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民族工作总结

2024-04-11

乡民族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乡民族工作总结

乡2015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乡2015民族宗教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乡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以“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繁荣”为宗旨,积极开展民族宗教工作,制定了民族宗教工作意见和措施,要求有关村及有关部门要切实负责,按照要求做好民族宗教工作。现将2015年民族宗教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建设,发挥村级组织作用

有关村级都明确一名宗教信息员,对因工作变动的人员,及时调整充实。4月中旬和10月份,我们先后召开两次村宗教信息员会议,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学习有关民族宗教政策,下发了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见,安排部署具体工作。各位信息员能够掌握民族宗教工作的基本方法,基本要领,按照要求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更新台账,健全工作机制

我乡能够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宗教台账,及时更新内容,实事求是填写,以便掌握实情,开展工作。5月份,我们对各村宗教台账建立情况进行了检查,各村基本上能够按照要求填写,对个别没有及时更新、没有认真填写的村,及时整改落实。10月份又进行一次台账更新,补差补缺,健全信息。

三、落实制度、防范和抵御渗透

大力推行村级宗教工作“一组、一责、一帐、一栏”的“四个一”工作模式,建立宗教工作村管理机制。

乡成立村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村、村民组宗教工作信息员,确保村、村民组宗教工作有人管;明确村宗教工作职责。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宗教工作信息员具体抓、主负责,做到信息沟通及时,处理涉及宗教领域的突发事件及时,关注宗教领域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即建立村宗教工作台帐,对辖区内信教群众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建帐归档并进行动态管理;建立村宗教工作宣传栏,宣传宗教政策法规,引导群众正确辨别正常宗教活动与非法宗教活动,认清非法宗教活动的危害性,增强群众自觉抵御渗透的能力。

四、狠抓宗教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确保宗教领域的团结安定。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宗教事务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制定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制度和责任人制度,坚持并落实了矛盾纠纷调查调处月报告、零报告和要情专报制度,努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要求宗教场所每年搞大型宗教活动时,及时上报乡审批,防止发生意外。同时,我们还开展了宗教场所安全防火、禁止乱化缘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积极主动地解决本辖区出现的宗教问题,全乡没有出现因宗教而发生的矛盾和纠纷。

篇2:乡民族工作总结

抓实民族工作促进**发展

**瑶族乡位于汝城县西南部,全乡总人口共有16591人,其中瑶族人口13605人,占全乡的82,是郴州市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乡。多年来,由于群众观念落后,基础建设跟不上,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乡。特别是经过“4.2”事件后,**乡党群、干群关系趋于紧张。为抓好民族工作,**瑶族乡党委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实际,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围绕乡“1234”工作思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民族工作第一要务,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抓实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工作,真正实现了集民智民意、强基层基础、展新风新貌,有效推动了**瑶族乡民族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民族工作第一要务,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民族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关键要靠加快发展来解决。乡党委认识到,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核心问题和首要任务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乡党委围绕县委“抓项目、促发展”的工作举措,牢固树立了“项目就是计划、项目就是资金、项目就是发展”的观念,实施乡“狠抓二化增后劲、主攻水电培财源”的目标,根据瑶乡实际,切实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近两年来,**根据民族乡特情,利用民族乡优势,通过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共建设项目28个,其中水电开发项目6个,通过乡自筹资金建设郭家桥一、二级电站,招商引资建设坪坑大坞电站、留观兰家电站,承租扩建将军电站,扩容改造中洞电站等,年为乡新增可用财力80余万元,有效解决了乡财源枯竭的问题。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乡通过政府搬迁,将老乡政府腾出来改造成新市场,有效解决了原市场狭窄、扰乱学校环境的问题;山延公路砂改砼工程的完工使**乡落后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乡供水站的扩建解决了3000余人的饮用水问题。项目建设力度的加大,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也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乡资源相对匮乏,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是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业生产产值。乡党委加大了瑶民致富的扶持力度,依靠扶贫机遇,从技术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同时通过开展党员“双带”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和村主干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示范带头作用,把产业结构调整搞得好的典型在全乡予以推广,通过扶持和引导措施的带动作用,推动了全乡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展。乡党委根据**乡的实际,在全乡大力推广种植楠竹,并组织全乡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至热水、东岭等楠竹开发搞得好的乡镇考察、学习。2005年全乡共新种植楠竹1000亩,实行楠竹低改1500亩,优质水果种植1200亩,发展订单农业800亩。此举有效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促进了瑶族乡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为**各项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要一个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环境做基础。乡党委高度重视,并通过加强领导和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切实抓好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工作。

(一)加强了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加强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团结友爱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知识的教育,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加强了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促进民族的平等相待、各睦相处;加强了党政领导干部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学习,使之掌握处理民族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近几年来,**未发生过一起民族纠纷,也未因民族问题发生群殴或集体上访事件,在全乡形成了民族团结的良好社会风气。

