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24-04-28

【12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精选7篇)

篇1:【12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下)

七、公务员的任免

(一)选任制公务员的职务任免

1、选任制公务员的任职。一是通过选举方式任职;二是有些选举产生的职务,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任命。

2、选任制公务员的免职。选任制公务员可因任期届满不再连任、辞职、被罢免、被撤职而终止任职。但因终止任职的方式不同,具体终止的时间也有所不同。

A、任期届满不再连任的,以新的一届公务员产生时为任职终止时间。如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员的任职终止时间,为新的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领导人员的时间。

B、辞职的,以辞职获得批准时为任职终止时间。比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人民政府领导人员,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大会闭会期间,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辞职,由常务委员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常务委员会决定接受辞职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备案。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辞职,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乡长、副乡长,镇长、副镇长,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职.由大会决定是否接受辞职。”在任期内,公务员辞去职务,必须得到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批准。检察院检察长的辞职,还必须经上一级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这是因为公务员是履行公职的人员,对国家和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因此,公务员辞职必须得到批准才能生效,不能完全由自己决定。公务员辞职未获得批准的,不能离职。

C、被罢免或被撤职的,自罢免或撤职决定生效时任职终止。比如,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十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和由它选出的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罢免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须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第四十四条第(十二)项规定: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决定撤销个别副省长、自治区副主席、副市长、副州长、副县长、副区长的职务;决定撤销由它任命的本级人民政府其他组成人员和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中级人民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职务。一般来讲,公务员被罢免或被撤职的,在罢免或撤职决定通过时,其任职终止,但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被罢免或被撤职的,需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其任职方能终止。

(二)委任制公务员的职务任免

1、委任制公务员应当获得任命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新录用的人员试用期满合格的。主要是指经公务员录用考试合格,进人机关工作的人员。第二,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调人机关任职的。

第三,转换职位任职的。包括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其他正当理由在行政机关内平级调动。轮换是担任领导职务和某些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根据安排有计划地从一个职位转换到另一个职位。挂职锻炼是机关选派公务员在一定时间内到基层或上级单位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以增加公务员不同单位的工作经验。

第四,晋升或降低职务。晋升是由较低职务升任较高职务,降职是由较高职务降任到较低职务。第五,其他情形。主要是指由于机构调整、撤并等,原机构公务员到新的职位上任职。根据规定,公务员从原来职位转移到另一个新的职位,必须履行任职手续。

2、委任制公务员应当办理免职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转换职位任职的,包括转任、轮换,应当免去原来职务。小怪兽orz

第二,晋升或者降低职务的,应当免去原来职务。

第三,离职学习期限超过一年。

第四,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一年以上的。

第五,退休的。

(三)委任制公务员的任免权限

1、国务院任免各部、委员会的副部长、副主任,各直属机构、力、事机构的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驻联合国有关常设机构及部分国际组织的代表、副代表,驻外总领事及相当职务。

国务院各工作部门任免除由国务院任免之外的本部门公务员职务。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任免各厅、局、委员会的副厅长、副局长、副主任,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的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各行政公署的专员、副专员,巡视员、助理巡视员及相当职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任免除由本级政府任免之外的本部门公务员职务。

3、自治州、设区的市人民政府任免各局、委员会的副局长、副主任,各直属机构、办事机构的局长、副局长、主任、副主任,调研员、助理调研员及相当职务。

设区的市、自治州、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任免除由本级人民政府任免之外的本部门公务员职务。

4、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任免各委、办、局(科)的副主任、副局(科)长,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及相当职务和乡、镇人民政府所属机构的国家公务员职务。

县(自治县、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任免除本级政府任免之外的本部门公务员职务。

(四)委任制公务员的任免程序

任命国家公务员职务,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所在单位或上级提出拟任职人选;

2、对拟任职人选进行考核;

3、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4、颁发任职通知和任命书。

免去国家公务员职务,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1、所在单位或上级提出拟免职的建议;

2、对免职事由进行审核;

3、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领导集体讨论决定;

4、发布免职通知。

八、公务员的职务升降

(一)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的条件和资格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公务员“德”的方面。

2、工作能力。工作能力是指公务员的“才”,指具有任职所需要的工作能力,其中,晋升领导职务的,还必须具有相应的理论、政策水平和计划、决策、组织、协调能力。要坚持“德”与“才”的统一,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

3、文化程度。担任领导职务公务员一般应当具有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地(厅)、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一般应当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

4、任职经历。对任职经历的具体要求是:(1)晋升科、处、司(厅)级正职,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两年以上;晋升科、处、司(厅)、部级副职和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职务,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三年以上;晋升副调研员、调研员职务,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四年以上;晋升副巡视员、巡视员职务,应分别任下一级职务五年以上。(2)晋升处级副职以上领导职务,一般应具有五年以上工龄和两年以上的基层工作经历;晋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副职和国务院各工作部门司级副职,应具有在下一级两个以上职位

任职的经历。

晋升职务的公务员,除符合上述条件外,还应符合下列要求:一是在近两年年度考核中定为优秀或近三年年度考核中定为称职以上;二是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三是符合任职回避规定;四是符合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机关根据具体职位需要规定的其他条件。

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逐级晋升。

(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

1、竞争上岗。竞争上岗主要适用于党政机关内设机构的领导职务,级别限制在厅局级以下。对象是本单位或者本系统。下列职务不适用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一是机关的领导成员,因为竞争上岗只限于内设机关的领导职务上:二是正厅级以上的职务不适用。

2、公开选拔。公开选拔的对象既包括领导职务公务员,还包括非领导职务公务员,其中也包括机关领导人员。在现实做法中,公开选拔一般只限于领导职务公务员,把公开选拔扩大到非领导职务,是这次公务员法的新规定。

3、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的程序。

A、公布职位、报考人员的资格条件、基本程序和方法等;

B、报名与资格审查;

C、统一考试(竞争上岗须进行民主测评);

D、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人选方案;

E、党委(党组)讨论决定。

九、公务员的奖惩

(一)公务员奖励的种类:奖励分为: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

(二)公务员纪律的内容:

1、政治纪律。

2、工作纪律。不得玩忽职守,贻误工作。不得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不得压制批评,打击报复。不得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3、廉政纪律。不得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不得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不得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4、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纪律。不得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不得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在对外交往中不得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不得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不得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5、公务员不得有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三)公务员处分的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四)公务员处分的程序:初查,立案,调查取证,如实告知被调查的公务员并听取其陈述、申辩,作出处分决定,书面通知。

十、公务员的交流

(一)调任,是指机关以外的工作人员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的非领导职务,以及公务员调出机关任职。调任是机关与其外部系统之间人员交流的主要形式,它反映了公务员系统的外部开放程度。

(二)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其他正当理由在机关系统内部的平级调动,它可以跨地区、跨部门,也可以在同一部门内的不同职位之间进行。转任是公务员在机关系统内部的交流方式,是实现公务员合理流动的有效途径。

(三)挂职锻炼,是培养公务员、促进公务员成长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交流形式。公务员挂职锻炼的目的主要是基于工作的需要以及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挂职锻炼的对象是从在职公务员中选派的,并不是每一名公务员都要轮流去挂职锻炼,一般来说,选派挂职锻炼的对象主要是缺乏基层工

作经历的公务员以及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公务员。

(四)挂职锻炼与其他交流方式的区别

1.挂职锻炼与调任和转任不同,它不是通过交流而形成长期固定的职务关系,而只是临时更换工作岗位,一般期限为一至二年,期满后,仍回原机关工作。

2.挂职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并不引起公务员法律身份的产生或消灭,也不引起职务关系的变化。因为,在挂职锻炼这种交流形式中,锻炼人员并未改变他与原机关的人事关系,因此,无需办理调动手续,其档案和编制仍在原机关,只是在业务工作上受接收单位的领导。

