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崔颢阅读答案

2024-05-24

黄鹤楼崔颢阅读答案(精选12篇)

篇1:黄鹤楼崔颢阅读答案

读崔颢的〈黄鹤楼〉回答问题。

(1)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2)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参考答案:

10、(1)岳阳楼、滕王阁(2)寂寞、惆怅

(3)日近黄昏,长江上烟波浩淼,自然勾起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

篇2:黄鹤楼崔颢阅读答案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此地空余黄鹤楼 ”和 “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4分)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4分)

14、(评分不要拘泥于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1)第一个“空”可理解为“空空荡荡 ”,强调空间上的虚无。 (1分)仙人驾鹤离去之后,兀立于苍茫宇宙之下的黄鹤楼似乎已无所凭依,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1分)第二个 “空”可理解为“空自”“徒然”,强调时间上的渺远。(1分)千载白云,空自飘荡,这个“空”字传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1分)

篇3:黄鹤楼崔颢阅读答案

感悟之一: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创设良好的情境。

良好的情境好比乐曲的基调, 又如美术作品中的背景底色。这篇课文景美、情深, 如果教师重视创设情境, 就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上课伊始, 伴随着令人伤感的音乐, 我引吭高歌一曲《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然后问学生:“从这首歌中, 你听出了什么?”学生纷纷回答, 有一生随口说出“我听出了乐曲中的伤感。”我紧接着说:“是的, 友人的分别是令人伤感的,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黄鹤楼送别》也是写友人分别的。”这样, 上课伊始, 课堂上就营造出一种难舍难分的离别氛围, 为整节课教学定下了基调, 学生也步入了情境之中。

课文第三节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表现了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我在处理这一环节时, 又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 两位同学表演很投入, 动作、语言等都惟妙惟肖, 把一千多年前的分别场景活灵活现地搬到了课堂中, 给全体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善于创设情境, 有利于拉近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有利于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之间展开有效对话。

感悟之二: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咬文嚼字。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佳作, 文中的遣词造句特别精炼、生动, 处处闪动着作者的智慧之光。因此, 在这节课中, 我和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句, 反复吟诵、反复咀嚼, 感悟文章的内蕴。

教学片段:

师投影出示一句话: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 凝视着远方, 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从这短短的29个字中, 你读出了什么? (生自读)

生1:从“伫立”“凝视”“依然”这几个词语中我看出李白还不舍得离开, 船已看不见了, 而他还在江边远望。

生2:“伫立”是一动也不动, “凝视”是眼睛盯住一个地方看, 这时可以感觉到李白是在深情地凝视, 他的心也随着孟浩然离去, 可见两人的感情多么深厚。

师:不错, 你的感悟非常深刻, 现在我们猜猜李白在江边“伫立”有多久?

(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七嘴八舌展开讨论, 体会两人之间难舍难分。)

师:同学们体会得非常好, 这句话中最后的省略号能否去掉?

生3:不能去掉。因为此情此景, 用语言文字是完全表达不出两人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的。李白心情激动, 思念之情也像这长江之水绵绵不绝流向远方, 流向远方……

师:这就叫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 尽在不言中。那么, 这里省略了什么?我们可以展开想象。

(同学们纷纷发言)

你瞧, 看似不经意的地方经过师生一番咀嚼, 文字背后的东西也跃然纸上,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大有益处。感悟之三: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读的训练。

如果教师能正确地指导学生朗读, 以读代讲, 带学生入情入境, 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语言美、文字美、情感美”, 教学将会收到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

我个人认为, 指导学生朗读是当今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项目。

请看教学片段:

师:这么好的朋友, 要离别了, 当然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现在分角色读, 一人当李白, 一人当孟浩然。

生: (两生分角色读)

师:大家可以评价这两位读得如何。

生: (大家纷纷发言, 指出朗读中的不足之处)

师:朗读的基础是理解, 我们可以边读边想象当时的画面, 用你的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谁再试一试。

生: (又有两生读, 有很大进步)

师:这两位同学朗读时注意了语速、语调、语气、重音等, 所以我们随着他们的朗读, 眼前就好像浮现出当时难舍难分的动人画面, 这次我做李白, 谁当孟浩然?

