箭,以2~4万伏的高电压、低电流击中人体,使其麻木难动,但不会造成死亡。新一代微型电枪能在对付负隅顽抗的凶犯中起到立竿见影的奇功异效。

软 弹

软弹的弹头一般采用橡皮、塑料、木材等制成,弹形有球状、棍状、盘状和环翼状。它以动能击中对方,使其疼痛难忍,而失去战斗能力。当前发射软弹的枪械种类繁多,值得一提的是美制警用40毫米霰弹枪。它配有多种硬度不同的软弹,每枚弹内装填9~12颗直径不等的弹丸,使用每种弹都可在25米的距离上获得1平方米的弹药散布,能迅速吓跑、驱散聚众闹事的人群。

激光致盲器

所谓激光致盲器,就是利用激光束在一定距离内照射人的眼睛,使罪犯暂时失明,丧失活动能力的一种警用防暴武器。其原理是当平行光束进入人眼后,经过眼晶体的会聚作用,能量高度集中于一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小光斑,将视网膜烧伤,造成视网膜大面积出血。由于使人致盲所需的能量是有限的,所以激光功率不高。这种激光致盲器结构十分紧凑,整体非常轻巧,外型极易隐蔽。近年,在激光致盲器基础上研制的便携式激光致盲枪大受警方的青睐。激光枪具有快、准、灵、轻等特点,而且发射时无后座力,可快速改变射击方向,没有换弹盒之烦,更无怕子弹打完之忧。令人称绝的是,美国和英国新研制的红外激光致盲枪,它不仅小巧玲珑,而且射击时看不见光束,能在隐蔽中快捷方便地制伏歹徒。

安全刺

设置路障是传统的防暴措施。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大都采用长而尖的铁钉制成盘状带刺铁丝,如马刀带,人障、剃刀带等,作为路障。其缺点是操作起来不仅麻烦,而且效果也不佳。近年,不少国家对路障使用的材料和设置方法进行大量研究,其成效颇为可观:有的采用玻璃球、润滑液等制成的阻滞弹,将其撒布于沥青、水泥地面,使罪犯在上面无法站稳、行动,便于逐个制伏;有的则使用“速溶香蕉皮”,它能在接触空气几小时后,使道路变得极其滑溜。车辆和歹徒难以驻足。更令人称绝的是一种植物路障,名叫安全刺。它身上长满了长达13厘米的坚硬粗刺,茂密的枝叶把刺隐蔽得十分巧妙,只是偶露“狰嵘”。即使高速行驶的车辆在这些活篱笆面前也只好俯首称臣。安全刺生长很快,每年可长高40~60厘米。使用时,它既可植为永久障碍,又能分开培植,机动排布。尤其是它不怕严寒酷暑和病害虫灾,在防暴过程中还能美化市容,真是一举两得。

现代防暴武器并不限于以上几种,其他还有称作“车轮上堡垒”的防暴装甲,“挂号记帐”的标记弹,“钻地三尺”的破障弹,可让人奇痒难忍的植物弹等等。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引进”,未来的防暴武器家族必将会涌现更多“身怀绝技”的奇“才”高“手”,它们将在维护社会治安中大显神威。

篇5:防暴教案

一、活动理念

校园暴力看似是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背景。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其次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校园施暴者或家境贫寒,或父母离异。总之,缺少关爱,缺少管教是这些孩子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孩子的人格得不到全面发展,产生失衡,很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一些孩子通过暴力来释放压抑,获取心理上的平衡。

二、活动目标

1.认知与技能:让学生认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暴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行为与表现: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暴力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暴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三、活动重点: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

四、活动难点:制定行之有效的校园防暴方案,并能借助于学校的管理和学生的防暴意识,共同防止和应对校园暴力的发生。

五、活动形式:本节活动课主要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体验式教学、研究探讨式教学、分组教学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全班同学欣赏《校园的早晨》这首校园歌曲,欣赏完后教 师询问学生的感受。接着教师总结:透过这首歌曲,我们可以感受到校园生活是多么美好的,我们在校园里面无忧无虑地生活。但是不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无忧无虑呢?(多媒体)展示校园暴力的图片。

2、讲授新课: 活动一:走近校园暴力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其平时听到或遇到的校园暴力进行讨论,然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之后引出校园暴力的概念。

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如果任由这种校园暴力发展下去,那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间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2001年12月,山西襄汾县的古城中学发生一起初中生伤害事件。这所中学的陈某因与同学发生矛盾,用稀释硫酸制造了一起致使20人受伤、13人被毁容的惨剧。

2001年12月13日,14岁的初二学生刘某与另一少年发生争执,那名少年找来几个人将他制服,并称要其1只耳朵。那个少年掏出1枚硬币说,抛出去如果是“字”面,就割他的耳朵,不是就饶了他。少年连抛3次都是“字”面,便称是天意,遂将刘某耳朵割下了一半。

经哈医大一院医生检查,刘某左耳耳廓软骨断了一半,耳垂部位皮肉划伤,医生立即对其进行了清创缝合,用了40多分钟才将耳朵重新固定回原位。另外少年左手还有一个5厘米的口子,医生为他缝了5针。