十一、公务员的辞职辞退

(一)辞职。所谓辞去公职,是指公务员按照自己的意愿,辞去所担任的公务员职务,解除与所在机关的任用关系的行为。也就是一般意义上讲的公务员的辞职。

1、公务员辞去公职的特点:(1)辞去公职是公务员的一项权利。(2)辞职必须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

(3)辞去公职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而是附条件的、有限制的。不符合法定的条件,都不得辞去公职。(4)辞去公职是有利益保障的。公务员辞去公职后,可以享受法定的辞职待遇。如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获得各种人事关系证明,可以重新通过考试担任公务员;在辞职者担任其他机关公职时,其工龄可以连续计算。

2、辞去公职的程序:公务员辞去公职必须遵守提出申请和获得批准两个程序: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审批。

3、公务员辞去公职的限制性条件:

A、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B、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C、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D、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E、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二)辞退。是指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作出的解除其与公务员之间存在的职务关系的行为。特征:辞退公务员是机关的法定权力。辞退公务员必须基于一定的法律事实。辞退公务员必须遵循必要的法律程序。

1、辞退的条件: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不能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与开除处分的;无故旷工、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以上或全年累积三十天以上的。

2、辞退的程序:由被辞退公务员所在机关提出建议;所在机关按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任免机关批准辞退的,应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三)辞去公职与免职的区别。免职是任免机关免去公务员所担任职务的行为。免职属于公务员职务的变更,与公务员的任职相对应。辞去公职与免职的区别是:(1)辞去公职是由公务员自愿、主动提出的;免职是任免机关单方面作出的,无需征得公务员本人的同意,而且公务员必须服从。(2)辞去公职通常是公务员因为个人的原因而提出;免职则需要有法定的事由,如退休退职、因健康原因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离职学习超过一年等。(3)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与国家机关的人事行政关系解除,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公务员被免职后,只是职务关系发生变化,公务员身份仍保留。

(四)辞去公职与辞退的区别。公务员在辞去公职和被辞退后,就解除了与所在机关的任用关系,不再保留公务员身份。它们的区别是:(1)辞去公职是由公务员自愿提出的,是公务员的权利;辞退是由公务员所在机关解除与公务员的任用关系,是机关单方面的行为,是机关的权力。(2)原因不一样。辞去公职一般是因为公务员个人原因提出的;辞退的原因是因为公务员有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等法定事由。(3)后果不同。辞去公职享受其他法定待遇,但没有辞职费;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十二、公务员的申诉控告

(一)公务员的申诉。是指公务员对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不服,向有关机关提出意见,要求机关变更或者撤销原处理后重新予以处理。

1、公务员有权提出复核和申诉的范围:处分;辞退或者取消录用;降职;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免职;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的;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2、公务员申诉的程序:一般包括三个程序,即复核程序、申诉程序和再申诉程序。

A、复核程序。复核程序是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向原处理机关陈述理由,并请求重新处理的行为。原处理机关应当及时进行复核。

申请复核的期限是从公务员知道或者可以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起算日是自该公务员接到人事处理决定之日起的次日,最后一日是法定节假日或休息日的,则可以顺延至法定节假日或休息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申请复核是一个可选择的救济程序,公务员可以不经复核,直接提出申诉。

B、申诉程序。申诉程序即公务员向原处理机关的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提出申诉的程序。公务员提出申诉应符合以下规定:

(1)申诉人。在正常情况下,被处理的公务员本人才能成为依法提出申诉的申诉人。正常情况是指公务员本人不仅具有申诉的权利能力,也具有申诉的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公务员能以自己的行为行使申诉的有关权利和履行申诉的有关义务。在特殊情况下,申诉人的资格可以由近亲属继承或代理。这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有申诉权的公务员死亡,其近亲属可以继承申诉权。二是有申诉权的公务员发生了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的情况,其近亲属可以代理申诉权。

(2)申诉形式。申诉形式一般应采用书面形式,这能够较好地、详尽地表达申诉人的意见和要求,也有利于申诉的受理机关清楚、准确地了解情况。

(3)申诉要求。申诉人必须明确表达申诉的理由,申诉请求,并且能够提出明确的事实根据。

(4)申诉期限。经过复核后,对复核结果不服的,申诉的时限是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不经复核直接提起申诉的期限是,自知道该人事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C、再申诉程序。公务员对第一次申诉的结果不服,还可以再向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再申诉决定为终局决定。但是,两次申诉是有条件的,公务员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才可以向作出申诉决定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但对省级机关如省政府、国务院组成部门等机关作出的申诉决定不服的,不能再申诉。

3、处理申诉时间:原处理机关应当自接到复核申请书后的三十日内作出复核决定。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案情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是延长时间不得超过三十日。

4、申诉受理机关处理原则:对于公务员的申诉,上级机关对原机关的原处理决定和复核决定经过再复核后,必须按照全错全纠,部分错部分纠,不错不纠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作出维持、变更和撤销的处理决定。

(二)公务员的控告。是公务员对于机关及其领导人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向上级机关或者有关专门机关提出控告;受理机关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处理的制度。

受理控告的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为了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违纪行为,公务员法规定受理控告的机关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处理公务员的控告。上级行政机关或专门机关对公务员控告的处理程序大致分为受理控告、立案调查和案件处理三个步骤。

(三)公务员申诉、控告的区别

1.申诉和控告的对象不同。申诉所针对的是公务员的人事处理机关对公务员作出的人事处理决定。控告所针对的则是机关及其领导人侵害公务员合法权益的行为。

2.申诉人和控告人自身的情况不同。申诉人自身涉嫌违法违纪,需要受到人事处理,但个人认为处理是不公正或有误。控告人一般没有违法违纪行为,其合法权益不应受到侵害,但由于种种原因而被侵害

了。

3.申诉和控告对象不同。申诉一般是先请求原处理机关复核,原处理机关如果不予复核或公务员对复核决定仍不服,再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上级机关申诉。控告则可直达上级机关或专门机关。

4.申诉和控告被受理后的处理不同。申诉被受理后,有关机关一般只作书面审理和处理决定。控告被有关机关受理后,有关机关则要立案调查,并区别违法侵权行为的不同情节予以处理。对违法不犯罪的行为人可直接作出处理决定;对违法犯罪需判刑的行为人,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给予制裁。

(四)公务员提出申诉、控告,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认定公务员的申诉、控告是否属于诬告、陷害他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判断:第一,是否有捏造事实的行为;第二,是否根据捏造的事实提出申诉、控告;第三,是否有特定的诬告、陷害对象;第四,是否有主观故意。只有这四个条件同时具备,才可认定是否构成诬告、陷害。根据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在申诉、控告中捏造事实、弄虚作假、诬陷他人的,国家行政机关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或行政处分;触犯刑法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给国家和他人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承担经济赔偿损失责任;给他人造成名誉损害的,要承担恢复名誉、公开赔礼道歉、挽回影响。

十三、公务员的法律责任

公务员的法律责任是指相关主体违反公务员法规定的规则、义务或纪律时,必须承担的不利后果。

1、行政责任:处分;行政处罚;其他行政责任。

2、刑事责任。

篇2:【12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08年06月17日 星期二 10:14

一、简答题

1、《公务员法》自什么时间施行?答: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2、《公务员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答:为了规范公务员的管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促进勤政廉政,提高工作效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3、公务员制度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4、公务员管理坚持的原则是什么?答: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5、公务员任用坚持什么原则?答: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6、国家为什么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 答:为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

7、公务员主管部门的职能有哪些?答: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公务员的综合管理工作。上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下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公务员管理工作。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指导同级各机关的公务员管理工作。

