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洲曲诗歌赏析

2024-04-30

西洲曲诗歌赏析(共9篇)

篇1:西洲曲诗歌赏析

西洲曲诗歌赏析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1]

《西洲曲》在艺术上有以下三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篇2:西洲曲诗歌赏析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西洲曲注释:

①《西洲曲》: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这首诗是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

②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意思是说,女子见到梅花又开了,回忆起以前曾和情人在梅下相会的情景,因而想到西洲去折一枝梅花寄给在江北的情人。下,往。西洲,当是在女子住处附近。江北,当指男子所在的地方。

③鸦雏色:像小乌鸦一样的颜色。形容女子的头发乌黑发亮。

④两桨桥头渡:从桥头划船过去,划两桨就到了。

⑤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这里一方面用来表示季节,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的处境。

⑥乌臼:现在写作“乌桕”。

⑦翠钿:用翠玉做成或镶嵌的首饰。

⑧莲子:和“怜子”谐音双关。

⑨青如水:和“清如水”谐音,隐喻爱情的纯洁。

⑩莲心:和“怜心”谐音,即爱情之心。

⑾望飞鸿:这里暗含有望书信的意思。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

⑿青楼:油漆成青色的楼。唐朝以前的诗中一般用来指女子的住处。

⒀尽日:整天。

⒁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意思是说,卷帘眺望,只看见高高的天空和不断荡漾着的碧波的江水。海水,这里指浩荡的江水。

篇3:诗歌《补墙》赏析

弗罗斯特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大都以新英格兰的乡村为背景, 描写当地的田园风光和风俗人情。每年的二月二十三日是新英格兰一年一度的修墙节 (Terminalia) , 这一天, 邻居们都会来到墙边, 摆放鲜花、祭品来祭奠边界神 (Terminus) , 诗歌《补墙》就是诗人弗罗斯特就此风俗写的一首抑扬格无韵体诗歌。全诗45行, 诗中有描述, 有诗人的内心独白, 有和邻居的对话。它描述了春天里, 邻里之间补墙时的景象, 以及叙述者和邻居态度的分歧。处于二十世纪美国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弗罗斯特总能用质朴简单的话语传递复杂深邃的情感而无需借助于新颖的诗歌技巧, 而且诗歌主题也毫不例外地关注人性异化和孤独, 诗人的诗风完全不同于以T.S艾略特和庞德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的, 他深受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坚持运用传统的创作手法、日常生活的语言、来自大自然的意象, 反映最纯真朴实的情感。《补墙》就是这样一首看似简单, 实则蕴涵着丰富内涵的诗歌。

“墙”有着保护和隔离的双重作用, 那么搁在两家之间的墙是好还是坏?诗人用了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整个事件, 这样的使用让诗歌读起来更像一篇独白, 让读者对诗歌内容产生联想。“我”一开始就说:“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 来表明有种东西不喜欢墙, 它使墙基松动, 墙块脱落, 墙体破损。之后通过对比“hunters”对墙的破坏行为, 显示这种未知的力量的可怕, 因为人为破坏是可知的, 可修复的, 但是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墙的破损却是无声无息的, 正如:“no one has seen them made or heard them made”。之后又说“Spring is the mischief in me”, 春天本是生机盎然、万物复数、给人带来生机的季节, 为什么却是“我”心中的痛?因为尽管墙被这些力量破坏了, 但是到了春天就要被修补, 这是“我”不愿意做的。叙述者进一步阐述两家种的东西各不相同, 一家是松树, 一家是苹果树, 就更没有修墙的需要了。但是邻居坚持“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rs”, 结果叙述者尝试说服邻居未果陷入痛苦的沉思之中。可见补墙隐含着拆墙之意。如果认为这首诗歌的表意只是这么一件乡间小事就大错特错了, 弗罗斯特认为, 不论他的诗多深刻, 必须给人以思考的余地, 引出有关深刻或肤浅的疑问, 诗应该“始于愉悦, 终于智慧”。他的诗是寓深刻于平凡之中, 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揭示人性主题。所以“补墙”的意义不止如此。“如果仅仅认为弗罗斯特的诗只是提供了简单的日常生活哲理和美国式的智慧, 那就再愚蠢不过了;同样, 如果他的诗觉易读而觉得浅显, 也是个错误, 即使是那些描写普通乡村风景的诗……也可能极为深奥, 复杂” (1) 。

