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格式是什么

2024-05-09

报告的格式是什么(精选8篇)

篇1:报告的格式是什么

审计报告的写法格式是什么

一、审计报告的棍念

审计报告是在审计任务完成以后,向派出的审计机关或有关部门报告审计结果和处理意见的书面总结性报告。审计报告体现着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二、审计报告的作用

审计报告是汇报审计工作完成情况的总结。它也综合反映着审计人员的工作成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文字能力都将在审计报告中得以体现。因此,审计部门可把审计报告作为考察审计人员业绩的重要凭证。

审计部门对审计事项做审计结论和处理决定,要以审计报告作为重要依据。

审计报告是审计监督职能作用的体现,它不仅对被审计单位有制约和促进作用,而且对于综合研究、分析问题’,提出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的措施,对领导决策也具有相当作用。

审计报告是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查后,并依据其客观存在的事实形成的文字材料,反映着被审计对象的本来面貌。所以,审计报告可以为有关部门及时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真实情况提供可靠的事实与资料。

三、审计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审计报告一般由文字、报表和附件三部分组成。文字部分是审计报告的主干。报表和附件是文字部分的佐证。

文字部分的结构包括:

(一)标题

审计报告多采用公文式标题,一般包括被审计单位名称、审计的内容和文种。

(二)前言

前言部分通常要介绍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概况、审计的依据、审计的目的、范围。审计的起止时间,审计的内容等。这部分应该简明、概括,有时可以以表格形式出现。

(三)正文

正文部分是审计报告的主体,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审计出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及处理意见。

1.基本情况指的是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概况,内容一般要有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范围、企业管理概况、职工人数,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审计期间发现的主要问题等,并要对此做客观、全面的分析,给予概括的评价。例如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及经济效益好坏等。基本概况的文字必须高度概括、精炼,以避免与后面部分的内容重复。

2.审计出的问题这是审计报告的.主体和核心内容部分,是审计报告是否具有说服力的重要根据。这部分内容一般来说应按问题的重要程度来排列,要分清问题的主次轻重。书写时,重要的间题,如严重违反国家法令和财经纪律的要单独排列,并放在比较前面的位置。写作过程中,观点要明确,材料要具体,并要以材料证明观点。这里的材料,必须是审计过程中查明的具体事实,而不能是逻辑推理或引用的其它文献资料。

如果这部分内容很多,为了清晰醒目,可以用序号标出,在序号下直接叙述具体内容;也可对审计记录中的事实进行归类,并列出提纲作为小段标题,醒目地点出要说明的间题。采用这种结构形式写作时应注意:

①提纲与材料之间必须具备明显的逻辑关系,标题与内容切实统一;

②以标题分段要注意先后次序.通常是先主要后次要。

③在每段标题和材料之后,还应根据已查明的事实情况,交待发生间题的原因、背景及产生的后果。

3.处理意见和建议这是对被审计单位从总体上做出初步结论和评价,并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和建议。

评价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在基本情况部分可先略写,在此具体详写.亦可在基本情况部分集中详写。

处理意见和建议是针对审计出来的具体问题写的,对审计出的问题,要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和财经纪律,提出客观公正切合实际的处理意见。改进建议的目的是在于起到审计的“帮促”作用,因而应具有较强针对性,以便被审单位接受、采纳。

(四)结尾

审计报告的结尾部分应有落款,即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签名盖章,审计报告撰写年月日,抄报、抄送机关的名称。

由于审计内容、目的的不同,审计报告要送达不同的对象。审计报告的写作内容和表述方式也应注意根据不同的送达对象而有所区别。例如以被审计单位为送达对象的审计报告,列举事例时,就应尽量简明,表述力求精练、概括,必要时,可用“附注”的方式,因为如需要了解具体、详细的材料,可直接查阅本单位的有关帐册凭证;提出建议和处理意见,要直接了当,切忌模棱两可,使被审计单位无所适从。对于有些重大违法乱纪、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审计项目,要将审计报告送达司法机关,此类审计报告,在表述上,对审计出的违法乱纪事实及问题,必须写得详细、具体。报告中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仅供司法机关参考,一般以不提处理意见和建议为妥。若以被审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为送达对象,审计报告在内容表述上,就可归纳概括主要问题,提出具体处理意见和改进建议,以利主管部门有效解决问题。

写审计报告,还必须注意时时处处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语言切实、准确;结论客观、公正;结构安排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用事实说话;标题要规范。

篇2:报告的格式是什么

《水浒传》整部书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忠和义这两个字,你的读书报告要怎么写呢?水浒传读书报告的格式是什么呢?下面是范文,为大家提供参考。

《水浒传》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大概写的是北宋宋徽宗年间,在山东水泊梁山聚集了一百零八位好汉,包括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他们是一支先由晁盖后由宋江带领的农民起义军,从聚众造反到接受朝廷招安,终于由盛转衰,以各位好汉的悲剧结尾。

《水浒传》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自然里面的有些情节,让人铭记在心,家喻户晓,例如武松打虎,书中这样写道“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捉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那大虫又剪不着,再吼了一声,一兜兜将回来。 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胳嗒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力气捺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这是武松醉酒后,上井冈山遇到老虎时的情节,虽然看起来普通,并没有特别华丽的语句,但是作者对人物动作细节的描写能力就在这些地方凸显出来了,短文之所以能把武松打虎的经过写得如此具体、精彩也是因为作者的个细节描写能力,武松的“闪、轮、劈丢、揪”等一系列动作的使用,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急、有力地突出了武松的武艺高强。老虎的动作“一扑、一掀、一剪“都写得惟妙惟肖,让人读后如临其境,怀着担心武松后来情况的心情,继续看着这部小说。

又如写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片段“(鲁智深原名鲁达,原是陕西渭州经略府的提辖,因为打死了强占民女的恶霸镇关西,逃到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智深。后因酒后闹事,又被送到东京(现河南开封)大相国寺管菜园。菜园附近住着二、三十个游手好闲的泼皮,平日里常来偷菜,听说新来个和尚,商量着要闹他一番,给鲁智深来个下马威。哪知鲁智深一身好武艺,这伙泼皮根本不是他的对手。鲁智深只三拳两脚就把为首的两个踢进了粪坑,其他的吓得纷纷求饶。第二天,这伙人拿着酒菜来向鲁智深赔礼)次日,众泼皮商量,凑些钱物,买了十瓶酒,牵了一个猪,来请智深,都在廨宇安排了,请鲁智深居中坐了。两边一带坐定那三二十泼皮饮酒。智深道:“甚么道理叫你众人们坏钞?”众人道:“我们有福,今日得师父在这里,与我等众人做主。”智深大喜。吃到半酣里。也有唱的,也有说的,也有拍手的,也有笑的。正在那里喧哄,只听门外老鸦哇哇的叫。众人有扣齿的,齐道:“赤口上天,白舌入地。” 智深道:“你们做甚么鸟乱?”众人道:“老鸦叫,怕有口舌。”智深道:“那里取这话?”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直聒到晚。”众人道:“把梯子上面去拆了那巢便了。” 有几个道:“我们便去。” 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时果然绿树上一个老鸦巢。众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净。”李四便道:“我与你盘上去,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众泼皮见了,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鲁智深武艺的高强,还有他的勇气都在这里体现地淋漓尽致,一出手镇住这些跑龙套的角色也体现出了他的有勇有谋,他的豪气,不拘小格,就是他的这种豪爽的性格,才能和梁山好汉惺惺相惜。

这些就是《水浒传》第一情节的片段,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第二部分写了宋江在发配途中遇到了各位好汉以及这些好汉最终上梁山的经历。第三部分就是宋江带领梁山的好汉进行了几场战役,并招降了一些好汉上梁山。第四部分是梁山的原首领晁盖死后,宋江在梁山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事。第五部分,大聚义后与朝廷战斗然后被招安。第六部分,辽国对宋国有着巨大威胁,于是宋江等人受命讨伐辽国。第七部分,讨伐田虎和王庆。最后第八部分征讨江南的方腊并死伤23以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此段概括借鉴与百度百科)

我觉得《水浒传》的高潮戏是,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以后,特别是平定方腊军以后,在平定方腊军的过程中,义军损失惨重,虽然最后擒获了方腊,大功告成,但却只剩36位梁山的好汉归来(另外的72人中:公孙胜出家、5人留在京师、59人阵亡、7人病逝)。

回军途中,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坐化(和尚盘膝打坐安然而死),残废的武松不愿回京,也在六和寺出了家。离开杭州后,林冲、杨雄、穆弘、时迁病死,燕青又悄然离去。到了苏州,李俊又称病与童威、童猛离去。等到大军回京驻扎陈桥驿时,只剩下27名头领。宋徽宗给27名官员各封了官爵,有的前去就任,也有的不愿为官而离去。

四大奸臣待宋江等封官之后,他们设计用水银害了卢俊义,用毒药掺入御酒毒死了宋江。宋江怕李逵在自己死后造反,坏了梁山泊的忠义名声,在临死前也毒死了李逵。吴用和花荣也上吊自尽于宋江坟前。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在悲剧中结束了!