8、公务员职位分类的基本理念是什么?答:“适才适用”和“适才适遇”,即专才专用,同工同酬。

9、什么是公务员综合管理类职位?答:公务员综合管理类职位是指机关中除行政执法类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以外的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

10、什么是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 答: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国务院根据本法,对于具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各职位类别的适用范围由国家另行规定。

11、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哪几种?答:公务员领导职务层次分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

12、确定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领导职务的依据是什么?答:综合管理类的领导职务根据宪法、有关法律、职务层次和机构规格设置确定。

13、综合管理类的公务员非领导职务有哪些? 答:综合管理类的非领导职务分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

14、确定公务员级别的依据是什么? 答:公务员的级别根据所任职务及其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资历确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15、公务员的范围是怎样界定的?答: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本法进行管理。

16、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限是多少?答: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17、对公务员的考核分哪几个方面?答:对公务员的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18、公务员考核有哪两种?答: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19、公务员定期考核的结果分哪几个等次?答:公务员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20、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具备哪些条件和资格?答:公务员晋升职务,应当具备拟任职务所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程度和任职经历等方面的条件和资格。

21、公务员晋升领导职务的程序是什么? 答:(1)民主推荐,确定考察对象;

(2)组织考察,研究提出任职建议方案,并根据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酝酿;

(3)按照管理权限讨论决定;

(4)按照规定履行任职手续。

22、实施公务员奖励坚持的原则是什么?答:对公务员实施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

23、公务员为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突出贡献的,能否予以奖励?答:按《公务员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应予以奖励。

24、公务员爱护公共财产,节约国家资财有突出成绩的能否予以奖励?答:按《公务员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应予以奖励。

25、公务员同违法违纪行为作斗争有功绩的能否予以奖励?答:按《公务员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应予以奖励。

26、公务员奖励有哪几种类型?答:公务员奖励的类型: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27、公务员奖励的撤销适用于哪些情形?答:(1)弄虚作假,骗取奖励的;

(2)申报奖励时隐瞒严重错误或者严重违反规定程序的;(3)有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撤销奖励的其他情形的。

28、公务员处分有哪几种类型?答:公务员的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9、《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及待遇是如何规定的?答: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

30、公务员培训实行什么管理?答:公务员的培训实行登记管理。

31、《公务员法》对公务员交流的范围是怎样规定的?答:公务员交流的范围:可以在公务员队伍内部交流,也可以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交流。

32、《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挂职锻炼是怎样规定的?答:根据培养锻炼公务员的需要,可以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挂职锻炼。

33、《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职务回避是怎样规定的?答: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

34、公务员的工资包括哪几个部分?答: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

35、公务员享受的津贴有哪几种?答: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岗位津贴等津贴

36、公务员享受年终奖金的条件是什么?答: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

37、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是什么?答:国家实行工资调查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调查比较,并将工资调查比较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工资水平的依据。

38、公务员因公致残的,能否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答:享受。

39、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能否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答:享受。40、公务员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能否辞职?答:按《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不能辞职。

41、公务员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能否辞职?答:按《公务员法》第八十一条规定,不能辞职。

42、《公务员法》对被辞退的公务员有何物质补偿规定?答:被辞退的公务员,可以领取辞退费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失业保险。

43、公务员退休后应享受什么待遇?答:公务员退休后,享受国家规定的退休金和其他待遇,国家为其生活和健康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帮助,鼓励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

44、公务员行使申诉控告权时应注意什么?答:公务员提出申诉、控告,不得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

45、对公务员实行职位聘任须经哪一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答:机关根据工作需要,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

涉及国家秘密的职位,不实行聘任制。

篇3:【12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目前我国《公务员法》中对于公务员录用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四章, 其中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第二款规定, “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前款规定录用公务员时, 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对少数民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根据这两条的规定可以得出, 各级党政机关录用初级人员, 一律实行考试录用的办法, 而且有一套严格的程序, 任何机关不得违法进人。

在资格方面, 根据第二十四条的规定:“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 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 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 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所以在报考时应对参考人员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 避免某些不符合资格的人员成为漏网之鱼;同时在考试时应秉持“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二、严格执行关于回避的规定, 避免公务员队伍中出现利益团体

在公务员队伍建设中, 应严格执行《公务员法》有关回避的规定, 真正做到用人唯贤, 避免“任人唯亲”。根据第六十八条至第七十条, 我国《公务员法》主要在任职、地域、公务三个方面对回避作出了规定。

从任职回避方面来说, 《公务员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公务员之间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 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或者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 也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计和财务工作。因地域或者工作性质特殊, 需要变通执行任职回避的, 由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这样的规定可以避免公务员队伍出现“家族化”、“裙带化”的局面。从地域回避方面来说, 第六十九条规定:“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 应当实行地域回避,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规定正可以有效地防止公务员队伍出现地方保护、拉帮结派等问题。据了解, 目前工作在县级以下基层的公务员占全国公务员队伍总数的60%左右, 是我国公务员队伍的主体, 对这一部分的公务员实行严格的地域回避, 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抑制地方保护主义的形成;从公务回避方面来说, 第七十条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回避: (一) 涉及本人利害关系的; (二) 涉及与本人有本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所列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的; (三) 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

三、加强对培训方面的执行力度, 促进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我国《公务员法》专门在第十章中对培训依据、培训机构、培训分类及培训结果的使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第六十条第一款规定:“机关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需要, 对公务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在第六十一条中更进一步规定了四种培训形式:第一是对新录用人员的培训, 即初任培训, 一般在试用期内进行;第二是对晋升领导职务公务员的培训, 即任职培训, 一般要求先培训后到职, 特殊情况也可在到职后一年内进行;第三是根据专项工作需要进行的专门业务培训;第四是对全体公务员进行的更新知识、提高工作能力的在职培训, 也叫轮训。从现状来看, 公务员的个人素质方面存在着良莠不齐、水平不一的问题。《公务员法》关于培训方面的规定正是对公务员的潜力、智力和能力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深度开发, 以求全方位地实现公务员队伍素质向着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四、深入研究有关考核方面的规定, 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的公务员考核工作往往都流于形式, 具体表现在:1、考核者和被考核者态度都没有摆正, 一方面, 考核者自身水平有限, 无法胜任这项工作, 对考核工作敷衍了事;另一方面, 被考核者自身素质不高, 个人总结和述职报告三言两语草草了事;2、一些单位和部门对于考核工作也不重视, 整体上对于考核都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公务员法》在第五章对于公务员的考核作出了专章规定, 其中第三十三条规定:“对公务员的考核, 按照管理权限, 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 重点考核工作实绩。”这即是对考核的内容进行了规定, 之后第三十四条又对考核时间进行了划分, 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 并规定“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接下来的第三十五条至第三十七条, 分别从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以及考核结果的作用方面进行了规定, 从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考核法律制度体系。所以, 改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现状, 构建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应当在《公务员法》的框架内进行。不仅要将权限、职责、义务结合工作实际, 分解落实到个人, 分别建立行政人员责任制, 还要将群众满意度测评和民意调查等方式方法引入考核机制, 加大群众对公务员绩效的话语权。与此同时, 应当加强各单位部门对于《公务员法》考核方面的学习, 塑造考核意识, 以形成公务员心中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参考文献

[1]李荣贵, 唐永志.从<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到<公务员法>—浅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继承、肯定、突破、创新和完善[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05 (10) .

[2]张柏林.关于公务员法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6 (3) .

[3]齐明山.试论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J].新视野, 2000 (l) .