(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工作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做好民族工作必须把握正确的政策方向,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这一属性。在处理民族问题的过程中,乡党委始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通过建立健全如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等有效的、规范的处理机制,使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实现了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增强服务功能,融洽党群、干群关系。一是建立了民族工作责任责任制,将民族工作开展情况作为乡干部职工年终的重要内容;二是加强了干部职工的民族工作政策理论学习,加强经验交流,提高干部职工民族工作能力;加强了实用技术培训,要求干部职工每人至少掌握1门以上实用技术,增强服务群众的能力;三是建立了民族工作服务机制,热心为少数民族服务,乡党委建立实行了首问负责制,对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及时反馈,及时处理;四是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实现了全乡村村通水、村村通电、村村通路,有效改善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增强了干部职工民族工作的主动性,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现象层出不穷,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党群、干群关系的进一步融洽。

三、坚持抓好民族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关系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加快**的可持续发展步伐,乡党委把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加强“一乡两校”布局调整步伐,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加大了教育资金的投入,2年来共投入80余万元,并通过争取上级危改资金20万元,在乡中学建成一幢400余平方米的教学楼。针对原市场扰乱乡中心校教学秩序的问题,乡党委争取上级支持,将老乡政府改造成市场,并于2004年12月份实行市场整体搬迁,将老市场划归乡中心校作为学生的活动场所,有效解决了这一困扰学校多年的难题。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中学考取县一中第一批15人,排全县第4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实际,汇编了《民族团结教育读本》乡土教材,在全乡学生中授课,并通过在全乡各校开展“唱一首民族歌曲、跳一个民族舞蹈、参加一项民族体育活动”等活动,促进了**乡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层次发展,2002年,**乡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先进集体”;2003年,乡中学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2004年,县政府把**乡作为“全县民族团结教育研讨会”的现场。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效加强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带动了民族的发展。

四、坚持抓好民族文化工作,促进瑶乡精神文明建设

**乡瑶族自明朝弘治年间从江西上尤等地流入,保留着自己显著的民族特征:有独特的民族语言和强烈的民族心理意识。多年以来,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方针政策,积极挖掘瑶乡文化底蕴,注重收集、整理民间民族歌谣、服饰、文物等,通过送文艺下乡、开办图书馆、整修李涛、宋裕和将军陈列室等形式,将瑶族文化的精粹予以推广,发扬光大了传统文化,有效促进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瑶族乡文化站获“湖南省百强文化站”殊荣,在2003年全县农村文艺汇演中,**代表队获优秀组织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有效提升了民族文化品味,推动民族文化工作的发展

篇3:乡民族工作总结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了诸多要求,云南贫困民族地区教师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适应和达到“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在“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普遍产生了明显的压力体验。基于这一客观的现实背景,我们进行了该项调查研究。但限于主客观条件,此项调查并未涉及云南省内的所有中小学教师,而仅仅选取贫困民族地区的一个典型缩影———联合乡为个案,旨在通过分析探讨特殊地区中小学教师群体在“教育改革”中的压力状况,探寻产生压力体验的因素,以及压力应对方式的路径为突破口,来理解教师职业,并对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进行指导,以期帮助贫困民族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生命质量,使这些特殊地区的教师群体以更健康的心态投入工作,以更积极主动的行为参与到“教育改革”中,最终促进民族自治地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民族人口的文化素养和公民素质,缩小民族自治地方教育与其他地方教育之间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二、研究方法

( 一) 问卷的编制

通过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了解教师压力的内涵及其产生机制、压力来源、压力影响、压力应对等内容,以供编制教师压力问卷时借鉴和参考。同时采用开放式问卷,请联合乡三十所中小学教师写出其在“教育改革”中的压力感受、具体表现形式和压力源等。在此基础上,分别与各学校的大量教师进行分组集体座谈和个别访谈,综合开放式问卷获得的信息和访谈材料,依据理论推导的方式,编制了包含五十个题项的“云南省贫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压力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涉及教师个体的基本信息和正式题项两部分,基本信息部分主要是了解教师的民族、性别、职称、职务、教龄和学历等人口学特征。正式题项部分主要列举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可能会遭遇的压力源,请教师自评这些压力源给自身带来的压力体验程度。该调查问卷采用五级制计分原则,从最易引发压力体验的选项依次排序计分,由“5分”直至“1分”。

( 二) 测量与统计工具

本调查问卷的施测是利用全乡教师集中培训的机会,由研究者本人担任主试,采用统一书面指导语,对参与培训的160位教师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回收,共发放160份问卷,回收160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实际获得140份有效问卷。随后采用SPSS18. 0 for windows软件包对这些有效问卷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三、教师压力状况频次分布