看过许多影视作品后,我觉得虽然悲剧性的故事比喜剧性的故事更虐心,看了后更让人难受,但是这些故事更能让我们从这些悲剧中感受出些什么,领悟出些人生道理。无悲剧,不神作。《水浒传》仅仅是这悲剧性的结尾,就让整部书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出什么才是忠与义,也许,没有了这悲剧性的结尾,《水浒传》就不会达到这个高度,这就是仅仅这一个悲剧结尾的作用。

篇3:再论审计报告的类型依据和格式

那么,会计师何时应该出具何种类型的报告?如何表述已发现的问题才能将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明白无误地传递给信息使用者?如何减少利用审计意见类型和格式进行变通的空间?这是一份高质量审计报告必须回答的问题,也对会计师这一“专家系统”提出了挑战。本文从审计报告的类型依据和格式两个方面试图提出一些改进性的建议。

一、审计报告的类型依据

在确定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时,重要性这一概念扮演了核心角色。在实务中,会计师一般依据经验和判断,确立一个重要性水平,并将已经发现的问题和重要性水平进行对比,如果没有超过重要性水平,则出具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如果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则问题越严重,出具性质越严重的审计意见。在目前各国颁布的审计准则中,对何时应该出具何种类型的审计意见,都有一些相应的规定。可以说,对审计意见按性质严重程度进行有色彩梯度的类型划分,这有利于提高审计报告的规范性、统一性和可比性,从而缩小会计师模糊意见的空间。例如,我国2003年修订的报告准则中就对出具无保留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等情况做出了规定,此外还有“重大疑虑”、“重要”、“公允反映”、“不至于”等判断词语。

共识是存在的,但遗憾的是,理论和现实总是存在着那么一段很难攀越和驾驭的距离,给人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怅然感觉。“重大”、“非常重大”,这些词语的界限在哪里?不同意见类型之间选择的分水岭和转折点在哪里?没有确切的答案,只有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重要性水平并不由注册会计师来决定,而是“存在于社会公众中并被法律认可的一种观念,……实质上是源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或者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重要性的认识而引发的对审计重要性概念及其水平的要求(赵火昌,1998)。”那么,什么样的信息对报表使用者是重要的,重要性到多大程度才能影响和改变其决策?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精确界定的问题。另一方面,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总是与个例休戚相关:经营环境、是否面临诉讼,破产、是否面临盈亏平衡点、内部控制、管理层的意图、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使用会计报表的目的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均可能对重要性水平产生影响;最后,事项重要到什么程度,应该出具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存在着很大的模糊性和延展的空间,不同注册会计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这些既为会计师展示其专业能力提供了舞台,也为其进行变通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空间。因此,如何对审计报告进行规范,以缩小变通的空间,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充分利用实践尤其是法律诉讼的检验力量

各种意见类型之间的取舍标准不仅仅是纯粹理论意义上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改进。公众认可的重要性水平,反映了公众对审计服务质量的期望,是注册会计师确定其重要性水平的基准和依据。虽然这个重要性水平非常难以把握,但还是可以通过实践这面镜子窥到其模糊的身影,其中健全的法律诉讼就是一个强有力的检验工具。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增强法律的可诉性,使信息使用者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在证明损失和注册会计师过失是否存在着因果联系的过程中,公众和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认知就得到了直面接触和交流论证。这个检验过程对缩小注册会计师和公众对重要性的认知水平,缩小公众期望和注册会计师现有执业水平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二)在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时,树立更为明确的责任标准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由于人类认知有限性、会计核算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以及会计信息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任何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错报和漏报,更何况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意见时总是对错误留有余地(即至少存在着重要性水平之内的差异)。即使是标准无保留意见也不是准确无误,绝对可信赖的。所以,什么是会计报表“客观”、“公允”地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应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可操作的标准。笔者认为,从可操作意义上,应该明确规定以现有国家已经颁布的相关会计准则、制度为准,即注册会计师的主要任务是核查两者的符合程度,而不是其他。

(三)考虑在重要性和审计意见类型选取的标准上制定一些可供参照的标准,如果注册会计师背离此标准太远,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提示和警告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中重要性水平运用的巨大差异,一方面表明了会计师执业水平的参差不齐,另一方面也证明了会计师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大部分是不合格的,是一些较为拙劣的答卷,而制定可操作的标准或许可以改善目前的混乱状况。Nichols and Price(1976)认为,如果执业准则规定比较含糊,会计师就可以使其遵从企业意愿的行为合理化,不会担心招致监管部门的惩罚。而如果会计和审计准则更加规范化,执业准则中需要会计师主观判断的内容有所减少,审计职业界在职业判断方面更容易达成共识;同时,监管部门发现并惩罚会计师不恰当行为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会计师遵从企业意愿的情况就会有所减少。Michael C.Knapp(1985)的实证分析也表明,如果公司与会计师发生冲突的问题在执业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客户可能得到令其满意的结果。因此,对重要性和审计报告意见类型的出具制定较为详细的规定,可以减少审计职业判断存在的随意性,减少其变通的空间。

二、审计报告的格式

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模糊性会影响审计意见的效果,审计报告的格式也会对报告的效力产生影响,并成为变通意见的一种技巧。从第一份审计报告到目前使用的“简式”标准化报告这100多年来,审计报告的措词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美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语和措词方面

在审计报告发展的初期,没有对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做统一规定,比如初期英国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都为长式的,且颇具个性,在措词上也是五花八门,通常采用的表达有“全面而真实”(full and true)、 “正确而真实”(correct and true)、“真实而可靠”(true and faithful)、“我们证明 ……”、“我们保证……”等术语。

后来,随着会计师面临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不断发生的诉讼案件的冲击,职业界逐渐认识到财务报表本身就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不可能完全客观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其次,企业规模扩大,经营情况日益复杂,现代审计只能是建立在内部控制评估基础之上的抽样审计或风险审计,这种审计技术和方法本身存在局限性;最后,管理层舞弊的隐蔽性和作弊技术的提高使会计师不可能完全发现所有舞弊及其对报表的影响,这些决定了审计报告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而用“我们保证……”这类过于绝对的措词对审计报告使用者可能带来误导,容易使会计师承担过多的责任,因此,语气趋向于缓和,措词也逐渐客观化。如美国会计师协会(AIA)与联邦贸易委员会于1917年联合发布了“统一会计”文件,删除了“我们证明”、“我们保证”等用语;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与美国会计师协会(AIA)于1934年合作推荐了“标准报告”,该报告明确提及“测试”(testing)这一重要概念,并在意见段继续强调审计提出的是意见而非担保;1948年AIA再次对审计报告做出修订,在范围段中增加“以GAAS作为审计依据”,并删除“审计是以检查内部控制为基础”这一术语;1988年AICPA对审计报告进行了再次修订,发布了第58号审计准则公告(report on audited financial statement)。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区分了公司管理层编制会计报表的会计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明确审计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提供担保,仅仅是一种合理保证;审计结论中使用“在所用重大方面”代替“符合GAAP基础上的公允表达”和“一致性”措词。