篇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解析

[内容提要] 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顺利通过,这部法律明确规定了公务员的范围,在公务员中引入聘任制,确立了新的分类管理模式,管理措施更加严格,并且明确了公务员的工资增长新机制,重视和强调对公务员合法权益的保障。这部公务员管理总章程性质的法律的通过,使我国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它的实施必将进一步规范我国的公务员队伍。

[关键词] 公务员公务员法解析

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共18章107条,并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至此,试行了十多年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宣告寿终正寝,公务员制度进一步法制化和规范化。在近年来“公务员热”不断升温的背景下,这部公务员管理总章程性质法律的实施,备受社会各界瞩目。在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奖励和惩戒、任用和管理等方面上,与即将失效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法规相比,公务员法有哪些新变化?这部法律的实施,能否进一步规范我国公务员队伍?本文对其进行简要解析。

一、公务员范围更加明确

《公务员法》第二条明确指出:“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法中这条几经推敲方才确定的规定,首次明确了列入公务员范围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意味着,公务员不再局限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将扩大至符合上述3个条件的所有工作人员。据此,公务员范围将从行政机关扩大到党委、人大、政协、审判、检察、民主党派等机关的工作人员。

此外,公务员法还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保留了“参照管理”的形式,即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

进行管理。这种范围界定既参照了国际通行的做法,又体现了中国现行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有利于保持我国各类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一致性,有利于从制度上建立对公务员的统一管理。

二、公务员引入“聘任制”

《公务员法》第16章中首次明确职位聘任的相关制度,规定机关可以设立聘任制公务员职位。这样一来,对于一些不涉及国家秘密,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用人单位可以从社会上公开招聘人员来做。聘任制作为我国公务员选任制和委任制的补充形式,可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增强公务员制度的生机和活力。此举既为机关吸引优秀的人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开辟了一条合法的渠道,也为使用辅助性、操作性的人员提供一种灵活、便捷的方式。

公务员法不仅增加了聘任制录用公务员的新渠道,还把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等制度写进了法律,为把好公务员队伍的进出“关口”、建立公务员队伍正常的新陈代谢机制奠定了法律基础。

三、确立分类管理新模式

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只提供了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两个系列,导致公务员的职业发展过于单一;再加上只设置了15级级别,基层公务员晋级空间很小,许多人退休前十多年都没有晋级机会。而刚刚通过并开始实施的《公务员法》,则把公务员队伍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并授权国务院可以根据本法,对于其有职位特殊性,需要单独管理的,可以增设其他职位类别。公务员法还在现行级别基础上,增多了级别数量,扩充了级别功能,以从制度设计上建立多元化的公务员职务发展途径,冲破“官本位”意识的束缚。这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板凳越拉越长,却总有人坐不下”的问题,为公务员在金字塔形的政府组织系统中提供了更加开阔的发展空间,为我国国家政权系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严格管理措施

当上公务员等于进了“保险箱”,端上了“铁饭碗”,这是多数人对公务员的认识。但《公务员法》中除规定了公务员应履行的9项基本义务和应遵守的16项纪律以外,还规定了几条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和公务员辞退制;公务员不得通过兼职领取兼职报酬;严格的离职从业限制,“下海”先要“冷冻”2到3年;对涉及本人及有亲属关系人员的利害关系等的任职回避制;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责任等。这意味着,对公务员队伍的管理有了严格的制度规范,每位公务员头上都带着一道道“紧箍咒”,都面临着一个个“雷池”。从职业风险看,公务员岗位尽管稳定性较高,但已不再是“铁饭碗”。此举有助于从法律制度上防止出现懒惰、玩忽职守、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使对公务员的监督更加规范和系统,也更具操作性。

五、明确了工资增长新机制

以前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主要由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和工龄工资4部分构成,而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4部分,工资结构有了改变。同时规定了“公务员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国家建立公务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等,强调公务员的工资应当按时足额发放,公务员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福利待遇,任何机关不得扣减或者拖欠公务员的工资等。公务员法除了对公务员工资结构进行了调整,对工资水平也有了规定,还提出了公务员工资增长机制与调查机制,这可以保证公务员的收入待遇具有稳定的和良好的预期,对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勤政廉政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强调了公务员权益的保障

在我国以往对公务员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注重强调公务员的义务而容易忽视对其权利的保障。而在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的管理坚持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对保障公务员合法权益作了许多规定。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的8项权利、不得辞退公务员的4种情形,还规定了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和工资福利保险等。公务员对上级错误决定和命令,可以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机关因错误的具体人事处理对公务员造成名誉损害的,应当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赔偿等等。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有利于保障公务员的权利和尊严,实现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塑造民主平等的政府组织文化。

当然,公务员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公务员法》只是对各项制度的笼统和概括的规定性,仍有一些不足和局限之处,仍需要进一步制定相关的、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法规与之配套。而且,纸面上的变化不等于现实的变化,如何将好的制度真正落实到现实中去,如何克服原有制度的惯性和路径依赖,仍然是更值得关注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单行本,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28日出版

篇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试题

2、我国对公务员的管理实行的是(分类管理)制度

3、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范围重新做了界定,根据规定公务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中(依法履行公职)市公

务员最基本的特征

4、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以下(在企业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类人员不属于公务员

5、下列(中国民主同盟机关的工作人员)类人员不是公务员

6、下列(机关中的工勤人员)类人员不是公务员

7、下列(某省人事厅人事处)个部门不属于公务员主管部门

8、(制定公务员管理法律)只能超出了公务员主管部门的职能范围

9、下列(大专以上学历)项不属于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10、根据公务员法规定的几项义务,下面(保持“政治中立”)项不属于公务员义务

11、公务员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12、公务员职位类别里(综合管理)类的职位数量最大

13、关于我国公务员职位类别的规定,以下说法(我国公务员队伍中共有综合管理类,转业技术类,行政

执法类三类职位)项不正确。

14、职务序列的设置是根据(职位类别)。

15、非领导职务应当在(厅局级)级别以下设置?

16、“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的级别”,对这一规定的正确理解是(跟我一样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可以根

据机关只能确定)。

17、国家根据人民警察的工作贴点设置与其职务相对应的(衔级)

18、以下(副主任科员)职位属于国家规定的公务员录用范围?

19、公务员的录用范围是: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

20、对于民族自治地方录用公务员,公务员法规定对于少数名族报考者(予以适当照顾)

21、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22、广州海关招录4明公务员,请问下面(国家人事部)部门是这次录用工作的组织部门。

23、报考公务员应当具备(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规定的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

24、以下情况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是(曾经被开除供职的)

25、录用公务员的首要程序是(发布招考公告)内进行招录

26、录用公务员的首要程序是(发布招考公告)

27、对公务员的考核中,重点考核的是公务员的(工作实绩)

28、公务员法对领导成员的任免实行的是(任期制)

29、下面有关公务员兼职的规定理解不正确的是(公务员不得在事业单位中兼职)

30、竞争上岗的方式是公务员法对传统委任制的改革,请问下列(地方单位某部门的内设机构领导职务)

职务应当通过竞争

31、关于公务员降职下列(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

篇6: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讲座提纲

主讲人:刘文 党组书记 局长

今天就《公务员法》的有关内容与大家进行共同学习。《公务员法》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第一部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在我国干部人事工作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科学、民主、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提高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下面,从四个方面与大家进行工作交流和学习探讨。

一、公务员法的起草历程

《公务员法》是在系统总结我国公务员制度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既对原来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有一定的继承性,同时又对以往干部人事制度进行反思与重构。综观公务员法的出台,共历时22年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1984年—1993年的改革起步阶段;二是从1994年—2000年的总结探索阶段;三是从2000年—2005年的创新完善阶段。

(一)改革起步阶段

中组部、人事部成立了领导小组,起草了《国家公务员工作条例》。在此基础上,又起草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在我国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授权,1993年8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推行公务员制度,并于同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二)总结探索阶段