冷漠的人际关系是这首诗的主题之一。墙在这首诗中重复出现多达九次, 在其表面意义之下一定蕴藏着更深的含义。诗人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了邻里之间补墙的行为, 从叙述者和邻居之间的互动可以看出此时的墙还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叙述者从开始猜测是某种力量 (不论是人为还是自然) 导致了墙体的破损, 之后想象猎人追逐兔子的情形, 但是没有人知道墙是怎么开裂的。这使之前所有的推测成为不可能。既不是某种魔力又不是猎人, 那到底是什么使墙破损就成了一个谜。可见邻里之间平常交流甚少, 只是到了每年春天补墙的时候才会碰上一面。“And on a day we meet to walk the line.And set the wall between us once again.And keep the wall between us as we go.”这三句更是语意双关, 虽然是要修补作为界限的墙, 给邻里创造见面的机会, 但是这样就在彼此之间设立了一道屏障, 更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中“and”的几次出现让读者体会到叙述者对每年重复的补墙怀有一种厌倦的感觉, 甚至这一年一次的见面机会他都不想参与。叙述者和邻居对补墙持不同的态度, 但是他们彼此的直接交谈很少。在诗中, 叙述者始终没有开诚布公地和邻居谈论自己不希望补墙的想法, 总是用很隐晦的方式向邻居暗示自己的想法。“那边种松木这边种苹果树, 我的苹果树永远不会越过这一屏障, 跑到他松树下去把松果尝”, 但是邻居却未能领会其中隐含的意思, 仍然坚持补墙。可见邻里双方交流受阻。叙述者很想让邻居思考补墙的必要性, 到底“我要把什么来防”。但是他不敢确定能否让邻居理解自己的用意, 只是陷入自己的思绪之中。“In each hand, like an old-stone savage armed.”“he moves in darkness as it seems to me, Not of woods only and the shade of trees.”之中叙述者将自己的邻居形容成石器时代武装的野蛮人就是邻里关系不畅的表现, 他把自己放在高于邻居的位置, 认为自己才是讲道理的文明人。邻居慢慢地走入黑暗当中, 这里的“黑暗”有着深层含义即依循守旧、顽固不化等保守的性格阴暗面。最后, “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墙被“某种自然的力量”推倒了。“自然”可以是花草虫鱼这种物化的世界, 也可以指人的天性, 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 人有着和他人沟通的需要, 而墙却是阻碍人与人之间正常交流的障碍, 所以渴望沟通的天性使人们不希望有墙的存在, 叙述者就是一个渴望沟通的人。但是“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这样一句从祖上传下来的谚语却根植在邻居的脑海中, 视其为言行举止应该遵守的教条。从这两句形成的反差可以看出邻里双方不可协调的矛盾。墙既是邻里之间有形的隔阂, 又是人们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所产生的无形的隔阂。

除此之外, 这首诗还反映出现代人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叙述者被塑造成一个渴望交流、语言诙谐幽默、善于思考的人, 他不喜欢挡在邻里之间的这堵墙, 他分析了是否有必要补墙, 他试图给邻居讲道理, 结果却是徒劳。读完全诗可以看出叙述者的心理和行为是矛盾的, 他不希望补墙的态度是不坚决的。明明不喜欢墙, 可是每到万物复苏的春天, 却是“我”来通知街坊邻居来补墙 (I let my neighbor know beyond the hill) 。不想补墙, 却和邻居一起劳动, 哪怕是磨破了手指。“我”希望能够冲破壁垒, 但是又犹豫不决。如“I wonder”, “if I could...”, “I could say”等可以看出叙述者缺乏信心。“我”心中的意愿, 却只能用“somgthing”, “Elves”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来间接地表达。很想有个好邻居, 却对邻居冷嘲热讽, 笑他恪守古训, 顽固不化。如此种种可以看出“我”的言行是多么不一致。叙述者内心的矛盾和困惑显而易见。