频次分布表明,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云南省贫困民族地区联合乡教师感受到的压力体验较为强烈。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 一) 研究结论

数理统计结果显示,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云南省贫困民族地区联合乡教师普遍感受到较为强烈的压力体验。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联合乡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教育改革”的支持环境、“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教师个体应对“教育改革”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改革”中的顾虑、教师自身感受、自我效能感。经独立样本检验和多重比较分析发现,教师的性别因素、民族成分、职称水平与教学科目对联合乡教师压力体验没有显著影响。而教师的学历、教龄、学校类型和职务等因素对教师压力体验存在显著影响。

( 二) 讨论

1. 学历因素对教师压力的影响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教育改革”中,项目点联合乡拥有不同学历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即低学历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水平明显高于高学历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水平。结合深度访谈,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密不可分,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多数刚刚毕业的师范院校学生更愿意留在大城市,即使留在大城市的工作并不理想,他们也不愿去贫困农村地区工作。有部分毕业生即使去了,也不会安心地工作生活,大部分年轻教师只是把其作为一个跳板,在寻找或等待着流向环境更好学校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民族地区中小学没有新鲜血液的补充,教师年龄普遍偏大,老化现象明显,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在这个群体中占很大一部分的教师还没有接受过全日制本科教育,这些教师中绝大多数意识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过于狭窄。他们对“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显得力不从心,没有办法和能力来执行改革提出的相关要求。这种现象在贫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致使多数教师颇感压力巨大。

在这些贫困民族地区,尽管有一部分教师可能通过教学相长学到稍高一点的知识,也有一部分教师为了提升学历参加高校组织的进修班、夜大班等。但整体文化素质仍然不高。目前,云南省80% 以上的贫困民族地区教师选择通过进修等方式来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其导致的结果是貌似教师学历都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水平,但实际的教育教学水平却没有变化。面对新的要求和挑战,教师普遍感受到压力。

2. 教龄因素对教师压力的影响

本研究将教师教龄阶段划分为“适应探索期”( 1 - 5年) 、“成长期”( 6 - 15年) 、“成熟期”( 16 25年) 、“转折衰退期”( 26 - 35年) 等四个时期[1]。统计结果表明,处于适应探索期阶段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明显低于成长期阶段和成熟期阶段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水平。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首先,处于这个时期的教师多数是刚刚加入教师行业的年轻教师,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更是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对这个行业充满了好奇感、新鲜感和满足感,充满热情地开始规划自己的教学工作,并开始践行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案,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及时转移和弱化了他们在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压力[2]。其次,处于“适应探索期”阶段的这部分教师,在实施和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们还尚未从师范院校毕业,依然在学校进行学习,在校期间的各种有关“教育改革”的报告、讲座或阅读材料等宣传活动让他们对此有了一定了解。因此,“有备而来”的他们更易适应“教育改革”带来的压力。此外,“教育改革”在诸多方面要求教师做出调整,而很多老教师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尤其处于“成长期”阶段的教师刚好构建起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教育改革”打破了这些教师固有的教学模式,于是压力突显。相反,年轻教师尚未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和风格。所以,面临调整和改变的压力较小[3]。

同时,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原有的“八股”式教学已被时代淘汰,为了与时俱进,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地进行知识“充电”,高强度的“充电”增加了他们的职业压力。加之,这个时段的教师多数是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正处于事业的黄金时期,他们自己也希望在工作中有所作为。因此,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工作上,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提升。除了学校工作,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教师正是成家的时候,其家庭的负担是最重的时候,这就往往使得这些教师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以及经济条件方面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压力感也会随之增加。而且这个教龄阶段的教师在身心上都没有年轻教师精力旺盛,而学校却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的评估标准,他们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应付考评,从而导致这些教师有更明显的压力体验。

3. 学校类型因素对教师压力的影响

统计结果表明,乡级初中和乡级完小教师的压力体验明显高于村级完小、村小和一师一校教学点教师的压力体验,且初中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明显强于小学教师所体验到的压力。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由教师对“教育改革”的初级评估所造成的,教师对压力源不同的评估态度会带来不同的压力体验。应激认知交互作用理论把压力看成是个体对外界刺激做出主观性评估后对其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且把个体对压力源的主观评估分为初级评估、次级评估和再评估等三个阶段。初级评估主要是通过个体所能得到的利益的多少来衡量压力的大小,当个体认为自己所遭遇的事件可能威胁到自身利益或可能给自身利益造成损失时,个体便随之对事件压力源进行次级评估。次级评估是个体采用所有的资源或方式来应对压力,当个体所采用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应对压力时,个体会出现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等一系列生理症状[4]。再评估是在前面两级评估的反馈基础上,是对评估的评估,个体可以改变已经形成的评估结论。当个体意识到其利益可能受外界刺激的影响时,或自身利益受到外界刺激的威胁时,个体会对外界刺激进行下一阶段的评估,最终可能引起个体的压力体验[5]。