为提高立法层次,1994年,国家把《公务员法》的起草工作列入全国人大立法事项。1996年,形成了初稿,报国务院法制局,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1997年,全国人大听取汇报并组织开展了专题调研。1998年,全国人大换届后,再次将《公务员法》作为立法事项。

(三)创新完善阶段

2000年8月,中组部、人事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暂行条例精神的基础上,着手起草公务员法。2001年12月,中组部、人事部向中央报送了《关于制定公务员法有关问题的请示》,就制定公务员法的必要性、立法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将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纳入公务员的范围等问题提出建议。2001年12月27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讨论并原则同意了这个请示。2002年初至2004年初,在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以及各省、区、市人事部门及有关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同时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经反复研究论证,期间十几易其稿,形成公务员法草案送审稿,并于去年 3月由人事部报送国务院。国务院法制办再次广泛征求各部门各地方意见,会同起草单位对送审稿反复研究修改,形成公务员法草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原则同意后正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2005年12月25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公务员法草案初次审议。其后,全国人大有关部门将草案印发各地各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常委会委员审议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全国人大法律委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又对法律草案进行了反复修改。2005年4月27日,中国首部公务员法在最高立法机关获得高票通过。至此,历时22年和几十次修改的《公务员法》,终于成为规范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法律。

二、公务员法的核心解读

《公务员法》全文共18章107条,主要阐述了立法宗旨、公务员的范围、公务员的管理以及相关的名词解释等内容。可以说,《公务员法》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详略得当、包容性大。结合国家近期出台的“1+5”文件(“1”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5”指《公务员范围规定》、《公务员登记实施办法》、《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设臵管理办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审批办法》)精神,现对有关核心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关于公务员的范围

《公务员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按照这一要求,公务员的范围也由行政机关扩大到了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民主党派及工商联等七大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1、中国共产党各级机关中列入公务员范围的人员包括:(1)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人员;(2)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工作部门、办事机构和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3)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机关和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4)街道、乡、镇党委机关的工作人员;

2、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机关中列入公务员范围的人员:(1)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领导人员,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3)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办事机构的工作人员。

3、各级行政机关中列入公务员范围的人员:(1)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人员;(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和派出机构的工作人员;(3)乡、镇人民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机关中列入公务员范围的人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各级委员会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

5、各级审判机关中列入公务员范围的人员:(1)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审判辅助人员;(2)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行政人员。

6、各级检察机关中列入公务员范围的人员:(1)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2)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行政人员。

7、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各级机关中列入公务员范围的人员:(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2)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3)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及地方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4)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5)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6)中国致公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7)九三学社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8)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9)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和地方各级工商联的领导人员、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

下列人员人事关系所在部门和单位不属于七类机关的,不允许列入公务员范围,包括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委员会委员、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各级人大代表、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成员,政协各级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常委和专门委员会成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和地方工商联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会成员和专门委员会成员。

下列人员不予进行公务员登记:(1)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以来,违反《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进入机关的人员;(2)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担任法官、检察官以及违反国家有关选拔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司法行政人员和书记员的规定进入机关的人员;(3)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限内或者正在被劳动教养的人员。

(二)关于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机关。对此类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中央将另行发文明确,这里不作解读;另一类是事业单位,下面进行重点解析。

对哪些事业单位可以申请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国家明确规定要严格把握两个条件:第一,要有“法律、法规授权”。法律法规的授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的市(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与行政法规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国务院的决定等法规性文件的授权。第二,要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主要是指政府系统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和党委系统担负的党的领导机关工作职能。主要包括:政策法规规划的研究制定、行政审批、行政许可、市场监管、执法监督以及公共管理服务等。事业单位是否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应根据法律法规等的授权情况,主要依据单位的“三定”方案做出判断。

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按照审批权限重新审批。具体而言,我市及县级所属事业单位参照管理的审批程序是:市、县级党委直属事业单位和党委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以及市、县级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各民主党派机关和工商联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实行参照管理的,由省党委组织部门审批;市、县级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政府工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实行参照管理的,由省人事厅审批。今后,对符合条件并经批准列入参照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应当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实施方案》对人员进行登记、确定职务与级别、套改工资,并参照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政策法规的规定,对单位内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人员进行管理,参照管理的单位不实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三)关于公务员职务与级别

职务和级别设臵是公务员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说,公务员都是有一定职务的。公务员依据职务来履行职责,对公务员的管理也要根据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来实施。级别是公务员职务、能力、资历和积累贡献的集中体现,同样也是确定公务员报酬和待遇的依据。《公务员法》第三章(从第十四条至第二十条),从三个方面对职务与级别进行了规定。一是明确了职务分类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位类别划分的依据标准,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三类职位的特点,各单位进行职位设臵的依据和要求。二是明确了职位设臵的主要内容。包括职务序列设臵的依据和有关职务类型、职务层次、职务名称的规定。三是明确了级别设臵的主要内容。包括级别内涵、作用,级别确定与晋升的依据,职务与级别对应的原则。

1、公务员职位分类。《公务员法》与《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并主要通过三种方式来体现。第一种方式: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的需要,把公务员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等类别。综合管理类职位是指机关中除专业技术类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以外的履行综合管理以及机关内部管理等职责的职位。这类职位数量最大,是公务员职位的主体。综合管理类职位具体从事规划、咨询、决策、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及机关内部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机关工作大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许多职位还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知识,但并不是需要专业技术知识的职位都是专业技术职位,专业技术职位与需要专业技术知识的职位,不是一个概念。例如,不少公务员具有专业技术资格,但从事研究、政策制定工作,其所在职位仍属于综合管理类,而不属于专业技术类。专业技术类职位是指在机关中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履行专业技术职责,为实施公共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手段保障的职位。专业技术类职位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具有只对专业技术本身负责的纯技术性;二是专业技术类职位与其他职位相比具有不可替代性;三是技术权威性,这种权威性体现在技术层面上,为行政领导的决策提供参考和支持,最终的行政决策权仍属于行政领导。根据上述特征,专业技术类职位首先体现为行业特有专业的技术岗位。如公安部门的法医鉴定、痕迹检验、理化检验、影像技术、声纹检验,国家安全部门的特种技术、特种翻译,外交部门的高级翻译,海关的商品归类、原产地管理专家职位,卫生系统的疾病控制专家等职位。其次,还包括一些社会通用性专业的技术岗位,如专门从事工程技术、化验技术工作的职位等。行政执法类职位是指政府部门中直接履行监管、处罚、强制、稽查等现场执法职责的职位。行政执法类职位的特征是:一是纯粹的执行性,只有对法律法规的执行权,而无解释权,不具有研究、制定、解释法律、法规、政策的职责;二是现场强制性,依照法律、法规现场直接对具体的管理对象进行监管、处罚、强制和稽查。行政执法类职位主要集中在公安、海关、税务、工商、质检、药监、环保等履行社会管理与市场监管职能的政府部门的基层单位。行政执法职务的设臵,主要体现向基层倾斜的指导思想,解决基层执法部门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小、职务晋升困难等突出问题。此外,对特殊人员,如法官、检察官,由《法官法》和《检察官法》进行规范;人民警察、海关、驻外外交机构的公务员,国家都设臵了与其职务相对应的衔级。另外,公务员法还指出,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规定增设除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和综合管理类以外的其他职位类别。第二种方式,按照公务员的职务的产生、任用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三大类:选任制公务员、委任制公务员和聘任制公务员。这三类人员的最大区别就是职务的产生任用方式不同。选任制公务员,通过一定的会议形式,投票表决决定。委任制公务员,职务最后的任用在法律程序上体现了以行政首长的名义,委任其职务。聘任制公务员,通过与机关之间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来确定双方之间的任用关系。第三种方式,按照公务员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不同,把公务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领导成员,另一类是非领导成员。这种划分在管理上也有它重要的意义。领导成员跟非领导成员的第一个区别,是看管理权限是否在本单位;第二个区别,就是领导成员和非领导成员在日常人事管理方面的制度上,有许多不同的要求。《公务员法》新增加的,就是离职后从业限制的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的,原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在离职三年内,其他公务员在离职两年内,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或者其他盈利性组织任职,不得从事与原业务工作直接相关的盈利性活动。”也就是说,领导成员离职后,限制三年;非领导成员离职后,限制两年。