(师生配合朗读, 读得入情入境, 读后师生互评总结)

这样, 反复朗读, 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把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培养出了学生的语感。

感悟之四: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必须有些才情。

特级教师贾志敏说过:“一位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是半个作家、半个评论家、半个语言学家、半个相声演员……”靳家彦也说过:“教师不是诗人, 但要有诗人的气质, 教师不是演员, 但要有演员的才能, 语文教师尤其如此。”

要上好《黄鹤楼送别》, 一名语文教师还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有诗情。教学语言要有诗意, 要能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通过诗意性语言把学生带到预设的情境中去。在这方面王崧舟和孙双金两位大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教师平时要加强语言方面的训练, 做到语言准确、生动, 富有诗意, 教师身上要有浓浓的书卷味。

会表演。课文第三节中分别场景描写得非常生动, 教师示范扮演角色, 活灵活现, 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特级教师于永正和支玉恒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好好向两位前辈学习。

会作画。“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中的画面如果能用简笔画表现出来, 寥寥数笔, 勾勒出送别的感人场景, 富有诗情画意, 在学生头脑中定格, 这对加深课文的感悟理解很有帮助。

会吟唱。如李白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的场景十分动人, 这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情节:

师:望着友人渐渐远去, 望着滚滚流逝的长江水, 李白心潮澎湃, 不禁吟唱道:“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着古筝古曲, 教师和学生深情吟唱, 别有一番风味, 歌声在课堂回荡, 诗和歌得到很好的结合, 友人之间的情谊也得到升华。) ……

篇4:我对崔颢《黄鹤楼》一诗的理解

古代名家对这首诗评价极高。《唐诗纪事》中说诗仙李白游黄鹤楼读了此诗后大为佩服,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评价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定论了这首诗为唐七言律诗排行第一的文学地位,就连黄鹤楼因这首诗也扬名天下。

大学时,老师怎样分析这首诗早已忘得干干净净。过了将近二十年,二00一年,我再读这首诗,读第一遍,就被这首诗的感情所深深触动,久久不能释怀。我深深感悟到,这首诗是一个大诗人站在天地之间对人生的发问,是一个身心疲惫的人所发出的深沉叹息!

可是,我所看到的所有书籍文献,也包括我们的《教师教学用书》,却简单地称这首诗抒发的是一种“乡愁”之情。若仅仅是“乡愁”或“怀乡”之情,就不可能让李白叹服,不可能被严羽评为唐七言律诗的第一吧?

我在给学生讲解这首诗时,总觉得按《教师教学用书》的“乡愁”理解太肤浅、太教条,给学生分析太牵强,动不了情,打动不了学生,达不到我读这首诗时心灵得到触动的那种感觉。

也许是人到中年,工作上生活上的体验,更能使人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吧,下面我把我对这首诗不同于别人的理解阐发出来,以供搞文学研究的老师以及其他阅读者参阅。

在这里,我抛开它的声律等艺术手法不说,单就它的思想内容进行阐发。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需要对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

1、崔颢创作《黄鹤楼》时的年龄:

崔颢(704?-754),唐代著名诗人,字号不详,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一年(723)登进士第。开元后期,曾在代州都督杜希望(杜佑父)门下任职。天宝初(742-744),入朝为太仆寺丞,官终尚书司勋员外郎。

唐代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可见,崔颢诗风转变是在他“晚节”时期,即人生的中后期。

现存的《崔颢诗集》一卷共有43首诗,只有几首艳体诗,风格浮华而内容轻佻,应该是他早期的作品。其他大多写戎旅边塞生活,慷慨豪迈,雄浑奔放。《黄鹤楼》没有浮艳的儿女私情,反映的是一种长期郁结于心的愁情,是长时间形成的一种心境,是诗人内向、稳重、成熟心理的表现,是有一定人生阅历的心理表现,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所以,这首诗是他的后期诗作,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

而自考教材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罗宗强、陈洪主编的2000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325页却说“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是从他及第前两年的南游开始的,其标志是由汉水行至湖北武昌时创作的《黄鹤楼》诗……”,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合情理。据一般的书籍资料记载,崔颢生于704年,及第中进士时为723年。那么按这个说法,他创作此诗时为721年,即当时他的年龄为十六七岁。十六七岁的崔颢,正是一个苦学备考的少年书生,顶多是一个卖弄文采的花花少年,根本抒发不出这么深沉的人生感受,这种感受是他长期仕途不顺畅和远离家乡落泊飘荡所凝成的体验和感受。

2、从崔颢中进士时的年龄可见他的聪明和才气:

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注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明正德十年刻《崔颢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这几个说法不管哪个正确,都能说明一点,崔颢中进士时是在18—20虚岁之间。这个年龄在古代社会中进士可谓奇事,简直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只有崔颢这类极其聪明、富有才华、出类拔萃的人才能可为。因此,闻一多在《唐诗大系》中给崔颢的出生时间往前推了四年,即便这样,也还是说明了崔颢的出类之才。