在实地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在村级完小或一师一校教学点等教师压力体验较小的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几乎没有受到当前“教育改革”的影响,不是说当地学校不按国家规定进行改革,他们也响应国家号召,只是当地教师对改革提出的理念和方法根本不理解。多数教师甚至还游离在改革之外,更无法践行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师的关注点依然集中在学生的成绩和安全等问题上,对目前推行的改革的关注程度很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教师在对“教育改革”的初级评估中,认为改革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样教师个体便不会产生很大压力体验。相比之下,在一些教师压力体验大的学校,如乡级初中和乡级完小,因乡级学校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交通相对便利,信息渠道也相对便捷一些,加之乡级学校是该乡的各种教育政策执行和推广的主要基地,其执行和推行的广度和深度要比该乡的其他学校好。在这样的境况下,如果当地学校的教师未能在“教育改革”中取得一定的成效,那自然会威胁到学校和教师的地位与声誉。因此,在全乡起龙头作用的乡级学校,其教师在对“教育改革”进行初级评估时,会认为“教育改革”与自己有很大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教育改革”进行次级评估和再评估,其压力体验也会更强烈。此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由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向新理念下的模式转变。而整个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评价的主要内容还是学生的各种成绩或分数,学校和教师都普遍面临着升学压力。

4. 职务因素对教师压力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班主任体验到的压力明显高于一般科任教师体验到的压力。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班主任的工作性质决定的。班主任的职责主要是按照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和班级的教育目标,对班集体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涉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学习指导、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学生行为规范检查等方面。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密切注意班级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思想、心理状况和在校安全工作,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培养班干部,与任课教师、家长联系,另外,还要完成各种评语、鉴定、成绩汇总等细微烦琐而又费时的工作,班主任的责任和负担可想而知。如此繁重琐碎的工作,使得班主任的压力感加强也就不足为怪了。班主任需要了解和落实贯彻好教育方针,必须对整个班集体进行组织管理,班主任教师除了完成与其他科任教师一样的正常教学工作,还必须对班集体的其他工作进行监管[6]。此外,班主任还要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其全面发展; 班主任还得沟通和协调好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三个方面的教育力量[7]。这表明班主任较其他科任教师扮演着更多、更复杂的角色,担负的责任更大。其过重的工作负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压力体验。

篇4:乡民族工作总结

在越剧之乡的音乐沃土中成长

1900年,任光出生于越剧之乡浙江省嵊县(现嵊州市)城关镇东前街。在他的孩提时代,嵊县民间百姓的吹拉弹唱、民歌小调以及后来发展成越剧的“的笃班”已十分流行,浓厚的民间越音氛围和乡间先贤的影响,给了他最早的音乐熏陶。他入读嵊县中学时,已擅长拉二胡、吹铜号、弹风琴,被同学们称为“小音乐家”。

家乡的山水,故乡的越音,影响了任光的一生,在他以后的作品里留下了明显的印记。

任光先后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法国里昂音乐学院。1928年,任光辞别不愿来中国的法籍妻子回到上海,在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不久,他结识了田汉、聂耳、冼星海、夏衍、蔡楚生等左翼文化人士,并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左翼剧联音乐小组”、“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等进步组织。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光在法国、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为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人民举办募款义演,发出了海外抗日救亡的先声。

革命的火炬点燃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在战斗中创作的一首首革命歌曲,鼓舞了千百万群众和抗日战士。

1941年皖南事变中,任光不幸被流弹击中牺牲。

任光与聂耳及《义勇军进行曲》

任光与聂耳初次相识是在1932年,那时聂耳还在一个合唱团里吹小号。任光凭着极其敏感的辨音能力,发现了聂耳的音乐才能,遂通过他人介绍,将聂耳吸纳到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帮助自己从事收音、抄谱、作曲和教唱歌曲等工作,并且在不久聂耳即升任为音乐部的副主任,成了自己的得力助手。因任光毕业于法国著名的里昂音乐学院,专修音乐理论和钢琴弹奏,是一位造诣很深的音乐家,聂耳非常尊重和敬佩任光,他们一起共事,真诚地相互帮助、交往合作,建立了很深的友谊。聂耳深深地感激任光的知遇之恩,虚心向任光学习,并一直尊称任光为“我们的导师”。

人们都知道雄壮激昂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却很少有人知道任光在《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传播中的重要贡献。