2、公务员职务序列。《公务员法》规定,国家根据公务员职位类别设臵公务员职务序列。公务员职务对应相应的级别。公务员职务分为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领导职务层次由高至低依次为:国家级正职、国家级副职、省部级正职、省部级副职、厅局级正职、厅局级副职、县处级正职、县处级副职、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共10个领导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在厅局级以下设臵。其中,综合管理类非领导职务由高到低依次为:巡视员、副巡视员、调研员、副调研员、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科员、办事员,共8个非领导职务层次。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对公务员进行分级,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一个特色。公务员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二十七级至一级。《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管理规定》明确了各职务层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1)国家级正职:一级;(2)国家级副职:四级至二级;(3)省部级正职:八级至四级;(4)省部级副职:十级至六级;(5)厅局级正职:十三级至八级;(6)厅局级副职:十五级至十级;(7)县处级正职:十八级至十二级;(8)县处级副职:二十级至十四级;(9)乡科级正职:二十二级至十六级;(10)乡科级副职:二十四级至十七级。综合管理类公务员非领导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是:(1)巡视员:十三级至八级;(2)副巡视员:十五级至十级;(3)调研员:十八级至十二级;(4)副调研员:二十级至十四级;(5)主任科员:二十二级至十六级;(6)副主任科员:二十二级至十七级;(7)科员:二十六级至十八级;(8)办事员:二十七级至十九级。

3、公务员衔级管理。公务员法规定,在实施职位管理的同时,国家根据人民警察以及海关、驻外外交机构的工作特点,设臵与其职位相对应的衔级。衔级根据实际管理需要依法设臵,职务与衔级不是彼此完全独立的关系。衔级的主要功能是,在特定的工作场景下能够迅速识别身份,理顺指挥关系,完成工作任务。人民警察、海关、外交机构公务员的工作有其特殊性。如,警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和刑事司法力量。警察队伍中有80%以上的人员集中在基层和一线,执勤高度分散。人民警察在打击犯罪的现场执法中经常是各部门、各警种协同作战,特定场合下可能出现彼此互不相识的情况,而警衔制度可以迅速确定彼此之间的指挥关系。在警衔的具体设臵上,设5等13级。(1)总警监、副总警监;(2)警监:一级、二级、三级;(3)警督:一级、二级、三级;(4)警司:一级、二级、三级;(5)警员:一级、二级。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1)部级正职:总警监;(2)部级副职:副总警监;(3)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4)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5)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6)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7)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8)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9)科员(警长)职:二级警督至三级警司;(10)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海关公务员在打击走私的现场执法中会出现类似的情形。所以,海关官衔也设臵5等13级。驻外外交机构公务员是国家派驻各国大使馆、总领事馆、领事馆以及常驻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代表处等驻外外交机构工作的工作人员,其衔级拟定分为:大使衔、参赞衔、一等秘书衔、二等秘书衔和随员衔,并将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通过专门立法形式予以明确。

(四)关于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途径

进入公务员队伍的途径,也叫公务员队伍的入口,是关系到公务员队伍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关口。这个入口非常关键,所以我们人事管理工作者经常有一句话叫“严把入口关”。《公务员法》在严把入口关方面,跟《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明确规定了非公职人员或者非公务员身份的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渠道,主要包括五种:即录用、调任、公开选拔、选举和聘任。

1、考试录用。这是进入公务员队伍的一条最基本的途径或者最主要的途径,也是进入公务员队伍比例最大的一个进口。录用的范围是指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包括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和主任科员四个职务层次。“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是适应职位分类制度而确定的,包括担任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中相当于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录用的对象是机关以外的所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公民,而不限于从事公务的人员。录用的方式是实行“凡进必考”,经过严格的考试来进行。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县、乡机关中存在“股长”、“副股长”,这不属于公务员法中规定的领导职务,因而,县、乡机关如果从公务员队伍以外的人员中补充担任“股长”、“副股长”的人员,不能直接从机关外调任,而应适用考试录用。

2、调任。非公务员身份的人员,可以通过调入的办法进入公务员队伍,取得公务员身份。调任的范围主要是担任领导职务和相当于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调任的对象是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调任的基本程序就是考察,看他是否符合调任条件。如果符合,按照惯例一次审批就行了。但是《公务员法》里面还规定了一句话,就是必要时可以对拟调任人选进行考试。这一条是《公务员法》在过去《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新增加的一个要求。

3、公开选拔。从适用对象上跟调入对象完全一致;略微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公开选拔的担任领导职务人员,主要是部门的副职多一点。公开选拔的程序更接近于考试录用的程序。

4、选举。适用于选任制的公务员。与前面几种进入途径最大的区别,就是要经过一定的会议进行投票或者表决,决定此人能不能当公务员。

5、聘任。非公务员身份的人员要当公务员,可以通过聘任进入公务员队伍。聘任制是《公务员法》在确定公务员队伍入口方面的一个最大的改革措施,也是《公务员法》和现行的《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最大的创新点之一。聘任制公务员主要依据聘任合同进行管理,不执行公务员法有关工资、福利、保险的规定。聘任期满,任用关系自然解除。需要时,可以约定续聘。实行聘任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机关对一些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降低对一些辅助性人员的用人成本,形成一种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弥补委任制任用方式的僵化和不足的方面。

此外,根据国家指令性安臵政策,如国家规定可按军转干部的15%增加行政编制,主要用于安排部分师、团级职务的军转干部。另外,在职公务员,即已经通过法定方式取得公务员身份的人员,从现工作单位或者部门交流到其他机关工作,属于工作单位的变动,不是公务员关系的重新确立,不必再考试录用,可以按照公务员交流的规定直接办理手续。除以上途径外,其他由企业直接进入机关或由事业直接进入机关的,均为逆向流动,属于政策严格限制流动的范畴。

(五)关于公务员队伍的管理

公务员管理包括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惩戒、培训、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职位聘任等方面。有些内容很好理解,这里重点对公务员的考核、交流、辞职辞退、奖励惩戒和职务任免的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1、公务员考核。《公务员暂行条例》将公务员考核等次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从实践看,这样的三个等次,在“称职”和“不称职”之间缺少过渡层次,不容易发挥考核的区分作用,容易形成大平台现象。因此,《公务员法》将公务员考核等次划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一般来说,每个等次的基本要求是:优秀:公务员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都表现出色,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成绩显著。《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优秀比例不超过15%。称职:公务员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都达到任职的要求,很好或者比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基本称职:公务员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勉强达到任职的要求,勉强完成工作任务。不称职:公务员政治、业务素质较差,达不到现任职务的要求;或在某一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不能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在实际执行中,各个等次的具体标准,应根据公务员的不同类别、不同部门、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加以具体化,分别作出规定。公务员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考核结果是否反馈给被考核者,各国做法不一致。法国规定,考核分数通知被考核者,并由本人签字;评语的基本评价也告知本人。英国只有在评语为劣等时,才通知本人,并说明理由。日本则不把考核结果通知本人。我国《公务员法》规定,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这一做法体现了公务员权利保障的原则和考核结果的公开透明,使公务员能够了解单位对自己的基本评价,看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为了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防止因个别人的好恶恩怨、单纯主观印象或其他原因而造成考核结果不公平、不合理,《公务员法》还赋予公务员对考核结果申请复核和申诉的权利。另外,公务员法还把定期考核结果确定为调整公务员的职务、级别和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公务员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不称职的,按照规定程序降低一个职务层次任职;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要予以辞退;在定期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称职的,按照国家规定享受年终奖金;累计5年定期考核结果均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可以在职务对应级别范围内晋升一个级别。