3、对崔颢性格为人以及创作本诗时心境的分析:

才子,尤其是像崔颢这样出类的才子,大多性格清高孤傲,给人感觉很特别,不合群,别人不能理解,因此,朋友少,人际关系不怎么好,心情自然苦闷、抑郁。而且,一般才高的人,常遭人嫉妒,遭人暗算,反而时运不顺。再加上长期离家在外漂泊,内心孤独,心无所依。

另外,崔颢年轻时的名声,对他的负面影响也很深远。《旧唐书》记载:“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前后数四。”《新唐书》记载:“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曰: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理。不与接而去。”这两段说明,年轻时的崔颢是一个有文采,但爱赌博、爱喝酒、轻浮好色、薄情寡义的浪荡才子,给人的印象不好。交际场中,虽然有才,但不惹人喜欢,人际关系差。有才,却不讨人喜欢;有才,却无人理睬他,以至有才却无人赏识、无人引荐,自然产生这样的思想——自己虽然有出类之才,但怀才不遇。由于性格和让人厌恶的爱好的原因,这种想法估计在他年轻时期有,中年时期有,甚至出仕以后至死都有。当然能推知,他长期的心境应是失意、伤感、郁闷和愤懑的。

再者,古人寿短,三十而立,即三十岁就应该功成名就,事业有成,而崔颢显然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崔颢不到二十岁就离开家乡汴州去长安赶考,然后在外地漫游差不多二十年,直到742年才入朝作太仆寺丞这样的小官,而742年崔颢已入不惑之年,已是人生的后半晌了。他一直想成就一番事业,一直想有所作为,他也自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凡人俗人庸人,而是一个能扬名天下、名垂青史的人物,但现实却没有成全他这番心愿,这自然使他感到苦闷、焦虑、惆怅。

以上是对这首诗创作背景的分析,以下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分析。为方便读者对照阅读,先把这首诗抄录如下: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是这样理解这首诗的:

诗人登上高楼,放目远眺,或伫倚雕栏,或把酒沉吟,从眼下的黄鹤楼到万里长空,从长江对岸“历历”可见的“汉阳树”,到江中的“鹦鹉洲”,再到“日暮”时分的“烟波江上”,看了很久,当然也想了很久,想得很多很深很沉,最后发出感慨。

首联和颔联:抚摸着眼前的黄鹤楼,想起乘黄鹤仙子的传说。“白云千载空悠悠”,人去事过天地却长在,时间从眼下推延到久远的千年古代;向远眺望,白云长空,空间从眼前的黄鹤楼延伸到远方的无穷广袤,空远开阔,顿然产生空阔渺茫孤独之感,正是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受。

颈联:上一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课文注释为“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那么,看到对岸汉阳镇树影历历在目,当然也能看到汉阳镇的村落房舍,这自然让人产生看到“小桥流水人家”之感,自然勾起“断肠人在天涯”(元代马致远《秋思》)的游子思乡之情,顿生落泊飘零之感。

下一句“芳草萋萋鹦鹉洲”,除写人去事过芳草依然萋萋在的感慨外,更主要的是“鹦鹉洲”三字的用典上(在这首诗中“昔人已乘黄鹤去”也是用典)。在古代,诗人写诗很讲究用典,以显示自己文学素养、学问才华的高深,崔颢的时代,正是写诗讲究用典的时代。此句中“鹦鹉洲”三字,是全诗的关键,是最后两句所抒感情的闸门。由“鹦鹉洲”想到《鹦鹉赋》,想到葬在鹦鹉洲上的《鹦鹉赋》作者祢衡,想到他与自己相似的才气性格甚至名声,想到他一生的命运,想到他遭人杀害的遭遇,对照自己当时的命运处境,感到自己正和祢衡是“同病相怜”的同一类人,感到自己也许命不久矣,内心愁苦忧愤。

这样由祢衡到自己,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长期抑郁的忧愤之情陡然涌上心头,不免发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慨叹!这慨叹是诗人从心底迸发喷涌出的郁闷之气!这慨叹震撼人心!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面上是写诗人看到日落西山,放眼望长江,江上烟波缥缈,油然而生思念故乡寻觅故乡的感情,而实质上却是诗人面对苍天大地对人生发出的慨叹!这是身体疲惫的人的慨叹,更是心灵疲惫的人的慨叹!