最后, 诗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模式与人生信念。诗中的“我”代表了现代人渴望沟通、渴望交流的理想和愿望, “我”从自然的力量破坏了墙的现象顿悟生活, 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畅通无阻地交流, 心中要不设防。诗中复杂的句式和故弄玄虚的内容表现了叙事者迂回间接的叙事方式, 彰显了他想象力丰富、语言风趣幽默的特点。滚落的石头从墙上滑落, “我”用魔术把他们放稳, 这不仅表现了叙述者的诙谐语言, 还反映出了他的思维方式和个性, 缺乏实干的精神。“to whom I was like to give offence”巧妙地运用了“offence”和“a fence”的相似点来传递出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谁也不冒犯谁, 谁也不防范谁。而邻居自始至终只有一句话, “好篱笆会促成好邻居”, 这句话直截了当地反映了没有商量余地的坚决态度。邻居用富有智慧的谚语来作答, 比起叙述者复杂冗长、迂回间接的语言表达, 一方面显示了邻居严肃认真的态度, 另一方面显示了他恪守传统、不知变通的思维范式。

现代派诗人以其摒弃诗歌传统和在诗歌形式上的新奇而名噪一时, 但是弗罗斯特却无意于诗歌形式上的标新立异, 而是坚持以传统诗歌韵律、清新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来作诗。《补墙》这首诗通俗易懂, 却有着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自身的矛盾和困惑、人的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深切关怀。弗罗斯特将自己的语言风格运用于诗歌, 透过诗歌题材的表征, 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这首诗发人深省, 让我们意识到现代生活中各种各样有形无形的墙, 比如邻里之间互不相识、都市人的抑郁等。我们需要沟通, 相互理解, 以便造就和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罗斌.季节忧郁的构建——从意象的建构功能谈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季节意象,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2) .

[2]李红霞.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补墙》中的二元对立,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 (8) .

[3]刘瑞英.弗罗斯特“意义之音”的理论探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0 (4) .

[4]王冰.英文诗歌赏析, 中国校外教育, 2011 (7) .

[5]赵彤, 罗伯特.弗罗斯特:传统诗歌的守望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12) .

篇4:《西洲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乐府及《西洲曲》的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艺术手法

3、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景物、动作、写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此诗,感悟美好真挚的爱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找出表明时序变化的景物

2、接字、顶真、谐音双关等写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景物与动作相结合来表达女子的苦苦思念之情及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感觉其音乐美。

2、探究赏析法:从景物与动作两方面去赏析诗句,感觉其情感美。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情景导入:有一种情感,它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是闪闪发光的钻石。它既如蜂蜜般甜,让人魂牵梦绕;又如黄连般苦,让人痛苦万分。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情感呢?——爱情。

是啊,爱情是人生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极尽才情地歌颂它的美好。有牛郎织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还有我们初中学过的《诗经》第一首诗歌《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爱情诗——《西洲曲》

二、文体与诗题简介

1、乐府:本是音乐官署名,主要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人就把它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魏晋及以后诗人采用乐府旧题,模仿其体制而创作的作品也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2、《西洲曲》就是一首南朝民歌,西洲曲,乐府曲调名,选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此诗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其代表作。陈祚明谓之“言情之绝唱”,它标志着南朝乐府民歌在艺术发展上的最高成就。

三、整体感知诗歌

1、诵读诗歌

⑴放录音,注意听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韵脚。

明 确: ①每四句一换韵

②蝉联接字,顶真勾连 ⑵学生伴乐齐读,再次感受其音乐美。

2、全诗是以第几人称,谁的口吻来写的? 明 确:第一人称,以一位女子自述的口吻

3、女主人公娓娓道来,向我们倾诉了什么情感呢?从诗中找出提示性的词语。

明 确:由诗中“忆梅”“忆郎‟„“望郎”得出,女主人公向我们倾诉了自己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4、除了人物的活动,诗中还描写了哪些景物呢?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 确: 梅花 ——

初春

伯劳

乌臼

——

仲夏

莲子

飞鸿 ——

深秋

5、由景物的提示及人物的活动来分析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包括哪些诗句?

