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八字对联大全集

2024-05-26

书法八字对联大全集(共3篇)

篇1:书法八字对联大全集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谈泊明志,宁静致远。

3. 母爱之爱,春天常在。

4. 死有何难,不生则已。

5.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6. 爱与时光,终年不遇。

7. 时光如水,总是无言。

8.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9. 贫而无怨,富而不骄。

10. 圣境之下,调心养神。

11.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12.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3. 心若向阳,无畏悲伤。

14.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5.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篇2:书法八字对联大全集

2.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 守一段情,念一个人。

4. 繁华已尽,空散云烟。

5.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7.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8.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9. 心气和平,事理通达。

10. 柴多火旺,水涨船高。

11. 一眼之念,一念执着。

1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3. 所有存在都是独创。

14. 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15.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6.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7. 繁星落城,漫若浮光。

18. 一息若存,希望不灭。

19.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篇3:陆家衡书法艺术集评

夏天星(著名书画家、书法家):我是因为1998年筹办昆仑堂美术馆,跟家衡先生一起工作认识的。但是陆先生的作品我早已拜读过了。今天不客气的讲,书画已经到了一个哗众取宠的时代,瞎搞一气的人占主流。我看陆先生的东西,从早期的秀,演变到现在苍秀的境界,是很难得的。我从头到尾细致地看了一遍,觉得当今很少人能做到这个程度。

萧平(著名书画鉴定家):家衡是极具文艺功底的,他的画承继着父亲曙轮公的清劲丰神;他的书法得翁闿运先生指授,多出于两汉六朝碑版;他还雅擅格律诗,受业于黄异庵先生,时有清新之作。诗画书全面如家衡者,在当今书画圈的中年人中,恐怕少之又少了。

“四君子”画,是中国文人画中最早形成气候的一个特殊门类,梅的不畏风雪,兰的清芳,竹的挺拔有节和菊的傲霜,无不反映了文人标举的“士气”。

早在宋代,就出现了专画梅的杨无咎,以写兰名世的赵孟坚、郑思肖和专门画竹的文同。只有画菊的专家相对少一些,出现也较晚。

在昆山画史上,曾有过许多画竹名家,元代顾安、谢庭芝开风气之先,明初夏昶家族画竹,一直继续到清代中后期,延绵300年不衰,实为画史中罕见。家衡的竹也不寻常,因为他有极佳的书法基础,一撇一捺中,都含着画的法则和竹的机趣。

家衡笔下的兰,与他的竹一样,得力于他的隶书和行书,而梅和菊则不然,“似将篆籀纵横笔,铁线圈成个个花”,他擬冬心,仿撝叔,不求形似而神采有合。

“四君子”画标榜的是清高的品德,梅兰竹菊都人格化了,文人以此寄情抒怀,兴到落笔,成了一种高雅的笔墨游戏。所以形象不重要了,重要的在气息。以往所谓的“士气”,其实就是书卷气或曰文化气息,似乎很抽象,却依然可感可觉。家衡的作品中就含着这样的气息。

刘一闻(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初知陆家衡的名字,是在十多年前的一次全国书法展上。展厅里有件硕大的隶书楹联之作,分外地抢眼,尤其是那笔墨篇幅间所洋溢出的充满古意的委婉气息,竟让我生出一种久违了的莫名感怀。凭着我的直觉,和一时难以说清,但大致可以体味到的某种特质,当时我就曾有过作者兴许就生活在江南一带的判断。后来一打听,这位已经有点年龄的名叫陆家衡的隶书作者,果然来自毗邻上海的鱼米之乡昆山一世家。此事尽管过去多年,但陆家衡的名字,却深深留在我的印象里。

就职业性质而言,我和陆家衡的工作颇多相似,因此我想我们一定会有见面的机缘。这种也许称得上彼此神交心有灵犀的感受,除了我近年来分外关注陆家衡其人其作外,还表现在尚未认识他之前,就已经陆续领受了由陆家衡主持出版的好多期内容丰厚、印刷精美的昆仑堂美术馆馆刊。

今年年初,陆家衡公干来上博找我,初一见面,我俩竟全无陌生全无隔礙之感地交谈起来。那次,家衡捎来了他已印成小册的近作若干,并交代希望写些评语感受之类,以备有待集结出版《陆家衡书法集》之用。因着自以为对陆家衡的熟识程度,我居然毫不思索地答应下来。