在这一联中,诗人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日暮”字表写的是“天色将暮”,实质说的是“自己也许所剩不多的时日”;“乡关”字表写的是“家乡”、“故乡”,实质指的是“自己的人生归宿”;“烟波江”字表说的是“烟雾波涛弥漫着的长江”,而实质道的是“自己无法预知的漫漫人生之路”。

理解到这里,读者仿佛看到了诗人百感交集哽咽哭泣之状,这首诗深深震撼人心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

从这个角度去分析,这首诗才配得上“压卷”之作的称号!这首诗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异曲同工,但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更丰富。

也正因如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被称作“千古绝唱”,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作唐七言律诗的“压卷之作”。

我自认为自己的理解较入情入理,可《教师教学用书》和课后练习题答案都是“乡关”即“故乡”、“烟波江上”即“江上的烟雾波涛”之类的说法,而学生不按《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答题,中考高考将不得分,这使我有点彷徨。我不知道同我一样站在教学一线,亲自讲授过这首诗的同行是否与我有相同的理解?《教师教学用书》的说法该不该修改?

篇5: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注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指传说的骑鹤仙人。已:已经。乘:乘坐。去:离去。指离黄鹤楼而去。此地:这个地方。即黄鹤楼所在的黄鹤矶。空:副词,只,仅。余:剩下。○即题叙事,起调平稳自然。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一:副词。一旦,一经。千载:千年。悠悠:这里形容白云浮荡的样子。○即事抒怀,感叹宇宙无限。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平川。这里指汉水平原。历历:分明的.样子。汉阳:武汉三镇之一。因在汉水北岸,故名。树:树木。全句意思是阳光照耀看汉水平原,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芳草:香草。萋萋:春草茂盛的样子。鹦鹉洲:唐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没。○描绘登楼所见景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太阳将要落山。乡关:故乡。何处是:意思是在何处。烟波江上:江上的烟雾波涛。○寄寓故土之思。

【翻译】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篇6:崔颢《黄鹤楼》赏析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1.黄鹤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为古代名楼,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俯见大江,面对大江彼岸的龟山。

2.悠悠:久远的意思。

3.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4.历历:清晰、分明的样子。

5.萋萋(qi1):草盛貌。

6.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

7.乡关:故乡家园。

8.烟波:暮霭沉沉的江面。

赏析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些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篇7:浅谈崔颢《黄鹤楼》

《中华诗词》杂志常务副主编赵京战认为好诗词的标准第一条件是格律严整,并且在文中提到崔颢的《黄鹤楼》。原诗如下: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说这里有个历史原因,唐朝是近体诗形成时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崔颢的《登黄鹤楼》就很能说明这一点: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前半句相对,后半句不对,而且还是三平尾;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却十分工整。”这是作者的解释。小编查了一些资料认为作者解释的很牵强。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三次出现,却因气势奔腾之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复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想忘记了是在写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写过。是诗人有意在拗救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作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人云的诗句。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舍律求境”。清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集》卷十三)也就是这个道理。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为之敛手并留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来李白曾两次作诗拟此诗格调。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此诗与崔诗如出一辙。还有后来的《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的摹学此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露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或许是因为李白的推崇吧,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所以此诗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更有趣的是崔姓的堂号也因此也改为“噤李堂”。我有一位诗友坐看云起认为: “好诗不一定非得是格律诗。三吏三别不好吗?太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不好吗?屈大夫的《离骚 》不好吗?意境好,现实与浪漫,给人力量,催人奋进的,给人正能量的,就是好诗。”其实很多大家如:李白、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毛主席等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出律。南乡子.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衮衮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篇8:关于/崔颢黄鹤楼教案优秀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二、作者简介

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三、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拢过了,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四、朗读古诗,理解诗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篇9:崔颢黄鹤楼教学设计

《黄鹤楼》教学设计

姓名 任民

单位 老君台中学

《黄鹤楼》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出示课件)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

(课件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2: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 “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3: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4: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5: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6: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7:“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学生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8:夜幕降临,寂寞就会随着暮色笼罩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入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踪,难怪诗人才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才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0: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出示崔颢的资料。篇二:黄鹤楼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 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问4:

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篇10:崔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与赏析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解】:

2.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因其曾驾鹤过黄鹤山〔又名蛇山〕,遂建楼。[2] 3.乘:驾。4.去:离开。5.空:只。6.返:通返,返回。7.空悠悠:深,大的意思

悠悠:飘荡的样子。9.川:平原。10.历历:清楚可数。

11.汉阳:地名,现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1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13.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

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14.乡关:故乡。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韵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评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

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

篇11:黄鹤楼崔颢阅读答案

崔颢《黄鹤楼》诗被后人多次改动(图)