在我国,此方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2003年修订的审计报告规范中。1996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7号——审计报告》中规定,注册会计师对其出具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2003年修订后的报告准则改为:注册会计师对“出具的审计报告负责”,不再提及“真实性”、“合法性”这些容易引起公众歧义的词语;为了使报表使用者清楚地了解会计师工作的范围和性质,将原来的范围段分解为引言段和范围段;删除了原来格式中对会计报表“一贯性”发表的意见;将措词强烈、主动、表述不合适的“拒绝表述意见”改为“无法表示意见”;规范了在意见段后加说明段的情形。

(二)审计报告的标准化发展

审计报告从个性化的长式向短式、简式的标准化方向发展是提高审计报告可读性的另一个有益尝试。1917年美国联邦储备局(FRB)根据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推荐,将美国会计师协会编撰的“资产负债表审计备忘录”(a memorandum on balance sheet audits)以“统一会计”(uniform accounting:tentative proposal submitted by the reserved board)为题发表,首次建议将审计报告标准化,并列出了短式审计报告的格式;1932经济危机促使SEC规定了上市公司的法定审计,在此背景下,1933年AIA与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共同推荐出台了第一份标准审计报告,此报告成为现代审计报告的原型。

三、进一步的讨论

可见,无论是审计报告语气和措词的改变,还是意见类型边界的清晰化和报告格式的标准化,都是职业界为了改进审计报告质量,把问题的性质更加清楚地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尽量减弱由于表述失当带来信息“漏损”而做出的一种不懈努力。这种努力客观上减少了双方交流的障碍,缩小了会计师利用模棱两可的语言进行意见变通的空间,但是在格式的权衡和取舍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冲突:

(一)“繁”与“简”的取舍哪一个更符合审计报告的目的和原则?

一般来讲,“繁”式审计报告能够把企业存在的问题比较完整地勾画出来,符合信息充分披露原则。投资者借此可以了解到企业更充分、全面的信息,防止信息误解或理解不全面带来的影响。但是繁式审计报告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过分的个性显示会高估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和对信息的驾驭能力;繁式的审计报告也容易使会计师把做出决策和判断的权力扔给信息使用者,以推卸其责任,并为会计师模糊其审计意见客观上提供了便利。

“简”式审计报告则以简明性、易懂性克服了繁式审计报告的缺点,但是却不符合充分披露的原则:大量的信息被掩盖在千篇一律的、格式化的语言之中,似乎除了表情单一、冷冰冰的面孔外,信息使用者搜寻不到太多期望的信息。在寥寥数语中,更多的问题潜藏在简单的语言下面,注册会计师的变通行为也被更深的遮蔽起来——那么审计报告仅仅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符号”,还是如科恩委员提出的应该在审计报告中增加一些解释性说明的内容?

当然,不存在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对审计报告“繁”与“简”的权衡不仅需要技巧,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渐达到相对均衡点。因此,在对两者的取舍中,首先要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建立两者沟通和交流的机制,在可能的专业能力和法律责任框架内,尽量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其次在对问题反映有重有轻的基础上,既要考虑会计师的判断能力,突出其对问题的观点和立场,也要考虑信息使用者千变万化的信息需求,把对问题的一些决策权留给信息使用者,让其对问题性质和严重程度的判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从而避免会计师独霸话语权的局面,给双方留下一定的余地。

(二)意见类型的划分:意见的明晰化还是一种武断?

按照准则的要求,目前的审计报告一般分为四种,如果把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算作一种的话,五种。这五种类型是迄今为止职业界的一种经验总结,基本刻画了问题的大体轮廓。但是正如前面所指出的,这几种类型的划分能否达到描述和传递问题的目的?是否过于单一?其科学依据在哪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对意见类型过于简单的划分不仅会模糊企业之间的个性差异,增大相同意见组内的平均离差,从宏观角度来讲,也会降低审计报告的有用性和价值,从而降低审计的成本收益率,减少整个社会的福祉。而且类型之间划分留下的罅隙和模糊空间会给注册会计师变通其审计意见留下可操作、却又很难对其行为进行定性的空间。

孙铮、王跃堂的研究表明,会计师在实务中有利用说明段来逃避法律责任的现象。比如1999年竟然出现了两份带说明段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很多审计报告也附加了对许多重要事项的说明。这一方面反映了注册会计师对风险的规避动机,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这也是注册会计师对改进目前审计报告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当单纯的意见类型不能完全表达注册会计师对问题的关注和忧虑时,把问题交待给信息使用者未尝不是一种良策。因此对注册会计师在报告中加说明段的方式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使注册会计师既能把问题和忧虑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又有的放矢,避免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无意义罗列的现象。

进一步来讲,如何在既突出注册会计师鲜明立场的基础上,借鉴其他领域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审计意见的色彩梯度和信息含量(比如借鉴资本市场信誉等级的评估方法等),增加不同公司问题披露的详细程度,把公司间的个性差异更加准确地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可能是未来审计报告改进的一个空间;其次,可以考虑尽量把发现的问题以数字化的形式呈递给报表使用者,为其留下进一步修正和做出自我决策判断的余地,将更有利于信息的双向传递和交流。

(三)语言与措词的精益求精:继续努力的方向

如何在短短几百字的审计报告中把大量的审计工作和发现的问题准确地表述出来,并让接收者正确理解和接受,确实考验的不仅仅是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还有报告者的文字修养和水平。因此,对报告的编撰,语言应该力求准确、客观,尽量采用社会化、易于被大众理解和接受的语言,避免用词歧义,引起公众误解。既不能夸大事实,也不能含糊其辞,推卸责任。结构安排合理,该需要重点强调的问题,要尽量在报告中重要的地方表述明确,特别是那些对使用者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应该直接、明确地表达出来。

在审计报告的用语和措词方面,应该重点关注:(1)关于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的表述;(2)对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和过程的描述;(3)对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的描述;(4)对发表意见对象的描述;(5)对所持立场的描述;(6)对审计报告使用范围与责任的描述等。

篇4:到底什么是RAW格式文件?

RAW代表什么?

RAW这个名字并不像JPEG一样代表一个名称的缩写(JPEG,全称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s Group,即联合图像专家小组,是认可国际图像压缩标准的组织的名称。),在英文中,RAW意为“原始的、未经加工的”。

顾名思义,RAW格式文件由相机感光元件接收的原始图像数据组成,同时还包含文件创建时的相机设置和图像处理参数。

那么RAW格式文件和JPEG格式文件的区别是什么呢?

在拍摄照片的时候,两者是没有任何区别的。JPEG是在RAW格式的基础上形成的:相机在把图片存入存储卡之前先转换成了JPEG格式。这就意味着所有的图片设置,比如白平衡、锐化、颜色和对比度,都压缩进JPEG文件了。而如果是RAW格式的话,这些信息会和图片信息一起保存下来,而不是永久性地和图片压缩在一起。

RAW格式文件在后期处理的时候有很大优势。JPEG格式是8位文件,这就意味着它比12位或者14位的RAW文件保留的颜色信息要少。你会发现处理JPEG格式图片的时候很容易出现颜色溢出。

为什么我需要将RAW格式文件进行处理?

如果你想分享或是打印一张照片,就需要JPEG或者TIFF格式文件,而这就需要先对RAW格式文件进行处理。有两种方式可以转换RAW格式文件:既可以用相机提供的内置模式转换,也可以用特定的RAW格式转换软件。第二种方式是更好的选择,因为这种处理更多样化,也更强大。相机制造商通常会在销售单反的时候提供RAW格式转换软件,不过第三方软件比如Lightroom、Adobe Camera Raw(Photoshop的一部分)或者Capture One Pro能做出更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果我需要处理RAW格式文件的话,那我要怎样才能在相机背屏预览图片呢?

