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2024-04-14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精选16篇)

篇1: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从整篇课文来看,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学生对这四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这四部分开展教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学生必然对四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确立学习小组,如:水文研究所,海底探宝队,海滩游乐场和海鸟观察站。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即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习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

二、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后评价。如水文研究所在汇报时,用有感情朗读的方式表现海水的美,读后请同学来评价,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样不仅进行了听说能力的训练,同时,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在知识和能力的维度上,强调综合和整合。教学中分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汇报,由老师给出的知识提示,再整合,跳出过去强调语文知识系统性的老圈圈。

注重语文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例如,整个课堂结构设定为研究汇报活动,使学生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愉悦地学习语文知识。如学习海鸟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培养质疑能力

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核心。本节课,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空间,在集体汇报时,让其他组员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再自主回答。一改以往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同时教给学生主动向他人请教的学习方法。

四、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

老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挑战,培养学生自信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认为还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

1、课堂调控能力有待加强。

2、教师的课堂组织语言不够精炼。

篇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的是第一课时,主要解决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通过海水、海底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

由于西沙群岛与我们学生的生活不是很密切,所以在教学本课时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充分的整合。本以为会为学生、课堂都带来意外的收获,但由于播放课件时间选择不当,使学生的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图片的感性认识当中,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当学生不能很好的理出预期的效果时,作为老师的我没有从容的运用教育机智,把学生引导回来,进行文本的分析,因而忽略了文本的内涵。如在第4自然段鱼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的局限,学生对海里奇异的鱼缺乏感性认识。一段视频的播放立即将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鱼在眼前游动起来,将他们带入一个奇异的海底世界。但在此基础上没有充分引导学生赏读内化,读出鱼的美丽可爱,读出了鱼的种类繁多。特别是气鼓鱼那里,没有抓住鱼 “眼睛圆溜溜的”、“满了刺”“ 像皮球一样圆” 的特点。在分析时,学生虽然对鱼有了一点感性的认识,但没有真正从文本当中体会到鱼的可爱美丽。其实这里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评价语,使学生了解到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来体会鱼的美丽可爱。还有在教给学生新的写作方法时也应该通过板书,这样就更有条理,而且与文本的分析相结合了。不过在介绍西沙群岛海里更多美丽的鱼时,引导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鱼的样子,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

篇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片段1:

上课伊始, 教师亲切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 教室里来了一位新朋友, 大家想不想认识它呢?”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的回答之后,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豆豆这一动画形象。在大屏幕上蹦跳着的活泼可爱的小豆豆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们。这时, 小豆豆用十分有趣的语调和同学们打着招呼, 并提出了问题:“大家好啊。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 你能够写正确吗?”接着, 大屏幕展示《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的部分新词拼音, 由学生写出相应词语。

片段2: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具体地描绘了西沙群岛周围海水中各种各样的鱼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弄清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再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句具体来写的。接下来, 教师略带神秘地对同学们说:“大家想不想亲自到西沙群岛的海底去看一看?好, 大家穿上潜水衣, 戴上潜水镜, 出发。”多媒体课件视频播放各种各样的鱼类在海水中游动的美丽画面, 教师结合画面, 引读课文相关语句。

片段3:

在回读全文这一教学环节中,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文字内容, 并配以相应的画面, 由几名学生逐段朗读, 最后师生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案例评析】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学习工具, 同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 成为一个连接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纽带。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 必须注意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在情境创设、突破重点与难点和开拓延伸等环节上找出最佳整合点, 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借助信息技术, 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起来。

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而用多媒体敲这“第一锤”, 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字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不容忽视, 但字词的学习又是最为枯燥无味的。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中, 教师首先安排的便是复习字词这一环节。教师为了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利用多媒体课件安排了小豆豆这一卡通动画形象与同学们交朋友, 由它引领学生完成对字词的复习和巩固。小学生对卡通动画人物是最感兴趣的, 因此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开始就被牢牢吸引住了, 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出来。这样, 利用信息技术, 枯燥的字词复习环节竟然变得有趣了。

二、依托信息技术, 让教学情境的创设变得美妙起来。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与文本语言深入对话交流的过程。如何才能让这种交流由表及里, 实现质的飞跃?关键之处便是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可以说, 没有情境的渲染, 就没有“语文”, 也就没有语文教学。将教学内容情境化, 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 引起心灵的共振, 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有机整合在这一方面可以给予我们诸多欣喜, 多媒体为学生所创设的情境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它可以变间接为直接, 让多种感官共同参与, 使学生获得立体的语言信息,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片段中不难看出, 无论是在学习具体段落的时候, 还是在回读课文的环节中, 教师均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精美的动态画面, 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教学情境, 再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读文, 以情境促读, 以研读促情。