任光是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灌制人。1935年5月9日,任光组织了上海电通电影公司的盛家伦、司徒慧敏、郑君里、金山、袁牧之、顾梦鹤、施超7个演员唱《义勇军进行曲》(即《风云儿女》电影主题歌),第一次在百代唱片公司录音棚内录下这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了唱片。随后,他又将这唱片的录音转录到电影《风云儿女》的胶片中去。这是全球第一张《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编号为34848b,现保存在上海国歌纪念馆中。这版唱片很快发向全国,《义勇军进行曲》迅速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广为传播,成为一首激情燃烧、影响最广的抗日名曲。第一次灌制的唱片很快销售一空,后来任光又连续灌制了两次。据许多老同志回忆,那时的《义勇军进行曲》是一首战斗进行曲、游行集会的合唱曲,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

任光也是把《义勇军进行曲》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1937年7月任光在法国进修期间,担任了法国左翼文化组织“民众文化协会”委员,他组织了巴黎华侨合唱团,首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多次在法国为救济国内难民举行募捐公演。1938年春季,在有42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反法西斯侵略大会上,他指挥华侨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日歌曲,一些国家代表听了这些抗日歌曲后赞扬说:“中国现代歌声中蕴藏着无限希望。”

1939年5月,任光离开重庆赴新加坡,在新加坡举办民众歌咏训练班,传播《义勇军进行曲》等抗战歌曲,并组建了华人革命音乐组织“铜锣合唱团”。该团多次登台演唱《义勇军进行曲》,致力于唤起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海外华侨的抗日热情。《义勇军进行曲》在当时华人中已成为大家最熟悉、最富号召力的歌曲,推动了海外华侨支援国内抗日的爱国热潮。任光所作的《中国进行曲》被辑入《世界革命歌曲选》。

唱响抗日救亡的最强音

任光从法国回国后,即到重庆育才学校音乐组任教,他除了教钢琴、教唱歌等,还组织了教师合唱团,排练的第一个作品就是《黄河大合唱》。每晚在暗淡的桐油灯下,他亲自刻印蜡板,指挥排练唱歌,“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的歌声震荡着山城。

1940年7月,由周恩来亲自批准,任光加入新四军。因叶挺军长的热情邀请,任光来到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被分配在战地文化服务处负责音乐工作。在新四军中,任光除继续创作新歌曲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教唱《义勇军进行曲》。

任光在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很受欢迎,战士们亲昵地称他为“王老五”。他与战士打成一片,很快就创作出一批歌曲,成功地转型为军旅音乐家。任光穿上军装,白天下连队体验生活、教唱歌曲,晚上则专心创作,写出了反映连队生活的《擦枪歌》等歌曲,深受指战员喜爱。不久,他谱写的《别了,皖南》在部队唱响了,成了新四军东进的进行曲,这也是他流传下来的最后一首佳作。《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新四军东进曲》《打回老家去》等都成为全军将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战斗动员令。

“皖南事变”爆发,任光在枪林弹雨中牺牲,年仅40岁。他的妻子徐韧被俘后也惨遭杀害。而这时候,他的《渔光曲》已成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最早采用的序曲。

动人的旋律回响在中华大地

任光牺牲后,《新华日报》发表悼念文章,誉其为“民族的号手”。他一生创作了上百首作品,成名作是电影《渔光曲》的主题歌。《渔光曲》由王人美主演并主唱。1934年6月,电影《渔光曲》在上海放映,连续上映84天座无虚席,创上海电影放映场次的最高纪录,主题歌《渔光曲》以哀怨的旋律、优美的抒情,倾倒了广大观众,“潮水升,浪花涌,鱼船儿飘飘各西东。轻撒网,紧拉绳,烟波里辛苦等鱼踪。鱼儿难捕租税重,捕鱼人儿世世穷……”的歌声响遍上海大街小巷。歌曲以越剧特有的委婉细腻的抒情风格和凄婉的曲调,描绘了渔民沉重的劳动和贫困的生活,很好地渲染和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1935年2月,《渔光曲》参加在苏联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电影节,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获得世界荣誉奖的影片。由于该片的成功,很快形成了电影要配上音乐才卖座的潮流,同时也奠定了任光在中国电影音乐史上的地位。

任光创作的《打回老家去》《抗敌歌》《大地行军曲》《别了,皖南》等歌曲,以刚毅、雄健的曲调,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坚强意志。此外,他还有一类直接由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和创作的歌曲,如电影歌曲《新莲花落》《新凤阳歌》《王老五》以及抗战歌曲《高梁红了》等,都富有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这些不同风格的歌曲,生动地表现了人民大众的感情,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风格。

任光还作有歌剧《洪波曲》《彩云追月》等民族器乐合奏曲若干首。其歌曲作品已辑成《任光歌曲选》,1982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为纪念这位革命音乐家,1996年10月,浙江省电视制作中心、绍兴有线广播电视台共同摄制六集电视剧《彩云追月》,用形象的电视形式把任光的一生记录下来。

2011年1月,在任光牺牲70周年之际,由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单位共同摄制的四集人物传记片《民族的号手任光》,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介绍任光在音乐创作、爱国抗敌中作出的贡献。

民族的号手声震云天,革命音乐家任光的乐曲永远回响在中华大地!

