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研究新进展

2024-05-03

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研究新进展(共12篇)

篇1: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研究新进展

云开地区新元古代蛇绿岩的地球化学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粤西云开隆起区西北缘信宜贵子、茶山一带浅变质云开群底部层状、似层状变基性、超基性岩的研究表明,变基性岩以变玄武岩、变辉长岩、斜长角闪岩为主,变超基性岩则主要为蛇纹石化橄榄岩、橄辉岩和角闪辉石岩,它们是遭受后期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强烈改造的蛇绿混杂岩.变基性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略有差异的两类:茶山的TiO2=0.71%~2.16%(平均1.38%),(La/Yb)N=0.67~1.91,轻稀土略亏损-平坦,La/Nb、Ce/Zr、Zr/Nb、Zr/Y、Ti/Y平均值分别为1.19、0.31、15.75、2.08和434.98,Nb/Th平均值为4.0,εNd(t)=1.4~1.8;贵子的TiO2=1.55%~1.89%(平均1.74%),(La/Yb)N=2.13~2.80,轻稀土略富集,La/Nb、Ce/Zr、Zr/Nb、Zr/Y、Ti/Y平均值分别为0.84、0.22、13.04、4.15和351.93,Nb/Th平均值为5.8,εNd(t)=2.4~5.0,均显示俯冲带上(SSZ)和洋中脊(E-MORB)构造环境的玄武岩,并来自富集地幔源区.变超基性岩蛇纹石化橄榄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具典型的U形特征,显示为具地幔交代作用的`LREE富集地幔残余.茶山和贵子变基性岩的Sm-Nd、Rb-Sr全岩同位素等时线年龄分别为824±77 Ma和667±43 Ma、663±17 Ma.这为华南存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的洋盆提供了重要证据,而且在洋盆初始阶段有地幔柱或OIB物质组分的加入.

作 者:彭松柏 金振民 付建明 何龙清 蔡明海 刘云华 PENG Songbai JIN Zhenmin FU Jianming HE Longqing CAI Minghai LIU Yunhua 作者单位:彭松柏,PENG Songbai(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443003)

金振民,JIN Zhenmin(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付建明,何龙清,蔡明海,刘云华,FU Jianming,HE Longqing,CAI Minghai,LIU Yunhua(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443003)

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年,卷(期):200680(6)分类号:P5关键词:云开地区 变基性超基性岩 蛇绿岩 新元古代 构造意义

篇2: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研究新进展

中国北方地区保留了晚更新世以来大量的冰缘遗迹.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 在寒区和干旱区分别出现冰缘地貌、正逆向沙化等问题, 综合不同区域的地质遗迹, 从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可进一步分析气候环境变化问题. 5-7月调查中, 在鄂尔多斯和大同地区分别发现了新的砂楔和土楔;在大兴安岭生态定位研究站设立了8个钻孔和2套自动气象站, 开启了冻土、湿地、积雪研究以及现代陆面过程对下伏冻土影响的研究;在黄岗梁地区新发现了一个冻融褶皱;调查了松嫩沙地古沙丘及古土壤活动与冻土进退的关系;发现小兴安岭地区冻土退化显著, 岛状冻土散布于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区;三江平原西部农业开发强烈改变了地表覆盖, 冻土温度升高显著, 冻土上限下降明显, 甚至厚度较薄的冻土消失. 后期工作希望通过综合、集成分析以上结果, 探讨我国北方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冻土南界及环境变迁.

作 者:杨思忠 金会军 郭东信 吕兰芝 常晓丽 何瑞霞 于少鹏 孙广友 张秋良 周梅 YANG Si-zhong JIN Hui-jun GUO Dong-xin L(U) Lan-zhi CHANG Xiao-li HE Rui-xia YU Shao-peng SUN Guang-you ZHANG Qiu-liang ZHOU Mei  作者单位:杨思忠,金会军,郭东信,吕兰芝,常晓丽,何瑞霞,于少鹏,YANG Si-zhong,JIN Hui-jun,GUO Dong-xin,L(U) Lan-zhi,CHANG Xiao-li,HE Rui-xia,YU Shao-peng(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

孙广友,SUN Guang-you(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32)

篇3:依恋研究的新进展

自20世纪60年代 Bowlby 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如开展的婴儿期以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本文旨在对第三个发展阶段的进展进行总结。