三、凭借信息技术, 让教学内容的呈现变得鲜活起来。

信息技术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多侧面地展示教学内容, 把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具体化, 可以让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及声音直接传达给学生的感官, 能看到它的形状, 听到它的声音, 具有极强的感官性。它以直观的形象, 美妙的图画, 多变的色彩, 动听的音乐, 化虚为实, 变静为动, 充分展现语文美的因素。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 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又能听, 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得到的信息量, 比单纯地听老师讲课高效得多。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 仅仅依靠单一的文字呈现, 学生对海底世界场景的体验终究是存在困难的。如果利用多媒体所具有的优势,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个场景和多角度向学生展示, 带着大家去看一看大海, 看一看迷人的海底世界, 各种各样美丽奇特的鱼儿尽收眼底, 再配上优美的音乐, 学生已仿佛身临其境, 怎能不欣喜若狂?这样的场景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那么为什么不乐于学习呢?课文的精彩文学描述与多媒体的斑斓画面有机结合起来, 一个为“淡妆”, 一个是“浓抹”, 借助信息技术, 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篇4: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富饶的西沙群岛》从题目来看是围绕“富饶”来写的,但实际是除了“富饶”,还写了“美丽”。文章第三、四、五、六自然段侧重写“富饶”,第二自然段侧重写“美丽”;文章第一自然段中的“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共两句话对此作了概述。很明显,“富饶”和“美丽”是并列的,所以题目如果用“富饶”作修饰语,就没有将文章内容全覆盖,题目与文章内容的契合度显得不够。反过来想,如果只看课文内容,让读者自己来确定题目“______的西沙群岛”,恐怕填写“富饶”还是会让人犹豫的。

综观全文,如果将长长的文章读成一个词的话,应该是文章总起句和总结句中的“可爱”,“可爱”包括“美丽”“富饶”,基本上可以统领全文内容,所以根据文章内容来定题目的话,“富饶”应该换成“可爱”。

再看,除题目外,“可爱”是文章中唯一一个两次修饰“西沙群岛”的形容词,且都位于能够引起读者关注的位置,一个在总起的地方,一个在总结的地方,首尾呼应,凸显着“可爱”在文章中的重要性。题目要为文章服务,似乎题目中用“可爱”才能与“可爱”在文中的重要性相融通。

但是这里作者没用“可爱”,而用“富饶”,什么原因?笔者揣测:

1.全文主要写西沙群岛的两个方面——“美丽”和“富饶”,但从篇幅来看,“富饶”是浓墨重彩,是详写,占据了文章的绝大部分,是文章的核心、重点所在。

2.“美丽”虽然和“富饶”是并列成分,但富饶意思是“富足有余,多指财物等”,从广义上理解,“富饶”似乎是可以暗含“美丽”,美丽虽不是一种直接的物质财物,但无疑也可以算是无形的财产。

3.从写作背景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在70年代,当时西沙海战(1974年1月19日在西沙群岛西部的永乐群岛海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越南共和国海军发生的小规模海上作战)刚结束,西沙群岛成了全国的一个焦点,是国人所关注、爱国情感最集中投射的地方,极具向心力与凝聚力,因此从心理学角度——“人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紧密联系,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感情的诱发下进行的”这一点出发,有理由相信作者写这篇文章渗透着强烈的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在最初版本的文章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岛上的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祖国的南大门”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现版本已改为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怎么样来激发人们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呢?联系到当时国民经济落后,物质贫乏,相比较“可爱”,“富饶”是极具诱惑力的一个词,幻化着美好的意象,承载着当时人们的物质需求,能一下子牢牢抓住人们的心。所以相比较“可爱”,用“富饶”作题目更能激发起人们对西沙群岛的迫切向往,从而达到最直接、最有效地激发读者保卫西沙的爱国情感。即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在,“富强”仍是排在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第一位,其中“富”是第一个字,自有其道理。