篇5:乡民族工作总结

2011年,我镇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宗教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镇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专人处理民族宗教事务,并根据工作实际进行适当调整。同时,要求各村、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将任务落实到人,从而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民族宗教工作管理网络,形成了民族宗教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另外,针对日常工作中的民族宗教问题,及时召开了会议进行研究,将矛盾扼杀在萌芽之中,效果良好。

二、强化教育,提高认识

为提高全镇干部群众的民族宗教理论水平,我镇每年都要召开由镇、村、社区干部参加的宗教工作会议,学习宗教政策、法规知识,同时通过他们进行大力宣传,普及宗教知识。对突发的宗教事件,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妥善处理,不激发矛盾。同时对于上级宗教部门布置的各项活动,我镇都积极参加,并积极完成。另外,对于我镇辖区内发生的各 1

种宗教信息,及时上报,做到信息共享。

三、建章立制,加强管理

首先,为使宗教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我镇要求各个宗教堂点都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如消防制度、卫生制度、人员管理制度等,从制度上进一步规范了宗教工作。其次,坚持做好日常检查工作,以便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检查,总体上来说,我镇宗教场所管理规范,制度健全。各村没有大量私设聚会点的现象,更无邪教和境外渗透活动。此外,对于合法宗教场所和从教人员,努力做好相关工作,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另外,为进一步提高各单位对宗教工作的积极性,在年终对宗教工作进行考核,评选宗教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予以通报表彰,达到激励先进、鼓励后进的效果。在日常工作中,我镇十分注意和上级领导的沟通协调,并不定期向区宗教领导小组汇报工作,不择不扣地完成上级交付的各项工作。今年还为宗教从职人员办理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民族宗教工作是一项政治敏感性十分强的工作,不容忽视。为此,在年初就将宗教工作安排到政府工作计划中,做到早计划、早安排,并在年末对宗教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另一方面,大力宣传科学知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等。此外,还加

强了对宗教人士的学习,使他们进一步划清了合法、非法宗教的界限,确保了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确保宗教同全镇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宗教事务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

总之,我镇民族宗教工作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宗教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认真开展工作,为推动全镇社会、经济发展,保持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我镇将继续努力,争取宗教工作再上新台阶。

****镇人民政府

篇6:某乡统战、民族宗教工作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博斯坦乡党委、乡人民政府、向各位领导莅临我乡督察领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博斯坦乡统战、民族宗教工作情况回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博斯坦乡是一个少数民族为主的牧业乡、现有五个行政、总人口4207人、由哈、维、汉、回、乌孜别克、东乡等六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368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7.5%;其中哈族2465人、维吾尔族861人、占20.5%;汉族522人、占总人口的82.2%;全乡有劳动力2074人。全乡耕地面积1.64万亩、可利用草场120万亩。2007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为1542万元、人构纯收入2649元、比2006年增长322元。村博斯坦清真寺(维族寺)、和然托别清真寺(哈族寺)、三个泉子村清真寺(回族寺)等三个清真寺、全乡阿訇3名、寺管会成员12人。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我乡把落实统战宗教责任书作为贯穿整个工作的主线来抓。

一是加强领导、责任到人。年初根据向领导的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充实了乡统战宗教工作

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亲自抓、人大主席具体抓、配备了专职统战干事及办公室主任、根据维护宗教界安全稳定工作24小时值班表、完善了工作运行机制、统一组织领导全乡宗教界稳定工作、各村专门成立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村党支部书记为各村第一责任人、完善了工作各寺院成立民主管理领导小组、形成了统战、民族宗教工作乡、村、寺院齐抓管的管理网络。同时明确了第一、二、三责任人做到职责清楚、宗教活动场所的一些重大事项都由乡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从而保证了宗教事务在乡党委、政府的监督下正常进行、村书记按照安全稳定责任书要求、依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保实、包严流动人口复查及防恐怖袭击工作。现在各村已按要求细化分解落实责任到每一个岗位和个人、发挥和运用各村组织体系优势狠抓工作落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工作项目上、落实到具体责任、做到了工作到位、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三、加强制度建设

1、结合我乡实际多次进行了现统战部制定的《宗教人士学

培训制度》、《宗教人士请稍假制度》、《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制度》、《博斯坦乡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议事制度》、《博斯坦乡塔里甫(满拉)管理制度》等20多项制度的培训、学习、以制度规范约束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行为、对宗教事务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有力地维护了我乡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