预览通常显示的都是照片的JPEG格式。直方图也是基于JPEG格式显示的,但是原本的RAW格式文件包含更大的动态范围以及更广的曝光宽容度。本质上说,这意味着RAW格式文件比JPEG格式在高光和阴影区域能够保留更多的细节,并且你可以将过曝或者欠曝的照片拉回正常的曝光范围。

经过处理的RAW格式文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在处理软件中编辑RAW格式文件时候,你对图片做出的任何调整都是“非破坏性的”——也就是说这些调整并不是永久性的改变。你的调整参数不会压缩到RAW格式文件里,而是单独作为一个文件来保存,编辑RAW文件的处理软件会单独再创建一个JPEG或者TIFF格式的图片副本。

如果RAW格式文件这么好的话,为什么还要用JPEG格式呢?

RAW格式文件比JPEG格式文件要大得多,因此会占据更多的存储空间。并且拍摄RAW格式文件时,相机的最大连拍数量会降低,而使用JPEG格式的话,图片可以先存在缓存里——这是相机在把图片存入存储卡前的临时存储区域——因此速度就要快很多。这也是为什么新闻摄影师和体育摄影师更倾向于使用JPEG格式。有些相机提供拍摄较小RAW格式文件的功能,这样能够提高最大连拍数量,但代价是图片尺寸较小。相对JPEG来说,处理RAW格式文件意味着你需要在电脑前花费更多的时间,不过通常这种花费都是值得的。

分析详解 你相机中RAW与JPEG格式的对比

当你拍摄这两种不同格式的照片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不管你拍摄前选择的是RAW格式文件还是JPEG文件,在拍摄初期的时候这两种格式所包含的内容是一样的:由相机感光元件捕捉到的图像原始数据。两者的区别在于后续的相机处理过程。为了产生一张JPEG格式图片,相机会根据你预先选择的设置来处理这些原始数据,然后在将图像存入存储卡之前压缩这个文件。如果你拍摄的是RAW格式文件的话,相机就会略过处理的过程,直接将原始图片数据和相机参数设置单独保存为一个相对较大的文件。

RAW格式文件和JPEG格式文件有一个相同的地方:光圈、快门速度和ISO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就会固定下来。

相机感光元件捕捉的图像原始数据是不会经过相机处理的——你需要用专门的软件来处理RAW格式文件。

RAW格式文件不是图片,而是一个同时保存了相机设置和感光元件捕捉到的图像原始数据的大文件。

JPEG格式图片

无论是拍摄RAW格式文件还是JPEG文件,你都需要在拍摄的时候固定好焦点,因为这是在后期无法改变的。

相机会处理感光元件捕捉的原始数据,诸如白平衡、图片比例和颜色等,这些设置会永久地嵌入照片当中,与图像信息压缩在一起。JPEG格式文件是一种压缩文件,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放弃一部分图片信息,从而创建一个格式较小的图片文件。

分析详解 用RAW格式做更多

有哪些是可以在拍完照片之后改变的?

RAW格式文件不仅可以为你提供高质量的图片以及更大的后期调整空间,还可以被视作一种安全网络,如果在拍完照片之后你的想法改变了,后期依然可以修改。不过你还是应该在拍的时候就尽可能让照片的设置是正确的,这样能够在预览的时候看到比较准确的效果。

曝光

尽管当你拍摄完成之后就不能改变光圈、快门速度或者感光度了,但是你可以调节照片的整体曝光。

白平衡

你可以像拍摄时那样选择白平衡预设,也可以在滚动条上手动调整或是点击画面中的某一个部分进行调整。

照片风格

多数相机都会提供照片风格供你选择,不过在转化RAW格式文件的软件中你可以改变色阶、对比度或者锐度。

nlc202309020407

降噪

对于高感光度或者长时间曝光的照片可以适当降噪,或者你可以把欠曝的照片调亮时进行降噪。

图片比例

RAW格式文件都是按照相机感光元件的原始比例(通常是3×2)存储照片的。如果你拍摄的时候使用的是JPEG格式并且设置了别的照片比例的话,那就不能改变了——RAW格式能给你一个改变主意的机会。

除尘

如果你有段时间没有清理过相机感光元件的话,那很有可能拍出来的照片上面会有灰尘的斑点。当你处理RAW格式文件的时候可以清除这些,然后再把这一修改应用到所有照片上。

分析详解RAW处理软件

转换RAW格式文件的常用软件

你需要将RAW格式文件处理过之后才能进行分享。每家相机厂商都会提供自己的处理RAW文件的软件,所以你不能用佳能的软件打开尼康的RAW格式文件,反之亦然。不过,有很多第三方软件支持打开各种相机的RAW格式文件。Photoshop使用的Adobe Camera Raw插件和Lightroom在功能上是类似的,只有操作界面不太一样。下面就是最新版ACR的一些主要功能。

1RAW格式文件

你可以一次性打开多个RAW格式文件并且进行批量处理。按住shift选中所有要批量处理的照片,然后进行调整,或者点击同步把其中一种调整方式应用在所有照片上。

2工具栏

在工具栏里面你可以放大照片、旋转照片,用调节笔刷调节图像的白平衡和曝光效果,用渐变滤镜压暗天空,或者用调直工具把地平线摆正。

3主窗口

通过按F键或者点击右上角的图标,可以在全屏模式和小窗口之间切换。你还可以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原始照片和处理过的照片,按Q键在各种显示方式之间切换。

4直方图

直方图一直是可见的,这样你可以随时查看,不会在处理完后出现照片过亮或者过暗的情况了。在最上方可以激活过曝或是欠曝溢出警告。

5基本模块

在这里你可以进行最主要的曝光和颜色调整。你可以手动设置白平衡。通过移动滑块分别调节黑色、阴影、高光和白色,或者把光标放在直方图上,直接拖拽进行调整。

6曲线

当完成基本的曝光调节之后,你可以在这里再提高或降低对比度。除了使用曲线滑块以外,还可以选择目标调节工具,然后选定一个图片区域,在曲线上向上或是向下直接拖拽。

7HSL/灰度

除了调节整体颜色饱和度以外,你还可以单独调节每一种颜色的色相、饱和度和亮度(HSL)。在这个模块,你还可以转换成灰度模式,用不同的滑块增加对比度,创作出一张影调更丰富的黑白照片。

8锐化与降噪

ACR可以让你进行锐化并选择锐化的区域。数码照片需要不同程度的锐化,这取决于拍摄主体。拍摄RAW格式文件的好处是你可以后期进行微调,而不是拍摄的时候花时间在相机里面调整。

分析详解文件大小问题

想用RAW格式,你的相机存储卡有足够的空间吗?

尽管同一台相机拍摄出的高质量JPEG文件和RAW格式文件拥有同样的像素数量,但JPEG格式文件却更小一些,因为它在存储时有“损耗性”压缩。“损耗性”的意思是为了较小的文件大小而放弃一部分图片信息。RAW格式文件是无损格式,因此它的文件比较大,相对JPEG格式来说在同一张存储卡上能存储的照片数量就少些。有些相机有同时拍摄RAW格式文件和JPEG文件的选项,这样会让相机的拍摄和处理速度更慢。我们以佳能5D Mark Ⅲ为例,你可以在下面这张表中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有多大:

篇5:dat是什么格式的文件

一般的数据库软件都有将自己格式的数据文件转换成文本格式文件的`功能,其中一种文本格式的扩展名就是.dat。这种文本是纯文本,没有数据属性结构方面的信息,可以用记事本等文本工具打开。

还有可能是电子邮件发送过来的附件格式,Microsoft Outlook和Exchange Server使用了特殊的数据封装方法在互联网上发送电子邮件,这个方法叫做TNEF,是传送中性封装格式(Transport Neutral Encapsulation Format)的缩写。

篇6:磁盘格式化的意思是什么

Format和UNformAT命令

1.功能:对磁盘进行格式化,划分磁道和扇区;同时检查出整个磁盘上有无带缺陷的磁道,对坏道加注标记;建立目录区和文件分配表,使磁盘作好接收DOS的准备。

2.类型:外部命令

3.格式:format〈盘符:〉[/S][/4][/Q] 例如格c盘就是 format c:

4.使用说明:

(1)命令后的盘符不可缺省,若对硬盘进行格式化,则会如下列提示:WARNING:ALL DATA ON NON --REMOVABLE DISK

DRIVE C:WILL BE LOST !