4.在题目中,“可爱”的作用会在无形中给全文奠定基调,基调里会包含“可爱”所让人想到的童真、幼稚在里面,这与当时背景下所要传达的爱国的刚性、神圣、责任不相匹配。

《富饶的西沙群岛》自选入教材以来,除了上面讲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作了修改外,还有多处地方作了修改,如原来的 “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 这个分句中的标点改成了现在的“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原来的“有的像美丽的鹿角”改成了现在的“有的像分枝的鹿角”……这些修改有遣词造句方面的因素,可能也有时代性的考量。文章不厌百回改,所以题目中的“富饶”要不要作修改,笔者认为现在至少应该可以考虑一下了。

篇5: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上三年级的研讨课,星期五接到任务心里就打怵!赶上开运动会,大家没法凑在一起商量,所以只能自己摸索、闭门造车了。周六、周日两天在家埋头备课,好在这是一篇经典课文,有一些网上资源可以借鉴,所以课的大体思路算是理清了,周一研讨时大家又在一起交流了一下,就这样匆忙上阵。

首先要感谢孩子们,一节课始终情绪高涨、积极参与,无论是读书、还是回答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热烈,看来前段时间的课堂常规管理有了一定成效,我和孩子磨合得还不错。

其次,在指导学生朗读方面有进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指导朗读的重点。我通过让学生理解“五光十色”这个词语,进而体会出海水是有光泽的美。并且通过指导读表示颜色的词语和教师的范读,让学生读出了海水的美丽,感觉比刚开始的朗读进了一步。

但是,整堂课还存在很多欠缺和遗憾。首先上课节奏拖沓,课堂语言不简练,每个环节不紧凑,而且对于课堂容量把握不准,导致时间不够,整堂课前松后紧。本来设计的很多知识点都没有讲到,比如:再给学生出示几张有特点的鱼的图片,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来仿写句子,还有在课的最后总结“课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因为时间原因都遗漏了。

篇6: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一、领悟布局谋篇的表达方法

⒈领悟课文“总起—分述—总结”的记叙特点。全篇文章可按“总、分、总”的记叙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⒉领悟作者表达方法上的构段方法。

①第二自然段为“因果段式”,也即“因果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先讲结果,后讲原因,即一、二和三句之间是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小段,一般分为两层,一层写原因,一层写结果,概括段意时一般应抓结果部分。

②第三自然段为“并列果段式”,也即“并列结构段”作者用三句话分别描写了珊瑚、海参、大龙虾。每句话都向我们介绍了一种海中生物,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排平列,不分主次,共同表达一种意思,这种构段关系叫“并列式结构”。

③第四自然段为“‘总→分→总’段式”,也即“‘总→分→总’结构段”。这一自然段介绍海底的鱼,先总述鱼“成群结队”突出鱼多,再分别叙述各种鱼的样子;最后总述“各种各样的鱼多得数不清”。

④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同第三自然段。

⑤第六自然段为“‘总→分’段式”,也即“总→分’结构段”。这一自然段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几句话的顺序是:“鸟的天下” →树多[这是成为鸟的天下的原因] →鸟多[树多必然鸟多] →鸟蛋多[鸟多必然鸟蛋多] →鸟粪多。从总到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的“鸟的天下”。

⒊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二、领悟生动准确的表达方法

⒈修辞方法的形象贴切。①比喻,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②拟人,如:“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③夸张:“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讲西沙群岛海里的鱼非常多,并非真的是水和鱼各占一半。用“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一夸张的手法,强调西沙群岛“物产丰富”的特点,使人回味,留下深刻的印象。

⒉关键词语的准确运用。如: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再如:第四自然段主要抓住了鱼的种类多、数量多、形态美等特点来写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多得数不清;数量大:成群结队、一半是鱼;形态美:不满色彩条纹、头上长簇红缨、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眼睛圆溜溜、身上长满刺儿、像皮球一样圆。

篇7: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我在整堂课上创设了去西沙群岛旅游观光的情境,以生动的导语贯穿整堂课。如开头“今天我们要去遥远的西沙群岛游玩,作好准备,我们出发了”,初读课文时,指出“下面我们该去了解一下西沙群岛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学习“海水”部分时,我说:“ 此时此刻,我们就站在西沙群岛的大海边,这就是西沙群岛的海水,你感觉海水怎么样呢?”学习“海底”部分时,我又说:“每个地方都很美,让我们穿上潜水衣,潜入那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寻找那些有趣的海底生物吧……”这样的情境创设很能吸引三年级的小学生,课堂上他们对西沙群岛始终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学习积极性很高。