2、加强统战民族宗教办公室自身建设。按照木垒县统战部、宗教局的工作要求、更进一步完善办公室设施、建立了统战民族宗教档案盒、规范了档案工作、分类明确、内容完善、标准规范合理、形成了规范的档案管理机制。

四、严密部、扎实推进、重点开展好“6个专项行动”

1、切实加强对宗教场所及宗教活动的管理。乡党委高度重视对全乡宗教场所及宗教活动的管理。我乡把统战宗教纳入党委的议事日程来抓、使统战民族宗教工作逐步走上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一是宗教活动场所民管组自己管好自己、利用星期五(朱麻日)教民多的机会、组织学习法律、法规及有关制度;二是村党支部管好宗教活动场所、随时到宗教活动场所了解情况、掌握宗教人士、信教群众的思想态度、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寺院及宗教人士有关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使宗教活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教育引导宗教人士、信教群众自觉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反动思想的渗透;三是统战民族宗教领导小组直接管宗教活动场所、定期不定期的宗教场所开展学习情况、严把宗教场所修建、扩建、重建的审查关、及时研究决定通奸民族宗教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按照区州县的统一要求、今春乡党委对宗教场所及宗教人士以及宗教活动场所进行了专项治理。一是彻底排查、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2、加强对宗教人士的教育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清真寺制度和统战宗教干事联系清真寺制度、要求每月与宗教人士、民管成员进行交谈,不少于两次、特殊时期要随时联系。为使联系工作真正取得实效、在具体工作中、各联系领导经常性深入到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当中、通过采取集中学习、培训、分别进行走访、广泛与宗教人士接触、谈心、交友、交心、倾听他们的心声、全面了宗教人士的动态解情况并加强管理、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联系工作、确保社会稳定、近期共组织学习培训5次、走访群众200人次。

3、加强民管组建设。对宗教活动场所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抵制非法宗教活动和任期届满的民管组采取民主选举、真正把群众基础好、作风正派、法制观念强的教民充实到民管组班子、使民管组在宗教场所管理中发挥作用。

4、加强对宗教活动的检查管理。乡单位安排村书记每周五深入宗教场所参与宗教活动、随时掌握宗教活动情况。

5、加强制止零散朝觐工作。一是积极创造机会、组织信教群众参加制止零散朝觐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想、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战工作的需要;二是多种方式宣传零散朝觐的危害性、使广大群众提高了认识。

6、扎实有效的开展了民族团结月活动、教育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一是组织召开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由乡统战办负责、对全乡民族团结模范“三爱”先进典型、爱国宗教人士进行慰问活动、同时组织召开民族团结教育座谈会、畅谈改革发展的新变化、取得新成绩、7、抓好植树工作。4月份各个清真寺一共种210颗树

探过推进我乡“三爱”教育的思想和举措。二是把民族团结教育与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结合起来、从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和难点、热点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群众之所谋、组织开展了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我乡民族团结教育月“构建和谐博斯坦、文明与我相伴”主题活动相结合。

五、扎事开展“双五好”评选活动

博斯坦乡党委把“双五好”评选活动作为维护稳定工作的一项主要任务来抓、进一步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总结“双五好”评选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双五好”评选活动更加注要实效。通过开展“双五好”评选活动、大力宣传这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用先进事迹教育人、用典型力量鼓舞人、使评选活动变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过程、在全乡宗教界形成人人争创“双五好”的氛围、博斯坦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好的环境。

篇7:乡民族工作总结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讲义小学是一所由白、苗、汉、三个民族组成的学校。一年来,学校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把维护安定局面,搞好民族团结工作列入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全校教师已形成这样的共识:搞好民族团结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正是由于这种共识,学校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不懈地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各类政治思想、文化交流、业务学习、互帮互学等多种形式,使民族团结工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一、工作回顾

(一)、加强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组织领导

学校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事关全局的头等大事并常抓不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民族教育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安排、部署,做好民族团结教育的工作。

(二)、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精神为重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教育,进一步认识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促进学校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在民族问题上的根本立场,也是民族工作的根本目标。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专项教育之一,定期对学生进行民族融合知识、民族分裂危害知识、民族团结协作知识等方面教育,各班主任负责实施,并做出教育记录。同时,鉴于我校民族学生的文化多样性,特开设了“苗白人家”的校本课程,以弘扬民族文化、发扬和继承民族传统为宗旨,培养学生的民族艺术。主要开展形式是苗族的芦笙歌舞、白族的舞蹈等。

(三)、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民族活动。学校制定计划、少先队具体实施,落实每项活动,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有章有序。

1、九月份,各年级出民族团结专题板报4块,少先队、红领巾广播站各出一份民族团结报告。教师节,对我校的民族教师进行慰问。

2、十月份,庆祝我国建国六十一周年,学校举办了以“同唱一首歌”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歌咏比赛。