Proceed with format (Y/N)?

(警告:所有数据在C盘上,将会丢失,确实要继续格式化吗?)

(2)若是对软盘进行格式化,则会如下提示:Insert mew diskette for drive A;

and press ENTER when ready…

(在A驱中插入新盘,准备好后按回车键)。

(3)选用[/S]参数,将把DOS系统文件IO.SYS 、MSDOS.SYS及COMMAND复制到磁盘上,使该磁盘可以做为DOS启动盘。若不选用/S参数,则格式化后的磙盘只能读写信息,而不能做为启动盘;

(4)选用[/4]参数,在1.2MB的高密度软驱中格式化360KB的低密度盘;

(5)选用[/Q]参数,快速格式化,这个参数并不会重新划分磁盘的磁道和扇区,只能将磁盘根目录、文件分配表以及引导扇区清成空白,因此,格式化的速度较快。

(6)选用参数,表示无条件格式化,即破坏原来磁盘上所有数据。不加/U,则为安全格式化,这时先建立一个镜象文件保存原来的FAT表和根目录,必要时可用UNFORRMAT恢复原来的数据。

折叠UNformAT恢复格式化命令

1.功能:对进行过格式化误操作丢失数据的磁盘进行恢复。

2.类型:外部命令

3.格式:UNformAT〈盘符〉[/L]

[/TEST]

4.使用说明:用于将被“非破坏性”格式化的磁盘恢复。根目录下被删除的文件或子目录及磁盘的系统扇区(包括FAT、根目录、BOOT扇区及硬盘分区表)受损时,也可以用UNformAT来抢救。

(1)选用/L参数列出找到的子目录名称、文件名称、日期等信息,但不会真的做formAT工作。

(2)选用/P参数将显示于屏幕的报告(包含/L参数所产生的信息)同时也送到打印机。运行时屏幕会显示:“Print out will be sent to LPT1”

(3)选用/TEST参数只做模拟试验(TEST)不做真正的写入动作。使用此参数屏幕会显示:“Simulation only”

(4)选用/U参数不使用MIRROR映像文件的数据,直接根据磁盘现状进行UNformAT。

(5)选用/PSRTN;修复硬盘分区表。

若在盘符之后加上/P、/L、/TEST之一,都相当于使用了/U参数,UNformAT会“假设”此时磁盘没有MIRROR映像文件。

注意:UNformAT对于刚formAT的磁盘,可以完全恢复,但formAT后若做了其它数据的写入,则UNformAT就不能完整的救回数据了。UNformAT并非是万能的,由于使用UNformAT会重建FAT与根目录,所以它也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操作不当可能会扩大损失,如果仅误删了几个文件或子目录,只需要利用UNDELETE就够了。

篇7:求职简历格式是什么样的?

求职简历格式是什么样的?

求职简历格式是什么样的? 个人求职简历的格式有表格式,有非表格式,也有像手抄报那样做花边的,但简历最多用到还是表格式的,不同的求职岗位用不同的简历模板。 在求职时各种各样的简历都会有,但是简历离不开三大要点那么就是:个人信息,求职岗位,个人技能。这三个要点就是求职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你的求职简历没有这三点内容可说你所投的简历95%都是得不到面试邀请的。 1:求职简历中的个人信息包括了个人姓名,户口所在地,毕业于那个学院,身高,性别,也个人头像。个人信息是让招聘企业看到简历后第一时间就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头像是为了自己样貌也是尊重招聘企业的一种礼貌。 2:求职岗位,如果你的简历求职岗位都没写的话,那么你求职是做什么的呢?不可能你什么都会做吧?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太多数的求职者写求职岗位时写了5个以上的岗位,这时想试问一下,如果你会做那么多的`事情,你应该是来面试部门主管之类的职位吧? 对于专业与工作经历中的求职,求职岗位一般都是写一个到两个,而这两个职位都是相关的不能离题,(如人事助理,行政文员) 3:个人技能是所指你会做什么样的工作,你之前在哪里工作过,你之前的工作岗位是什么,你做了多久,如(财务岗位)你是否会报税,你是否对人力资源了解,很多中小企业都是一个人做几个职位的,当然大企业才会分得很明细。 简历中个人技能尽力写自己的所做过的工作,将自己的长处发辉出来,只有这样的求职简历才会让招聘企业满意。

篇8:什么是语音?什么是字母?

什么是字母?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②

语音学就是根据语音的定义建立的, 语音学只研究语音, 也就是语言的物质外壳, 不研究语言所表达的意义。语音学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因此, 语音学是通过物理学和生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语音并用字母来描述语音系统的构成。上述语音和字母的定义是西方人提出来的, 语音学也是由西方人建立起来的。

语音的定义正确吗?字母的定义正确吗?西方人为什么这样研究语音呢?他们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呢?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本文讨论五个问题: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分析西方语音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吗?

我认为这样定义语音是不正确的, 不能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因为根据这个定义, 语言还有一个精神内核, 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两部分构成的, 这样, 语音就成了语言的一部分, 语音和语言就成了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而实际上, 语言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人是通过语言的声音来感知语言的存在的, 也就是说, 没有语音就没有语言, 二者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另外, 语言的声音是表达意义的声音, 如果认为语言是由物质外壳和精神内核构成的, 这样,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就成了可以分开的两部分。而实际上, 没有意义的声音不是语音, 是语音就一定有意义, 也就是说, 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是二者共同构成了语言。

因为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一个不能分开的整体, 所以从研究语言的角度来说, 就不应孤立地研究语音。研究语言应该从听觉认知的角度研究语音是如何表达语义的, 如果孤立地研究语音, 也就是说, 把语音和语义分开来研究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既然孤立地研究语音就不是研究语言了, 那西方人为什么孤立地研究语音呢?

西方人是为了创造文字。西方的字母文字, 如最早出现的腓尼基字母以及后来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是西方人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通过分析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一些不同的音素构成的, 认为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于是就创造了一些不同的视觉图形来代表这些音素, 这些视觉图形就是字母, 如“A”“B”“C”“D”“E”等。但字母不表示意义, 所以西方人并不是只孤立地分析语音, 还分析语音是如何表示意义的。他们发现由几个音素拼合的语音片段表示一定的意义, 于是就把几个代表音素的字母拼写在一起, 从而就用字母创造出了表示意义的文字单位——词 (英文叫word)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代表音素, 字母表示音素, 用字母拼合的文字就是语音的符号, 文字代表语音, 文字表示语音,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他们的文字称为表音文字的原因。因为西方人认为他们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代表语言单位, 表示语言单位, 所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语言是心境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③, 而文字是用于书写的, 既然字母是记录音素的, 用字母拼写的文字单位是记录语言单位的, 于是西方人就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文字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应通过书写的文字材料来认识语言。西方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没有否定西方人对文字的传统看法, 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 即“文字表现语言”④。也就是说, 字母表现音素, 文字表现语音, 文字单位表现语言单位。根据索绪尔的“文字表语说”, 字母就是音素, 文字单位就是语言单位, 文字也是语言, 是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表现口说语言, 文法 (grammar) 就是语法。因此, 索绪尔主张语言学只研究语言, 不研究文字, 因为文字只是研究语言的材料, 文字不是独立存在的, 文字是由语言决定的, 是从属于语言的。也就是说, 索绪尔把文字当作了语言。