二、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拉近学生与西沙群岛的距离

课堂教学中我从解题入手,在祖国的南海边有个西沙群岛,你们想了解它吗?随后我先为同学们播放一段事前准备好的西沙群岛的风景视频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接着我又借助网络资料将西沙群岛的位置和大小呈现给孩子,这是怎样的一个群岛呢?于是让孩子在老师的充满激情的范读声中初步感知西沙群岛,随后是初读,总体感受西沙群岛的特点,找出课文的中心句——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三、深入研读3、4两段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学习3、4两段,所以我就对学生说:“这节课就让我们潜入神秘的海底,去感悟西沙群岛的富饶。说说你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后找出:珊瑚、海参、大龙虾、鱼。我又说:“再去读读你看到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它的特点吗?”这一板块通过学生的不同形式的读,来表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让学生研读的同时,我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重点展现西沙群岛海里奇形怪状、色彩鲜艳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以及那些没见过甚至是没听说过的形态各异的鱼儿,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始至终地调动着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问难。例如,学生提出:我不明白渔业工人为什么要把海龟翻一个身?为什么人们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我都巧妙地通过呈现多媒体,机智地使问题由难变易了。

五、抓住语言训练点

语文课除了要注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外,语言文字的训练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利用文本的特点抓了几个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如第二小节中我安排了 “因为 ……所以……”和西沙群岛的海水色彩不同,“是因为……”句式训练以及其它的语言训练点。如学习海岛这一部分的时候,顺势进行保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最后让学生饱含激情地朗读最后一段,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

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永恒的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重课件的适时使用,注重不能用过多的形象的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学习海滩一段,我让学生闭眼想象,想象海滩上有什么,有的孩子说看到了美丽的贝壳,有的说看到了渔业工人在翻庞大的海龟,有的说看到了一群小朋友在海滩上捡贝克。当我让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贝壳是什么样时,孩子们的回答又是让我一阵惊喜。有说像喇叭一样的贝壳,有说像蘑菇一样的贝壳,有说像花裙子一样的贝克。孩子们在放飞自己想象的同时,感受到了无限的快乐。

七、注重知识点的渗透

在教学第四自然段“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这句话时,我告诉学生:这一句话放在整段的开头,我们叫它总起句,又叫中心句。这四段文字,语言美是一个特点,在写作上也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围绕中心句把话写完整,写具体了,接下来,我们就仿照这种写法来个小练笔。

整堂课我和学生配合得比较默契,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引领者。我让学生自己来读。从不断的读中,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然后自己来讲,把自己读懂的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来交流,这样可以取长补短。

篇8: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一、巧借“鱼话”,温故知新

为了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引出对重点段第四段的学习,我在“鱼”上做文章。课伊始,我请出小鱼——戴着鱼头饰的同学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重点:“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那里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接着话锋一转:“西沙群岛的海底,海滩和海岛也别有洞天,建议大家先去海底看看美丽的鱼。”写海底、海滩和海岛的段落呈并列关系,但以写海底的第三、四段为重点。小鱼的话,不仅引领学生温故知新,激起其学习新课的欲望,更能启示学生直奔课文重点段。

二、驰骋想象,突破难点

第四自然段用了很多好词好句极言鱼多,最后一句“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理解的难点,怎样让学生深刻体会“成群结队,各种各样”,“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等重点词句?我以第二句“有的……有的……”句子为突破口。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把文中描述的四种鱼分别画在四张硬卡纸上。课堂上请四位同学手持这四条鱼从珊瑚丛中(实际上是同学当中)穿出站到台前,请同学们以热情的读书声欢迎它们。这儿其实暗藏一个看图读背句子的语言训练。随后,我出示一张写着“有的……”的鱼形卡片:“有的鱼在同学们的想象中,在同学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中,快来说说我的样子吧。”趁学生七嘴八舌地交流之际,我来个急刹:“同学们,那么多的‘有的’总也说不完,西沙群岛的鱼真……”“真多呀!”学生回应。接着,原来那四条鱼猛一翻身,一个句子出现在“鱼背”上:“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生齐读后,我追问:“‘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海底是怎样的?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画一画?”于是,喜爱画画的学生拿起粉笔尽情描画他们想象中的海底世界,喜爱读书的同学配着优美的旋律读出奇幻的海底世界。此刻,学生对这一段中关键词句的理解在其个性体验中迎刃而解。