1 不同年龄儿童依恋的纵向研究

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精神分析家认为,儿童形成对母亲的依恋是依赖母亲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这个时期特殊的口唇区刺激的需要;其后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依恋行为是由于母亲反复降低儿童的饥饿,儿童习得了第二驱力造成的。然而,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孤儿虽然得到了身体上的看护,但仍然表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促使John Bowlby 对依恋开始进行精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综合心理分析、认知发展、习性学和控制系统等理论的新的依恋理论[4],这个理论成为以后依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Bowlby 认为,儿童的依恋是一个具有目标校正( goal-corrected )策略的行为控制系统,儿童应用“组织观点”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与母亲的关系。研究发展到现在,这个理论已得到很多的补充。现在的理论认为[5],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长期影响。

由于对婴儿期儿童的研究有一套信度和效度很高的测量方法“陌生情境测验”[6],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婴儿的行为来观察母婴关系的质量。研究表明[7],婴儿期影响依恋关系的因素与母亲和婴儿双方的特点有关。对母亲方面的影响因素的研究[8]表明,母亲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度等特点对婴儿依恋关系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母亲参与照顾婴儿的质量和态度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婴儿本身的特点,如气质也对依恋有重要影响。有研究[9]发现:婴儿的气质,如规律性和反应阈等气质特点影响母婴依恋关系。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母亲与婴儿相互作用的吻合度(goodness of fit),研究结果[10]表明,安全性最高的母婴依恋关系,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是吻合度最高的行为方式。

篇4: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研究新进展

东昆仑南带加嗡门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的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叠层石组合以大型锥叠层石及其相关的分子 Conophyton garganicus var. inkeni,C. cf. ressoti Menchikov, Jacutophyton f. 和Conicodomenia cf. longotenuia等最丰富, 并与Baicalia共生, 故可视之为Conophyton-Baicalia组合.这叠层石组合可以与天山、华北等地蓟县系中部-青白口系中部叠层石组合对比,尤其酷似于天山地区蓟县系的爱尔基干组合和华北蓟县系的闪坡岭叠层石组合,而显著有别于华南地块.它还可以与南乌拉尔、西伯利亚、北美、北非和阿拉斯加半岛等地区的中里菲界上部--上里菲界下部层位中的叠层石组合对比.加嗡门叠层石组合的时限为距今1 300~850 Ma,大致为蓟县纪中期-青白口纪中期或中里菲晚期-晚里菲早期.东昆仑南带存在前寒武纪微地块,当时此微地块的古地理和古环境与天山、华北、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半岛等地区的前寒武纪地块相似,均位于低纬度区,其上均广泛发育适宜叠层石繁育的温暖陆表海,它们可能共同处于罗迪尼亚超大陆的.低纬度大陆边缘部位,与华南地块的不同.这对本区和东昆仑地层和大地构造研究,以及对罗迪尼亚超大陆重建提供了新的古生物约束.

作 者:边千韬 朱士兴 I. I. Pospelov M.A. Semikhatov 孙淑芬 陈代钊 那春光 Bian Qiantao Zhu Shixing I. I. Pospelov M.A. Semikhatov Sun Shufen Chen Daizhao Na Chunguang 作者单位:边千韬,陈代钊,那春光,Bian Qiantao,Chen Daizhao,Na Chunguang(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朱士兴,孙淑芬,Zhu Shixing,Sun Shufen(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

I. I. Pospelov,M.A. Semikhatov,I. I. Pospelov,M.A. Semikhatov(Geological Institute,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Moscow 109017,Russia)

篇5: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

优质高产大豆育种研究新进展

农作物新品种在农业各项增产措施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十五”以来,我们在培育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进展,实现了“多出品种”、和“出好品种”的育种目标。我们运用高效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材料、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变异后代、扩大育种群体规模、生物新技术的运用、目标性状的有效鉴定与筛选、异地加代与穿梭育种、及时升级试验与区试报审等),在原来工作基础上仅用四年时间(2001—2004年)共育成10个优良大豆新品种,包括2004年审定1个(科丰17号—北京市审定)、2003年审定3个(科丰14号—国家审定,科新7号—北京市审定,科新8号—北京市审定)、2002年审定3个(科新4号—北京市审定,科丰15号—天津市审定,科丰37号—天津市审定)和2001年审定3个(科新3号—国家审定,科新6号—北京市审定,科丰53号—天津市审定)。其中一些品种正在生产上扩大示范推广。这些大豆新品种的共同特点是品质优良和产量高(比区试对照品种的增产幅度在6%—25%),优质主要表现在籽粒商品性好(粒大均匀、黄种皮、浅种脐)和蛋白质含量高(42.2%—49.98%),而且脂肪含量也不低(18.6%—21.0%),很受农民和加工企业的欢迎, 也符合外贸出口标准。在这10个新品种中,就百粒重而言:≥25克的有5个(科丰14号、科丰15号、科丰17号、科丰53号、科新6号)、≥22克的有8个,而≤20克的只有2个(科新7号、科新8号);在蛋白质含量方面:≥45%的有4个(科新3号、科新6号、科丰14号、科丰53号)、≥42%的为全部10个品种。这些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对我国优质大豆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大豆新品种 大粒 高蛋白 育种研究 进展