想来一定是他的家庭影响(乃翁陆曙轮为陆廉夫再传子弟,曾为围棋国手。今昆山“柿园”为其旧宅)和平素惯常工作的缘故吧,起码在创作观念上,陆家衡的审美取向,大体已决定了他的书法创作的基本立场。毫无张扬之态的取道汉碑平实一路和汲乳二王的陆氏创作方式,就其遣笔、结字、乃至通体气息的准确把握而言,在整个书写过程中,其实是最难操舟的。此种不易,除非知道者,何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早1300多年前,唐代大书家孙虔礼在他的文书并茂的《书谱》中就曾说过,“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精彩话语,看来,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让人一望间的吞吐腾挪以致触目惊心,而恰恰是看似平淡无奇波澜不兴,骨髓里却充满勃勃生机的典雅纯正之境。

以往,我只知陆家衡擅书,殊不知他的绘画创作,却也见得精彩。册中所刊《双松图》和《紫藤花》,无论从用笔、造型、构图,还是从施墨、赋彩看,皆不悖格辙而称运用裕如。画面中的兰叶藤蔓类极具功力且富书写意蕴的笔调显现,直让人联想起“书画同源”这本来用惯了的而今益觉新警的词儿来。书画相关。元代大书家杨维桢说:“能诗者必知画,而能画者多知诗,由此道无二致也。”又说:“书与画一耳,士大夫工画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皆道出了书画同源之理。书画一门,历来被称作“无声之诗”,士人之作更是如此。如果从若干属性上归纳的话,陆家衡无疑也应是这一类作家呢。

古人始终把读书养性,看作是书画创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见识增长了,学养提高了,书画创作方能由此及彼由技及道。以艺术本质之论,技为技矣,道为道矣,此古来向有渭泾分别。然而不读书,便企望入古入道者,则无异徒有千里黄鹊之想。笑看时下书画篆刻界,可谓人群争勇热闹非凡,尤其以那些不谙艺事不顾廉耻、惟知追逐名利自我标榜“名家”作派论,嵩岱不能比高的巍巍千年的传统文化艺术,一时间岂不成了可被任意摆弄任意亵渎的廉价词儿?这个现象何尝不是当今中国艺坛的悲哀。故尔,面对实至名归、好古敏求的笃学之士有如陆家衡辈,除了肃然起敬之外,更多的,应是羞赧感悟下的自勉自励。

顾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后、《中华书画家》杂志审读):陆家衡先生是一位承续了明清以来江南文化传统的文人书法家。他早年在父亲曙轮公指导下学习书法,后来得沪上翁闿运、吴门沙曼翁先生指点,在1990年前后就以隶书屡获大奖,享誉全国。如今,与他同时出道而且占据各地书协高位的很多书家,在60岁退休以后不再受人关注,而身居江南小城的陆家衡先生却能不断精进,成为吴门书坛与华人德并执牛耳之大家。

窃以为,与当代其他书家相比,陆家衡先生有两个显著的优长。一是读书万卷,胸有逸气。他自幼喜爱读书,能作旧体诗,写文言文,对书画史、书画鉴定多有研究和著述。他的书画作品,内蕴骨力,外显平和,不像现时许多作者故作疏密轻重枯润对比以营造形式感,却经得起再三品味,总有一种高雅超逸的韵味在其中。二是贯通五体,样样精能。家衡先生写得一手漂亮利落的褚遂良式楷书,另外,其篆、隶、行书自成风格,都曾在全国书法展获奖。攻习篆隶,让他对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了然于胸,挥毫之际有了更大的自由。

读书万卷和贯通五体均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而家衡先生数十年来孜孜于此,为他花甲之年的书法蜕变提供了极为坚实的支撑。古人云,唯天下至诚,方能尽人之性。陆家衡先生不为俗务所扰,一直以至诚之心为人为艺,故能臻于通会之境。这是他的经历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顾鹤冲(著名书画家、书法家):家衡先生长于书艺,造诣很深。故偶作写意花卉,也不同凡响。最近看到他新创作的一组小品,幅面不大,寥寥数笔,墨色简洁,但格调高雅,别开生面。例如那幅牡丹,花朵用大红色几笔画出,再添上几张非常随意的墨叶,笔精墨简,却生意盎然。紫藤则妙在藤上,用笔恣肆泼辣,完全是书法中来。雁来红以紫色画叶,依于顽石,墨与色作了强烈对比,胜过百花。水墨写寒梅,不用一色,素心冰魂,跃然纸上。而清淡如水的兰竹,“品原绝世谁同调,骨是平生不可人”,一种文人情调完全将你溶化,在这淡雅的水墨世界中得到美的熏陶。

于是不由得使我想起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中西绘画问题。其实当西洋绘画崇尚写形的时候,我国宋代的苏轼即已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而文人写意画的诞生,对中国画来说,更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因为写意画才真正集中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内在品质,用现代语言来说,写意精神正是中国绘画的基因密码。

上一篇:法律伴我我们健康成长下一篇:《老王》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