三、物我交融,独特体验

品读第四段后,我创设入海畅游的情境,师生戴上鱼头饰,变成美丽有趣的鱼潜入大海观看视频《迷人的海底世界》。在学生对海底叹为观止时,我问:“在海底,我们除了与各种各样成群结队的鱼擦身而过外,还看见了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我回应:“同学们真细心,看!有一些可爱的小生灵还游到了我们课文的第三段呢,赶快读一读,和它们交朋友吧!”读过几遍后,我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喜欢的海底动物。一时间,课堂成了小画家,小舞蹈家和小语言艺术家的表演天地,同学们扮演耸着肩膀慢慢游动的海参,画出抬头挺胸,威风十足的大龙虾……同学们与珊瑚、海参和大龙虾融为一体。

四、因文作诗,能力实践

第五、六自然段分别描写海滩和海岛,本着课堂教学张弛有度,对文本阅读详略有致灵活多变的原则,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这两段,然后提取段中重点词语填诗。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一来训练学生圈画关键词和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二来实现文字呈现形式的转化“文诗互换”,培养诗人的情怀;三来开阔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活泼灵动。诗歌具体如下:

为海滩和海岛唱赞歌

海滩上,

美丽拣不完,

海龟产卵最__。

海岛上,

树林一片片,

林间来栖息,

遍地和___。

西沙群岛真___!

五、天人合一,情感熏陶

课堂到此,只剩下最后一段没有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这一段有几层意思:一是西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的领土;二是祖国一直没有停止建设西沙群岛;三是对西沙群岛未来的展望。这一段是情感升华的节点。如何高效地实现人与自然的结合?我特别为此而制作课件:听觉上,教室萦绕阵阵欢快的鸟鸣声和文段朗读;视觉上,一大群展翅翱翔的海鸟飞入眼帘。朗读声完,可鸟声仍不绝于耳,时远时近,时大时小。我顺势发问:“听,鸟儿们在说什么啊?”“西沙群岛真美,我们愿意一辈子留在这儿。”“人类千万别破坏我们美好的家园。”……水到渠成之际,我趁热打铁:“同学们与鸟儿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我也听懂了它们的说话,就记在课文的最后一段呢,有兴趣读一读吗?”鸟儿们说的话?同学们立刻饶有兴味地读开了。当最后一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朗读滑落时,我出示海防官兵守卫西沙群岛的系列照片激情总结:“是啊,人与自然创造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创造了世界的美,美的事物应该大家一起分享。同学们,把我们课前和课中所学所悟的,与家长们、伙伴们共同分享吧!”轻松的音乐适时响起,学生带着美好的回忆走出课堂。至此,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又走近了一步。

老课文上出新意思,在这节课中,学生欣喜的眼神,活跃的思维,如火的热情,灿烂的笑容告诉我:教要教出新意,学要学出个性,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学教材,那才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那才是真正的课堂魅力呀!

摘要:《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强调语文教育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本文以《富饶的西沙群岛》课堂教学为例,谈谈对这些理念的理解和实施。

篇9:上《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有感

关键词:感知;交流;以读为本

我紧紧围绕全文的题眼“富饶”展开,同时还将文章划分为“美丽”“富饶”两个板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清思路,同时文后再次归结正因为这里的“美丽”而“富饶”,也因为这里的“富饶”而变得更“美丽”。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合体,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性,为其探究性学习创设条件。

由于课文的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正是这些特点,我抓住句群语段中句子之间的结构特色和逻辑关系,使题眼具体化;抓住句型句式的修辞特色和表意功能,揭示文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性。

我的这堂语文课总的下来还算比较顺利,总结一下可以分为以下几点概述。

一、抓住关键词语,感知全文

课文开头让学生乘坐飞机去西沙群岛。虽是简单的一幅地图,但让学生立刻明白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海防前哨。紧接着马上让学生用“岛屿”“海防前哨”以及“南大门”来夸夸西沙群岛,一方面让学生立刻学会用新教授的词语,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对西沙群岛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西沙群岛处于太平洋的“南海上”的一群岛屿,就显示出交通咽喉的重要地位。作为海防前哨的南大门,“英雄儿女日夜守卫着”,可见是关系到祖国安全的战略重地。

二、初读课文,交流感受

学生初读课文,并交流西沙群岛让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学生在文中寻找或自己概括,自然过渡到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从而引导出文章的中心句。这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找的过程中感知中心句在文中的作用。