明 确: 第一部分:1-6句

第二部分: 7-10 句

第三部分: 11-18 句

第四部分: 19-26 句

第五部分:

27-32句

四、具体赏析诗歌 ㈠、赏析第一部分

1、女主人公发现梅花开了,由此她想去干什么呢? 明 确:

折梅寄江北

2、梅花到处都有,随地可摘,为何要划船下西洲折梅呢? 明 确:西洲之上有两人梅下相会的往事

3、“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按逻辑应紧承”折梅寄江北”之后,为何中间插入”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呢?

明 确:

① 女子的姣好美丽

②盛装打扮,渴望情郎的到来

4、“折梅寄江北”这一行动中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 确: 害 羞

渴 望 ㈡、赏析第二部分

1、”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这一诗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 确:伯劳,鸟名,仲夏始鸣,喜欢单栖。一方面表明季节;另一方面暗喻女子孤单。

此诗句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2、此时女主人公正在做什么呢?从中可以体会到她怎样的心理? 明 确:日暮门中望 ——

急 切

失 落 ㈢、赏析第三部分

1、女主人公为了掩饰自己失落的心理,出门去做什么了呢? 明 确:采莲南塘秋

2、女主人公为什么只想到去采莲,而不是去做其它事呢?难道她只是为了掩饰自己吗?

明 确:①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采莲青年男女欢歌嬉戏,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充满诗情画意。

②“莲”有其双关隐语,与“怜”谐音双关,“怜”有喜爱之意。如“莲子”谐“怜子”,“莲心”谐“怜心”,可见其对情郎热烈的思念。

3、“采莲南塘秋”这一行动中又展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心理? 明 确: 失 意

热 烈 ㈣、赏析第四部分

1、主人公为何仰首望飞鸿呢?结果怎样?

确;因为古代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望飞鸿暗含望书信,结果是等书书不到。

2、女主人公是否就此罢休了呢?她接下来又去做什么了? 明

确:望郎上青楼

3、“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可见女主人公当时怎样的心理及对爱情的态度? 明

确:失 望

执 著 ㈤、赏析第五部分

1、女主人公痴痴凝望,一直望到什么时候?结果又怎样呢? 明

确:望到天晚,但情郎终未到来

2、“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这一诗句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哪两个字呢?可见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怀? 明

确:“自”、“空”两个字,“自”说明与己无关,“空”有徒劳之意。不管天高还是水绿都不能影响女主人公望郎的情怀,可见其对爱情的始终不渝。

3、女主人公望郎郎不至,只能把与郎相会的愿望寄托在哪里呢?从中体会到她怎样的情感? 明

确:寄托在梦中,希望梦中与郎在西洲相会。——西洲梦中会

多 情

痴 迷

五、总结全诗

此诗依照季节的转换抒写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爱人连绵不绝的苦苦思念及微妙的心理。

六、艺术特色

1、蝉联接字,顶真勾连,环环相扣,情味无穷。

2、善用谐音双关,诗歌委婉含蓄。

3、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

4、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

七、课外欣赏

《上邪》

浮梁一中

篇5: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方?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看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 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水畔女儿的情思犹如这绵绵海水般温柔不绝,她有着丰富的感情