2、公务员交流。是指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公务员个人愿望,通过调任、转任、挂职锻炼等形式变换公务员的工作职位,从而产生或变更公务员职务关系或工作关系的一种人事管理活动与过程。公务员交流的范围,包括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两种。内部交流,是指在公务员队伍内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流和在同一部门内不同职位之间的交流。外部交流,是指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的交流。这里所称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主要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机关中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国残联、宋庆龄基金会、法学会等群众团体机关中的工作人员等。公务员交流的方式,分为调任、转任、挂职锻炼三种。调任在前面已有详述;转任是指公务员因工作需要或者其他正当理由在机关系统内跨地区、跨部门的调动,或者在同一部门内的不同职务之间进行的转换任职;挂职锻炼是指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挂职学习。挂职锻炼期间,不改变与原单位的人事关系。调任是从机关外调入到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副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属外部交流范围;转任是公务员的内部交流,不涉及身份的变动,只是改变了行政隶属关系,即职务关系发生变更;挂职锻炼既可以在机关内部进行,也可在机关外进行,但均不改变公务员身份,也不改变其行政隶属关系,只是临时改变其工作关系。

3、辞职辞退。公务员辞职辞退是公务员管理的重要环节,它与公务员的录用、退休等一起,形成公务员队伍人员更新机制,在促进公务员队伍的新陈代谢,保证公务员队伍的精干和活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公务员辞去公职,是指公务员根据本人意愿提出,并经任免机关批准,依法解除其与机关的职务关系。辞退是指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条件,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在法定的管理权限内做出的解除其与公务员之间存在的职务关系的行为。这里我从三个方面对公务员辞职辞退的内容作以阐释。一是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条件。公务员承担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关系重大,在保证公务员辞去公职权利的同时,也必须保障公共利益不受损害。辞去公职的限制性条件有以下五个:(1)未满国家规定的服务年限的。公务员法对最低服务年限没有做出具体规定,留给下一步的单项法规进行规定,但规定了公务员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不得提出辞去公职的申请,任免机关也不得批准该公务员的申请;(2)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脱密期限的。这里的特殊职位,是指保密法规定的“经管国家秘密事项”的工作岗位。秘密事项包括国家事务重大决策中的秘密事项、国防建设和武装力量活动中的秘密事项、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中的秘密事项。关于脱密期限,依照国家有关保密的法规规定执行;(3)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现象,某个公务员承担或参加某项重要工作,该项工作未完成时,如果中途换人,有可能影响工作全局,损害国家利益。在这种情形下,公务员也不得辞职。这里的“重要公务”是指与国家或者机关的重大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务活动;(4)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上述情形也可以概括为:“正在接受审查的”,包括审计审查、纪律审查、司法审查。纪律审查和司法审查一般是指已正式立案的。这一规定也是为了防止违法违纪人员以辞职来逃避责任;(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这项是兜底条款,为进一步完善辞去公职制度留下了余地,但同时也表明,对公务员辞职的限制性条件只能由法律、行政法规来进行规定,以便于更好地保护公务员的权益。二是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的几种情形。第一种情形因公辞职。是指担任领导职务主要是担任选任制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变动职务,依照法律或者章程的规定,向任免机关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第二种情形自愿辞职。是指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因个人或者其他原因,自愿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自愿辞职是领导干部的一项权利,也是健全正常的退出机制,实现干部能上能下的一条重要渠道。同时,对自愿辞职的也做出了必要限制,根据《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在涉及国家安全、重要机密等特殊职位上任职且不满脱密期限的;党政领导干部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由人大、政协选举、任命、决定任命的领导干部任职不满一年的;正在接受纪检机关(监察部门)、司法机关调查或者审计机关审计等情况的,不得辞去领导职务。第三种情形引咎辞职。是指公务员中的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重要领导责任,不宜再担任现职,由本人主动提出辞去现任领导职务。引咎辞职是担任领导成员的公务员对本人失职失误的一种主动追究。《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明确了党政领导干部引咎辞职的九种情形和程序,这里就不细说了。第四种情形责令辞职。是指任免机关根据领导成员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通过一定程序责令其辞去现任领导职务。责令辞职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领导成员应引咎辞职,本人不提出辞职的;二是根据领导成员任职期间的表现,认定其已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责令辞职实际上是组织上对不再适合担任现职的领导成员的一种组织处理。三是不得辞退公务员的情形。从保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出发,公务员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退公务员:(1)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公务员,不得辞退。首先,公务员是在工作中遭遇事故或者因工作原因接触有害环境,造成了残废;其次,公务员现在的状态是丧失或者部分丧失了工作能力;(2)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公务员,不得辞退。公务员在工作中患了重病,或者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负伤,精神和经济的压力增加了,需要所在机关予以特别的关怀和爱护。不同的疾病和伤情,治疗期长短不同,对此应按有关规定执行;(3)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不得辞退。孕期、产假、哺乳期,是女性公务员的特殊时期。规定不得辞退处于这个期间的女性公务员,体现了国家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一贯精神,这与劳动法的规定也是一致的,使得女性公务员和企业女职工一样受到了应有的法律保护,完善了我国对妇女的法律保护体系;(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这是一个兜底条款,给以后完善辞退制度留下余地。根据该条规定,有关辞退的情形只能由法律和行政法规设定,地方性法规以及政府规章等均不可以设定辞退公务员的情形,这有利于保证把辞退限定在适当的范围内,防止辞退的滥用。

4、奖励与惩戒。公务员奖励制度,是指机关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有关章程的规定,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工作业绩或者有其他突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一定荣誉或者物质利益以示鼓励的制度。奖励的种类分嘉奖、记三等功、记二等功、记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对受奖励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予以表彰,并给予一次性奖金或者其他待遇。对在本职工作中做出成绩的,一般应当结合公务员考核进行。对在特定环境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应当随时给予奖励。《公务员法》规定了给予奖励的10种情形,非常清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国家公务员奖励暂行规定》明确了奖励的审批权限:嘉奖、记三等功,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记二等功,由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批准。记一等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后,由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经本级政府人事部门审核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务院工作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经国务院人事部门审核同意后,由国务院工作部门批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奖励权限的规定,给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的人民政府领导人员奖励,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对政府工作部门领导人员的奖励,由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审批机关在给予国家公务员奖励时,应当按国家公务员管理权限,征得主管机关的同意。公务员惩戒制度,是公务员违反纪律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对公务员处分应当具备一定条件:一是公务员有违法或者违反纪律的行为。“违法”就是没有按照法律规定作为或不作为。“违纪”既包括违反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不得违反的十六项纪律规定,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专门为职位或者工作性质特殊的公务员做出的特殊纪律规定,还包括各机关制定的内部纪律,当然这些内部纪律不得与法律、法规规定的纪律相矛盾。二是公务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按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纪律责任,且不存在免予处分的情形。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机关可以依照法定程序对公务员的违纪行为进行处分。处分的种类由轻到重依次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处分的后果是:受警告处分的在处分影响期限内,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但可以晋升工资档次。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仅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而且也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受撤职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应降低一定职务层次任职,还要按照规定降低其级别。受开除处分的,自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今后不得再次被录用为公务员。公务员免予处分,是指机关对虽有违反纪律行为,但情节显著轻微,且经过批评教育已经认识错误并能够改正的违纪人员的一种处理措施。免予处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公务员的行为构成违纪但不违法。二是违纪行为显著轻微,也就是说违纪行为情节不恶劣,也没有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后果危害不大。三是违纪者本人经批评教育后已认识了错误并能够及时改正。需要指出的是,具备上述三个条件,是“可以”免予处分,不是“必须”或“应当”免予处分,是否免予处分还应当考虑到违纪行为的性质、本人的一贯表现等因素。处分的解除,受处分的公务员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受到降级、撤职处分的公务员在解除处分后,并不视为恢复该公务员在受处分前的级别和职务,今后的晋级、晋职应当在受处分后新确定的级别和职务的基础上进行。受到开除处分的,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已经解除,不存在处分的解除问题。