三、抓住句群,悟出规律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训练重点,凭借本课句群种类多,结构典型的有利条件,进行句群结构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其特征,掌握由句子—句群—段落的组合规律,明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读书时,能利用句群判断、理清文章脉络,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本课中,不管在“美丽”板块,还是“富饶”板块中,我都是从相关的段落中入手,让学生从段中去感知文本。例如,在“美丽”板块中,让学生大段地学习描写海水的段落,感受海水的五光十色、魅力无比。再从段的整体感知下,走入段中的字里行间,从一个词、一句话中,再次体味文本。例如,从海水的色彩上、形状上去着手感悟。

四、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注重“以读为本”,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自读理解、自由练读、同桌练读、集体品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把一个问题都落实到读中,让学生读中有所悟,读中有所得。不是为了说话而读,而是为了读而说话点拨。

课文语言优美,用词生动,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采用自由读、小组读、同桌读、范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例如,我在教授“富饶”板块中有关海鸟这一段落时,先出示有关海鸟的段落,让学生充分朗读,并交流体会。在充分朗读的情况下,根据上下句理解词语鸟的天下、各种海鸟、遍地都是鸟蛋、厚厚的鸟粪等,从这些词中充分感受到鸟儿的多。再次朗读并理解词语“栖息”,比较“栖息”与其他词语有何不同。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树林—鸟—鸟粪”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带着对小鸟的喜爱、小岛的富饶美丽的心情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而能否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怎样。具体来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知道学生学会归纳、分析、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品质,学生才能最终把知识、技能、技巧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所以,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讲解重点句“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像皮球一样圆”说明什么意思,试图启发鱼的品种多,用词来表示各种各样、品种繁多,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把新旧知识各种各样、品种繁多有机地结合起来,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

本节课总的来说还比较完整,但仍有不少欠缺。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并交流西沙群岛让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时,我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让其谈感受,只会将文本中十分具体的形象与你汇报,或是用自己的言语,甚至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地讲讲感受,每次在引导学生说“美丽”“富饶”这两个中心词的时候,总是引导不出来。若是从文本的最后一段入手,让学生朗读最后一段,知晓西沙群岛是个美丽的、富饶的群岛。从这里学生就能够顺利地概括出老师所要的答案了。这节课还有许多的地方很值得我去揣摩、学习改进。

篇10: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教学,自己在感受了“技穷”的惭愧和“实践”的重要之余,也生出了“再做一次”的打算,毕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是以课堂教学为根基的,没有教学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和研究权,何况“反思”应该就是持续不断的。不说空话,实说《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后的“一憾”与“一得”:

一憾——自己的设计本意是在“引导学生以数据统计的形式,感性地认识到西沙群岛物产之‘多’”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地感悟西沙的“富饶”更有“奇丽”、“奇趣”之意。然而,这种深究式的思维操作设计,尽管有其逻辑的合理性,却还是禁锢了孩子们的主体作用。因为这种设计太自我,教师的逻辑设计痕迹还是太重,太浓。这是课后反思了好长一段时间,才认识到的。也就是说,教师的设计再缜密,再逻辑,也终究是“设计”,终究是教师的主观意志。而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意志、他们的需求、他们的认知方式、他们的发展走向究竟是什么,这才是我们设计的起点。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具体可感的认知方式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这时期的孩子以感性思维见长,设计课堂上外显化的学生认知活动,比结构内隐性的思维操作流程更重要。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孩子也应是“行动研究者”,而不是“理性思辨者”。而自己还一味排斥“课件”,这本身更是避“长”扬“短”。因此,自我评价,这节课自己的设计最大的败笔是——过于逻辑,过于“高年级段”化。假如教学时干脆放手让学生合作,甚至独立完成“多”的数据统计,而把朗读训练后移至“美”的感悟之后,或许会好一些。

一得——不谦虚地说,这次反思课也并非一无是处,因为自己的一个尝试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一直以为对“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定,不等同于对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估测,它还应该有新的内涵。只是自己对此也是很模糊的一种意识,只觉得“有效性”应涵盖学生的语文生活。这次反思课上,尝试以文本为起点,引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起初只是想说明资料的搜集并非单指课前,也可以课中或课后进行,它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更具有方向性和训练性,后来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用好书美文酿造精神的“底儿”》,忽然又意识到,我们应把“有效”看的更远些,即应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远效性”,我们不能急功近利地单纯地从一节课的课堂气氛、课堂密度、课堂容量等方面去评价教师或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应关注学生在有了这节课的经历之后,所形成的成长走向,也就是在关注“即时效果”的同时,更应关注“远景效果”。拿《用好书美文酿造精神的“底儿”》这篇文章,把我的设计“美化”了些,勉强算做“一得”吧!