和多愁善感的心,与情人分离,是她心中无限悲苦的根源,对情人诚

挚的爱,却又让她显得楚楚可怜,娇美可人,那缠绵的思念甚至都不

曾为外界经年景象的变幻而有丝毫动摇。淳朴的语言也正诉说了她对

篇6:读西洲曲心得体会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南朝民歌多为男女情歌。本诗抒写了一个姑娘对情郎的漫长相思。从折梅的早春到鸿飞的深秋,下西洲寄梅,门中探望,南塘秋采莲和仰首望飞鸿等一系列的在春、夏、秋不同季节里的典型细节,表现了姑娘的痴情思念用景物自然地点明了季节;春有梅花,夏有伯劳、乌臼,秋有莲花、飞鸿。将景物描写与动作结合起来,表达女子的一腔深情。“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置莲怀袖的温情脉脉的动作,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仰首”七句以姑娘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和令人迷乱的无数飞鸿,表现了尽了尽日凝神眺望的痴情。而“卷帘”六句又将姑娘的所见所感表现得如梦似幻,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余味无穷。

在民歌手法的动用上,本诗可谓集大志者。诗中多用重字(如梅、门、莲)、顶针(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钩句(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细”)、双关(如“莲子”意即“怜子”),形成与情意绵绵相吻合的回环往复一气呵成的不尽情韵。

篇7:诗歌赏析例谈

一、抓住形象, 探寻意蕴

诗歌的形象是诗的最大特点, 诗人在反映社会生活时, 讲究形象思维, 即通过具体形象抒发内心感受, “言在此而意在彼”, 因此, 欣赏诗歌就要从诗歌的具体形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找出它暗示和启迪读者的意蕴。一般来说, 诗歌的形象性通过意象与意境表现出来,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传递思想情感的具体物象, 意境则是多个景物构成的画面所营造的氛围或情调。欣赏诗歌时, 如果能找准意象或意境, 再从全诗的整体出发, 体味诗歌的情感流向、思想情绪、志向追求, 那么理解诗歌的内涵也就相对容易了。

诗中把抽象的乡愁化作具体可感的船票、邮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了亲人难聚, 愁绪绵绵的思恋之情。内在情感随时间推移而渐次加深, 把个人的遭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诗意得到升华, 情感也更显深沉。

二、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是诗歌创作的常用方法, 借景抒情是寓情于景, 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 抒发的是情感, 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 所以他有喜、怒、哀、乐、愁, 但绝不是思想。托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达心迹, 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在具体的诗中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 而不是某种物品, 而托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世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征来表明自己的志, 所以此“物”非“景”, 咏物不是写景,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赏析诗歌要从具体的景入手, 调动视、听、触、味等器官感受景物营造的氛围, 体味其中的情绪, 揣摩由此引发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关键是找准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或精神上的共通之处, 这些相似之点, 正是探究诗人内心世界的重要依据, 也是赏析所言之“志”具体指向的钥匙。

这是一个大写景的场面, 一个“望”字将千里北国, 长城内外的风物尽收眼底, 冰封、雪飘、银装, 蜡象, 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壮阔雄奇, 玉砌银装的世界, 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热爱和为之奉献的豪情, 从中让我们体会到作者作为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三、揣摩词句, 品味语言

欣赏诗歌重在揣摩词句的妙用, 诗歌的语言凝练、准确、深邃,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常常是一词或引领全诗、或激活意境、或点明主旨、或牵引线索, 这种“提纲挈领”的作用, 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作者的意图, 感受作者的情感, 品味炼字炼句的精妙。

全诗紧扣一个“幽”字来写, 第一句写住所位置的幽静, 第二句写居所的幽寂, 第三句写住所附近的幽美, 第四句写诗人的幽情。其中“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一句中“敲”与“推”的选择更是文学史上传为炼字的佳话。一个“敲”字, 动、静、声、色皆备, 可谓意境全出, 以响声反衬寂静, 更显其清冷幽寂, 隐隐约约地传达出诗人甘于淡泊寂寞, 远离尘嚣的人生态度。读诗对诗中的字、词、句的反复推敲是十分必要的。第一要把这些字、词、句放到整首诗的语言背景中去综合考虑;第二要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这些重点字、词重现诗中的意境;第三学会站在诗人的立场上去领悟诗人使用这些字、词的企图和表达目的、感情;第四要懂得所有的字、词在一定语境中都是独特的、个性化的, 他们在使用范围、词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都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字、词、句的实指性值得我们仔细揣摩、猜度。