篇6:鸡基因组研究新进展

鸡基因组研究新进展

鸡基因组测序草图的完成标志着禽类功能基因组时代的到来.鸡不仅是全世界广泛饲养且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禽类, 而且是极具生命科学研究价值的`模式动物.因此,鸡基因组测序草图的完成将对遗传育种和生物学研究有重要的影响.文章综述了近年来鸡基因组研究的最新进展,主要内容包括鸡基因组的有关数据、物理图谱、遗传连锁图谱、比较基因组学、序列表达标签、生物信息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对鸡基因组研究结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 者:牟彦双 李辉 MU Yan-Shuang LI Hui  作者单位:东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哈尔滨,150030 刊 名:遗传  ISTIC PKU英文刊名:HEREDITAS(BEIJING) 年,卷(期):2006 28(5) 分类号:Q3 关键词:鸡   基因组   功能基因组  

篇7:中药发酵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随着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疾病的发生也呈泛滥趋势,由疾病造成的死亡及用药投入在逐年增加,给养殖业带来惨痛的损失。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病菌不断变异,耐药菌株层出不穷,抗生素的有效性不断下降,并导致动物免疫力低下,同时病害反复发作。形成了无药可用的局面。由于药残严重,又给人类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已刻不容缓。

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历经十年科技攻关,共同开发的中药发酵制剂,秉承中华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中草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又提高中草药物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微生物制剂调节自身菌群平衡,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充分体现了治于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科学理念。

中药发酵制剂经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秦皇岛正大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几家大型养殖使用,产品效果显著,并在众多养殖场产生强烈反响。该制剂的绿色安全,标本兼治的实用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所信赖。

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具备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实时机也日趋成熟。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成功开发出一系列中药发酵制剂,市场推广的速度逐渐加快。可以预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中草药物对扩大中药治疗范围、机型改进、创制新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中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提供新途径,给中药研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为中兽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起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必将成为中兽药研究的新领域。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代,我国在中药现代化方面进展较慢,除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接轨外,研究手段落后也是原因之一,使中药未能被国际社会充分接受。中药的加工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也应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中药非常讲究炮制,通过炮制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由于真菌在微生物中具有种类多、次生代谢产物多、培养条件比较简单等特点,因此应当是发酵中药的主要功能菌。

1、微生物的药用历史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真菌防病治病的国家,早在东汉年间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等药用真菌分别列项论述,这些药物至今沿用不衰。从这些真菌中药中已经分离到相应的纯菌种,有些已实行人工种植物代替野生品,不能人工种植子实体的,也可以通过培养菌丝体来代替,充分满足了医疗用药的要求,也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药用微生物分类、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制剂学及遗传育种、栽培驯化、发酵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微生态制剂、灵芝菌、虫草菌、蜜环菌、阿氏假囊酵母、竹红菌等在保健品和药品开发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由于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生理活性,因此受到化学工作者和药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2、发酵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僵蚕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成的。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药。但这些品种都是利用自然界天然的菌种发酵的,一般多为霉菌、酵母、细菌等,由于菌种不纯,针对性不强,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接入的微生物种类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也不可能根据需要将几种微生物组合接种在一起;另一方面,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所以微生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微生物是发酵炮制中药的有力工具,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酶是一切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如米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酯化酶、酰胺酶、淀粉酶和糖化酶等,酵母在发酵时可产生蔗糖酶、淀粉酶、脂肪酶、酒化酶等,这些酶中既有胞内酶,也有胞外酶;既有合成酶,也有分解酶。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据马田田等报道,提取小檗碱之前,药材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后,可以提高小檗碱的收率<3,4>。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和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复方、协同作用。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代谢反应,因为中药的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菜籽饼、棉籽饼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脱去有毒物质,从而用来饲喂牲畜;也有可能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原来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变得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由于微生物生长主要消耗的是动植物的蛋白质、糖等常规物质,有可能对有效成分有浓缩作用,如发酵法提取薯蓣皂苷就是通过发酵去除薯蓣中的淀粉。就微生态制剂而言,有益菌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如双歧杆菌。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