校园暴力的最可怕之处在于其施暴者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施暴者来说,其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梦魇,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伤痕。活动二: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活动三:悲痛的结局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给出暴力的结局。之后,教师放映幻灯片进行总结。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校园暴力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很深的烙印。

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增添了大量的阻力。

施暴者:

1、犯罪道路。那些常在中小学打架,特别是加入到暴力帮派的学生。很多都走上犯罪道路。

2、社会遗弃。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捷径”意识。喜欢畸形发展道路。好逸恶劳。不善于积累。难以感受到小成功的激励。

受害者:

1、肉体损伤甚至残疾。

2、懦弱。缺乏信心和勇气。自卑。逃避。

3、痛苦。心灵的阴影和伤害。

活动四:找应对方法 1找一找规律: A、暴力容易发生的时间 B、暴力容易发生的地点 C、容易遭受暴力袭击的对象 D、暴力的实施者主要是 E、我身边的校园暴力现象

1.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

2.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3.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4.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 5.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2想策略:

在这部分里,教师首先用幻灯片打出有关校园暴力常见的情形,然后,让学生讨论后为事件里的主人翁出主意,教主人公几招制暴的办法。

活动五:换位思考:

面对校园暴力时,采用了什么方式来解决?当你想施暴时,该怎样排解? 活动六:防暴行动

在这一环节开始之前,教师先把学生分组,之后,让他们共同完成一个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方案。

1、各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设计出比较合理的校园防暴系统方案。

2、各组推荐一名代表课堂交流,完善校园防暴系统设计方案。教师做适当的评价,并进行补充,使校园防暴系统方案更具合理性。

3、课堂小结

校园本应是我们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地方,但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打了校园应有的宁静。校园暴力是人际冲突的一个极端,对我们来说是双重伤害,同时也体现出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青少年共同生活在一起,就应当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包容,仇恨的种子长不出和平的芽,暴力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让我们一起大声说“远离校园暴力”。

篇6:如何防暴力大班教案

1、了解如何识别__。

2、了解__的手段。

3、知道在各种场合中遇到__袭击时应当采取措施自救、他救。

4、知道如何使用公共场合中的各种防暴设施。

5、学会如何报警,会使用准确的报警语言。 教学过程:

昆明市3月1日晚发生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据新华社消息,10余人统一着装,蒙面持刀,在昆明火车站砍杀群众。至3月2日6时,已造成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

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我们应该怎么办?恐怖袭击有那些手段,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一、常见恐怖袭击手段有哪些? 常规手段:

(1)爆炸。炸弹爆炸、汽车炸弹爆炸、自杀性人体炸弹爆炸等; (2)枪击。手枪射击、制式步枪或冲锋枪射击等; (3)劫持。劫持人、劫持车、船、飞机等; (4)纵火。

二、如何识别恐怖袭击嫌疑人:

实施恐怖袭击的嫌疑人脸上不会贴有标记,但是会有一些不同寻常的举止行为可以引起我们的警惕,例如;

(1)神情恐慌、言行异常者; (2)着装、携带物品与其身份明显不符,或与季节不协调者; (3)冒称熟人、假献殷勤者;(4)在检查过程中,催促检查或态度蛮横、不愿接受检查者; (5)频繁进出大型活动场所;(6)反复在警戒区附近出现; (7)疑似公安部门通报的嫌疑人员。

三、 遇到恐怖袭击时如何选择掩蔽物? (1)掩蔽物最好处于自己与__之间;

(2)选择密度质地不易被穿透的掩蔽物,使__在第一时间不能够发现你,为下一步逃生提供了时间;

(3)选择形状易于隐藏身体,如立柱;不规则物体容易产生跳弹,掩蔽其后容易被跳弹伤及,如假山、观赏石等。

四、如何正确报警

1、保持镇静,不能因为恐慌影响了正常的判断。

2、判明自己目前是否面临危险,如有危险,做好个人防护,迅速离开危险区域或就地掩蔽。

篇7:防恐防暴主题班会教案

地点:14药剂(2)班教室

主题:防恐教育

目标:掌握防恐怖的常识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维护校园和社会安全稳定。

教学过程:

一、播放防恐教育图片,让学生增强安全意识。同学们,一次次恐怖暴力事件的发生,让我们震惊和愤慨,为无辜的受害者心痛和难过。那么,面对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如何自救?

二、防恐怖的常识技能。

过程内容:

1、常见恐怖袭击的手段:常规手段(爆炸、枪击、劫持、纵火),非常规手段(核辐射、化学、生物、网络)

2、遇到爆炸怎么办?

3、遇到枪击怎么办?

4、遇到_劫持怎么办?

5、遇到纵火恐怖袭击怎么办?

三、重要提示

1、不要围观看热闹。

2、在恐怖袭击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提供线索。

3、遭遇恐怖袭击三条准则:逃、躲、战。

4、面对发生的恐怖事件,在表达悲伤和愤怒的同时,不传播血腥画面,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言!

上一篇:一封感谢信作文下一篇:机关文化活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