四、解析辞格、体悟诗情

诗歌的形象性以及语言的特殊要求, 决定诗歌中大量使用修辞手法, 它既能使诗句形象生动优美, 避免抽象繁复的表述, 又能起到强化诗情, 突出诗旨的作用。

把乡愁比作“清远的笛”、“模糊的怅惘”、“没有年轮的树”, 三个比喻, 三个画面, 意境深远, 把诗人挥之不去的感受, 通过凄清的氛围, 无法言说的惆怅, 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小诗意象单纯, 主体是两个海员富于形象的对话, 这两句话又由两个象征意象组成:起锚与抛锚。深刻地揭示了海员的情怀:盼望战斗与胜利。让人感受到海员乐观、豪迈、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思想感情。

比喻、象征、拟人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常用, 其它如:反复、借代、排比、夸张、双关、反语、对偶、层递等也不鲜见, 学会在诗歌中辨明和区分不同的修辞手法, 这对了解诗意, 体会诗情, 理解诗的主题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五、感受声韵、吟咏得体

诗歌不仅是拿来阅读, 也是拿来吟唱的, 古人有“诗合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之说。和谐的音韵、鲜明的节奏是诗歌在艺术形式上显著特点, 也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一个基本特征。诗歌的音乐性表现在它的声韵、节奏和音调上。诗的押韵指韵尾的主要元音相同, 韵头可以不计。其作用是通过韵脚的串联, 关上粘下, 有助于把跳跃式的各诗行构成一个整体, 加强结构和形象的完整性, 因情赋声, 以声传情, 加强抒情的强烈性, 使诗歌具有和谐统一、流畅回环的韵律美。诗的节奏从力度方面指声音的强弱, 即重读与轻读的安排, 从时间方面指声音的长短有规律地交替使用轻读与重读, 大致安排音组 (字词组成的音节) , 就构成了诗的节奏感。节奏的强烈均匀与诗句的整齐与否密切相联, 行与行, 节与节的大致对称;音组的多少, 诗句的长短大致相等, 使诗歌读起来铿锵和鸣、激扬蹈厉。音调, 这里主要指字调的四声, 即“平声柔而长、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短而促”, 现代汉语读阴平、阳平的字属“平”, 读上声、去声的字属“仄”。平仄协调, 相重相向, 有助于构成抑扬顿挫的声调美。

对于初中生反复吟诵、博闻强记一些诗词歌赋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古人说:“读书百遍, 其意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它可以强化对诗不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丰厚人文知识, 增强语感, 提高审美能力, 享受语言魅力, 借鉴语言表达, 这对提高对诗的欣赏水平有明显效果。

篇8:浅析英文诗歌的赏析

英文诗歌是用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怀的一种体裁。其语言之精炼、表达形式之精美、情感之细腻往往让人叹为观止。然而, 正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主题并不是一件易事。我们在欣赏英文诗歌时, 不但应该运用诗歌的基本知识去分析它的含义, 还要透过语言本身去揭示诗歌中所包含的主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如何运用诗歌的两大主要分析法——文体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来更好理解诗歌的美学意义以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与价值。

一、英文诗歌分析法

(一) 文体分析法

文体分析法就是运用英语语言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更多关注的是诗歌的语言体系和语言特点。若想要更好地运用这种方法研究诗歌特点, 首先应该掌握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 如诗的音步、韵脚和词音象征法。