5、职务任免。这里重点对公务员任职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进行阐释。《公务员法》规定,任命公务员职务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前提条件:有编制、有职数、并有相应的职位空缺。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前两个条件有编制、有职数,这是根据我国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来规定的。按照现行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任何机关根据承担的职能任务核定的编制数额,都是确定的,不能突破;机关的职数即职务的比例和数额也是确定的,也不能突破。因此,任命公务员职务,必须在本机关的编制数额和职数限额之内进行。第三个条件即有相应的职位空缺,是根据机关职位管理的需要做出的规定。比如任命某人为甲处副科长,甲处就必须有副科长的职位空缺,如没有空缺则不能任职。尽管不突破该单位副科长总数限额,也是不允许的。这种规定,目的是保证机关内设机构职位管理科学,人员构成合理,有效完成承担的职能,避免出现机关职位管理混乱、履行职能不平衡等问题。

(六)关于公务员的退出机制 公务员队伍建设,既要解决“能上能下”的问题,还要解决“能进能出”的问题。退出出口总体上来讲,应该说有六个途径: 第一条途径,调出。调出是公务员队伍的一个很重要、很基本的一个出口。调出分两种,一种是个人自愿申请调出,一种是组织安排调出。第二条途径,退休。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退出机制。公务员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或完全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出公务员队伍;达到一定工龄的,可以申请提前退休,退出公务员队伍,享受退休待遇。第三条途径,辞职。最大的变化,就是《公务员法》的辞职概念,与《公务员暂行条例》比起来扩大了。公务员辞职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辞职离开机关,离开公务员队伍;另一部分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可以不离开公务员队伍,只申请辞去担任的领导职务。第四条途径,辞退。前面已经作了详细阐述,这里不再多讲。第五条途径,任期届满。指选任制公务员任期届满不再连任并且离开公务员队伍的情况。第六条途径,聘任制公务员解聘问题。分三种情况:一是聘任合同期满,双方不再续聘;二是在聘用期内,双方协商解除聘用合同;三是聘用期内,依法单方面的解除聘用合同。

篇7:金水湾二期12#楼结构设计

南京金水湾二期12#楼位于南京市六合区金水湾二期拆迁安置房小区内, 该小区在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富民街西侧, 南至原交通局水上搜救中心, 东至金水湾一期安置房小区, 西至八百河, 北至规划中的冶浦公园。本工程建筑面积约为9255m2, 地下-2层为设备用房, 层高为4m, 与周边全地下车库相连;-1层为半地下自行车库, 层高为2.8m;地上15层为纯住宅, 层高均为2.8m;局部16层为电梯机房。

2 设计参数及荷载取值

2.1 设计参数

该工程的结构设计基准期和使用年限为50年, 安全等级为二级, 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0.10g) , 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场地类别为Ⅲ类, 设防类别为丙类。

2.2 风荷载

基本风压按荷载规范南京地区50年一遇的基本风压0.4KN/m2.

3 结构布置

本工程建筑平面布置较规整, 左右两边对称, 但建筑要求房间内不能有梁、柱角凸出。此建筑主体高度约43m, 所以综合考虑, 采用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体系是由剪力墙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侧向力的结构, 布置方法是利用建筑外墙和内隔墙位置布置剪力墙。布置时须纵横向交叉布置使之连成整体, 墙肢有工字型、T形、[形、L形、Z形截面形式。整浇楼 (屋) 盖对其支撑约束使之在竖向荷载下不会发生整体失稳破坏。本工程采用的是T形、[形、L形剪力墙。-2层剪力墙混凝土强度等级考虑到与相连的地库强度等级相同, 采用C40级, 墙厚为250mm;-1层剪力墙采用C35级混凝土, 墙厚为200mm;1~16层采用C30级混凝土, 墙厚为200mm, 具体剪力墙布置如图1所示。

4 结构计算采用软件及结构分析

本工程结构计算时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设计软件PK-PM2010.V2.2版本。

4.1 周期比

PKPM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结果详见图2, 以扭转为主的自震周期Tt与以平动为主的第一自震周期T1比值为0.804,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5条规定, A级高度高层建筑该比值不应大于0.9, 本工程满足这条要求, 说明布置的剪力墙的抗扭刚度较强。若不满足要求的话, 就需要调整剪力墙的布置, 来增大结构的抗扭刚度。

4.2 位移比

PKPM模型SATWE位移输出文件中, 该工程层间位移比最大为1.25,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3.4.5条规定,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水平地震作用下, 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 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 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扭转位移比为1.5时, 该楼层的扭转变形较大, 相当于一端位移为1, 另一端为3;扭转位移比为1.2时, 相当于一端位移为1, 另一端为1.44, 该工程层间位移比结果见图3。X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之比最大为1.03, 说明X向布置的剪力墙的抗扭刚度很好。Y向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之比最大为1.25, 说明Y向布置的剪力墙的抗扭刚度亦较好。

4.3 剪重比

4.4 轴压比

PKPM模型中, 第1层、第2层剪力墙轴压比均在0.6以下, 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7.2.13条: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 三级剪力墙肢的轴压比不宜超过0.6的规定。第3层因混凝土强度等级调整为C30, 墙厚为200mm, 部分L形墙体在长肢方向轴压比为0.55左右, 短肢方向为0.64左右, 看似短肢方向轴压比超规范规定的限值, 但根据PKPM手册介绍, 在PKPM程序具体实现中, 自动把连续的直线墙肢作为一个墙肢来计算轴压比, 没有考虑L形、T形、十字形剪力墙等复杂连接情况, 如果仅判别单个墙肢的轴压比, 没有考虑与其相连的墙肢, 边框柱等构件的协调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合理的。SATWE软件针对此提出了“组合轴压”验算功能, 然后给出所选墙肢的合并轴压比验算值满足规范要求即可。所以模型中有部分短向墙肢轴压比为0.64左右的, 和与之相连的墙肢组合轴压比小于0.6, 亦满足要求的。如果一些工程中组合轴压比亦大于规范规定的限值, 就需要调整剪力墙的一些参数了, 如加长不满足轴压比要求的墙肢长度、加大墙肢厚度, 或提高整层剪力墙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或再增加剪力墙的布置均可达到减小轴压比的效果。

5 结语

高层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空间结构, 它不仅形状复杂多变, 里面体型也各式各样, 剪力墙等为竖向抗侧力构件, 有楼板将它们连为整体, 这是一个高次超静定的三维空间结构, 要进行内力和位移计算, 就必须将其简化为计算模型, 同时模型建立时应有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本工程在剪力墙布置上及梁平面布置上都遵循该原则来布置的, 在做到安全的同时, 亦应考虑到经济性, 这些均需要结构师们充分运用概念设计去把握。

参考文献

[1]周红萍.剪力墙结构高层住宅的结构设计[J].安徽建筑, 2004.

[2]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3]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上一篇: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论下一篇:不抛弃不放弃初中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