因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在分析语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西方人一直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他们认为文字是由语音决定的, 根据音素创造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而中国的文字不是根据音素创造的文字, 因此, 汉字被西方人认为是原始、落后的文字。于是西方的一些传教士就用根据音素创造字母的方法来学习他们不懂的语言, 还用这种方法帮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来创造自己的文字或者用这种方法把非字母文字改造成像西方一样的字母文字, 如现代越南文。

通过分析语音来创造文字的结果使西方人认为研究语音就是研究语言, 研究语音就是分析语音的音素并用字母来描写语音的构成, 也就是说, 最初西方人把研究语音看作是研究语言的一部分。直到近代, 西方各国学者才建立了以专门研究语音为对象的普通语音学。普通语音学采用现代研究声学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和人体解剖学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因为语音是一种声音, 从研究声音的角度说, 各种声音都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所以语音也可以作为声学的研究对象, 可以从声音的物理属性, 如音高、音长、音强和音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另外, 人发出语音是人体器官运动的结果, 因此, 从生理解剖学的角度, 还可以对人体器官的发音机理进行研究。为了便于学术交流, 西方研究语音的学者于1886年成立了国际语音协会。为了把各种语言的音素精确地标注出来, 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和公布了一个《国际音标》。

中国的普通语音学是从西方引进的, 是根据西方人的理论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是没有语音学的, 中国的音韵学过去是为学习使用汉字服务的。中国古代是诗、文并重, 诗词不仅要抒情达意, 而且朗读出来还要合辙押韵, 富有音乐美, 于是中国历代学者为了写诗填词的方便就根据当时汉字的读音编写了大量的韵书。明清两代, 西方人来到了中国, 是高本汉等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将西方人研究语音的原则和方法引进了中国, ⑤于是中国的不少学者也就开始把中国传统的文字学看成是语言学, 也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就把中国的音韵学改造成了西方的语音学。他们利用中国古代的韵书和字书, 开始了“古音重建”, 开始用西方的字母来描写中国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

根据语音学的理论, 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语音的符号, 中国的语音学家自然也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是世界上最好、最先进的文字。因此, 中国的语音学家是主张汉字拉丁化的, 是在理论上支持中国进行文字改革的, 认为“新的拼音文字方案必须在语音学的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设计, 才会是科学的, 完善的文字”⑥, 也就是说, 汉字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于是中国的语音学家就根据普通话的语音系统创造出了一个西方字母文字方案,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个文字方案, 创造这个文字方案的人是想用它来替代汉字的, 目前是暂被用作辅助学习汉语普通话的工具。

通过上一节的分析, 我们知道西方人的“文字是语言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文字是语音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基础上的, 而“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理论是建立在“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基础上的。因此, 研究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应从两个最基本的概念研究起, 一个是音素, 一个是字母。音素是什么?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字母是什么?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西方语音学家认为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元素, 也就是说,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

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吗?

我认为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因为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语音是人发出和听到的表达意义的语流, 人说话时是会出现停顿, 也就是说, 语流是一段一段连成的, 但一段语流是不可以切分的, 是不能从语流中切分出音素的。因为语流不是静止的, 是流动的。认为语流可以切分, 就像是认为水流可以切分一样可笑。另外, 人在发出最小的语音片段时口腔的运动也不是几个割裂的动作, 而是一个连贯的动作。

语音看不见, 没有形象, 人们使用电子仪器可以把语流转化成电流的脉冲信号图形。尽管这种图形不是语音的形象, 但就是这样的图形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也不是由一个一个有明显界限的小图形拼合的, 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形, 由此也可以证明:语音是不可以切分的, 语音是一个整体, 部分和整体是分不开的。也就是说, 语流中的音素是分不开的, 是紧密地连在一起的, 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实际上, 音素是人们从语流中分析出来的, 或者说, 是人为分离出来的。

因为语流不能切分, 但人的口腔却能单独发出最小的声音片段, 人也可以听到这最小的声音片段, 语音学家把这最小的声音片段称为音节。而音节的声音是有差异的, 如∕ba∕和∕ma∕, 于是语音学家就根据这些差异认为音节是由比音节更小的元素构成的并把这最小的元素称为音素。也就是说,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而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有人会说, 既然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那为什么人们可以把一个音节分成两部分, 还能把每一部分单独发出来呢?如“ma”这个音节可以分成“m”“a”两个单音, 而且人们也可以把这两个单音发出来, 这单独发出的音不就是音素吗?

单独发出的音不是音素, 或者说, 也不是单音。人的发音器官可以发出各种声音, 如口技演员可以模仿火车和飞机以及各种鸟叫的声音, 但发出的声音不都是语音。也就是说, 人的发音器官可以把从语流中人为分离出来的声音发出来, 但这些孤立的声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 因为这些声音已经失去了和其他音素的联系。也就是说, “m”和“a”的发音已经不是语流中的音素了。打个比方说, 心脏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 但人体的心脏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和人体的其他器官联系在一起而存在的。人体是个整体, 人们可以把心脏从人体中切下来, 但切下的心脏就不是人体的心脏了, 而是一块死肉了, 切下的心脏失去了和人体其他器官的联系, 已经不具有心脏的功能了。

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吗?

我认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因为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前提是符号所指的事物应该是独立存在的, 而实际上,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也就是说, 符号所指的事物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字母就不能说是音素的符号。其实, 西方字母文字中的很多现象可以证明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如英文中拼写“write”和“right”的字母是不同的, 如果字母是音素的符号的话, 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不同的, 但这两个词的发音是相同的。

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那字母是什么呢?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也就不是语言的符号了, 那文字是什么呢?

我认为字母不是符号, 而是符号的构件, 字母只是西方人根据语音的差异创造出的一种视觉图形, 西方人拼写这些视觉图形才创造出了大量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文字单位 (word) 。也就是说, 西方人分析的是语音, 但创造出的却是视觉表意符号。字母是“字”之“母”, 是文字单位之母, 而不是语音之母, A、B、C、D等西方人创造的字母就像是拼图游戏中的不规则的碎片, 这些碎片本身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才知道这个图表示的是什么。拿英文的文字单位来说, book这个文字单位是由四个字母拼合成的, 单个字母什么也不表示, 只有拼合在一起才表示一定的意义。因此, 文字不是语言的符号, 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而是用来书写文章的表示意义的视觉符号。因为文字是人为创造出来的, 创造什么样的字形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 所以语言不决定文字, 文字不是从属于语言的, 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具有本质区别的、相对独立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听懂的, 是听觉符号, 是以“音”示“义”, 文字是看懂的, 是视觉符号, 是以“形”示“义”。因为西方文字是根据语音创造的, 文字是要学习的, 通过学习文字, 字形和语音在大脑中建立了联系, 所以文字可以读出音来。但是字音不是文字的本质, 因为人只要知道字形所表示的意义, 就是不读出字音 (默读) , 或者读不出字音 (聋哑人) , 也是可以看懂文章的, 但即使能读出字音, 却不知道字形表示的意义, 也还是看不懂文章, 所以文字的本质不是字音, 而是字形, 没有字形就没有文字。⑦另外, 语言可以写成文字, 但写成的已经不是语言了, 文字也可以读成语言, 但读成的已经不是文字了, 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通过人的大脑和器官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现象。因此, 我们应该区分语言和文字, 不应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

因为字母不是音素的符号, 字母不代表音素, 也不表示音素,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是表音文字, 而是表意文字。因为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所以用独立的字母, 就是用国际音标描写的也不是语言的语音系统。