1. 诗的音步。

诗歌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语言。音符流动的节奏性是其音乐性的保障。所谓节奏就是强拍和弱拍按一定的形式相互配合并有规律地进行反复。因此, 诗歌的韵脚和音步是使诗歌读起来悦耳并具有节奏感的关键所在。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英文诗歌中的音步类型有十几种之多, 常见的有如下四种: (1) 抑扬格: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 前者为轻, 后者为重, 则这种音步叫抑扬格音步。抑扬格非常符合英语的发音规律, 因此, 英文诗歌中用得最多的便是抑扬格。 (2) 扬抑格:如果一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 前者为重, 后者为轻, 这种音步叫扬抑格音步。英语中读音为一重一轻的单词不多, 所以扬抑格的诗也不多。 (3) 抑抑扬格:抑抑扬格含三个音节, 即轻——轻——重, 这类诗歌所占比重不大。 (4) 扬抑抑格:重——轻——轻是扬抑抑格。同样, 这类诗歌也不是太多。

2. 诗的韵脚。

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常见的韵脚有如下几种: (1) 尾韵:尾韵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它包括联韵:aabb型;交叉韵:abab型。 (2) 同韵:有的诗押韵, 一韵到底, 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3) 头韵:头韵是指一行 (节) 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 形成押韵。 (4) 内韵 (同元音) :内韵指词与词之间元音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3. 词音象征法。

诗人在描述一个事物或是抒发某种感情时, 有时是通过声音来传达内心感受的, 即词音象征法 (sound symbolism) 。如辅音中的/s/、/z/, 因发出“咝咝”的声音, 在诗句中就有很强的暗示作用, 树叶在风中抖动, 蛇在蠕动等。辅音中/p/、/b/可产生流水声的效果。

(二) 主题分析

文学批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把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来加以解读和鉴赏, 而评论家们最关注的却是如何解读作者在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个人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读者中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本文试从托马斯·格雷的《乡村墓园挽歌》为例, 利用主题分析法来诠释这首不朽诗篇。

1. 背景知识。

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是18世纪中叶的英国。当时的英国正如火如荼地经历着工业革命。一方面, 工业革命给工业化带来了无限生机;另一方面, 它却给农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在资本家捕获了商机不断赚取利润的同时, 宁静的田园风光和农民的自给自足的安宁生活已不复存在。失去土地的农民要么去城里成为廉价劳动力, 要么困守在农村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正是此情此景使作者触景生情, 创作出了这篇堪称经典的《乡村墓园挽歌》。

2. 单词和修辞法的使用对主题的烘托。

第一节至第四节描写的是黄昏中宁静的乡村景象, 充分烘托出乡村的宁静对于农民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塔楼上那只忧郁的猫头鹰在对着月光抱怨是拟人的手法, 用以暗示18世纪英国田园式的农村生活即将被工业化吞噬, 也表达了诗人对此无奈伤感的情怀。第十二至十九节中诗人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一方面充分地表达了对农民疾苦的同情怜悯, 另一方面强烈地讽刺了权贵们尔虞我诈、贪婪无情、虚伪残忍的丑陋嘴脸。

3. 诗人的自由联想对主题的渲染。

在第六、七节是诗人想象长眠地下的农夫生前的生活。几句诗句却能勾勒出农夫生前虽然物质匮乏但却不能不让人艳羡的田园生活:家庭的温馨、收获的快乐以及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然而, 温馨的场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变得不堪一击。通过这些诗句, 诗人流露出对工业前的乡村的留恋和对残酷的现实生活的不满。

4. 现实意义。

通过诗歌诗人把自己对社会严重的贫富分化、弱肉强食、资本家对下层劳动人民无情的剥削等社会现象的不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他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怜悯、对平静的大自然和农村传统生活方式遭到破坏的惋惜和哀叹也体现在字里行间。

二、小结

本文简要介绍了分析和评论诗歌常使用的两种方法:主题分析法和文体分析法。只有正确使用这两种方法分析诗歌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解读诗歌本身描绘的意境及现实意义, 才能让我们更好地鉴赏诗歌, 领悟其精妙所在。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英文诗歌的两种分析方法:文体分析法和主题分析法, 借此更好地赏析诗歌的含义和主题。

关键词:诗歌,主题分析,文体分析

参考文献

[1]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年.