篇11: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在本次的优质课中,我上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的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我自认为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有:

1、以直观的图片结合抽象的课文。西沙群岛是多么遥远的地方,学生都没去过,甚至没听说过。他们根本不知道西沙群岛在哪里。我通过在网上搜索到的,课文中提到的物产用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对他们学习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2、以读代讲。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悟,在读中思考。但又不能为了读而读,读要有目的。所以,我用了很多的方法去让他们读。比如,我在讲读海底部分时,我每出示一个物产,就让他们立刻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这样既让他们认识这种物产,也培养了他们的语感。

3、海量阅读进课堂。我在上这节课,还挤出一些时间让他们阅读了《美丽富饶的南海》,增加他们的阅读量。

但是,我觉得这节课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

1、在讲读课文的过程中,虽然有意识到不要讲太多,但还是有一些地方分析过度,生怕哪个地主漏讲了,会耽误学生一辈子。

2、在海量阅读进课堂中,所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还不够,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的话,会挤出更多的时间给他们阅读。

3、有个别地方引导不够,或者说所提的问题不到位。例如,我在讲读鱼的部分,我问:你们从哪儿看出鱼的美呢?当学生找错了之后,没有更好地引导,学生总答不上来。

篇12:《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先总写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再分别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描写西沙群岛,最后总结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必将随着祖国的建设事业变得更加美丽、可爱。

在教学时我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先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地方;学习第一自然段,感悟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精讲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习西沙群岛的海水,理解海水的色彩与海底的`地形有关。学生自学第3到6自然段,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学习第七自然段,总结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我们祖祖辈辈生长的地方。随着祖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可爱的西沙群岛必将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富饶。联系第一自然段,点明第七自然段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我认为在本堂课我的不足如下:

1、课文第一自然段未能抓到中心句子“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2、在课堂上未能完全放手让孩子去自由学习,孩子的活动时间少。

3、课堂氛围不够,学生的积极不高。

篇13: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写出了西沙群岛是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可爱的地方,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的好文章。特别在当前,更是对学生进行“热爱蓝色国土”教育的好教材。

本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句优美。文章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展开,课文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部分展开来叙述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首先由风景优美的幻灯片入手,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孩子们进入课文,自然并且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比喻,是本课用得最多的修辞。教学比喻句不能只满足认得什么像什么,而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认识比喻义,这样的教学才到位。如:“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形状,而把“西沙群岛”比喻成“南大门”,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是意义和作用。在教学比喻句时,引入大量的珊瑚图片,漂亮直观,孩子们的注意力很快就集中到了一点,在表达说话的`时候,孩子们的根据图片想象表达的比喻句真的很生动,让人禁不住感叹,真的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是孩子们的思维里无法想象的世界,问题虽然回答的很准确,但礼节起来很困难,此时,我顺势播放幻灯片,出示了阳光照射下不同角度海水的颜色,既理解了课文,又欣赏了美景,最后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真是一石三鸟。

运用夸张,可以生动、形象、深刻地表情达意。“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教学时要指出:两句都从“密度”的“高”进行夸张,说明数量的多。同时,要告诉学生,夸张要注意可信的“度”。对以上重点句的教学,要讲清特色,教给方法,引导灵活迁移,切不可只满足于机械的模仿。

在学文时,我让男生读第一自然段,女生再读最后的自然段,同学们一下子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方法,我在课堂上用“头、身子、尾”来解释“总、分、总”的写作方法。“授之以渔”,让学生举一反三方可掌握,因此课堂上鼓励学生想象写哪些作文可以用这种方式,有的学生说在人物的时候可以用“总、分、总”的写作方式……

篇14:《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色彩鲜明、富有动感的刺激物最能引起孩子的注意。因此,上课开始,我就播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西沙群岛的风光片,并配以课文的范读,让学生对本文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这样,既为全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我问学生: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这既是对学生了解情况的反馈,又自然的补充了课题,找出了文中的两个中心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自然的引出课文第一段。

二、整体朗读,感知大意

在这个环节中我把词语按照它们课文中的位置分成四块内容,检查了词语的朗读情况后,然后让学生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分,答案在课文中找,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反馈时学生就较为容易的找到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理清了课文的条理。

三、深入研读3、4两段

本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学习3、4两段,所以我就对学生说:“这节课就让我们潜入神秘的海底,去感悟西沙群岛的富饶。说说你在海底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文后找出:珊瑚、海参、大龙虾鱼。

师:再去读读你看到的珊瑚、海参、大龙虾、鱼分别是怎样的?你能用朗读来表现它的特点吗?