因为字母是有形的, 把字母和字母拼写在一起是拼形, 不是拼音, 所以西方的字母文字不能叫拼音文字, 而应叫拼形文字。也就是说, 一切文字都是“拼形表意”。文字的本质是一样的, 文字的字形都是由人创造的, 是由人决定的, 而不是由语音决定的。汉字是中国人创造的拼形表意文字, 只是中国人创造字形的方式与西方人不同, 也就是说, 中国人创造的汉字字形不是不科学的, 不完善的, 而是独特的。中国方言众多, 说不同语言的人能使用同一种文字, 几千年不衰, 这是中国人创造文字的智慧。应该承认西方人通过分析语音创造字母文字也是一种智慧, 但这种创造文字的方式使研究语言文字的西方学者犯了一个重大错误, 这就是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把书写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了, 而没认识到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虽然索绪尔认为语言和文字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 但他没有指出这两种符号系统有什么不同。因为他对符号认识有问题, 把符号只看作是由能指和所指构成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的类型是由人的感官决定的, 没有认识到符号必须是表示意义的, 所以他没有认识到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 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 因此, 他才提出了“文字表现语言”的错误理论。其实, 语言是无形的, 是听觉符号, 是看不见的;但是由人创造出的文字是有形的, 是视觉符号, 是看得见的, 而有形的文字是不可能表现无形的语言的。实际上, 索绪尔根据西方字母文字的现象也发现“文字表现语言”的提法有问题, 他也指出“口说的词中没有一个音是用固有的符号表示的, 这可连那语言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了。”他也警告人们“文字遮掩了语言的面貌, 文字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假装。”⑧总之, 索绪尔始终没有走出“文字表现语言”的思维。其实, 文字连语言的假装也不是, 文字就是文字本身, 文字是用本身的形体来表示意义的, 因为人不仅有听觉认知能力, 还有视觉认知能力。也就是说, 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 字母表现的不是音素, 字母的拼合表现的也不是音节, 文字单位表现的更不是语言单位, 文字单位是用于书写文章的单位。因为索绪尔认为“文字表现语言”, 把文字当成了语言, 所以他就用文字材料来研究语言, 于是就把文字单位当成了语言单位, 把“文法”当成了“语法”。也就是说, 索绪尔并没有真正地研究听觉的语言, 他的所谓现代语言学理论也不是建立在真正研究语言的基础上的, 还是建立在西方字母文字的基础上的。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没有认识到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而文字是人为创造的, 语言和文字的产生方式和社会功能是不同的,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实, 语言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本要素, 而文字的产生才使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人类创造的能够超越时空的文字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一发即逝的语言要大得多。试问如果中国没有汉字, 中国会是今天的中国吗?如果世界没有文字, 世界会是今天的世界吗?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西方人不区分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 认为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相同的, 认为写文章要“我笔写我口”。其实, 语言单位和文字单位是不同的, 人听说语言的“语法”和读写文章的“文法”是不一样的, 是“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因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也不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因此, 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人获得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的方式是不同的。其实, 世界各国都有文盲, 文盲的现象说明人听说语言的能力自然可以获得, 是不用教的, 应该教的是读写文字的能力。因为人读写文字的能力必须通过学习才可以获得, 也就是说, 学校的基础教育应该是教儿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 而不是教听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综上所述, 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之间关系的认识, 不论是“符号说”, 还是“表现说”都是错误的, 而这些都是语言文字的基础理论。也就是说, 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基础理论是错误的, 而中国的语音学和语言学都是从西方引进的, 错误的理论导致错误的实践。中国发生的文字改革运动、中国人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普遍下降、中国的教改屡遭诟病、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断裂以及与方言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式微等诸多文化教育问题, 从学术层面分析, 都与引进西方语音学和语言学的错误理论密切相关。

语言和文字的教学理念源于语言和文字的基础理论。西方语言学不区分语言和文字, 所以源于西方语言学的教学理念也不区分语言教学和文字教学, 不仅认为教文字就是教语言;而且还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汇, 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说, 语言是合成的, 而语言的合成论源于语音的合成论。

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吗?语言是合成的吗?

我认为语音不是由音素合成的。如果是由音素合成的, 就是认为音素产生在语音之前, 是先有音素, 后有语音, 有了音素才能合成语音。而实际上, 并不是先有音素, 音素在语流中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人为分析出来的, 我们不能根据人为可以分析出音素就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一棵大树可以分析出树干、树枝和树叶, 能说大树是由树干、树枝和树叶合成的吗?显然不行。大树的树干、树枝和树叶是由种子生长成的, 而不是合成的;人体也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器官, 但人体也不是由器官合成的, 而是受精卵在母体中由小到大生长成的。所以不能说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证明语音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也是不能合成的。

语言的“合成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上的应用就是“合成法”。合成法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 音素合成音节, 音节合成词, 词合成句子, 合成法认为是先有砖头, 后有房子, 盖房子, 要先准备好砖头, 然后用砖头盖房子。因此, 合成法的教学过程是先用字母教音素, 然后用字母的拼合教音节和词汇, 最后用词汇合成句子, 也就是讲解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合成法的教学效果如何呢?具有教学经历的教师都会发现, 学生可以准确地发出字母的读音, 也可以准确地发出词的音, 但一说话, 也就是说一个句子, 整个语流就是不像标准的语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语音不能合成, “合成法”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音的方法。另外, 教了词汇, 也讲解了以词造句的语法规则, 学生可以读懂文字, 但是不会说话, 成了“哑巴英语”。如果语言是合成的, 为什么我们给了词汇和语法规则, 学生却听不懂和说不出句子呢?语言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吗?“哑巴英语”的现象证明语言是先有的房子, 不是先有的砖头, 语言是不能合成的, “合成法”也不是一种正确的教语言的方法。其实, 教师并没有教“第二语言” (英语) , 教的是“第二文字” (英文) , 所以学生只获得了读写文字的能力, 但没有获得听说语言的能力。

儿童自然获得语言的现象证明语言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儿童生活在说句子的语言环境中, 儿童学语言是从听人说话开始的, 儿童听到的不是音素, 而是语流。音素不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听到的也不是孤立的词, 而是一个一个表达意义的句子, 儿童是先听懂的句子, 所以儿童不是先发出音素, 而是先发出语流, 不是获得了词和语法规则后才把句子造出来的, 而是先模仿句子, 后仿造句子。儿童的认知是先整体后部分, 也就是说, 语言不是先有的砖头, 后有的房子, 而是先有的房子。儿童是在大量听说句子的过程中获得了听说语言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语言能力不是由音素、词汇合成的, 而是在语言环境的作用下, 由人体的语言器官自然生成的。

因此, 我们不仅要区分母语和母文, 还要区分第二语言和第二文字, 应该根据母语自然习得的规律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根据母文的学习规律来指导第二文字教学。

母语和第二语言都是语言, 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第二语言可以用人工的方式来培养, 也就是说, 可以通过教学来获得, 但是人工培养应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因为母语的听说能力不是合成的, 而是生成的, 所以教第二语言不应采用合成法, 而应采用生成法。语音是人听到和发出的表达意义的声音, 所以教语音就是教学生获得听懂和发出表达意义的声音。也就是说, 教语言就是教语音, 不应把语言教学和语音教学截然分开, 应在课堂中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学过程不应从教音素到教词汇, 从教词汇到教句子, 而应该从听句子入手, 以句子为基本单位, 从模仿句子到仿造句子, 只有在大量的听说句子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第二语言的听说能力。

母文是通过教学获得的, 第二文字也要通过教学获得, 因此, 第二文字教学应遵循母文教学的规律。因为母语是自然习得的, 不需要教, 而母文需要教, 所以一个文明社会的基础教育是母文教学。语言是当下现时的, 人们只能说当下现时的语言, 而文字是超时的, 人们能学习历史上的经典古文, 可以读写从古至今的文章。因此, 文字的历史越长, 母文的文献积累得越多, 教师教授母文的经验就越丰富, 教师也就越了解母文教学的规律。

自中国人的祖先创造了汉字, 中国人就有了自己的母文教学——汉文教学, 距今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三千多年的长期教学实践中, 中国的教育家已经认识了汉文教学的规律, 已经找到了使学生能快速获得汉文读写能力的捷径。

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发现西方人对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字之间的关系等基础理论问题之所以产生错误的认识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地认识什么是语音和什么是字母以及语音和字母之间的关系。

本节要讨论的是西方人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呢?为什么会认为语言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呢?为什么会认为字母是音素的符号呢?为什么会认为语音是合成的呢?也就是说, 西方人是用什么样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来认识语音和研究语音的呢?