篇9:例谈中考诗歌名句赏析

一、从古诗词关键词语的角度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非常强调炼字,尤其是古诗名家,总是力求字字珠玑,给人耳目一新而又意蕴丰厚的感觉。在赏析这些诗歌时,要注意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从而带动全诗的全面理解。

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坼”是裂开的意思,“浮”为飘浮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湖泊东南大地分裂成东南两块,日月星辰宛如在湖水上日夜飘浮。此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首诗写出了湖山之胜、登楼的喜悦,也写出了诗人的孤身漂泊之感和家国多难的悲哀境界沉雄悲壮。

二、从古诗词表现的画面角度赏析

古诗有相当一部分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这些诗歌的某些诗句的文字描绘出特定的画面,凸显出鲜明的图画美。近几年,各地中考也非常关注这些诗歌的赏析考查,一般题型是描述这些诗句所表现的图画。在赏析这些特点的诗歌时,要注意研究诗句这种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赏析。

例如,2009年镇江市中考试卷,第7题就属于这方面的考查。试题的内容如下:阅读杜牧的《江南春》,完成7—8题。第7题的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诗的前两句所表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杜牧的《江南春》原文是这样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描写景物的字词,理解字词的内涵,并于此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拓展相关的景物,还原诗歌所描述的具体画面。

具体到这个题目,诗的前两句中涉及景物的字词有很多,我们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千里”极言江南土地平旷,辽阔千里。“莺啼”,黄莺的鸣叫,莺是江南的一种鸟,通常指黄莺。学生可以进一步打开思路,什么样的黄莺,怎样鸣叫,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填补诗句留下的空白。怎样的黄莺呢?可以说美丽的黄莺。怎样鸣叫呢?综合诗歌的整个内容,写的是江南美丽动人的春景,可说欢快地鸣叫。说得更生动形象一点,可说成快乐地歌唱,这样采用了拟人手法,语言表现力更强。“绿映红”是什么呢?绿的是树或叶,红的是花,可想象成丛丛绿树,朵朵红花,掩映成趣。“水村”指临水的村庄,“山郭”是倚山的城郭。“酒旗”指酒店迎客的彩旗,“风”是刮风。只要将上述内容综合起来,就可以这样来描述诗的前两句表现的画面:“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客的酒旗在风中招展。”这样采取先分后合,展开联想想象,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对应的画面就容易多了。

三、从蕴含哲理角度赏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发展史的辉煌阶段,这两个历史阶段的诗歌非常重视趣与理在诗歌中的体现,这方面名家辈出。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的不少诗句不仅意蕴深厚,而且饱含哲理。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万木春”;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赏析这些诗歌,不仅要关注诗歌丰富的意蕴,而且要探求诗句深刻的哲理,从哲理的角度赏析这些诗句,揭示诗歌对人生等方面有益的启示,才能抓住赏析这类诗句的关键。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赤壁》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诗的赏析,要联系三国当年火烧赤壁的历史事实,才能真正弄懂这句诗的含义。东吴和西蜀联合抗曹,孔明先生和周瑜都督英雄所见略同,共同设火攻计破曹。东风大作,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曹操八十万人马被烧得所剩无几,曹操被迫从华容道狼狈逃窜。诗人以冷峻的历史眼光回顾火烧赤壁,生发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如果当年东风刮不起来,火烧赤壁的神奇战功就不会有,历史也许向另外一个方向发展,成为另外一回事,有时一个偶然的原因会改变历史的发展。而诗中“二乔”是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是当时东吴的两名美女,大乔嫁给孙权,小乔嫁给东吴都督周瑜,作者借这两位美女来象征国家的命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议论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指出有时偶然的因素,会戏剧般地改变历史的发展,引发读者的深思,富有情致,令人回味,这样赏析这句诗会容易得多。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西洲曲诗歌赏析】相关文章:

西洲曲教案05-03

西洲小学四年级体育教学工作总结04-26

西洲中学今冬明春消防安全工作总结报告 (800字)04-09

上一篇:沙市区彭国珍志愿者服务队管理办法下一篇:礼泉移民搬迁政策-礼泉党建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