今天广为流传的崔颢《黄鹤楼》诗并非原版,而是被后人多处改动。昨日,武汉大学历史学博士刘文祥先生向记者披露:随着“敦煌诗卷”重见天日,这首千古绝唱在学术界考证下早露初容,只是一直不为大众所知。黄鹤楼

刘文祥向记者透露,对于此诗的考证近年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著名诗歌评论家、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李元洛对此作过专门研究,他在公开出版的自选集《唐诗之旅》中《溯洄》一文中揭示:“篡改”崔诗者是“自以为是”的清代才子金圣叹。根据李元洛的考证,在唐代的《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和宋代的《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书中,此诗首句都作“昔人已乘白云去”。一直到明人吴琯所编的《唐诗纪》和清人编的《全唐诗》中,“昔人”仍然乘“白云”而飞,只在“白云”下小注曰:“一云作‘黄鹤’”。也就是说,不晚于明代,此诗开始有了“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异文。

到清初,金圣叹选批此诗时,却称“昔人已乘白云去”为“大谬”,并力挺“乘鹤”版本。此版本中,诗的前三句连续出现了三个“黄鹤”,在很多人看来似有不妥,金圣叹却认为“此诗正以浩浩大笔,连写三‘黄鹤’字为奇耳”。在金圣叹之后50多年,沈德潜编《唐诗别裁》时取其说法,将此版本收录。又过50年后,孙洙编《唐诗三百首》亦“依样画葫芦”,其编又家喻户晓,故经金圣叹批录的“昔人已乘黄鹤去”版本广为流传。记者采访黄鹤楼公园文化顾问、著名楹联专家白雉山,他所持观点与金圣叹一致,认为“昔人已乘黄鹤去”比“昔人已乘白云去”更准确——“白云”既是“昔人”乘去,此地哪还有“空悠悠”的“千载白云”呢?

对此,也有观点认为,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是说千百年后白云还悠悠于天,此白云不必一定是千百年前昔人所乘白云。

李元洛考证,除了改“白云”为“黄鹤”,金圣叹还将原诗第6句中的“春草”改为“芳草”。另外,在敦煌本的《黄鹤楼》诗中,最后一句是“烟花江上使人愁”,而在古代各种唐诗选本中,不知何故“烟花”均作“烟波”。

白雉山回忆,据文献记载,长江和汉水交汇入处的一段河流曾被古人称为“烟波江”,诗中用“烟波”比“烟花”更确切。刘文祥介绍,近百年来,人们陆续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大量诗文,其中以唐诗居多,这些诗稿被人们统称为“敦煌诗卷”或“敦煌诗稿”,其中,唐诗存放年代最晚不超过宋代。据此可以认为,“敦煌诗卷”中的崔颢《黄鹤楼》应为其原作。今广为流传版本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敦煌诗卷”版本

篇12:黄鹤楼崔颢阅读答案

1、学会并掌握“昔、鹤、萋”等生字;

2、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烟花三月》这首歌,学生欣赏。师问:这首歌让你想起哪位诗人的哪首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或者别人写李白的诗歌,说说对李白的印象。师:是啊,后人都称李白为“诗仙”,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狂放不羁的李白,却有一个人让他钦佩不已。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听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话说李白离开京城,准备游遍祖国的名山大川。有一天,他来到了武昌的黄鹤楼。他登上了黄鹤楼,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从天边奔来,又向天边流去,江上白帆点点,空中沙鸥成群,远山林木葱茏,岸边繁花似锦……此情此景,不由诗兴大发,于是拿起毛笔准备在墙上题诗一首。(这点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就是爱在墙上画。不过,现代人画的都是“某某到此一游”,古人更诗情画意,人家画的是诗。所以你将来想画的时候,先想想自己是不是能画出一首诗来再说。)李白他正想写的时候,旁边的一首诗吸引住了他。他仔细看了一下,还捻着胡子吟诵了一遍。李白念完这一遍后,顿时,满腔的诗情仿佛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浇灭了。他扔下笔,大喊一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郁郁地转身走了……

听了故事,知道是谁让他佩服不已了吗?(崔颢)对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让李白自愧不如的诗——《黄鹤楼》。(学生读题。指导写好“鹤”字)谁来说说你对黄鹤楼的了解?学生畅谈,课件出示黄鹤楼的资料及图片。“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学生读,注意“昔、载”的读音。

3、师:高明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一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学生的朗读;如这是深沉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学生结合注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同桌互相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学生读。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学生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仔细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昔日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说……”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教师示范说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再由学生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学生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学生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该还看到了什么?学生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学生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悄悄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上一篇:申请书怎么写格式下一篇:老房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