这一板块通过学生的不同形式的读,来表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四、写字

课上好了,反思了很久,觉得自己在板块的设计上应该是比较清楚的,一开始揭题都比较自然,当学生讲到鱼的时候,这个环节就出问题了,学生课文读得不多,不熟练,所以他们还停留在读课文的基础上,所以要让他们忙着概括、提炼、感悟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听课的老师将近他们的一半,别说他们紧张,我也紧张,一紧张就想不出什么好词了。

篇15:《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本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美丽富饶。课文按海面、海底、海中、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学习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地图认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理解“海防前哨”。再读课题质疑,从而理出“西沙群岛是怎样富饶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通过检测学生在预习时认读词语的效果,正音,巩固。然后由问题“读了课文,你觉得西沙群岛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而引出本文的中心句“哪儿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这一句学习课文,着重学习第二段和三四段。第二段主要是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的,而课文对物产丰富的描写篇幅较多,我把三四段列为重点,其余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学习。对于第二、三、四段,我主要采用通过让学生朗读,通过穿插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感悟再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现反思一节课,我个人感觉整节课教学思路比较明确,要教给学生什么知识,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都体现得比较突出,教学各环节过度也比较自然。在进行第四段教学时,让学生欣赏海底世界的影片剪辑,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看的十分认真和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看海底的各种产物,非常形象直观,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感受深,利于朗读感情的提升。而二、三、四段除了指名读外,我还安排了齐读、填空等形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

然而由于经验尚浅,不足之处也是很多,我将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的语言缺乏感情,即使是比较优美的语言,我讲得也是比较平淡。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不是很高。于永正给新教师的20条建议中提到一旦进入课堂,教师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十足。只有自己真正融入教学中,只有自己的感情充沛了,才能感染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第二,字词认读用时过多。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字词是基础,重点是课文。字词的认读本应在学生预习时解决,而课堂主要是检测,如果出现错误正音即可,而我反复让学生读,看似扎实,其实却挤占了课文的学习时间。

第三,阅读指导欠缺。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本应让孩子在朗读时一次比一次体改,可本堂课却没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过程。学生时代的我一直是班里朗诵水平比较高的。但成为教师后,对于学生的朗读指导我一直心存疑虑。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而对于同一篇课文,每个孩子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孩子在朗读上读不出,达不到那种感情,教师应加以指导,也可范读。但读得好,读得有感情,评判标准是什么?但我考虑到,我的感受跟孩子的感受不一定是完全相同的,要孩子照着我的感情去读会不会扼杀他自己的个性?这也是我不敢轻易范读的原因。

第四,知识点遗漏。本课中有一句“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习提示中也有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设计了这一点的,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到西沙群岛的海里鱼非常多。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却把这么重要的一点遗漏了。我仔细思考,发现这种无心之失并不是意外,那还是说明我的课备得不够熟练。

篇16: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反思

经过同组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我终于完成了这次同课异构研究的任务,在感到如释重负的轻松时,又不免想起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遗憾,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把所得所失记录下来就是为了以后少一点遗憾吧。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因为学生对文中描述的景物并不熟悉,所以我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在每一段文字学习之前都以图片作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注意力相对集中,较好的避免了三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的问题。另外,在学习理解鱼的数量多和姿态多的段落时,我运用视频让学生欣赏,引导学生从视觉回归文本,理解排比句“有的……有的……”,让学生除了能在兴味盎然中理解课文内容,还品味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语言魅力。当然有利必有弊。在理解海滩和海岛两段时,我本来的设计是让学生自学汇报的,因为既可以体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所掌握到的方法,又可以节省时间。但在课堂呈现时,我还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还依然按照课件的设计,一张一张的出现图片,牵着学生走,不敢放,所以在这一部分的展示中,学生也有点兴奋过度了。因此,让我想到的是:作为老师,一定要根据课堂学生的生成情况来调整自己的课堂进程,机智地取舍很重要,不能抱紧教案预设不放。当然,在公开课上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自当努力就是。

上一篇:城市规划毕业生求职自我介绍下一篇:第五课制作框架网页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