4、微生物类群为中药发酵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产物的微生物仅真菌就达200余种,抗肿瘤的真菌200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占藻类、菌类、地衣类等同属低等药用植物467种的63.8%,是低等药用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菌株,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可能在中药发酵中具有不同的效果。但不同的微生物有时会产生大体上类似的生理活性物质,如人们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多达几百种真菌,但它们所产生的冬虫夏草的效果都是类似的;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类群发酵处理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如发酵淡豆豉时,用桑叶、青蒿同制的,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麻黄、紫苏等同制的,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

篇8: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研究新进展

扬子区新元古代雪球时期古环境的分子地球化学证据

本文对采自中国南方典型剖面新元古界-下寒武统的43块岩样,包括16块冰期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镜质组反射率测定及可溶有机质饱和烃色谱和色谱-质谱等常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冰期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比非冰期要低1~2个数量级,表明冰期海洋中仍具有一定的生物产率但严重降低,可能是由于“雪球”时期低的海水温度和冰雪覆盖严重影响了生物生存的原因.江口和南沱冰期沉积物中检测出一定量的来自叶绿素先驱物的姥鲛烷和植烷等类异戊二烯烃系列,表明“雪球”时期,扬子区古海水仍然存在微弱的透光带,局部地区没有完全被冰雪所覆盖,光合生物仍能进行一定的光合作用,在岩石中还发现了丰富的甾萜烷类生物标志化合物,也表明一些生物得以存活下来.与非冰期沉积物相比,冰期沉积物中老鲛烷+植烷绝对含量要低1~2个数量级,表明“雪球”时期的光合作用严重减弱.分子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雪球”时期,扬子区的古海洋并没有完全被冰雪覆盖,局部地区仍存在无冰的`水体,一些生物得以存活和演化.这些经受了环境重压熬过漫漫寒冬而存活下来的生物对其后的“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李美俊 王铁冠 LI Meijun WANG Tieguan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00刊 名:地质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年,卷(期):81(2)分类号:P5关键词:雪球 扬子地区 新元古代 光合作用 植烷 古环境

篇9:大脑功能一侧化研究的新进展

大脑功能一侧化研究的新进展

80年代初,大脑两半球功能活动一侧化现象的`基本发现引起了人们对心理活动机制的许多推测.近期的研究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分离后的左右脑可能不存在“双重意识”;左右脑半球有可能都介入了视觉空间信息的加工;正常人左右脑半球的机能优势活动存在复杂的时间―空间动态一侧化关系.

作 者:蔡厚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 分类号:B845 Q189 关键词:大脑功能一侧化   双重意识   视觉-空间信息加工   时间-空间动态一侧化关系  

篇10:卟啉类抗癌药物研究新进展

本文对目前以卟啉为基础的抗癌药物进行了综述,主要阐述了临床上或临床前试验中卟啉类抗癌药物新进展与构效关系.

作 者:于克贵 周成合 李东红 YU Ke-gui ZHOU Cheng-he LI Dong-hong 作者单位:于克贵,周成合,YU Ke-gui,ZHOU Cheng-he(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400715)

李东红,LI Dong-hong(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重庆,400042)

篇11:西方群体自我偏爱研究的新进展

西方群体自我偏爱研究的新进展

回顾了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自我偏爱现象的研究进展,描述并讨论了相关的测量方法(即直接测量与内隐测量),用现代动机理论(社会认同理论、最优差别理论、减少主观不确定性理论、恐惧控制理论及社会支配理论)对这一社会现象作进一步解释,同时指出今后研究方向.

作 者:姜燕琴  作者单位: 刊 名:龙岩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ONGY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1(4) 分类号:B841 关键词:自我偏爱   外显测量   内隐测量  

篇12: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新进展

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研究新进展

众所周知化石燃料储量有限,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能源的快速消耗最终会使这些有限的资源消耗殆尽.人们期望通过提高替代能源,包括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例,缓解这种危机和压力.实际上,只要我们能够利用辐射到地球表面上太阳能的一小部分,就可以满足我们目前的能源消耗.

作 者:李秋叶 吕功煊 LI Qiu-ye LU Gong-xua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刊 名:分子催化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CHINA)年,卷(期):200721(6)分类号:O643.32关键词:光催化 制氢 染料敏化 固溶体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藏东波密-察隅地区新元古代-寒武纪波密群研究新进展】相关文章:

上一篇:2023年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刑法常识练习题下一篇:成功再审申请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