我认为这与西方的哲学有关, 西方的科学源于西方的哲学, 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源于哲学的认识论。西方的传统哲学是一种认为整体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为什么西方人一直热衷于讨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呢?因为西方人认为物质和意识是可分的。所谓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也认为整体是可分为部分的, 只不过对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看法与形而上学不一样。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是不同的。中国传统哲学是认为整体不可分为部分的哲学, 是“阴阳观”。中国人认为“阴”与“阳”构成了一个整体, “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 “阳”也不能离开“阴”而单独存在, 中国人还认为“阴阳者, 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所以中国人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哲学家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 也就是说, 物质世界和人的意识是分不开的, 没有物质世界, 哪儿来的精神世界呀!因此, 用“阴阳观”观察万物的中国人不会提出“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种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截然分开的概念, 也不会用这种认识论来认识语言和研究语言。

法国思想家笛卡儿被黑格尔称为西方“现代哲学之父”, 也被西方科学界誉为“近代科学的始祖”, 因为他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论对西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笛卡儿哲学是二元对立的认识论, 他倡导的科学方法论是还原论 (reductionism) 和合成论, 还原论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可以分析还原的。也就是说, 事物的整体都可分为基础部分, 整体是由基础部分构成的, 部分代表整体, 部分反映了事物的结构和属性, 是部分合成了整体。因此, 还原论认为不了解部分就不能认识整体, 因此, 有必要把部分从整体中分离出来, 单独地、分别地进行专门的研究。根据还原论来认识语言, 西方人认为语言也是可以分为语音和语义两部分。根据合成论来研究语音, 西方人认为语音是由音素构成的, 音素的构成反映语音的结构和属性, 是音素合成了语音, 所以就认为人为分析出的音素是独立存在的并用人造的视觉图形来代表它。结果, 不仅用文字来描写语言, 形成了错误的合成论的语言观, 而且还把视觉的文字当成听觉的语言, 又形成了错误的文字观。也就是说, 西方学者提出的“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这一概念以及关于语言和文字等一系列错误理论是西方的传统哲学和笛卡儿所倡导的还原论和合成论在语言和文字研究上的反映。

近400年来, 西方的近代科学是一个以还原论和合成论为主导的世界。其实, 还原论和合成论是有局限性的, 特别是自然产生的有机物是不能还原和合成的, 如自然界的生命现象等。而且这种科学方法论导致了诸多全球性问题乃至文明的危机, 如环境问题, 这一点目前有些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了, 他们把目光转向了中国哲学, 希望从中国哲学中获取智慧, 以使全球走出危机。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论哲学, 认为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 整体存在于部分之中, 部分是依赖于整体而存在的, 部分不反映整体, 不能代表整体, 整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是研究任何事物, 首先把所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个整体, 从整体来认识和分析局部, 否则, 那是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是“盲人摸象”, 就是把象的局部摸得再清楚, 也不可能得到对大象的整体认识, 反而会对大象得出错误认识。中医理论就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不能分成部分的, 人体也不是由部分合成的, 而是自然生成的。因此, 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自古就没有像西方人那样用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来认识自然产生的语言, 不会把语言的声音和意义分开进行单独的研究, 也不会用还原论和合成论的方法来研究语音和语言, 认为语音是由音素合成的, 语言是由词汇合成的, 当然更不会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 把学习文字当成学习语言。

人的语言和人体一样不是合成的, 是自然生成的。这一点, 西方人从儿童自然获得母语能力的过程中已经观察到了。但他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没有转变, 还继续相信还原论, 而不是整体论, 还继续使用合成论, 而不是生成论, 因此, 还认为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文字表现语言, 还使用西方的字母文字来建立所谓的“普遍语法”, 我认为这是西方语言研究不能深入下去的主要原因。其实, 儿童自然获得母语的现象已经证明还原论和合成论不是普遍真理。爱因斯坦曾对中国哲学中没有类似西方哲学中的那些概念, 但却发展出那么发达的古代文明而感到困惑, 觉得这是个迷。今天谜底已经揭开, 这就是中国的整体论哲学。自西学东渐以来, 我们中国不仅引进了西方的各种学科, 而且还引进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因此, 现在不是继续思考我们如何与西方的学术接轨的问题, 而是到了对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进行反思的时候了。也就是说, 研究语言, 我们不仅要纠正西方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错误概念,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转向, 应从还原论转向整体论, 从合成论转向生成论。怎么转向呢?首先要区分语言和文字, 区分自然产生的语言和人为创造的文字, 不能把人为创造的文字当成自然产生的语言。⑨也就是说, 不能把人造之物当成自然之物, 应建立生成论的语言观和合成论的文字观, 应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 使自然的语言和人造的文字和谐相处, 人类是要创造和使用文字, 但不应以破坏自然的语言环境为代价, 应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一样来保护自然的语言环境。另外, 区分两种不同的表示意义的符号系统, 自然产生的语言是听觉表意符号系统, 人为创造的文字是视觉表意符号系统。符号都是由人的感官接收, 由大脑认知的。所以我们要改变研究的方法, 不应通过文字来研究语言;而应对语言和文字分别进行研究,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语言, 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文字。也就是说, 要区分语言的听觉材料和文字的视觉材料, 不能把文料当作语料, 不能把研究视觉的文字当作研究听觉的语言。其次是区分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 应通过听觉认知来研究人的语言能力是如何自然获得的, 应通过视觉认知来研究人的文字能力是如何学习获得的。另外, 语言的听觉符号和文字的视觉符号都是存储在人脑中并由神经网络连接起来的, 所以人的语言能力和文字能力通过人脑是可以进行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所以我们还要结合人脑的结构和机制来研究人听说语言的能力和读写文字的能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

自中国引进西方的语音学和语言学以来, 中国有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就认为“为什么直到大约七八十年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是这样一种畸形现象:嘴里说的是方言, 笔底下写的是文言, 两不相干?”⑩于是他就主张消灭方言和废除文言文。这显然是用“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文字表现语言”等西方的语言文字理论来观察中国的语言文字现象, 是要用西方的错误理论来改造中国。其实正相反, 中国人的语言生活和使用文字的现象不是畸形的, 而是正常的, 中国人“说方言”和“书同文”不是两不相干, 而是密切相关, 因为只有这样, 中国的语言和文字才能和谐相处。

中国人研究和教授中国的文字已有几千年历史了。我们不能把中国古人研究和教授用汉字写的古文当作是研究和教授语言, 不应废除古文教学, 而应继承中国人研究和教授古文的传统, 因为这些不是糟粕, 而是精华。“文法”不是“语法”, “文法”是人类创造文字、传承文化之法, 不是语言自然产生之法。“文法”是字形的构造和组合之法, 不是语音的构造和组合之法。“文法”是学习读写文章之法, 不是学习听说语言之法。

中国方言众多, 方言的存在并不是中国发展的不利条件, 而是国家宝贵的语言资源。语言是自然产生的, 不同的语言是人类不同的生活方式,

我们研究语言的主要目的不是为消灭方言, 不是为创造西方的字母文字以利早日实现语言的统一。而是为保护中国人生活的自然语言环境免遭人为的破坏, 是为正确认识方言 (母语) 和通用语 (第二语言) 的关系, 为使方言和通用语和谐共存。因此, 我们研究语言应由分析语言的构成元素转向对语言的生成环境和生成过程的研究, 为需要学习通用语或第二语言的人给予理论的指导, 为如何保护中国多方言的语言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

几百年后……如果方言消失了, 中国人都说一种语言, 那将是中国巨大的智力灾难!

注释

1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 商务印书馆, 1981

2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方书春译, 商务印书馆, 1959

3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商务印书馆, 1982

4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0

5张朋朋《论文字的本质》, 见《文字论》,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7

6张朋朋《语言和文字不属于同一类事物》, 见《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上一篇:快乐的中秋节三年级周记下一篇:祝福童年美好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