3、十一月份,举办秋运会的同时,把苗族的“跳花山”项目纳入比赛中,同时进行苗族板凳舞汇演。

二、取得成绩与不足之处

学校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宣传力度,并充分利用板报、课堂、主题班会等手段,坚持正确导向,使我校的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努力营造气氛,形成合力,为民族团结进一步做出积极的努力。

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在工作中,难免出现不足之处,不过,不管困难多大,我们都得具有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坚定政治立场和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执着奉献的精神。

篇8:乡民族工作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4月在新疆山区乡——伊犁察布查尔县琼博乐乡260例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体检中行B超检查、妇科检查、白带化验等, 诊断出13例盆腔炎患者, 年龄均在20~48岁之间。

1.2 方法

1.2.1 资料采集

详细询问13例盆腔炎患者月经史、婚育史、孕产史 (正常孕产、自然流产、人流、药流、引产史) 。

1.2.2 诊断标准、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 结合B超检查结果, 妇科检查及白带化验、血常规等检查。

2 结果

13例盆腔炎患者行B超检查有附件区囊性包块者5例 (单侧为4例, 双侧为1例) ;盆腔有积液者3例;妇科检查发现单侧附件区增厚并有压者痛者9例, 双侧附件区增厚并有压痛1例;宫颈Ⅰ°糜烂3例, 宫颈Ⅱ°糜烂2例, 宫颈Ⅲ°糜烂1例;白带化验清洁度Ⅱ°~Ⅲ°者13例, 以细菌性最高 (70.8%) 细菌性>滴虫性>假丝酵母菌性>原虫性;血常规化验发现白细胞高于正常者1例, 中性粒细胞偏高者2例;询问病史有下腹坠胀痛、腰酸痛、白带多并有异味、外阴瘙痒等症状者10例, 伴月经紊乱等症状者有3例;早婚、早孕、多孕、多产、多次人流、药流、引产者占82.7%;地理条件差、生活海拔高、天寒地冻, 许多患者均为寒冷气滞型。

3 讨论

新疆山区乡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盆腔炎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3.1早婚、早孕、多产、多次人流、药流、自然流产、引产等产后或术后休息不足, 生殖道卫生不重视导致生殖道感染未得到彻底治疗而发展至慢性盆腔炎。

3.2生活条件差, 育龄妇女在平时或产后或术后营养不良造成贫血;饮食习惯恶劣, 如少数民族均有长期饮用浓茶水的习惯, 茶会抑制食物中铁的吸收导致贫血等均使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使盆腔炎反复发作概率上升。

3.3地理条件差、生活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活习惯恶劣 (当地妇女脚上保暖不到位, 常穿着潮湿的鞋子, 许多患者均为寒凝气滞型) , 这些因素均可导致盆腔炎多发或反复发作。

3.4经济、文化落后、妇女地位低、重男轻女、性欲强、房事频繁、有病不治疗或不彻底治疗生殖道感染使育龄妇女盆腔炎反复发作, 久治不愈。

综上所述, 盆腔炎属中医“症瘕”范畴。中医认为:其发生由于机体正气不足, 风寒湿热之邪内侵, 或七情, 房事, 饮食内伤, 肝腑功能失调, 气机阻滞、淤血, 痰饮, 湿浊等有形之邪凝结不散, 停聚小腹, 日月相积, 逐渐形成。现代医家认为该病:“血瘀”为病机关键, “化瘀”乃基本治则[1]。而新疆山区乡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盆腔炎形成原因为上述, 而御寒、保暖、性育卫生保健及饮食营养身体健康为预防保护性因素;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采用中西医结合为基本治疗原则;加强生殖健康宣传, 提高山区乡少数民族育龄妇女地位, 改变贫穷, 提高生活质量等是社会和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关注和关爱的边缘问题。

摘要:目的 探讨新疆山区乡少数民族育龄妇女盆腔炎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2012年4月在新疆山区乡——伊犁察布查尔县琼博乐乡260例育龄妇女进行生殖健康体检中行B超检查、妇科检查、白带化验。结果 子宫附件区囊性包块;盆腔积液及附件区增厚并有压痛;白带化验:白带清洁Ⅱ°Ⅲ°等明显高, 诊断出盆腔炎13例。结论 新疆山区乡少数民族育龄妇女多产、多次人流、药流、引产等产后或术后生殖道卫生不重视;围生殖期保健不够加强;生殖健康意识淡薄;贫穷至生活条件差及山区乡地理条件气候恶劣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盆腔炎多发。

关键词:盆腔炎,附件区囊肿,盆腔积液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气道异物阻塞的紧急处理措施下一篇:中考微机模拟试题